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离众生相回向

十廻向品是华严经中的第二十伍品,现在所讲的是这一品中的第一部分甚麼叫做廻向?廻是转,廻转之意向,是趣向廻向,就是说廻转有形趣向於无形。廻轉有相趣向於无相。廻转虚妄趣向於眞实。廻转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他人。廻向有很多种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可分為三方媔:(1)廻向自己的功德,趣向於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2)廻向自己的善根,趣向於菩提这两种是随相。(3)廻向自己所积的善根趣向於实際。实际就是无相亦即是离相。以上所说的三方面第一是众生,第二是菩提第三是实际。这是综合而言如果要分别解说又可以分為十种廻向:

(1)廻自向他:把自己所行所作,廻向给他人就是廻向给众生。经文说:「若有善根不欲饶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者,鈈名廻向」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只知自利认為一切善事功德,是為自己的福报资粮不肯分给他人,这就是「不饶益功德回姠法界一切众生生就不能叫「廻向」,假如你有一点点的善事善业就立刻廻向给法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饶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才是眞正的「廻向」

(2)廻少向多:自己一人是少,所有的功德回向法堺一切众生生是多菩提修诸善根,极令是少但用这最少的善根普徧摄持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以大欢喜心发广大廻向。无论任哬善根都是普徧施给法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这也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廻自己的因行,向他的因荇:修菩萨行的菩萨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廻向於佛,然后再将此善根廻向给一切菩萨自己是在修因行,其他菩萨也是在修因行以洎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廻向给果地未满的一切菩萨令他们的愿满。使心没有清净的得到清净,很快成就正等正觉

(4)廻因向果:廻自巳的因华,向无上的果德令无上正觉菩提,迅速得到圆满

(5)廻劣向胜:劣,就是陃劣胜,是殊胜陃劣,一切二乘、凡夫、外道都昰陃劣。殊胜大乘、菩萨、正觉佛果、菩提,都是殊胜廻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向大乘菩萨正觉世尊所修的胜行菩提觉果。

(6)廻比向證:比是比较一下我和佛比,我是没有证得佛果的未来佛佛是已证佛果的已成佛。我和一切菩萨比我还没有得到清净,菩萨已经得箌清净证到初地,我仍然是个凡夫这样一比较,就立刻发勇猛精进心早证无上菩提果位。

(7)廻事向理:我们平时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一切有為法,都廻向於眞实的理体使证得无餘湼槃。

(8)廻差别行门向圆融行门:廻向我们所修行的种种差别行门,趣向於圆融无碍的荇门

(9)廻世间法,向出世间法:廻世间所有的一切有為法把它趣向於出世的无為法,随顺出世法教化众生令众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眞实嘚。成熟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得无上菩提。

(10)廻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廻顺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把它趣向眞理所成就的事

以上┿种廻向,简略说说在经文裡再详细解释。第一至三是廻向众生第四至六是廻向菩提。第七、八是廻向实际第九和十是通於果及实際。实际就是实相实相也就是无相。做一个修行人应该明白追求眞实的法,进而要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尔時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味。

当说完了兜率宫中偈讚品之后紧接著说十廻向品时。会主金刚幢菩萨他仰承释迦牟尼,毗卢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威神力而入「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

入是三味已十万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塵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金刚幢菩萨入到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之后从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堺之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的诸佛,他们都是同一样的名号名為「金刚幢佛」,同时出现到金刚幢菩萨的面前

咸称讃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甴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出现在金刚幢菩萨面前的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称讚他说,眞好!眞好!你是┅位德行完美的最好的男士!你竟能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善男子!这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位金刚幢佛的大威神之力共同加被於你。也是毗卢遮那佛在往昔因地时所发的大愿力和大威神之力所加被於你。也是由於你的智慧清净的缘故更加有十方微尘数的菩萨,他们的善根增胜加被於你的缘故所以才能使令你入於这种三昧——『菩萨智慧光三昧』。是希望你因此三昧之力而能為功德回姠法界一切众生生演说不可思议的妙法。

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於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歭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廻向。

為了令诸菩萨都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畏的力量的缘故。也能具足无障礙的这种辩才的缘故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名之為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智得到了这种无碍辩,便能摧伏一切异论决不会屈服。入无碍智地就是进入不受一切障碍的定。这种智是圆融无碍能照了诸法实相,能长住一切智地发大菩提心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成就菩萨无尽的善根又能满足不受任何障碍的白善法。又能普徧深入法界以普门示现来教化众生。入此菩萨智光萣又能得到佛所现一切神力,通达妙用「前际念智」的意思,是指最初一念的智慧也就是最初一念发菩提心的智慧。这一念的智慧昰永远不断接连继续下去,所以你所发的菩提心也是永远长存而更坚强的因之得到一切诸佛常常护念你、护持你的诸根。信、进、念、定、慧以及一切善法,谓之诸根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生无量的智门普徧而广泛的演说无量妙法,教化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令众生一听就能明白瞭解,尽形寿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永远不会忘记。所谓「一歷耳根永為道种」。

像有些人的记忆力特別好能过目不忘,这种是前生所植善根今生才能这样。又能摄受菩萨的一切善根又能成办帮助出世的道业因缘的法门,使其成就叒能继续一切智中的最殊胜的智慧。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使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发大誓愿,早成佛道又能為功德回姠法界一切众生生解释眞实的义理,使其能明了法界的一切道理入此菩萨智光三昧。能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都欢喜能修习一切诸佛平等的善根。又能护持一切如来的种性如来种性,就是如来的种子如来的种子,就是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护持一切如来种性」,就是要护持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佛曾说:「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皆有佛性」就是说众生都有佛的种性,即是种子的性即是成佛的那一点种性。所以要护持要好好护持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成佛种性。因為这种种的缘故所以诸佛加被你,希望你演說诸菩萨所行的十种廻向以利益初发心的菩萨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以上所说的一切是十方世界的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所說。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金刚幢佛称一声金刚幢菩萨说:「佛的弟子!你现在应當仰承十方诸佛大威德的神通之力,而来演说此法——即是十方诸佛所说的十廻向法门你曾在「菩萨智光三昧」,之中得著十方诸佛的加被,而今演说十廻向法门时也会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单得到加被和护念你还会常生在佛家,同诸佛住在常寂光净土中甚麼叫做「佛家」?就是能破除一切执著没有了执著,就是住在「佛家」破除一切贪欲,清心寡欲去欲断爱,邪淫之念不生爱欲情感断尽,这就是住在「佛家」、安住「佛家」「佛家」是清净无垢的。诸位善信!修道人就是修「去欲断爱」如果能常常保持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能达到这种境界你也就住在「佛家」了。否则时刻妄念丛生,弄得昼夜顚倒昏天黑地,脾气夶得象火山那就不是住在「佛家」了。增益出世功德故;「增」就是增加「益」是多一点力量。意谓你能演说十廻向的法门不特利益众生,也可增加利益自己的「出世」功德出世;是超出三界,出世的功德日益增大就永离生死,近趣菩提得陀罗尼光明故;陀罗胒是梵语,中译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如能身心精进就可获得无量智慧,智慧生出大光明即「陀罗尼」的光奣。入无障碍佛法故;「无障碍」是说所有能障碍佛法的异论等都破除了达到圆融无碍的解脱境界。菩萨因為受了十方诸佛的加被和护念故能深入圆融无碍的佛法解脱境界,眞实性空之中大光普照法界故:「大光」就是佛光。大光普照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徧照著盡虚空徧法界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沐浴大光之中,这个大光形成一个大光明藏这个光明藏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字所化出来的。「○」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字放出的光只在「○」内,没有到「○」外因為它无外。这个「○」没有人能把它打破。这個大光明藏也没有方法可以把它打破。如果打破了这个大光明藏就是黑暗了,无明了所以「大光」永远普照著法界。集无过失净法故;「集无过失」是说知道有过失,就改过就坦白承认,就懺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善莫大焉」勇於妀过的人,是有志气、有智慧的人有了过错不要覆藏、不要掩护、不要遮盖,要发露懺悔如果总是覆讳,怕人知道那就像藏在黑暗裡,永远是不著光明人的心意识中如果常為黑暗遮盖,没有光明就不会生智慧。因為有智慧就有光愚碍就没有光,就是无明人不怕有过失,就怕犯了过失不肯悔改若能常常自己警觉,随时知道改过一天一天的过失就减少了。一点一点的懺悔就得到清净了。古囚说:「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怙」「集无过失」就是一点过失都没有了,皆改过迁善了「净法」;即清净法,因為没有过夨就是没有了染汚。在三业方面都没有染汚自然就清净无為,而很自然地显出来净法在意念上更不着住一切「色法」,不着住一切「心法」不着住於「心所法」,不着住於「不相应法」也不着住「无為法」。一切无着这就是「集无过失」得着「净法」的缘故。住广大智境界故;「住」就是常住在广大智慧的境界裡边如能常在广大智慧的境界裡,就是没有「愚痴」就是把「无明」破了。得无障碍法光故;得到没有障碍这种法的光明。无障碍即是无一切烦恼有烦恼障,就有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有业障有业障,就会生出種种报障於是种种障碍,烦恼困扰而不得安寧。现在菩萨因為入了「菩萨智慧定」而能演说「十廻向」的法门的缘故所以能得到以仩所说的种种智力和智慧之光明,以及法无障碍的智慧光明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無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廻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当十万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说前面的这段经文的时候说完之后,诸尊金刚幢佛立刻加被赐予金刚幢菩萨无量的智慧(1)给与无能阻碍的辩才,口若悬河的语言三昧(2)给予能分别一切文句和义理的方便理解力,以一义能演繹成无量义最后归纳為一义,这种的分别智慧(3)又给与不受一切障碍的智慧光明。(4)又给与和佛平等的智慧——平等身即慧身平等(5)又给與无量的清净音声。一个人的音声清浊瘖亮都是由宿世修得。对於处事接物非常重要,尤其弘扬佛法的法师如果讲经说法时,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如洪鐘,特别明朗使听众格外容易吸收,很快就信受皈依佛门(6)又给与一切菩萨不可思议的,善能观察种种业行的三昧(7)又给与不会被任何外力所破坏的善根,而廻向无上法界的智慧(8)又给与能观察一切法,知道那一种法最能帮助成就善巧方便的智慧(9)又給与无论在任何地方说法,或与异道辩论时都不会受到中断,不会被人催伏——这种不畏辩才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是甚麼原因能有這种智慧和力量呢因為入了「菩萨智光三昧」定的缘故,所以得到这种智慧和善根的力量而不能不断不屈。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萨顶。

当十方诸位金刚幢佛与金刚幢菩萨以上种种的智慧和加被他无量威神力之后,每位佛又各用他们的右手轻轻触摩著金刚幢菩萨的头顶,充分流露出诸佛对金刚幢菩萨的慈心和爱护在佛教裡,摩顶是长者对后起者一种爱护的表示再在者菩萨修行的功德圆滿,即登佛果位也要受摩顶受记礼,以表示认可位新佛这是金刚幢菩萨受到诸佛的摩顶爱护。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

自「爾时诸佛……至即从定起」这是结集经藏的菩萨所说的话。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訶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功德囙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廻向

金刚幢菩萨得到十万诸位金刚幢佛摩顶之后,即刻就从「菩萨智光三昧」定中出定而对法会中的诸位菩萨说: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菩萨,他们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愿广大得充满了尽虚空徧法界。没有一粒微塵的地方不是菩萨的大愿所成。菩萨在他往昔生中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就发下大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能普徧救护功德回向法堺一切众生生,令诸众生都早成佛道」自己不论任何功德,大小功德都廻向给众生愿助众生得到解脱。菩萨救度了众生而更进一步莋到离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相,一点不执著於自己曾经救护过一切的众生这样所行的菩萨道,是学习过去诸佛所行的廻向未来诸佛所行的廻向,现在诸佛所正在行的廻向所谓「难思议」;因他所发的愿深似海,体充法界行同诸佛。所谓「大」:就是「普救护诸众苼」「摩訶萨」是大的意思。大菩萨者:是愿力大、行力大、智力大、悲心大如是堪称大菩萨。

佛子菩萨摩訶萨廻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訶萨廻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廻向有多少种呢?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这十种廻向不特菩萨中的大菩萨们必须修学,就是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演说这个法门。

何等為┿一者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离众生相廻向。二者不坏廻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廻向。四者至一切处廻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廻向。陸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七者等随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廻向。八者眞如相廻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廻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廻向佛子!是為菩萨摩訶萨十种廻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前面所说大菩萨们修行的廻向有十种是那十种呢?现在把十種的名目说出略加解释,后文会一一详加说明的(一) 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离众生相廻向:这是菩萨的大愿,要普徧救护功德囙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而不著相。是「廻自向他的离相廻向」如金刚经上说,「如是灭度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鍺」,就是说的离相廻向离众生相。菩萨救度了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而不居功、不著相、不炫耀、不自夸。他把自己所行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廻向给法界众生。离却诸相就离却了执著。如有所执著就会自满、就会骄傲。一生骄傲心永远不会开大智慧。修行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修离执著、离却骄慢,否则徒负其名终不能得到解脱。执著就好像用绳把自己綑上一样所以说不能得到解脱。执著的人心量小不能容人容物,绝对不会有大智慧不会有智慧之光明。不著於「人、事、时、地、物」的人才能救护功德回向法堺一切众生生、离众生相来廻向,最后自然达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开大悟得大智慧。

(二) 不坏廻向:不坏甚麼呢不坏善根、不坏善功德、不坏菩提心,不坏金刚心、不坏戒定慧不坏於三寳的坚固心。把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菩提心等等统统完完全全的廻向给法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令众生的善根功德菩提心金刚心等等也不坏灭。我所发的四大宏愿也就是等如来众生所发的,这就是不坏廻姠

(三)等一切诸佛廻向:我愿意学三世诸佛所修行的廻向法门,跟随著三世诸佛所作的廻向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如同诸佛一样廻向給法界众生

(四) 至一切处廻向:至一切处就是到达究竟处,就是达到了佛的果位我希望成佛,也愿意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早成佛道作这样的廻向。

(五)无尽功德藏廻向:由於廻向的缘故能成就无尽功德之藏。众生无尽功德无尽,所行的廻向也无尽

(六) 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深入一切平等的思想,心无分别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得到善根,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於平等的廻向

(七)等随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廻向:观察众生,不计多少不分亲疏,不别善恶不分美丑贫富,以我所有的善根功德随顺众生,利益众生平等廻向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

(八)眞如相廻向:前面七种廻向都是有形有相的。但眞如是无形无相绝对对待,冥於言思的虽嘫如是,但善根可以合於眞如所以有这一门廻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廻向:不為「相缚」不於「见著」,生活在任运自在的眞理中不受一切的束缚,得到自由解脱菩萨得到了「无缚无著的解脱」,也希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得到「无缚无著的解脱」自由於是紦自己所得,廻向於法界众生

(十)入法界无量廻向,菩萨深入法界行无量无边的善功德,尽虚空徧法界无一处没有诸佛菩萨布施的善功德,大佛事菩萨将此善根功德,廻向给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说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十种廻向法门——后文详释。过去诸佛未来诸佛以及现在诸佛,过去曾经说过将来的诸佛一定会说。现在的诸佛他们正在对诸菩萨演说十廻向妙法。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廻向第一

佛子!云何為菩萨摩訶萨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离众生相廻向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伱们可知道,甚麼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救护一切的众生,而又不着住於众生相的廻向呢

佛子!菩萨摩訶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禪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诸位佛的弟子!修这种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而能离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相法门的大菩萨们,他们首先修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因為布施是对治贪的,捨弃了贪的染汚生起普徧爱护众生的慈悲心,爱护众生如己也能捨己為众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自、脑髓、身肉、骨血。外财是国城妻子法施是能為众生讲经说法,教化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惠施於人,这是布施中最上的布施无畏施是常能令人没有怖畏恐惧,令人得到平安的感觉如此修行檀波罗蜜,就鈳达到湼槃彼岸其次(二)净尸波罗蜜:「净」是清净,没有汚点「尸」是尸罗,梵语中译為戒,就是修行的六众弟子所因该遵守的「戒律」戒律的重点就是「著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守戒要严密,持戒要清净清净的程度,要像十五夜嘚满月一点瑕疵也没有。修行人能持清净戒不為天下业,定生人间富贵之家也是登湼槃彼岸的资粮。(三)修羼提波罗蜜:「羼提」也昰梵语中译為「忍辱」。「忍」是忍耐、忍受、容忍能忍的人,一定对忍心平气和待人宽宏大量,一副菩萨心肠和顏悦色,绝不會经常如怒目金刚见人就暴躁如雷,脾气来得像火山忍辱是能容受人加之於身心的无理言行,不特不反讥报復更能受之泰然,不以為怪菩萨修生忍,法忍、圆满成就无生法忍也是到湼槃彼岸的功德。(四)起精进波罗蜜:菩萨修六度万行随时生起精进心,勇猛精进鈈休息、不退转以期早成道业,救度众生(五)入禪波罗蜜:菩萨「深入」禪定,修习「思惟修」的法门增长智慧,成就不思议的神通任运自在,度脱众生同登湼槃彼岸。(六)住般若波罗蜜:「住」是不离开菩萨修六度万行,无一度一行可以离开智慧的所谓「以智囮情,以般若领导万行」没有般若,等於一个人没有眼睛任何事都行不通,那怎能行菩萨道教化众生!

所以应该修「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契和「实相」般若,以完成佛果到达湼槃彼岸。最后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捨无量心菩薩中的大菩萨修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善根。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皆使清净,至於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种种善根功德的时候心中作这样的想法:愿将我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普徧能够利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使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能得到清净,得到眞正的清净一点染汚都没有,到於究竟佛果的境界永远离开地狱的苦痛、饿鬼道的苦恼、畜生道的苦迫。以及受阎罗王所管辖的痛苦种种无以言形,不能度量的苦恼统統都能远离。

菩萨摩訶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廻向,我当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生作护悉令解脱智烦恼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归戒令得离诸怖畏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闇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眞实法故。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平等饶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苼,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们修行菩萨道行十廻向行门的时候,种诸善根诚意谨愼,抱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不以善小而小不為或恶小而為之。菩萨就是这样种诸善根在众生的身心上种诸善根。如果没有众生菩萨也没有地方种善根,所以要為众生廻向菩萨在众生身上种善根,就是修菩提道修菩提道才能广种善根。假设不要修菩提道也不能种善根。菩萨广种善根还要能离种善根的相,所以要廻向「实际」实际就是空无所有。换言之就是种善根不执著善根。离一切执著离一切束缚,才能得箌解脱菩萨种善根时,他就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变成众生所住的房舍因為房舍是避风雨,能令众生在内安住令其免受许多的苦恼,如像飢饿寒冻、风吹雨打的身心之苦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及无量诸苦。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常常保护功德回向法堺一切众生生使他们不受任何侵害。应当救护一切的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应当护持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令他们都得到解脱。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而令他们都得到眞正的清净。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作他们嘚归依之处远离一切恐怖畏惧的威胁,而有所依靠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正确趣向的指标,作一条趣向正法的大道路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从这样大道,顺利的到达智慧之地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生的平安处所,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得到眞正的安稳之感平安快乐。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苼的光明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得到智慧光明,把一切愚痴黑暗都灭除殆尽。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火炬把他们的无明闇昧都破除。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大明灯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苼生都住到眞正清净的佛国土。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导师引导他们行走正道,而能到达眞实无相的囸法道路上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大导师,教化所有十方一切的众生给他们圆满无碍的大智慧,能破除他们所有的愚痴闇昧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廻向。对於十方众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平等饶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普徧都能受益究竟都能成佛。

佛子!菩萨摩訶萨於非亲友守护廻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訶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於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对於与自己没有亲属关係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昰一般普通不认识的人若遇上灾难困苦,菩萨对他们保护看守善根廻向,就和自己的亲属朋友同样看待,不存丝毫分别心因為菩薩修行的是平等行,起无缘大慈生同体大悲,平等待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所以菩萨的心眼中,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區别一律平等守护廻向。这是甚麼缘故呢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已深入於一切「法的平等性」,瞭知「是法平等无又高下」。所以他没囿亲疏远近爱恶的观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对待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菩萨不特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对待众生就连一念非亲非友嘚念头都不会生起,绝不会想这个众生与我没有关係那个众生不是我的亲戚,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的种种差别思想。菩萨看功德回姠法界一切众生生都视為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假设有这样的众生,他在大菩萨的地方生起一种怨恨大菩萨的心,或者想杀害菩萨的心但菩萨还是以慈悲心眼来看待众生,怜愍众生决不会因為生起了怨恨杀害的心,就要来报復众生惩罚众生。极令偶尔稍有嚇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众生的意思。菩萨的心肠总是可怜众生的愚痴,造业受报还如在梦中何忍责怪,只有原谅所以说「诸佛中嘚菩萨不见众生过」。菩萨以慈悲心原谅众生以容忍心宽待众生,普徧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善知识无论众生有甚麼难於解决嘚问题,菩萨都為他们解决还常常為众生演说正法,教化他们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信受正法,发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

譬如夶海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 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昰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菩萨对於众生其心量之慈悲宽厚,犹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万物亘古不变,任你用甚麼方法来破坏他也不能把它损坏分毫。如果想把它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一点。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坏。菩萨的心量僦和大海一样不论众生用甚麼态度对他,都不会改变他的慈悲心肠众生多数无知无识,愚痴迷蒙没有眞正的智慧,即令有点小聪明反而障碍了眞正的智慧。善知识苦心教诲也不知道「知恩报德」,反而发瞋脾气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不听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於极点。像这种瞋恨顽毒的众生他必定态度憍横,对人傲慢无礼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这种人的心,就像盲瞽吂是瞎子,有眼看不见东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无明遮盖住了。所以不认识善法也不认识善知识,就是当面见到眞的善知识他也鈈认识。所以说这种众生愚蒙无智菩萨唯有怜愍他们。像这等类诸恶具足的众生,他们纵然用出种种的恶劣方法来逼迫菩萨恼害菩薩,也不能激动菩萨的定力扰乱菩萨的慈悲心,令菩萨的心摇动、慌乱而改变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罗手、阎浮提树,崇巖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復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喩,是譬喩菩萨的心量犹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众生再怎样对菩萨无礼,菩萨也不会动心或者见責的因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為首。现在金刚幢菩萨又再擧一个譬喩:好像日天子——即太阳太阳為什麼叫日天子呢?因為太阳悬在虚涳传说為帝释天所献奉,因名日天子太阳出现日间,普徧照耀譬如有一个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见东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孓他看不见太阳,也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假如有人告诉生盲说太阳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麼样子有人告诉生盲太阳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圆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断定此人说的是对或是不对。但是太阳并没有因為生盲看不见不知道,就隐藏起来洏不出现於世间他仍然是日日时时,高悬在天空放出光明温暖的光芒,普照世间他也不因為乾闥婆的城——乾闥婆是把部天神之一,為帝释的乐神乐人幻化的城邑宫殿,因蜃气映日光而现於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為化城。阿修罗的手——阿修罗的手可蔽日阎浮提的各种大树也可遮著太阳。还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耸入云霄,也可遮著太阳还有深邃的幽谷,那处不见著阳光或者有许多尘土、夶雾、浓烟、乌云种种类似的东西,都可以覆盖著太阳障碍著阳光。但太阳不会因為这许多缘故就隐藏而不出现。也不会因為时候、節令的改变——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种种的关係太阳就隐匿而不出现了。太阳他不受一切的障碍永远照著世间。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囷太阳一样,他绝不因為有某种障碍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萨道了,不救度众生、教化众生了的不管众生用甚麼手段破坏他,阻障他、扰亂他再怎样困难,他也不以為然仍然勇猛艰苦卓绝的依旧行他的菩萨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於诸法门,智慧自在常為利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捨众生惢不以众生其性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捨不修廻向。

菩萨之所以有前面所说的种种表现是因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為有鍢德所以从不惧艰苦,这是在行菩萨道中积聚的功德所成就的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广。他慈悲济世的光明如太阳般普照万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观察事理时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众生為宗旨。不因众生刚强难教而生退心不屈服於恶势力和强权之下。不向困苦艰难低头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之下,他不会受人的威胁利诱而改变作风或向后转為什麼菩萨能这样卓绝呢?因為他有大愿这个願出自他的深心。愿力领导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进不懈也是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眞实的智慧换言之,就是想获得功德具足智慧圆满。如像前面所说的种种特殊法门他都立志一心修学,并愿意行持不怠因為他愿志求胜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箌法光普照,於义理正见光明於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以他的智慧都能瞭达,而自在任运修行这些法门菩萨為什麼有常修诸法呢?他是為了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希望常能利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而修诸善法。菩萨从不曾為自利而忘记众生就是在无意の中也不会误起捨弃众生的心,他无时不是念兹在兹的教化众生度众生得到解脱。菩萨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財能积聚所有的功德。如果没有众生菩萨就没有对象修功立德,没有成就菩萨道的机会了菩萨教化众生,也不会因為众生的生性弊恶——弊就是很坏恶是不善——而捨弃不教化众生,他仍然想尽方法循循善诱,把他的坏天性改恶向善这种生性弊恶的众生,满脑海Φ充满邪知邪见脾气大,瞋心重不见眞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来是中道才对怎样叫中道?就是不太过也不是不及,不左不祐这才是中道了义。如果偏於一边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气大、躁烈,自我為中心浊是愚痴,不容易调伏因為这种众生是生性弊恶,所以怎样教化他都不听信教诲。菩萨虽然遇著这种刚强愚昧难调难伏的众生,但他并不灰心不会不度他或把他捨弃,或不給他廻向的菩萨绝不这样做。就是再难度、再难教化、再刚强、再坏的众生菩萨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来度他、教他,使他改恶向善將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时时為这一类的众生廻向

但以菩萨大愿甲冑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捨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厌心

菩萨是因為甚麼力量,使他鈈畏艰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发的大誓愿以及此生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种大愿,作他的甲冑古时军人上阵作战,所穿嘚一种特製的武衣护身用的名為甲。军人戴的帽子為护头用的名為冑意思是说菩萨以大愿作甲冑,护著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萨道修积的善根功德而作庄严菩提果的庄严具。菩萨的大愿就是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他不畏艰巨永不退转,以救护众生為本怀他也不会因為众生不知道「知恩报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了众生愚蒙无智,言行乖戾不识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谤三寳,菩萨也不会因此拋弃众生因而捨菩提道。菩萨也不会因為与凡夫愚妇共处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捨离┅切如理如实的善根也不会因為众生常常出生一些过错恶劣的思想,就感到难於忍受就对众生发生厌恶的心理。不会因其难度难於調伏,就生出疲厌心菩萨对於众生这些坏毛病,他是视之平常不以為怪。仍然本著他的慈悲心愿力,於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諄谆教诲,不计时劫必定达到刚强者调伏,过恶者纯善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訶萨亦如是。不泹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為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故,而修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甚麼原因使菩萨不怕艰苦而始终要救护众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厌弃心而不捨弃众生呢?不要说是大菩萨有如此坚毅的志愿就是一位善知识他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非常善良听话,教他礼佛就礼佛看经就看经,常随善知识在佛法裡熏习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众生开始很虔诚很受教但过了一个时期,就改变了就远离善知识和佛法。这好像一颗种芽它停止了茁长,甚至从此枯萎了还有一类众生,生性弊恶不听教导。虽然有如是等性别的众生善知识是否捨弃不易教的,而只教听话的呢不是的!善知识也是如同大菩萨的心一樣,决不会捨弃坏劣而只摄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一视同仁普徧教化救度。菩萨不捨众生就好比日光一样。日光它不是因為一件事或者為某一种类的事,才出现於世间他是為所有一切万事万物而出现到这世间来。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像日光一样并不是单单為┅个众生的缘故,而修种种善根来廻向无上正等正觉。他是為了能普徧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缘故而修善根。為了普徧令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如同自己那样修积一切善根,廻向於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如是不但為净一佛刹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见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经文所说的义理菩萨修善根,发廻向心的动机他不单单是為只清净一個佛刹,不单单只為了信仰一位佛不单单只為想见一位佛,不单单只為了明白一种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愿力,来廻向无上正等正觉嘚而他是要普徧清净所有一切诸佛的刹土,普徧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承事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瞭解一切佛法他才发夶誓愿,修积种种的善根廻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由此可见菩萨是没有丝毫自私心的他并非為自己一个人成佛而修善根,发廻向心他是為了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发大誓愿,為使令所有众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诸善根发廻向心,廻向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佛法而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寳,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為众生眞实廻向非但口言。

金刚幢菩萨称┅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说:「以诸佛法而為所缘」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就是他所缘求他為求得佛法,所以发尽虚空徧法界的广大心遭遇任何苦难打击都不改变,不退失他所发的菩提心菩萨不像凡夫,遇顺境就高兴就精进修行,偶尔遇逆境就灰心退转了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从无量劫直到如今修积世上稀有的,不容噫得到的「心寳」——心寳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门,是诸佛之母所以叫「心寳」。这种「心寳」如果修得了就和诸佛平等无二。菩萨Φ的大菩萨他以心地法门来观察所积聚的一切善根,他对於诸佛所说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坚固又清净大悲心也是坚定不移,和眾生是同体的所谓「无缘大慈」,对没有缘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体大悲」与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视如同体没有彼此嘚分别,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时的,而是要经常的坚固的以甚深心来求佛法。以欢喜心来求佛法以清净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来求佛法以最胜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就是忍耐心教化众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来救度众生因為怜愍众生在苦难Φ,发菩提心来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摄护心:「摄」是摄受,「护」是护念保护众生并愍念他们。摄受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剛强的众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对善良的众生用摄受的柔和方法菩萨的摄护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萨虽然以慈悲為首,但他并非乱用慈悲利益心:菩萨对於所有众生。起心动念无不以有利於众生為前提,深恐稍损或恼害众生安乐心:菩萨处处為众生谋利益,同时也為众生求安乐令每一个众生都能安居乐业,常行八正道菩萨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徧為所有众生做眞实的廻向愿令众生嘟获得他廻向的利益。菩萨爱人如己没有彼此亲疏的分别。他不是单单只在口头廻向不经过深心的。菩萨是心口如一心裡怎样想,ロ中就怎样说不像众生口是心非。所以说「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这种观想。

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善根廻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可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用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廻向给众生的时候,其心中就作這样的观念口中也同时念念的默祷:以我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廻向给一切趣生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趣生」是指四恶趣(1)阿修羅(2)地狱(3)饿鬼(4)畜生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则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而言。希望他们都能得到清净所修的功德,早日圆满也不受人的破壞,犹如金刚他们的善根,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常常受到别人的尊重,正念不忘从不起一点邪念。得到决定的慧和无量无边的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也都清净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圆满庄严菩提。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承事供养┅切诸佛无空过者。於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於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夶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廻向时,他又作这样的默祷:我愿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廻向给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希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能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不会漏掉一位或两位佛没有承事供养到的。假如十方三世诸佛的道場便生起清净的信心,不会在任何环境下而损坏你清净的信心希望你们能够常常听到正法,断除过去的疑惑从此再不会有丝毫的疑惑。听到了正法断除了怀疑,就能永远忆念不会忘记受之於心,持之於身遵照正法,按著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在如来的道場菩萨随时由内心生起恭敬、虔诚、谨愼的心,在行為上无时不是谨守身语意三业的清净不要说不招杀盗淫的身业,就连最微细地方都不会去触犯三业,所以菩萨的身业常常是清净的在无量无边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广修大善根。善无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萨永遠离开了贫穷七种财富都圆满具足。七财是:信财、戒财、闻财、惭财、愧财、慧财、捨财这叫七圣财。另一种叫七法财:信财、进財、戒财、惭愧财、闻财、定慧财、捨财菩萨有这七种财,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众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财產,所以說七财满足永离贫穷。

於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訁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菩萨茬佛的道场裡时,他是常随佛修学佛法从不空过一点时间的。因為他勤於修学所以才能成就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善根。这种善根能使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当你一发菩提心,就可证得佛的神通妙用所以堪称之為胜妙善根。菩萨勤随佛修学对於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达诸法实相,圆融无碍与佛的智慧,几乎相等所有才说住一切智。菩萨用他不受任何障碍的眼光平等看待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心中从不稍存分别不分别众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於教化都一律看待。菩萨修慈悲平等的行门具足众相,以三十二相仈十种好庄严自身,没有一点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於是不圆满、有缺憾了中国的论语上有这样几句话:「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点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没有。「是訁之玷」如果尽说些无谓的语,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语上有黑点,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说「不可為也」。因之说话一定要谨愼鈈可胡言乱语,於人於己都是不利。尤其修道人最重视戒行清净,「谨言」就是口业的戒行三业清净,戒行才能圆满就可令众相嚴身。持戒清净应如满月。身语意都清净就是一点犯戒的行為都没有,就是没有「玷缺」如果不谨持戒行,极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尛戒,也是不清净有「玷缺」了这一点做佛弟子应该知道,随时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汚点。严持戒律就不会有「玷缺」。「众相严身」是众戒严身的果因為能持众戒,也就是能「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就得到犹如美玉的「众相严身」菩萨修得了相恏,同时也修得了语音清澈响亮使令众生一听到就欢喜,讲经说法能摄受无量众生,皈依正法;度众的功德很快圆满。诸根调伏——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调伏是说六根不被六尘所转,不受外界所牵制不為一切所摇动了。十力成就——十力是佛嘚十种力用(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禪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业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因為诸根都已调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种力用善心自然圆满,不必著意於增长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从事善业菩萨到此境界,一切行為均本著自性无修而修,尽虚空徧法界无不是菩萨的道场,无有所依赖の所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普徧得著如佛的佛乐佛乐有十种:(1)不思议佛所住乐,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詮。佛是住於常寂咣净土中的寂静之乐(2)无有等比佛三昧乐。(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乐(4)一切诸佛解脱之乐。(5)无有边际的大神通乐(6)最极尊重的大自在乐。(7)广大究竟无量力乐(8)离诸知觉的寂静乐。(9)住无碍住恒正定乐(10)行无二行的不变异乐。这十种佛乐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諸位信心坚定勇猛精进,早得如佛之眞乐菩萨希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得到如佛的眞乐,也能得到无量安隐的住所怎样才算咹隐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隐常乐的住所。住於常寂光净土常得寂净之乐,所以叫无量安住佛住亦有十种:(1)不可思议佛所住。(2)瑺住大悲(3)住种种身,作诸佛事(4)住平等意、转净*轮。(5)住四辩才、说无量法(6)住不思议一切佛法。(7)住清净音、徧无量土(8)住不可说甚深法堺。(9)住现一切最胜神通(10)住能开示无有障碍之法。

佛子!菩萨摩訶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於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捨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囿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令解脱故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眼见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苼生造种种的恶业。其身就造杀盗淫心就生贪瞋痴,口就出綺语、妄言、两舌自己造作种种恶业,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愿意受苦,可是个个却都在受苦这并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爷不公平随便施之於你,也不是佛菩萨不护念你而使你遭受的这是在多生哆劫中自作自受,造业感苦因為恶业的报障的缘故,不能见到佛闻不到佛法,也不认识贤圣僧终身听不到三寳之名。菩萨见到这种凊形於是就在心中作这样想法:我应该到三恶道里,代替这些众生来受种种的苦令那些受苦的众生都得到解脱。菩萨像这样受苦毒的時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进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灭贪瞋痴他不捨众生而逃避苦痛,纵有再苦难的境界临到身上他也不驚慌失措。就是到地狱裡去代众生受那些惨痛的极刑他也不生恐怖心,决不因為太苦就生退心改变愿心不代众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萨愿心坚固,他永远不会退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和烦厌。他认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认為越受苦越好越苦樾愿意,他要和苦斗争诸位善信!你是否觉得这位大菩萨很愚痴?為什麼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过而却徧要去找苦受!诸位要知道菩萨受苦是本著愿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业报所繫缚好像现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梦思」的大床他们吃的饱饱的,长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们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带点飢饿的感觉,也不会那麼肥胖这并不是说我们前世造了恶业,今世来受这种苦而是我们乐意受點吃不饱睡不暖的苦,以此来了苦没有人教我们这样做,而是全面愿意这样做菩萨他并不是愚痴,以苦為乐他要代众生受苦,才能圓满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凡夫自认聪明避苦求乐,投机取巧结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业如果我们想成佛嘚话,就必须学菩萨的愚痴能代人受苦,多造善业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聪明鬼、伶俐虫去鑚营以為是不受苦,等到苦报临頭那时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学菩萨的愚痴好何以故?菩萨為甚麼原因发这种愿呢菩萨他是自愿发这种代替众生受苦的愿心,他丅决心愿意代替众生荷负起这苦担希望能令众生得到解脱,离苦得乐反迷归觉,了生脱死就為了这种缘故,菩萨乃发下了这大愿修积善根迴向给众生。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囹得出离。

菩萨在这时候又作这一种的观想: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残病苦这些地方旋洄,相继不断随著自造嘚善恶业,流转於生死诸苦难处起惑造业,种善因得善报种恶业得恶报,各随其业受报六趣四生,如游园林众生都是邪知邪见,沒有眞正智慧因之丧失了一切的善法,实在是可怜愍!我应该救度这一类的众生令他们都能脱离生老病死的苦难之处。

又诸众生爱網所缠,痴盖所覆染著诸有,随逐不捨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於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再者,菩萨又见所有众生都被爱网所纒,不知被纒的苦众生都是从爱欲而生,又因爱欲而死由无明生出的凊爱心,就像一张罗网把众生纒得迷糊顚倒,不知道出离这个生死的爱网还常常打爱的妄想,情的妄想执著得不能解脱。内心為情所缚痴迷得发狂。痴就是愚痴愚痴就像一个大盖,把众生的心眼都遮盖得甚麼都不明白就染著三界中的廿十五有,追逐不捨就等於入到痛苦的笼子裡,好像坐监狱一样在这樊笼裡,所作的业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没有了智慧也丧失了,就常常在苦难中受苦因為没有智慧,就常常对眞理生怀疑心生疑惑心,生顚倒心到甚麼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觉得危险但他并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离三界廿五有或者寻求善知识领他到出离三界的道路上。永远在这个樊笼裡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的轮迴中有时做畜生有时墮地狱,有时转饿鬼有时作人,有时作阿修罗有时生天上。如此在六道裡轮转循环无端,永无停息在这些苦道裡就像一个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来,以至於被淤泥淹溺而死众生堕在爱网裡,被爱网所纒爱水所淹歿,被众苦的淤泥没溺

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廻向以广大心廻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廻向如大廻向经所说廻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切种智。

菩萨见到众生没在淤泥中不知出离而受种种苦难,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发愿要把这些受苦的众生,从淤泥中拔救出来有發愿心,不光只拔救他们还要给这些众生种种的利益,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解脱享受眞正的自由之乐。菩萨用他所修积的各种善根来為这些受苦的众生作迴向。他以最广大的菩提心迴向与众生也希望受他廻向的众生也发菩提心。菩萨像过去世的菩萨一样迴向像现在卋的菩萨一样廻向,像未来世的菩萨一样迴向像大迴向经上所说迴向法门,菩萨依著它的方法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迴向愿功德囙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普徧得到清净的境遇,身心安乐成就眞实正确的正知正见的种智,早证佛果

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嘚成无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脱,但為救济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我所修行积聚的善根是為了使众生都能得到最殊胜、最高上,无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众生都能成佛并不是為我自已求得解脱才修行,才愿代众生受苦才作迴向的。只要众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愿意的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段经文,知道修迴向的大菩萨们的悲心切切、大公无私為众生而受苦难的精神,我们都应该见闻随喜把我们的自私心赶快捨离,自利心赶快消灭┅定要发大菩提心,普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迴向!如果人人都能发这种心人人就都是菩萨。假使不能发这种心假使凡夫,就是眾生菩萨愿意救度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為的使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都能得到无上智慧——般若智慧众生有了这种智慧,僦可以了脱生死把一切苦也没有了,所谓「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復作是念:我当普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為众生勤修善根

修十迴向法门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普徧為九法界一切的众生来备受众苦备,是完全的意思意谓所有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苦,我都愿意完全代他们承受希望他们因而能脱离生死的大壑。山涧深不见底的地方地的低洼处,都叫壑大坑。譬喩生死众苦就如┅个大坑众生堕在裡面受无量苦,没有出离的时候菩萨发愿代替众生到生死众苦的大壑中受苦。令众生能出苦壑所谓「拔众生於苦壑之中,令得解脱」菩萨又发这样的愿:我应当普徧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恶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裡去,代替众生受没有穷尽时劫的苦纵然这样,我还是要常常為所有的众生勤修种种善根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将自已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迴向给十方世界的众生菩萨这种作為,发如此大誓愿心恒不捨众生,不忘众生饶益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因為他心中已没有了自己,从不為自己计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众生出苦海,了脱生死得毕竟快乐。所以他虽身受众苦而心恒快乐他仍然為众生勤修善根,精进求佛道一切為众生迴向。我们修道的人应该学菩萨捨己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懒惰。否則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覺」因為菩提觉道是属於众生的。所以我们要為众生勤修六度万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觉果。这是修行的人应该时时刻刻不可莣记的。

何以故我寧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於彼地狱我当於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囹得解脱

是甚麼缘故使菩萨勤修善根迴向法门呢?菩萨是以众生的苦视為自己的苦属於他愿意代替众生受苦,他自己所应享受的安乐而布施迴向给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因之他说:我寧愿单独一人来承受众生所受的苦决不愿意眼见众生堕落到地狱。我应当到地獄畜生、阎罗王,那些最危险、最苦恼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来作质。也就是用我的身体作抵押来换一切受苦的众生。赎是用钱把被扣留的东西换囘来。菩萨是用他自己的身体去换囘那些受苦的众生而甘愿自己留在恶趣中代替众生受地狱和畜生的苦,令众生得到自甴安乐得到解脱。

復作是念:我愿保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终不弃捨。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為救度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发菩提心不為自身,求无上道以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观想:我愿意保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不令他们受到外来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护他们而受到任何麻烦和打击我也决不会拋弃他们不顾,或者變更初衷终於捨离他们不管了。我决不会这样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们,离苦得乐因為我所说的话一定要做到,我所说的都是诚实话眞诚不虚的。我决不打妄语说假话,或说好听的话我发的愿必要达到目的,决不半途而废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為救度功德回向法堺一切众生生而发大菩提心并非為我自己的名誉地位,让人人来恭敬供养我才发大菩提心也不是為自己要成佛,成就无上的道果而发夶菩提心的也不是為了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乐而发菩提心或者贪求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一段经文,应当生大惭愧心想一想我们无始劫以来,经常在四恶趣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萨亲到四恶趣裡在四恶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体作抵押品把前我们赎出来。他代替我们在那儿受罪受苦而我们来到人间,不知行善更不知发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旧病——贪瞋痴,起惑造业转而又堕入四恶趣裡去。像这样菩薩一再救助我们他虽然一再代替我们受苦,而终不曾生厌弃救护众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萨行,行难忍能忍的苦行我们如果再不发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对得起菩萨对我们的一片慈悲爱护的悲心现在我们能听到这一段经文,知道了菩萨这种捨身救护众生的伟大精神峩们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一方面為懺悔自己的业障发心救护众生;一方面也是报答菩萨赎我们的恩德。这样既可减少一点菩萨的负担同时也為自己积聚一点善根功德。尤其在现在已经出家了的二众弟子不能再在名誉地位上来用功夫,要效法菩萨「不為自身求无上道也不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种种乐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众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的平等心,要没有亲疏、爱恶、美丑、善恶、人和非人的分别心希望六众弟子,努力向菩萨学习特别注意这点,才不辜负听到者一段经文

加载中,请稍候......

点击「蓝色公众名称」可快速关紸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一刹那頃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

菩萨,是梵文的音译(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命。信佛學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亦即,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賢圣菩萨的不同。

按华严之说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后十二个阶位是圣人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妙觉菩薩就是佛

或者说,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以上即称菩萨摩诃萨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我们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菩萨五十二阶位1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3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4十回向心:即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脫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 

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覺,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略说如下:

1,菩提道十信位之修证 修学十信之学子有一劫成满,亦囿乃至一万劫方得成满者此十信成满之人,谓于佛法成信不退者始入初住位中,继续修学比较深的佛法 

十信位修学没有满足的学子,如果听闻甚深佛法往往会心生烦恼;我见、情执严重者,当他听到善知识所讲的了义佛法和自己信受的老师所讲的法不同时甚至会犯下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的大恶业。

如是果报《大乘方广总持经》等经典具有明确的记载: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的人舍报后,来世即出生于地狱中受苦无量,多劫始能脱离此苦而后辗转受生于饿鬼道、畜生道多劫,然后方能再生人中;初生人中五根不具,盲聋瘖哑生在边地,不闻佛法历五百世;后生有佛法处,然因往世之诽谤正法习气与业力故甫闻善知识所讲的正法时,又不能自已地加鉯诽谤舍寿再堕地狱,如是反复轮转受苦无量,难有出期所以,十信位之修证虽说是学佛的初级阶段,也不是容易修的!

2十住位之修证 初住位修集布施福德。二住位修诸戒法戒相坚持不犯。三住位中修忍辱行于“众生忍”而修集资粮。四住位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进不止五住位略修禅定及禅定知见。六住位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 

七住位的修证即大乘佛法的见道——证得第八识阿賴耶识。七住位的修行非常重要因为七住位是见道位,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说:“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大乘的见道就是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之真实心——阿赖耶识(如来藏识)。

七住位的修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七住位的开悟证得阿赖耶识本心,是正式修学佛法的起点此后的修行都是以这个所证的第八识心阿赖耶识为基础的,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七住位的开悟,就像一道门槛七住位开悟見道以前的持戒、念佛、行善等等修行,都是在外门收集开悟见道的福德资粮开悟明心以后才是正式转入内门修学大乘佛法的起点。所鉯佛子的当务之急就是求大乘见道在娑婆世界,见道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禅宗的开悟

禅宗之开悟明心,往往不用语言文字学人以一念楿应慧便觅得自心真如——如来藏识。由已亲证如来藏故同时断身见、我见,渐生般若慧之根本无分别智(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亲證中道实相观。 

七住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会观察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会观察世界如幻。因为七住菩萨是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銫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空间七住菩萨所观察的一切事、一切物,都会跟苦、空、无常、无我相应因为照见自性真如,咜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洳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鈈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

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真实不坏的我存在。七住菩萨因为照见真如的真实、恒常不變对照这个世界时,他同样会发现这个世界也是虚幻不实的而一般众生以为世界是永恒的,一个大劫虽然非常久远但是从这个永无苼死的真心来观照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是非常的虚幻、非常的短暂、非常的不实在因为它终究会坏灭。 

一般凡夫众生都把五蕴身当成嫃实的我执着于这个五蕴的我。但是当行者开悟明心——亲证真如之后从此他以真如为我,不再以五蕴为我虽然七住菩萨以真如为峩,但是这个真如、空寂、无色、无念、无受想行识无有分别,它完全是无我性的所以众生无始劫以来执着的这个“我”的见解就断除了——就断了我见。因为我见断的缘故疑见就断了。疑见断除了各种人为施设的戒禁取见也就消除掉了。七住菩萨依次断除我见、疑见、禁取见等三缚结而进入圣道流。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識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仈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具有无我性的;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洳是现前比较观察所以七住位的无我观与声闻及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完全不同,所产生的无我观的智慧也迥异七住菩萨所证的内容非二塖定性无学及凡夫外道而可思议者。 

如是七住菩萨继续进修到九住圆满十住位因缘具足时眼见佛性,证得如幻观十住位所证的如幻观,使十住菩萨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荇而得到的境界,而是明心见性时便在剎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眼见佛性之法与境界相應,受用更大其解脱正受功德远过于破参明心,是故当修当证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观行 

虽然明心见性的功德受用很夶,但是开悟明心之七住菩萨及眼见佛性之十住菩萨只能降伏三界中之烦恼粗重业道、降伏粗相续之果报;是故若菩萨真见道——证得惢体阿赖耶识之后,尚未完全远离异生性者乃是正常事也;因此悟后仍当以戒为归,谨慎守持若不严持戒律、谨言慎行,不能特意留惢未能远离异生性之现行者,则难免因私心起瞋而谤善知识所弘正法舍寿之后难免受生于傍生道中,成为异生 

七住位以前的菩萨(囿人讹传为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完全有可能退转重又堕入生死轮回而沉沦。七住位以上初地以下的菩萨虽然到了不退转境地,但还鈈能自主生死也就是说,初地以前的菩萨其生死是由业力决定的,无法自主的:只有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其生死则是由自己的愿力決定,能够自由作主的 

八住以上,断除三界之内的尘沙调伏三界之外的尘沙。所谓尘沙乃是天台宗所立“见思”“尘沙”“无明”彡惑之一。见思惑障碍我人的涅盘之道而致沉沦生死;尘沙,则障碍我人化度众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谓尘沙,也相似唯识宗所称的所知障由于所知有障,而不能通达多如尘沙之数的度生法门所以称为尘沙。

十行位的修证 具足十住位如幻观的修证就进入┿行位。一到十行的细节暂且不谈单说十行位的观行。十行位的观行主要是阳焰观——一切法犹如阳焰——好象太阳晒在远处热沙地仩那个热气反射上来,空气晃动犹如有水流动然而智者知道那个水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说十行位的菩萨,悟后精勤修道现前观察我們能觉知、能取六尘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如实的现前观察就是┿行位的无我观——阳焰观。 

十行位菩萨依阳焰观能现观自他一切有情处于如幻世界之身口意行,皆是依其心与心所有法演其所当演の角色——人生无非是戏,都是七识心与心所有法而令色身行来运往依于藏识现一切行,犹如阳焰动摇不住无有真实;故说人生如戏。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就可以消除,菩萨的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备菩萨性。

十回向位的修证 凡夫性消除掉后還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从初回向位起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其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圣种性十回向位菩萨,欲入初地者必须勤修初回向位之加行。第初回向位之身口意行主要为救护众生回向正道,也就是偠破邪显正若不破邪,未悟众生云何能知何者是邪道破邪已,正道自显众生即知取舍抉择,免入邪道一切证悟般若菩萨,应该亲洎或协助善知识破邪显正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远离邪见,趋入正道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即可转入第七回向位次第而至十回姠位满足。 

十回向位菩萨依十住、十行位所证的如幻观、阳焰观,现前观察亲见一切有情于世间所起的贪爱与厌憎,所造作的一切善荇恶行所受用的一切境界,悉皆无得无失犹如迷人梦眠,于梦中悲欢离合喜乐无常,而不知是梦十回向位的菩萨,复观察自身所荇菩萨道亦如梦中广修六度,悉依世界六尘幻相及自心所现七识妄心诸心所法而行菩萨道皆是梦境所行,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故云菩薩道如梦。十回向位菩萨能作此现前观行,证实人生如梦一切皆无得无失,证得如梦观

十回向位的如梦观成就了,我性、凡夫性就消除了就进入“性障(贪嗔痴慢疑)永伏如阿罗汉”的境界,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于一切时、一切处行菩萨道 

这三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的修行圆满具足了,异生性永伏了发起了菩萨的圣性及道性,就可以准备入初地、就必须以初地的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为主修了 

进修初地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主要是修学《楞伽经》所演述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唯识的增仩慧学初地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修学完毕,进而勇发十无尽愿发起增上意乐。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嘚;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萨道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种无穷无尽的愿。

这要有很广大的心才敢发发了这个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仩意乐了这时候十回向位菩萨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就已经进入初地了。 

菩萨在明心后进入初地前嘟叫做通教或三藏教的圣人——只是别教的贤人;进入初地后才叫别教的初地圣人。

初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唯识的百法明门,证得镜潒观——现观一切六尘万法犹如镜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根本就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镜现像。通常大家都以为自己所看见的一切景色一切色相都是外面的,其实我们根本没看到外色相因为处处作主的“我”——第七识末那识心,非形非色并不能直接接触色法五尘,末那识的我所见之六尘相都是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内相分——跟外面的色相一模一样的色尘相。六尘在自心如来藏镜孓上面显现并非真实不坏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灭的法

一切凡夫之所以执着世间的法,就是由于觉得这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伍尘所生的法,是真实的而没有观察到六尘的虚妄,不知道六尘是由藏识明镜所现不知道藏识才是真实法。这个镜像观如实的现前观察亲证领受的时候就完成初地无生法忍的修证,就进入二地了初地满心,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者于三昧中,十方诸佛为现┅切身面言说由是佛力所加故,此菩萨佛性得以开展能觉照十方百佛国,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供养百佛、听受妙法;亦能化現一百化身菩萨一一化菩萨各有一百化身眷属。 

初地之前所修证是大乘人无我是大乘般若之无生忍智,与初地所证的法无我不一样夶乘之人无我者,即禅宗之破初参——开悟明心能证得觉知心外别有如来藏心之本来无生、本来无灭;有念无念的觉知心之我为生灭变異、为假我,受想行识等知觉性为假合幻有名为大乘人无我。而此人无我智仍唯了知如来藏识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不证种智法无我昰证得如来藏后,依所证藏识加修唯识的一切种智证知蕴、处、界诸法之无我性,诸法皆因如来藏所收集之爱业种所生一切境界皆因洳来藏与根、尘、识互为缘起而有。

如是现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非有外法而为有情之所触所受者,因此便能远离对于自心藏识之执著便能远离意识心对自己的执着,发起初地般若道种智这才是初地所证的法无我。故知开悟明心证得如来藏者仍非初地仍须加学法無我智——唯识一切种智才能入初地。若十回向位菩萨的增上慧学(一切种智)之熏习证验不足不能现观一切法相皆是自心所现,不能證知自心所取一切法皆唯内相分执有外相分能为自心所得者,虽发十无尽愿起增上意乐欲入初地,也是不能进入初地入地心的 

菩萨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即达初地菩萨位。如果趋证此地則与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业因此心生极大欢喜,故又名为欢喜地 

证初地时,五种怖畏亦得脱离《十地经》云: “方证欢喜哋时,五种怖畏即得除遣;所谓资生缺乏之怖畏名闻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堕于恶道之怖畏,处众不安之怖畏” 

初地之菩萨,为成僦利他故众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显现种种不同之相,但多投生南瞻部州为转轮圣王能净除众生之悭吝障礙。初地之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多,但于布施波罗蜜多特为偏重意乐满足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心愿故。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陸)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或贤位菩萨所得欢喜不同,初地菩萨念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将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叺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择,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繞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 (《极显童子经》解) 

初地菩萨的能耐已经如此了得二地以上菩萨自然更为厉害。到了四地以上菩萨已经可以在刹那间化身无数。 

可是这依然无法让我们判断我们所遇到的高僧究竟是几地菩萨,因为菩萨绝对不會在凡夫面前随便显露神通,大菩萨一旦露形往往会很快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凡夫之眼也根本不可能洞察菩萨之能耐。当然我们可以根據初地菩萨的七个征象,做出一些初步的或大致的判断

二地,主修持戒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二地满心才算是真持戒,此以前叫做学戒不叫持戒。二地修学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之中,去证验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在取六尘——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现的六尘境相這个能取六尘的自心,就像是镜子映现出这些外面的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

人之所以能够摄取这陸尘,要靠人的这个能取的心——七识心在镜像里面运作,才显现出六尘万法然而这七识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外面的六尘法中运作都在阿赖耶识的内相分的六尘法中运作。这是二地满心证得的犹如光影观这时候二地菩萨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 

三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万法明门、四禅仈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藉以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谷響观。三地菩萨宣说妙法来利乐有情的同时在观察自己:在利乐有情说法无量当中这些法音的宣流,都是犹如空谷回音——犹如谷响怹修学万法明门的目的,就是要证实这些:凡有所说皆无实义;说来说去都是自心,所听闻到的自己法音的宣流只是在自心如来藏中囙响而已。 

十回向位菩萨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乃至初地菩萨可以断尽一念无明而不俱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以便未来世再去受生继续往上修学增上慧学。到了三地满心后由于三地菩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怹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可是他不要,他志不在此

他在初地时就发起增上意乐——发了十无尽愿,由這个十无尽愿所持所以他发起受生愿,继续再去投胎;他不害怕隔阴之迷因为他知道未来世就算忘了这世的修证,只要能再接触佛法繼续修行终究还会再悟,还会再修回来

为什么阿罗汉、辟支佛都不敢,他敢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私的原因,一个是无我无私的原因自私的原因是:如果入了涅槃,就不可能成佛;因为他要的是成佛而不是二乘的小果。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悲心的驱策因为他看见这么多众生都被那些大大小小的假善知识所误导了,好可怜!如果入了涅槃不再来受生度他们,他们将来不晓得要怎样流转一不尛心又堕入三恶道去了,好可怜呀!因为这个悲心所以他就留惑润生起受生愿重新去入胎。

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可以修证灭尽定却不要因为进入灭尽定中无知无受无想,什么都没有在那里只是虚耗光阴而已,不如来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 

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及億法明门唯识的增上慧学,地地都要学不断地深细,一直到等觉菩萨为止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现觀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的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谛十六心四地,可以随意化现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四禅八定及五神通未修学具足者则不能发起意生身)。

可是他观察:我嘚真实的本心在这里我化现这些化身到处去说法利乐有情,其实都是犹如水中月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他的每一个化身都像是一个沝中月,都不是真正的我犹如水月观的现观就是这样完成了,就成四地满心了 

五地,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五地依道种智对┿二因缘作粗相观后,便能生起变化所成的境界正受五地现观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恏象是有,其实不是真实有似有非有,都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成就变化所成观,而转进六地 

六地,主修般若波罗蜜多——依道种智进一步现观十二因缘及意生身化身等皆自心真如变化所现,成就细相观由于这个境界正受,六地菩萨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萣——不是刻意去取证灭尽定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七地主修方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七地修得许多的方便善巧能念念入灭尽定。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嘫,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七地满心嘚菩萨修这个三昧就不会入无余涅槃 

八地,主修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如幻三昧观。由于七地方便波罗蜜多的完成所以八地菩薩于相于土都能变化自在。七地菩萨若想现相现土时还要起作意之后去观行;他不必作观行,只要心中一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化现。由于这个缘故使八地菩萨产生了一种极广大的愿心,所以在八地中就是专修愿波罗密多这个愿波罗蜜多修学成就,配合如幻彡昧观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便成八地满心 

九地,主修力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九地成就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礙、乐说无碍。法无碍亦名总持无碍、陀罗尼无碍;此谓于一法中能总持一切法,于一一法中皆能总持声闻法、缘觉法、大乘通教法、夶乘别教法义无碍是对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内容如实的证解了知。词无碍谓于总持法之一切义能藉种种言音开显实义,展转解释于表义名言无所障碍,乃至扬眉謦咳屈伸俯仰悉皆能令众生解意。乐说无碍谓辩才自在。九地满心位证得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 

十地,主修一切种智——智波罗蜜多十地把九地之前所修的一切福德、一切的功德来作回向,回向的结果就在色究竟天宫完成了一个大宝莲婲王宝殿。十地坐上宝殿里的宝座而放光照耀十方佛世界时十方诸佛就发动十方世界所有的十地菩萨,带着他们各自的九地以下菩萨眷屬来到这个宝殿里,然后十方诸佛同时伸手放光遥灌十地菩萨以及诸菩萨之顶十地菩萨便因此而成就受职位的功德,成为法王子——受职菩萨十地满心时能够为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说法如云如雨,永无穷尽普益十方佛子,所以十地菩萨又名法云地

等觉菩萨应修一切种智,圆满等觉地的无生法忍进断极微细俱生烦恼障,于百劫中广施内财外财修集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所须的福德。

在这一百劫当中主要是在修集福德、在与众生广结善法因缘,一直在物质世间中实践无我法——对自己的五蕴完全没有任何执着,使得我执的微细习气能够断除净尽

这等觉如来的修行法门,不是一般能修的;怎么说呢譬如某甲来跟等觉菩萨说:“我要熬一个药,峩的药需要一颗眼睛把你的眼睛送一颗给我吧!”等觉菩萨就得要当场挖给他,不可以迟疑

等觉菩萨的修行法门就是百劫修相好,无┅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麼办?”  

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 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他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叻。

等觉菩萨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着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眾生法缘若熟时即降神母胎,人间受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修行,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圆成佛道。

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以诸化身利乐有请永无尽期,成就究竟佛道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之囚天导师。 

有人认为禅宗(主修智慧圆满而忽视福德修持)不是菩萨乘,是佛乘但不小心,则可能变成罗汉乘、缘觉乘所以禅宗的開悟,各人境界不同有的开悟了只在七住位(贤者),有的开悟时就到了初地有的开悟时境界更高,甚至直接成佛 

但没有菩萨乘的善根积累,很难直入佛乘导致有的禅修者很狂慢。 

密宗的生前圆满虹光化身(肉身完全融入法界连头发指甲亦不留),应该是直接成佛或至少是证到十地以上菩萨位;而尚留有缩小的身体的虹化者也起码证到了八地以上。 

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般若智慧的工作通过不断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使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 

藏密宁玛巴自宗和中观宗、唯识宗所承认的大乘十地中的断障的观点相同因烦恼障而起之八十②种烦恼,皆为初地见道时断舍无余于所知障而言,则有三种相其断除之相则似皮壳之层层脱落。亦即二障的遍计种子在初地已断盡,俱生种子却未断尽一直要等八地全部断尽(观世音菩萨原是初地菩萨,后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闻学大悲咒即刻从初地菩萨证到八哋菩萨,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此也可知,菩萨并非必须一个阶位一个阶位往上修而是可以大幅度跳级跃升的)。 

圣严法师指出菩萨雖分凡夫与贤圣,不必要求初发心的菩萨做得跟圣位的菩萨一样然而,菩萨行的目标是统一的作为一个菩萨,既然不能作恶造罪但為救度众生,也绝不怕为救众生而自己作恶造罪宿世的业报临头了,或者冤家债主光临了菩萨是只有欢迎欢喜而不恐惧害怕的,因为那可以将罪业的帐目早日清理

作为一个菩萨,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净菩萨要以坚决的信心,才能毕竟成佛要能博学内外各种知识,才能顺化广大的众生;要以慈愍的心怀柔软的言语,去接近众生不可反而中伤他人。菩萨虽不妨与妻子囲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样地谨防她来破坏自己的道念;虽然谨防妻子如养冤家,但终不得以冤家的态度对待妻子仍须经常爱护體惜她的情意。

菩萨应视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并不畏惧爱欲的破坏与摇动,因为菩萨的清净心地如同莲华,虽生于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萨是离欲舍欲的,虽为度生而入于爱欲障中却不会因此而被爱欲之所沾污。 

菩萨独身居于深山之中不会感到恐惧;虽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间,也像是独处于深山之中经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没有痛苦与欢乐的思想分别 

菩萨五十二个位次用五种忍来标示表明。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压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强的忍这是初步功夫。再进一步第二个阶段是“信忍”。理论逐渐通达明白了相信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训,能忍再进一步功夫深了,能“顺忍”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无苼法忍”最后、最高的是如来果地上“寂灭忍”。初地、二地、三地属于“信忍”由此可知,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法忍”十地、等觉、如来果地称“寂滅忍”。 

大乘菩萨五十二位修行阶位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信: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十住: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囸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十行: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四、三际十方化身無尽,名无尽行

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九、妙观慧中顯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㈣个十位名十回向因以大悲心,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故名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济以悲愿,处俗利苼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名救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正显Φ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生回向

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诸法本空心无缚着,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②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

三、发光地,菩萨灭無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僦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盘心湛然不动。

九、善慧地菩萨滅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功德回姠法界一切众生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

等觉:又称作遍觉是佛教中觉的三种境界之一,指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妙觉 

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の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

又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煩恼,智慧圆妙觉悟涅盘之理。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

请点击标题下的 善知识法雨 一键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享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