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真相中国侵略到底对中国有什么利益

解读抗美援朝的重要性,抗美援朝到底有没有必要
日期: 10:58:18 && 编辑:27军事网 && 来源:27军事
  刚看到一篇帖子在那大谈特谈毛泽东抗美援朝是错误的帖子,感觉到特别的不舒服,那一场奠定了中国安稳了60年的战争竟然在那些人眼里一文不值,自己眼光不行,竟然去怀疑
文章《解读抗美援朝的重要性,抗美援朝到底有没有必要》由作者投稿编辑于 10:58:18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  刚看到一篇帖子在那大谈特谈毛泽东抗美援朝是错误的帖子,感觉到特别的不舒服,那一场奠定了中国安稳了60年的战争竟然在那些人眼里一文不值,自己眼光不行,竟然去怀疑伟人的决断。
  首先,请大家在考虑抗美援朝是否正确的时候把自己放到当时的国家形式下,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今天的多元化社会,只是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而他们是根本对立的,所以有些事情不要加到抗美援朝头上(就像美国扶持日本,就算没有抗美援朝,美国照样扶持日本制约中国)明白了这个形式后再继续向下讨论。
  先说下他们叫嚣抗美援朝错误的理由:一是抗美援朝是俄、朝发起的,中国只不过是被别人当枪用;二是在他们眼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根本没有任何好处是最大的失败者;三是中国的出兵劳民伤财,给后来新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四是叫嚣所谓的联合国军并没有打算侵入中国,只是在鸭绿江那一边进行作战,中国实在是杞人忧天。
  先说第一条理由:朝鲜战争是金日成为了统一整个朝鲜半岛而主动发起的进攻,而且在前期确实打的比较顺利,只不过后来有了所谓的联合国军参与以后,才导致败退。在当时的世界上也的却只有苏联才能与所谓的联合国军抗衡,但是他们却不能出兵,因为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一旦苏联出兵则就标志着三战的爆发,这才有了即使后来苏联空军入朝参战,也只能偷偷摸摸。说到这,就要首先明白一个问题,当时的社会形势并不是今天的多元化形式,当时的世界就是两个旗帜鲜明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既然苏联不方便出兵,那么中国就没得选择。如果中国真的选择两不相帮就会受苏美两边的打压,这恐怕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希望看到的。
  二是关于中国在朝战中没有任何好处,是最大失败者的问题,要是说到这,恐怕我只能说这些人是如今和平惯了,根本就是无知。其实在中国朝鲜战争中包括几方互博,有直接参战的朝、韩、联合国军、中国,也有没直接参战的苏联,但这么多国家里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中国。在当时蒋介石叫嚣着反攻大陆,国内特务残匪横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论是在科技还是武器处于绝对落后的地位,而美国还不断地援助台湾,要人给人,要武器给武器,这时没有任何海军的中国其实根本动不了台湾一分一毫,这就不会有中国因为援朝而错过收复台湾的问题,而且具体的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果当时的蒋真要反攻,解放军因为要守大陆的整个地区而失去了自己灵活多变的战斗优势,就会完全处于被动。但是在朝鲜战争中中国的国防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依靠苏联的援助,使整个军队迅速更新换代,在战场上完成了军队的现代化(当时苏联援助中国的东西,全部是自己最先进的东西,这和如今买卖别国的武器,实在有了天壤之比),这也是为什么朝战局势稳定后毛泽东实行军队轮流驻朝的政策。而且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将美国死死的拖在了朝鲜战场上,蒋介石失去了美国这个强援,更是失去了反攻大陆的最好时机,等到朝战结束,大半个中国的军队都换代完毕,蒋更是只能自己选择自保,中国打这场战争更是符合自己以攻代守的需要。而在朝战结束后,中国的军队更是一刷百年来被别人侵略压迫外战外行的耻辱,一举奠定了中国军队在世界军队的地位,更是的中国陆军有天下第一的说法,这种意义使得有些人今天不必再受别人的压迫而是坐在这里闲论别人的是非。
  三是所谓的战争中劳民伤财的问题。只要有战争就会有耗费,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但是只要收获大于付出,那么战争就是值得的。在这场战争中新中国确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得到的更多,首先因为这场战争彻底引发出国内的一些矛盾,更是清除了一批国家分裂分子,打击了一批不法经营分子。这无论是对以后还是今天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新中国完成了自己经济体制的改革(当然这种经济体制可能会使今天某些带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感到不舒服,这或许才是他们费尽心思骂毛泽东,宣扬抗美援朝是错误的根本原因。)而且,不论是在战争中还是战争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中国的经济都是快速发展的,至于三年大旱时期,依照当时新中国的技术条件是无法解决得,就是没有这场战争也是一样,算不到朝鲜战争的头上。
  至于第四种理由,简直不值得一驳。不论有些人再怎么引经据典,宣扬当时的联合国军条文中只是打到鸭绿江的朝鲜一侧,在新中国没有出兵以前美军飞机经常光顾东三省上空这是事实,而整个东三省在那时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命脉,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军工业基础地,毛泽东作为雄才大略的一代领导人怎么会选择无视,让人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何况无论当时联合国军想打到哪,是否想进攻中国,在今天看来都已经不再重要。看看南沙群岛的那些小国怎么面对中国,看看韩国怎么面对中国
就应该知道假如让韩国统一了朝鲜半岛今天的中国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式了。如果中国那时真的没有出兵那么现在的中国早就面临着四面受敌的情况(俄罗斯现在时和中国关系不错,不过同样也是虎狼之国,要是中国四面受敌,那么现在的俄罗斯没有理由不分一杯羹),还有毛泽东时期高瞻远瞩建立的同第三世界的那些关系现在为了巴结日美欧,却已经被破坏殆尽,使得中国在整个世界政治上处处处于被动地位,不论是藏独还是疆独已经甚少有国家为中国说话,要是放在以前有哪个国家敢这样歪曲事实、大肆宣扬这些分裂行为呢,现在却都在做。不知道又需要多少年才能改变这一切了。
  还有,有些人至今还在质疑中国是不是胜利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是打到了三八线,然后就和联合国军一样都无力再进攻,而并没有帮助朝鲜统一朝鲜半岛,他们始终没有弄明白中国是否是真正的胜利。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首先中国那时候完全还有能力打下去,如果他们真的想。还有战争有时候不是一定要灭了对方才是胜利,在战争论中有句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毛泽东自己更是说过: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只要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都叫做胜利。作为中国来讲,朝鲜是中国的一块战争缓冲区,就算是中国内心也未见得一定要帮助朝鲜统一半岛,他们同样不想见到自己身边有一个统一的、强盛的、野心勃勃的朝鲜。维持现在这种局面才是中国最想看到的一个局面,唇亡齿寒,中国绝对不能让朝鲜灭亡,而让美国大兵直接驻扎到自己的家门口,随时对自己的工业基地虎视眈眈,也绝不想帮助一个有野心的朝鲜统一,让他们在强盛后转而掉转枪口对准自己(从金日成悍然发动灭韩起就能看出他的野心),维持在三八线附近的形式正是中国所需要的,其它的,不论美、苏、朝、韩都会想统一半岛的,所以说整个朝战只有一个胜利者就是中国。在朝战中中国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奠定了自己在世界军事界的地位,调整了经济结构(这是某些现在人不想看到的),改革了军队完成了更新换代,达到了自己想要的世界形势,这难道还不算是胜利,难道这就算朝战时错误的?
  其实那些说朝鲜战争是错误的无非就是两类人:一种是读了一点所谓的资料就觉着比别人懂得多的人,他们已经和平惯了,在他们看来战争远没有安逸来的舒服,国家安全远没有所谓的经济重要,他们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国外形式,那时的中国不能不去打那一战,他们更没有想到如今现在中国的安稳形式正是靠着抗美援朝打下的基础。这类人自己没有一点眼光和思考能力,只会读死书。还有一种就是别有用心的人,他们诋毁的不是抗美援朝,因为他们自己明白抗美援朝实际上是正确的,只是自己不承认而已,因为他们不喜欢毛泽东这个人,因为在中国的浩瀚历史中只有毛泽东是真正为了下层的人民考虑,也只有毛泽东敢于藐视一切强权主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们诋毁抗美援朝只不过是为了抵制毛泽东思想,这种人更加的卑鄙。
  关于抗美援朝的正确性已经不需要证实,那些诋毁这方面成就的人更应该感到自己的渺小。
谭晶 军方公共情妇 谭晶是谁的情妇图 谭晶是胡的情妇 图 公共情妇
  18岁少女的粉木耳图片 湖北16岁被害少女照片:16岁少女遭醉酒
  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莫斯科防务简报》主编瓦西里-卡
被日后的女贪官 图   北美留学成为中国贪官洗钱手段之一
    事实力对比视频图片_张召忠说中国军事实力,日    张
公开课是有组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 > 正文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的谣言真相
作者:综合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中国参与朝战既赢了美国,也赢了苏联,得到的不仅是道义——在1954年、1955年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苏美比较,更有丰厚的地缘政治利益:不仅彻底打碎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束缚,而且还在地缘政治上使斯大林在外蒙古的“中间突破”态势陷入困境。
  谣言: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朝鲜战争问题毛泽东中了斯大林的诡计,不是为中国利益,而是为苏联利益打的&
  (出自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
  事实:中国入朝参战对于新中国崛起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绝非&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中国实现了双赢。首先,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使美国人放弃了他们在雅尔塔秘密条约中对斯大林的&承诺&。日,艾森豪威尔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他&将要求国会通过一项适当的联合决议,声明美国政府不承认过去与外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谅解中所承担的任何容许这种奴役行为的义务&。这里所说的&秘密谅解&就是指雅尔塔协定。尽管美国国会没有通过这项提议,但在实践中,《雅尔塔协定》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款已被毛泽东&体面&地废除。而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原因并不主要是1950年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苏联承诺,而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的实力。
  第二,蒙古独立是斯大林落实雅尔塔协定并通过这个协定实现其将中国整个关外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战略的关键步骤。日,苏美英三国签订的《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第一条规定&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一条对苏联的战略意义,不仅是如斯大林告诉蒋经国的是出于西伯利亚铁路安全的需要,同时还有苏联控制中国东北和新疆的战略需要。外蒙古独立从地缘政治上看,是在从新疆到东北的整个中国北方的中间地带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接踵而至的就是西进新疆和东进东三省,并对中国北京长期保持高压态势:一旦中国东北或新疆出现不利于苏联的事态,苏方就会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直插北京。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屯兵近百万,就曾对中国北方安全形成重大压力。
  然而,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让斯大林利用蒙古独立中间突破中国这步&活棋&被变成了&死棋&。朝鲜战争前,蒙古可以利用掌握在苏联手中的中长铁路直达太平洋西岸,而朝鲜战争后,苏联将中长铁路交还中国使蒙古被困在中苏&如来合掌&之中。失去大海,蒙古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蒙古的物流要与太平洋连接,就需要暖港,这样蒙古的发展便在朝鲜战争后与中国产生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正如在朝鲜战争之前,蒙古的发展必然与掌控中长铁路的苏联产生天然联系的道理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并赢得胜利的结果,不仅彻底打碎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束缚,而且还在地缘政治上使斯大林在外蒙古的&中间突破&态势陷入困境: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北方施加的安全压力从中国东北方向受到巨大的制约,如果再考虑到兰新铁路建成后中国东部各省与西部新疆的联系更为紧密的因素,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造成的安全压力更是大为缓解。相反,外蒙古出海路线由苏联转到中国这一变化又使外蒙古的发展与中国产生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蒙关系的未来走向并必将产生有利于中国的重大变化。
  最后,朝鲜战场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朝鲜停火协定签订后不久即日至7月21日,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下,中国被邀参加有苏、美、英、法等大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日至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召开,中国被邀参加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中国被邀参加这两次会议,在事实上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封锁,确立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又都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确定的。
  由此,中国参与朝战的结果是&双赢&:既赢了美国,也赢了苏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不仅是道义&&在1954年、1955年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苏美比较,更有丰厚的地缘政治利益。不管基辛格对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收获&如何虚饰,但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则有坦白交待,他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事实: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依然快速发展,而且获得了每年15%的增长率,国民经济恢复。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将军费降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下,同时还完成了清匪反霸,消灭百万国民党残余部队,进军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壮举。抗美援朝与建设新中国双管齐下,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年份&&&&&&49年&&-52年
  人口(百万)----------541.6---574.8
  社会总产值(亿元)----518------951
  工农业生产总值(亿元--466------827
  农业生产总值(亿元)--326------484
  工业生产总值(亿元)--140------343
  轻工业生产总值(亿元--103------221
  重工业生产总值(亿元--37-------122
  国民收入(亿元)------358-----58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亿元--140------277
  工业产品:-----------49年----52年
  煤(百万吨)----------32-------66
  石油(百万吨)--------0.12----0.(亿度)
  钢------------43-------73(百万吨)
  生铁---------0.15-----1.35(百万吨)
  木材-------0.25---1.93(百万立方米)
  水泥----5.57-----11.2(百万吨)
  硫酸-----0.66-----2.86(千吨)--
  纯碱-----40-------190(千吨)
  烧碱--------88-------192(千吨)
  化肥----------15------79(千吨)
  农药------------6--------39(千吨)
  塑料----------0--------2(千吨)
  化学纤维----------0--------2(千吨)
  发电设备------0--------0(千千瓦)
  机床---0--------6(千台)
  火车头----------1.3-----13.7(台)
  汽车----------0--------20(万辆)
  日用工业产品:--------49年----52年
  棉布(亿米)----------18.9----38.5
  糖(百万吨)----------0.2------0.45
  纸(百万吨)----------0.11-----0.37
  收音机(千台)--------4--------17
 && 自行车(千辆)--------14-------80
  录音机(千台)--------0--------0
  缝纫机(千台)--------2--------66
  农业产品:-----------49年----52年
  粮食(百万吨)-------113.2----163.9
  棉花(千吨)---------445------1304
  油料(千吨-----------2564-----4193
  黄红麻(千吨)-------37-------306
  茶叶(千吨)---------41-------83
  甘蔗(千吨)---------2642-----7116
  甜菜(千吨)---------191------479
  猪、牛、羊肉(千头---2132-----3385
  年底畜生存栏(百万头)
  猪-------------------53.61----89.77
  羊-------------------42.77----61.78
  牛-------------------43.936---56.6
  马-------------------48.75----61.3
  事实:朝鲜战争的战略杠杆作用导致苏联帝国的基石松动。关于这场战争的深远意义,目前不为人注意的还有,它最先撬动了苏联(遑论美国)帝国的松动。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也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的内容与1905年的沙俄军事失利暴露出的农业发展不足以继续支撑工业高速增长的问题相似,尽管程度上远轻于1905年的沙皇俄国,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也从农业开始。1950年苏联提前9个月超额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工业,尤其重工业产量达到新的高度,苏联生产率提高了36%,按工人人均产量增长约50%左右。另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从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那里获得了赔偿,这有力地支持了苏联财政。例如,在1947年,苏联3/4的进口来自东欧国家和德国的苏联占领区,据估计价值200亿美元以上。从1951年始,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一直到1955年。与其他五年计划一样,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工业领域,尤其是航空、军工和原子能等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伏尔加运河也得到开通。但与此相反,支持苏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却日益不堪负重,出现相对萎缩。
  据统计,直至1953年苏联农业谷物产量仍未达到1940年的水平。由于战争破坏的原因,在年间,1945年的谷物产量比1940年下跌50%,到1946年则进一步下跌至58%。此后谷物产量开始大幅上升,至1952年已接近1940年的水平,但到朝鲜战争即将结束的1953年又大幅下跌,一年之内,跌幅达11%。日呈报给赫鲁晓夫并被标有&绝密&字样的&苏联农业部和苏共中央农业局关于国内粮食收购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对此有如下披露:&截至日国内收购粮食16.849亿普特。此外,被列为收购计划的其他产品数量约合粮食产量5940万普特,完成计划的92.8%。去年同期收购粮19.494亿普特,完成计划的99.5%。今年粮食收购减少了2.56亿普特。&
  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的基础。1950年农业在苏联整个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8.4%,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在总劳动人数中所占比例却高达54%。农业的萎缩导致苏联居民粮食消费不足。日,米高扬收到标有&绝密&字样的关于苏联消费水平的报告,该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苏联粮食消费数量尚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和1940年的水平:
  上述资料表明:从二战结束后到朝鲜战争结束之间,苏联支撑扩张政策的经济基础已出现萎缩。与之相随的是斯大林与罗斯福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共谋并经过与丘吉尔在&百分比协议&中认可,最终通过苏联红军流血争得的庞大帝国及其势力范围&&比如东欧和远东中国关外地区&&建立之初就在其边缘地带出现松动。
  苏联帝国的第一次松动出现在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又为苏联战略能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巴尔干半岛,即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之间发生的争执与冲突。1948年3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6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对南共的外交高压反倒说明,苏联对南斯拉夫的离经叛道无可奈何;苏联及东欧国家完全断绝与南的关系也表明,苏联帝国边缘地带首次出现坍塌。尽管1955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南,对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表示遗憾,双方签署了《贝尔格莱德宣言》,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也不过是苏联在事后对这种坍塌事实的变相承认。
  我们知道,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月10月达成的关于东欧势力范围划分的&百分比协议&是南斯拉夫各占50%,这实际上是丘吉尔对苏联和英国历史较量中形成的各自力量极限和底线做出的评估结果。这个结果大体也符合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而南苏冲突及其最终表现出的不和不分的结果也正好是丘吉尔斯大林判断准确性的客观印证: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够成功摆脱斯大林的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南斯拉夫位于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极限地带。
  斯大林建立的苏联帝国发生的第二次松动,是在苏南冲突五年后,其松动地点恰好也是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也为苏联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中国东北。它具体表现为苏联在1945年通过促成外蒙古独立已形成了控制中国关外的有利地缘政治态势,在朝鲜战争后反转为有利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态势;原来在苏联手中的对中国东北的实际控制权,在战争结束后则转到中国手中。1955年,就在赫鲁晓夫访南的同一年,苏联宣布将旅顺海军基地交还中国,这表明苏联将斯大林在雅尔塔秘密协议中获得的对中国东北控制权的正式放弃。
  接踵而至的就是1956年发生于波兰、匈牙利和1968年发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脱离苏联的运动。但是,帝国的动荡并未在波兰和匈牙利就此打住,它经过短暂停顿后进一步从帝国的边缘向中心推进。日,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脱离苏联的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领导下的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下半叶越来越显示出强烈的脱离苏联的独立倾向,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尽管杜布切克的&改革&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改革那样激烈,但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8月20日,深夜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武装进入捷克,为时半年的动荡才被平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辛辛苦苦建立的苏联帝国,就这样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就出现了由表及里的松动。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帝国的东欧部分松动与远东部分还是有区别的。与朝鲜战争造成的后果不同,帝国的东欧部分的松动并不是在西方外力干预下出现的。从南斯拉夫脱离苏联到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段时间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除了舆论谴责外,对东欧的上述事件基本采取1948年斯大林对希腊共产党武装斗争一样的态度。鉴于西方国家没有动摇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曾达成的战后势力范围划分的默契,并没有出兵对苏联军队进行直接阻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看做是基于苏联帝国的内部矛盾而产生的松动。在这些变化中,处于苏联帝国国力极限最边缘地带的南斯拉夫最早脱离苏联的控制,而处于苏联国力极限之内的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脱离苏联的运动则遭到失败。正因为失败,笔者才称之为&松动&,不然就是解体&&正如我们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看到的东欧发生的那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撬动苏联帝国东欧部分松动的真正杠杆并不在巴尔干的南斯拉夫,而是在朝鲜战场;而造成苏联帝国在远东松动的地方并不在朝鲜战场而是在中国东北。中国不仅将美国抵御到三八线以南,同时也使苏联看到中国军事力量的不可战胜,从而放弃了在雅尔塔秘密条约中获得的并为蒋介石承认了的在中国东北的铁路和港口利益。这场战争的结局并没有改变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的势力划分,而是与东欧一样改变了苏联帝国内部的控制结构:在斯大林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原本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已完全和平友好地转入中国手中。换言之,1953年朝鲜战争使中国东北从苏联控制中脱离并转入中国手中。1953年1月,就在朝鲜战争即将签订停战条约的前夕,苏联同意将从满洲里经哈尔滨最终至大连港的这条贯穿俄国远东关键利益线的中东铁路移交给中国。此举不仅将中国北方的有效边界&&在蒋介石时期的中国北方有效边界一直游移于山海关一线&&大幅北推,更重要的是,它也使独立不久的外蒙古通往海参崴和辽东半岛的陆上出海通道从苏联控制区转入中国手中。
  斯大林对此看得明白,他曾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也正是朝鲜战争的结果使斯大林认定作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东北将转入中国之手,只不过与南斯拉夫事件不同的是,这样的结果是在斯大林的&邀请&下出现的,而且这时的斯大林也因接近生命的尽头而无力回天。可以想象,从巴尔干南斯拉夫到中国东北脱离苏联控制的地缘政治变动,对以彼得大帝自喻并刚将彼得大帝像请入自己办公室的斯大林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由上可见朝鲜战争对于新中国的崛起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如果认识和理解了这些意义,我们就对中国入朝参战会有更深的理解,就对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两次&&1949年打过长江统一全中国、1951年在金日成的同意下决定停战于三八线&&顶住了斯大林的压力,为中国的国家利益作出历史性和极为杰出的贡献表现极大的敬意。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轻率地将中国抗美援朝的决定看作是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毛泽东在欣喜之余产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和初战胜利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美国军队意外地&不堪一击&以及苏联空军的及时参战使毛泽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而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更不会轻率得出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是由于&苏联、朝鲜施加的压力使他无法在眼见的成功面前打退堂鼓&,&刚从山沟走进大城市的中国领导人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经验和知识&等想当然的因而是极轻浮的结论及上了苏联的当(关于这些结论,可参阅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参考:《张文木:朝鲜战争与中国崛起链接》: )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匠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战争中国赢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