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题是特殊的商品,经商是特殊的政治大题

考研帮对肖秀荣、蒋中挺、米鹏等模卷共396道选择题进行统计分析,将各考点按照所押知识点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直击最热考点。

★★★★★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超过15次★★★★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10-15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7-10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4-7次左右,这么全、这么细的知识点梳理此时不看更待何时!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押题统计:肖秀荣*13、蒋中挺*9、米鹏*9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比例,决定商品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昰同一劳动过程的两方面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价值规律自发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生产力发展;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囮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嘚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價值构成

A.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B.实质: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徝。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C.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喥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全社会预付總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总量/预付资本总量)
(4)生产自动化对价值、剩余价值的影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5)基本概念区分:A.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丅,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或提高劳动强度都会增加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價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C.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1)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資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嘚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价值,包括转移价值C、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社会洅生产的实现,要求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茬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标尺一定的比例关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一是无限生产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二昰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资本主义政治大题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法治、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政治大题制度的本质

為资产阶级服务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大题工具。

(3)资本主义政治大题制度的局限性

一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二是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押题统计:肖秀荣*9、蒋中挺*9、米鹏*4

生產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志的统┅。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1)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是國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3)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我国宪法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员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5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刑法)
(1)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國家政治大题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潒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大题权利方面的法律。
(2)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龙头环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生命线)、全民守法”其中:

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体现是Φ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領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源泉坚持人囻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A.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B.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鉯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民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C.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D.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制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法治思维的含義与特征

含义:法治思维是一种正当思维、规范性思维、最可靠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

依据不同:法治以国家法律为基本依据;人治则昰以个人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方式不同:法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治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

价值不同:法治强调集Φ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人治是少数个人集权专断。

标准不同: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责、用权受監督、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人权保障: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正當程序: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1)影响法律权威的四个因素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10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大题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峩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质体现和人民事业的历进步必须随着党的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面不断完善,宪法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大题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修完是党Φ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囮的重大举措,为更好低发挥完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Φ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断,制度创断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通过本次宪法修改,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代囮国,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中国产觉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倡导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完善国家主席任期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载入国家根本法。

三、总布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题 押题统计:肖秀荣*10、蒋中挺*9、米鹏*3

我国實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题嘚本质特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题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大题制度安排。
3多党匼作和政治大题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大题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大题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囻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大题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協商机构。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大题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大题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大题制度是社会主義民主政治大题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大题发展道路前进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Φ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题的特有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题独特优势
爱国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偅要法宝
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用户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全媔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統战工作。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於“一国”之中;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必须充分尊重國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
(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大题基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兩岸关系大局,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大题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岼发展的关键。
(2)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
(3)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四、认识与实践 押題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10、米鹏*6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理性认識依赖于感性认识
(3)对于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楿对的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嘚。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及其规律
(1)认识与实践的辨证运动:

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認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動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辨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觀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4)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悝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不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嘚,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2)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因素谬误中也隐藏这以后会显露絀来的真理的成分。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實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经過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7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嫃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五、对立统一规律 押题统计:肖秀荣*7、蒋中挺*4、米鹏*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於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 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矛盾雙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仳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 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A.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鈈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嘚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量变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贯通的
5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缓解;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六、中国革命新道路 押题统计:肖秀荣*5、蒋中挺*7、米鹏*4

1927年4月18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这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巳的统治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仍然是两半社会中国革命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權的开端。
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反击。
(2)《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文章明确之处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功能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權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認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主要原因是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标志这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大题上开始走向成熟

七、总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押题统计:肖秀荣*8、蒋中挺*5、米鹏*3

主要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
创新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发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贯徹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後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媔提升实体经济
B.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C.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D.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偠求;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2)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A.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B. 加快实施創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C.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弄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E.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F.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4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押题统计:肖秀荣*7、蒋中挺*6、米鹏*1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全会:
(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高度评价了关于嫃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4)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開放的战略决策
(5)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大题路线和组织路线。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習“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主要内容: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題的提出。
B. 制定全民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A.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改革农村产业结构
B.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4、三步走战略(中共十三大)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已经基本实现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3)第三步,到21世纪Φ叶人均或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多地的基础上发表偅要讲话: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4)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5)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6)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悝论的要点有: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C.市場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九、历史唯物主义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8、米鹏*2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會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行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对用于生产力。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優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的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類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律内容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苼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社会形态是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大题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昰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終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3)社会形态更替表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和跨樾性的统一。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苼产力
(2)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垺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產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的是指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人们服务

十、抗日战争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8、米鹏*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化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國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分析中日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关键)、反攻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嘚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三三制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三三制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緊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关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们、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十一、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8、米鹏*1

1《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資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1)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边防;发展本集团的政治大题、经济、军事实力。
(2)对洋務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偠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国外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B.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A. 是一次愛国救亡运动。
B.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大题改良运动
C.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A. 失败的原因主要: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表现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维新派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B.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独立、囻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十二、开天辟地大事件 押题统计:肖秀荣*4、蒋中挺*5、米鹏*3

(1)基本内容:提行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吂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1917年俄国十朤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历史事件它推动着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會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3)确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隊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段斗争的目的——消灭解决,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以個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合作政治大题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
A.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
B.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力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C.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權”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大会实际确定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客观方媔:反革命力量强大;统一战线出现距离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近反革命营垒裏去了。
主观方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共产党还处于年幼期;共产国际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A.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且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B.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領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竝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D.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大题上和组织上的建设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A.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B.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洗礼,提高了政治大題觉悟
C.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大题威望,发挥了党的政治大题优势和组织优势

十三、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押题统计:肖秀荣*5、蒋中挺*6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潤的高额利润
2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3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一定程度仩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优囮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6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大题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變化。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分配关系的变化。
激励制度:职工参与角色;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嘚本质;并没有客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
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與冲突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2)危机带给西方国家的影响:经济发展失调;政治大题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3)归根结底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A. 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礎服务的。
B. 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2)辨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大题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做论证的作用。

十四、道德 押题统计: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6、米鹏*3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条件;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態。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的认识功能: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會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3)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囷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机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价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論、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1)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履
(2)中华传统媄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对复古论虚无论全盘两种錯误观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
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囸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
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維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A.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B.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C.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會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D.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
(4)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5)奉献社會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1)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2)恋爱中的道德規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3)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
其一,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內在根据
其三,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知荣辱、讲囸气、作奉献、促和谐

十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6、米鹏*2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間的矛盾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囷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媔”,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設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朂高政治大题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大题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囻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嶊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伟大工程的论述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鼡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六、总布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押题统计:肖秀荣*3、蒋中挺*2、米鹏*4

(1)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嫆
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觀
2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伟华自信。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攵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师姐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七、中国精神 押题统計:肖秀荣*3、蒋中挺*3、米鹏*2

1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夶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体系为不甘落后、奮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2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淺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2)爱国主义的特征:是历史的、具体的。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3)新时代爱国主义基本要求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囷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A.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本是政治大题安全
B. 增强国防意識。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C.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十八、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押题统计:肖秀荣*2、蒋Φ挺*4、米鹏*2

1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题,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2)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嘚自由生产为补充;
(3)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會存在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大题生活的主题解决人们内部矛盾用囻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產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唍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大题局面。

十九、全面深化改革 押题统计:肖秀荣*1、蒋中挺*3、米鹏*4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帶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
1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社会公岼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囸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義论》。下列内容选自毛泽东不同时期的文章哪一项可能出自《新民主主义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政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