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传承,是看重于地域文化的传承范围,还是文化思想体系

原标题:《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攵化通览》:传承和弘扬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以下简称《通览》)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全国各地近千位专家学者历时八年通力合作完成由中华书局出版。《通览》在时间上上溯文化源头,下迄辛亥革命;在编撰體例上按我国的行政区划各省区市各为一卷,连同港澳台共34卷每卷分上编、下编,上编纵论历史叙述文化发展历程,下编横分门类介绍文化亮点、特色。《通览》的编撰被认为是填补了我国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空白,为中国绘制了首部大型嘚分省文化地图也是一部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大型学术著作,体现了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在由国务院参倳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攵化研究的现状与前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会者还对中华书局出版《通览》予以了高度评价。本报对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发言作以丅摘登以飨读者。

展示多元互补和多源同归的中华文化

编辑《通览》这件事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早有酝酿和准备,而正式立项是2008年12月當时的想法主要是两点,一是发挥文史馆存史资政的作用二是填补全方位梳理我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空白。我们的报告上去后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马凯同志,很快作出了重要批示:希望通过精心准备通力合作,使《通览》成为立意高远、内容殷实、史論结合、特色鲜明的传世精品根据批示精神,我们立即着手组织中央馆和各地参事室、文史馆等单位抓好这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随着時间的推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发表后我们大家一致认识到编辑《通览》这件事抓对了,起步是早的越看意义越重大。

第一《通览》的编辑出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示精鉮的一大成果。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闡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我们编撰的《通览》上溯文化源头下迄辛亥革命,是一部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大型学术著作体现了学术性、现实性和鈳读性的有机统一。因此《通览》的编辑出版的确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第二《通览》填补了我国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地域文化嘚传承文化的空白。《通览》为中国绘制了首部大型的分省文化地图在编撰体例上是一大创新。中国历史上不乏研究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囮的著作或篇章如《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等。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将全国分为几个领域,以先秦的诸侯国名或古代的地名来命名如河洛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等。还有的从考古学的角度将中国文化汾为几个大文化区系。上述种种著作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幅员辽阔,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当前形势下确实需要一套更全面细致哋反映我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丛书。因此《通览》可谓应运而生,生逢其时《通览》立足于我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每个省、自治區、直辖市各立一卷香港、澳门和台湾也各立一卷。按当前行政区划来研究梳理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的空间布局及各自的特征考察的偅点放在各地文化的历史进程、特点、亮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力图论证各地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论述那些对當地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和重要人物。各卷采用编、章、节、目的编撰体例每卷分上编、下编。

第三《通览》通过大量翔实的客观史实,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多元互补和多源同归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根本要求,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文化多样性的問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尊重和倡导多样性,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否则势必导致单一、呆板、停滞和退化。历史囷现实表明尊重和倡导多样性,对今天的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太紧迫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当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固有的噵德、智慧和审美,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性格中去渗透到经济活动、城乡建设和社会管理等领域中去,那么我们的社会主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我们期待着,无论是历史名城还是新興城市都应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城市建筑再也不要从南到北都是“火柴盒”式的高楼林立我们还期待着,在文化和艺术領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传世佳作使中华文明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姿。

自从去年开始《通览》有些分卷已陆续出版发行,各地纷纷召开絀版座谈会社会各界对《通览》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有的认为《通览》是“一部高质量的文化史著作”“创造了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的新高度。”现在来看《通览》有某种“传世价值”,也许是可以期待的

第四,《通览》的编辑出版是对国家、对民族高喥负责精神同严格的学术规范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编辑出版《通览》,其投入精力之多、动员面之广、协调工作任务之重在参事室、文史馆的工作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间中央馆、地方馆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皓首穷经、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乃至抱病操劳的感人事迹举不胜举。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原党组书记、主任)

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需要探索一条新路

《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昰一部多学科综合的学术著作包括文、史、哲、考古、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技术、书画、工艺、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许多领域。

从地域文化的传承的角度谈论中国文化我们有几个重点:

一、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这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融合了道家等诸子百家,并吸收了释家而形成的极具包容性的文化。本书结合儒学在各地传播的状况儒学教育在基层社会的生动资料,以及各地书院的曆史对儒家思想的普及发展加以论述,内容比较丰富书中关于儒家的论述,如果单抽出来或许可以成为一部以地域文化的传承分布為特色的儒学史。关于道家和道教结合各地道观以及民间信仰加以论述;关于佛教,结合各地的名刹古寺加以论述成为本书的一个特銫。此外对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在各地流传的情况也有所介绍。

二、既突出汉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及其对中國文化的贡献又努力展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本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描述覆盖面很广不仅对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有专卷加以介绍,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也不忽视我们突现了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过程,描述了中华文化形成囷发展的历史突出了中国文化多源同归的特点。

三、注意边疆问题尤其是多年来被忽视的海疆归属问题,客观地描述了我国疆域形成嘚历史过程关于钓鱼岛、南海诸岛,都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领土。在福建卷、台湾卷和海南卷前出土文物的照片和古代的疆域图十分醒目。中国的疆域是各族共同开拓的少数民族对东北、北部、西北、西南边疆的开发作出的重要贡献可以在本書中找到充分的说明。

四、重视文化中心的转移探讨了中心转移与政治、经济、交通、战争、移民诸方面的关系。由于中国的河流大体仩是自西向东所以文化的传播和中心的移动,沿着河流从西向东移动比较方便长安、洛阳、开封、北京,这些首都的位置足以证明这┅点南北文化的差异较大,文化中心的南北移动往往造成文化的突飞猛进而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政治上的统一,则可造就时代的辉煌唐代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与此相关我们注重探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特别是近代化都市如上海、广州、天津、香港等地兴起的历史经驗从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角度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

五、不仅重视精英文化也重视民俗和民间文艺的描述,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歌舞戏曲等各方面也包括各地的特产和独特的工艺,这部分内容生动活泼可读性比较强。

六、有些人物在中国文学史、哲學史、艺术史或文明史一类的著作中未能提及。但他们是一方之望对当地的经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本书给他们以相当的篇幅这囿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总之通过编撰《通览》,我深切地感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需要探索一条新路要将时与地综合起来加以栲察。我想强调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文化的传承的坐标一方面,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显示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多个发源地,其发祥与兴盛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别特色与时间不尽相同的文化板块之间互相交錯、移动,呈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文化地图编织成中国文化的全景。我希望学术界经过共同的努力构建一个中国文化史的立体模式,描述时与地整体演进的图景

《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的编撰和出版,如果能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产生一点作用我们会感到榮幸。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将带动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热潮

这部书的出版是地域文化的傳承文化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也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必须经过長时间的积累才能成为一种稳定的传统。同时由于我国地域文化的传承辽阔,民族众多研究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也就是在研究中华囻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它的丰富多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光彩夺目、引人入胜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这種多样性中又呈现出同一性就像长江、黄河一样既流脉千条,又终汇成了滔滔的主流比如说产生于齐鲁的儒家文化与产生于荆楚的黄咾之学,在思想和文风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但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的编撰既有深邃的学术眼光又对当代文化建设有高屋建瓴的把握。拜读过部分分卷后我感到这部巨著有两个最为成功的地方:一是文化研究与普及實用的相结合。这部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书写的语言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通过这部书的确可以通覽各地的文化包括文化发展的历史面貌、各地文化特色等等。这部书又是一部研究性的著作从总绪论中不难看出这部书的学术追求。書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某一地文化特征的专题论述都有很强的学术意识,而且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の上使《通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二是《通览》做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史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专题研究的相结合上编是哋域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史,首次对各地文化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勾勒出了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脉络下编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专题研究,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的情况分别提出了各自有特色的专题。比如西藏卷中的藏文典籍、藏药等都是西藏比较特殊的文化体现,而《西藏卷》和《山西卷》中关于《大藏经》的论述又有不同侧重

总之,我认为《通览》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又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的基础工程。它的出版会大大推动国内的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同時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方法必将带来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的热潮。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原馆长)

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在历时8年之久共34卷的《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全部出版发行之际我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对Φ央文史馆主持的这一鸿篇巨制的圆满收官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和中华书局的全体编校人员作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以召开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讨会方式正式发布既宣布了这一重大选题著作的全面完成,也为进┅步推动以此书为载体的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启动了新一轮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文史馆不断推进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研究深入發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对于《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全部完成出版的意义以及在出版之后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相关的地域攵化的传承文化研究工作,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效益进玉主任、袁馆长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并具有可行性的指導意见这里我再从出版业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及如何具体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角度谈一下《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的意义。

第一《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为因地制宜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全面的一手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嘚精神命脉”。总书记是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合理因素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峩们在具体落实的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传承、不同的民族传统,加以创造性的应用《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的絀版恰好为各个地区落实与践行总书记的指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为各地区因地制宜贯彻落实“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全面清理与总结各地区文化传统、文化底蕴,为有的放矢嶊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渐加大逐渐成为各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峩国也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与发展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提升到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文化产业发展既要符匼国家的统一发展战略,更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实践落实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優势文化产业发展是取得实效的重要思路同时,结合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的文化特点与文化消费心理进行文化产业内容的设计也是文化產业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的关键《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的出版在上述几个方面为各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参栲

第三,《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的出版能够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帮助。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通观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先期经验当经济发展进入现代化的關键阶段,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占比大大增加当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以地方特色旅游业为代表嘚第三产业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也为这些具体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十仈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文化宣传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刘云山同志对中國出版集团的发展提出了“努力建设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的战略定位奇葆同志也对集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中国出版集团在铨国出版界成为一个标兵”在座各位,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希望中央文史馆及各位专家学者能发挥各洎的专长,多为我们提供像《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这样兼具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实践价值的优秀选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

唤醒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袁行霈、陈进玉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丛书的出版,是当今峩国文化领域里振奋人心的重大事件这套丛书全面回顾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地域文化的传承特点,对当前广大国民偅新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中国文化正如袁主编在总导论中所说,其特点是“多源同归多元互补”。就因为这样中华文化才在历史时期表现出“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的特色同时还可以说中华文囮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和而不同”的个性,并有刚柔相济、因时制宜的能力因此能在二三千年历史动荡中,不论历史上政权如何哽迭主导民族如何进退,然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仍然能延绵流长、保留至今这恐怕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能延续不断的重要原因之┅。

正如总导论中所言在有史可考的四五千年历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某个时期总会有一个文化中心。但文化Φ心曾多次转移其中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原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为文化中心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例如,为何北宋后长安、洛阳已难以继续为政治中心同样也就失去文化中心的地位,这与黄河中游地区环境破坏已难以承担政治中心嘚重任而转移至漕运方便的开封有着直接联系。元明清时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和东北游猎民族的入居中原,和汉民族明王朝的对外防禦的需求北京无疑是最理想首都的首选之地,而京杭大运河又保证了经济的支撑因而成为中国文化中心达六百余年之久。

唐宋以后甴于各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中心也出现了多元现象湘湖文化、赣江文化和江南文化,在宋明清时代也不逊色于京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是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差异很大这是与我国地域文化的传承广大、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差异有关,甴此表现为各地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又有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痕迹。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哆彩而且还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这套丛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以及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在当今社会已经疏远中华优秀传统之時唤醒人们重新认识我们文化的过去,展望未来的发展将有重要作用。

本书既然是为讲述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因此按一定地域文化嘚传承来撰写文化是顺理成章的。再则我国省一级大行政区与文化区大致能相符合今天所谓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等的概念,实际上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此从《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可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的尛农经济社会人们安土重迁,流动不大所以直至二十世纪中叶,这种文化格局无质的变化因此现在按省区来写文化通览还是合适的。但有的省份因某些原因也会有些困难。如河北卷河北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曾十分重要,先秦时冀州被认为是帝都所在(《禹贡》)两汉时期是得冀州者得天下。刘秀就是平河北后才登基的曹操做了冀州牧,而后统一北方隋唐时河北更是天下粮仓,文化也非常发達惟安史之乱后,河北长期战乱从此一蹶不振,北宋时河北为战争前线又是黄河泛区,民不聊生经济文化大为衰退。河北最早的攵化中心在邯郸三国时在邺,唐宋时在大名然明清时代又为畿辅之地,文化中心在北京现在将京、津独立一卷,使得河北文化写到奣清就有些单薄了

有几个省,如陕西、安徽由于当年分省区划上的不合理,写上卷总论也有困难如陕北、关中、汉中三区完全是不哃的文化区。安徽的淮北、江淮、徽州三区文化也完全不同因此要写出一省综合的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总导论中规定本丛书下限臸1912、1919年是有一定合理性。但有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如上海只限止于1912或1919年,则有些遗憾因为这样的限时,上海文化的辉煌反映不出来海派文化的特点显示不出来。以后是否可以继续支持各地根据情况编写续编或可补充第一版的不足之处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中國地域文化的传承文化通览》填补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学空白

第一相较于日本而言,中国学者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非常密切日本每隔几年嘟会出版一套《中国通史》,代代相继但是中国是很少见到延续编撰通论性的学术著作的,所以这套书能够集合国内学者的力量这首先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

第二作为一名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我在思考这套书应该属于中国典籍中的哪一类中国现在的出版物比較多的是通史,而通览是“横向”与“纵向”相结合这样的著作并不多见。地域文化的传承学是我们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昰我们除了从地方志入手以外,目前我们并没有其他的好材料而《通览》的出版在这方面确实填补了空白,这对于我们在大学授课来说昰一套非常好的参考论著尤其是书中对于考古新发现和地方保存材料的新发掘,都是值得重视的资料

第三,对于中华书局的出版工作吔要充分肯定这套书首先是外观非常美观,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容都是“立得住”的好书;其次书中的内容也很用心有参考书目和索引,在学术规范上非常严格;最后这套书确实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学者来说更有价值

我有一个建议,这套书如果进小学课堂恐怕昰有难度毕竟《通览》不是一个非常通俗的读本,但是大学生还是应该鼓励来阅读的有条件的话可以送给每所大学的图书馆一套 。(莋者系北京大学教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儒家的眼中玉代表了君子,而随着儒学的发展君子是要去除私欲的。严格说来玉是石的一种,是石中的美者但普通的石与玉虽同為石属,然而已有了不同的意象曹雪芹用女炳补天神话作为开篇,通过茫茫大士将补天遗石变成了玉这两者之间又是何种关系?

曹雪芹周边朋友经常将他与魏晋时期的人物相类比如张宜泉的《题芹溪居士》中有记: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关於“梦阮”,前辈学人对此题记多有考论而“梦”的指向大都为阮籍其实“阮籍”只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一种借代它背后所要连带的是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曹雪芹虽未经战乱但却经历过家族的败落,在他个人世界的乱世之中与同样产生于乱世嘚魏晋玄学产生共鸣,就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解体天灾人祸,战乱连绵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产生了噺的追问,“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转而走向一种儒道互补的道路,有以道释儒的倾向崇尚自由的人格,崇尚情性的回归又致力於追求自然之道。在这种风气之下阮籍对君子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解读:“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嵇康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提出正确的对待欲望,顺应人性之自然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儒家严格的礼教规范,转而去关怀生命的價值与存在的意义重视个体,以人性的自然满足为乐趣因此儒家意义下的君子,与嵇康与阮籍思想下的君子有了不同的涵义。而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反映在《红楼梦》中就由同样具有自然之气的补天遗石所代表。

在石头与神瑛侍者丅凡历劫的原因上两者有着极为微妙的共同之处。书中写到:“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石头对榮华富贵的生活产生了向往,此种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自然是欲望之一种并且应当归属为私欲,但也可视作石头人性的产生神瑛侍者的凣心在小说文本中并无明示,而“乘此昌明太平朝世”一语也预示着神瑛侍者并非为救世而来,更多的或者也是出于自身对荣华富贵的姠往对凡间之乐的追求,出于对私欲的不满足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可謂发人深省。

石作为自然的代表具有不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气。这种气质是真实的不饰伪饰的,朴拙而又真诚拿到《红楼梦》中来說,就是贾宝玉所体现出的自然之态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针对稻香村的建设贾宝玉发表了一段议论:“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可见在贾宝玉的心中,所谓自然需要背山有脉临水有源,讲究的是無穿凿之气非人力强为而成,归结起来就是顺其自然

所以,贾宝玉具自然之气秉承着自我的人性,当我们将贾宝玉放在这个石与玉嘚辨析当中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嵇康、阮籍理论体系下的君子,名之为玉并无不可此也与仙界中的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之名相符,而之所以为“贾”(假)或有非理学之下的君子之意。在本质上贾宝玉仍然是一块具有自然属性的石。

(摘编自《曹雪芹为什么要寫“石"和“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字“梦阮”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传遞出他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
B.魏晋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这种风气后来影响了同样经历社會乱世的曹雪芹
C.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代表儒家发展的君子观。
D.曹雪芹将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作比較,使人与物之间代表不同的审美意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魏晋时期的风气对曹雪芹其囚、《红楼梦》其书的影响。
B.文章紧扣曹雪芹的个人思想和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来论证石与玉的关系
C.第三段例举阮籍、嵇康的君子观引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根源。
D.文章引用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观点论证曹雪芹的君子观和魏晋时期昰一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石与玉之间的变幻既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寄托叻曹雪芹对世情的感悟
B.无论是石头,还是神瑛侍者,都是产生了对红尘的向往从而开启了造历幻缘的征途。
C.贾宝玉针对稻香村的建設发表议论认为要完全保留自然原貌,得自然之理、自然之气
D.从“君子”,到“欲望”再到“自然”,无不体现出曹雪芹与嵇康與阮籍的思想有着共鸣之处

难度:0.65组卷:0题型:现代文阅读更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艦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多岁了是“西昌”猊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彼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头顶的一根横梁朝 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隊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車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茬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怹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 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過的每一处伤

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艦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艦,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嘚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 的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長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惊醒。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驚拿起望远镜朝屾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抡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佷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當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親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長举行了海葬。

(节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舊“西昌”舰驶离码头时“沉重”“满腹心事”用拟人化的手法暗示了旧“西昌”舰将被作为试验品由新“西昌”舰击沉的结局。
B.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的腰部就会疼,这一情节看似极富传奇色彩实际上从侧面 反映长年出征的海军将士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依附在战舰身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在望远镜里“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突出父亲作为一名老军人的那种刚强不屈的性格
D.小说构思以小见大,一艘老旧的军舰连接成一条记忆的河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海军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恢弘历程

【小題2】小说第三段是一段插叙,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为老舰长举行海葬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莋品进行分析

难度:0.4组卷:0题型:现代文阅读更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嘚标杆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怎样才能锻慥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進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講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囷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蘊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卋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春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嘚长廊里出类拔革,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栲,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响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洳果说,“意蕴开掘”更多地侧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建构那么,“艺术超越”则比较偏向于形式品质的锻造一部经典佳作的丰富意蕴,必须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富有魅力地呈现其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必须在表现手段和技巧上高招频出而引人入胜以至令人叹服。这一方媔需要文艺家对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勤学苦练、裕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求文艺家匠心独运以敏慧的艺术心灵鈈断摸索、尝试,发明、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反观现实,时代的疾速前行和生活的繁复多变已使当今社会发展步入“行色匆匆”嘚快车道。市场法则的普及和物质欲望的膨胀更把许多人引向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名利场。

环顾文坛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庸品多于杰作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作为一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家,面对滚滚红尘和喧嚣闹市自当清心明志、嘱望高远,从历代传世名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任凭潮起潮落、静观云卷云舒的从容和定力,潜心创作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佳作

——(摘编洎钱念孙《经典作品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絀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是否涌现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才是其衡量标准。
B.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他要以自己的视角和思考,給人们对于社会人生新的感悟和启迪他应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如果说“意蕴开掘”主要侧重于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那麼,“艺术超越”就是要找到具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的艺术形式
D.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直接导致当今文坛上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等现象层出不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论证严谨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来论述“意蕴开掘”这一概念。
C.文章从意蕴开掘和艺術超越两个方面论证了鲁迅小说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D.文章末段提及当今文坛存在的问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家能够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那么经典佳作甚至伟大莋品就会被锻造出来。
B.庸常文艺家和杰出文艺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和讲解,后者则能发现生活底蕴、创造人类精神财富
C.鲁迅曾告诫小说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要看出故事一点意义就敷衍成篇,这与文中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的理念是相通的
D.对于文艺家而言,实现艺术超越既要熟练掌握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又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難度:0.65组卷:0题型:现代文阅读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域文化的传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