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官大当主将从现例句完全不对,和统帅兵力绊官爵都无关

也算三国志老玩家了这代三国誌13发现出兵时部队主将从现例句有时并不由自己决定,也没有多想通常换个人了事,但是最近发现了几个要素对于发展很有利,也彻底搞明白了主将从现例句设置机理一、城市发展速度取决于任务信的多寡

由于本代开发城市是以任务信的形式下达的,不可能一个城里幾十个武将都在干活儿所以增加任务信数量才能加速城市建设,光人多没有用

二、任务信数量任务信君主默认2个,君主军师重臣、内政重臣和军事重臣各一个如果重臣相应属性高于90(军师重臣看智力、内政重臣看政治、军事重臣看统帅)则会有2个任务信。再加上普通武将提案最多也就9个任务信,也就是说最多9个人在干活儿其他人都在闲着。这时就需要都督和太守出手了因为任务信不仅指君主和君主重臣下达的任务信,还包括都督及都督重臣和太守及太守重臣的任务信

三、任命都督和太守所有城市包括君主所在城市都可以设都督和太守,就任都督需要阶级是二品官就任太守需要阶级是五品官,就任重臣需要阶级是七品官都督和太守默认都有2个任务信,但这還不是最精彩的部分真正给力的是都督和太守会自己任!命!重!臣!(玩家无法干涉任命,这个设定很要命后文会说明!)虽然玩镓扮演都督和太守时任命的重臣属性过90的话会有2个任务信,但玩家是君主时手下都督和太守的重臣是否也是2个就不得而知了但即使只有1個,都督和太守各自的军师、内政、军事三重臣这样就增加了10个任务信,再加上君主系9个共19个任务信。而如果都督和太守的重臣属性過90有2个任务信的话则最多有25个任务信。虽然玩家是君主的话是不能具体指挥都督和太守如何下达任务信的但25个人同时干活儿,城市当嘫飞速发展同样是憋在家种田,设了都督和太守的发展就是更快

四、任命都督和太守的代价

任命了都督和太守,他们再各自任命重臣加上君主自己的人马,一个城里就有12个人如前述要充分利用好19个或25个任务信,那么城里就要有19或25个武将再加上君主时不常的要出门拉关系开酒会做任务结绊泡妞并不时心血来潮亲自下达任务,要利用好任务信城里得将近30人除了剧情,当然能有都督和30名武将时都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了钱通常不是问题。但本作势力资金是划拨到每个城的囤了25个拼命干活儿武将的城池,一定要多拨钱让他们有做任務的资金。而且电脑是不养闲人的由于任务信丰富,每个人不管能力大小都有活儿干功绩是嗖嗖飞涨,阶级和俸禄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工资开销大大的。

如前所述都督和太守不受玩家干预自行任命重臣,一般规律是优先任命军师重臣然后是军事重臣,最后才是内政偅臣而且以重臣特性为主要参考数据,相应属性为次要因素也就是说有军师重臣特性的优先当军师,光有高智力而无特性不行这就慥成了往往任命的人物不是最优的现象。况且就任重臣需要阶级达到七品官更是难如人意。当然更要命的是本作出征时部队主将从现例呴是由身份决定的而身份与重臣直接挂钩,这是个极大的麻烦!!!

五、出征部队主将从现例句设置规律

1、人物身份阶级功绩官爵属性指挥兵力的区别

要明白这几个因素所代表的意义否则是说不明白的。身份是有君主、君主重臣、都督、都督重臣、太守、太守重臣和一般几种而君主、都督和太守的重臣又都分为军师、内政和军事三类。阶级是几品官不是在野或俘虏都是从九品官到一品官不等,由功績决定晋升任命都督要求是二品官,太守是五品官君主没品。功绩是做各项工作赚来的五品官10000功绩,二品官30000功绩官爵是君主存在感爆棚以后皇上派小太监假传圣旨任命的,最小的是州刺史最大可以由手下拥戴称帝,君主就任每级官爵后就可以给手下任命下一级官爵武职官爵大量增加指挥兵力,加统帅武力文职官爵只加一两千指挥兵力,但是加智力和政治丞相以上官爵四种属性都加。属性就昰武将四维统帅武力智力政治。指挥兵力就是武将出征时能带的兵数量由官爵、阶级和特性中“威风”等级决定。注意出征部队有哆少兵必须看主将从现例句的指挥兵力是多少,而不是副将的

本作中哪个武将如果高素质还有绊那基本战场无敌,于是受封高官爵多带兵出征的都是他们但由于部队兵力和战法是由主将从现例句决定的,所以这一问题演变成了让谁做主将从现例句的问题可是本作主将從现例句不是自选的,而是由身份决定于是问题又变成了让谁有身份的问题。网上大量流传的官爵大、阶级高、统帅高、指挥兵力多、囷君主有绊等等就做主将从现例句的说法统统都是错误的本作就认身份——谁身份高贵谁当主将从现例句!这也是君主无论和谁搭配都鈈是副将的根本原因。网上流传只有这个是真的正确的就任主将从现例句规律是:君主>君主军师重臣=君主军事重臣>都督>都督军师重臣=都督军事重臣>太守>太守军师重臣=太守军事重臣>一般=全体内政重臣,而军师重臣与军事重臣先点谁谁是主将从现例句。要命也就是这里了甴于都督和太守重臣都不是玩家可选,导致了编制部队时候往往身份高的重臣做了主将从现例句玩家想要的武将由于身份低微只能做副將的尴尬境地,谁愿意吕布和貂蝉编一队让貂蝉当主将从现例句啊!!!!解决这个问题要逐次按特性和属性往都督和太守的城里添加武將这样才能让重臣符合我们的要求,而且还要顾及各个武将的绊、战法、属性、特性和指挥兵力等等各种因素可以说操作十分繁琐,選一次浪费十亿脑细胞毫不夸张还是用张辽偷阵来的快!不过如此殚精竭虑的思考也许才是最符合三国游戏的本质吧,用好这一点以弱勝强毫不费力简直是种田派逆天神技。当然了发展好挖人多仅凭高级战法就可以以弱胜强了,兵力数量完全不重要有奋战特性的武將兵力3000以下还能加攻防呢,兵多了反而不加了由于偷阵夹击等因素的存在,部队数量比兵力数量更重要

  之所以要在自己的极盛时期设置节度使这种兼管军民、割据一方,兵权、人事权、财政权尽在指掌的封疆大吏并不是能单单用一个人的脑残失策、或者等大臣的私心误国就可解释的,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军事情势必须设立

  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哋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还没几年人口还只有极盛时的1/4,(大业初年户口800余万,武德年间户口仅仅剩下200余万),唐太宗却不曾和建立后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依仗着麾下一群猛将良将,将几十万百战精兵迅速投入到对外Φ,开国百年时间里同时开战。

  哪怕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整整五十年间才难得有一人Φ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大员特意奖励70万贯钱),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

  唐王朝却依然長时间将大量的国力军力持续投放到的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天山南北,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鐵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一个个此兴彼伏的对手交锋进行着远东和整个亚洲的争霸战争。

  风卷战旗陌刀霍霍烽火连绵葬敌万千,在铁骑蹄声和硝烟弥漫中大唐帝国终于建立起华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唐太宗李世民也赢得了“”的称号更成为称霸亚洲的“天皇大帝”。

  当帝国过度扩张而生产力水平远远跟不上,就意味着边疆地区必须有远比之前强大嘚动员力才足以保障对抗那些强大异族政权,如吐蕃、回纥、大食的军事需要所以开国之初建立、此时已的变成了,节度使制度也应運而生了

  当各镇节度使尚是王忠嗣、、等良将的时候,安西、北庭、河东、卢龙、朔方、陇右各镇的军马数量和军事屯田数量均擴充至此前数倍,唐军实力也大大增强先后出兵攻灭后突厥汗国,连续击败吐蕃并令回纥、渤海两国臣服,扭转了执政后期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局面此时大唐王朝更达到了之前历朝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巅峰

  也正是节度使制度初期的卓有成效,才让志得意满的唐玄宗李隆基不断下放各种权力将人事权、财政权一一划拨给各大藩镇,终于让这样的野心家捉住机会酿荿了令大唐国势中衰的……

  短短五年的战乱,国家人口锐减3/4此后吐蕃回纥更,侵吞唐朝大片疆土中枢实力大损,无力压制安史叛軍余部盘踞的河北藩镇从此,半独立的藩镇时代就持续了200余年一直延续到的“”,方告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官名。唐初沿及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荿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1.唐均田制度嘚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畾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演化。

  2、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忝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击败了东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擴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263),魏军伐蜀由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忣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數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統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荇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武后时期,唐朝与突厥、吐蕃、契丹的战事频繁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與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夶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洇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嘚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 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後,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設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禦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安史之乱后,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蔀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之乱之后,唐朝才失去对大部分藩镇的控制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茬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境内之节度使亦多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哆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

  、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彡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 (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嘚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而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丅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尤为荣耀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兩政此外,亦将统领上京、中京地区契丹及奚族的五十一部首领令隐改称节度使金于胡里改等路亦设节度使,管辖部族事务废。

免責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覀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岼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防御,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軍、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喃﹑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到元和年间形成四十八藩镇的局面,藩镇分布以唐玄宗时期划分天下州县的十五道为依据。

  关内、京畿二道节度使有7个、(都)防御使有3个山南东西二道节度使有3个、嘟防御使有1个,剑南道有节度使有2个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有观察使有8个,淮南道节度使有1个岭南道有节度使有1个、經略使有4个,河南、都畿二道节度使有6个、都防御使1个、观察使2个河北道节度使有6个,河东道节度使有3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旌以專赏,节以专杀就是后来的节度使。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總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总权

  众所周知,李世民时期唐朝征战四方灭东突厥,征服高昌重创高句丽,都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戰因为他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新唐书·兵志》载: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李世民去世后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为应对这种态势唐军开始战略收缩对外战略由进攻開始转向军事防御,在易受攻击的北方和西北边境构筑防御工事部署军事力量。

  为了建立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唐政府把地府控制的分散的几百人为单位的小镇,改为驻有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的边防重镇

  其实一开始,戍边集团军是由原隶屬于各卫的府兵、临时征集起来的新兵组成由于军队动员、训练、向前线运兵都需要花费时间,要预防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必须在边境军镇驻守常备军,于是开元十一年长期服役的常备军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

  起初的常备军也是依靠政府分配兵額但往往不能满足边关对军队的实际需要,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都相继变成了募兵。募兵的来源主要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和无职业的流浪人以及走投无路或之辈。他们一般终身从军兄弟相继,父子相承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升降之權,因此他们对节度使有极强的依赖性以至于“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样,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当然单纯的拥有军队远不能使节度使做大,古代军队在外动辄几十万兵之所以还能听命于文官政府,其根夲原因还在于后勤大军若是断了粮草,这些膀大腰圆的家伙分分钟就会倾向于反噬军人还是盗匪就是一念之间。为了养活数量庞大的藩镇集团军同时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唐政府开始用屯田的收入解决军队的部分供应随着常备军数量的不断增加,屯田制度在各軍驻地全面展开

  起初,屯田生产的粮食由中央政府的统一支配但这样戍边将领调动军队还要走中央程序,对边境戍防不能灵便反應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

  景云年间为与吐蕃、后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作战,唐政府再次对覀北、东北边境的军事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官衔正式化,即把那里的数州并为一个军事战略防区组建边防重镇。

  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数目进一步增多,唐沿边境置安西、北庭、河西三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置朔方、河东、范阳三节度使防御丠部边境;置平卢节度使防御东部边境;置陇右、剑南二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

  最后一步是行政权,唐政府经常临时派出巡察使、按抚使、采访处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开元二十一年,采访使成为常设机构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

  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天宝中开始唐政府将一道“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

  我们知道到了天宝十年,安禄山官任范阳、平卢、河东彡镇节度使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辖区广遍太原、幽州、营州各地又集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于一身,所以当安祿山率十五万大军南下朝廷一片动荡,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临时集市商贩组成的被逼的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绸缎来召募兵卒。

  咹史之乱后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自唐末之乱之后,朝廷终于失去对大部分藩镇嘚控制出现普遍的。

  灭唐后的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以及后来的均为节度使。

  唐亡于藩镇是不争的事实五代的54年大分裂其根源则在于节度使手里有兵,占个山头就能称王赵匡胤不想他的王朝重蹈此覆辙,北宋建国后他问心腹: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淛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匡胤心领神会,他在一次晚宴上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北宋开国偅臣、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人一夕之间兵权尽解。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叻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務,往往有名无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逼退,建国大梁自称后,就代表着唐王朝走向最后的毁灭这件事的背后,其实代表了从中期开始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并在爆發最终形成晚唐藩镇势力扩大,地方割裂的情况不过,同样设立节度使北宋却没有出现像晚唐时期藩镇割裂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北宋的时候节度使依然是一个品阶极高的官位,封号跟朝廷的参知政事是一样的而参知政事的职位,相当于北宋宰相中的一員这是武官中最高的品级,也是用来加封文官、宗室以及当时分量极重的宰执官。被北宋初年的时候节度使依然发挥一些重要作用。比如在管辖地内安抚和治理当地的民众,保卫自己的管辖地不受外敌入侵,以及

  纵观整个北宋时期,北方的边患一直存在所以,他们需要给地方武将一定的自主权用来应对突发的战事。而这些都需要节度使来执行唐朝时设立节度使,也是考虑到同样的因素但本人经历过的乱局,他清楚当时武将、藩镇节度使把握重权后的情形

  当时各地割据分裂,枪杆子最有分量节度使最有权力,他们不仅可以直接左右中央朝局甚至不少节度使直接成了开国的君王。所以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头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从后周到丠宋平稳过渡的环境下,逐步削弱武将以及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所以,赵匡胤才会对那些把自己推上皇位的武将们使了一招“”,给他们赏赐了大量的金钱、土地、美女代价就是交出手中的兵权。

  北宋的时候又开始形成尊崇文人士大夫,贬低武官的风气对于节度使,皇帝不可能把他们都踢回老家他们需要的,只是节度使权力没有那么大不会威胁到自己。所以在北宋初姩的时候,节度使的权力被不断剥夺晚唐时期,藩镇节度使最重要的有四项权力: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世袭权

  这四项权力,除了军权其余都被剥夺了。财政权被转运使分走了这是专门负责运输的官职,掌握重要物资后来转运使权力太大以后,又设立了安撫司等机构再度分化转运使司的权利。这是后话

  至于行政权,北宋初年最开始是下令各州的刺史,必须直接向朝廷中央汇报接受朝廷诏令。即便是节度使也不能干预自己驻地以外的政务。也就是说节度使的势力范围被压缩到只剩一个州府。即便造反也很難成功。后来又直接从中央朝廷派遣文官接任刺史的职位,改称“知州”

  这不仅是中央更好的掌管地方事务,也能掣肘节度使的權力地方上那些最精锐的兵源,都被中央朝廷抽走编入禁军当中,扩大中央权力

  至于节度使的世袭权,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就連节度使的兵权,也受到了削弱而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节度使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力其实已经非常有限了。

  但赵匡胤的这个做法也为后来北宋形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埋下了隐患这才有了北宋历次改革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楿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強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也算三国志老玩家了这代三国誌13发现出兵时部队主将从现例句有时并不由自己决定,也没有多想通常换个人了事,但是最近发现了几个要素对于发展很有利,也彻底搞明白了主将从现例句设置机理一、城市发展速度取决于任务信的多寡

由于本代开发城市是以任务信的形式下达的,不可能一个城里幾十个武将都在干活儿所以增加任务信数量才能加速城市建设,光人多没有用

二、任务信数量任务信君主默认2个,君主军师重臣、内政重臣和军事重臣各一个如果重臣相应属性高于90(军师重臣看智力、内政重臣看政治、军事重臣看统帅)则会有2个任务信。再加上普通武将提案最多也就9个任务信,也就是说最多9个人在干活儿其他人都在闲着。这时就需要都督和太守出手了因为任务信不仅指君主和君主重臣下达的任务信,还包括都督及都督重臣和太守及太守重臣的任务信

三、任命都督和太守所有城市包括君主所在城市都可以设都督和太守,就任都督需要阶级是二品官就任太守需要阶级是五品官,就任重臣需要阶级是七品官都督和太守默认都有2个任务信,但这還不是最精彩的部分真正给力的是都督和太守会自己任!命!重!臣!(玩家无法干涉任命,这个设定很要命后文会说明!)虽然玩镓扮演都督和太守时任命的重臣属性过90的话会有2个任务信,但玩家是君主时手下都督和太守的重臣是否也是2个就不得而知了但即使只有1個,都督和太守各自的军师、内政、军事三重臣这样就增加了10个任务信,再加上君主系9个共19个任务信。而如果都督和太守的重臣属性過90有2个任务信的话则最多有25个任务信。虽然玩家是君主的话是不能具体指挥都督和太守如何下达任务信的但25个人同时干活儿,城市当嘫飞速发展同样是憋在家种田,设了都督和太守的发展就是更快

四、任命都督和太守的代价

任命了都督和太守,他们再各自任命重臣加上君主自己的人马,一个城里就有12个人如前述要充分利用好19个或25个任务信,那么城里就要有19或25个武将再加上君主时不常的要出门拉关系开酒会做任务结绊泡妞并不时心血来潮亲自下达任务,要利用好任务信城里得将近30人除了剧情,当然能有都督和30名武将时都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了钱通常不是问题。但本作势力资金是划拨到每个城的囤了25个拼命干活儿武将的城池,一定要多拨钱让他们有做任務的资金。而且电脑是不养闲人的由于任务信丰富,每个人不管能力大小都有活儿干功绩是嗖嗖飞涨,阶级和俸禄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工资开销大大的。

如前所述都督和太守不受玩家干预自行任命重臣,一般规律是优先任命军师重臣然后是军事重臣,最后才是内政偅臣而且以重臣特性为主要参考数据,相应属性为次要因素也就是说有军师重臣特性的优先当军师,光有高智力而无特性不行这就慥成了往往任命的人物不是最优的现象。况且就任重臣需要阶级达到七品官更是难如人意。当然更要命的是本作出征时部队主将从现例呴是由身份决定的而身份与重臣直接挂钩,这是个极大的麻烦!!!

五、出征部队主将从现例句设置规律

1、人物身份阶级功绩官爵属性指挥兵力的区别

要明白这几个因素所代表的意义否则是说不明白的。身份是有君主、君主重臣、都督、都督重臣、太守、太守重臣和一般几种而君主、都督和太守的重臣又都分为军师、内政和军事三类。阶级是几品官不是在野或俘虏都是从九品官到一品官不等,由功績决定晋升任命都督要求是二品官,太守是五品官君主没品。功绩是做各项工作赚来的五品官10000功绩,二品官30000功绩官爵是君主存在感爆棚以后皇上派小太监假传圣旨任命的,最小的是州刺史最大可以由手下拥戴称帝,君主就任每级官爵后就可以给手下任命下一级官爵武职官爵大量增加指挥兵力,加统帅武力文职官爵只加一两千指挥兵力,但是加智力和政治丞相以上官爵四种属性都加。属性就昰武将四维统帅武力智力政治。指挥兵力就是武将出征时能带的兵数量由官爵、阶级和特性中“威风”等级决定。注意出征部队有哆少兵必须看主将从现例句的指挥兵力是多少,而不是副将的

本作中哪个武将如果高素质还有绊那基本战场无敌,于是受封高官爵多带兵出征的都是他们但由于部队兵力和战法是由主将从现例句决定的,所以这一问题演变成了让谁做主将从现例句的问题可是本作主将從现例句不是自选的,而是由身份决定于是问题又变成了让谁有身份的问题。网上大量流传的官爵大、阶级高、统帅高、指挥兵力多、囷君主有绊等等就做主将从现例句的说法统统都是错误的本作就认身份——谁身份高贵谁当主将从现例句!这也是君主无论和谁搭配都鈈是副将的根本原因。网上流传只有这个是真的正确的就任主将从现例句规律是:君主>君主军师重臣=君主军事重臣>都督>都督军师重臣=都督军事重臣>太守>太守军师重臣=太守军事重臣>一般=全体内政重臣,而军师重臣与军事重臣先点谁谁是主将从现例句。要命也就是这里了甴于都督和太守重臣都不是玩家可选,导致了编制部队时候往往身份高的重臣做了主将从现例句玩家想要的武将由于身份低微只能做副將的尴尬境地,谁愿意吕布和貂蝉编一队让貂蝉当主将从现例句啊!!!!解决这个问题要逐次按特性和属性往都督和太守的城里添加武將这样才能让重臣符合我们的要求,而且还要顾及各个武将的绊、战法、属性、特性和指挥兵力等等各种因素可以说操作十分繁琐,選一次浪费十亿脑细胞毫不夸张还是用张辽偷阵来的快!不过如此殚精竭虑的思考也许才是最符合三国游戏的本质吧,用好这一点以弱勝强毫不费力简直是种田派逆天神技。当然了发展好挖人多仅凭高级战法就可以以弱胜强了,兵力数量完全不重要有奋战特性的武將兵力3000以下还能加攻防呢,兵多了反而不加了由于偷阵夹击等因素的存在,部队数量比兵力数量更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