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属于德国的德国人怀念东普鲁士吗、西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西波美拉尼亚是以农业为主,还是工商业比较发达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 2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60 &&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欧洲宗教改革前后持续近一个世纪。这场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文化运动,它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次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可用两课时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遵循联系和发展的教学原则。就联系的原则而言,一可联系中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二可联系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三可联系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体会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所谓发展的原则,是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符合了当时欧洲的历史背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认识到改革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难点:1.由于本专题是从社会的综合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来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分析问题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2.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尊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残暴腐朽的封建政权终究要被历史所摒弃。从天主教会面临的内外困难,了解到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进一步理解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有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查找资料以及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通过对宗教改革问题的层层分析,培养辩证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二)教学内容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欧洲进入中世纪,天主教会逐渐控制了欧洲社会,名义上它只是一个信徒的社团组织,但实际上,天主教会俨然是一个国家政权,而且拥有凌驾于西欧封建君主之上的权力。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天主教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的苏醒。天主教会自身日渐腐朽,为了加强控制采取了残暴的统治,这些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宗教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教材首先讲述了欧洲天主教会发展的历史,使学生明白欧洲天主教会在欧洲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就便于理解为什么当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天主教会会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的对象;然后教材从天主教会自身存在的问题、天主教会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各种问题而采取的倒行逆施的措施等方面来阐述宗教改革的背景以及爆发宗教改革的必然性。[权倾欧洲的教皇国]教材指出天主教会虽然是由信徒组成的社团,但在中世纪的欧洲,它俨然是一个国家组织,由此向学生展示了基督教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知道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支;向学生说明天主教会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展示天主教会是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主宰以及如何主宰欧洲中世纪历史的。让学生能理解,天主教会已成为欧洲发展的枷锁。教材从天主教会的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以及爆发宗教改革的必然性。[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教材指出了欧洲天主教会落后性的首要表现,向学生阐述了天主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落后性,便于学生理解天主教会是如何控制人们思想的。这是从天主教教义上告诉学生,天主教会已经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产生矛盾。[教会的堕落]欧洲天主教会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而作为天主教经典的《圣经》中却充满了矛盾。为了掩盖这些问题,天主教会随意解释《圣经》,并且加强了对《圣经》的控制。除此以外,教职人员生活腐朽、糜烂,为了聚敛财富不择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教会的腐朽也说明宗教改革到来的必然性。[野蛮的宗教裁判所]教材指出为了反对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一些所谓的“异端”首先站了出来。面对这些异端,欧洲天主教会充分展示了其残暴和腐朽的本性,通过宗教裁判所对异端进行了最野蛮的打击,但这也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天主教会面临的种种挑战]教材通过对因君主专制的兴起和民族意识的增长而产生的政治统治矛盾、因与兴起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领域的矛盾以及因与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Indonesian
Lithuanian
Portuguese
Vietnamese
Indonesian
Lithuanian
Portuguese
Vietnamese
波美拉尼亚省在的位置
波美拉尼亚省(波兰语:Województwo pomorskie),为(或)建立,在至时期撤销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
在旧英文文献和所有德语文献中,这个省和地区的称谓,称作的文献(:Pommerellen或Pomerellen)为多,由于事实上(:Pommern)通常指(1121年/1181年-1637年),瑞属(1630年/1648年-1720年/1815年),勃兰登堡(1637年?1648年-1815年),(1815年-1945年)和德国地区,以前的德国和波兰的(1999年成立),这些地方都不包括波美拉尼亚省的领土。
和和同为过去行省的组成部分。首府为。该省曾被改名为普鲁士行省(1772年-1919年)。
省总督(Wojewoda)所在地:
全地区议会(sejmik generalny)所在地:
地区议会(sejmik poselski i deputacki)所在地:
Powiat Cz?uchowski
Powiat Gdański
Powiat Ko?cierzyński
Powiat Mirachowski
Powiat Nowski
Powiat Pucki
Powiat Skarszewski
Powiat Skarszewski
Powiat ?wiecki
Powiat Tczewski
Powiat Tucholski
此外还有存在于1637年至1657年的。
  波美拉尼亚省 ()是一个與相關的。你可以通过扩充其内容。
sensagent's content
definitionssynonymsantonymsencyclopedia
&&&Advertising &#x25
Webmaster Solution
Alexandria
A windows (pop-into) of information (full-content of Sensagent) triggered by double-clicking any word on your webpage. Give contextual explanation and translation from your sites !
Try &&or &&get the
SensagentBox
With a , visitors to your site can access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over 5 million pages provided . Choose the design that fits your site.
Business solution
Improve your site content
Add new content to your site from Sensagent by XML.
Crawl products or adds
Get XML access to reach the best products.
Index images and define metadata
Get XML access to fix the meaning of your metadata.
to describe your idea.
The English word games are:
is a curious tetris-clone game where all the bricks have the same square shape but different content. Each square carries a letter. To make squares disappear and save space for other squares you have to assemble English words (left, right, up, down) from the falling squares.
gives you 3 minutes to find as many words (3 letters or more) as you can in a grid of 16 letters. You can also try the grid of 16 letters. Letters must be adjacent and longer words score better. See if you can get into the grid Hall of Fame !
English dictionary Main references
Most English definitions are provided by
English thesaurus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Integral Dictionary (TID).
English Encyclopedia is licensed by
Copyrights
The wordgames
are provided by Memodata.
The web service .
are offered by sensAgent.
Translation
Chang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find translations.
Tips: browse the semantic fields (see ) in two languages to learn more.
5201 online visitors
computed in 0.047s
Copyright © 2012 sensagent Corporation: Online Encyclopedia, Thesaurus, Dictionary definitions and more. All rights reserved.
I would like to report:
in the definition above
in the definition section
in the synonyms se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section
a spelling or a grammatical mistake
an offensive content(racist, pornographic, injurious, etc.)
a copyright violation
a missing statement
please precise:
My account
&&&Advertising &#x25
Cookies help us deliver our services. By using our services,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
总第五十一回
《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
总第五十一回
《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总第五十一回&&条顿战争& ( 16:58:23)第一百七十六节&&&&条顿骑士团与圣剑骑士团附:条顿战争(公元1435年)<img style="BORDER-BOTTOM: 0 BORDER-LEFT: 0 PADDING-BOTTOM: 0 LIST-STYLE-TYPE: MARGIN: 0 PADDING-LEFT: 0 PADDING-RIGHT: 0 BORDER-TOP: 0 BORDER-RIGHT: 0 PADDING-TOP: 0px" title="《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总第五十一回&&条顿战争" name=image_operate_32867 alt="《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总第五十一回&&条顿战争" src="/DownloadImg/1/" width=690 height=505 src_cetemp="/DownloadImg/1/" action-data="http%3A%2F%%2Fmw690%2F0025Cl5lgy6WnwOJM6mc2%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 real_src="/DownloadImg/1/">如果没有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介入的话,波罗的地区应该是乌拉尔人和波罗的人相争的格局。以“利沃尼亚”这个标签来说,其所指向的利沃尼亚人就是乌拉尔人的一支。基于人种和语言上的明显差异,源自亚洲的乌拉尔人与基督教世界交流的难度,显然要比波罗的人更困难些(波罗的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同属印欧人)。在北方十字军到来之时,里加湾那些多从事渔猎生产的乌拉尔人,其实已经被波罗的人边缘化了。这也使得在骑士团的征服中,波罗的人成为了主要的障碍。在北方十字军展开行动之前,波罗的人的信仰还处在“多神信仰”阶段。由于事实已经处在基督教世界的包围中,波罗的人成为基督教徒,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无非是成为天主教徒还是东正教徒的问题。从地缘位置上来看,天主教世界的赢面会更大。今天立陶宛、拉脱维亚属于天主教国家,也是地缘博弈的结果。单从这点来说,它们一直谋求并最终与俄国人脱钩这事,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然而今天作为波罗的人中硕果仅存的两大民族: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总人口也不过400万人。在如此复杂的地缘环境中,以这样一个人口数量保持民族特性,并且成就两个独立的国际政治法人地位,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体量不大的民族能够顽强留存下来,并在政治版图上拥有一席之地,与它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历史有关。比如今天包夹于中、俄两国之间的蒙古,之所以没有被其中一方所消化,就与成吉思汗为这片高原带来的荣耀有关。当然,保持民族特性与政治上的完全独立并不能划等号。在大国相争之地能够做到这点,通常是大国博弈的结果,漠北蒙古和波罗的人的情况莫不如此。接下来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波罗的人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就对波罗的人的征服来说,后发的条顿骑士团要成功的多。从公元1226年,条顿骑士踏上这片土地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战,这些曾经在耶路撒冷沐浴过圣城之光的德意志人,基本完成了对古普鲁士的征服。14世纪初,条顿骑士团将其总部从威尼斯迁至普鲁士,意味着完全放弃地中海的事业,转而全身心的向建立一个独立的“骑士团国”努力。相比之下,在利沃尼亚的圣剑骑士团,命运就要坎坷的多了。在条顿骑士加入北方十字军阵营10年后,圣剑骑士的征服工作遭遇到了重大打击。  当我们在地图上把普鲁士和利沃尼亚的范围画出来,会发现二者并没有完全对接起来,这片看起来被两大骑士团忽视的土地,就是今天的“立陶宛”。当然,实际情况自然不是德意志人没能看上这片土地,而是他们没有能够征服立陶宛。在圣剑骑士团扩张利沃尼亚、条顿骑士团入主普鲁士之后,立陶宛境内的波罗的海诸部开始组成联盟,以抵御德意志人的入侵。公元1236年,圣剑骑士团在入侵西立陶宛时(苏勒战役),损失了包括大团长在内的大批骑士,从此一蹶不振,并随即为条顿骑士团所合并。  一场战役导致一个骑士团衰弱,在战略层面上并没有说服力。要知道,在地中海的圣战中,三大骑士团都曾经多次遭遇到类似损失。事实上,只要欧洲方面还在一直为圣战努力,这些“军事修道会”就不愁没有志愿者和资源加入。影响圣剑骑士团满血复活的原因,其实正是在条顿骑士团身上。在宝剑骑士团作为北方十字军唯一的“僧侣骑士团”时,他们无疑是意图德意志圣战者,在波罗的海方向的唯一选择。而在条顿骑士团加入之后,基于它参与“正宗”十字军的经历以及更大的影响力,无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那些君主,还是志愿献身圣战事业的志愿者,会倾向于把资源注入条顿骑士团。  类似的竞争,在同样创建于法兰西的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中也存在。从竞争的结果上来说,圣殿骑士团在法兰西的收获显然要更大。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十字军东征的事业难以为继,圣殿骑士团有法兰西的势力存在,反倒为他们惹来的杀身之祸。反倒是被排挤到意大利一带的医院骑士团,成为了最终的受益者。  如果条顿骑士团不能够在波罗的地区打出一片天地,他们回到德意志的下场也不会比圣殿骑士团好到哪去。抛开刚才说的影响力原因,普鲁士要比利沃尼亚离奥得河更近,才是他们在竞争中胜出圣剑骑士团的根本原因。从地缘政治层面上来看,条顿骑士团如果能够成功的话,普鲁士与德意志本土连成一片的机会要比利沃尼亚更大(后来也的确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条顿骑士更受青睐也就不奇怪的。  不过圣剑骑士团并没有消失,他们在名义上归入条顿骑士团后,仍然独立在利沃尼亚打拼,而条顿骑士团的领导者,也很少干预利沃尼亚地区的运作。这种合并很容易让人想起国内互联网O2O领域中,最近发生的几起合并事件(如滴滴-快的、美团大众),本质上都是为了减少竞争中的消耗,共同开拓市场。当然,合并的模式有很多种,像条顿、宝剑骑士团这种业务实质独立的做法,就很有点“双CEO制”的意思。虽然在企业并购案中,这种“双CEO制”往往只是过渡阶段的做法,但原本很有可能被条顿骑士团完全消化的圣剑骑士团,却一直留存了下来。甚至在条顿骑士团世俗化变身成为“普鲁士王国”后,依旧没有消失。  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出现有关。至于是哪个国家,又对这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下节再接着解读。第一百七十七节&&&&立陶宛人的崛起阻碍了德意志人东征大业的 “名不见经传”的立陶宛。在重创圣剑骑士团之后,包括立陶宛人在内的波罗的民族,危机并没有被解除。处在这个一个险恶环境下,被德意志人或者斯拉夫人消化掉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好在这些觊觎波罗的人的民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而立陶宛人也很快找到应对十字军东征的方式。  我们知道,不管背后隐藏着多少利益诉求,十字军东征事件都是以传播基督教为名,由教廷名义授权的一场圣战。这意味着身披十字战袍、手持十字长剑的骑士,理论上只能将剑锋指向未能归信基督的异教徒。当然,这一神圣的标准从来没有真正被执行过,基督教乃至天主教世界内部,一直也是攻伐不断。不过,如果一个族群能够识时务的加入天主教大家庭,并且得到教廷的认定,那么它就能够在天主教世界获得合法的政治生存权。也就是说,你可能还会因各种原因受到其它教内势力的攻击、被蚕食领土,但却很难从政治版图上将之抹去。  类似的先例在波兰、匈牙利等民族身上已经成功实践过了。波兰王国、匈牙利王国从罗马教廷获得的“准生证”,保证了它们今天仍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为什么欧洲民族国家的源头,往往都是溯源到它们的祖先归信基督教时。而这一次,立陶宛人则成为了“识时务者”。在击溃圣剑骑士团后,部落联盟性质的立陶宛地区,归信成为了教廷认定的“立陶宛王国”(公元1250年)。对于教廷来说,它并不在乎一片土地的统治者是谁、这片土地之上的居民又是什么样的民族属性,它在乎的只是天主教徒的数量是否壮大。要知道不谈意识形态层面的神圣意义,单从经济上来看,每名天主教主必须将1/10收入交给教会(什一税),就足以刺激祭司们扩张天主教版图的欲望。  以中国人希望信仰、种族、文字、语言等诸多方面统一的高标准来看,教廷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十分短视的。不过教廷成为西欧最高权力阶层,并且以整合意识形态的方式,让西欧形成一定程度的统一,也这一地区地缘结构松散、开放的特点所决定的。当然,天主教立陶宛王国的降生,并不意味着它和那些德意志骑士们之间的矛盾就化解了。在与教廷达成和解的同时,立陶宛王国也将西立陶宛的部分土地划给了圣剑骑士团,以此来终结与德意志骑士们的恩怨。同时也成为了插入骑士团国中间的一棵契子。  立陶宛固然可以用外交技巧谋得一个独立法人的地位,但政治终究是讲求实力的。在条顿骑士消化普鲁士,圣剑骑士控制利沃尼亚的情况下,立陶宛人建立的国家能否长期生存下去是很值得怀疑的。对此立陶宛人也十分清楚,要想避免被步步紧逼的德意志人蚕食,必须在德意志乃至整个日耳曼系民族之外寻找外援。这个外援是谁呢?答案显而易见,只能是斯拉夫人。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能够与立陶宛人结盟共同应对德志意人的,应该有代表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与代表西斯拉夫人的“波兰”。不过前者恐怕是帮不了什么忙了。一是因为基辅罗斯也逃不过历史规律,在11世纪中叶版图扩张到顶峰后,很快就受助于“封建”体系建立,内部分裂为十几个国家。此时再提“基辅罗斯”,已经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一个地缘政治版块的概念了。当然,这种分裂对于波罗的人来说其实也是好事,否则这些已经扩张到白俄罗斯的罗斯人,一样会像德意志人一样,强势向波罗的地区扩张。  另一个让削弱罗斯人实力的因素,是一场“黄祸”。几乎与北方十字军扩张同时,在亚洲草原崛起的蒙古人越过阿尔泰山,针对中西亚、欧洲开启了西征之旅(公元1216年)。公元1241年,通过第二次西征,蒙古人在欧洲战场取得了辉煌战果。不仅征服了南俄(钦察)草原、匈牙利草原,还向北攻占基辅、击败罗斯各国,迫使东斯拉夫人向蒙古人称臣。  蒙古西征是结束“北方十字军”部分后的解读方向。现在我们关注的是这场游牧者的盛宴,对东斯拉夫人乃至波罗的海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什么样深远的影响。由于地缘属性的关系,蒙古人在欧洲(包括部分中亚草原)建立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直接控制区域只能在钦察草原以及边缘的“森林草原地区”。这意味着森林草原地带的:罗斯人的基辅城、保加尔人在伏尔加河中游的“伏尔加保加利亚”,都成为了蒙古铁蹄的直接驻地。而受北方森林保护斯拉夫人,则得以用称臣纳贡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半独立状态。  来自草原的强大压力,扭转了基辅罗斯时代,东斯拉夫人向钦察草原渗透势力范围的大势,让主动权重新回到了游牧者手中。为此东斯拉夫人的地缘政治中心,开始从第聂伯河中游的基辅,向森林深处、伏尔加河上游一带移动,并最终定位于莫斯科。这一旧一新两个中心,也造就了今天东斯拉夫三族中的两大民族: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了。至于三族中的另一个成员“白俄罗斯人”,又是如何独立成族的,与波罗的海的恩怨又有什么关联,我们下节再接着解读。第一百七十八节&&&&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东扩,以及立陶宛在白俄罗斯的扩张立陶宛之所以能够和德意志骑士们达成暂时和解,在于其放弃了西立陶宛的海岸线。虽然这损害了当地部族的利益,导致多年的内战,但德意志人在得到波罗的地区全部海岸线后,暂时也没有动力去向内陆地区渗透的了。另外,当条顿-圣剑骑士团在波罗的海南岸扩张时,斯堪的纳维亚民族集团中瑞典人、丹麦人,也在针对芬兰湾南北的乌拉尔人发动圣战。前者成功的将芬兰半岛纳为瑞典王国领土,后者则让爱沙尼亚北部变成了丹麦王国属地。  现在我们清楚了,所谓的“北方十字军”是由德意志十字军与瑞典十字军共同组成的,前者的征服对象主要为波罗的人,后者则针对的乌拉尔人。而芬兰、爱沙尼亚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一员,也正是源于这一时期。现在的问题在于,丹麦人如果一定要在“爱沙尼亚”弄块飞地的话,与圣剑骑士团控制下的利沃尼亚,将会因地理分割不明显而潜伏长期冲突的隐患。纯粹从地理分割的角度来看,芬兰湾会更适合作为斯堪的纳维亚人与德意志人向东殖民的分割线。另外,以丹麦的地理位置而言,穿越波罗的海经营爱沙尼亚,也的确有些困难。  事实上,在完成征服之后,丹麦人并没有真正向爱沙尼亚进行过殖民(瑞典则向芬兰大量殖民)。基于丹麦与欧洲大陆相连的原因,丹麦人对向分裂的德意志地区渗透影响力会更感兴趣。因此在征服爱沙尼亚北部一个多世纪后,这块丹麦属地被卖给了圣剑骑士团(公元1346年)。就此德意志人算是完成了对整个波罗的地区海岸线的征服工作。上述进程也告诉我们,借助北方十字军东征,波罗的海成为了日耳曼人的内海。至于一南一北两支日耳曼人:德意志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后面会有所解读。  回到立陶宛的问题上来。尽管还顶着“波罗的人”的标签,但在立陶宛交出波罗的海海岸线的那一刻起,波罗的人就已经不在是波罗的海地缘政治舞台上的表演者了。如果不想慢慢在夹缝中消亡的话,立陶宛人也必须在领土扩张上有所作为。对于立陶宛人来说,非常有利的一点是,此时正是蒙古帝国西征的高峰期。曾经强大的“罗斯人”(东斯拉夫人),已经被蒙古人严重削弱。并且在东斯拉夫人已经臣服于蒙古人的背景下,德意志人也希望有立陶宛人居中缓冲,隔绝那些可恶的“鞑靼人”(使之可以放心经营波罗的海)。就这点来说,立陶宛人避免踏古普鲁士人的后尘,蒙古人还真是“帮”了点忙。  从地理角度看,“白俄罗斯”正处于东欧、波罗的地区的板块交汇处。向西经现在的拉脱维亚、立陶宛注入波罗的海的尼曼河、道加瓦河,与向南经乌克兰注入黑海的第聂伯河,均发源于此。实际上,波罗的人比斯拉夫人更早居住于白俄罗斯地区,在东斯拉夫人借助“基辅罗斯”崛起后,白俄罗斯成为了东斯拉夫人的领地。现在,东斯拉夫人的明显处在衰弱期,而已经对波罗的海没什么想法的立陶宛人,则开始了在白俄罗斯地区的强势征服。14世纪初,白俄罗斯地区成为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后来的历史中,白俄罗斯地区在立陶宛和以俄罗斯(包括其前身莫斯科公国)之间几经易手。至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笑到了最后。从地缘的角度来看,这种博弈的焦点地区,一定会存在民族融合的情况。也就是说,从种族上来说,所谓“白俄罗斯人”混合了东斯拉夫人和波罗的人的成分。不过这两支民族在种族上,都属于原始印欧人的后裔。融合的结果,无非是一些原本说波罗的语的印欧人,变成了说东斯拉夫语的印欧人。  有人认为,白俄罗斯之所以有个“白”的前缀,是因为他们要比另两个东斯拉夫民族更“白”,种族上更像纯斯拉夫人。虽然就“白俄罗斯”之名来说,这种说法无从考证。但相比领地与钦察草原相接,混入更多亚洲游牧者基因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来说,主要与波罗的人做地缘融合的“白俄罗斯人”,在种族上的确更接近原始的东斯拉夫人。至于东斯拉夫源头,还应该是乌克兰人的骄傲。当然,在把东斯拉夫人推向世界之巅的俄罗斯人看来,这些都不重要。第一百七十九节&&&&波兰立陶宛联盟,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们蒙古崛起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波及了整个旧大陆。不过立陶宛能够长期保持族群独立,直接能够借力的还是同样直面德意志威胁的波兰人。从板块位置上来看,立陶宛的强大,将使条顿骑士团(包括其所属的圣剑骑士团)在波罗的海的领地,随时可能被一分为二;同样的,除非波兰放弃成为一个沿海国家,否则普鲁士——利沃利亚之于德意志本土,也同样是一块飞地。  将普鲁士与德意志本土隔离开的这块沿海低地,是位于奥得河口和维斯瓦河口之间的“波美拉尼亚”。波美拉尼亚一词的原意为“海岸”,地理上看是一片遍布冰碛湖的低地(波美拉尼亚湖区)。从农业角度来说,这片因冰川作用而缺乏土壤肥力的土地,价值并不大。不过德意志人需要它漫长的海岸线,完成波罗的海南岸的德意志化进程,而波兰人则同样需要出海口。在“普鲁士”因条顿骑士的入驻,变身成德意志化的地缘标签后,波兰能不能保住“波美拉尼亚”,在战略上看就很难说了。  12世纪末波兰王国陷入分裂,正处在高峰期的神圣罗马帝国(巴巴罗萨统治时期)抓住时机吞并了西波美拉尼亚。此后波兰人能够控制的,只是维斯瓦河入海的“格但斯克湾”地区(核心城市为“但泽”),即所谓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然而时间推移至13世纪初,羽翼丰满的条顿骑士团征服了东波美拉尼亚。这片土地后来也被打上了一个新的地缘标签——西普鲁士(维斯瓦河河口以东,则为“东普鲁士”)。  从两个方向蚕食波美拉尼亚的德意志人,终于完成了对波罗的海南部沿海地带的全控制,接下来他们的重心,将是如何做大波罗的海经济的问题。至于悲催的波兰,则像立陶宛那样,变身成为了一个内陆属性的国家。由于欧洲内部分割严重,很难有一个地缘政治板块,能够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也就是说,不管你自身的经济侧重于哪方面,对外贸的依存度都很高。问题是,内部各种层级的封建割据,让陆地商路的畅通变得异常困难。相比之下,海洋贸易的自由度要大的多。由此可见,丧失出海口的将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将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波兰与立陶宛人的同病相连,让二者之间有了形成联盟的基础。公元1378年,立陶宛与通过与波兰联姻结为了同盟,并开始共同为重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努力。这一联盟的形成,也往往被认定为是立陶宛成为天主教国家的真正开始。因为在13世纪中,立陶宛人在罗马教廷“注册”为天主教徒之后,并没有完全的天主教化。在以宗教守护者自居的德意志骑士团看来,这些波罗的人仍然保持了很多之前的“多神”信仰恶习。从教廷的角度来看,波兰人能让立陶宛人变成“真正”的天主教徒,也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了。  当然,波兰人与立陶宛人结盟,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打破德意志人对波罗的海岸线的垄断。就战略方向而言,波兰人可以在西波美拉尼亚和条顿骑士团控制下的东、西普鲁士中作出选择。不过只有把骑士团作为博弈对象,这种联合对立陶宛人才有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波兰人实际放弃了拿回“西波美拉尼亚”,将臣服条顿骑士团(包括后来的普鲁士公国)作为自己的战略重心。而立陶宛人的野心,往小了说是拿回割让给圣剑骑士团的西立陶宛地区,往大了说则是希望利沃尼亚的波罗的人(拉脱维亚人),也能归入自己的阵营。  “波兰——立陶宛”联盟,对阵“条顿——利沃尼亚”骑士团,这就是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中欧平原东部的地缘博弈格局。单纯从板块实力来说,拥有大陆纵深的波兰-立陶宛联盟显然要更强。至于骑士团则更多要指望,来自德意志方面的战略支援。然而对于这些“僧侣骑士”而言,与波兰-立陶宛人之间的战争,却是很难上升为德意志国家、民族之战的高度。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红胡子巴巴罗萨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势集权的迹象。当神圣罗马帝国强大之时,名义上统治意大利的皇帝们,总是希望能够进军罗马,让教廷为自己的世俗政权服务;而当德意志内部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时,教廷也一定会抓住时机,进一部分裂“神圣罗马帝国”,以避免自己被边缘化。  在波兰与立陶宛结盟前夕的14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这种权力之争,终于以一种看似民主的方式固定了下来。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七个地缘政治代表,被认定为具有选举“罗马皇帝”资格的“选帝侯”。包括三个主教区:摩泽尔河谷-洛林高地的“特里尔大主教”;莱茵河下游平原的“科隆大主教”;中德山地-美因河流域的“美茵兹大主教”。四个世俗体系的诸侯国:波希米亚高地的“波希米亚王国”;代表易北河以西低地区的“萨克森选侯国”;代表易北河东低地区的“勃兰登堡选侯国”;统治莱茵河中游的“莱茵-普法尔茨选侯国”。  看起来神圣罗马境内每个版块似乎都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不过且慢,以德意志的三级地形来看,尤为重要的巴伐利亚高原为什么不在其列?要知道,巴伐利亚不仅是高地势力的代表,也是多瑙河流域的重要板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德意志人都不可能忽视它的存在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莱茵河中游的“莱茵—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当时同为一个家族统治(巴伐利亚-普法尔茨)。让一个家族获得两个选帝侯资格,无疑为当时的政治竞争者所不容。  如果说巴伐利亚的落选让人有些意外,那么从地缘属性上看,“波希米亚王国”的入选,也同样让人费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片以捷克盆地为核心的二级高地,本身的地缘属性还是斯拉夫,准确的说是西斯拉夫人中的捷克人之地。基于它位于易北河上游的枢纽位置,德意志民族如果想在与西斯拉夫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话,这片高地的归属将至关重要。而在波兰人成为西斯拉夫板块的核心之后,捷克人也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与波兰人联合共同对抗德意志人,还是在保持民族独立的前提下,加入神圣罗马帝国。最终捷克人选择了加入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人所给出的条件是,给予波希米亚以最高的政治待遇(王国),并且保证本地捷克贵族对国王的选举权。相比较之下,与同属西斯拉夫民族的波兰人联合,却未必对保持捷克的民族独立更为有利。  由于波希米亚王国的新统治家族,同一时期也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308——1437年),使得波希米亚王国的政治地位,在神圣罗马帝国中达到了最高。尽管需要推出“选帝侯”制度,以“民主”的方式解决皇位之争,但没有谁会在自己主导制定的规则中把自己排除在外,因此波希米亚获得选帝侯资格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不过即使纯粹出于地缘政治角度,给予成为波希米亚一个选帝侯地位也是合适的。毕竟这一板块是如此的重要和异类,高规格的政治待遇有利于让这个顶层德意志、中下层捷克的王国,稳定留存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  回到条顿骑士的战略后援问题上来。七大选帝侯中有三个是由教廷任命的“主教”,由此可见教廷对德意志民族分裂所造成的影响。基于条顿骑士团受命于教廷的宗教属性,它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关系的微妙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换句话说,即使神圣罗马帝国在政治上得以统一,也很难倾力去支援与“波兰-立陶宛”联盟对抗的“条顿-利沃尼亚”骑士团。至于这些骑士们最终选择了什么方式艰难生存下来,又对反过来对德意志本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第一百八十节&&&&条顿战争附:条顿战争(公元1435年)<img style="BORDER-BOTTOM: 0 BORDER-LEFT: 0 PADDING-BOTTOM: 0 LIST-STYLE-TYPE: MARGIN: 0 PADDING-LEFT: 0 PADDING-RIGHT: 0 BORDER-TOP: 0 BORDER-RIGHT: 0 PADDING-TOP: 0px" title="《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总第五十一回&&条顿战争" name=image_operate_93857 alt="《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总第五十一回&&条顿战争" src="/DownloadImg/1/" width=690 height=505 src_cetemp="/DownloadImg/1/" real_src="/DownloadImg/1/">公元1410年,一场改变中欧地缘政治格局的战争拉开了序幕。这场由波兰-立陶宛联盟发起的,针对条顿骑士团的战争,也被称之为“条顿战争”。不过要说战争的始作甬者就是波兰/立陶宛人,也的确有失公允。因为德意志骑士们也非常清楚,两国形成联盟之后将对自己造成多么大的威胁。所以双方都在战争之前,做足了准备。由此所对决出的结果,也可以说真实反映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从战略层面看,这场对决也很有点日耳曼——斯拉夫大PK的意味。条顿骑士所能招募到的志愿者、雇佣军,主要源自德意志、法兰西,甚至英格兰、瑞士等日耳曼系天主教国家;而波兰/立陶宛人则主要从分裂后的东斯拉夫人(罗斯等国)、波希米亚的捷克人(西斯拉夫人),甚至游牧民族(鞑靼人)那里雇佣外援。当然最终谁能获胜,还是要看双方自身的实力,因为打仗就是打钱,不管是自己的军队还是雇佣军都是要花钱的。  波兰人的战争目标,锁定为维斯瓦三角洲为中心的“西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100年前,在条顿骑士夺得了这片土地之后,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迁移至维斯瓦三角洲,并依河修筑了一座著名城堡——马林堡(Marienburg,今波兰马尔堡)。攻下马林堡的话,不仅意味着拿回“西普鲁士”,更能给条顿骑士以致命打击。不过最终的决战并不是发生在马林堡,而是在今天波兰北部,东西普鲁士相接的格伦瓦德(Grunwald)。这是因为条顿骑士也想通过一场野战解决问题,所以在波兰/立陶宛大军西进时主动前往迎击(对上述地点位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谷歌或者必应地图先行定位)。  格伦瓦德战役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是因为双方投入的兵力总计有6万(条顿方面稍少5000)。虽然在动辄以数十万计的中国战争看来,这点兵力似乎算不了什么,但在以重装职业军人为主的欧洲中世纪战场,这样的规模还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双方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东西来,以期望一战而解决问题。就以往类似决战来看,总有一方会彻底的悲剧。  格伦瓦德战役的最终结局,被很多人形容为“条顿悲歌”。从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也猜到了,条顿骑士们赌输了国运。2.7万兵力条顿骑士中,有85%阵亡或者被俘(并损失了几乎所有的指挥官),可以算得上是全军覆没了。然而乘胜追击的波兰/立陶宛人,也没能一战而攻陷马林堡,彻底征服普鲁士。经过一个世纪的经营,马林堡已经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城堡了。在这片低平的土地上,一座依河而建、防御力强的城堡,军事和地缘政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就像君士坦丁堡依海峡而建的位置,以及它那坚固的城防体系,曾经多少次的挽救拜占庭帝国命运一样。马林堡和其它几座坚固的城堡,使条顿骑士避免了一战而灭国的命运。鉴于波兰/立陶宛联军中大量外国雇佣军的背景,对手也不希望此时把战争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军费压力大)。最终在答应交付巨额战争赔款后,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人签订了停战协议。只是谁都知道,对于还没有达成心愿的波兰人来说,“条顿悲歌”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时间看起来对获胜方的波兰/立陶宛人来说更为有利。要知道,条顿骑士虽然将原属波兰控制的东波美拉尼亚变成了“西普鲁士”,但就控制力来说却比不上从普鲁士人手中夺来的“东普鲁士”。 这是因为“西普鲁士”的主要居民为西斯拉夫人,同时也存在很成熟的本地贵族阶层。条顿骑士在维斯瓦河三角洲的扩张,以及随之涌入的德志意移民严重影响了原住民的利益,使得他们与德国人的矛盾愈发尖锐。事实上,在德国人介入之前,整个波美拉尼亚地区的波兰化进程本来也尚未完成。换句话说,那些拥有海洋贸易之利的波美拉尼亚诸部(也属西斯拉夫人),还没有想好是否要成为内陆属性的波兰王国的一部分。  然而被条顿骑士和波兰人夹在当中的“西普鲁士人”,终究还是明白现实已经没有可能谋求完全的独立。在波兰/立陶宛联盟发动战争时,维斯瓦三角洲的“西普鲁士人”也应声组织了自己联盟,宣布效忠波兰,以图借势摆脱德国人的控制。尽管战争以条顿骑士团的妥协,并保有西普鲁士而结束,但“西普鲁士”在地缘政治上摆脱条顿骑士团控制的种子已经剥下。在双方的和约中,甚至明文约定了如果条顿骑士团不履行赔款等义务,西普鲁士人就有权力进行军事反抗。  简单点说,格伦瓦德战役虽然没有为波兰人夺回维斯瓦河三角洲的控制权,却已经为条顿骑士团的衰弱埋下了种子。要知道,条顿骑士为赎回被俘骑士和结束战争,所需交付的战争赔款可是一笔巨款(相当于英格兰十年的财政收入)。而波兰人的做法,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放”迦太基人一马的罗马。当迦太基人辛苦的通过50年,履行完战争赔款义务后,罗马人很快便通过第三次布匿战争,把这次下完了蛋的母鸡给宰杀了。  由于要支付战争赔款(必须加重税收),条顿骑士们与本地居民尤其是西普鲁士境内斯拉夫人的矛盾愈来愈激烈。公元1454年,后者所组成的“普鲁士联盟”与波兰王国结盟,再一次针对条顿骑士团发起了战争。比起40多年前所依靠的那些雇佣军,这股来自普鲁士内部、为自身利益而战的力量,显然要更靠谱的多(当然,这次依然会有雇佣军)。这也使得战争陷入了长达13年的拉锯状态,并因此而被称之为“十三年战争”(公元年)。  与上次对决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战争并非是发生在两个联盟中,而是波兰和条顿骑士之间的PK。一方面立陶宛人在格伦瓦德战役结束后,通过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施压,从条顿骑士团手中已经拿到了一个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今立陶宛帕兰加)。加上在白俄罗斯方向,要应对崛起的莫斯科公国,因此对参与这场战争基本没有兴趣。至于本该给条顿骑士团以支援的宝剑骑士团,也以利沃尼亚也自身难保为由,拒绝给予条顿骑士以支援。加上西普鲁士人的“起义”以及财政危机,内忧外患的条顿骑士们已经完全没有胜算了(尽管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抛开影响“条顿战争:本身的那些直接因素不谈,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条顿骑士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整个波罗的海沿海都已经基督化的情况下,以扩大基督徒版图为己任的“骑士团”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显然已经没有了法理上的依据。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条顿骑士团也好、圣剑骑士团也罢,越来越难从西欧招募拥有崇高理想的志愿者了。当然,你也可以依靠雇佣军一类的外援,来获取一场战争的胜利,前提是你要有钱。只是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条顿骑士来说,能用来买忠诚的钱是越来越少了。事实上,马林堡最后被波兰人所攻破,就是因为波兰人有钱给对手欠薪已久的雇佣军“发工资“(使其主动撤走)。  唯一有可能帮助条顿骑士避免灭国命运的,可能只有教廷了。然而成功让立陶宛进入天主教世界的功绩,足以让波兰人在教廷方面得到更多的加分。更何况教廷也实在想不出理由,为什么要在一场天主教廷的内部争斗中,去偏向条顿骑士。在这种情况下,条顿骑士和他们的信仰被历史所淘汰,几乎是必然的。  虽然波兰人占据了优势,但要想完全消灭军事能力上佳,又在普鲁士经营了两百多年的条顿骑士团,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波兰人的设想,是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逼迫条顿骑士团离开普鲁士,南下德涅斯特河中游(乌克兰靠近摩尔多瓦西北边境的波多利亚地区),去针对南俄草原的鞑靼人开展“圣战”。基于骑士团的定位,以及大势已去的局面,条顿骑士团很难有理由拒绝这个要求。只是骑士们也很清楚,波兰人当然不在乎的是条顿骑士们有没有地方圣战,他们指出方向的原因,只在于将这尊自己“请”进来的神送走。为此,条顿骑士团并没有简单的拒绝波兰人的提议,而是希望在保留普鲁士的前提下,派军南下圣战。很明显,这并不能让波兰人满意。  这场前后纠结了半个世纪的“条顿战争”,最终还是以一种政治上的妥协而宣告结束。就地缘政治层面来说,双方的方案包含两个方向:一是条顿骑士的团的“西普鲁士”,重新变成波兰王国领土的一部分(定位为自治省);而继承保有“东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则成为波兰王国的臣属附庸。以结果来说,波兰人最起码在法律层面上,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即定目标。  尽管失去了西普鲁士,并且被迫成为波兰王国的藩属,但条顿骑士们还是艰难的在波兰-立陶宛联盟的包围下,保住了自己的根基之地。这也为日后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德意志的统一、东扩埋下的伏笔。而从地理层面来看,条顿骑士们选择的是一块拥有漫长海岸线,并且能够通过海路与母国连通的“活地”,是他们能够在此顽强生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德国人当初留在特兰希瓦尼亚高原,或是接受波兰人的建立跑到乌克兰去圣战,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  既然波罗的海对条顿骑士团起了那么大的支撑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很有必要以这片海为中心,解读一下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在地中海的十字军东征过程中,以威尼斯、热那亚为代表的海上共和国,一直在东方骑士团国的生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波罗的海,又有没有类似的商业之手在幕后捉弄一切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汉萨同盟。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人怀念东普鲁士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