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龙下载死后他的下属家人朝廷怎么安排d

《一代廉吏于成龙》推荐展播-筑龙博客
1990年参加公路工程施工,经历了部分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现在公司工程安全管理部工作,负责公路工程项目...
施工安全&市政设计施工&道路设计施工
《一代廉吏于成龙》推荐展播
& & & 《一代廉吏于成龙》推荐展播& & & &【编者按】 &&&&&&&&今年5月,中央纪委网站推出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展播。 &&&&&&&&中央纪委网站的推荐词写道,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依据于成龙真实的为官经历,艺术地再现了他勤苦朴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越的从政生涯,成功塑造了于成龙勤政廉政的艺术形象,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历史剧。 &&&&&&&&推荐词称,该剧于2000年在央视首播后,引来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现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欣赏观看,本网特此推出展播单元,以期带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网友们思考和启迪。 &&&&&&&&在8月25日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说,反腐要讲“不敢”、“不能”、“不想”,“不敢”是治标,“不能、不想”是治本。 &&&&&&&&要做到领导干部“不想腐”,就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显然,古今中外的廉吏也是我们借鉴的对象。 &&&&&&&&于成龙是其一,王岐山曾推荐的《大清相国》主人公——同样出身山西的清官陈廷敬亦然。 &&&&&&&&9月16日至19日,新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内考察首选正遭遇“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吕梁市。 &&&&&&&&考察期间,他专程探访了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更要求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9月26日,《山西青年报》用三个整版刊发了《寻踪“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专题。 &&&&&&&&澎湃新闻()选取其中一篇,以飨读者。 &&&&&&&&山西吕梁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 &&&&&&&&吕梁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是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乡。 &&&&&&&&9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吕梁市五个县区调研,专程来到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王儒林详细了解了于成龙生平事迹,登门看望于氏后人。当得知于成龙墓冢曾两次被严重破坏、目前一片荒芜时,他深感痛心。 &&&&&&&&他说,吕梁的传统文化重德重廉,历史上出了那么多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贪官污吏,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 &&&&&&&&王儒林要求,要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9月24日到25日,《山西青年报》记者深入方山县于成龙故里,探寻一代廉吏风采、成长经历,及其对于后世后代的影响。 生于乱世饱经患难& & & && &&&&&&&&在吕梁市方山县、离石区一带,广泛流传一句民谚,即“贵人也要遭(难,于成龙也砍过炭”,该民谚说的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前半生饱经忧患、遭受挫折,干过苦力活,受过重重人生历练,这句民谚被当地群众频频引用为教子格言和治家准则。 &&&&&&&&于成龙,生于明朝后期,少年得志,早早就中了秀才,考上明朝“副榜贡生”,生于明末清初的时代大变局中,于成龙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思索中展开的。 &&&&&&&&于成龙幼年丧母,十八岁左右结婚,二十岁生子于廷翼。 &&&&&&&&聪颖好学的于成龙幼年时期勤学苦读,胸怀大志,有一则流传故事,讲的是于成龙曾经研习程朱理学的书籍,总结出了“天理良心”的基本行为准则,这四个字也切实地影响到了他本人究其一生的为人处政,也造就了其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 &&&&&&&&求学期间的于成龙,少年时期曾先后陋居于离石区安国寺苦读六年(于氏家族贡庙)、太原崇善寺研习四年,也曾在学有所成后在方山县大武镇文昌楼办学教书三年,据介绍当地各大家族纷纷送子弟报名,并因此留下了“于贡生、好先生”的美谈。 &&&&&&&&青少年时期的于成龙历经流寇之乱、李自成屠城、归顺清朝等政治变故。因为流寇太多,乡亲们自行组织筑堡抗灾,位置就选在于家祖坟附近,于成龙之父于时煌表示:“我里千家保聚,独我家不利,害少而利多,堡当筑矣!”告诉乡亲们不必理会于家的利益,全力抵御流寇,为当地乡亲保土卫家做出慷慨牺牲。 因清廉获“于糠粥”外号& & & && &&&&&&&&于成龙深受其父于时煌的影响,其父于时煌不务农桑,专攻儒学,曾将自己收藏的经史子集,手把手悉数传授给于成龙兄弟及族中其他子弟,保障了于成龙接受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以“候补”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正式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四十五岁。被分配到了当时偏远的广西省,当时广西属于烟瘴险恶之地。于成龙回乡向母亲妻儿诉说了自己的出仕求官情况,“典田卖屋”筹措上任的盘缠,告别家乡父老后痛别家乡。 &&&&&&&&南行途中,于成龙途经稷山县,看望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劝他三思而行,他们的对话成为于成龙从政的宣言。 &&&&&&&&他在婉拒好友的劝说后表示:“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于成龙后来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一旦涉及私情私欲,他就立即说“上帝临汝”、“天监在兹”,并且总是非常认真。 &&&&&&&&在罗城任期,于成龙先后完成编制保甲、缉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创建学宫、养济院、恢复经济民生等重要工作。 &&&&&&&&千里迢迢,于成龙带兵赴任罗城,眼前的罗城被誉为“活地狱”,城池周长二里有余,十室九空一片狼藉,一行人风尘仆仆住进了关帝庙,第二天到县衙时,简陋如茅舍,有资料说,官衙大白天都能看到老虎,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跑来跑去,于成龙哀叹:“哀哉!此一活地狱也!胡为乎来哉!”历经卧病、仆逃、苦闷、悲戚的一年时间,只剩下于成龙一人。但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他很好地完成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治理,展开剿匪行动,免除群众火耗,惩治邪恶,改革盐务,使当地社会秩序,民风民情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康熙六年,于成龙因治理罗城政绩突出举为“卓异”,随后赴任四川合州。而他所赴任的合州与当初赴任的罗城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全境100余人,基本就是个空城。 &&&&&&&&于成龙在合州治理过程中,根据罗城治理的丰富经验,展开招抚流民、开垦荒田、缉捕盗贼、判断诉讼、征收税赋各项工作,四年的漫长治理过程,当地流传了大量于成龙勤政爱民的故事。并因此二举 “卓异”,得到推荐机会,荣升武昌知府。 &&&&&&&&任职期间,于成龙生活贫困到了极点,不但自己和家人吃糠粥度日,他也用糠粥招待,就为了省钱赈济饥民,百姓给他编了两句歌谣“要得清廉分数足,难学于公吃糠粥”,并自此留下“于糠粥”的外号。因为喝劣质酒、吃豆腐、吃糠粥、吃青菜的清贫生活,于成龙除了于糠粥的外号,先后还被赠以于青菜、于豆腐、于半鸭等外号。 外商行贿无望& & & && &&&&&&&&康熙十八年,于成龙被三举“卓异”,长途跋涉赴任福建按察使。 &&&&&&&&任职期间,当地官员众多,且多外商权贵,群众富庶,但于成龙仍然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清廉节俭风范。 &&&&&&&&由于他严于律己,绝不受贿,外商们以为他胃口大,嫌弃送的礼品太轻了,加倍行贿,但他仍然决不接受。外商就趁验货之机,拿出价格高昂的香料,请他品评,按照惯例,这些东西验过之后就留在衙门里,而于成龙在鉴别之后就让外商拿走。外商们行贿无望,感叹“天朝洪福!我们走遍天下,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清官”。 &&&&&&&&于成龙说:“我平生没有特别的爱好,就喜欢过布衣蔬菜的生活。衣食问题,只要能够免于饥寒就行了。”“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享受这件事,也不知道馈赠交际有什么好处。我每年得到的俸禄,其实也花不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啊!”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到任后严查道府官员,严禁火耗,严禁馈赠,禁止越权,严禁奢侈,严禁赌博,一系列新政,在直隶官场掀起了大地震。 &&&&&&&&康熙二十年冬,64岁的于成龙上书请求回乡葬母、安度晚年,假期得到恩准,但却不准找借口退休,特旨任命于成龙为江南江西总督,兼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也即俗称的两江总督,官职升至二品,仅在当年年后,于成龙的官职改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成为从一品大员。康熙二十一年,于成龙上任两江总督。史籍记载,以两江总督身份赴任,于成龙仅携子于廷元一路照应,身上各带几十枚制钱,雇骡车一辆,沿途不住公馆,省吃俭用,悄悄到任南京。 &&&&&&&&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对于清廉的官员,想方设法破格推荐,对于得过且过的官员加强教育,撰写并颁发了教育属下官员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 &&&&&&&&《清史稿o于成龙传》记载,于成龙来到两江之后奢侈有钱的人家脱下了锦绣的衣服,换上了粗布衣服;官宦人家出门减少了随从,涂掉了房屋墙壁上的彩绘;婚丧嫁娶不再唱戏奏乐;违法乱纪的豪强搬家离开了两江,两江风气明显改善。 康熙诏封天下廉吏第一& & & && &&&&&&&&康熙二十二年,于成龙上奏书请求退休,没被批准;第二年,再次上奏请求退休,仍然没被批准。康熙二十三年四月的一个早晨,深受疾病困扰的于成龙起床准备办公,在走出房门的时候疾病发作,临危之际吩咐了部分紧要公务,还没来得及说家事,就坐在椅子上去世了,终年六十八岁。一生秉持“不昧天理良心”信念的于成龙,完成了他的从政誓言,其子于廷翼赶赴江宁料理后事,看到当地百姓用纸钱祭奠于成龙,劝告“家父生平不爱钱票,请勿强加于他,往后祭奠莫用纸钱”。 &&&&&&&&于成龙灵柩启运回乡时,江宁诸生、士民数万人,步行相送二十余里,一路哭声震天。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在震惊和伤感之余让大臣们商议其身后待遇问题,最终确定按一品大臣待遇,举行祭葬典礼赐谥号“清端”,指他清廉正直。康熙二十三年冬,康熙南巡顺便考察了已故总督于成龙,南巡结束后下诏表彰于成龙,称其“实为天下廉吏第一”,随后追封于成龙为“太子太保”。康熙二十四年于成龙安葬时,康熙皇帝亲自撰写了一篇碑文,高度评价了于成龙的一生,并为其撰写了两道祭文。 &&&&&&&&于成龙去世后,念念不忘于成龙的康熙皇帝多次在各种场合对于成龙进行极高的评价,并为其题词题诗做评,甚至在到达太原时,产生亲自祭墓的想法,向于成龙孙子于准询问其墓地道路远近。 于成龙简介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1639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时年四十五岁。康熙六年(1667年),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康熙十三年(1674年),代理武昌知府。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迁为福建按察使。康熙十八年,升任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提拔为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进京朝觐,回答康熙垂问,被康熙褒奖“清官第一”。此后不久,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在任上去世。& & & & ( 来自澎湃新闻)
SXLQLRB666的最新博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同时发布一条微博
谁收集过这篇博文
$(".zhul_sy_rightBox").popupbox({geturl:ucenterDomain+"openjson/getpopupbox",format:"bigright",cssClass:"zhul_info_rightbox",waithtml:' '});
$().zlidol({geturl:weiboDomain+"userinfo/jsonidol?action=idol"})
})(jQuery);“一代廉吏于成龙”专题报道一
11:11:14 来源:三晋都市报
始终甘棠贤风范 清端六廉天下知
&&&&&&& &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考察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时,看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于成龙逝世后,为其亲撰的碑文:&朕读《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王儒林书记表示,于成龙不仅清廉,而且是全部符合六廉标准的官吏,所以才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这是其最令人敬仰的精神。&10月20日,于成龙文化研究会专家、于成龙故里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林清回忆起陪同王儒林书记参观文化园的情景时,这样对记者说。
  通过一个简单的年表,高林清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的离石区和方山县)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
  14岁,明崇祯四年(1631年),于成龙在永宁州安国寺读书。
  22岁,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赴太原乡试,中副榜,做贡生。
  39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赴吏部谒选,获候补知县身份。
  44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赴吏部掣签,上任广西罗城知县。
  50岁,清康熙六年(1667年),被举为&卓异&,升任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
  52岁,清康熙八年(1669年),升任湖广黄州府同知,开始大力治盗。
  57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第二次被举为&卓异&,署理武昌知府,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后调任黄州知府。
  60岁,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设江防道,于成龙充任道台,驻黄州。
  61岁,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按察使。
  62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第三次被举为&卓异&,升任福建布政使。
  63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升为直隶巡抚。
  64岁,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授通议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66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马世济参劾,康熙特旨降五级留任。
  67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命于成龙兼理江苏、安徽巡抚事,并巡视海境。事毕归江宁,身染沉疴,于四月十八日病逝,七月灵柩离开江宁运回故乡,次年隆重下葬。
  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追封谥号&清端&,授予&太子太保&,又给其隆重赐葬,并两次亲撰碑文。康熙在其南巡回京后的一份诏书中称于成龙&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于成龙政绩卓著,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平易近人善待百姓
  廉善,即清廉而有仁爱。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掣签,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去哪个省任职,到了省里再由巡抚、布政使等长官决定去哪个县。于成龙的运气不佳,抽中了&下下签&,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当年的广西,相对中原是一个偏远烟瘴之地,多民族杂居,文化落后。然而,于成龙凭着一腔热血和勇气,毅然决定赴广西上任,留下了&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名言。
  从永宁州到广西罗城,路途遥远,数千里地,需要不少盘缠。于成龙家里现银不足,就典当出售一部分田地和房屋,凑足一百两银子。这便是于成龙&典田卖屋&赴任的故事。家人给他雇佣了五个年轻小伙做仆人,准备齐全日常生活所需的用物。临行时,于成龙告别家乡父老妻儿,他给长子于廷翼留下一句话:我做官在外不管你,你治家在里莫想我。
  在上任罗城知县的最初几个月里,于成龙生了一场大病,还有仆人因病身亡,仆人闹情绪要回家。于成龙给留下的仆人发放了盘缠,让他们回了老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呆在罗城。身陷绝境的于成龙在城隍庙里向神灵祈祷,他发愿要&立意修善,以回天意&。他认为,&立意修善&就要从罗城的治理开始,从&爱民如子&开始。
  他没有官架子,没有盛气凌人的官风。他呆在破衙门里,不喜欢穿官服戴官帽,成天不是烧火做饭,就是读书喝酒,俨然一个普通的平民老头儿。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到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于成龙一副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老百姓比划着聊天、交友。于成龙说的是山西吕梁山的方言,罗城百姓说的是当地民族语,要体会对方的意思,实在困难。于成龙就用手势、眼神、笑容,与百姓们慢慢拉近了距离。时间久了,于成龙解决了和百姓沟通的问题,罗城县的公务也能逐步展开办理。
  于成龙与罗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在缴纳钱粮时,百姓常常会多带几个铜钱,顺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龙发现后,坚决不收,无奈百姓坚持,只收了一壶酒钱。百姓可怜于成龙清苦,凑集少许银钱,为他购买盐米。于成龙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一如我受。&意思是:我一个人在这里,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奉养你们的父母,就跟给我用一样。
  三举卓异官拜总督
  廉能,即清廉而能干。于成龙用了40多年积累经验,其才能终于在其生命的后20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蛮荒之地的罗城,盗匪多,治安差,治理起来何其艰难。于成龙采用保甲法,把境内的老百姓,按照居住区域,十家为一保,十保为一甲的方式进行划分管理。对外防御盗匪,一有匪情,便有人敲锣打鼓,人们拿起棍棒武器,齐心御匪。对内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慢慢地,罗城的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春季,于成龙下乡察看百姓生产。在田间劳作的人们见县太爷来了,都跑过来围成一圈,拜伏于地,嘘寒问暖,非常热情。于成龙虽然没有种过稻子,但也是懂农业的,见哪家的田地耕种得好,就给其题一个匾、写一副对联,谁家偷懒不种地,就动员左邻右舍好言劝告。于成龙用这些朴素的手段,奖勤罚懒,使罗城百姓得以温饱,经济繁荣。于成龙还在县城建学校,供学生读书,建养济院,收养孤寡老人。
  于成龙上任后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官员的表扬。广西巡抚金光祖与两广总督卢兴祖向朝廷保举于成龙,其评语为:&罗城在深山之间,猺狑顽悍。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随后,于成龙被朝廷批准为&卓异&,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此时,于成龙已经年过半百了。
  康熙八年,于成龙调任黄州府同知。刚到黄州,面对复杂的盗案,他一时无从下手。于成龙招募了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欲以盗治盗。很多有名的大盗都被他收罗在自己麾下,帮助办理盗案。盗匪头子汤卷虽已归顺,但仍作恶。于成龙便与他一起常常饮酒。从其口中探知一本盗匪册子,这里面有盗匪姓名,还有其居住地址。于成龙便用这本册子,明察暗访,办理盗案。黄州府的盗案破获率提高,冤假错案得以肃清。于成龙虽为文吏,更有武略,再被举卓异,升为建宁知府。
  年近六旬的于成龙此后官运亨通。从黄州出发,于成龙买了几担萝卜,装了半船,一路咬着萝卜充饥,跋涉数千里到福建省上任。他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平反冤狱、整顿官场,澄清吏治。福建巡抚吴兴祚认为于成龙执法公正,消除积弊,不收下属馈送,性甘淡泊,吏畏民怀,为闵省廉能第一。此后于成龙第三次被举为&卓异&,成为福建布政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广为传颂。于成龙到任不足半年,便被调往直隶当了巡抚,一年后再被升为两江总督,乃至兵部尚书,直至病死在两江任上。
  半鸭佳话遥祭慈母
  廉敬,即清廉而能敬己、敬人、敬业。人不敬己,则不会敬人,又何谈敬业?于成龙在外当官多年,一直奉行当年离别家乡时&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自警。他首先能够自尊自爱,随遇而安,修养个人道德。
  在黄州时,遇到饥荒年月,于成龙为了省钱搞赈济,宁可吃糠粥,也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官府钱粮,榨取民脂民膏。甚至有客人来访,于成龙也用糠粥招待。有的人,皱皱眉头,勉强端起碗来也凑合着能吃一些;有的客人家境富裕,吃惯了山珍海味,面对糠粥难以下咽。于成龙跟他们开玩笑:&这糠粥呀,在贫寒人家是家常便饭,在富贵人家却是稀罕物。你现在吃不下去不要紧,过几天我到你家,你要是不给我招待糠粥,我一定要罚你出钱赈济灾民。&
  除了吃豆腐、糠粥,于成龙偶尔也改善伙食,吃些肉食,他还因此留下一段&半鸭佳话&。康熙八年腊月二十五日,就要过春节了,于成龙的长子于廷翼带着三子于廷元,从山西老家赶到黄州,探望父亲,陪父过年。父子九年没见,相聚了20来天。正月十五刚过,廷翼、廷元兄弟俩要回乡了。于成龙决定把廷元留在自己身边读书,只把廷翼安排回永宁侍奉祖母和母亲。于成龙很想给廷翼带点好东西,让他路上吃。可是,找寻半天,家里只有一只咸鸭子比较贵重,要给孩子带上。廷翼不愿自己独吃,于是给父亲和弟弟留下半只。这个故事传到歧亭百姓耳朵里,便给于成龙取了个外号叫&于半鸭&。民间还给于成龙编了一首歌谣:&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半鸭于公过夜钱,五厘酒价何处拈?&
  孝敬父母长辈,是于成龙廉敬的另一体现。康熙十五年十月,于成龙收到家书,称他年迈的继母李氏病故了。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龙年幼时丧母,他是被李氏一手抚养长大的,他与继母的感情颇深。这一年,于成龙已经59岁,自44岁离家做官,再没有侍母尽孝,而自己的俸禄,自顾不暇,何况贴补家用。他几次欲辞官侍母,均未获准。为此,于成龙深感遗憾,痛苦万分。万般无奈之下,于成龙只好到黄州城外,钵盂峰顶的青云塔上,遥祭亡母。民间传说,于成龙当年到塔顶哭祭母亲,泪水洒到塔顶,久久不枯,后来在此长出一棵大叶朴树来,至今仍在,状如巨伞。
  诗酒自娱单骑赴任
  廉正,即清廉而心正、身正、行正。于成龙的清廉节俭是发自内心的,他的身正、行正,既规范着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有诗有酒,于成龙便不觉得在外做官的清苦了。在罗城时,一个人在异乡的生活,着实让他感到深深的寂寞。每晚,他必饮一壶酒。这只是四文钱一壶的普通烧酒,并不是什么陈年酿制、玉液琼浆。手头钱紧的时候,每天就只喝半壶,细水长流。或许,这可以稍解他内心的思乡之情。
  于成龙喝酒时,不用下酒菜,连筷子也省了。他拿出一本唐诗,一边念,一边喝。有时拿出纸笔,边写诗边喝。想起自己的身世、命运、故乡、亲人、朋友们,忍不住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于成龙的年俸不多,有时还要做点善事,捐助穷人,最后弄得连买酒的钱也没有了。于是,他迫使自己戒酒,终归酒瘾难耐,通宵不眠。
  受命两江总督后,于成龙从保定出发,回永宁老家葬母。于成龙作为总督,回乡的仪仗队伍尽力节俭。同僚都清楚于成龙的秉性,知道他盘缠不多,但也不敢赠送。沿途官员也不敢大肆迎送、招待。在永宁州,于成龙将去世已六年的继母李氏,与父亲于时煌、生母田氏合葬。
  在与儿孙们短暂几天相处后,于成龙又带着廷元赴江宁上任。父子两人,身上各装了几十枚制钱,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一路上也不住公馆,省吃俭用。就这样,悄悄地赶到两江总督驻扎的江宁城。江宁的官员原本早早出城迎接,却没料到,总督大人已经到了城内。于成龙到江宁后,率先调查了两江地区的数十项弊政,上任后立即展开整顿。于成龙单骑孤装赴江宁,凸显了其清廉节俭,作风低调的为官态度。一些存在奢靡作风的官员,经过于成龙的批评教育后,改过自新,后来还做了大官,他们在于成龙去世后,还流着眼泪回忆:&如果没有于总督的教育,我哪有今天啊!&
  执法公正断案如神
  廉法,即廉洁而又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处于明末清初的于成龙,生逢乱世,各种刑讼案件层出不穷,于成龙的断案能力得以彰显。于成龙词讼断狱铁面无私,公正严明,为民伸冤,被百姓呼为&于青天&。
  于成龙在治理罗城县时,发现豪强大户人家拥兵自卫,存在滥用私刑、藐视国法的现象,欲进行整治。罗城县有一家黄姓大户,该家有一年轻的家僮,违反了家规,黄家把家僮打了个半死,然后让人押着送到县衙,说明了违规原因,要求于成龙将其斩首正法。
  黄大户以为于成龙会与他们沆瀣一气。于成龙认为,该不该斩首正法,岂是你这土豪劣绅可以做主的?经审问,他了解到家僮犯的只是轻微过失,按律顶多杖责,不是死罪。黄大户私自用刑,违犯国法,也应追究。
  于成龙厉声呵斥:&你把家僮押送到官府,说明你懂得朝廷法律,但你擅自用刑,犯了&藐视官府&之罪。&他下令将黄大户责打三十棍。黄大户连忙磕头告罪,请求宽恕。
  出任江防道台时,于成龙办过一个漂亮的案子。江夏县有一名负责军饷的士兵,他弟弟是个市井无赖。一次,其弟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发生盗案,家里存放的一笔军饷被偷。丢失军饷要杀头,哥哥不敢怠慢,把弟弟捆起来送官。严刑拷打后,弟弟承认与其他无赖共同作案。官府抓了犯人,但军饷没有下落,犯人只是说已经花光了。
  于成龙到江夏县办事,听说贼赃没有破获,却要结案。他说:&找不到赃物,就是一宗疑案。几千两银子,哪能很快花光?&于成龙秘密调查后,把抓来的犯人释放了,称都不是真正的盗贼。县官问,真正的盗贼在哪里。于成龙伸手指了指巡抚衙门里的一名军校说:&这个人就是主犯,他的余党现在到木兰山进香去了,今晚就能拿获。&
  差役们拿下军校,到他家一搜,丢失的军饷果然在其家里。军校的余党也被拿获。原来,于成龙身上的袋子里装有盗匪名册,盗贼团伙里也有他的卧底,所以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明辨是非平反冤狱
  廉辩,即清廉而明辨是非。面对是非曲直,于成龙始终以&天理良心&作为其判断的准绳。于成龙康熙十八年到任时,福建省的监狱里关满了违反&迁海令&或其他禁令的百姓。
  清初,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势力,政府下达&迁海令&,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大陆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
  于成龙初上任,就要解决数千名&通海&罪犯及耿精忠叛乱附逆人员的处决问题。他只要朱笔一圈,手一挥,几千名罪犯就人头落地了。他觉得不能如此草菅人命,于是开始仔细查阅案卷,发现这些凡人绝大部分是被冤枉的。迁海令的实质为了孤立反清势力,使其失援。而这些老百姓们出海捕鱼、贸易,都是正当的行为,是为了生计才出海的,并非给反清势力资助。而耿精忠叛乱的附逆人员,也有大量是受胁迫的或被错抓的。
  于成龙思忖再三,决定办一件出格的大事。他向福建省巡抚吴兴祚请示,要求释放这批人,未获准。又向康亲王杰书申诉。杰书答应了于成龙的请求。
  释放犯人,要重新审理,程序复杂。犯人们被押到院子等候。于成龙见犯人可怜,下令先去掉其镣铐,并供给吃饭。犯人以为这是杀头前的最后一顿饭,吓得哭喊起来。最终,犯人的冤案平反,无罪释放,可以回家了。他们死里逃生,纷纷给于成龙磕头,感谢他给自己捡回了一条命。
  于成龙明辨是非,将正常出海挣生计的百姓与资助反清势力的罪犯区分开,挽回了迁海令造成的恶果,也赢得了福建百姓的支持。
  朝廷经费缺少,监狱的犯人口粮不足,常有饿死之事发生。于成龙便动员各地官绅富户捐助银钱,购买粮食,增加犯人的口粮。还给犯人捐助医药,为他们看病疗伤。这些在当时是很罕见的举动。
本报记者苏鑫波
相关阅读:
【】-【】-【】-【】-【】-【】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广播电视中心
新闻热线: E-mail: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证编号:
晋ICP备号 晋电子公告备[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晋备2008004号
晋城市委宣传部主管 晋城广播电视台主办 晋城广电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代廉吏于成龙超清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