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2.只有日本维新党派才叫日本维新党党吗

您现在的位置: & 历史人物
戊戌维新派为何求助袁世凯
关于戊戌维新时期的袁世凯,长期以来,人们都揪住其戊戌告密不放,似乎袁世凯告密导致变法失败。人们大都不去想:为什么维新派在做孤注一掷的最后一击的时候,不去求助别人,而去求助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也是力主变法维新和支持康、梁变法维新之人。
一甲午战败,丧师割地赔款,举世震惊。袁世凯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说:&大局至此,唯有痛哭而已。&为此,他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日),上书光绪帝师、军机大臣李鸿章,痛陈战后危局,力主变法自强。甲午一败,丧师割地赔款,泱泱天朝上国,顿成举世公认弱国,不但日本处心积虑继续谋我,列国也虎视眈眈,阴欲瓜分。处此危难之际,中国如何自保?袁世凯提出:&惟望以今此之款为喘息之计,仍即卧薪尝胆,厘庶政,修战备,决不可顷刻歇手,必须时刻存一恢复之志,务期蓄一恢复之力。&&处今日之势,欲弭衅端,杜外侮,舍亟求富强之道,有他策?&在袁世凯看来,中国的出路,归根结底,还是要变法自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甲午战后,时人多有反思。袁世凯把战败之因归结于军事将领无能,战争准备不足,虽然也是事实,毕竟稍嫌浮浅。以此次战败为契机,朝野发愤,由弱转强,大多数维新党人和当国朝臣也都有此思想。与众不同的,是年仅36岁的袁世凯,对甲午战败之后国家民族长远命运的忧虑。这种深沉的忧虑,不仅在当时,即使现在读来,也是难得。
二1895年夏,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四书遭遇尴尬,上书递送都察院、工部均遭拒绝。这时袁世凯主动协助,将上书递送到督办政务处,请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督办军务大臣荣禄,转递送给光绪皇帝。虽然荣禄拒绝,但袁世凯对上书的支持,使康有为将其引为变法维新的同道中人。
此一时期,袁世凯与康、梁交往甚多。袁世凯不时前往探访康、梁,&饮酒商谈&,交流思想。袁还曾与康&坐以齿序&,称康为大哥,大赞康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袁常常以在朝鲜经历,大倡变法、练兵以匡救时局。康有为对袁世凯也很赞赏,同时通过谭嗣同向光绪帝递上密折,言袁编练新建陆军,手握新军,建议光绪帝&抚袁以备不测&。在天津小站练兵时,袁世凯又与在天津的著名维新人士严复建立了密切联系。
戊戌前期,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天津,袁世凯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维新人士亲密接触,逢人大谈变法维新,练兵求强。同时,袁世凯也尽其所能,为康、梁、严等维新派掀起变法维新热潮做了不少协助工作。
三其实,早在甲午战后不久,36岁的袁世凯就因力主变法图强,引起了光绪皇帝的注意。
康有为上光绪帝第四书不久,日,光绪皇帝召见倡导变法的袁世凯,令其条陈变法事宜。仅仅过了20天,8月22日,袁世凯就将洋洋一万两千言的《遵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呈》递上。条陈首先阐述变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一样,袁世凯也从古圣先贤寻找依据,以示变法维新&古亦有之&,驳斥顽固派&用夷变夏&的反对变法谬论。和大多数维新派一样,袁世凯也主张效法日本,变法自强。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其他列强纷纷效尤,亡国灭种之危迎面而来。在维新党人不断上书要求变法维新的同时,1897年12月,主持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急匆匆赶到北京,也向帝师翁同龢连上两个变法说帖,力促维新。1898年3月,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第五书痛陈民族危机,疾言变法的同时,袁世凯又携带&瓜分中国画报&,进京面见翁同龢,&深谈时局,慷慨自誓&,向翁同龢指看画报,&切言必分必合之道,必须大变法,以图多保全数省&。
四有人认为,如果袁世凯按照维新党人的计划,杀荣禄,围颐和园,逼慈禧交权,可促使变法成功。这实在是一厢情愿。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变法,老谋深算的慈禧15日就强迫光绪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9月初,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已有不满之意,9月上旬荣禄就已将聂士成部移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移驻北京长辛店,以备不测。9月18日白天守旧大臣到颐和园敦请慈禧重新训政,深夜谭嗣同与袁世凯在北京密商回天津杀荣禄后提兵围园劫后,可19日慈禧已从颐和园回宫,21日就重新训政了。天津至北京一百多公里,要求袁世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夜返回天津,19日杀荣禄,然后倾其所有,提兵所部7000兵马,首先打败驻扎天津的清军3万多人,再北上打败驻扎北京的清军6万多人,在21日之前杀入皇宫,救出光绪,实在是不可能。果真如此,结局无非是戊戌六君子变成七君子而已。
不管是政变前告密,还是政变后告密,事实俱在,后果已成。我们可以惋惜袁世凯未能善始善终,但不能像要求具有崇高觉悟的现代革命者那样,去要求混迹官场十几年的旧时代的袁世凯。
五1914年1月,袁世凯以民国大总统的身份,以&特阐幽光,用彰先烈&为名义,对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予以&从优奖恤&。同年9月,内务部又按照袁世凯旨意,在京师给&六君子&建立祠宇,并将六君子史事宣付清史馆立传。袁世凯的这些举动,表面上说是&用示崇德报功之意&,并&以昭激劝&民众,或许还有表示对戊戌六君子的歉疚之意。
Copyright&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第三章 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
  1.林则徐。国人中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轩《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3.办报主张
  (1)关于报刊的地位与作用。
  (2)报刊应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他们十分强调报刊“通上下之情”的作用。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自由办报。他们认为,西方入侵中国,外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关于新闻文体、文风方面。
  (二)国人早期的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创刊于汉口,艾小梅创办,这是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汇报》:1874年,上海,容闳。
  3.《述报》:1884,广州,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4.《广报》:1886年,广州,邝其照。
  5.王韬和《循环日报》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
  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发表过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对办报的目的与意义,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的文风,编辑人员的条件都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还在国内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循环日报》
  1874年由王韬在香港创刊,并担任主笔,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性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主张在政治上君民共治,经济上扶持民族工商业,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循环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立言为目的的报纸,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报刊政论文体
  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评论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就时政问题充分陈述意见,文字浅显通俗,不附典雅。《循环日报》对这一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王韬在该报发表的数百篇政论文章,确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梁启超在此基础上,对报刊文体作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报章文体。
  三、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1.康有为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从1895年《万国公报》创办到1917年《不忍》杂志的复刊,康有为的报业活动长达23年之久。他一生创办的报刊在7种以上,包括著名的《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等。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2.《万国公报》
  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等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主编。11月,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出版,成为该会的机关报。
  《万国公报》为双日刊,内容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其出版在京师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3.《强学报》
  1896年1月创刊于上海,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由康有为领导创办,徐勤、何树龄主编。其办刊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政治色彩较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明确提出了“明定国事”、“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该报的刊行引起封建顽固派的恐慌,终被其扼杀。该报只存在了14天,出版了2期,就被迫停刊。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05)
  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也参加过反袁斗争,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梁启超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立了“时务文体”,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如报纸的“两大天职”说、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健全舆论的主张等等,都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影响,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国新闻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梁启超新闻思想: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其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健全舆论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宣传艺术:浸润法、煽情法。】
  ▲2.《时务报》
  《时务报》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由黄遵宪组织筹办,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该报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译报、西点照译等,同时开设言论栏目。梁启超在该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文章,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
  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时务文体”(03)
  “时务文体”是指维新时期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平易畅达,无拘无束,笔锋常带感情,对读者有很大的感染力。这种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时务文体”的特点: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打破传统古文、时文、骈文在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畅所欲言;②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同时根据需要,可使用俗语、韵语及外来词汇句式;③“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即在平易晓畅之余,慷慨激昂,热情奔放,感人肺腑,富于煽动。】
  五、维新派的其他报刊和报人
  1.《知新报》
  日创刊于澳门,由康有为组织创办,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该刊从版式到内容都仿《时务报》,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敢言《时务报》所不敢言。此外还很重视译载西国政事和西学知识。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公开谴责后党的倒行逆施,赞颂英勇就义的维新志士,反对慈禧的废立图谋,鼓吹归政光绪,成为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言论机关。1901年终刊,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2.《湘学报》
  日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创刊,是个综合性刊物,是湖南的第一份近代报刊。该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鼓吹变法为宗旨,开设了史学、掌故、舆地、算学、商学、时务、交涉等栏目,各栏均由专人负责撰述,内容以讲求中西有用诸学、传播维新变法主张为主,还刊载一些新闻报道。
  3.《湘报》
  日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筹办,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唐才常任主编,谭嗣同是主要撰稿人之一。《湘报》的内容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新闻、时事、商务、答读者问等,每期均有一两篇论说,这些文章言辞激烈,深刻阐述了维新派一系列变法主张。
  4.《国闻报》
  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党人在北方惟一的舆论机关,也是维新党人的第一张日报。创办人是严复、王修植、夏曾佑和杭辛斋。
  《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并“以通外情为要务”作为办报主导方针。因此,译稿是其最大特色。该刊还增出一个旬刊《国闻汇编》。《天演论》首先发表在《国闻汇编》上。此外,《国闻报》还非常重视国内外新闻报道,以此配合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戊戌政变后不久,该报“奉旨停刊”。
  5.唐才常(1867~1900)
  字佛尘,湖南浏阳人,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唐才常先后于年任《湘学新报》和《湘报》主笔。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向读者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湖南知识界有很大影响。
  6.谭嗣同()
  维新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与唐才常合称“浏阳二杰”。谭嗣同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在《湘报》工作的半年间,发表了25篇政论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英勇就义。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他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报纸的时效性最强,是最早的助新之具。二是,他认为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这些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意识。
  7.严复()
  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维新运动知名人士。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阐述了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张,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1897年,严复与友人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但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渐趋保守。
  六、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国人自办报刊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即戊戌维新运动前后,形成第一次高潮。其特点如下:
  (1)从办报地区看,由沿海发展到内地中小城市,同时海外华侨所办报纸日增;
  (2)从报刊品种看,类型繁多,且涌现出一批专业性报刊。(温州:《算学报》、《利济学堂报》、上海:《农学报》、《女学报》、《蒙学报》等);
  (3)从政治倾向上看,绝大多数宣传变法维新;
  (4)从办报方式上看,形成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的形式;
  (5)从办报人员看,维新派政治家大多参与办报活动。
  七、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人士在办报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报刊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报刊性质、职能与作用的看法:
  (1)他们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他们往往首先开办报刊,轰开局面,大造舆论,然后建立政治团体。他们还直言不讳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康有为把强学会视为政党的嚆矢。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①在报刊的功能方面,康有为认为报刊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等四种功能;梁启超则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严复认为报刊的作用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②报刊有宣传鼓动作用。
  ③报刊有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
  维新派报刊思想家们对报刊的认识集中体现为他们看准了报刊在形成社会舆论、传播政治主张中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这些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待到戊戌政变发生,康梁等流亡海外之后,这方面的认识才得以突破。
  八、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
  (1)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3)推动维新运动,促进变法实现。
  2.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早在维新运动兴起之前,王韬等人就提出过要求解除言禁、允许私人办报的主张,清廷未予理睬。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又提出“纵民开设报馆”的要求,也未得到皇帝的首肯。直至1896年《时务报》创刊后,各地维新派报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这才在实际上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在康、梁办报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醉心于科举,迷恋于仕途,从事报刊活动的多半是一些科场失意的落魄文人。自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后,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社会上对报人、报纸的看法为之一变,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开一代文风
  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报刊论述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故被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文体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灵活自由,不拘一格,二是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三是“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这种文体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维新派是不是维新党?其中有有什么区别?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维新派是朝廷里面支持维新的人,这些人得皇帝支持,有一定的势力,能制定政策.维新党还包括一些民间人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写写书什么的,但不是皇帝心腹(他们根本进不了皇宫,怎么可能成为皇帝心腹呢?),也不能制定政策,好比现在的郎咸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新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