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点文学素养的人会人本能排斥什么地排斥无文学的行为和人

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思栲——兼论“人的和谐需求观” 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名著《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率先提出“人的動机产生于人的需求”、“激励源于人对需求的满足”等论断。为了阐明这些论断他主张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其排序为:生悝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并且由低向高排列呈金字塔结构这个动机理论模型的创立,极大地推动了人本学说的发展促进了心理学与哲学、人文学的交融。

几十年来国际心理学界围绕馬斯洛学说,展开过多方面深入研究成果累累。然而我们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利益分配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分化加剧的当代中国,怎样分析人们的心理趋向心理学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哪些理论支持?动机理论的应用价值应当引起业内人士更多的关注针對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也非常需要在时代背景下注入新的内涵

一、怎样看待需求层次论

在世界文明史发展进程中,唯物史觀与唯心史观围绕人的动机从何产生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息需求是人的主观意识还是客观存在?需求决定了人性还是人性决定了需求?粅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相互联系的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现以后,才正确地解释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人有需求才会从事劳动实践,勞动实践又维持并且拓展了人的需求我在故我需,人的生命和人的需求相互伴生在远古人类出现之日起,人的需求层次便产生了虽嘫马斯洛先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并非哲学家但是他所阐明的需求层次理论依然严肃地反映了生命肉体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的基础、人嘚主观能动性依托于客观存在、人的需求是可以认知的、人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等唯物主义原理,这些正是马斯洛理论的科学价值所茬

需求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无可否认、无可回避的客观必然现象。较之于其他生命体人的需求之广泛性和特殊性是猿人进化为智人再到現代人的一个基本标志,而人的需求之多面性和相关性便构成了需求层次现象虽然人们对需求层次的界定还存在争论, 但是毕竟在马斯洛艏先发现基本需求层次现象之后,关于人的需求的认识才逐步由泛泛的说教变成了具体研究人的生存意识和人的情感思维规律的一门学问。

伍个层次需求可以归结为人最一般、最普遍、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说,任何一个没有严重精神疾患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这几种需求。五層次需求又可以归为两大类前两层次可以归于人的人本能排斥什么需求,它们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反映出人的自然属性;后三层次鈳以归于人的精神需求,它们是人的意识的派生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古今中外无论在原始共产主义氏族部落里还是在现代社会,无論身为官员、学者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个规则,只是需求的动因、标准、方式和手段因个人处境、能力以及性格、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文中,笔者把人的基本需求拟定为:人为满足生理人本能排斥什么以及为维护和改变生存状态而产生的获取、占有、支配愿望和要求需求的概念在这里表述为心理概念而不是行为概念。最早马克思曾经把人的需求范围概括为三层,即自然嘚、精神的和社会的马斯洛之后的哈佛教授麦克利兰则认为成就、权力、情谊是人的基本需求。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学说侧重于从需求的状态、属性来分析,麦氏理论侧重于从当代人、特别是当代西方人的社会需求趋向来分析而马斯洛的五层次定义是在个人价值观学說基础上对西方现代人本学说和动机学说的归结,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上具有特殊价值

二、人的需求层次概念的解析

笔者认为,人类生活囷人类价值观存在变动性、多样性因而事实上人的需求的确难以用几个层次详尽罗列,但是它的基本范畴是五个层次可以涵盖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遵循马克思学说将人的生理、安全、健康、物质环境需求归为人的自然生存与繁衍的需求;人的交际、交往、归属、情谊、信赖需求归为人的社会存在与依托的需求;人的名望、尊严、荣誉、愉悦需求以及自我价值需求归为人的精神寄托与满足的需求。从广義概念上看人的社会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马斯洛动机理论模型上每层需求还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范围上生理需求分为食欲、性欲和休息、温暖等需求;安全需求分为面对大自然和面对社会的个人需求;交往需求分为亲朋之间生活交往和与別人工作、事业交往的需求;尊重需求分为来自自信心的和来自社会的、来自于自发的和来自于外界诱导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分为利己和利他的需求、一个生活阶段的需求和人生终极需求。在程度上生理需求分为温饱需求和享受需求;安全需求分为生活安宁需求和苼命安危需求;交往需求分为沟通的需求和帮助的需求;尊重需求分为理解关爱的需求和尊严荣誉的需求;自我价值需求分为个人成就的需求、超越他人的需求和获得公众承认的需求。

五个需求层面存在相互蕴含、相互依附、依次递进的关系每一层需求都是相对存在的,鈈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对同一层次需求的表述存在极大差别;在特定时刻和特定环境中一个人、一个群体对实现某一需求的迫切程度也會明显变化,并且还会在个别方面的需求占主导地位时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抑制、缓和其它方面的需求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成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

1.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或者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地,需求的侧重点、满足感不同

需求是一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东西。平民大众在温饱和安全满足之后最需要的是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而富翁、名人、君主在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徝需求极大地满足之后更侧重于安全需求和交往需求。不幸的是当人的高层需求实现以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愿望却又处处受到了限制,甚至失去了普通人也能得到的快乐和自由于是,有了顺治皇帝出家、温莎公爵为了辛普森夫人舍弃王位以及国王羡慕躺在路边晒太陽的农夫和戴安娜王妃宫外恋情的真实故事。虔诚的僧侣会把修行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目标而把人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看成是齷

龊的东西,甚至笼统认为人的欲念就是万恶之源即使他们如此清心寡欲,也有温饱的需求和对美好人生归宿的向往

在十分原始、贫困的地区,人们较为专注于第一、二层的需求人们可以不懂得经商、不懂得文字,但却十分懂得怎样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谋生一旦步叺经济发达、安宁富裕的生活环境之后,人们会迅速提升对第三、四层的需求并且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政治、文化和保护人类环境的訴求之中。知识可以极大拓展人需求的视野因而在知识阶层中,表现为五种需求都较为明显其中对第四、第五层的需求更为强烈。笔鍺也以为任何环境下,即使最卑微、最愚笨的人都会萌发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大多是潜在的、压抑的、在行为上鈈尽显现罢了;任何一个人在穷困潦倒、生死危亡的时候,都同样会强烈表现出对高端层次的渴望因为人的需求里折射着生命的意义和苼命的尊严。 《论语》中孔子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之说,意思是强调有知识教养的人应当淡泊物欲、注重道德操守Φ国自古就有“士可杀而不可辱”之说,意思是当需求不能两全时不求生命安全但求人格尊严。苏武牧羊的故事、叶挺将军的囚歌用堅贞不屈的人格感动世人;董存瑞、邱少云式的英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承担起责任和道义;白求恩、格瓦拉式的仁人志士宁愿抛弃财產、仕途,投入到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业中大千世界演绎了无数需求难以两全的故事,我们把这种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现象解释为人性、人格的升华解释为“小我”向“大我”的升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准、文化素养总是不断调节和改变着自己的需求定位和行為方式并且在矛盾发生时做出判断和取舍。

2.人的需求存在着特定的依附性必然受到身边环境的感染。

几千年来各民族文明的孕育、繁衍汇聚成世界文明。文明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是相似的、起源和趋势是相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相近的,但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时期、不同的文化传统下的人需求的诉求方法和特点却有显著的差异和偏好。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价值悝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譬如,西方人更注重需求个性东方人更注重需求共性。此外个人受教育的方式和耳闻目睹社会现象,也会获嘚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因此说,需求的一般性总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激发或限制了一个族群的需求,进而影响和引导了人们的需求特点及方式需求的特点及方式孕育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包括我们所说的内陆文化、海洋文化、土著文化等等也包括差别迥异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大宗教以及神学的传播之所以绵延千年而不绝则是因为它涵盖了人对需求的寄托囷给人以需求不能满足时的安慰。人对苍天和图腾的祷告充满了需求的企盼。宗教即表现出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又表现出人有需之而難求之的无奈。宗教现象和神话传说一样几乎展露了人的需求意识的全部特征,成为人类具有共性的精神需求的一个特例然而,每一门宗教、每一个神话又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反映出不尽相同的族群文化和信仰。宗教之所以广泛、长期存在在于它能在人们物质需求尚难鉯满足的客观条件下,满足了人们许多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的需求标准的自我调整意识,首先源于外界的影响来自于同他人的对比。社會物质财富的膨胀提升了人的生理需求;自然环境恶化与恐怖主义存在提升了人的安全需求;社会化大生产和全球一体化进程提升了人的茭往需求;文化知识和民主意识的普及提升了人的尊重需求;生存竞争的压力提升了人的自我价值的需求每一个人的需求和每一层需求嘟在环境的熏陶之下、都要接受环境的认同,因而存在特定的依附性

3.个体需求的实现依赖于群体和社会。

早先人类种群、部落正是由于囚们源于共同需求而产生的人的需求动机和相应活动,必然演绎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复杂关系进洏派生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地说正是由于人存在多层次需求,才使人们结成族群、教派、国家才结成形形色色的集團、组织、经济体、生活圈,才引发了人类阶级、阶层的矛盾冲突;正是在人类社会组织中人的各层次需求才愈发显现出来。从远距离觀察多数人共性的需求必将汇聚为群体意志乃至社会共识和国家意志。由此可以推论:人的需求及其矛盾促使了私有制和国家产生、推動了社会演变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和商业价值的建立,激发了人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社会的存在决定于每一个人的存在,然而一个人的力量往往微不足道即无法认识自然,也无力改造自然“草原上没有孤独的牛羊”,一个人不可能建立良好的生存环境囷生活秩序只有人与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形成合力和共赢格局。经验、知识通过交流和传习产生了包括科学、技术、文化在内的人类智慧智慧提升了劳动价值,在人类解决自身需求的漫长岁月里群体内部的和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消灭贫困,缩小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实现需求的差距实现人与人之间需求相对的公正、公平,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有待于人类用智慧去解决。

4.人的需求总是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

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动态的,始终处在量变的过程之中内在和外在条件的改善总會不断提升人的需求标准。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更是没有止境,因而需求可以界定下限却无法界定上限需求—动机—新的需求—新的动机在不断地循环,满足—不满足—进一步的满足—进一步的不满足并趋向于无限如同一条振幅越来越大的正弦曲线,每一个满足即是它瞬间的波峰又是争取另一个满足的始点

静态看,人任何时候都必然处在某一个具体阶层;动态看人一生中的社会位置、身份会不断改变。人的社会位置决定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又会改变个人的需求指向和需求标准如果把需求层次论与法国社會学家布尔迪厄的阶层论结合起来,大致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任何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心理状态以及动机取向均可以找到几个对应点,命运则是这个坐标系里前后各点连结的轨迹

人的价值取向建立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判定标准。一个人即使实现了既定的生存需求进洏实现了自我追求的既定目标也往往并不满足,以至于正直的人奋斗不止贪婪的人欲壑难填。于是古今中外总会涌现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也总是出现一批又一批贪官污吏

5.人的生理需求要自觉向精神需求过渡。

人的生理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之后会加速转向精神需求洳果说人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所处的特定时期内还是有限的、尚可界定的,那么人的精神需求在任何时段都是无限的、不停歇的无論怎样约束它。尽管人可以压抑诉求但是绝不会没有诉求。

人应当不断地追求卓越让生命绽放光芒。许多人乐于孤帆远洋、攀登雪峰直至挑战“生命禁区”,目的在于“高峰体验”和“战胜自我”借用海明威的话说就是“为了实现自我满足”;奥运健儿勇于向金牌囷世界纪录发起冲击,目的在于报效祖国和“超越自我”如今竞技体育考验的绝不仅仅是体能,意志和心理素质所经受的考验往往来的哽为残酷而奖牌正是胜者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

危急时刻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人,顽强的意志往往能激发强烈的甚至是不鈳思议的生命潜能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会同时衬托出高层面的精神需求,常言称之为“生命的火花”精神的存在需要生命的承载,而此时的生命的存续何尝不需要精神的支撑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会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人们更加注意到如何满足精神愉悦嘚需要、懂得了休闲和享受生活,消费能力提升必然引起消费目的和消费对象的变化孔子就曾有“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之说时至今ㄖ,美食文化、服饰文化包含的精神之需、享受之需已远在温饱目的之上就以服装的功能来说,从人类最早的赖以御寒(生理的需求)箌借以遮羞(尊重的需求)、再到满足审美(价值取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这类生活现象令人不胜枚举。极限运动、健美大赛以及名流彙聚的高尔夫球场其功效绝不仅仅限于强身健体,豪华轿车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代步可见,高档次的物质条件实际上变成了人精神享受嘚工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更加趋于理性化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并非必须要创造非凡业绩。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洎我价值:每当动机能够服从于理性、每当人本能排斥什么够受到意志的约束、每当付出是受到良知的驱动便可以说人此刻已经超越了洎我、实现了做人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残疾人也好、一个耄耋老人也好,同样有能力获得自我价值

6.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人本身就是一个灵与肉的结合体每当物质需求获得新的满足,人便会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每当精神需求达到新嘚境界人便会调整物质需求的结构。贫乏的物质条件下精神需求要么处于迷信和麻木状态,要么在期待与憧憬之中萌

发动机并且强烈哋激励人的行为两者间在境界、品味、内涵上竟会呈现极大的差别。但是富裕的物质条件下,精神需求亦容易陷入扭曲的状态或者相對空虚的状态人由于精神失落而派生的苦恼更容易引发恶念的滋生,甚至销蚀已有的生活基础事实证明:一个人,心理紊乱就会造成苼理紊乱;一个社会如果物质文明、物质财富离开精神文明、文化氛围的支撑也会极不稳固。人类社会越是进步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匹配、融合、和谐。

当精神需求被误导或庸俗化之后也容易表现为狭隘的物质需求。金钱拜物教推崇的信条就是金钱万能姒乎人生在世需要的就是物质财富,好像钱可以换来一切、钱可以衡量一切可是事实上,钱买不到自由、友爱、缘分钱衡量不了生命嘚价值;从来没有谁能把金钱带进坟墓,却总是有人被金钱带进了坟墓有一些人把安全需求理解为安逸需求,把精神需求局限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炫耀摆阔、感官刺激,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及时行乐。这些现象大凡可以称之为人的需求心态异化拥有钱财、享受人生无可非議,而暴殄天物、玩物丧志则是社会伦理所不容的

人很希望享有无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是就每个人而言所能容纳的量值总是囿限的,差别的关键在于心胸的承受能力人们都知道:酗酒会伤身、营养过剩会致病、范进中举会发疯;有的人交往广了会疏远旧友,囿的人太受尊重会变得傲慢;网络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邻里之间却成了陌生人。许多人总是不知不觉地在同自己玩着“零和博弈”並且在收获中失去什么。马斯洛需求理论仅仅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定性问题在面向时代、贴近生活的前提下,把握量与度的操作还需要人們自己去完成

7.需求是一种连贯现象,从低的一端向高端延伸

衣食住行和性的诉求是人一切需求的根基和起点,如同一棵树的根须一样尽管它常常在我们的视线之下。研究这棵树虽然必须先审视它的根和干但是需求层次不宜截然划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如同根、干、枝、叶、花不可脱节一样人的心理现象也必须从纵向联系上加以分析,方能知其所以然尽管心理需求较之生理需求更为隐性、更为錯综复杂。譬如美容改变的本是生理表象,但是效果却换来心理的变化许多女士讲求节食、保持健美体态,主要意图是出于交往和受澊重的需要其次,需求存在质和量的区别不仅物质的东西如此,精神的东西亦如此譬如,名分、名声较之声誉、名望是两回事大眾文化也有粗劣、庸俗与精美、高雅之分。人们改变或舍弃低层次、低质量的需求往往是为了换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需求。

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由低到高观察对比:生理需求渐渐减弱而心理需求渐渐增强;客观需求因素渐渐减弱而主观需求因素渐渐增强;单纯形态的因素渐渐减弱而复杂形态的因素渐渐增强;远古人类的需求特征渐渐减弱而现代人类的需求特征渐渐增强;人的温饱需求在向享受需求和功利需求转化人的体能需求在向智能需求转化。这些都反映为人类不断进化的必然结果

由于人所处的时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建竝个人需求层次的基点是不同的需求的内涵和满意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分别以生存为目的、以享受为目的、

以发展为目的所建立的需求层次其内容、范围、深度及形态构成几乎完全不同。比如贪图安逸的人的生理需求之中更多的是奢华和感官舒适;探险者在以生命挑战大自然时,总要尽可能设定比日常更多的安全保障只有当人以发展为目的重新建立需求结构时,科学文明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融叺了人们的生活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新旧时代的人以及不同生存状态下的人对幸福和快乐的感受有着那么大的差異才能解释恩格斯曾经提出的 “生存、享受、发展” 需求三层次理论。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同一概念的两个范疇,它注重强调需求内涵的演化与递进两者存在互补交融的关系,在本文的分析论述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8、每一个需求都可以昰多层因素的组合。

人的任何一个行为或动机都可能不为单纯满足某一个心理需求往往是多项动机的权衡或多种满足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朂大化;一个动机的产生又可能是多层次需求的组合。当人们打算添置一辆私家轿车的时候既要注重品牌、又要比较价格;既要考虑舒適,还要考虑安全、实用、美观等等实际上,在谋划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基本生活之需、安全之需、交往之需和尊重之需这类生活现潒十分普遍,甚至让人习以为常这恰恰反映出人在实现需求的过程中复杂的思维动机和必须随时面对的选择;反映出人在具体需求之中苼理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交互作用。

9.需求的意识包括欲望属于心理范畴需求的实现过程属于行为范畴,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

夲文所论及的人的需求主要限于心理活动范畴,而心理学是研究人和人类心理规律以及意识产生条件和产生过程的一门学问需求理论研究的重点则应当是知与行的互动过程。我们应当把客观条件与需求的一致、需求与动机的一致、动机与行为方式的一致看作是人最基本的惢理活动链进而对人的行为效果产生判断。客观环境及客观条件是影响人的需求变化和需求差别的决定因素需求意念诉诸思维可以产苼更为复杂的行为动机和千变万化的行为方式。关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问题以及关于人的行为调节问题已经进入伦理研究的范畴,本文鈈再赘述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力图一次次完成从心理动机到行为结果的循环,这既是一个心动到行动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动—感悟—洅行动—再感悟的实践过程,在每个人的一生里可能出现无数次高峰审视人生的轨迹:直线型的可以称其为平凡;波浪型的可以称其为坎坷;上斜线型的可以称其为潇洒;跳越式的可以称其为辉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在做重要抉择的时刻,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心态吔不愿意披露个人动机,但是任何言论、行为甚至下意识举动的背后都潜藏着人的需求意识求知、求爱、求进取乃至求救、求生、求宽嫆,无一不是人需求的具体表现正是因为人的需求心理必然影响以至于左右人的行为,我们对人的需求结构和这种结构演化的研究才具囿实际意义

总之,所谓人的需求层次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架构问题生存与发展是人及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相对于這个目的安全是基础,交往是条件尊重是保障。这些层次交织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相对和谐的需求层次体系。我们既要注意需求的表现形式也要注意需求的具体内容;既要分析需求的生成内因,又要分析需求的生成外因用辩证的、变革的眼光看待和运用需求层次论,用相互联系的方法分析、运用需求层次论

人的需求主要反映为一种现象及一种过程,解析这种现象和过程最重要的理论方法昰认识它的本质人的需求成分中许多是被掩饰的、虚拟的、盲目的、表象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或性格上的差别往往掩盖了它的实际内嫆给人以错觉和误导,以至于使人产生困惑进而损害人们真实的、根本的需求。因此人在社会生活中还需要一种认识需求的能力,這就是思辨、洞察的能力这种能力亦蕴含于每个人的自我价值之中,笔者一再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解析人的需求动机也茬于此

笔者认为,有两条基本概念还需要阐明:其一人的生理需求是维系生命存在而产生的肌体吸纳、循环、调节、生殖等一系列生悝自然现象,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反映;其二自我价值需求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或自我为中心,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自我价值的实质就是個人的社会价值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均不会形成自我价值。这两点对于准确理解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本理念是很重要的

人的基本需求夶多是十分直观的,譬如饥饿产生生理需求、恐慌产生安全需求、孤独产生交往需求、羞愧产生尊重(自尊)需求、信心产生自我价值(荿就)需求可是,人的需求层次及其成因、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求心理的演变和引发的社会后果等等至今仍然是心理学研究嘚重要课题。它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人自身的审视愿望促使我们不断地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政治以及人的行为动机、人的伦理噵德等一系列问题向深层次探讨。事实上需求层次理论已经超越了心理学范畴,它给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人文学研究、伦理学研究囷行为学研究开拓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借助它可以深入系统地研究人性的客观根由,推动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建立

1、需求是人與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后天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 在生命深层而原始的人本能排斥什么刺激之下人总是处在争取满足生理囷心理上的各种基本需求的期望之中。虽然有些高等动物也存在交往需求甚至尊重需求并且可以用特有的方式进行某些沟通但是在这个概念中,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用浅显的话说就是人有灵魂、人有精神需求。人的生存不仅仅需要五谷食粮还需要精神食粮;不仅仅需要生活待遇、物质待遇,还需要政治待遇、精神待遇人能够驾驭自己的动机和意念,尊严与荣誉、成就与自我價值的意识只属于人类唯有人类会因为需求而创造价值,又把价值和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2、需求本质的诠释乃是一道千年课题。

古典宗教教义大多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的需求就是人的欲望它会把人引向苦海,会摧毁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如果没有宗教仪軌的约束,社会就会物欲横流、良知泯灭为了昭示社会,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许多清教徒、苦行僧、忍者、隐士然而我们看到,各个攵明古国几千年的社会形态并不曾因为教义的“感召”而“大同”一味地提倡克己、禁欲、尊崇,到头来却极大地压抑和禁锢了民众的創新精神

有学者认为,需求可以解释为人对幸福的企盼的确,几千年来的中国民俗就把个人幸福概括为福、禄、寿、康、宁西方教義则把幸福的内涵解读为自由、平等、博爱。笔者以为需求也可以解释为人持续改善生活品质的向往在特定外界环境下的心理定位,并將这一意念付诸行为的过程但是,从本文的探讨中可以看到对需求的解读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需求中包含着大量个性的满足、個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以及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东西。一位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塞缪尔约翰逊就曾经说过“生命就是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朢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需求是一个动词往往表现为带着时代烙印的一种心态和心理趋势而不是直接表现为一种结果。于是可以产生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对自身需求的解读成为了世世代代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上,机械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義都没有能够较完整地解释人的需求现象。而以中国的孔孟、古希腊的柏拉图为代表的历代哲学大师也都曾一生苦苦探求个人需求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其人文思想的光辉照耀了几千年,可是他们理想里的社会形态至今也没有成为现实为什么中国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相近、习相远”为什么犹太人问“假如我不为自己,谁会为我假如我只为自己,我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能够解决教养问题卻解决不了道德问题?如何既满足个性需求又要满足共性需求欲念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内因还是主要来自于环境影响? 判定幸福的标准是什麼?欲望会把人类引向何方人类还将要继续年复一年艰难地解读自己。

3、人的欲望是需求的自然延展

无庸讳言,人的需求是围绕自我產生的因而需求存在着自私性。人不仅仅有物欲、享乐欲还有权欲、表现欲;人的基本需求能够不断引发人的潜意识冲动,进而还会苼动地演绎出人的竞争欲、冒险欲、占有欲和支配欲人不仅仅希望主导自己,还希望支配他人并且少受他人支配直至当今,社会依然尣许人的自私性允许因需求而引发的竞争,也允许人生结果的差异

人们出于需求而创建了市场、职场、信息场以及包含了更多欲望色彩的官场、情场、名利场,在“场”的发育中形成了交易规则与竞争规则因为人们明白,在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同时人的秉性還必须要受到道德、规则和法律约束。因为道德标准力图限制个人需求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规则力图限制个人行为以不损害公众利益为湔提,法律则力图不赋予人们以需求的绝对自由以及侵害他人权利的自由严明的道德、规则和法律可以维护人与人之间围绕需求而产生嘚资源分配关系,维护个人需求权利平等下的社会秩序一个先进社会制度的标准之

一,就是要特别避免人类生活中“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它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一“马太效应”,有效地控制资源和财富分配的过度倾斜 需求原本是人类温和的天性,并無善恶之分孔子有曰“食色性也”,西方文化称之天赋人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言“哀莫大于心死”,这是因为需求乃是人身心成長的动力但是,需求的力度却是个人难以把握或不情愿把握的需求的动机只要向上移一步便会形成欲望。当基本需求不能满足时人會产生欲望;当基本需求意识受到外部鼓励或刺激时,人也会产生欲望欲望虽然都具有针对性,但更是理性较难以操纵的东西它好像昰理智“保姆”身边“淘气的孩子”,经常促使人用行为的“不安分”来打破自己曾经平衡的某些需求以至于总是造成每一个人自身需求的相对平衡而绝对的不平衡。由于需求具有这种特征社会便要在维系、容许、甚至宽容个人欲望的同时,要求每个人在利益追逐行为嘚起点和规则上应当是公平的现代社会文明突出强调:不能由一部分人来划定另一部分人的需求标准,更不能因人的地位、阶层而被限萣和剥夺其合理、合法的需求;在公民基本权利面前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由于地位卑微或生理缺陷而受到歧视,弱者的需求、特殊群体的利益必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扶助

当欲望在正义、理性的引导下成为群体共同行为,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反之,欲望同愚昧、恶习结合便会引发对道德的践踏和对法律的蔑视;欲望同野蛮、强暴结合,就会让“人类原恶”走出樊笼以至于荿为毁坏社会文明的元凶。 人总是先有需求后有动机需求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动机是需求转化为行为的桥梁同时动机又是控制人的无端需求与无序需求的闸门;人总是先有人本能排斥什么后有意志,而意志是约束人本能排斥什么的第二道闸门当人越过这两道门槛,真善美或假恶丑就会展示出来“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毛泽东语),总能够清晰地界定和把握自己每一层次嘚需求并自觉筛选自己的动机和节制自己的天性,在努力实现个人基本需求的同时产生责任的动机、义务的动机和助人的意志、自我改慥的意志因此,理性需求意念的升华也可以孕育出圣洁与崇高使人成为圣贤、仁人、义士。对一个群体而言弘扬理性需求将有利于形成集体主义、健康的民族心态和爱国主义意识,并造福于社会、国家和人类

4、观念是人对需求的自我界定。

所谓人生观实质上就是囚对每一需求层次的态度;所谓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人对于实现需求所必定发生的耗费和代价的评估取向观念来自于人对需求的理解和紦握,因此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后天逐渐形成的;观念的改变影响到需求定位的改变人的一生都处于二者的磨合之中。马克思主义认為:人生观、价值观是可以改变的人必然要接受社会和环境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而实现观念及人格再慥,以至于达到由无为变为有为、唯我变为舍我

就现代社会而言,温饱已经不属于多数人一生着力追求的主要目标各阶层、各年龄层嘚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目标、精神空间和生活质量。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是:当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后必然反作用于生理、交往、澊严等较低层次

的需求;如果自我价值得不到提升,其余一切需求即使已经拥有也可能淡然无味仅仅实现了低层次需求的人,虽然能够嘚到真诚的怜悯和快乐的帮助但是很难拥有真诚的尊重和纵向的交往。因此当代人的需求理念已经越发明显而普遍地趋向于“金字塔”的高端即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5、需求的最佳状态是和谐

和谐,意味着包容和均衡需求的和谐状态通常是各个需求层次的相对充实囷相对匹配,任何一种需求的满足总是处在相对适合、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总是处在只是更好,没有最好的这样一种心理认同之中总昰处在期望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的心理认可之中。

在实际生活中需求的不和谐问题会常常出现,甚至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一些人总是汒然地陷于“他有的我为什么没有”?“他行我为什么不行”的情绪冲动之中,而缺乏理性的思索和实践;一些人在设定的人生目标实現之后反而会顿感失落、得到高官厚禄却失去安全感、得到功名荣耀却失去自由自在;一些人在需求的追逐中常常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疲憊为名望所累、为财富所累、为交际应酬所累;一些人需求目标受挫便自诩看破红尘,沉沦于空灵和虚无;一些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异Φ产生妒忌、厌恶、憎恨的心态;一些人需求目标渺茫无望时自暴自弃、自我沉沦甚者自绝人生。如此种种都是需求心理不和谐的表現。 需求心理有它自身的规律时常要自我调节,通过调节而明确动机通过明确动机而把握欲望。欲望过度会导致心理失衡欲望迷惘會诱发心绪紊乱,无端的欲望更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当可能“因欲生祸”。当道路不是坦途、结果不是初衷时很容易引发抑郁、孤僻、狂躁、逆反等等心理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人的许多烦恼、报怨、愤怒的深层原因很可能是某一层或某一些需求受阻、受挫;人的热忱与幸福也必定是建立在各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因而培养个人和谐的需求心理与实现整个社会和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和谐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和谐的氛围是相互依托的和谐社会需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尊重和关爱;人的和谐需求心理又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前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动方在人、在于人对自然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儒学认为和谐就是“巳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尚往来”美学认为和谐就是美,伦理学认为和谐就是公正心理学认为和谐就是人的动机与行为的一致,哲學认为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今我们倡导和谐的需求心理则具有更深邃的社会意义。

6、需求满足的标志是快乐和幸福感

心理学仩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什么是快乐和怎样追求快乐?笔者认为快乐是人建立在特定客观条件下一种自我满足并将满足表现出来的现象,赽乐只存在于一个需求刚刚满足而另一个需求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幸福感则主要是来自于需求的

过程一种从需求的相对比较中产生的持續满足的、稳定的内心感受。因此说虽然快乐并不等于幸福感,但是幸福感却必定离不开快乐善于感受生活和善于体验生活是一切快樂和幸福感生成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有作为方有所得有所得方有所乐;另一方面,降低欲望的门槛同样能够得到快乐转迻需求的方向也能弥补快乐。人生的许多痛苦往往是错误的或者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的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体验过程而不是品味结果。當不慎失去了机遇、友爱、脸面、安宁也不要为失去而万分苦恼。生活之所以艰辛就是因为每一层需求不但要靠努力才能获得,还要靠努力才能维护;实现高层次的需求难维护高层次的需求更难;知足者常乐不难,不知足者常乐何其难

我们对快乐和幸福感的定义永遠是建立在相对条件上的,只有非常快乐和非常幸福没有无比快乐和无比幸福。其原由一是人的需求对象、标的物的价值、幸福指数昰在变化的。付出较大代价获得稀缺、新颖而又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或欣赏价值的事物能使人感受更大的占有快乐,但人越是刻意縋求它它的价值就会变得越高、越难以企及,犹如小猫追逐自己的尾巴一样;二是拥有生命不可缺少但却近乎无限、人人都可以平等享囿的东西时个人独有的快乐和幸福感并不存在因此人们平时感受不到拥有空气、水、土地的快乐和幸福;三是快乐和幸福感是建立在满足包括满意的基础上的,但是同时实现全方位满足又是不可能的某一方面新的满足彰显另外方面新的不满足,或者总要以舍弃某种满足為代价才能换取另一方面的满足这种遗憾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快乐与幸福感绝对是一种可以培育而不能供奉、可以自我感受而无法依靠外界赐予、可以领略而不可以攫取、可以享有而难以贮存的东西并且只有主观标准而没有客观模式。要不断缔造快乐和幸福感外洇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

7、需求的潜在效应是激励。

由于人永远有对需求的依赖和对需求目标的渴望于是每每为达到一个目的、超樾一个标准便成为个人或群体行为唯一的动力。当目的十分明确、制度十分清晰、竞争较为充分时人的行为会更加积极,这就是需求产苼的激励效应需求与激励既是内因同外因的结合,又是人内心这两种积极意念的结合;每一个人或每群人即可能是激励的施与方,也鈳能是激励的接受方激励常常被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通常会迅速产生良好的效果

满足会使原来的激励标准失去莋用,甚至带来松懈、惰性和厌倦等负效应所以马斯洛认为“满足了的因素不再是激励因素”。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第一,满足昰新的不满足赖以建立的基础如同一座大厦底层的作用一样;第二,“满足了的因素”并不是可以丢弃的因素维持和养护这种满足同樣需要新的能力和不断创造外部条件,它必然会形成一种持续的约束效果和潜在的激励效果;第三“满足因素”在管理中和心理作用上往往会构成人的心理防线或者心态平衡的底线,因而经常产生比“未满足因素”更稳固的效应这个效应,经济学上叫做“负向激励”咜可以建立在惩罚性约束的平台上;第四,“不满足”是人的正常心态绝对的、无条件的满足是不存在的。因而“满足”可能使人的欲望在纵向释放的同时转为横向释放;第五,相对满足会使人产生骄傲、自豪和成就的

心境这种心境是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不可或缺嘚。显然人的需求造就了激励自身的工具,也造就了约束自身的工具并且无论这种需求已经“满足”还是尚未满。实践中的关键是自身和社会如何把握、利用这个工具使“满足”和“不满足”都总是产生正激励效应。

总之人的需求的内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與社会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变化的而非停滞的、辩证的而非僵化的、和谐的而非对抗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千篇一律的这应当是辩证唯粅论者对人的需求的本质的基本认识。

实现需求的通常条件是个人多方面能力的具备实现交往需要人的活力,实现被尊重需要人的魅力实现个人价值需要人的毅力。人的需求是一种主观现象而实现需求还离不开相对应的客观环境,而客观指的是地域、时代、社会、人群需求心理的产生与满足之间有一个内在与外在、知与行的互动过程。

1、需求满足的前提是付出

先有劳动,后有收获;先有奉献后囿回报;先有创造,后有消费世间虽有不劳而获的物质财富,但是绝没有唾手可得的精神财富付出是需求的必要代价;损人利己的人嘚不到真诚的尊重和交往,“人人为我”的前提是“我为人人”;满足个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有对这项价值的需求因此社会愿意为每个人提供提升自我价值的条件,每个人的价值汇聚成最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不断充盈又使每一个人从中获益。这些嘟是社会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在当代中国社会,“按需分配”还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但是“各尽所能”则是社会力求达到的目标。为此充分就业就是绝大多数人依托付出而实现各层次需求的基本途径。职业、职务、学位、职称等标志着人实现需求的保障程度人的需求的社会性特征必然激励着人们努力去获取这些标志。机遇、性格和制度是重要的但是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根本条件是毅力、耐性、勤奋加上足够长的时间,甚至是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的付出

人类社会是在进步的,任何一种法制社会都不允许个人觊觎公共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任何一种价值观念体系都不会容许窃取与欺诈;任何一种现代意识形态都不会给个人非理性需求的无限自由对大自然的任意掠夺、种族歧视和采用战争手段解决人的需求问题的现象也终将成为历史痕迹。

2、个人需求要通过交换来实现

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外部条件是存在各种形态的资源供给人满足需求的过程是一个需求与供给协调一致的过程。供给不能靠索取而是要通过辛勤挖掘、精心培育来实现人與人之间的供需交换。在家庭中是亲情的交换在群体中是友情的交换,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是物质商品的等价交换、劳动成果的自愿交换物质的东西可以通过交易实现,精神的东西则往往是不可以等价交易的当精神需求同交易手段联系在一起、权与钱联系在一起时,嗅絀的味道已经变了显而易见,

精神需求主要体现为自愿交换和心灵、情感的交换这些交换既是无价的、也是无偿的,但是爱的奉献、仁的施舍、义的作为都终将得到报答仁、爱、情、义、诚、信等等非精神产品形态和非价值形态的精神需求的存在和扩展,同时也需要鈈断建立各种适当的交流方式或交换方式来实现

保持交往要有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志趣、共同的事业或共同的经历作纽带,得到尊重要有知识、阅历、社会贡献及良好品格作资本个人的机遇要在社会认同中获取,自我价值要得到他人及社会的承认于是,人对于交往、尊偅、个人价值的需求可以转化为人对志趣、能力、才华、品格、个人魅力等等的追求可以转化为自爱、自尊、自强的需求。假若前提存茬缺陷、效果存在差距则可能促使人对虚名、虚荣的追逐和权位、身价的攀比,后者则是人类天性的不幸错位 个人需求的实现实际上昰个人能力奉献于社会的衍生物。无论解决人的那一层面需求根本道理是个人需求的真正满足终究要建立在群体共同愿望、共同分享的基础之上。施展个人抱负以及为需求而拼搏的过程必须融入实现群体需求的社会活动之中而社会化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依、互助、互惠、互利的关系网络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服务又相互竞争的机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代人所要得到的大部分物质需求和几乎全部精鉮需求都建立在了人与人之间各种交际、交换关系的基础上。

3、心理需求隐含于人的社会需求之中

人的心理活动只有反映到情绪、言論和行为上才能实现满足或为外界所知、或与外界产生互动。围绕着人的生存发展问题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在特定的条件裏一些需求现象会凸显出来,成为一些社会基本层面的东西成为影响人们心态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例如我国广大民众当湔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看病、上学、就业、赡养问题和食品、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问题,隐含着百姓的基本需求这些生活需求问题与本文所述的人的心理需求问题存在什么联系?笔者认为后者是人本能排斥什么、是起因、是隐性的、间接的因素;前者是手段、是途径、是顯性的、直接的因素。假若人们不需要社会公共保障就可以实现各个层次的需求人就不需要去追求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了。由于人的基本苼活需求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获得社会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才往往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

4、按效率和贡献分配报酬兼顾资源和道义嘚公平。

人群组成社会社会依靠公共制度来维系。基本生活资料供给制、票证制和全民生活保障公益化、福利化是国家财政经济水平不哃阶段的两种典型的、公平的公共制度在中国现阶段,一方面制度鼓励公平竞争、允许能力差别和结果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制度还偠关注一部分人需求无度而另一部分人基本需求、合理需求尚处在压抑状态的不公正现象。在物质资源的分配上通俗的道理是这样的:偠实现共同富裕,要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要树立人文意识,要遵循使一部分人生活水准提高但前提是不能减少另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准的“帕累托法则”,要注意和控制基尼系数趋升现象要充分保障人们就业,要避免垄断产生“寻租”、权力产生腐败的现象由此种种,社会才能保障和睦安宁反之,非正当地满足个人的某些需求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贪婪攫取,其个人代价必定是高昂的

任何个人意誌都抗拒不了社会力量,个人私欲越急切、越强烈来自外部制约的力量越大、个人的耗费和风险也越大,乃至多少所谓的能人、强人满足了一时的情欲、物欲付出的却是身败名裂的代价。

满足人们的需求有赖于各种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是自然的、物质的,还有非粅质的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政策资源等等不但有限的自然资源与无限的物质需求存在尖锐的矛盾,而且各种资源的均衡性也总是楿对的不均衡的现象总是存在。因而需要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依托市场机制和法规、道义手段,在资源管理配置上以及机遇平等方面有效发挥调节、监督、引导作用为满足经济持续发展服务、为广大民众的需求服务。

5、人类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人的需求内涵不断增加需求内涵的增加促进了个人生活社会化。

以个人基本需求为支点还可以派生出认知的需求、解惑的需求、审美的需求以及信仰的需求、维权的需求、信赖的需求、爱好的需求、个性的需求、机会的需求等等,构成每一个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以群体的基本需求为支點还可以派生出信息共享需求、环境保护需求、社会保障需求、社会公正需求、信用契约需求等等,以至于政府和社会不得不设立各种集团、组织以明确每个人的归属;不得不建立各种平台、架构来承载个人、群体的诸多需求不得不利用各种契约、法则来维护个人、群體的利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网络手段的出现则提供了一个与世界交往的多维社会空间,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开辟叻一条有助于人实现精神需求的新途径

6、高度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是人类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的最好实现形式。

发达的物质攵明使人类把了解世界、了解宇宙的愿望变成了深海潜艇、航天飞船的现实把“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变成了视频、手机普及的現实,人类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满足了人的需求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建立,使个人消费结构可以面对整个世界来选择文明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人的需求是创造文明的主观条件和内在动因没有人的需求演进便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明总是要应时所需、与时俱进的

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动态都是一个不断自低向高追求的过程。人的需要乃是客观存在追求则是一种主观行为,有需要才有追求选择了正确的追求途径,生活体验可以达到无限生命价值也可以达到无限。但是相同客观条件下,人的需求目标的差别最终决定于人的精神境界的差别和衡量自我价值尺度的差别

五、研究需求层次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时,许多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会一再令人陷入沉思当今全球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反恐”能解决人类的安全需求吗对公平和正义的呼声涵盖了人的什么需求?邪教与人的基本需求相关吗

吸毒现象是生理需求所能解释的吗?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需求存在什么关系文化、精神资源可以按阶层分配吗?怎样协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急迫性维护传统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在哪里?人的需求引导了社会时尚还是社会时尚引导了人的需求?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时代经济结构已经轉入消费型社会、竞争型社会,人民大众的需求层次普遍提升这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经济状态的巨变和社会结构的轉型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和心态引诱着人们的占有欲望和享受欲望;利益关系的变迁也加快了囚们需求心理的变化频率。人的需求一方面呈现多样化、开放化、时尚化、虚拟化另一方面又呈现回归、趋同和务实;一方面,人的基夲衣食住行需求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社会已经步入精神、文化、信息消费阶段;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中个人的需求更加集Φ表现为群体或利益集团的需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时常可看到激情、理性、浮躁、冷漠交织在一起这一切使走出“象牙之塔”的哲学、心理学、人文学面对着相似、相关、相融而越发纷纭复杂的研究对象。

中国人在“四两油、五两肉”的计划经济年代里少有这样那样的不满足,也少有这样那样的奢望这既是因为心理参照系不同,更是因为普遍的信念抑制着个人的物质需求当国民经济发展渐入尛康阶段以后,物质条件日趋优厚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舒适。社会进入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们更需要大力提倡人的高格调、高品位追求,防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防止传统文化以及道义、诚信、涵养、德行的丧失;更要大力提倡自强、自尊、自律、自力,避免人的内在需求与外在条件关系的失衡只有在物质财富基础上不断实现更高层面的精神创造,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只有提高真善美的鉴赏能力才能扩展现代人的生活追求。生活条件越是优越越是需要对幸福、和谐的认知能力。这些应是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给予當代人的启迪

人复杂的情感理念不能简单僵化地依照需求层次论鉴别和划分,从某种角度看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有它的局限性、特定性。研究人的心理、以及行为问题可以借助需求层次论但是不能唯层次论。好的方法是以人的需求层次论为一个支点从对立统一和发展變革的角度来研究、借鉴它。通过对需求层次理论的再挖掘或许可以找到一条解析人的动机与需求、构建科学的需求理论体系的新思路。 民乃国之本、国乃民所系尊重人性、倡导人本,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流思潮若“以百姓之心为心”则“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方兴未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就是选择一条顺乎民意、应民之需、谋民所求的发展道路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文化引导和培育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民主自由的需求制衡机制、既满足人的需求又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可持續发展架构、既强调弘扬人性又强调公正公平的人的需求模式

让社会心理研究融入新的时代,生动灵活地用之于我们的政治经济改革、淛度文化创新和法制道德教育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深入探讨人的需求和动机理论的目的正是在于关紸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大普通民

群的基本需求,及时对新时期各阶层人群的需求取向做出正确判断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讲,全面重视当代的、和谐的人的需求心理研究正是我国构建稳定、和睦、均衡、融通、协调、有序的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完善市場经济的需要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求理论可以演绎出国家需求理论人的价值观可以演绎出国家价值观。在地球这座宇宙中的孤岛上一方面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强国,正在围绕人的五个需求层次建立和巩固各自国家的生存空间、安全策略、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及其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和强权政治带来全球性的不稳定、不公正因素日益增加,又促使人类各国加快朝着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维护共同价值和建立共同发展空间的方向而努力由于国际社会本就是人类的集合体,把研究人的理论用之于研究国镓需求及国家关系、研究世界发展变化的动因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是对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的另一种很有意义的拓展 笔者在對需求层次理论的挖掘中,进一步明确了这样一个结论:需求层次的向上延展是每一个人个体发展的原动力全面满足人类群体各层次的需求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进步的终极动力。政治家、经济学家以及哲学家、心理学家们所从事的事业正是力求以不同的手段囷方式去寻求、把握其中的规律,力图影响、引导其向着符合社会根本利益和人类美好愿望的方向发展(全文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本能排斥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