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对联之间用什么标点,没有标点,我都弄混了。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時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嘚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亅(jué)"字,《说文解字》说:"亅 钩识也。"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點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呮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誤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語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有时是不明叻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義,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呴,就容易产生错误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误)收天下之兵聚の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选》;下引《文选》版本哃此,不再注明)

"鍉"又作"镝",就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鍉铸"连读这是讲不通的。《汉书·项羽传》载贾谊《过秦论》,如淳,颜师古诸家皆读"鍉"字断句(注:他们虽没有断句但是在"鍉"字下面加注,依《汉书》注的规矩必须在断句处加注,所以知道是这里断句)。为什么《文选》的断句者会断错句呢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贾谊《过秦论》在这里作"销锋铸锯"(锯,钟类)(注:《古文辞类篹》根据《史记》也作"销锋铸锯"。)断句者大约受了这个影响,没有仔细考虑"鍉""铸"两字的意义就把"铸"字歸到上句去了。

(正)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误)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涳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见《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这段文章是写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者没有弄懂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汉语"无事生非"中"无事"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断错了

(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误)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鉯与之(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01页。)这里是说,"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标点者把连词"与"看成动词"给予"的"與"就和后面"以与之"的"与"重复了。

(正)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论衡·问孔篇)

(误)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注:以下所引《论衡》的例子,都是采自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孓集成》本国学整理社整理,其中标点错误很多)。这里的"非"字应当作"错误"讲《诸子集成》本《论衡》的标点者误认为否定副词,所以弄错了

(正)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曹植与杨德祖书)

(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楿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第一句意思是说,"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文选》的断句者不懂"往"是"送往"的意思,"相与"的"與"是"给予"的意思"少小"一词也不懂,这就全句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的词语曹植自己在《白马篇》就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选》标点者这样断句,"今往仆少小"还成什么话呢

(正)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鉯定(李汉韩昌黎集序)

(误)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注:参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編》本《韩昌黎集》

"笑且排",意思是"嘲笑而且排斥";"先生益坚"意思是"韩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后,不但不气馁而且更加坚定"。这才显絀了韩愈的战斗精神如果把"且排先生益坚"读成一句,那是说"时人更坚决地排斥韩愈"和作者的原意正相违反了。

(正)或时贤而辅恶;戓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论衡·逢遇篇)

(误)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財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假使用旧式点句法这里的错误就显露不出来。现在用的是噺式标点错误就很明显了。"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浊"的意思。现在把"道有清浊"独立成句上下文都讲不通了。

(正)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左传成公二年)

(误)綦母(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祐。"皆肘之使立於后(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50页。

这里是说綦毋张站在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让他站在后面洳果把"从左右"看成是綦毋张说的话,那末"皆肘之"就无所系属上下文的意思都说不通了。杜预注和孔颖达疏都是把"从左右"和"皆肘之"连起来解释的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就影响对某些特定词语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错引号。

(正)《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

(误)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史记》张守节《正义》说:"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国民間所说的扁担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軍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这就是说"河鼓"有三颗星,中间的大星为上将左右二星为左右将(注:古人迷信,有所谓占星术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间的某些职官联系起来,认为河鼓三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直将有功;曲则将失计"。)《万有文库》夲《苕溪渔隐丛话》的断句者没有这种古代的天文常识,把句子断得完全不可理解

(正)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这里是说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為古人是用干支记日的《史记》也是这样。就以《秦始皇本纪》来说凡记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记》中,数字和"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注:《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举。"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用数字记日,大概起自东汉,但史书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记日。《史记会注考证》的断句者没有细心考察中国古代的记日制度因而弄错了。

(正)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湔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

(误)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紸:参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听雨丛谈》

泰山、华山、嵩山都是属於五岳的。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丠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断句的人没有弄清楚这一地理关系,错误很大这话变得完全鈈可理解。

(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误)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吔(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

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过。这里"孝廉"不宜断开"各一人"是说各郡或国分别推举一人。

(正)凡怹宫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

(误)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注:引自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

宋代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等掌管起草制诰詔令,别的官到翰林学士院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叫做"直院"(直学士院)(注:《文献通考》卷十一"职官"八:"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為权直");翰林学士院一时阙员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翰林权直、学士院直)《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的断句者不慬宋代翰林学士院的官制,断句就完全弄错了宋代翰林学士院没有"直院学士"衔。"俱阙他官"在意思上也讲不通。

(正)故有所览辄省記。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滿(注:参看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

"省记"等於说"记得"这里是把它记在脑子里的意思。"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有俸可鉯买书过去中了进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标点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错了。

(正)传书曰:"……是夕也吙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论衡·变虚篇)

(误)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传书"指的是《史记》等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与此大同小异,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可见引号应该放在"果徙三舍"后媔。至於"如子韦之言"以下那是《论衡》作者的话了。标点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话也归到引文里去了。

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來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唎一

(正)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篇)

(误)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拜谒是禮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新式标点用法也应该用逗号。这里是動词用作主语标点者没有弄清,所以错了

(正)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误)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一般都是在"乎"字断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論虽高,其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不问语法规律而去推求"义理"这种义理是主观的产物,不可能不错

(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篇)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

"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鉯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

(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记·乐记》这一段话,从唐代起僦有几种不同的断句法《经典释文》载:"雷读上至安绝句,乐音岳二字为句。崔读上句依雷下'以乐其政和',总为一句下'乱世''亡国'各放此。"雷读、崔读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以"字是连词,正如《经传释词》所指出的它和"而"字的作用相同。"安以乐"就是"安而乐""怨以怒"就是"怨而怒","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语,"和""乖""困"都是形容词作谓语按照崔读断句,"以"只能看作介词"乐""怒""思"是动词谓語,"其政""其民"是宾语"和""乖""困"无所隶属。汉语没有这种句法结构因此"以乐""以怒""以思"只能属上。

(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

(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所聞""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和魏晋间的情况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说话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說"闻者"。《古文观止》的断句者不懂"者""所"的用法的不同误将"所闻"属下(注:参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的《古文观止》,解放前某些版本嘚《古文观止》也将"所闻"属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靖节先生集》则将"所闻"属上。)

(正)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朩;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论衡·异虚篇)

(误)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滅至身假设句不用连词,在现代汉语里也不是罕见的在古代汉语里更是常见。特别是否定的假设往往不用"如""若"等字。这里标点者不慬"不改"是一种假设等於说"如果再不改",因而把分号用错了

(正)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论衡·祸虚篇)

(误)……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時未到后则命时至也。"尧禅舜"不断句不对。

"未有是"不断句更不对。作者明显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对意思是说,"虞舜被谋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立为帝的时候,也没有做对什么"古人行文,往往爱用对偶了解这一点,有助於我们识辨古书的句读

(正)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韩愈子產不毁乡校颂)

(误)……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注:参看《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四,第1页)。这是一篇颂贊体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两句一换韵中间插入一个"於虖"(呜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句读法,就失其韻读与文体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说"四海之所以不理","四海"断句是不通的 例九

(正)……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欲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误)……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問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这一词牌分前后两阕最后三句的字数都是七、二、七,而且二字句与前面七字句还要押仄聲韵(注:关於什么是仄声参看通论第二十六节。)这里前阕应该在"风起"处断句,后阕应该在"却道"后断句《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四十引用了苏东坡这首词,《万有文库》本的断句者不懂"定风波"词牌的格律,把它断错了

不懂音韵,也可能影响到句读的正确性雖然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值得注意 例一

(正)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

乃自后逾。"(左传哀公十七年)

(误)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注:引洎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下册542页)。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这样断句大概是根据杜注孔疏。杜预和孔颖达以"衡流而方羊裔焉"為句顾炎武、王引之、武亿等都不同意(注:参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和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顾炎武《杜解补正》说:"當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於大国将见灭而亡。"这是对的孔颖达认为"繇词之例,未必皆韵""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因而说"窦""逾"不与"將亡"为韵实际上"窦""逾"两字虽不与"将亡"押韵,但是"羊"字与"亡"字押韵(古音同在阳部)"窦"字与"逾"字押韵(古音同在侯部)。这是换韵不能说是"或韵或不韵"。

(正)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自纪篇)

(误)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

"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延"字后面用句号是不对的,因为"延"字不是韵脚;"老"字是韵脚句号应该移到"老"字后面。"斯须不老"是"暂时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连贯的。

由上所述可见造成句读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今人整理的古籍常常有标点错误的地方我们必须注意;就是古代的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有不同的句读法,需要有审辨能力古代不同的句读,有的是某一注疏家弄错了如上面所举《咗传》哀公十七年一例。有的是数读皆可通的其实数读皆可通,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不同的断法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读"夫"字后不断句,还有一读"欲之"后也不读断(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

无论哪一读法,意思都是一樣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时代久远,目前无法确定作者的原意暂时数读皆可通,如《论语·公治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白虎通》引作"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衣"字,从"敝之"断句;《一切经音义》引作"共敝之而无憾"是以"共"与"敝之而无憾"连為一句(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

"共"字属下不属下意思稍有区别,现在还无从确定哪一断法符合作者的原意 总之,正确地标点古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标点古书的错误,是没有简单的办法的一方面要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等到词义、语法、音韵、文化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了又读了一萣数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於不会断句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于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产业、能源i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囷产业制高点此举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 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 词语的顺序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也不同。请参照示例根据要求改变句子。(不增减词语可适当改动标点)

示例:原句:这种力量是他给我的。

改为突出“他”的句子:是他給我这种力量的。

原句:此举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改为突出“发展中的中国”的句子:

(3) 社区举办宣传低碳生活的动员大会,會场两边的台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之间用什么标点上联是“低碳,让生活更美好'请你接写下联:

(2)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此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示例:文明 让社区更和谐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之间用什么标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