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谁理解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文化最深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孔子》文化学与社会学意义解读
《孔子》文化学与社会学意义解读
[摘 要] 影片《孔子》的价值不仅是体现在票房等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学和社会学上。它是外化的文化符号和形象的文化呼喊,是对当今人们的警醒和对中国文化的寻根。其警醒体现在对当今知识分子、为政者、普通民众和年轻人的警醒;其寻根体现在对国家文化之根的寻找与呼唤,因为儒家文化是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下的本根的坚守与完善,是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精神家园建构的基点、文化现代化的基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关键词] 《孔子》;票房;警醒;寻根说到电影的市场、票房、赢利、圈钱之类,电影《孔子》的表现明显不容乐观。如何看待此事呢?魏明伦说过一段话:“胡玫作为一位女导演,敢拍《孔子》这种大题材影片,很有勇气!”“虽然时下是一个娱乐大行其道的时代”,“现在中国的大导演都去拍商业大片去了,而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文化和艺术。其实,票房并非中国电影复兴的惟一目标,电影还是要展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才值得尊敬。”导演胡玫也曾表示过:“如果我考虑商业价值,本身就不会去拍这样一个题材,我希望这部片子使人们对孔子文化产生关注,这种价值更大”,“海外市场我不是特别清楚,但应该很不错。目前韩国已签了合同,现在要看欧美。外国人对这个电影的关注出乎我意料。海外对中国文化知道得不多,但都知道孔子,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对弘扬中国文化是一个重大挑战。”[1]对胡玫的这番话笔者非常认同。影片《孔子》不同于其他人物题材电影,它演绎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不仅是伟人,更准确地说应是圣人;他的影响力不仅在两千多年前,而且也在现当代;他影响的不仅是国内人们的礼义起居,还影响了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东亚国家人们的思想习俗。由于题材人物的特别,片名本身就会引起人们对孔圣人其人其事的回忆、对儒家文化的思考。所以,不能用票房、演技、特技等一般影片的标准去评价《孔子》,它的价值不在于票房,也不在于情节故事;它的价值主要是外化的文化符号和形象的文化呼喊,它承载了一种文化学和社会学上的担当,是对当今人们的警醒和对中国文化的寻根。对当今人们的警醒影片中描绘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贪臣污吏、小人贼子、纵乐享受、道德流失、礼崩乐坏、地方狡猾应对中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形和我们目前的社会现状有些类似。只不过我们不是社会制度的转型,是由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转型而已。面对相似的社会状况,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不是在抱怨政府,就是在袖手观望、明哲保身,而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却在“天下无道”时期站出来,用一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图改变社会,始终如一地坚持道义信念,不妥协不退让,在职务岗位上则力行仁礼,于各国间奔走时则大力宣扬德治,教授弟子时则更是仁义礼乐并重。这种“尽力而为”的精神和行为是对我们很多人的警醒。 (一)对知识分子的警醒 首先,知识分子指的是谁?让我们先看其来源:中国知识分子的来源可以说成是古代士大夫。在古代,士大夫的知识结构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主要历史使命是通过道统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完善来维护社会安定,社会功能颇似方向盘。孔子是早期的士大夫的代表,他在《论语》里仁篇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在泰伯篇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论述,都近似于我们今天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样, 对“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赋予了社会历史的重任。看完影片后,问一下我们现在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专家啊、大师啊有多少配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呼?其中有多少是舍身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呼喊?有多少是担当了其职业角色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又还有多少具备批判精神和终极关怀呢?甚至有的人连本职工作都没有尽本分去做,连起码的职业操守都不顾,摆脸色、收红包、乱开药、充当假专家等。我们是不是该向孔子学习多抛下点什么、多坚持多做点什么呢?(二)对当今为政者的警醒影片主要突出的是孔子的政治家形象,虽然很多观众都不知道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从孔子开始,中国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但是相信更多观众能从影片中明显感受到《孔子》对当今为政者的警醒。比如卫灵公问政那部分就很儒家很妙:卫灵公问:卫国人多而国不治,何也?孔子对:国人不富裕。卫灵公又问:我们国家一部分人很富有,为何社会治安总搞不好?孔子对:施教化以致和谐。当时观众席就有不少人心领神会,笑作一堂。又比如在影片中处处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马厩失火后,孔子最关心的是伤人乎,而不是关心重要作战工具的马;祭祀时挺身而出保护的是活人奴隶,而不是死去的贵族;再如贯穿影片始终的反对垄断(如季康子等贵族)、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等,这些都是对当今的为政者的一种提醒。当然,如果观众《论语》功底稍强些,还可以从影片的只言片语中联系上孔子的仁礼德治的政治主张: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矣”),强烈反对了季康子的“如杀无道,以就有道”[2]。此外,影片中警醒作用还体现在孔子的执著坚忍和乐观自信对普通民众的警醒、仁义礼乐和道德执著对年轻人的警醒。对年轻人而言,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物质至上、拜金主义、享乐思想、价值多元化、礼仪道德的迷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孔子》中处处体现的对仁义道德、仪礼举止的坚持,对长幼尊卑、尊师敬师的遵守,对韶光正乐的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效仿的,这样就会少一些人任性轻率顶撞师长,少一些人缺乏信念轻生自杀,多一些人敢于扶路边老人,多一些人敢于见义勇为了。对中国文化的寻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有很多宝贵财富,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但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惟一没有灭亡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能历经几千年风雨、融合五十多个民族、凝聚十几亿人发展到今天的政治经济军事水平,必有它的精神之魂、文化之根在起作用。而这种精神魂、文化根肯定不是现在才有的,肯定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并起效了。它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儒家文化,而且是儒家文化中积极和精华的那部分!而作为儒家的创始人的孔子,他不光具有一个个体生命的意义,也具有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影片《孔子》也是如此。我们与其拘囿于故事情节、特技、票房凑热闹地观看,不如联想下其背后蕴涵的文化寻根的所指。(一)儒家文化是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下的本根的坚守与完善我们知道,“冷战”过后以两极对抗为特征的时代结束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国家意识形态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有其他的形态存在。所以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区分与争斗已经不是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了;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日益紧密的联系,大范围的军事斗争也是每个国家尽量避免的;于是以文化和文明来划分民族和国家远比按国家意识形态、经济制度等来划分更有意义。这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所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文化差异比政治或经济差异更为重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与其说是国际间的利益冲突,不如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并存的今天,面对某些强权国家的文化垄断、文化强权、文化入侵和文化渗透,我们如果失去了自己国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一步步被同化被蚕食,当我们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也被同化后,那么真的就是灭国之灾了!所以,寻找精神之魂文化之根、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对本根的坚守与完善。孔子学院在全球众多国家的设立,从表面上看花费了国家很多资金,在做赔本买卖,其实从深层来讲,这就是在文化强权的背景下我们国家对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影片《孔子》的拍摄和放映,从表面上看也花费了不少资金而票房不乐观,仿佛也是在做赔本买卖,其实从深层来讲,这是一群人对我们国家文化之根的寻找与呼唤!正如前文胡玫所说的“如果我考虑商业价值,本身就不会去拍这样一个题材,我希望这部片子使人们对孔子文化产生关注,这种价值更大”,“外国人对这个电影的关注出乎我意料……对弘扬中国文化是一个重大挑战。”(二)儒家文化是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精神家园建构的基点、文化现代化的基点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很多社会问题凸显,这个时期需要寻找一种所有民众都熟悉都接受的、对所有民众都有召唤力凝聚力的文化形态,并对其进行发展和建设。这就要追溯到儒家文化了,它是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精神家园建构的基点,是文化现代化的基点。有些人会认为儒家文化太封建太落伍了,那说明他把原始儒学、政治儒学、宋明理学和世俗化的儒家伦理等混为一谈。如果他看到现代西方国家在自己的文化现代化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和借用我们儒家文化,如果他看到很多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依靠儒家文化经济发展迅猛,如果他知道儒学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现代新儒学,其立足点和思想已经非常契合当今形势的发展了,他很可能就会对儒家文化刮目相看。总之,在建构我国核心价值体系时,在进行文化现代化时,儒家文化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点。(三)儒家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对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笔者的理解是社会整体和个人行为的外在和谐是需要内部的和谐思想支撑的;只有和谐的思想为社会全体所采纳所接受,和谐的行为才会长久稳定地保持下去。和谐思想需涵盖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三方面。而儒家的身心和谐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儒家的人伦和谐思想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3]影片《孔子》所体现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如果能被观众所察觉所接受,那么从影院里走出来的观众的和谐思想多少会有所提高了。[参考文献][1] 李萍.《孔子》中春秋文化的隐喻与阐释[J].电影文学,2010(11).[2] 程鹏宇.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OL].article/9b/9203.html.[3] 易小明.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 李萍(1978—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文化及影视教育。
欢迎转载:
推荐:    孔子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当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五年时,我们还都会回忆起上世纪末面对未来时的复杂心境。人们思考现实,关注未来,在对新世纪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有几分苦涩,几分忧虑。在众多深沉的思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得出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科学精英看到孔子与人类现代文明息息相关,中国也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迷茫之后,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应当承继孔子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伟大的圣哲,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世界的共同遗产,孔子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并且已经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历近代以来的曲折之后世界瞩目孔子
毫无疑问,经济发展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与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化是经济的先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从未有过的灾难,外部列强欺凌,内部乱争不已,人们反思国力落后的原因,遂迁怒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迁怒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孔子。虽然近代许多思想家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冷静、理性地看到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理解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博大精深,但这样的声音显得十分微弱。
值得深思的是,一些近代中国学者早年对孔子与传统文化持激进的批判态度,当他们真正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有所比较之后,却都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抵孔”变成了“尊孔”,有的由反对传统变成了激进的传统文化的拥护者。
更有意思的是,严复翻译《天演论》,其初衷在于了解西方,重新认识中华元文化的深厚底蕴,然后继承之、发展之。他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引起国人对中华元文化尤其《周易》这部经典的重视。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没有得到正常的延续——祖先开其端,子孙没有续其尾;祖先拟其大,子孙没有专其精。他在《天演论》的译序中明白地表明了他的观点。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但没有架起祖先与子孙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古代易理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引起的却是对西方文化的狂热。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定条件下,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多是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地位。五四时期的先驱们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他们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他们在对孔子和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已经开始注意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头脑清醒的学者或思想家认识到,对待孔子不能简单化,应该注意区分“真孔子”和“假孔子”,区分出原来孔子的本来面目和被封建统治者改造了的假孔子,他们认为孔子“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
中国社会的落后挨打使众多学者怀疑、菲薄乃至全面否定孔子和传统文化,对其科学研究与认识更无从谈起。这样的观念支配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宋代以来,学术界兴起了疑古思潮,到了近代,借传统文化遭到越来越多否定的大趋势,至“古史辨派”兴盛时期达到高峰,在人们的认识中,我国的古书几乎“无书不伪”,那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尤其孔子整理的六经与记录孔子遗说的文献,都遭到了怀疑。
与中国学者的“审慎考证”密切相关,西方某些学者对中国典籍的怀疑和否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日本有人否定中国上古历史的可靠性,有所谓“尧舜禹抹煞论”,还有学者竟然考证出《论语》的许多篇章出于孔子三传、四传弟子或者更晚;有英国的所谓汉学家坚持认为《论语》只有第3至第9章是可靠的,其余各篇均系后人所加,这一疑古考证竟成为西方汉学的经典著作;美国有学者更认为《论语》只有第四篇的前20节是可靠的,其余都是孔子的学生们在240年的时间内逐步加上的……。
孔子文化影响力的升降浮沉与中国的国力变化密切相联。中国落后挨打,强化、放大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认识,于是,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形成了“反传统的‘传统’”,似乎中华民族要摆脱苦难,就必须摒弃中华文化传统。
在经历了不断的军事战乱与政治动荡之后,到80年代,终于迎来了新的历史文化发展时期。从此,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动乱,经济开始复苏,国力开始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学术界对待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理性和客观,尤其大批地下文献的问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疑古思潮的极大消极影响。于是,必须超越疑古,走出迷茫,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界共识。
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中国学者对孔子与传统文化的积极认识,也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孔子与中国文化的瞩目。放眼世界,不仅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来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从事学术活动,寻访和研究孔子,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举办相关活动,出版研究作品,纪念孔子,研究孔子。除了中国大陆,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在日本的东日本国际大学,在韩国的成均馆大学,在欧美地区,都有各种类型的孔子学术研究等活动,极大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学者研究自身传统的同时,也瞩目于孔子与东方文化,2000年,“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研讨会”先后在北京与曲阜举行,来自欧洲许多国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
第二,面对社会问题世界希望寻求孔子智慧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未来美好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对于生活,人们满怀期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梦寐以求甚至做梦都想不到的东西,但与之同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人们发现,头上的天不再那么湛蓝,周围的环境不再那么舒爽。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机器噪音、大气污染,到2000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已达到2900万平方公里。还有森林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污染,水质下降,使资源短缺严重,生态平衡被打破,地球上许许多多的物种绝迹或濒临灭绝。人们面临生存环境威胁的同时,还有不少恶嫉往往如同梦魇逼迫人类,癌症、艾滋病、“非典”、“禽流感”,这些东西,想来都让人心有余悸……
科学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安逸,也给人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诅咒“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不是灾难的罪魁祸首,危机和灾难的责任者应是人类自己。很显然,人类是世界的主体,科学、技术由人创造,它们本身是中性、客观的,而运用他们的人却有主观能动性和价值观念,人们的行动受到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支配。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有许多西方思想家在反思自己的传统和现实。他们意识到西方文化本身特别是近代以来“工具理性”支配下的近代文明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意识到进化论的缺失及其背后“西方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惜,这样的反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应,以致错过了尽早解决危机的大好机会。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普遍感到重重危机,这时,东西方的思想家和知识精英们才不得不进行真正的反思。
然而,思考的过程却是复杂与艰难的。人们反思历史,研究社会,关注自身命运,开始思考东方古老传统的智慧,但是,或许对孔子儒家思想缺乏足够了解,对其博大精深的整体思维不能准确把握,争论似乎总是无休无止。人们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往往将这些问题与孔子相连接,或者尊重他,或者赞扬他,或者辱骂他,而很少能够齐心理智地继承他,弘扬他。
在从西欧引进的“东亚论”、“亚洲的价值”、“儒教资本主义论”等的议论中,孔子时而荣耀,时而沉沦。很多人对传统并没有太多的“眷念”,所以在思考孔子思想的价值时,往往显得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另外,人们反思传统,在很大意义上是看到了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重视孔子,常常导源于某位“哲人”的某些理论。例如,美国学者亨廷顿出版了《文明的冲突》,引起人们思考儒家文明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德国学者雅斯贝斯提出了所谓“轴心时代”的概念,才诱发人们研讨自己的“原典文化”的热情。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们孔子与儒家文化的态度也逐步趋近客观。当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渐多,回过头来正视现实,直面传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人为贬抑自身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刻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传统,并从中找回了民族的自信。但
“传统”的惯性太大优秀文化传统的“传统”如此,近代以来形成的“反传统的‘传统’”也是如此。
孔子与现实连接,似乎他就应该承担现实中的一切责任。中国国内自不必说,仅仅在东亚“儒教国家”,孔子的地位就不能不面对人们的功利评判。经济腾飞之时,人们看到了孔子及其儒学的和谐、兼容精神对现代化的助推,而经济危机到来时,原来作为经济发展动因的以家族纽带感为基础的儒教共同体主义,似乎只剩下了学缘、地缘、血缘等的私人关系网,从而成为经济衰落的“人情资本主义”的主犯。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风暴中,韩国便有人重新反思以“儒教”为实体的“亚洲式价值”,有的学者指出:“《孔子亡,国方兴》与浅薄的商业主义相结合,引起了关于孔子的争论。”
但是,“浅薄的商业主义”毕竟不能够占据思想的主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都有人看到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价值。例如,关于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就被公推为指导具体行为的准则。中国宋代的大儒朱熹,就曾经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仅中国的学者如此,而且西方的大思想家同样也对儒学赞赏有加。伏尔泰认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他强调,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法则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哲学家费尔巴哈肯定了儒学的伦理道德,他在《幸福论》中特别地提到,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称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而又通俗的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
而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尊为“道德金律”,并被推许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所谓的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是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以及不同宗教、文明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够认可和接受的伦理。自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并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来,世界各国不少宗教学家、哲学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学人都在积极参与探寻和讨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从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所能提供的有价值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作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
德国的孔汉思与其合作者库舍尔在《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中说:“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词,即: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原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
在《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历史、意义和方法》中,孔汉思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伦理规范称为“金规律”,就是指伦理道德的第一定律,或称“道德金律”、“道德金规”。
对于“孔子的智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奥运会上,中国队员姚明认识到“篮球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中国男子篮球队成功进入八强。法新社的点评说,姚明的智慧是一种“孔子般的智慧”,显然,他们是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的团体意识;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曾经前来孔子故里感受孔子智慧,他对孔子思想“讲究中庸与和谐”赞赏有加。
提出人类应当在新世纪的生存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是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据介绍,阿尔文博士一直致力于空间研究,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自己的工作无意中成为“星球大战”的序曲,因此他气愤地“建议”各国将国防部改为“大批杀伤平民部”。上述结论是他在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的。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报道是一位纯粹西方记者在西方的报纸上报道出来的。这个报道首见于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时报》,系“帕特里克·曼汉姆自巴黎报道”。据介绍,虽然会议的结论多达16个,报道却格外看重这个结论,除以大量笔墨重点介绍外,更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来命名。报道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这一建议,并称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的这一发言“最精彩”。
三、孔子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促进中外交流
离开我们将近2500年的孔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的名义之下,华夏文化的魅力与光芒已远行五洲,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孔子故里曲阜的学者也许都想不到,在他们所在的“孔子文化学院”正式建立10余年后,世界上将有100多所“孔子学院”陆续出现。
曲阜师范大学因为孔子而设学,建校初期即成立了孔子研究会,以后又建立了孔子研究室、孔子研究所,1993年改为孔子文化学院。孔子文化学院是专门研究孔子儒学、培养有关人才的机构。
与之不同,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公益性机构。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一个平台,它将搭起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使中国与各国互相学习语言和文化,增进理解和友谊,也可以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力量。据介绍,自2004年11月韩国开设首家孔子学院以来,目前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亚洲、非洲和欧美各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中外高校合作、中外政府合作、外国企业与中方合作等多种建设孔子学院的模式。到2006年,中国与海外签约的孔子学院(教学点)总数可能要达到100个,连“国家对外汉语教育”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十分感慨,认为孔子学院的“全球人气”比想像的要强得多。
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据统计,现在,世界上至少有3000万人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有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汉语教材已进入美、英、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近5年来外国来华留学生年增两成、今年留学生人数创纪录。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等许多地方,汉语已经成为当地的第二语言;在今天的美国,学习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从2007年5月开始,美国大专院校委员会将把汉语列为高等就业考试的科目。汉语正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语言。
很显然,一个潜力无穷而且生机勃勃的中国,必然是一个让世人产生希望和遐想的国家。人们看到,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未来前景美好。人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学习汉语可以寻找并抓住“中国机会”,可以与“中国希望”并行。所以,在一些国家,汉语已经成为一张就业王牌。法国教育部汉语督学白乐桑坦率地指出:“只有以汉语为工具,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依托,才能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把握先机。”
发人深省的是,正是在孔子的名义下,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才出人意料。这说明世界需要孔子思想,需要中国文化,孔子与中国文化可以应对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十分强调孔子思想的当代国际政治价值,他认为:“孔子学院受到全球欢迎,也说明了世界需要儒学来滋润。”
中国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不仅要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发展中的中国,中国还应当在国际社会上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因此,要对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那么,与孔子学院一起遍地开花的,不应缺席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
中国是具有5000多年文化的泱泱古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与文明的国度,文化贸易的逆差却高得惊人。目前,中国年图书进出口贸易比例是10:1,对欧美逆差更高达100:1,“中国文化赤字”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出现这样的窘境,可谓原因多多,值得细细深思!现在,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国应当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外国,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促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也更好地传播和宣传中国文化。
日,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80多所孔子学院及国内相关的近500位教育界人士,共聚北京,人们在“孔子”这个中华文化的之下集结到一起,举行“首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共同探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推广之道。由此,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通道会更加便捷,更加宽广。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孔子学院已经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将它作为学习汉语的场所,而且把它作为近距离了解当代中国信息的窗口,作为与中国进行教育、文化、经济、贸易等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孔子作为华夏文化血脉凝聚炎黄子孙
近些年来,与“孔子与世界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的同时,华夏儿女也在思考中华文化在凝聚世界华人人心中的作用。世界各地华人的人心凝聚,不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需要,也是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它将使中国与世界人们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
近年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响彻中华大地,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必先复兴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决不能舍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由于中华文化的理想、道德、价值都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之中,所以复兴文化应当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难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看法,儒家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儒家文化倡导“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些思想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起了积极的作用。
近十几年来,一批国学大师、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提出要在儿童中推广经典教育。台湾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倡导读经;1993年,著名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学生王财贵发起并推动了“少儿读经”运动;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夏衍等9位全国政协委员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呼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1998年6月,团中央、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该工程由中国青基会下属的社区与文化委员会负责实施,著名学者季羡林、杨振宁、张岱年、王元化、汤一介担任顾问,南怀瑾担任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以后,学者们陆续编印《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之类的教材、读本,全国很多省市区出现了很多学校、家庭、社团开展读经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一千万左右的儿童参与了读经活动,真可谓盛况空前。
尽管在读多少经典、读哪些经典、怎样读经等问题还应当研究,但这一活动本身说明,中华民族在历经苦难之后,终于从对自身文化的怀疑与非难中走出来,中华民族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倡导读经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拯救人类精神危机,重塑民族的根基的活动。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读经中,他们从小在心中埋下古代先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后会更明白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吸收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自觉地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香港的汤恩佳先生致力于孔子思想的传播与弘扬,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多年来,他积极弘扬孔子之道,向世界各地捐赠、捐建孔子像。他认识到,孔子不仅是中国的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现代人如果能借鉴孔子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尤其是“仁学”的体系,就可以在享受科技发达的同时,得到心灵真正的舒泰、精神真正的解放;而不同的国族、文明之间,也可以藉此得到真正的和平,共生共荣,让各种冲突消失于无形。这是儒家思想、孔教精神的价值之所在。他希望将孔子思想撒播到世界不同的国家,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解决国际纷争。
在世界上许多华人聚集的地区,孔子都受到衷心的爱戴与推崇。日孔子诞辰日前后,世界各地举行了“全球联合祭孔”活动。许多年前,中国的台湾地区已经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2000年,美国加州戴维斯州长签署法令,规定每年孔子诞辰日为“加州孔子日”,表明北加州的祭孔已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日,还在旧金山市政府大厅举行祭孔和颁发齐鲁会馆华裔优良学生奖学金活动,并为资深、优良中文教师颁奖。
2004年岁末,“华夏园丁大联欢——2004山东之旅”活动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泰国、英国等世界各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教师代表齐聚孔子故里曲阜师范大学。大家抱着极大的热忱和兴趣,听取“走近孔夫子”儒家学术讲座,并举行一系列的活动。这此活动中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园丁们对孔子学说抱有极大的热忱,许多海外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代表纷纷要求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系,邀请孔子文化学院学者前往讲学,并提议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经典讲习班,以培训对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有更准确、更深入理解的华夏园丁,从而使以孔子为代表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年第11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遂溪孔子文化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