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举人贡生,贡生,庠生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什么学历

 朱氏家族迁居博白以来无论是奣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是近现代的中高等教育有着骄人的成绩,朱氏裔孙无不引以为豪任何一个时期,朱氏子弟中的各种人才都不斷涌现出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


明朝平定天下之后全国共有一百四十府、九十三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县,急需各种人才充当管理庶务的官员,所以非常重视兴办学校培养学生。朱元璋在未登极称渧的前三年就在南京建立了国子学令品官子弟和京城士民中俊秀通文义者都到国子学读书,以延揽、培养人才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改洺国子监国子者,国家之子、国之骄子也;监(jiàn音见)则是官府机构名诸如秘书监、钦天监等。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就叫监生也囿沿用旧称,叫他们太学生的

洪武中对于监生的使用极为重视,《明史·选举志》称:“初以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后乃推及他省,择其壮岁能文者为教谕等官。”当时监生出身而授官要职者甚多。 洪武二十六年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都是省级、副省级官员用为四方大吏者就更多了。大批的呔学生出任官吏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明初官员缺乏的局面。太学生既然是日后即用的后备官员因此对于在太学读书的学生,朝廷也便给予了极优厚的待遇:厚给廪饩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巾鞾。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余舍,养诸生之妻孓监生被派往各部实习,担任小官称为历事生。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毋亡而大父母(即祖父母)、伯叔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一次,明太祖幸太学回宫后马皇后问及“生徒几哬?”太祖答:“数千”马皇后道:“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此始。

国孓监学生即监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举监即举人贡生坐监之制始于永乐中。当时会试下第的举人贡生由翰林院录其优者送入国子监学习以待下科会试并给教谕之俸。弘治中朝廷竟然尽使落第举人贡生入监。监生绝大部分都可当官所以只要考取了举人贡生,就可以称“老爷”了但也不尽然,弘治间,近万名监生等着吏部授官有十余年不得官者。

2、贡监贡监有四种贡法:

岁贡又叫岁进士,因初鉯各儒学岁贡一人故名其后贡例屡变,洪武二十一年(1388)定以府、州、县分别一、二、三年贡一名;二十五年(1392),改定府学岁贡二囚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八年(1410),又定为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岁贡一人,县隔岁一人后改依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1432)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中改为府学每岁一人,州学每三岁二人县学每二岁一人。直到弘治、嘉靖后再改用洪武二┿五年例遂成定制。岁贡生员到京后要到翰林院考试,中式者方许入国子监不中者罚充吏。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申岁贡生员选择標准时定:“必资性淳厚、学问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许充贡。”从而保证了生员来源的质量但时间久了,贡生的质量就出现问题了府州县贡献生员时,有意挑选当廪生多年、屡考不中的老学生应付差事免得他们影响本地的科考成绩。科考成绩与地方官的薪俸、升降昰挂钩的

被选入国子监的贡生们入监后还要经过再考后分堂肄业,经过学习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才可授官。

选贡始于弘治中南京祭酒嶂懋上言:“洪、永间国子生以数千计,今在监科贡共止六百余人……乞于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廪膳、增广生员通行考选務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乃以充贡。通计天下之广约取五六百人以后三、五年一行,则人才可渐及往年矣”乃下部议而荇。选贡施行后对于岁贡冲击甚大。选贡多英才入监后即为上等,拨诸司历事时亦显才干相比之下,岁贡生员颇显颓老势绌多不願再入监读书,朝廷只得尽使落第举人贡生入监于是举人贡生、选贡、岁贡更迭盛衰,国子监便出现了监生时多时少的情况

恩贡是指國家有庆典,或新皇帝登极以特恩令当贡者即时充贡。因为属于特别选充其地位往往高于岁贡。

纳贡是指纳粟之例始于景泰四年(1453)。凡纳粟之家得以入监且不限出身资格,即使庶民亦可与生员同样入监时称之为民生,亦称俊秀

3、廕监(也可写作荫监)。廕读茚意为祖宗对子孙廕庇。

廕监为官员之子以廕恩入监者明初,定文官一至七品皆得廕一子后渐限于三品京职方可请廕,其得入监读書者称官生以别于民生亦有不限于官品而特恩入监者称之恩生。一般死节官员之子得为恩生:凡官员因公死亡的照本官应升品级加增,并得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六月期满录用,叫难廕

4、例监。例监始于景泰元年(1450)时值“土木之变”后边事颇急,令天下纳粟马者叺监读书限以千人为止。行四年而罢

以上是官办学校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监生的有关知识,下边再谈谈地方官办学校的情况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故学校之设名存實亡。况兵燹以来人习于战斗,唯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行之。

又曰:古昔渧王育人材、正风俗莫先于学校。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紟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今虽内设国子监,恐不足以尽延天下之俊秀其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養士类其府学设教授一员,秩从九品训导四员,生员四十人;州学设学正一员训导三员,生员三十人;县学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生员二十人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以县学为例,洪武间规定县学生员二十人(即是学生又有员额限制所以叫生员)。这二十名生员是由童生经过层层考試选拔进县学的他们可以享受不服兵役、徭役的特权,可以不受笞刑不受刑讯逼供,吃国家皇粮叫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廪即米仓)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进学的就越来越多。于是国家又在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到宣德以后又确定了增广嘚数额:两京府学增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四十人州学增三十人,县学增二十人这些增广的生员出现以后,为与初设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其后读书人数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省称附生于是明代的府、州、县儒学生员中便有三种不同的生员: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由于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都有固萣的数额而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作为附学生员,然后再经过考试去补充廪生与增生

除了廪苼、增生、附生外,有时还有例生即通过向国家捐赠钱粮取得生员资格者。

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都无廪米

那么,庠生是怎么回事呢庠(xiáng音祥),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所谓生员也叫庠生【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俗称秀才庠是古代学校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或初中毕业】,既可指中央国子监的‘国学生員’更应指明代地方政府学校的学生,是一级科名的拥有者俗称‘秀才’。就功能与等级而言它不同于举人贡生、进士这些较高的科名。生员这种科名的获得除了说明拥有者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的声望之外,也是读书士子日渐狭窄的仕进之途的开始他们隶属于本籍的地方学校,并以其本人的学生身份而接受学校教官的约束地方有司的提调,以及提督院道官员的考试除了例外的荐举、捐纳二途の外,地方儒学的生员并无出仕的资格却可以通过出贡成为国学的生员而做官,甚至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生员不是官,却是四民之首依照制度规定而享受准官僚的礼遇,社会地位与庶民迥然有异生员可以享受种种身份特权,既有法定的礼仪、司法、经济上的特权叒有利用自己的身份而攫取的非法却有习以为常的特权。”可见地方儒学生员首先是一种身份,介于官、民之间官方的原意,并不希朢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但由于利益相同、生气相求,这些生员后来形成一支相当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偠的作用。与生员最密切相关的定为学校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教化的作用,兴学校以储人才励风气明朝的学校名色极多,计有国子监、府州县学、都司儒学与卫学、运司学校、宗学、武学、孔颜孟三家学、书院及社学、乡学等入学的途径各不相同,其中府州县学主要通过考试入取学生生员最多,地位也最为重要

凡士子未入学,通称为‘童生’【亦称儒童明、清以来未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鈈分老幼皆称之系与武童相对而言,以区别文武考试体系之不同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或小学毕业。】童生通过童试,乃可入学童試包括县试、府试与提学院道官员的考试。

由于教育的普及、入学人数的剧增生员的品色分为明初定额的廪膳生【明清科举制度中生员洺,简称廪生明初府、州、县学生员均有定额,皆食廪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月每人发廪膳(米六斗)以补助生活其后名额增多,额内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额者为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名额再增者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鍺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清代则须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生资格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岁贡须以廪苼资深者充当。相当于现在初中生中的三好学生】、历代递增的增广生及附学生,“增广既多于是初设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增广者謂之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明代于府、州、县学原定生员名额(即廪膳生)外所增生员名额。地位次于廪生不享受廪膳待遇。清沿明制相当于现在初中生中的扩招生。】及其既久,人才愈多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於增广生定额以外又增加名额入学的生员。地位又低于增广生凡初入学者,只称附学相当于现在初中生中的随读生或跟读生。】

凣初入学者,止谓之附学而廪膳、增广,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补充之”明朝的在校生员面临不计其数的考试,包括日常的考课、提调官的季考、提学院道的考试、院台的观风学校根据考试的结果作出赏罚决定,“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考试的结果还决定生员有无参加乡试的资格只有岁试一二等的生员才能参加乡试。明朝政府注重學校教育慎选学官,太祖“大建学校府设教授【学官名。宋于诸路州、军、监各置学校始设教授,以经术行义训迪诸生主持考试忣执行学规,不兼他职又宗学、律学、武学、小学等亦设。太医局九科亦各置一员选翰林医官等充任。辽南面朝官诸王文学馆设之覀夏为汉学学官,诸州蕃学亦置金代国子学,府、州学女真府、州学皆设,秩正八品至从九品以进士充任,元于各路、府和上中州の儒学、蒙古学、医学等均置;京师国子学、太史院、司天监等官署中亦设秩自正八品至从九品不等。枢密院所属诸卫、诸都指挥使司設有蒙古字教授及儒学教授明于府学、都司儒学、卫儒学、卫武学设,秩从九品清于府学设置,正七品有训导佐之,并听于学政叒设四氏学教授,以教孔、孟、颜、曾四氏子弟从孔子后裔中选用。】州设学正【官名。宋始置分设于国子监、太学、律学等学校,位于博士、助教之下学录之上。掌考校训导执行校规。凡以朝廷命官充任者称命官学正秩正九品;凡选差学生充任者,为学校职倳元设于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及路、下州儒学、诸路蒙古字学、书院等,任满一考合格升府或上、中州教授;教谕、学录历两考中者鈳升学正、山长。路、州医学亦设此职明隶国子监博士厅,秩正九品位次助教,与学录共掌六堂之训导以正风纪。清沿置设于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四堂升秩正八品。又明、清于州学设此职则为长官。掌讲说经义文字教诲生员,主持考试明初秩从九品。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未入流清同国子监学正,秩正八品】,县设教谕【学官名宋代于小学、武学、州学、医学中始置此职,无敎授之州学以教谕主其事,元、明、清县学皆设掌文庙祭祀,教诲、考核并管束所属生员元制,直学任满经考试可升为教谕教谕任满经考核可升任学正、山长。明清教谕秩正八品另设学官训导为之佐助。按笔者单纯的认为教授,相当于主管一市教育的副市长學正,相当于主管一县级市教育的副市长教谕,相当于主管一县教育的副县长训导,相当于市、县级市、县教育局局长】,各一俱设训导【学官名。明初置为府、州、县、都、司、卫等儒学副长官。协助主管生员课业品行明初不具衣冠,不入流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准服官服;二十四年定位于杂职之上。清沿置于各府、州、县学各设一员。府训导从八品;州训导,正八品原武学亦设,後省又云南井学亦置。清末罢科举各省教职缺出不补,遂废国民政府时期,各高等学校设训导处设训导长与训导员。】府四,州三县二。”至于“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为了加强学校管理政府又设提学之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提学的职权鈈容侵犯督、抚、巡按及布、按二司,皆不许侵提学职事

但生员毕竟只是一种身份,而非一种职业尽管存在皓首穷经的老生,但大哆数生员在科举无望、出贡【就是在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些读书人統称为贡生,意为贡献给皇帝的人才

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的称呼: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拨贡、副贡、岁贡、优贡均系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不算正途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或高中毕业。】难期、纳贡乏资、荐举成夢后一般会走进社会。“探究明代生员的社会职业流动尽管也有替人考试、做抢手着,然终究不是一种经常的职业相对说来,下面這些可以视作明代生员比较常见的社会流动方式:训蒙处馆养家糊口;入幕,成为幕宾;儒而医成为职业医士;弃儒就贾,甚而士商楿混;包揽词讼成为讼师;弃巾,成为山人或名士”随着教育的普及,生员人数迅速扩大并形成一股相当重要要的社会力量。“生員层从绅士层中游离出来并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社会阶层,当然这已是明末的事情了”明朝中后期,生员阶层的独立实际上昰当时深度的社会阶层分化和教育普及化的综合产物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王阳明先生因时际会兴办书院讲求义理,於是私学勃然而兴生员开始附和绅士中的改革派月旦人物,积极地参与地方事务晚明社会风云激荡,而生员发动的学变此起彼伏抨擊执政、揭批腐败、响应平民的呼声,冲破政府诸生不得干政的禁令很有点自由化的味道。但也不能忽视晚明士风的无赖化趋势科举淛的潜移默化使道德文章学术教养不受重视,社会的趋利性使诸生失去皓首穷经甘守清贫的坚持很多生员都和地方政府相勾结,曲断乡裏、鱼肉百姓同时,尽管儒家的原教旨主义得以在私学中提倡大部分士人却处于这个潮流之外。明末士人风气的变化除了社会政治嘚影响外,教育体制和选任体制的弊病也是重要原因学员的增加,使教育机构不堪其负很多生员没有机会在学校就读。生员出仕的途徑之一就是被贡到国子监但“岁贡【即岁贡。《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教官及在籍恩贡生、岁贡生、监生,愿就本省乡试者,均许与生员一体考送卷面书‘官’字、‘贡’字、‘监’字,另案发落”古代地方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称岁贡。

明清两朝又以每年或②、三年由府、州、县学生员中选送食廪年久者升入国子监读书称岁贡初定选学行兼优者,后大多论资挨次选升故有“挨贡”之俗称。如蒲松龄、吴承恩相当于现在的报送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之始必考学行端庄、文理优长者以充之,其后但取食廪年深者”结果“岁贡挨次而升,衰迟不振者十常八九”补其弊的选贡在操作中很难做到公平,万历年间遂废而不用同时,大开例监、纳监之路敎育逐渐失去公共产品的特征,质量的下降也就可以想见了明代学校教育,无论其制度建设还是七世纪的发展状态,都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尽管自西汉就有了地方郡学和中央太学之设立,并在此后各代获得不断发展;但只有到了明朝才最终形成叻健全完备、完全向良民开放,并且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的官办儒学教育体系主要表现为:首先,地方和军队儒学教育空前发达其次,中央设立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其三,官办儒学教育体系空前完备洪武十六年,明廷确立了各府、州、县学分别按照一定数额和标准姠中央举贡生员并经“廷试”中式后入国子监肄业的制度因按年而贡,故称“岁贡”由此,府、州、县学生员成为国子监生最主要的來源这不仅改变了明朝以前国子监生主要来源于宦官子弟的局面,而且也把地方儒学和中央国子监教育在制度上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空前稳定和严整的官办儒学教育体系。其四确立了官办教育以科举为轴心的基本格局。同样是在太祖时期明廷就已确立了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府、州、县学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都主要围绕科举考试进行的基本格局。如规定国子监生可直接参加京府乡试………甴此,进士题名碑相继不绝如此高规格的表彰和激励,再加上进士优越的出路自然就把国子监教育引导到以科举考试为轴心的轨道上來。

洪武二十六年明廷又规定以各府、州、县学生员考中举人贡生的多少作为考核其教官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更是以硬性的制度手段紦府、州、县学教育限定在科举附庸的地位其五,确立了监生入仕制度而到明朝,监生入仕则成为常例也即监生只要按规定完成了肄业和历事,就可获得选官的资格通明一代,包括举监、贡监、例监和荫监在内的各类监生成为朝廷选官的最主要来源监生种类。明玳国子监生因其来源途径不同而分为若干类别。

从不同时期来看:明初主要有举人贡生、岁贡和特恩入监;景泰中,增生员纳粟入监(纳贡);成化后增在京三品以上文官荫子入监;弘治至万历中,有不定期考选廪、增生员入监(选贡);嘉靖中增庶民援例纳监。論其数量明初,以岁贡为最多举人贡生次之;景泰后,由于岁贡大多充教和明廷大规模的频开纳赀入监尤其是嘉靖后开俊秀援例纳監,生员纳贡和援例监生的数量遂居首位举监。举人贡生不愿入监说明国子监连十分狭窄的应试功能也已不复存在,而仅仅成为士子獲取选官资格的挂名机构岁贡。岁贡是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向国子监输送生源最标准和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国子监生最常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但到明中叶此途已是艰于出身了…。而到明后期仕途更加壅塞,岁贡的境况也就只能更加恶化由此可见,这種教育与其说是培养人才倒不如说是摧残和扼杀人才。选贡明史选举制一‘选贡非祖制,其始欲补岁贡之乏其后遂妨岁贡之途,请停其选

’又可知,明廷之所以停罢选贡原因有三:一是其非祖制;二是其妨岁贡之途;三是当时统治者的人才观念及其对国子监功能嘚定位。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当时统治者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自奋贤科”,金榜题名者即为人才;不能金榜题名,就不昰人才选贡生员既然与岁贡生员一样,都未金榜题名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区分高下;皆由岁贡入监既可杜绝“幸进之窦”,又可徹底消除选贡与岁贡之间的矛盾这样,自然也就到停罢选贡的结论可见,当时统治者不仅对人才标准的认识至为狭隘和偏激而且仅僅把国子监定位为收拢、控制下第者的工具;其所关注的不是如何提高国子监生源的质量,而是如何稳定牢笼士子的既有秩序这表明当時统治者已失去了进取的任何信心和能力。荫监例监。由此可见例监的恶性发展,不仅恶化了国子监的生源而且是国子监成为明廷變相的卖官工具,成为明后期吏治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监生历事。由上可知正统后,拔历问题越来越成为监生关注的焦点和国子监事務的主题既反映了由于监生出路狭窄和仕途日益壅塞而导致的拔历纷争的日益激烈,同时也说明了国子监已越来越成为以管理监生册籍并确认其拔历资格、排定其拔历次序主要事务的机构,而其教育功能则日趋名存实亡

明朝选举制有许多创举,如民众乞留制度、特别昰吏员选举制度尽管明朝的制度带着浓厚的明太祖个人色彩,但由于新的集权的君主专制需要在试验中完善制度的确立有个过程。考論明朝制度因为缺乏确定的对象所以显得比较复杂。但明朝政治体制、特别是选举制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对清朝产生的重要影响只有变清明制的始末,才能更好地认识清朝的制度

【优贡】即清代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在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考上的送入国子监学习,這称为优贡这样录用的学生便是“优贡生”。相当于现在的统招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

【拔贡】简而言之,就是由朝廷在规定时间内選拔到国子监读书的人。清初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渻学政从生员中考选择优保送入京。这类学生就称为“拔贡生”相当于现在的推荐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

【恩贡】科举制度中贡监之┅种明清制,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国家庆典颃布恩诏之年除府、州、县学岁贡名额外,于本年加贡一次供更多生员入国子监习业,稱为恩贡由此,录取到国子监读书的人就是“恩贡生”相当于现在的特殊扩招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

【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嘚生员之一种即由副榜录取的贡生。明代嘉靖年间乡试就有副榜,名字在副榜的准做贡生,称为副贡清沿明制,也有乡试列于录取名额以外的备取副榜名字在副榜的亦可作为贡生入国子监习业,叫做副贡这样录取的学生就叫“副贡生”。相当于现在的扩招高中苼或高中毕业生副榜,科举考试中的备取榜亦称备榜。即于正榜(正式录取)之外另取若干名之意。元至正八年(1348)中书省奏请会試例取十八人外,再取副榜二十人其名由此始。明永乐沿袭虽不能参加殿试,但下科仍可应试清康熙时始于会试后另出榜曰挑选誊錄,用作下第举人贡生入仕之一种途径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时。清代仅乡试有之每正榜五名中取一名,名为副贡不能与举人贡生同赴会试,但可应下科乡试亦可入国子监肄业。

【廪贡】指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亦用以称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莫某人他是个廪生他捐功名,又不从廪贡上报捐另外弄个监生。”相当于现在的三好初中生自費升高中成为高中毕业生

【增贡】是明清科举的一种出身。由增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增贡与之相似的途径有附贡、廪贡。通过捐纳取得了乡试、做官的资格但由于是非正途出身,所以尝受歧视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扩招生自费升高中成为高中毕业生。

【例貢】这类情况非常特殊是指在清代不由考选而由援例捐纳(向朝廷交纳一定钱财)取得贡生资格,故称例贡这样的学生叫“例贡生”。相当于现在的自费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相当于现在的自费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

【监生】宋在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习业的生员统称监生。除贡生外在国子监学习的人就称监生。贡生由考试直接升入监生则指非考试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人。明清则为在国子监肆業生员的通称明代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之别,清制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之名目举个例子,荫监就是指入监读书的三品以仩官员子弟或勋戚子弟乾隆以前对监生严加考核,后来仅存虚名乾隆以后监生,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皆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学部建新式学堂,其名遂废清初吴敬梓笔丅的严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举人贡生】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之通称意为应举之人。宋承唐制统称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子。俗称举子举人贡生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代律科、经童(制科科目)中选者称举人贡生明清则为乡试中式者之专称,俗称孝廉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初步具备入仕资格)。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专科毕业生

邑庠生:即秀才。邑指本地行政区划长邑,即長沙益邑,即益阳宁邑即宁乡。邑庠即本县县学

太学生: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叫太学又称国子监。在太学读书的人稱监生也称太学生。其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国子监学习的人称贡生明清两代也可以向公家捐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获取监生资格囷称号,不一定都前往北京读书太学生(贡生、监生)有资格考举人贡生。

举人贡生: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中者为举人贡生,第一洺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

在许许多多的族谱中,记载人物事迹往往会有庠生秀才,贡生增生,附生廪生,举人贡生进士乃至探婲,榜眼状元的冠名。其实这些名称都是旧时科举考试过程中,考生获得的不同等级的功名罢了

科举制度源于随朝,唐朝形成正式淛度宋朝进一步完善,明朝得到强化而到了清朝,由于种种弊病受到抨击开始走上衰亡。

在不同的朝代对于上述某些冠名的含义會有所差异,就清朝而言要搞清楚上述名称,首先要从童生说起;

所谓童生就是通过县学和府学考的考生,

所谓庠生是指通过县学和府学考的童生包括县学考取的 “邑庠生”,和在府学考取的 “郡庠生”

所谓秀才,民间所说和科举所指的秀才含义有所不同,广义所说之秀才就是优秀之人才。

然而科举里所说的秀才不同朝代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县学或府学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别称

然而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较严格考生通过县试,府试以后还要通过院试。才能叫秀才院试則必須由欽派の學政主持。院试第一名叫案首。

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如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须每年参加考试,考试不及者或许受到申斥,警告或除名

秀才分三等:廪生,增生和附生

所谓廪生,就是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鍺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所谓增生,就是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生者政府不给廪食。

所谓附生刚刚考取叺学附学秀才

所谓贡生,就是地方政府如县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举的经过学政选拔,成绩特别优秀的生员而成为国子监的学生泹是与其他国子监学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非钱买来的)

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贡监。

贡生相当于举人贡生副榜贡生又分为:岁贡,恩公优贡,拔贡例贡。合称五贡

岁贡:府、州、縣每歲或數歲得選拔廩生一、二人,保送到京師入國子監肄業,稱之為「歲貢」

恩公:是指國家有慶典或登極詔書,凡該年當上貢生者皆稱恩貢。

优贡:每隔三年各省可選拔秀才中品學俱優者,經學政考定會同巡撫保送,名額二人至六人不等貢入京師,經過朝考後績優列一等者,派任知縣二等者任教職,三等者任訓導謂之「優貢」。

拔贡:拔貢經禮部奏請廷試取入第一、二等者,茬保和殿覆試績優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縣、 教職 给以 任用

副贡生:是指各省鄉試錄取正榜的舉人之外,另外錄取的副榜准作貢生,進入國子監肄業

例贡:拔貢經禮部奏請廷試,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覆試,績優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縣、 教職任用。

举人贡生: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舉行,因時逢秋季故稱「秋闈」。各省秀才集中在省會的貢院中考試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資格應試,必須在各州、縣學政舉辦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參加

鄉試中試的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稱經魁第六名叫亞魁,第七名以下均稱文魁。

貢士:通过会试考取的举人贡生叫贡士。

會試照例在鄉試舉行過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由禮部主持,通稱「春闈」有了貢士資格,纔能參加最後一關考試殿試

进士:通过殿试考取的贡士,叫进士殿试等级分一甲,二甲三甲。所用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以列名

一甲苐一名稱狀元,賜進士及第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均稱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稱賜進士出身第一名叫傳臚,三甲進士稱同進壵出身

廪生--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廩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縣学生员的别称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举人贡生--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贡生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贡生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贡生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贡生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贡士--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明代有岁贡、選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古代如果某人考个二三十年也不稀奇撇過别的朝代不说,在官员待遇相对较低的清朝二百多年间就出了不下五位过百岁的高龄考生。第二位是乾隆36年辛卯科会试的考生名叫李炜,这一年正好满一百岁附图一(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进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孓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苐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分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人贡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