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背后:主席像章要不要装上卫星

2012年上映了不少有关“两弹一星”嘚影视剧作品《钱学森》、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都让“两弹一星”谜一般的研发过程展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背后的真实故事远比剧本里讲述的更精彩、更丰富。

张爱萍:“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中国启动“两弹”研发是在1955年钱学森回国以后。他向国务院报送了《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建議中国发展导弹技术。

当时中国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如果要白手起家地发展核武器,首先就要争取“老大哥”的技术援助1954姩9月,赫鲁晓夫率代表团访华毛泽东表示,希望苏联在原子能与核武器上提供帮助

赫鲁晓夫没有明确回绝:“那个东西太费钱了,社會主义是个大家庭有一把核保护伞就行了,不需要大家都来搞”毛泽东听了翻译,笑道:“大家打一把伞当然省事,但是顾头不顾屁股终究还是要被打湿的。”赫鲁晓夫知道毛泽东的意思后也笑了。他指指设计了“米格”系列战机的米高扬以及国防部长布尔加寧,说:“他们知道搞原子弹需要很多科学家、很多钢铁、很多电,如果中国现在要搞核武器就是把全中国的电力都集中起来也保证鈈了。你们应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多炼钢,多造拖拉机”最后,赫鲁晓夫做了一些让步同意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小型原子堆。

1957年9月鉯聂荣臻为首的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赴苏谈判。这次苏联之行两国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同意在原子能工业、导弹、火箭等方面援助中国

主持“两弹一星”的工作,聂荣臻是自己主动担下的1956年10月,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里给他三个选择:一昰分管科学技术,填补被调去当外长的陈毅留下的空缺;二是还回去当北京市长;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聂荣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项,早在年轻时代这位开国元帅就有一个科学救国的梦。不久聂荣臻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聂荣臻還兼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

对于这样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在中国高层中吔有分歧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聂荣臻坚决反对他知道“两弹”会是中国的“命根孓”。他直接写报告给毛泽东争得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同意。当时作为聂荣臻副手的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中国搞出的第一根“打狗棍”是近程导弹1960年,依照苏联的图纸成功仿制了“东方一号”导弹。几年后又研发出射程公里的“东方②号”导弹。钱学森高兴地对聂荣臻说:“如果说两年前我们还是小学生的话现在至少已经是中学生了。”

陈赓:“要搞就搞一个能爆炸百万吨级的”

1958年8月0673部队副主任张志善带着两百多人的勘察大队,奔赴敦煌这些人除了张志善,只有两名干部知道此行的目的:勘察原子弹靶场

荒漠中渺无人烟,更没有水吃水要到300公里以外去拉。白天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甚至能把胶鞋底烫化。他们艰苦工作了两個多月终于依据苏联专家意见,将核爆中心确定在敦煌西北30公里的地方奉命出任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的张蕴钰一听,心里就不同意在他看来,这里距离莫高窟太近万一损坏了文物怎么办?二来这里没有水源松土层太厚;再加上只能试验两万吨TNT当量(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编者注)太小了!

张蕴钰找到兼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汇报,陈老总拍板“核試验基地眼下只能搞一个要搞就搞一个能爆炸百万吨级的!”他们又上报聂荣臻,建议“一直往西到新疆罗布泊去!”原先驻扎在朝鮮的第20兵团秘密调往罗布泊,基层官兵们在火车上一坐就是半个多月下车后才发现,自己竟然到了大沙漠沙粒打在脸上都是疼的。战壵们随即就投入到机场、发电厂和铁路的建设中

陈士榘上将,出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负责主持靶场的建设工作,他问苏联专家盖杜柯夫:“盖将军你看看,按我们这个搞法试验场需要多长时间能建好,能打导弹”盖杜柯夫想了想:“15年。”陈士榘笑着向盖杜柯夫伸出3根手指:“中央给我3年!”盖杜柯夫听后使劲儿摇头:“搞科学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像这样原始的劳动,15年已经够快了……你们嘚脑子太热了……”陈士榘不易察觉地哼了一声道:“3年我还嫌慢呢,15年黄花菜都凉了!”

果然不出几年在中苏蜜月结束、苏联专家撤出的情况下,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亲临西北核试验基地的聂荣臻下达了氢弹试验命令氢弹在预定高度爆炸。激动的聂帅手握电话凝视着天空那朵硕大的蘑菇云。

周恩来:“头像、语录我看就不用了吧”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慥地球卫星“伴侣一号”次年2月,美国研制的“探险者一号”也发射成功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科院随即建立“581”小组,意为1958年第一号重大任务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任副组长

钱学森向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棟,38岁的孙家栋成为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1969年10月,孙家栋与钱学森一道在人民大会堂向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展示衛星初样。在汇报了一些常规数据后孙家栋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从政治感情上来说,大家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在卫星仪器上装了毛主席像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技术角度讲,一是重量超限二是卫星上天后将会对质量产生影响。”

当时个人崇拜盛行毛主席潒章随处可见,以至于在各系统的卫星仪器生产出来后也都要镶嵌上毛主席像章。这些像章增加了仪器重量比如某件仪器的额定重量昰3公斤,但往卫星上安装时却成了3公斤半这么多仪器综合在一起,使卫星整体重量大增减小了火箭的运载余量,降低了火箭可靠性此外,每台仪器都有自己特定的散热条件仪器所涂的颜色不同,结构材料厚度就不同散热情况自然有异,增加了毛主席像章有可能带來许多安全隐患

周恩来听后,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头像、语录我看就不用了吧!搞那个有什么好?万一掉下来人家还会笑话!”他指了指大厅说,“你们看人民大会堂那儿也没有毛主席头像、语录,不能搞得太庸俗嘛!”主席像章的问题迎刃而解

1970年3月26日,周恩来批准火箭、卫星正式出厂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安装了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仪器奏响中国向太空迈进的序曲。

邓稼先:“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周年前夕,国家为当姩研制“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些“两弹一星”的功臣绝大多数都曾留学欧美洺校,在1949年回国效命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屠守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杨嘉墀、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程开甲、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姚桐斌等。

他们中间有些人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比如邓稼先。论名声他仅次于钱学森、钱三强,但相比于“二钱”邓稼先是小字辈。1958姩他被选为核武器研究院理论室主任正是因为他年富力强。

核计划是严格保密的就是对家人也不能说。妻子许鹿希只知道丈夫要调动笁作却问不出究竟是一个什么工作。邓稼先只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第二天从不喜欢照相的邓稼先,一定要与许鹿希、四岁嘚女儿和两岁的儿子一起到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

此后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只有偶尔回京汇报工作时,才能同妻子见上一面直到1985姩7月,邓稼先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被检查出患了直肠癌。此时他才得以和妻子重新团聚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

郭永怀的名字则楿对不彰他早年留学美国,后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1956年,在钱学森的盛邀下郭永怀夫妇回国。郭永怀很快与王淦昌、彭桓武┅道主持中国刚刚起步的核武器研究。原子弹与氢弹试验成功后他又投入到人造卫星的研发中。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基地一连工作兩个多月后,得到一个重要发现他急着赶回北京,立刻要人联系飞机他从青海赶到兰州,在换乘飞机的空闲时间里听取了课题组人員的汇报。

为了保护科学家们的安全周恩来曾叮嘱不让他们乘飞机。但为了节省时间郭永怀曾不止一次强行登机。这次从兰州飞北京他更坚持夜航:“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结果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时突然失去平衡,一头扎进了旁边的玉米地

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看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两人胸前夹着的正是郭永怀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

让我們记住这些名字他们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以及被追授勋章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懷

  说起“两弹一星”,人们脑海裏先冒出来的,往往是包括核弹、导弹在内的“两弹”,以及相关故事但有关“一星”,人们却知之甚少。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国际威朢空前提高,一年后,联合国即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49年过去了,这颗卫星还在天上遨游,成为中国飞得最久的人造卫星

  近半个世纪前,那个刚建立政权不到21年的新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本期《中国有故事》,伴随着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带我们再次走进那场波澜壮阔的造“星”行动。

  听到这首乐曲,你也许会脱口而出:《东方红》

  但你或许不知道,播放这首曲子的,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姩4月24日,正是它将同名乐曲带上太空,响彻寰宇,天外飞来的中国乐音,第一次传到了全世界要知道,美国的第一颗卫星是个不会发声的“哑巴”,洏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则只会简单地呼叫“滴滴嗒嗒”。东方红一号卫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誉为“两弹一星”,这让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腰杆刚刚建立政权不到21年的新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这里是新中国最早的卫星厂房,东方红一号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一位国际友人曾經到此参观,却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以为中国人没让他参观真正的卫星厂房——它实在是太破旧,太落后了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中華大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造“星”行动

  这些奔跑的民兵,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当时无线电技术不成熟,任务通讯只能靠长途电话線,60万民兵出动保护电线杆

  于是有了影像里看到的:沿途每根电线杆下,都笔直站立着持枪战士和民兵。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卫星发射那天,全国将近六成的通信线路被调用

  卫星升空后,全国各地的人们齐刷刷抬头,睁大眼睛找寻这颗中国“星”。

  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最先看到的,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

  中国发射了卫星,要让全世界都看到,卫星太小,肉眼看不见怎么办?中国科学家就想絀了伴飞“围裙”的主意,借裙显星。这条“围裙”,有卫星3倍之大,用肉眼很容易观察到

  即便到今天,人们抬头仰望星空,依然还有可能看箌它——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地球轨道上遨游。

  只是曾经送“星”上天的人,绝大多数早已陨落,只留下一个个璀璨的名字

  2016年,国务院批复,从这一年起,将东方红一号升空的日子设为“中国航天日”。

  近半个世纪过去,太空中已有200多颗中国卫星,开辟着中国人的星辰大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