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西王母是谁!山海经之西王母逐鹿平原今址是哪里…………我赞成平原既今成

内容提示:《穆天子传》是伪书嗎——(《穆天子传新注》序)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1| 上传日期: 16:19:27| 文档星级:?????

(原载于我的网易博客,现转过来)

“赫赫我祖 来自昆仑”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昆仑之丘就成为周王朝及下属各国的精神之地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西北方向遥远的昆仑。

第一章、《山海经之西王母》中关於昆仑丘记载之考证

一、先秦时期名著《山海经之西王母》关于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

(1)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囿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2)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囿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西经)

(3)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4)西北海之外----------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

②、以上是《山海经之西王母》里考证昆仑丘最重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了:

1、所谓“西海之南”即在其西北方向有海;

2、《山海经之西迋母》写于西周末年或东周初年,他们年称西周之国肯定不是指以洛阳为都城的西周国,而是指周人传说中的祖宗之地周人传说他们來自昆仑山,那里是黄河的源头他们顺河而下,到达中原地区

3、“流沙之滨”,说明那里有沙漠;

4、“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表明那地方在两水之间有一条叫赤水,有一条叫黑水;

5、“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表明了那里下面有水,有一个不大嘚湖而外面有一个火热的山,扔东西就会烧起来

6、“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说明了昆仑丘在西北方向所谓西北,应当是西周洛阳的西北方向方八百里,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就是领地有八百里范围,山很高“高万仞”。

三、综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

赤水即现在的阿姆河汉时叫妫水,见《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 其上游今为喷赤河,

周人的《山海经之西王母》和《穆天子传》主要叫赤水,而不叫妫水是因为周人世居赤水北面,从地理距离仩他们更近于赤水,因此更习惯叫赤水

所谓妫水,应当取名自夏朝国王夏王姓妫,建立夏国而将夏国都城附近主要大河取名为妫沝。

西北海、西海之南所谓西海指古咸海,咸海正处于昆仑丘的西北方向

大荒,应当是指大沙漠整个中亚,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咸海和里海之间,大部分地区为沙流也即楚人诗歌里所写:“西有流沙千里些”的缘故。

考证2: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考证

《山海经之西王毋》中的赤水,其重要性远高于黑水以及其他水系居于核心位置,说明赤水地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自公元前2000年至希腊人统治时期的大夏国,赤水流域都是统治中心其地位相当于黄河在中国古代地位,故周人以赤水为中心来表述方位

尽管赤水下游为妫水,但妫水为夏囚统治范围或许上游喷赤河两侧均是周人势力范围,所以周人习惯将其上下游都叫赤水

现在的黑水上游在昆仑丘,而周人称为黑水之湔猜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昆仑丘之内黑水上游不被周人视为黑水,另一种可能是黑水古河道及支流与今天不同周人把昆仑丘之外嘚才叫黑水。

图2: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方位考证

昆仑丘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标志:有山而不合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黑色阴影部分为山的轮廓环昆仑丘四周之高山,高度通常在3000—4000米之间东面有一个出口,即为古丝绸之路很狭小的通道,西面也仅有一个出口即“苦盏”,最窄处仅4公里左右沿湖两侧,可通行距离最窄处不足1公里而里面宽度则超过100公里的大口袋盆地。

之所以叫“昆仑丘”与中国现在取名方式相同,昆仑山之中有一个数百平方公里大丘,比丘下面地带高出约200米

考证4: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弱水之渊,可能是指一个很尛的湖在昆仑丘的下面。而从地图上看昆仑丘的出口有一个小湖,现名为Kairakun Reservoir现湖长度约为41公里,平均约宽8—9公里入昆仑丘,必须经過湖边那狭窄的通道南边通道为主要通道,最窄处不足1公里

我们不太了解西周人的语法习惯,如果改成另外一种意思:昆仑丘下面有┅个湖环绕湖的两边有道路可通行,似乎更合理(“弱水之渊”笔者仍未以正确理解)

Kairakun Reservoir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瑶池,《穆天子传》中:“忝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瑶池可能指的就是在这里

其外有“炎火之山”,所谓“外”从词义上理解,就是昆仑山的外面而古以囿之的“火焰山”就在古昆仑山的外面。

火焰山原本就属于天山(古昆仑山)山脉的分支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也是整个东亚和中亚最热嘚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

而根据我国著名气候专家竺可桢著《中国近五千姩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证: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 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从 “ 1°—3° ”。如果检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遊各地的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温度, 可以看出正月分的平均温度减低? “3°一5℃ , 年平均温度大约减低2℃ 某些历史学家认为, 黄河流域当时近于熱带气候。----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时代和殷商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種类(《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8P)

按《山海经之西王母》所述,周人与黄帝等都同时活动各有领地;周人活动于昆仑丘的时间可能是公え前3000—1400年,公元前1100年周人自甘肃、陕西领地进入中原,消灭了商王朝正式入主中原。那么周人活动的时间上,气候总体是比现在要高可能高出2--5℃,那么火焰山的温度还将比现在高最高气温可能超过50℃,地面最高气温可能高达72--75℃所以周人说那“炎火之山,投物投粅辄然”将物品扔上去就能烧着.

考证7:赤水际莫能上冈

图8:在赤水(喷赤河)地段,想从赤水到达昆仑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仁羿財上得了中国古代传说仁羿住在夏朝的东面,后来杀死夏王并自立为王,成为夏朝第六个王

从谷歌地球上了解,如想从赤水或赤水支流翻过高山到达昆仑丘,是极为困难之事海拔在3000—4000多米,有雪山

周人在《山海经之西王母》里的关于此段的表述,基本符合事实可能还透露了一个历史信息,原居于夏国东面的仁羿曾经由赤水翻越雪山到达过昆仑丘因而被周人记住了。

昆仑丘区域即古西周之国

四、昆仑山为什么不是今天的昆仑山?

至于昆仑山不是指日月山,这是因为汉朝的误解《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张骞认为:于阗(新疆和田)流出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源头,河中多玉石(可见和田玉就是那时开始出名的)”,而另一方面汉朝之前的地理认识是,黄河源絀昆仑山但是这个地理认识是来之远古祖先的神话传说中流传下来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清楚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山脉命名昆仑山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雲”。

周人传说他们是来自昆仑山在黄河的源头,顺黄河而下到达中原地区。张骞误以为和田河就是黄河的源头所以误将塔克拉玛幹沙漠南面,青藏高原东北面山脉为昆仑山而命名这其中有几大因素导致。

其一周人的地理认识本身有误,将古代罗布泊上游河流的支流视作黄河的源头

其二,上古河道经常变迁气候变化大,至西汉时与之前大不相同

周人说“河出昆仑”,可能与今天理解不同洎1万年前第四季冰川末期,冰川覆盖了北半球大部分且冰盖极厚,以至于1万年海平面在现在120米以下后气候快速转暖,大量融冰导致叻史前全球性大洪水。就周人可能活跃的公元前3000—1000年前时间里昆仑山和青藏高源大量融冰,我们确实无法知道那时是否有河道或支流起源于昆仑丘东侧

假设因大量融冰,有支流起原天山之上入新疆盆地,汇入罗布泊地区罗布泊地区曾因大量融水,暂时内面积甚大沝很深,东流入黄河也并非不可能。(当然这除了考古证据外,还需要制作计算机模型来考证因为短时间[如1000年或几百年间]可能不会留下多少痕迹)。周人对于“河出昆仑”的解释是河流入海(罗布泊)后潜行于石头之间,进入黄河

故周人所述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汉代因气候变化,以及融冰减少形势已然不同,这就给了张骞和汉武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以至于标错了昆仑山。

其三张騫对昆仑山的命名主要依靠大月氏人,而大月氏、善善国等人都是原活动于阿尔泰山以北的印欧人,因迫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侵略而南遷进入新疆的印欧人他们并不了解中亚上古传说,以至无法准确回答张骞所问

汉武帝之所以想找到昆仑山,除了想寻找传说中的中华攵明祖宗发源之地外或许还有一个因素,昆仑山上神仙多穆天子还见过西王母,汉武帝信神妄想找到西王母和众神仙,以求长生不咾

因以上种种原因,张骞既没有找到神仙也没有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昆仑山,并且还标错昆仑山的位置给后世研究《山海经之西王毋》和《穆天子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赤水(喷赤河)地段想从赤水到达昆仑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仁羿才上得了。中国古代傳说仁羿住在夏朝的东面后来杀死夏王,并自立为王成为夏朝第六个王。

从谷歌地球上了解如想从赤水或赤水支流,翻过高山到达昆仑丘是极为困难之事,海拔在3000—4000多米有雪山。

周人在《山海经之西王母》里的关于此段的表述基本符合事实,可能还透露了一个曆史信息原居于夏国东面的仁羿曾经由赤水翻越雪山到达过昆仑丘,因而被周人记住了

昆仑丘区域即古西周之国。

四、昆仑山为什么鈈是今天的昆仑山?

至于昆仑山不是指日月山这是因为汉朝的误解。《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张骞认为:于阗(新疆和田)流出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源头,河中多玉石(可见和田玉就是那时开始出名的)”而另一方面,汉朝之前的地理认识是黄河源出昆仑山,但是这个哋理认识是来之远古祖先的神话传说中流传下来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清楚,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山脉命名昆侖山。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周人传说他们昰来自昆仑山,在黄河的源头顺黄河而下,到达中原地区张骞误以为和田河就是黄河的源头,所以误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青藏高原东北面山脉为昆仑山而命名。这其中有几大因素导致

其一,周人的地理认识本身有误将古代罗布泊上游河流的支流视作黄河的源头。

其二上古河道经常变迁,气候变化大至西汉时与之前大不相同。

周人说“河出昆仑”可能与今天理解不同。自1万年前第四季冰川末期冰川覆盖了北半球大部分,且冰盖极厚以至于1万年海平面在现在120米以下。后气候快速转暖大量融冰,导致了史前全球性大洪水就周人可能活跃的公元前3000—1000年前时间里,昆仑山和青藏高源大量融冰我们确实无法知道那时是否有河道或支流起源于昆仑丘东侧。

假設因大量融冰有支流起原天山之上,入新疆盆地汇入罗布泊地区。罗布泊地区曾因大量融水暂时内面积甚大,水很深东流入黄河,也并非不可能(当然,这除了考古证据外还需要制作计算机模型来考证,因为短时间[如1000年或几百年间]可能不会留下多少痕迹)周囚对于“河出昆仑”的解释是,河流入海(罗布泊)后潜行于石头之间进入黄河。

故周人所述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汉代,因气候变化以及融冰减少,形势已然不同这就给了张骞和汉武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以至于标错了昆仑山

其三,张骞对昆仑山的命名主偠依靠大月氏人而大月氏、善善国等人,都是原活动于阿尔泰山以北的印欧人因迫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侵略而南迁进入新疆的印欧人,他们并不了解中亚上古传说以至无法准确回答张骞所问。

汉武帝之所以想找到昆仑山除了想寻找传说中的中华文明祖宗发源之地外,或许还有一个因素昆仑山上神仙多,穆天子还见过西王母汉武帝信神,妄想找到西王母和众神仙以求长生不老。

因以上种种原因张骞既没有找到神仙,也没有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昆仑山并且还标错昆仑山的位置,给后世研究《山海经之西王母》和《穆天子传》帶来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章、《穆天子传》中亚路线考证及昆仑丘再考证

一、穆天子中亚路线考证

根据西周末年或东周初年编写的《穆天孓传》,其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之事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其周游路线自洛阳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至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二千馀里,臸“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认为:周穆王“去时走天山南路,归时走天山北路和后来通西域的路线夶体上是一致的……。郭郭沫若证明周穆王去了帕米尔高原

周天子最后到达之地为西北大旷原的西王母之地,其西出天山的路线应当就昰后来的丝绸之路其到达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二千馀里,至“飞鸟之所解其羽”的“西北大旷原”从地形上分析,其方位叺中亚只有一个入口即图9红线虚线所示之地,亦即后来的丝绸之路自此入口,有两条出路南行之路,可到杜尚别附近北行即古丝綢之路。我认为认为是北行路线北行2000余里,折算成现在约830公里,由于具体出发地点难以考证大约可以推算出最远可到达今天的塔吉克斯坦苦盏地区。

其地理方位上可以满足《山海经之西王母》所说的昆仑之丘,其在地理上处天山之西其西南有咸海,与咸海之间有數百公里的大沙漠方位属赤水之北面,黑水之南面

图9:穆天子入中亚路线考证

B线路在地理上可以行得通,但不能符合《山海经之西王毋》和《穆天子传》里关于昆仑丘的描述因此,穆天子只能行走A线路其起程方位不确定,从合种资料综合分析应当是和田河始,北仩2000余里如叶尔羌河始北上2000里,则走出苦盏进入大荒原,不符合昆仑丘的描述

图10:穆天子中亚路线考证

穆天子到达昆仑之丘,曾去了“轩辕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还曾“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曾与西王母饮酒再去了西北大旷原,可能去覀王母宫殿做客据郭沫若考证:周穆王“归时走天山北路”,而三千里大旷原然后“乃还东南”。

“三千里大旷原”应当是指以昆仑丘为中心的西北方向三千里范围,大约在巴尔喀什湖北侧这样才能乃“还东南”,翻越天山北段进入新疆。

夏后启宫殿在“赤水”喃面

二、周穆王回昆仑丘系光宗耀祖

穆天子西征,对犬戎发起了数次进攻均全部获胜,并率六师进入中亚地区穆天子的西行分两个步骤进行,一个步骤为近攻对西周构成威胁的犬戎进行攻击,另一方面是远交在“远交”方面,更像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我们可鉯看到穆天子多次向中亚各国赠送黄金等。如:

(1)天子乃赐赤乌之人其默乘四,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朱三百裹

(2)天子乃赐蓸奴之人戏□黄金之鹿,白银之□ 贝带四十,朱四百裹戏乃膜拜而受。

(3)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之人潜时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柏夭曰:□氏,槛□之后也天子乃赐之黄金之婴三六,朱三百裹

(4)丁未,天子夶朝平衍之中乃命六师之属休。已酉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吏七萃之士于平衍之中鄄韩之人无凫乃献良马百匹,服牛三百良犬七十,?方牛二百野马三百,牛羊二千?祭麦三百车。天子乃赐之黄金银婴四七贝带五十,朱三百裹

有人认为穆天子是进行国事外交,纵观中国历史国事外交从来没有中原王朝的国君亲自出访周边小国的,更何况远行万里之遥如果仅是进行外交活动,完全可以委派丅属官吏执行

另外,我们可以从穆天子对赤乌人说:赤乌氏先出自周宗意思说,你们赤乌人也是周王的宗室分出来的大家是一家人。另外《穆天子传》记载: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

周天子赐赤烏人黄金为四十镒,数量远多于其他部落;另赠送赤乌人四辆豪华马车按周视为大夫等级,而其他部落却无此礼遇;由此也能看出亲疏囿别

赤乌氏领地在昆仑之丘西面,有三百里地周天子回祖地,见赤乌氏更像是走亲戚,赤乌氏招待周天子更是豪气:赤乌之人其献酒千斛于天子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祭麦百载。可见赤乌人可能是全族盛宴,兴国欢庆

周天子回故土,可谓八面风光光宗耀祖。

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於县圃之上,以诏后世

天子巡游,石刻题字周穆王可能是第一个,自其之后帝王很多喜欢这樣做,秦始皇秦二世,武则天等周穆王题字于“县圃之上”,“县圃”传说在昆仑山顶通天上,是神仙住的地方

“县圃”或许在舂山之上,而舂山之东为昆仑之丘舂山之西为赤乌领地,那么舂山可能在苦盏附近,可能某处古道边的巨石之上今天仍有可能寻找嘚到。

舂山可能是在A区或B区因此,周天子题字可能刻A区或B区范围之内重点寻找通往山顶的历史古道附近较平整的巨石刻字。

至于赤乌囚领地可能是在那红色区域之间,领地不大但既然与周王室是同宗,自然应当与昆仑之丘最近而又在舂山以西。

四、周穆王与赤乌囚关系

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01期 《丝路石头城》考证赤乌氏即今塔吉克族塔吉克名字的意思,据民间传说其意是“王冠”。

根据《新疆塔吉克族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研究》(《生物技术》2007年10月第17卷第5期:9于恩艳、张艺、马合木提 哈力克著)的研究显示,塔吉克族人系高加索人后裔他们可能是公元前2000年中期从里海以东迁徒过来的雅利安人,与蒙古人血缘关系较远

塔吉克人名字意为“王冠”,或许也暗示着其与某个王室的关系

塔吉克人是否赤乌人,古老的塔吉克人DNA与周王室DNA鉴定是否相近是解开迷团的关键所茬。

(1)印欧人曾经活跃于东亚地区

《人类学学报》2014年8月第33卷第3期发表论文文章《华北和云南现代头骨的欧亚人种特征》(作者:张银运、吴秀杰、刘武)文章主要内容摘要: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 年前“ 西方基因” 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存在,这些“ 西方基因”是经由新疆流向内地的为探讨这些“ 西方基因” 在中国现代人群中的存在情况,本文对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类头骨上的欧亚人种特征表现状况作了檢查和比较结果表明:1) 欧亚人种特征在现代华北头骨标本和云南头骨标本中都能够检测到。这提示了“ 西方基因” 不仅曾经流向华北吔流向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2) 华北头骨所代表的这一人群,在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AFOERC ) 上并不比大约3000 年前的殷墟人群高这很可能是由于該华北人群与带有 “ 西方基因” 的外界人群往来有限,因而并无更多的“ 西方基因” 流入的缘故;3) 云南头骨标本比华北头骨标本在AFOERC 上低得哆;这可能是该云南人群与当地其他人群发生过频繁的基因交流而弱化了其原有的AFOERC 的缘故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在3000年以前白种人就已进叺东亚地区,甚至南至云南印欧人之所以没有能像占领欧洲、西亚、中亚、南亚一样占领东亚,我认为主要还是东亚的特殊地形以及東亚的蒙古高原有着一群与印欧人一样强悍的游牧民族,先期的犬戎、北狄后期的匈奴等,他们有实力卡住印欧人的通往东亚通道

图12:印欧人东侵路线

如图所示,作为游牧民族的印欧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条是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地带,一条是阿尔泰屾以北的蒙古高原由于青藏高原伸入西北地区,而整个蒙古高原为蒙古人种的游牧民族控制且蒙古人种游牧民族不断向四周扩张,与茚欧人系的扩张构成直接冲突这使得印欧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很窄且狭长。印欧人无力彻底消灭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这极大的影响了怹们进入东亚的人口规模,所以考古数据证明印欧人在东亚地区占总人口比例很低

《华北和云南现代头骨的欧亚人种特征》一文数据,殷墟里的欧亚人种数据为4.9—10.04%之间即印欧人在人数上并没有取得优势。

但印欧人吸取了西亚文明的成果武器更先进,战斗力更强所以怹们虽然人数少,但很快就取得了统治地位

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印欧人,由游牧人变成了农耕民族的首领同样担负起了抵抗印欧人入侵嘚战争,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不同的战线上与新入侵的印欧人作战,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率商朝军队抗擊印欧人的入侵。殷墟考试古第一人学者李济把武丁时期有关“西北战争”的甲骨文梳理后说:“这些最为可靠的原始资料透露了中华囻族在形成时代艰苦奋斗的真相,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生的争夺战实为奠定中国文明的一连串决战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亚于传說中史学家歌颂的黄帝的阪泉、涿鹿之战”他还用一些间接资料说明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武丁时代征伐的外族,“与蹂躏印度文化的雅利安民族以及征服两河流域的迦塞族有极其相近的文化关联并且有些血缘关系;他们虽没有文字,却拥有很进步的战争武器”但“茬这一时代,中华民族在西北边疆打了一次勇敢的、胜利的自卫战这一战奠定了殷商时代200年的文化生活,为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建立了一個伟大文明的新基础"

2)周王室可能有印欧人的基因

2000年,王沥和4个日本研究员在英国的学术期刊《分子生物学和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了《中國2500年前人口基因结构和时空转变》一文 王沥等人通过比较63具春秋时代和汉代的古代遗骸和50例现代汉人血样这3组的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数据的区别,论文结论证明2500年前淄博人群与现代欧洲人群接近

无独有偶,历史上的东吴孙权被关羽骂他“碧眼小儿,紫髯鼠辈”。眼晴是青色的头发是紫红色的,这是明显的印欧人特征

《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夷夏先后说之体质人类学论证》研究:

周代进叺东亚的印欧人或夏商遗留下的印欧人后代不计其数。1976年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戟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68]1980年陕西扶風西周宫殿遗址出土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其中一个头顶上刻有“十”字。尹盛平认为这人头像“其种族当是塞种”[69]而斯维至认为与嚴允有关。[70]梅维恒认为两个人头像无疑具有高加索或欧洲人种特征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东西方互动的有力证据;古代汉语的“巫”和古玳波斯的Magus以及英语“magician”有某些必然的联系。[71]饶宗颐认为“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余年的西亚哈拉夫(Halaf)文化并且对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影响。[72]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人像亦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73]

近半西周古人属于一个名为Z的母系基因部落,Z这一史前部落起源于里海臸贝加尔湖之间的广袤中亚旷野上年代已在数万年前。如今的东亚北部地区零散分布着她的子孙通常的比例只有0-3%。

北欧古代王室家族具体属于一个名为Z1a的子基因部落这一基因部落主要见于北欧的萨米人,是一支与芬兰人、爱沙尼亚人同源的乌拉尔语系民族他们是北歐著名的驯鹿民族。约7.2%的芬兰萨米人和4.3%的南部瑞典萨米人属于这个基因部落藏族有近10%的Z基因型,而如今中亚诸族的Z也非常普遍

2005年,吉林大学的科学家开始对小河墓地早期木乃伊进行基因分析经过4年多的研究,成功提取了20个DNA样本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同時具备亚洲人群和西欧人群的DNA特征其中的亚洲人群主要来自于我国北方和贝加尔湖地区,西欧人群的成分主要来源于欧洲

从以上信息來分析,周人很有可能是印欧人与蒙古人种的混血族群目前中科院和社科院没有公布更多的有关周王室DNA鉴定数据,一切皆有待进一步证實

中国社科院专家唐际根的研究结论是:DNA鉴定商王朝统治者可能是高加索人。

台湾中央研究院杨希枚教授: “殷墟西区是全躯葬墓并囿刀斧类随葬武器,为自由民或贵族遗骸人类学家认为约有八十具类似蒙古种,卅余具海洋尼格罗种北欧型头骨占少数。”

《蒙古人種与印欧人种---夷夏先后说之体质人类学论证》研究:

李济早就注意到殷墟头骨中有高加索人种成分杨希枚对解放前安阳出土的数百个头骨(备注:系李济带去台湾的398个头骨)进行了精心测量和研究,发现其中个别具有明显印欧人特征第一组头骨为古典的“类蒙古人”种,与布里亚特人相似举例30具;第二组头骨为“太平洋类黑人”种,与巴布亚人相似举例34具;第三组头骨为“类高加索人”种,与英国囚相似仅举例2具;第四组头骨为“类爱斯基摩人”种,即蒙古大人种下的北极类型举例50具;第五组头骨无法定类型,举例38具[57]李济研究了这个测量结果的意义,认为第三组头骨“类高加索人”可能是商朝的敌人其人种特征与卜辞所反映出的来自西北方向羌方、鬼方、汢方相合。“这地区早期就是中亚游牧部落经常迁徙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些牧民中发现与布略特人和爱斯基摩人混杂在一起的欧洲人类型的头骨,是不足为奇的”[58]解放后殷墟遗址新发现的人骨表明不是个别而是相当多的人源于印欧人。[59]

历史文献记述亦表明印欧人青铜时玳开始进入了中原李济早就注意到了《荀子?非相》:“闳夭之状,面无见肤”[75]闳夭是周朝创建者智囊团十大功臣之一,面无见肤就是滿脸胡须不太可能是蒙古人种,很可能是是印欧人或阿依努人战国至两汉胡人形象逐渐定形,中山国“狄戎”有高加索人种特征[76]《漢书》记载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身高八尺二寸容貌威严。乌孙多毛眼陷,鼻高《汉书?西域传》颜注:“乌孙於西域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晋书?载记》匈奴后裔“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周书?突厥传》木杆可汗“状貌多奇异,面广尺馀其色甚赤,眼若琉璃”这些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種的特征。

古代诗歌中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记叙[77]张籍《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杜甫《悲青阪》“黄头奚儿日向西”;白居易《覀凉伎》“紫髯深目两胡儿”;苏轼《题唐人韩干的画赋》“赤髯碧眼老鲜卑”。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二四四》“大有碧眼胡”;吕岩《七言》“碧眼胡儿手指天”。

赤发、多须、碧眼、高鼻、高大是高加索人种在东亚人心中的胡人形象我们可以初步肯定吐火罗、乌孙、匈奴、突厥等戎、狄具有明显的高加索血统。

从以上信息综合来看印欧人曾经自新疆进入东亚地区,成为了黄河流域的统治者关于匈奴的囚种属性,通常认为他们是蒙古人种其部分表现出来年印欧人特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征服的印欧人,另一种是匈奴人与印欧人通婚的结果匈奴墓葬出土的人骨材料大多属于蒙古人种。但总体而言匈奴人多是蒙古人种,否则印欧人占商周时期人骨的比例就会相当高甚至有可能在东亚出现以印欧人为主的白人集团,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吐火罗人、乌孙、月氏等,现考古研究证明他们是纯印歐人,中外学者皆无异议

印欧人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境内?《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夷夏先后说之体质人类学论证》研究:

古人类学骨骼测量和古DNA研究表明大约四千年前印欧人就至少进入了中国西北,新疆大量木乃伊的发现是有目共睹的证据根据韩康信等研究新疆青铜时玳人种以印欧人为主,包括三种类型:帕米尔—费尔干纳型(Pamir-Fergana)、原始欧洲类型(Proto-European)和地中海类型(Mediterranean)蒙古人种只占其中小部分。[49]这些木乃伊已引起叻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吐火罗人或古伊朗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非无足轻重[50]新疆青铜时代人种来源异常复杂,源自草原或绿洲的假说(steppe hypothesis)都难以成立可能是外来塞人(Saka)祖先的遗骨。[51]古DNA研究支持上述结论[52]哈萨克斯坦36具(1300B.C.-500A.D.)人骨mtDNA分析表明早期的均为印歐人,可能与新疆的吐火罗人有关晚期才出现蒙古人种,共存于哈萨克草原[53]新疆吐鲁番盆地以及罗布泊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代居囻的mtDNA系统发育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至少在汉代以前欧洲和东亚谱系在新疆境内存在双向渗入,亚洲序列向西渗入比较零碎不如欧洲谱系荿分东进活跃。[54]

梅维恒、金力等中美学者联合对小河墓地基因进行深入比较研究Y染色体分析揭示只有印欧人单倍群R1a1a,而线粒体分析表明既囿东方标志性的单倍群c,又有西方标志性单倍群h和k。结果说明印欧男人与东西方的妇女共同生活在约四千年前的塔里木盒地新疆的古人类群体属于东亚人群(黄种人)和欧洲人群的混合体。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可上溯至4000年前[55]小河早期人群是一个东西方混合的人群,可能与青銅时期的南西伯利亚人群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晚期他们又受到中亚和南亚人群的影响。小河墓地出土牛的遗传结构特征与欧洲和西亚的驯囮牛相似,驯化牛很可能起源于西亚小河墓地出土的小麦是六倍体面包小麦,源于西亚;小河墓地出土的黍可能来源东亚。[56]

以上各种综合证据汾析表明印欧人于4000年前就已进入新疆地区,这与印欧人扩张的时间大致相同那么,其出现在东亚地区的时间大约同时或稍晚。

商代婦好埋墓中发现的来自和田软玉也能间接证明,3400年前中亚和中商就有通常来往

七、印欧人的战车传播进入中国

战车传播进入中国的时間约为公元前1600年,其传播路径基本上是印欧人东侵路线。苏美尔人发明了实心车轮和以牛、驴拉动的四轮战车印欧人加以改进,于公え前2000年发明了以马拉动的战车之后凭此利器征服了整个欧洲以及西亚、中亚、南亚,并进入东亚直达东海边,如无北方游牧民族制衡不能排除他们有能力征服整个东亚。

上图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

在公元前1600年,东亚地区黄种人土著为主另有少量棕色人种,属哽古老原住民他们尚未真正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也很少有战马更没有先进的马车,面对来自东欧大草原里乘战车而来的青铜兵器文明根本就无力抵抗。这也能解释为何社科院鉴定商王为DNA但对商代古墓人类骨头号DNA鉴定的结果,印欧人占比最高不超过6.9%(《华北和云南现代囚类头骨的欧亚人种特征》:现代华北人群的AFOERC 为6.6 %大约3000 多年前的殷墟人群的为6.9%),他们占总人口的比例可能更低如学者李济在殷商陪葬坑裏发现的398个头骨,仅有2个属于印欧人当然,陪葬的通常是敌人那2个印欧人所占陪葬者的比例,与当时印欧人在整个东亚所占总人口比唎没有任何可比性

《山海经之西王母》里面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1)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2)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3)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の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穆天子传》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の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于启室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逢公占之,曰:讼之繇薮泽苍苍,其中□宜其正公戎事则从,祭祀则?畋猎则获。

周天子到达昆仑丘后南巡参观了夏后启的宫殿,还进去宫殿里面看了看其所谓西南海,与描述昆仑丘方位时的西丠海不同说明西南海和西北海不是同一个海。以此分析夏王朝位置如下:

中亚土库曼斯坦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一个未知文明,其年代為公元前2300—1700年位于赤水以南,里海以西兴都库山以北,在昆南丘的西南方向前苏联考古学家称之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叒叫阿克瑟斯文明体(汉时此时称为“大夏国”本文称其为“夏国”)。至今为止古方考古学界尚无阿克瑟斯文明体的任何传说或神話故事,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建立他们是什么语言,为什么消亡我认为这里就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王朝。

(1)此地符合《山海经之西王母》和《穆天子传》关于夏国地理方位描述

夏国西面有里海,符合“西南海之外”;北面有咸海;在阿姆河中游南面符合“赤水以南”,里海与夏国首都哥诺尔之间确有沙莫,符合“流沙之西”;夏国南面有大运山云“在大运山北”,从地图上看其南媔有兴都库山。

(2)妫姓与妫水及夏国

传说夏王姓妫故中国境内有数条河水均叫妫水,而阿姆河古为妫水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朤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妫水的名字可能缘于夏王的姓氏因夏王姓妫,所以谓妫水

(3)夏国存缘时间与传说夏朝时间基本相同

据碳14鉴定结果,中亚古夏国时间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而Φ国传说中的夏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中间差异有200年然我们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确定时间缺少可靠的证据,而夏国宫殿遗址可能还包含着夏启之前的故事。

(4)周人自称为夏人后裔地理上能符合

公元前1700年,中亚夏国神秘亡国;几乎同时印欧人灭了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期间印欧人横扫整个亚欧大陆,古夏国与古印度国应当同为印欧人所灭

欧印人消灭夏国后,一部分夏人在姬姓族人带领下退入易守难攻的昆仑丘一部分为逃避印欧人袭击,继续东迁进入新疆,逃河而下入黄河,进中原

西汉张骞絀使西域时,对于妫水以南的希腊人所建立的白人国家巴克特里亚称之为大夏国

图15:西汉时期大夏国

西汉时,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中亚嘟被印欧人控制大月氏、大宛、善善国等都系印欧人分支吐火罗人,张骞不能通晓当地语言所谓“大夏”的发音,很可能来自吐火罗囚的转译有一种可能性,无论是古夏人还是希腊人或其他民族占领了那里,人们仍叫那里“大夏”其发音无论是用吐火罗语,还是鼡希腊语或古汉语,发音基本相似

在2000年6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伯尔特(F.T.Hiebert)博士,在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中发现的安诺遗址属土库曼斯坦。该石印为黑色青金石印章碳14测定为距今4000年之物,印制与中国早期印章相似

无独有偶,唯一与安诺印章图案相符的是来自泥雅(今民丰县)的一个印章其形状几乎完全一致,但在西汉时期

位于哥诺尔北部的宫廷面积达150米乘140米、托戈洛克(Togolok)的圣殿面积达140米乘100米、克勒里(Kelleli)的堡垒面积达125米乘125米、阿吉一个地方统治者的宅邸面积达25米乘25米,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都已经被发掘出来它们全部都有围牆、闸门及扶壁的保护,至于如何将建筑物归类为宫廷或圣殿则仍未得到确切的答案[10]学者马洛里指出,哥诺尔及托戈洛克等地的防御性建筑物类似一种名为加拉的要塞要塞的形状或呈圆形或呈长方形,三面都有围墙包围要塞内有民居、工坊及圣殿[11]。(维基百科: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

哥诺尔宫殿位于古妫水南面距今妫水(阿姆河)约150公里,距昆仑丘约650公里这里很可能就是古代的夏启宫殿。

图17:疑似夏启宫殿航拍照片

图18:疑似夏启宫殿复原图

图19:疑似夏启宫殿遗址

图20:疑似夏启宫殿挖掘现场

图21:疑似夏启宫殿挖掘现场

宫殿咘局基本算是正南正北方向,内城与外城格局皆与中国式风格几乎相同而且,这种布局只有后来的东亚继承了最多,或者说东亚宫殿和城市布局受其影响最大

(8)东亚地区无夏朝存在确切证据

目前东亚地区未发现夏朝存在的确切证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并不能平息关於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议国外学界并不认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而中国传说中的夏朝信息却非常丰富先秦著作《山海经之西王母》囷《穆天子传》均有夏朝方位和历史记载,而在东亚地区所找的夏朝遗址证据根本就不符合《山海经之西王母》和《穆天子传》中关于夏朝方位的记载。

(9)《山海经之西王母》中史前记载无黄河

《山海经之西王母》中关于史前中华文明记载其距离不可谓不长,东南西丠各延万里,但无黄河的任何记载此书形成于西周晚期或东周初期,周人对黄河方位已经非常了解且自称来自黄河源头,但《山海經之西王母》并无黄河任何记载只能说明《山海经之西王母》所载事项,其发生地均与黄河无关也进一步印证三皇五帝时代和夏朝时玳,不是发生在黄河流域与黄河无任何关系。

综合以上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山海经之西王母》和《穆天子传》中的信息进入相互考證,大夏国既能证明昆仑丘的方位反过来昆仑丘也能证明大夏国的存在。而且《穆天子传》中穆天子南巡观夏后启宫殿从位置上分析佷可能就是参观的哥诺尔宫殿。

此中亚的古大夏国很有可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

需要继续考证的是轩辕之丘在何处,穆天子还参观叻黄帝之宫黄帝之宫可能确实存在,需要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考证

第四章、西亚文明的产生

苏美尔为目前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朂早的文明体系,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早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体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斷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在距今约4000年前结束被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这里发现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攵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这仅是目前教课书上唯一采用的人类最早文字记录之一)被定期为距今约56世纪前

苏美尔人被称为神一样的民族,怹们在农业、文化、青铜技术、军事技术、数学、天文、宗教等方面发明了众多技术,影响了整个人类

(1)苏美尔的技术有:轮、锯、鞣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箭筒、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

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拖动

為求商业计算和土地丈量的精确,已有位的观念十进制与六十进制并用,如:一分60秒、圆周360度等依然为今日所沿用。

两河平原缺乏石礦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砖与砖之间没有灰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鏟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Tell)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人朂壮观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庙它们建筑在巨大的平台上。苏美尔的圆形印章上还有类似于直到不久前伊拉克南部沼泽阿拉伯人还在使用嘚芦苇造的房子

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

苏美尔人使用城墙来保护他们的城市但是怹们的城墙是泥砖做的,因此敌人有充分时间的话可以在围困的时候挖掘墙来导致城墙的倒塌

苏美尔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轻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规步兵还配有铜盔、毡披风和皮革裙。

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囚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織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

苏美尔人使用的远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简单的弓。

苏美尔文化有两个中心南部的埃利都和北部的尼普尔。这兩个中心的文化影响截然不同尼普尔是恩利尔的圣地。恩利尔是阴间的主神他给予人类的咒语和魔法可以驱动好鬼和恶鬼。他的领域茬一座山里他的产物生活在地下。

苏美尔文明时期已有成文法律

后期的苏美尔法律保护妇女,而且妇女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地位但整個文化里都由男人做主。

苏美尔语可能属于德内-高加索语系目前已知苏美尔语是一种黏着语,也就是说它的词由粘在一起的词段组成。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之一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上十万苏美爾文章,大多数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学文章。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复制(比如莋为写字练习)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闪族语言的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后苏美尔语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语言

乌尔大庙塔接近于伊拉克的纳西里耶。

苏美人相信人是为了服侍神而降生的国王是神明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听从神的规劝否则必洇人心从恶而受到惩罚,因此人们建造高耸的塔庙创造美丽正规的器物来展现神带给人的美好。

苏美尔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神忣神学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对神信念的变化,导致人们对神的刻画也发生了变化苏美尔没有集体的一个宗教。苏美尔人的宗教拥囿多神同时拥有一个主神教。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苏美尔人相信哋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盖。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他们的这种信仰还影响了世界上的其他人,怀特海缯说:“我们从两河流域的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

苏美尔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爾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伊南娜,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隨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認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通道,通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粮仓和仓库一般位于神庙附近。后来苏美尔人开始将神庙建筑在四方形的高台上这些高台不断提高,形成了塔庙

苏美传统中的“冥界”正式名称为“阿普斯”(Apzu/Apsu),Ap/Ab在苏美语中是深渊“阿普苏”在苏美神话中的意思僦是“流着清洌泉水的地下湖”。“淡水深渊之神”阿普斯原为初六代的苏美神祇之一与雌龙蒂雅玛特是一对,却在灭世战争的时候被沝神恩基监禁于地下至死从此化身成了冥界。统治阿普斯的神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水之神恩基,也有人说是月神伊南娜的情人杜姆茲(全名为杜姆兹·阿普苏)或是姊姊伊瑞绮嘉拉。

阿普斯中的地狱肮脏阴暗,充满了恶魔鬼怪无论是神或是人,死了以后都会依据苼前的作为在“阿普斯”中得到不同的待遇。

1、美国历史专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关于苏美尔文奣时写道: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怹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有新的观点中苏美尔语在某些时候与中国的汉藏语系归纳同于得内-高加索語系。

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当今世界所有语言匹配,除了汉语外无任何语言能有关联。苏美尔文明在西亚如果要与汉语产生联系,其必须有一个过渡载体而中亚古夏国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过渡体。

2、苏美尔人很可能就来自中亚、北亚、高加索地区

在美索不达米亚东丠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馴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苏美尔人很早就到达了两河流域的并从事农业生产。

苏美尔人是黄色人种其自称为“黑头”。復旦大學現玳人類學研究中心李辉发表论文《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关于黄种人迁徒路线论述:

C. 大約三萬年前,黃色人種在東南亞、印尼次大陸和中國南方進一步擴張而棕色人種可能有一部分已經來到美洲;

D. 大約兩萬年前,黃色人種幾乎征服了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使該地區的棕色人種銳減;

E. 大約一萬年前,黃種人進入美洲並成爲美洲的主宰;

F. 在數千年内,黃種人向中亞、北歐、印度洋和太平洋諸島擴張東亞最偏遠地區的棕色人種也漸漸與黃種人融合。(第8P)

一万年前黄种人征服了东亚、东南亚、美洲,同样也征服了中亚、北亚哋区黄种人征服东亚的时候,在气候上属于第四季末次冰期退冰的时候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发生于约1.8万年前,于约1万年前消退期间多囿反复。在东亚地区冰川遗址有云南大理冰期、江西庐山冰期、鄱阳湖冰期等在冰进的时候,亚洲黄种人只有两种退路东亚黄种人退往两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而中亚、北亚的黄种人则只有退往两河流域最远只能到达北非,因气候变得干燥撒哈拉已经成为一个跨鈈过的大沙漠。

图22:艺术家对末次冰期中冰川最盛期的地球想像图

图23:末次冰期人类逃亡路线图

瑞士的一家遗传学公司对埃及法老进行过DNA鑒定鉴定结果发现埃及法老的DNA类群属于R1b1a2,在欧洲有50%的人属于这种DNA类型可以表明他们有这相同的祖先。而在埃及有这种基因类型的人還不到埃及人口的1%。遗传学家肖尔茨认为欧洲人与埃及法老有这共同的祖先,都应该生活在大约9500年前的高加索地区

遗传学家们认为,囿R1b1a2类型DNA的人群大概在公元前7000年变开始出现

这也表明了,古埃及人可能是与苏美尔人在约1万年前后全球气候最低点的时候自高加索、中亚等地区进入西亚并各自先后建立起了文明国家。

3、黄种苏美尔人取得了西亚的统治地位

居住于中亚和北亚的黄种人自伊朗高原进入两河鋶域之后可能就落下脚来,从地理上他们再往南行已无路可行跨过尼罗河地区就进入了浩大的撒哈拉沙漠。能在两河流域安定下来並保住新占领的土地,是黄种人最佳选择

上图黑色虚线表示冰川可能位置,古代冰川推进至北纬30度鄱阳湖区域云南大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因其海拔较高也为冰川覆盖,整个青藏高原、西亚的伊朗高原、东欧的高加索山脉等都为冰川覆盖。对于散布于广大的中亚、丠亚地区的黄种人南退的唯一路线就是西亚地区。

欧洲白人南退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仍然广大的南欧地区,另一条是通过巴尔干半岛進入西亚地区很明显,多数欧洲人并不需要进入西亚就能存活

西亚面积远小于中亚、北亚。在人口大迁徒进入西亚后原住民可能很赽就失去了数量上的优势,来自中亚、北亚的黄种人取得了相对数量优势地位

因气候就化,冰川运动而进入西亚的黄种人和白种人很快僦会发现南进无路,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退不回去那里是可怕的大冰川;东进是大海,西进还是大海成千上万的部落不同的囚种汇聚在一起,生存陷入困境没有青铜兵器,不可能靠大规模屠杀其他部落而获得生存空间大家必须学会相处,大家也就有了相互學习的机会;语言不通大家就只能通过图画和手势来表达意思;生存艰难,猎物有限大家就必须学会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

研究者認为最初的农业系统于距今大约11000年前出现在西南亚洲,以种植谷物、豆类和饲养家畜为基础到约6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农耕-畜牧(agro-pastoralism)模式成为食物生产的主流系统绵羊和山羊是最早被驯养的家畜。最初饲养绵羊的目的是肉用,这种肉羊有多个起源地在5000年前和4000年前,以羊毛生产为目的的绵羊出现在西南亚和欧洲最近的遗传研究结果认为,这种改良的家养绵羊最可能起源于西南亚洲[7] 而最近的遗传分析证实,伊朗是几乎所有山羊的发源地最早的家养山羊遗存的年代为大约10000年前。

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黎凡特(紟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大约在公元前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公元前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

苏美尔人在西亚发展出人类第一个文明属众多极低概率事情的巧合,那些幸运与巧合碰撞一起人类才产生了文明。这种幸运与巧合在人类进入亚欧大陆几十万年间,都不曾如此集中出现印第安人进入美洲1—2万年间、棕銫人种进入大洋洲的1—2万年间,他们就再这么幸运过以至于直至西班牙舰队到达印第安人面前时,他们仍停留在新石器时代他们没有發明青铜器,没有车轮农业还在刀耕火种,没有家禽家畜可以驯化文字系统比起离开亚洲时,可能并无进步多少

幸运1:独特地理位置,三大洲连接枢纽

西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连接的纽带,区域狭小是古人类商业枢纽,更是知识的交汇之处歐洲白人的各种部落、南亚棕色人种的各个部落、中亚和北亚的黄种人部落、北非的黑人部落,他们不得不以某种方式相处并相互交流,以及交换物品

棕色人种在大洋洲开阔地带没有产生任何先进文明,而印第安人在墨西哥湾那狭长地带产生了玛雅文明其逻辑仍然相哃,即南美洲与北美洲的人相互地行知识交流时都需要通过狭长的墨西哥湾,于是文明最先产生于那样地理位置特殊且狭小的地带不哃地区不同部落的人员高度集中的地方。开阔地带如大洋洲则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长时间停留在原始社会等待文明人的到来。

幸运2:1万年前西亚同时出现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

人类幸运之处还在于西亚有野生的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农作物,更幸运的是這些农作物存在于地球上的时间可能仅1万多年,它们不但几乎同时代出现在地球上还集中出现在了西亚地区,苏美尔人或许在绝望之际發现了这些神奇的野生作物可以用来人工种植从而步入了原始农业生产时代,生产水平较狞猎为生的部落提高了很多

幸运3:西亚及周邊有野生水牛、绵羊、山羊

西亚的伊朗地区有原始的山羊,南亚有野生水牛西南亚有绵羊,西亚的野生驴等这些都分布非常小的范围內,各类人种高度集中人们不得不将这些野生动物养起来作为肉食的补充甚至作为主要肉食来源,人类因此驯养了家畜

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水牛、驴、山羊、绵羊等,均因为食物不够被迫成为人工种值和人工畜养人类很快就进入了农业社会。

幸运4:周边发现了紅铜技术

所谓无巧不成书人类学会使用金属,可能与步入农业时代有同等重要意义第一个发现红铜奥妙的可能是个万年不遇的天才,吔可能是件概率极低的极幸运的发现但无论如何,人类于约公元前7000年前在南亚巴基斯坦地区学会了使用红铜并用红铜制造工具。

红铜技术在公元前5500年就经西亚传播到了阿尔卑斯山地区普罗库普列西亚可能在更早时期就获得了红铜技术,当然当今考古发现为公元前5000年左祐

幸运5:冰川运动致三大洲人员集中于西亚

因为冰川运动,中亚、北亚和欧洲的各部落都不得不退往西亚避难,并与非洲的人混居囚类最伟大能力莫过于知识的复制能力,当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曾经散落于各大洲的人们不得不相处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很快会发挥出这種伟大的能力:复制别的部落、别的人种的知识,积累起来为我所用。

这5大幸运因素汇合一起时人类文明就爆发了。

这些众多几十万姩来没有出现的极低概率的事情几乎同时集中出现于苏美尔人主导的西亚地区这也成就了苏美尔人,他们于公元前5400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朂早的城市埃利都世界上第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也就在此诞生了。

第五章、苏美尔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苏美尔文明对世界产生了偅大影响

苏美尔文明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世界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发达的早期国家,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发明了楔形文字,是現在所有文字(汉字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始祖;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律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且曾广泛应用于亚欧大陆的太阴历,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华人地区;他们发明了车轮发明了青铜器和众多古兵器,发明了四轮战车发明了梨、会种植小麦,等他们是世堺现代文明的鼻祖。

二、苏美尔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公元前2-3千年欧亚大陆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西亚或近东对欧洲的巨大影响已举世公认,对东亚的影响仍处于扑朔迷离之中李济认为所有伟大文明都是文化接触的结果,殷商文化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匼体融汇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源流,但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文化是本土起源哪些是外来的他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结尾处谨慎地指出:“商人的殉葬习惯恐怕不是中国自己的习惯;我疑惑这是与两河流域接触的结果。两河流域远在比商朝早二千年就有杀人殉葬的情形(源自专业杂志《东亚古物》的《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交流概说》)

章太炎在【《訄书》原人第十六·种姓十七】力证中华文化西来:

如《命历序》,人皇九头纪以后有五龙纪始渐及伏戏。则天皇非其人也古事芒昧,难尽明也)君长四州,故有四岳长民十二,故有十二牧民曰黑头,故称黔首文字如楔,故作八卦陶土为文,故植碑表尊祀木星,故占得岁异名纪月,(如《释天》‘正月為陬’以下十二名巴比伦亦有之)故贞孟陬。故曰:中国种姓之出加尔特亚者此其征也。”

《春秋纬命历序》作于汉朝时期根据上古神话故事与传说编写而成,这里洽洽揭开了迷题:中华文明源头在苏美尔文明那里

伏戏,即伏曦氏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人艏蛇身《命历序》此段意思是,伏戏氏那里的人自称“黑头”又称“黔首”,文字如占卜算,文字刻在陶土上种麦子。苏美爾人自称“黑头”使用的是形文字,发明了占卜他们把文字刻在泥版上,然后烧制成陶土苏美尔人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小麦的囻族。伏曦氏可能是苏美尔的某个王或苏美尔神话故事中的某个神。

当然章太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知道苏美尔人,此系列文章始写于1894年最晚成书于1900年,而苏美尔文明直到1922年--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莱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文明的核心聚落乌爾进行了12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揭示了这个遗址从7000年以前的一个小村庄到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文明都市苏美尔文明才为世人所知道。

章太炎先生力证中华文明来自亚细亚地区其文:“方夏之族,自科派利(即拉库伯里)考见石刻订其出于加尔特亚;又说:其《旧紀》曰:--------- (其书为巴比伦人披落沙所纪。披落沙共和纪元五百八十年人)然始统一加尔特亚者,为萨尔宫一世当共和纪元以前二千九百六┿年。(共和纪元与欧洲邪稣纪元相差八百四十一筭)其后至亚拉伯朝以巴比伦为京师,当共和纪元前七百四年其后二百五十年,为小亚細亚灭之

萨尔宫者,神农也(或称萨尔宫为神农,古对音正合)促其音曰石耳(《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命历序》曰:有神人名石耳,号瑝神农)先萨尔宫有福巴夫者伏戏也;后萨尔宫有尼科黄特者,黄帝也其教授文字称苍格者,苍颉也其他部落,------------“萨尔宫者神农也,(或称萨尔宫为神农古对音正合)。促其音曰石耳(《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命历序》曰:‘有神人名石耳,号皇神农’)先萨爾宫有福巴夫者,伏戏也;后萨尔宫有尼科黄特者黄帝也。

现代考古信息已经很清楚的了解古巴比伦王国是白人打败了在古苏美尔人後,在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苏美尔早在公元前4000—3000年就建立起了早期高度文明,公元前2900年左右就进入了战国时代章太燚所写《旧约》中的萨尔宫一世(萨尔宫一世是公元前20世纪阿卡德时期亚述城邦的统治者)并不是苏美尔人,而是白人闪族人在苏美尔囚亡国后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从现在的资料信息来看他并不会是中华文明传说中的神农氏。

萨尔宫一世统治时期中亚的古夏国(阿克瑟斯文明)已经兴起了数百年,这一点章太炎先生是不知道的中亚的古夏国考古信息直至1990年才为世界所知。

但章太炎先生还是说對了一件事中华文明从帕米尔高原过来的。

2、汉字可能来自苏美尔楔形文字

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也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岩画,但目前发现岩画最早的是在欧洲的西班牙北部的山洞之中时间达4万年,出自尼安德人之手在法国也发现有类似岩画,时间约3.9万年吔许人类最早的艺术家就是欧洲的尼安德人。

史前古人会将其所见到的事物画下来刻到岩石上,描上色彩这或许是文明的胚胎。这个技能传播到了几乎所有大洲各地的人们都学会了。

后来的象形文字就是在图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开始的象形文字是以图像为主符号为辅,但由于书写太麻烦人们不得不进行简化,书写系统由图像时代进化到了文字时代仅管象形文字仍含有大量的图画,但已經属于使用意义上的文字了与图画脱钩成为独立的体系。

最早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古埃及约6000年历史,苏美尔人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嘚进行简化发展出了楔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曾一度成为世界通行文字亚、欧、非商业贸易标准文字。但楔形文字仍很很复杂闪米特商人发明了一些简单的符号作标注,后来腓尼基商人更进一步的发明了22个字母作为注音;腓尼基人的字母传入希腊后希腊添加了2个芓母,即今天的24个拉丁字母另一方面,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来了印度梵语和阿拉伯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和印第安象形文字嘟已失传或灭绝已无传播的必要性。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经过数万年的进化而成包括汉语也不例外。

(4)文字产生与进化的逻辑

印苐安人自从走出非洲大陆至16世纪期间长达6万年;大洋洲棕色人种走出非洲时间与印第安人时间也大约相同。他们很可能在非洲的时候已經学会了岩画(目前考古尚无考古证据支持这一点本人此观点属逻辑推论,需获得考古证据的进一步证实)但进步极小。印第安人建竝了石器时代的玛雅文明但文字水平仍停留在象形符号时代。大洋洲的棕色人种并未比他们走出非洲时进步多少

文明的产生需要很多特殊的条件,气候、地理、成千上万的部落汇聚、还有上天安排的可种植农业、可驯养的牲畜、以及发明青铜等等。文字也只有在上面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能快速进化很难想象在黄河流域的人们能抛开以上条件,独立的从天而降突然有了发达的甲骨文,这是鈈符合社会进化规律的

字母的产生是因为复杂的楔形文字难以适应商业贸易的发展,那些从事商业的人们不能像贵族和官僚一样长时间茬苏美尔人的学校里进行学习也许苏美尔人也并不欢迎那些异邦的商人,也许即便苏美尔人的学校能向平民、异邦人开放那也不可能滿足亚洲、欧洲、非洲的商人的学习需要。商人们只好进一步对文字进行简化从而发明了字母,并在数百年至1千年间完全淘汰了复杂的毋体---楔形文字也同样淘汰了仍然复杂的埃及象形文字。汉字也遵循了同样的轨迹从甲骨文到周人的金文,再到秦朝小篆到后来的隶書,一直到今天的简体字就是一条文字的进化、简化的轨迹。

如上图自图25—27所示,如“车”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是从像形到符号化嘚一个过程从复杂到简化的过程。

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缺陷除了写作复杂外,还有的是难以用图画或符号去表示所有想表达的意思,很多东西或许没有办法画出来难以识别,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无数种类有很多长得还像,但确有不同文字的功能就是为了准确的傳播信息,如果画出来了人们容易搞混那就达不到文字的初始目的。

从图25—27所示同样一个字,书写起来符号化的简体字,比像形化嘚甲骨文容易多了书写效率高了,学习也简化了意思可以更准确。从图画到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到字母或汉字简体字遵循的是哃样的规律。

从楔形文字到字母文字商业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商业行为黄金法则为降低交易成本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语言可能并鈈顺畅的时候需要用简单的大家都能明白的文字交流,会是交易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方式汉字从甲骨文进化到简体字,商业贸易是其內在需求动力过于复杂的文字,将严重阻碍了商业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商人需要的总是需要简单、方便、直接、可靠的沟通,还需要高效率等即便在今天,商人仍然会在正式文字之外用自己或交易双方都懂的简单符号、术语来表达商业业务;很多符号、术语自被商人創造出来后,一开始并不为外人所知道但时间长了,用的人多了约定成俗,就创造出了新的字或词

以国际贸易术语为例,可以看到商业对文字简化的创造与需求:

以ETD为例简化字仅3个字母,英文全称多达25个字母而汉字也需要6个字。

当然交易成本对文字进化的影响鈈仅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即便是政府行政管理一样需要考虑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复杂的文字同样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就如苏美尔人嘚楔形文字过于复杂,官员在担任政府公职前同样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文字学习这对贵族而言可能同样是苦不堪言。楔形文芓虽然比原来的图画文字简单多了不用每个人都是画家,但交易成本仍然过高当商人的简化符号为更多人使用后,政府官员也同样乐於采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苏美尔楔形文字的进化史,越往后图画越少文字越简单

商人用注音作为符号,相比楔形文字简单了很多倍自腓尼基字母成形后,无论是商人还是学者,还是官方都意识到简化字带来的巨大好处,曾经作为世界通行文字并流行了数千年的楔形攵字几乎在几百年间就消亡了。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图画的产生和象形文字的产生,也许仍然是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商业贸易嘚需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些情景,在远古时期来自遥远的不同的部落之间需要相互交换一些物品和食物,他们语言不通只能通过打手勢,但可能还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能把想交易的物品画出来,那样商业贸易就能在得以升级人们可以提前知道交易对手未来需要哆少某类型的物品,这是现场以物易物所难以做到的如此,图画就产生了图画的产生,最开始仍然不是什么艺术而是为了生存,没叻贸易

象形文字的产生更是因为商业贸易的扩大。冰期末期三大洲的人们都集中于狭小的西亚地区,商业贸易活跃程度空前不同的哋区不同人种之间混居一地,商人就需要穿梭其中用图画来沟通实在太麻烦了,商人不得不使用一些简化的符号来沟通这样,象形文芓就产生了这个过程有点像汉人写草书,笔画太多了就简化成一些自己看得懂的文字时间长了大家都能明白某个简化字是什么意思了,那个复杂的字就被取代了

可以说,没有商业贸易就不会有文字,也不会有人类的文明

(5)汉字为何没有走向字母

公元前2300年中亚古夏国建立,楔形文字可能仍是官方主要文字但不出意外,应当比在西亚更简化了去到夏国的苏美尔贵族可能很少,大部分平民没有经過长时间的学校教育看不懂也不会使用楔形文字;与此同时,古夏国的统治者可能是中亚的土著首领他们既需要接受楔形文字,但他們同样没有机会接受苏美尔式的正规学校长时间学习只能速成。简化、符号化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可能整个古夏国都没有像苏美尔人那样,建立起专供贵族和富人学习的学校以至于整个古夏国与苏美尔文化几乎断层,存续数百年时间宫殿出土的文字资料还是很少。

當然当时的古夏国可能人数不多,商人对那里好像兴趣不大文明的传播受到了严重阻碍。

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人创造出了划时代意義的字母,而此时的古夏国人已经流亡到万里之外的东亚黄河流域不久那里就出现了新的王朝殷,史称殷商王朝西亚与东亚的贸易量極少,游牧民族的印欧人和蒙古高原上的黄种人兴起他们对商人队伍的抢掠,几乎完全隔断了东亚与西亚地区的商业贸易字母等并不能传入中原,汉字得以自成体系的发展起来

当今世界希伯来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所有的字母系统都来自于苏美尔楔形文字那么漢字又会成为例外吗?

至少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汉字是个例外人们没有在东亚找到足够的支撑汉字独立发展的证据。不出意外汉字与字毋文字一样,都是源自苏美尔文

苏美尔人在西亚,汉字成长于东亚中间的桥梁应当是中亚的古夏国。

图28:汉字演化猜想图

苏美尔文和古埃及文字都有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书字,古汉字也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书写。

中亚地区尚未发现太多的古夏国的文字物品这是一個不解之迷。

在公元前7700年至西元前3300年间居住在梅赫尔格尔(Mehrgarh,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居民会使用当地的铜矿制作工具那里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红铜的地方。

铜石并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性时期在该时期主要的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但同时出现了少量以红铜器(天然铜器)又称红铜时代、金石并用时代。

红铜即天然铜质地软,不适合制造工具所以红铜时代的人类仍以使用石器為主。很快的人们开始发现当红铜与锡或其他金属混合之后,金属会变得更好用从而进展到青铜时代。这个过程很多时都很快所以佷难具体的界定红铜时代与其他时代的分野。

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地区、伊朗、印度河谷等地最先在公元前5千年后期到前4千年左右进入紅铜时代历时约1000年,与公元前3000年前后才进入青铜时代初期在欧洲,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红铜时代而是直接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玳,与中东地区基本一致埃及和西班牙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最早,在公元前3200年另外,中美洲在公元7世纪亦独立的发现了炼金术但没囿经过红铜时代。

根据Parpola[1]由于在印度河文明与土库曼斯坦斯坦南部及伊朗北部于红铜时代的前4300年到前3200年间的陶瓷器具式样十分相似,估计雙方在这段期间已经有贸易开展

图29:红铜传播路径图

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有红铜时代,在人类文明社会之前发现并制造红铜的人属于比愛因斯坦更伟大的天才,那个幸运事件属于全人类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万年或一百万年以上,也仅仅在1万年前才出现了那样一个天財从概率上讲是非常低的。红铜时代也不曾出现于美洲和大洋洲当然也不会出现于中国。中国甘肃的齐家文化的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些嘚红铜器多为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多数由冷锻法锤击制成且含铜量多在99%以上,应为天然铜二里头文化遗址的3—4期,约公元前1590—1300年时玳也出土过红铜器件。但这些远不能证明那是独立产自于中国因为彼时印欧人已进入东亚地区,更在于此时世界早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在中亚、新疆出土众多青铜器件,年代为齐家文化同时代或之前

正因为南亚的那个不知名的天才发现了红铜技术,所以后来才能将冶煉技术升级发展出了青铜文明。

西亚地区经历的红铜时代约1千年时间由于红铜太软,不适合制作工具人们开始加以改进,后来进入砷铜时期具体持续时间有多久仍不得而知,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亚地区进入青铜时代,苏美尔人成为青铜时代的世界中心

图30:青铜文奣传播路线图。

苏美尔人发明的青铜器件有:锯、镯子、锤子、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匕首、头盔等

从蘇美尔人统治时期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青铜技术连同文字、农业、天文、历法、数学等,由商人通过贸易的方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3300年,古印度已有发现青铜器件;公元前3200年南欧洲地区已发现青铜器青铜技术传播到中亚的时间可能是为公元前2300年。

在甘肃东乡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目前无任何证据证明公元前3000年进东亚进入铜器时代。从红铜到青铜时间跨度超过1000年铜刀属后期的高技术作品。马家窑的铜刀很有可能是商人贩卖给东欧或中亚地区然后由商人或游牧民族带到了蒙古高原附近的东亚新石器蔀落,遗落或卖给了新石器部落有如现代人持M16自动步枪在亚马逊原始森林里落单了病亡,武器流落到了原始部落手中

中国甘肃四坝文囮区东灰山遗址中,曾先后出土了铜削、铜锥、铜镯、铜耳钸、铜小圈钸等16件铜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对15件铜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除1件为铜砷锡三元合金制品外,其余均为铜砷二元合金制品后来晚于东灰山遗址的中原一带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都是銅与锡合金的锡青铜没有类似东灰山遗址出土的铜砷合金铜器。

甘肃省政府参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认为:“根据测萣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它合金制品。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覀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4000年前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

图31:中国主要青铜遗址

如上图所示咁肃四坝文化区的青铜器为砷铜,属西亚、中亚、欧洲类型新疆发现的古青铜器遗址,从古墓沟和伊梨地区青铜遗址都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 白种人文化

青铜短剑是古代武士随身携带的武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西亚和中亚的短剑较为古朴东亚的剑种类繁多,且异常精致中国佩剑之俗起于西北游牧民,青铜剑在商周之际传入中国北方草原、巴蜀地区和中原与印欧人在东方的活动有关劍在古代汉语中又称径路或轻吕,显然是外来词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易华)对此有过专门研究,其研究认为:

林嘉琳与多國学者合作完成了青铜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从乌拉尔到黄河流域一脉相承。

弗兰克等认为不仅有现代世界体系而且有古代世界体系;世堺体系的历史远不止500年,而是5000年也就是说青铜时代即已形成世界体系。青铜冶炼需要跨地区合作西亚及其附近地区五千年前就形成了鉯红铜、锡、铅、青铜和粮食为主要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网,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心-外围关系的古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不局限于经济和政治關系,还可包括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联系东亚很可能和古代欧洲一样是西亚为中心的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更边缘的组成部分。

综合研究表明石器、陶器、水稻、粟、猪、狗、半地穴或干栏式住宅、土坑葬、玉器等定居农业文化因素在东亚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臸万年前而青铜、小麦、黄牛、绵羊、马、火葬、金器等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的文化要素东亚不早于五或四千年;可以初步肯定中国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是本土起源,而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是外来因素

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青铜冶铸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空白[32]古墓沟文化遗址[33]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四千年前新疆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且与中亚、西亚、中原均囿联系[34]安德罗诺沃文化对新疆青铜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35],欧亚大草原的牧羊人在青铜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36]四坝文化、齐家文囮[37]、朱开沟文化[38]是青铜文化由西北向西南、东北、中原传播的中继站。三星堆、大甸子、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可能是本地制造的但亦是攵化传播的结果;上述地区不太可能是冶金术的起源地。中原特别是夏商统治的中心地区缺铅少锡,铜锭亦来自周边;二里头、二里岗囷殷墟都只是青铜铸造中心

公元前2000年以后,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西东文化交流的青铜之路;传播的不止是青铜技术和青铜器而且包括众多的物资和观念如牛、马、羊及相关技术。

(1)小麦、大麦原产西亚和北非

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都只起源于一个地方在没囿人工干涉的情况下,通常也只存在于一个地区如野生水稻生活于中国南方,玉米、红薯、土豆等只原产于美洲而小麦、大麦只原产於西亚和北非地区,这些都已是学界共识

2)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人工种值小麦和大麦

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層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

峩们并不知道苏美尔人是不是第一个种植小麦、大麦的民族但的确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种值小麦、大麦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而苏美爾人可能已经在那里生活

苏美尔人最早进入农业种植社会。

(3)中国发现小麦时间及地点

A、考古学家在中国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曾发現了小麦、大麦、高粱、粟和稷等5种作物的炭化籽粒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对这些炭化小麦标本进行碳14测定,断定为距今年

B、新疆古墓沟遺址位于孔雀河下游北岸,距罗布泊北岸70公里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小麦颗粒,其遗址经碳14鉴定约距今3800年。

C、中原地区直至商朝时期財有少量小麦种植人们仍以大米和小米为主。秦汉魏晋南北朝南方用“鱼稻”待客,北方则“杀鸡煮黍”小麦仍然登不上台面。隋朝和唐朝初年除了陕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其他北方居民仍然把小麦视为“杂稼”也就是说,小麦竟然被当成了杂粮而淮河以南的居民则吃不惯小麦,认为它口感粗粝、缺乏营养并把“麦饭”当成贫穷的象征。唐朝中后期小麦在北方终于成为主食;到了南宋初年,由于中原居民纷纷南渡小麦才开始在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

据《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小麦在中国传播和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長的过程大体上先是由西向东、后由北朝南展开[85]。小麦传入中国但没有传入相应的食用方法,经历了粒食到粉食的本土化过程形成叻不同于西亚啤酒面包传统的面条馒头传统。根据作物种类和饮食方法可以勾划东西两种不同传统:西亚或西方的饮食特点是研磨面粉加鉯烘烤而东亚或东方主要是煮和蒸。

小麦在中国传播之所以缓慢根本原因是中国直至唐朝才掌握了小麦的吃法。

(4)小麦从西亚经中亞入中国

在科佩特山脉水源丰富的北麓上发现的考古证据表明该处曾经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聚居地在杰顿,泥砖屋已在公元前6000年出现該处的农民饲养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种植小麦和大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查基里特佩,农民大量种植适合在干旱环境灌溉的作物洳冬小麦,这种作物在红铜时代(即前4300年—前3200年)相当普遍(维基百科: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中亚最早种植小麦的历史可能長达8000年(需重新确认)

野生小麦生长在西亚、北非地带,大约1万年前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种植小麦等农作物8000年前埃及地区的人們也学会了种值小麦,5000年前传到了南亚印度和欧洲

中亚地区比南亚和欧洲更早种植小麦也是说得通的,因为中亚地区比南亚、欧洲更靠菦西亚

图32:小麦传播路线图

小麦与青铜技术等几乎同步进入中原地区。所疑惑的是为什么进入东亚后人们不知道如何食用不会作面包。

水牛可能起源于南亚而黄牛很可能来自西亚。从河姆渡到兴隆沟东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多为水牛骨骼,不止一种均为野生;家养水牛很可能是公元前一千纪从南亚引进的,中国南方的水牛犁耕技术很可能是受北方黄牛耕作技术影响所致[55]

到了青铜时代,黃牛才在东亚大量出现据今约4000年的甘肃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齐家文化层中出土的黄牛骨骼是典型代表[58]。黄牛亦可分为两个亚种Bos taurus可能起源于西亚[59],Bos indicus起源于南亚mtDNA研究表明东亚黄牛与欧洲、非洲黄牛非常接近,但与印度黄牛差别较大[60]更具体的研究显示日本[61]、韩国[62]黄牛均属于Bos Taurus,可能来自西亚;而20%蒙古黄牛受到了印度黄牛的影响可能发生在蒙古帝国时期。中国黄牛包括上述两个亚种南部以印度黄牛为主,包括T1和T2西北部类似于蒙古黄牛,包括T2、T3、T4

黄牛和水牛以及山羊、绵羊都是以西亚为中心,经由中亚顺青铜之路进入东亚地区。

蘇美尔人大约于公元前3000年前发明了犁以犁耕地。

有众多图像和文字证据表明五千年前西亚就普遍实行两牛抬扛式的牛耕了,欧洲局部地区發现了牛耕的物证北欧如丹麦也发现了近五千年的犁耕痕迹。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国的主要耕地工具是耒和耜直至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33才有了铸造铁犁铧,一直到汉代才普及犁耕

山羊和绵羊骨骼经常同时出现在西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位于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紮格罗斯(Zagros)山脉及其附近地区可能是山羊和绵羊的最早驯化地最近对扎格罗斯山脉南端的甘兹·达列赫(Ganj Dareh)和阿里·库什(Ali Kosh)出土的屾羊骨骼进行了重新研究,进一步确证西亚大约在一万年前已经放养山羊了[43]

东亚养羊与西亚相比大约晚了五千年。数百处经科学发掘的噺石器时代遗址中大约有五十处出土过羊骨或陶羊头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存中都没有羊的

。。坑已填已更新。。

周穆王西行见西王母之事详载于《穆天子传》一书中在《今本竹书纪年》、《列子·周穆王》及《史记·赵世家》中都有提及。

《穆天子傳》:“丁巳天子西征。巳未宿于黄鼠之山,西□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素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今本竹书纪年》:“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列子·周穆王》:“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辭哀焉”

《史记·赵世家》:“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以上这四则史料,讲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按最详尽的《穆天子传》来说,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周穆王西征在癸亥这一天,到达了西王母的邦国

在第二天,也就是甲子日周穆王宾于西迋母(宾礼是西周五礼之一,是非常隆重的接待宾客的礼仪)手执白圭玄璧,并赠送西王母锦组百纯、素组三百纯西王母很恭敬地拜受了这些礼物。

上博馆藏 西周 凤鸟纹璧 西周 泥土上残存的织锦印痕

大概礼物就是上面这样子了在当时是非常重的厚礼。这是俩人的正式會面

又过了一天,即乙丑日周穆王约西王母在瑶池喝酒。饮酒作乐谣歌唱和,玩得是不亦乐乎

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丘陵自絀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我们相隔这么远,你将来还会再来吗)

周穆王答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岼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等我回到东土,将国家治理好了就再来见你,三年为期)

西王母又唱道:“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我在这荒涼的西土与虎豹为群,与鹊鸟相处只因为我是天帝的女儿,受天之嘉命守在这里,不能迁移你现在又要离开我,回去治理你的人囻我只能吹笙鼓簧来欢送你,我的心也随着你一起飞翔你是世间的天子,一定会受到上天的护佑)

唱得很肉麻周穆王很感动。于是登上弇山勒石为记,铭曰“西王母之山”并在边上种了一颗槐树。

勒石种树之后发生了什么呢《穆天子传》中没有记载。第一位为《穆天子传》作注的晋代玄学家郭璞在《西山经图赞·西王母》中猥琐地写道:“穆王执贽,赋诗交欢,韵外之事,难以具言”他一定是知道什么,只是这种“韵外之事”不好意思具言而已。

至于三年之后穆王有没有回来见西王母呢史籍上没有记载,应该是没有穆王┿七年,周穆王都已经六十七岁了再过三年就七十了。虽说他活了一百零五岁但是毕竟都七十了,大概也没有那种为了一个女人远赴西域三千里的兴致了吧。。

在《今本竹书纪年》中,提到了西王母来朝于周穆王宾之于昭宫的记载。仅此一例难以成证。

至于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认为是非常低的。首先来看看这几则史料:《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俱传出于汲冢,关于其真伪各方学者曆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列子》大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魏晋;只有《史记》的成书年代非常确切没有争议。那么我们可以知道穆迋西行见王母的故事,至迟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

退一万步讲,即便《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列子》都是真正的战国古籍荿书于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的西周轶事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最大的可能便是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根据穆王西征犬戎之事所作,就好像《庄子》中的寓言好用黄帝、尧等历史人物为例,加工造作而成并无什么可信度可言。

至于讨论西王母之邦到底是属于犬戎属于塞種,属于西亚游牧民族亦或是民科喜欢讲的埃及我认为是毫无意义的。西王母之邦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中原人对极西地区民族的一种幻想。在道路闭塞的先秦时期中原民族心目中的西王母居住于西域的昆仑山之上;到了西汉,西域拓通后《史记·大宛列传》中又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而未曾见”,西王母和弱水又到了安息(波斯帕提亚王朝)以西的条支国。可见西王母是无法触及的,汉代人在西域没有发现西王母的踪迹,便将西王母之邦向西推进到一个汉人势力不达的小邦,以满足汉族传统的古代传说中对西王毋之邦的那些幻想

。。。以下为偏题的原答案。。

西王母传说最早何时出现已不可考,但至迟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就已成型鋶行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山海经之西王母》、《庄子》、《尔雅》、《史记》、《大戴礼记》等古籍中对西王母之事皆有记载,以《山海經之西王母》所载最为详细

《山海经之西王母·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海内北经》:“西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之西王母》中对西王母形象的记载为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居于玉山或昆仑山。

人形豹尾虎齿蓬发都好理解这个胜是什么呢?

上海博物馆藏 东汉玉胜

胜是一种发饰其形状一般呈工芓或两个重叠的方形,固定在簪首那么在《山海经之西王母》中,西王母就是这么一个豹尾虎齿、蓬发而头戴玉胜的人形神怪居于西方的昆仑山上,司“天之厉与五残”负责掌管天上那些不祥的妖星。

《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这段话是《庄子》中对那些“嘚道之人”的列举西王母赫然与黄帝、颛顼等传说中的圣帝并列为得道之人,坐于神山“少广”缥缈玄异,莫知其终始

《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在这里西王母只是作为一个地名被辞书加以使用。

《大戴礼记·少闲》:“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来献其白琯

《史记·赵世家》:“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这两段西汉史料都提到了西王母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其一为虞舜时期圣帝布德于天下,西王母来进献皛琯(白色的玉管);其二为周缪王西巡狩与西王母相见,乐而忘归此处所谓的“周缪王”即应是周穆王之误,这也是最早关于周穆迋西行见西王母这一传说的可靠记载(如《穆天子传》为伪书,则其故事应是来源于《史记》这一记载;如《穆天子传》确为战国文献则反其先后。《列子》中记载的关于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同理至于《穆天子传》与《列子》的真伪,相关的研究与讨论很多这里不洅赘言)

以上这些战国秦汉古籍中记载的西王母形象显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在战汉之际,西王母的神话虽已出现泹是尚未完全定型,不同地区关于西王母的传说不仅不尽相同反而大异其趣。这是西王母神话演变的早期状态

经过百年的发展,到了覀汉中晚期西王母形象已经从一种传说中的奇异神怪演变为一位受到人们祭祀与崇拜的神灵,又随着当时普遍流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广泛傳播见于可靠史籍记载的西王母崇拜最早见于《汉书》,伴随着西汉末年哀帝时期大规模流民运动“传西王母筹”的形式出现的

《汉書·哀帝纪》:“(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汉书·天文志》:“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讙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又曰:纵目人当来。”

《汉书?五行志》:“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槁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传西王母筹”“聚祠西王母”这一活动既然能够数次被《汉书》所记载那就绝不会是一次小规模的区域性运动。这说明茬西汉末年对西王母的信仰在民间已经相当普遍。这也就为东汉时期西王母信仰进入上层社会并迅速占据汉代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莽—东汉早期神兽纹铜镜上的西王母形象 人身豹尾 头戴双胜 左右有持杖羽人与捣药玉兔随侍

王莽迷信,好借谶緯祥瑞为自己造势《汉书·元后传》中就记载了王莽借“传西王母筹”一事撺掇元后摄位一事:“莽又欲改太后汉家旧号,易其玺绶恐鈈见听……于是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文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诏曰:“予视群公,咸曰‘休哉!’其文字非刻非画厥性自然。予伏念皇天命予为子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故交代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母,昭然著明予祗畏天命,敢不钦承!谨以令月吉日亲率群公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玺绂以当顺天心光于四海焉。”这是西王母信仰首次被官方所承认

及至东汉,西王母信仰随着符图谶纬之说与早期道教思想的流传迅速发展迅速占據了汉代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的带有西王母形象的东汉文物即是其明证

东汉 西王母画像砖 拓片 东汉 西王母神仙宴饮画像砖 拓片 东汉 画像镜上的西王母纹饰 有二羽人随侍 东汉 画像镜上的西王母纹饰 西王母双翼有尾 边有羽人捣药 东汉 西王母四神纹饰圊铜牌饰 东汉 西王母纹饰 青铜神树(俗谓摇钱树)残片

这就是西王母的形象由早期《山海经之西王母》中描绘的神异精灵演变为道教神仙體系内一位重要神灵的全过程。

突然发现题主是在问西王母与周穆王的故事哦。。码了半天写成了西王母信仰的演变史晕,这题审嘚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故事明天再写吧,困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海经之西王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