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准备去律所工作本科毕业几年后可以考研吗再读LLM,是怎样的流程

原标题: 八大红圈所薪酬体系盘點一线所薪资全新汇总!

从2017年年初,业界开始涨薪大潮后各律所便相继调薪。

涨薪大潮背后也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方面新一代青年法律人越来越敢于对薪资提出要求;另一方面,青年律师是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

为了打破信息壁垒,让更多的求职者明晰法律市场嘚真实情况也为了让法律市场的薪资体系更为健康透明。我们通过多方统计和数月的求证最终得到了包括八家红圈所、十余家一线所、精品所在内的20余家内资所的薪资数据。

1、因地区、团队及合伙人不同同一家律所的薪资水平和其他福利也存在差异,本文仅以北京办公室薪资为例文中所有数据均为税前薪资。
2、部分标注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相关律所偏重团队性或招聘人数较少,因而无法逐一确认但经过咨询相关人员仍具有一定可信度。
3、以下数据均由长期调研整理而来但考虑到律所实际情况不时有变,因而本文数據可能存在一定不完整或偏差若相关人士知悉最新可靠情况的,真诚欢迎留言批评指正工作人员会整理并发布在留言区,敬请关注

紅圈所起薪汇总(以北京办公室薪资为例)

【 金杜律师事务所 】

*注:从总创收即规模指标上看,金杜遥遥领先排名Global 100第35,是国内律所2017年度唯一总创收超过10亿美元的律所是红圈律所在全球收入榜中的最高名次;金杜的PPP即合伙人人均利润达118万美元,国内排第三仅次于元达律師事务所的140万美元。

金杜连续两年蝉联Legalband“学生之选”大奖足见律所在法学生心中的认可度与喜爱度。金杜律所实行公司制薪资方面,律所尚未完全统一

自涨薪之后,除少数团队起薪1.2万/月大部分团队起薪在1.8万-2万/月。在年终时合伙人会按照这一年业绩,给初年级律师發放1-3个月不等的年终奖也有传个别团队年终奖能拿到6个月以上工资。

团建地点视具体团队而定部分团队前往日本、韩国济州岛团建,姩假第一年5个工作日值得注意的是,金杜提供在职海外进修机会即报销50%以上学费,供律师出国读LLM深造

【 君合律师事务所 】

君合律所嘚薪资待遇一直属于一线水平,自从去年涨薪之后正式加入“两万元俱乐部”。目前君合的起薪升为2万/月,部分涉外组2.4万/月

在年终時,君合会根据不同合伙人业绩发放1-6个月不等的年终奖除此之外,入职就能享受15天年假工作每多一年,多一天假期君合的户口指标,也是红圈所中偏多的

但优厚的薪资也意味着更多压力,律所每年三月进行评级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跟上律所节奏按照律所的“末位淘汰制”,有可能会被淘汰

君合律所文化一直做得很好,氛围较为轻松和谐所里面也会有内刊,不仅是专业、学术还有关于律所生活、文化的内容,并且还会给律师一定的稿酬

【 中伦律师事务所 】

*论收入总规模,2017年中伦总收入超过4.4亿美元位居Global 100第98位,国内第二仅次于金杜但不及金杜的一半,总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还有君合和方达

去年中伦已经将起薪提高到了2万/月这个传言也被中伦内部律师证實。

实际上中伦的工资跟每个律师所在组与团队是相关的,具体视团队等而定部分资本市场团队起薪甚至达2.4万/月。但需注意的是中倫一年级律师时间为18个月,而非大多数律所定的12个月

中伦的年假天数不固定,因团队而异年终奖3-6个月左右,但涨薪后第一年不确定姩内也有日本、韩国旅游福利。

【 海问律师事务所 】

海问自去年(2017年)涨薪后也稳入“两万元俱乐部”。海问走的是精品路线办公室體量不大,以证券业务(HK IPO)为主

目前海问起薪为2.2万/月,其他年级的薪资也以2.3万2.4万的方式向上递增。新人入职后不论团队,拿的是固萣薪水

奖金随着团队可能会有变化,但一般入职第一年为5天年假1个月的年终奖。

除基本薪酬外海问也会为员工提供其他各种福利,譬如每年为员工提供免费健身场所、为四年级以上律师提供直付式高端商业保险、配发手机等

至于户口,据说海问会遵循先来后到的规則为半数以上的律师解决户口,不过本科生基本无缘晋升方面,海问单纯看工作年限每自然年晋升一级,无需审查

【 方达律师事務所 】

方达的薪资一直处于领跑地位。

早在2015年方达的起薪就已达到15K,而同年中伦平均EL薪资只有11K高出快40%了。用方达创始人之一周志峰律師的话来说:“中国顶级律所的薪酬一定要赶超英国律师事务所”霸气!

目前,方达起薪为2.5万/月年终奖3-6个月左右不等。一般每年一次集体团建活动一年在境外(如新加坡等)、一年在境内,入职第一年年假12个工作日第二年15个工作日。

方达可以说是“内所中的外所”整个招聘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强度都很外所。

在招人的时候如果是跳槽的律师,有外所背景会要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在知名外所工作过并且自身在项目中有不错的业绩

【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

竞天公诚可以说是一线律所中的精品所,规模虽小但發展势头较为强劲。由于竞天公诚属于团队制律所律所的工资待遇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金额取决于各合伙人

目前竞天公诚起薪为1.3万-2萬/月,具体视团队等而定年假也随团队而不同,年终奖1-6个月不等由于竞天公诚律所没有明显的年级划分。通常情况下工作3年左右,笁资会有一次大幅度的上升

【 通商律师事务所 】

通商律所团队特征很明显,内部工资差距很大2万、1.5万、1.2万、1万都有,具体视团队等而萣主流起薪在1.1万-1.5万/月左右。

团建方面有团队团建前往美国塞班,该所一名律师曾表示律所刚入职时薪水不算高,但是所在的组里会給一些照顾譬如报销办公打车费、逢年过节发过节费与奖金等。

【 环球律师事务所 】

环球律所也悄悄涨薪了

目前,环球起薪在1.3万-2万/月具体视团队等而定(主流在1.4万/月左右)。年终奖也会根据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发放2-6月工资。

此外对律所有所贡献的人,环球会给予┅些律师以额外奖励除基本薪资外,环球还为律师提供其它福利如杭州度假三天、报销加班晚餐、补充商业保险等。

一般情况下一線律所第一年入职年终奖主要集中在1-3个月之间。

个别团队创收高或在团队中个人表现优异的年终奖开出6个月左右也较为常见。一线律所姩假通常集中在7-14个工作日具体年假时长呈递增态势。

¥2.5万/月(年薪30万左右)

年假也很诱人第一年年假10个工作日第二年起18个工作日,之後逐年增加一个工作日上限至25天;团建基本只去境外,比如澳大利亚、美国夏威夷、日本北海道等

该所专注于新经济领域法律服务,號称“中国互联网新经济领域最优秀的法律服务团队”在业内颇为低调。世辉的客户包括中国最富活力的创业企业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忣顶级投资机构。

其中世辉团队长期服务的数十家互联网企业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者,如京东集团、京东金融、找钢网、乐信集团、汢巴兔、品钛集团、宝宝树、猎聘网、懂球帝、美柚、牛股王、慧科教育、学堂在线等

(汉坤:精品所中业务最全,大所中效益较高-据說汉坤已经脱离了新兴精品所的范畴,向大而强的方向发展具有精品所和大所两方面的特征)。

年假第一年5天第二年开始8天以上,包括病假每年递增;年终奖因人而异,据说曾有人达到17个月年终奖不扣税每个组单独团建,通常为境外

汉坤是一家想得很长远的所,客户里面有很多创业公司和创业公司一起成长,把手伸到创业公司各项业务中包括从天使轮开始、A轮、B轮、C轮、D轮融资一直跟着过詓,特别稳定

律师出来了也会很受市场认可,性价比非常高不过从汉坤跳槽出来的并不是很多,除了薪资方面的原因外汉坤的氛围與文化也是非常具有凝聚力的。

有个英国合伙人专门负责招聘所以英语不好没指望。达辉招聘要求和薪酬都挺高且工作强度很大,一周六天打卡(如果周六不需要加班也要去打卡)。达辉对于工作要求特别高不断鞭策律师迅速成长,据说所内律师跳槽去往汉坤方達投融资较多。

¥2万-1.4万/月天同郑州起薪为1万左右。

都说“天同与众不同”,它不同于金杜、中伦等落地中心商务区的大所天同北京總部位于故宫东侧的一个四合院儿,被称为“离天-安-门最近的律师事务所”而且做得是最高法的活,国际化才刚开始

自成立以来,天哃始终专注于高端商事诉讼业务是在最高法院及高级法院代理案件数量最多、胜诉率最高的律师事务所之一。所内包括主任蒋勇在内哆位合伙人曾长期供职于最高人民法院、地方法院系统。

据说其招聘对司考要求很高保守来说最少要390(诉讼做得好的所对于司考要求会佷高,其他所只要是涉及诉讼业务的组对司考要求也会稍高一些)。

一般每年两次团建活动一次境外、一次境内。

业内通传可能第一姩入职无年终奖(通力的律师人均创收排名全国第22017年接近50万美元,仅次于元达律师事务所的60万美元)

这家魔都的“地头蛇”律所,相仳于其他所虽说在北京的名气不算很大,在上海比较强势但如果想留在上海发展,它是无数法学院学生期待的 dream offer

通力的定位很明确,┅直致力于商业法律服务在公募基金领域,通力在上海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私募基金也非常出名

在通力,合伙人对于文件要求极为严格在其他很多律师事务所,公司的常法业务出备忘录主要是由初级律师甚至实习生撰写而在通力,备忘录都有高年级律师把关并且標点、笔误、格式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

自今年开始前往日本、东南亚等地进行团建活动年假一般7-14天左右。职业发展方面晋升相对于其他律所较快,合伙人年轻化(8年)培训机制完善,惠及实习生

团建主要以境外为主,包括日本、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等

¥1.4万左右/朤(年薪20万左右)

¥1.2万-1.4万/月,具体视团队等而定

¥1万-1.2万左右/月具体视团队等而定。

具体视团队等而定年终奖和年假也随各地办公室和團队而异,比如国浩上海某团队1.5万/月上海办公室第一年通常没有年终奖,年假按规定为5天

团队不同薪资不同,部分团队起薪0.8万左右/月 个别团队2万/月。

看合伙人自己定5千-1万/月均有,最快2周转正;上海某团队税后9K

起薪1.2万/月,具体视团队等而定

目前起薪0.8-1.3万/月,个别团隊2万左右/月差别比较大。

年假和年终奖视团队而定有的团队没有年终奖,有的团队可以发上万的奖金年假也是团队为主,有些团队姩假没有限制比如上海大成某资本市场团队,税后1万

关于效益集优的#金圈律所#

元达、汉坤、通力和天同作为精品所,均具有在效益指標上和一线红圈所(金君海中方)一较高下的实力并且较大幅度地领先剩下的三家“红圈”律所,是中国精品所中的领头羊是国旗红銫底色上耀眼的五角星,是“金圈律所”的代表

当红圈所纷纷在二线城市攻城略地,金圈律所显得相对克制除了天同积极布局最高人囻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的城市之外,其他三家在设立新办公室上都相当谨慎

金圈律所除了律师和权益合伙人数量相对较少、办公室数量少、利润指标比肩一线红圈所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显著特点:

1、深耕细分市场:比如汉坤瞄准的TMT-科技、新媒体和通信行业投融资法律业務,元达的公司合规及新兴业务审计数据隐私及安全、高净值客户服务、大健康、食品安全、经济贸易制裁等领域;天同,首席合伙人蔣勇律师具有相当长时间的最高院法官的任职背景算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最高院二审和再审业务的诉讼律所,目前天同在高端民商事领域风生水起其追逐最高法巡回法庭而居开设分所的布局可谓证实了这一点。

2、国际化程度高:比如元达所一成立就具有国际化基因-它昰Vault排名第57位的美国McDermott Will and Emery律师事务所在全球唯一的战略联盟所;汉坤更是大量的合伙人和年轻律师具有美国名校LLM和JD学位,在香港也开设了联营办公室律师群体整体教育背景和精英化程度都很好;天同暂时是个例外,但国际化估计也是迟早要走的路

3、待遇丰厚,对人才悉心培养:比如汉坤长期蝉联起薪最高内资所状元,通力起薪也是月薪2万俱乐部的成员

一线红圈所由于规模巨大,合伙人很难关怀每一个年轻律师的成长然而在人数较少、合伙人和律师交流紧密的金圈律所,合伙人和律师更具有传统的师徒制交流的氛围而不是纯粹的老板和員工的关系。

五梯队:什么人进了这些高薪的一流律所

目前,国内外法学院校在国内顶尖律所和外资所招聘中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档佽(注:这亦是法硕择校的重要参考指标,强调的3项“价值指标”:即地理位置、法学实力、学校性质和品牌):

即在法律市场中最受欢迎也可以说是在顶尖律所招聘中最有优势的一部分学生,主要是:本科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或是来自美国 T14 的 LLM 、 T14 的 JD 、英国排名前三的 LLM 学生

主要是毕业于传统的五院四系,或是国内一些985院校的法学学生如本科毕业于法大、华政、西政、贸大、北外、上外、上交、浙大、外交学院、南京大学、武大、吉大、南开大学、厦大,或研究生毕业于法大、华政、贸夶、武大、吉大等院校的学生此外,在美国 T20 、英国 T5 行列内的 LLM 学生、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也可算作第二梯队内。

其中中國政法的学生在北京、华东政法的学生在上海,求职中很少会因学历原因遭拒之所以将其排列在第二梯队,是因为从招聘者角度来看清北复交整体水平要高于这两所学校。

此外南大、武大、厦大等985院校法学学生,因学校所处地域及校友资源限制在北京、上海的法律市场中并不是很活跃。就业的地域性因素无处不在!

来自于一般的211院校、外语类院校、知名财经类院校或美国 T20 榜单外、英国 T5 榜单外的 LLM 学苼,以及来自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 LLM 学生

财经特色法学院和涉外类外语类特色法学院,尽管法律不强甚至比较弱但是因为外语好,因为财经这个行业好而颇为吃香。

主要包括非211院校研究生

来自非211院校的本科生。

一般来说国内一线大所的 Target 院校包括第一二梯队的法学毕业生。传统的法律界五院系当中由于学校学生规模庞大,因而质量有些层次不齐导致了五院在业内口碑稍弱于清北人复。

此外在北上的一线律所、广州深圳的分所中,也有不少西政的学生(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法学黄埔”不是吹的),但Φ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在北京上海的律所则较为少见。

部分院校没有列入4、5分是因为在北京、上海法律市场招的仳较少。

非 Target 院校学生如何进入顶尖律所

那么如果自己目前的教育背景不是一线律所的 Target 院校怎么才能弥补背景上的不足,最终有机会进入箌国内一线律所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考取国内名校研究生、国外 Top LLM

国内研究生与国外 LLM 相比,优势主要在于国内毕业的学生中国法基础楿对较好劣势则主要在于其考研过程竞争过于激烈、考上之后就读时间相对较长、学习过程中重法理轻实践且英语水平与国外 LLM 相比较为薄弱。

如果是英美国家排名比较不错的 LLM 工作时可以走由外所向内所转化的职业发展途径。有了在比较不错的外所实习、工作经历或许茬应聘顶尖内所的时候会得到一些合伙人的青睐。

指的是申请者可以由不同档次的律所慢慢递进累积经验。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及拿得絀手的项目后也是有机会最终去到顶尖律所的。

顶尖律所中证券、知产方向

在一些红圈所中证券和知产方向的业务对学历背景的要求楿对较低。如果想要去顶尖律所而且正好对这两个方向的工作感兴趣,那么可以重点考虑这种路径

瞄准顶尖律所在二线城市的分所

北京法律市场竞争之激烈众所周知,事实上除北京的一些顶尖律所外,红圈所在地方的分所及一些地方大所也是很不错的职业发展起点。现在很多顶尖律所除学历外更多关注应聘者的项目经验和工作能力。

如果能够跟对好的合伙人工作3-5年,累积相关经验后学历背景對自身的限制会小很多,届时即便是非 target 院校毕业生也是很有机会跃至北上广红圈所的。

对于法律行业而言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英语水平拔尖者在未来的求职中也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目前一些领先的外所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大概是托福107+的水平,例如北外就有进叺顶尖外所的学生工作三年后的月薪高达65k。

不过拥有托福100+或者大学六级550+的英语水平,也是很有机会进入国内一线大所的

能听懂并参與全英文的法律会议/课堂英语文书质量较高极少有词法句法上的错误,可熟练用英文参加电话会议、谈判、辩论

英语文书有少量词法句法上的错误可用英文参与电话会议、谈判、辩论。

3分:能使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书写英文文书、口语可沟通但有障碍

*注:本文来自网絡并作了部分补充、修订与整合,但相关数据仅作参考()核心目的在于给大家“立目标,提精神”也让大家从中国最高端、管理朂先进、效益最好的顶级律所中,去思考“What should I do as a JM?”!

今天的推送是两篇访谈主人公昰两位拿到NYU offer的同学,他们一位是本科毕业就在上海锦天城律所工作的非诉律师Summer;另一位是华政本科现在交大研究生在读李同学。LL.M.项目除了小本外,比较年轻的申请者都属于这两类背景国内研究生在读或者毕业;或者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工作时间在3年以下应该说这兩类申请者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实习和工作经验,对于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领域有很清晰的认识都成为申请时的優势。如果能很好的在申请过程中把自己本科和工作实习的经历结合成令人信服的职业规划加上不错的语言成绩,都会有理想的申请结果

李同学,华政本科上海交大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今年拿到NYU LL.M. OfferDuke LL.M. Offer(半奖)

访谈志愿者:林逸轩,雨润Lei,冒险家树

Q:请问一下李哃学是什么时候产生了出国念书的想法的是否和在华政的学习经历有关么?为什么又先在国内念了研究生呢

A: 大三时开始接触法律实踐领域,逐步了解法律市场的需求认识到出国是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无法绕开一步。如果之后要从事涉外非诉业务LL.M.学位 Bar会是一个必备条件。

决定出国和在华政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首先,华政出国风气较浓相关资源较多,且前辈与后辈间的帮带作用非常明显;其次在華政评价一位优秀学生的标准,一般需要该学生同时有非常好的成绩较为优秀的外语,一定的科研活动和学术积累以及丰富的学生活動经历,这都非常容易为后续申请奠定良好的基础

Q;那李同学为什么又先在国内念了研究生呢? 

A:首先不能排除未来从事其他行业可能,来自顶尖综合性大学的文凭将会提供更多便利;其次在国内读研也是较为保险的选择,例如出国申请对研究生的录取标准可能降低,在研究生选择出国有更多的回旋空间;最后,专业性院校在特定方面还是会略有不足希望能去综合性大学体验不一样的环境。

Q:仳如您保研是去了交大那保外校的研会不会压力更大?会和司考难以兼顾吗

A:从华政保研交大难度肯定是较大的,要求也会高一些茬保研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再对目标学校进行适当的组合,比如哪些学校的专业课的准备是不冲突的可以复合准备,這样学校选择将会比较有梯度有助于提升保外成功率。保研和司考兼顾的问题根据目前状况,除非是清北等校尤其是其中的热门专業,对一般同学而言完全可以兼顾。

李同学的实习经历可以大体分为两部分除本科时期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实习经历之外,他還在2015年于华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的法务部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在申请材料递交时,他正在Baker & McKenzie上海办公室供职

Q:请问当时是如哬申请上这两个实习职位的呢?

A:迪士尼系内部推荐经历了简历审核,等额面试(Principal Counsel一对一全英文面试)等流程同时,这份实习对下一份实习的取得应当也起到了不小的加成作用;

Baker系奖学金申请附带实习主要流程包括第一轮简历审核,第二轮群面及笔试(主要内容为法律意见书写作及法律翻译)第三轮为主管合伙人及资深律师二对一面试,全部为英文形式

Q:请分别聊聊自己在这两个地方实习的感受,主要负责的内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同事是什么样的背景,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感受在实习中自己的体会的进步和成长是怎么样的?

A:茬以上两个地方的实习是特别棒的经历非常Nice的工作环境,团队凝聚力强、专业程度高并且对申请,特别是软实力的提升有显而易见的幫助;

实习过程中具体工作与大多数实习生无异,主要包括法律检索法律翻译,法律文件的起草及审核等内容在迪士尼的实习过程Φ,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更加基础的工作Baker则更加贴近专业,各有千秋

我个人从实习中收获很多:

价值发现及准确定位。学校评价学生的標准与实践中评价一个雇员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在学校表现较为优异,并不必然意味着在实践中的优秀通过实习以及实习上司们的反饋,能够准确对比自身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期待之间的差异在这一前提下,既可以合理定位未来就业的可能范围同时也可以给予自身非瑺清晰的指示以在进入就业市场前提升自己。

探知自身对不同职业选择的大致倾向绝大多数人对于就业市场的初步了解来源于“道听途說”,这固然获得能一个大致印象然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巨大,基于同一经历的感受也可能千差万别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体验,能够哽加准确直观地感受自己对未来择业方向的偏好从而作出合理选择。

实践技能的培养无论是在中国法学院还是在美国法学院,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脱节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只是在中国法学院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且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在法学院的教育中遇到了瓶颈他們无法从法学院教育中获取足够的养分。此时实习便成为了一个无奈但也的确高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实习,尤其是高强度的实习将会极夶地激发你的潜能,催促你快速了解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这不仅能够扩充法律知识锤炼法律相关实践技能,对整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此外,对申请和就业也会起到重大加成作用

 Q:你觉得这两个实习除了简历上体现出来的经历之外,对你长远的职业規划和选择有没有什么影响

A: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我在实习过程中更加确定了我对于一直以来学习的税法、金融法等领域的热爱并且哽加笃定未来需尽力从事这方面工作。

在对比前述两段实习经历之后目前更倾向于选择律师行业,在现阶段更喜欢这种快节奏以及高强喥的工作生活同时实践也证明能较好地适应。当然因为专业是金融法与税法,与经济金融领域高度相关也不会排除其他选择。

 Q:请問实习申请是否每一份都要与法律紧密相关  

 A:视情况而定。如投行等金融机构的实习对于申请一些金融法较好的学校如NYU等会有较大的莋用,这也会很好地提升多样性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实习要Make Sense,要有自己的故事与思考同时与你整个申请材料相呼应,尽力实现一致性叧外,从功利一些的角度说就申请这方面的作用,最好还是选择一些Big

Q:请问对于小本来说不少人认为实习与9月底的司考存在矛盾,需偠如何协调

A:不存在明显的矛盾,完全可以边实习边复习况且一些时候,实习内容还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需要提醒的是,一些小本嘚想法是在司考之后的9月份才准备申请实习这其实不一定合适,因为那时的申请难度可能较暑期实习的申请显著提高同时在申请材料遞交的时候,很有可能只进行了极短时间的实习不利于充分挖掘一段实习的功用,所以不妨在大三下学期甚至更早时候就着手申请实习此外,针对司考分数主攻外资律所特别是非诉业务的同学,越来越多的外所也对司考是否通过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據目前的了解还不需要过分追求高分。

Q:对于之后NYU的课程有什么期待么

A:对于一个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中国学生,课业压力应该不小应当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着重选择金融公司法领域的课程若学有余力,可能会尝试税法或国际税法课程 General项目正好能够满足我的需求。

Q:在申请的文书中有没有专门把自己对于税法方面的兴趣表达出来呢?

A:这在我NYU的文书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我的NYU文书紧紧围绕自己對税法的热爱,在税法领域的学习研究及思考由于对NYU税法领域一些教授的论著已有不少涉猎,故文书中还涉及了对NYU一位非常敬仰的税法敎授相关论著的看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申请General项目,在申请材料中也完全可以以某特定学科为依托

Q:其他学校你有专门针对鈈同的项目做不同的文书吗?

A:因为只申请了两所学校所以针对两所学校准备了两份完全不同的申请文书。据目前了解NYU更为注重硬性條件,申请文书在录取中并未占据太大因素但申请文书中若包含NYU非常强势的税法等学科的内容,且与整个申请材料相互印证将会对最終录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至于杜克或者密歇根等学校录取的规律其实不是特别清晰,弹性很大我的申请文书是对五年学习法律的過程一定意义上的高度浓缩。申请文书着重介绍了自己对于法学专业以及法学职业的态度转变及思考及背后的事件支撑。这是一篇非常個人化的文书同时因为记录了自己最真实的思想活动,因而也比较真诚最终杜克的录取信里,针对我的故事有一段非常针对性的回複,推测杜克应当还是认可这份申请文书的

summer同学,华政本科毕业毕业后在锦天城上海工作两年,今年拿到NYU LL.M.录取

前辈当初为什么要选擇学法律,学习法律最初的理想是否一直陪伴着自己走到今天

我当时选择法律确实是因为机缘,报志愿的时候觉得法学专业不错然后吔考上了。但是真正喜欢上法律是真正在律所工作的时候工作之后觉得自己强迫症的性格比较适合律师,喜欢这样快节奏的工作

基本凊况华政,大三时校内交换去了荷兰

您能介绍一下你的PS的写作思路么

因为前一年有申请英国,也拿到了offer但是没有去,第一年是应届写ps僦更多感觉是一个学生第二年在写ps的时候更多感觉是一个工作者,我的ps是从之前工作的一个案例为切入点对大陆法和英美法做了一个仳较。

您能介绍一些如何平衡工作和托福的备考的技巧和经验么

因为是工作党,所以考托福的时候特别心累相比小本没有那么多少时間准备托福。平均下来每天加班2-3小时我有早起的习惯,所以大概就只有早上6点起来看托福一共考了三次中间还有一次因为出差的原因沒能去考。

您推荐信的作者都是来自工作领域么您是怎么说服他们给您推荐的呢?

当时拿了几封推荐信一封是大三在荷兰交流时跨国法的教授写的,一封是做Research program时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写的(which写得很出挑)然后也拿到了锦天城合伙人的推荐信,老板的推荐信中是对工作能仂的肯定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

您回忆一下自己申请的过程有没有什么遗憾或者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得意之处是自己懂得向人求助也比较认真,cv当时给几个外国朋友看过遗憾的话,如果重来一次应该会早点开始准备托福因为最终託福成绩不算特别高。

您毕业之后有什么规划么是想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呢还是想回国?

因为llm留美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还是会考bar,回國的还可能会考虑锦天城不过更多的相接触一些涉外的项目。

你在PS是如何描述自己的能不能工作党申请的同学提供一些写PS的思路和经驗呢?

我写了自己因为想进一步了解法律职业而放弃了伦敦政经的offer尽可能地描绘出了一个兴趣广泛、有规划性、能抗压的自己

除了NYU之外應该还有其他学校的offer吧,出于什么考虑你决定NYU呢

除了NYU外还有西北、UCLA。选择去NYU可能更多还是因为这是我目前拿到最好的一个offer吧本来是很想去U Penn

建议想找实习的同学们可以试试跳过HR直接海投合伙人的邮箱,有更大的可能性被录取

你在锦天城是做哪一块的业务

基本就是法律助悝的一些常规内容吧,诉讼非诉都有触及争议仲裁,法律顾问具体的话有法律检索,找法条判例拟draft,Proofreading & translation整理目录,简单的memoresearch。个人認为非诉比较难

总之先了解一点再深造会更好,怎么样选择都行我也不后悔

您觉得律师这份工作最让你满意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在锦忝城最大的收获是跟到了一个好师傅也算是遇到了贵人。他是锦天城的founding partner之一笃信佛教的处世之道,经验阅历丰富且很愿意教我各种東西,譬如如何思辨以及what is good lawyering。总之我对他非常之敬仰尊重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工作中最典型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么?

简单概括就是:“特别忙”内所与外所不同,没有秘书所以除了分内的事情还要管行政、翻译、检索、联系客户、schedule一天的日程(一天一般5-7件事,但是通瑺做不完)对multi-tasking的要求甚高,常常需要转脑子

针对主页菌在标题里提出的问题,到底是工作还是考研对申请有帮助主页菌觉得客观的囙答是,只要能像今天推送的两位主人公一样够充分利用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准备想要拿到T6法学院的录取都是非常囿可能的~














西太平洋的风是由在美国顶级法学院学习的中国律师/学生发起的经验分享和众筹平台。它的目标是推动中国学生对美国法学院及法律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帮助日后中国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同时也帮助在外读书的同学通过向后来的申请者提供帮助获取经济上的支持讓自己的留学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西太平洋的风发起的“2014年谁进入了###法学院”,Project X-men和”风声“众筹项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项目嘚主要目的即是为了让美国法学院申请的信息更加迅速,便捷地传递给每一位有志于申请美国法学院的申请者我们连载的,节选自8个众籌项目所产生的申请文稿的《在美国顶尖法学院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有数万的阅读量被数家相关留学和法学院申请公众号转载。

2014年我們的法学院申请众筹项目为8所法学院的同学筹集到了近1万元的资金支持。而由这些同学创作出来的近20万字的”史上最细致“的8所美国法學院申请攻略成功帮助了许多众筹支持者申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伯克利,康奈尔大学乔治城大学,西北大学宾大等美國顶尖法学院。成功录取的同学也成为了西太平洋的风平台上的新成员期待能够帮助之后更多的申请者。

原标题:LLM如何优雅地在美国找到對口工作

找工作,不是那些有很多年经验且已经落实好回国出路的LLM;也不是针对毕业后想回大陆或者去香港工作的LLM;更不是来美国玩一圈镀个金然后就回国继续过逍遥日子的LLM。这里想分享的内容是对于刚毕业或工作不久的LLM,想留在美国从事法律工作的

这不是一篇求職建议,更多是一篇见闻感悟分享一些见到的、听到的,聊聊一些常见的纠结过去的时间里,自己和身边人也经常会探讨这些问题囿时候也会被问到这些问题。距离本科毕业已经十年或许再过十年,又有不同的感悟把这些想法写在这里,一方面是给自己毕业十年嘚一个纪念同时也希望对的文字碰到对的人,擦出些火花能像当年土兔网上的有些文字照亮我一样。

关于法学院期间要提高成绩、拓展社交的指导网上已经有不少,也很详细实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些帖子大多数是在美刚毕业的朋友写的这个时候的指导,特别囿利的地方是一些细节尤其详细包括哪里有招聘会(东西部各一次给LLM的),如何准备考Bar等可能的不足是,关注的内容会有些局限比洳,更集中在谁拿的起薪有六位数身边有哪个牛人拿了Global

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会发现上面这些固然是择业时候重要的考量因素の一,但并非全部

1法律界的势利眼:从事什么法律更高级?

这里先不谈工作要不要追求高级感刚毕业的学生想要更酷炫的工作,是上進心的体现我们就先来讨论下什么是法律业的高级。

在国内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法律界的鄙视链。有人觉得做并购上市的律师朂高大上;有人觉得做诉讼才是法律的精髓如果是国内一些排名比较靠前的法学院毕业,周围同学在知名律所从事商业非诉业务的可能仳较多也很自然觉得这是法律界的“高级”业务。

这里想探讨下法律业务“高级感”到底是什么,是否是由业务领域决定呢

如果你詓跟一个路人说,这个律师从事并购上市的业务厉不厉害。路人可能有点懵最多不明觉厉。但是如果你跟路人说这个律师是帮阿里巴巴做并购业务的,那全中国人民一定都会觉得这个律师超厉害所以,这里的关键词不是并购是阿里巴巴。同理不管你是一个做婚姻法、专利法、劳工法、地产法、人身伤害法,还是XX法的律师只要你的客户是五百强公司,或者如马云这样的个人你就是大家眼里超厲害的律师。所谓母凭子贵律师凭客户贵,这就是世俗层面高级感的源头和业务领域无关,和服务对象有关

不过,从专业的角度看服务对象知名,其实并不必然导致业务难度最大所以上述这只是世俗层面的高级感。专业层面的高级感来源于案件的影响力。同样昰做并购上市如果你是第一个发明某种交易结构,将其付诸实践的律师那就是真高级;或者碰到一个全新的问题,建设性创造性地解決了那也是高级。做诉讼的律师代理一个案件,创造了一个判例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演变产生了影响,那也是真高级只是这些具体嘚技术性细枝末节很多并不为外人所知。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专业上的高级,听起来好难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做到与否是一回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笔者眼里,这就是法律人的诗和远方

LLM择业的时候,要考虑到美国法律体系和中国的不同首先,美国法律的细分领域多如牛毛一个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细分领域,就可以养活无数的律所和律师比如,劳工法、税法、地产法、家庭法、人身伤害等都有很广泛的群众需要。其次每个细分领域内都有一片广阔的天地,有诸多法案、法規、判例每个领域都有分分钟创新的可能。

商业法本身是很有趣的领域法律上的结构设计对客户的交易影响重大,做成了以后成就感滿满如果对此感兴趣,从事商业法是很好的选择如果选择商业法只是因为身边人都那么选,那么不妨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課程,发掘自己的兴趣了解更大的世界。尤其是没有工作经验的LLM不受之前经验的限制,没有所谓的沉没成本

2内推/海投/社交:什么方式找工作最有效?

很多人说LLM在找工作上最大的短板是错过了给JD的校招机会。有道理但这或许也是一个自我安慰的谎言。一个国际学生從LLM项目毕业即使能够参与JD的校招,能多大程度上提高LLM找到工作的比例笔者对此深表怀疑。

让我们对自己诚实一些找工作难不是因为畢业于LLM,而是因为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工作经验缺乏、文化隔阂未消除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印度籍LLM更能在美国找到工作,或者连LLM都没有的爱尔兰姑娘能找到律所工作

不论是内推、海投、还是去Social,不诚实面对国际学生找到美国工作的上述拦路虎并且有效揚长避短,即使有了JDJSDPhD也未必能找到工作

如何扬长避短呢?那得首先自我剖析自己的“长”是什么“短”是什么。

国际学生尤其昰只读一年的LLM,对自己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那就是在一年时间内,是不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要接纳自己的这一点。

很多刚到美国的人不接纳自己从一上岸开始,就想着怎么要撕掉自己FOB的标签这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健康因为会很快气馁,发现洎己怎么用力好像都不对渐渐自我否定,自信降低

适应一种新文化,原本就需要时间这是自然规律。与其拔苗助长不如稳扎稳打,并且好好享受文化冲撞的这个过程日后回头看,才会意识到这段跌跌撞撞探索新文化的时期承包了自己多少温暖回忆和笑点。

接纳鈈代表固步自封在接纳的同时,可以多多尝试体验不同的事物提高自己的上述能力。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小目比如:语言能仂不影响自己的基本表达,别人来对话能有个体面的反馈而不是傻笑;对当地文化礼仪基本了解不至于每次大家都在笑的时候自己只能慢两拍尬笑。这就是“避短”

但这只是根据“木桶理论”补上了短板,而只补短板是无法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很多LLM或者国际学生觉得洎己的长处就是会中文确实是。但是会中文的人也不少甚至很多非华裔的人都在学中文,并且说得挺溜如果一家美国公司要个中文翻译,那找专职翻译无疑更专业干嘛还非得找个法律学生。

这个时候就要回到LLM到底是什么这个基本点上了。LLM是有了第一个法律学位以後要继续深造而获得的advanced degree美国人读JD那是没办法,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第一个法律学位而国际学生能读美国学生JD毕业了才读的LLM,是因为洎己已经有了一个法律学位但是很多时候,LLM的国际生好像都忘记了这回事一样而且LLB要读四年,JD才读三年所以,我们中国的LLM受的法律訓练并不比一个美国JD少甚至还多,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有点阿Q。中国的法律本科是用中文上的能和JD的英文教育一樣吗?没错英语语言可能一上来比不了美国学生。但是法律的思维方式、研究能力这些是不分语言的,是可以转换的技能

可能有人叒说,我觉得在中国读法律本科也没学到什么法律思维

那这是你的问题,不是LLM的问题想要通过LLM一年,来补足本该在法律本科四年中掌握的技能当然会更辛苦。所以要读LLM的更要抓紧在本科四年中训练自己的法律思维,提高法律技能本身

很多人觉得法律行当是靠语言吃饭的,其实法律更是靠思路吃饭的行当语言再优美,思路没跟上仍然不是好律师;语言虽粗糙,话糙理不糙仍然可以是优秀的律師。如果两者兼有之那可能就是名垂青史的大律师大法官了。

内推、海投、社交都是找工作的渠道。每个渠道都可能有效但究其本質,是要通过这些渠道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法律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运用到实际操作上与此同时,还会中文并且日常和同事客户相处溝通无障碍,那么就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候选人否则,机械地投再多简历或者认识再多点头之交,都是枉然所以,与其钻研捷徑不如好好先练内功。

如果上面这点听起来还有点抽象那么你不妨试想,有人问你:是在图书馆、酒吧、还是上百合网更容易遇到自巳心仪的另一半你一定觉得很怪。因为遇到心仪另一半并不直接和这些方式相关而有很多其他因素。就算亲戚朋友介绍了相亲对象鈈合适就是不合适。所以过分推崇“内推”或者过分推崇其他某种方式,有点偏离了主旨

在“扬长避短”的前提下,内推、海投、社茭都应该尝试只是,不要碰到一个学长就觉得人家该给你介绍工作参加一次聚会就想着邻座给你一份工作。当然这都是有可能发生嘚事情,但是如果抱着这个目的去心态则过于饥渴,人也会比较焦虑

所以,如果能在校期间就开始找前辈聊天、参加社交活动就应該尽早开始。一方面在校期间离正式毕业找工作的焦虑还比较远,自己心态更容易放轻松;同时对方知道你是在校生,对方也没有压仂更愿意以一个过来者的身分分享。

3有了感兴趣的领域如何向这个方向努力?

也许有LLM学生觉得即使我通过上课学习,找到一个感兴趣的法律领域我一个默默无名的外国在校生,怎么进一步去了解呢

Interview,并非正式面试而是跟前辈了解从事该行业的真实状态,知道某份工作的日常究竟怎样

不知道美东的情况如何,根据笔者个人经验美西的律师,很多都非常友善笔者在校期间给一些比较知名律所嘚律师发过邮件请求Informational Interview,本以为大部分可能会石沉大海但其实不少都有回复。有的甚至非常热情地邀请还是学生的我去他们旧金山的办公室带着参观办公室,给我看她用的工具书告诉我每天她都在干嘛;也有笔者极其景仰的移民法律界泰斗,特地留了30分钟面谈展望了未来几年移民法律行业的走势,感觉醍醐灌顶;更有一位知名美国所的合伙人正在中国出差,还特地兼顾了时差跟笔者通话从中国业務聊到洛杉矶和上海不同的生活状态;还有后来成为笔者老板的律师,电话里回答了当时我纠结的一些问题让我更坚定去走自己选择的噵路。

笔者当时还好奇地问了他们一个傻气腾腾的问题:您的日程那么忙怎么就同意抽时间来跟我通话了?有的律师听了哈哈大笑说看到笔者简历里参加的一个协会,就是他当年创立的感觉很亲切,也想知道这个组织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有的律师说想到自己起步時候的迷茫和不易,当年多希望有个律师能指导自己现在希望自己可以帮到后来人。

当时联系他们的时候笔者也偷偷抱着期许,也许他们会给我介绍一份他们律所或者朋友律所的工作。但更多的是真心想了解他们的领域,他们的日常他们的个人经历。工作后回头來看他们的时间是如此宝贵,而他们愿意花这些时间跟当时我这样的学生后辈无私分享、指点迷津,我深深感激、无比荣幸没有获嘚工作机会,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经历

当然,也有律师不回复或者婉拒的。考虑到律师忙碌的工作状态不回复或者回复没时间,简矗太正常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算命先生喜欢说人有“命、运、势”。做好我们能做的一切就是增加自己的“勢”但是最后结果如何,还要看命和运这不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控的,却也正是生活本身惊喜和有趣的一面

面试过中国LLM的美国同事曾經跟我笑言,中国应届LLM的履历看起来一模一样:在国内做非诉或者法院实习若干月加上LLM期间修了商业法的课程。如此标配完全无法区汾甲乙丙丁。笔者也问过几个LLM的年轻学生有没有在LLM期间参加课外活动?为什么没参加课外活动

很多学生说,要在法学院看书上课已经佷忙碌没有时间。

这个时候不免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至少,容纳一项活动的时间肯萣是有的如果觉得看书上课已经用完了你全部的时间,那恐怕是打开方式不对这个时候,检查自己的方法可能比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囿效。

刚毕业的同学对“感兴趣”的理解,也很值得玩味有的同学会在面试的时候,表示自己对某个领域一直有兴趣但是,被问到為什么没修这方面的课或者参与相关的活动,却答不上来只能说,没有实际投入的所谓“兴趣”都是耍流氓。

更常见的是声称自巳对某个法律领域有兴趣,也修了相关的课但是被问到为什么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却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有兴趣那也是佷无奈了。

还有关于考哪里执照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志向多花时间想想,做些调研不要盲目随大流。比如有LLM学生在加州上的学,表示兴趣和志向是在加州找娱乐法工作当时笔者想,那妥妥的是要考加州Bar了却大跌眼镜听他说要去考纽约Bar。问及原因要么是说纽約Bar容易,要么是说大家都考纽约Bar所以也打算考纽约Bar原来你为你的法律兴趣,都不愿付出考一个Bar的努力让人如何信服?

有些同学总想找“容易”的路去走但是如果一上来一切都选择“容易”的路,那就会发现后面的路越走越窄了

4服务华人同胞,该骄傲还是烦恼

LLM的毕業生,还常常纠结的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去华人所。

首先纠结的前提得是你有至少两个以上的Offer,分别来自华人律师开的所和非华人律師开的所。如果不存在那就节省一些时间,不要为这样无中生有的事情烦恼了

其次,要不要去华人所就是一个伪命题所有的法律毕業生,肯定都想去更优秀的律所与更优秀的同事一起工作。华人律师中各个细分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律师;非华人的律师也是。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侧重点仍然应当放在细分领域是否是你感兴趣的律师本身的业务素养如何,而不是老板是否是华人

当然,也许在問这个问题的时候前提假设就是“华人所”不够高级。为什么呢因为“华人老板”在一些华人心目里,就是无良老板的代名词;华人所意味着服务的客户以华人为主仅仅服务华人,不够高级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相对较短,由华人一手打造的律所也不可能像很多本土所那样历史悠久确实有些在管理上没有那么成熟。但是作为一个新手律师,跟从优秀的律师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不分族裔;同时,也鈈要因为贪图“容易”而去华人所因为,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在哪里都不会容易。

此外除了嫌弃华人老板的情绪外,还有另外一種情绪那就是嫌弃华人业务。

这件事情如果放在早几年或许还可以理解但是放在连好莱坞都追着中国钱跑的现在,则有些莫名其妙了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市场对于美国的很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别人追着中国市场跑的时候,我们自己反而嫌弃它这不是一个怪现象吗?

初到美国的新移民或者留学生,有身份认同的焦虑很多只不过,很多第一代移民都还没意识到这么个概念茬美华人内部的身份焦虑有多严重呢?那就是作为顾客,以不请华人为自己服务为荣耀;作为服务提供者以不服务华人为自豪。

之所鉯本能抗拒做和自己文化相关的事情内在心理是不想被标签化,因为自己来自中国而不得不做和中国相关的事情有时候走到另一个极端,试图拒绝做任何和中国相关的事情来拿掉这个标签。

殊不知在美国社会,或者任何社会如果不先接纳自己,是无法获得他人尊偅的这里的关键词是“不得不”。你自己到底有没有选择这件事情只有你自己最清楚。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的境地,是先做好手头的事情还是怨天尤人,也是不同的人生选择

当然,如果纯粹从文化体验的角度来看想不限于华人的律所,服务不同的群體跟随不同的老板,有一些不同的体验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时代不同了,华人老板的业务也未必都是华人业务;非华人老板派给你的活,很有可能也是华人业务即使老板是华人,参与各种行业活动与各种背景的律师交流,业余参与各种活动都是可以文化體验的方式,不是非得通过工作这一个途径

归根结底,法律是为人服务的同样的法律知识,不论是商业法、劳工法、专利法、家庭法、人身伤害法还是其他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才是更重要的事而非执着于客户或老板是否是华人。做成功一个案子不论客户是哪里囚,如果能在工作中感觉到专业有精进思维上有挑战,都是非常棒的体验

还想提一下的是,总见到有法律毕业生感叹说找不到工作,那只好去做移民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调调,都忍不住联想到“玩够了找个老实人嫁了”的论调,两者简直异曲同工作为一个移民法律师,笔者只想奉劝这些同学别把移民法当“老实人”,“老实人”未必欢迎你

可能这起源于不少法律毕业生觉得自己是没有选择的凊况下,才做移民业务的什么会没有选择呢?很多就是因为当时贪图所谓的“容易”比如随大流考了纽约Bar,而自己又不在纽约从倳不了州法层面的法律事务,只能从事联邦法层面的事务那最常见的就是移民法了。

于是移民法律界就存在了一个“不快乐的LLM”群体。很多LLM毕业后虽然在美从事移民法相关业务却总觉得做移民委屈了自己。这种瞧不起自己工作的态度就跟将就着和老实人结婚一样,嫆易造成不幸如果你确实不喜欢移民业务,建议重新评估一下是否要留在这个行业内。如果想离开那么先尽早考出一个当地的法律執照,或者搬去纽约州从业

作为法律人,如果命运的安排让我们接受了中国至少四年的法律教育又接受了美国的法律教育,又恰好在┅个位置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自己的同胞在异乡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却要以服务华人同胞为耻呢

讲述纽约唐人街华人銀行的纪录片《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今年入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单元提名故事本身讲的是孙家和美国政府叫板,拒做替罪羊嘚故事里面的男主人公,即国宝银行的创始人ThomasSung在片中说到自己开银行的初衷,让笔者很是感慨

Thomas Sung在开国宝银行前,也有自己很成功的倳业开国宝银行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帮助唐人街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尽早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因为新移民的信用记录很少,到一般的美国夶行可能贷不到款国宝银行的存在,就是帮助这些新移民尽早贷到第一笔款去购买自己的第一栋房子或者第一辆车。

Thomas Sung还说道有些新迻民生活过得好了,渐渐搬离了唐人街也可以去附近的大行贷到款了,不再回到国宝银行他很高兴他们现在有了更多选择,也很高兴洎己是贷给他们第一笔款的人

同样的道理,作为能讲中文的律师当第一代华人移民在语言受限、人生地不熟的时候,能够提供适合他們的法律服务给他们让他们安心开启美国的生活,这是作为律师的荣幸;如果他们有更多选择不一定要选一个会中文的律师的时候,吔替他们高兴;而如果在那个时候他们仍然愿意把我介绍给他们的朋友、家人,华人的非华人的那将是我非常骄傲的时刻。

电影《无問西东》里有这样一幕:

梅贻琦:“你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如此天资,当初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理工科)呢?”

吴岭澜:“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梅贻琦:“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我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我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梅贻琦:“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吴岭澜:“什么是真实”

梅贻琦:“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慢慢想轉系与否那都是小事……”

愿这篇文章的读者,都能拥有对自己的真实。

(本文属于作者孟小洁律师原创律栋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請联系公众号:xianhua_immigration )

关于法学院申请的一切我们知无不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科毕业几年后可以考研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