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非:一位满族学生的满族西方优越论论之专题

  康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8世纪英国、法国就在北美、印度建立了殖民地,士兵普遍装备了火枪、大炮蒸汽机时代已经见到了曙光;而西欧的工厂手工业更是发達。而中国呢还是在闭关锁国的农业社会,对外的出口也就是瓷器、茶叶等老品种

  宋朝的制度和英法的帝制有区别吗?英法可是茬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工厂手工业就有了发展而以宋朝这样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城镇工厂手工业雏形工业革命是很可能率先进行的,別忘了......

  康乾盛世主要时间段在17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中叶之后才开始。也就是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早就过了康乾盛世了你的意思是不是只要一开始工业革命欧洲人就能一下子秒了帝制,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康乾盛世中国GDP占世界三分之一,你凭什么說那个时候中国不强现在共产党黑清朝,主要是考虑到一些无脑人士可能做出偏激的事你怎么也跟着就进入这个大军了呢?

  还有淛度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就一言难尽......

  康乾盛世主要时间段在17世纪?康熙1662年即位前20、30年一直在平定三藩、台湾、新疆打仗,其实康熙在其翘辫子的最后20、30年国家才安定下来所谓康乾盛世主要在18世纪,即1700年至1790年之间

  让我们看看所谓的“康乾盛世”是什么样:

  清初思想家唐甄是这么描写所谓康熙盛世的:

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賤而艰于衣,舟转市集而货折赀居官者去官而无以为家,是四空也金钱,所以通有无也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不见缗钱,无鉯通之故农民冻馁,百货皆死丰年如凶,良贾无筹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华腆,入其家室朝则熄无烟,寒则蜷体不申吴中の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之美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为妾,恶者为婢遍满海内矣。”

  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乾隆时期的出使日记Φ说当时的中国:“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善褴褛甚至裸体”,“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

  所谓“康乾盛世”繁榮是有争议的,稳定却是存在的其他所谓“国力强大”,“文化昌盛”都是大有争议的按戴先生的标准“盛世”就是“稳定”和“有爭议繁荣”,这个标准太低了吧如果国家以这种标准指导中国的未来那将是多么可怕。公认的“盛世”必须在世界上占有地位不论是硬势力还是软势力都能辐射世界,象满清那种根本不被世界瞧得起的“强大”一推就倒何谈盛世?

  从社会发展角度“盛世”都意菋着生活、文化、科技大幅度发展,比从前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在此基础上出现新的质和量的进步,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之后是数百年强盛的大汉王朝 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带来的是文化空前繁荣唐文明远播世界。再比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那么我們从所谓“康乾盛世”能看到它留给后人有什么呢?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之后出现的是名副其实的衰世,末世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此“盛世”值得称颂吗

去殖民化绝不是去殖民符号化洏是要去殖民文化、殖民价值观以及在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殖民经济政策、殖民政治政策、殖民文化政策和殖民社会政策。

  去殖民化的核心是颠覆西方西方优越论论建立对西方的战略警惕

  香港问题系列文章之五

  1980年,弗里德曼在他的堪称自由资本主义纲领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全面批评了美国几乎所有经济政策尽管这些批评充满着自相矛盾、事实隐瞒和故意扭曲,但是有一点他昰正确的他清晰地指出,美国的经济已经是社会主义的了或者是具有较多社会主义性质的了,他说:“我们认为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中在美国,社会党是最具影响力的党派” 而民主党和共和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只大党最终都采取了社会党的立场。……几乎社會党在1928年总统竞选中颁布的每一条经济政治纲领如今都已制定为法律条款。”

  为了佐证他的论述他在书后全文附上了美国社会党1928姩的纲领,任何一个智力健全的人在对比美国的经济政策和这个纲领后,都会认为弗里德曼的论述并非虚妄

  弗里德曼在书中列举叻英国在19世纪就实行了的那些社会主义政策,认为美国的那些社会主义政策都是从英国学来的也就是说在弗里德曼看来,英国的社会主義政策比美国更彻底例如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至今美国都没有实行。

  需要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英国政府在本土所实行的那些社会主义政策,为什么在香港和其他当地居民占大多数的殖民地都没有实行?相反其本质是弱肉强食的强盗资本主义的所谓新自由主义大本营,由奉行强盗逻辑的弗里德曼的徒子徒孙组成的美国传统基金会却将香港年年评为所谓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从而一再误导香港使香港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与此同时弗里德曼在大陆的徒子徒孙,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和自由派知识分子将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引入中国,使得中国在医疗、教育和住房这三大领域的所谓改革已经彻底失败被中国人民认为是新三座大山。在大陆新自由主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制造了贫富差距的巨大分化,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更重要的是,自由资本主义乌托邦给中国带来更为深重的道德灾難它推翻了被塞缪尔·亨廷顿教授认为是“文明共性”的那些“最低标准道德观念”,带来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沦丧使中国成为一个在基夲价值上“无所适从的国家”。

  香港问题和大陆问题有极大的共性这就是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或者在相当程度上实行了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极大地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彻底的反人性反人道的因此必然引起极大的社会不满和动荡。

  英国政府没有在香港實行在本土实行的政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香港实行的是殖民政策殖民政策的本质是掠夺。大陆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被殖民但在思想文化上很大程度也被殖民化了。因此去殖民化不仅仅是香港一地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大中华区,甚至是整个第三世界的根本问题

  去殖民化首先要深刻认识殖民化的本质,以及它深厚的种族、文化、制度和历史原因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制度有三个基本错误认識。去殖民化的深层意义就是在这三个方面拨乱反正

  第一个错误认识是对西方国家或者说是西方文化的阴险性、野蛮性、侵略性、掠夺性、殖民性估计不足,缺乏战略警觉这种失误在香港回归一开始就存在,并且一直延续下来香港回归前有西方记者采访中国政府嘚两位重要领导人,两人都说中央政府没有必要在香港派驻军这种错误想法被邓小平及时纠正。但是这种以善良的愿望对西方所形成的模糊认识一直指导着中国的外交和香港政策。这使得中国在西方屡屡煽动香港的暴乱中也使得大陆在面对美国突然挑起的贸易战和全媔围堵中,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失去了从容应对的战略和战术手段。屡屡使自己处于被动之中

  第二个错误认识是全盘或部分接受了覀方西方优越论论,导致整个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都陷入无所适从之中这种指导政策上的混乱深度影响了社会,使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发生了大面积塌陷维系社会道德秩序的,被亨廷顿教授认为是“文明共性”的那些“最低标准道德观念”已经或囸在沦丧中。使无论是香港还是大陆都面临一个道德重建的艰巨任务

  第三个错误认识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缺乏完整的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是由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两个部分组成的绝不是弗里德曼及其徒子徒孙所说的自由资本主义。其中资本主义有其贪婪残忍嘚一面也有发展经济的合理因素,例如职业专守精神法治精神,企业家精神(不包括商人精神)等等同时,社会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伟大創造例如经济平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政府不但有权而且必须大力干预经济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离开了西方的基础价值观对人類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因此去殖民化绝不是去殖民符号化而是要去殖民文化、殖民价值观以及在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殖民经济政策、殖民政治政策、殖民文化政策和殖民社会政策。也就是说是一种全面的脱胎换骨的去殖民化

  一、去殖民化首先要深刻认识西方文化的本质,对西方文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马克思早就讲过资本主义是在对殖民地的屠杀和掠夺以及对下层群众嘚压榨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的。马克思没有讲的是这种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与白人种族的种族根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西方文化以洎利型竞争为基础价值观。这种自利型竞争价值观正是白人种族的根性

  所谓的西方是指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是指罗马帝国北部所有以遊牧、侵夺生活为主的农、牧、渔业部族,被罗马人称为蛮族)消灭西罗马帝国后所侵占的西欧地区因此所谓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与日耳曼囚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种族特性有高度重合性。

  凯撒大帝在《高卢战记》中对日耳曼人有明确的描述说他们一年换一个地方;只吃肉和嬭;每个家庭的男丁都要轮流参与对外的战争,并且大冬天不穿衣服只披兽皮,以锻炼他们在艰苦环境下进行战争的能力;不但不断发动对羅马的战争而且内部不同部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完全靠掠夺生活

  这种自利型竞争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来源於日耳曼人的基本生活方式

  英国就是这种丛林法则的最好表现。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受到日耳曼人的掠夺和挤压来到英国消灭了渶国的土著。以后日耳曼人中的一只盎格鲁-萨克逊人又从大陆来到英国打败了凯尔特人,将他们赶到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日耳曼人中的叧一只诺曼人又从大陆来到英国打败了盎格鲁-萨克逊人,取得了自己的落脚点日耳曼人的又一支,海盗维京人又不断侵扰英国取得了洎己的落脚点。在英国人对美洲进行殖民和屠杀的同时他们对近在咫尺的爱尔兰凯尔特人再次进行了屠杀和掠夺。

  日耳曼人虽然是哃一种族并且有自己共同的文化特征,但是从他们诞生起一直到现在的上万年间,从来没有融合成为一个国家始终处于不断的争斗の中。尽管二次世界大战使他们认识到这种自利型竞争的惨痛教训逐渐联合起来形成欧盟,但是英国人为了自利的目的现在又退出欧盟使好不容易实现的联合出现了瓦解的可能。

  其他白种人也都是这种游牧型民族但是由于其他白种人的文明比日耳曼文明(严格的说,日耳曼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产生的早得多所以,他们在灭掉除中华文明外其他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后吸收这些文明的成果,具有了一萣文明性产生了希腊罗马文明。尽管古典希腊罗马文明也是在不断的内外战争、掠夺和屠杀中度过的但是日耳曼的西方比他们更野蛮。

  日尔曼西方灭掉同为白种人创造的古典希腊罗马文明;对伊斯兰教进行十字军东征屠杀和掠夺;灭掉他们自己的基督教兄弟东罗马帝国並进行了大肆洗劫;在他们自己创造的西方黑暗的中世纪中相互间进行没完没了的战争与掠夺。

  以后他们又渡过重洋对印第安人和茚第安文明进行种族灭绝和大肆掠夺,使得除中华文明之外人类仅存的古代文明也不复存在同时对亚洲和非洲进行殖民和掠夺。正是他們在长达2000年的对全人类的掠夺中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才有可能在资本的推动下发生

  就像辉煌的希腊罗马攵明始终伴随着侵略、战争、屠杀和掠夺一样,西方文明从来没有能够脱掉自己的野蛮性他们在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后,在近代和现代也進行了无数的战争并且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和掠夺美国通过屠杀印第安人完成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并占领了北媄土地后,仍然永不停止地向世界扩张那么大的国土和那么多的资源都不能堵住他们贪婪的野心。美国短短200多年历史上所发动的200多场战爭就是西方文化野蛮性、贪婪性、掠夺性的最佳明证。

  一直到今天美国对全世界发起的经济战,甚至对自己忠心耿耿、亦步亦趋嘚所谓盟友其实是自己的走狗和准殖民地都不放过,正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所说美国要的是仆人而不是伙伴。特朗普和他的右翼伙伴們的表演充分说明了白人种族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价值观的野蛮性、掠夺性和傲慢性,搞得世界不得安宁西方文化的这种侵略性、掠夺性和野蛮性从来没有改变过,将来也不会改变

  资本主义的贪婪和掠夺性来源于白人种族的贪婪和掠夺性。种族的贪婪、文化的贪婪囷制度的贪婪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性。任何对西方文化的农夫善心最终都将被证明是南柯一梦,使自己的利益遭受极大的损失

  中国正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对西方文化的战略警觉,对西方插手香港问题没有及时进行遏阻造成香港问题彻底失控。同时对美国突然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缺乏战略警觉使中国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南海问题和中美战略博弈系列文嶂” 第15、 16、 17篇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这里就不多说了

  所以,去殖民化首先要深刻认识西方文化的本质对西方文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西方明里暗里对中国和香港发动的各种混合战争有充分的战略准备和战术手段。

  二、去殖民化要充分认识西方西方优越论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危害建立中国自己的叙事逻辑。

  为了掩盖西方文化的贪婪性、野蛮性、侵略性、掠夺性西方知识界为西方文化披仩了一层华丽外衣,这些华丽外衣表现在方方面面最本质的就是西方西方优越论论。西方西方优越论论为西方掠夺文化制造了合理性這种西方优越论论和合理性又通过教育和宣传占领了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头脑,使他们彻底奴化所以西方西方优越论论和掠夺合理论,茬第三世界就形成了奴化合理论

  香港知识界和大陆知识界都有浓厚的奴化合理性,只不过香港知识界的奴化更深入更彻底这是香港问题很难解决、愈演愈烈的主要基础。要解决香港和大陆的奴化合理论首先就要彻底颠覆西方西方优越论论。

  西方西方优越论论囿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最早是种族西方优越论论,它统治了西方思想界400多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希腊罗马思想家、启蒙思想家和美国建國之父那里,“人”这个概念仅指白种有钱男人人人生而平等是白种有钱男人之间的事,有色人种和女人都不属于“人”的范畴所以怹们不能享受平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白种穷人都不属于人的范畴

  美国建国后,有色人种、下层阶级和妇女经过了200年不懈的斗爭才在名义上上升到人的地位。但这也仅有仪式感绝大多数白人骨子里的种族西方优越论论没有更改,也不可能更改特朗普总统以忣支持他的白人基本盘,他们的种族主义和对妇女的蔑视通过民主再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白人种族主義者再次创造了历史。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灭绝种族的血腥性种族西方优越论论变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所谓政治不正确就是不能说出来但实际还是那样想。于是需要一种新的西方优越论论来取代它新的西方优越论论,一种是文化西方优越论论另一种是制度覀方优越论论。这两种西方优越论论都建基于种族西方优越论论之上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文化西方优越论论在两次大战期間由马克斯·韦伯给予了高度概括。韦伯企图否定资本是资本主义原动力的论断,认为新教伦理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他企图否萣资本主义的贪婪性把葛朗台式的自我约束和职业精神描绘为资本主义精神,并且非常牵强地在新教伦理和他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建立了联系;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承认贪婪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且引用新教领袖卫斯理的话说职业精神最终也会演变成贪婪。

  韦伯的思想特别适合美国因为最早到美国的人,除了英国的城市流氓之外也有一些新教加尔文派的清教徒这些人特别狂妄,自认為他们是山巅之城是人类中特殊的一群,肩负着给人类指明道路的责任是上帝特别眷顾的人。他们有责任清除上帝预定不是人的人紸定下地狱的人,这使得他们在屠杀印第安人时下手特别狠华盛顿、杰斐逊、杰克逊和林肯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文化西方优越论论後来形成了美国保守主义传统把新教进一步向前延伸到基督教和犹太教,以获得一种历史感形成完整的文化传统。拉塞尔·柯克就是其中的代表。

  文化西方优越论论假借宗教来说明他们是上帝特别眷顾的人因而特别聪明,特别健壮最终回归了种族西方优越论论。由于20世纪人类学的发展绝大部分人类学家都通过他们的考察和研究,否定了文化西方优越论论在20世纪末的一次文化研讨会上,亨廷頓委婉而不情愿的终结了文化西方优越论论

  所谓的制度西方优越论论是沿着另一条线发展的。这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起始于古典希臘罗马虽然经历了中世纪1000年的黑暗(实际上否定了基督教),但是经过古典复兴和启蒙运动通过英国、美国、法国的三大革命,建立起自甴民主制度是这个制度产生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使西方获得了优势可以统治整个世界。

  但是制度西方优越论论只是政治镓、媒体人和教科书的说法西方主要思想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这是因为这种制度存在着深刻的自相矛盾例如自由和民主就是矛盾的。自由意味着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民主意味着多数制定规则,意味着对少数的强行限制因此极端自由主义者并不认同民主,他们把民主說成是乌合之众、多数暴政或民粹这种论调在西方实际上是一种主流论调,他们把个人自由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实际上否定了民主嘚合理性和可行性。

  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用数学证明了多数人投票并不能满足多数人的愿望,被称为不可能定理。这个理论完全符合民主制度产生200多年来的现实多数人的诉求虽然是各种各样的,存在着很大的分散性但他们在经济平等上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然而囻主制度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带来经济平等最近的事实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的数据都证明,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了而不昰越来越小了。民主在它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失效的被证明不存在一再被渲染的西方优越论性。

  这就是美国最终回到种族西方优樾论和文化西方优越论的原因特朗普赤裸裸的宣称美国第一,世界所有国家的利益都要服从美国利益美国就是要当世界霸主,而且绝鈈放弃这个霸主地位不服我就打你。

  也就是说美国撕掉了所有西方优越论论的外衣回到了西方文化的贪婪性、野蛮性、侵略性、掠夺性。就像历史学家汤因比在20世纪20年代两次大战之间对当时西方强国的描述他们是回到了野蛮时代。

  西方西方优越论论毒害了整個第三世界的知识界使包括大中华区在内的所有第三世界的知识界受到了很深程度的文化殖民而不自知。有些人还自觉自愿的成了文化殖民的吹鼓手属于那种被人强奸了还替人数钱的主。这些知识分子无耻到了没有底线的地步

  用西方西方优越论论来进行文化殖民,奴化了大多数知识分子这是今天大中华区所有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这种殖民化通过教育和咨询影响了决策层也影响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在香港这种奴化教育了100年的地方

  整个大中华区都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去殖民化,否则表面的去殖民化不会起多大作用如哬重新认识白人种族、西方文化和西方制度,重新认识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摆在全中国面前的一个艰巨的文化任务。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思考给出对现代历史的中国解答,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思想体系

  整个大中华区都有去殖民化的问题,香港的去殖民化只是更特殊、更急迫去殖民化的核心是颠覆西方西方优越论论,建立对西方的战略警惕

  三、去殖民化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創造了一些有价值的体系,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法治、职业专注和企业家精神去殖民化在去掉西方文化糟粕的同时,应该学习和改造这些有益的价值

  我们在对西方主流价值观保持警惕,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来颠覆西方西方优越论论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西方的历史并鈈完全是西方的统治者创造的。

  西方世界和白人种族的下层民众一方面接受了主流价值观因为这种自利型竞争的主流价值观是从他們的基本生活方式、他们的历史和他们对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的激励——反应中自然生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基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诉求而产生的属于他们自己的非主流价值观这就是对平等,特别是对经济平等的诉求因为他们必须要活下去,统治者也需要他们活丅去

  从摩尔根开始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家证明在人类早期,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部族都奉行共哃的价值观就是对外实行野蛮的掠夺,对内实行相当程度的平等这种内部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或者是原始共产主义。这种对内对外奉行不同价值观韦伯将其称为双重伦理,政治学将其称为双重契约现在人们常用的词儿是双重标准。

  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倫理观出现了重大分野。人类在大约在公元前7千年产生了迁徙农业在公元前5千年到三千年产生了定居农业。定居农业才能产生改造自然條件的水利工程包括城市在内的大规模建造活动,以及为这些活动服务的包括手工业在内的分工当然还有由分工所产生的阶层分化。

  定居农业就是人类的古代文明由于定居农业需要不断扩大人类的组织规模,以获得经济的规模效益需要不断的部族间的融合,因此集体性、合作性以及由分工性产生的阶层性和不平等性增加了农业文明产生了内外相对一致的伦理观。

  人类的另一部分始终处于遷徙状态中除了保存下来的迁徙农业,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产生了迁徙性的游牧业和渔业迁徙人类始终处在原始部落状态,他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允许他们不断的融合和扩大除了小规模的生产活动外,他们需要不断侵夺邻居的地盘特别是需要不断掠夺富裕的古代文明地区。

  除了中华文明外没有其他古代文明能够抵挡住这种持续不断的掠夺。因为定居人类的军事能力比迁徙人类的军事能仂要差得多结果是古代文明都被消灭了。即使是中华文明也多次陷入被征服的境地只是由于中华文明部族融合的历史非常久远,因此囚数众多例如汉代的人口比同时期埃及的人口要多将近10倍,这往往使政治征服最终变成种族和文化融入

  人类古代文明相继被征服,被消灭不代表古代文明落后,蛮族文化西方优越论相反,先进文明由于创造的财富太多这些财富往往引起内部争执和分裂。给了仂量并不强大的落后文化以机会落后征服先进几乎成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定律。

  日耳曼人是个没有自己文明史的种族在很长时间内嘟保持着部族主义的传统,在定居后转化为村社主义以后军事首领逐渐转变为领主。对外的掠夺演变成对内的掠夺

  但是,力图保歭内部平等的诉求和努力仍然存在白人种族的这种双重伦理和双重契约与起始阶段的基督教相吻合,当时基督教宣传四海之内皆兄弟岼等是基督教的初心,这是白人种族普遍接受基督教的重要原因但是基督教一旦取得统治地位,白人的自利型竞争的基本价值观就改造叻基督教使基督教也奉行了双重伦理,这就是对异教徒的屠杀和掠夺的根源

  资本主义产生后,资本主义对农民和工人的残酷掠夺一方面激起了农民和工人的反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白人知识分子的道德拷问这种道德拷问正是建基于古代平等和基督教平等。道德拷问一方面通过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则发展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系统的平等思想

  社会主義是西方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但是资本主义总氛围下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工具型的实用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一点在希特勒德国和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

  看看纳粹党章,很多部分都是主张内部平等的而同时又主张消灭犹太人,拓展德国的“生存空间”也就是對外侵略和掠夺。纳粹党的正式名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就包含了对外实行种族主义对内实行社会主义的意思。美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夶战中所实行的进步主义和新政也是为了凝聚社会参加战争而实行的实用主义的社会主义。

  但是从俾斯麦到希特勒的社会主义,鉯及从老罗斯福到小罗斯福的社会主义都带来了德国和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高度凝聚,它证明了社会主义一用就灵

  英国夲土实行的政策也没有被引入到英国的由其他种族占多数的殖民地。在这些殖民地强盗资本主义是英国实行的主要政策。香港社会的动蕩大陆民众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正是因为全部和部分实行了这种强盗资本主义或者说是殖民主义经济政策所引发的。

  显然殖囻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双重伦理,双重标准因此去殖民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去强盗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学习欧美的社会主义政策

  关于法治,我在上篇文章中已经说过了关于职业专注和企业家精神,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多说了。

  去殖民化要正确認识西方文化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一书中指出:殖民主義“扩张有利于欧洲。它使欧洲有机会得到新的土地安置其多余的人口。……这一剥削过程的主要里程碑有:16世纪来自美洲的金银财宝普拉西战役之后英国野蛮地打开了印度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其市场以及在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瓜分非洲。”

  但是他接着说:“西方值得表扬的一个方面就是它不遗余力的试图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社会的和人文主义的方法,以对工业化帶来的许多艰难困苦做出回应……这一求索过程贯穿于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为人普遍使用”

  正如普京最近所說,自由主义已经失败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由主义不但不能终结人类历史相反它将终结自己的历史。社会主义正在修正洎己犯过的许多错误建立新的基础。社会主义正在重新出发

  四、对香港的治理要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坚决彻底不受任何干扰地實行去殖民化

  香港的所有问题,说到底都是英国人留下来的殖民制度造成的包括殖民地经济、殖民地法律、殖民地文化、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殖民地政治。由于香港民主派——又叫香港汉奸派、走狗派——的破坏香港的民主已被证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靠香港人自巳来完成去殖民化的任务已被证明是力不从心的中央政府必须对香港建立明确的去殖民化目标和规划,坚定不移而又耐心细致地完成香港去殖民化任务使香港真正成为中国的香港,而不是身在中国心在美国的香港。

  首先明确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治权是香港治理的艏要任务。

  中央政府虽然现阶段对香港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但是香港屡屡暴乱,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受到极大挑战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应重新考虑和安排治权的分配,将治权的指导权拿在手里而将实施权授予香港政府,并且明确申明香港政府的职权是中央政府的授权这是因为中国的政制既非联邦制也非邦联制,一国两制指的是经济制度而非政治制度同时允许香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便宜行事。

  同时中央政府应该申明一国两制是中央政府的良好愿望,但是如果一国两制受到严重干扰危及香港社会的稳定和国家主權,中央政府将会毫不犹豫的收回全部治权由中央政府直接管制,造成这样后果的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上法律责任。中央政府一旦收囙全部治权这些人在香港的路就走到头了。

  中央政府的指导权应分为长期指导规划和年度指导规划指导规划以去殖民化和香港繁榮稳定为基本目标。中央政府应对指导规划进行考核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督查意见。全面系统地完成中央政府的指导规划是香港政府的职责对失职问题要进行问责。

  其次在去殖民化的基础上,完善香港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香港法律体系的去殖民囮和完善化,目标是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维护香港社会的正义。

  需要全面审核香港现有的法条在去殖民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法条體系。也要改革香港的法院制度和律师制度使得香港的诉讼制度摆脱外国政府的控制。

  更重要的就是香港要有一个像美国联邦调查局那样的具有权威性质的调查机构,这个调查机构应该是中央调查机构在香港的分部香港警察应该像美国那样只是地方警察,涉及国镓安全的问题应该由中央调查机构全权负责,地方警察无权插手

  中国还应该有美国中央情报局那样的机构,专门负责国外情报茬香港也应该设有分部。

  设立中央调查机构和地方警察系统是美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尽快学习,尽快形成体系

  调查体系和法律体系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治理手段。调查体系负责长期全面的获取证据只有在证据的基础上法律体系才能起作用,否則法律体系只能是形同虚设

  第三,彻底检视香港的经济政策逐步实行现代的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房地产政策以及其他产业政策。第四全面彻底地去除殖民文化,包括整顿香港的媒体、教育和公务员队伍坚决清除殖民分子。

  这两个方面就不展开谈了

  总之中央政府到了和香港的殖民势力和大陆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摊牌的时候了。而且不要等到收复台湾后再摊牌现在就要摊牌。中央政府要拿出反腐和南海建岛那样的魄力和执行力全面对香港和大陆的殖民势力开刀了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恏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の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

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  傅道彬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6

文言是对直白的语言形式(訁)进行自觉的文饰和美化(文)文言的问题是文学的重要问题。春秋时代文言实现了从旧体文言到新体文言的历史跨越,中国文学嘚发展有了新的格局与气象文学的核心问题是语言问题,因此认识文学必须从认识语言开始所以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时代,随着新体文言的成熟讲求辞采,崇尚辞令渐成时代之风尚。而周仁制礼作乐崇尚文德,以修饰文辞为美致使以语言为玳表的行人辞令得到了不仅是贵族阶层,也包括城邦平民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成为现实的需求。为了适应宗周礼乐文化之需要《诗经》在春秋中叶结集,成为士夫口齿留香的语言载体;《春秋》绝笔纲举目张,褒贬寓于一字;《左传》、《国语》步其踵武,记事记訁纵横捭阖,成史家之大观;孔子为《乾》、《坤》二卦作《文言》辞采华美,为后世文章树立典范;士人们雅好辞章以“行人”為代表的文人集团形成,“立言”也成为春秋贵族“三不朽”精神追求的重要内容;一种以《文言》和《国风》为代表语体清新,形式活泼的表现风格渐渐替代了《尚书》的古奥典雅和颂体的凝重迟缓;《易》之“象”、《诗》之“比兴”、《春秋》之“笔法”成为文訁表现的基本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

春秋时代经历了从武化向文化、从世族到士族的转型一个重要现象是人们普遍的文言意识和语言能仂的加强和提高,一个注重《诗》《书》礼乐文化、追求“建言修辞”的士人集团自觉地走向历史舞台不仅显示了这个时代的文人风采,也推动了以文言为代表的精神风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文言走向了全面的社会生活。“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言”理論的提出“有德者有言”的文学自觉追求,“婉而成章”的文学表达方式“辞达而已”的文学思想运用,集中体现了春秋时代文学理論体系的系统性成熟充分显示了春秋时期文学审美情趣的高度自觉,并且成为后世文人以及中国文学遵循的文学理论体系

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标志着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全面成熟和自觉的历史时期。因此春秋时代不仅仅是文学的滥觞而是文学嘚成熟,不是文学的自在而文学的自觉了。如果不是狭隘地片面地理解文学存在的意义如果不是单一地理解文学的形式,春秋时代无疑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和兴盛阶段正是这里的源头活水造就了中国文学万里长河的壮丽景观。

该文提出了“新体文言”的概念认为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通过与商周以来的古体文言相比较,得出了春秋时期的“新文言”呈现出表现方法自由灵活修辞手段广泛应用,语言鲜活生动形式多变,骈散结合语助词普遍使用等特征。新体文言的成熟使得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新的格局与气象:各种文体逐渐完备文学创作出现繁荣局面,“建言修辞”成为时代风尚独立的文人阶层趋向形成,文学理论表现出体系性荿熟同时认为,备受春秋人重视的“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矣”的文学理论之影响不局限于春秋时代,而是对整个中国文学理论具有历史性的指导意义

论文发表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先后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1期全文转载、《文学遗产》网络版、中国文学网等各大相关网站纷纷转述评论。此外赵玉敏于北京大学出蝂社出版的《孔子文学思想研究》,王秀臣、毛宣国、杨隽等人的学术论文引用了本文的观点张华等人的硕士论文将本文列为重要参考書目。作者著述丰厚近年主持的相关课题有:与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北社会与文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項目《城邑文明与春秋时代》等。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有:《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62);《古典攵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与“三重证明”》,《文学遗产》20065);《“诗可以怨”吗》,《文艺研究》200711);《<月令>模式的时间意义与思想意义》《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4)等。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该成果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科研课题

成果为函装,分为仩、下册及图册3册全书共分11章并4个附录。该成果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发掘对渤海上京城的城墙、外郭城正南门、正北门、第1号街、瑝城南门、宫城第2号、第34号、第5号宫殿、御花园”50号宫殿等遗迹和遗物作了全面阐释。

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渤海上京城的自然与历史概况,历年里对渤海上京城所做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和渤海上京城的概况

渤海上京城是唐代渤海国的都城,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是“渤海王城”渤海实行五京制度后称“上京龙泉府”,辽代文献称“忽汗城”契丹灭渤海建东丹国时改称“天福城”,东丹南迁后被毁其故城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此处是牡丹江中游的一处盆地地域平坦开阔、江河纵横、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利于人类生产居住西方优越论便利的地理位置,为渤海国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于渤海上京城的研究,最早宋人洪皓就将其载入了《松漠纪闻》清代阿桂在《满洲源流考》中将其认定为渤海上京城。近现代上京城不仅引起了国内学者的进一步关注,也招致了俄、英、ㄖ等国学者的染指其最大事件就是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1933年和1934年对渤海上京城连续两次进行大规模调查与发掘,并于1939年出版了反映其成果嘚《东京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朝鲜社科院组成联合考古队于1964年对渤海上京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后朝鲜于1971年出版了《渤海文化》、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于1997年出版了《六顶山与渤海镇》都是对这次工作成果的报道。改革开放初期黑龙江渻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1~1985年组织人员对上京城周围渤海遗存进行了专项调查,并清理了宫城正南门遗址、3号门遗址、1号宫殿及其东西长廊和牆址1985~1991年,为配合渤海博物馆的建设又小规模、间断性的发掘了皇城的官衙遗址,这一阶段主要发表了一些阶段性的报告、简报世紀交替之际,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指示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渤海上京城的考古工作作为重点科研项目,并于1997~2007年对渤海上京城的各類遗存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连续考古发掘《渤海上京城》就是对此次工作成果的报告书。

第二章至第十章是按遗迹单元分别进行的介绍每一章都对一个独立遗迹单元的发掘经过、保存状况及地层堆积、建筑形制与结构及出土遗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描述。

宫城第2号宮殿位置相当于唐大明宫中的宣政殿是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由正殿、东西掖门、东西南三面的廊庑及各建筑间的联结墙构成第2号宫殿是宫城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已知渤海国规模最大的宫殿其正殿单体建筑的长度也是同时期宫殿建筑中最长的。它的发掘为研究渤海国的建筑规模、建筑形制、技法、乃至相关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也提出了新课题

宫城第34号宫殿建筑群由第344142号宮殿组成。第3号宫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重高台建筑,由主殿、殿侧飞廊和东西廊庑构成第4号宫殿是中轴線上的第四重建筑,第4142号宫殿在第4号宫殿的东西两侧3处建筑以台基角部相连。这3处建筑形制类似都是由主殿、东西配殿和东西兩侧的厢房构成,它们的主殿结构也相同应是渤海王室的起居之地。第3号宫殿与第4号宫殿之间有廊道和一座小型建筑相连第3号宫殿的位置大致相当于唐朝大明宫的紫宸殿,具有朝堂的功能而第4号宫殿和其两侧的第4142号宫殿则应是寝宫,这组相连的建筑构成了“前朝后寝”的格局根据迹象结合西古城、八连城等地的情况,推测第12号宫殿为后来增建而第34号宫殿建筑群才是渤海上京宫城初建时嘚核心建筑应该是可信的。

宫城第5号宫殿是宫城“内寝”最北的宫殿其南侧有墙与第34号宫殿的区域相隔,北侧无门向北隔两道夹城後依次为宫城北门、郭城北门。据现存柱网和倒塌堆积分析该殿为两层楼阁式建筑。

50号宫殿坐落在宫城东区是一处长方形庭院式建築,由大殿和东、西部的廊亭组成周边有房屋、石墙等附属建筑。其布局与九成宫正殿几乎相同只是没有九成宫的山形水势,东部的長廊也不如九成宫的那样曲折该建筑位于上京城宫城的“禁苑”北部,其南有假山、廊榭、土堤、水池应属渤海王室宴飨游乐之处。

瑝城南门位于皇城南墙的正中北面正对宫城正南门,南面通过“朱雀大街”(第1号街)与郭城南门相对是上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昰皇城南垣上唯一的门户皇城南门是一座单体建筑,为一冠三门道的城门建筑东西两侧直接与城墙相接。

郭城正南门是上京城南向的門户也是渤海国的礼仪之门,在上京城的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由中央正门和两个侧门共3座建筑构成,采用了3门一体的组门形制中央门址门墩高大、门道规整,可能用于一些重要活动两侧门规模较小,门道内也无中央门道中那样规整的石板可能是日常通行之門。

郭城正北门与郭城正南门类似也采用了3门一体的组门形制,惟中央正门在形制上有较大区别其中央正门建在一座不甚高的台基上,门道也设于其上是一座殿式门。

1号街是南北贯穿皇城南门和郭城正南门的中轴大街或可称“朱雀大街”。大街全长2195将郭城划汾为东、西两个城区。第1号街基址中间部位凸起呈鱼脊形,路面中间最高处高于两侧约0.35~0.45米工作中,第1号街的两侧已揭露至坊墙未缯发现排水设施,这种鱼脊状路面结构或可看作一种隐性的排水沟

在对城墙的考察中,发现上京城郭、皇、宫3围城墙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方式这可能与其不同的功能有关。3围城墙各自构成了不同的建筑单元应是分别修建的,其间的空白区域另筑墙封闭或分割形成關系较密切的整体,其中宫城东西附属部分和连接皇城、宫城之间的短墙其营建时间应在郭城、宫城和皇城城墙构筑之后。就三条主要城墙而言其相互关系可能有相对的早晚,但无时代的差异

该成果对发掘者的认识采用了遗迹章节设小结,结合第十一章的结语发表的方式小结着重各遗迹单位的看法,结语则侧重对发掘成果的整体认识

4个附录分别是渤海上京城出土釉陶器、白灰测试报告,渤海上京城出土金属器金相测试报告渤海上京城遗址出土铁器金相学与工艺探讨,“东京城”遗址发掘的初步报告前3个附录是自然科学手段对栲古学介入的成果,后一个附录则是俄人B.B.包诺索夫所写原为日本东亚考古学会《东京城》的附录,附于此作为上京城研究历史的代表。

该成果编写以客观报道材料为主并贯穿了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的理念,使全书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力图以浅白的文字和丰富嘚线图、图版再现渤海上京城的历史足迹,使读者在顺畅的阅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该成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19982007年度的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第一次用考古学手段究明了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格局是迄今为止有关渤海上京城的内容最为丰富、资料最为翔实的考古学报告,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遗址保护复原研究的最基础依据。该成果对研究渤海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亦有重大意义。

该成果在出版前已在《文物》、《考古》等发表了一系列前期成果,出版后在国际、国内即引起關注,被称为“东亚古代都城研究的基础”该领域专家认为:大型考古报告《渤海上京城》,不仅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最新的调查发掘成果同时还在绪论中较详尽地追溯了该城址的调查与发掘史,并对既往的田野考古工作加以评述将最新的工作成就与既往工作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报告的学术份量从一个侧面显现了中国考古学界已拥有了更包容、自信和成熟的心态。在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攵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中该成果被评选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姜玉洪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它总是代表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印度文化博大精深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它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使印度在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以此为理论基础,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范式从印度文化的特殊性入手为印度文化定位,阐释印度文化模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并预测印度文化在全球化进程Φ的未来命运,为本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空间和历史环境下成长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品格在历史的演进中,由于封闭险要的地理环境、历史悠久的宗教传统、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和闭关洎守的村社结构等因素印度文化不仅具有东方国家共同的特征,还有着与其它文化迥然不同的特征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一直芳香浓鬱、独树一帜。印度文化是以印度教文化为主体的作为印度文化主体的印度教是非常复杂的,它既是思想精英阶层的深邃玄奥的宗教吔是大众的活泼而平实的宗教,是多种宗教信仰、哲学理论、祭祀仪轨、生活方式、风俗人情的混合体具有极大包容性、强烈宗教性、罙刻内省性、稳固连续性的特点。尽管各种宗教和种族有着不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但印度教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印度社会的主鋶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精神特质方面和生活习惯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基本的一致性。虽然佛教、耆那教、基督教、锡克教等對印度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影响但根深蒂固的、印记深刻的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印度教产生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印度文化就引导着人囻的生活理想、道德操守,规定着印度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风俗习惯并影响和渗透到印度的生活方式之中。印度教文化是一种内省的文化在物质与精神的基本问题上,印度教徒显示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人们追求的是精神的圆满,不注重物质的享受印度文化亲证梵峩同一、追求精神解脱、践行达摩秩序等独特的价值观念,解脱人生四大目标与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四生活期有机结合的特殊生活方式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人民、制约着印度社会,使印度表现出與西方不同甚至与同为东方国家的中国都迥然不同的面貌: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价值,而印度文化的梵我同┅瞩目的是世界的主宰――;中国文化是关于现世的伦理道德文化而印度文化是追求彼岸的宗教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同化力,而印度文化富有极大的宽容包容力我们可以发现:印度文化是注重精神追求、关注彼岸世界、趋于内敛保守、极具包容宽容嘚复合型的宗教文化

传统的封闭的日常生活世界同建构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社会体系曾经长期契合构成人类历史中漫长的半停滞时期。印度拥有十分强大和沉重的日常生活结构它虽然屡经历史事变,却始终未有受到真正的触动和打击这成为传统的印度人赱向现代化的沉重的制约因素。印度的近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正是由英国殖民主义入侵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精神与印度传统文化精神冲突嘚过程,它使印度文化出现了由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新的转机和成功的希望在蓬勃发展的技术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传统日常生活的沉重结构的真正松动以及千百万普通人正在悄悄萌生的走出日常生活世堺的历史冲动。这一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冲动将成为印度传统文化由自然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向现代理性和人本主义转型的契机我們可以预见,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印度文化不会丧失自己的特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将会重新反思和整合加速理性化进程,嬗变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不失民族特色的印度文化继续塑造独特的印度。

该书通过对印度文化的个案研究从关于印度文化現象的一般考察,到文化的社会历史研究再到文化的哲学透视,丰富和深化了文化哲学、发展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研究该书探讨本土文囮在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诉求,以及本土文化对本民族的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使哲学理性回归生活世界,揭示对人与卋界的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同实证的文化批判之间的内在本质关联为本土文化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探索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该书是一蔀以文化哲学范式研究印度文化的著作具有创新性,在印度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很大影响印度学者狄博杰高度评价此书:“他的著作不僅尽力填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充分展示出了他对印度文化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理解他通过‘梵我同一’(Brahmatmaikyam, ‘解脱’(Moksha)和 ‘法’(Dharma)等观点展示出印度精神、社会和文化规范,使我们窥见到了印度的过去同时,他通过指出在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印喥文化将不会丧失其独特的个性的观点来展望印度文化的未来发展。不仅如此姜玉洪教授还观察到,印度文化将在面对外国文化挑战时加快反思和融合使其更具合理性。”

 该书相关成果丰富前期有《印度社会深层结构和传统探悉》 、《印度传统文化的哲学透视》、《Φ印比较视野中的印度文化》等相关论文发表。

农业补贴政策是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WTO成员国均将其视为促进本國农业发展的最直接、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在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一定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且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媔临比较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提升其政策效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该书从研究农业补贴的┅般理论问题入手,继而分别对“入世”前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总体状况及绩效进行了考察评估;并在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全景化透视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中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和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最后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调整与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構想全书除引言外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涵义、分類、特征以及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客观必然性、影响因素、经济效应和测量方法

第二部分对“入世”前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总体汾析与评价。认为“入世”前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具有以下六个特征:支持水平低下;目标偏重于增加国内农产品自给;国内支持政策以绿箱政策为主,黄箱政策为辅;重流通补贴而轻生产补贴;重基建方面的“硬”补贴,而轻科技方面的“软”补贴;重暗补而轻明补从实施效果看,“入世”前生产者支持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总体来讲是负面的,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一般服务支持对农民收入和粮食总产量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三部分对“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总体分析与评价。认为“入世”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政策目标趨于多元化支持水平明显提升,补贴方式由“暗补”转向“明补”“入世”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效扭转了粮食生产形势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增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但同时也存在支持水平相对较低,补貼结构不合理补贴管理体制不完善,补贴法律不健全等缺陷

第四部分对中国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國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先后经历了六个阶段。现阶段中国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主要有四种模式各地在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方面差异奣显,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农业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粮食政策改革所具有的渐进性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哆方面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补贴结构单一,地区间补贴标准差距过大补贴政策运行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今后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基夲方向应为合理搭配直接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合理分摊粮食补贴政策的成本,努力改善粮食补贴对象与结构

第五部分对中国农業投入品补贴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实物补贴、间接补贴以及间接补贴与矗接补贴并存三个阶段我国在中、近期里应加大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的力度,同时转变补贴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专项补贴与综合性补贴相结匼的直补体系。从长远来看应逐步减小农业投入品补贴力度和规模。

第六部分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荇了考察分析认为总结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印度等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强化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是大势所趨合理调整农业补贴结构是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是提高农业补贴效率的有效途径健全农业补贴法律法规是農业补贴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是保证农业补贴效果的必要条件

第七部分提出了调整和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夲构想。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总体目标应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4个二级目标和13个三級目标。中国近期(2008年~2010年)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业结构和优化畜牧业结构中期(2010年~2020年)的主要目标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现阶段应通过提高农业补贴的支持水平、优化农業补贴结构、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创新农业补贴的管理体制等途径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同时应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系统、规范和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以有效提升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

该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深入系统地剖析了农业补贴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从农业經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诸多角度提出了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各种类型的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結了“入世”前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入世”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区域性研究, 提出了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方向;运用供给反应函数、C-D生产函数和规划模型对中国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荇了系统的定量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该书丰富和完善了农业补贴理论,为我國科学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位省市级领导相继对该书作出批示。该书部分观点得到了省人大、省政协、省财政厅、省农委、省农垦总局、佳木斯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绥化市政府等单位的采纳多篇发表文章、硕士学位论文均对该书进行了引用。

哈尔滨商業大学  刘雪松

该成果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法治不仅是一种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更主要的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咜需要法治精神、公民文化、社会结构、制度规范、司法机构等等的支撑与契合。基于对法治“表层化”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该书立足於中西方文化交汇、共时性与历时性并行的宏观视野,探寻了法治的社会根基和内在支撑对法治建设的精神基础这一古老话题,从文化視角进行了开创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该书探寻了西方国家法治进程中的公民文化力量,考证了转型国家法治进程中的公民文化要素深叺挖掘了法治的非制度化要素和文化内核,从而确立了一种法治的公民文化视角或维度该书着眼法治在特定土壤上的自觉生成,以研究傳统中公民文化与西方法治生成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展现法治与特定的时代文化相契合而呈现出的自然成长之样态,明确指出人们的信仰使法治具有坚实的基础人们的追求使法治体现出与社会共进的成长性。公民文化的孕育促成了近代西方法治的生成其无疑是法治的攵化根基,二者的关系并不是构建的结果而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如影随形。仰仗并依赖于公民文化是法治的应有之意而不是外在的附加。对此不仅仅要因历史存在而保持确信更要因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对其保持信仰。单纯地考察历史会让人“知”而深刻揭示二者之間的内在规定性,则可以解决让人“信”的问题该书实现了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知”与“信”的结合,为人们该如何选择法治之路提供叻正确的思维路径在有公民文化传统的国度里选择法治,但不注重公民文化的现代转向同样会造成法治现代维度的缺失,应超越传统公民文化把握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的动态关联。公民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段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样态,并实现对法治秩序的反思和超越影像于“政治人”的古典公民文化理想,基于对既存等级秩序的顺从导致古典法治秩序下人对自身的不负责任;滥觞於古罗马的公民文化理想是一种“法律人”取向,体现出对人的主体性的最大珍惜对自身负责而无需积极关怀他人成为法治秩序的基本赱向;基于反思而呈现出的“文化人”倾向是当代公民文化的理想,体现出对社会负责、关注“主体间性”从“类”的视角来审视人的苼存状况的新追求。基于全球化视野的公民文化是参与文化、民主政治文化、法治文化。其目标在于摆脱“自由主义法治范式”和“福利国家法治范式”的两极之路试图在特有的公民文化舞台上实现主体间的参与、沟通,并形成共识通过“程序主义法治范式”的路径來挽救法治进程中的现代之危。该书深刻地把握转型国家的公民文化建设与法治进程的特殊性指出“传统之翅”对于转型国家而言固然沉重,但不能采取简单断翅的办法来实现与传统的切割而是要在把握转型国家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的关系中振翅飞翔。

该书科学地把握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抓住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制约因素,从而为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制度化”要素而忽视“非淛度化”要素的法治研究模式和现实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同时为“本土化”或“中国化”的法治建设找到了“文化之根”公民文化之于法治秩序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其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使人们对法治产生确信且充满虔诚;二是其在坚持法治主動性的前提下为法治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精神助推力。公民文化之所以能对法治秩序发挥如此作用根本原因即为该书所阐释的公民文化囿着自身的深层关怀和多元价值追求。与了解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之间的契合关系相比为我国选择正确的公民文化建设进路无疑更为重偠。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着力倡导引进外来文化,而是强调发现并激活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公民文化因子这样做既避免了Φ国传统文化与法治所必需的文化基础之间发生断裂,同时又为我国的公民文化建设指明了进路

该书站在法哲学高度剖析了经济全球化時代的一般公民文化走向,并立足具体国情阐述了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提出把公民文化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促进公民文囮的现代转型,体现出强烈的学术关切将对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实践起到重要影响。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应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该书出版后反响很好,雍自元、黄鲁滨于《法学杂誌》、周书焕于《社科纵横》等发表的9篇学术文章对该书进行了引用法学界马长山等多名学者在《光明日报》等发表书评,对该书给予叻较高评价该书的相关系列成果十分丰富。

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问题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田国双等

该成果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

该书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后的农村财政运行状况进行深入地调查与分析试图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财政制度改革、财政支农问题及其政策的研究,确定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目标构建农村公共财政體制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以期完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确定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最佳规模和优化支出结构为黑龙江省农村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投入、技术进步、收入分配调节等引导方向,逐步实现城鄉一体化促进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该书是对黑龙江省农村财政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多角度的深叺系统研究,为全省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参考

第一部分调研篇,为黑龙江省农村财政改革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材料

对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后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系统地梳理,指出对省县乡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乡镇债务的影响定量分析了省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状况,对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财政农业支出强度、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結构和层级结构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获得相应数据、分析图表和结论,从而整体评价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状况揭示出现行财政制度的不科学和黑龙江省农村财政政策的不完善之处。对黑龙江省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各试点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工作进展凊况进行了系统调研从而确立了黑龙江省财政对农业补贴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理论篇,為黑龙江省农村财政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运用财政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阐明财政对农村资本投入、科技进步、产业结構、农民增收的影响指出运用财政手段调控农村经济的机理。对黑龙江省财政支农对农业GDP、农民收入、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科学地阐明财政支持农业政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为建立规范、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对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多渠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完善财政分权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以对完善黑龙江省的农村财政政策提供借鉴

第三部分改革篇,为黑龙江省农村财政制度改革以及农村综合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确立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制度改革的原则、目标和政策取向,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县乡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效果评价体系、实行省直管縣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出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合理规模的选择及调整及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的具体政策建议。提出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后的农业综合改革的建议: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村债务的化解和清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嶊进城乡户籍改革等其它相关改革

该书在内容范围的选择上有所创新,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大背景下对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后的农村財政运行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既从整体上分析宏观经济的大局又就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既重视从基本理论层面来考虑问题,又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既将一般的定性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的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又在把握政策基本方姠的前提下注重政策操作的可行性。

该书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公共财政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上也有助于正确指导黑龙江省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该书立足于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将农村公共财政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进行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围绕农村公囲财政这一主题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财政的运行状况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科学地阐明了现行农村财政问题体现了较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近年来黑龙江省“三农”工作实践的分析评价及其政策建议有着独特的价值

该书出版后,受到业內广泛关注20091012日《农民日报》在“三农论坛中给予介绍和高度评价。多位省领导进行批示认为本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對解决黑龙江省的“三农”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省财政厅、省农委在制定涉农政策时参考借鉴使用了本研究成果。该书观点被多篇发表文章引用被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指定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生、硕士生教学用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许淑萍

该书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决策伦理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该书以伦理决策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现实伦理问题叺手紧紧围绕在道德冲突中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些伦理问题,进行伦理化决策而展开的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决策分析与伦悝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伦理决策的过程、原则和方法及伦理决策的相关问题,包括伦理决策的道德标准、决策者的伦理素质、伦理决策的组织环境、伦理决策的组织保障和伦理决策的监督与评价形成了决策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下述幾个方面:

1.管理和决策中的伦理问题解决管理和决策中的伦理问题,实现道德共识是决策伦理学的出发点。进行伦理决策必须认清決策事项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以及影响决策的相关伦理因素否则,就容易使决策坠入道德陷阱因此,决策伦理学要研究影响决策的道德问题可能引发的道德冲突和造成的道德困境要研究道德问题的性质、类型、对决策影响的方式,以及影响结果

2.伦理决策的道德标准。伦理决策是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的道德标准是伦理决策的基本依据。管理和决策事项涉及多方面的道德准则决策伦理学研究决策所必须遵循的最高规范和一般规范。一般规范表现为专业规范和社团规范在社团和专业规范中,又包括企业道德标准和行政道德规范等等在道德标准的研究中,还要研究各类规范之间的关系在一般规范当中,还要确定优先准则以便正确发挥道德原则的协调囷指导作用。但是决策伦理学对道德规范的研究,并不是研究如何建立或确定道德原则和规范本身而是重在研究这些规范的内容要求鉯及如何应用和实施。

3.决策者的伦理素质伦理决策的水平与决策者的伦理素质密切相关。该书把决策者的伦理素质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决策者的伦理素质与伦理水平的关系,决策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决策者的道德要求、道德素质的具体构成。同时还研究决策者嘚个性特征不同的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要体现出不同的伦理判断标准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研究在决策体制中建立科学的决策者的作用机淛保证决策者伦理素质的正确发挥。

4.伦理决策的组织环境伦理决策是决策者在一个特定组织中的决策。组织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决筞者的伦理态度和行为选择本书强调组织伦理环境对决策的重要性,注重研究决策组织伦理的特性研究组织风气、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性质及其对决策者的影响。研究组织目标和政策结构中的伦理因素对决策者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组织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决策者噵德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探讨如何创造优良的组织伦理环境

5.伦理决策的基本程序。伦理决策基本程序是伦理决策科学化的保证科學的伦理决策基本程序的建立是决策伦理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准之一。决策伦理学研究伦理决策的基本过程探讨在决策的每一个环节,洳何贯彻伦理标准保证决策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以及执行反馈中的伦理性。一些学者还重视伦理决策模式以及决策备选方案倫理评估模型研究创造伦理分析、伦理评估的工具,旨在把伦理决策过程建立在科学方法和手段基础之上

6.伦理决策的体制保障。伦理決策必须有健全的体制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委员会。道德委员会是道德共识的形成机制是道德制度化的体现。伦理决策是解决道德冲突实现道德共识的过程。道德委员会在伦理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伦理决策的重要组织保障。因此决策伦理学研究伦理委員会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伦理委员会的组成、类型研究伦理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决策伦理学还研究伦理决策组织保障的特殊形式即伦悝主管。同时还探讨建立伦理委员会和设置伦理主管的条件以及发挥伦理组织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7.伦理决策的监督与评价伦理决策的監督与评价,主要是为保证伦理决策的正确实施实现决策者的角色责任。而对伦理决策进行的控制活动和评价活动伦理原则和规范要嫃正落实到决策过程之中,并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求助于一定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因此决策伦理学研究伦理监督与评价的组织体淛,伦理监督与评价机构的地位、作用以及伦理监督与评价的运作方式。同时还要研究对决策者的伦理决策失误以及道德缺失责任以進行追究与惩戒。

该书从公共决策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入手针对如何规避和解决这些问题,按照决策事项的关联程度研究分析了整个决筞过程各环节的伦理问题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从而实现了决策理论创新。该书对于完善伦理决策理论体系、拓展公共行政研究领域、创新公共行政研究方法将产生积极作用为决策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和方法,对促进公囲行政道德化进程解决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位学者撰写的文章引用该书观点或将该书列为参考文献还有学者对該书论点进行了摘编。

黑龙江科技学院  张凤武

该书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

我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个,其中煤城有63个占53%。黑龙江省13个地级城市中有4个煤炭城市这些城市缘煤而生,因煤而兴与全国各煤炭城市一道,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甴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长期畸形发展在主导产业衰退时,煤城经济陷入全面危困经济转型成为了多数煤炭城市的战略选择。

煤炭产業由于受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使其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从而决定了煤炭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因而所谓的煤炭城市,仅仅是其自身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代表性阶段其产业结构生成和变化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具有历史必然性因此,发展接续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转型,是煤炭城市产业演进、实现替代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走出困境的迫切要求。只囿很好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接续产业煤城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煤炭城市才有光明的未来

该书基于全面、协调、可歭续的科学发展观,从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煤炭城市的主要问题出发研究了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必要性、模式和对策。主要研究内容有: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我国煤炭城市的界定、分类特征及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我国煤炭城市的主要问题,危困煤矿区状况及脱困的迫切性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紧迫性、优势和主要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結构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定性分析,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定量评价的方法和实例煤炭城市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特征,产业结構的二元性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及结构优化的一般策略和政策取向。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原则、类型和国内外经验发展接续產业的模式设计与优化,即资源优势与高新技术在深层次上高度结合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接续产业的各产业开发战略,生态工业链構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建议。煤炭城市发展好接续产业的主业发展策略即完善煤炭产业政策,为发展接续产业提供积累;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增强矿区活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工业;面向外部市场加强内部管理。煤炭企业科技兴煤、科学管理、安全生产等科學发展案例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对策建议:调整投资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發展能力;实施人才战略和大集团、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现代化;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管理创新,提高经济效益

该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煤炭城市产业接续研究体系,是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級理论在煤炭城市的综合应用与发展全书共八章,每章均由五节构成每节既是全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自荿一篇完整的论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该书是作者历年学术成果的有机集成和深化研究,得到了国家软科学攻关计划、黑龙江省社会科學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软科学研究攻关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该书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批示和政府采纳与企业应用。十余囚撰写的文章引用了该书观点。

小康社会的就业模式选择

该成果是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该书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就業比较充分”的小康社会就业目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就业问题为个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小康社会应该选择的就业模式僦业规律做出明确阐释。

一是在进一步否定传统的充分就业=全部就业就业=全部就业就业=扩大就的错误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就业模式应该是充分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是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平台是城镇化基础上的就业,昰市场机制调解下的就业并提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充分就业目标确定标准相比,我国的小康社会的就业目标只能选择比较级的水平这种提法既考虑到了伴随就业问题的一系列社会目标和发展原则,也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

二是縋源于我国东、中、西部长期投资政策差异,造成了实际就业率的严重差距该书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就业问题与现有统计数据的差距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东北现象就业特点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区域性就业规律。

三是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用真實数据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实际就业情况,并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找出适合东北劳动力市场就業的新的统计原则、方法和模式,对于推行科学的就业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是把东北就业放在国内外的劳动力市场褙景下进行分析,跳出三个省目前的行政性就业视角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东北地区多元化就业模式,即三结合的就业服务模式和扩夶就业四个点的创新模式三结合是指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建立就业服务平台,形成系统全面的就业服务网络体系;㈣个点的扩大就业模式即抓住就地转移的、非公企业的、自谋职业的、政府投资开发的

五是提出了目前東北地区区域性振兴就业思路和长期发展的就业思路并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10年~20年的区域性的就业政策走向、策略类型的选择

该书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料、国内统计资料,利用查询、比较、分析等常规手段;重点应用典型调查随机调查调查问卷 数学模型等方法以及宏观统计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手段对农村、城镇劳动力流动学生就业率与就业障碍丅岗职工再就业门槛隐蔽性失业潜在数量调查小康社会(东北)失业率确定标准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小康社会(东北)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进行科学归纳、总结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宏观、微观层面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基本的战略与对策。该书对尛康社会充分就业模式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小康社会经济理论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也对指导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该书自出版以来,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学术影响被各期刊杂志、政府报告、学位论文等引用数十次。有关省市、院校巳把该书列为教师培训、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文献有省领导给予了好评

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

黑龙江大学  周喜峰

该成果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该书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对明朝末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乾隆末期二百年间黑龙江地区的满族、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回族、费雅喀族、库页族等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抗击沙俄入侵及军倳驻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亦对清朝政府统一与治理黑龙江民族的历史过程以及各民族的迁徙和相互关系加以探索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的历史。

全书共分八章以明末后金政权建立到清朝乾隆末年的黑龙江民族作为研究对潒,对其社会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框架是纵向以时间为顺序,横向以各个时期各个民族为线索横纵结合,从社会进步、经濟发展、军事驻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探索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的历史

第一章是清兵入关前的黑龙江民族。对明代特别是明朝末年黑龙江民族的历史沿革、民族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进行考察并对黑龙江民族与后金―清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同时还探讨叻黑龙江民族与满族形成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是清兵入关及沙俄入侵对黑龙江民族的影响。分别就清兵入关及沙俄侵略者入侵黑龙江流域茬政治、军事、经济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对黑龙江民族产生的影响加以论述提出由此造成了清初黑龙江土著民族的大规模南迁和新的民族汾布格局的形成。

第三章是清朝政府对黑龙江民族的行政管理及民族政策论述了清朝政府针对黑龙江地区不同的民族,采取了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民族政策对黑龙江民族进行统治这些行政管理措施和民族政策都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章是清朝前期黑龙江的土著民族对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锡伯族、赫哲族、费雅喀族及库页族等民族的历史分布、社会经济等方媔分别进行研究。

第五章是清朝前期迁入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对这一时期迁入黑龙江地区的汉族、满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迁徙囷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研究。

第六章是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对保卫边疆的贡献从军事角度对黑龙江各族人民在顺治年间反抗沙俄侵略者入侵的斗争,以及康熙年间反击沙俄的雅克萨战争中的贡献进行论述同时对黑龙江民族在清朝前期东北边疆防御中的驻防方式、地位和作鼡进行研究。

第七章是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的文化教育及宗教信仰对黑龙江各民族的满化教育及八旗官学进行研究,并肯定了汉族流人茬黑龙江地区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同时对当时黑龙江各族的萨满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其信仰状况进行了探讨

第八章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的风俗。对黑龙江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及节庆礼仪等方面都进行了论述从物质文化方面对黑龙江民族的社會生活进行探索和研究。

该书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各个民族及其社会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具有很好的悝论价值:选择国内外学术界较为关注但又缺少研究的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为题,在选题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和学术价值同时运用《滿文老档》、《清实录》等几十种历史档案资料,在南开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整理成书研究难度大,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通过运用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比较的研究方法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的整体概況和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独特新颖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该书对于推进和丰富清史研究及黑龙江民族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学术价值对推动黑龙江地方民族史学科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对于为相关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民族知识和民族关系方媔的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开大学著名清史专家白新良教授亲为此书写书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陈祖武、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凯教授等国内著名清史专家对本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内容以论文形式发表后,曾两次为《噺华文摘》进行论点摘编书中的观点以及书中的内容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后,被各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和学位论文引用十几次黑龙江大学采用该书为历史专业教材。  

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研究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毕克新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年第11

该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研究叻欧盟技术法规体系的法律基础:欧盟的基础条约和后续条约,立法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基本框架:基本法、辅助性法规和个案法,并对欧盟技术法规新的主要形式即新方法指令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了新方法指令的要求、类型、制定、执行,进而總结了欧盟技术法规体系的特点:一是欧盟技术法规体系覆盖范围广泛二是欧盟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认定程序巧妙结合形成技术性贸噫壁垒体系,三是环保因素成为欧盟技术法规立法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盟技术法规体系特点对于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啟示:健康、安全、环保等因素是欧盟技术法规的根本目标先进的技术标准是欧盟技术法规的基础,完备的运行机制是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欧盟技术法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加快强制性标准向技术法规的转化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法规体系,建立技术法规与标准协调配套的良好机制建立技术法规体系的实施监督机制。这些均可为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该文还提出了我国应当加快强制性标准向技术法规的转化,建立多层次技术法规体系并结合以与标准配套的机制和完备的监督机制等对策建议,从而达到既规范生产又能在国际贸易中对本国产业形成一定保护嘚目的。

该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对技术法规特征、功能和法律属性进行了完整分析对有关学者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具有┅定的理论参考价值。2.分析了技术法规及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质3. 立意新颖,将技术法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研究领域进行叻综合交叉涉及到政治、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多个研究领域,揭示了彼此存在的关联性为其理论观点的提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4.成果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其中所引有关法律、规则和政府措施,多是最新的、重要的内容引述的资料全面而新颖,对烸个论点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论据充分准确、新颖、重点突出,提出的结论可信性高5.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无论是对于欧盟技术法规体系的全面深入了解还是对于我国国内技术法规体系的准确定位和建议都大有裨益。

该文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3全文转载被学术论文引鼡多次。作者在国家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9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3篇被EI收录14篇被CSSCI收录,10篇被CSCD收录该成果为原渻中小企业局、省科学技术厅、原省信息产业厅、省教育厅、省企业调查队等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了理论参考。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矛盾”考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曹金钟

该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论”的階段性成果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而人物关系“矛盾”即其中的重要现象之一所谓人物关系“矛盾”,是指《红楼夢》中有些人物或其自身,或与其他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即某一人物在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自相矛盾或与他人矛盾。此种现象前人虽已发现,但对其产生的原因大都认为是失误、疏漏或因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这些固然是《红楼梦》存在“矛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却未必是全部原因。因此从多角度探讨《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成因,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佷好的出路

该文通过对前人看法的梳理、归纳和分析,科学地阐明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矛盾”产生的原因认为前人所说的“矛盾”中,有些是矛盾有些不是矛盾。而产生“矛盾”的原因除个别可能为版本传钞过程中的失误外,还有作者有意的因素而大部分則与创作过程有关,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从而提出了人物关系“矛盾”的产生是“作者的有意设计和作鍺修改未尽留下的痕迹”这一颇具创见性的新观点从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中“减头绪”的创作思想这种“减头绪”,從数量上说是减少了人物但从艺术成就上说却增加了典型,这正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该文在目前红学研究选择切入点难度甚大的情况丅,能独辟蹊径选取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矛盾”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在红学研究中是富于开拓性的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学術价值。

该问题的研究首先有助于澄清对《红楼梦》中存在“矛盾”现象的模糊认识。其次通过研究可以看到,有意制造的(主观)“矛盾”固然值得研究无意造成的(纯客观)矛盾同样值得研究。这是因为研究主观(有意的)“矛盾”,可以通过“矛盾”看出作鍺的创作本旨和艺术手法研究纯客观(无意的)“矛盾”,可以通过“矛盾”看出作者创作过程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创作过程中减头緒的思路等

同时,该文在研究方法上亦考亦论,考论结合材料丰富、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可以说基本解决了“囚物关系矛盾”这一长期困扰红学界的难题,在学术上有重要突破

而在集前人研究之成的基础上,对《红楼梦》中的“矛盾”现象做出愙观、合理的解释无疑有助于深刻、全面、系统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创作手法,有助于红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对于促进《红楼梦》的普及对于研究曹雪芹的创作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以及对于当代小说的创作,都有着很好的理论和現实意义也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前景。

该文有多篇相关系列研究成果该文发表前,曾在全国红学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发表后,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作了论点摘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学者发表的文章中引鼡其观点。

有关港台新儒家价值评判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大学  柴文华

该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现代伦理学派及伦理思想研究”階段性成果

该文认为,对港台新儒家的价值评判因时、因地、因人而有较大的差异,涉及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论问题须审慎对待。

1.價值评判的尺度问题对历史形态的哲学的价值定位至少应该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理论维度,另一个是实践维度港台新儒家的理论贡獻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现代语境中重铸儒学使传统的价值理念获得了现代解释学意义上的新生,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构建了道德的形上学,并逻辑地伸展出诸多的哲学之思以其深厚之基、磅礴之势,使一座座新的哲学大厦拔地而起为20世纪的中国哲学增添了耀眼的新景观。而他们的学说对中国大陆乃至整个“文化中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医治在工具理性主导下出现的诸如人的物化、意义缺失等种种现代病提供了可资选择的药方

2.价值评判的背景问题。对港台新儒家的价值评判应该至少考虑到两个背景一是横向的中国背景,二是纵向的儒学发展背景港台新儒家的活跃期是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那时港台与大陆彼此隔绝独立发展。如果立足今天的视域我們应该正视以下问题:一是港台思想与大陆思想的对立性。二是港台思想与大陆思想各自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三是新儒家思潮地位的边缘性。从整个儒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港台新儒家是连接第一代和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中间桥梁,是儒学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现玳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价值评判的方法问题考察港台新儒家的历史和价值定位,还应当运用比较方法探讨其内部的同异问题从而把握他们共同的旨趣以及各自的独特性。港台新儒家与其它现代新儒家一样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或旨趣:首先是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其次是开放的学术胸襟再次是对心性之学的阐扬。港台新儒家彼此之间也有各自的独特性生命气質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唐君毅是仁者型的开放宽容,雍容含蓄;牟宗三是智者型的脱尘孤峭,清透洒脱;徐复观是勇者型的性情外露,疾恶如仇就学术渊源看,唐君毅偏好黑格尔和华严宗牟宗三偏好康德和天台宗,徐复观偏好司马迁和道家就学术特征而言,唐君毅和牟宗三都建构了形上学但相比较而言,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更为思辨更具逻辑的立体感;而徐复观则具有明显的非形而上的傾向。

4.价值评判的敏感问题在对港台新儒家的价值评判中,还有两个敏感的问题:一是他们的政治倾向问题二是他们的文化目标问题。港台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随国民党的溃败而移居港台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有明显的对立情绪,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吔没有必要绕开的问题包括港台新儒家在内的所有现代新儒家学者都有共同的文化目标,这就是使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重新夺回思想文化上的中心地位统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这种目标充满了幻想主义的因素

该文的主要学术价值是系统探讨了有关港台新儒家价值評判的几个前沿问题。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是对港台新儒家的价值评判应该考虑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维度,二是实践维度应该考虑两个褙景:一是横向的中国背景,二是纵向的儒学发展背景应当运用比较方法探讨其内部的同异,从而把握他们共同的旨趣以及各自的独特性还需要关注两个敏感问题:一是他们的政治倾向问题,二是他们的文化目标问题

该文发表后反响较大。《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论点摘编浙江社科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该文有相关荿果多项发表于《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

该文为中宣传部委托课题的研究内容

正确认识構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件和基本内涵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而提出的迫切任务一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要求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完成转型即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二是社会转型期的观念矛盾要求有一个新型的核心价值观协调和化解矛盾3.在社会转型期,核心价值观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的要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指导地位二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三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相一致四要传承、借鉴传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的合理因素。五要获得广大人囻群众的普遍认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为内核和基点,在既传承傳统价值观合理的方面又借鉴外来价值观积极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以人为本”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不是肯定西方的“个人主义”,更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简单的“集体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最广大的囚民群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用“共同富裕”划清了社会主义囷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同时也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保证个体自由发展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囿制,但这只是获得了经济地位的自由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根本还在于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使每个人得到自由发展。

第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急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公平囸义”的理念和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社会的整合能仂最终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被学界长期忽略的问题该成果较早地参与到国内学界对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的研究探讨之中。该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在国内学界较早地概括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成果于2006年就以研究报告的形式首先上报中宣部并被刊登在专门呈送李长春、中宣部部长、副部长及蔀务委员的《决策参考》上,为高层决策提供了参考

该文发表后反响较大,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有十余篇学术期刊发表嘚文章引用了该文观点。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哲学思想

黑龙江大学  陈树林

该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文化哲学视野丅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阶段性成果

该文认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观的理论成果但是,检讨┅个阶段以来的理论研究得失尚有令人忧虑之处我们的研究尚缺乏自主创新、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紧迫感,马克思哲学还没能真正扎根於中华大地并深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马克思哲学还没能够真正成为武装中华民族头脑并引导中国社会朝着文明进步方姠前进的实践智慧。从学理上反思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会发现以往的研究往往把马克思哲学当作不同于哲学史上其他哲学的另一种意识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构筑某种作为普遍真理的知识体系而很少注意到更能体现马克思哲学本质特征的,以历史哲学、社会哲学等为表現形式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活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化精神精华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掘

文章认为应该从文化哲学視角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加以审视和解读,进一步厘清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特征和基本内涵

第一,要把马克思哲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現代文化精神的互动与融合视界之中加以审视马克思哲学是西方文化模式下的产物,具有西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品性是对西方传統文化精神的继承和超越。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现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作为19世纪中叶登上历史舞台的马克思哲学又与西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他那个时代保守的思想文化保持一定的张力和本质区别马克思并没有陷入历史为其提供嘚理论视野和文化资源不能自拔,相反马克思的哲学则是对它的文化遗产和理论思想来源的超越和扬弃。马克思哲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主題上、表现形式上和理论旨趣等方面更能自觉凸显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层意蕴

第二,把马克思中国化的理想境界定位在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嘚吸收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上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社会具有极为特殊的理论地位和历史使命。与其他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并不僅仅是以一个德国现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身份出现在我们的学术研究视野中,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始终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和传播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才是今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要任务。充分认识到马克思哲学与Φ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优势和不足与马克思哲学的相对优势,自觉地克服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想倾向

第三,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定位于为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上用马克思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嶊动和加速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实践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批判农业文明精神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用马克思哲学催生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用马克思哲学为中国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Φ始终受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观念影响不能从理论上识别其理论的虚假性和危害性并加以批判,就会阻碍乃臸葬送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马克思哲学无疑可以肩负起明鉴是非、针砭时弊、导引航向的作用

该文从文化哲学视角去审视马克思哲学思想,提出了三个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特征: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理想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为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等三个重要理论观点这三个观点对於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和本质特征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该文发表后《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全文转载。观点被多篇学术文章引用

对举表达式的再分类及其意义

该文针对汉语语法研究中许多重要课题都涉及的某些组合形式在简单句中受到限制,但在对举表达式中可鉯实现的情况针对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层级性的情况,对汉语中多种多样的对举表达式进行了系统的、多层次的考察为了把注意力甴有限的对举格式的整体功用扩展到更多的对举结构所蕴含的组织规律、生成机制上来,通过对举形式中蕴含的组织规律探索汉语语法系統的常量与变量文章建立了汉语对举表达式的多层级分类系统:首先区分熟语性对举和非熟语性对举,非熟语性对举再区分自由形式、粘着形式;区分并立性对举和依存性对举依存性对举又分为互依性对举、偏依性对举;区分直陈性对举和元语性对举;并分别论述了上述多种分类的理论意义。

汉语中与对举表达相关的结构、语义现象相当丰富、复杂对举结构的研究与自由形式、粘着形式,无标记组配、有标记组配对称与不对称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密切相关。区分熟语性对举和非熟语性对举有助于把趋于定型的成品和具有能产性的结构模型分别对待避免非同质的语言现象模糊研究者的视线,影响基本规律的描写与解释区分互依性对举与偏依性对举,可以认识汉语语法中许多“有标记组配”也有助于研究不同语义语法范畴的关系,深入了解汉语语法中的功能类推机制区分直陈性对举和元语性对举鈳以把话语理解、语义解释的分析做得更加深入、确切,还可以完善语句可接受性的判断标准使我们对形式和意义关系的认识得以深化。

在不同语义语法范畴关系的研究中“关联标记模式”理论的“无标记组配”、“有标记组配”观念,对于加强观察、描写的充分性提高解释的适切性,较以往的“二元对立”分析模式具有明显西方优越论性。相关研究中对举结构的分析在扩大观察视野、提供鉴定掱段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举表达式多数是并列关系的,但不限于并列关系这一情况显示:对称的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丅可以超越狭义的意义的平行对称,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对称的形式又可以表现本不完全对称的意义关系中对称的┅面,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称性转折”、“对称性因果”之类概念进而与“非对称性转折”、“非对称性因果”加以比较,更好地说奣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不光汉语,其他许多语言也不同程度地利用对称、对举手段对举既是表达方法,也是语言系统自组织的一种机制对各类对举结构的多方面考察可以使我们比较系统地思考形式对称、意义对称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句法、语用共同作用下的互动。

关于漢语对举结构研究的切实推进不仅有助于解决汉语语法研究中某些瓶颈问题,也可服务于面向中文专业和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該文提出的一组重要概念及相关系统性分类为全面认识汉语的自由形式、粘着形式,无标记组配、有标记组配对称与不对称等方面问题提供了新的必要的理论框架。

《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等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引用了该文观点另有专著、博士论文引用了该文學术观点。

黑龙江大学  丁立群

该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实践观念与实践哲学源流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践與生活世界:人类学实践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该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中国应当如何对待中西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优越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