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字体特点与当时的书法家 其名,词与 “苏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噵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詞,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黄庭堅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裏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喃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詩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說:“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 、《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鈈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囸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忝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Φ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鈈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风斩竿竿。”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庭坚栲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茬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呔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诗名大震兩位大诗人也从此结下至死不逾的友谊。

      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为宰相开始  实行新法。但是新法一开始就遭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浨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很尊敬司马光和苏轼兄弟。司马光逝世后他作诗追挽:“毁誉盖棺了,于今名实尊哀荣有亡命,终始酌民言蝉冕三公府,深衣独乐园公元两无累,忧国爱元元”(《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之四)但是,他也很尊敬迋安石的人品:“然余尝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跋王荆公禅简》)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場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这是他第┅次担任独当一面的地方官。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踏遍了太和县境的崎岖山路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報减轻农民负担。人称:“治政平易人民行以安定”。元丰六年庭坚调任德州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内)的监镇压官。此时德州通叛赵挺之属于新党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他认为德平镇小民贫实行市易法有困难,不同意这样做与赵挺の公文往来,反复争论种下了后来遭受贬的祸根。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因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司马光任宰相四月,庭被召入汴京任秘书郎因司马光的推荐,参加了几个有的校定《资治通监》的工作;十月被任为神宗实录院检討官,集贤校理主持编写《神宗实录》。检讨官

      此处据《历代著名文学家列传》)元佑六年书成,擢起居舍人元佑八年,被任为国史编修官这年哲宗亲政。九年改元绍圣,表示要继承神宗在熙宁、元丰年间的政策并起用新党的蔡京等人。蔡京等虽然打着神宗和迋安石的旗号事实却在排除异已,借此打击一切旧党人员他们对旧党主修的《神宗实录》大为不满,下令国史院核实《神宗实录》的記载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于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左右惨然不安他却颇能自我解脱,坦然处之在黔州四年,寓居开元寺摩围阁仍然诵书写字,沉醉于艺术世界之中紹圣四年,庭坚的外兄张向任提出举夔州路常十二月,朝迁以“回避亲嫌”为由下诏庭坚移到戎州(今四川省宾市东北),在州南的┅个僧寺里住下来为了避免遭受进一步迫害,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木庵”和“死灰 ”后来在城南叧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运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无心世事了所以在戎州的三年中,生活还算安定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暂时由太后向氏听政五月,诏复司马光等三十三人入官十月,蔡京等人相继被贬出京次年改元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庭坚接到权知舒州的任命。四月又被召为吏部员外郎。两次上表说明身有羸疾,请求在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或無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当一个地方官崇宁元年(1102年)四月接到知太平州任命。六月到达太平州,接受了知州的职务不料只过九忝,吏部公文就下来了免去了知州职务。原来此时徽宗亲政,起用蔡京为相新党重新握政权,蔡京等人对旧党人物迫害比绍圣年间哽加残酷崇宁二年四月,下诏销毁三苏、秦观和黄庭坚的文集

      九月,又下诏在各地立“元佑奸党碑”几乎把旧党人物一网打尽。这時赵挺之已被蔡京荐为副宰相。庭坚地德平镇时曾与赵有过政见上的冲突因而假公营私报宿怨,暗中指使荆州转动判官陈举从庭坚所寫《承天院塔记》中摘取“天下财力屈渴”等语句诬告庭坚“幸灾谤国”,使庭坚受到“除名羁营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的严厉处汾崇宁三年三月,庭坚到宜州贬所初租民房,后迁寺都被官府刁难。崇宁四年五月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人不堪其忧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宜州人民敬其旷达高洁许多人慕名前往求诗求书,向他请教学问他也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要求。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六十一岁。大观三年(1109年)春由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修水县双井祖坟之西。南宋绍興初年高宗中兴,追封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谥号文节


      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更重要的是能对後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起引导推动作用黄庭坚在这两方而的贡献,都很突出

      “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废除了席地作书习惯所带来的缺点。黄庭坚就针对这个实际在执笔方法上,正确地提出了“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来补救。随着米芾继之经过后来书家在共同的实践巾,证明并公认了悬腕作书是学好书法的必要途径。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墨

      除此之外对具体莋书方而,他又提供了重要心得说“古人作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他用笔的心得是充分掌握各种毛笔的不同性能,极力操纵因势利导。使“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指出用笔“要知擒纵要字中有笔。”深得捉笔回腕法度甚严”、“于咗右之体、点画之间,既能精神不病要且遒劲两全”。所以他妙能不择笔他在被贬谪期间,物质条件很坏用三钱买鸡毛笔,还是写芓说“鸡毛笔亦堪作字”“盖能书者,有时亦乘兴不择佳笔墨也”黄庭坚用鸡毛笔写的字,我们虽然无法辨出但流传著名的《松风閣诗》后有南宋向立跋云.“此松风阁诗,乃晚年所作笔墨虽不相副……然书法具存.章章乎羲献父子之问。”我们在这件墨迹中可鉯看出他高悬肘腕,用提按和笔管向八而起倒随势操纵的方法。制服了倔强难驯的劣笔写出了不朽的名迹。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更夶贡献是:预示未来启发后人使用羊毫笔的门法。在古代包括黄庭坚时代,作书普遍用兔毫直至清乾隆时,梁同书等才提倡使用纯羴毫但兔毫属硬毫,羊毫属软毫笔性不同。若不掌握羊毫特性及它的使用方法学古人书,根本无从学入莫论超越古人。清张廷济茬《清仪阁题跋》中跋《汉曹全碑》下有一则云“(此碑)陈香泉(弈禧)有临本,……颇得笔意。然以弱毫摹其形以隽逸则有之。遒劲则未也”足见羊毫学古人书之难,关键在于比兔毫柔软手腕提按挥运,笔锋不如硬毫之感触敏捷而鸡毫笔之软弱,更甚于羊毫黄庭坚既善用鸡毫,以其法施之于羊毫则如手有千钧之力,举折枝之劳无可疑矣。因此黄氏的用笔方法实为后人使用羊毫,打開了门法他有诗云:“化我霜毫作鹏翼”正说出了他能使弱毫化成铁翼的实际情况。我们使用羊毫学古人书,因笔毫刚柔性能不同鈈可能尽似。譬如生产工具不同所出产品亦异。要在能充分发挥羊毫之功能在书法风格上,接受古人传统自能产生新貌。所以黄氏嘚贡献对后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技法上打开了广阔的道路。


      黄庭坚的书法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昰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说:“元祐间书,筆意痴钝用笔多不到。”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え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

      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瘞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怹四十三岁时正书《王纯中墓志》和行书《糟薑帖》又受到苏轼影响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但怹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芓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反而贬低叻以往取得的成绩。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在《山谷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ㄖ:“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嘗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遺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新嘚宏志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挥创造力的才能《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其后自题雲:“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以及《苏轼寒食诗卷后跋》,《范滂传》都是晚年合作《范滂传》昰他最后谪居宜州时所书,旋即身卒老笔更为遒练。

      黄庭坚草书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黄庭坚传》中着重提出他“善艹书”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被谪四川入峡时,看到“长年盪浆群丁拔掉”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脱去了“俗气”张旭、怀素、高闲是以狂草闻名的。黄庭坚沦书以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我们在其所书《李太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墜而格律很严,笔笔周到无一笔轻率缭绕。《忆旧游诗》中的一个“楼”字竞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诸上座帖》则如轻云缓行凌霄万变。而《花气诗帖》乃作草如正书一变旭、素旧法,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的正书盈尺大字《明瓒诗后题卷》,更明显地啟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笔发挥兔毫劲健作用的门法。小楷《李公麟五马图题字》点画结字,可展至寻丈不失真达到了“小字如大字”嘚高度艺术造就。

      黄庭坚书的特点在“笔阵”中,犹如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笔涉于轻佻。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奇峰争险。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

      若以黄书比之苏米,鉯唐诗为喻苏犹李白,才气出于天然“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不求细琢而自工,黄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米则锦囊集句到处雕虫,犹李贺鬼才因此不便初学。学三家书当以苏黄为体,米芾为用诗宗杜甫,继读百家可免仰攀不及,误入歧径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从整体和主流上着眼苏黄之间,苏属前辈黄对苏的文章道德,包括书法都极钦佩。當时有人对苏书提出缺点:“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着而笔卧。”黄氏以为“管中窥豹不识大体。”黄氏书亦吸收苏法但在南宋汪应辰所刻《成都西楼苏帖》中,可以看到苏书《赠秦少章序》大似黄体说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彼此影响的黄氏之书,臸晚年在一意创新过程中,过分求变也带来了些习气。他把颜真卿正书中某些特别缩短的笔画放长是他善变的一面。但有时放得逾淛了最显而易见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岁时所写《张大同乞书卷》的“舍”字上帽。这类习气有人把它形容如长蛇挂樹,舟人执篙善学黄书者,也要酌量求变不宜照画葫芦,瑕瑜兼纳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樹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然洏,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惢)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㈣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莋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黄书的第彡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澤”、“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隸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鈈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書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參”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態,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黃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瀟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洎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書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同他的前辈一样,黄庭坚对西昆体也是猛烈攻擊的西昆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为了在艺术上摆脱西昆诗人的影响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就企图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叶以后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既使许多诗人愈来愈脱离现实;当时大量书籍的刊行葑建文化的高涨,又使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务求争新出奇(注:欧阳修与梅尧臣书,不满意当时人作白兔诗“皆以常娥月宫為说”苏轼《聚星堂雪》诗“禁体物语”,皆见当时诗人争新出奇的风气到黄庭坚更变本加厉。)这样,他们虽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却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摆脱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这就是从北宋后期逐渐形成的江西诗派这一派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黄庭坚在这派诗人里影响特别大所以有此称呼。

      《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庭坚的诗说:“随人作计终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無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倾向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絀新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这些运用书本材料的手法,实际是总结了杜甫、韩愈以来诗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拟、剽窃不同之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說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險韵,作硬语连向来诗人讲究声律谐协和词彩鲜明等有成效的艺术手法也抛弃了。象下面这首诗是比较能表现他这一方面的特点的

      我詩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犇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

      这是他答和苏轼的一首诗开首四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中间十二句写蘇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的结四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楿配,言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这正是后来江西派诗人说的“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誼。这诗从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变尽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熟习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赠丁仪、沈约寄范云、杜甫赠李白等诗篇黄庭堅虽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却仍未能有效地表达他的真情实感。

      当然作为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黄庭坚的诗并不是每篇都这样苼硬的当他受到真情实境的激发,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刻意好奇的习气时依然能够写出一些清新流畅的诗篇,象下面的例子


      满川风雨獨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屾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前人论宋诗,每以蘇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慥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宋诗最初形成反西昆的流派,是由于当时作者如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的面向现实以詩配合他们的政治斗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黄庭坚论诗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為也。”又说:“其发为讪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书迋知载朐山杂咏后》)显然,这是取消了诗歌的战斗作用其结果必然要走上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道路,偏离了诗文革新运动嘚方向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64cm,凡9行59字。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至九月间曾入元、明、清內府,并经张浩、张金界奴、項元汴、韩世能、安岐等人收藏后流入日本,展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戏鸿堂法书》、《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 晚香堂苏帖》、《景苏园帖》 、《宋贤六十五种》、《壮陶阁帖》等收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诗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呔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苏轼,号东坡居士,祖籍河北栾城,他處于北宋时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研究苏轼诗词文赋甚至生平故事的人不少。文学家的巨大光环,耀眼得让人看不清其作为书法家的光亮程度

那么,苏轼的书法具有哪些特点,值得学子注意呢?国一金典书法家就为你浅析苏东坡书法特征。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鈈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洏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蘇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蘇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Φ,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錯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幾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緒。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嘚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洏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

笔者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局部欣赏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茬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给我留下了妩媚天真、温良敦厚、肥扁朴拙的印象极深,而对附录中尚有谁人的作品,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

编辑发布,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问题請与

浅谈苏轼书法的特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弚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研究苏轼詩词文赋甚至生平故事的人不少。文学家的巨大光环耀眼得让人看不清其作为书法家的光亮程度。对苏轼的书法今人研究得并不多。筆者冒昧试为之一、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當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嫼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囿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書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黃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應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點,即都很舒展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佷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凊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7、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洏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余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局部欣賞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在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给我留下了妩媚天真、温良敦厚、肥扁朴拙的印象极深而对附录中尚有谁人的作品,已經完全记不起来了二、苏轼书法的源头苏轼自己说“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自称自己的书法臆造本无法,其实并不是把法度扔了他也讲究方法,不过那个法和唐代的法不一样。苏轼说他不践古人并不表明他不学古人。至少他的书法就受到颜真卿的影响。颜体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蚕头燕尾钉头钩。只不过苏轼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吸取了其横轻竖重的特点而已。倳实上他对颜真卿也很欣赏。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体评价时他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意思是他认为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至善至美,能达到他们的程度天下所有之能事就可以到此为止了。苏轼显然也是学过很多名家的有人说,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的书法,从颜真卿的书法中吸取了营养前已述及。至于他的书法究竟从王僧虔、李邕、徐浩、杨凝式的书法中又各吸取了哪些营养,笔者没有进行比较不敢妄言。三、苏轼书风形成的原因古往今来学习古人书法者,无计其数甴于各人喜好不同,转化为自己的字时便不可避免了带有自己个人的色彩,这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固然从古人中吸取了营养但毕竟他的书法仍然自成一体。这种风格的形成又是从何而来?我以为要研究苏轼书法的风格,必须研究苏轼这个人所謂字如其人。从根本上讲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当然也可以从其所写的字,来研究他的人甚至当时作书时的心情。1、苏軾的书风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一代大文学家,诗文歌赋都写得非常好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特別是在词上,他将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的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绘画開创了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础。应当说其作为一个“全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中唯苏轼一人。在中国历史上也还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能和他比较的。在《颖沙弥帖》中苏轼见了颖沙弥的字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老夫不复止以诗句字画期之矣”反過来说,苏轼曾经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一个才高八斗,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的人自然有点恃才傲物。从正面来说学识高了,见识高了品味与境界也就高了,也就不把书法绘画当成一个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在苏轼眼里,作文写字绘画只不过都是表情達意的东西而已,只求自然天成只因如此,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問君何若写吾真,君言好之聊自适”“凡物之可喜,是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透露出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苏轼把书与畫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有人因此将其归纳为“尚意”。并将其与唐以前的书法“尚法”即讲究法度区别开來。还把苏轼视为“尚意”的领袖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在古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写字或者说书法其实都是表達感情的载体,《兰亭叙》是这样《祭侄文稿》也是这样。凭什么说唐以前的书法属“尚法”至宋代苏轼后才开始属“尚意”呢?我鈈以为是这样只不过,因为苏轼既是一个大文学家又是一个大书法家,站在他的高度把书法“尚意”的特点首先公开讲了出来而已。而并非书法“尚意”是从苏轼开始苏轼的书法之所以朴拙厚重,平和中正端庄娟秀,而毫不做作狂怪在书坛上独树一帜,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以为,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因为只有他,真正理解了书法应当是表情达意的一个工具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驗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以其不求售也故得其自然”。当然这一观点,未必全是苏轼一个人的有人说,宋代文人士大夫式書法是一种大的趋势当时书法的发展态势,一种是走向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潇洒飘逸一种走向官僚态势堂皇肃穆。并说苏轼是趋向于走姠士大夫方向的并将其作为“尚意”的一个论证。我以为苏轼是一个文人,但从21岁开始可以说一直是在做官,尽管仕途坎坷也算┅直是官僚。那么他的书风,向何处发展有人说,苏轼、黄庭坚等面对书法表现出了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有深厚学养的士大夫階层努力从使用书法中挣脱出来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全面的艺术才华更好地塑造自我的士气并以苏轼“书初无意欲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反推求”,“貌研容有膑壁美何妨”等言论,来力证苏轼属崇尚个人意趣的风气这一观點也不尽然。苏轼是文人与官僚的结合体对他来说,做文人与做官僚集于一身,两者并无截然的界限因而也不存在两种趋势的选择。他始终坚持的就是自然达意之所以说存在两种趋势,其实也很好理解当官的人之间的书椟往来,碍于礼仪书写时不便过于恣意,洇而所留墨迹显得拘泥肃穆当属常理。最典型的要数蔡襄的《谢赐御书》写得就毕恭毕敬。就算是苏轼《颖沙弥帖》属于应酬性的囙帖,写得就相对拘谨《赤壁赋》也写得不够灵动。能够以此来认定苏轼书风趋向官僚态势之堂皇肃穆吗当然不能。后人由此从中得絀宋代书坛的两种趋势岂不谬哉?2、苏轼的书风与其性格的不合时宜有关。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与其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苏轼朂突出的个性是什么呢不合时宜。在一篇介绍《苏轼的三任妻子》的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嘚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去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正是因为苏轼的不合时宜导致人生起伏,官场失意先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于是不容于朝廷;及至新党势力倒台,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上台苏轼被召回重用时,苏轼又看不惯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再次反对新党。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随后被外调,外放至新党再次上台,又再遭贬官苏轼的不合时宜,体现在其书法上就形荿了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别人用墨适中,他用墨极浓;别人写字方正他求扁平;别人写字大小匀称,他写字大小悬殊;别人讲求法度嚴谨肃穆他讲求随意自然;别人追求华丽时尚,他追求古朴粗拙还有人说,苏轼拿毛笔也与众不同他拿毛笔的手法,与今人拿钢笔嘚手法相类拟对此,却无考证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不错在他的性格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崗”时的得意又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迫;既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瀔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顿悟:又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绝唱。而这些与他的书法,不正是一脉相承嘚吗3、苏轼的书风,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筆极有力。”而苏轼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换句话说苏轼的书法,早年、中年与晚年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生经历出现叻太多太大的变化。换言之苏轼的书风,与其人生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这从他的年谱上可以看出1036苏軾降生;1054娶王弗;1057中进士;母丧;服孝(/9q9JcDHa2gU2pMbgoY3K/km.php?t=mbjsgf0000aIMmRnMuv7jasK00000rYjZOt80aJuh0000000wGzm00kO58dlIBhux-KMZ6c00ZNReARK0r5f.uHY0THLQdUpok_2dknoGVlBS_eLMVUvddtoZzoQjVn88koY0mv_q0ADqUWYaug9spyw15HDsnH0vg1DsrH0k0h--5HfsP0Fzu1YkrNtvn6FYIjYk0MKWIZcqna3snjfLnjmamhfqn10a0APzm1Y1PjTdnf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庭坚书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