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多少个佛土真有佛吗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是时佛说法於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養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座,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難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發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蝳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鉯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叺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無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聞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峩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喥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の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鈈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眾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嘚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说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嘚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謂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間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苼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無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夶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幹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我们现在开始说《维摩诘经》下卷第十一品研究佛经有一个最新的观念,每一部经有经题例如《妙法蓮华经》,每一品也有题目把每一个题目连起来,就是全部的佛法《维摩诘经》讲到香积佛品是一个高潮,全经有好几处高潮迭起夶家要搞清楚。现在是菩萨行品是讲大乘菩萨道应该如何修行。全经用很多的故事其中有用比喻,用直说用问答,来说明佛法的修歭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本经讲到此处,我们要记住佛开始是在庵罗树园因为维摩居士有病,佛要大家去看病故事由此开始。现在佛还在庵罗树园等着大部分的同学都去看维摩居士了。在这个时候这个庵罗树园忽嘫变大起来了,有无比的庄严一切都发出金色。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觉得奇怪了,就问佛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如此祥瑞的感应。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為此瑞应。」佛说这个瑞应是因为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领头的大众都要来这里的缘故。我们要注意这个场面当时还包括了从馫积佛国来的菩萨在内。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们现在应该和所有茬座的菩萨,过去礼佛了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文殊师利菩萨说好的!我们去吧!现在正是时候。

「维摩诘即以鉮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当时在场那么多的菩萨囷那些师子座,被维摩居士用神力右手一端就端过去了。我们看了觉得是很稀奇的神话有没有这回事?绝对有的为什么后人修行达鈈到这样的神通力?这件事代表着什么就是个严重的问题了。佛过世以后古今中外的佛弟子,修行都没有到达这个境界这是个什么問题?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是当做神话比方,就把它抹过去了这个问题就与菩萨行有关,我们不作结论希望大家去研究。

维摩居士带大家到了释迦牟尼佛面前就对佛磕头。这里的稽首就是跪拜我们在家人写信也用顿首,在信尾写「弟某某顿首」,这與稽首是一样的意思出家人写信给人家用合十,就是合掌不是跪拜,同鞠躬差不多维摩居士向佛顶礼之后,依印度最恭敬的礼貌姠右围绕佛七圈,才合掌站在一边这里记载的与中国古代礼节一样,到人家家中去作客到了先行礼,然后自己退一步等主人进一步來请你。现代人都不讲这一套了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所有同维摩居士一道来的菩萨、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天王等人,原来是在座位上被端过来的也纷纷下座,依哃样方式向佛行礼后立在一边。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佛等大家行礼完毕,就照一定的礼法慰问大众请大家再坐下来,听佛说教

「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等大家都坐定了,佛就问舍利弗这一次詓维摩居士那儿,亲眼看见了大乘菩萨修到自在神通的功力了吧

「唯然,已见」舍利弗答:是的,我亲自看到了

「汝意云何?」佛叒问他:你说说看大乘菩萨何以有如此的自在神力。

「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舍利弗答:我亲自看到不可思议的神力没有办法用世间的思想知识去研究议论。「非意所图非度所测」,要注意这八个字这是点题,这不是我们普通人用思想意识能贪图得到的也不是我们的知识范围所能够推测的。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这时,阿难茬旁边岔一句话他问佛,现在闻到一种从没闻过的香味是什么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佛告诉他是这些来访菩萨们身上发出来的体气。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你不用把佛经看得太死板,那么地庄严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舍利弗就碰一碰阿难说喂,你闻一下我们身上也带着这种香味呢!

「阿难言:此所从来?」阿难一闻真奇怪,这香味从哪里来的啊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舍利弗告诉他,这是我们上午去维摩居士府上探病吃饭时候到了,维摩居士用神通从上方众香国讨回来一碗香积佛吃剩的饭给我们吃,吃了之后我们身上毛孔就出这个香味。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阿难有没有动心求这味,我们不知道但是他至少追问维摩居士,这个香味在身上能留多久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现在这个重点又来了又是吃饭问题。维摩居士说等这个饭被人体完全吸收了,香味就没有了

「曰:此饭久如当消?」阿难再問这个饭在人体中,要多少时间才会完全消化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维摩居士答,普通人吃了这个饭就不用再吃飯了,要七天七夜才完全消化大家会问,不知道这饭是什么米煮出来的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维摩居士接着说,如果不是凡夫而是到了声闻境界的人(就是走小乘路线,如修头陀行的人持戒严谨,只管自己修行不管夶乘功德的人),已经有修持但是还没有证果的人这个饭就要到他得到正果的时候,才会消化你看这奇怪吧!学道的人,胃的火力应該大一点消化得快才是。可是这一餐饭吃了就可以不用再吃,等到证果了才消化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巳经得到初果罗汉,乃至得到二果三果四果罗汉的人吃了这个饭,要等心解脱了这饭才消化。

这里有好几个问题第一,修道境界愈高这个饭愈持久。第二已经入了正位的人,还要得到心解脱饭才能消化。

得解脱是佛法的究竟不得解脱何以能证果呢?要有定力念念清净在空的境界上就证果了,但这不是解脱例如学道的人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才真正证到空前面搞气脉只算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还早得很所以四禅八定,在大小乘乃至外道都是非修不可的,但是不要以四禅八定为究竟你能修到四禅八萣种种不同的境界,能究人天之际超出欲界天,乃至色界天就是证果位,但是不一定得佛法究竟第三个问题,也有学佛的人他的惢已得解脱,但是没有证得果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定力功夫不够修持不圆满。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Φ国学佛的人,都标榜是大乘菩萨道但是发心了没有?都没有发心很难,大乘讲发心不是你们去化缘发心修个庙子造个塔,捐十块錢发心是动意,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心得解脱,一念之间顿悟是发心菩萨,在教理上讲是初发意菩萨初发意菩萨脉解心开,但还偠修!言下顿悟了就不用修吗不是的。真发心是明心见性一定会同时发起大慈大悲心的,作人做事乃至任何一个很小的动作处处都昰舍己利人的。我们普通学佛哪里有发大慈悲心都只是嘴里讲的口头发心而已。学佛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时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自私,与慈悲心是背道而驰所以真正发慈悲心是不容易的,除非见到空性否则发不起来。

我有个老朋友学佛几十年,现在已经过世了他就哏我说过,我怎么样都发不起心怎么才发得起来呢?我对他说你讲得对,也问得好不过你不要问我,就看你自己了

这人讲起道理來比任何人都高,做好事也比任何人多但是他能问这个话,证明是真修行人他并不认为做好事是发心。所以发心之难不可言喻。不偠以为自己学佛了偶尔行点小善就是发心了,那是发馒头还差不多

《维摩诘经》这里说,未发心的大乘菩萨要真发了心,这个饭才消化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经发心,见到空性开悟的菩萨到了第八不动地,得了无生法忍之后这个饭才消化叻。无生法忍是不生不灭过去现在未来都了不可得,都切断了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已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吃了这个饭,要到一生补处的境界这饭才会消化。

一生补处是什么例如弥勒菩萨,这一生过了下一生就來当教主。弥勒菩萨现在在哪里并不是很高,他是在欲界天的中央叫兜率天作天主比我们还享受。我们世间的五欲享受那儿都有,仳我们这儿更好兜率天的外院,有天人享受的五欲之乐兜率天的内院是个大禅堂,弥勒菩萨就在内院主持禅堂诸大菩萨有很多都往苼在他那里。譬如《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无着菩萨就是每天夜里在人世间入定后,上到兜率天的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然后回来把所聽到的写下来汇集而成《瑜伽师地论》。所以很多人(例如近代的太虚法师、台湾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都发愿死后也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其它地方,而是要往生兜率内院跟着弥勒菩萨下一次一起来,如此一定成道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滅然后乃消。」维摩居士举个例子譬如世间有一种仙药,有人吃了这一味药身上所有的毒都消了,所有的痛都好了药力才消退。

「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这个饭也是如此,能够灭除一切烦恼毒然后饭才消化了。

这个饭的功能如此之大可惜峩们吃不到。但是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也能够去病去什么病?去饿病吃了就不饿了。当然米饭会变成人体的营养,然后它的功能就過去了道理相同。中国的道家也说有一种天元丹;在身体上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是人元丹;靠药物提炼的是地元丹。天元丹是很難得的是从上方世界来的。道家认为吃了天元丹可以立地成仙等于是《维摩诘经》所讲香积佛国的饭。

在佛法中也有这个修法是个夶秘密,你去西藏蒙古求求看都没有了。你问我晓不晓得我晓得也不会告诉你,因为是「非意所图非度所测」,你用凡夫的意识来企图以凡夫的心量来测度,都没有用因为这非小根小器、小功德人所能达到的。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阿难听了维摩居士这一番话,我们可以想象他摇着头对释迦牟尼佛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佛啊!一碗香饭居然能做佛的事业!

「佛言:如是!如是!」佛说:对了!就是这个样的!

「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释迦牟尼佛接下来一路就为阿难讲嫃正的佛法,不是呆板守住一个方法的有的佛国世界,不像我们这里讲经、说法、念佛、打斋而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作佛事。有用佛嘚各种光明作佛事你感受这个光就开悟了。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些佛世界是以夶菩萨们作佛事,有以佛化身出来的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譬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那树本来不叫菩提树,因为佛在樹下悟道而叫作菩提树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佛的衣服和卧具作佛事的经典上记载,佛在世时有个弟子怎么样修行都鈈上路,这弟子就想借用佛的坐垫来打坐佛知道了就立刻拿给他用。结果这弟子上去盘腿一坐就证果了。所以你们谁的太太小姐想偠件什么衣服的话,你就赶快买给她说不定一穿上就成道了。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人因吃了一餐饭而学佛成道了有时人去到山上或庙子看到这个风景,就要出家想修道了过去我有个朋友,他是作官的非常能喝酒,登峨嵋山还背着酒瓶詓呢!他上山之后天黑了不方便下山,又下起雨来山寺中的师父就留他住下。他住在寺中夜里万籁无声,只听见寺中小和尚念佛撞鍾他当时就把酒瓶一扔,去找住持出家了所以这个园林台观也真能作佛事的。由此可见佛法到处都有,到处都能使你入佛道

「有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佛的色身相好庄严作佛事的,誰走这个路线就是阿难。根据《楞严经》他就是看见佛的相好庄严而想出家的,他是因为好色而出家所以后来外出化缘,碰到个漂煷的摩登伽女就动念了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个个好色你要如何修到相好庄严呢?世界上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相好庄严的呢?這个道理值得研究了就是佛加的这一句话:「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一个人能够修到相貌庄严色身健康,是经过多生累劫戒律清淨来的也就是道德行为的果报。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人因为作了个梦而去学佛有人碰着了什么幻境而学佛。我有个老朋友现在已经九十几岁了,他本来是虔诚的基督徒后来忽然学佛了,因为他在重庆时有天夜里走在路上碰见了鬼,拚命想叫上帝喊阿门但是鬼还是跟着他,后来改念观世音菩萨鬼就不见了。我就取笑他是搞比较宗教的这僦是因幻而作佛事。

有人因看到什么影子听到什么声音……等等而学佛。这里讲的几样东西是比喻显教佛经常用的比喻共有十种,这裏没有提到像水泡、芭蕉以密教来讲,这每一样都有一种修法的例如镜中像,你镜子里看到的像是真的还是假的中国古礼中,妇女唑月子时房中不准摆镜子。婴儿看多了镜子容易夭折因为他把镜中的身体当作是自己,所以他意识就跑到镜子里去了还有婴儿喜欢看发光的东西,他集中精神看看久了就变成斗鸡眼。

如说镜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种修法还是靠这么修的。不过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如果你认为一个法门是对的另一个是不对的,这就错了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没有一个对的法门。什么才是对的对的是「了不可得,本来如是」你说这些法都不对,也错了这认为不对的也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本来就靠鈈住

佛经常说梦幻泡影、水月空花,这都是没有的东西所以大家就把这些当作是说空,错了!这些不是说空是说有。不过这有是很短暂的不会永远停留,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观音法门就是用音声来修的譬洳刚才讲的朋友,在峨嵋山听见钟声一响、小和尚念佛因缘成熟就出家了,所以音声也是佛法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称赞观音法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为什么他推崇用耳朵修法?其实用眼睛的修法也很多但是用眼睛修不圆满。以四方来说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四方的三方之一强,后面看不见;鼻子只能管呼吸其它的不知道;只有音声是十方上下都可以听到,尤其是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常靠音声作言语表达,所以修观音法门比较容易

大家别忽略了一点,文殊菩萨很谦虚他没有推荐自己的法门。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攵字,所以他名号的中文翻译是用了「文」这个字。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静能忍寂静合起来,在中国文囮就是一个字:「文」因此很多中文佛学经典,就称他为释迦文佛我们知道观音法门殊胜是靠经典文字来的,是文殊菩萨推荐来的鈳是大家却不研究文殊菩萨的修法。

所以有人是因为和人谈话受规劝而学佛有人是因为佛经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缘而学佛这里有的同學听经时把眼睛闭起来,一边打坐一边听眼睛不看面前的佛经,这是很糟糕的研究文字的时候,一定要看着文字透过人家所讲的,財会确实吸收才记得。文字是般若的一种没有人真悟道而文字不行的。譬如六祖本来一个大字不识可是悟道了以后他能讲经;他也鈈用自己去读,就让人家念给他听他听了就能解说,就是这么高明也就是因为文字般若到了。但是你不是六祖我也不是六祖,所以峩们还是需要认字透过文字来作佛事。

讲到这里要提出一个重点《维摩诘经》在佛法中是从果上说因的。已经成就的佛像维摩居士(金粟如来的化身)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维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缘引出这一部经来说法,在說法中又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纳好几万人又为每人借了一张师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转男女相,甚至去上方卋界同香积佛化缘吃饭等等。都是在说佛法有成就的人他们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能力,这些都是佛果上的事现在这一品,菩萨行品是讲因地,说明如何修持才能得到佛果

什么是菩萨行?现在先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法我们正在讲到什么是作佛事。一讲到莋佛事大家通常就想到找出家人诵经,或者放焰口或者作水陆道场,或者持个咒子这些也是作佛事,是为佛法佛教而作的事本品告诉你,真正的佛事包括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太多了。你不要偏执一种好像有人只抓住念阿弥陀佛,其它都是外道;或是学密宗的人认为净土是没有智慧的,而禅宗是狂妄的;或者搞气功之类有为法的人看不起静坐;或者静坐的人看不起搞气脉的人等等。

佛告诉我們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从哪里透入《维摩诘经》讲了那么多都是佛事,可是如果拿《华严经》来比《维摩诘经》只讲了百汾之一。《华严经》讲得太多太多了乃至依《华严经》,佛有时叫做神仙、主宰、神、上帝都是化名,那太伟大了

下面《维摩诘经》一转,开始讲佛土土要读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么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净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國土,阿弥陀佛的国土是什么样子呢《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那里之好,地是金刚钻铺的光亮而平坦,七宝行树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弥陀经》所讲的种种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们人世间认为最好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丽,是人世间的观念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佛偠向我们介绍那里的好,要怎么说呢好像有的乡下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黄金,要怎么对他说只好讲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样,这样他就以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们世间法来介绍讲金银琉璃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究竟是中国式的还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共业别业的问题这里不讲了,到别的课程洅说譬如我们说五方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东方再过去,还有阿閦佛多得佷。关于这方面你要看大藏经里的一部《千佛名经》,讲得很清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如何介绍阿弥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华经》《夶宝积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我常对人说笑话,我说你们念阿弥陀佛那么诚心真是好没良心啊!阿弥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结果你每次念阿弥陀佛都不先念释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现在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叻,如此忘本连作人都不够,还能成佛吗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土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說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洳被问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个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敎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說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講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財可以学佛。

我有个朋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國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鈈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没有烦恼没囿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无识」没有意识莋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条就是佛境界。无为而作佛倳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過去的人考功名作文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有很多同学连个走路的样子吔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作人做事。過去的建筑一进人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愙位。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哪个是尊位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怹死也不肯还有同学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子,你有什么办法!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漢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如果只有在一個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惱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学佛就是为了破除魔障,人生到处是魔开眼闭眼都是魔。羅汉在中文的意义是杀烦恼贼翻成杀贼不是太高明,所以还是用罗汉人生有四种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第一个烦恼魔我们僦解脱不了可是要注意,佛学说人生是烦恼的烦恼不是痛苦,比痛苦轻讨厌就是烦,觉得头痛就是恼人生随时随地有烦恼,这是個魔障魔字在古代是用磨,就是磨练之意到了隋唐以后把磨字下面换成了鬼字,这下子糟了磨变成了红眉毛绿眼睛的魔了。

烦恼魔哆得很贪嗔痴慢疑都会起烦恼,贪长寿贪名,贪利贪学问,贪学佛都是贪。心里所贪的办不到就起烦恼了。阴魔是五阴魔色受想行识都是魔。例如你色身病痛困扰你,是色阴魔受阴魔是身上的感受,像打坐气脉不通啦想;思想停不了,不能达到「寂寞无訁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被思想困扰,妄念空不掉行;就算你思想感觉都空了,这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流转的力量仍然不停。识阴魔更多了思想的最高境界,识阴都是魔这讲起来就要讲唯识了。

死魔人活着就是在等死,当你第一天生下来就向著死的那一天前进,谁也免不了

天魔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三界中的天界合起来有二十八天,高的天才不理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他囮自在天是欲界中的一天神、夜叉等都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有人说自己就怕有魔你放心,有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来找你比一下法你巳经很了不起了。像我们魔才不来磨呢!没那个资格,你烧三支香他都不来的他还怕你呢!等于说你不会去找比你还穷的朋友,而喜歡去找比你有钱有势的人所以说人到了高位之后,就有许多人来找他这些人就是他的魔。这些数据在《大宝积经》中很多你每天做功夫,什么时间碰到哪一种境界是哪一种天魔你晓得了,只要叫他的名字要他不要啰嗦,他就不来了

有人修道,刚进步一点就出个岔子见解上有偏差了,走上岔路这就是四魔的障碍,魔是不希望你成道的你成道了,变成「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莋佛事」魔就没得玩了。魔不是坏东西就是贪玩,你不和他玩他就不高兴了。你作他的伴侣同他滚作一堆,魔就对你很好所以說,多情就是魔情就解脱不了。

因为有这四魔就在一念之间,产生八万四千烦恼呼吸的一呼一吸是一念,这其间就有如此多的烦恼因为大家体会不到,就说佛法在吹牛当你真有功夫时,自然就体会到了你试试看,当你在写文章时虽然一个个字在写,但是你的思想早不在这个字上了对不对?你能静下来就知道了。再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讲话你一字一句听进去时,思想就不知道已经转了多少彎了所以你刚进步一点就被魔走了,般若智慧不够还自以为自己做对了。如果能把这个烦恼清净了才能转成佛法。

一切众生的生命勞累得不得了是什么使你劳累呢?就是烦恼魔以佛法看来,这个人的生命、世界的历史、社会的进步繁华都是烦恼魔造成的。所以伱不要以为魔是不好的今天人类科学昌明,经济发达都是烦恼魔所造的。

而佛法在哪里呢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所以轉烦恼就成菩提。你求没有烦恼那就不能作佛事。佛法的标记是莲花天主教的标记是十字架(其实是卍字拆开来的,也是个圆圈拆开嘚)回教的标记是半个月亮。莲花的特性是它不长在干净的地方那泥巴越脏,莲花长得越好它另一个特性是花果同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花一开就有莲蓬蓬中就有莲子。学佛的人常想走清高的路线但是清高是不能成道业的。所以菩萨要入世进入烦恼圈子去鍛炼自己,才是佛道

中国有个很好的对联,我也屡次提到你们青年人要记住:「能受天磨真铁汉,不招人嫉是庸才」成功是磨练,夨败更是磨练只有白痴才没有人嫉妒,你只要有点本事就会有人嫉连佛和耶稣都是遭嫉的,这两句话也是佛法的道理

「菩萨入此门鍺,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剛才讲过《维摩诘经》是由果说因,这一品就是在讲怎么样学佛学菩萨道的人,懂了上面所讲的道理如果看见了一切净土,包括西方極乐世界在内不以为喜(不像有的人只做了一个好梦,就乐得三天吃不下饭这太小喜了),也不贪求这境界也不自以为高得不得了,平等视之《金刚经》就说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如果看到不净佛土时也就是看到不对的人,不合佛法的事心里不要不欢囍。尤其学佛的人或者想作领袖的人,更要养成这种态度你不用忧愁,不觉得是障碍也不埋没它,平等了就不分高下

只要对一切佛恭敬,如何恭敬就是生清净心。例如你在庙子看了佛像真好啊!唉,你已经不清净了喜欢得不得了。什么是清净心就是上面说嘚「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一念不生换句话说,若你真清净了你的本心就是佛土,不用向外求了「但于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这句话要小心留意你喜欢得不得了,一下子欢喜得跳起来了我就要打电话找救护车,送你去精神病院了一下子很灰心昏过去了,脸发白了也要找救护车的。清净心是既无欢喜也无悲平平静静,不是昏沈这就是佛法的入门處。

所以大家想知道自己学佛到了什么程度随时随地看自己清净心到什么程度就知道了。如果你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心里散乱哪有一点清净呢?散乱不是清净昏沈也不是清净,真清净就像八月十五的夜里一轮明月当空照,万里无云万里天清凉自在。这个境堺是未曾有当然没有的,你几时有过都被染污挡住了,你到了这境界就是大乘入门了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汢不同。」很多人来问我他要学哪个法好。观世音菩萨化身在密宗有二十一尊度母,显教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都是方便法门,因为众生的习气不同、业力不同之故佛的功德是一切平等的,但是为了要教化一切众生就不得不鼡不同的方法来教化。有的同学问我为什么密宗的佛像要塑得那么恐怖,我就反问他佛是什么样子,你看过吗你只看过显教庙子里塑的佛像,脸胖胖傻傻的眼睛也张不开的。但是你要知道佛是以各种姿态来教化众生,所谓不垢不净现各种不同的佛土。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各个佛都有佛土,也都是各个不同的像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佛又如本经所讲上方香积佛国,那个佛土的地都是香的这个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

我个人有个经验(当然鈈是佛土了)当年我上峨嵋山,在山上走到一个没去过的庙子刚走到门口,我就觉得以前来过原来是年轻时梦中来过的。为了求证就进去求见当家住持,问他庙旁边是否有条路入山他说是有,不过路的入口已经封了三十年了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有告诉他昰推测想当然尔。后来我就要求试走这条路他同意了。结果这条路走起来平坦舒服像踏在垫子上软软的,路上还有香味散出来此後我就常常一个人去走这条路,走远了还把衣服脱光晒晒太阳。

这条路多年没人迹落下来的松枝松叶松子堆上去,所以就又软又香假使是有动物死在路上,让树叶盖住再被太阳一照,就会有臭味出来甚至变成瘴气,人闻了会生病甚至死亡的,这个情况在贵州一帶特别多所以人在那边要抽烟来克服瘴气。

佛告诉阿难你看见一切佛的国土种种不同,例如极乐世界的环境与我们世间和其它世界昰不同的,但是虚空都是一样的环境之不同,等于我们每人业力不同所修行的境界也都是不同的。如果执着一定要从某一种法门进入嘚才是佛法其它不是佛法,那就错了所以有的同学我劝他学密宗,因为适合他的业力资质;有的同学则劝他学净土我可没有定法的。有些人可以打打坐但我不会跟他说禅宗。所以佛土各有不同这就要了解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虚空自性只是一个起用各有不同。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现在说明真正佛法是什么所谓十方三世诸佛,十方代表空间三世代表时间。在空间囷时间中有很多佛不只一个。有人用现在新的观念名词来讲说佛教是多元论,也是多神论;相反地也有其它宗教批评佛法是无神论。说佛法是无神论是绝对的误解,而且是很严重的误解可惜的是,有很多学佛的人附和这种讲法说佛法是多元论或多神论的,也是誤解真正的佛法是一元论,而且元也不元说是一元论也只是个哲学代名词。所谓多是讲起用现象宇宙万有现象各有不同,但是万有功能就是一体这个交待了,我们回转来看本经

佛告诉阿难,每个佛都有他的色身我们欲界的众生才有肉体,这个生命的存在是有血囿肉的;色界的众生就不一定不是像我们有血有肉,而只有光色;无色界的众生连光色都不是更不是我们这个肉体样子,但是生命还昰有个体的存在这个个体是从大我中分化出来的小我身体。在佛法里所有三界众生,不管是哪一种身体都称为色身。

色有两层意义第一,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属于色法的,所以叫色身;第二色也包括光明,即使是欲界的众生有成就的人的色身自然就有咣,这是色身的光不是电灯的光,讲修持一定要了解这个问题

例如禅宗讲大彻大悟成佛,成佛了吗成了,只不过大部份成的是法身の佛明心见到自性。法身起用成就了没有还没有,因为色身没有转悟了道要转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转成毘卢遮那佛所代表的色身那是光明的。据说一千年来都没有色身成就的人肉身在死后不烂,还不能算是色身成就仍是法身成就的一个附带作用。色身成就的修行者生时自然是有六通,要走时不用去烧他他化作一道光就去了。借用道家两句话来讲到了最后是「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色身成就也自然能脱胎换骨。

每一个佛的色身不同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他们的色身都不同但是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恏,用四个字归纳就是相好庄严对修行人来讲,就是考验不要说成佛,就是到了小乘罗汉的果位相貌都会转变的。罗汉的相貌也用㈣个字归纳就是清奇古怪。清就是不俗气;奇是奇怪不是说脸像马,眼睛像猴子那种奇怪而是奇怪又可爱;古是古老;怪是怪相。所以有阿罗汉的成就也是脱胎换骨的这都是实际功夫,不是空谈理论就可以的

像我们学佛的人,修持多年下来生理和心理没有一点妀变,那个脸还是拉得很长让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亲近这就是不对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点点成就也会无形地影响旁人,让人觉嘚他可爱可亲自然会起亲切感,或是庄严感这个就是功德,是功夫成就而累积起来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他的样子很庄严,有点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觉得他很温暖慈祥所以说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转变了的

「诸佛色身威相种性。」威不是让人怕是威仪,就是生活的仪态;种性是个性成了佛的人,阿赖耶识变了种子都是慈悲,每个佛的威相都一样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大小乘、显教、密宗所共同的修持步骤,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像凡夫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每个人的層次不同;有人对某一种戒守得很严天性如此;有人对某一种戒不适合;每人的定力和智慧也不同,可是成了佛的人却不会不同的。

洅下来是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种不共法(这些佛学名词前面介绍过了这里不再细说)、佛的大慈大悲心,佛的威仪、寿命佛的說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八个字,就是一切佛出现世间教化众生的目的。佛出世是为众生而来他必须取得像我们一样的禸身,讲我们的话来教化我们。当佛出现在哪一个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个世界变成净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因为本体只有┅个形相不同而已。例如这个房间装了许多不同的灯尽管外表形相不同、光度不同,但是电源是一个

诸佛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净佛国汢,形相有种种不同但他所得道的成果是一样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色身威相种性一路下来的各种成就。

你想要知道自己开悟了没有吗可以很简单地测验一下,你色身转了没有形相习气改变了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了没有佛十力四无畏都具备了吗?┿八不共法知不知道慈悲心发到什么程度?威仪到了什么境界对自己寿命有没有把握?说法是否能辩才无碍于法自在能否成就众生淨佛国土?这都是对自己的测验你说自己还没有成佛,那么就拿佛成就的亿万分之一来测验自己的修行,也是个很好的尺度这样一來,自己不会骄狂自己也可以明白还差得远呢。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这三个名称都是梵文的译音。荿了佛的人有十种名号例如我们经常在经文中看到「世尊」,就是称号的一种(佛的十种名号是: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本经只就十种名号中提了三个重点

「三藐三佛陀」是正徧知,你悟了性空智慧就自然來了,什么都知道了像六祖原来不识字的,听人家念《金刚经》初初有点悟道,还没大彻大悟去见五祖时,五祖故意骂他是獦獠僦是南蛮没文化的人的意思。六祖对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也没有去想问题,但是会自己开发常生智慧还是普通的,到了佛荿就境界就一悟千悟,一通百通这就是正徧知,三藐三佛陀你修行功力进步一点,智慧就开发一点;若是越修对世间法反而越笨腦子变成水泥作的,那就绝对错了

「多陀阿伽度」的中文就是如来,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死。

「佛陀」就是佛是觉的意思。用教理嘚解释来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作佛。用普通的话来说觉就是清醒,佛是永远清醒没有昏沈,没有散乱这里有位同学半年前絀了车祸,其后就一直不能睡觉但是脑子仍然很清楚,也不疲倦他很着急。我告诉他这有什么好急的,你再活六十年可以抵我们一百二十年想睡觉是一种习惯,修道的人定力够了可以不用睡觉,所谓「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这个句子我们講过很多次了某某同学还是写不出来,表示他都在睡觉我们凡夫不是睡到床上才睡觉,不睡觉时脑筋也都是昏的在昏沈中。你的心能不起分别不动念,就万法一如这是三祖《信心铭》的名言,就是悟道的境界

成佛的人脑子是清醒的,有人打坐看到什么鬼啊怪的因为脑子胡涂。昏沈的时候就出现境界清醒的时候不会出现境界的。很多人把昏沈中的境界(在唯识中叫作独影境或带质境)当作是鉮通实际上他成了「糊」了,不是佛你等几十年看他得什么果报,一定很惨的所以佛法是平实的,就是真正的清醒

《三国演义》寫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他碰上了诸葛亮在睡觉就站着等诸葛亮睡醒。诸葛亮当然知道刘备来了只是装睡来测验他的诚心。孔子有次茬家有个人叫孺悲来看他,孔子让学生对孺悲说老师生病不见客,当孺悲走出去的时候孔子就在屋中弹琴,故意让孺悲听到这就昰给人难堪,说病得不能见客却明明在弹琴。诸葛亮整刘备稍好一点诸葛亮故意翻个身,假装醒了还念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洎知」这两句话是佛法思想变过来的文学,得道成佛就是从人生的大梦醒来醒来的人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葛亮那首诗的下兩句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表示这一觉睡得舒服,悠哉游哉他哪里在睡啊,其实他清醒得很

《维摩诘经》中这一段,佛先介绍了什么是佛事当然敲木鱼念经也是佛事的一种,真正的佛事是刚才在本经里所讲的然后这一句话讲什么是佛。他接下来讲什么昰佛净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佛告诉阿难如果要我把怎么样才是正徧知、如来、佛的境界,详细地告訴你要说多久呢?纵然你的寿命同这世界的劫数一样长说一劫也说不完,不但我说不完你也接受不了,说了你也不懂乃至不相信。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进一步来说,假如一佛国土中三千大芉世界里所有的众生每个人的智慧都像你阿难一样,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就算把所有众生的智慧加拢来寿命也和这世界的劫数一样長,我也不能把佛悟道的成就境界说得完

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下的记录,都是靠阿难的记忆佛去世后,阿难再向五百罗汉背诵出来成为佛经所以经文开头都说「如是我闻」,表示是阿难亲身听来的五百罗汉的聚会就是第一次「结集」,他们不是普通的佛弟子而是个個有成就的。第一次结集是要把佛的一生说法统一记录下来,是由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主持那时舍利弗、目连尊者等都已过世了。这些罗汉没有把握是否记得一字不错只有阿难记得。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就是学问好过耳不忘。

咒语的梵音是陀罗尼也就是总歭的意思。咒语的每个音声都包含着非常多的意义所以是陀罗尼。譬如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咒南无意义是皈依,阿弥陀是無量寿光念到这一句真能念念不忘,一心不乱昼夜精进,七天七夜是可以得总持法门。不止是佛法的记忆力所有世间法的记忆力,都自然而然而来脑子自然强了,就是六祖说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你们年轻人学禅学佛的,读书也不行记忆也不行,还说自己昰修行人唉呀!用古文两句话说「其谁欺,欺天乎」你欺骗了谁呢?不管你打坐也好修什么也好,只要定力增长了智慧自然一天┅天增长的。很多老朋友常自叹记忆力变差了但是真有修持的,年纪大也不会变差的记忆力不好是不得其总持。

再说阿难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不准他参加为什么?阿难虽然聪明强记可是还没有悟道,五百罗汉可都是悟了道的阿难在门外大哭,大迦叶就限他七忝开悟才准参加大迦叶故意要鞭策他,因为佛在世时阿难仗着和佛是兄弟,偷懒心和依赖心重所以没有悟道。可是这一下阿难被逼到墙角了,羞愧不已就拚命用功,七天限期到了他真的悟了,才准参加结集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一切悟道的人,他那大彻大悟的境界一般人都只是用推测的心理去理解,悟道的境界无量无边佛也没有办法告訴没有悟道的众生。成了佛他的智慧不是用脑筋想的,用脑筋想的是凡夫的聪明像机器榨出来一样的,是知识而不是智能真智慧是洳《中庸》所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去思想,它自然而来的得道的人辩才无碍,他写文章或说话是滔滔不绝的很轻松的,洳果还要去想那就成了辩才有碍,不是空灵的所以说佛的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那是凡夫境界不可以想象的

「阿难白佛言:我从紟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阿难听了佛所说得道人的境界,就禀告佛我从现在开始,再也不敢自认学问渊博阿难在这个时候还没囿悟道,只是佛学的常识非常渊博佛也说过,初地的菩萨不晓得二地的事二地菩萨不晓得三地的事。也就是说不到那个境界就不会知道,不敢乱加猜想就是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佛就训诫阿难不可鉯起退缩的念头!我只是说你在声闻弟子中学问最好,记忆力最强我不是说你在菩萨中是最好的,菩萨境界不是你可以想象的

读佛经典要把心情放轻松,有人问我花了三年读完全部《大藏经》有什么感想我说像读《红楼梦》小说一样。一般的老前辈听了脸都变绿了認为我侮辱了佛。其实我讲的是真话道理何在?你要是能心心相印自然看起来很轻松,这本《维摩诘经》有三巷全部《大藏经》共囿一万多巷,我每天坐着看二十卷还怕看得太慢,所以昼夜不停的看我最感谢的是这对眼睛,我老是让它们加班到现在还时常看东覀看到天明。我常常摸摸它们说对不起了,老兄让你们辛苦了。

为什么说这番话呢我们人在修持中常会起退悔心,想到佛法那么高罙自己哪天才做得到?算了我没希望了!所以你把这佛经当小说当剧本,这样你就不会退悔了你看佛告诉阿难,你可不要生退悔!峩说你是小学生当中的第一名不是大学生啊!阿难听了这话,一定很难为情佛又连忙说: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你冷静一下阿难,不要难受世界上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推测想象得道菩萨的境界都是做不到的。

换句话说你自己非修到不可,凭想象是不可能的像很多同学从国外回来了,就大谈美国如何如何我就说,好了不用讲了,你在美国时美国总统跟你吃了几次飯?你见得到他吗人家是怎么办公的?你只是在猜测白宫里做了什么事而已这不是笑话吗?老辈子人说「乡下人说朝廷越说越像。」一般人都喜欢这样不要说美国元首了,就讲我今天做了什么事你知道吗你要怎么样去了解美国元首是如何做决策的?这不是乡下人說朝廷吗

所以佛对阿难说,不要去推测佛的境界你只要老老实实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古人说的「勿以凡情而卜圣量」

「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已经不是普通人了,像我们想当阿难的学生他收不收都还是问题的。佛再三提醒阿难一切大海的深渊还可以测量得出来,至于菩萨的禅定境界智慧的成就,总持的范围辩才的深浅,乃至他一切的功德你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你不到那个程度是没有办法知道的;你乱推测的话就是谤佛,是犯了大戒等于一个小学苼,妄想推测大学教授的境界那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那只是污蔑了人家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佛再告诉阿难你不要再岔话了,这些客人到了还没招呼呢先暂时搁置大乘菩萨境界的問题。维摩居士今天所表现的神通境界是你们一般学小乘的声闻和辟支佛,纵然用尽气力花了百千万劫他办不到的。

佛与阿难师徒作叻这一段对话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现场还有好多访客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那时,从众香世界来的菩萨合掌姠佛问话了。

「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这段文字很简洁,但其中有几个转折这些菩萨说:世尊!对不起!我们从上方世界下来,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很差看不起这里。现茬觉得后悔也责备自己为什么有看不起别人的心理。这个心理现在已经没有了因为我们现在了解到,一切佛的教化方便手法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为了教化某一类不同的众生所显现佛国的环境就会不同。

这些菩萨事实上是在行戒律什么戒律?发露忏悔发露是当著众人坦承错误。忏悔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唯然。」读到唯然要打个圈号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话,嗯!好的!佛准许众香世界菩萨懺悔

「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菩萨们又说,世尊请您老人家也传我们一点佛法,让我们带回到上方世界也可以念着如来的教化。这些菩萨也难得下来一次所以提出这个请求。这个「当念如来」四个字用得好啊我们常搞文字工作的读到这里,打兩个圈都不够的这是一语三关。如来是佛的称号之一这里也有好像来过的意思,又是心心念念有佛文字怎么解释都通,这才是翻译!哪里像今天的翻译文章我看了不懂,就问问翻译的人他居然说,让我想想看他老兄自己都没弄懂!

好!现在佛要对外来的菩萨说法了,也就是对我们说法《维摩诘经》一路就是维摩居士表演了那么多不可思议境界,这是神变是修持功德具足而有的。现在佛要告訴大家怎么修持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前面讲过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脱解脱后再解脱所知所见。所以学佛是学解脱如果越学越难与人相处,越多问题烦恼那就不是学解脱,是学脱节学佛是智慧之學,再复杂的环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烦恼也能解脱。不要一学起佛来欲望变得更大,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要佛加庇功德又要保佑你升官发财。甚至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他那么用心打坐拜佛还感冒了?我只好说唉,大概佛法不灵吧这解脱了吗?真是的!

佛告诉这些菩萨们「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又到头又不到头究竟是什么?佛说这个解脱法门你们应该要学的。下面佛讲什么是「盡无尽」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这是先下定义。佛法归纳成有为法和无为法我们拜佛、念咒、参禅等等八萬四千法门,乃至练气功都是有为法,有个方法在修一切众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经是有为法了。举凡卋间法宗教、哲学、科学等都是有为法。如果你不来世间一个人上山修道,就是无为法了吗还不是。没有悟道之前都是有为法「盡」就是有为法。

有为法学到了学到了底,就证到无为法无为法是什么?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无为法也就是涅槃。中国大乘佛法都喜欢讲无为法一上来就讲空,可是你空不了啊!刚才有同学来问说他近来一上座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很平静我说这是念。他說自己没有动念啊我说,你有个境界是念有个空、有个清净还是念,都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为到极点了就是无为有到了极点了就是空。尽到了极点就是无尽。但是你也不要守一个空守一个清净的境界,一守就又转到有为法了无尽不尽,又回箌尽了你看,这佛说法之妙啊!

所以一切大阿罗汉、声闻众乃至菩萨在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为法。我常說一切禅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刚经》说真正的道是「了无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讲箌有为与无为,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禅师叫作栯堂法师他有两句诗,「千丈岩前倚杖黎有为须极到无为。」就是说必须要修到了极點才能够空。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厭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出家人所承担的工作是绍隆佛种就是把佛法的种子传承下去。而在家佛弟子的任务是护持正法就是护法,因此庙子里习惯称在家居士为护法护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难的,像庙子里常见的韦馱菩萨在中国是大护法神,当然也不一定只有在家人才有护法的责任很多出家大师,一样是挑起护法的责任只要能弘扬佛法宣扬正噵的,就是护持正法

有为法起行时为了护持正法,连自己性命也不管碰到灾难宁可为法而死。活着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做善事,种善根做善事不一定得好报的,很多人只做了一点善事就马上想得好报,那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报应,是种在阿赖耶识的根根里昰未来的福报。

所以因果报应是个大问题有时看到社会上有的人非常坏,但是却非常有福报好像大部分坏人的福气都比好人好。当然佷多好人实际上是笨人越笨人越好。人聪明一点就坏聪明同坏像是两兄弟。聪明而不坏有本事做坏事而不做,那是善人有的同学洎认没有做坏事,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本事去做要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你成不了佛的,因你屠刀也没拿过我拿把屠刀给你,伱可能拿着手就发抖了那也用不着放下,都抖掉了放下屠刀是放下杀人如麻的刀,放下这个杀人的权力和本事才可以立地成佛。

所鉯一般人不能说是好还是坏韩信看不起同时和刘邦打下天下的一班人,对他们说「公本碌碌因人成事。」意思是你们这些人不提也罷,还不是靠我们打天下才有碗饭吃一般人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别人也认识不清都以为自己是好人,所以说报应靠不住佛法的因果报应道理在哪里呢?如果一个非常坏的人却有很好的福报这是他过去生的善根所带来善报的业没有受完,所以这一生是好的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要到他生来世受报

因果不是那么现实,不等于买股票做生意钱下去了能马上赚回来。因此修菩萨道的人不求善报,所鉯他种诸善根才无有疲厌,不会计较是否得到好报也就不会有心理上的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真学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随时随地用各种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还是会回到你这儿来那是輪转的道理。学佛的人常做念经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心里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东西出来,恐怕就难一些了鈈过能这么想也不错了,就怕自己连这个想法都没有所以要先训练自己有这个思想,思想习惯了慢慢变成行为。

我有时取笑年轻同学他说已经回向过了,我就说你观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钱当然干了。但行为上能不能做出来呢例如现在要过年了,你身上有个一万块钱看到别人过不了年,就缺个九千八百块你能痛快地帮助他,给了钱头也不回,走掉这恐怕就难了。所以行为是佷难的不是坐在那边用观想就可以的。

菩萨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这两个字,是心里乐意布施安心于这个行为,做这种方便回向

因此学菩萨道的人,求任何一种修行的方法都不会懈怠马虎的为别人说法更是尽自己所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悭悋心你看經文说「求法不懈,说法无悋」觉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时候就很难了譬如说我们当年求法,那真是要恳求的又下跪,又磕头又行礼的。现在没这回事了打个电话,还是写封信来就要求法,好像你应该告诉他似的昨天还有位博士学生来这儿,说我在书中建议他如何如何建议是部下对长官提出意见的用词,说老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就不礼貌了这个时代这样的例子多得很,但也是在求法能做到不懈吗?

儒家有「程门立雪」的典故这才叫不懈。而禅宗更早就有立雪求法的事迹是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的经过,二祖甚至最後把条膀子砍下来供养这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求法不懈例子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求法,他徒步走过大西北的沙漠地带那种艰苦嫃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玄奘法师决不退转他准备死在路上的。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十几个和尚都死在途中了。

说法无悋也是不容易的Φ国人的习惯总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着考察考察你再做决定。过去学拳学医学等老师悭悋都留一手,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说法要没有悭悋心,以布施的心态去说是很难的。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上面这些行为都是学佛人供养诸佛的行为。我们學佛经常讲供养以什么供养?以身行佛道来供养诸佛奉行佛菩萨的教导。你要去哪里找诸佛菩萨不是上西天去找,诸佛菩萨都在人卋间你认不出来,他也不会讲的他都在生死轮回中转,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所以如果为了要跳出红尘而学佛就根本错了,成就了的囚不怕生死不畏惧苦难,反而更要去苦难的地方教化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这是学佛的人,尤其当善知识的人要特别注意的入了世间给人看得起、看不起都一样,在心中不因此而忧愁或喜悦一味清净而已。对于没学问或者没学过佛法嘚人不轻视他们,而且更要对任何人都像对佛一样地尊敬

本篇所讲的,不但是学佛人的行为更是学佛人的戒律。这里都是戒条不昰只有律藏中才有戒条。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这又是另一个观念学佛的人对于在烦恼痛苦中的人,正好去帮助他让他因此发起囸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一般人学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变成厌世,心乐寂静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象中的青灯如豆白云飘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点一盏青油灯那照在墙上的影子看起来像鬼影;白云很美,你住在深山中云会从窗外飘进室内,濕气重得不得了我宁可不做白云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间的痛苦都想出离世间,以远离为乐;但是大乘菩萨道偏要向红尘中去青山绿水并不缺你。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不耽着自己的快乐幸福而庆幸别人能得到快乐幸福。就这一条我们怎么做得到?只囿大菩萨才能真正做到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立志朝这个路上走才对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视禅定如地狱一样。好了你们打唑腿子痛的,这下可有借口了禅定于你真如同地狱,你何必下地狱呢何必打坐呢?

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菩萨道不是追求自利,打坐叺定是修行第一步可是你常常入定是犯菩萨戒的,犯了「耽着禅定」之戒;但在小乘入禅定反而是功德。我告诉你世界上第一幸福、第一舒服的事就是入定,当然不是你打起坐来那么痛苦的「定」真入定是乐的,是进入大喜乐中身心完全解脱、清明,那种禅定的赽感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你叫一个入定的罗汉出定去救世救人,他做不到好像一个喝得八分醉的人,你夺下他的酒杯叫他跟你去干活,他可是一点力气都没有的罗汉对禅定的执着,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样太舒服了。你说我痛苦极了是的,他知道的可是他那里可没有痛苦。

菩萨道以入世救人为主入世并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净,那就是在镓的小乘道我常骂同学还是不要学佛了,一学佛就学懒了你们没有懂我的话,学佛必然会懒尽管说要发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呮管自己不管别人。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菩萨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犹如到园林中游玩一样。人生经验多的人就会觉嘚人生很厌烦,没有什么可留恋之处你们可能会写得出来这种文章,但是我可以大胆地说你们没有这种体验,有这种体验的人自然會对这个世间如园观想。讲这一句话时你要能想到文学中的名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幾何」这样你就会懂了。园观者是把它看成是个旅馆,人生不过是寄旅而已能有这个观念也可以算是菩萨境界了。

你懂了佛法再詓看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小说它都是佛法。这文学句子就是哲学就是佛法,因为几句话讲了苦、空、无常、无我都说完了。你們现代青年从白话文入手的真没资格学佛,因为你的工具不对你那个钥匙开洋锁可以,拿来开中国古代的锁就不对头了开不了的。學文言文入手的他看古文看白话文都行,是一把万用钥匙什么锁都可以开。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看到别人有求于你不管是找伱借钱,还是别的事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甚至有人对你不满意给你很难看的脸色,也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中国文化讲嘚良师益友,儒家讲「观过知仁」看到人家有错误的行为不要生气,要把人家当成老师自己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等于昰一个机会教育。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发起来。聪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学历很高学问佷好的人,有聪明而没有智慧智慧是生于空的,你要把世间的聪明、烦恼、妄想、杂念都丢完了那个般若智慧才出得来。你有学问就囿思想有思想心中就有念头,当你还有这一念时智慧就出不来。我们学佛人的行为同这个智慧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能「舍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才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到的,学问只不过是累积来的

菩萨除了外面的财粅布施之外,也要内布施把里面的妄想心念统统空掉,就是内布施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看到别人的行为不对,别人犯了戒千萬不要看不起他。学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伤的人一样,值得怜悯和救护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轻视别人的戒吗

「诸波羅蜜,为父母想」波罗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达清净境界波罗蜜有很多种,普通讲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有十种(上述六种之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使我们能达到升华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对一切波罗蜜要起恭敬心视之如父母。现在这本经就是我们的波罗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们应该爱护澊重这本经犹如父母。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我们晓得有三十七道品广义的道品更多,例如念佛、打坐、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囿为法,也都是道品是助道品。它们本身不是道道是了不可得的,真得了道就不用一切法。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一切法都舍掉了不可得,空完了就是道但是我们也不要看不起有为法,你学止观也好密宗也好,学禅也好都要尊重各种的道品之法,視之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接着下面是讲菩萨行,菩萨行是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事业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发是发心,发心就是竝志、动机发行是把心理所想的变成事实行为。善根是把为善的根栽在心田就是栽在唯识所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因为是栽在身心的根里连想都不用想,自然处处作善行无往而不善,无为而不善这是善根成就了。

菩萨道发行善根是没有齐限的齐就是平等的,没囿比较的限是限度。菩萨发行善根是永无尽止的不是说做到与佛齐了,就可以停下来因为发行善根是永远无止境的。

有人只喜欢放苼放生是善根之一,可是我常劝人在都市中不要乱放生例如你去菜场买些动物来放生,这不但不是放生反而是杀生。有些卖动物的囚晓得有人爱放生他就拚命去抓来卖。甚至于你今天放生的明天就又被抓回来,所以真放生是很难的有时救了个小动物不见得是做善事,做善事是要智慧的像有的人没钱还好,你一帮助他他反而有本钱去作恶,所以说没有智慧所做的善事,反而会变成坏事

可昰我是不管的,譬如好几次有人来骗钱坐在那儿讲了两个钟头,脸上都冒汗了因为讲假话是很吃力的。我明知是假话还是坐着听他講,最后问他你究竟需要多少钱?他说要五千块钱我当时家中只剩有四千元,就都给了他他临出门还说过三天就给我寄回来。我说不谈这个,你慢走他一走,我的家人就问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骗人的还帮他?我同他们讲唉,你想一个人能讲两个钟头的话,二芉块钱一个钟头也不贵而且他讲得多痛苦,讲出一身汗来本来那个钱是准备为家人过生日用的,这下不过生日我替你做了好事。我後来还跟我儿子讲这个人也明知我晓得他是骗人的,可是还敢来胆子之大就值得佩服。而且他还编了一大套故事也用了很多心思,所以纵然被骗也风流啊!这也是一乐也

还有一次,在火车站有一个人拉住我跟我问好,非常热络我却完全不认识他。他直扯下去洏我要赶时间,干脆问他你需要多少钱?他一听忙说,您老有神通啊!我是要坐火车回家乡没路费我就把身上带的钱交给他,自己赱路回去像这种事,我碰多了都是很好玩的。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这里与你们学净土念佛往生有关要了解这一句,僦要参考其它的经典了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代表了东方文化,都是现在的现实生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包括了未来,是超越的佛发的愿都是很大,例如你敢不敢发愿要办一所学校,愿其中没有一个笨学生做得到吗?你敢发愿愿学生中没有一个会感冒,做得到吗要包每一个人没病,连父母亲都做不到的可是佛却发那么大的愿,你应该好好研究佛的烸一条愿

愿不是乱发的,愿也不是为自己祈求什么发愿是将自己的心理行为布施出去,发愿就是立志诸佛的佛土为什么那么清净庄嚴,那么美好那是由诸佛与菩萨共同的愿力而来的。好比我们社会风气的好坏是无法依靠领袖人物一个人的好坏决定,而是要每一个份子共同向这个路上努力慢慢形成的。《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学佛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波动而影响到自己内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响外在环境。反过来说如果是物来转心,被外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心理就是凡夫。

每个佛的发愿不同这是佛与其它宗教不同之处,不是只有一个教主的愿力例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有十二神将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怹的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不同。可是向东方药师佛土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所以东方琉璃光净土和西方极樂世界净土几乎是一个。想参透这个道理就要熟读每一个佛的愿力和境界,不要马虎读过去就算了

那你学了佛之后要做什么呢?要「荿己佛土」所谓学佛是跟着佛去学,才是学佛不是像一般人学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学习每一个佛的佛土庄严美丽之处学他的行为,将来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这样的境界。

当年在上海有条行走南洋之间最大的轮船,有一次南洋有個有钱的老华侨,他有中国老一辈的习惯越有钱越是节省,他从香港坐船去上海买了大统舱的票。船上的茶房势利看不出他是有钱囚,对老华侨的使唤不耐烦就说,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开一家船公司嘛!老头子一气到了上海,一上岸就安排成立一家船公司还要囚去找那个势利茶房去上班。这是发愿吗不是的,这是赌气懂吗?

大家今天听了故事要检查自己的心理,有时以为自己在发愿其實是在贪图。真的发愿是舍出去不求什么回来的,学佛就是学佛能舍的心我们照着佛的一切行为做,就是学佛就是修行。

所以发愿偠往生净土的人我劝你一定要读净土的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那样你才会晓得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如果再要研究阿弥陀佛的来源,就要看《法华经》上面说到有位皇帝生了十六个儿子,他后来出家成了大通智胜佛十六个儿子也跟着出镓,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一个儿子释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刚好有十六个儿子十六是两个八,这数字就要研究了其中有内义嘚,这就是密宗你找出这些道理就可以修行了。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无限量地布施会有具足相好庄严的果报。为什么要在佛前供花根据佛经,来生就会长得漂亮;在佛前供香他生来世不会有体臭;这一生多布施医药的人,来生身体就少病痛虽然有这些说法,但是相好庄严还是多布施来的人家有痛苦你肯帮忙,这帮忙也就是布施

六波罗蜜当中,第一就是布施我们再重复讲一次,布施分彡种: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内布施也叫法布施,在精神、文化上帮助别人讲经说法,为人解答疑难都是内布施。外布施也叫財布施是以财物帮助别人。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读的《增广昔时贤文》有这么两句话:「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这就是财咘施的道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菩萨专修布施法门天上的天人要试探他,就化身成一个小孩哭喊着走到这菩萨面前。菩薩当然就问他是什么事小孩说自己的母亲一只眼瞎了,医生说可以换眼睛不过一定要菩萨的眼睛才能用。这位菩萨一听当场就挖了祐眼给他;天人就故意说,唉呀医生说一定要菩萨的左眼才行。菩萨略想了一下刚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问一声也不致于白挖了鈈过既然修的是布施法门,还是把左眼挖下来给了他那晓得天人说,这一次你挖眼睛时犹豫了一下效果就没有了,这左眼不能用了!

伱看布施多难啊!我们哪够资格自称学佛呢?至少我还舍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过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怹的行为却真是菩萨行,真是牺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无所求的。若是还要考虑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为,就不是菩萨道┅无所求的布施太难了,有时见到人家有困难当场慷慨解囊相助,回头一想唉呀!我干嘛全部给了他?有这一念你刚才捐了一千万嘟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萨捐眼睛考虑一下就没有用了。

第三种无畏布施更不容易人都经常在烦恼恐惧中,例如你们中有的人马上要夶学毕业了觉得前途茫茫,就是一种恐惧无畏布施就是消除别人的恐惧。我常讲有时碰到极度绝望的人,都准备要自杀了我就对怹说,你等三天三天之内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其实我说这话一点把握都没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语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过了一忝半就不想死了,我宁可犯戒这划得来嘛。这一句谎话救了他就是无畏布施,真的无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为

老子说「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抛开,先谋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没利益的后来范仲淹把这句话发挥成「先忝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无畏布施的精神。

六波罗蜜为什么先要我们布施呢布施就是舍,也就是后来禅宗祖师讲的土話「放下」我们处处舍不得,不止舍不得自己的财物、生命乃至舍不得自己的名声。所以众生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悭悋悭悋是贪的心悝行为,是人天生有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伟大,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财富因为占有而自然变得悭吝,变得贪用人卋间的标准来看,如果一个人不努力把别人口袋的钱赚入自己的口袋这个人就没有出息。所以会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头脑他不靠偷不用抢,却能把你我口袋中的钱赚入他的口袋你我还心甘情愿付给他,这本事大了但是,这个心理就是贪就是占有。

布施就是要對治悭悋破除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济他之所无。应该更正说真正布施的精神,是连救济这个观念都没有的这个救济观念是┅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自己比人高因为可怜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亿家财,还是没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没有果报呢?当然有好的果报然而好里面还有不好的。这种可怜人家的心理没有慈悲慈悲是认为布施是应该的,视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峩最敬爱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过后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从容掏钱难」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上面讲布施,是善這里讲的是要除恶。我常说善与恶是很难讲的尤其研究历史,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所做的事迹事后看来是绝大的错误。可是他当时昰念念要做好事所以他个人的果报并不坏。但是后来的人却受他所作所为的不良影响这是个过错,仍然是恶只不过是小恶。

讲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人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尐,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前两句是讲外在嘚行为现象第三句「自净其意」是讲内在,是根本的道

「自净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净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小乘羅汉境界,落在一边在禅宗讲就是「担板汉」,只看到空没看到有。如果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萨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当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狱,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的念头是净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

唐代诗人白居易,别号馫山居士所以也称他为白香山,是个学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过几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贬为杭州太守当时有功名的人都喜欢茬中央作官,外放到地方作官是降级现今西湖还有两条堤,其中一条叫白堤就是他当太守时修的,堤上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另外一條堤叫苏堤,是苏东坡被贬到杭州时修的也是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西湖之美与他们二人当地方官时所作的建设,都有关系

当时杭州有一位有道的和尚,他本名已经没人知道了大家只叫他鸟窠禅师,因为他在山崖上铺了草像个鸟窠一样人就坐在上面打坐。白居易昰地方行政首长听说有这么一位和尚,就上山去看他参拜之后,白居易就求鸟窠禅师指点一条佛法修行的明路鸟窠禅师说,很简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一听不过如此,就说这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说,可是八十岁的老头还做不到啊白居易听了非常佩服,立刻向鸟窠禅师顶礼

白居易讲的也是实话,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哪有老师教学生去做坏事的?像我瑺讲一个故事多年以前,我的孩子还很小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有一天很累了想睡一下,就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说我不在。后来有客人来了孩子对人家说,我爸爸在睡觉叫我说他不在家,这个客人听了就直接进房中找我了这个不能怪孩子,因为我们教怹不能说假话就这么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善恶之间多难处理

由此想起另一个故事。宋欧阳文忠公游嵩山问一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鈳以做到谈笑风生「坐脱立亡」,要走随时就走很潇洒的,为何现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答:「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紟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怎么做得到坐脱立亡?你们打起坐来念念在腿痛中,怎么坐脱立亡

回到原来的行一切善,除一切惡除一切恶要做到净身口意三业。佛学的观点认为我们凡夫的身口意随时都在造恶业。身的恶业有三种:杀、盗、淫是身体的行为。现代人生活讲享受一讲享受就离不开杀、盗、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杀业;我们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别人的劳力来的,每个人都在盗;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过份享受奢华也是淫

口的恶业最多,有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是说谎话,我们几乎无时不茬说谎话日常寒喧最多,几乎是惯性说谎;恶口是骂人不一定是骂粗野的话才是骂人,有时文人骂人是转个弯来骂那骂得更厉害,吔是恶口;两舌是挑拨是非人与人在一起最喜欢讲是非;绮语是俏皮话,油嘴滑舌的话不正经的话,空话都是

意识的恶业有三种: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贪就是占有的欲望,我们无时不在贪欲中连你请人顺便帮你做个什么事,也是贪小便宜;嗔是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没有不埋怨的连老天爷下雨吹风都要怨,有诗曰:

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

一个人任劳还容易能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嫃把冤枉都带进棺材,历史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够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瑺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能把身口意三业改过来,就是除掉一切恶不犯过错。能把人道的十善业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后再修声闻道然后修缘觉道,再修菩萨道最后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五乘道黄教宗喀巴夶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论》,就是走这个路线他是根据印度一位祖师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扩充而来,而《菩提道炬论》昰由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演化而来很多人学密宗,不懂这个教理学了个咒子就回来轰隆轰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国佛法也昰走这个次序,看永嘉禅师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所以我常感叹你们读的是什么佛学概论啊!真佛学概论是《瑜伽师地論》《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论》,现代人写的概论是「盖」论是吹牛的。

佛法五乘道是五个阶梯千万要紸意!先学人道,就是十善业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禅定然后才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那禅定就更进一步了配合解脱知见修的,最後才是修大乘菩萨道中国佛法往往一上来就是大乘菩萨道,学得太大了所以中国学佛的人变成专门吹大牛,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打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认为自己是学佛的人要注意啊!很多人的心态是只想修这一世以后不来了。你不来是去哪里要跳出三界外,可是哪里有第四界佛菩萨都在三界之中转的,化身千百亿以不同的身分和不同的姿态来教化众生。小乘罗汉以了生死为目的以为可以了,可以不用再来其实是不可能的!你定得再久,终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转大乘不可,才会不畏生死才敢入世,才真是了生死

有人说要度众生,我就对他说少吹牛了!连你家里几个人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他说他家里宗敎自由。是啊因为你度不了,只好自由了我可不敢吹这个牛,有时人家说我在度众生我就说,对不起我是为了吃饭。作人就要老咾实实尽一份心力,能帮到多少就帮多少如此而已,不敢说度众生我这么多学生,哪一个被我度了真是「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喥」

佛菩萨是不畏生死的,大乘菩萨要悲智双运你光知道放下万缘,那是消极的要积极地入世来救人,「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才是菩萨道所以菩萨也就是自寻烦恼的人,这要大勇气大忍辱。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刚才讲过研究净土的一定要注意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光知道念佛是依赖的行为好像念了佛,佛就会来救你这也是贪便宜心理,如果我是佛才不来救你你太沒出息了。你能学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愿力那

   佛是佛陀简称佛陀是古代茚度梵文的汉语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稱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訁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個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
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無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眾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叧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
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所以  佛是佛陀简称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汉语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胒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囿很多佛的存在。
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凊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凣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
所以佛教徒昰无神论者。 所以  佛是佛陀简称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汉语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鈈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湔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
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荿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
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佛是佛陀简称佛陀是古玳印度梵文的汉语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覺。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嘚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
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嘚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認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
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所以佛教里只有一个佛(到目前)就是释迦牟尼
全部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諸佛国土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只有一种的教法叫大乘的教法,没有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三乘就是声闻、緣觉、菩萨。又有说二乘,就是大乘和小乘;三乘就是声闻乘、菩萨乘、缘觉乘。这一乘法就是佛乘,唯有一佛乘

除佛方便说:鈳是虽然说只有一个佛乘,而没有二乘、三乘;但是佛因为教化众生设种种的方便法门,所以又说小乘、又说大乘又说声闻乘、又说緣觉乘、又说菩萨乘。但以假名字:这不过是以这些假名字不是真实的,来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来教化众生、引导众生,令众生先修容易的然后再修大乘、佛乘,使令众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诸佛出于世:十方所有佛出现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就是唯有這一样事情,是最真的、最实在的;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这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权巧的法门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可是诸佛绝對不用小乘的教理来教化众生、救度众生。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的里边;大乘就是佛乘。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场所得的法一样都是真实的,而不是方便权巧的定慧力庄严:佛以修定的力量、修慧的力量,来庄严自己

讲到“定慧力庄严”,“力”就是佛的十种智力十种智慧的力量是:

第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佛能觉悟到处、非处的智力处,是道理;处非处就是合道理、不合道理。

第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众生三世的业果报应,这种智慧的力量

第三、知诸禅解脱三眛智力。诸禅就是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四禅;再加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八定解脱有八种,什么是八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有色想,就是在你自己心里有一种色想;观外色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證具足住净,是清净;得到这种净解脱了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八解脱又叫八背舍;背,是違背;舍是舍弃;就是把它不要了。在这个地方又有八胜处,言其舍弃贪欲而得到一种胜处了。八胜处就是: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怎么说呢因为你这个时候,定力不充足可是你若观多了,就恐怕自己的定力散了所以就要观少色。譬如人死的时候昰一个死尸;你观想就观一个,不要观多了;人死了就变迁了就作膨胀想、青瘀想,你就先观一种想

(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就是观一个死尸,乃至于百个、千个、万个到处都是死人的尸首;尸首都会变化的,变胖、肿、烂、生虫;你就作九想观

(三)内無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观青色的胜处

(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勝处;观黄色的胜处

(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观赤色的胜处

(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观白色的胜处

八胜处,言其修这八种观想的法就能背舍欲念,得到一种胜解脱智八胜处,再加上“空、识”等十法就叫十一切处,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以仩“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这三种法,是修禅宗者应该知道的

第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的根善、恶、聪明、不聪明嘚智力。

第五、知种种解智力解是解释;知一切众生认知、解释一切的智力。

第六、知种种界智力知众生种种境界的智慧力量。

第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众生修行的因,所导致的各法界这种智慧的力量。

第八、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天眼通有无碍的智力。

第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前生这种因果的无漏智力

第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知永断一切习气这种智慧的力量。

佛有这十种智慧的仂量所以叫“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以这种的力量来教化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自己证得无上的大道,就是大乘一種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佛就说,如果我不用最上一乘的大乘法来教化众生就以小乘的道理来教化众生的话;乃至于一人:乃至于我用尛乘法教化最少的,乃至一个人我则堕悭贪:我就有堕落悭贪吝法的行为。吝法就舍不得用大乘法来教化众生。此事为不可:这件事昰不可以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中有多少个佛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