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会客厅第二期:怎么打赢脱贫攻坚工作汇报战

【广西篇】打赢脱贫攻坚战
——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连片贫困地区脱贫举措纪实
作者:记者罗晶 通讯员卢清建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
&&&&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贫困人口分布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连片贫困地区的现状。当前,脱贫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广西因地制宜,通过实施搬迁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措施,力争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 搬迁扶贫: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
&&& 42岁的伟建强结束在广东打工的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成为了一名农民工“创客”。
&&& 他的新家在大化城郊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民族新城。这座规划用地3000多亩的新城由安居工程、公共设施工程、就业设施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等部分组成,可以安置6万人。记者看到,园区内的建筑白墙黑瓦,干净整洁,水、电、路、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配套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已经全面动工。伟建强的新家也在装修之中,预计今年年底就能搬进新居了。
&&& 伟建强是恋山村人,那里是岩滩水电站的库区。大化县地处桂西南石灰岩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而库区的人均耕地更少,只有不足0.3亩。由于家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伟建强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常年过着外出务工的生活。
&&& 现在,在民族新城的农民工创业园,伟建强有了自己的根雕工艺店面,当起了老板。“这里生态环境好,根雕原材料丰富,省去了进货的中间环节。加上园区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的利润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伟建强介绍说,开设网店后,工艺品的销路更广了,店铺的收入一年能达到10万元左右。
&&& 在农民工创业园区,还有很多像伟建强一样“触电”的“创客”。大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汉田介绍说,园区的电子商务发展基地计划培育、发展电商入驻200余家。园区配套工商、税务、就业社保、投资促进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重点吸纳电子商务、物流、旅游服务、电子玩具、竹木根雕、农副产品加工等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入园。目前,第一期的创业园已筛选26家小微企业进驻,安置就业人数750人,另有209家小微企业报名入驻,筛选工作正在进行中。创业园第二期建成后,还可接纳50家以上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可安置搬迁贫困户劳动力、农民工创业就业3万人以上。
&&& “新城不能成为空城,易地扶贫搬迁既要让老百姓搬得出,还要让老百姓留得住。”大化县财政局局长陈萍说。据了解,为了激发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实现让利于民,大化县政府对民族新城的安置房实行限价销售,第一批978户安置房售价每平方米1380元,其中每平方米政府补贴400元。此外,政府还负责整合资金投入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内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搬迁户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完成小微企业创业培训3期,培训学员180人。
民族新城是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中集中安置模式的典型。据了解,在搬迁扶贫的具体实施中,大化县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择居的意愿,将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主安置相结合,合理确定安置地点和安置方式。
&&& 达悟村地处七百弄大山深处,是国定贫困村。弄敏片位于村西北部山区,距离村部约12公里,没有村屯公路。班金元原来从家里到村部,单程走路要两个小时。
&&& 2015年,班金元和其他31户贫困户一起,由政府集中安置,搬迁到了离村部不远的新小区。村民们的新家每户占地52平方米,是二层的砖混小楼,屋里通水通电有煤气。“现在生活方便多了。”班金元说,原来家里的土地退耕还林种上了核桃树,现在儿子在广东打工,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生活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 除了集中安置的贫困户外,弄敏片有18户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众搬到民族新城,有14户自行到村部附近建房。“现在,弄敏片区的贫困群众基本都走出了大山。”陈萍说。
&&& 据了解,2015年,大化县乡镇安置点共安置767户贫困户,总计3201人。2019年,全县计划完成22个乡镇安置点的建设任务,让生活条件恶劣的群众向山下、公路边和乡镇驻地搬迁。
&&& 旅游扶贫:将田园风光变成宝贵资源
&&& 黄龙坐在村口的凉亭里,吹着微凉的风,对记者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出门打工了,往后10年,最贵的东西就是水和空气,城里人都要争着到我们这里来。”
&&& 黄龙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百马村坡纳屯的屯长。作为土生土长的坡纳人,他见证了家乡从贫穷的小山村到乡村旅游观光地的转变。
&&& “以前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家家户户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黄龙告诉记者,他在广东的建筑工地打过十几年的工,最艰难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挤在工地的窝棚里。随着巴马长寿之乡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的年轻人才意识到,家乡干净的水质、清新的空气里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 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坡纳屯乡村旅游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在这里休息居住,体会田园风光。现在,62户居民的坡纳屯有近1000间住房。记者看到,坡纳屯的农家旅馆由规划部门统一设计,住户均按两户一单元田园别墅式进行建设,村貌整齐划一,美观大方。
&&& 为了管好农家旅馆,避免无序竞争,坡纳屯成立了农家旅馆党支部和农家旅馆协会。农家旅馆由协会统一管理调配游客住宿,收入统筹安排,每一分收入全屯人人有份,每月分红一次。目前,每间房的市价已达到每月1200元。
&&& 同时,坡纳屯还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约100亩土地以每亩约1000元的价格转租给华昱集团发展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业,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农业产业化程度。2013年以来,当地群众先后种植无籽西瓜、水果番茄、草莓等农产品150多亩。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坡纳摘掉了“穷帽”。统计显示,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就业490人,全屯人均总收入从2006年的2660元提高到2015年的21600元,增长近10倍。
&&& 现在,黄龙很享受自己“村里人”的生活。家里有15间客房,每年房费有近6万元的收入。闲暇时自己种点地,为房客们提供有机蔬菜。大儿子在镇上读书,学费实行了“两免一补”,家人都加入了新农合,看病也比较方便。屯里开通了到镇上的公共汽车,每30分钟一趟,交通方便。“最关键的是,一家人能守在一起。”黄龙的大儿子很羡慕弟弟,因为父母天天能在家里陪着弟弟,而自己小的时候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面。“以前外出务工的时候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黄龙说。
&&& 坡纳屯只是巴马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巴马县依托有利的自然条件,建设了坡纳屯、敢烟屯、儒礼桃花源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体现民族特点,让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水的乡村生态旅游点。
&&&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时,巴马县将村庄规划与全县旅游乡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遵循“一村一品”的编制要求,挖掘特色的旅游资源,注重保留“土气”。例如,坡莫旅游扶贫新村突出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整体空间环境特色,将村屯质朴、自然的原始风貌和乡土文化加以保护。巴根瑶寨在发展中则保留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铜鼓楼和瑶族民俗文化。
&&& “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聚集各方项目和资金,加大旅游投入。”巴马县财政局局长覃立飞介绍说,2016年以来,巴马县共安排国家旅游发展资金、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共计2370万元支持旅游项目建设。
&&& 产业扶贫:三种模式变革农业经营机制
&&& 黄金期2015年3月把以前做林业生意时攒下的1500万元“老本”拿出来,在思林镇定阳村建了一个火龙果种植基地。
&&& “我看好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黄金期对于自己的转型信心满满。他流转了附近定阳村、广养村8个屯389户农户的土地建设了1200亩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农户的土地按照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农民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益。2—3年火龙果基地产生效益之后,将采取股份制经营模式,由农户通过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入股,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带动附近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黄金期说。
&&& 田东县财政局局长黄远森告诉记者,定阳村火龙果基地的这种农业产业化模式,在田东县被称为“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引导群众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挥经济能人对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技术的专业性优势,对市场价格和风险的敏锐性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 事实上,“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创新,以真良村为代表的一批大石山里的村庄,推出了“土地出租五年返还模式”和“产业扶贫基金入股模式”。
&&& “土地出租五年返还模式”是指土地出租5年种植火龙果后,把土地和果树返还给村民自行经营管护,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农户当年即可获得收益。该模式,既省去了村民前期大量投入,又让村民规避了种植风险,学会了种植技术,合作社继续提供技术、销售服务,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链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 “产业扶贫基金入股模式”是指整合在册贫困户的到户扶贫产业资金及其他资金设立村级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并建立基金协会,由协会以基金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收益后,由基金协会再分配给每一个会员。这样,扶贫产业资金不仅都用在了当地优势产业发展上,而且给贫困户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 记者从田东县财政局了解到,田东现代农业投资公司以财政为担保,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06亿元,设立资产性收益扶贫引导基金,为田东县53个贫困村每村提供200万元贷款。贫困村扶贫帮扶协会将这200万元贷款,入股投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获得稳定的入股分红收益。例如,平略村将100万元投入到林逢镇香蕉标准园项目,30万元投入到思林镇火龙果种植项目,70万元投入到田东隆祥兔业专业合作社养兔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均经过了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详细评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据了解,通过合理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定位,田东县建立了芒果、火龙果、香蕉、桑蚕、生猪等一批扶贫产业基地。目前,全县贫困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65万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52个,带动2263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新化书记朱前明:咬定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化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片区攻坚县,目前仍有贫困村244个、贫困人口13.8万人,两项指标均居湖南首位。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新化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
新化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片区攻坚县,目前仍有贫困村244个、贫困人口13.8万人,两项指标均居湖南首位。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新化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决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全力打赢&五大攻坚战&,确保2018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2019年全县所有贫困村和现有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第一,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发展产业是增收的主要渠道,没有产业的支撑,贫困群众就难以脱贫致富,即使脱贫了也容易走回头路。新化将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种上&摇钱树&,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一是&选的准&。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帮助贫困户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模式化稻田养鱼、茶叶、油茶、中药材、水酒、豆腐、特色水果等产业。依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采用资产收益扶持模式,打造上规模的特色果园、特色农庄、特色养殖园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稳步脱贫。二是&接得上&。瞄准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支持引导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完善提升农村市场体系,使贫困户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方便快捷地进入市场。三是&连得紧&。解决好贫困农民和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问题,防止&两张皮&和&倒输血&。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着力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以基地加贫困户、公司扶贫困户、龙头企业带贫困户、大户帮贫困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利益捆在一起,形成一个&航母战斗群&,提升产业产品的战斗力,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同时,全面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推广分贷统还模式,为贫困对象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打赢搬迁脱贫攻坚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易地扶贫搬迁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是帮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我们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搬哪里去。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布点,引导贫困户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跨区域安置、县域内统一协调安置、依托工业园区安置等模式,向中心村、集镇和县城搬迁。二是怎么搬。在搬迁中,坚持群众自愿、公开公正、自建为主的原则,不搞强制搬迁,做到充分尊重民意、慎之又慎,避免出现遗留问题。对已经搬迁的贫困对象,及时进行销号标识。三是搬迁后怎么办。把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是发展后续产业帮扶,解决好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易地搬迁后原来的田地、山林等使用权保持不变,并在产业项目规划时,把搬迁的贫困对象考虑进来,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尽可能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同等享受相关的扶贫政策,这样才能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走回头路。第三,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的代际传递比贫困本身还可怕。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既是贫困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新化制订实施《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大力推进教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发展,不断提升群众的知识技能和现实生产能力,努力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切实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按照&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促提质、高中教育亮品牌&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各类在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帮扶他们完成学业,确保不因贫失学、辍学。着眼脱贫攻坚,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贫困家庭中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生、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增收能力。大力开展贫困家庭免费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短期培训,鼓励发展文印职业培训班、厨师培训班等特色专业,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同时,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增收。第四,打赢基础建设脱贫攻坚战,夯实发展致富平台。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千方百计补齐短板,帮助贫困村修上路、通上水、接上电、跟上服务,切实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好起来,把脱贫致富的基础打实。一方面,深入实施交通、水利、电力等脱贫行动计划。加快贫困村的交通建设,改造通县、通乡、通村&三通公路&,提升农村公路通达能力,有效解决运输难、行路难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贫困村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贫困村的电网改造升级和信息网络建设。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末端建设,打通连接贫困群众家庭的&最后一公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在全县范围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净化美化农村环境,实现村民富和村容美的统一。第五,打赢保障脱贫攻坚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目前,新化贫困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有6105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4%。对这些无法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脱贫的深度贫困人口,新化将着力强化&三重社会保障&,努力实现兜底脱贫。一是推进农村低保线和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加大医疗救助扶持力度,建立&特惠+普惠&立体式医疗救助体系,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适当补贴,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以上,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50%,特殊困难人口的大病保险报销比例适当提高,减轻贫困户的医疗负担。三是完善临时救助和社会救助机制,对因火灾、交通事故、子女上学、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一定金额的临时救助;探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开展慈善救助。(撰文/湖南省新化县委书记 朱前明)
[责任编辑:石凌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周强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会议上强调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一版
作者:宁杰
  1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召开会议,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找准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严格公正司法,深入践行司法为民,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确保”目标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强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之际,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明确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总体要求。讲话站位全局、立意高远,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很强,是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纲领性文献。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作出工作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全国各级法院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深刻领会要义,坚决贯彻落实。
  周强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上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是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当前我国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周强强调,要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坚持严格公正司法,深入践行司法为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司法需求的分析研判,强化司法应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要严厉打击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对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犯罪坚决依法从严惩处,促进扶贫资金的阳光化管理和公正合理使用。要依法妥善审理贫困地区金融扶贫、产业发展等涉经济领域案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要依法妥善审理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就业、医疗、教育等涉民生领域案件,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群众的“排头兵”作用,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努力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深入开展。
  周强要求,要认真做好最高人民法院的定点扶贫工作。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助定点扶贫县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切实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摸清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加大支持、协调力度,真抓实干、形成合力,务求取得实效,坚决完成中央部署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少平、南英、景汉朝、黄尔梅,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张建南,党组成员、副院长贺荣,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党组成员孙华璞出席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学文、杜万华、刘贵祥及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责任编辑:杨青
相关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旗帜,以无与伦比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nbsp何辛幸: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齐心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日17:28&&&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池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河池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发展举措,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河池市第四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河池市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克服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妥善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等严峻挑战,全力推动全市各项工作稳进突围、提质发展,绩效考评综合分值在全区排位由第12位进步到第8位,基本实现了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深化市情认识,科学谋篇布局,发展思路不断优化。注重从河池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市情变化,完善发展思路,树立重点治贫促发展、重力治害保民安、重心治政树新风“三治”理念,确定“稳进突围、提质发展”的工作总基调;实施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和干部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推动各项事业上档进位;谋划东北部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南部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西部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旅游和生态农业区的“两带一区”发展布局;确立工业转型、旅游拓展、民生改善、城乡建设、交通先行和开发扶贫“六大战略”,发展思路不断优化。
五年来,我们弘扬河池精神,创新扶贫举措,脱贫攻坚闯出新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实施一大批水、电、路、房和教科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率先探索“整市推进”扶贫产业、“整乡推进”开发扶贫和乡村旅游开发扶贫工作,成为全区示范,“千企助百村”扶贫行动获十佳“创新中国”特别奖。十大扶贫主导产业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核桃种植面积从13万亩增加到241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农村贫困人口从162万减少到69.1万,贫困发生率由53.39%下降到19.05%。易地扶贫搬迁11.8万人,为全区最多。
五年来,我们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成功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强力实施环境倒逼机制,整合升级有色金属产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艰苦创建大任产业园,市本级工业园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及周边重化企业搬迁入园。创新推动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加速发展,形成农产品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三错”新业态,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河池成为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被确定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环江喀斯特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凤山荣膺国际长寿养生基地,河池旅游品牌效应整体提升。全市旅游人次、总消费年均分别增长20.3%和32.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由33%提升到45%。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向好,PM10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成为全区唯一连续三年评为“优良”的设区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名列全区第一。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先行,发展社会事业,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启动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统筹推进教育、卫生、计生、社保等民生事业快速发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3.6万人次,“诚信计生”品牌获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全区唯一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设区市。率先在全区推行医保“两定点”联审互查制度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制度,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走在全区前列。持续实施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和“美丽河池”乡村建设,“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工作模式成为全区示范,中心城区被评为自治区卫生城,城镇化率从27.3%提高到34.7%,森林覆盖率达68.7%,入围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百强榜。实施“抓好铁(路)公(路)机(场)、打通金水道”战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53公里增加到323公里,河池机场通航运营,红水河断航38年后实现复航,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五年累计筹措财政资金829亿元投入民生领域,办成一批安民惠民的实事好事,解决了15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看病难、行路难、用电难等问题加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行政审批项目从565项压缩到159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不动产登记改革全面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金融服务“三农”等工作稳步推进,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天峨“云榜经验”等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得到公安部及自治区肯定和推广,群众安全感保持全区前列,被评为全区平安先进市。
五年来,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提升执政能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莫振高等先进模范成为各行各业的精神标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屯级党群理事会”工作模式得到民政部领导批示肯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实施干部执行力提升工程,持续整治为官不为、为官不实等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综合排名居全区前列,群众对反腐败成效满意度从2011年全区第12位进步到2015年第3位。坚持阳光换届,圆满完成县(市、区)、乡(镇)换届工作。坚持党管武装,扎实推进双拥工作,成功举办韦拔群、韦国清等革命先辈诞辰纪念活动,成功创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东兰县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责,注重发挥统战、群团组织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加强,依法治市、公正司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慨万千、豪情满怀。这五年,是河池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成效最好、民族团结氛围最浓、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时期,全市经济加快发展,政治持续稳定,社会不断进步,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群众凝心聚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池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驻河池部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河池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责编:刘佳、许荩文)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