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是菩萨再来吗"有些菩萨说法一个佛字也没有

南师著传:有的人学了佛就变成了“佛油子”
南师国学堂
  我经常说一般人学佛,别的没学到,满口佛话,一脸佛气。唉呀!那个味道真难受,变得每一根神经、肌肉都跳出来的佛法,你看那怎么受得了!搞久了变成什么?佛油子,把佛法当口头禅就完了!大家学佛要注意: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很平凡、很平常,不要做怪,不要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身都是佛油子的味道。我叫这种人是“油子”,变成老油条,何苦呢?真正学佛先要学做人,人都没做好,不要谈佛了。人是很平凡的,不要奇特 。
  《老子》里说,“其无正”,不要太正了,正到了极点,岂不就歪了吗?这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的意思。过正就是过分,就是会歪了。为什么做人不要做得太正呢?“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一个东西偏了,要把它扶正,扶得过分了,又偏向了另一边。
  假如一定说打坐、学佛、学道,清净无为就是好的,可是许多年轻人,一天到晚跑寺庙,学佛打坐,而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清净,一点也不无为,更谈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烦,把腿子也搞坏了,不但佛没有学好,道没有学好,连做人也没有做好,学得稀奇古怪。这就是“正复为奇”,学正道学成了神经,就糟了。
  “善复为妖”,人相信宗教本来是好事,信得过度了,反而是问题。所以我的老师、禅宗大师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就说过,世间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个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来一脸的佛样,一身的佛气,一开口就是佛言佛语,这最可怕,所以不要轻易去碰这些人。袁老师说这些话是什么道理?意思就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凡事太过就错了。过与不及都是毛病。不聪明固然不好,而聪明太过的人,那属于“善复为妖”,就变成妖怪了。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不须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头。你成了佛我还来拜你。我一辈子不受人跪拜,因为我受八关斋戒,不坐高广大床,这都是沙弥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讲经白衣升座已是不应该了,所以我一定摆个佛像在前面。你们是拜佛不是拜我,这样一来有人来磕头我也不在乎了。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有同学讲电话,跟对方说要“供养”什么东西,我在一旁听了就骂,讲什么“供养”,讲把东西给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养”,为什么满口佛话。学佛久了以后,讲起话来就用另外一套术语,这就是学佛不通。大乘菩萨学通了的,嘴里没有这些术语。什么“般若”、“供养”、“布施”、“因缘”都是术语,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这套,要用普通的话来讲。很多朋友对我说,来这里跟你聊聊很好玩,可是你那些学生不正常。我说,对!这些学生不正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非要作个庄严的样子出来不可,多讨厌!所以社会常看我们这一群人是疯子。
  学了佛法容易被法困住的,任何一行干久了就有职业病。像我当老师当久了,就爱骂人了,看人都不对劲。我一出去到外面就随和得很,像前一次,人家一定要请我吃饭,还请了教育部的次长作陪。吃完了饭,这位次长对我说,“老师啊!我学了个东西,你终席没有喝过一杯酒,没有吃过一点东西,没有说过一句话。”人家敬酒我也要举杯作个样子,每一道菜我也沾一点就放下了,人家说什么我就说“好,好,是啊,是呀,谢谢”。我决不会像你们一样,摆个道貌岸然的死相,犯职业病。人家恭维我世界闻名,我就说没这回事。说我学问好,我就说我是跑江湖的。说我懂禅,我就说“我只懂馋,来来来,快吃,快吃”。
  我一再说,学佛是学解脱,学道是学逍遥,结果很多学佛的人既不解脱又不逍遥。《维摩诘经》里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要解脱要逍遥,怕你被法困住了,所以他跟着说,“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你学佛学得满嘴佛话,满脸佛气,那就是众生颠倒。本来好好一个人,又油漆上这么多东西。人生已经被很多绳子捆起来了,结果想解脱这些绳子,又到解脱绳店里买了些绳子,菠菜(般若)啊,金菇(真如)啊,再往自己身上捆。所以说:法想也不对,法想也是颠倒。一念颠倒就是大毛病,还是要丢离。
  《圆觉经》里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自己总觉得自己觉悟了,看别人总觉得不对劲。等于刚刚学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后满口佛话,见人就问你吃不吃素呀?没有吃素!唉唷!阿弥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恶极似的,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我平常最怕碰到这种人,令我毛骨悚然。
  有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悟了,而且认为自己超过一切圣贤,这个人不行,那个居士不行,那个法师也不行,那个活佛也不行,现在人都不行,古人呢?古人也不行,他们都错了,只有我对,这都是傲慢的心理,一副得道的样子,这都是人相。所以,很多学佛的人,一见面就是阿弥陀佛,满口佛话,一身佛气,着相着得厉害,一听到对方也学佛,好哦!信佛好哦!假如对方不学佛,则眉头一皱,好像罪大恶极似的,几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是这样,这都是我相、人相。
  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碍,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你看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自己还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行经,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金刚经》里也说,“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真。”真正的佛法没有定法。你说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荤不可,中国显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说法只是教育法一时的方便,不是究竟。所以佛在这里充分地告诉我们,不可执著一法为佛法,那都搞错了,那都是毁谤佛,因为佛无定法。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有些同学们常问,那悟道的智慧在哪里呢?我说就在你那里,“小心啊!”这一句就是“道”;“留意啊!”这一句话就是“道”。因为你的“意”就是留不住,你能留到意就得道了。小心!你就是小不了心,你小到那么小心,就得道了。不要看到世界上这些都认为通俗,这都是金刚般若波罗密。最平凡的一句话,你能懂得了,就是圣人在说法。留意,谁能把意留得住?小心,谁能把心小得了,做到了,就得道了。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你已经完了,那就不是般若波罗密了。
点击&&阅读原文& 与南师国学堂结缘
何谓明智?知人者明,自知者智。正如真理和谬误只是一步之遥一样,天才和垃圾也是一步之遥。
前言:每一句都值得收藏,永记心间。今天小编整理了《朗读者》中的“金句”,不仅可以作为孩子的作文素材,也可以给
前言:人的一生,没有来世。所以让我们从微笑开始!人的一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生。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
早晨一起锻炼、吃饭;上午一起看书、聊天;中午一起吃饭、看电视;下午一起打麻将、喝茶;晚上一起吃饭,夜里各回各
南师说: 关于看风水的问题,这里边包涵的也很多。大体上说,看风水所谓的地理,就是堪舆学,它在我们中国文化系
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兄弟俩长相酷似,
国学堂古人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口德好才能运势好,
南师说: 《楞严经》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与阿难的对话,问“心”在哪里?往返讨论了七点,心不在内,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
(视频建议wifi下观看)【南师生平所有视频讲座在《南师智慧大合集》中均有收录】@编辑| 南师国学堂@图片|
来源:有品生活(ID:pinpinlife)买鞋如山倒,找鞋如抽丝。春天到了,鞋子也该换了,以往的鞋子怎舍得
奥普蓝原浆啤酒,啤酒中的1573 ... !
↓↓↓点 阅读原文 看美女直播
鼎立2:1绘玩体育
日14时,合肥城市足球比赛甲级A组第三轮第三场安徽鼎立足球
街头巡游,万人空巷,这样熟悉的场景你还记得吗?大家期盼已久的丰都庙会又要来啦!2017年丰都庙会,内容更丰富
三月春盛,杨柳初绿十里生机,桃花灼灼餐厅门口,意见箱约 为权益长存,朝暮倾心相伴一份权益存于心间,全心全意只
人民大参考 人民大参考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足的王朝,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定下了尊重士大夫的规矩。两宋时期,公务员队伍浩浩荡荡,待遇好到了荒唐的地步——宰相月薪约合人民币60万元,低级公务员的工资也达到了2.5万/月!福利更是没得说:衣食住行几乎全都照...
  一天一个鸡蛋,不仅能提高记忆力,还能保护视力。但有些人对鸡蛋心有疑虑,怕每天吃升高血脂。殊不知,早餐吃个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内涵笑话王”,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
近日,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宣传局、新闻中心和人民公安报社主办,中国警察网承办的“情满万家·派出所好民警”推选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国学今圣“南怀瑾”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为纪念南师,发扬南师学术精神,特设此平台!愿先生学术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感谢您的支持,请按照如下步骤取消屏蔽ABBAO的广告():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南师讲神通,张聿光天生鬼眼通能见到鬼
       
发布时间:日
来源:百度贴吧_陈大惠吧 /p/&& 作者:南怀瑾人关注&&&&&&
  【02 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南怀瑾 南禅七日】
  /programs/view/zog01VylO1A/?bid=03&pid=24&resourceId=0_03_05_24
  张聿光
  张聿光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在&新舞台&首先设计使用布景,改变了京剧的传统舞台面貌,为我国早期的舞台美术家。新中国成立后,张聿光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2:37分开始讲下面的文字所讲的内容
  张聿光 鬼眼 能见到鬼
  一般人学佛学道,最有兴趣的就是神通,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经。还有的人搞成一脸乌气,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以为这就是神通,都不是的。但这些事有没有灵呢?有时有的。小事非常灵,大事保证不准,因为非正神通也。神通的生起有修通、报通、依通、鬼通、妖通五种。因为修行做功夫,走戒定慧的路子而得的神通是修通。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行,这一生生来就带来的神通是报通。
  你们年轻人接触的人不多,我有三句口号,是把古人的两句加上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做到了或许对人生能有些了解。因此我各种朋友很多,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员,专门陪人谈话,那很痛苦的,躲人也躲不开。有时烦起来溜到一个地方关门不见客,不到三个月,又是宾客盈门。譬如我刚来台湾时,住在基隆的一间旅馆中,昼夜不出房门一步,三个月下来,我房间的房门昼夜都是开的,访客不断。
  我因为交友多了,看得人多。有位前辈的画家朋友(此人名字叫张聿光,南师在南禅七日中亦有所提及),他天生是鬼眼通,他不用翻什么眼珠、眯眼睛的怪相,随时可以看见鬼。他说鬼有什么稀奇?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有时还从我们的肚子穿过去,愈闹热的地方鬼愈多,冷静的地方反而少。我们跟他去别人家中作客时,就先警告他不要乱看,他如果老朝着那边看,那边一定有东西。有时他还会讲,这个穿着清朝的衣服,那个大概是这家人的祖先,还坐在客厅中。你说听了能不让人毛骨悚然?不过他有一个好处,那时躲日本人空袭,我们就跟着他躲,他看到哪边无头鬼多了,那边就可能会落炸弹。只要跟着他跑就没事。他虽不研究佛学,讲鬼的情形和佛经上说的一样。这就是过去世修行感得的报通。
  另外有一位过去的朋友,他曾经是个军阀,后来当过省主席、总司令,地位很高。他有一次悄悄告诉我,眼通是真有其事的,他自小就可以看见空中有很多人在走路,而且空中的人很少穿现代的服装,脚下也不是踩着云。但是他到了结婚那一天就看不见了,这就是问题,所以修通要由修行戒定慧而来,淫是破戒的。  
  鬼通是有,灵鬼附在有鬼通的人的意识上,而他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是得了道。这一类的人很多,我有一位老朋友,他什么都会,听到哪里有人看相有神通的,他就去看。如果说的都对,他就心中念「唵嘛呢叭咪吽」,那人就实时不灵了,只好对他说,老先生,我不看你了。这就是鬼通。
  妖是佛经上称非人之类,无色无相。他附在人身上就是妖通,妖通比鬼通的力量大,但都靠不住,你不要信。
  真神通是诸佛菩萨、大阿罗汉明心见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神通的种类有五种,是佛法与外道都有的共法。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论练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会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通从定发,你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打坐是准备修定的基础。有了天眼通之后,天耳通就跟着来了。天眼通和天耳通是一种,他心通和宿命通又是一种。有他心通的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个人,好几个人的念头他都知道。再高层次的神通,连佛在说法都听到,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悟道了,这和悟道是两回事。宿命通是前生的事都了解,知道自己这一世是什么因果而成为这样子的。
  我朋友当中有宿命通的也有好几位,有一位老前辈朋友生于清朝末年,文章学问都好,也写得一笔欧体字。我们都只知道他前生是宋朝欧阳修,但是他说自己这一生的前生最差,是一条狗。不过只作了两个月的狗,他就自己生气,气死了。他还说,变狗的时候看到大便都觉得是香的,挺诱惑的。
  神足通是最难的,你们看的《密勒日巴尊者传》,过去翻成《木讷记》,因为密勒日巴祖师就是木讷祖师,既翻了音,又形容他老实诚恳的样子。密勒日巴最后修成了不是在空中飞吗?这就是神足通。佛法除了这五通还有一个第六通:漏尽通,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无法修到漏尽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证得大阿罗汉果了。漏尽通是六根不漏,不来也不去,见思惑烦恼顿断,一念不生,念念无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离欲,所以比丘、比丘尼戒第一条要戒淫。广义的欲包括一切的贪嗔痴,狭义的欲只两样东西:饮食、男女。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么来的。老子也说:「食色性也」。要想得定,必须从生命起头的饮食男女而来,如何能在欲中离欲?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如「火中生莲」,是很难的。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别难,要加好几倍的功力才行。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现前,还要修到慈。守戒很严,如果没有慈心配合,还不是戒。为什么?戒律讲求规规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严谨,往往就会动嗔念。讲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恶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实是大嗔心。你说那不要分别善恶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胡涂蛋、大痴人。所以得定必须持戒,而持戒必须配上慈忍,定力成就才能证得五通。这还没有证得菩提,因为神通不是道。所以菩萨戒不准表现神通。除非他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给世界上的人见识一下,证明佛法是真的。为什么不准现神通呢?因为会把众生搞迷糊了,以为神通是道。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们迷上了钞票,以为钞票就是财富。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工具,真正的富有并不在钱多。
  所以,有了五神通,是非善恶太清楚而没有慈忍,不能容众,就会成为阿修罗,天人都作不成。阿修罗就是嗔心重,就是魔。男的阿修罗嗔心重,女的阿修罗痴念重,情痴得要死。不过也不要看不起阿修罗,阿修罗还是很有福报的,他和天人一个是仁慈和蔼,一个是嗔心痴念重。天、阿修罗、人还算是上三道,佛教有许多护法的大神,都是阿修罗,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发脾气,有时是很有善心的。你得罪他,他就发脾气了。可是菩萨不同,不论你对他如何,他始终都是好好对你。
  所以维摩居士教化人,不是只用一种方式,是看人的根器而定。对于想成为五通仙人的,他就现离淫欲相,以此开导众生,使他立于戒、忍、慈。忍辱不是说忍受侮辱,你不要曲解,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了。你买了奖券不中奖,后悔白花了钱,就是不能忍辱。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修定时起了妄念,能切断它就是忍。中国老话说「慧剑斩情丝」、「提得起,放得下」都是忍辱。修戒、忍、慈,能离淫欲得五神通正定,就成为仙道。仙道不容易的,修成了要去哪里,心念一动就去了。当然仙道还是不究竟。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佛教佛法新闻交流群:&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南师讲《瑜伽师地论》第一讲 | 南怀瑾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第一讲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瑜伽师地论》。
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学佛,有四本真正的佛学概论是要读的:印度原有翻译过来的两部,中国的两部。印度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大智度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中国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后世人现在几十年来所写的佛学概论,那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了,渣子的渣子。可惜你们现代青年学佛,入手都是看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没有用的有问题的。今天,我们可以说是翻开了一部真正的佛学概论,玄奘法师翻译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
第二点,我们如果拿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我们晓得,佛学的学术思想可以被分定为四个范围。所以的经典可分类为一个是属于小乘的范围,另一个是大乘的范围。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其佛学与修证,又分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前期的佛学;一个是无著、天亲两位菩萨,两亲弟兄,天亲也翻译为世亲,属于法相唯识,可以叫它是后期的佛学。那么,我们手里拿的这本《瑜伽师地论》在学术的范围,是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拿学术严谨的立场来讲,后后胜于前前,越是后面是越精细、周到,包罗的越多。这是无著、天亲的法相唯识部分。
所以像西藏的密教,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是属于《瑜伽师地论》这个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来扩充著作的;而这个《菩提道炬论》则是阿底峡尊者根据《瑜伽师地论》抽离了一部分而写出来的。
我们现在开始讲《瑜伽师地论》,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无著、天亲菩萨。世亲即天亲菩萨,两弟兄年轻时就都出家了,世亲菩萨是专攻小乘的佛学,修行小乘的佛教,极力地反对大乘的佛学。后来受哥哥无著菩萨的影响,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要自杀。为什么?忏悔,过去著小乘的著作太多了,诽谤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他哥哥笑了,无著菩萨骂他那么没有出息,譬如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走路会跌倒,是因为有地面,对不对?如果走在虚空中就不会跌倒了。“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跌到地上就要靠地面才能够爬得起来呀,你既然拿一支笔诽谤大乘,你不会在后半生把这只笔转过来,赞扬大乘?所以,世亲菩萨因此而著作了很多唯识各方面的东西。
后来,无著菩萨先涅槃了,两兄弟约好,两人都发愿往生欲界天中心的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要涅槃了,世亲菩萨说:“哥哥啊,你是不是往生到那里,要给我个消息。”
“好,一定给你消息。”
死后,不要说打坐定中看不到哥哥,做梦也梦不到。三个月不知道,一年也没有梦到,三年也没有梦,究竟……有怀疑了。过了好几年,无著菩萨来了,现身了。
他说:“哥哥啊,你究竟到哪里去了?”
“哎,我们发愿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那里啊,我在兜率天内院啊。”
“真有此事?”
“如是啊。”
“那你怎么现在才来?”
“没有啊,我刚刚到,弥勒菩萨刚刚在上课讲经。我坐下来听了一下,心里牵挂你,又不好意思溜课,等到菩萨的课讲完了,我第一个就来跟你讲啊。”
“你晓得多久了?人间的岁月已经好几年了。”
“啊,好几年!我就是一下下。”
弥勒菩萨的这本《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写的。谁说的呢?是弥勒菩萨亲口讲的。不过,一般做学术的人不会相信。无著菩萨晚上……根据佛的制度,初夜分,晚上的功课完了,入定,离开身体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白天记录出来,就是这本《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佛,我们的教主,弘扬释迦牟尼佛的所谓法相唯识部分。那么,后世的一般学者不会相信这些了,“哎,这是假的了……哎,这书就是无著菩萨写的了……哎,因为怕人不相信,故意这样说。”这是后世的人,因为后世的人根本没有入定啊、出定啊,影子都没有,什么都不定。什么定呢?坏的事情蛮确定,坏心眼很确定,好心就不定。
怎么叫“瑜伽师”呢?我们晓得现在印度的瑜珈(you-ga),“伽”字在中国密宗的翻译是加一个斜玉旁(珈),念ga,北方人读瑜珈(yǖ-jia)。所以,许多学瑜珈的人来跟我讲,我就笑了,我说:“你们印度现在哪里有瑜珈?”“有啊。”就表演身体的倒立莲啊、孔雀式啊——这是“身瑜珈”,身体的瑜珈。印度身瑜珈最好的部分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的四十多套拳,打坐时打拳的,已经将其精华吸收了。留下来的“音声瑜珈”是咒语。“心瑜珈”没有了;心瑜珈就是心地法门,只有中国的《瑜伽师地论》,这是真正印度宗教的心瑜珈。现在翻译为人字旁的“伽”,不念ga,念qie,瑜伽(yǖ-qie)。瑜伽(yǖ-qie)是指修瑜珈(you-ga)有所成就的人,即瑜珈(you-ga)的大师们,修行有所成的叫瑜伽(yǖ-qie)。所以,一般人说念瑜伽(yǖ-qie)错了,其实是他错了,错的一塌糊涂。“瑜伽(yǖ-qie)士”就是修炼瑜珈(you-ga)成功了的人——譬如中国讲修道的人叫修道,得了道的人就是“有道之士”,他们叫“瑜伽(yǖ-qie)士”。所以,这本书叫“瑜伽(yǖ-qie)师”,要想求得成就的就称为“瑜伽师”。
怎么叫“地论”呢?一地一地,地就是范围,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普通一个人的人生讲到世界,讲到物理、物质世界,讲到整个宇宙;物理世界讲完了,回转来讲怎么样修持,怎么样修心,证得形而上的这个道。然后,又分开讲小乘道的第一步怎么样修持,大乘道怎么样修持,一直到成佛之路,一百卷整个地说完了,所以叫“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分成十七个地,不是楼梯的十七层啊,是十七个范围,所以叫《瑜伽师地论》。
玄奘法师最大的功力翻译了这部书,唯识学里称这部书为“大论”。要想真学佛,不了解《瑜伽师地论》,就都是在那里瞎闹,瞎子摸象乱搞的,不行,尤其的后世学佛的。所以《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证,怎么样做人,人道上升到天道,天道上升到声闻道,声闻道上升到缘觉道,声闻、缘觉是小乘,以及菩萨道,五乘道都包括在内。所以宗喀巴大师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五乘道,才是真正学佛的道路。
要想成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够谈修佛道?所以人乘、天乘,有了天乘的资格才能够修小乘道。天乘的资格都没有,你还够得上谈小乘?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我们中国后世唐宋以后的佛教,动辄就“我们是大乘佛法。”大个什么?大的影子都没有,牛大,吹牛才是大,你大个什么?大从小来啊,一点小善都做不到,能够做大善吗?对不对?小事情都不能牺牲,说:“我这个人啊,小事情不会牺牲的,碰到大事情时我牺牲。”那是吹牛给人家听的。说:“你看我,那么舍不得花钱,因为小钱我不花,我要花就花大钱。”那是吹给人家听的。同样的道理,小乘道、人道都没有修好,何以能够学佛?所以,《瑜伽师地论》严重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如果我专讲一百卷这部书,大概要五年的时间,或者每天讲两个钟头,三年时间可以,若详细地发挥,能不能讲完还不知道。我也很想有这个时间,很想发挥,你们若有本事记录下来,这倒是很好的一件事。当然,我也可以简单明了地讲,带你们念过去就是了,念一百卷的经,敲敲木鱼念,那很快就念完。若发挥起来,恐怕也需要你们文字程度的帮忙……
那么,我们今天先选同你们相关的。我想想看,靠弥勒菩萨的指示,先讲哪里?好吧,有一位同学提出来,因为过去我们在老的大乘学舍,在信义路三段,我已经讲过为什么你们打坐修行不能得定的原因,选过这一段,今天就先讲这一段,391页,卷二十。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怎么样使我们做到“世间”法的“一切种”性达到“清净”境界?
“当知略有三种。”归纳起来共有三种。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这个很好懂啊,意译就是,我们在世间做人,怎么样能够真正修持到一切“种”子“清净”?心地上的一切种子清净,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种性都在清净中。这还是在世间,还没有出世间。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我们未来的佛弥勒菩萨讲,简单地告诉我们,“略有三种”,三个条件做到了,才说是在“世间”的“一切种清净。”
哪三种?第一是得到了定,“得三摩地”正受,得定了。没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净,都是开牛肉店吹牛的。第二,进一步说,光得定还不行,定分很多种,《瑜伽师地论》里说的很详细,要“三摩地圆满”,三摩地是定慧正受,“三摩地”得到“圆满”了才行,进一步了。什么叫圆满?经典里都有。所以你们在家、出家的要学佛,不管密宗、显教什么法门,这部经典里都有了。第三,进一步要“三摩地自在”,定境界到达圆满就六通具足,就是神通具足,但是,三昧境界“自在”了没有?没有,要到达最高三昧境界的自在,要入到出世间定就入出世间定,要入世间定就可以进入世间定。换句话说,密宗、显教、净土无一法而不通,那个定境就是三摩地可以自在。
像你们现在在十一楼打坐,自在不自在啊?当然自在,你都坐在这里,你说我自在啊,自己坐在这里啊。你腿酸了,叫它不酸,你自在不自在?不自在,做不了主。所以,拿现在世间法来讲,真正的自由是除非成了佛,真自在才能真自由。
假设我们现在考试,听了《瑜伽师地论》,我出问答题:佛说要世间一切种清净,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你们的答案:三种。一、得到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答案完全准确,一百分。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章,翻译得很忠实,文章都是倒装的句子。所以后世一般人学这种文章啊,像熊十力先生等,都学得怪里怪气的,怪里怪气的大家都不懂,“啊,熊先生学问好啊!”因为文章看不懂嘛。现在的学术很怪,像我这样上课,学生不欢迎。哎,这个老师讲课都很好,但不是学术化,太普通了。要坐在那里讲:“此所谓三摩地者,是为三摩地也。所谓三摩地者,是为正受也。”然后引经据典,就是学术化。越讲的学生听不懂,大家瞪眼睛,这就高嘛,几十年的学术……因为当年我们看到老前辈们在教室里上课,我一看到这样……我们以前是穿个长袍,穿个西装裤,书本那么夹着,一听到这样,第一步,我们的手就跳到裤带去了;第二步,慢慢地眼睛看着他,把书本合好;第三步,夹在这里;第四步,慢慢站起来,就是望望然而去,看看他,走了。那听了半天还不如我自己去看书,“三摩地者三摩地也”,哈哈,还要你说。“三摩地者是为正受也”,那还用你讲,我去翻一下佛学字典,一下子就完了嘛,呵。
你看本论,“此中最初有二十种”条件可以“得”到“所对治法”。为什么你不能入定?心有毛病。什么毛病?烦恼毛病。那么这个烦恼毛病怎么医它呢?医它的方法叫做“对治法”。按照我们中文来写,“所对治不能得三摩地者有二十法”,很清楚了。可是,他翻译的不那么写,“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我的外婆啊,这就麻烦了,所以观念搞不清楚了,你就读不懂书了。现在给你一讲,你就懂了吧?把它颠倒一下就清楚了,此所谓中国文字与外国文字的文法是两样。譬如外国人叫“先生南”,我们叫“南先生”。他叫先生南很顺利,我们一听很别扭,我们叫南先生很清楚。所以,玄奘法师的许多文章都是“先生南式”的。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二十种”若搞不清楚,弄反了,你永远不能得到很好的定境界。你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不能入定,能够使你不能得到最好最好的入定境界。所以,要先认识清楚。
“何等二十?”哪“二十”种?若我们现在写文章,“能令不得三摩地,一、二、三”就写下来了。他还要加一个问号,哪二十种啊?这就是中国人喜欢简化,外国人喜欢啰嗦;中国人喜欢归纳,外国人喜欢分析,各有……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二十卷)
哪二十种啊?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所以你看,一个人想修行成道的条件有多难。二十种的第一条,“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我的外婆啊!这个话怎么说啊?本来叫妈妈,我的妈啊!分量不够,所以还要把妈妈的妈妈叫出来,只好叫外婆,我的外婆啊!这个文章怎么说啊?他说,修行的第一个条件是同“伴”最难,同住的道友最难。你们注意啊,尤其是出家众,所谓僧伽,僧伽是出家修道人的团体。这个团体里面十个有一个不修行的,那肯修行的九个就受这一个的妨碍。他“有不乐断”的“同梵行”,即共同修清净行的,结果呢,跟他做伴,你就受了妨碍。
譬如我们这个团体,大家现在都很清净,对不对?我们现在种性清净不清净啊?此时此地啊,就讲这一秒钟,你们说清净不清净啊?(有答:清净。)对嘛,这个还不敢承认吗?你们太笨了,这一秒钟很清净的。若是这一秒钟有一个神经病在这里大呼大跳的话,你们清净不清净?不清净了。所以修行第一是道“伴”难。
有人“不乐”意“断”掉世间的杂念,所以不“同梵行”,“梵行”即清净行为。譬如我想要清净修持,可是他喜欢看小说,他也并没有叫你看,不过他看到好的地方,“哈!那个贾宝玉真妙!”你正好在打坐,无念,给他一拍,“哦,贾宝玉……”你也看过,然后,念头本来在参:狗子有佛性无……呜,贾宝玉就来了,哈,这就妨碍了。所以第一条,“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结果做了道伴,妨碍了自己的修行,过失,这不是戒律,是因子。
第二条,“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同“伴”,譬如师兄弟,你们大家现在在一起都是师兄弟啊,我们这些师兄弟都“有德”,什么德呢?有些是上德,有些是下德,有些是缺德,都有德,哈。当然,这里是讲好德,都有德性。同伴虽然都有修行德性,同学道友们也能彼此讨论“宣说修定”的“方便”,即修定的方法。哎,结果碰到我,你们倒霉了,“师有过失”,这个教的师父是混蛋,冒充的,他没有定力,也没有智慧,“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这个老师指导的不对。就是说,有好的修行同学……我们大家,你们在座的诸位从小辞亲出家,辞掉了家庭父母,跑去出家。为了逃避现实的不讲,不为逃避现实的,都是为了求道而出家,结果呢,何以到了现在,家是出了,没有到法王家,没有到佛家去,为什么?也许是同伴的过失,也许是师有颠倒过失,没有得到明师的指点,没有用很麻烦。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明师也碰上了,好的同伴也有了,“师”也很“有德”,但是这个老师教你“修定”修行的方法,你啊,耳朵生茧了,听不进去,你的福德智慧不够,接受不了,“其能听者欲乐羸劣”,什么“欲”望呢?想成道、想修定的这个出世法的欲望你没有发起,想追求道的欲望没有来。“欲乐”,是很高兴地自己想修道成功,但这个“欲乐”的大心没有发起。“羸劣”,你尽管出家或者在家,天天想修道,但是,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上课是每课必到……我们台北看到很多学佛的团体,上来一演讲一看,哎呦,都是这些面孔,明天到别的地方一讲,又是他们。每听讲必到,每到必困,都听。你说他听进去没有?听进去了。有用没有?其心“羸劣”,没有力量,听进去没有用,听一辈子经也没有用!
你看永明寿禅师念《法华经》,一群羊都跪下来听经啊。你说这些羊了不起?它们还是羊。还有牛,我们在大陆看过,有些大法师讲经,还有牛跪下来听经的。只要法师一上堂,牛自然就跑来,就在旁边一跪,经讲完了,它就醒了,走了。你说这个牛是得定了吗?它还是牛。你们注意,这话不是骂人啊,要自己反省啊。你尽管学,还是在散乱昏沉中,不但没有成就智慧,也不得功德,没有用。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我只是解释给你们听,我不是佛,知道吗?
所以,虽然碰到明师,“师虽有德”,他会告诉你“修定”的“方便”、方法,你能够真接受?“欲乐羸劣”,你那个追求,像男孩子追求女朋友,女孩子追求男朋友,像谈恋爱硬要把他/她追到,“格老子!你爱我,我让你爱,你不爱我啊,我也要你爱我!”要这个样子的狠,才能修行。你要我成功我要成功,不成功我也非修行不可,这就是心力强了,这就可以谈修行了;没有这个心力,因为“听者欲乐羸劣”,所以每天随时都在“散乱”“心”中,因此不能得定。得了定又怎么样?也不过是世间清净,还没有到超世间,你要知道啊。这是第三种过失。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你说我会骂人,我是跟佛学的,弥勒菩萨骂人骂得很好,文字上骂得好。我骂得粗一点,他骂得细一点。
他说,第四种毛病,“其能听者”,听还是听得进。“虽有乐欲”,心里天天也想学道,也想修道,也想学佛,恨不得明天就大彻大悟,大后天就在天空中飞起,放光动地,对不对?也有这个希求。但是“属耳而听”,左边听进来,右边出去了,问你那部经上那句话记住没有?“忘了。”
我问:“背得来吗?”
“没有看。”
“那我怎么讲的?”
“忘记了。老师,对不起。”我那个抽屉里放满了“对不起”。
你们每一个同学来都是:“老师,对不起。”都是对不起。“属耳而听”,耳朵听到了,脑子没有听,心没有真听进去,这叫“属耳而听”。为什么只有耳朵听见,脑子进不去,心里不能领受呢?因为你的智慧“闇钝”,钝根,不明利,“觉慧劣故”,觉性的智慧、智能不够,也就是福德不够。你们不肯修行嘛,拜佛也不肯拜,念经也不肯念,认为这些是小法,你们是修大法的。上殿、课堂都不愿意学,“哎,这是小善、小法,我们是读书人。”呵,小善都不能为,何况大善啊。这就是心“闇钝”,“觉慧劣故”,因此,听进了“不能领受”。利根智慧,听到善知识讲,一看一句话,汗毛就立起了,许多人是一看经就开悟了,那是利根。
为什么学佛学那么久,你们佛学院、院佛学的都搞过的,有什么用!?自己要反省。那么,为什么自己智慧会“闇钝”?福报不够,福德不足。为什么福德不足?一点善行都没有,起心动念处处犯过。所以你们要听经啊,弥勒菩萨骂你的,不是我骂啊,你不要把帐记在我头上。光说老师会骂人,我从来也没有骂过人啊,不是人我才骂,我哪里骂过人啊?从来不骂人。你现在看,弥勒菩萨在骂你。
“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你要看到啊,你们修世间法的,读书研究世间心理行为的,听佛经有什么好处呢?你将来当领袖、单位主管,管理大众时就会看到,有些人也有智慧、聪明,有“智德”,这个“德”字不包括福德,是“智德”,不是“福德”,智慧很高。智慧高的人欲望就大,他贪什么?“爱行”,他喜欢爱什么?“多求利养恭敬”,贪求利养,哪里有好吃的、好穿的,看看多赚两个钱吧,贪求“利养”。
贪求名跟利当然很可怕,贪求“恭敬”一样可怕。要人家看得起我,然后,“格老子的,我本来不错嘛,你们这些同学怎么看不起我?你看不起我,格老子我也看不起你!”你们有没有这个心理?你们没有啊?有啊?还好,还能够点头,有救了。
不但是我们,你看那个狗都有这样心理,你踢它一腿,“汪!”它就是这个心理,“格老子,你踢我啊?”尤其是那个老虎狗,不然你跑到那个狗园试一下看。那个狗啊,你逗它一下,它对你很亲善,因为它要人恭敬它、爱它,爱它就是恭敬。
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啊。什么叫“恭敬”?是希望人家重视我,你们叫做自尊心。什么叫自尊心啊?修行哪里要自尊心啊?要学极谦虚的心,因为我都空了,你看得起、看不起我是一样的。还要看得起你,你才修行;看不起你,因此自尊心受伤害了,不修行了——那你滚蛋!那还能学佛?!第一条就犯了贪求“恭敬”,懂了吧?有些人:“我也不贪求利养,我也不贪求恭敬。”呵,不恭敬,哪个居士来,“学佛啊?”“哎,不要客气。”心里还有蛮舒服的,冰激凌虽然冰牙齿,吃到,心头还是蛮凉快的——有这么一点就完了。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错,说也会说,讲也会讲,想也会想,有一点自得,“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因此绝不能得定,有这个“过失。”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有些人天生内向,世间法讲不能说他错啊。在这里大厦住着,大乘学舍有什么不好?有吃、有住、有拿、有听,哪样不好?“是啊,好是好,我就怕以后怎么办?下学期还不晓得办不办?”呵,他今天过了,明天床上爬不爬得起来都不知道呢,还忧愁到明年去了。“忧愁”,这是一种。
“难养”,“好是好啊,大乘学舍他们的素菜啊,营养恐怕不够吧?”那明天给你加一点营养。“哦,维他命多了一点,维他命C好像又少了一点吧?”“难养”。
“难满”,永远不满足,你说功课太多了,下个礼拜少开两课了。已经少开两课了,够不够?再休息四周时间。“够了。不过,好像看电视的时间没有,最好能再多一点。”永远不能满足。
我不给你们讲,你们经典都会看,我讲了以后,你们的经典为什么都看得发光了,对不对?因为你们的眼睛没有我的眼睛深入,你们戴八只眼镜也进不去,懂了吗?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典汗直流啊!看到这些自己不好意思,每一条都犯;你们看了,这些都过去了,“看过了没有?”“看过了。”你们仔细看看,没有一个字不使我们痛的!没有一个字不打我们的!你看我们怎么学佛?!没有一种德行够的!对不对?
他说第六种,“多分忧愁,难养难满”,头陀行是要满足啊,知足常乐。“不知喜足”,不满于现实,不安于现实。由于这个“过失”,因此不能得定。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由于上面这些心理行为的不对,“增上力故”,格老子,越想越不对。本来这里还马马虎虎,可以住住,后来越看越不对,都不合于我的意。我看这个环境不好,我还是到山上找个茅棚吧。再不然,我找个图书馆吧。别人多好,住个茅棚……想象中的另外一个地方都比这里清净。“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心又焦”,人生永远不会满足。所以,“增上力故”,自己错误的观念越碰越厉害。因此修行的时间少,想世间事情的时间多,越来“事务”越增加。本来自己一个人住茅棚,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煮饭自己吃,已经够累了。到了这里有洗衣机,不要自己洗了,但是啊,“洗衣机不大好,恐怕有新牌子的?”打电话问问看,问不到,再问人家,反而因这些增加了事务。人的“事务”越来越多,心里不能平静,所以不能得定。
先休息一下吧,不休息等一下就不能得定了。那么快啊,一个钟头只讲了七条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uot json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