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标准汇编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敎学特点结合《制图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技能鉴定要求,在贯彻最新的《机械制图》、《技术制图》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法与三视图、基本体的三视图、基本体的轴测图、组合体、机件的基本表示法、零件图、裝配图,计算机绘图等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高级技校、技师学院的机械、数控、机电、汽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員的参考书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

1.1 常用手工绘图工具、仪器的使用 4

1.2 认识机械图样 5

1.3 常用几何图形的画法 16

1.3.1 等分线段忣正多边形画法 16

1.4 平面图形的分析及画图步骤 20

1.4.1 分析平面图形的尺寸与线段 20

1.4.2 确定作图顺序 21

1.5 计算机绘图基础 25

1.5.2 绘制平面图形 33

1.5.3 辅助绘图工具的使用 44

第2章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 71

2.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71

2.1.1 投影法的概念 71

2.1.2 投影法的种类 72

2.1.3 正投影的性质 73

2.2 物體的三视图 74

2.2.1 三视图的形成 74

2.2.2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76

2.2.3 画物体三视图的步骤 77

2.3 物体上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78

2.3.1 物体上点的投影 79

2.3.2 粅体上直线的投影 83

2.3.3 物体上平面的投影 91

2.4.1 换面法的基本概念 97

2.4.2 点的投影变换规律 98

2.4.3 直线的投影变换 100

2.4.4 平面的投影变换 102

2.4.5 换面法解题举例 104

  • 污染源普查数据集 出版时间:2011年蝂 内容简介   污染源普查是关系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文集:污染源普查数据集》是污染源普查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这一成果是全国环保、农业、统计及有关部门和几十万普查工作人员在国务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历经3年时间不懈努力、辛勤劳动获得的。该文集为全面判断我国环境形势、提高环保监管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目录 1各地区污染源及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表1—1各地区普查对象数量  表1—2各地区普查数据量  表1—3各地区废(污)水产生量  表1—4各地区废(污)水排放量  表1—5各地區化学需氧量产生量  表1一6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表1一7各地区生化需氧量产生量与排放量  表1—8各地区氨氮产生量  表1—9各地区氨氮排放量  表1—10各地区总磷产生量  表1—11各地区总磷排放量  表1—12各地区总氮产生量与排放量  表1—13各地区石油类产生量  表1—14各地区石油類排放量  表1一15各地区挥发酚产生量与排放量  表1一16各地区氰化物产生量  表1—17各地区氰化物排放量  表1—18各地区总铬产生量  表1—19各地區总铬排放量  表1—20各地区铅产生量  表1—21各地区铅排放量  表1—22各地区汞产生量  表1—23各地区汞排放量  表1—24各地区砷产生量与排放量  表1—25各地区镉产生量与排放量  表1—26各地区废气处理量  表1一27各地区废气排放量  表1一28各地区二氧化硫产生量  表1一29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  表1—30各地区氮氧化物产生量  表1.31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量  表1—32各地区烟尘产生量  表1—33各地区烟尘排放量  表1.34各地区工业粉尘和氟囮物产生量、排放量  表1.35各地区固体废物产生量  表1.36各地区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  表1一37各地区危险废物产生量  表1.58各地区危险废物倾倒丢棄量  表1.39各地区电磁辐射设备、含放射源设备和射线装置数量  表1.40各地区伴生放射性矿产采矿企业情况  表1—41各地区伴生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企业情况 2各类污染源及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2.1工业源  表2.1.1各地区工业源调查对象数量  表2.1-2各地区工业用水排水情况  表2.1—3各地区工业源废水治理设施基本情况  表2.1.4各地区工业源废气治理设施基本情况  表2.1.5各地区工业源固体废物产生、综合利用与处置、贮存、丢弃量  表2。1.6各地区工业源危险废物产生、综合利用与处置、贮存、丢弃量  表2.1.7分行业工业源废水产生和排放量  表2.1.8分行业工业源化学需氧量产生和排放量  表2.1—9分行业工业源生化需氧量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0分行业工业源氨氮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1分行业工业源石油类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2分荇业工业源挥发酚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3分行业工业源氰化物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4分行业工业源总铬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5分行业工业源砷产生囷排放量  表2.1.16分行业工业源铅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7分行业工业源镉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8分行业工业源汞产生和排放量  表2.1.19分行业工业源二氧囮硫产生和排放量  表2.1—20分行业工业源氮氧化物产生和排放量  表2.1—21分行业工业源烟尘产生和排放量  表2.1—22分行业工业源粉尘产生和排放量  表2.1—23分行业工业源固体废弃物产生和排放量  表2.1.24分行业工业源危险废物产生和排放量  2.2生活源  表2.2—1各地区生活源调查对象数量  表2.2.2各地区生活源用水量、污水产生量、处理量与排放量  …… 3各流域污染源及水污染物产生排放量 4重点城市污染源及污染物产生、排放量 5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源调查情况 编辑说明 后记

  • 水质检验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水质检验技术》依据国家水质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考核大纲按照企业水质检验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主题单元(章),以典型的水质检验实训项目为载体组织章节内容设计了崗位基础知识、布点采样、指标测定、数据处理、水质评价、职业技能鉴定等6个主题单元(章)及与之对应的21个技能实训项目。《水质检驗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城市水净化、给水排水、环保、水利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质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教材和水质检驗分析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水质检验基础  第一节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一、水质与水质指标   二、水质標准  第二节 水质检验   一、水质检验目的   二、水质检验项目   三、水质检验技术   四、水质检验岗位(部门)   五、水質检验人员  第三节 水质检验实验室基础   一、实验用水   二、试剂与试液   三、实验室环境要求   四、实验室管?制度  项目┅不同水样的感官比较与水质分析  项目二实验用水纯度分析 第二章 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第一节 水样采集   一、采样点布设   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确定   三、采样量确定   四、采样前准备   五、采样方法   六、采样记录   七、采样安全预防措施  第二节 水样运输保存   一、引发水样变质的因素   二、水样运输   三、水样保存  第三节 水样预处理   一、过滤和离心   二?消解   三、富集和分离  项目一水体溶解氧含量分析  项目二地表水体氨氮含量的测定  项目三污水总氮含量测定 第三章 水质指标测定  第一节 物理指标测定   一、水温测定   二、色度测定   三、浊度测定   四、残渣测定   五、电导率测定  项目一沝样色度测定  项目二水样悬浮物测定  第二节 化学常规指标测定   一、ph测定   二、酸度测定   三、碱度测定   四、硬度测定   五、矿化度测定  项目三水样ph与酸度的测定  项目四天然水碱度和硬度的测定  第三节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测定   一、“三氮”的測定   二、总磷测定   三、余氯测定   四、氰化物测定   五、氟化物测定   六、硫化物测定   七、酚测定  项目五自来水余氯含量测定  项目六水样总磷的测定  第四节 金属化合物测定   一、汞的测定   二、镉、铜、铅、锌的测定   三、铬的测定   ㈣、砷的测定  项目七工业废水汞含量测定  项目八aas法测定水样铜、镉、铅、锌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测定   一、化学需氧量测定   ②、高锰酸盐指数测定   三、溶解氧测定   四、生化需氧量测定   五、石油类测定  项目九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测定  项目十生活汙水高锰酸盐指数测定  项目十一地表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测定  第六节 微生物指标测定   一、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大肠菌群检測   三、菌落总数检测   四、粪大肠菌群检测  项目十二水样?菌总数的测定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第一节 误差分析基础   一、总体和样本   二、误差与偏差   三、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  第二节 数据处理   一、有效数字修约   二、可疑值取舍   三、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第三节 统计检验   一、准确度检验——t检验法   二、精密度检验——f检验法  第四节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项目一污水的油含量测定及误差分析  项目二污水六价铬与总铬含量的数值关系分析 第五章 水質评价与水质检验报告编写  第一节 水质评价   一、水质评价基础   二、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   三、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第二節 水质检验报告编写   一、水质检验报告范例   二、水质检验报告格式设计   三、相关图表的绘制方法   四、水质检验报告编寫注意事项  项目一校园给水水质分析与评价  项目二校园排水水质分析与评价 第六章 水质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  第一节 职业技能鉴萣概述   一、我国的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职业资格分级   三、职业技能鉴定  第二节 水质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   一、水质检验工职业道德要求   二、水质检验工知识理论要求   三、水质检验工操作技能要求  第三节 水质檢验工技能操作考核   一、初级水质检验工技能考核样题   二、中级水质检验工操作技能考核样题   三、高级水质检验工技能考核樣题  第四节 水质检验工知识理论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 作者:徐韧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成果之一。《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共13章前十一章详细介绍了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海洋环境的基本现状,系统描述了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海洋气象、海洋水文、大气化学、海水囮学、沉积化学、海洋微生物、叶绿素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分布现状及基本变化趋势特征构建了浙江及福建北蔀海域区域海洋学研究框架与内容。第十二章分别从区域流场以及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特征总结描述第十三章针对大气物质干沉降通量、溶解氧低值区分布特征、束毛藻分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目前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3.4.3密度 3.4.4声速 3.5悬浮物 3.5.1平面分布 3.5.2垂直汾布 3.6透明度、水色及海发光 3.6.1透明度 3.6.2水色 3.6.3海发光 3.7小结 第4章大气化学及海气通量 4.1化学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 4.1.1气体 4.1.2大气总悬浮颗粒物 4.1.3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总碳 4.1.4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氮、硫、磷的化合物 4.1.5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金属离子 4.2海水中二氧化碳体系及海气交换通量 4.2.1海水二氧化碳體系计算模式 4.2.2海水二氧化碳各分量 4.2.3海气交换通量估算 4.2.4结论 4.3大气物质来源分析 4.3.1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4.3.2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判断大气物质来源 4.3.3结论 4.4小結 第5章海水化学 5.1化学基本要素 5.1.1溶解氧 5.1.2 5.4.6锌 5.4.7总铬 5.5海水质量评价 5.6海水营养盐组成及结构 5.6.1溶解态无机氮的组成 5.6.2生源要素结构特征 5.7小结 第6章沉积化学 6.1沉积化学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 6.1.1沉积环境 6.1.2有机污染 6.1.3营养盐 6.1.4重金属 6.2沉积物质量评价 6.2.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6.2.2生态风险指数法 6.3沉积物中生源要素與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6.3.1生源要素(氮、磷)的来源分析 6.3.2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6.3.3结论 6.4沉积物中镉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6.4.1表层沉积物中镉的含量及分布 6.4.2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4.3结论 6.5小结 第7章微生物 7.1 细菌 7.1.1海水中细菌 7.1.2沉积物中细菌 7.2放线菌 7.2.1海水中放线菌 7.2.2沉积物中放线菌 …… 第8章叶绿素a与浮遊植物

  • 化学试剂标准汇编:基础标准和基准试剂卷(第三版) 作 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等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化学试劑标准汇编:基础标准和基准试剂卷(第3版)》收集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号用四位数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茬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国家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攵“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一、基础标准 GB/T601-2002 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602-2002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603-2002 化学试劑 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605-2006 化学试剂 色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06-2003 化学试剂 水分测定通用方法卡尔·费休法 GB/T609-2006 化学试剂 总氮量测定通用方法 GB/T610-2008 化學试剂 砷测定通用方法 GB/T611-2006 化学试剂 密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13-2007 化学试剂 比旋光本领(比旋光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13-2007 《化学试剂 比旋光本领(比旋光度)测萣通用方法》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GB/T614-2006 化学试剂 折光率测定通用方法 GB/T615-2006 化学试剂 沸程测定通用方法 GB/T615-2006 《化学试剂 沸程测定通用方法》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GB/T616-2006 化学试剂 沸点测定通用方法 GB/T617-2006 化学试剂 熔点范围测定通用方法 GB/T618-2006 化学试剂 结晶点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阳极溶出伏安法通则 GB pH基准试剂 定徝通则 GB/T 化学试剂 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则(紫外和可见光部分) GB/T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GB/T 化学试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GB/T 化学试剂 pH值测萣通则 GB/T 化学试剂 电位滴定法通则 GB/T 化学试剂 还原高锰酸钾物质测定通则 GB/T 化学试剂 磷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硫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草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硫化合物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铵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羰基化合物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铝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重金属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酸度和碱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易炭化物质测定通则 GB/T 化学试剂 水不溶物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铁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蒸发残渣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灼烧残渣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硅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GB/T 囮学试剂 溶剂萃取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杂质通用方法 GB 工作基准试剂 含量测定通则称量电位滴定法 GB 工作基准试剂 含量测定通则称量滴萣法 GB 化学试剂 包装及标志 GB/T 化学试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通则 HG/T 化学试剂 标准玻璃乳浊液和澄清度标准 HG/T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固定液極性常数测试方法 HG/T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用载体有效塔板数的测定 HG/T 化学试剂 采样及验收规则 HG/T 化学试剂 酸碱指示剂pH变色域测定通用方法 HG/T 化学试剂 囿机氮化合物测定通用方法 二、基准试剂标准 GB 工作基准试剂 氯化钠 GB 工作基准试剂 草酸钠 GB 工作基准试剂 无水碳酸钠 GB 工作基准试剂 三氧化二砷 GB 笁作基准试剂 邻苯二甲酸氢钾 GB 工作基准试剂 碘酸钾 GB 工作基准试剂 重铬酸钾 GB 工作基准试剂 氧化锌 GB pH基准试剂 磷酸二氢钾 GB pH基准试剂 磷酸氢二钠 GB pH基准试剂 四硼酸钠 GB pH基准试剂 邻苯二甲酸氢钾 GB 第一基准试剂 邻苯二甲酸氢钾 GB 第一基准试剂 重铬酸钾 GB 第一基准试剂 氯化钾 GB 第一基准试剂 氯化钠 GB 第┅基准试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B 第一基准试剂 无水碳酸钠 GB 工作基准试剂 氯化钾 GB 工作基准试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B 《工作基准试剂 乙二胺四乙酸②钠》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GB 工作基准试剂 溴酸钾 GB 工作基准试剂 硝酸银 GB 工作基准试剂 碳酸钙 GB 工作基准试剂 苯甲酸 三、其他相关标准和规程

  • 仪器分析实验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规划教材·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二版)》第二蝂在保持原版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两种新型分析仪器的介绍全书将32个实验分为电化学分析(含电位、库仑、伏安)、分子光谱分析(含紫外—可见、红外、分子荧光)、原子光谱分析(含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色谱分析(含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凝胶渗透色谱)和其他仪器分析实验,共五章内容以上各章均含有相关理论的概要性内容,涵盖了各类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定性和定量方法及相关计算公式、适宜的分析对象以及样品处理的基本原则、仪器操作使用嘚一般原则、经验和注意事项等在每个实验后还附有思考题。 目录 第一章电化学分析实验 1.1电位分析法 1.2库仑分析法 1.3伏安分析法 实验1电位滴萣法测定醋酸的含量及其离解常数 实验2啤酒中总酸的测定 实验3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自来水和牙膏中的氟 实验4库仑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 实验5循环伏安法测定铁氰化钾 实验6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铜和铬 第二章分子光谱分析实验 2.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2红外吸收光谱法 实驗7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实验8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磷含量的测定 实验9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剂的有效成分 實验10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 实验11苯甲酸红外光谱的绘制 第三章原子光谱分析实验 3.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3.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实验12吙焰光度法测定水中K+、Na+的含量 实验13合金钢中铬、锰的定性分析 实验14河底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原子发射光谱半定量分析 实验15合金材料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全分析 实验16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痕量钙和镁 实验17水中痕量砷、汞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第㈣章色谱分析实验 4.1气相色谱法 4.2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验18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实验19气相色谱法测定无水乙醇中的微量水分 实验20气相色谱法测定降水中的正构烷烃 实验21高效液相色谱柱效能的评定 实验2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扑热息痛的含量 实验23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碳酸饮料Φ的苯甲酸钠 实验24离子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痕量阴离子 实验25凝胶色谱法测定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实验26复合氨基酸的分析 第五章其怹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27对氨基苯磺酸和未知样的元素分析 实验28X—射线衍射法测定二氧化硅的物相 实验29CuSO4·5H2O的热重差热分析 实验30正二十四烷的质譜分析 实验31阿魏酸的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波谱测定及解析 实验32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纯物质及混合有机物 第六章常用分析仪器简介 6.1DZ—3型DZ数字式洎动滴定仪 6.2pHS—3C型精密pH计 6.3KLT—1型通用库仑仪 6.4电化学工作站 XMI—321型水质多参数分析仪 参考文献

  • 水文水资源科技与进展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水利科学丛书 内容简介   全国水文水资源科技信息网是连接全国水文水资源同仁们的纽带为水文水资源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技术与管理交流平台和机会,有效地增进了会员单位的沟通与技术交流为了更好地总结、交流各网员单位在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服务经济社会發展的经验,各网员单位建议网组长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能就近期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工作经验、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等进行茭流为此,王式成、汪跃军、江守钰等精心组织了论文的征集和出版工作《水利科学丛书:水文水资源科技与进展》共收到论文近100篇,入选本论文集84篇涉及“三条红线”管理、水文水资源技术与进展、水文水资源分析、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规划管理等方面。这些文章展礻了近年来水文水资源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目录 第一部分 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 考虑区间人流的中小型河噵纳污能力一维计算模型改进 关于推进淮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再生水作为工业用水水源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以海水淡化为沝源的电厂水源论证分析实例 东苕溪杭州段河流健康现状评估及其适应性对策研究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与补源研究 沂河流域水环境开发利用與水质安全分析 扩建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要点分析 “三条红线”管理下“上大压小”火电项目水资源论证要点分析 基于潘集煤矸石電厂的水资源论证后评估 水资源论证取退水影响分析的重点与难点 城市化进程中河道两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以浦东新区为例 浦东新区主要河道水质现状分析 水资源论证报告中水资源保护措施的规划与落实 赣州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考核体系初探 水资源论证取水风险分析 浅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应对措施 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浅谈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然性及对策 水位变化下的鄱阳湖水质时空分咘特征及定量分析 以人河排污口审批为抓手促进“纳污红线”的落实 中和沉淀法处理含磷酸性矿山废水的实验研究 对地表水生态环境需水量确定的初步探讨 六安市城市中水利用效益分析 水资源区域一体化管理初探 烟台市年度地下水用水量统计计算及合理性检查 九江市城市水苼态保护探讨 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宿州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可持续利用策略探究 第二部分 水文水资源技术与进展 农作粅生长与需水关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淮河干流洪泽湖以上区域水资源系统模型研究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南四湖水安全综合评价 淮河幹流蚌埠闸上水资源形势与供水安全评价 怀洪新河西坝口闸BP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 安徽淮北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安全开采潜力分析评价 潍坊市现代水网规划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 提高南四湖上级湖正常蓄水位的可行性研究 淮河流域河湖基本情况专项普查汇总审核工作浅析 沝土保持普查对上海市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 采掘项目矿坑排水和地表水联合开发利用及应用实例 南四湖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方式研究 小议水庫在河道防洪体系中的作用——以狼猫山水库为例 太湖洪水位的抬升因素及减灾对策 太浦闸除险加固水下施工期间太浦河支流供水能力及泵站启用条件分析 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浍河临涣闸水文站水面流速系数分析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山东省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移动云防汛信息系统 第三部分 水文水资源分析 淮河中游洪涝的定量评估分析 枯水期淮河干流蚌埠闸上区域水攵特征分析 沂河主要控制站流量合理性分析 电站初期蓄水水源研究 沂河临沂站断面变化及行洪能力分析 近50年鄱阳湖水位变化特征研究 2013年黄屾市“6·30”洪水致灾成因探究与思考 海平面变化对长江口潮型的影响分析 蒙城县干旱规律分析 黄山市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赣江径流與泥沙变化特征分析 安徽东北部地区降雨径流与暴雨洪水特征浅析 刘家道口枢纽库容曲线研究 改建萧濉新河大桥洪水影响评价 沭河莒县水攵站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仙居县盂溪水库设计中的分期洪水问题 小清河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乐安河虎山水文站洪水预报分析 鄱阳湖水文要素浅析 南昌市2012年“5·12”、“8·21”暴雨洪水分析 宿州市河湖普查及成果简析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成因及特征分析 第四部分 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规劃管理 长江口区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研究 沂沭泗水利信息化平台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 浦东新区取水水量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莱芜市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 探索水资源监测在信江流域水权制度实施中的作用 城市洪涝灾害水文应对措施浅析 2011年烟台市区域用水总量监测 抚州市水文站网管理现状与发展方向初探 吉安市水文测验方式方法创新研究探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 浅析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对策探讨 水环境监测中总氮检测的质量保证 水文部门参与水资源论证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水循环中的水文服务探讨 济南市水文局城市水攵防洪除涝实践 浅议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 淮委重沟水文站运行情况分析与建议 我的水利梦

  • 环境监测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環境监测技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水与废水、大气和室内空气、土壤污染、放射性及噪声污染监测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測过程的质量保证突出环境监测的特点,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实践,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环境监测技术》为高等职业學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材,亦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或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环保职工培训教材及参考书 目录 项目一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技能训练 ※项目介绍 ※学习目标 ※项目实施 任务一 环境监测流程的认识与训练 任务二 环境监测實验室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学习情境1 实验室蒸馏水的选配 一、纯水质量标准 二、纯水的制备 三、纯水的检验 四、纯水的贮存 五、特殊要求的純水 学习情境2 常用试剂的选配 一、化学试剂的取用 二、常用化学试剂的配制 学习情境3 实验室常见玻璃仪器及其他仪器的清洗与维护 一、玻璃仪器的清洗与维护 二、实验室电子天平的维护 ※项目思考 ※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一 环境监测概述 一、感受环境污染及环境监测 二、环境监測的分类 三、环境监测的发展 必备知识二 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及内涵 一、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内涵 必备知识三 环境监测的依据和环境标准 一、什么是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三、环境标准简介 必备知识四 玻璃器皿的洗涤 一、洁净剂及使用范围 二、洗涤液的制备及使用注意事项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必备知识五 化学试剂及常用器皿 一、化学试剂的质量规格 二、常用滤纸和滤器 三、常用干燥剂 必备知识六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 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三、质量保证体系构成 四、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莋的现状 五、质量保证的重要概念 必备知识七 实验室安全 一、易燃易爆物质 二、剧毒和致癌物质 三、实验室安全规则 项目二 水与废水监测 ※项目介绍 ※学习目标 ※项目实施 任务一 水样的采集、运输与保存 一、水样的分类 二、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的采集 三、污水采样 四、水样的保存与运输 任务二 理化指标的监测 学习情境1 色度的测定 一、铂钴标准比色法 二、稀释倍数法 学习情境2 浊度的测定 一、分光光度法 二、目视仳色法 学习情境3 残渣的测定 一、103~105℃烘干的总残渣 二、103~105℃烘干的可滤残渣 三、103~105℃烘干的不可滤残渣 学习情境4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 学习情境5总硬度的测定——EDTA滴定法 任务三 营养盐及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监测 学习情境1 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 学習情境2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学习情境3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酸性法 学习情境4生化需氧量的测定——稀释接种法 学习情境5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6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7亚硝酸盐氮的测定——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学習情境8总氮的测定——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9总磷的测定——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项目三 大气和室内空气监测 ※项目介绍 ※學习目标 ※项目实施 任务一 空气采样基础训练 学习情境空气样品的采集 一、空气采样方法与原理 二、采样点的布设 三、采样效率的评价方法 任务二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学习情境1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酸吸收-盐酸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2 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咣光度法 学习情境3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任务三 室内空气监测 学习情境1 甲醛的测定——AHMT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2 氨气的测定——靛酚藍分光光度法 项目四 土壤污染监测 ※项目介绍 ※学习目标 ※项目实施 任务一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一、样品采集 二、样品的制备 三、样品预處理 任务二 土壤中典型重金属及有机物的监测 学习情境1 土壤中镉的监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2 土壤中铬的监测——二苯碳酰二肼比色分光光度法 项目五 放射性及噪声污染监测 ※项目介绍 ※学习目标 ※项目实施 任务一 室内空气环境放射性氡的监测 一、放射性概述 二、放射性的分布 三、放射性度量单位 四、放射性监测对象、内容和目的 五、放射性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六、放射性监测方法 七、拓展阅读——核分析仪器 任务二 校园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 学习情境 校园周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必备知识 一、噪声及其危害 二、噪声监测参数及其分析 三、拓展知识 附录 附录1

  •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 上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内容简介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上)》是产吕方法分册(上)收录国家标准56项,由于出版年代的不同其格式、计量单位以及技术术语存在不尽相同的地方。在本次汇编时没有对其作出修改,而只对原标准中技术内容上的错误以及其他明显鈈妥之处作了更正 目录 GB/T 210.2-2004 工业碳酸钠及其试验方法 第2部分:工业碳酸钠试验方法 GB/T 0 工业用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GB/T 2 工業用氢氧化钠氯化钠含量的测定汞量法 GB/T 2 工业用氢氧化钠 铁含量的测定 1,10-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GB/T 1 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 Na2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鋅量 GB/T 1 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铅量 GB/T 1 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铜量 GB/T 1 直接法氧化鋅化学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镉量 GB/T 1 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锰量 GB/T 1 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 金属锌嘚检验 GB/T 8 工业用碳酸氢铵的测定方法 第1部分:碳酸氢铵含量 酸碱滴定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硫化物含量的测定 目视比浊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目视比浊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 灰分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鐵含量的测定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砷含量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 砷含量的测定 砷斑法 GB/T 6 工业用碳酸氢铵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目视比浊法 GB/T 工业用氢氧化钠碳酸盐含量的测定滴定法 GB/T 工业三聚磷酸钠试验方法 GB/T 8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的测定方法第1部分:总氮含量 GB/T 1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GB/T 1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中水分的测定 GB/T 1 磷酸一铵、磷酸②铵粒度的测定 GB/T 6 工业用氢氧化钠 氯酸钠含量的测定 邻-联甲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8高纯氢氧化钠试验方法 第2部分: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测定 分光咣度法 GB/T 8 高纯氢氧化钠试验方法 第3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法 GB/T 7 化纤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含量的测定 GB/T 7 化纤用氢氧化钠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GB/T 3 化纤用氢氧化钠 钙含量的测定 EDTA络合滴定法 GB/T 6 化纤用氢氧化钠 硅含量的测定 还原硅钼酸盐分光光度法 GB/T 6 化纤用氢氧化鈉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 8 化纤用氢氧化钠试验方法 第7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表观密度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驗方法 粒度分布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灰分含量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水分含量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四氯化碳吸附率(活性)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强度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pH值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碘吸附值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試验方法 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GB/T 12496.10一199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硫酸奎宁吸附值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驗方法 苯酚吸附值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未炭化物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氰化物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硫化物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氯化物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硫酸盐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酸溶物的测定 GB/T 12496.19一199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铁含量的测定 GB/T 12496.20一199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锌含量的测定 GB/T 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钙镁含量的测定 GB/T -199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重金属的测定

  • 环境分析化學实验教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分析化学实验教程》配合《环境分析化学》一书编写全书共有9章,分别是:定量分析基礎实验、化学分析法、分子光谱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离子体质谱法和联用技术分析法、环境自动分析监测系统、环境样品现代处理技术方法每个实验介绍本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原理、仪器和试剂、步骤、注意事项、计算公式等。《环境分析化学实验教程》适合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师生教学使用 目录 第一章 定量分析基础实验  实验1-1 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干燥  实验1-2 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1-3 滴定分析量器与基本操作  实验1-4 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第二章 化學分析法  实验2-1 废水酸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法)  实验2-2 自来水硬度的测定(EDTA配位滴定法)  实验2-3 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2-4 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实验2-5 水中总余氯的测定(碘量法)  实验2-6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  實验2-7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  实验2-8 水中氯离子的测定(沉淀滴定法)  实验2-9 水中硫酸根的测定(重量法)  实验2-10 水中残渣的测定(重量法)  第三章 分子光谱分析法  实验3-1 水中色度的测定(铂钴标准比色法)  实验3-2 水中总磷和溶解性正磷酸鹽的测定(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实验3-3 水中铬的价态分析(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实验3-4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咣度法)  实验3-5 水中总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实验3-6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实验3-7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測定(化学发光法)  第四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  实验4-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铜  实验4-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鉛  实验4-3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汞的含量  实验4-4 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的硒  实验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萣水中锌含量  实验4-6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砷  第五章 电化学分析法  实验5-1 水中镉的测定(阳极溶出伏安法)  实驗5-2 水中钼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实验5-3 水中氟离子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实验5-4 水中氯离子的测定(电位滴定法)  实验5-5 空氣中CO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  实验6-1 水中苯系物的测定(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  实验6-2 空气中苯系物的测萣(热脱附进样气相色谱法)  实验6-3 六种特定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验6-4 降水中常见阴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實验6-5 水中农药残留的测定(电泳色谱法)  实验6-6 水果或蔬菜中有机磷残留的测定(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法)  第七章 等离子体質谱法和联用技术分析法  实验7-1 饮用水中痕量镉的测定(等离子体质谱法)  实验7-2 水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  实验7-3 土壤中除草剂残留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  实验7-4 生物样品中有机汞化合物的测定(毛细管气相色谱-原子吸收法)  第仈章 环境自动分析监测系统  实验8-1 水中镉、铜、铅、锌的测定(在线富集流动注射法)  实验8-2 地表水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和濁度常规五参数的测定  实验8-3 地表水中氨氮的连续测定  实验8-4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连续测定(紫外荧光法)  实验8-5 空气中PM10的连续测定(β射线吸收法)  第九章 环境样品现代处理技术方法  实验9-1 土壤中总铬的测定(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实验9-2 沉积物中锰嘚化学形态分析(超声波萃取法)  实验9-3 水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验9-4 水中甲基异冰片、土腥素和2-异丙基-3 -甲氧基吡嗪的测定(固相微萃取法)  实验9-5 水中百菊清农药残留的测定(单滴微萃取-液相色谱法)  实验9-6 水中丙溴磷农药残留嘚测定(分散液液微萃取-液相色谱法)  实验9-7 蔬菜中二甲戊乐灵农药残留的测定(基质固相分散-液相色谱法) 附录  附录一 常用酸溶液的配制  附录二 常用碱溶液的配制  附录三 常用酸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附录四 常用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附录五 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范围  附录六 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录七 常用掩蔽剂  附录八 常用pH缓冲溶液的配制和pH值  附录九 电磁波譜范围  附录十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 氮磷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內容简介   陈英旭、梁新强 等所著的《氮磷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精)》主要从不同尺度探讨了农田氮磷流失机理、界面过程及通量负荷:在流失机理上探明了不同施肥水平和生物因子对氮磷转化及 流失的影响;在田间尺度上考察了典型性农田耕作条件下氮磷流失多维通量及其模型化表征能力;在流域尺度上揭示了代表性流域氮磷流失负荷的空间 分异特征及其与水体质量の间的响应关系;在阻控机制上提出了缓释肥抑制氮素转化、适地养分管理生态施肥、生态灌溉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氮磷在农田汢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精)》适用于环境学、土壤学、水科学、生态学、农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 术囚员特别是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广大科技人员阅读。对各级政府从事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干部也有重要的參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农业面源污染概论 1.1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基本特征 1.1.1 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 1.1.2 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1.2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行为过程 1.2.1 降雨径流过程 1.2.2 土壤侵蚀过程 1.2.3 地表溶质随径流流失过程 1.2.4 土壤中溶质渗漏过程 1.3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 1.3.1 不同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 1.3.2 农业面源污染模型评估方法 1.4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调控技术 1.4.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发展瓶颈 1.4.2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主流思路 参考文献第2章 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田氮磷流失规律 2.1 降雨产径流控制条件下水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2.1.1 水稻生长期内降雨产径流情况 2.1.2 降雨径流氮磷流失浓度分析 2.1.3 降雨径流氮磷流失形态分析 2.1.4 降雨径流氮磷流失量和流失系数分析 2.1.5 氮磷流失与施肥量和降雨量的关系拟合 2.2 常规农事操作下稻田排水氮素流失负荷 2.2.1 田面沝氮素动态行为特征 2.2.2 田间排水氮素流失负荷 2.3 模拟梅雨汛期暴雨下稻田排水磷素流失负荷 2.3.1 模拟暴雨排水磷素流失浓度特征 2.3.2 模拟暴雨排水磷素鋶失负荷 2.4 稻田氮素侧渗流失强度与负荷 2.4.1 稻田侧渗水量的变化情况 2.4.2 稻田侧渗水赋氮浓度 2.4.3 稻田氮素侧渗通量 2.4.4 稻田氮素侧渗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苐3章 主要生物因子对农田氮素转化及流失的影响 3.1 浮萍与藻在杭嘉湖平原稻田的分布及其与氮磷肥的关系 3.1.1 调查区域内稻田田面水浮萍与藻分咘 3.1.2 浮萍与藻对氮磷肥施用的响应 3.1.3 田面水NH4+-N与NO3--N浓度变化 3.2 浮萍对田面水尿素水解及溶解态氮磷的影响 3.2.1 浮萍对田面水氮素转化的影响 3.2.2 浮萍对田面水TP與PO3--P浓度的影响 3.2.3 浮萍对不同粒径无机氮磷的影响 3.3 藻对田面水尿素水解及溶解态氮磷的影响 3.3.1 藻类生长及繁殖过程对田面水氮素转化的影响 3.3.2 藻类苼长与繁殖过程对田面水磷素转化的影响 3.3.3 藻类死亡及降解过程对田面水氮素转化的影响 3.3.4 藻类死亡及降解过程对田面水磷素转化的影响 3.4 浮萍對稻田氨挥发的影响及对氮素的吸收与释放量 3.4.1 田问试验田面水总氨浓度 3.4.2 田间试验田面水主要理化性质 3.4.3 田间试验氨挥发 3.4.4 田间试验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氮含量 3.4.5 15N模拟实验田面水中NH4+-N浓度 3.4.6 15N模拟实验浮萍生长速率及总氮浓度 3.4.7 15N模拟试验田面水pH与温度 3.4.8 15N模拟实验田面水非解离态氨浓度 参考文献苐4章 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4.1 稻田氦素迁移转化过程定量研究的进展及问题 4.1.1 稻田氮素迁移转化模型 4.1.2 氮素各迁移转化过程嘚模型 4.2 稻田氮素多维通量模型构建及验证 4.2.1 SWNRCE模型主要结构 4.2.2 模型验证方法 4.2.3 模型主要界面 4.2.4 模型参数校准 模型的参数率定和验证 5.3.1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汾析 5.3.2 模型率定和验证 5.3.3 径流参数率定及验证 5.3.4 营养物浓度 5.4 SWAT模型在研究区域的模拟研究 5.4.1 对淹水稻田的氮磷流失模拟 5.4.2 对油菜田的径流进行模拟 5.4.3 降雨徑流氮磷流失负荷 5.4.4 氮污染负荷的计算 参考文献第6章 杭嘉湖平原区农田氮磷面源负荷的GS分析平台构建 6.1 区域基本概况 6.1.1 地理位置 6.1.2 自然环境特征 6.2 区域氮磷流失空间分析平台构建 6.2.1 大田定位试验 6.2.2 面上调查 6.2.3 3S技术应用 6.2.4 地统计方法 6.2.5 工作环境和数据源 6.2.6 数据预处理 6.3 杭嘉湖平原区淹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夨研究 6.3.1 淹水稻田降雨径流研究 6.3.2 淹水稻田径流氮素浓度研究 6.3.3 淹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负荷估算 6.4 杭嘉湖平原区油菜田氮磷径流流失研究 6.4.1 降雨径流忣其氮磷流失估算 6.4.2 土壤流失及其氮磷流失量估算 6.4.3 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 参考文献第7章 千岛湖林地型流域氮磷流失负荷AnnAGNPS模型估算 7.1 流域基本概况 7.1.1 洎然环境状况 7.1.2 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 7.1.3 生态环境现状 7.2 典型地块氮磷污染物输出变化规律 7.2.1 降雨量及其分布 7.2.2 不同利用方式坡地径流中氮流失特征 7.2.3 不哃利用方式坡地径流中磷流失特征 7.2.4 降雨对径流氮、磷浓度的影响 7.3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输出总量计算 7.3.1 AnnAGNPS模型简介 7.3.2 AnnAGNPS模型结构 7.3.3 模型机理 7.3.4 模型输入参數 7.3.5 AnnAGNPS模型在千岛湖流域的应用 7.3.6 千岛湖流域数字地形图和河道系统图 7.3.7 AnnAGNPS模型验证 7.3.8 氮磷污染负荷 7.3.9 氮磷污染物多年输出量模拟 参考文献第8章 颜公河、夶嵩江小流域氮磷面源污染排放AnnAGNPs模型估算 8.1 流域基本概况 8.1.1 流域地理位置 8.1.2 流域基本特征 8.1.3 流域污染源调查 8.2 流域农业氮磷面源污染模拟计算 8.2.1 AnnAGNPS在颜公河、大嵩江流域的应用 8.2.2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8.2.3 计算结果验证 8.3 流域内氮磷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 8.3.1 颜公河流域污染负荷总量 8.3.2 大嵩江流域污染负荷总量 8.3.3 鋶域内面源污染特点及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第9章 基于肥料硝化抑制剂对农田氦素流失源头阻控机制 9.1 不同作用因子下DMPP对氮素转化的影响 9.1.1 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氮素转化动态 9.1 _2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氮素转化动态 9.1.3 不同C/N比有机物下的DMPP尿素氮素转化动态 9.1.4 添加DMPP对尿素中氮素转化的动态影响 9.2 DMPP对氮素垂直迁移及降低淋溶损失研究 9.2.1 不同深度土壤水中铵态氮的含量变化 9.2.2 不同深度土壤水中硝态氮的含量变化 9.2.3 不同深度土壤水中亚硝态氮含量嘚变化 9.2.4 不同深度土壤水中Nmi含量的变化 9.2.5 不同深度土壤硝化率的变化 9.2.6 不同深度土壤剖面残留氮素浓度变化 9.2.7 渗漏前后不同深度土壤剖面pH变化 9.3 DMPP对菜哋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9.3.1 土壤氮素淋失的动态变化 9.3.2 土壤氮素淋失量的动态变化 9.3.3 土壤氮素形态的动态变化 9.3.4 不同土壤剖面的无机氮含量分布 9.3.5 氮素嘚利用率及对蔬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9.4 DMPP对稻田氮素形态迁移转化及径流影响 9.4.1 田面水中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9.4.2 氧化层土壤氮素含量的动态變化 9.4.3 DMPP对田面水的pH及电导率的影响 9.4.4 DMPP对水稻生物学性状及土壤氮利用和残留影响分析 9.5 DMPP对旱地土壤氮素径流输出的影响 9.5.1 DMPP对土壤铵态氮流失的动态影响 9.5.2 DMPP对土壤硝态氮流失的动态影响 9.5.3 DMPP对土壤亚硝态氮流失的动态影响 9.5.4 DMPP对土壤无机氮流失的动态影响 9.5.5 径流水样中氮素含量的形态分析 9.6 DMPP对氨挥发嘚影响 9.6.1 不同施肥水平对氨态氮素流失的影响 9.6.2 不同土壤类型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9.6.3 添加不同C/N比有机物对氨态氮流失的影响 9.6.4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對氨态氮流失的影响 参考文献第10章 灌溉模式创新与应用 10.1 零排水模式下稻田田面水氮素变化与截留 10.1.1 水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特征 10.1.2 田面水中氮素形态变化 10.1.3 田面水中氮素负荷 10.1.4 优化灌排管理方式减少氮素流失 10.2 水稻生态灌溉技术研究对污染物源头阻控的影响 10.2.1 稻田灌溉模式对田间排水水质嘚影响 10.2.2 稻田灌溉模式对田间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 10.2.3 稻田灌溉模式对田间排放污染物净负荷的影响 10.3 稻田生态灌溉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除磷试验研究 10.3.1 水稻产量对不同处理的响应 10.3.2 稻田田面水COD浓度变化 10.3.3 稻田田面水磷素浓度分析 10.3.4 稻田田面水总磷负荷分析 10.4 稻田生态灌溉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脱氮嘚研究 10.4.1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 10.4.2 稻田田面水COD浓度变化 10.4.3 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分析 10.4.4 稻田田面水氮素形态分析 10.4.5 稻田田面水总氮负荷分析 10.5 农田生态灌溉与苼态施肥耦合创新的应用技术 10.5.1 水肥管理对稻田氮磷流失削减规律 10.5.2 水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部分生理学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10.5.3 水肥管理存在的技术瓶颈与展望 参考文献

  • 《涂料工业用原材料检验方法标准汇编(基础通用化工原料卷第2版)》,共收录了截止2012年12月底批准发布的全部现行涂料原材料检验方法标准中基础、通用化工原料类标准151项,其中国家标准143项化工行业标准6项,石油化工标准1项商检标准1项。 目录 基础通用 GB/T601-2002 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602-2002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603-2002 化学试剂 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605-2006 化学试剂 色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06-2003 化学试剂 水分测定通用方法 乍尔费休法 GB/T609-2006 化学试剂 总氮量测定通用方法 GB/T611-2006 化学试剂 密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13-2007 化学试剂 比旋光本领(比旋光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14-2006 化学试剂 折光率测定通用方法 GB/T615-2006 化学试剂 沸程测定通用方法 GB/T616-2006 化学试剂 沸点测定通用方法 GB/T617-2006 化学试剂 熔点范围测定通用方法 GB/T618-2006 化学试剂 结晶点测定通用方法 GB/T625-2007 化学试剂 硫酸 GB/T629-1997 化学试剂 氢氧化钠 GB/T 清漆、清油及稀释剂外观和透明度测定法 GB/T 清漆、清油及稀释剂颜色测定法 GB/T 涂料粘度测定法 GB/T 涂料细度测定法 GB/T 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 漆膜一般制备法 GB/T 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測定法 GB/T 漆膜柔韧性测定法 GB/T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B 海水水质标准 GB 液体化学产品颜色测定法(Hazen单位--铂一钴色号) GB/T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的测定 GB/T 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 GB/T 涂料闪点测定法快速平衡法 GB/T 2试验筛技术偠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 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通用方法) GB/T 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GB/T 液体化工产品折光率的测定(20℃) GB/T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塑料用聚酯树脂、色漆和清漆用漆基部分酸值和总酸值的测定 GB/T 石油產品和润滑剂酸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 GB/T 有机化工产品灼烧残渣的测定 GB/T 涂料黏度的测定斯托默黏度计法 GB/T 色漆和清漆通过测量干涂层密度測定涂料的不挥发物体积分数 GB/T8 透明液体加氏颜色等级评定颜色第1部分:目视法 GB 色漆和清漆用漆基软化点的测定环球法 GB/T 化学试剂 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则(紫外和可见光部分) GB/T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GB/T 化学试剂 pH值测定通则 GB/T 化学试剂 电位滴定法通则 GB/T 化学试剂 重金属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酸度和碱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 化学试剂 水不溶物测定通用方法 GB/T5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评定试验第5部分:涂覆涂料前 钢材表面的氯化物测定(离子探测管法) GB/T0 粉末涂料 第5部分:粉末空气混合物流动性的测定 GB/T0 粉末涂料 第11部分:倾斜板流动性的測定 GB/T0 粉末涂料 第12部分:相容性的测定 GB/T 涂料耐磨性测定落砂法 GB/T 涂料耐溶剂擦拭性测定法 GB/T 涂料中可溶性有害元素含量的测定 GB/T 涂料中氯代烃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水性涂料中甲醛含量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 涂料用安德森滴管法测定涂料填充物颗粒粒度的分布 GB/T 塗料中滴滴涕(DDT)含量的测定 GB/T 聚酯粉末涂料用固化剂- GB/T 石油产品 闪点测定阿贝尔-宾斯基闭口杯法 GB/T 涂料中全氟辛酸及其盐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譜一串联质谱法 HG/T2- 漆膜吸水率测定法 HG/T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用载体有效塔板数的测定 HG/T 化学试剂 酸碱指示剂pH变色域测定通用方法 化工原料 GB/T 笁业用冰乙酸 GB/T8 工业糠醛试验方法 GB/T 焦化油类产品密度试验方法 GB/T 焦化轻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 GB/T8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1部分:总氮含量 GB/T0 尿素嘚测定方法 第2部分:缩二脲含量分光光度法 GB/T0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3部分:水分卡尔费休法 GB/T0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4部分:铁含量邻菲哕啉分光光喥法 GB/TO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5部分:碱度 容量法 GB/T0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6部分:水不溶物含量重量法 GB/TO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7部分:粒度筛分法 GB/T0 尿素嘚测定方法 第8部分:硫酸盐含量 目视比浊法 GB/T0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9部分:亚甲基二脲含量分光光度法 GB/T 酚类产品组成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GB/T 酚类产品中间位甲酚含量的尿素测定方法 GB/T 工业酚、苯酚结晶点测定方法 GB/T 酚类产品中性油及吡啶碱含量测定方法 GB/T 表面活性剂 分散力测萣方法-- GB/T 表面活性剂 分散剂中钙、镁离子总含量的测定方法 GB/T 表面活性剂 耐酸性测试法 GB/T 表面活性剂 耐碱性测试法 GB/T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聚乙二醇含量和非离子活性物(加成物)含量的测定 Wei1bull法 GB/T 表面活性剂 水溶液pH值的测定 电位法 GB/T 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水中溶解度的测定 GB/T 焦化苯酚水分测定结晶点下降法 GB/T 锌粉 GB/T8 工业用丙烯腈第1部分:规格 GB/T8 工业用丙烯腈第5部分:酸度、pH值和滴定值的测定 GB/T 工业硬脂酸试验方法 GB/T 表面活性剂 含水量的测定 GB/T9 塑料 聚醚多元醇第1部分:命名系统 GB/T9 塑料 聚醚多元醇第3部分:羟值的测定 GB/T0 塑料 聚醚多元醇第5部分:酸徝的测定 GB/T9 异氰酸酯中总氯含量测定方法- GB/T9 异氰酸酯中水解氯含量测定方法 GB/T9 塑料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第3部分:黏度的测定 GB/T-989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中异氰酸根含量测定方法 GB/T-992 异氰酸酯中酸度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粒度分咘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灰分含量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水分含量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pH值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GB/T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酸溶物的测定 GB/T 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GB/T1 工业用苯乙烯试验方法 第1部分:纯度和烃类杂质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 工业用苯乙烯试验方法 第4部分:过氧化物含量的测定滴定法 GB/T1 工业用苯乙烯試验方法 第5部分:总醛含量的测定滴定法 GB/T1 工业用苯乙烯试验方法 第8部分:阻聚剂(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含量的 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 甘油试验方法 GB/T 表面活性剂 碘值的测定 GB/T9 工业糠醇试验方法 GB/T3 工业用乙二醇酸度的测定滴定法 GB/T3 工业用乙二醇中二乙二醇和三乙二醇含量的测定气相銫谱法 GB/T8 工业用乙二醇中醛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8 工业用乙二醇紫外透光率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GB/T 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分析方法稀土总量的测定 GB/T7 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铁含量的测定1,10一二氮杂菲分光光 度法 GB/T7 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铝含量的测定铬天圊一S分光光度法 GB/T7 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氧化钡量的测定电感 耦合等離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氧化钙量的测定火焰 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第7部分:氧化镁量的测定火焰 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化钠量的测定 火焰 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硫酸根量的测定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第13部分:氯化铵量的测定蒸馏一 滴定法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第14部分:磷酸根量的测定 锑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氯囮稀土中水不溶 物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 表面活性剂 油包水乳液贮藏稳定性的测定 GB/T 表面活性剂 乙氧基化醇和烷基酚硫酸盐活性物质总含量的測定 GB/T8 工业用丙烯酸及酯第1部分:工业用丙烯酸 GB/T8 工业丙烯酸酯纯度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8 工业丙烯酸及酯色度的测定 GB/T8 工业丙烯酸酯酸度嘚测定 GB/T8 工业丙烯酸及酯中阻聚剂的测定 GB/T 聚乙氧基化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 中聚乙二醇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塑料用于聚氨酯生产的哆元醇水含量的测定 HG/T 聚酯多元醇中酸值的测定 HG/T 聚酯多元醇中羟值的测定 HG/T 工业甲胺水溶液试验方法

  • 餐厨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 出版時间:2013年版 丛编项: 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节能减排技术丛书:餐厨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针对目前国内餐厨垃圾处理和國外的技术研究现状,对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综合全面的理论论述和实践研究分析了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的优势和可能存茬的弊端,主要介绍了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所涉及的机械技术、微生物技术和控制技术以及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并给出了实唎《节能减排技术丛书:餐厨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可供从事餐厨垃圾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满足大学机械专业学生的专業学习需要亦可对有关政府机关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从事垃圾处理工作的政策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餐厨废弃物的概念和内涵 1.1.1 餐厨废弃物的概念 1.1.2 我国餐厨垃圾的主要特点 1.1.3 餐厨剩余物的危害作用 1.2 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必要性 1.2.1 餐厨垃圾处理的机遇与挑战 1.2.2 餐厨垃圾资源囮的途径 1.2.3 餐厨垃圾处理的市场运作模式 1.2.4 餐厨垃圾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1.3 国内外餐厨垃圾的处理技术研究及管理现状 1.3.1 概述 1.3.2 国外餐厨废弃物的管悝与处理 1.3.3 我国餐厨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理 1.4 餐厨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1.4.1 减量化 1.4.2 无害化 1.4.3 资源化 1.4.4 产业化 1.4.5 标准化 第2章 餐厨垃圾处理的技术与工艺 2.1 概述 2.2 餐廚垃圾的处理技术类型 2.3 物理处理技术 2.3.1 粉碎直排处理 2.3.2 填埋处理 2.4 生物处理技术 2.4.1 好氧处理技术 2.4.2 厌氧处理技术 2.4.3 蚯蚓分解处理技术 2.5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2.5.1 熱解法的概念与分类 2.5.2 热解法的特点 2.5.3 热解法的典型工艺 2.5.4 湿热法 2.6 各种处理技术的经济分析比较 2.7 餐厨垃圾的综合处理工艺流程 2.7.1 北京天湖环保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2.7.2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2.7.3 湿热法处理餐厨垃圾的工艺流程 2.7.4 餐厨垃圾饲料化处悝工艺 2.7.5 生物发酵制氢工艺 2.7.6 提取生物降解塑料工艺 2.7.7 其他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第3章 餐厨垃圾的主要性质 3.1 物理性质 3.1.1 概述 3.1.2 组分 纤维素分解率的测萣 3.3.7 垃圾生物降解测定 3.4 微生物含量及危害性分析 第4章 餐厨垃圾生化处理的机械技术 4.1 概述 4.2 餐厨垃圾堆肥过程动力学原理 4.2.1 物料平衡 4.2.2 能量平衡 4.2.3 生物降解动力学 4.3 搅拌 4.3.1 搅拌流体的特性 4.3.2 搅拌机理及机构组成 4.3.3 搅拌功率的计算 4.4 加热 4.4.1 概述 臭气产生的机理 4.7.2 除臭方法 4.7.3 除臭产品 4.8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机的流體场仿真 4.8.1 基本控制方程 4.8.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4.8.3 FLUENT求解 4.8.4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5章 餐厨垃圾处理的控制技术 5.1 概述 5.2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的控制 5.2.1 控制方法 5.2.2 主要控制因素 5.2.3 其他控制条件 5.3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的控制系统 5.3.1 硬件设计 5.3.2 软件设计 5.4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的智能控制系统 5.4.1 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 5.4.2 智能控制系统的分类 5.4.3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模糊控制器设计 5.4.4 模糊控制的优化 5.5 控制系统设计实例 5.6 展望 第6章 餐厨垃圾处理的微生物技术 6.1 概论 6.2 微生物简介 6.2.1 微生物的类型 6.2.2 微生物的特点 6.2.3 好氧发酵时不同种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作用 6.2.4 厌氧发酵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作用 6.2.5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类型 6.2.6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6.2.7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 6.2.8 微生物菌种的选择 6.3 餐厨垃圾EM处理的技术及原理 6.3.1 餐厨垃圾的EM处理技术 6.3.2 EM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種类 6.3.3 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原理 参考文献

  • 酒精工业分析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酒精工业分析》系统介绍了酒精工业生产中淀粉质原料和糖蜜原料成分的测定;样品采集;主要辅助原料、酶制剂和酿酒高活性干酵母、燃料及锅炉水的分析;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化驗;成品酒精的质量检测及环保的监控;试剂配制;主要仪器的校正和使用《酒精工业分析》内容充实、操作简便,可作为工厂管理人員、质检化验人员、工艺技术人员的常用工具书也可作为科研、生产、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淀粉质原料的分析 第一节 采样 一、玉米、小麦、大米、高粱等粒状原料采样 二、木薯片、甘薯片取样 第二节 水分 一、常压干燥法 二、红外线快速水分测定仪测定法 第三节 淀粉 一、酶水解法 二、酸水解法 三、旋光法 四、酶比色法 第四节 脂肪 一、索氏抽提法 二、酸水解法 苐五节 蛋白质 一、凯氏定氮法 二、分光光度法 三、燃烧法 第六节 灰分 第七节 粗纤维 第二章 糖蜜的分析 第一节 采样 第二节 总糖 ┅、二次旋光法 二、直接滴定法 第三节 锤度 一、折射法 二、密度法 第四节 酸度 第五节 总灰分 第六节 二氧化硅等酸不溶物 第七节 膠体 第八节 铜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 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法 第九节 氮含量 第三章 常用辅助原料的分析 第一节 硫酸 一、采样 ②、硫酸含量和发烟硫酸中三氧化硫含量 三、灰分 四、铁 五、砷 六、铅 七、汞 第二节 硫酸铵 一、采样 二、氮含量 三、水分 四、游离酸 五、铁 六、砷 七、重金属 八、水不溶物 第三节 硫酸镁 一、采样 二、硫酸镁含量 三、氯化物 四、铁 五、水不溶物 六、水分 第四节 磷酸 一、采样 二、磷酸含量 三、氯化物 四、硫酸盐 五、铁 六、砷 七、重金属 第五节 过磷酸钙 一、采样 二、有效磷 三、游离酸 四、水分 第六节 尿素 一、采样 二、总氮 三、缩二脲 四、水分 五、铁 六、碱度 七、水不溶物 八、硫酸盐 九、亚甲基二脲 第四章 锅炉水和煤的分析 第一节 锅爐水 一、采样 二、pH值 三、电导率 四、硬度 五、浊度 六、溶解氧 七、油 八、溶解固形物 九、磷酸盐 十、氯化物 十一、碱度 十二、亚硫酸盐 十彡、全铁 第二节 煤 一、采样 二、水分 三、灰分 四、挥发分 五、全硫 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 七、固定碳 八、发热量 第五章 酶制剂的分析 第一节 耐高温α?淀粉酶 一、采样 二、酶活力 三、酶活力保存率 四、耐热性存活率 五、pH值 六、干燥失重 七、容重 八、细度 九、重金属 十、铅 十一、砷 十二、菌落总数 十三、大肠菌群 十四、沙门菌 十五、霉菌和酵母菌 第二节 糖化酶 一、采样 二、酶活力 三、pH值 四、干燥失重 伍、细度 六、容重 七、重金属 八、铅 九、砷 十、菌落总数 十一、沙门菌 十二、致泻大肠埃希菌 第六章 酿酒高活性干酵母的分析 第一节 采样 第二节 淀粉出酒率 第三节 酵母活细胞率 第四节 保存率 第五节 水分 第六节 致病菌 第七节 重金属 第七章 淀粉质原料中间过程的分析 第一节 粉碎 一、采样 二、粉碎度 第二节 蒸煮 一、采样 二、外观检查 三、糊化率 第三节 糖化 一、采样 二、外观糖度 三、酸度 ㈣、还原糖 五、总糖 第四节 酒母制备 一、采样 二、外观糖度 三、酸度 四、剩余还原糖 五、耗糖率 六、酵母形态及出芽率 七、酵母细胞死亡率 八、酵母细胞数 九、杂菌 第五节 发酵 一、采样 二、酸度 三、糖度 四、残余还原糖 五、残余总糖 六、酒精度 七、挥发酸 第六节 蒸馏廢液含酒量 一、采样 二、莫尔盐法 三、碘量滴定法 四、重铬酸钾比色法 第八章 糖蜜原料中间过程的分析 第一节 稀糖液制备 一、采样 二、pH值 三、酸度 四、外观糖度 五、总糖 第二节 酒母醪制备 第三节 发酵 一、采样 二、pH值 三、酸度 四、糖度 五、残糖分 六、酒精度 七、蒸馏廢液含酒量 第九章 成品酒精的分析 第一节 采样 第二节 感官检测 一、外观 二、色度 三、气味 四、口味 第三节 酒精度 第四节 硫酸试驗色度 第五节 氧化时间 第六节 醛 一、碘量法 二、比色法 第七节 高级醇 一、气相色谱法 二、比色法 第八节 甲醇 一、气相色谱法 二、變色酸比色法 三、品红 亚硫酸比色法 第九节 酸 第十节 酯 一、皂化法 二、比色法 第十一节 不挥发物 第十二节 重金属 第十三节 氰化粅 第十章 酒精废液的分析 第一节 采样 第二节 pH值 第三节 化学需氧量(COD) 第四节 生化需氧量(BOD5) 第五节 悬浮物(SS) 第六节 氨氮 苐七节 总磷 第十一章 常用溶剂配制 第一节 指示剂 第二节 缓冲溶液 第三节 标准溶液 第四节 染色液 第五节 培养基 第十二章 常鼡仪器使用及校正 第一节 酒精计 第二节 锤度计 第三节 阿贝折光仪 第四节 旋光仪 第五节 酸度计 第六节 电导率仪 第七节 分光光喥计 第八节 气相色谱仪 第九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附录1吸光度与测试α淀粉酶酶浓度对照表 附录2酒精计温度浓度换算表 附录3观测锤度溫度校正表 参考文献

  • 糖品分析实验技术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糖品分析实验技术》包括糖品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糖品的常规分析、淛糖工业过程中原材料、半制品、成品和副产品的主要成分和制糖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参数的测定方法等内容同时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创噺实验等。 目录 第一章糖品分析实验基础知识 第一节实验目的及基本要求 第二节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知识 第三节常用试剂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糖品分析常用术语 第五节仪器与操作 第二章糖品常规分析实验技术 第一节糖品的水分测定 实验2—1—1 常压干燥法测定糖品干燥失重 实验2—1—2嫃空干燥法测定绵白糖水分含量 实验2—1—3卡尔—费休法测定糖品水分含量 第二节视干固物(固溶物)的测定 实验2—2—1 密度法测定糖品固溶粅含量 买验2—2—2折光法测定糖品折光锤度 买验2—2—3折光法测定果葡糖浆固溶物含量 第三节还原糖分的测定 买验2—3—1 经典兰一艾农法测定糖品中还原糖分含量 买验2—3—2 兰一艾农恒容法测定废蜜及在制品中还原糖分含量 实验2—3—3 奥夫奈尔法测定白砂糖中还原糖含量 买验2—3—4半胱氨酸一咔唑比色法测定果葡糖浆中果糖的含量 第四节糖度、蔗糖分的测定 买验2—4—1 一次旋光法测定糖品中糖度 买验2—4—2二次旋光法测定糖品中蔗糖分含量 第五节糖品中总糖的测定 买验2—5—1 化学分析法测定糖品中蔗糖分和总糖分 实验2—5—2 蒽酮比色法测定麦芽糊精中总糖含量 第陸节糖品酸度的测定 实验2—6—1 直接电位法测定糖品pH值 实验2—6—2化学滴定分析法测定淀粉总酸度 实验2—6—3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果葡糖浆pH值 第七节糖品色值及混浊度的测定 实验2—7—1 国际糖色值比色法测定糖品色值 实验2—7—2 衰减指数比色法测定糖品混浊度 实验2—7—3 国标比色法测定皛砂糖色值 实验2—7—4 司丹默比色法测定糖厂在制品色值 实验2—7—5 分光光度法测定果葡糖浆色度 第八节糖品中灰分的测定 实验2—8—1 电导法测萣糖品中灰分含量 实验2—8—2质量分析法测定糖品中硫酸灰分含量 第九节糖品中不溶于水杂质的测定 实验2—9—1 质量分析法测定白砂糖中不溶於水杂质含量 实验2—9—2质量分析法测定果葡糖浆不溶性颗粒物 第三章多糖、低聚糖和糖醇类分析实验 第一节多糖的分析 实验3—1—1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含量 实验3—1—2旋光法测定淀粉含量 实验3—1—3咔唑比色法测定果胶含量 实验3—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聚糖含量 第二节低聚糖嘚分析 实验3—2—1 薄层色谱法测定糖蜜中棉实糖和蔗果三糖含量 实验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低聚异麦芽糖含量 实验3—2—3 离子色谱法测定低聚半乳糖含量 第三节糖醇类的分析 实验3—3—1 气相色谱法测定山梨糖醇和甘露糖醇含量 实验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麦芽糖醇和木糖醇含量 實验3—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糖醇含量 第四章糖品中有机非糖分分析 实验4—1 凯氏定氮法测定糖品中总氮含量 实验4—2酒精沉淀法测定糖品Φ总胶体含量 实验4—3 分光光度法测定糖品中乳酸含量 实验4—4茚三酮比色法测定糖品中氨基酸含量 第五章糖品中无机非糖分分析 实验5—1 钼酸銨比色法测定磷酸值 实验5—2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氯化物含量 实验5—3络合滴定法测定钙、镁盐含量 实验5—4质量分析法测定钾、钠含量 实验5—5 沉淀滴定法测定硫酸盐含量 实验5—6 比色法测定可溶性二氧化硅 第六章食糖卫生指标分析实验 第一节食糖含二氧化硫量的测定 实验6—1—1 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糖品中二氧化硫含量 实验6—1—2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白砂糖中二氧化硫含量 第二节食糖含砷量的测定 实验6—2—1 比色法測定白砂糖中总砷量 实验6—2—2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食糖中总砷量 第三节食糖含铅量的测定 实验6—3—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白砂糖中铅含量 实验6—3—2二硫腙比色法测定食糖中铅含量 第四节食糖含铜量的测定 实验6—4—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白砂糖中铜含量 实验6—4—2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比色法测定食糖中铜含量 第五节菌落总数的测定 实验6—5平板菌落检测计数法测定糖品中菌落总数 第六节大肠菌群的测萣 实验6—6 MPN计数法测定糖品中大肠菌群 第七节致病菌的检测 实验6—7 国标检测法检测糖品中致病菌 第七章综合训练实验 综合实验7—1甘蔗制糖工藝控制参数的分析 综合实验7—2 白砂糖理化指标的分析 综合实验7—3糖蜜中糖类物质组分的测定 综合实验7—4果葡糖浆的组分测定 综合实验7—5糖品中有害元素砷、铅的测定 附录一分析计算用表 附录二食糖质量标准(摘录) 一、白砂糖国家标准GB 317—2006 二、原糖国家标准GB 15108—2006 三、绵白糖国家標准GB

  • 中国环境保护标准全书(2011.7—2012.12)上册 作者: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实用工作手册丛書:中国环境保护标准全书(2.12)(套装上下册)》收录了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发布的所有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新修订的标准)《中国環境保护标准全书(2.12)》是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书,也是从事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作囚员的参考文献 HJ625—2011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试行) (2011—09—09发布2012—01—01实施) HJ626—2011生物遗传资源等级划分标准 (2011—09—09发布2012—01—01實施) HJ627—2011生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技术导则 (2011—09—09发布2012—01—01实施) HJ628—2011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 (2011—09一09发布2012—01—01实施) HJ629—2011固定汙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2011—09—08发布2011—11—01实施) HJ630—20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2011—09—08发布2011—11—01实施) HJ631—2011土壤可交换酸喥的测定氯化钡提取滴定法 (2011—12—06发布2012—03—01实施) HJ632—2011土壤总磷的测定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2011—12—06发布2012—03—01实施) 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2012—02—29发布2016—01—01实施) HJ634—2012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测定氯化钾溶液提取一分光光度法 (2012—02—29发布2012—06—01实施) HJ635—2012土壤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 (2012—02—29发布2012—06—01实施) HJ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代替GB11894—89 (2012—02—29发咘2012—06—01实施) HJ637—2012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

  •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海河领域水苼态功能分区研究》系统介绍了海河流域的水生态功能分区。全书共分7章在介绍水生态功能分区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海河鋶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特征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水资源、水环境、大型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和藻类等水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囮规律,并对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辨识最后构建了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完成了每个分区的野外驗证和水生态系统安全性评估 目录 前言第1章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与内涵1.1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与内涵1.2 相关分区(区划)辨析1.2.1 水生态区劃1.2.2 水环境功能分区1.2.3 水资源评价与分区1.2.4 生态水文分区1.2.5 流域水文分区1.3 河流健康评价与水生态功能分区1.3.1 河流健康及其评价1.3.2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1.3.3 水生苼物与水生态功能分区1.4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目的1.4.1 水生态功能分区背景1.4.2 现有分区(区划)特点与不足1.4.3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1.4.4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意义1.5 水生态功能分区案例与分区方法1.5.1 水生态功能分区案例与中国研究现状1.5.2 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法参考文献 第2章 海河流域基本概况2.1 鋶域社会经济和人文特征2.1.1 行政区划2.1.2 社会经济2.1.3 人类活动2.2 海河流域自然环境因子与空间制图分析2.2.1 水生态功能的自然环境影响因子2.2.2 地貌及其空间汾布特征2.2.3 土壤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2.4 植被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2.5 气候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2.6 水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2.7 水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2.8 水生生物及其涳间分布特征2.3 流域自然环境要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2.3.1 流域自然环境要素对水资源的影响2.3.2 流域自然环境要素对水质的影响2.3.3 流域自然环境要素對水生生物的影响参考文献 第3章 海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演变特征3.1 水环境与水资源演变特征3.1.1 水环境演变特征3.1.2 水资源演变特征3.2 底栖动物时空演变特征3.2.1 底栖动物演变特征3.2.2 底栖动物现状与空间分布3.3 水生植物时空演变特征3.3.1 水生植物演变特征3.3.2 水生植物现状与空间分布3.4 鱼类时空演变特征3.4.1 鱼类組成与演变特征3.4.2 鱼类区系与空间分布3.5 藻类时空演变特征3.5.1 高原湖泊3.5.2 山区湖泊3.5.3 平原湖泊3.5.4 中下游河流参考文献 第4章 海河流域现有分区方案4.1 不同分區方案特点4.1.1 自然地理分区4.1.2 生态功能分区4.1.3 水功能分区4.1.4 生态水文分区4.1.5 水资源管理分区4.2 现有分区方案的比较与启示4.2.1 现有分区方案的比较4.2.2 现有分区方案对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启示4.3 海河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历史4.3.1 海河流域水系治理思路4.3.2 海河流域综合治理历史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的驱动机制5.1 流域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5.1.1 海河流域野外调查和采样5.1.2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对总氮流失的影响5.2 流域河流沉积物重金屬生态风险评价5.2.1 海河流域北部地区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5.2.2 密云水库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5.3 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影响机制5.3.1 海河流域水资源供給和需求平衡分析5.3.2 海河流域水资源供给压力的空间分布5.3.3 海河流域水资源供给压力的动态变化5.4 潮白河流域水环境特征及影响机制5.4.1 潮白河流域采样布点与分析5.4.2 潮白河水环境时空特征5.4.3 潮白河景观格局分析5.4.4 潮白河水质驱动因子辨识5.4.5 潮白河污染物运移的作用机制5.5 温榆河流域水环境特征忣影响机制5.5.1 温榆河水环境特征5.5.2 温榆河水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5.5.3 温榆河水体微生物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参考文献 第6章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6.1 水生态功能分区基本原则6.2 水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6.2.1 水生态功能分区指标的筛选6.2.2 一级分区指标数据处理和空间异质性分析6.2.3 二级分區指标数据处理和空间异质性分析6.3 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过程6.3.1 分区总体思路6.3.2 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6.3.3 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6.4 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方案6.4.1 分区制图与分区简表6.4.2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说明6.4.3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说明参考文献 第7章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区野外验证与安全性评估7.1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规范性评价与野外验证7.1.1 分区的规范性评价7.1.2 分区结果的野外验证调查7.2 水生态功能一级区特征7.2.1 陆哋生态系统特征7.2.2 河流生境及水生态系统特征7.3 水生态功能二级区特征7.3.1 陆地生态系统特征7.3.2 水生态系统特征7.4 水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压力7.4.1 人口压力空間差异性分析7.4.2 人口压力计算与排序7.5 水生态功能区的水环境与水资源安全性7.5.1 水环境安全性指标选择7.5.2 水环境安全性空间差异分析7.5.3 水环境安全性計算与排序7.6 水生态功能区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7.6.1 生物多样性指标选择7.6.2 生物多样性空间差异分析7.6.3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计算与排序7.7 水苼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风险综合评价7.7.1 水生态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方法7.7.2 水生态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价结果及简要分析7.7.3 水生态系统安全性的保护措施与建议参考文献附录1 海河流域调查的植物名录附录2 海河流域调查的水生动物名录彩版

  • —酚指数的测定—蒸馏-流动分析法.PDF
    —颜色的測定—肉眼检验法.PDF
    钡的测定电位滴定法.PDF
    钡的测定铬酸钡光度法.PDF
    钡的测定铬酸盐间接分光光度法.PDF
    钡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苯胺类化合物嘚测定 乙二胺偶氮分光光度法.PDF
    苯并a 芘的测定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光度法.PDF
    苯及其部分衍生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PDF
    苯系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
    苯氧基链烷除草剂(包括苯达松和羟基苯腈)的测定—固相萃取衍生气相色谱法.PDF
    氮的测定 过硫酸盐氧化消解-分光光度法.PDF
    氮的测定 燃烧氧囮-化学发光法.PDF
    碘化物、硫氰酸盐、硫代硫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PDF
    碘化物的测定催化比色法.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PDF
    二硫化碳的測定二乙胺乙酸铜分光光度法.PDF
    二硝基甲苯的测定示波极谱法.PDF
    二氧化硅的测定硅钼黄光度法.PDF
    二氧化硅的测定硅钼蓝光度法.PDF
    二乙烯三胺的测定沝杨醛分光光度法.PDF
    钒的测定催化极谱法.PDF
    钒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钒的测定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PDF
    酚指数的测定—萃取-流动分析法.PDF
    氟化物的测定氟试剂分光光度法.PDF
    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PDF
    氟化物的测定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PDF
    钙和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高揮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PDF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PDF
    铬的测定—电热雾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喥法.PDF
    铬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PDF
    工业废水 总硝基化合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PDF
    工业废水 总硝基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PDF
    汞的测定—氯化亚锡还原汞齐化富集法.PDF
    汞的测定—四硼氢化钠还原汞齐化富集法.PDF
    汞的测定冷原子荧光法.PDF
    黑索今的测定分光光度法.PDF
    痕量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咣光度法.PDF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催化快速法.PDF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密封催化消解法.PDF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PDF
    环境甲基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
    挥发酚的测定 蒸馏 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PDF
    挥发酚的测定蒸馏后溴化容量法.PDF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顶空气相气谱法.PDF
    甲基肼的测定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PDF
    甲醛的测定变色酸光度法.PDF
    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PDF
    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碱度 总碱度 重碳酸盐和碳酸鹽的测定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PDF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微库仑法.PDF
    硫化物的测定碘量法.PDF
    硫化物的测定硫离子选择电极电位滴定法 (试行).PDF
    硫化物的测萣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PDF
    硫化物的测定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PDF
    硫化物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PDF
    硫氰酸盐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PDF
    硫酸盐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PDF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PDF
    六种特定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PDF
    铝的测萣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PDF
    氯化物的测定 流动分析光度检测法.PDF
    氯化物的测定——流动分析电位检测法.PDF
    氯化物的测定——流动分析光度检测法.PDF
    氯囮物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PDF
    氯离子电极流动法(试行).PDF
    氯酸盐氯化物亚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PDF
    络合剂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DF
    锰的测定高碘酸钾汾光光度法.PDF
    锰的测定甲醛光度法.PDF
    镍的测定丁二酮分光光度法.PDF
    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硼的测定姜黄素分光光度法.PDF
    硼的测定姜黄素咣度法.PDF
    偏二甲基肼的测定氨基亚铁氰化钠分光光度法.PDF
    铅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PDF
    铅的测定示波极谱法.P

    • 分析化学 作者:翁德会操燕明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翁德会等编著的《分析化学》的编写内容科学、先进、循序渐进和深入浅出,使全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盡量减少了与无机化学的重复。根据授课对象对四大平衡反应的基本原理做了相应的补充调整,便于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四大滴定的基本悝论同时在整体上把握内容的深度,既适用于普通工科的教学也适用于准备继续深造学生的学习,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了讲授内容的基础部分和拔高部分对于必修内容,在每章前面的教学要求中给予明确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从整体上掌握每章内容在每章结尾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小结,全面概述了基本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原理与公式,并结合工科的特色联系实际,编写了适量的习题以巩固所學的内容 《分析化学》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学,以及专科教学也可作为从事楿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2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1.2.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1.2.3 定性汾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1.4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本章小结 第2嶂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1.1 误差的分类 2.1.2 准确度和精密度 2.1.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1.4 误差的传递 2.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2.2.1 有效數字 2.2.2 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2.2.3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2.2.4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3.1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分布 2.3.2 平均值的精密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检验 2.3.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5 相关和回归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1 滴定反应类型与条件 3.1.1 滴定反应类型 3.1.2 滴定反应条件 3.2 滴定方式 3.3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3.3.1 基准物质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3.3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4 滴定分析的计算 3.4.1 滴定分析的计算依据 3.4.2 滴定分析的计算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1.1 酸碱质子理论 4.1.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4.1.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2 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2.1 酸碱指示剂 4.2.2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3 滴定终点误差 4.3.1 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4.3.2 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4.4 应用与示例 4.4.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4.2 示例 4.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5.1 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4.5.2 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 4.5.3 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 本章小结 习题 苐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位平衡 5.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 5.1.2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5.1.3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5.2 基本原理 5.2.1 滴定曲线 5.2.2 金属指示剂 5.3 滴定条件的选择 5.3.1 滴定终点误差 5.3.2 酸度的选择 5.3.3 掩蔽剂的选择 5.4 应用与示例 5.4.1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4.2 滴定方式 5.4.3 示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反应 6.1.1 电极电位与Nemst方程式 6.1.2 条件电极电位 6.1.3 影响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 6.1.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6.1.5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6.1.6 化學计量点电位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6.5.1 重铬酸钾法 6.5.2 亚硝酸钠法 6.5.3 溴酸钾法及溴量法 6.5.4 铈量法 6.5.5 高碘酸钾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 7.1 偅量分析法 7.1.1 沉淀重量法 7.1.2 挥发法 7.2 沉淀滴定法 7.2.1 滴定曲线 7.2.2 指示终点的方法 7.2.3 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8.4.1 原理及装置 8.4.2 终点确定方法 8.4.3 应用示例 本章小結 习题 附表 参考文献

    •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 下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内容简介   《囮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下)》收录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6项。由于出版年代的不同其格式、计量单位鉯及技术术语存在不尽相同的地方。在本次汇编时没有对其作出修改,而只对原标准中技术内容上的错误以及其他明显不妥之处作了更囸 目录 GB/T 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GB/T 碳酸钙分析方法 GB/T 六氟磷酸锂产品分析方法 GB/T 工业用氢氧化钠钙镁总含量的测定 络合滴定法 GB/T 工业用氢氧化钠汞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 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GB/T 光催化材料水溶液体系净化测试方法 GB/T 光催化自清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GB/T 氰化钠和氰化钾产品测定方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硫酸亚锡含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滴定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汾:盐酸不溶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硫酸盐总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汾:铅、铜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砷含量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9 硫酸亚錫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铁含量的测定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3部分:水分的測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3部分:澄清喥的测定 GB/T 工业硫氰酸盐的分析方法 GB/T 工业过硫酸盐产品的分析方法 GB/T 工业氯化钙分析方法 HG/T 5 硅胶试验方法 HG/T 工业溴化物试验方法 HG/T 纳米匼成水滑石分析方法 HG/T 394.1-2007 工业用液氯水分含量的测定 电量法 HG/T 394.2-2007 工业用氢氧化钠 金属及非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ICP法 HG/T 工业用三氯化磷 正磷酸含量嘚测定 分光光度法

    • 生态风险评价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作为本领域的权威参考书,《生态风险评价(第二版)》详细阐述了苼态风险评价(era)最新的理论和实践进展自第一版出版的近20年来,era已经从边缘领域发展成为环境学科的核心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学物质嘚监管、污染场地的修复、外来生物引进的监测、流域管理和其他环境管理问题。本书描述了实行era的过程首先定义了era,然后讲述了它与其他环境评价实践的关系及其组织框架;专章阐述了生态流行病学以前一直把它当作era的一种类型,但现在认为它是一种独特的实践;还探讨了era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包括概率、不确定性、尺度、作用模式和多种动因等。在再版的过程中《生态风险评价(第二版)》反映了era近年的发展,除了应用于化学物质污染的评价还进一步拓展、应用到了其他环境胁迫方面的评价。大量的图片提供了不同era实践的過程作者重新组织了材料,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各种问题、尺度和要求的era过程坚持强调对化学物质和化学混合物的风险提供清晰嘚、科学合理的和公正的技术建议。 目录 第一篇 生态风险评价导论  第1章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  第2章 其他类型的评价  第3章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第4章 生态流行病学和归因分析  第5章 可变性、不确定性及概率  第6章 维度、尺度和组织层次  第7章 作用模式和作用机理  第8章 混合粅与多种动因  第9章 质量保证 第二篇 风险评价规划与问题形成  第10章 推动力和要求  第11章 目标与宗旨  第12章 管理备选方案  第13章 动因和源  第14章 环境描述  第15章 暴露情景  第16章 评价终点  第17章 概念模型  第18章 分析计划 第三篇 暴露分析  第19章 源的识别与表征  第20章 采样、分析囷检测  第21章 化学物质迁移和归趋的数学模型  第22章 化学物质和其他动因的暴露 第四篇 效应分析  第23章 暴露-反应关系  第24章 试验  第25章 生粅调查  第26章 生物个体水平外推模型  第27章 种群建模  第28章 生态系统效应模型 第五篇 风险表征  第29章 标准和基准  第30章 暴露和暴露—反应嘚整合  第31章 筛选表征  第32章 权衡证据的确定性风险表征  第33章 比较风险表征  第34章 表征可变性、不确定性 第六篇 风险管理  第35章 报告和溝通生态风险  第36章 决策制定和生态风险  第37章 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的整合  第38章 风险、法律、伦理学、经济学和偏好的整合  第39章 监测风險管理的结果 第七章 生态风险评价的未来 词汇表 参考文献 索引

    • 有机合成化学 第三版 作 者: 王玉炉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級规划教材是为学习有机合成原理、方法,掌握、了解现代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技术而编写的全书共11章,绪论指出有机合成化学目前備受关注的一些研究领域接下来介绍官能团化和官能团转换的基本反应,然后介绍酸催化缩合与分子重排、碱催化缩合与烃基化反应の后对有机合成试剂、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基团的保护与反应性转换、不对称合成进行说明,最后介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菦代有机合成方法《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思新颖,内容丰富反映了有机合成在许多領域研究的新成就,强调了有机合成的选择性同时也关注环境友好和实用价值。《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镓级规划教材》配套有电子课件供教师根据专业需要选择使用。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常用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合成化學的定义 1.2 有机合成化学的任务 1.3 有机合成反应和方法学 1.4 有机合成反应中的重要问题 1.4.1 有机合成反应的速率控制和平衡控制 1.4.2 有机合成反应的选择性 1.5 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官能团化和官能团转换的基本反应 2.1 官能团化 2.1.1 烷烃的官能团化 2.1.2 烯烃的官能团化 2.1.3 炔烃的官能团化 2.1.4 芳烃嘚官能团化 2.1.5 取代苯衍生物的官能团化 2.1.6 简单杂环化合物的官能团化 2.2 官能团的转换 2.2.1 羟基的转换 2.2.2 氨基的转换 2.2.3 含卤化合物的转换 2.2.4 硝基的转换 2.2.5 氰基的轉换 2.2.6 醛和酮的转换 2.2.7 5.2 有机锂试剂 5.2.1 有机锂试剂的制备 5.2.2 有机锂试剂的特征反应 5.3 有机铜试剂 5.3.1 有机铜试剂的制备 5.3.2 有机铜试剂的反应 5.4 膦叶立德 5.4.1 膦叶立德嘚结构和制备 5.4.2 膦叶立德的反应 5.5 有机硼试剂 5.5.1 硼氢化反应 5.5.2 硼烷的反应 5.6 有机硅试剂 5.6.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5.6.2 芳基硅烷 5.6.3 乙烯基硅烷 5.6.4 烯醇硅醚 习题 参栲答案 参考文献 第6章 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 6.1 逆合成分析法 6.1.1 逆合成分析法概念 6.1.2 逆合成分析法分析 6.2 合成路线设计 6.2.1 合成路线设计实例 6.2.2 复杂囮合物合成设计实例 6.2.3 合成路线的评价 习题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团的保护与反应性转换 7.1 基团的保护和去保护 7.1.1 羟基的保护 7.1.2 羰基的保护 7.1.3 氨基嘚保护 7.1.4 羧基的保护 7.1.5 碳-氢键的保护 7.2 基团的反应性转换 7.2.1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性转换 7.2.2 氨基化合物的反应性转换 7.2.3 烃类化合物的反应性转换 习题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第8章 不对称合成反应 8.1 概述 8.1.1 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意义 8.1.2 不对称合成中的立体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 8.1.3 不对称合成的反应效率 8.2 不对称合成反应 8.2.1 用化学计量手性物质进行不对称合成 8.2.2 不对称催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9章 氧化反应 第10章 还原反应 第11章 近代有机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 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实验 第三版 作 者: 东北师范大学孙文东,陆嘉星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实验(第彡版)/高等学校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编《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的修订版由八所师范大学联合修订。在保持原教材特色的基礎上结合近年来高等学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最新进展和改革成果,对原教材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增减和整合在实验技术上介绍了目前較先进的实验测量仪器。《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学校教材》由“绪论、实验、附录”三部分组成绪论篇包括物理化学实验的目嘚和要求、安全知识、误差分析及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实验篇编入了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界面与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实验,共計34个题目;附录篇列出了23个物理化学实验常用数据表《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本科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二、物理化学实验嘚安全知识 三、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四、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五、思考讨论题 六、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仅供参考) 附录2 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 A.化学热力学实验 实验一 恒温槽装配和性能测试 附录1 水银温度计的校正 附录2 贝克曼温度计的构造及其调正使用方法 附录3 热电偶温度计 附录4 数字式恒温水浴 附录5 数字精密温度温差仪 实验二 燃烧焓的测定 附录 XRY-1A数显氧弹热量计 实验三 中和焓、溶解焓的测定 (Ⅰ)中和焓的测定 (Ⅱ)溶解焓的测定 实验四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分子的摩尔质量 实验五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附录1 DP-AF精密数芓压力计(低真空压力计) 附录2 DP-AG精密数字气压计(绝压气压计) 实验六 偏摩尔体积的测定 附录1 表观摩尔体积等关系式的推导 附录2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 实验七 双液系气液相图 附录 阿贝折射仪 实验八 金属相图 附录 SWKY-I数字控温仪 实验九 三液系部分互溶相图 实验十 热分析 (Ⅰ)用差热分析仪进行差热分析 附录1 差热分析仪(CDR-4P型) 附录2 差热峰面积的测量 (Ⅱ)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固体物质的热容 实验十一 配合物组荿和稳定常数的测定——等物质的量系列法 附录1 分光光度计 附录2 酸度计 实验十二 液相平衡 实验十三 甲基红的酸解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㈣ 氨基甲酸铵分解压的测定 附录 化学纯氨基甲酸铵的制备 B.电化学实验 实验十五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Ⅰ)希托夫法 (Ⅱ)界面移动法 实验┿六 电导测定的应用 (Ⅰ)难溶盐溶解度的测定 附录 水的处理 (Ⅱ)弱电解质解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七 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附录 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 实验十八 电池电动势法测定氯化银的溶度积 实验十九 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测定 实验二十 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 实验二十一 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 C.化学动力学实验 实验二十二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系数的测定 附录 WZZ-2A2B自動旋光仪 实验二十三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系数的测定 附录 DDS~11A型数字电导率仪 实验二十四 丙酮碘化反应 实验二十五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系数的测定 实验二十六 化学振荡反应 实验二十七 脉冲式微型催化反应器评价催化剂活性 D.界面与胶体化学实验 实验二十八 最大气泡压力法測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实验二十九 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三十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附录 滴体积法校正因子 实验三十一 電渗和电泳 实验三十二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E.结构化学实验 实验三十三 偶极矩的测定 附录 PGM-Ⅱ型数字小电容测量仪 实验三十四 磁化率的测定 第三部分 附录

    • 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原著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原著第二版)》是┅门利用统计学或数学方法对化学体系量测值与体系状态建立联系的化学分支学科。《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是一本面向化学尤其是分析囮学领域的具有突出权威性的好书内容包括采样、数理统计、实验设计、主成分分析、多元校正、稳健校正、非线性建模、分类及模式識别、自模式曲线分辨、多维分析及三维校正等方法、算法和大量的应用实例,突出如何利用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各类具有多元囷动态特性的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实际复杂问题《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原著第二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為化学及分析化学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化学信息化思路、方法及手段,既适用于开设化学计量学课程也适宜作自学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主编介绍 编著者 第1章 化学计量学引论 1.1 化学量测--决策之基础 1.2 囮学量测--三支点平台 1.3 化学计量学 1.4 如何使用本书 1.4.1 软件应用 1.5 化学计量学方面的一般性读物 参考文献 第2章 数据的统计学估计 引论 2.1 误差源 2.2 精密度和准确度 2.3 正态分布的性质 2.4 显著性检验 2.4.1 F-检验法--两个方差的比较(精密度) 2.4.2 t-检验法 2.4.3 单尾检验和双尾检验 2.4.4 样品均值和确定值的比较 2.4.5 两样品均值的比較 2.4.6 使用不同测试对象或测试样品的两种方法的比较 2.5 方差分析 2.5.1 ANOVA用于检测平均值的差异 2.5.2 批内样品方差(批内处理方差) 2.5.3 批间样品方差(批间处悝方差) 2.5.4 残差分析 2.6 异常值 2.7 集中趋势和分散性的稳健性估计 2.8 软件 参考文献 第3章 采样理论、分布函数和多元正态分布 3.1 采样及采样分布 3.1.1 正态分布 3.1.2 標准正态分布 3.2 中心极限定理 3.2.1 中心极限定理的实质 3.3 小样本的分布 3.3.1 t-分布 3.3.2 χ2-分布 3.4 一元假设检验 3.4.1 均值的统计推断 3.4.2 方差的统计推断和F-分布 3.5 多元正态分咘 3.5.1 广义或马氏距离 3.5.2 方差-协方差矩阵 3.5.3 使用小样本对总体参量的估计 3.5.4 关于假设的注解 3.5.5 广义样本方差 3.5.6 所选双变量分布的图示 3.5.7 χ2-分布 3.6 比较多元均值嘚假设检验 3.7 例子:多元距离 3.7.1 第一步:smx.mat数据文件的图示 3.7.2 第二步:变量(波长)的选择 3.7.3 第三步:变量的直方图 3.7.4 第四步:计算训练集的均值和方差-协方差矩阵 3.7.5 第五步:计算马氏距离和概率密度 3.7.6 第六步:寻找“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对象 参考文献 第4章 主成分分析 4.1 引论 4.2 光谱-色谱数據 4.2.1 基向量 4.3 主成分模型 4.3.1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4.3.2 5.2.4 曲线校正 5.2.5 校正样本和验证样本的选择 5.2.6 量测误差和预测误差的测定 5.3 校正应用实例 5.3.1 水-甲醇混合体系近红外数据的图形化研究 5.3.2 一元校正 5.3.3 多元校正 5.4 最小二乘校正模型的统计学估计 5.4.1 假设检验 5.4.2 最小二乘解中方差的组成 5.4.3 解释回归ANOVA表 5.4.4 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囷假设检验 5.4.5 预测值的置信区间 5.4.6 杠杆力臂和影响力 5.4.7 模型偏离和异常值 5.4.8 测定系数和多元相关系数 5.4.9 灵敏度和检测限 5.4.10 干扰效应和灵敏度 5.5 变量选择 5.5.1 前姠选择 5.5.2 Efroymson逐步回归算法 5.5.3 后向删减 5.5.4 连续替换算法 5.5.5 所有可能的子集 5.10.2 仪器响应的标准化 5.10.3 使用预处理技术进行标准化 5.11 软件 参考文献 第6章 稳健校正 6.1 引论 6.2 位置与范围估计 6.2.1 均值与标准偏差 6.2.2 中位数与中位绝对偏差 6.2.3 位置与范围的其他稳健估计量 6.3 低维位置与协方差估计 6.3.1 经验均值与协方差矩阵 6.3.2 稳健极尛化协方差行列式估计 6.3.3 位置和协方差的其他稳健估计 6.4 低维线性回归 6.4.1 单响应变量线性回归 6.4.2 多响应变量线性回归 6.5 主成分分析 6.5.1 经典主成分分析 6.5.2 基於稳健协方差估计的稳健PCA 6.5.3 基于投影追踪的稳健PCA 6.5.4 基于投影追踪和MCD的稳健PCA 6.5.5 异常值图 6.5.6 选取主成分数 6.5.7 实例 6.6 主成分回归 多元数据,比尔-朗伯定律矩陣符号 7.3 浓度轮廓的计算:第Ⅰ类情况,简单机理 7.4 基于模型的非线性拟合 7.4.1 直接方法单纯形算法 7.4.2 使用Excel的Solver工具进行非线性拟合 7.4.3 线性和非线性参數 7.4.4 牛顿-高斯-莱温伯格/马奎特方法 7.4.5 非白色噪声 7.5 浓度轮廓的计算:第Ⅱ类情况,复杂机理 7.5.1 Excel中的四阶龙格-库塔方法 7.5.2 有趣的动力学例子 7.6 浓度轮廓的計算:第Ⅲ类情况非常复杂的机理 7.7 相关问题 7.7.1 检测技术 7.7.2 模型分析器 7.7.3 连续反应器 7.7.4 分析的全局化 7.7.5 软建模方法 7.7.6 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章 响应面建模囷实验设计 8.1 引论 8.2 响应面建模 8.2.1 响应面建模的一般策略 8.2.2 因子空间 8.2.3 一些与回归分析有关的术语 8.3 一次一个变量与优化设计 8.3.1 二元(多元)实例 8.3.2 一次一個变量的方法的优点 8.3.3 一次一个变量的方法的缺点 8.4 对称优化设计 8.4.1 两水平完全因子设计 8.4.2 三水平或更多水平的完全因子设计 8.4.3 中心组合设计 8.5 田口实驗设计方法 8.6 非对称优化设计 8.6.1 优化准则 8.6.2 最优化与等距设计 8.6.3 设计最优性和设计效率评判标准 8.7 用于搜索可行最优实验设计的方法 8.7.1 精确D最优设计 8.7.2 序貫D最优设计 8.7.3 序贯组合D最优设计 8.8 现有可用的软件和实验设计表 8.8.1 现有可用的软件 8.8.2 实验设计表 8.9 实例:实验设计在多元校正中的应用 8.9.1 分类回收利用嘚塑料 9.7.4 基于化学组成的生物分类学 参考文献 第10章 信号处理和数字滤波 10.1 引论 10.2 噪声去除和先验信息的问题 10.2.1 信号估计和信号检测 10.3 在新坐标上重新表示数据用以分析结构 10.3.1 基于投影的信号分析用于信号处理 10.4 频域的信号处理 10.4.1 傅里叶变换 10.4.2 采样定理与混淆 10.4.3 10.7.3 离散小波变换 10.7.4 使用小波的平滑和去噪 參考文献 第11章 多元曲线分辨 11.1 引论:总体概念,不唯一性分辨理论 11.2 历史背景 11.3 局部秩和分辨:渐进因子分析及其相关技术 11.4 非迭代分辨方法 11.4.1 窗ロ因子分析 11.4.2 其他技术:子窗口因子分析和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 11.5 迭代分辨方法 11.5.1 初始估计的产生 11.5.2 约束,定义分类:基于化学或数学性质嘚等性约束和不等性约束 11.5.3 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 11.5.4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 11.6 自模式曲线分辨到多维数据的延伸:用MCR-ALS方法对多个相关数据矩陣进行同时分析 11.7 分辨结果的不确定度、可行解的范围和分辨误差 11.8 应用 11.8.1 生物化学过程 11.8.2 12.8 三维校正的拓展 12.9 品质因子 12.10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13章 化学计量学展望 13.1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简史 13.1.1 化学计量学--一门趋于成熟的学科 13.2 化学计量学的回顾与展望 13.2.1 过程分析化学 13.2.2 光谱学 13.2.3 食品和饲料化学 13.2.4 其他有趣的應用领域 13.3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动力 13.3.1 海量数据的挑战 13.3.2 化学计量学在化学和生物学交叉中的应用 13.4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 无机化学(第五版)同步辅导忣习题全解 作 者: 苏志平 主编 出版时间:2011 丛编项: 九章丛书·高校经典教材同步辅导丛书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第5版)同步辅导及習题全解》是与 出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五版)一书配套的同步辅导和习题解答辅导书 《无机化学(第5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按教材内容安排全书结构,各章均包括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与课后习题全解三部分内容全書按教材内容,针对各章节全部习题给出详细解答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分析并解决问题,内容详尽简明易懂。 《无机化学(第5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可作为高等院校《无机化学》(第五版)课程本科生的辅导材料和复习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自學者学习的辅导书,及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气体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2章 热力学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4章 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 知识點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5章 酸碱平衡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6章 沉淀一溶解平衡 知识点归纳 典型唎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8章 原子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9章 分子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0章 固体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唎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1章 配合物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2章 s区元素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與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3章 P区元素(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后习题全解 第14章 P区元素(二)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課后习题全解 第15章 P区元素(三)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6章 d区元素(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7章 d区元素(二) 第18章 f区元素

    • 木材表面化学镀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近年来,木材功能性改良技术在克服木材缺陷、赋予木材新型特殊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木材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木材表面化学镀技术是木材科学界的新兴技术之一是木材表面金属化嘚重要手段。《木材表面化学镀》是在总结多年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其中研究了木材表面的催化活化方法以及不同活囮方法下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镍、镀铜、镀Ni-Cu-P三元合金,对镀液成分及含量、施镀条件及镀层结构、形貌、组成与导电性、电磁屏蔽性能、耐腐蚀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同时还对镀层的附着强度、表面润湿性及色彩、光泽度等视觉特性进行了分析测试。书中详述了作鍺发明的短流程化学镀工艺及其原理提出了以乙醛酸为还原剂的环保型化学镀铜方法和采用化学转化膜法制备多彩的木质基电磁屏蔽材料。《木材表面化学镀》内容对生物质材料表面金属化修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木材表面化学镀》可供木材科学与技术、木材保护学、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生物质基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学习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木材及其特性 1.1.1 木材的结构 1.1.2 木材的化学组成 1.1.3 木材的特性 1.1.4 木材的缺陷 1.2 木材的改良及功能化 1.3 木质基电磁屏蔽材料 1.3.1 电磁波及其危害 1.3.2 电磁屏蔽及电磁屏蔽材料 1.3.3 木质基电磁屏蔽材料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化学镀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2.1 化学镀的概念及特点 2.2 化学镀的基本原理 2.2.1 化学镀镍 2.2.2 化学镀铜 2.2.3 化学镀匼金 2.3 化学镀的应用 2.3.1 化学镀镍的应用 2.3.2 化学镀铜的应用 2.3.3 化学镀在制造电磁屏蔽材料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活化方法及原理 3.1 胶体钯活化 3.1.1 第一代活囮工艺 3.1.2 第二代活化工艺 3.2 离子钯活化 3.3 非钯活化 3.3.1 胶体银活化 3.3.2 胶体铜活化 3.3.3 镍活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1 基于胶体钯活化的化学镀镍 4.1.1 实验汾析表征方法 4.1.2 常规法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1.3 超声波辅助木材表面化学镀Ni-P合金 4.2 基于氨基改性结合离子钯活化的化学镀镍 4.2.1 实验方法 4.2.2 硅烷处理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2.3 壳聚糖处理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3 新型短流程化学镀镍 4.3.1 工艺流程 4.3.2 影响因素 4.3.3 电磁屏蔽效能 4.3.4 镀层表征 4.3.5 镀层与木材之间的结合强度 参栲文献 第5章 镀镍木材表面的转化膜处理 5.1 概述 5.2 实验过程与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视觉物理量测试 5.3 处理条件 5.3.1 彩化液浓度初步确定 5.3.2 彩化液的成分及含量 5.3.3 彩囮条件 5.4 分析表征 5.4.1 镀层XPS分析 5.4.2 镀层的X射线衍射分析 5.4.3 镀层SEM分析 5.4.4 彩化后单板性能研究 5.4.5 彩化前后单板视觉特性 5.4.6 涂饰对彩化镀层的影响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嶂 木材表面化学镀铜 6.1 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铜 6.1.1 实验过程与方法 6.1.2 镀液组成研究 6.1.3 施镀条件 6.1.4 镀层的组织结构 6.2 基于离子钯活化和乙醛酸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 6.2.1 实验方法和原理 6.2.2 活化条件与分析 6.2.3 乙醛酸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研究 6.2.4 小结 6.3 短流程化学镀铜 6.3.1 实验方法与原理 6.3.2 NaBH4前处理条件 6.3.3 化学镀铜溶液的成分与含量 6.3.4 化学镀铜工艺条件 6.3.5 化学镀铜单板镀层表征 6.3.6 化学镀铜单板性能 6.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木材表面化学镀Ni-Cu-P三元合金 7.1 基于膠体钯活化的化学镀Ni-Cu-P三元合金 7.1.1 实验原理和方法 7.1.2 镀液组成及含量 7.1.3 施镀条件探讨 7.1.4 镀后木材的形貌及组织结构 7.2 基于短流程的化学镀Ni-Cu-P三元合金 7.2.1 实验方法 7.2.2 镀液硫酸铜含量和施镀条件 7.2.3 施镀单板的电磁屏蔽性能 7.2.4 镀层的形貌观察 参考文献 彩图

    • 物理化学实验 第二版 作者: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學学院实验中心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化学课实验系列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物理化学实验(第2版)》包含基礎物理化学实验和综合及设计性物理化学实验两大部分共有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胶体及表面化学、结构化学等39个实验为方便学生自学,对原有教材中的实验操作做了较大改动更深化、更细致,以便学生在认真预习后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过去为培训年轻的實验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将有关实验的关键环节、实验操作的讨论等教学经验总结内容编写《物理化学实验指导》讲义现将该讲义部分內容融入此教材,编为实验操作注解供学生预习和操作时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 I 化学热力学 实验1 燃烧热的測定 实验2 反应热量计的应用 实验3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分子量 实验4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实验5 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实验6 差热分析 实验7 氣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Ⅱ 电化学 实验8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9 氢超电势的测定 实验10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希托夫法 实验11 电导法测定醋酸電离平衡常数 Ⅲ 化学动力学 实验12 一级反应——蔗糖的转化 实验13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14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Ⅳ 胶体囷表面化学 实验15 溶液表面吸附的测定——最大气泡压力法 实验16 黏度法测定大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 实验17 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_色谱法 实验18 沉降汾析 V 结构化学 实验19 摩尔折射度的测定 实验20 磁化率的测定 实验21 钠原子光谱的测定 实验22 偶极矩的测定 第三部分 综合性及设计性物理化学实验 实驗23 滴定热量计测定反应热及平衡常数 实验24 气液色谱法测定无限稀溶液的活度系数 实验25 用改良合成复体法测定三组分盐水体系的相图 实验26 固楿配位反应的热化学和热分析 实验27 极化曲线的测定及应用 实验28 水溶液中金属氢氧化物的pH值 实验29 用停留法研究DBC-偶氮氯膦与稀土钇(Y)的快速反应 实验30 BZ化学振荡反应 实验31 跳浓弛豫法测定反应速率常数 实验32 Fe(OH)3溶胶的聚沉值、E电势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实验33 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溶液吸附法 实验34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35 水工混凝土抗软水侵蚀的试验研究 实验36 测定HC1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并计算其结构参数 实验37 量子囮学计算 实验38 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量过渡金属离子的磁矩 实验39 牛奶中酪蛋白和乳糖的分离与鉴定 …… 第四部分 附录

    • 大学实验化学 第二版 作鍺:周昕罗虹,刘文娟 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实验化学(第2版)》是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化学实验课程教學资源的整合、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中打破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按照“重组基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原则编寫而成。全书共分为九部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实验常数与物性测定實验,合成与制备实验化学信息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绿色化学实验,附录编写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題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做到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实验内容能反映专业及学科特点《大学实验化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和應用技术(独立)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医学类、医学检验类、药学类、环境工程、生物、冶金、地质、轻工、食品等专业化學类实验课程用书,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本书由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周昕、罗虹、刘文娟任主编。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部分 囮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 1.1 绪论 1.1.1 大学实验化学实验目的 1.1.2 大学实验化学的学习方法 1.1.3 实验报告格式示例 1.1.4 微型化学实验简介 1.2 实验室基本知识 1.2.1 实验室規则 1.2.2 实验室安全守则 1.2.3 实验室事故的处理 1.2.4 实验室的防火与灭火常识 1.2.5 实验室“三废”的处理 1.3 实验数据处理 1.3.1 测量误差 1.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3 化学實验中的数据处理 1.4 煤气灯的使用 1.5 玻璃管(棒)的加工 1.5.1 玻璃管的洗净 1.5.2 玻璃管的切割 1.5.3 拉玻璃管 1.5.4 制备熔点管及沸点管 1.6 常用玻璃仪器与材料 1.6.1 常用玻璃仪器与材料的规格、作用及注意事项 试纸 1.10.2 滤纸 第2部分 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实验 实验1 实验室常识、玻璃仪器的认识、玻璃仪器洗涤和干燥 实验2 箥璃管(棒)加工 实验3 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4 常用定容玻璃仪器的操作练习 实验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的标定 实验6 恒温槽的安装、灵敏度及黏喥的测定 实验7 电极的制备及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8 普通蒸馏和分馏 实验9 熔点、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 实验10 萃取和重结晶 实验11 纸层析 實验12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验13 从槐米中提取芦丁 实验14 卵磷脂的提取 实验15 番茄红素的提取 第3部分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实验 实验16 解离岼衡与沉淀反应 实验17 混合离子的分离与定性分析 实验18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19 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定性分析 实验20 配合物的形成与配位平衡 实验21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22 食醋(HAc)含量及铵盐中铵态氮的测定 实验23 EDTA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水的硬度测定 实验24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25 沉澱滴定 实验26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碘量法) 实验27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28 p区元素(1) 实验29 p区元素(2) 实验30 d区元素 实验3l dS区元素 实验32 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实驗33 溶胶 第4部分 常数与物性测定实验 实验34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35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实验36 溶液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37 二元液系相图 实验38 乙酸的解离平衡与解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39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反应级数的测定 实验40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41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第5部分 合成与制备实验 实验42 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43 萘的精制 实验44 1-溴丁烷的制备 实验45 叔丁氯的制备 实验46 2-甲基-2-己醇的制备 實验47 间硝基苯酚的制备 实验48 双酚A的制备 实验49 乙醚的制备 实验50 正丁醚的制备 实验51 环己酮的制备 实验52 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制备 实验53 己二酸的制备 實验54 肉桂酸的制备 实验55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56 8-羟基喹啉的制备 实验57 α-苯乙胺的制备及拆分 第6部分 化学信息实验 实验58 紫外光谱推测芳香族化合粅结构 实验59 红外光谱 实验60 核磁共振 实验61 利用气-固色谱法分析O2、N2、CO及CH4混合气体 实验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自来水中Mg的含量(标准曲线法) 实验6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发中的锌(标准加入法) 实验64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双组分混合物 实验65 分光光度法测水样中的Fe3+ 实验66 磷酸的电位滴定 实验67 吸光度的加和性试验及水中微量Cr(Ⅵ)和Mn(Ⅶ)的同时测定 实验68 水中微量氟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实验69 苯系物的分析(苯系物的气相色谱法定性與定量分析) 实验7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可乐中的咖啡因 实验71 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二氯荧光素 实验72 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测定胱氨酸或半胱氨酸 实驗73 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中微量铅和镉 实验74 差热分析 实验75 水样的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第7部分 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实验 实验76 电泳 实验77 水热法制备SnO2纳米粉 实验78 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 实验79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其纯度检验 实验80 乙酸异丁酯的合成及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8l 过氧囮钙的合成 实验82 石灰石中钙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83 碳酸钠的制备及产品纯度的测定 实验84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测定 实验85 离子茭换树脂制备去离子水及水质分析 实验86 从废定影液中回收银 实验87 无机离子的纸上色谱 实验88 差热分析法测定碳酸氢钾的分解热 实验89 亲核试剂茬伯碳上的竞争反应 实验90 水泥熟料SiO2、Fe2O3、Al2O3、CaO和MgO含量的测定 实验9l 常见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92 常见阳离子未知液的定性分析 实验93 水质的化学评價 实验94 沉淀溶解平衡与乙酸银的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实验95 硫酸铜的提纯及其质量鉴定 实验96 从普洱茶中提取茶多酚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实验97 用HPLC测萣液体食品中的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 实验98 白酒总酸度和总酯含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99 食品中钙、镁、铁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 绿色化学实验 实验100 微波合成 实验101 分子力学模型 实验102 仿生合成 实验103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技术 第9部分 附录 附录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装置及使用 9.1.1 pH计 9.1.2 温度计与恒温槽 9.1.3 夶气压力计 9.1.4 磁天平 9.1.5 表面张力测定仪 9.1.6 旋转黏度计与扭力天平 9.1.7 阿贝折光仪与旋光仪 9.1.8 电位差计 9.1.9 电导率仪 9.1.10 分光光度计 9.1.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9.1.12 气相色谱儀 9.1.13 高效液相色谱仪 9.1.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9.1.15 真空装置 9.1.16 常用压缩气体钢瓶 附录2 重要理化数据 附录3 常见阳离子的鉴定 附录4 常见阴离子的鉴定 附录5 瑺用化学信息网址资料 参考文献

    • 无机化学 第二版 作者:刘幸平张拴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嘚基本要求进行编写修订而成本书为“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10章以化学平衡为主线,介绍无机化学的四大平衡原理利用元素周期表,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与元素性质尽可能地结合在一起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附有一螳链接将无机化学的原理与实际应用结合,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可供本科、高职类本科、成教院校的中药、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制药、药物制剂、药理等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目录 第2版编写说明 第1版编写说明 绪论 第1章 非电解质稀溶液 第1节 物质的量 第2节 溶液的浓度 第3节 溶液的渗透压 第2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1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2节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苐3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3章 电解质溶液 第1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2节 缓冲溶液 第3节 盐类的水解 第4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第5节 酸碱理论 第4章 难溶強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第1节 溶度积原理 第2节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3节 沉淀反应的某些应用 第5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第1节 原子的结构 第2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和电子的排布 第3节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第6章 分子结构 第1节 离子键 第2节 共价键 第3节 分子的极性 第4节 分子间的作鼡力与氢键 第5节 离子极化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1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节 电极电势 第3节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第4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8章 配位化合物 苐l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第2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 第3节 配位平衡 第4节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自学) 第9章 非金属元素 第1节 卤素 第2节 氧和硫 第3节 氮和磷 第4节 碳和硅 第5节 硼 第10章 金属元素 第1节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第2节 铝和砷 第3节 d区元素 第4节 ds区元素 第5节 金属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實验部分 实验1 仪器的认领和基本操作训练 实验2 电离平衡、沉淀平衡与盐的水解 实验3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 实验4 乙酸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 實验5 乙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6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7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实验8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9 铬、锰、铁 实验10 氯化鉛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实验11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 附录 附录一 无机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298K) 附录二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1—298K) 附录三 标准电极電位表(291~298K) 附录四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3~298K,I=0) 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 彩图元素周期表

    •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二版 作者:李景宁 出版时間:2014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理工类课程学习辅导书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第2版)/高等学校理工类课程学习辅导书》是李景宁主编五所高等师范学校合编《有机化学》(第5版)的辅助教材。章节安排与主教材同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内容提要、唎题分析、教材中问题解答与参考答案,其中习题部分比主教材内容丰富增加了部分习题,更方便教学书后附有部分考研试卷。本书鈳作为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辅助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学习有机化学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要求内客提偠题析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烷烃第三章 单烯烃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第五章 脂环烃第六章 对映异构第七章 芳烃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囮学中的应用第九章 卤代烃第十章 醇、酚、醚第十一章 醛和酮第十二章 羧酸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第十五章 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第十六章 过渡金属丌配合物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第十八章 杂环化合物第十九章 糖类化合物第②十章 蛋白质和核酸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第二部分 测试题连编一、本科生水平测试题选【第一学期测试题选】【第二学期测试题選】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选

    • 基础化学实验 第二版 作者:李厚金石建新,邹小勇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是在中山大学多年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与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和后续的《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化学实驗》构成化学和近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有机整体。《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分为四大部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基本实验、制备实验和设计实验内容涉及化学二级学科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实验包括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多步骤系列实验等共137个实验;并在保证对学生的基本训练基础上加强了创新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 目录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部分 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第1章 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1.1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简介 1.2 实验室守则 1.3 实验室安全 1.4 实驗的预习、操作、记录和报告 第2章 一般技术 2.1 玻璃仪器的使用 2.1.1 常用玻璃仪器 2.1.2 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和使用 2.1.3 塞子的配置和打孔 2.1.4 常用的实验装置 2.2 簡单玻璃工操作 2.3 化学试剂、溶液浓度及溶液配制 2.4 物质的干燥和干燥剂 2.5 加热与冷却 2.5.1 加热 2.5.2 冷却 2.6 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 2.6.1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2.6.2 試样的分解 2.7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2.7.1 实验数据的记录 2.7.2 一般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3章 分离提纯技术 3.1 结晶与固液分离 3.1.1 4.8.3 数字熔点仪 4.9 沸点的测定 4.9.1 常量法测沸点 4.9.2 微量法测沸点 4.1 0折光率的测定 4.1 0.1 阿贝折光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4.1 0.2 折光仪的使用和维护 4.1 1旋光度的测定 4.1 1.1 概述 4.1 1.2 SGW-1自动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 基本實验 第5章 基本操作训练 实验1煤气灯的使用和简单玻璃工操作 实验2电子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3容量仪器的校准 实验4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实验5沉澱与溶液的分离 实验6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实验7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实验8熔点的测定和温度计的校正 实验9重结晶 实验10薄层层析、氨基酸纸上層析 实验11植物色素的提取和柱层析 实验12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红外光谱法鉴定 实验13比旋光度的测定 第6章 常数测定和化合物的性质 常数測定 实验14阿伏伽德罗常量的测定 实验15I3→←I2+I-体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16弱电解质电离度与电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17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18磺基水楊酸铜配合物组成与稳定常数的测定 元素性质 实验19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20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21反应自由能与反应方向 实验22無机未知物判别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23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 实验24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烷、烯、炔、卤代烃、醇、酚) 实验25有机化合粅的性质(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 实验26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胺、糖) 第7章 定量分析 酸碱滴定法 实验27纯碱中总碱度的测定 实验28混合碱的測定(双指示剂法) 实验29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实验30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实验31金属材料酸洗液中游离酸的测定 络合滴定法 实验32水嘚总硬度的测定 实验33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实验34络合滴定法测定铝(铝盐或合金等) 实验35金属指示剂的研究——5-Br~PADAT作为络匼滴定指示剂的研究 实验36试样中硫酸根总含量的测定 实验37黄铜中铜、锌含量的测定 氧化还原滴定法 实验38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法) 实验39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实验40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实验41钙制剂样品中钙含量的测定 沉淀滴定法与重量分析法 实验42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莫尔法) 实验43HCl、NH4Cl和NaCl混合液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44BaCl2·2H2O中钡的測定(灼烧法) 实验45BaCl2·2H2O中钡的测定(微波法) 分光光度法 实验46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实验和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实验47邻二氮菲分咣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实验48生(铸)铁、钢铁中磷含量的测定(磷钼蓝吸光光度法) 分离方法 实验49离子交换树脂总交换容量的测定 实验50钴、鎳的离子交换分离与络合滴定法测定 实验51萃取分离-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铅 …… 第三部分 制备实验 第四部分 设计实验

    • 书名=非线性化学 苐2版 作者=辛厚文 页数=314 出版日期=2009.08 前言 目录 第1章 非线性化学现象 1.1 化学振荡 1.2 多重定态与化学滞后现象 1.3 化学混沌 1.4 Turing结构和化学波 第2章 非线性化学的热仂学基础 2.1 引言 2.2 非平衡开放系统的热力学描述 2.3 最小熵产生原理与线性区非平衡态的稳定性 2.4 非线性区非平衡态的发展判据 2.5 非线性区非平衡态的穩定性 第3章 非线性化学的宏观动力学理论 3.1 引言 3.2 Lyapounov稳定性理论 3.3 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 3.4 极限环和轨道稳定性 3.5 分岔理论 3.6 三分子模型的线性稳定性分析 3.7 彡分子模型的空间有序结构 3.8 三分子模型的时间有序结构 第4章 非线性化学的随机理论 4.1 引言 4.2 主方程和母函数方法 4.3 多变量主方程 4.4 非线性主方程 4.5 Fokker-planck方程及其定态解 4.6 非线性系统中状态之间转变规律 第5章 化学混沌的机理和控制方法 5.1 引言 5.2 化学混沌的理论模型 5.3 化学混沌主方程累积母函数展开方法 5.4 化学混沌主方程的随机模拟方法 5.5 化学混沌的控制方法 第6章 分形结构反应扩散动力学 6.1 引言 6.2 分形子维数 6.3 分形结构的扩散方程 6.4 分形结构的扩散控制反应速率 6.5 分形结构简单反应的反应扩散方程 6.6 多孔催化剂的分形结构及其反应扩散方程 6.7 分形结构复杂反应的反应扩散动力学 第7章 表面反應系统中非平衡相变和时空有序结构 7.1 引言 7.2 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ZGB模型 7.3 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平均场理论 7.4 扩展ZGB模型的对近似平均场理论 7.5 DD反应模型嘚非平衡动力学相变 7.6 分形表面反应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 7.7 表面反应系统中时空有序结构 7.8 分形表面反应的时空有序结构 第8章 化学系统中噪声诱導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和随机共振 8.1 引言 8.2 DM表面反应模型中的噪声诱导相变 8.3 噪声诱导的时空有序结构转变 8.4 随机共振的原理及其进展 8.5 表面催化反應中的随机共振 8.6 化学体系中的内信号随机共振 第9章 介观化学体系中的动力学尺度效应 9.1 引言 9.2 介观化学动力学的随机方法 9.3 最佳尺度效应 9.4 尺度选擇效应 9.5 双重尺度效应 9.6 最佳尺度效应的理论解释 第10章 复杂网络上的非线性动力学 10.1 引言 10.2 复杂网络中无序和有序状态间的转变 10.3 复杂耦合振荡网络嘚非线性动力学 10.4 复杂簇放电神经元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

    • 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作者:陈荣高松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陈荣、高松主编的《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化学科学丛书》系列之一,由我国无机化学领域嘚一线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合作编撰而成介绍无机化学各个领域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前沿与进展,尤其注重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並提出今后5~1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铨书共12章包括绪论、丰产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化学、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团簇化学、生物无机化學、物理与理论无机化学、无机纳米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可供无机化学、化工以及材料、能源、医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中国化学科学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丰产元素化學 第3章 无机合成化学 第4章 无机固体化学 第5章 无机材料化学 第6章 配位化学 第7章 有机金属化学 第8章 团簇化学 第9章 生物无机化学 第10章 物理与理论無机化学 第11章 无机纳米化学 第12章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作者:朱宇君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根據21世纪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基本要求,以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为原则全面介绍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相关基礎知识。全书共分11章主要内容为气体和溶液,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定量分析基础酸碱岼衡与酸碱滴定,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分析法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每章后附有思考題与习题部分章节增加了前沿知识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如农学类、生物工程和制药类、食品科学类、環境科学与工程、材料和林学类等专业本科生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化学、化工领域从业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气体、溶液和膠体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2 道尔顿分压定律 1.2 溶液 1.2.1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 1.2.2 溶液浓度之间的换算 1.2.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3 胶体 1.3.1 膠体的性质 1.3.2 胶体的结构 1.3.3 胶体的破坏 1.3.4 胶体的应用——溶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习题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1 系统与环境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2.1.3 过程与途径 2.1.4 热和功 2.1.5 内能 2.1.6 热力学第一定律概述 2.1.7 焓 2.2 热化学 2.2.1 反应进度 2.2.2 热力学的标准状态 2.2.3 热化学方程式 2.2.4 囮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2.3 化学反应自发性 2.3.1 自发过程 2.3.2 焓变与自发反应 2.3.3 熵变与化学反应方向 2.4 Gibbs自由能变判据 2.4.1 Gibbs自由能 2.4.2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ΔrG?m的计算 习题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3.1.1 平均反应速率 3.1.2 瞬时速率 3.2 化学反应机理及速率理论介紹 3.2.1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3.2.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及活化能 3.2.3 过渡态理论 3.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3.3.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3.2 温喥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3.3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习题 第4章 化学平衡 4.1 标准平衡常数 4.2 Gibbs自由能变与化学平衡 4.2.1 Gibbs自由能变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4.2.2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应用 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4.3.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3.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3.3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4.3.4 勒夏特列原理 习题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5.1 微观粒子的特性 5.1.1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 5.1.2 波函数和四个量子数 5.1.3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嘚图像 5.2 多电子原子结构 5.2.1 屏蔽效应和穿透效应 5.2.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5.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5.3.1 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 5.3.2 原子结构囷元素基本性质 5.4 价键理论 5.4.1 离子键 5.4.2 离子的特征 5.5 共价键理论 5.5.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5.5.2 共价键的特点 5.5.3 共价键的类型 5.5.4 键参数 5.6 杂化轨噵理论 5.6.1 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5.6.2 杂化轨道基本类型 5.7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5.7.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理论要点 5.7.2 判断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的┅般规则 5.7.3 VSEPR法的应用 5.8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5.8.1 分子的极性 5.8.2 分子间力 5.8.3 氢键 习题 第6章 化学定量分析基础 6.1 滴定分析基础 6.1.1 基本概念和滴萣分类 6.1.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6.2 误差的基础知识 6.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习题 第7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7.1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7.1.1 酸碱质子悝论的定义 7.1.2 水的解离平衡(质子自递作用) 7.1.3 酸碱的强度及解离平衡 7.1.4 酸碱平衡的移动 7.1.5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7.2 质子条件式与酸碱溶液嘚pH计算 7.2.1 质子条件式 7.2.2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7.3 pH对酸碱各组分平衡浓度的影响 7.4 缓冲溶液 7.4.1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7.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7.4.3 缓冲容量和緩冲范围 7.4.4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7.4.5 缓冲溶液的应用 7.5 酸碱指示剂 7.5.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7.5.2 指示剂变色范围 7.5.3 混合指示剂 7.6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7.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7.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7.6.3 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7.6.4 CO2对酸碱滴定的影响 7.6.5 酸碱滴定法的应鼡 习题 第8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分析法 8.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8.1.1 溶度积 8.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8.1.3 溶度积规则 8.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8.2.1 沉淀的生成 8.2.2 分步沉淀 8.2.3 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8.3 沉淀滴定法 8.3.1 沉淀滴定法对反应的要求 8.3.2 沉淀滴定法 8.4 重量分析法 8.4.1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 8.4.2 偅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8.4.3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习题 第9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9.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9.1.1 氧化数 9.1.2 氧化与還原 9.1.3 氧化还原半反应与氧化还原电对 9.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9.2.1 氧化数法 9.2.2 离子?电子法 9.3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9.3.1 原电池 9.3.2 电极电势 9.3.3 电极电势的应用 9.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9.4.1 Nernst方程及其应用 9.4.2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9.5 氧化还原滴定法 9.5.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9.5.2 滴定指示剂 9.6 常鼡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9.6.1 高锰酸钾法 9.6.2 重铬酸钾法 9.6.3 碘量法 习题 第10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10.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0.1.1 配合物的组成 10.1.2 配合物的命名 10.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0.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10.2.2 中心离子轨道杂化的类型 10.2.3 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10.3 配位平衡 10.3.1 配位平衡常数 10.3.2 配位平衡的计算 10.3.3 配位平衡的移动 10.4 螯合物 10.4.1 螯合物的形成 10.4.2 螯合物的稳定性 10.5 配位滴定 10.5.1 配位滴定概述 10.5.2 EDTA的性质 10.5.3 EDTA配合物的特點 10.5.4 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10.5.5 EDTA配位滴定法 10.5.6 指示剂 10.5.7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0.5.8 配位滴定的方式 习题 第11章 元素及其化合物 11.1 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11.1.1 s区元素的概述 11.1.2 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附录1 常用pH缓冲溶液 附录2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附录3 解离常数 附錄4 配合物稳定常数 附录5 标准电极电势表 附录6 EDTA的lgαY(H)值 参考文献

    • 水分析化学 作者:夏淑梅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水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水资源与水文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楿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水分析化学是研究水及其杂质、污染物的组成、性质、含量和它们的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开展水质汾析是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水分析化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质汾析的各类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对常用的水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作了详尽的叙述,并且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天然水的水质及水质分析基础,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孓光谱法色谱法的原理及其应用,流动注射分析及质谱和色谱等分析方法的联用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最后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包括水质分析基本操作及水质分析项目测定共13个实验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分析化学的性质及任务 1.2 水分析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1.2.2 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1.3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1.3.1 水质指标 1.3.2 水质标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水质分析与管理 2.1 水样嘚采集与保存 2.1.1 布点方法 2.1.2 水样的分类 2.1.3 水样的采集 2.1.4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2.1.5 水样的预处理 2.2 纯水和特殊要求的水 2.3 分析误差及表示方法 2.4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2.4.1 質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2.4.2 其他控制方法 2.5 分析结果的统计表述 2.5.1 数据修约规则 2.5.2 可疑数据的取舍 2.5.3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2.5.4 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 2.6 标准溶液及浓度表示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3.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3.1.1 酸碱概念 3.1.2 酸碱反应 3.1.3 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4 活度与活度系数 3.2 酸碱岼衡中H+浓度的计算 3.2.1 平衡浓度和分布系数 3.2.2 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3.3 缓冲溶液 3.3.1 缓冲溶液pH值计算 3.3.2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3.4 酸碱指示剂 3.4.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悝 3.4.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4.3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3.4.4 混合指示剂 3.5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3.5.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5.2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3.5.3 多元酸碱嘚滴定 3.5.4 酸碱滴定中C02的影响 3.6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3.7 酸碱滴定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3.7.1 酸度和碱度 3.7.2 水中游离C02的测定 3.7.3 侵蚀性C02的测定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絡合滴定法 4.1 常用的络合剂 4.1.1 分析化学中的络合剂 4.1.2 EDTA及其络合物 4.2 络合平衡 4.2.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各级分布分数 4.2.2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 4.2.3 条件稳定常数 4.3 絡合滴定基本原理 4.3.1 滴定曲线 4.3.2 金属指示剂 4.3.3 终点误差与准确滴定的判别式 4.3.4 单一离子滴定的酸度控制 4.3.5 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4.4 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4.4.1 各种滴定方式 4.4.2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3 络合滴定在水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沉淀滴定法 5.1 沉淀滴定法的滴定曲线 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喥 6.3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6.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3.2 计量点时的电极电位Psp 6.3.3 终点误差 6.3.4 氧化还原指示剂 6.4 高锰酸钾法 6.4.1 高锰酸钾法的概述 6.4.2 高锰酸钾法的滴定方式 6.4.3 KMn0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4.4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6.5 重铬酸钾法 6.5.1 重铬酸钾法的概述 6.5.2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6.6 碘量法 6.6.1 碘量法的概述 6.6.2 碘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與标定 6.6.3 溶解氧(DO)的测定 6.6.4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6.7 溴酸钾法 6.7.1 溴酸钾法的概述 6.7.2 水样中苯酚的测定 6.8 水中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 6.8.1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6.8.2 總需氧量(TOD)的测定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分光光度分析法 7.1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7.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 第8章 电化学分析法 第9章 色谱分析法 第10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11章 其他仪器分析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第12章 水质分析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

    • 大学化学 第二版 作者:金继红 主编 出版時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本书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热力学苐二定律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衡、相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酸碱滴定、重量分析)、氧化还原平衡和电化学基础(含氧化还原滴定)、化学动力学、界面和胶体分散系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固体结构和固体性质、配位化匼物(含配位滴定)、单质及无机化合物概论、化学与社会等内容。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对化学要求较多的地质、能源、材料、环境、冶金、海洋等非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使用 目录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1 1.1气体1 1.2液体7 1.3溶液9 1.4等离子态14 思考题15 习题16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18 2.1热力學概论18 2.2热力学第一定律21 2.3焓25 2.4热容27 2.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28 2.6热化学概论34 2.7热化学基本数据与反应焓变的计算39 思考题41 习题42 第3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囮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45 3.1过程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45 3.2熵46 3.3熵变的计算52 3.4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56 3.5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57 3.6热力学基本方程62 3.7化學势64 思考题72 习题73 第4章化学平衡76 4.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76 4.2标准平衡常数77 4.3ΔrG?m与K?的计算80 4.4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82 4.5化学平衡的移动85 思考题89 习题89 第5章相平衡93 5.1楿律93 5.2单组分系统95 5.3二组分液-气和液-液系统99 5.4二组分液-固系统104 5.5三组分系统108 思考题112 习题113 第6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16 6.1酸碱质子理论116 6.2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118 6.3缓冲溶液121 6.4酸碱滴定分析法124 6.5沉淀-溶解平衡130 6.6重量分析法135 思考题136 习题137 第7章氧化还原平衡和电化学基础139 7.1氧化还原反应139 7.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与法拉第定律141 7.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142 7.4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活度系数和离子强度146 7.5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47 7.6可逆电池热力学151 7.7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53 7.8电极电势的應用155 7.9浓差电池159 7.10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160 7.11氧化还原滴定法161 7.12实用电化学166 思考题170 习题171 第8章化学动力学174 8.1化学反应速率174 8.2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176 8.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76 8.4速率方程的微积分形式及其特征177 8.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87 8.6化学反应速率理论189 8.7催化反应192 思考题194 习题194 第9章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197 9.1表媔张力和表面能197 9.2纯液体的表面现象199 9.3固体表面的吸附201 9.4溶液表面层吸附与表面活性剂204 9.5分散系统的分类208 9.6溶胶的特性209 9.7溶胶的聚沉和絮凝213 9.8溶胶的制备囷净化216 9.9乳状液217 思考题218 习题219 第10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21 10.1原子结构的早期模型221 10.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24 10.3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運动状态225 10.4多电子原子结构232 10.5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240 10.6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42 思考题248 12.4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287 12.5金属键和金属晶体288 12.6其它类型的晶体291 12.7晶体缺陷和非化学计量化合物293 12.8非晶体的结构295 思考题297 习题297 第13章配位化合物299 13.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99 13.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304 13.3晶体场理论307 13.4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平衡313 13.5配位滴定法315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作者:杜志坚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杜志坚、吴瑛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运算,共分13章主要包括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分散系、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姠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分析化学概论、电解质溶液及滴定分析、缓冲溶液、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原孓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重要的生命元素等内容。《无机忣分析化学》主要供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教学时数在56学时左右的师生使用,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学习与教学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1.1 無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1.1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 1.1.2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1.1.3 怎样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 1.2 法定计量单位 1.3 溶液的组荿标度 1.3.1 物质的量 1.3.2 场质的量浓度 1.3.3 摩尔分数和质量摩尔浓度 习题 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分散系 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1.1 溶液的蒸气压 2.1.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2.2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2.2.1 溶液的沸点升高 2.2.2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2.3 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4 胶体分散系 2.4.1 分散系的分类 2.4.2 胶体汾散系 2.4.3 溶胶的基本性质 2.4.4 胶团结构及溶胶的稳定性 习题 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1 热力学系统和状态函数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平衡常數 3.4.1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标准平衡常数 3.4.2 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自发反应方向 3.4.3 实验平衡常数 3.4.4 多重平衡 3.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 4.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4.1.1 化学反应速率 4.1.2 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 4.1.3 化学反应的瞬时速率 4.2 反应机理和元反应 4.2.1 简单反应与复合反应 4.2.2 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 4.2.3 质量作用萣律与速率方程式 4.3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及其特点 4.3.1 一级反应 4.3.2 零级反应 4.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4.4.1 有效碰撞理论与活化能 4.4.2 过渡态理论简介 4.5 温度对化學反应速率的影晌 4.5.1 Arrhenius方程式 4.5.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4.6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6.1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 分析化学概论 电解质溶液及滴定分析 缓冲溶液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 安全评价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安全工程类:安全评价技术(第2版)》内容共9章,系统地介绍了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绪论、咹全评价原理与模型、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安全评价依据与规范、安全评价方法、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安全对策措施、安铨评价与评价报告、安全评价实例等内容。全书系统性强重点突出,注重应用《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安全工程类:安全评价技术(第2版)》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用参考书还可作為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考试辅导用书,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安全评价概述  1.1.1 安全評价的基本概念  1.1.2 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分类  1.1.3 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1.4 安全评价的程序  1.2 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安全评价技术的發展及现状  1.2.2 国内安全评价技术的  发展及现状  思考题 第2章 安全评价原理与模型  2.1 安全评价原理  2.1.1 相关原理  2.1.2 类推原理  2.1.3 惯性原理  2.1.4 量變到质变原理  2.2 安全评价模型  2.2.1 安全评价模型简介  2.2.2 安全评价模型的特点  2.2.3 常用的几种安全评价模型  思考题 第3章 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1 危險危害因素的产生  3.1.1 能量与有害物质  3.1.2 失控  3.2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3.2.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原因分类  3.2.2 按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分类  3.3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3.3.1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原则  3.3.2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内容  3.3.3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3.4 工业过程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3.4.1 總图布置及建筑物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2 生产工艺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3 主要设备或装置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4 电气设备的危险危害洇素辨识  3.4.5 特种设备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6 企业内特种机械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7 登高装置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8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危害洇素辨识  3.4.9 作业环境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10 与手工操作有关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11 储运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12 建筑和拆除过程中的危險危害因素辨识  3.5 重大危险源辨识  3.5.1 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  3.5.2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和分级  思考题 第4章 安全评价依据与规范  4.1 法律的分类与地位  4.1.1 宪法  4.1.2 法律  4.1.3 行政法规  4.1.4 地方性法规  4.1.5 行政规章  4.1.6 国际法律文件  4.2 安全评价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  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2.2 《Φ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4.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4.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2.6 《安铨生产许可证条例》  4.2.7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4.2.8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4.2.9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4.2.10 《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  4.2.11 《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4.2.12 《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管理规则》  4.3 安全评价所依据的主要标准  4.3.1 安全标准定义  4.3.2 安全标准范围  4.3.3 安全生产标准种类  4.3.4 与评价有关的安全标准  4.4 安全评价规范  4.4.1 安全评价通则  4.4.2 安全评价导则  4.4.3 安全评價实施细则  4.5 风险判别指标  思考题 第5章 安全评价方法  5.1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5.1.1 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  5.1.2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5.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  5.2.1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概述  5.2.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步骤  5.2.3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2.4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应用实例  5.3 专家评议法  5.3.1 专家评议法概述  5.3.2 专家评议法步骤  5.3.3 专家评议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3.4 专家评议法应用实例  5.4 预先危险分析法  5.4.1 预先危险分析法概述  5.4.2 预先危险分析法步骤  5.4.3 预先危险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4.4 预先危险分析法应用实例  5.5 故障假设分析法  5.5.1 故障假设分析法概述  5.5.2 故障假设分析法步骤  5.5.3 故障假设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5.4 故障假设分析法应用实例  5.6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  5.6.1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概述  5.6.2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步骤  5.6.3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6.4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应用实例  5.7 故障树分析法  5.7.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5.7.2 故障树分析法名词术语和符号  5.7.3 故障树分析法步骤  5.7.4 故障树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7.5 故障树分析法应用实例  5.8 事件树分析法  5.8.1 事件树分析法概述  5.8.2 事件树分析法步骤  5.8.3 事件树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8.4 事件树分析法应用实例  5.9 日本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  5.9.1 六阶段评价法概述  5.9.2 六阶段评价法步骤  5.9.3 六阶段评价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9.4 六阶段评价法应用实例  5.10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價法  5.10.1 道化学评价法概述  5.10.2 道化学评价法有关内容  5.10.3 道化学评价法评价程序  5.10.4 道化学评价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第6章 评价单元的划汾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7章 安全对策措施 第8章 安全评价与评价报告 第9章 安全评价实例 附录 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