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和唐武宗与唐宣宗比较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怎么回事

百科帮你涨姿势
击败吐蕃收复河湟 创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唯一一次军事上胜利热衷道术和丹药 信任方术梦想长生 最终服食仙丹妙药毒发而死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詟气被称为小太宗 治国术被称为小贞观
李忱、李怡、琼俊、光叔
圣武献文孝皇帝(初谥)
大中(847年—860年十月)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百丈山》等
出生日期:
810年12月27日(冬月二十二日)
逝世日期:
859年9月10日(八月初十)
郑氏(孝明皇后)
李纯(唐宪宗)
人物简介/唐宣宗
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的时候。宦官拥立李忱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的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收复。这是后,唐对的唯一一次上的胜利。&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宣宗即位后,就把武宗信任的道士等处死,但是他不久也拜了一个道士为师。后来,他还下令整修武宗在所建的,由于的反对,才只好停下来,但是他对道术和丹药的热望并没有丝毫的减退。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来越深,为了能够得到长生不老的法门,他派人到南方寻访到,向他寻访“治国治身之要”。宣宗亲眼目睹了武宗服食中毒而死,也很明白自秦皇汉武以来向方士求取仙药的事很是荒诞无稽,但是,长生不老的无穷诱惑终使他自己也无法逃出这样的一个怪圈:信任方术、梦想长生,服食所谓仙丹妙药,最后毒发而死。对此,朝廷官员纷纷提出劝谏,谏官的意见尤其尖锐。宣宗派宰相向他们做解释工作:“替我转告谏官,就是道术再高明的方士也不能蛊惑我。我听说是一代高士,只想与他谈谈而已。”轩辕集也许称得上是有道之士,他见到宣宗以后并没有谈及那些方士的诡异之道神道翼马。到大中十三年春天,他态度坚决地请求重还山中修炼。宣宗对他说:“先生少留一年,等我在罗浮山给你建的道馆修成再走也不迟。”但是轩辕集丝毫没有继续留下的意思,坚决要走。宣宗很不解:“先生这么着急舍我而去,难道是国家有灾吗?朕有天下,竟得几年?”轩辕集取笔写下“四十”,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而这一数字正与宣宗在位的时间相同,使人不禁感觉冥冥之中兴替自有定数,宣宗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大中十三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事件/唐宣宗
“小太宗”与“小贞观”唐宣宗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恐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令狐綯之子)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游历奉新/唐宣宗
唐宣宗画像唐大中元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为尊崇。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字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这个奉新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是否属实,因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得据和奉新旧志记载:唐宣宗为避武宗之忌,曾为僧支游四方,的确到过奉新县的。唐宣宗到奉新后,遍游奉的新的山水名胜。奉新西南部的“驾山”因唐宣宗经常登临而得名;“驾山”之南的“王见山”因唐宣宗看过而得名;百丈寺的名景“流觞曲水”,乃唐宣宗为了避暑,凿石引泉而来。此外,百丈山的大雄峰、犀牛瀑布、灵境亭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唐宣宗的游踪。唐宣宗在游览中还留下了不少题咏。他在游历百丈山大雄峰后,留下诗一首: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仙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钟暮鼓碧云端。这首诗在赞誉奉新仙源灵境的同时,还流露出欲君临天下的雄心。唐宣宗在瀑布游览时曾遇上了怀海的弟子、禅通人,于是面对瀑布高声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听后,应声而答:“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此时的唐宣宗对将来登基即位已充满信心。几年后,他改名李忱,真的登上了大唐的皇帝宝座,实现了他的平生宿愿。唐宣宗即位后,对为僧云游的日子难以忘怀,对百丈寺僧人对他的照顾心存感激,对佛教更加推崇备致。因此一即位,他就赐百丈寺“大智寿圣禅寺”匾额,并杀了要唐武宗废除佛教的道士赵归真,在天下推崇佛教。相传唐宣宗在奉新还留下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唐宣宗在百丈寺当和尚时,百丈村里的一位模样俊俏、心地善良的姑娘经常缝衣做饭,对他非常关心,使流落他乡的唐宣宗非常感动,只因受到佛规的约束,不敢表达爱慕之心。唐宣宗即位后,虽有众多,但总忘不了百丈村的,于是派了一队人马到百丈村来迎她进宫。这队人马进村后,四处打听俏妹子的家,村里人以为俏妹子犯了什么罪,官府派出人来抓她,于是赶快派人一俏妹子家通风报信。当时正好俏妹子一个人在家里,从没见过世面的吓得上吊自尽了。唐宣宗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妃的殡葬规格,将俏妹子埋在百丈寺左侧的山坡上,这就是百丈山区至今仍在流传的“”的故事。在百丈寺,现在还存有“皇娘墓”的遗迹,还在流传着许多有关唐宣宗在百丈寺寺故事。&
重视人才/唐宣宗
白居易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于是,唐宣宗写下《》,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 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 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收复河湟/唐宣宗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河、湟地区(今甘肃及青海东部)已经被吐蕃占据了将近百年之久。玄宗之后的历任天子,尤其是宪宗李纯,虽然大都怀有收复河湟的志向,但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藩镇之乱连年不绝,朝廷不得不屡屡用兵,而且朝政又被党争和宦祸搞得乌烟瘴气,使得李唐王朝自顾尚且不暇,更不用说腾出手去对付吐蕃人了。到了武宗会昌年间,形势开始发生逆转--吐蕃爆发了大规模内战,其国内政局紊乱,人心离散。&李忱即位后的大中三年二月,原本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秦州、原州、,以及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三州七关”在一夜之间全部归降大唐。 本来三州七关的收复就已经够让大唐臣民出乎意料了,没想到短短两年之后,所有河湟失地竟然又被一个叫张义潮的人一一收复,全部回归了大唐版图。 不可否认,百年失地的收复并不是宣宗的武功,而是一时的机运。如果说消灭党争、遏制宦官和整顿吏治的确是出于宣宗的个人努力的话,那么收复河湟却显然是上天的馈赠。但不管怎么说,自从安史之乱后,已经在内忧外患的灰暗历史中艰难行进了近百年的大唐帝国,毕竟还是在宣宗李忱的手里闪耀出了一抹辉煌。 宣宗时代,帝国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够在9世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有幸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
历史评价/唐宣宗
李忱前封光王,外观很是糊涂,心里却如明镜一般,幼年在宫中被人认为笨得很,惟有唐穆宗曾抚着他的背说:“这是我家的英物。”长大后,愈发韬晦,公众场合从不开口说话二唐文宗,唐武宗都看不起这个皇叔,常戏称为“光叔”。尤其是一身豪气的唐武宗,对他更是无礼。凭着这种糊除,这种无能,这种沉默,在唐武宗弥留时,他被宦官们立为皇太叔,成为皇位继承人。&然在唐宣宗登位之后,一扫旧态,处理政务无一不合情合理,众人方知这是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君主。&在宗教上,唐宣宗与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他抑制道教,杖杀了赵归真等数名大道士;恢复佛教,除了诏令在长安、洛阳二京增加寺庙外,听任僧人修复各已毁之寺庙。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时边境形势的变化,也帮助他取得了政治资本。自唐武宗以来的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的实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据有的秦(今甘肃天水)、原(今甘肃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卫)三州以及原州七关,归附了唐朝。&  此后,沙州(今甘肃敦煌)志士张议潮联结当地军民起兵,赶走吐蕃守军,收复沙州。他在被唐宣宗任命为沙州防御使后,又收复了瓜(今甘肃安西)、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等十州。由此,唐朝重新取得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张议潮升为节度使。&  唐宣宗兴奋地说:“宪宗常有志收复河、迫地区,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遗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灵!”&在掌握了朝廷的政柄后,唐宣宗开始为他的父皇唐宪宗报仇。唐宪宗名为死于金丹,实死于宦官之手,且牵涉面颇广。据风闻,郭太后(唐宪宗皇后)与唐穆宗母子均涉嫌。事情尚未正式立案,郭太后因愤恨唐宣宗待她礼薄,登上勤政楼,欲跳楼自杀,然未遂。唐宣宗听闻后,怒不可遏。当夜,郭太后突然身亡。外面各种谣言四起。数年之后,唐宣宗才正式追究弑唐宪宗之党,杀戮和流放了人数众多的宦官、外戚以及当时的东宫官员。与唐文宗一样,唐宣宗久有诛灭宦官的心愿。他为“甘露之变”扼腕长叹,但他又认为李训、郑注是小人,除此二人,他对当时所有死于宦官之手的朝臣予以平反昭雪。&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翰林学士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韦澳答道:“陛下,宦官已大有收敛。”唐宣宗闭目摇头说:“全非这样,朕尚畏其存在。卿有何良策?”韦澳以为和朝臣商量,恐重招甘露之祸,不如在宦官中找一些有胆识者共谋。唐宣宗否定了这建议。他又召宰相令狐绹商议。令狐绹的计策是:有罪必究,有缺不补,待其自然消耗,以至于尽。&  然令狐绹的奏章被宦官发觉,从而此计非但难以奏效,反面加剧了南衙北司的矛盾,势成水火。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然唐宣宗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不下马,唐宣宗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他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  宦官问题虽终未能全盘解决,然唐宣宗在整顿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赢得了民众的颂扬。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唐宣宗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官员各以品级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以后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啡,五品服浅啡,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绿,九品服探青,及庶人服黄。时以紫、啡为高官,所谓的赐紫赐纬即为升高官。唐宣宗极为珍惜紫、啡,侍从官常备紫、啡二色服相随,然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他曾胃口不佳,苦干饮食。医人梁新为他治了数日,有了明显的好转。梁新以功求宫,然被一口拒绝,仅赏赐了钱财。他授官不仅依据有关机构的报告,且注重自己的调查。他外出打猎,听径阳樵夫说当地县令不畏军人威胁,将数名强盗绳之以法,回宫后即授以紫服。他又听酸泉父老说其县令李君爽有惠政,亲手签了任命书,授为怀州刺史。相反,对那些鱼肉百姓、作威作福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一经发现,必予以制裁。有个奉旨出外办事的使者,途经砍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投宿驿站,见所食之饼黑,竟鞭打释吏出血。陕貌观察使,将此饼进呈唐宣宗。待使者回朝,唐宣宗斥责道:“砍石为深山所围,此饼岂是容易得来!”遂将这使者发配到恭陵〔唐高宗、武则天长子李弘之陵)去守陵。淮南大饥,民众大批流亡,带宰相衔的节度使杜棕却不理政事,荒于游宴。考虑杜棕有较高的德望,唐宣宗将他调为虚职,换人替代其职。唐宣宗最重视的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对此的解释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先前几朝,乐工、倡优仗着皇帝的宠信,极是胡作非为,并屡屡于政,在朝廷中影响甚坏。此风延续到了唐宣宗朝,他铁面无私地进行了扭转。优人祝汉贞,以滑稽著称,反应敏捷,能当场应景出语,且诙谐无比。唐宣宗以他能为自己解闷,很是宠信。有一日,祝汉贞说着说着,触及了政事。唐宣宗立即板了脸,说:“我畜养尔等,只是供戏笑,岂可干预朝政!”从此疏远了他,并在其子贪赃事发后,杖死其子,将他处以流放。,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唐宣宗宠。罗程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乐工们为他求情,说他有绝艺,可为唐宣宗游宴助兴,要求赦免他。可唐宣宗却说:“尔等所可惜的是罗程的艺,朕所可惜的是高祖、太宗之法,”下令将罗程给杖杀了。唐宣宗有着好记性,叫得出宫中最低等的洒扫者的姓名,能记住奏表中出现的天下狱吏的姓名。他不但记性好,且心极细。度支部门上报污损的布帛,奏表中将“渍”误写成了“清”,主管官以为唐宣宗不会注意,胡乱报了上去。岂知唐宣宗一眼看破,处罚了与此事相关者。善于纳谏,是唐宣宗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由是取消了行程。他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将君主不合适的诏令退回),他大多能够顺从。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议,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读二。&事也凑巧,唐,得了魏征;唐宣宗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征,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征直言极谏之风。唐宣宗登位后,拜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唐宣宗常叹:“魏谟有祖风,我心极重他。”唐宣宗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令狐綯说:“我秉政十年,最受恩遇。然每次奏事,未尝不汗透脊背。”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称颂,时称为“小太宗”。唐宣宗时代,帝国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够在9世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有幸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最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明君晚年竟然也去求长生不老,服用金丹过量而送了命。
子女/唐宣宗
万寿公主画像万寿公主,下嫁。公主为唐宣宗所宠爱,前此下诏:“先王制礼,贵贱共之。万寿公主奉舅姑,宜从士人法。”旧制:车舆以扣饰。帝曰:“我以俭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铜。”公主次每进见,帝必谆勉,曰:“无鄙夫家,无干时事。”又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祸,不可不戒!”故诸主祗畏,争为可喜事。唐宣宗遂下诏:“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改嫁。”,曾许嫁于琮。齐国,始封。下嫁严祁。祁为。主薨大中时,追赠及谥。广德公主,下嫁于琮。初,琮尚永福公主,公主与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为士人妻乎?”更许琮尚主。许琮为黄巢所害,广德公主哭着说道:“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杀我!”巢不许,乃缢室中。主治家有礼法,尝从琮贬韶州,侍者才数人,却州县馈遗。凡内外冠、婚、丧、祭,主皆身答劳,疏戚咸得其心,为世。义和公主。饶安公主。盛唐公主。,薨咸通时,已而追封。唐阳公主。许昌庄肃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时。丰阳公主。
作品一览/唐宣宗
吊白居易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有《吊白居易》(见《全唐诗》卷四)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皇帝为一个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不说绝无仅有,恐也属凤毛麟角。白居易当然也是官员,但宣宗完全是当作诗人来描述的,足见白居易当时的诗名。诗中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生涯,称赞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广为人知,也表露了对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惋惜和悼念之情。在当时诗人能获此殊荣,也可含笑于九泉了。
大事年表/唐宣宗
,唐宪宗李纯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公元846年,宦官拥立李忱即位。,李党领袖李德裕被罢免后,流放崖州而死。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
贞陵/唐宣宗
,位于径阳县西北30公里黄村北的之上,海拔1003米。其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 李忱在被宦官拥立为皇帝后,恭俭节约,励精图治,明察秋毫,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藩镇势力,河朔三镇归顺唐中央,收复长期被吐蕃占领河陇失地,一度出现大治的景象,被誉为“小太宗”,史称“大中(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但唐国势日衰,满目疮痍,已非贞观政治,尽管兢兢业业,最终也没能挽回唐室的衰败。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他服用长生药中毒,一病不起,后离开人世。时年50岁,葬于贞陵。
依山为陵,陵园面积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园东、西二神门外两对阙址分别位于仲山东西两座山的峰颠之上,形势壮观。 陵园东南和西南二角阙址相距1600米,南神门东西居中;东南和东北二角阙址相距2800米,东神门南北居中;东北角阙址西距北神门1600米,西北角阙址东距北神门1200米;西北与西南二角阙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门相距3300米,东西二神门相距1950米。 陵园东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西北,角阙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状,长、宽各12米;西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阙址位于富德大队庙坡北,三个角阙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径14米。 鹊台现存二阙址位于泾阳县北,北距陵园1982米,二阙址东西间距100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长16米、宽10米。 乳台二阙址在陵园南482米,位于王东村和王西村北,二阙址东西间距148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长20米、宽14米。 鹊台西北200米,即庙背后村北130米,陵园南2000米,有一建筑遗址,范围东西250米、南北200米,此为下宫遗址。遗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庙碑”。寝宫位于朱雀门内北仲山正峰(俗称),墓道南北长约37米。 门狮的形制同崇陵。石狮身高1.72、身宽1米。 神道石刻组合与泰陵相同,东西列间距68米。 位于乳台阙址北24米。华表高6.9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计算在内)。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线刻蔓草花纹。东列华表的东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个棱面花纹保存较好;西列华表柱身断裂,柱身风蚀较甚。 翼马石刻翼马位于华表北22米。翼马身长2.83、身高2.80米。东列翼马头如河马状,头顶无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马头顶有独角,独角长0.34米、宽0.17米、残高0.17米,缚尾,臀部后倾,雕刻拙朴。西列翼马马背之上前后分布24个圆窝,窝径3-8厘米,窝深0.5-1厘米。二翼马的左右翼翅均于颈上部相连通。 身高1.11米、身长1.40米。腿短似鸭形,整个屏面饰满浮雕山石。 石马身长2.05米、身高1.75米。马背置鞍鞯,无马镫,披障泥,马身鞅鞦及饰物简化,马尾下垂,脖下系铃。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马不同,贞陵仗马马背之上凿有圆窝。西列南数第一石马,马背上有圆窝13个,窝径4-6、窝深0.5厘米;东列南数第一仗马,马背上有圆窝16个,窝径4-7、窝深0.5-1厘米。 石人的形制同庄陵。东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东列应为文官,西列应为武官。但现存西列南数第二石人,其服饰、造形均同东列石人,当为。东列现存6个石人,均为文官,未发现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北神门外石马现存2对,东西列间距25米,南起第一对在阙址北25米,第二对在第一对北22米。形制与神道上石马相同。 贞陵的石刻形体已见差异,雕工已粗疏;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这些石刻既无中唐时期精细圆和的资质,也没有盛唐时期粗壮魁武的气势,更没有初唐时期古朴新奇的风格。显示了国势衰竭,是亡国前夕窘迫荒凉的写照。可以说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0次
参与编辑人数:3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31:19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宣宗 白居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