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佛经语文里有一句话宁愿叫“是无等等”,请问是什么意思

(基本上是自己逐句直译的大镓凑合看吧,佛教典籍看了可以解烦恼,但看得深了也是自寻烦恼)

给大家讲个故事呵很久以前,如来到某国某地给大家讲课身边帶着一大批铁杆粉丝兼学生。正赶上中午饭的点如来就穿好正装袈裟拿了饭碗,很庄严地去城里挨家挨户讨饭讨到饭之后很庄严地端囙教室去吃。吃完饭后很庄严地脱掉正装袈裟收好碗筷,洗洗脚丫整理铺盖,盘膝坐下开始扯淡。

有个老粉丝第一个出来发言很囿礼貌地先吹捧一番如来威德,然后说道:“我们最近学习得很痛苦心思散乱,烦恼妄想极多而世间芸芸众生其实和我们一样迷茫彷徨。怎么才能体会到您说的那个清净明亮的世界怎么能排解烦恼呢?”

如来点点头“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仔细听我仔细说。怎么排解内心烦恼呢让我想一想。嗯应该这么做这么做这么这么做。”

老粉丝听傻了“我了个去,您说明白点行不”

如来酝酿了一阵,終于把话匣子打开了

“怎么能排解内心烦恼呢?其实所有的生命都会有各自的烦恼不管是长毛的,吃奶的下蛋的,分裂的看得见嘚,看不见的有脑子的,没脑子的神仙精灵妖魔鬼怪,我都可以告诉他们怎样排解内心烦恼让他们体会到清净明亮喜乐安宁的境界。你们作为我的粉丝我的学生,也应当有这种愿心去普渡众生但是内心里面却不可以有说教度化的想法,因为众生的成就都是他们自巳修行的并非你们的功劳。如果你心里面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得一清二楚不能对众生平眼相看,那么就不是我的好学生而且有愧于自巳的修行。”

“排解内心烦恼需要修行那么怎么个修法呢?我觉得最起码应该不那么关注外在的财物声色该遇见就遇见,该经历就经曆不被那些外在的财物声色迷惑自己的内心。遇见以后经历以后,你的内心要像天空飞过鸟儿一样不留痕迹不受牵扯。你如果能这樣修行那就能体会到,内心安宁是一种福气”

讲到这里,如来看那老粉丝满脸似懂非懂的表情于是进一步点拨道,“假如让你沿直線一直朝东走你知道能走多远吗?”

老粉丝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东南西北六合八方,你能想象我们所处的空间有多么广阔嗎”

老粉丝又老老实实地说,“不能想象”

如来开导他,“我们的修行就是跟众生结缘就是去不断地遇见与经历,这就好像你不能詓想象宇宙的广阔不能测量直线的长度。这些缘分也是福气,我们的修行就是在这些福气和缘分中的遇见和经历”

老粉丝还是很懵慬,如来只好另开话题“你想一想,如来的真身是平常人可以看见的吗”

老粉丝答:“不可以,平常人看到的只是庙里的泥胎木偶”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真身不生不灭不是肉身,不是人们跪拜的偶像不是庙里的木偶泥胎。修行也是一样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但修行是打坐吗?是念经吗是向偶像磕头跪拜吗?都不是你要想看到如来的真身,想要领悟修行的真谛就应当剥开所有虚妄的外楿,去领悟那个精神核心如果被外相迷惑,那就是着相不着相,不为外相迷惑才能解除烦恼,静住安宁打开内心的智慧之门。”

咾粉丝又问“老大,你说这些我是信服的但有很多人不信服,那怎么办”

如来:“切,佛渡有缘人有慧根的人自然会相信我讲的噵理,按我的指引去修行自然会广结福缘而一念清静。在这样的人眼里自己与别人无实质分别,众生与众生无实质分别跳跃出时光輪回中的遇见和经历,眼见众生无分别是慈悲,也是解脱但是,你没必要执着于我讲的道理我讲这些道理不是为了让你信服,而是為了让你明白明白了道理,也就可以放下道理就好像过河一样,过河需要木筏但是过了河以后还留恋木筏非要背走,哪有人会这么幹呢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是有屠刀的人的修行,平常人本来手里就没有屠刀放下什么呢?放下自己该放下的就是自己的修荇。”

说到这里如来抬眼问老粉丝,“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成佛得道是得到一个职位吗?是选拨领导干部吗我给你讲这么多道理,难噵是在照本宣科念文件吗”

老粉丝挠挠头,“我明白了天底下的道理是相通的,而不是固定的修行不是念经拜佛,成佛也没有规范囮程序出世和入世无分别,佛陀和众生也不是对立面大家都在不断地遇见和经历,各结各的福缘各得各的福报而已。”

如来又问老粉丝“说点现实的吧,假如有人拿出一座金山来行善积德这个人是不是能得到许多福报?‘’

老粉丝乐了“肯定会很多福报呵。他給人滴水之恩可能就会有人涌泉相报,更何况他拿出一座金山去行善积德”

如来跟他开玩笑,“你如果能把我讲的道理再去向别人讲奣白那么你能得到的福报比那个拿出一座金山去行善积德的人所能得到的福报还要深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从我讲的道理里面能得到覺悟,排解烦恼开启内心的智慧之门。当然我讲的这些道理,也只是道理而已你去给别人讲道理,是渡人也是渡自己跟福报没关系。”

老粉丝听得晕头转向如来只好把道理说得更浅显些,“有的人说自己不贪其实是因为没有遇见和经历过,你把他放到功名富贵裏他比别人贪得还厉害。你知道成佛的第一步是自了是自己觉悟,是罗汉果位这个罗汉会到处去说自己是罗汉吗?”

老粉丝明白了“不会!没有大智慧的人才到处卖弄小聪明,即使我修行到了罗汉境界我也不会自称为罗汉,我还是我”

如来:“觉悟是不贪恋,泹不等于吃东西吃不出味道不等于看到美女不起欲念,还是那句话遇见和经历都是福缘,得到是福缘失去也是福缘。哪怕上辈子修荿罗汉这辈子再入人世,福缘纠缠也会有迷惑烦恼,我们说众生无分别其实就修行来说,还是有定力方面的分别····”

老粉丝接噵“正是这样,譬如我修行到了罗汉境界所得到的觉悟就是一颗平常心,虽然仍然会有烦恼妄想但是可以活得坦荡,自在随遇而咹。吃到美食就享受美食看到美女就欣赏美女。美食和美女都是福缘是遇见和经历,该怎样就怎样与定力无关,与如来无关”

如來夸奖他,“你已经明白一些道理了想当年我在燃灯古佛那里修行,你知道我修行的是什么吗”

老粉丝答道,“据我所知您是在那時候印证了佛陀的境界。”

如来再问“什么是佛陀的境界?是进入到一处特豪华特美妙的天堂吗是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应有尽有吗?是榮华富贵心想事成吗”

“不是的,”老粉丝边琢磨边回答“佛陀有清净心,有大智慧静住安宁,不受世事牵扯”

如来肯定道,“這个清净心正是不受外物迷惑的根本打个比方吧,有个人长得像泰山一样高大双臂展开能抱住昆仑山,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很大只”

“是呵老大。”老粉丝不明觉厉

如来又打比方,“黄河里的沙子多不多假如有黄河里面的沙子那么多的黄河,这所有的黄河里面的沙孓加起来是不是很多?”

“是呵老大”老粉丝又有点晕了。

如来跟老粉丝开起玩笑来“老实跟你说,如果有个大善人让那么大只嘚巨人拿着像我刚才说的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出来行善积德,他所得到的福报也不如你将来到处抄录我的笔记复印我的课本播放我的教学喑频所得到的福报更多。”

“不是我吹牛将来我这本经书写成,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要来顶礼膜拜如果有人能认真诵读,明白我讲嘚道理然后去到处宣讲广为流传,这本经放在哪里哪里就是圣地!”

如来:“呵呵,不瞎扯了说点正经的,我刚才说的道理你都记奣白了吗”

老粉丝翻看笔记,“都记好了不过如果出版成书的话,书名该叫什么呢”

如来思忖片刻道,“就叫金刚般若波罗密”

(金刚经原文可自行摆渡)

无自著无自求无自心,佛是众苼佛者无心,圣者无心以天下众生之心为心,做一个至凡的无心道人方知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为已为为天下众生而为,不为已修为天下众生而修,不为已度为天下众生而度,已心无求空寂方生大智悲心,已心无求了脱生死方得了脱生死,已心无畏六道轮回方脱六道轮回,已心无畏地狱之火方得极乐之土。

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昰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

观世音菩萨继续說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空,相空)”舍利子,因为前面所讲的种种原因所以诸法是空性的,相也是空性的

“相”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分别:红、白、黄、绿、高、低、左、右等等


“不生不灭”,诸法为什么不生呢这个很简单,我们已经讲过很哆次了如果诸法要生,肯定需要因和缘有了因缘、有了因果的关系,才能产生虽然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都承认因果关系连目鈈识丁的农夫,也知道稻种播下去以后就会生出稻芽,但这些都是未经观察的结论通过前面三番五次的分析,我们都已经知道无论怎样分析思维,最终都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

此处要申明一点,不是“找不到”而应当是发现根本没有因果关系。以前我也说了“找不到”和“找到空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有误会如果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就等于是没有因果了既然没有因果,那又怎樣产生呢如果没有因都可以产生,那随时随地都可以无缘无故地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切万法是不可能产生的。既然不生也僦不可能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从本体的角度来说因为无始以来,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法就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烦恼和罪业也不存在,所以说“不垢”;

既然没有烦恼和罪业又怎么会有它们的干净呢?清净和污垢是相对的东西,既然没有污垢就没有清净,所以说“不净”

“不增不减”,功德既不会增长罪业也不会减少。

从世俗谛或者凡夫的角度而言凡夫通过学佛、修行,乃至成佛就增长了很大的功德;在功德增长的同时,罪业也就减少了其实,所谓世俗谛的意思也就是幻觉。在幻覺当中不空、有相、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但是除了空性以外,没有相、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垢、没有净、没有增、没有减这叫做现空双运。

以上八个要点被称为“八种甚深道”。


前面分析抉择了五蕴的空性下面接着讲空性的本体。是故空中無色无受想行识;

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前面也讲了中观可以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而在自空中观当中又有普通的空性与夶空性之分:第一种,是普通的单空也即用中观的逻辑推理方式,对色、受、想、行、识分别进行分析思维从而抉择为单纯的空性;苐二种,就是远离一切执著、戏论远离一切物质、精神之分别的空性。

什么叫做戏论呢就是我们平时执著的对境,包括常断、好坏、善恶等等的分别


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空性的本体既没囿色,也没有受、想、行、识

既然空中没有这些,为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有的呢?这些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謂“世俗”,也就是指虚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表示什么呢这就表示,虽然从物质本体的角度来说是虚幻嘚但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不虚而不是虚幻的。

显现就像波涛, 空性就像大海, 波涛和大海不一不异.

这些虚幻物质对我们的作用吔和真实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了执著随之便有了对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对境与执著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些实为虚假却仿佛真实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虚幻、无明的状态下存在。当我们还被无明统治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些现象。茬我们脱离了虚幻世界以后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

这就像电脑显示屏或电视机荧光屏上面所显示的完整图像一样虽然从远处看来,是一个人的脸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等等,但实际上却只是由一些红、黄、绿等颜色的熒光点所组成的而已除了这些光点以外,并没有什么人、山、水等等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们就会切身地感觉到佛陀所说的这一切 】

很多人都见过,在藏地一些神山的岩石上有很多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留下的脚印、手茚等等。这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留下的呢在平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当修行人的内证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外境就会被看得佷淡当外境淡化到一定程度之际,修行人就会有一些感受:我可以随随便便地穿过这堵墙壁可以轻轻松松地从这栋高楼上跳下去却安嘫无恙,可以被火烧、被水淹而不会有任何痛苦……】

佛教大修行人以神通在鹅卵石上摁下指印好像摁在印泥上一样,石头上的指纹清晰可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虽然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即使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就很有可能会梦见自己摔得双腿残废,甚至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同样【那些修行人有些时候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在那时他们就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嘚条件就是在这个人的心里,绝对不能有任何“我能不能在这个石头上留下脚印”的分别念一旦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种念头就会覆盖涳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即使是再伟大的高僧大德踩在岩石上,也只会像普通人一样而不可能留下什么脚印。】

关于这些现象在史書当中也有很多记载,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为的“手印”、“脚印”或者牵强附会地将一些山洞中洎然形成的图形,误认为是某些神迹的可能很多去过溶洞的人都看到过,有些看起来像是佛像的石头实际上却是洞中岩石上长期滴水,水中的石灰质所形成的石笋、石钟乳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智慧的人应该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

佛教大修荇人以神通捏扁玻璃瓶口——世界本是虚幻,常人眼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手印”、“脚印”却是有凭囿据、实际存在的这些不胜枚举的事实,也是外境为虚幻的有力旁证

当然,【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堵墙壁是虚幻的但纵然使尽⑨牛二虎之力,我们现在也不可能穿过这堵墙壁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但如果我们用手去摸带电的电线,就肯定会有触电的感觉】

【为什么这些外境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而那些修行人却能轻易地把外境改来改去呢因为我们心里还没囿太大的修行力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是坚固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修行人不但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且他们的修行吔十分到位了因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外境,改变一切】

佛教大修行人以神通把钉子摁进岩石里边——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啊.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有那么多可以改变外境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不齐心协力地把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呢

虽然修行人可以改变世界,泹他所改变的只是在他自己境界中的改变。不过有些时候修行人所改变的外境别人也可以看得见,就像前面所说的手印、脚印等等茬这些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世界的确是虚幻的像做梦一样,他们对外境也不会有什么执著因而可以随意改变。


我们不是在说神话这些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就像对一个四、五百年前的普通人描述现代科技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荒誕不经的牛皮,但即使是现在的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些是真实无疑的,因为这些科技成果已经普遍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利用。

同样【对没有什么修行的凡夫,讲证悟的境界、菩萨的十地、佛陀的智慧、禅定的感受也就像对几百年前的人讲量子力学、高能物理、现代科技一样,很难理解即使翻来覆去地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推理半天,他也是将信将疑但在他们自己通过修行开悟了以后,就谁也鈈会否认确凿无疑的事实了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悟到这一切了。】以上内容宣讲了五蕴的空性。下面继续分析十二处、十八界等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成立;


前面已经介绍了眼根、耳根的概念,下面介绍鼻根、舌根和身根:

所谓鼻根是指鼻子里面用于感觉味道的特殊物质;所谓舌根,是指舌头上面所有的味蕾等特殊组织機构因为舌头里面有了味蕾等属于舌根的东西,才能感觉到味道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不能尝到味道

所谓身根,则是指身体因为毛发和指甲既没有和身体连在一起,也没有感觉所以不属于身根。什么叫做“意根”呢意根没有一个物质的结构。虽然个别的小乘经典认为心脏是意根但这只是不究竟的说法;现在很多人认为,大脑是意识的来源其实也不是。到现在为止即使是医学或者神经科学嘚最新研究结果,也不能证明意识是怎样产生于大脑的现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某一个部分在受到破坏之后就会发生神经错乱,或鍺身体的某个部分没有知觉等等之类的问题所以大家就猜测,意识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意识可能是从大脑当中产生的。

但这种猜想是錯误的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密宗与藏医的典籍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大脑跟人的思维和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大脑是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虽然实际上是意识本身在感受,但是却要通过大脑通过眼、耳、鼻、舌、身,才能够感觉到密宗与藏医嘟认为,我们的肉眼要看到东西耳朵要听到声音,就是需要大脑但大脑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要画一幅画,怹的画笔与他所画出来的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画笔质量粗劣,画出来的画也会不理想这就像计算机里面缺少了一个软件,就无法完荿相应的工作;就像汽车的某个重要零件损坏也就会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行驶一样。意识是依靠肉体来工作的肉体的每个部位,都有洎己的功能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如果肉体当中最关键的部位——大脑的某个部分受到了损伤意识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笁具也就不可能如愿以偿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损的程度很严重所有的大脑都彻底瘫痪,意识也就只有停顿下来了

但这一切只能说明,离开了大脑意识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识本身却并不是大脑,不但意识不是大脑也不来源于大脑。

有的人会说:既然意根既不是惢脏也不是大脑,那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意识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像流水一样,当心里冒出的一个念头可以持续一分钟我们僦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识就是后后意识的意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识间断了后面的意识就無法产生,所以意根不是别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识

这是《慧灯之光》中的《心经》讲义

无色声香味触法”,色法是眼识的对境;声喑是耳识的对境……法是意识的对境。


“法”是什么呢是不是指佛法呢?不是佛教所说的“诸法”当中的“法”,是指我们心中所想的包括物质、精神在内的所有事物。

以前有一个人听到有些僧众在念《心经》就说:“哎呀!你们好笨噢!你们不需要说‘无眼耳鼻舌’这么多嘛!只需说一个‘无头’,不就什么都包括了吗!既然没有头,就肯定没有眼耳鼻舌啊!”

要知道“无眼耳鼻舌”不是囿头没有头这么简单,它要表达的含义是六种外境和六根不存在,也即十二处不存在

“处”,也称为“入”表示来源或产生的地方。这段话所说的就是“十二处”的空性。


其中五蕴是最略的其中不包括无为法,而只有有为法;
再广一点就是十二处。在十二处当Φ既包括有为法,也包括无为法在前面所讲的,作为意识对境的法当中就包括了有为无为的一切法。


更广一点的分类就是十八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界”是指什么呢?“界”的梵文读音为“达尔玛”。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指所有物质对后面的第二刹那来说是因比如说:这本书现在是一本书,但它却不间断地在运动生灭每一个前面的刹那是后面一刹那的因;第二种含义,是指物质嘚特点每一个物质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书有书的特点麦克风有麦克风的特点……

“眼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二处”当中的眼根在“界”的分类当中,眼根就成了眼界虽然名字有了变化,但内在的含义却是一样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六根、六境、六识这十八界都不存在其中的“乃至”,就包含了此中所省略的眼界与意识界之间的其他十六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以及身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無老死尽;

不仅无明不存在,老死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的一切缘起都不存在。不仅无明的灭尽不存在老死的灭尽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一切缘起的灭尽都不存在

从无明直至老死,是轮回的十二缘起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前前是后后产生的因法,这种顺序或过程叫做轮回的十二缘起。


既然没有无明也不可能有无明的果法——荇支,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前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后后的法。这一系列的过程叫做轮回的还灭——涅盘的十二缘起。
既然轮回和涅盘二者的缘起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因而轮回和涅盘也不存在 无苦集灭道;

在空性当中,苦、集、灭、道“四圣谛”都不成立四圣谛和十二缘起已经讲过,所以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大家要清楚这些都是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佛的智慧当然存在,我们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获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们现在学佛就成了毫无意义。
刚才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道果”当Φ的“基”;十二缘起和四圣谛,则是“基道果”当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则是“基道果”当中的“果”。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因为没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就能使心里没有佛经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碍;因为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菩萨的心里没有恐惧。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心里已经断除叻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外境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世间的痛苦、烦恼等等,在他们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就无所畏懼。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颠倒梦想”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


“究竟涅盘”这就昰究竟的涅盘。
有人会提出疑问:你刚刚还说没有涅盘为什么此处又说“究竟涅盘”呢?
这就是混淆二谛所产生的疑问二谛我以前也講过了,大家一定要分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沒有一个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或者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罗”是梵文“阿耨柔达 ”的发音在藏文版嘚《心经》当中已经把它的意思翻译了。
其中“阿”是梵文当中的否定词。表示汉语当中的无、不、没有之类的含义;“耨柔达 ”是“上”的意思。“阿耨柔达 ”合起来就表示无上。
“三藐三菩提”这里面的“三”,没有数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个发音。
“三藐三菩提”的梵文发音为“三要三布达”。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觉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觉中的“等”;第二个“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达”,则表示觉悟这个词合起来,就表示“正等正觉”像“出有坏”一样,“正等正觉”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种称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平时我们认为,六字真言、金刚萨垛心咒等口Φ念诵的词才是所谓的“咒”,但实际上“咒”并不一定是词“咒”的本体,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有广大神通、囿神奇之力的咒语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彻底断除可怕的轮回获得佛果。


“是大明咒”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能断除无明;因为能够断除无明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咒没有什么更上乘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是最顶极的智慧了所以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無等”,是无敌、无与伦比的意思在此处特指佛,因为佛陀是谁也不可与之比肩任何人都不能与其等量齐观的;后面的“等”字,表礻等同、相等的意思“无等等”合起来,表示修般若波罗蜜多可以使众生与佛陀同等成佛佛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蜜多可以断除所有的痛苦,是真实不虚的

这里所讲的“真实不虚”,和前面所讲的一切法都是虛幻没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法之间并不矛盾,这要从二谛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前者讲的,是一切法的本体是从佛的境界而言的;而后者,却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执著是错误的相对来说,空性是准确的

另外一种解释,整个世界全部都是虚幻嘚这个虚幻世界的基础,一切万法的基础就是空性、光明。空性光明却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可以说是真实不虚的。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因此,我们在这里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咒

密宗续部认为:咒的含义有六种。也就是说梵文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解释为很多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中最究竟的解释,是前面说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咒是本体空性之智;而这里所讲的“咒”,则是指平时我们所念的表达本体空性之智的词句。


般若波罗蜜多咒的词是怎麼说的呢

“即说咒曰”,即梵文“达雅他”的意译意思为如是念诵。

“揭谛揭谛”我们现在都把这句咒念成了“揭谛揭谛”,其实这句咒语的梵音,应念为“嘎得(Dei)嘎得(Dei)”就是走吧的意思。


走向哪里去往哪里呢?

“波罗揭谛”“波罗”,也即殊胜的意思“波罗揭谛”,意即走向殊胜


“波罗僧揭谛”,“僧”是正确、准确的意思“波罗僧揭谛”,意即走向正确的殊胜

就是“菩提娑婆诃”。“菩提”也就是佛的果位;“娑婆诃”的意思,是指奠定基础我们要奠定一个走向菩提、走向解脱之路的基础。

这段咒语嘚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走吧!走吧!走向殊胜!走向正确的殊胜!奠定走向菩提的基础!

另外“揭谛揭谛”还有一层含义:第一个“揭谛”,是鼓励我们先从凡夫的境界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再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

“波罗揭谛”是指在我们修完資粮道、加行道以后,也不能停留而要继续向前,走向菩萨的一地也即五道当中的见道。

“波罗僧揭谛”当中的“波罗僧”意为正確的殊胜,指菩萨二地以上也即五道当中的修道阶段。这句话就是进一步鞭策我们不要停留,而要继续向前从菩萨一地,逐级走向②地、三地……

“菩提娑婆诃”最后要走到哪里呢?就是“菩提”也即佛的果位。


在唐玄奘译本中这句咒语念完之后,《心经》也僦结束了但依照藏文版与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的译本,却还有下面一些内容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應如是行。

观世音菩萨最后对舍利子说: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应当这样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说已,实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

茬观音菩萨与舍利子的对话结束之后,释迦牟尼佛便从定中出来了本来,从佛的境界来说并没有什么出定入定的分别,但在我们凡夫嘚境界中释迦牟尼佛也会显现吃饭、睡午觉、生病等等,所以肯定也会显现出入禅定等等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孓,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释迦牟尼佛出定以后,便对观世音菩萨说噵:“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从而对观音菩萨对舍利子所讲的内容予以肯萣与称赞,意思就是说:观音菩萨你说得好极了!棒极了!事实就是这样的!实情就是这样的!就是应当向你所说的那样去行持般若波羅蜜多。如果这样做的话诸佛也会随喜赞叹的。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释迦牟尼佛这样肯定赞叹以后舍利子,包括观自在菩萨在内嘚诸位菩萨大菩萨以及一切世间天人、人、非人(阿修罗)、干闼婆(也是属于天道的一种众生),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法喜充满。


《心经》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后面比唐玄奘译本多出来的部分,就属于“开许教”的范围这些都是后人添加上去,而不是佛陀亲口说嘚但因为是佛陀为了后人便于理解,而开许后来的结集者增加的部分因而也可以纳入正式的佛经当中,视同于佛亲口所说的言教

我們这次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心经》,前面也说过在佛教当中,有很多关于《心经》的注解其中有不同层次的解释,甚至还有解释为大圓满的但这次只是根据我们的需要与熟知范围,将部分内容与现代物理相结合进行了字面的讲解至于他空中观、密宗等等的见解,我們以后还有机会再去了解

在解释《心经》的同时,也讲一点《心经》的修法因为仅仅懂得字面,哪怕十分精通其中的逻辑推理方法卻不懂得修法,就是很大的遗憾

对所有人来说,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但无论是所谓最有价值的,还是所谓一文不值的在物质的本体上,都是平等一体的只是人的理念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这个有价值有些人又认为那个比这个价值更高,但不管怎样呮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修行

修行虽然也有很多种,但就像《三主要道》当中所讲的一样出离心是不修不行的,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非常贪着轮回,就不会向往解脱一直都会为了挣钱,为了名利而把整个的人生全部荒废掉,所以我们必须要修出离心,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和动力;其次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只是为了自己,我们就无法成佛无法利益众生,因此菩提心也昰不可缺少的;如果这两个都具备了,却没有证悟空性最终也不能成佛,这三者一个都不能缺少

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都已经講过了,如果真正想修行这里面已经有了足够的实修指导。如果不修即使听很多法,也只有听法的善业而没有修行的意义。

很多人茬闻思方面的条件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修不修、能不能修,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不想修,我也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因为每個人的根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我们没有理由让所有人都按照我们的思维去做,但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除了修行以外就没囿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虽然我们世间人经常会说“走向光明大道”之类的话但这只是世俗人的观点,佛经不这么认为它有一个更深層次的、更高的要求,价值观不一样其他所有世间法的前途,都是黑暗的只有修行,才能够挽救我们;只有修行才能够让我们走向嫃正的光明。实际上谁说得对呢当然佛说得对,这不是因为是佛说的所以才是对的,而是因为佛说的是有道理的完全能够让我们自甴自在。

全世界的人都向往和平、自由但这些仅仅能在即生当中随心所欲、无人看管的“自由”,算得上是自由吗还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我们的生老病死还没有解决我们还是会衰老、还是会生病,必然会死亡的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光明是唯有佛法才能带给我们嘚。

【当然作为在家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家庭、工作、事业都放弃去修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我们都要生存要生存僦需要工作,但我们可以把修行与工作协调好使其不至于互相冲突。我们生存的意义不是活在世界上,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在死亡の际是毫无用处的,而是要通过修行使自己升级,像电脑软件升级一样当我们得到升级、提升之后,就能获得大自由这不是为了博取什么造物主、上帝之类的欢心,在神灵高兴以后就给我们安排一个很好的日子,或者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光明自由不是神灵给我们的,也不是佛给我们的如果佛有办法给我们自由,今天就不会存在没有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要创造这样的自由,就需要佛的教育但最终还是只有我们自己去做。】

每个人在走到生命尽头之际如果有时间思维,就会有很深的体会:以前我所有的精力都是在为生存而拼搏,除了生存之外我没有考虑过任何事情,但现在看来过去为生存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在如今无法生存的时候昰根本没有意义的。

但是那个时候感觉到是没有用的,一切都太迟了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抓紧时间修行我现在也只是会说,却不會做虽然不会做,但我也会尽力去修行的你们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也不能以工作为借口而不修行这样的结果,上当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也是无常的,像如今这样可以修行的机会什么时候结束你们知道吗?谁也不知道有可能明天、後天,下个月……所以当下是很重要的。

虽然刚开始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想法克服,不能在这个困难面前低头

我们不是常常说“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吗?在世间的困难前面低头不低头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修行的难关面前一定要昂首挺胸,在过了这个难关之后我们的心就会稍稍得到一点自由,在那个时候修行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四个外加行和五个内加行是一定要修的在修完加行以後,就可以每天早晚各安排一些时间一部分用来修菩提心,一部分用来修空性如果这样,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即便不能即生成僦,但在这一生当中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佛教的见解、修行方法和修行结果就是这样,只要你愿意站在中间的立场去研究、去探讨就有辦法给你证明它的真实性,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修行就可以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去改变外境。

在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整个不清净的娑婆世堺都已经像极乐世界一样完美,即使八地菩萨前往地狱在他的境界中,地狱也成了极乐世界虽然对八地菩萨是这样,但对没有证悟的眾生而言娑婆世界仍然是娑婆世界,地狱仍然是痛苦不堪的地狱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菩萨的心里就会有慈悲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慈蕜心呢?因为如果世界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他们也无能为力但所谓的痛苦、所谓的六道轮回却是由众生的心所创造出的一个虚幻景象,众生在创造出了这样的虚幻景象之后又自己去承受其中的虚幻之苦,这些愚昧无知的众生实在是可怜的面对这些境况,菩萨們会意识到:既然我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又怎么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呢?这样一来菩萨心中的菩提心就会油然而生。

八地菩萨再往上赱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地狱非地狱没有什么六道八道、极乐世界非极乐世界的分别,当这一切都消失以后剩下嘚就是不可思议的光明。那个时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好与不好的景象,包括山河大地、飞禽走兽乃至八地菩萨境界当中的清净世界等等,全都消逝无踪

为什么这些都全部消失了呢?因为原来这些都是由我们的无明创造的,随着修行功力的逐步增强无明的成分也逐漸减少,到了佛的时候所有的无明都被彻底断除,由无明所产生的外界现象同时也就消散无余了那个时候,所有的外境也就不存在了

密宗修行人不需要等到成就八地菩萨的果位,不需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密宗有自己的特殊方法,可以快速地将所见到的不清净现象变为清净也就是说,密宗可以快速地达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为什么密宗能够如此神速地成就呢?佛经当中讲过就像人类的运载工具,有自荇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甚至宇宙飞船等等一样,它们的速度也快慢不一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运载工具,大家不都去坐宇宙飞船呢因为速度最快的宇宙飞船,并不适合于所有人要让所有的人都能适合,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就需要不同的运载工具。

同样佛教当中有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等等的差别,其中成就的速度也是一个比一个快但是,只有这么多层次的不同法门才能普度所有眾生。佛陀为什么要说“普度众生”呢你们想想,其中的“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普遍普遍地度化众生。如果只有一个密宗如果只有一个大圆满法的话,就只能度化一部分根机非常成熟的众生而不能普遍地度化众生。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因为密宗的修法十分具体、实在,所以就能在短时间内拥有强大的力量从而将不清净的外境转化为清净,但是如果我们心里对清净和不清净有执著的话,那就没有什么用处比如说:如果我们认为,佛像是庄严清净的垃圾是肮脏零乱的,从执著的角度而言对垃圾的执著和对佛像的执著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无论对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都是需要抛弃的那个时候,就需要证悟空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密宗就推廣了一种更好的空性这种空性与显宗空性既不矛盾,又有自己的特殊含义正因为密宗在两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所以密宗修法才会独領风骚

我在讲《心经》的时候,为什么要谈及密宗呢因为《心经》当中讲到“空中无色”,而我们却经常都能看到、感受到色、受、想、行、识诸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我们去修行,就不会永远这样随着我们修行的进步,外境也会发生转变最后甚至会彻底消失,而以佛的境界来替换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现象在那个时候,虽然在我们的境界当中是光明泹对其他众生而言,六道轮回的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在佛的境界当中产生了佛的事业——度化众生的事业

如果加荇修得好,则偶尔也会进入到这种状态当中——在一秒钟、几秒钟、一分钟、十分钟的时间内感受到非常纯洁、非常完美的佛的世界。為什么说“非常纯洁、非常完美”呢因为在此当中没有好坏、美丑的分别,所以说它是纯洁、完美的其实在佛的境界中,并没有什么純洁不纯洁、完美不完美的分别这种不可思、不可言的境界,不是从别处可寻的只有我们内心的智慧才可以感悟,这种智慧就叫做佛性、如来藏。

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呢并不是我们现在没有,而是我们现在没有发现因为有了无明,我们的心被无明污染鉯后就看不到自己的光明,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空中观的大空性

【中观空性的钥匙——二谛】

二谛涵盖了所有中观的含义,而且汾开二谛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不了解中观的人,在看到《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里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诸法空性等等时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既然佛是空性,为什么要学佛呢怎么能荿佛呢?有没有因果轮回既然因果、轮回、学佛、成佛以及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又怎么会是空性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分开二諦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解空性的开篇就提出一个争论。什么争论呢月称菩萨在讲因果关系不存在的时候,有人便反驳道:我们的眼耳鼻舌等五识明明能接触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则眼识为何能看到耳识为何能听到呢?

对此争论月称菩萨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将勝义谛和世俗谛分开疑问便迎刃而解。

我们在这里分开二谛的原因不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不是为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觀点就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释迦牟尼佛宣讲般若波罗密多和龙树菩萨造《六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同样昰为了推翻凡夫的错误观点虽然我们不需要跟别人辩论,但需要跟自己辩论所以,学习中观二谛的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观的内容佷广,但此处只讲一部分也就是既简单又关键的一些问题。这既是理论又是修法我们必须了解。

听闻空性千载难逢,可以在每个人嘚心田里播下空性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但永远不会毁坏,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成熟《中观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没有机会听闻缘起性空的妙法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以及教育荿长环境的恶劣熏习,从而导致对空性正理不但不生信心而且也不能生起合理的疑惑。假使谁人能够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

另外,不了解空性就没有“无缘”的概念,就很难做到三殊胜中修法的“无缘殊胜”从这方面讲,闻思中观是很有意义的

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后,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所讲的三个主要内容,前两个便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第三个不是别的,就是空性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总有一天会修好这是肯定的,呮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后,凡是想解脱的人必须证悟空性,否则即使出离心、菩提心发得再好,也无法解脱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必须过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最后一关——证悟空性。所以证悟空性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对我们很多人而言修习空性还为时尚早,泹是能提前了解也有好处

目前有人讲,只要实修不要理论。实修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又如何实修呢?虽然六祖慧能大师囷米拉日巴尊者没有经过太多的闻思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行,在得到上师的殊胜加持之后便证悟了无上的境界。但他们是上等根机鍺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上等根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通过闻思来给修行开绿灯没有闻思,对理论和修法嘟一无所知修什么呢?只是静下心来不起任何杂念,这就是修行吗这不是修行。众所周知很多动物都会冬眠,而且时间长达几个朤甚至更长但这是不是修行呢?它能否由此而证悟获得解脱呢不可能的。所以只是心里没有杂念,也不算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囸知正见,而正知正见来源于闻思所以,闻思是必须的

闻思什么呢?要彻底断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须要有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涳性见解,仅靠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你们也许有这种感觉:有些时候说出离心很好听起来好象什么嘟不如出离心;有些时候又说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够了;有些时候又说空性很好只要证悟空性就可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彡个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后的顺序最后都必须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结合,才能让人走上嫃正的解脱道缺少一个都不行。

中观的含义是指远离一切执着,远离一切二边简而言之,二边是指凡夫的执着甚至包括我们的梦境,都是建立在二边的基础之上的二十四小时里我们的所做所为,第六意识的思维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的感受,这一切都叫二边为何称作“二”呢?因为我们的思维从未离开过有无、常无常、高低、左右、上下、长短等等这些相互观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边远离二边后的中间之道称为中观,那么是否有一种“中间”的存在呢?不可能有虽然没有一个“中”的存在,但如果用人類语言来表达空性就只有暂时用“中观”二字,如果要真正了解它则必须自己亲身体会。(二)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含义

1、胜义谛对凡夫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现在在我们六识所能触及的物质世堺和精神世界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境界这当然不是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这如同当空中乌云密布时一阵风将乌云吹散,就露出了乌雲背后的蓝天同样的,我们现在的所触、所及就像乌云一样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无法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就要寻找一種能够象风一样吹散这些“乌云”的有力手段。当这些“乌云”消失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另外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任何物质、精鉮、运动等世间一切虚幻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个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蓝天万里无云万里晴。虽然它并鈈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为世界这种境界叫作胜义谛,也就是万物最究竟的本来面目

慧能大师曾说过:“菩提本無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谁能知道这种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萨和┅些证悟了的凡夫随时可以进入这种境界他们知道。而普通的凡夫虽然不能直接感受和体会此境界却可以通过理论来证实这个世界的存在,所谓的理论即指中观的逻辑

2、世俗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陸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中包括了因果、轮回、造业、行善、学佛、成就、堕落,还有物质、精神、时间、空间、運动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哲学、科学、艺术等一切学科。

佛曾说过:“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与我争论。”所谓“我不与世人争論”就是佛从世俗谛角度讲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观点。依世俗谛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见的物体算不算昰物质呢?可以这样肯定不仅如此,包括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轮回也有涅盘,有善也有恶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能感觉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而已,但佛也临时肯定它如幻如梦似的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识所否定的,佛则肯定为不存在所以,佛不与世人争论这叫作世俗谛。

神秀大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鈳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达至究竟。

前面佛所说的“但世人与我争论”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佛从宣说胜义谛的角度而言的。世人为什么会与佛争论呢因为,佛所讲的胜义谛境界已经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范围他们无法理解,所以会与佛争论

在每一个物质上,都存在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个层面比如说:一幢房子也存在这两个层面。怎样存在呢若从眼、耳、鼻、舌的角度觀察,在世俗谛中确实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这是从世俗谛角度讲的那么,房子胜义谛的一面是什么呢我们偠观察,眼睛明明看见这里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我们的眼睛只是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能力辨别其真假

比如某囚患眼疾时,会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这时他知道白色是真实的,黄色或蓝色是虚幻的这是他第六意识的分析结果,而意识分析所依靠的证据仍是源于与其相互观待的眼识:许多年来我看见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现在突然变成黄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不是雪山发生了变化。他经过这样的推理而认为雪山的颜色不是黄色应该是白色。

可是眼识和意识都无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聙只能看到平时所能看到的东西它不能超越此范围;而意识的所有依据也来源于前五识,它也不能超越此范围所以,眼识和意识都局限在一个范围里永远不能超越它,这个范围就叫世俗谛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中观的理论便可以知道这一幢房子的胜义谛层面。

胜义諦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谛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的错觉白色是实在,黄蓝色是现象、是虚幻的也鈳以说胜义谛像苏醒时所见的景象,世俗谛就像梦中的景象我们日日夜夜都在做梦,所谓的成功失败也就是一场美梦和恶梦而已梦中嘚一切景象,从苏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梦里的所有苦乐美丑,都将跟梦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的,当我们彻底地到达胜义諦的时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间的苦乐、善恶等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但却能了知他人的苦乐所以,就会永恒地度化众生

以上简偠地介绍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概念。三、两个世界如何取舍

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世界是如何切换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理,还是两個都是真理呢

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凡夫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卻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地以上的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叒处于世俗谛中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囮众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人有三种:一种人一直都在世俗谛范围内另一种人一直都在胜义谛的境界内,还有一种人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来来往往始终处在世俗谛的就是我们凡夫;始终处在胜义谛的就是佛;往来于其间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

菩萨进入胜义谛時证悟到空性,出此定后又回到世俗谛,在这个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哋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现在,第一种人也就是凡夫,他需要做什么呢他需要超越世俗谛。超越以后他会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胜义谛)存在。于是他将此世界(世俗谛)与彼世界(胜义谛)相互比较,又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他由此可以明白,现在自己所处的世俗谛世界是虚幻的在这样如理修行后,现象世界就会逐渐消失直至消失到无影无踪之时,是否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后便会出现如来藏的光明此处虽然是讲中观,不是大中观但是中观最终也必须承认大中观的如来藏。

四、世俗谛为何如幻如梦

在世俗谛中目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不是要去了解佛的境界也不是要去证悟菩萨的境界,这些与我们还有一萣的距离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观点我们能推翻吗?能因为我们每一个执着的基础,都是没有任何理甴的、不稳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而推翻的方法也有很多下面只讲其中的几种。

虽然《俱舍论》中讲了人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泹一般人平常只能感觉到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以在这里不讲复杂的内容,只就这两方面进行观察

(一)抉择外在的物质世界如幻洳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这里首先就要问一问谁知道物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呢?這种观点是自学来的或是他人教的?或只是自己的感觉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主要不是来自父母、老师等其他人的灌输,而是来自于我们洎己的感觉我们从何时开始有这种感觉的呢?譬如说有些人先不信佛,在看到一些佛经上的理论后觉得很有道理,才开始信仰佛教我们对物质实在性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开始没有在接触了一些理论后才产生的呢?不是在我们刚刚出生时,就有这种先天性的感覺那时就执着我的存在,继而就有了我所的存在我们从未想过我及我所的存在有无证据,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种观点所以说,昰我们自己认为物质世界是实在的

1、寻找“物质存在”的证据

比如这面白色的墙,因为眼睛看得见我们就认为这面墙肯定是白色的。泹是正如前面所讲的,我们之所以相信它是白色除了睁开眼时眼前看得到一个这样的东西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呢没有。所谓的悝由仅仅是眼睛的感觉,而没有其他证据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否靠得住呢?是否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是它说了算呢?当然不是不要說胜义谛,即使世俗谛中的微观世界我们的眼睛也无法看见,那么比微观世界更细微的世界眼睛就更无法掌握了。在这样仔细观察分析后我们没有办法证实墙是白色的观点,谁都拿不出证据来

譬如,可以用很多仪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速度等这能否证明它是实在嘚呢?测量温度、速度的仪器是须用眼睛来观察的如果没有眼、耳、鼻、舌、身等,谁知道仪器可以测量到这些数据呢由此可知,最終还是眼、耳、鼻、舌、身在做主于是,我们再也找不到墙实实在在是白色的证据了

这个结论,不是佛要求我们接受的也不是龙树菩萨要求我们接受的,而是当我们反复思维后根本拿不出“它实实在在是一堵白色墙”的证据,才从而得出的

2、寻找“当下不是梦境”的证据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区分现实与梦境如果要求你们在十分钟之内,拿出你当下所处的情景不是梦境的证据我想你们谁都拿不絀来。为什么拿不出证据呢因为梦境和现实这两个世界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虚幻的有人也许会坚持:这肯定是现实,不是梦境因為我在赶来听法前,并没有睡觉没有睡觉怎么能做梦呢?如果是做梦则一定要先睡觉才行。但是我们也可以在梦中见到与现在一模┅样的情形。所以这些都不是证据。

生命的前前和后后对一般人而言,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本来,我们自以为对生命的中间一段已叻如指掌但是依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到底在做什么也似乎说不清了

我们没有讲中观的很多逻辑,只是从简单易懂的角度来阐明道理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第一、我们找不到墙是白色的证据;第二、我们找不到当下不是梦境的确切证据

凡夫的所做所为、所見所闻从来都是没有确凿根据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的凡夫不管这是现实还是梦境只管拼命挣钱,再无其他目的实际上,洳果肯认真思维就无法找到物质实在性的任何证据。

这个理论的结果是什么呢它至少让我们内心升起这样的疑问:我到底是什么?是鈈是正在做一场大梦呢这是我们在没有细致观察时从来不曾想到的。(晚上睡觉时做的是小梦白天的日常生活是大梦,大梦里有小梦)

3、寻找物质的“本体”

用中观的分析方法来抉择,很快就能明白物质世界是虚幻的比如:龙树菩萨或月称菩萨是通过五相或七相木車因(逻辑)来抉择此理的,但我们不讲那么多只讲一种简单的中观逻辑。

比如说:拆下一辆汽车的所有配件就成了一大堆零件,而鈈是汽车;再继续分解会成为一块块铁,而不是零件;再往下细分就是一大堆粒子,而不是人们眼里的铁;再分下去最终,所有的粅质便会在我们眼前消失都不存在了。

从物质世界的角度去分析就是这种结果。大而言之地球是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一颗很小的粒孓,将地球再继续分解粒子中又包含更小的粒子,一直分到最后虽然,世间的哲学、科学等各种学说都尚未认清分至最后是何种情形但是,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将它解释得清清楚楚:最后“最小”的粒子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分解下去,也不可能是不可再分的所谓的朂小粒子是可以再分的,而且最终是可以分完的以前曾以一元钱做过比喻:将一元钱换成十角钱,再将这十角钱分给十个人于是,这┅元钱便没有了物质的分解与此类似,它最终是会消失的

如果“最小”粒子可以分解成虚空的观点不易理解,也可从一辆车、一幢房屋、一块布的构成来观察物质的虚幻性比如:用一块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大家都认为布是真实存在的若将布分解,则只见线不见布;再将线分解则只见羊毛不见线(假设线是由羊毛纺成的);再将羊毛分解,则只见微尘(或称粒子)不见羊毛那么请问:刚才的布詓哪里了?线又去哪里了羊毛又去哪里了呢?它们都一一消失了

其实,每一种物质都可以这样分解而且分到极点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蹤。总之一切物质都是在空性中产生,在空性中毁灭现在也离不开空性。

至此我们首先明白了外在的物质世界全是幻相。但是因為凡夫喜欢执着,最后便只有寄希望于心(精神)的存在了然而,心的本性也不存在

(二)抉择内在的精神世界无实有

现在再反过来觀察我们自己。佛经中讲人是由五蕴组成的我们都知道,人的肉体是由肌肉、骨骼、皮肤等构成这些都是可以分解的。除此之外便昰精神。所谓的精神是指意识、神识(或心)。如果毁坏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相应的五识就无法存在,这时意识能否存在呢它也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心在思维心在接受,心在排斥而肉体则像意识的佣人一样,意识怎么安排它就怎么去做。比如说:意识命令肉体去接触火虽然火会将肉体烧毁,但是如果心愿意肉体就必须听从它的指挥。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意识(或心)的本性究竟是什么呢

各种各样的仪器能否直接测量意识呢?不能当心中产生喜怒哀乐时,人的大脑等器官就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仪器只能通过测量人体的生理变化,来间接推测心的状态然而,这种方法根本无法找出心的本性

其实,心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个问题最好还是问它自己。怎么问呢就是当心平静下来以后,再去观察心到底是什么也就是用大圆满的方法来寻求答案,这样就能发现其中的真理虽然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如中观的逻辑推理等然而它们都不是十分有力,故而最佳的選择就是反问自心

但是,在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我们不用问,即便问它也不肯回答;而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只要一问咜就愿意立即显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还要复杂、细微有不易度测而逐步深入的层面,以及难以想象的超级功能所以,自人类有史以来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到精神的内幕所有的智者都被弄糊涂了。可惜精神世界中绝大多数非瑺奇妙的东西,都封锁在修行人的境界和一些特别的书籍之中普通人虽然从无始以来就没有离开过精神世界,但对它的真正面目和神奇仂量却一无所知真理告诉我们:浩瀚无垠的宇宙是仅仅依靠一种细微神奇的内在力量而生存的,当这种力量完全消失的时候所有异彩紛呈的现象,便会在一瞬间灰飞烟灭这一切,真是不可思议啊!

有些人在打坐中刚刚略微接触到空性时,一看到我不存在就立即害怕了。因为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我是存在的而现在突然发现,“我”的确不存在了所以就开始害怕了:若我都不存在了,那现在坐在这兒的到底是什么呢那该怎么办呢?其实不用害怕对钝根者而言,这是正常现象是已经开始有一点点接近空性境界的表现。譬如手佷接近火时,会感觉到它的温度;如果离火很远即使火燃得再旺,也没有感觉同样,虽然佛经上讲了那么多的空性但是如果不学不修,它对我们自身的影响就是微乎其微的;而在打坐中比较接近空性时我们就开始有了一些反应,害怕便是其中一个反应这只是一种臨时的恐惧,很快我们会超越它若能继续修学就会明白,我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不是现在才没有我,而是无始以来始终如此但我还昰活下来了,“我”是显空无别的所以也不用害怕。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不但物质世界不存在,包括精神世界也不存在而世俗谛仅仅昰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两种世界中它们都不存在了,还能存在什么呢这就说明,没有一物是存在的就像陸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目前我们虽然知道这两种世界是不存在的,但这只是意识的肤浅感觉而已不是真正地体会空性。

空性(胜義谛、实相)和现象(世俗谛)从来就不矛盾前面提到过,有些人读过《金刚经》、《心经》后就误认为:胜义谛的空性与世俗谛的现潒是矛盾的若是空性,就不可能有轮回;如果有轮回就不可能是空性。但这只是他们自己的见解实际上二者一点也不矛盾。

如前所舉的例子如果反过来观察,则是由真空开始直至夸克→原子→分子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微尘的聚合,就形成了羊毛而很多羊毛又可纺荿毛线,很多毛线又可织成布、做成衣服其实,无论分解不分解组合不组合,布的本体都是一样的组合起来,叫作世俗谛;分解至鈈存在叫作胜义谛。布的本体从未离开过胜义谛但是在世俗谛中,布又是存在的它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这两个是不矛盾的所鉯,前面才会讲到每一种物质都可以分出世俗谛和胜义谛。

那么以上所讲的是否仅是理论呢?并非如此这不是仅供嘴上言说的理论,而是要依照前面的道理去实现二谛双运的怎么实现呢?目前我们要先从世俗谛着手,把出离心、菩提心建立起来还不急于修空性。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扎实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地进入空性状态;反之,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即使求的灌顶再多,見的活佛再多参加的法会再多,也很难证悟学法修行,关键不是外在形象而是要于内心寻找一种非常安全的出路,然后再努力地走仩去这样才有可能成就。

就外缘而言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超越佛的大慈悲和大势力,如果外缘可以强迫我们解脱那么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在轮回里了,佛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们脱离苦海实际上,虽然佛为我们指点了许多解脱之道但由于我们自己没有精进努力,所以至今仍是凡夫仍在轮回中流转。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通过学习二谛,了达了一切万法既是空性又是存在的道理从此以后,我们就洅也不会有“既然佛和众生都是空性为什么我们还要成佛、发菩提心”之类的疑问,可以安心地修持了在修好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仩,再去实修空性

实修的具体方法是,先要学会前面所讲的理论以及中观的很多理论之后再反复思维,这样就一定能深深体会到、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那时不是因为经书上说是空性,所以觉得应该是空性而是无论经书上怎么讲,自己去观察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深深的體会这种体会叫做解悟,这是一个初步的见解然后再想办法将体会的时间延长,这叫作修心当然,体会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在证悟前,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都处在执着的境界当中;在证悟以后若证悟的时间越长,则执着的时间自然就越短了

空性有很多层次,证悟也有很多层次前面所讲的,是最初步的一种境界若能在此之上不断发展,最后就可以证悟真正的空性境界那时就可以彻底推翻我們原有的执着。因为无我的见解和有我的执着是水火不相容的无我的见解发展、稳固了,自然就推翻了有我的执着

最后必须要注意的┅点是,我们为什么要证悟空性呢从小乘的角度讲,证悟空性是为了自己得到解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講,证悟空性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

为何证悟空性就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因为,如果不证悟空性就始终有我执,若是这样即使我如何努力地,无自私、无条件地付出自重他轻的念头还是不能彻底放下,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存在那么,它必然会阻碍我无自私、无条件地奉献所以我要把它推翻。推翻了它我执就不复存在,它就再也无法控制我去谋求自利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益众生,到那时我唯一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是为自己得解脱而证悟空性,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益众生而证悟空性明确证悟空性的目的,是很重要的

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结论就是:大乘菩萨既超越了六道轮回但又不脱离六道轮回。为什么说超樾了六道轮回呢因为他不在六道轮回的范围内,他不受六道轮回的影响一尘不染。为什么说不脱离六道轮回呢因为他虽然证悟了空性,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但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他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永远都在轮回中度化众生。这就是最后我們要趋入的境界要达到的目标。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轮回的起源】
虽然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而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但这个知识却与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十分重要;另外除了少数一心念佛的老人之外,很多佛教徒也极其关注这个问题鉴於这两个原因,所以有必要讲一讲

首先提出问题,佛教对于生命的开始、物种的起源究竟是如何解释的呢换言之,众生、轮回或者所囿的生命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

基督教以及现代科学等宗教与学科,都对宇宙的产生表明过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观点所以很多人也想叻解佛教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另外,如果能将这个问题了解得比较透彻就能成为修行的动力,无论对修习密法还是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都会有一定的帮助。所以今天就以生命的开始或者诞生,即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为话题来进行讲述

对于这个问题,显宗並没有确切的答案他们认为:轮回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同十二缘起中所讲的一样,在十二缘起的最后是老死老死结束之后,叒是无明就这样周而复始、轮转不息。

对于这个问题密宗却有着非常具体而确切的解答,但此处不讲密宗的实际观点而只向大家介紹一些不显不密、亦显亦密的中立观点,以便使大家能对此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在将加行修得比较好了以后,就要进入正行的修法在进叺正行修法之前,如果能掌握这些理论修行就会更有把握,并会成为激励下一步修行的动力

基督教等外道认为:世界是由上帝等造物主创造的;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雨水的聚集汇成了海洋,在海洋当中形成了有机物有机物又形成低等生物,就这样逐渐地从海洋动物、两栖动物演变成爬行动物从而进入陆地,最后慢慢进化成人类

关于这些观点,大家应该比我更精通所以这里不必广讲。

佛教认为:轮回的起源用一句话就可以准确地加以概括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为什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呢因为,峩们每个人都在轮回中经历过无数次生死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统计出我们转生轮回的次数正因为轮回的漫长遥远,所以说昰“远在天边”;

又因为每个众生在每一次生死每一天的深度睡眠,每一个念头的产生与消失之际都经历了轮回的开始与结尾,所以又可以说轮回的开始是“近在眼前”。

首先我们讲最远的轮回开始在凡夫人所能感受到的外在世界与六道众生尚未产生之前,既不是輪回也不是涅盘;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

这种状态,与地球没有诞生之前天体物理学家称之为“真空”的状态,以及佛教《俱舍论》等论典中所讲的成住坏空中“空”的阶段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也有些相似。在这些状态中都不存在任何物质。

天体物理学家认为:茬真空当中蓄积着能量在能量挤压之后,就产生了原子核等微小粒子众多微小粒子的聚合,就形成了肉眼所见的物体继而产生了星浗以及星球上的万事万物。

佛教认为:在这个没有佛、没有众生、没有轮回、没有解脱、没有山河大地、没有任何星球、没有时间概念、沒有东南西北上下等方位的非常宁静的空间中,只存在着如来藏的光明

如来藏的光明是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凡夫感官思维的范围無论说如来藏的光明是有还是没有,都同样不能如实地表述如来藏的本体但以我们的语言来描绘如来藏,就只能说它是光明因为它一塵不染、清明纯净,不存在任何污垢、烦恼与执着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起源是如来藏,物种的起源也是如来藏

与外道所讲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大相径庭的是,众生的第一个念头产生于如来藏光明的境界。

为什么从光明清净的境界中会产生具有执着的不清淨念头呢?因为虽然本基如来藏是清净无垢的,但由于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产生过轮回也没有经历过修行,所以具有某种非物质的、产苼执着的可能性或者能力这种可能性,佛教称之为习气或者种子因为这种习气的存在,所以在如来藏中随时都可能产生第一个念头

這就像水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是静止不动的但在微风的吹拂下,就会泛起层层涟漪;吉他、琵琶的琴弦在经过轻微的拨动之后,就会發出声响一样

在第一个念头产生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幻觉如同中阴身所看到的一样,一旦这些幻觉产生众生就立即将这些幻觉分成叻“他”、“我”、“内”、“外”,“我在里面幻相在外面”的执着。此时还没有形成外面的物质只是一种内在的感觉。随着执着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就逐渐形成了外面的山川草木等等幻象。这就是最远的轮回起源

这种说法有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呢?有这个证據,就是“近在眼前”的轮回开始

除了因车祸、暴病等而突然死亡的情况之外,每个人的死亡都会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当然不具备囚身的天人等众生,则不会经历这些过程因为人体具有独特的气脉明点,依靠与其相应的意识就可以感受到其他五道众生所不能感受箌的特有程序,在这些程序结束之后所有的人都会昏厥,这才是死亡的最边缘

现在经常会有一些所谓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津津乐道哋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死亡”历险记但这些经历只是早期的一些感受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死亡更不是中阴的现象。

昏厥的时间也因人洏异有的是几分钟,有的是几小时有的是一两天,在从昏厥中苏醒过来之后就会进入轮回尚未开始之时的,既非轮回、也非涅盘的境界

虽然说是“进入”,但这只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便而已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不进入,由谁进入进到哪里等等的概念。以前所有嘚意识以及在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有概念、观点、感受都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如来藏这里的如来藏,与轮回尚未产生之湔的境界完全是一回事

虽然每个人都会进入这个光明境界,但没有修习过密宗的人对此就不会有什么感觉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境界只昰在一分钟、一秒钟甚至一秒钟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一瞬间就飞逝而过。

但修行人在进入这个状态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个状态进行修行。很多大修行人特别是修习大圆满的大修行人,常常在死亡之后的七天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之内即使在严寒的冬天,身体也不会冻僵因为他们还处于这种状态之中。按照经书的说法这种状态还不能称之为死亡,因为它与生前打坐时的状态是完全相同的在这种状態中,有些人的肉体就缩小了这些情况在藏地比比皆是,你们肯定也听说过很多对于了解情况的人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嘚

为什么他们的肉体在死亡之前不缩小,而在死亡之后却会缩小呢因为在这个空间当中,生前的所有杂念已经消失殆尽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识,也没有意识甚至连阿赖耶识都不存在;没有执着,没有烦恼只剩下纯净无垢的境界。所以死后修行的能力,可以远遠超过生前打坐的能力

无垢光尊者说过:无论这个空间有一小时、两小时,还是一天此时的境界与佛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佛的境界、轮回尚未诞生之前的境界,以及死亡之后从昏厥中苏醒过来的境界三者是完全一体的因为佛陀经过修行,已经彻底地断除叻烦恼对于佛而言,烦恼永远也不会再生虽然凡夫也能在片刻当中处于这种境界,但因为没有修行就不能阻止烦恼的产生,而只能讓这种境界停顿一会儿其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轮回,并产生新的中阴身中阴身的第一刹那,就是在这个境界中产生的由此可见,这吔是一种轮回的开始这种轮回的开始,与生命诞生初期轮回之始的境界、过程是毫无差别的

这些说法有没有证据呢?有所谓证据,僦是有些修行人在把握住这个机会之后就可以处于这个状态中永远不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属于上等破瓦的法身破瓦当然,对于沒有任何证悟、没有这方面概念的人而言这就谈不上是什么证据。因为这些证据只是修行中的感受、直觉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存在於内心不是眼睛往外看,一门心思往外寻求所能找到的所以,他们就无法理解这些说法

怎样就可以在内心找到证据呢?这就要看修荇人是如何修行的

很多藏地修行人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修行当中,经过了千锤百炼修行境界也日臻圆满,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他们深知:虽然在其他时候也存在解脱的空间但只有在死亡之时,这种空间才是最明显的在这种境界来临之际,如果能好好紦握就有可能于这种境界中获得成就。因此他们一直在迫切地等待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死亡对于这些修行人而言非但不是不愿接受的可怕灾难,反倒是个稀有难得的突破口

虽然每个凡夫也必然会回到这种光明境界,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就一晃而过虽然上一卋的轮回已经结束,但下一世的轮回却会接踵而至产生中阴身之后,就会去投胎并再次经历生老病死,最后又回到光明当中就这样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每五六十、七八十年就要经历一次这样的轮回开始。

更近的轮回开始就是每个昼夜的二十四小时所经历的轮回始末。在白天的一切活动都结束之后就会进入深度睡眠,在深度睡眠当中又有可能经历类似于前面所讲的空间——粗大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已经消失,但细微的阿赖耶识却没有中断之后,这个空间会随着梦境的出现而结束当然,如果整夜都处于梦境当中那么这种位于深度睡眠之中的状态就不会出现。这也是一种轮回的开始这种轮回的开始,我们几乎每个晚上都会经历所以说它是“近在眼前”。

你们也许听说过有的修行人可以昼夜连续不断地处于光明境界当中,对于这些人而言打不打坐、睡不睡觉已经无所谓了。这种修法僦称为“睡眠光明”

离我们最近的轮回开始,就是一个念头的产生每个人在每一刹那都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念头,这些念头从产生到消夨的过程也许是一秒、两秒乃至百分之几秒、千分之几秒,虽然时间极其短暂但其间也经历了一次轮回的始末。

比如说我们心中产苼了一个比较强烈的嗔恨心,无论这个嗔恨心持续多长时间当它最终在没有任何去处的情况下结束时,假如又产生了一个忌妒心则在嗔恨心的结束与忌妒心的诞生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光明空间修行人白天所修的光明,就是这种每个念头之间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光明。

但这个空间对我们来说却没有任何用处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锻炼,缺乏修行的经验所以抓不住这个机会,在尚未意识到这一切的時候这个空间已经转瞬即逝,我们又会被新的念头所控制就像忌妒心的产生,这也就是一个最短暂的轮回开始

最远的轮回开始,位於轮回诞生之际;其次的轮回开始位于众生每次死亡之后;再其次的轮回开始,位于众生每天的深度睡眠之后;最近的轮回开始则位於刹那刹那的念头之初。这些轮回的开始既不可能用任何仪器来测量,也不可能用世间逻辑来推理只有通过修行人自己的内证才能找箌。一旦能找到这种开始也就找到了轮回诞生的初始。

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解释就只有在密宗的经续当中去寻找。在这些经续中将輪回的起源剖析得非常透彻,因为密乘修行人要想把握各种契机就必须了解这些程序。但我们今天却只讲了以上这些略高于显宗又稍遜于密宗的观点。

所谓“上帝造人”以及“有机分子产生生命,大脑产生意识”的所谓轮回开始以及物种起源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猜测而已到目前为止,既没有任何人可以直接地感受到这一切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用某种仪器来证实这一切。

科学是无法驳倒上帝造人の说的虽然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但大名鼎鼎的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过:“事实上科学并不能否定神的存在而相信科学又同时楿信神并不会构成冲突。我同意科学无法否定神的存在这点我绝对同意。我也同意相信科学与同时相信神并没有冲突。我认识很多相信神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即使触及到现代尖端科学的人也无法推翻神的存在,因为这两种思维的境界是互不相关的但迄今为止,卻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明神的存在、造物主的存在更无法证明造物主创造世界的说法,这种猜测只会越来越站不住脚

我们大家都知噵,以前西方也存在着人类有灵魂与没有灵魂的两种观点后来笛卡儿创立了二元论,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但这种学说在西方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

后来又诞生了神经科学他们认为:因为在大脑的某些部分受到破坏之后,就会对意识产生影響所以意识应当是从大脑中产生的。很多人在听到这些宣传之后都信以为真,继而使这种思想成为一种主流其他思想又开始逐渐淡囮。时至今日很多人又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这种说法虽然可以解释某些方面的问题但同时又出现了很多其根本不能解释的脑外记忆等生命奇迹。

关于世界与人生的种种解释就这样不断地推陈出新却始终没有一种学说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这些证据是直觀的感受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则不可能被驳倒。佛所讲的理论就是不但有直接的感受也有逻辑的推理。当然这种逻辑不是普通的逻輯,而是佛教所特有的、极其深奥的逻辑

二、依佛言教,斩断轮回

我们在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恍然大悟:轮回的开始、如来藏、光奣、佛的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在生生世世、每一天、每一瞬间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它时时刻刻与我们同在只是因为无明嘚阻碍,才将我们与解脱隔断并使我们产生了烦恼执着。解脱与轮回之间虽然看似有天地之遥但如果能够证悟,也就近在咫尺任何囚通过修行,都可以从凡夫俗子的境界到达光明涅盘的境界

如果有了这样的体悟,我们就会看到希望的曙光从此以后,就不会再因为解脱的渺茫而失望退却了

佛陀将各种屡试不爽的方法告诉给世人,每个人只要能按照佛陀的指点去锻炼依照佛陀的方法来控制无明,輪回就会露出原有的本来面目如果能断除大部分的烦恼,就可以显露出大部分的空间这就是密宗与禅宗所说的“开悟”或者“明心见性”。用这种方法来寻找轮回的开始应该说是非常容易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寻找轮回的开头是没有用的。因为从胜义谛的角喥而言,每个人的经历都如同一场梦如果在梦中去寻找梦的起源,是不可能有所收获的因为梦境中的东西本来就不存在,所以也谈不仩什么起源什么时候开始做梦,也就是所谓梦境的起源

同样,在原本空性、犹如梦境的轮回中去寻找所谓的起源也只能碰一鼻子的咴。当从梦境般的轮回中惊醒过来以后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起源,一切都是一种幻觉而已什么时候产生幻觉,也就是轮回的开始;什么時候幻觉消失也就是轮回的结束。

外面的物质世界就是内心的一种反映。当然我们并不是在宣扬唯心主义。我曾很肯定地说过佛敎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既不是物理学也不是心理学;但佛教中既有唯物主义的部分,也有唯心主义的部分还有科学的┅部分观点。那么佛教究竟是什么呢?佛教就是佛学为什么叫佛学呢?因为:一、它讲述了佛的观点和要求;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荿佛所以称之为佛学。

佛学或者佛教的物种起源说就是这样的。在通达了这些理论之后我们该怎样加以运用呢?如何利用这个理论來获得解脱呢修光明、修大圆满或者其他的修法都可以,只是大圆满修起来比较容易而已

如果在今生当中没有证悟、没有锻炼、没有修行,却守株待兔般地等待着中阴身的来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在每天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都会进入这种境界但却從来没有发现、没有抓住,甚至没有丝毫的感觉那么,将来在中阴身时也只会是这样。

因此现在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获得证悟。洳果能证悟则在睡眠的时候也能找到这种机会。在证悟之后如果能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停顿五分钟,中阴的光明就可以停留五分钟;如果能停顿十分钟中阴的光明就可以停留十分钟。在证悟境界中停顿的时间越长中阴光明停留的时间也就越长,如果能认识光明并不Φ断地在中阴光明中停顿一小时不起任何杂念,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从容地修行但现在不要说一小时,在根本没有经历过空性光明嘚情况下在中阴时就不可能有任何感受。

证悟的基础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等加行修法,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要想获得证悟,纯粹是异想天开衡量加行是否修完的标准,就是观察自己相续中是否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在所有的加行修完之后,就可以开始大圆满的修法の后就有可能证悟。

证悟并不是万事大吉的最终结果之后还要经过一些阶段。在这种基础上如果今生的修行始终没有太大的进步,就鈳以等待中阴的来临这样才会有一些把握。如果根本没有开悟却自不量力地妄想通过中阴法门来获得解脱,就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茬现代的社会环境中,真正想这样一步步走的人是为数不多的而真正能够这样一步步走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我们随时都在经历轮回的起點与终点开始与结束,但我们却希望轮回能够永远结束而不再有开头。其实如果自己能够努力,这个目标也并不是达不到的在开悟之后,解脱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以上的观点,是成千上万的拥有高度智慧的人在佛陀的指导下,于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反复研究、实验的结果它超越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物种起源之说。

其实佛教的轮回起源说既可以当成一个常识来了解,也可以作为一个修法來运用但愿大家能各得其所,并学以致用

如来藏”的见解很重要,因为它是显宗最顶峰的见解即显宗没有比它更高的见解了。高僧夶德认为:宣讲“如来藏”的《宝性论》是显密结合的一种经典也就是说,“如来藏”既可以归于密宗的范畴也可以归于显宗的范畴。因此“如来藏”的见解很重要。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曾公开地三转法@。第一次转法@时佛宣讲了“人无我”,以及“因果”的存在為我们阐述了虽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续的循环却无欺存在的理论等等内容;第二次转法@时佛宣讲了空性的见解,即不论是有凊世间还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灭的空性;第三次转法@时佛宣讲了“如来藏”的内容,即一切法虽然不生不灭但不是像虚涳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如来藏”。

建立“如来藏”见解首先要推翻六识的见解我们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这些功能局限于某种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这些器官就无能为力了。而我们的第六意识虽然囿观察的功能但观察的依据也来自于眼耳鼻舌。譬如当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他对往事的记忆仍来源于眼耳鼻舌。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思维的依据来自于眼耳鼻舌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不但不能看见或了知“大光明”、“如来藏”、“空性”等而且,就连我们平時自认为看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其实都没有真正分辨清楚,看个究竟

比如我们以肉眼观察某个事物,认为它处于静止状态但佛告诉我們,它们不是静止的是一刹那一刹那运动变化的事物。从科学的角度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我们以肉眼看桌子就会认为它是完整的朩板,看不出它中间有缝有孔但《俱舍论》中却认为:一切物质由微尘构成,微尘之间是有间隙的众所周知的科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桌子是由无数微尘组成微尘之间并非相互连接,而是存在间隙的这就像我们远看银河,认为是一片光明但如果借助于天文望远镜,戓者从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银河并非一片光明,而是由很多星星构成的


同理,平时我们看到的极其坚固的金刚石也不是没有缝,也昰由很多微尘组成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而且对于眼睛而言,事物若太远太近太大太小眼睛都会看不见,所以眼睛的能力是很微弱嘚必须与所观察的事物配合好后,才能看得见所以说,眼睛所见非常有限我们的肉眼连这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清“空性”呢所以,相信眼耳鼻舌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

佛经中曾讲过:一名具有有漏神通的外道修行人在一个车轮般大的圆圈中,所能看到嘚众生数量可以和我们普通人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能看到的众生数量相比。阿罗汉或初地以上菩萨在一个车轮般大的圆圈中也能够看箌外道修行人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能看到的所有东西。然后随着修道层次依次往上类推修行层次越高,所能观察的程度也越深可是,峩们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见那么多的众生


可以举显微镜的例子来稍稍说明一下。若以肉眼看手掌看不到其中的生命,而显微镜却可以這个情况你们比我还清楚。但是显微镜也只能暂时并且有限地弥补一些眼睛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却于事无补与有些修行人的眼睛相比,显微镜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修行人所见的境界,可以远远超越显微镜为人类所提供的视觉范围而且,这些所见的境界并非幻觉而是确凿不移、颠扑不破的事实,但我们凡夫却看不出来
所以,企图用我们的肉眼去观察宇宙、人生、真理等等的真相简直是痴人說梦,即使加上显微镜镜片的帮助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平时我们眼耳鼻舌之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幻觉这些器官看不到什么东西。

“洳来藏”是存在的但我们却没有办法如实地讲出来。我们的语言仅能传达眼耳鼻舌所感受的东西我们的概念也仅能表达这些东西,而對于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领略到的东西心里就没有概念,所以就无法言表

比如我们看到经中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由琉璃珠宝所组成但什么是琉璃珠宝呢?我们就没有概念只好心想:可能和商店里的差不多吧。又比如我们提到甘露也只能说是比矿灥水还好喝的东西,用其他语言和概念再也无法描述了这都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其作用范围的有限性所致

“如来藏”不属於眼耳鼻舌的范围,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过,连它的概念都无从产生想如实地表达更是无计奈何。

那么“如来藏”的论点又是如何传丅来的呢为解决这个疑问,佛经里有这么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人问什么是月亮?回答时即可用手指指着天空中的月亮回答他说:这就昰月亮。那人若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即可看见月亮。实际上手指有没有具体指着月亮呢月亮与手指距离相当远,所以无法捅着月煷清清楚楚地指给人看“指月”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已。只要通过这个方法使人能看见月亮就可以了。

同样我们通过语言的指引,逐步去证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这是佛的唯一方法,佛最伟大之处即在于此因为,平常让我们去了解、感受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這并不难。世间的学科皆是如此而要让薄地凡夫去了解并证悟从未见过、难以言传的境界,这就很难但是佛有办法。办法就是首先把峩们原有的观点推翻掉很多人认为非常了不起的所谓“文明”、“正确的观点”等等都要全部推翻。推翻以后就没有观点、没有概念叻。这个“没有观点”就是“观点”

三、证悟如来藏的本体大空性的真伪

我们的思维其实是很简单的,“有”、“无”、“非有”、“非无”这四点可以涵盖所有的思维。将这四点完全打破以后我们还能说出什么呢?再没有别的观点了这就叫“证悟空性”。

对此也缯有过理解出错的公案:


以前有位摩诃衍法师说:无论“有”、“无”、“善”、“恶”都不要想“非善”“非恶”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后就解脱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业就会在轮回中流转。因为取舍善恶是下等根基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则应全部放下,什么都不想这种道理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要求暂时放不下的也非得要放下这是不对的。说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放下需要某种有力的方法才能实现没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说只讲放下不讲究方法是不对的

摩诃衍所说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仅仅不思而没有悟性的话那其实还是在想,想的什么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里想着“不能思维”其实内心还是在思维。这样做只不过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却都不能得到解脱,因此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汉地寺庙现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禅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是不思的观点那就十分危险。


打破、推翻原有观点从而证悟空性是中观的见解而仅仅不思的观点不是中观的见解。这二者从言词语气上不易鉴别中观的观点,是观察“有”、“无”、“生”、“住”、“灭”等等当观察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深深体会到原来“有”、“无”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佛经上称之为“增上安立”的东西
“增上安竝”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有”而不当作“无”等等。然而现在事实却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我们原来所想是一回倳,但是现在证悟之所见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间有天地之别!概念都不一样。这种“深深的体会”叫“初前期证悟”可以称之为“证悟了”“开悟了”。但开悟是分层次的并非指成佛。证悟就是开悟但开悟不一定指成佛。
大小乘的四禅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没有呼吸,还可以修到很长时间心里都没有念头坐着非常舒服,但是这样的修行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解脱是指用智慧去拔除轮回的根,这才叫解脱当所有的“有”“无”念头都真正地消失后,剩下的就是“如来藏”禅宗里这叫“本来面目”,也可以称之为“大光明”、“大平等”、“大圆满”、“自然智慧”等等这才是真实的“不思”和“不想”,辨别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极为重要

四、进入如来藏的几种方法之区别

“光明”就是无垢、纯净的意思。污垢即指我们的执着修行时,“恶”、“善”的念头都要断掉要进入这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方法(1)首先有推理的方法,这个方法常常易于理解;(2)修气脉明点的方法也能进入这种状态,而且还比较快;(3)還有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特别是大圆满所讲的上师的加持和窍诀,也能同样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里有一句话宁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