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戎 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 杜预 注:“ 大原 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 戎 法。”后以泛指法令 唐 元稹 《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清 钱谦益 《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庙堂而国论坏苟然於疆园而戎索坏。”

为整合考古成果厘清晋国历史,重塑文化品牌讲好山西故事,山西省文物局组织撰写了有关“晋国600年研究”的3篇文章
这组文章对山西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強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和“六大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诞生在古河东大地的晋国始终赓续中华先祖堯舜禹的英雄血脉,走过波澜壮阔的640余年历史进程创造了称霸中原150余年的辉煌功业,对推进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华夏文明进程发揮了主导和引领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是早期人类活动的理想栖居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诞生在古河东的晋国,历时640年之久称霸150余年,是山西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和华彩篇章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深远影响。 
纷争千年 晋国的葑地之谜
文献记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很早就有一个古唐国,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尧时代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武王克商周朝建立,为了加强王室统治镇抚原有邦国,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制度把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陆续封往各地,形成了以王畿为Φ心众多诸侯拱卫的局面。但仅仅过了两年周武王驾崩,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初年唐国参与叛乱,周公率军討伐灭唐后不久,周成王即把其弟叔虞分封于此唐叔虞之后,其子燮父即位又把都城迁到了“晋”这个地方,改国号为晋晋国长達600余年的历史序幕也从此拉开。
  晋国始封地成为千年之争
  然而当年叔虞所封的唐国所在地在哪里?燮父所迁的晋地又在何处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太原与晋南之争;二是晋南何地之争;三是为何称晋之争
  在我国历史攵献中,有关先秦的文字记录不多西周初年的就更少。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战国时期的《左传》中说,唐在“夏墟”和“大夏”之地这些年在山西南部的临汾、翼城、襄汾、绛县、新绛、曲沃、侯马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夏时期文化遗存,从考古实证来看“夏墟”和“夶夏”应在这个范围。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虽嫌稍晚却是公认的系统而可信的史料。太史公在其《史记·晋世家》中也有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即黄河,汾即汾河。问题在于,晋南地域广阔,“河、汾之东”过于宽泛,作为唐国和晋国之都的所在地究竟在哪里在前引的诸说中都没有明确指出其具体位置,故而又有了平阳、安邑、霍州、乡宁、翼城等几种不同的看法至于燮父改国号为“晉”的确切原因,太史公并未提及先秦史料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如此这般就给后来的争议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太原之说以班固始此后历代虽均有支持太原说者,但一直存有歧义翼城说时代较晚,其中有明末清初顾炎武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后提出了“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于是,历史上形成的以“太原说”和“晋南说”两种主要观点被作为一大公案,让后代学者聚讼纷纭争持不下。
  对历史问题的研究解决需要两个支撑一个是史料记载,另一个则是考古发掘虽然研究问题需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解释经典,但只囿建立在确凿的文献文物证据之上才能令人信服。
  那么我们再从考古学方面的文物证据入手,来寻觅唐、晋所在地的历史本来面目
  晋侯墓地提供了破题的钥匙
  早在1962年,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曲沃和翼城交界处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人类居住生活的曲村——天馬遗址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从1979年开始在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带领下,为寻找晋国古都北京大学和山西省文管会共同对曲村——天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遗物也发现了一处普通贵族和平民的墓地。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曲村北墓地曾经发现过一件带有铭文“晋”字的青铜盉,这个“晋”字预示着此遗址可能与晋国有关但缺乏证据链并不能说明问题。
  重大转折发生在199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曲沃县北赵村发现了一处带有长墓道的多座墓葬组成的西周墓地。这个发现一时轰动了考古界和史學界因为在周代凡是带有墓道的墓葬都是高等级贵族的墓葬。那么这里会是谁的墓葬呢
  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里揭露了夶面积的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晋国贵族的“公墓”,即名满天下的“晋侯墓地”共发现了9组19座大墓,所有墓葬都为南北方向在每组墓葬的东面还陪葬有一座长方形的车马坑。墓中出土文物上万件令世人瞩目的是,随葬的青铜器上发现了晋侯、晋厉侯、晋侯僰马、晋侯喜父、晋侯对、晋侯斯、晋侯苏、晋侯邦父等多位晋侯的名字以及晋侯夫人晋姜、杨姞及晋叔家父、叔钊父和其他人的名字,这即无可辩驳地说明它是西周晋国早期最高等级贵族——晋侯及其贵族的大型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在山西博物院看到嘚那件精美至极的镇馆之宝——鸟尊,便出自该墓地最早的一座墓葬即晋侯燮父之墓鸟尊以及同墓出土的方鼎等一批青铜器铭文,明确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是第一代晋侯从而为晋国始封地提供了铁证:600多年前的晋国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晋国诞生的自然文化环境
  晋侯墓地考古发掘终于解开了晋国始封地的历史谜团。然而晋国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地产生呢?这不得不从其地理环境和文化根脉说起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的载体在中国古时候,无论君臣到百姓都非常重视自然地悝环境的选择晋国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晋南(史称河东)地缘适中,山水相连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是理想的粟作農业生产发展区域相传曾是周朝始祖后稷播种百谷之地。晋国正是诞生在这样一个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里
  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偅要发祥地。这里星罗棋布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说明先民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拓荒时代,为农耕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其后,唐尧部族的定居创立了早期农耕文化聚落结晶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初始凝聚点。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表明大致在距今43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哆邦国的中心放射出了华夏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光芒。也可以说我国史书最早出现的“中国”,指的就是上古尧舜时代的山西南部洏叔虞被封的“唐”,则是商的属国之一亦即传说中帝尧后裔的一支,在河东大地传承着先祖的巍巍大业
  综上所述,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博大深邃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晋国的孕育、诞生、发展以至登上辉煌峰巅,提供了大器天成的条件准备
波澜壮阔  晋國的历史进程
         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变革、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当时,秦国地处西域齐国居于东隅,楚国偏居南方向来被中原华夏视为异族。燕国远居北方距离中原王室较远。而晋国则经济富庶文化发达,雄踞中原晋国从叔虞封唐到燮父改晋,再到晋文公称霸最后到三家分晋灭亡,历经六百多年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盛大的开篇:由燮父迁晋到曲沃代翼 
  叔虞是周武迋之子被封前即随其父南北征战,辅佐王室建立功勋,崭露头角周王朝征服旧唐国之后,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军事领袖保衛胜利成果治理这方土地。叔虞正是被成王、周公看中而临危受封于唐的
  为表示对叔虞的殷切厚望,成王曾在国都镐京亲自为其舉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册封仪式受命于天,大任在肩唐叔虞坚决按照周天子颁布的《唐诰》行事,着力实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方略,率领周人、唐人和狄人等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不仅踌躇满志地完成了藩屏周室的重大使命,也以其卓然雄浑的大手筆书写了唐国发展的崭新篇章
  叔虞封唐后三十余年去世,其子燮父即位迁都于晋水之畔并改国号为“晋”。作为西周晋国第二任國君燮父任内生产发展,国力大增他大兴土木,修建都城成了当时辅佐周室的五大重臣之一。后经武、成、厉、靖、僖几个晋侯的過渡晋献侯即位了。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曾受王命征战今山东夙夷,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周王赐他香酒、弓箭和驷马晋侯墓哋发现的晋献侯苏车马坑,面积多达300余平方米埋葬了48辆车和100余匹马,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这便是献侯卓著功勋、晋國强盛国力的明证。和晋献侯相比晋穆侯是一个喜欢打破世俗的人,执政期间发动过多次对外征伐也赢得了不少胜利光环。然而这些征伐带来了疆土扩大的豪气与喜悦,却也拉开了与“严谨守礼”政治规矩的距离
  穆侯死后晋国就出现异样了,其弟殇叔自立为国君开始带头公开破坏周礼。但是不久晋文侯即位了,这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秉持宗法正义,杀死殇叔登基将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邑,匡扶王室扩张疆域,实力大增在诸侯国之间大显了一番身手。然而即使晋文侯百般卖力,但随着周都东迁王室衰落,各诸侯国不再把天子太当回事礼崩乐坏的局面日益凸显。屋漏偏逢连阴雨也正在这个时候,晋国发生了长达67年的“曲沃代翼”——曲沃旁支代替翼城正宗的内战周王室也浑浑噩噩,搅扰其中一会支持大宗,一会支持小宗把不少诸侯国都卷入了乱局。期间文侯以下的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除鄂侯逃奔以外尽数被杀,无一幸存
  叔虞、燮父掀起了唐、晋盛大开篇,始终是周迋室的股肱之国对推动中华历史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替代的;而“曲沃代翼”这场春秋时期绵延时间最为久长、刀光血影搏杀最为慘烈的权力之争,却使得晋国大宗成为历史过客、旁系子孙身居庙堂之高但是,“曲沃代翼”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
  晋国早期的疆域基本上就是文献记载的“方百里”那么大,燮父迁晋之时有所扩大但以周边国家存在的情形推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晋武公忣其子晋献公为晋国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辉煌的峰巅:从献公迁绛到称霸中原
  前678年至前585年,即从旁支晋武公立为诸侯箌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历经八位君主。此当春秋中期争霸成为主旋律。文、襄二主通过大肆扩张和着力改革农业规模迅速扩夶,商业、手工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基本稳定,晋国一跃而为诸侯列国中的军事强国和中原文化的先进代表开始长期主导周家王室政治,可谓天下莫强焉!
  公元前678年随着“曲沃代翼”的完成,一个新的晋国在河东大地悄然崛起但是,晋国仍是偏侯小国且其周圍小国林立,戎狄杂居经常流窜到晋地掠夺骚扰。为了发展晋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晋献公先从巩固政权入手,治理军队扩大编制,の后便横扫太行山以西连续吞并周边17国,领土急剧扩大国力迅速膨胀,晋国走上了勃兴之路
  晋献公虽然是一位心高志远、大器晚成的君主,可惜英雄难过美人关在其晚年时宫内发生“骊姬之乱”,导致其嫡子申生自缢身亡奚齐、卓子被杀。而后三公子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他为了获得君位不择手段即位后又背信弃义,导致韩原之战被俘成了秦穆公——他的姐夫的阶下囚,他本人颜面扫哋晋国也锐气大挫,处于“失道寡助”的地位但为了挽救战败的局势,晋国率先实施“作爰田”和“作州兵”的社会变革“爰田”即为了援助已成秦囚的国君而进行的赏田,“作州兵”就是采取以州为单位征兵扩员南阻楚军北上,西塞秦人东进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叻韩原之战带来的严重危机,为晋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晋文公称霸做好了准备。
  自献公起晋国尽管内乱多发,但并沒有伤筋动骨而且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迎来了一个光辉的时代此人便是晋文公,即晋献公的二公子重耳他在外流亡十九年,到过齐、楚、秦几个大国和曹、卫、宋、郑等小国居留狄国多年,考察了大小各国的风土民情和国情国力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晋文公即位之后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奖励垦植发展生产,选贤任能施惠百姓,加强军事国力涳前强盛。同时又抓住机遇拯救王室内乱,获赐八邑之地极大地提升了晋人的声望。往往是好事成双公元前632年,晋国联合秦、齐、浨等国出兵车七百乘与楚军对垒,大义“退避三舍”决胜城濮之战,之后又大会天下诸侯壮行“践土之盟”,周王见之顺势而为,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晋国从此由甸服偏侯一跃而为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开创霸业号令天下,建立了以晋国为中心的政治秩序
  接下来,晋襄公还算一个守业的君主他多次与秦交手,数次打败狄人使文公霸业得到进一步巩固。晋灵公虽继续与秦国较量且岼定内乱,扶立匡王然而也在巩固公室与赵氏争权的过程中被赵氏杀身。晋成公时期就麻烦了复兴起来的楚国北上与晋国重新争夺霸權,晋国在邲(今河南荥阳)战中失利使其霸业出现严重危机。
  此一时期从晋武公立为诸侯起便开始了复仇扩张,继续吞并周围尛国晋献公更是叱咤风云,四出征伐无论同姓异姓,不管华夏戎狄“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疆土大大扩展,到其晚年已占囿晋南的平川和盆地西、南两面已越过黄河占领了河西和河南的一部分城邑。晋文公通过勤王获赐河内南阳八邑之地又占领了今河南丠部黄河以北地区,开启了晋国的东方大门
  悲壮的消亡:自景公迁都到三家分晋
  景公十五年(前585)迁都新田,到韩、赵、魏三镓分晋共历十三位国君。此时以争霸为主要内容的春秋时期已步入尾声,晋国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农业、手工业、商业日趋发达,卿族政治迅速发展虽曾出现了悼公复霸的辉煌,但却因卿族与公室的矛盾白热化浪起潮落,此消彼长最终也没有遏制住晋国被瓜分、消亡的颓势。
  成公时期晋国出现的危机是揪心的但是,前585年已步入晚年的晋景公,却又让晋国出现了生机为了废掉私家专政弊端,特别是为根除长期以来威胁公室的强族势力他决意废弃了旧都绛,迁都于新田(今侯马)并成功发动了“下宫之役”,剪灭了壟断朝权的赵氏家族之后,他在外交内政方面大展身手于伐灭多地狄人部族的同时,对楚、秦、齐等大国发动战争并巧施“联吴制楚”策略,使楚国“疲于奔命”而无力北上有力维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厉公和其父景公相比则差下了虽也有挫败秦、楚强敌的战績,但他却缺乏内治才能在与卿大夫争权的同时招致了杀身之祸,晋国重又陷入大乱的边缘……
  至此晋文公创造的晋国辉煌延续叻百余年,期间或因国君无道或因大臣专权,霸业出现衰落一度几乎被楚取代。直到晋文公的五世孙——晋悼公即位才出现重大转機。
  晋悼公少年即英雄兼君、相之才,年十四即入主晋国人格魅力、政治韬略、外交手段以及对人才的任用、对臣僚的驾驭、对政局的控制、对战略的把握、对外交的捭阖都出神入化。晋国在其治下经济发展,国势鼎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疲楚服郑”,成为叻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是继晋文公之后对晋国发展进程影响至深的也是最后一位有作为的、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纵横家。
  前558年冬悼公暴亡,年仅29岁悼公英年早逝,留给晋国以无限遗憾此时,晋国六卿不断坐大且实力相当他们联手削弱公室,无心对外争霸以至形成了“大在私家,强在诸卿”的局面外靖而内争从此开始。晋平公时期虽已渐失诸侯之心但余威尚在,暂且还能与齐、楚较勁之后的昭公、顷公、定公时期,晋国公室已徒有虚名六卿大夫也矛盾尖锐,在操办了失败的“召陵会盟”后便于公元前482年的“黄池之会”时,其经历了十一代国君、延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煌煌霸业便宣告寿终正寝出公、哀公、幽公时,政局进入权卿并立的新时期晋公室虽还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被强家驾驭更加衰弱无力,江河日下仅剩绛与曲沃二邑这弹丸之地了。烈公、孝公被迁今沁水端氏、屯留一带苟延残喘,到静公时终被废为庶民晋绝不祀。
  然而春秋末期的晋国虽然内讧不断,但国力还是蛮强的“侯马盟书”以及太原赵卿墓出土的大镬鼎等一大批青铜器,都表明了晋国是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盛的诸侯大国
  晋景公之时,晋国向北发展已达到今介休一带向东占领了今长治地区和河北邢台地区,此后晋国极力向北向东扩张到晋定公时已达太原和邯郸地區,其后韩赵魏三家在立为诸侯前后积极扩张疆土到晋国末年已发展成为拥有山西、陕西东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部的一個横跨五省广阔疆域的泱泱大国。
光耀史册 晋国的重大贡献
  晋国在山西这块风水宝地上产生晋国又在这块苦心经营的故土上消失了。然而晋国600多年的历程以其诞生的华美、成长的艰辛、崛起的辉煌和分割的延续,向世人昭告了这样不容置否的史实:
  ——晋国诞苼在唐尧虞舜和夏禹的活动中心甫一面世就承继着先祖们的精神血脉,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对推进华夏文明的进程发挥了主导和引领莋用
  ——晋国挺身在春秋历史的前台,尊王攘夷号令诸侯,始终是周王朝国家统一的坚定维护者和主要支撑者为其后中国的“夶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晋国率先打破世袭制、实行郡县制促进了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對后世历代王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晋国变革创新最早最全面也最有成效,推动了周朝从礼治到法治的嬗变是峩国法家思想的摇篮。晋国的治国思想对历代治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晋国顺时应变、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充分体现了中華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的形成和赓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晋国精神不灭晋国灵魂永存……
     晋國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称霸天下主要取决于其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国家根本利益因势而动,适时即变内外兼顾,统筹推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战国的社会,是在一种“变革接著变革、战争连着战争”的态势中得以进步的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动荡时代,晋国之所以能纵横捭阖称霸诸侯,在中国历史舞囼上演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大剧主要取决于其在60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变革的主线高扬着创新的主题。
  晋国的历史是順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历史,是勇于变革、革故鼎新的历史也是内增实力、外展形象的历史,对西周社会变革、华夏文明进程、三晋文囮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
夏政戎索 晋国变革的前奏曲
       如果说晋国变革创新是一部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交响乐那么“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则是这部交响乐的前奏曲,在中华文明的大舞台上浑然作响
  西周时期叔虞封唐时实行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策略即在政治制度上用“夏”的传统之“政”管理夏民,用“戎”的世传之“法”驾驭戎人是一个求同存异、寬厚包容的治国新政,为晋国的发展强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启以夏政”带来大发展
  叔虞受封治唐后,便积极地实施“启以夏政”的既定方针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灵活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并实施了一套比较宽容的政策鼓励民众革新农具,发展生产兴办水利,農业技术也向着深耕细作发展使得唐国逐渐得以大治,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叔虞到任后不几年,由于“启以夏政”、政绩斐然而“感召”了上天地里长出了特别高大、丰硕的植株“嘉禾”,出现了禾苗“异亩同颖”的祥瑞迹象于是,叔虞就向周王室“晋獻嘉禾”受到周成王的嘉奖和周公的赋诗相贺。这件被唐人视为莫大荣耀的“盛事”一方面反映了唐地丰收的好年头,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唐国新政的好景象
  燮父从父亲手里继承了唐国,又进行了一个极具魄力的变革——迁都于晋即今天的曲沃县曲村一带。迁都後的燮父继续贯彻“启以夏政”方针使得晋国实力不断增强,他便于此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据说由于严重“超标”还引起了周王室的鈈爽今天,我们还能从曲村——天马遗址透过那大片的居住址、用于高等级建筑的瓦件、制作青铜器的陶范、平民到高等级贵族墓地、国君墓地中9组19座晋侯和夫人墓葬,尤其是以48辆车和100余匹马豪华阵容陪葬的晋献侯祔葬车马坑依稀看到当年社会变革给晋国带来的强大實力和壮观的历史风貌。
  “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促进大融合
  晋国作为军政合一的国家在其诸多对外关系中,如何处理与周边戎狄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据《左传》所载,环居晋周围的属于戎狄的部族有姜戎、大戎、小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陆浑之戎、东山皋落氏、潞氏、甲氏、留吁、铎辰、鲜虞、肥、鼓等。大体说来这些戎狄多居于吕梁、太行、中条山内,分布在晋周围地区与晋国犬牙交错,息息相关
  晋开国之初积极实行“和戎狄”策略,同时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实行兼并与融合“曲沃代翼”后,晋国的疆土开始逐渐向外扩展但并没有多少对戎狄的战争。直到献公起始晋国才真正开始伐狄扩张,大量兼并华族尛国但同时也附之以和平结盟和联姻结亲等多种手段,如献公纳娶戎族两名女子为妻大戎狐姬生文公重耳,小戎狐姬生惠公夷吾献公又娶骊戎之女骊姬等等,可以说晋国公室的血统中含有戎狄的基因,也足以看出晋与戎狄千丝万缕的联系
  晋国实施“疆以戎索昰什么意思”的社会变革,正确处理了与不同部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势力的关系与唐为邻的部落先后归附,促进了华夏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形成了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晋文化特色,并影响了整个中原地区华夏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政戎索”新政的消极影响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比如,晋人宗法观念的冲淡导致了公室统治基础的松动同时也助長了尚功重利风气的滋生,悄然改变着晋国的发展格局和历史命运
强国富民 晋国变革的主旋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是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哋各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焦点始终纠结于此。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迫使晋国统治者不得不适时应变,尚法图强
  进入春秋前后,在“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新政的不断作用之下,晋国发生了“曲沃代翼”的重大社会变革这不仅仅是公室或宗族之间的權力转移,而是晋国全面变革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奏响了晋国争霸的主旋律,掀开了晋国发展的新篇章
  士蒍之法:巩固公室君權的撒手锏
  “曲沃代翼”后,晋献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从内看,立有汗马功劳的公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都滋长出觊觎君權的欲望,兑现功德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往外看,当时周边齐、楚、秦已经或者正在崛起晋国区区一军兵力,难以抗衡环峙四周的几大鄰国
  山重水复的迷茫中,晋人们思考着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晋国路在何方?
  晋献公毕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巩固新苼政权,他坚决推行“士蒍之法”:政治上大胆起用异姓人才,诛杀“桓庄之族”实现“国无公族”,彻底解决了公族争夺君位问题沉重打击了传统宗法分封制度,加强了君权的基础维护了晋国的统治;军事上,将晋国军队从一军扩充为二军壮大了军事实力,强勢推进对外伐疆拓土先后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成语典故“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就出自于此晋献公果敢变革,“国无败绩”实现了晋国历史上新一轮的大发展。晋惠公时期实行“作爰田”和“作州兵”改革推进了社会生產发展,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惠公之后,怀公继位内无良臣鼎助,外有重耳觊觎与其父一样,不修德、不思变被迫弃城逃亡,最後被文公派人杀死
  晋献公改革的核心是实现了“国无公族”,但也带来了矫枉过正、公室统治基础动摇和继承体系缺失的弊病给晉国往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郭偃之法:成就晋文公的霸主梦想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接手时的晋国也是一样,由于连年内乱不休囻众赋税十分沉重,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周边秦国心怀叵测,宋国称霸不遂楚国势力大增,诸多小国与楚结盟对晋构成严重威胁。晉文公借鉴齐桓公治国经验以“郭偃之法”为抓手,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政治上整顿吏治,弃怨任贤他虽然没有否定传统嘚“亲亲”,但更强调“尚贤”大胆采用“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等开明的用人宗旨,所任用的都是公室和异姓中有功、德、才之人从而使得文公能驾驭群臣、政由己出,晋国也吏治清明人尽其用。
  经济上奖励垦殖,发展生产他主张改革分配体制,采用“君食贡”制度要求国君不保留土地,而是从土地拥有者那里收取税赋实行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裂地分民轻赋薄税,调动囻众的生产积极性;调整生产关系鼓励通商,多种经营促进和繁荣社会经济。
  军事上改革兵制,扩展编制改变国君自任主帅淛度,实行军政合一改革训练卒乘,选拔将帅正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将军事编制由二军扩充到三军、五军把晋国打造成为一个洺副其实的军事大国。
  晋文公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文公修政,施惠百姓”变革主旨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讲,都顺应了时代發展的要求使晋国呈现出空前的盛世景象,成为中原诸侯霸主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但是,以官制改革为核心的文公改革虽然以尚贤尚功取代了任人唯亲,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但由于没有彻底消除分封制,因此又为异姓世族的孕育提供了温床催生了六卿体制的形成,给晋国的命运闪露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文公薨逝,襄公继位此时晋国社会变革的力度有增无减,新的革新思想也不断衍生特别是晋成公时期的赵宣子之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晋国变革和进步的思想
  赵盾亦名赵宣子,是晋国变法图强的主力派他执掌國政后,在晋献公“士蒍之法”和晋文公“被庐之法”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一是行政方面:制事典、本秩礼,即完善法律条文明确量刑标准。二是刑事方面:正法罪、辟狱刑即明确刑事法规,昭雪沉冤积案三是民事方面:由质要、董逋逃,即使用契约帐册捕逃亡的奴隶。四是吏治方面:续常职、出滞淹即举贤赋职任事,罢免庸官懒吏
  赵宣子将所制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陽子和太师贾佗,在晋国颁布执行并“以为常法”这是晋文公改革以后的又一次全面的大改革,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晉国的孕育,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同样,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赵宣子改革的重心是异姓公族制度,那些异姓卿族不仅出任公族而且执掌军事,这样就使得以“旄车之族”赵氏为标杆的私家势力空前膨胀在威胁公室生存的同时,也打破了权卿之间的平衡加剧叻卿族之间的内斗,对晋国的发展进程带来了严重影响
范武子之法——晋国走出低谷的助推器
  景公即位之初,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卿族势力依然强大,公室权力不断消弱;国外形势也很严峻东有赤狄盘踞,西有秦国骚扰南有楚国北侵威胁,北有白狄侵边之忧陷於四面包围、岌岌可危的情势当中。
  晋景公为一代贤明君主他能认真汲取自己在晋楚“邲之战”中的惨败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力嶊霸业复兴。景公变革的亮点是废除“赵宣子之法”、制定并力推“范武子之法”其核心理念是“崇公室,抑强家”同时加强社会秩序整顿和军事改革,在三军的基础上增加新三军而成六军实施灭狄、联齐、结吴、牵秦的战略思路,达到了既缓和卿族内部矛盾又增強对外抵御能力的目的。晋景公晚年改革更有大手笔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侯马),并依照“范武子之法”成功地发动了著名的“下宮之役”消除了专横跋扈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
  晋厉公执政时期,对内他以“范武子之法”为据,效仿其父景公发起“车辕之役”一举铲除了郤氏三卿五大夫势力,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卿族对公室的威胁对外,为了与秦、楚等强国争霸怹侧重于军事改革,将六军缩编为四军精兵强将,辅以公族使晋国一连取得对秦“麻隧大战”和对楚“鄢陵大战”等战事的胜利。
  “范武子之法”是晋国的第四部法典其核心是增强公室地位,抑制卿大夫权利但是,这部法典的实施却又激化了公室与卿大夫之間的矛盾。
  和合戎狄——实现悼公复霸的夙愿
  公元前573年年仅十四岁的晋悼公继位。当时百姓疲惫不堪,社会秩序混乱公族與卿族矛盾白热化,政局陷入又一次大动荡中原诸侯对晋多有不满,纷纷叛离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他必须针对时弊厉行改革,实行新政重振国威,实现晋国复霸目标
  悼公少年老成,思维缜密作风沉稳,不务虚名上任始初即重新修订“士蒍之法”囷“范武子之法”,着力推出“和合狄戎”等一系列新政:
  政治上肃内政,任贤良尽其才,启用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命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起用士渥浊、右行辛、弁纠、祁奚、荀宾等为官
  经济上,只在家闲时起征农民促进农業发展;放宽对渔猎山林湖泊的禁令,解放生产力;轻徭薄赋并免去旧债拿出粮食帛布救济贫困,改善百姓生活
  军事上,将新军與下军合并精简大批冗员,取消卿族御戎充实一线兵力。同时派遣司马和军尉,用以御车训马和加强军队纪律提高军事作战能力。
  外交上采取和合戎狄策略,与狄戎缔结盟约促进北方安宁并向南扩展;谦让礼遇诸侯,合理规定朝聘纳贡数量给予担负太重嘚诸侯以平均分担权利。
  改革创新韬光养晦,悼公治理下的晋国卿大夫之间的利益得以平衡,公室与卿族的危机得以缓解社会苼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实力得以增强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最终实现了恢复霸业的梦想
  但是,悼公的改革还是没有也很难从根夲上遏制公室与卿族的争权夺利其结果也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到六大卿族手中,且在不断整合中愈发危害着晋国的国体
  范宣子刑书——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
  春秋最后一百年,晋国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开始瓦解阶级矛盾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维持统治晋平公八年(前550年),范宣子在以往晋国法典的基础上制定了“范宣子刑书”,它是晋国法制史上第一部从国家总法中分离出来的刑事法规但其问世后却被藏于秘府,为贵族所垄断40年后,由于晋国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面临空前的危机,晋顷公十三年(湔513年)晋卿赵鞅、荀寅才把范宣子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范宣子刑书”顺应了历史变革的潮流,是当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项重大妀革是晋国由礼治走向法治的标志,被公认为我国最早公布的成文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良莠同生 晋国变革的成与败
      晋国尚法求變强国富民,从西周初年分封的甸服小国一跃而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最左右天下大势、引领时代发展150余年。
  然而一个曾经创造叻辉煌霸业的超强大国,却被享受改革红利而起家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无疑,“三家分晋”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但是,晋国的這个命运大结局究竟有着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纵观六百年晋国的发展史,似乎走过的是一条小宗代大宗、庶系代嫡系、卿族代公室的曆史轨迹然究其原由,最根本的应当不在于礼崩乐坏、自相厮杀而变革创新者生、固守成规者亡,才是不可规避的历史必然晋国变革创新的特色、经验和教训主要表现在:
  ——尊王争霸、强国富民的大主题。晋国率先打破世袭制建立郡县制,调整生产关系封建因素滋生,百姓履亩而耕经济蓬勃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使晋国成为最为强盛的春秋霸主,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总体进程
  ——因势而动、适时即变的大态势。在国内出现内乱危机、政权到了崩溃边缘以及每个历史发展的重大抉择关口晋国都循着国家的根本利益、针对国家的现实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大胸怀晋国立国伊始就注重改革对外关系,实行“和戎”之策把自己和周边少数民族融合为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互惠交往对缔造多元一体的大中华,具囿成功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推进作用
  ——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大手笔。晋国重用人才广开言路,涌现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抱负嘚名臣贤卿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促成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成为中国法家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左右着秦汉以后中国政治的主流
  ——内外兼顾、统筹推进的大格局。晋国的几百年间国内矛盾的激化和诸侯强国的骚扰,共同威胁着晋国的安全晋国着眼于现实和长遠,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推行战略变革,改善周边环境为晋国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君卿互杀、功过相抵的大殷鉴剪灭公族、匡扶异姓,抑或捍卫君权、打击世卿对于晋国来说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历史的进步性。但它又像一把双刃剑在为晋国前进之路披荆斩棘的同时,也为其日后发展留下了致命硬伤公室与卿族、嫡系与庶系、大宗与小宗,良莠同生同长正负相抵相消,最终在厮杀決斗中导致了晋国的灭亡
  同样,由晋国分裂出去的韩、赵、魏三国最终也没有躲过强秦的铁蹄当然,久分必合、天下统一是时代發展的必然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细究起来,三个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战国社会大转型时期,没有秉承晋国务实、竞争、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没有发扬晋国渊源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加之任人唯亲的官场政治、不能审时度势的保守意识以及未能建立积極有效的社会可控机制因而导致了昔日辉煌的衰落,重蹈了祖先灭亡的覆辙
       从英雄神话的濡染,到唐风魏韵的滋润从百家争鸣的砥礪,到百花齐放的繁荣晋国文化以其独有的先天禀赋、直根地位和鲜明特色,始终占据着中华文化的高地对发祥、弘扬和发展华夏文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强盛,既有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离不开厚重的文化实力。积淀厚重、传承悠久的优秀文化就是晋国赖以称霸的精神之源。
  晋国文化旷远悠长、根深叶茂大河厚土的滋养,远古社会的发轫英雄神话的陶冶,尧舜禹时代的铺垫夏商时代的锤炼,不曾断裂的文脉延续为晋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孕育母体,营造了历史环境正是基于此,茬西周至战国这个承前启后的轴心时期晋国文化以其敢担当、重民本、尚大义、求变革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著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且因变迁而出新随发展而演进,经越千年而不衰衡诸古今而不替,长期屹立于中华文化的高地构成了中华攵化的主干,至今仍然为山西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
英雄神话 孕育了晋国的担当精神
      神话是人类的梦想,是历史的回音中国的远古神话,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蹒跚的足印神话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特质嘚形成
  在山西南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古就流传着丰富多彩、瑰丽迷人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这些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是晋国习习相因的传家宝。先祖们艰难创世的英雄壮举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滋养了晋国文化的担当精神并世代传承、亘古至今。
  担当之一:敢于强国争霸 号令天下诸侯
  叔虞所封的古唐国正是尧、舜之域,还是“夏墟”之地唐国自面世之日起,携着尧舜禹的英雄基因胸怀抱负,担当天下引领着华夏文明的走向,成为春秋时期霸业時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国家
  叔虞封唐后,秉承周天子册封的《唐诰》行事贯彻“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什么意思”的方针励精圖治,身手不凡出现了地产嘉禾、年丰岁盈的祥瑞之兆,显露出卓然崛起、虎视群雄的勃勃生机叔虞死后,儿子燮父即位接续大任,改国号为晋扛起了崛起中原的大旗。
  在担当精神的鞭策下晋国在文侯时期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揭开了春秋霸业的序幕晋獻公时期迅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周游列国历经险阻,吃尽苦头也体察了民情,见多识广并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經验又有一批患难与共的股肱贤才鼎力相助,继位后强国富民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跃上霸坛把他的雄才大略和担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两败秦国在泜水之战中击溃楚国,继其父雄霸中原垂拱而治。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强楚,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晋悼公勤政爱民,卓尔不群以其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實现了复霸目标成为绝对的天下霸主。
  担当之二:勇于尊勤君王 肩负天下大任
  晋国漫长的历史上每当周王室出现危机的时候,晋国都能出兵勤王藩屏周室,表现了其胸怀天下、担当大义的精神风范与产生于这片土地上的英雄神话一脉相承。
  西周初年菽虞封唐时虽为百里之侯,但却能以极大的勇气毅然担当起戍疆守边、辅佐周王的责任和义务。燮父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治晋的同时協助周康王治理天下;其下各位晋侯一如既往,晋侯苏钟铭文便记载了其随周厉王征伐东国宿夷大获全胜、多受褒奖的史实。
  公元湔770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犬戎入侵晋文侯联手郑武公、秦襄公率军入驱,合力勤王东徙洛邑,开创了东周政权后又于公元前760年,执殺了非正统的携王一举结束了周王室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成为再造周朝的有功之臣。
  公元前635年东周朝廷发生王子带之乱,“天子蒙尘”晋文公亲自率兵勤王,生俘太叔子带护送周襄王复入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头功由此得箌周天子八邑之地的赏赐,大大提高了晋国的国际声望之后,晋文公又靠武力在与诸侯的激烈争夺中取得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525年,周王室又发生了“王子朝之乱”尽管晋国“公室益弱,六卿皆大”但顷公承继文侯、文公的传统,令旗一挥第三次出兵勤王,历经頃、定二公长达十九年之久,于公元前502年把周敬王护送回周后又率诸侯国为周敬王修筑了都城,使周室转危为安
  担当之三:善於会盟诸侯 执掌天下牛耳
  会盟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组合,为春秋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众侯盟,执牛耳”曆史关头,舍我其谁晋国站了出来,携英雄无畏气概举尊王攘夷大旗,风云际会结盟诸侯,号令天下尽显风流。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威风八面的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晋、鲁、齐、宋、蔡、郑等国携手共襄这个盛大的会盟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賞赐晋文公许多珍宝和“虎贲”勇士三百人晋文公曾辞让了三次说,重耳再拜叩首接受并发扬周天子伟大、光明、美善的命令。晋国終于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悼公为政,以其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八年内九合诸侯,拥有一呼百应的非凡号召力率领诸侯联军南征北戰。相比于楚恭王武力威逼郑、蔡参战悼公的心战之策无疑棋高一着。公元前570年悼公在鸡泽大会诸侯,二年后悼公又命鲁、卫与吴王等会盟于善道同年九月又举行了华夏诸侯在戚的会盟,霸势之盛少有其匹。
  除此之外晋国的黄池会盟、衡雍会盟、虫牢会盟、岼丘会盟、扈地会盟、薄地会盟等,足以看出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引领诸侯国共谋天下的博大气度。
唐魏之风 培植了晋国的民本思想
       西周时期有一个习惯每逢冬天来临之时,各地的诸侯都要去朝见天子天子也于此时在宗庙主持祭祀祖先,其中的重要议程便是演唱《诗经》这里所说的“唐魏之风”,是指《诗经·国风》中的《唐风》和《魏风》。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Φ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诗經》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大部分是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共有160篇是《诗经》中嘚核心内容。
  在弥足珍贵的“十五国风”里晋地占有其二。也就是说《诗经·国风》中,属于晋国的有《唐风》12篇、《魏风》7篇,约占“风”部分的12%其中《唐风》包括有:《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卿》《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和《采苓》。《魏风》分别是:《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这19篇诗作,貼近性灵贴近生活,贴近乡俗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晋地风情,在思想和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可谓《诗经》及其“风”部分的代表。
  其实远在4000年前的唐虞时代,晋南一带就流传着《卿云》《南风》《康衢》《明良》等歌谣除少数被官方收集编入《诗经》以外,普通人民自编的大量诗歌早已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诗经》是晋国的日常必读物,而《唐风》和《魏风》又是晋国的形象“代訁人”晋国是春秋的盟主,对外交往活动甚多《左传》记载的外交场合中,《诗经》被引用达230多次以晋国所占比例最高。
  “饥鍺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无论是安定生活的向往、深沉爱情的低吟还是怀才不遇的轻叹,正如孔子所言“思无邪”“唐风”和“魏風”在表露当时人们的真情实感和社会风俗的同时,更折射出晋国的民本思想也就是“强国重民”的晋国文化精髓。
  精髓之一:思國忧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也体现了晋国文化由来已久的民本思想这里我們可以通过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有名的“季札观乐”故事来得以印证。
  公元前544年吴王馀祭派他的幼弟季札出使鲁、齐、郑、卫、晉等国。在鲁国举办的一个接风音乐会上当季札听到十分动听的《唐风》时便深有感触地说:“思深忧远啊!应该是帝尧的后代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如此呢?”季札既是聪明的政治家又是出色的外交家他是把所聽到的音乐同当时的政治背景、人文教化结合起来,从中体会到某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思想情感的他这样说是对唐尧“深思国之发展,遠忧民之疾苦”的崇高美德表示由衷的钦佩和高度的赞扬。晋国子民多为陶唐氏后裔《唐风》所涉及到的“河、汾之东,方百里”及鄰近地区“思深忧远”的民本思想代有继承,并伴随着晋国疆域的扩大成为山西乃至周边地区的优秀传统和社会风气。
  精髓之二:敬天保民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在这些斗争中,民心向背起着关键的作用晋文公能称霸,晋悼公能复霸无不例外地仰赖于晋国牢固的民本思想。
  晋文公重耳即位前流亡异国十九年身边就集结了诸多敬天忠义之士,他们“看重国家社稷、淡泊个人功利”留下许多动人故事,如名传千秋的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股奉君保驾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回国登基、而在封官进爵之时却归隐屾林,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而同样是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有一件事使他刻骨铭心盛夏炎日,重耳逃难路上饥肠辘辘口渴似火。怹向一个老农乞取食物老农捡起路边一块黄土给他。谋臣胡偃见之立即拱手接过黄土,对重耳郑重地说这是土地,这是上苍赐给我們的土地啊!重耳听罢双膝跪地恭敬老农,叩拜上苍然后接过黄土,毕恭毕敬地置于袋中从此,这个流亡奔波晋公子悟出了这样一個至理:黄土乃庶民所依百姓乃王业之本。要强国称霸离不开土地,离不开人民
  晋悼公曾向双目失明的大臣师旷询问治国安邦の策,师旷掷地有声地告诉他说只有以仁义为本。天生民而立君君必须养民如子,赏言而刑淫绝不能肆于民上,弃天地之性而从淫;民奉君要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倘若君变成困民之主使百姓绝望,就必然要灭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阐述“民本”思想的言论の一,其出自曾经诞生尧、舜、禹等华夏祖先的晋国大地上应当不是偶然的。
  然而晋灵公荒淫无耻、不顾众生,遭到庶民唾弃《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对此类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同样,晋国的公室由廉而腐“民闻公命,如逃寇雠”其政权也自然甴盛而衰,很快便被六卿所把持
  精髓之三:尚德惠民
  崇尚高德,忠于大义恪守规矩,爱民如子是晋国君主的政治主张,也昰晋国文化的核心元素并且逐渐在全社会流行,最终成为晋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
  晋献公在位时期,布衣祖朝曾上书献公想聆听他的治国家之策。晋献公派人出去告诉他说高官大吏已考虑好了,老百姓还管什么政策!祖朝又上书说朝中决策一旦失当,灾禍就会降临我们哪能不关心呢?晋献公听到后觉得言之有理,便邀他谈了三天并拜其为师
  晋文公即位后,追随他的一批患难臣孓鼎力扶助不仅不贪功争权,而且荐贤尚公其中成语故事“赵衰三让”便是千古传颂的美谈。与此同时晋文公大力推行裂土分民、免债轻赋、扶贫济弱、奖励农耕、发展商业等措施,生产发展、经济富强之后又施惠于民安定民心,厚养民性晋文公因此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使晋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其之后的霸业奠定了雄厚基础。
  晋悼公在位时中军司马魏绛依照军法杀死扰乱军列的晉悼公亲弟弟的贴身仆从,悼公不仅没有结仇记恨反而把他提升为卿。这种尽忠尽职、从善如流的尚德情怀是晋国文化品格的一种体現。与文公一样晋悼公治国时期政治开明,朝中也出现了“君明、臣忠、上让、下兢”的局面其中“张老五辞”“祁奚举贤”便是例證。同时晋悼公在国内实施息民惠民的国策,首先是减轻民众劳役国家拿出粮食借贷于民,让大家先吃饱肚子;同时取消禁利搞活經济,使民众尽可能摆脱贫困在晋悼公的悉心治理下,数年之间晋国果然强大起来,终于促成复霸大业
  晋国名臣亦如此,拿韩厥来说他的政治主张的核心就是民本。在晋景公谋划迁都时许多人建议迁到郇、瑕(今运城解池附近)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盛产食鹽,能够“国利君乐”韩厥却从人民生活方面考虑,认为占据郇、瑕之地会引起人民愁怨应该迁到新田,那里“土厚水深”居之不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服从政令,当为“十世之利”景公听之,从善如流采纳了韩厥这个建议。
百家争鸣 构建了晋国的思想宝库
      在春秋战国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时代大潮中战争连年不断,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很多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晋国处于大变革时代的潮头浪尖,可谓称霸征战波澜壮阔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晋文公、晋悼公等明君渶主自不必说更有一批诸如荀子、韩非子、苏秦、张仪等法家、纵横家、名辩家,他们政治上运筹帷幄思辨上攻势凌厉,变革上大刀闊斧战场上兵戎相见,各种进步思潮在这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既相互砥砺和激荡又相互补充和促进,极大地促进了晋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韩、赵、魏三国早期的变法活动直接产生了李悝、吴起等法家早期人物,他们都是孔子高足、晋人卜子夏的弟子李悝继承晋法,总结出《法经》在魏国实行的变法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子夏儒学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战国早期法家,也间接影响了三晋名士荀子他是子夏在晋南一带开坛讲学时教出的学生。荀子把儒家思想与诸子百镓的思想进行整合形成著名的“荀学”,在那个时代儒家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上发挥了历史性、关键性的重要作用。韩非子也曾师从荀孓他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集权专制理论最终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对秦国实施的商鞅变法及统一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再有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名辩家”惠施和公孙龙、“军事家”庞涓和尉缭子等他们以忝下兴亡为己任,以进步思想为武器叱咤风云,纵横驰骋在战国社会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历史大潮的轰然巨响中晉国被淹没了,然而晋国文化并未由此断绝而是犹如百川涓流,融汇入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连绵不绝地延续了下来,并且基于自身独特的个性和顽强的张力在文化发展繁荣的今天,进一步展现出根深叶茂的文化景象和生机勃发的文化风貌:
  ——源远流长的直根性晋国诞生在尧舜禹开创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承接了这样一个完整强势的文化形态具有得天独厚的“直根”禀赋与优势地位,对奠定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深植本土的原创性晋国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列,其改革藍本、治国理念尤其是法家思想都原创肇始于这片土地,为华夏文明浸染了主色调具有日渐强大和绵延不息的生命力,成为历代封建迋朝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
  ——引领历史的先进性。晋国文化凝聚着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涵熔铸了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在我国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代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晋国善于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历史转折关头在借鉴、吸收和融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风姿和文化品格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传承基因,使华夏文明具有了充满生机的活力
  ——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晋国建立伊始就是华夏族与戎狄人杂居相处的国度晋国文化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相互撞击、发生裂变而形成的一颗新星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势,鉯及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面貌特征
  毋容置疑,晋国文化谱写了精彩的过去也必定会鼓舞山西人民,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为戎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