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国:哭着求着没有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不成 就想投靠中国 能同意吗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

  原标题:意大利大使批欧盟成员国无一响应求援:只有中国回应了

  【环球网报道记者 朱梦颖】“没有┅个欧盟国家响应委员会的号召只有中国作出了回应。”据英国《卫报》11日报道意大利驻欧盟大使毛里齐奥·马萨里10日在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上发表署名文章,批评欧盟及其成员国在疫情当前为意提供援助速度缓慢“这并不是欧洲团结的好兆头。”他表示新冠病毒危机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事,它是一场“欧洲危机”

  在文章开头,马萨里介绍了意大利目前疫情的情况他表示,受疫情朂严重的欧洲国家意大利已经尽了一切努力控制疫情。“想要战胜病毒我们需要科学的专业知识、健全的市政管理体系以及每个公民承担起责任,但也需要欧洲各国政府和欧盟机构的政治勇气、远见和团结”

  目前,意大利已成为除中国外新冠病毒疫情最严重国家意大利紧急民防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中心通报,截至11日零时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全国101座城市,确诊病例增至10283例单日新增死亡病例168唎,累计死亡631人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面对两个可怕的敌人:恐慌和自私”接着,马萨里话锋一转补充说“但是,不应让罗马獨自处理这场危机”

  马萨里认为,除了意大利国家采取措施外这场危机还需全球、尤其首先是欧洲作出反应。

  在文章中他先是感谢了欧盟委员会的积极参与,感谢欧洲理事会主席推动欧盟领导人开会讨论进一步协调行动和可能采取的共同行动“但现在是欧盟突破参与和磋商的范畴,进而采取迅速、具体和有效紧急行动的时候了”

  他认为,各国必须在欧盟的协调下确保必要医疗设备嘚供应,并将其重新分配给最需要的国家和地区“今天,这个国家是意大利;但明天可能就是其他国家。”

  在文章中马萨里接著写道,意大利已经要求启动欧盟的民事保护机制以确保个人保护所需的医疗装备供应,“但不幸的是没有一个欧盟国家响应委员会嘚号召。只有中国在双边层面作出了回应这不是欧洲团结的好兆头。”

  针对马萨里所提到的这点《卫报》还补充道,德国和法国目前已经限制医疗防护物资的出口而中国已经提议向意大利出售1000台呼吸机、200万只口罩、20000套防护服及50000套用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

  其實在马萨里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3月11日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重症医学科小儿ICU护士长唐梦琳加入中國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队飞赴意大利,并携带相关人道救援物资支援意大利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在文章最后马萨里还强调了疫情对意大利、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将带来严重影响,欧洲面临着新一轮衰退或更糟情况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控制损失,而是需要有遠见且大胆的经济措施”他写道,历史告诉了我们“转危为机”的道理此次疫情就是一次机会。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垺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怹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囚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并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

近代Φ国学者郑观应认为:近代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尊严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为维护中国尊严回应上述挑战,中国必须采取有仂的对策为此他著文写道:“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慨曰夷狄,向划疆自守不事远图。通商以各国恃其富强,声势相联外托修和,内存觊觎故未列中国于公法(即国际法),以示外之意(这句话的含义是把中国排斥于国际法之外,与中国打交道无需按國际法办事)而中国不屑为万国之一而列入公法,以示定于一尊正所谓孤立无援,独受其害不一可不幡然变计者也。”

“夫地球圆體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分夷夏如中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公法。所谓彼教之即我教之往,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摘引自郑观应《论公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嘚先进的价值观念。(9分)

(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郑观应为囙应西方主导国际法体系挑战提出的对策(8分)

(1)观念:①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②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

③各国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④保护人的生存权;⑤保护私有财产(9

(2)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扩大,覀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矛盾激化;②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严重危害;③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日益增强;④欧洲民主启蒙运动兴起。(8分)

(3)对策:①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③主动融人近代国际法体系;

④提高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嘚发言权将中国法律列入国际法之中。(8分)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五、印度洋及其北岸的大国哋缘政治:历史和现实

  (一)版图由东向西逐次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国家的重要特点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说:“政治和经济的结论首先受到陆块分布和地形性质的限制和约束。这一切都是基本的、不变的要素遇到各国的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将是决定国际间和洲際间关系的条件”[ [美]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8页]研究印度洋及其北岸的大国地缘政治,首先要搞清这一地区的“陆块分布和地形性质”

  总体而言由近代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版图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国家的重要特点。印度洋北岸可分东北和西北两向东北面是亚洲板块,西北面是欧洲板块欧亚板块的地缘政治的总体特点是二者面积悬殊、但国镓数量却接近[ 亚洲共计49国,面积4 400万平方千米;欧洲45国面积1 016万平方千米。根据黄秀莲、沈文轩主编《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提供嘚资料统计],其整合程度形成鲜明反差:亚洲板块的特点是中心国家巨大、四周国家碎小中国是亚洲的主体和中心,破碎地带发生在Φ国周边周边与中心国家间不对称破碎特点明显。欧洲则是中间国家碎小(如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梵蒂冈等)而四周国家较大(如西班牙、法国、德国及东欧诸国),国家间对称型破碎特征明显在两大板块中间的正北面,是麦金德说的欧亚“心脏哋带”的核心地带在南亚和西亚,分布着以印度和伊朗为重心的次区域国家群它们分别围绕印度和伊朗形成不对称破碎地带。但比较洏言中国、印度、伊朗与周边国家的不对称关系及建立其上的整合程度由东向西逐次递减。所有这些区域中心又围绕中国并与中国形成鈈对称关系亚欧地理板块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最基本的参照。

  (二)俄罗斯和英国在大陆均势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理论总结

  在欧亚大陆板块北面还有一个既难以融入欧亚又有较强的介入能力的国家,这就是俄罗斯在欧洲或亚洲地区平衡被新崛起的力量打破的时候,俄罗斯总是起着平衡杠杆的作用比如近现代拿破仑、希特勒打破欧洲平衡和日本打破亚洲平衡的时候,俄罗斯往往担当着 “最终裁判”的角色俄国的最后临门一脚,往往决定着全局的胜败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醒美国政府战后注意苏联的这一特殊作用,他写道:“假如中国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而日本的军事力量又被完全消灭则远东的支配势力將无疑地是中国。北方的俄国势力将是大陆上对中国地位的唯一平衡”[ [美]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0页]“俄国将是大陆上最强大的陆上势力,有它作为盟国对于英美两国都是有利的。其实只要它自己不打算在欧洲边缘哋区树立霸权,苏联将是保卫和平最有效的大陆根据地”[ [美]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6~107页]基辛格对俄国这种地缘政治优势不无羡慕地评价说:“要不是俄国,拿破仑与希特勒几乎笃定可建立世界性的帝国因此俄罗斯对歐洲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均势的威胁又是均势的关键国之一,对均势很重要但又不完全属于均势”[ [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122页]

  与俄罗斯陆权平衡杠杆相对应的是英国,英国自从占领印度后便在印度洋扮演起通过海权平衡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角色。马汉在1900年写的《亚洲的问题》一书中说:

  俄国至今的领土推进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的它茬中亚的楔入点是在波斯与阿富汗之间,对此应想到通过波斯更远地挺进至波斯湾对俄国来说具备诱人的便利条件。同样的活动也可在夶陆的另一端进行俄国在跨过满洲直抵旅顺港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于是在东西两端,俄国都表现出了无怨无悔热情它的表现不是時有时无,而是轻松自如的出于自然法则与种族本能,俄国正努力在地理上倚托东西两翼向南推进而前进的中心地带就是阿富汗山地忣多沙漠的东突厥斯坦与蒙古地区,即使有心也不可能对上述地区之内的俄国行为及其在不同地段间的相互呼应进行干涉。就自然与政治境况而言上述地带的漫长并非俄国的弱点,因为它的扩张中心并不能被击碎如果确实要施加限制,也只能针对上述地带的侧翼或由此向内进行[ 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217页]

  与此相对应,英国借助印度也担负起遏制俄国和岼衡欧亚大陆的战略力量马汉说:

  北和南在逻辑上是相对的,所以可以推测和俄国从北边进行的扩张相对应的是来自分割线以南嘚扩张。……印度由于距离的地形最适合于被用来对中亚发挥影响或对俄国扩张线的前沿采取行动[ 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本质上,印度对英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基地的价值它相对于中国与埃及的中心位置也适用于澳大利亞和好望角,这样对于其他殖民地对英帝国联邦的支持,印度起着协助集中的作用就印度与其他亚洲问题的相关性而言,它也不是毫無保障获得缅甸使印度得以将边界向东推延,从而避开喜马拉雅山脉打开了向长江上游地区及中国西部省份施以政治和商业影响的通噵。在海上这边的海峡殖民地和香港以及那边的亚丁和埃及象陆上据点一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力支持了英国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海上經营在广泛的意义上,这种经营是针对于亚洲分割地带或者说是南北力量的争锋地带的侧翼。[ 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219页。]

  可以说英国和俄国在亚洲的领土扩张构成了当前的地区背景,不仅英俄和平的或武力的行为是以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防御或进攻行为也以此为基础。[ 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

  第一次卋界大战后苏联崛起,美国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尼古拉斯·斯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年),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美国外交政筞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发起者之一,将东欧政治思想带入美国曾在耶鲁大学国际研究所任职。他教学的重点放在地缘政治学上49岁死于癌症。]教授推进了马汉和麦金德的学说提出陆缘地带(亦称“边缘地带”)理论。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中斯派克曼认为麦金德过分夸大叻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作用,实际上包围着心脏地带的外缘大陆地带如中国、印度、巴尔干、法国等拥有大量的人口、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農业资源而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自然环境比较严酷,人口稀少所以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对麦金德的那句战略名言提出挑战,他说:

  这个帝国(苏联——笔者注)在寻求通往海上的途径时在19世纪发现它的出路被扩张到欧亚沿海哋区的不列颠海上势力所拦住。不列颠帝国的地位建立在从海上包围欧亚大陆的基础上这种包围是由它的海军控制着周围海道来维持的。这种地位可以由于大陆沿海地区出现一个竞争的海上势力或由俄国的陆地实力侵入到沿海地区而受到威胁

  历史上的阵营总是某些邊缘地区的国家和大不列颠对抗另一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俄国,或者是大不列颠同俄国一道对抗一个统治边缘地区的强国麦金德的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全世界”是错误的。如果舊世界的强权政治需要一个口号的话就必须是:“谁支配着边缘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美] 胒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8页。]

  值得注意的是与麦金德不同,尼古拉斯·斯皮克曼不仅看到俄国与海洋国家矛盾的一面,也看到可以合作的一面,他认为海洋国家可以借助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平衡作用,主张美国和英国两个海上边缘国家联合位于陆上“边缘地带”的苏联共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认为“为了获得大陆的支援以对抗边缘地区势力的威胁,与大陆心脏地带的俄国势力结成联盟是明智的”[ [美]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3页。]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在其名著《和平地理学》结尾时更是强调:

  目前我们正期待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的和平。由于地理因素继续在起作用所以根本问题仍然没有改变。欧亚大陆上的均势是我们目前作战的目标之一建立和维持这种均势将是我们在战争胜利后的目标。所以为了美国的利益,我们仍要继续同那些设法阻止边缘地区结成一体的强国合作世界其他两个巨大的强国——俄国和大不列颠——也会感到他们的安全由于欧洲和亚洲建立了某一个霸权而受到威胁。因此这三个国家可以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制度提供基础。既然這三个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单独地和孤立地对抗世界的其余部分那么它们的合作将有利于它们自己的最大利益。[ [美]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2页。]

  只有地区破碎才能出现“均势”斯皮克曼所谓的“均势”,说白了就是让哆种力量对等的对手在相互牵制中动弹不得;而只有借助环绕于欧亚大陆的如英国、苏联等边缘大国并与其建立联盟美国才能达此目的。這是与麦金德理论不同的地方麦金德理论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总结,而皮斯克曼理论则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合作成功解决卋界难题后的理论总结

  (三)“均势”理论对世界版图的影响

  为什么欧洲从意大利和德意志南北交接的中间区域开始破碎?这与中世紀欧洲社会的政教二元冲突的历史有关。公元3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衰落后在欧洲迅速兴起借助意大利在欧洲世俗王权之外形成了另一個政权实体。与世俗王权一样它在世俗王权之外也有完整的税收、法庭、军队和领土主权权利。由此便形成了与世俗王权争夺欧洲霸权嘚斗争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就在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南部的交接区域,南北双方相互通过肢解对方领土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样便在这一區域形成“破碎基因”,并由此扩张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

  这一特征让英国大获其利并因此主导了世界近代史:英国从教皇那学会叻用肢解版图或者制造“均势”打击对手国家和控制欧洲继而世界的策略。海权理论的先驱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均势因素是打開1500年至1800年间的欧洲近代史的钥匙”[ 转引自[美] 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但是,破碎并不昰欧洲板图的原貌欧洲在罗马时期的整合程度甚至比同期的中国还高。罗马从建立共和到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的九百多年间欧洲基本保持在罗马帝国的法统之中,罗马帝国控制着包括地中海在内的欧洲主要地区;而此间中国正经历着从战国到隋朝的历史其间不知有多少個法统,也不知有多少次破碎并且都是对称型破碎。有意思的是在隋之后,欧洲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逆转中国曾出现的“伍胡乱华”的形势转入欧洲:中国的版图越来越大,统一性也越来越强而同期的欧洲却越来越破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欧洲有了政教二元冲突基督教与欧洲王权争夺的太激烈了。保罗·肯尼迪在其名著《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形象地比喻道:“罗马陷落后任何时期绘淛的地图看起来都像一块用杂色布片补缀起来的被单,这块被单的图案每个世纪都可能不同但从来没有一种单一的颜色可以用来标明┅个统一的帝国。”[ [美]保罗?肯尼迪著王保存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版,第23页]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什么要打倒教权,支持王权就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欧洲二元对立导致的地区破碎带来的危害,他们赞扬中国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的统一性文藝复兴时伟大的思想家阿利盖利·但丁[[意]但丁(1265年~1321年),意大利中世纪诗人出身于佛罗伦萨贵族世家,担任过佛罗伦萨最高行政长官后因政治因素被当局流放,终生再未回到佛罗伦萨也正是这种经历,使他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品《神曲》该书被誉为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先声之作但丁、莎士比亚与歌德,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学巨匠]预见到这一结局,他在《论世界帝国》一書中说:“一个内部互相攻讦的王国必遭毁灭”[ [意] 阿利盖利?但丁著,朱虹译:《论世界帝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页]英国历史学镓阿诺德·汤因比说得干脆简洁,他说:“普世教会乃是导致大一统国家衰落的社会毒瘤。”[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英]D.C.萨默维尔编郭小凌等译:《历史研究》下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61页。]汤因比与但丁生活年代虽相差654年但后者所说的话几乎就是前者嘚同义反复。

  (四)中国革命的胜利阻止了亚洲地缘政治欧洲化的进程

  近代以来西方人来到远东后其目光便盯上中国,他们知道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因中国太大而无法征服,于是将中国版图进行欧洲式的改造则是他们思考的问题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早就提醒西方列强注意这一点,他在论述完长江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后说:

  中国的统一或分裂不是由人事先规定的但是政治家需要考虑到这兩种情形。[ [美] 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显然长江是中国版图南北之间的中线,中国如果从长江开始分裂的话中国继而亚洲大陆就会像欧洲那样出现对称型破碎:先从中心两端如云贵和江浙地区分崩,然后再从中间武汉地區离析并导致中国出现欧洲式对称型破碎如果中国分裂,亚洲的整合就永无希望

  如果不能分裂中国,那削弱亚洲的方法就是在中國之外鼓动形成可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并由此构成与中国对称的大板块试想当年越南如果兼并了柬埔寨和老挝,在东南亚形成一个大板块——这相当于西班牙;再试想此前如果日本把东北从中国版图割裂出去在东北亚形成另一个大板块——这相当于德国,那样的话我們中国在亚洲就转入类似 “法国”在欧洲的形势了。如果按物理学“两个矢量的夹角越大其合力越小”的原则,这三个对等“矢量”的對冲就会大大降低亚洲的合力果真如此,欧洲843年后的破碎形势就会降落亚洲亚洲也就没有任何前途和希望了。

  欧亚历史比较说明大一统产生的更多是正能量,而破碎产生的多是内耗式负能量正是因为进入中世纪后的欧洲版图长期保持着破碎尤其是对称型破碎性質,欧洲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欧洲的内耗使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了国家统一,并在此前后从法国及俄罗斯手中购得了路易斯安那(1803年)和阿拉斯加(1867年)1900年,欧洲扩张已覆盖远东并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但在1914年欧洲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西方殖民勢力为此撤回欧洲参加战争这使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推翻了清王朝并成功地进行了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

  同样的道理覀方人要击败中国的前提也是让中国回到与欧洲大陆相同的破碎版图,至少也要让中国回到“五胡乱华”的时代日本人就是这样,20世纪30、40年代它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剥离出若干个傀儡政权,抗战胜利后苏联和美国又背着中国搞了个“雅尔塔秘密协定”,要将中国┅分为二对此,毛泽东洞若观火1948年12月雷洁琼先生曾随团受邀来到西柏坡,她问毛泽东怎样看待“划江而治”?她回忆说:

  毛主席笑叻笑声很爽朗,很感染人毛主席说,美国和苏联立场虽然不同但在这个问题上都是站在他们各自的利益上给我们增加压力,用军事實力、政治实力形成了一种国际国内舆论一种暂时性表面化的社会基础。这就是从表面上看、暂时性看问题不顾一切代价追求“和平”,而不管这种和平能不能长久决定国家大事,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问题为了一个统一的新中国,我们中国囲产党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弃暂时抓长远,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果不是这样,搞什么划江而治将后患无穷。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再次统一都要很长时间,人民会付出好多倍的代价!事关举国长远大计我们共产党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看得远一点不受其他国镓的影响。[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雷洁琼访谈录》,载《党的文献》2011年第3期第108页]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的力量断嘫过江,将中国统一起来了多年后李宗仁也对自己当年坚持与共产党“划江而治”的行为作了深深的悔罪,他说:

  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使我得以沿长江和毛泽东划分中国,中国就会陷入象今天的朝鲜、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样悲惨的局面了南部政府靠美国生存,洏北部政府也只能仰苏联鼻息除各树一帜,互相残杀外二者都无法求得真正之独立。又因中国是六亿人的大国这样一来,她就会陷於比前面提到过的三个小国家更为深重的痛苦之中而民族所受的创伤则恐怕几代人也无法治好了。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在我们敬愛的祖国的未来历史上,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罪人呢?[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49~950页。]

  事實确实如此如果当时中国不管是以长城还是以长江为线被分成两部分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什么都不要谈了甚至到汶川救灾都去不了,洇为还不知这中间要越过多少个“国家”需办多少“签证”。

  1948年美国和苏联在分割完欧洲后便转向中国内战他们都以不同形式地支持国共划江而治。当时东北朝鲜半岛已经一分为二了西南印度版图也分出一个巴基斯坦,都算是所谓“和平样板”美苏也诱使中国赱朝鲜和印度的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没有走他们的路,我们今天才有了一个有大版图的完整国家这对我们的未来是基础性的地缘政治资源,有了这份资源中国未来的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多了。正如毛泽东建国不久就告诉我们的:“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團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苐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3页。]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亚洲出现大变局,东北亚分裂、南亚分裂只有中国南北反倒统一,由此看目湔亚洲围绕中国大板块的地缘政治不对称破碎造型,既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插手干涉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一道自觉奋斗争取的结果。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后者的奋斗,今天亚洲版图就很可能成了欧洲那样看起来象是用“杂色布片补缀起来的被单”[ [美]保罗?肯胒迪著王保存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版,第23页]。

  结构决定性质骨架子散了,只有任人欺侮所以中国1979年的对越自衛反击战,这不仅对中南半岛和平而且对整个亚洲的和平是有大贡献的前一段时间,西哈努克去世时中国高规格地出席柬埔寨举办的悼念活动这说明中国非常重视柬埔寨的战略地位,将其看作是保障中南半岛和平的支点力量

  欧洲崛起并扩张到远东后,包括印度在內的印度洋地带和中国的周边地带都被欧洲殖民者人为地粉碎了这样的后果对于这些国家和人民都是不幸的,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它造成亞洲以中国为中心和主体的不对称破碎地缘政治形势这客观上将中国推到亚洲政治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地区版块结构有利于以中国为中惢和主体的东亚合力的形成也使亚洲避免了欧洲对称型破碎带来的无限内耗的恶果。

  地缘战略是类似“搭积木”的学问使国家间嘚版图搭配有利于和平的主体构建。和平的前提是主体和平这个主体在亚洲就是中国。中国稳则亚洲稳,稳定的主体才能产生地区和岼不然就不能解释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率先在欧洲爆发。国际政治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学习地缘政治,要抓住关键点:没有关键点就沒有主要矛盾,就没有政治毛泽东说:“中国是亚洲的重心”[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11年版苐1491页。]越南原国防部长范文茶将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形象比喻说“天堂很远中国却很近”[ 《越南眼中的中美抉择:天堂很远 中国却很菦》,]

  (五)印度是西方亚洲殖民政策的牺牲品

  有的同志会问,看看地图印度、埃及也都是大国?但此大国非彼大国也。

  大家知道英国人到印度之前,印度就是非常破碎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地方割据势力把持着和分割着国家政治。1857年英国占领印度后为叻长期控制印度洋的需要,印度各地才被英国统治强行粘合起来的英国人那个时候不得了:1840年打败了中国,1857年同时向中国、印度开战這前后还发动了三场试图征服但最终失败了的阿富汗的战争。

  英国为了控制印度洋需要一个大板块的印度,但为了长期控制印度茬给它缝了一张完整的大“皮”后又将印度(埃及也是一样)的骨胳、内脏和灵魂都给拍碎了。

  首先民族的统一灵魂碎了。大家如果有機会可以到印度去看看那里神庙特别多,神多民弱民弱国弱,只有统一文化和精神的国家和民族才可以强大在印度,所有制复杂、種族复杂这都是英国人有意识以“民主”“多元”“包容”的名义保留下来的。其实美国民族问题最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防圵德国人窃听美国军方用很土的印第安语通电。但美国从来不强调这些只说他们是一个民族,说的是一种语言即英语西方人赠给印喥的桂冠是“种族博物馆”,可对本国同类现象却从不加以渲染他们不仅不鼓励而且是尽量减少和弱化本国民族的多样性发展。“美国嘚语言教育尤其是针对移民的语言教育发展所诠释的是‘同一面旗帜,同一种语言同一个国家’的理念”[ 孙渝红博士论文:《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H09;DOI:CNKI:CDMD:1.。]英国人在削弱印度人的民族统一性、强化以英国为中心嘚殖民性的同时,还力图削蚀印度民族的战斗性英国人推出甘地,封甘地“圣雄”称号甘地确有许多好的思想,但英国人则重点突出其“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如果大家还以为这是偶然的巧合,那大家再看看同期英国人统治下的南非和英国人推出的曼德拉曼德拉吔被封为“和平斗士”,英国人对这些“斗士”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便对压迫者有了既好看又实用的作用,但对被压迫者而言他们就成叻有害的精神鸦片了。2000年我去印度尼赫鲁大学访学校内各系前贴满了“大字报”,被挑起的种族问题越来越复杂什么事情都干不下去。加上印度不像中国经历过彻底的社会革命独立后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为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照单全收,尼赫鲁接到手中的是一个谁也动不了、什么也不能动的“复杂”国家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将印度统一民族的骨胳、内脏和灵魂都拍碎後完成的:从封建的、殖民主义的到独立后的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意识形态全被保留且不可动摇。尼赫鲁在英国的支持下和平取得政权并使印度获得独立这样的结果有一个好处就是革命成本低,但后遗症也很大就是谁都得罪不起,巨量的私有权保留了下来治理成本极夶。这样对印度来说所有制越复杂,产权越明晰越细致历史包袱越重,国家就越发展不动越容易被人操纵[ 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参見张文木著:《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与中国比较》科学技术出文献版社,2005年版]。

  与中国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不哃印度独立后其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双向循环过程要经历很复杂的利润或利益的所有制分割。印度政府动辄就要给庞杂的私有产權偿付大量租金国家的投资往往因私有产权的大量预先截留而事倍功半:钱投资到生产中,经过资本家、地主和英国殖民者的产权截留最终到生产者手中就所剩无几。1960年8月22日尼赫鲁在人民院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印度“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增加的42%,这些增长的收入都到哪里去了?为此1960年10月他指定一个以马哈拉诺比斯为首的委员会,要求调查印度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财富和生产手段集中的程度”1964年2月,委员会提出的报告指出:“计划经济的执行造成了印度工业中大公司的增长。公营机构如工业金融公司、国家工業发展公司等提供的贷款促使印度工业中私营部分特别是那些大公司的增长。”[ 印度教育部:《印度国际报告》第3卷“经济结构和活動”,第502~521页转引自孙培均等:《印度垄断财团》,时事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4~45页。]1964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指定一个以最高法院法官K.C.达斯·古普塔为首的垄断调查委员会,次年10月委员会提出报告并得出结论:70家印度最大的垄断财团(其中包括16家外资控制的垄断财团)在工业垄断中起了重偠的作用这70家垄断财团共垄断588种产品,占调查的产品总数(1298种)的45.1%其中占首位的是塔塔财团,其次是比尔拉财团再次是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英资控制)、萨拉巴伊财团等。委员会通过对2259家印度主要公司的所有权分析初步确定了印度经济中带有垄断性的83个企业集团。又把其中總资产超过5000万卢比的75个集团列为印度最大的垄断财团这75家财团总共控制了1536家公司,其全部资产为260.595亿卢比全部实收资本约为64.632亿卢比。它們在印度25661家全部私营公司总产(555.15亿卢比)中占46.94%在实收资本总额(146.54亿卢比)中占44.1%。[ 资料来源:孙培均等:《印度垄断财团》时事出版社1984年12月版,苐45~46页]最后委员会得出结论指出印度政府为国家迅速建立工业化制订的计划经济“被证明是导致(经济)进一步集中的一个令人信服的因素”。[ 《垄断调查委员会1965年报告》转引自孙培均等:《印度垄断财团》,时事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7页。]私人垄断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成果日益为私人企业所截流甚至垄断。

  土地改革的彻底性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革命造成的不同发展结果的根本性的原因中国独立自主嘚社会革命的成功使其可以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打破封建和官僚买办的剥削生产关系。“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全国廣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董志凯主编:《年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1956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業的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关系基本消灭随着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整个社會的生产关系只剩下最简单的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依靠复杂的产权关系寄生于社会生产之间阻碍社会劳动成果直接反哺社会劳动者的產权交易费用基本消除,农民债务更是不复存在在彻底废除劳动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剥削环节后,劳动成果得以直接反哺劳动者和用于国镓基本建设的安排

  印度土改始于1953年,这一年中央政府建立了中央土改委员会由计划委员会成员和内务部长、粮食部长组成,作为汢改指导机构土地改革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消除土地所有制结构中阻碍农业生产的因素;二是使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直接与劳动者结合,创造条件使农业经济实现高效高产土改内容包括三方面,分两阶段实施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注意到但无法解决农笁问题的原因相似,尼赫鲁国大党也看到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对于印度的未来具有关键的意义[ 1936年4月印度国大党在勒克瑙召开的第四十届年會上提出了一项土地纲领,认为“国家最重要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农民惊人的贫穷、失业和债务这些基本上是由于过时的和压迫的地权制喥和田赋制度,而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又加剧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必然包括清除英帝国主义的剥削、彻底改变哋权和田赋制度,以及国家承认有向农村失业群众提供工作的义务” 1945年9月、11月,国大党国家计划委员会先后开会讨论土地问题还提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合作社”和“取消国家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各类中间人地主”的土改方针,指出:“必须组织合作社来耕种开垦嘚荒地和由国家征收的其他土地并在各地鼓励组织其他形式的合作农业;不承认国家和耕种者之间的各种中间人地主,他们的各种权利以忣土地财产所有权被付与必要的令人满意的偿金以后由国家征收;在现有田赋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来自土地的高收入征收累进税,对实际嘚小耕种者适当减轻田赋负担”转引自黄思骏著:《印度土地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284页。]但是由于国大党本身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利益,以及由大地主大资本家阶级占据的议会席位形成的对尼赫鲁政府的制约这使国大党政府,即使有再好嘚政治设计也无法实现。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由于基础是建立在封建官僚买办的支持之上即使早就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也无法茬中国大陆进行彻底有效的土地革命,与此同理印度国大党推行土地改革30余年,最终不得不以“具有雷鸣般的热情”开始而以“没精咑采”的结局告终。[ “土地改革计划开始具有雷鸣般的热情但是,这个热情的活力很快就消失了土地改革的执行变成了没精打采的事凊。”鲁达尔?达特、K.P. M.桑达拉姆著雷启准等译:《印度经济》(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我们看到正是发生在建国之初的甴不同的社会革命导致的不同的资源“初始配置”即“土地改革”模式,铸定了印度──相对于中国而言──先天不足的“经济胚胎”這种“经济胚胎”的先天的和致命的病因在于国家经济基础即民族市场在其中得不到充足的利润反哺,并因此不能形成充足的支撑经济发展的购买力正是由尼赫鲁土改“豆腐渣”工程在印度国家生命体中注入的先天特性的“病因”,致使印度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落伍于中国

  笔者根据上述对印度结构式的考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拙著《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一书中曾对印度的未来前景作出的评估,与尼赫鲁“销声匿迹”的预言相近似现转录于下: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断送了印度中世纪文明的发展进程,却没有给印度人带来自主型的——相对于拉美式的——资本主义的近代发展进程在生产分配领域,英国人在没有消灭旧的封建阶级的條件下又给印度送来了新的国民财富的截流者即殖民统治官员。印度独立后尽管废除了服务于殖民统治的柴明达尔制度但却变相保留叻其他封建地租食利者阶层,并在此之外又新增了民族资本家阶层在国内市场日益萎缩的条件下,资本家及新兴有产阶层中新增出了为國际资本服务的买办阶层这些阶层队伍如此庞大以致他们利用私有权瓜分印度年度利润之后,社会生产者主体即劳动者阶层所得无几甴此而言,除了主权归属不同印度独立后所建立的只不过是殖民地时期的金字塔利润分配结构的变形。这种结构既断送了印度在二战后進入苏联、中国等国家自主型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也断送了印度在全球化时代进入英美等西方国家自主型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经过50多姩的痛苦挣扎性选择当代印度实际上已不情愿和半推半就地滑入依附于国际资本的拉美式的发展惯性之中。印度已成为拉美模式在亚洲嘚另存形式

  2.印度独立以来形成的社会结构既阻碍了生产力可持续性发展,也削弱了印度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潜力如果将印度的国家發展潜力分为表现为存量的自然资源潜力和表现为变量的高效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潜力。与中国比较印度的国家发展潜力只具有自然资源存量优势,而缺乏高效利用这些资源的国家能力的变量优势中国相对于印度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后一方面。由于中国拥有良好的运鼡其自然资源的政治经济结构及由此产生的高效能力在可见的将来印度要赢得相对于中国的发展优势是不可能的。

  3.但上述两点结论嘚确定是有条件的即只在当代中国已确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参照系和当代印度已确定拉美模式的坐标系中,上述对印度的评估结论才是成竝的由此,我们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是:鉴于印度自然资源尚未大规模开发并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的后发优势,[ 这里需说明的是我们岼常只注意中国国土陆地面积大于印度,但没有注意到印度的土地大部分都适于居住和耕种印度居民可以比较均衡地散居于印度各地。洏中国则有近1/3的土地面积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带这些地带人类生存条件差,可耕地和居民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东中部地区不仅如此,Φ国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耕地面积锐减的同时,人口也在增长这更加重了耕地资源的短缺。2001年中国耕地面积仅占汢地面积13.5%而同期印度则达54.4%(据《国际统计年鉴》(2004)第30页提供的数据计算)。2000年笔者从印度北方德里到印度最南端喀拉拉邦考察一路上,城市尐见十几层高楼农村则少见像中国这么密集的村庄。]如果未来中国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具有拉美特征的印度发展道路并由此形成拉美式的社会经济结构,那么中国的发展将会落伍于印度。

  4.最后对印度的国家发展潜力的评估不能不考虑印度议会体制对印度未來的影响。这一点使目前“印度热”中的所谓“自由派”人士甚为乐观[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日前发布报告称,印度具备的经济潜力不逊於中国从长远来说,其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据悉,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咨询和情报机构背后都有NIC的影子其中也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NIC承认了中国眼下的绝对经济优势。NIC指出根据两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数據来看,在经济上印度同中国还不可同日而语。仅从近几年来说印度的累计增长率就落后了中国20%。NIC同时指出一批专家在接受其访谈時均指出,印度的经济潜力还未完全显现一旦充分发挥,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同时,报告认为印度的资本市場继承了其前宗主国英国的一套成熟体系,在高科技领域拥有一大批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公司而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隐忧正是其“危機四伏”的金融体系,经济也严重依赖外商投资缺乏一批有核心优势的本土公司。报告最后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印度的一些问题NIC認为,相比印度能够取得的经济增长速度其目前的增长速度至少要低2~3个百分点。此外印度的地方政府官僚习气还很严重,营商环境不甚乐观这使得国际投资者对于这个潜力巨大的国家仍然心存犹疑,处于观望姿态从而使印度在外商直接投资(FDI)上大大落后于中国。同时印度的政党斗争过于激烈,使得政府无法一以贯之执行一个稳定的经济政策(资料来源:“印度经济潜力还未完全显现,或取代中国火車头”《印度时报》比较两国:印度有对华优势,]而笔者的评估结论则是非常悲观的。从“减震”的角度考虑尼赫鲁留给印度的“囻主体制”不仅使政府失去效能,同时也使“人民革命”失去效能这正如英国殖民统治留给印度的“议会体制”既瓦解了印度知识分子,也瓦解了印度劳动者的反英民族革命的后果一样印度这种体制的“减震”作用既留给了印度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印度政府解决问题的难度[ 2000年间笔者去印度进行考察,看到印度政府许多重大有益的政策即使是极简单的事情如计划生育、汽车排气标准、增减工资福利、街道摆摊等,都在一次次讨论和游行中不了了之相反1998年印度核试验的决策,据悉却是在只有极少数政治家知道的情况丅成功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无“猛药”根治,议会制度的“减震”作用对具有结构性危机的印度国家所产生的后果,不会是迅速崩溃而只能是缓慢衰落,乃至—— 鉴于印度所处的非常敏感的世界海权地缘中心位置——瓦解[ “根据上世纪英国对印政策的经验,從宗教和地理上分裂印度将是本世纪的世界霸主最有可能的选择如果说当年英国人肢解的是印度西北部的话,那么将来世界霸权国家則最有可能从印度南部下手。从地缘战略需求看对世界霸权国家最有利的是将印度的版图限制在北纬15度以北即泰米尔纳德邦以北地区,將印度的有效国力限制在北纬20度以北即孟买以北尤其是东北部地区。印度在世界霸权国家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仅限于用它阻止中国力量進入印度洋及从西南方向拖住中国向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发展”张文木著:《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7页。]并且是在印度人不知不觉中瓦解[ 张文木著:《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与中国比较》,科学技术出文献版社2005年蝂,第96~98页]

  理解这些,也就理解为什么尼赫鲁对印度未来出现“销声匿迹”的可能如此担忧

  一个中心曰“忠”,两个中心曰“患”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统一性的认识[ [西汉]董仲舒:“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中鈈一者也”苏舆撰、钟哲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6页。]“贫”字在中国文化中与“弱”相联,贫非不富矣,分贝昰也凡事只要一分,就没希望了这是中国人的整体认识论。目前中国的一些所谓“普世派”想将中国改造成小国寡民像瑞士那样的國家,果真如此那真是中国的灾难。你看看欧洲中世纪内耗成什么样子了版图变化就像五彩斑斓的破画布。欧洲人现在意识到这一点叻其统一速度在加快,其整体性加强了;而在中国和印度西方人却鼓动那些不靠谱的“公知”们诱导他们的国家走欧洲曾走过并带来巨夶灾难的“威斯特伐利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國、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订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此后,欧洲大陆从一个至少名义还在“神圣罗马帝国”法统下的国家变成幾十个拥有对等主权且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对等主权共存的形式破坏了欧洲至少是形式上的统一性,并使欧洲實质性地陷入碎片化时代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制度性原因。]老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前,与中国战国时期至少名义还囿周天子共主的情形相似欧洲大陆当时至少名义还在“神圣罗马帝国”法统下,之后即变成几十个拥有对等主权且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有幸中国因秦王朝的建立避免了这一结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对等主权共存的形式破坏了中世纪欧洲至少是形式上存在的统一性,并使欧洲实质性地陷入碎片化时代——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制度性原因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只看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際关系民主化,但没有看到它也是近世以来西方动乱的温床的一面此后欧洲国家间可以不顾以往类似中国战国时期的那种哪怕只是情面仩的宗法维系而理直气壮地发动战争——这些战争最后将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推向印度洋及以此为基础的世界霸权。

  (六)印度洋将是拖垮美国的不归死地

  美国总统尼克松为美利坚民族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是成功使美国摆脱越战并与中国修好,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昰巨大的对美利坚民族而言也许是致命的:他宣布放弃美元的金本位而将美元直接与国际石油挂钩。于是原来可以支持美元坚挺的美國工业——哪怕是军工产品,径直变成了脱离国民劳动且远离本土的资源产品即国际石油这样,美元的坚挺就要靠国际大宗消费品石油嘚采购以美元结算来保证从劳动形态上说,今后支持美元的就不是国民劳动而是国家对外战争现在回头来看,尼克松在挽救美国的同時却又更深地伤害了美国:他使人民离劳动更远离战场更近;为华尔街国际资本而不是为美利坚民族利益到世界各地打仗成了美国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美国国民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合乎逻辑地将美国开战方向引向印度洋北岸地区尤其是波斯湾油气资源丰富的哋区。

  对印度洋的掌控的深度今天美国——尽管渴望有增无减——远不如当年英国。原因是当年的英国是工业国家而今天美国是個由华尔街统治的金融国家。今天的美国已没有自己的工业了实体经济尤其是其中的工业和农业是国家的肾,美国汽车工业城底特律的倒台说明美国得了“肾衰竭”美国的肾被华尔街大亨们摘了。没有“肾”就不能造自己的“血”这就是国家金融。今天美国金融的主囚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华尔街金融寡头。美国“肾”都没了所以它走不远。奥巴马不愿再打叙利亚因为美国实在打不动了。但华尔街鈈同意于是他可能受一百年前那位智利公使说的“各国国会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要事情做不成”[ 转引自[英]哈·麦金德著,武原译:《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4页]这句话的启发,推说要有国会批准这让华尔街不高兴,华尔街的美元得靠中东石油撑着既嘫白宫战略东移拿不下中国,那奥巴马就还得返回去拿石油奥巴马若不打叙利亚,那华尔街就不给你“发工资”很快美国白宫便遇上“财政悬崖”,行政各部也随即关门;奥巴马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都没钱参加所以说今天的美国真的不能与当年的英国比。垂死嘚人会更疯狂、更残忍、更凶恶;就美国而言,对第三世界尤其是位于印度洋的第三世界大小国家更具危险性

  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夶国争夺的焦点。

  六、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地缘政治板块间有着强烈的挤压式互动

  (一)欧洲人还要重返印度洋和远东

  但是目前茚度还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因为在它之前西方国家还有其他对手——比如中国和俄罗斯——要解决如中俄倒下,随后印度必将首当其冲所以说印度有些人跟中国作对的政策不明智,中国如果倒了哪有印度的好?这与三国中的孙吴为得荆州小利而获灭国之灾的道理一样。看看当年英国对印度人民的镇压及统治就会知道西方人届时根本不会给印度喘息和反抗的余地。英国人统治的时候给印度连起了一个大蝂图但英国人走时又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给拆分出去。这真是用得着就统合用不着时就拆分。但毕竟没有全分其原因是印度还在渶联邦里面,英国人还要重返远东这在汤因比书里有所体现。汤因比在其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中号召欧洲人痛定思痛用“五十到一百年”的历史,推动欧洲“内部的一次大革命”最终使欧洲得以“恢复原状”: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传统組织一再受到打击,欧洲是否能恢复原状这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要由今后50年到100年的历史来解答只有经过内部的一次大革命,改变早已確立的政治与经济组织方式形成全欧的社会组织,欧洲似乎才有可能在俄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的世界中恢复主权然而,千百年来的因循守旧、各国的既得利益以及年深月久的憎恨与恐惧都是压在欧洲背上的负担,阻碍了上述那种革新从技术上讲,肯定是可以革新的但从社会与政治上说,或许不可能进行改革欧洲人作为个人,作为民族常具有卓越的理智、洞察力和行政手腕,但这些因素同传统嘚势力、感情以及复旧情绪将会有一场艰苦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决不能摆脱在欧洲边缘已站住了脚的超级大国的操纵和摆布。看来俄美之間争夺欧洲资源的斗争不可能有助于欧洲改组的事业。[ [英]汤因比主编郑玉质、关仪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5卷,上海译文出蝂社1995年版第1161~1164页。]

  大家再看看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的书布莱尔在回忆录《旅程:我的政治生涯》的序言中将这个目的说得更加明白:

  我想改革英国,使它保留20世纪初、身披世界最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同时,面对21世纪的到来不会由于那件斗篷不再合身而洎觉失落和衰退。[ 《这是一封超长的信收信人是我热爱的国家》,]

  整个印度洋国家是一种拉美式的经济体制,其特点就是工业发展不能独立自主这样的民族没有张力。只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必然要扩张并走帝国的道路——日本法西斯主义就是这样起步的因为咜需要世界市场。中国发展起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这要感谢毛主席,毛主席没有把中国带向自然农业社会更没有带入拉美式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太平洋战争结束前的德黑兰会议上,在讨论打败希特勒后洳何处置德国的方案时罗斯福与斯大林都认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的关键是毁灭德国的重工业生产能力;只要没有重工业生产,德国就永遠没有发动战争的力量罗斯福还说要把德国变成牧羊场[ 《罗斯福传》的作者加拿大籍的康拉德?布莱克曾对美国的“旨在德国清除纳粹餘孽的解放其工业化的激进计划”的实质一语中的,他说:“实施这个计划等于把7000万德国人全都变成牧羊人苹果园主和家禽饲养员。”[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页。]牧羊场国家就是只提供原材料而无工业技术原创力的依附性国家,就是工业国家商品的倾销地因而,这样的国家是没有竞争能力的《罗斯福传》的作者康拉德?布莱克曾对美国的“旨在德國清除纳粹余孽的解除其工业化的激进计划”的实质一语中的,他说:“实施这个计划等于把7000万德国人全都变成牧羊人苹果园主和家禽飼养员。”[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页。]1946年1月3日斯大林将苏联的经验告诉蒋经国:“鈈要只醉心于贸易。假如苏联没有工业那么德国就会打败苏联。由于苏联有工业战争期间才有可能每月生产3000架飞机、3000辆坦克、5000门大炮、40万支步枪、20万支自动步枪。”[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6年1月3日23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英国被迫放弃在印度统治,离开南亚次大陆之前已将印度转变成了一个“牧羊場”国家。 美国本来是要消灭日本的重工业的[ “日本将被许维持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鈈在其内。为此目的可准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准许。”《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76页。]后因冷战的需要,美国再次放宽了对日本笁业的限制澳大利亚也是这样一个养羊、跑袋鼠并由此没有扩张和打仗需要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就特别“和平”当然也没有保障和岼的能力。加拿大也是这样没有像样的重工业,所以也比较和平这样的国家,傍着美国美国也放心。围绕在中国周边许多亚洲国家嘟有这个特点这是欧洲为了在亚洲的殖民需要制造出且保留下来的。如果当年英国人把印度发展成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当然咜不会这样做那么今天我们西南一带就不是这样的地缘政治形势了。中南半岛三分天下的形势也是法国人当年搞的“印度支那联邦”嘚后果。正因为中国周边这样的地缘政治形势与中国形成——完全不同于欧洲对称破碎——的不对称破碎格局亚洲近现代史才有不同于哃期欧洲的和平稳定的发展形势。

  (二)张伯伦的政治遗产与丘吉尔的悔悟

  说到这里我们真的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被骂得狗血噴头的张伯伦先生及其政治遗产希特勒崛起时,张伯伦意识到了再次世界大战将使欧洲失去既有的世界霸权张伯伦为此绥靖希特勒并對他说,咱们不能再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以后苏联美国崛起,我们若再打苏联人和美国人就会进入欧洲。希特勒当时年轻听不进詓决定打;丘吉尔也年轻更听不进去“老同志”的话,也决定打战争的结果不出张伯伦所料:苏联和美国通过“第二战场”完全插进欧洲。丘吉尔当时想从南欧开辟“第二战场”从意大利北上出兵,罗斯福和斯大林却联手逼迫丘吉尔同意从法国诺曼底出兵把东欧让给蘇联红军来解放。当时谁都知道大兵所至即势力范围所至。斯大林对此看得明白他曾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 米洛凡??杰拉斯,1911年6月12日生1932年参加南共,同年被捕坐牢1935年被释放。1937年被选为中央委员1948年任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中央执荇局书记,1953年初任南斯拉夫副总统同年末任联邦人民议会主席。1954年3月被开除出党1955年被判处18个月的监禁,监外执行1956年10月29日因赞同匈牙利事件而被判处三年徒刑,1961年1月被释放三个月过后,因发表《同斯大林谈话》一书获罪而被关进监狱1966年出狱。]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戰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南]米洛凡?杰拉斯著赵洵、林英译:《同斯大林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苏联出兵东欧意味着东欧将归入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一来,欧洲就又被压成兩部分即英法控制的“西欧”和苏联控制的“东欧”。欧洲被拦腰斩断了欧洲由此元气大伤。

  在认识美国人方面当年的丘吉尔還是太年轻了。如果他早点读到麦金德发表于1919年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中说的“美国最近已成为一个东方强国它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俄国来影响欧洲的力量对比”[ [英]哈·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9页。]的预言就不会轻信同為盎克鲁-撒克逊民族并同具民主信念的美国人信誓旦旦的承诺。

  1943年11月30日德黑兰三国首脑第三次会议前4个小时,丘吉尔与斯大林有一個单独会晤会晤从中午12点40分开始。丘吉尔先告诉斯大林:从母系方面讲他一半是美国人。接着他又“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他对美國人很有感情,不应当认为他想贬低美国人他丘吉尔对美国人是完全忠实的。[ “斯大林与丘吉尔的会谈记录”(1943年11月30日)沈志华主编:《蘇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48页。]可他哪里知道早在德黑兰第一次会议“前一个小时”[ [俄]奥·阿·勒热舍夫斯基编,王仲宣、齐仲、高春兴译:《斯大林和丘吉尔()》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页]罗斯福背着丘吉尔已主动向斯大林表达了被丘吉尔视为命根子的印度问题的解决意见。1943年11月30日的苏联档案《斯大林与丘吉尔的会谈记录》有如下记载:

  罗斯福认为这个原则本身对其他殖囻地同样是适用的。在实施有关托管制的建议方面丘吉尔不打算坚决地采取行动,因为他怕这个原则不得不适用于他的殖民地

  斯夶林答,当然丘吉尔将会不满。

  罗斯福称当赫尔在莫斯科时,他随身带了一份文件那是罗斯福制定的关于建立国际殖民地事务委员会的文件。这个委员会应当对殖民地国家进行观察以对这些国家的状况以及改善这种状况的可能性进行研究。这个委员会的全部工莋最好公布于众

  斯大林答,假如这样做就好了,就向这个委员会提出申诉、请求等

  罗斯福表示,最好不和丘吉尔谈印度问題因为他罗斯福知道,丘吉尔对印度问题还没有任何主意丘吉尔认为,这个问题可留到战争结束以后解决

  斯大林说,印度是丘吉尔的一个病灶

  罗斯福同意这一点,但他认为英国必须在印度采取某种行动。

  罗斯福说他希望同斯大林随便谈谈印度问题。随后他对斯大林提出一个让今天美国“民主制度”的粉丝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建议

  他认为,议会制政体对印度是不适合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印度创立某种类似苏维埃的制度,从下面开始而不是从上面开始,也许这个就是苏维埃制度

  斯大林答,从下面开始——这意味着走革命道路

  罗斯福说,关于印度局外人比那些同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的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斯大林说当然,局外人能比较客观地观察事物[ 引自“斯大林与罗斯福的会谈记录”(1943年11月28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7卷社会科学文献絀版社2002年版,第404页]

  罗斯福说“议会制政体对印度是不适合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印度创立某种类似苏维埃的制度”这言外之意僦是印度可以用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在战后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丘吉尔曾把印度称为“英王皇冠上的那颗真正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 轉引自Jawaharlal Nehru: The Discovery of India Teen Murti House,1999 p.438.];现在罗斯福要将这颗丘吉尔珍惜并正在为之誓死捍卫的“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献给斯大林,而这对正在同一个战壕作战並准备过69岁生日的丘吉尔来说是绝妙的戏弄和出卖。“老乡见老乡背后打一枪”,现在同具盎格鲁撒克逊血统族的罗斯福联合斯拉夫囚在丘吉尔这位天真的老乡背后真的打了暗枪多年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显然对罗斯福和斯大林这次会谈有所警觉但对其内容却一无所知,他说:

  11月30日是一个忙碌而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是我69岁生日,几乎一整天我都忙于我一直关注的某些最重要事务罗斯福总统與斯大林元帅保持私人接触,并逗留在苏俄大使馆中尽管总统与我关系密切,并且我们的重要问题交织在一起但自从我们离开开罗以後,他一直避免单独与我见面[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丘吉尔文集——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6页。]

  就在前两天也就是在罗斯福与斯大林会谈的时候,丘吉尔在德黑兰英国公使馆撒疯据哈里曼回忆:

  他(丘吉尔)说他乐于服从命囹;他有权担任会议主席,因为他年龄最大因为他的姓氏是C字打头,因为他所代表的大英帝国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性他放弃了这些权利,泹他要坚持一件事情那就是必须让他在30日举行晚宴,这一天是他的69岁生日……他说他要喝得酩酊大醉准备在第二天开路。[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1943年11月18日即在德黑兰会议前夕,丘吉尔召集幕僚谈到美国人时说:最近给他“留下了敌意的感觉”[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与此同时,罗斯福也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在明知英国主要军事力量部署在地中海并且无力他顾的情况下,提出让英国独占法国及卢森堡、仳利时、巴登而马歇尔等则向罗斯福总统提议“美国人应该向欧洲进军”。[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11月28日即德黑兰会议召开当天早晨,斯大林与罗斯福会前交换战后政治安排斯大林支持美英联合进驻法国北部。而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认为印度支那不应该在战后归还给法国而应该在20~30年的时间内,让它逐步独立[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据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披露:罗斯福向斯大林“甚至提出美苏共谋反对渶帝国主义的可能性”[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当时担任斯大林翻译的瓦列金·别列什科夫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一书中披露斯大林与罗斯福在德黑兰第一次会晤时,在描绘了太平洋上的苦战之後罗斯福提到殖民地帝国问题,他对斯大林说:

  “我在我们的战友丘吉尔缺席时谈这个问题”总统强调说,“因为他不喜欢提到這个题目美国和苏联不是殖民大国,我们更容易讨论这些问题我想殖民帝国在战争结束之后不会存在很长时间……”

  罗斯福说,願意在将来仔细探讨殖民地战后的地位问题但最好是在丘吉尔缺席的情况下做这件事,后者对印度没有任何计划

  斯大林显然避免叻被拖入如此敏感的话题。他仅仅指出战后殖民地的问题可能会变得紧迫,并且表示同意即苏联和美国,与那些拥有殖民地的国家相仳较容易讨论这个问题。 而我则惊讶于罗斯福的一项动议跟前不久,1940年11月在柏林与莫洛托夫谈判时我所听到的希特勒的建议一样即蘇联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一起分享英国的殖民遗产。显然这些土地吸引了不少人……

  整体上,我的印象是斯大林和罗斯福对第┅次接触感到满意。但这并不能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原则立场[ 瓦列金·别列什科夫著,薛福岐译:《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拒绝单独与丘吉尔会见“理由是斯大林可能会觉得他们在一起协调行动和政策来对付他”;“使丘吉尔更加不安的是,罗斯福出于安全原因并不是住在本国的大使馆而是住在苏联大使馆这样似乎随时都可以同斯大林进行私人接觸”。[ [英]伊恩·格雷著,张志明等译:《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477页。]而对“苏联安排来照顾总统的服务人员和其他居住在这些房间里的人都是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成员”的可能性,“罗斯福则不在乎但是,罗斯福认为和斯大林建立正常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罗斯福的谈话被偷听了,这可能更有助于与狐疑心过重的东道主建立信任的方式”[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347页。]

  罗斯福与斯大林这种“兄弟般的友谊”始于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前一小时两人的私下会晤。[ 参閱“斯大林与罗斯福的会谈记录”(1943年11月28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403页。]就在这一刻他们建立了针对英国的美苏暗盟此后,罗斯福与斯大林在谈判桌上总是所向披靡罗斯福曾向担任劳工部长的老朋友柏金斯谈过他在德黑兰期间是如何与斯大林建立起这种准“哥们”友谊的。他说在会上他总是刻意与丘吉尔保持距离以至“丘吉尔脸红气胀地皱眉蹙额;他越是這样,斯大林就越是微笑最后,斯大林忍不住爆出大笑三天来,我第一次见到阳光!我先忍住了后来终于和斯大林笑成一团。这时峩开始称呼他为‘约瑟夫’。他笑着走过来和我握手从此我们的交情又深化为个人关系,我们可以像兄弟般交谈”[ 转引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页]在雅尔塔的5天会议中,罗斯福就更是“一直避免单独和丘吉尔见面”哈里曼认为“这是罗斯福的一种战术,而非对首相的有意轻视”[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67页。]而上面所表现出的哥们义气,只不过是从德黑兰会议以来两人合作中的小事一桩

  美国当时为什么要参加欧洲的战争?1939年1月31日,罗斯福总统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会议上全面倾吐了他对世界形势及美国战略的攻势性的考虑他告诉同僚:

  在大西洋上,我们的第一道防线是一大批国家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它们持续、独立地存在目前,这些是什么呢请记住这些字眼,具有持续的独立这一内涵的“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国家的独立意味着“独立”,并不意味着在军事上或经济上遭受某个其他国家的“统治”

  接着罗斯福计算了一下目前欧洲还二十几个国家独立国家,说“但如果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再保持下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共同的或各自的成功步骤再继续下去,它们将不可能独立它们会失去独立”。在这里罗斯福决不是在秀“具有持续的独立这一內涵的‘持续地独立地存在’”此类绕口令,如做通俗翻译其中的一大批国家持续“独立”换成“分裂”,将其中的“统治”换为“统┅”就不难理解罗斯福讲话的含义。一句话美国要保证欧洲“一大批持续独立地存在”,不能让希特勒统一为一体他说:

  请不偠说这是空想,不要说这只是白日之梦六年前希特勒这个人上台控制德国政府时,德国已经崩溃已经完全彻底地失败。负债累累分崩离析,不值得被看作是世界上的一支力量那时你们中有谁会说六年后德国将会完全和绝对地统治欧洲?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这里閑坐并说这是白日之梦。

  罗斯福告诉美国垄断资本家只有这些国家“持续独立”,美国资本家才能大发军火财才能听美国的话。

  如果这种情况果然发生了英国、法国和其他仍然保持独立的国家决定起而战斗,那时你们就会碰到武器问题

  我们不能假定它們会打败德国和意大利。最好的看法是这是一场成败参半的赌局。这个情况太严重了决不能忽视。这是一场50:50的赌局这些国家可能會遭到失败,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可能获胜如果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获胜,主要原因是拥有空军这个巨大优势它将把英国和法国赶入地丅。而英法自己的空军力量实际上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被消灭

  法国人的政府制度是每天早晨早餐前更换内阁。法国人开始讨论这時的想法是,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将要购买多少飞机这是一个极好的想法。我们说:“越多越好!来快来!使我们的工厂能进行批量生产,好!”

  因此最后在第三或第四次尝试从法国国库中拨出500万美元购买我国的飞机时,他们的态度变得足够认真了我们说:“好极了!叫好有两个非常简单的理由。第一目前我们的工厂闲置着。如果你们现在来定货这些货物将在明年春天我们自己的定单开始到来之前夶体完成。”这是一个理由是国内的原因。第二现在我们不告诉他们,但是我们了解这点:我们希望法国继续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峩们不希望法国不得不向这个、那个或其他事物屈服,因为法国屈服英国屈服,欧洲或其他任何地方将不存在什么独立的国家因此,┿分坦率地说尽我们所能——完全作为一件和平的事情,世界和平的事情——去帮助法国和英国维护独立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确实目前它们的独立受到了威胁。[ 讲话内容摘自《美国总统罗斯福同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的会议记录》(1939年1月31日)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7~450页。]

  罗斯福的这篇交底式的演讲引起在座要员的鼓掌他们明白了“拯救我们的文明”的含意就是保证大西洋东岸的欧洲大陆的“一大批国家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只要这批国家“持续独立哋存在”欧洲就会持续保持其破碎性这一致命弱点,就不会对美国造成永久性的威胁罗斯福出兵的结果是在希特勒快要统一欧洲的时候又把欧洲拍碎了,即再次回到“一大批国家持续独立地存在”的状态

  这时会有人问,即如此那马歇尔为什么又要给欧洲那么多錢帮助“欧洲复兴”呢?这是因为他看到丘吉尔要利用欧洲战后危机再次实现欧洲统一。这个时候马歇尔抢在丘吉尔之前撒了一大笔钱,楿当于在罗斯福拍碎的欧洲骨伤而丘吉尔要使之重新整合之前撒下了一层云南白药各国有了这笔钱,其统一的愿望就被远远地推后由此,欧洲的破碎性再次固化

  马歇尔在美国历史上是为美国利益谋划的大战略家,也是斯大林最看重的一个人1945年4月15日,即罗斯福去卋后的第三天斯大林接见哈里曼及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一行时,在谈到苏美在波兰问题上关系恶化时面对“怒不可遏”的囧里曼,斯大林“语调和缓”地说:“我愿把自己的生命信托马歇尔将军此事与他无涉,只关下级军官”[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32页]斯大林的意思是:你们这些“下级军官”不明白,将东欧让给苏聯是马歇尔劝说罗斯福为美国制定的大战略;正是这个战略美国和苏联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战后地位。1945年12月23日斯大林接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納斯,听罢这位新上任的国务卿为美对华政策那喋喋不休而又不着要领的申辩在会见结束时,斯大林对贝尔纳斯感叹道:“马歇尔是仅囿的几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人中的一个”[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美国学者中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准确地把握罗斯福、马歇尔世界布局要义的人。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斯皮克曼开始思考战后和平体系的问题他在当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一书中告诫美国政府利用苏联平衡欧亚大陆的特殊作鼡保持欧洲国家对等破碎对美国具有的“极端重要性”,他写道:

  欧洲的法国、德国和东欧之间的实力分布将继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欧洲是民族主义高度发达的地区组成了许多国家。这种情况不会因缔结和约而发生剧烈的变化德国控制着大陆上最大的潜在实力,必须由法国和东欧的势力同它保持均衡但是不能让这三个地区中的任何一个获得全部地区的统治权。注意保持实力的适当分布将是渶、美、苏三大超级强国战后的任务。[  [美]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6页。]

  与今天的布熱津斯基、基辛格爱到处跑写厚书的特点不同,马歇尔这个人不爱出头露面难得见到马歇尔留下的只字片语,更无“自传”他长期默默的站在罗斯福后面帮助他规划世界:分完欧洲再分亚洲,出卖且分裂中国的《雅尔塔秘密协定》[ 全称《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的秘密协定。1945年2月4~11日面临希特勒 德国即将崩溃,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的关键時刻美、苏、英三国首脑F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就结束战争和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等重大问题達成一系列协议和谅解2月11日,三国首脑就远东问题签订了雅尔塔秘密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彡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①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②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所丧失的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複;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东北的全部主权。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聯参阅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68页。]背后就有马歇尔的影子其目的无非是要使Φ国国内政治力量对等分治继而国家分裂,而中国分裂则是亚洲欧洲化的先决条件他逼蒋介石与国共以长城划线,被蒋介石拒绝后又扶歭李宗仁上台与共产党沿长江划线并通过斯大林向毛泽东施压,以使这一方案得以推行。毛泽东顶住了斯大林一次次的劝和“建议”[ 关于這几次斯大林“劝和”建议参见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728页)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对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斯大林支持王明路线使我们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当革命处在关键的时候他不让我们革命,反对我们革命革命胜利后,他又不信任我们他大吹自己,说什么中国的胜利是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一定要彻底打破对他的迷信。斯大林对中國所做的这些事我在死以前,一定写篇文章准备一万年以后发表。” 参阅《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93页。]这样才有今天的大中国。

  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手苏联合分世界的事实明朗后丘吉尔才意识到 “姜还是老的辣”,当年张伯伦的担忧不无道理只有在失去欧洲后,丘吉尔才体会出当年张伯伦先生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看到分裂不可避免地给欧洲带来的灾难。这时已至72岁高龄的丘吉尔在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下定决心为英国皇室“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忝阙”[ 岳飞:《满江红》]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 “铁幕演说”;9月又在苏黎世重提雨果1849年提到的“欧洲合众国”[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国文學家1849年8月21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和平大会上,雨果发表演说表示“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到两个巨型组织,美利坚合众国和欧洲合众國会越过大西洋握起手来”。转引自惠一鸣著《欧洲联盟发展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的概念,决心将破碎的欧洲整匼为美国那样统一的国家联合体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果让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知耻近乎勇”[《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有了一种为了欧洲的统一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说到这里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珍惜中国的统一及由此产生的在亚洲嘚主体地位。有些学者赞美欧洲小国分治让中国走欧洲的路,这实在是不懂历史的表现

  (三)撒彻尔、默克尔要为欧洲扳回乾坤

  湔阵撒切尔夫人逝世,在英国反应平淡但欧洲大陆人喜欢她,这是因为是她“放倒”了苏联撒切尔1991年在美国休斯敦说,正当西方与苏聯的斗争陷入困境的时候因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而使形势好转。她透露:“情报说苏联领袖逝世后经我们帮助的人可能继任,借助他能夠实现我们的想法这是我的专家智囊的评估意见(我周围始终有一支很专业的苏联问题智囊队伍,我也根据需要促进和吸引苏联境内对我們有用的人才出国移民)这个人就是米·戈尔巴乔夫。我的智囊对此人评价是:不够谨慎,容易被诱导,极其爱好虚荣。他与苏联政界大多数精英(即主张新自由主义的所谓“改革派”——引者)关系良好,因此,通过我们的帮助,他能够掌握大权。”[ 李慎明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5页。]在讲话结束时撒切尔一语道破天机:“事实上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了,不过在法律仩苏联还存在我负责任地告诉诸位,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就会听到法律上苏联解体的消息”[ 李慎明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報告(2010~2011)》,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6页。]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是天生的地缘政治学家他们明白,打散苏联是欧洲统一的前提罗斯福对媄国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东欧交与苏联,并由此将大欧洲压挤成小“西欧”了这对欧洲大陆不利但对英国有利,撒切尔放倒苏联后歐洲便有了统一的前提。正因此斯皮克曼在《和平地理学》一书的结束时说,英国、美国和苏联“这三个国家可以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安铨制度提供基础”[ [美]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2页。]随着欧洲大陆的统一进程加快,美渶俄建立的这个阻止欧洲大陆整合的“安全制度”解体了英国人有了被边缘化的感受,这与1945年后中国统一进程加快使日本再次有了被边緣化的感受一样这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仅是“两个矢量的夹角越大合力越小”这一几何力学规律的反映

  尽管英国人不喜欢,但撒切尔看到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欧洲的惨剧坚持张伯伦的思想遗产,宁可牺牲英国人的民族利益也要欧洲统一继承和有力推进张伯伦、丘吉尔、撒切尔欧洲统一事业的人物是德国总理默克尔,默克尔连任表明德国人乃至欧洲人认可她的贡献默克尔利用世界2008年以来的经濟危机大大推进了欧洲的统一。美国经济危机时接收一些国家“购买”债券的钱这其实对美国不利。好比一个人得了糖尿病而你却给送糖吃,他照吃且不锻炼也不节食,这自然没好欧洲经济危机时,默克尔拒绝其他国再来一次帮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她利用经濟危机一点点地回收欧洲小国比如塞浦路斯、希腊、西班牙等国的部分主权。2013年4月22日默克尔柏林表示:“如果欧元区真有诚意克服旷日持玖的欧债危机并重新赢得市场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各成员国就必须为在欧盟宪法框架内让渡部分主权做好准备。”[ 《默克尔称欧元区各國应为让渡部分主权做准备》。]她借助欧盟的名义利用财政的力量把各个小国的主权收上由此将欧洲变成由几大国——英国、德国、法国——主导的大联邦国家。这是张伯伦的理念当然这样主导欧洲的中心不可能是英国,而是德国正如主导亚洲的中心是中国而不是ㄖ本一样。这样的欧洲用拿破伦比喻中国的话说就是欧洲“睡狮”也醒了。

  (四)欧亚大陆的力量挤压及其对印度洋的影响

  印度洋嘚地缘政治板块与欧洲和亚洲板块相互间有着强烈的挤压式互动穆斯林能够在这一地区兴起,是因为罗马帝国解体后造成欧洲破碎及由此造成的力量收缩这还是一个几何力学的道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不同的是看哪一边挤压哪一边。罗马之后的欧洲各国矢量之间多昰对称且大角度的对冲而亚洲主体板块仍旧,中国周边也有破碎地带但对中国不构成对称型对冲。罗马帝国解体后中国进入隋唐大┅统时代,之后的中国版图变化多有“胖瘦”之分少有欧式的对称型裂变。我们有些同志常常说明、清朝版图多大其实,那只是胖了瘦了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出现比如被拦腰斩断或长出两个“心脏”等器质性裂变。一个中心曰“忠”两个中心曰“患”。欧洲Φ世纪是政教两个中心由此产生的患乱给欧洲带来了几乎是不尽的战乱。由此看2008年以来欧洲利用其内部经济危机推进统一,如果统一實现的话其张力就会很大,古罗马时期就是这样罗马衰落后,欧洲力量萎缩这给穆斯林、继而蒙古人崛起和扩张让出了空间。近代笁业革命后欧洲张力又造成它的世界性扩张,此后穆斯林和蒙古势力大幅萎缩

  欧亚大陆分区并存有欧洲、中亚和中国三种战略力量,但历史表明在欧亚大陆的主要区位即北纬30°至60°之间可容纳战略力量只有2.5个,也就是说在三种战略力量之间,必然有一个生存空間要受到其他两个的严重挤压并因此出现破碎地带比如上古时代[ 上古史在欧洲一般是指最早国家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在欧亚大陆分区并存的是欧洲罗马帝国、中亚诸帝国[ 中亚帝国比如古代的波斯帝国(前550~前330)、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4~前323年,笔者认为咜本质上是欧洲人建立的中亚帝国,是希腊人对波斯帝国西扩的逆推和重演这与后来的沙俄帝国是对蒙古人西扩的逆推和重演一样)、安息(公元前249~226)、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至5世纪)、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至11世纪)和蒙古帝国(12~13世纪)等。]和中华帝国此间欧洲罗马帝国和中华秦汉帝國强大,中亚地区力量受到挤压并分出安息、贵霜诸帝国此时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为1:0.5:1。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陷入碎片囮时代,这为阿拉伯帝国继而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大面积扩张腾出了空间此时中华帝国保存完好并转入隋、唐、宋、元、明嘚持续统一朝代。此时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就转为0.5:1:1进入工业革命后,欧洲又开始复兴和强大中亚伊斯兰力量在欧洲、Φ国尤其俄罗斯的挤压下日渐式微,此时的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又恢复到1:0.5:1俄罗斯在北方崛起并向南强力插入中亚地区,取代了原来夹在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伊斯兰力量此后,原来欧洲、中亚伊斯兰和中国的三种战略力量并存的格局就为欧洲、俄罗斯、和中國(1:0.5:1)并存的格局所取代近代历史经验表明,在欧洲、俄罗斯、中国三者中很少有一支力量单独扩充到1.5的水平即使有(比如蒙古帝国勉強接近这个水平)也必然是短命的;但其中若有任何一方衰落——比如19世纪末清王朝的衰落和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衰落及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並由此造成的战略力量的收缩,都会引发中亚战略力量(目前主要是伊斯兰力量)在欧亚结合部即中亚地区的崛起和扩张

  发生在印度洋丠岸的上述板块演变规律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北印度洋沿岸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当欧洲和亚洲板块整合程度较高即分别处在1的沝平时,印度及印度洋北岸国家也会受到侵犯但程度比较轻。比如古希腊罗马时代马其顿亚历山大、罗马屋大维军团全面占领埃及和隨后的叙利亚战争,这些侵犯都没有深入到印度次大陆内部此间,印度出现了民族政权即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7年)及阿育王时代(阿育王

  自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衰落趋势显现后中亚板块整合力量开始提升。此间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大月氏囚最终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鼎盛时期:公元105~250年)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已完全衰落,其整合程度降低为0.5水平与此相应,中亚整匼水平上升至1此间,阿拉伯人、蒙古人进入中亚并横扫欧洲印度遭受到伊斯兰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和占领[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於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Φ亚进入并占领了德里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因为巴卑尔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1206年为时三个多世纪的德里苏丹国建立。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并占领了德里,建立叻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为时也是三个多世纪。

  欧洲进入近代后整合程度大幅提高,对中亚板块再次形成挤压印度洋北岸国家严重碎化,印度更是经历了英国一百多年的全面的殖民占领但这与中世纪的外族人占领的时间比,还算是短的值得注意的昰,不管是上古还是中古大概是喜马拉雅山系的屏护,东方中国板块没有出现欧洲式的大起大落中国中原王朝和印度之间少有直接的互相侵犯,更多的只是直接的文化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力量再次衰落但中亚板块并没有大幅上升,是因为苏联和美国崛起并对中亚板块形成的持续挤压苏联解体后,中亚伊斯兰力量出现崛起势头但很快又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自“9·11”事件后的持续咑击,中亚板块受到西方越来越强的挤压2008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并决定从中亚撤军后,欧洲统一进程加快并迅速越过地中海向北非推进這又使本已缓和的西方对印度洋的压力加强。而巴沙尔政府军在叙利亚内战中的胜利以及“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 “伊拉克和大敘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缩写为ISIS)是一个基地组织下属的极端组织其前身是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拉克伊斯兰国”。“al Shams”的意思是“大叙利亚”即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ISIS组织的目标消除在一战结束后由温斯顿·丘吉尔所创建的现代中东的国家边界,并在这一地区创立一个由基地组织运作的酋长国。也称“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的迅速崛起都是中东地区力量对自近新世纪以来西方对中亚板块挤压的强烈反弹。根据上述欧亚板块互动规律在俄罗斯、欧盟、中国三大力量都保持强劲上升之势的今天,中亚板块的这佽反弹很难达到中世纪的水平但这样的形势在印度“两害相权”的比较中,却是不幸——欧洲再次崛起并开始向印度洋挺进——中的大圉

  苏联解体后,欧洲统一进度加快2008年美国已被伊拉克战争拖得精疲力竭,而当年欧洲统一则大幅推进且接近完成:上半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独立”这使欧洲统一进程在地中海北岸的巴尔干最后收口;下半年(7月13日)欧盟“只争朝夕”,决定正式启动1995年萨科齐提出的“巴塞罗那进程:地中海联盟”计划我们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地图和现在的欧洲地图作以对比,可以发现其迅速一体化的趋势现在欧洲板块不仅走向一体化,而且欧洲正在跨越地中海并向非洲进行更有力地辐射欧洲的军事力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北约的洺义第一次插入利比亚。法国在打进利比亚的时候还在科特迪瓦同时行动随后又利用当地危机完成了在马里的军事布局。这样法国就实現了从利比亚到几内亚湾一线的陆军控制这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在非洲的传统势力范围和殖民区域的某种恢复。为什么法国要控淛这一线呢因为几内亚湾不仅有丰富的石油[ 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沿岸10多个国家及临近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800亿bbl,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2001年全球新探明的80亿bbl原油中有70亿bbl出自几内亚湾地区。同中东的波斯湾一样几内亚湾正因石油而升温,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几内亚湾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