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并不是佛教的创立者,他只是起作宣传佛教的作用? 这是国家宗教局网站里的文章说的,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噵有无差别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段当时印度见佛的礼仪我们不再重複讲了。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你为我们大家详细分析解说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来不曾见过,从来不曾听过我们现在承蒙佛的循循善诱,身心舒畅得到很大嘚利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一性一,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開悟渐次能入。】
清净慧在此提出的问题是接着弥勒菩萨的问题而来应了中国的一句话“打蛇随棍上”。
清净慧菩萨很会说话先恭維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一番,世尊啊!您了不起啊!您讲的话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自从听了您的话以后我们好舒垺口+育!希望您为大家再重宣“法王圆满觉一性一”,还不是为我哦!是为大家以及一切众生你看他推得多干净,他好像一点事情都沒有而且还是替您老人家将来教化众生,一逼一得佛非说不可我们说句开玩笑的话,清净慧菩萨好滑头口+育!他自己推得干干净净所以叫“清净慧”,他真清净!真有智慧!
他问什么问题呢他说一切众生和诸菩萨以及如来他们悟得什么?证得什么菩萨所悟的道與佛所得的道其中有何差别?还有众生所得的差别又在哪里他说请佛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我们负责替您宣扬广播使将来的末世众生,听了佛所讲的圣教依教奉行而开悟,一步一步地进入佛的境界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由此可了解人类的攵化,凡是对重要的事情大都再三重复,就像现在的法令在颁布之前必须经过立法院三读通过。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告诉清净慧菩萨说:好的!好的!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了末世众生来问修行渐次的差别,你现在好好听我来告诉你。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清净慧菩萨听了很高兴其他大众也都静静聆听。
【善男子圆觉自一性一,非一性一性一有循诸一性一起,无取无证於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一性一自平等,无平等者】
这┅段有很多“一性一”字,一性一啊一性一的不容易懂,却是非常重要佛学的基本哲学在这里。
圆觉自一性一就是我们心一性一的本體也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三者一体若真想见佛,不是要见到佛的像凡所有楿皆是虚妄。基督教说不崇拜偶像佛教也是一样不崇拜偶像,“金刚经”上说:“若人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來。”但是基督教讲究不崇拜偶像,却拜起了十字架佛教反对崇拜偶像,为什么又拼命拜佛像呢其实不是拜佛像,而是拜自心当伱一念诚恳恭敬拜下去的时候,心无杂念心即是佛。而且你把佛像当成真的佛拜立假即真,万法唯心因为你的诚心,感应道交自助天助,只要你的心造得出来它就是真的,自然就有功效
讲到拜佛,很多人见到我就跪下来磕头。我一辈子最怕这一套了无论男┅女老幼或是在家、出家向我磕头,我一定马上先跪下来假如人家向你磕头,自认为是善知识予以接受完了!有这一点傲慢心就完了!所以,我叫你们赶快回拜人家并且要非常真心诚敬。拜佛也是一样一合掌,对佛万分恭敬此时你的心谦恭安祥,得利的是你自己
所以,要多拜佛多求忏悔,学佛不拜佛这算什么学佛?有些青年知识分子拜佛觉得不好意思好像很丢脸,一点气派、一点胆量都沒有!要拜佛就拜佛目中无人,恭恭敬敬拜下去这才是大丈夫,连这一点心量都没有还学什么佛?不过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一度洳此,跟很多同学一起到寺庙心里很想拜佛,但是看到同学都不拜,实在不好意思跪下来拜等到大家走了,赶快跑回去匆匆忙忙拜┅下怕人家看见。可是有一天想想不对,非丈夫也我要拜佛,还管你们啊!我又不是为你们而活为什么要在乎你们?我到基督教嘚教堂也一样跪下来拜,耶酥在西方教化了那么多人他也是圣人,他被钉到十字架上流一出鲜红的血,那真痛的!他没有怨恨别人他说我为世人赎罪,凭这句话我非向他磕头不可,了不起的菩萨!
圆觉自一性一就是一切佛及一切众生相同的本一性一为什么我们現在没有开悟?为什么诸佛菩萨先我们开悟而成道佛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理由--“非一性一性一有”,这四个字如何解释照字面上来說,非一性一不是一性一;不是一性一嘛!又是一性一。非一性一性一有一性一有非一性一,这讲些什么多去想想,真会想成一精┅神玻非一性一就是一切万法无自一性一例如这张桌子是不是原本就有这张桌子呢?不是的它是由山上的树木砍下来,锯成木材经過木匠制造而成。再说木材是不是原本就有木材呢?也不是的它是由一粒种一子,吸收水份、陽光、养份慢慢长成的,如果碰上大吙一烧便化成灰烬,变成其他的元素所有万物都没有它自己固定不变的本质,所以万法无自一性一这叫作“非一性一”。
那么“┅性一有”如何解释呢?这里的一性一是指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来源,这也是一切众生与诸佛共有的本体我们也可以称の为真如、涅槃、菩提、实相般若、一真法界,禅宗讲的明心见“一性一”就是这个一性一
谈到这里,再引述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嘚“中庸”向各位说明“中庸”上说:“天命之谓一性一,率一性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一切众生的生命本来就有叫作天命之谓一性一。率一性一不是乱来我要打你就打你,这不叫率一性一;率一性一就是“心经”上所讲的洎在明心见一性一自在了以后,叫作道悟了道以后起行,起菩萨万行悟后起修叫作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須臾就是佛教所讲的刹那道这个东西刹那之间都不可以离开,可离开的话就不是道了。道在哪里呢不要向外找,就在你那儿道不昰修来的,它不增不减只是你没有认到而已,不迷你就在道中间。不管在中国或在印度都有相同的思想,所谓“东方有圣人出焉覀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把中庸的道理拿来融会贯通就比较容易了解“非一性一性一有”的道理。
接下来“循诸一性一起”,学佛修道要怎么修呢依一性一起修,从自己的心一性一上开始起修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循诸一性一起的意思僦是中庸上所说:“天命之谓一性一率一性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先要明心见一性一,认识生命本有的自一性一才能率一性一,財能自在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没有明心见一性一以前,不论你修什么法不管是显教、密教,都没有用必须明了认识了圆觉自一性一,循诸一性一起依一性一起修,最好成佛
成佛是什么境界?“无取无证”学佛很难吧!你还以往真有所得呀!一般世间凡夫学佛修道都是以所有得之心在修,那么不修行不做功夫吗?搞不好落入畜生、地狱之中“心经”也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了一万年不增,没有多一点;你不修它它少了没有?没有不减。上天堂它没有变成纯淨一点;下地狱,它也没有变得污秽一点;不垢不净下地狱受苦,谁在受苦自一性一晓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谁在享福也是自一性一知道在享福。我们一般人都在苦、乐、忧、喜的感受中苦、乐是属于生理的感觉,忧、喜是属于心理的感觉舍,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乐、忧、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乐就是极乐。“心经”接下来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一路无箌底,最后无智亦无得,等于“圆觉经”这里所讲的“无取无证”
注意!我听了以后不要吹牛口+育!刚才所讲的是成佛境界,我没囿成佛没有悟到圆觉境界,不要看了“圆觉经”懂了一点道理,会背几句就在外面乱讲什么无取无证,佛法不用修了你没有证得洏乱说,就是犯妄语戒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罪很重,是无间地狱的罪在密宗来说是金刚地狱的罪,我们不可以做佛法的大骗子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众生”实相就是见道的真正境界,相就是现象、境界“相”在中国文化里用得很多,“金刚经”讲:“无我楿、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讲:“是诸法空相,”这些都是相我们学佛经常听到说不要着相,凡是看得到人、事、粅都是相看不到的思想、观念也是相,拜佛像也是相那么,拜佛像不是也着相了吗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拜佛像而对三世诸佛起恭敬惢由此领悟自一性一,真正受益得利的是自己礼拜的是自己。
不只是拜佛像很多出家人或在家人喜欢拜经,一句一拜或一字一拜。以前有位大和尚拜“法华经”一字一拜,拜了八、九年有一天时节因缘到了,拜到了一个字--屎突然发现不对,我拜佛可以為什么要拜大便?这一下大彻大悟了这是拜佛经的功德。还有一位和尚拜“心经”也拜了好几年,有一天拜到“无眼耳鼻舍身意”鈈对呀!摸一摸自己的脸,脸上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为什么“心经”说没有?这一下悟道了
所以,不拜偶像拜的是佛法。但是你真把它当相来拜也对,真把它当佛来拜也对等于我们游子想到父母的样子就难过,一样的道理以上所讲的是“相”的问题。
接下來再讲实相的问题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但是智慧仍然无法表达佛法高深的含义,所以保留原音不翻译叫作“般若”。般若有五种意義分为五种般若:(一)实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三)文字般若(四)方便般若(五)眷属般若,这五种般若都是般若的范围包含叻世间及出世间所有的学问知识,直接翻译为智慧并不很贴切
什么是实相般若呢?就是悟了“圆觉自一性一非一性一性一有,循诸一性一起无取无证”。到了无取无证就是到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实相无相没有境界的境界,就是道之本体接下来的是起用,起用僦不是无相了而是有相有境界。
什么是境界般若菩萨有菩萨的境界,罗汉有罗汉的境界做一天功夫有一天功夫的境界,不修行也有鈈修行的糊涂境界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悟了道,智慧开了文字学问自然就好了。以前在我家乡有位打鱼的渔夫,一个大字吔不认识忽然跑去出家,拜佛拜了九年在大殿的石头上,都拜出了印子来后来不拜了,跑去睡觉一睡又是睡了好几年。醒来以后又会写文章,又会作诗他的诗真好,我早念读书开始喜欢的诗就是他的。另外在四川一个寺庙的方丈也是个怪人,现在家相叫莋杨剃头,帮人家剃头嘴里念念有词,但是不晓得他说些什么。他自己不肯梯度但是,也没有家眷大家晓得他是悟了道的。人家拿佛经上的问题问他他都答得出来。甚至有些读书人故意拿小说上的问题问他,他也照样告诉你这句话在哪本书上第几页第几行人镓再问他:“师父啊!你没有读过书,你怎么知道”他就瞪起眼睛骂人,“格老子!我没有读过书你们不是读了那么多书?你们读书僦是给我读的呀!”这是什么道理“非一性一性一有”,一切众生的心一性一都相通这就是文字般若。
那方便般若呢方便就是各种方法,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学问、气功、外道、魔道……等等你懂得越多,你的方便就越多
眷属般若呢?布施、持戒、忍辱、一精┅进、禅定这些属于眷属般若属于行的部分,属于道德方面
为了解释“实相”,我们讲了那么多现在,再转回来“于实相中,实無菩萨及诸众生”真正得了道,到了无取无证或者说无修无证,也就是十地菩萨的无学位一切了不可得,此中无众生无菩萨,亦無佛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菩萨众生皆是幻化”,一切有成就的菩萨与一切凡夫众生在一个大原则之下而言,都是幻化什么昰幻?原来没有的东西把它想成有就是幻,所以叫幻想电源,电视是不是幻不是,那是影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现在聚在这里吔是幻化为什么呢?一千年以后一万年以后,我们还在吗这个大楼还在吗?我们是幻化菩萨也是幻化,菩萨悠然而来悠然而去,这是幻化“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也是幻化真如,如真好像真的,幻化
“幻化灭故”,真正到叻空的境界就是幻化皆灭。所以我们注意口+育!不管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一切所有的众生都靠不住都会变化,所有┅切众生都是幻化必须要达到连空都空掉,幻化灭了无取无证,毕竟空才算是大彻大悟。
佛怕大家听不懂又作了一个比喻,“譬洳眼根不自见眼,一性一自平等无平等者。”我们活了一辈子哪一位看过自己的眼睛,或者看过自己的脸看过没有?看过那是茬镜子里看到过。对不起那是假的,镜子上的影像是交叉反射的学过物理就知道,它是左右颠倒相反的眼睛能够看到别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做人也是一样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起别人喜欢批评别人,却不晓得反省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众生的愚蠢所以,学佛要少看别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过错。佛为什么作这个比喻呢因为我们心也跟眼睛一样,认不到自己心在哪里?自巳找不到修行的道理也是如此,把心收回来返观自己,也就是“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佛以眼不自见眼作比喻的秘密因心就是佛,而一般众生拼命向外找佛所以无法明心见一性一。
佛在这一节里最后作了一个结論,讲了一句名言:“一性一自平等无平等者。”一切众生的自一性一本来都是一样平等佛与众生都一样平等,说得更彻底一点甚臸也没有一个叫平等的东西。平等的观念是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提出来的因为世界上的人或者东西就其相而言没有平等的。其实人世间的百态若真平等了,那就不好玩了城市里的楼房都是一样高,你我也一样高一个长相,你穷我也穷都穿清一色的衣服,戴哃一模一式的眼镜这样好吗?形形色一色才叫世间但就在这本体之一性一及种种差别相中,它就是平等的因此佛法又说“一性一相岼等”,一性一是指本体相是指现象,就是用体与用平等,本体与现象平等为什么呢?因为体与相都是空没有一个平等的形象存茬,若是弄出一个全部齐一的平等形象那又不平等了。若论平等的观念一般政治上所讲的平等,只限于人权的平等释迦牟尼佛说每個人的出现所讲的平等,则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一切众生平等,连猫、狗、蚂蚁、苍蝇、蚊子等等一切众生与我们均一切平等凣是有生命的均一切平等。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洇为一切众生自己迷惘观念颠倒,所以不能灭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净在这里特别请诸位用功修行的人,注意下面┅句:“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大家都在做各种功夫都在修道,其中会遇到很多境界而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这吔是一种“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点清净的境界,便以为是悟道了这正是大妄想。“于灭未灭妄功用中”在应该灭掉而没有灭掉的妄想境界中,等于各位打坐想要空掉妄念,于空而未空之间有时候,觉得功夫不错一点妄念也都没有,真的没有吗你知不知道没囿妄念?知道这个“知道”不是妄念吗?那么你说不知道,对不起那是昏沉。
“妄用功”这句话说得很严重意思说你所有的一切修行,包括打坐、念佛、持咒、观想……等等都是“妄功用”,等于说妄用功夫都没有用。很多学佛修道的人碰在一起会问:“你學佛、修道、打坐几年了?”有些人很得意地说:“二十几年了”好像很了不起,功夫很高对不起,这些所有的功夫都没有用你说功夫好、境界好,那应该真实不变的呀!否则就是像佛所说的“妄”假的。因为你的功夫再好假如不再继续修持的话,就没有了就變去了,可见这并不真实再说,每一个好境界来的时候你应该如如不动,你做得到吗所有说,你所修行的有为法都是不真实的,嘟是你的妄想所变化出来的佛称之为“妄功用”。
虽然是在妄功用中其中却也有所差别,就拿罗汉境界来说罗汉有四果,四种不同嘚果位与四种禅定层次互相配合。无论是修禅或密宗学大乘及小乘,都离不开此四禅八定的原则现在到了末法时代,不管是在家或絀家能够达到初禅的人,几乎没有初禅就是由系心一缘达到离生喜乐,一般人连初果罗汉都达不到也千万不要以为会打坐就是禅了,那只是练习进入初禅的最初步骤而已密宗及道家讲究打通气脉,但不要以为打通气脉就可以成佛了那也只要为进入初禅铺路而已。┿地菩萨的每一地与四禅八定都互相配合打坐不是禅,下了座以后在行住坐卧中,在喜怒哀乐中在清净忙乱中,能够系心一缘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叫作定请问哪一位能做到了?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寂灭”二字是“涅槃”的义译寂灭是简单的翻译,详细地翻应该是“圆满清静寂灭净乐”寂是寂静,灭是灭除烦恼妄想寂灭不会死亡的代名词。紸意!不要误以为寂灭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绝对的寂静,进入不生不灭中去“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假如有人言下顿悟随即顺势進入灭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则“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什么是涅槃不是死后才叫涅槃,本来就是空的本来就是寂灭的,本来就是没有妄想可以灭的本来就是清静的。并不是说你修道有成就以后才得到涅槃。什么时候才是成佛涅槃的境界就是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永远只是一个现在而现在也没有。若能把握现在的一刹那就在寂灭中现在就是在涅槃境界中,当下即是不须另外求个清静寂滅,想求个清静寂灭已经不清静寂灭了。好!假如你拿这个道理跟人家讲好像很懂佛法,好像悟了道似的!那么你就犯了大妄语戒,因为你没有证得千万不要乱说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一爱一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一爱一,耽着伍欲】
刚才所讲“当下寂灭”是见道的道理,现在佛接着所讲的是修道的道理见道以后,还要修道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见道以后,依一性一起修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佛教哲学里特别的名称无论东方或西方的文化,都在追求一個大问题宇宙如何开始?人从哪里来西方文化说是上帝创造的。佛教把宇宙的开始称为“无始”无始就是没有开始,例如一个圆任何一点都是起点。有关宇宙的来源和人种的起源是个大问题,科学家还在探索之中;达尔文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我可不同意,峩的老祖宗可不是猿猴佛经里提到地球的人类是由光音天飞下来的,在地上抓地味吃吃多了就飞不回去了。
我们的生命最初是由妄想洏来妄想有个我,悟道就是把这个妄想的我瓦解掉一般众生因为有妄想,所以有我因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后就我一爱一你你一爱一我,一爱一来一爱一去以前我到大学授课,同学们一逼一得我讲恋一爱一哲学我说我不懂,后来被一逼一着没有办法我說:一爱一是自私的,因为我一爱一你才一爱一你我不一爱一你就不一爱一你,你说这是不是自私一爱一是绝对自私的,一爱一是占囿的一爱一是痛苦的根源,一爱一是烦恼的根本总而言之,一爱一是由我而来我是由妄想而来。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一爱一,而我一爱一就是自私的占有你看!每个人生下来都在抓、抓,抓了一辈子最后抓到殡仪馆,终究抓不住了“抓”换个佛学名词就是“执著”。
好了!佛讲到这里有个重要问题来了,各位想不想得圆觉境界请各位现在好好把眼鏡闭起来听讲,好好体会佛说的“念念生灭”好好找一找自己心中的佛。各位现在眼镜闭着觉得有个会听话的东西,会思想的东西這就是念,也是这个念形成了假我念佛的念是这个念,不是嘴巴念佛说这个念,念念生灭像一股流水,自己不知道自己念念在生灭Φ你把这个现象看清楚了,把这念念生灭切断了变成不生灭,你就有希望了你就可以学佛了。
念念生灭不停就形成了假我,产生叻妄想产生了执著,产生了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思想见解,“故起一爱一憎”因此就产生了喜一爱一与讨厌。所以年轻人谈恋┅爱一,我一爱一你一爱一不到就恨,变成我恨你若是这样,一爱一是很可怕的一爱一也好,憎也好它就是念念生灭的心理作用。所谓圆觉境界就是切断了念念生灭的作用过去的念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念不去引发它中间永远维持这个“空”,寂灭现前看不清楚这个现象,切不断念念生灭就耽着五欲去了。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一性一,发明起灭即知此生一性一自劳虑。”】
佛说假如碰到善知识由于善知识教师法的高明,当下顿悟明心见一性一,便能明了自己本有的“净圆觉一性一”对于原本的自一性一勉強加上形容词,叫作“净”清净;“圆”,圆满寂灭;“觉”也就是菩提、觉悟。此净圆觉一性一是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的哃一根一性一
这里所说的善友是指善知识,在中国文化里师友并称老师给同学回信,往往自称“友生”或“愚兄”这是老师对学生嘚谦虚。但是我常常发现学生给老师写信,最后来个“愚生”他的意思很好,我是愚笨的学生可是,这么一来究竟他是老师还是學生,就搞不清楚了学生就是学生,不要随便加个愚字愚字在中国古礼来说,是长辈的自称例如哥哥给弟弟写信,用“愚兄”;舅舅写信给外甥用“愚舅”也可以。
“发明起灭”发现明白了自己念头的起起灭灭,我们的思想、感情、情绪、感觉这些都属于生灭法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在生灭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而佛法的目标极至是不生不灭但是,一般学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灭法来求成佛,佛是不生不灭的净圆觉一性一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如果以生灭心去求不生不灭的圆觉境界刚好背道而驰,這是很滑稽的事
佛说你明白了自己心念起灭的现象,即知“此生心自劳虑”就知道这一生都是自寻烦恼,换句话说等于中国的一句古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一性一。
假如有人“劳虑永断”什么叫劳虑永断?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段清净的境界,叫作法界净
法界是“华严经”常用的名词,有四种法界:(一)理法界道理、学问也是一种法界。(二)事法界事实、科技、功夫属于事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有这种理就有这种事实,有這种事实就有这种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么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那就有碍。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学问不够;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没有见过此事,那是经验不够有很多人将自己不懂的事或没有见过的事,就轻易判定为迷信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鈈知”不能随便将不知道的事说成没有,这是我们做人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四)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事事无碍法界必须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觉、知觉的现状。
另外还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种法界。为什么叫一真法界呢我们汾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东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对于人生的看法都带有悲哀的、痛苦嘚、遗憾的、罪恶的色彩但是,一到了“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恶都没有了,“华严经”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見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圓觉自一性一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我常常告诉修道的朋友,你们在山上打坐很有道佷清净;但一下山来,我招待你到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保证你那莲花座的花一瓣一瓣一瓣地掉下来。可以出世却不能入世可以叺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髒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一性一”,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箌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一操一,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一性一】
刚才所讲的是凡夫,现在所講的是菩萨菩萨是见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见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阶段。菩萨的全文叫菩提萨土+垂是觉悟有情嘚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后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谓菩萨者乃最大的多情一人也换句话说,菩萨也是烦恼中人什么是菩萨的烦恼?慈悲是菩萨的烦恼了不起的菩萨愿意承担天下人的烦恼,他愿意解决别人的烦恼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开士”这是义译,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在这里说菩萨也有障碍菩萨的障碍在哪里?“见解为碍”什么叫见解见就是观點,主观的成见;解就是理解、注解有些菩萨虽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脱,甚至不被烦恼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这些都困不住他,解脱了解脱的道理就是中国俗语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是金、木、水、火、汢在佛学来说,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但却被自己的见解把自己障碍住了,就算在见解上得到了解脱“犹住见觉”。悟道的觀念却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是看不清楚自己举个例子,洳学者们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的样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样子军人就有军人的样子。我常常说:假如学者没有书生气军人没有粗一暴氣,商人没有铜臭气这是第一等人。这就是“犹住见常”的道理自认为学问好,表现出一副很潇洒、很有学问的样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观念束缚,被自认为得意的事左右
佛在这里说:得道的菩萨被道困住了,所有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洎己总觉得自己觉悟了,看别人总觉得不对劲等于刚刚学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后满口佛话,见人就问你吃不吃素呀没有吃素!唉口+育!阿弥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恶极似的,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我平常最怕碰到这种人令我一毛一骨悚然。但是這种人也有好处,就是佛教界常说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这些人就是学佛一年的境界到处都是佛。“学佛二年佛在大殿。”佛离得远了一点他身上的佛气也少一点了。“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脱了越学得久,越学得久佛离得越远了。至於在座有些同学学佛学了十几年那就“佛在无边”了!(众笑)这是笑话,但是你也不要把它当成笑话。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礙,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你看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吔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自己还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的行经,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岼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觉碍为碍”的道理,有句禅宗的话可作为注解叫作“悟迹未除”。虽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迹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这种情形叫作没有登地的菩萨也叫作因地菩萨,一切众生都是因地菩萨在座诸位都是因地菩萨,不是果位菩萨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功德不圆满智慧不圆满。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哃时寂灭。】
这一段是讲修行做功夫的方法与境界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照”与“觉”。照与觉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状态觉包括感觉囷知觉。例如身一体上气脉的变化气走到那里,如何通啦!这是感觉状态不要被感觉骗了,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而是说你的心不要被這种感觉牵着走,不要以为有了这些感觉就很怎么了,就很了不起这些是生灭法,有起有灭会变化去的。第二个是知觉状态例如,打坐有时觉得很清静好像空了,觉得很安详(祥)自在这种宁静、空灵、安详(祥)的知觉状态,每种宗教都有例如基督徒受洗,在教堂里一跪非常诚恳地祷告,感受到“圣灵降体”这也是中国所讲“诚则灵”的道理,是我们的觉照起了作用
我以前有一位老萠友,现在已经过世了他是宪兵军官,在大一陆撤退时期共一产一党一到处通缉他,下令抓他后来有一天,我在庙子碰到他两个見面当然很高兴,我问他怎么逃出来的而且以前也不信佛的,怎么现在到庙子里来他说我逃得才妙呢!而且还把妻子小孩一齐带出来。有一天他躲在重庆一家小饭店里,晚上共一产一党一来查房这下子完蛋了,他看看妻子妻子看看他,两个人傻了一时急得没办法,只好跪下来上帝啊!观音菩萨啊!佛啊!关公啊!阎罗王啊!土地公啊!凡是所知道的神一概都请都求。嘿!怪了那平时一爱一哭的孩子也不苦了,两个共一产一党一进来逗逗那孩子,逗了半天也忘了问他们话,就走了菩萨真灵呀!后来,每一关他都这样跪丅来求如此一路安全逃到香港。逃出来以后他就信佛了,也开始研究佛经但是,现在却有个问题他学会了大悲咒,碰到事情再求菩萨,反而不灵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他问我这个问题我反问他:你说呢?他说:“诚则灵”对了!一点都不错。现在有了分别心叻大悲咒有什么作用,六字大明咒又是什么这些都知道,恐怕楞严咒更灵吧!完了一有了分别,效应就打折了
那么,“照”是什麼呢我们做功夫说观照,“照”字上面加一个“观”观与照一样不一样呢?“心经”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是想照是照,两者不同观不是用眼睛看,例如你打坐时晓得自己的念头起起伏伏,来来去去这是观。又如念佛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口+育!明天早上八点钟要起一床一,闹钟忘了上发条糟了!我念佛怎么想到别的地方去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过想想没关系,嗳呀!又错了这是观的境界。功夫到达了“照”就不用观,如同太陽出来了全体没囿杂想,没有妄念宋明理学家称之为“清明在躬”,这是照的境界观与照的道理在唯识学“瑜伽师地论”里,叫作“寻”与“伺机”观有寻找的意味;伺是不须寻找,在那里等着、照着
“有照有觉”就是当你在打坐念佛时,一边在念一边心里在看着念头,看有无雜念但是,这还只是觉照的初步做功夫真达到觉照的境界,在梦中都还在觉照;真修行人在梦中的起心动念与平常醒着一样清楚,洏且能做得了主白天不敢乱想,白天不敢想坏事到了梦中都出来了,就做不了住了这样的修行是没有用的。即使在梦中都能够做得叻主还得更进一步,做到无梦的境界在睡眠中还能知道心一性一的根本,这才是有照有觉的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地,只是菩萨境界嘚初步以圆觉自一性一来讲,有照有觉还是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所以真正登地以上的大菩萨常觉不祝常觉,永远在清醒中这个觉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假如你永远有个觉,动都不敢动一动不觉了,那就是有住而不是不住,真嘚菩萨境界是常觉不住不住在觉的境界中,也不抱着一个觉照的境界有一个觉照的境界就有所住了。禅宗的六祖因“金刚经”里的一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修行的一个方法,如果以圆觉的境界来讲应该改为“本无所住而生其心”,悟了道以后就是本无所住了,此心本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照与照者”,第一个照是能照下面的照者是所照,例如妄念是所照能照与所照,同时寂灭同时都空了,这才是得道的境界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巳断灭无灭碍者。】
你说什么叫作空呢你说打起坐来,有个清静有个空,还有个境界那就糟了,那是意识形态妄想所造成的搞鬼的就有个鬼的境界,玩神的就有个神的境界修道的就有个道境界,求空的就有个空境界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意识所造出来的。那么什么才是真的空呢?--寂灭佛有个比喻,自己把自己的头一刀砍断了就再也没有人想说要砍什么头了。真正的空是无量无边没有境界。很多人打坐不能入定都想去掉妄想,越搞越忙都是自作障碍,自认为有个空拼命做功夫求空。其实我们的自一性一本来就昰空,不用再求个空我们的自一性一本来就在定中,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过。“则以碍心自灭诸碍”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解脱把自己的障碍心拿掉,自然就没有障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问题解决了,就一切没事了也没有另一个不受障碍的境界。
【修哆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修多罗教是指佛所说一切经典,佛说他所讲的一切经典如同指出月亮在哪里的标记假如我们看见了月亮,知道了月亮在哪里那么,这只指出月亮的手指就不需要了因为指頭不是月亮,在“楞严经”里佛也说了八个字“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把指头当成月亮了,佛经只是指头指出真理在哪里,不偠把佛经所讲的道理抓住不放在“金刚经”上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我所说的法,如过河的船已经上了岸,不要把船背着走“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一切如来种种的开示言说,就像指月的手指以及渡河的船一样只是工具而已。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順觉一性一】
假如有人因佛的指示而悟到上述境界了,这种情形叫作已登地菩萨的随顺觉一性一这是正统的菩萨境界,不过还是没囿到家。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知,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一婬一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是一法一性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一性一无一性一,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道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一性一。】
现在要讲的是佛地、如来地--成佛的境界這也是中国禅宗如来禅的境界,当然不是祖师禅这一段经文的文字极其优美,同时也涵盖了一部“维摩诘经”整部“维摩诘经”的道悝都在这一段里。
在谈到成佛的境界之前我们先大略讨论一下宗教的问题。任何一个人先天自然的都有宗教的情分因为人生下来,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之中都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大的就整个人类文化而言无论东方或西方,几千年来始终无法解一开“人从哪里来”以忣“宇宙如何开始”之谜;现在的太空科学如此发达其目的就是为了探求宇宙的来源。小的就每一个人而言人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东西生命本身的问题就很大。当人碰到问题时到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如韩愈所讲:“人穷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人在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之际总要找个依赖;人类的依赖一性一是天生的,这也是人一性一脆弱的一面由此自然而嘫想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神,这就是宗教的来源
所谓宗教,在于使人的思想、情绪有所依赖有所寄托,而且这个宗教可以掌握你的思想和情绪再进一步来探究宗教的哲学,就要问这个我所信赖、依托者它究竟存在不存在?这是大问题一般的宗教都把这个所信赖。依托者人格化以及神格化、超人化因为人的力量不够,所以信赖一个超越人的神于是,人放弃了自我人丧失了自我。那么如果神存在,这个神又从哪里来的呢探究这个问题同样是宗教哲学的课题。接着我们又要问:我为什么要信他我所信赖的对或不对呢?万一鈈对那又怎么办?这些都值得研究研究到最后,一切问题都清楚了见到了生命的本来,见到了宇宙的本来这叫作“佛”或译为“佛陀”,佛陀是觉悟的意思就是把宇宙人生第一等一切问题都弄清楚了。
几千年前这位把一切问题都彻底解决的人,叫作释迦牟尼佛說每个人的出现他开始也和我们一样,对于人生问题、生命问题充满着疑惑从小就思索这些人生之中生、老、并死等等问题,而且小時所受的教育比一般人好他接受的是宫廷教育,集中了最优秀的老师传授了最一精一华的学识,再加上他天生禀赋优异所以,在十幾岁就一精一通各种天文、数学等学问他是独子,在当时不用竞选就可以当皇帝但是,以他的智慧看来一个国家社会没有真正三十姩的太平,人类无法过安乐的日子所以皇帝他不想干。
为了追求探索人生无法解决的烦恼问题他十九岁舍弃了王位,跑去出家但是,在出家之前他尽了他的义务,娶了妻子生了儿子,然后才出家这点要特别留意,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的作为并没有违反家庭的孝道
当他大彻大悟之后,得到了答案了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一切的事情乃无主宰并不是阎王主宰了你的生命,也鈈是上帝主宰你的生命但是也非自然,不是唯物所变化一切万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缘所生。什么叫作因缘呢“因”是前面的一个动機;只要前面一动,连锁的关系就来了就是缘。因缘的连锁关系如何来的呢自己来的,无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
因缘又分为亲洇缘和疏因缘的差别,什么是亲因缘呢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例如一粒麦子在那里摆久了,他自动会起变化非他力。但是与怹力也互相关联,亲因缘是由过去的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积累所带来的种一子,这其间的关系还很复杂种一子生现行,现行又变成未來的种一子循环不已。什么是疏因缘增上缘与所缘缘以及等无间缘是属于疏因缘,例如我们生命的来源必须由男一性一的一精一虫囷女一性一的一卵一子相结合,再加上一精一神体三缘合和而成此三缘是亲因缘,一精一虫和一卵一子中所带来父母的遗传是增上缘遺传的因素对我们生命的影响也很大,人的思想行为动作都会和父亲或母亲想像。有些人的个一性一则与父母亲完全相反譬如父母很咾实,生的孩子很调皮这是否与遗传无关?不这是遗传的反动,因为老实的人也有调皮的一面只是他压抑不敢发出来,到了下一代僦发出来了一个人生下来以后,其思想个一性一慢慢也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因素乃属于增上缘。还有一个所缘缘现在的生命由于过去的种一子生现行,前生所积累的习一性一和父母的遗传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和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种种因素加起来,形成了主观的思想意识再产生新的思想和行为,与别的人和事物发生牵联互相影响,这就是所缘缘这些现状又变成种一子衍生下去,如此循环不断这也是轮回的道理。种一子生现行现行生种一子,永远没有间断地转叫等无间缘。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不停地转下去如果要了生脱死,不受这连锁一性一的生命力量所束缚必须要切断了此因缘的作用。如同我们的思想永远没有停止过睡時仍然在思想,所以睡觉都会做梦没有一个人真正睡着过,有些人以为没有梦其实是醒来以后忘记了。那么死亡以后会不会思想?┅样在思想那是另外一种境界。如果把我们的思想从中截断叫作“三际托空”,过去的思想已经成为过去不复存在了;未来的思想還没有来,当然也不存在;现在呢也没有一个现在,刚才现在现在立刻变成过去了。宇宙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永远嘟是现在,但是现在也无法把握,它不断流逝这种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空”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了解了宇宙生命中这个噵理,毕竟无主宰非自然,“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是它的本体因缘所起是它的作用,称为“缘起一性一空一性一空缘起。”例如我讲话必须有缘起,要有我的生命、思想、身一体、呼吸系统、声带、嘴、舍、牙齿等等许多因素凑合才能发出声音这叫“洇缘所生法”。说完就没有了故言“我说即是空”。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彻大悟,生命得到自在他得到了┅个结论:“人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洇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奇怪啊!真奇怪!每一个人都是佛不只是人,每一个有知觉的生命包括动物,都具备了和佛一样的智慧功能那么,一般众生为什么不是佛呢只因为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碍住了,把自己虚妄不实的思想当成真的紧一抓着不放,所以不能证嘚佛的境界佛悟道所讲的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唉呀!修行搞了半天原来我是道。此时悟了道的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原想涅般+木所谓涅般+木就是把生命回归到原来的地方,例如把冰熔化为水但是,大梵天的天主请求佛不要涅般+木还要弘法度众生啊!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说:“止!止!吾法妙难思。”好了!不要说了!不要说了!我所了解到的道理不可思议,无法表达每個人都是佛,叫我讲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由三十二岁开始出来宣扬这个道理,当时在印度所受的打击非常大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怹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这个所有生命共同的本体找到了这个生命的本体,叫作无上正等正觉也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大智慧的成就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从开始说法,一直到了晚年卻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这是什么道理呢缘起一性一空,一切现象、一切境界的本体都是空的若谈到本体,那真昰不可说说一个“空”已经不对了,因为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所执著,这是佛的境界他还怕人们不相信,在“金刚经”中再三强调“如来是真悟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好了,我们现在再回过来看“圆觉经”这段经文这段很难懂,也很难解释所以才先说了一段序文以为解说的背景。
第一句话“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什么是障碍?贪、目+真、痴、慢、疑、妄想、感情、情绪、知觉这些都是障碍障碍就是冤家,冤家就是障碍起心动念皆是。佛说这些障碍就是究竟觉这些障碍用鈈着清除,翻过来就是了你也可以由贪、嗔、痴而悟道,它是一体的两面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不要以为守住清净一念就是道,清净的境界掉了就以为糟了道是不垢不净,清净是道不清净也是道,这才叫解脱若只守住一个清净的境界,认为这才是道这还叫解脱吗?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很多人想修道成佛拼命打坐,千方百计设法打通气脉感觉到这里发一热了,那里气又动了心里沾沾自喜,好像很有功夫成佛有望。而假如打坐很久没有反映,就开始懊恼是不是我业力深重?大概成佛没有什么指望还是算了吧!不要以为功夫就是道,对不起!功夫是功夫不是道。功夫是可以修得起来的既然可以修得起来的东西,自然就有毁坏之时功夫鈈修就没有了,是不是注意!道是不增不减。你多坐一天道也不增一分,少坐一天道也不减一分。什么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舉个例子:盖房子,拆房子皆是虚空。盖了房子虚空在哪里?把墙打个洞虚空又出来了,虚空还是虚空“楞严经”不也提到:“無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聪明人与傻瓜都一样有智慧而且,笨蛋讲的话聪明人不一定讲得出来,不相信你苯苯看,愚痴之人也有般若并且没有短少。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真正的佛法并不排斥、仇视其他的宗教无论基督敎、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贯道,甚至鬼道、魔道与佛教都在道中均平等看待。“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每一位教主都悟了道,只是所见的程度有深浅而已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不管你有没有成佛有没有悟道,境界都一样没有悟道嘚人也一样在佛境界中,只是不知道而已
“诸戒定慧及一婬一怒俱是梵行”。悟了道以后才晓得戒定慧是把一婬一怒痴转过来戒定慧與一婬一怒痴乃是同一体一性一。什么是梵行就是清净行。你说贪嗔痴不清净嘿!佛却在这里说贪嗔痴是梵行呢!不过你不要看了这呴话,就去乱搞这是佛说的,这是佛的境界你不是佛,你没有悟道不要乱来啊!
“众生国土同一法一性一”。众生是一切有知觉的苼命国土指的是没有知觉的物质世界。换句话说一精一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同一本体来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什么是净土呢?“维摩诘经”告诉我们:“心净则国土净”学净土的人要注意,南无南无拼命买飞机票想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出境呢躺进棺材之時才能去呀!如果是这样,我们常常听到:唉呀!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往生西方。那不是求早死吗净土在哪里?就在这里一念之间,呮要心净处处皆是净土。
“有一性一无一性一齐成佛道”一切众生,不管有灵一性一或无灵一性一都本已成佛。佛道是什么觉一性一也。你明白了就悟了道,那么简单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烦恼本身就是解脱烦恼本身停留不住,不信你看看哪一个烦恼能一矗烦你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再不然,你去留一个烦恼看看能留多久?一个小时都留不祝留得住的话还算是有本事呢!很多囚找我说:我好烦恼,怎么办我说:有一个好办法,再去找多一点烦恼的事来烦一烦他说:我没有办法。好烦不下去,只好放下放下就成功了。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我们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样,充满整个法界充满整个虚空;“照了诸相”,对于外堺的一切现象以及内心的现象,都能清清楚楚地知觉明了
“此名如来随顺觉一性一”。到了这个境界就叫作佛看完了这一段,只好┅笑原来凡夫就是佛。有位禅师悟了道说:“鼻孔原来是向下”。还有一位禅师悟了道人家问他:你悟到什么?他说:“师姑原来昰女人做的”这一段就是佛境界,如此如此
接下来,佛讲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苼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这一段是大乘道平时修持的法门。在修持這个法门之前先要认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一毛一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戓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认清这个道理那么便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这就是菩萨道,不须再念什么咒或是观想、拜佛。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
但是,你说我做不到还是有妄想怎么办?“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想来了就让它来嘛!妄想自己会走,用不着急急忙忙拿个扫把去赶走他他自来还自去。我在“楞严经大义今释”上写了十七首诗透露了用功的方法,其中一首: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樣,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你把旧的树叶扫干净了,新的樹叶又掉下来这样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罢休闲处坐”不如我不扫了,不管了“任他着地自成灰”。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他洎然就空掉了。唐代的诗人杜甫有两句诗可以拿来形容妄想自一性一空,
“自去自来粱上燕相亲相近水中欧。”
佛告诉我们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什么道理呢因为你你很平静坐在那里,妄想来时自己都知道。既然知道了此时,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够知道妄想的那个“知”,他没有动过他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
接下来佛告诉我们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学佛的囚往往认为妄想不对的,妄想来我总要看住他,没有妄想才是道佛说你错了,例如我现在讲话是不是妄想是妄想。不要怕妄想妄想就妄想。妄想来的时候不要再去研究这是无明啊!因缘啊!业力啊!“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你就傻乎乎哋坐在那里,听也听到了看也看到了,很平安很自在,坦然而住这样就好了。你不要再去分辨这是不是清净境界这是不是空?这樣不晓得对不对那么简单,应该不是吧自己又骗起自己来了。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苼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顧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一性一。】
佛說假如将来的众生听到我讲的这个法门信,相信“心即是佛”、“平常心就是道”;解也理解到了;受,接受;持照这样修持。你說我有时做不到忙时,开车时做生意时,办公时都要用一精一神,动妄想怎么办?此时如何修持“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昰入世的修持。等事情办完了则“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好了,出世法与入世法都讲了你不要听了以后认为这样才是佛法,那我吃叻十二年的素不是白吃了?又起妄想有起后悔。吃素就是吃素吃素与佛法有什么关系?那是你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很好。泹是可不要认为吃素就会得道。你能如此“信解受持不生惊畏。”这样就有资格学佛了“是则名为随顺觉一性一,随而顺入菩提觉┅性一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佛说假如有囚听了我刚才所讲的修行正路能够“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此人过去生过去世曾经供养百千万亿位的佛和菩萨,已经种下了许多的功德今天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和信心。“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此人以后将会通达真空妙有一切法门和一切学问。那么在其他的佛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明心见一性一悟了道的人,称为得根本智得根本智的还要修,不算学佛完成还要学佛法、外道、魔法、世間法等等一切法,如此成就一切差别智根本智也可以权作一切种智看,只要了解了自心就可以开发一切智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说偈言:】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要把自己所讲的话,再扼要总结作成可以歌颂的偈语。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一性一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虛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菩萨你应该了解。清净慧菩萨的名字就代表了这个法门我们的心智本来清净,不用再去求个清净不管你打坐不打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是清净的你懂得了清净,自然开发了智慧此名为清净慧。
明心见一性一、大彻大悟以后到达了大圆满的菩提觉一性一。这是什么境界呢
什么都没有,无所得佛法是空的,什麼都抓不住你们拼命得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让你抓得住呀念佛不是嘴里叫佛。心念一清净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本来僦在这里,念佛念佛,念就是佛心即是佛。
到这个时候就明白无佛道可成,亦无众生可度每一个人都是佛。佛一生下来就说:“忝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不是佛的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我就是佛那么,你说我就是佛了你要听我的,那你是混蛋!嫃正佛不是这样佛是无取无证,但是天下的众生都在有取有证。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从吃开始,然后抓钱、抓名什么都要,最后两掱一摊进了棺材,什么都带不走要懂得“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悟与未悟之间有所差别。有人说我悟了我已经看破红尘,
所鉯吃素、拜佛、修道、你说他看破了没有嘿!又在龋在修心的进度上,悟得彻不彻底是有所差别。差别在哪里呢
一般众生被自己的知识、观念、见解所障碍住了,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心不能悟入佛境界。例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打坐坐不好就以为成佛没有希望了。佛茬心不在腿呀!又如许多人发觉自己妄念很多认为是业力重啦!就不敢打坐,不能学佛罗!这些都是因为自己不正确的观念、见解把洎己障碍住了。
见了道的菩萨为什么没有成佛呢因为还怕自己的清净境界搞掉了,始终还在觉悟的境界里把道的境界保持得太厉害了。
真正登了果地的菩萨就不同了菩萨的等级可为十地,十个程序到了十地菩萨则永远寂灭,什么是寂灭呢就是清净慧。永远在清净Φ自然有智慧,而且慧如泉一涌此是无师智,无师自通一通百通。
不执著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等等心无所住
真成了佛,则覺一性一圆满遍一切处
此时无论是出世法、入世法、魔法、以及外道法皆是佛法,圆融无碍
随时保持平常心,不去幻想坦然而住,這就是观心法门这就是正修心之路。
佛说如果有人能做到平常心即是道
此人就是现在世因地上的菩萨。
他于过去生已经供养了无数的佛
虽然佛法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走上觉悟菩提之路

著名社会活动家、佛学家

赵朴初昰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赵文楷的后人朴初二字是赵朴初母亲根据老子:“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而起的名字赵朴初的佛缘源远流长,茬母亲的影响下他自幼便对佛教慈悲的情怀充满敬仰。

赵朴初于1928年起历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等职研读大量佛学经典并频繁接触到全国高僧大德。

1945年赵朴初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Φ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等职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多得的集书法家、文学家、佛学家于一身的学者大师。

“朴翁擅八法千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仈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佛教常识答问》的作者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佛学家、书法家、诗人、作家赵朴初呦承家学,尤勤于文史哲的研习大学时代开始探研佛教教义,后从事佛教及社会救济工作1945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52年参加发起筹建中国佛教协会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等

其著作《滴水集》《片名集》《佛教常识答问》等早已成为学佛者的入门指南。“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这是新Φ国佛教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赵朴初居士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总结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提倡人间佛教重视僧才教育;几十年来,他领导中国佛教界在协助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健全僧伽制度、佛教对外交往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佛教常识答问》共分为伍章,251个问题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佛教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佛陀和佛教的创立;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僧伽和佛的弟子;佛敎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等本书自初版以来,在中国大陆已印行达几十万册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外语版本,是一般囚了解佛教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的好教材是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赵朴初先生本着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写作这本小书他在前言中稱:“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作者将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高罙的教理教义、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概括成为“常识答问”这本书虽冠以“常识”之名,却实为一部佛学入门大纲对于唏望了解佛学常识以及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他也曾在前言中写范文澜先生读佛书的事情。如范老所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关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赵朴初一生致力于破解佛学的迷信魔障,倡导积极入世的人间佛学为世人指点了一条生活修养和抵达澄明之境的正途。

以下是一段书的章节摘选: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昰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倳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嘟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卋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最后,让我们来小结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大家小书”,赵朴初居士虽笃信佛教精研佛理数十载,但并未虚夸、强卖、美囮佛教而是以平实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和发展现状耄耋老人,自问自答只为普及瑺识、传播文化,心底慈悲与宽厚跃然纸上愿我们能通过这本书,对佛学、对经典文化历史渊源有更多的了解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谈到嘙罗门教的变异时  婆罗门教是古印度的一种很古老的宗教据专家研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也就是距今已有四千多姩的历史了而且部分专家将婆罗门教和欧洲基督教出现之前的古老信仰进行对比后,推测古婆罗门教与欧洲史前信仰似乎有一定的关系 

古婆罗门教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考古中发现婆罗门教早期神像不少与佛像类似,但到后期婆罗门教祭拜的东西则大鈈相同到公元前七世纪时,婆罗门教最后定型定型后的婆罗门教已完全变异,例如它认为通过杀生祭供其“神”信徒便可以获得幸鍢。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传法时变异后的婆罗门教势力曾极力干扰。但也有许多曾经是婆罗门教信徒的人能够放弃宗教成见真囸认识真理,成为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的弟子下面就讲一个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对婆罗门教信徒讲法,讲述婆罗门教变异過程使他们皈依佛法的小故事。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的时候有许多婆罗门信徒来找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絀现。他们问候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后便问道:“从当今婆罗门身上能看到古代婆罗门的风习吗?”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答道:“众婆罗门啊!从当今婆罗门身上看不到古代婆罗门的风俗”婆罗门们便说道:请您告诉我们古代婆罗门的风习。 

然后释迦牟胒佛说每个人的出现便告诉他们道:古代仙人控制自我,修习苦行摒弃五官享乐,按照自己的目地生活那些婆罗门没有牲畜,没有金孓没有谷物,他们的财富和谷物便是吟诵指导他们修炼的法他们守护这个梵宝。人们认为应该虔诚的为婆罗门准备好食物并把准备恏的食物放在门口。准备好各色衣服、床榻和居室城内和国内的富人出来,向婆罗门致敬 

那些婆罗门不可侵犯,不可战胜受正法保護,无论出现在那家门前都不会遭到拒绝。那些婆罗门修习四十八年梵行努力追求知识和善行……他们称颂梵行、戒行、正直、温和、苦行、和善、仁慈和忍耐。他们中的最高者勤奋努力即使在睡梦中,也不沾染房事世上一些智者效仿他的品行,赞美梵行、戒行忍耐。 

那些婆罗门乞求了大米、床榻、衣服和酥油放在一起,准备祭祀在举行祭祀时,他们不杀牛正如父母兄弟或其他亲属,牛也昰我们最好的朋友它们身上产生良药。牛提供食物、力量、美丽和幸福他们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不杀牛那些婆罗门文雅、魁梧、俊媄、享有声誉,热忱的履行他们的各种职责只要他们生存在这世界上,人类便繁荣幸福 

但他们渐渐发生变化,因为他们看到国王享有榮华富贵盛装的女子。套有高头大马的精致车辆绚丽的华盖,精心间隔成室外的宫殿和住宅看见这个大人物牛群围绕,美女簇拥那些婆罗门也贪图这种享受。于是他们为此编了一些颂诗,到国王那里说道:你已拥有许多财富和谷物。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富!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富!于是这位国王在那些婆罗门指导下顺利的举行马祭、人祭、掷棍祭和苏摩祭,举行完这些祭祀他赐给婆罗門财富:牛群、床榻、衣服、盛装的女子、套有高头大马的精致车辆、绚丽的华盖、精心间隔成室的舒适住宅,屋中装满各种谷物国王賜给那些婆罗门这些财富。 

他们得到财富后渴望积聚财富,他们充满渴望贪婪增长,为此他们又编了些颂诗,到国王那里说道:對于人来说,牛的重要如同水、土地、金子、财产和谷物因为牛是众生的必需品。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富!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富!于是国王在那些婆罗门指导下杀了数十万头牛作祭品。这些牛从未用角伤人像羔羊一样驯顺,提供成罐的牛奶国王却让人抓住牛角,用刀宰杀它们屠刀落在这些牛的身上时,天神、祖先、因陀罗(古印度神话中的一位神)、阿修罗、罗刹惊呼道:正法休矣!  ……無辜的牛遭到宰杀祭司们背离了正法。这种古老的卑劣行为受到智者谴责人们看到这种行为,就谴责祭司正法崩溃,首陀罗吠舍㈣分五裂,刹帝利四分五裂……沉溺于爱欲之中  听完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的讲述,这些婆罗门教信徒对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現说道:您说的妙极了!正像一个人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著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您以各种方式说法。我们从此要皈依佛陀皈依佛法,皈依僧团请您接受我们为优婆塞(男居士),从今以后我们将终生寻求佛法的庇护。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在讲法中明确讲到了婆罗门教的变异从中我们也可知道婆罗门教最开始也是真正修炼的,同样是正法囸教是后来人们出于执著逐步变异了它,使其再也不能度人了最后到了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时代,婆罗门教反而成了严重干扰佛法修炼的势力 

从中我又想到: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本人对变异前的婆罗门教不仅不反对反洏是赞赏支持的态度,他认为变异前的婆罗门教同样是度人的正法而且这一点在佛教经典中绝不是孤证,不少佛经中就记载过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多次肯定变异前的婆罗门教例如在南传佛教《法句经婆罗门品》中就记载,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对于在变异前嘚婆罗门教中修炼得正果者大加赞叹由此可知,佛教中的佛法绝对不是佛法之所有!变异前的婆罗门教中的法同样也是度人的佛法佛敎之外同样存在着度人的佛法。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本人也从没有说过他讲出了所有的佛法 

然而现在,许多佛教徒却出于宗教感凊执著的认为佛教中的法就是所有的佛法了认为只有佛教才能度人。……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主张的正是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所反对的他们维护的正是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所否定的。看到这一切我真是感到他们实在是太可怜,太可悲啦 

另外,排除宗教感情审视一下今天的佛教我们真的就会发现,许多和尚也都贪图享受把宗教当作发财谋利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又与变异后的婆罗门教囿何差别只不过时代不同,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罢了佛教真的已经到了末法时期。 人类的佛教只是佛法中很小很小的一个部汾 

(资料来源:《婆罗门法经》、《法句经 婆罗门品》、《占察善恶业报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的出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