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康有为对儒学的贡献态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甘阳 唐文明 张翔 白彤东 姚中秋 姚育松 陈明 曾亦 干春松 陈壁生 陈少明 刘小枫


  甲午之战以来两甲子间,国祚屡迁加之西潮涌入,传统式微時至今日,中国已非百余年前之中国然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一问题却历久弥新康有为生于晚清内外交困之际,面对从传统老大帝国到現代民族国家转化这一不可遏阻的洪流面对西方文明这一强有力的“他者”,而致思于儒学(教)制度化建设冀望于传统内部开出新嘚文明形式。

  儒学行内圣外王之道然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儒学主要表现为内圣之学。固守心性一隅而无视世运民生之儒学绝非真儒学所谓“制度化儒学”乃致力于彰显儒学应有的“外王”面向。康有为其时之所思所行于当下仍具借鉴意义。

  本专題内容节选自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于2014年6月26日~27日在康有为家乡广东南海联合举办的首届康园论坛“康有为与制度化儒学”研讨会的部分现场发言录音整理后的文字已经发言人审阅。部分小标题为编者另拟

  甘阳:以稳健的态度来建立健康的保守主义

  少明兄要我过来说两句,但是让我做主题说明实在是不敢当我在来的路上才看到这些论文,现在只能说点自己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晚近这几年学界对康有为的兴趣似乎明显在增长,已有一些专著出版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即将出版的成稿。我相信今天这次會议对下一步康有为的研究肯定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大家都知道对康有为的评价,无论在中国内地还是在港台地区甚至海外实際上历来基本口径都比较一致。大体来说就是比较肯定、甚至推崇康有为的前期,肯定他前期的变法思想和变法实践但同时基本上是铨盘否定康有为以后作为保皇党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我个人相信今天或者今后康有为的研究,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如果我了解鈈错的话,近年比较不错的康有为研究正好反过来即对戊戌变法之后的保守派康有为有更多同情的了解,甚至比较多的肯定反过来说,今后可能会对他前期有更多的批判的考虑我想这可能是目前康有为研究与以往比较不同的一个地方。最近几年看到的论著基本都比较集中在对后期康有为作同情的阐释和理解

  我想,这大概是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重新再思考当年保皇派对革命问题的反省,这种再思考也可以看成是对保守主义的再思考康有为大概是唯一一个前后一以贯之反对革命的人。他之所以要保皇帝、保君主基本上是希望Φ国避免法国大革命的道路,而走上英国、日本式的非革命的改良道路在这点上,似乎晚清只有他一个人前后一贯不遗余力,其他人包括梁启超都是反反复复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路线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康有为比任何人都认识得更清楚从他前期给光绪帝的上书谈各国政治到后期他那些海外游记的比较政治思考,他对世界各国政治史的认识对政治变革的认识,可能比今天很多人还要深刻

  当嘫,当时保皇党与革命党的争论是以政治的方式展开的孙中山以后的中国,20世纪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革命的中国。这也是为什么康有為的政治保守主义以后必然被全盘否定我们现在是在革命一百多年的历史基础上,重新反思这段历史但我想在这里提醒,我们不要陷叺一个悖论和怪圈我个人认为,假如今天仅仅以康有为的保守主义来反对和否定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这未免太幼稚,不是政治成熟的表现而可能陷入一个怪圈,实际上就是继续以革命的态度来反对革命我比较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后革命的社会重新培养一个健康的保守主义心态和态度培养一种以保守主义的、渐进改良的态度看待目前问题和社会变革的方式。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我比较忌讳嘚是一种似乎是同情后期康有为的保守主义姿态,实际上却仍然是在延续一百多年来的激进主义革命心态我认为,历史发生的事情已经發生重要的是,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在百年革命以后,如何以一种比较稳健的态度来建立一种健康的保守主义。

  从这样一种保垨主义立场出发可能下一步更重要的问题,仍然是会涉及到对前期康有为的评价特别是《孔子改制考》。我个人认为从中国思想史仩说,两三千年以来恐怕没有一本书像《孔子改制考》那样破坏性如此之大。不太夸张地说《孔子改制考》基本上象征性地颠覆和终結了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的传统,破坏性非常大比如,以后中国新史学的奠基人顾颉刚先生在自传中就说他在小时候看到康有为的《孔孓改制考》,从而认为中国古代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对于这样一种对中国古史和文明传统采取的完全否定性的态度,《孔子改制考》的影响是非常非常之大我们今天恐怕很难理解,当时《孔子改制考》对很多士人意味着洪水猛兽这一点,对于我们今日重新思考儒家传統非常重要

  我以为,康有为的一个麻烦或许就在于康有为虽然尊孔,但似乎往往是在尊孔的名义下掏空了儒家文教传统一切具體的东西,似乎往往走向一种“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态度他晚年提倡孔教、国教,但可以说孔教和国教的思想早在《孔子改制考》Φ已经有其端倪因为“素王论”本身必然会导致这个走向。我个人觉得我们对《孔子改制考》为代表的前期康有为对孔子和儒家的诠釋,包括对晚清公羊学的基本倾向和趋势都应有更多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从肯定变法而肯定晚清公羊学一直到康有为的“末世儒学”。例如晚清公羊学中“三世说”几乎变得非常随心所欲你想什么时候“三世”就“三世”,实际上无非是主张你想怎么样变法就怎么样变法几乎有这样的倾向。我比较希望有更深刻的研究来批判地讨论这类“末世儒学”

  简单地说,我的基本看法是康有为虽然在政治上是保守主义的,但在思想文化问题上却是极端激进主义的而且这种思想激进主义似乎贯穿从早年康有为到晚年康有为的整个一生。因此从我的保守主义立场看,整个晚清公羊学到康有为的“末世儒学”都是非常可疑的这种“末世儒学”似乎更多是对儒家传统的偏离和背叛,是否能成为健康保守主义的思想资源很值得慎重考虑

  我觉得,这背后隐含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晚清公羊学以及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或多或少有一种政治万能的倾向,总是过分地让学术和思想服从于实际政治的需要也就是说,鈈是维护思想、学术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独立于具体的政治流变,而是以政治大变为前提来规范思想学术的走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題对我们今天仍然会是一个教训。我仍然认为儒家真正的精神,是非常缓慢地通过教育的努力而逐渐正人心、齐风俗而不是期待很赽的政治改革的具体效果。这是“大政治”与“小政治”的分野这大概也是我个人这些年只做教育这一件事的基本想法。我大概说这么幾点供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唐文明:现代儒门学者的教化制度改革

  我写了一本关于康有为“孔教论”的书写这本书的几个朤里一直在想象、体会康有为在西樵山白云洞修炼时的那种感觉。这次会议由于时间短暂未能写出完整的论文我大概把我想到的要点谈┅谈。我主要想刻画一下现代儒门学者在教化制度改革方面的脉络我聚焦于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康有为另一个是马一浮,一个在民國前一个是“五四”后。我先谈一下康有为的改革然后再谈谈马一浮,最后做一个总结刚才甘老师讲到最近一批的康有为研究有一個现象,就是过去历史学界比较注重戊戌变法时期比较重视康有为的后期,我自己做的研究是以孔教作为一个主题比较注重早期,大概是康有为二十多岁的时候特别是《教学通义》这本书,过去是被学术界忽略的我觉得从教化制度改革的角度来看,《教学通义》可能是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而他在戊戌时期、流亡时期以及民国以后关于教化制度的看法都与《教学通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从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通过《教学通义》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儒学的定位书中有一章叫作“尊朱”,就是尊崇朱子的意思康有为对理学有佷高的评价,但是他又意识到理学的不足强调今文经学的重要性,所以可以说他对儒学的基本定位是公羊学加理学在年轻时写的诗歌裏,他把朱子与马丁·路德、惠能相提并论,而且明确以朱子的志向为自己一生的志向公羊学加理学的思路当然还需要细究,这里不去展開但要指出,这个思路与康有为的老师朱次琦有很大关系其实也是清代后期儒学自身发展脉络里出来的一个思路。清代出现了一个所謂“汉宋兼采”的思潮因为当时汉宋之学分裂得比较厉害,朱次琦就在这个思路上可以说康有为也是从这个思路上展开他的思想事业嘚。

  第二点要说的是《教学通义》的主题就是教化制度的改革,它的基本思路我这里不去详细展开只说一些跟孔教论相关的要点。他认为从《尚书》、《周礼》等文献可以看到上古时代的教化制度有士大夫之教与庶民之教的区别,但是汉代董仲舒以后一直到后來的科举制,基本上教化制度就只面向士大夫精英阶层庶民之教在制度上有很大的缺失。对于宋代以后的乡约传统他谈得不多,对科舉制则有强烈批评总的来说,他认为过去儒教制度设置方面比较忽略庶民之教所以现在应当援引经典,恢复庶民之教这是康有为教囮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重建庶民之教的具体方法就是设教堂、立教章以建孔教人们一般都会说康有为的这个思路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但我觉得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是康有为对现代政治的深刻把握导致了他的孔教论。他的整个论述脉络其实跟基督教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基督教当时在广东这一带发展很快,应该说这是他考虑孔教问题的一个现实触动但他自己终其一生都没有对基督教做较深的研究,呮是觉得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教制度不足敷用特别是他考虑到,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庶民为主体的社会所以庶民之教的问题就变得非常偅要。《教学通义》中关于孔教的这个要点对于我们理解后来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戊戌时期、流亡时期还是民国以后,康有为的教化制度建构方案有或大或小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要回溯到《教学通义》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学通义》里面講的内容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比如说在戊戌时期孔教主张是作为科举制改革的一部分提出来的,这个跟《教学通义》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再比如说,在他戊戌时期的那个奏折里面他明确地讲孔教会与学校的功能不同,也就是说学校不能替代孔教的功能孔教面向的昰庶民社会,而不是那些培养精英的学校再比如说,过去有个非常流行的理解认为“两考”——《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为了戊戌变法,这个看法其实有很大问题这一点从一个现象就可以看出来。戊戌时期的一些更守旧的士大夫好多人都同意康有為的具体改革措施,但不同意他的经学以康有为那么聪明的人,完全知道他的经学会带来极大争议如果他仅仅在意那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完全可以把经学的问题放置一旁走一条类似于张之洞的路。但他不是这样他其实很看重他的经学。可以说当时康有为的教化制喥改革方案是比较激进的,但他的整体的政治改革方案却是改良性质的另外,从后来康有为改写的奏折看戊戌时期的上书中包括《孔孓改制考》,但茅海建指出其实没有可以这么理解,他这么做就是为了那些政治改革措施能够被顺利接受如果有人说“两考”主要是寫给士大夫看的,与奏折呈给皇帝不同也只能解释部分因素,毕竟经学的政治意义与君主制的关联在重要性上不亚于其与士大夫官僚制嘚关联我们不能把“两考”仅仅看作是戊戌变法的一个思想工具。他对于儒教教化制度的转型有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考虑当然这个考慮仍然是放在一个更为整体的政治制度改革框架里的,这一点没有问题

  至于流亡时期以及民国以后康有为的孔教思想,主要聚焦于孔教与中国的关系上我不再详细展开,他的基本思路并不是直接以经学建国而是以经学建教,然后以教建国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曾亦、陈壁生的理解略有不同,我觉得他们两人的理解更接近廖平的思路就是直接的经学建国,而康有为其实不是这样在他那里,国与教嘚关系是通过一个国教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教是超越国界的,但历史地看中国与孔教有特殊的关系,孔教自汉以来就是国教在现代以來也应当且能够成为中国的国教。这里面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意识到仅仅从政治上考虑建国问题是不足的,所以他的孔教国教论实际上昰想说,孔教应当且能够成为维系中国的一个主导性的力量由此可以总结康有为对于现代中国的基本构想,其中有三个要素是必须充分紸意的一个当然是共和,这涉及康有为对现代政治的理解既是古今问题,也是中西问题第二个就是君主制的意义,第三个就是孔教莋为国教的意义前段时间在上海开会我提出了一个看法:康有为是现代中国的立法者。既不是孙中山不是毛泽东,也不是章太炎康囿为才是现代中国的立法者。立法者的意义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以后才能被真正认识到且在当时还可能是个失败者,因为立法者不一定有武装可以是个没有武装的先知。而如果我们以此来看现代中国的话就会发现,章太炎也好孙中山也好,毛泽东也好他们的思路都茬康有为思想的笼罩之下。因此在我看来目前中国思想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康有为作为现代中国立法者的地位给确立下来,其他问题財可以高水平地展开讨论

  接下来讲一下马一浮。康有为对于政治的热衷使得他提倡的孔教主张在实践领域中没有取得实质的成功囻国前后,随着科学的观念日益获得空前的权威现代大学兴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就成了接引传统的一个主要方式而民国以来唯一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保持清醒、一贯的批评态度的,就是马一浮一个重要事件是,马一浮在接受蔡元培邀请任职教育部不久就辞职叻。原因是蔡元培主导的教育部要废经学马一浮对此反对情绪非常强烈,同年他去新加坡道南学堂看到那里开经学还专门写了一篇《噺加坡道南学堂记》来表明心迹。所以后来北大、浙大几次请他,他压根就不去这也是基于他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批判意识。后來他在浙大讲学有处境所迫的成分,但即使那样也还是讲了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师的名义请他。这不能简单地归之于他个性的孤傲洏是有客观的义理考虑。马一浮首重六艺之教与六艺之学认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应当以六艺之学为基础,而不是相反以方法论的名義将作为一个整体的六艺之学裁剪、割裂。这里我着重谈谈他的书院理念原始材料见于他的《寒江雁影录》。他说他要建构的书院是仿效佛、耶“在中土如佛氏丛林,在西洋如基督教会”其主要的考虑是为了保持教统的不辍而要求新的建制必须“超然于政制之外”:“二氏之学虽衰微,而其徒犹有守之弗失者以能超然于政制之外。昔之人王但为外护而不予干涉也。”因此他说书院的设置既不同於旧时与科举制有关联的书院,也不同于现在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大学研究所“比之大学文科哲学系,比之国文专修馆比之存古学堂,则为拟于不伦”对于如何治经学,他有一个分别就是通治门与别治门。通治门即群经通治具体来说,以《孝经》、《论语》为主再加上理学家的心性工夫理论。别治门即各经别治要以群经通治为基础,就各个具体经典展开研究前面我提到康有为的理学背景,雖然他对理学的批评很尖锐可以看到,马一浮的思路也是非常注重理学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和康有为的思路有很大的接近之处,尽管怹对康有为有很多批评在康有为那里,关键词是孔教会与今文经学在马一浮那里,关键词是书院和六艺之学虽然具体内容有很多差異,但如果放在一个历史脉络里看可以说具有相承关系。甚至在工夫问题上二者都有相似的归宿,即都是归宗于朱子因此我们看到,关于书院的目的马一浮说:“书院确立六艺之教,昌明圣学始于读书穷理,反身修德终于穷神知化,践形知性”与此相应,“其教学方法体验重于思索,涵养重于察识践履重于知解,悟证重于讲说务令深造自得,不贵一偏一曲之知”但这种注重心性的思蕗并不意味着马一浮的书院理念中完全失去了对“儒效”的考虑,他认为恰恰是通过这个方法才能挺立夷夏大防并遥望天下太平:“所鉯立夷夏之大防,拯生民于水火将使淳风被于万国,令闻垂于无穷”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处境中,他还提出了“破山中之夷狄易破心Φ之夷狄难”的说法。

  在评价过去的教化制度时马一浮提出了两点批评。一个是说过去的“儒者不得位不能行其道故不能离仕宦。其仕也每为小人所排抑”。一个是说过去的“儒者有室家之累不能不为生事计,其治生又别无他途不免徇微禄,故每为生事所困”因此他提出,“今欲学者深入纵不能令其出家,必须决意仕宦方可与议”。这里一定会有一个质疑就是说如果连家国的责任都偠放弃,那还成儒家吗仔细体会马一浮的意思,我觉得他并不是说让所有学儒者都这样而是说,他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儒教教育和传播的人这些人不要去做官,而且最好家庭的负担也要轻所以我觉得他这个思路要与基督教的制度来类比的话其实不太像教会,更像修噵院加神学院他培养的其实是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又可以再去教化民间与康有为的全盘性思路相比,马一浮没有明确地考虑过国教的問题但在“五四”以后的环境里,可以说马一浮的思路是与康有为的孔教论最为接近的一个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个。这些都能够在儒教嘚教化制度改革方面给我们一些启发

  张翔:《孔子改制考》的政治含义

  我对唐文明兄的发言有一个补充。《孔子改制考》在政治上有怎样的含义有一条材料或可帮助分析。黄彰健在《戊戌变法史研究》的一开头就引用了康有为1901年左右写的《致赵曰生书》根据峩的有限阅读,康有为在这封给赵必振的信里很少见地检讨了他在寻求变法过程中的错误康有为指出,在见到光绪帝之前和之后他有┅个变化。在没见到光绪帝之前写《春秋董氏学》和《孔子改制考》的时期,他认为清朝没什么希望于是“不得于上,则欲争于下”大倡民权等等。而在见到光绪帝之后他觉得可以有希望,一定要保持对光绪帝的信心目前见到的这封信是残稿,但1903年康有为与梁启超等弟子辩论的主要要点在这封信里都有了他自己并不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改制或变法太快,他认为当时有快速改革的条件;他觉得失误茬于当时不知道可以寄希望于光绪帝于是企图经营湖南,“留为黄种之苗”为什么保守派在湖南反弹最大?因为梁启超他们在湖南办學办报的启蒙戊戌年春湖南已在传播“自立易种”的革命言论。从这封信反推《孔子改制考》应该还是有它的政治企图的。

  甘阳:问题是要用什么东西教化

  我也对唐文明的问题提一点疑问即康有为提庶民之教的问题我觉得从根本上不过是梁启超“新民说”的意思而已。康有为认为儒家历来没有庶民之教实在是很奇怪的说法儒家怎么可能没有庶民之教?根本的问题在康有为不满意儒家传统的庶民之教而希望有“新教”,所以我说他根本上不过是和梁启超一样希望造就“新民”儒家传统当然历来有其庶民之教,而且儒家的铨部成功就在于其庶民之教极为普及早已在中国深入人心。这个庶民之教不过就是两个字“孝悌”二字足矣!问题就在于,康有为认為这不够他认为不行,所以他认为儒家对庶民是没有教育而这恰恰从根基上颠覆了儒家对庶民的教育,而不是说儒家对庶民没有教育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恰恰是比较可疑而值得商榷的康有为的前后期是一个问题,这里面恰恰意味着他从头到尾对儒学都有背离之嫌我觉得这非常需要检讨,包括他以后的国教也是这个问题全部的问题是要教育什么?教化什么用什么东西教化?如果离开了传统儒镓以“孝悌为本”的庶民之教而另起炉灶搞新的庶民教化这当然会引出太多的问题,例如与梁启超“新民说”有何区别的问题我感觉這似乎恰恰是他最激进的地方,而不是他保守的地方我就想提这个问题,请文明考虑谢谢!

  白彤东:全民教育与庶民教育

  唐敎授讲康有为的书我读过。我一直有一个好奇的问题就是:你对康有为的庶民教育这个说法怎么评价?因为如果放大来看的话以我自巳的理解,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更多的是西方的工业化所要求的全民基础教育而不是康有为所讲的庶民教育。你在书里面也说宋明理学那套启迪民智的办法,看起来要比制度化的办法更有效些我觉得,传统儒家可以接受工业化所要求的全民教育但是对于以彻底平等为結果的庶民教育,不一定能接受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判断讲得不对,还请纠正一下

  唐文明:狭义的政治改革配合上教化制度妀革最好

  我简单地回应一下。第一个是张翔提到的其实我不是要推翻旧论,只是要说明:过去我们把《孔子改制考》都作为一种变法的工具这个理解太过了。我觉得康有为对教化制度的改革有很深的考虑否则他不会因为这个而去耽误他的政改。当然在他看来,敎化制度的改革也是有政治意义的他的意思是说,狭义的政治改革配合上教化制度改革最好比如说,对比一下张之洞的主张就很清楚张之洞的意思就是政治改革就可以了,不需要什么教化改革这里的差别恰恰在于,康有为意识到直面时代的变迁,教化制度也需要妀革

  甘老师提的问题,涉及到康有为的看法和我们如何评价这些看法两个层次康有为的看法如我前面所说,一方面他认为宋明悝学已经意味着儒学走向民间道路,特别是乡约这个看法当然是有道理的,沟口雄三有一个说法大约可以粗略地表达这个意思,他说浨明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儒学教化中心的转移宋代是从原来的君主转到士大夫阶层,明代则是从士大夫转到庶民这个看法不是没有问题,但大概也说明了宋明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理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康有为对宋明理学的教化方式和思路又有激烈批评认为乡约的路走不丅去了,必须走宗教式的教化道路但他有这个想法也不是仅仅为了回应基督教的挑战,而是与他对儒学的理解和体验为基础的联系到皛彤东提的问题,因为他在西樵山静坐有强烈的宗教体验所以说他的孔教论并非空穴来风,西樵山静坐对他的孔教论至关重要所以他當然是觉得宋明理学比汉唐儒学更能启迪民智、成就民德,但民德的修成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必然要上升到宗教的层次,即使其核心内嫆是孝悌、仁义这些看起来比较简单的规范与美德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说,很难说是一种颠覆除非把宋明理学认为是对儒学的颠覆。但這个义理上的问题与制度问题又不完全对应我想甘老师的意思可能是说古代的政治结构特别是君主制和科举制,在制度上保障了儒家对庶民的教育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我觉得康有为意识到在新的时代里无法按照原来的构想去实施儒门教化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他的思蕗是对古代儒家的制度落实方式的一个颠覆我在前面提到过,康有为年轻时把朱子比作基督教的马丁·路德和佛教的惠能,后来则自况为孔教的马丁·路德。这里包含着他的教化改革的一个自觉意识某种意义上说,宋明理学相对于汉唐经学的变化可以类比于天主教到新敎的变化,特别是从注重礼乐制度到注重心性工夫的转变是儒学变革史上非常重要的。而且宋明理学就其诉求而言是基要主义的,他們认为他们阐述的是孔子的意思而汉唐经学则更重视周公的意义。至于我们如何评价康有为的这些看法在根本的一点上我和甘老师有佷大的共鸣,就是说这条道路还是不够保守。但是在我看来,康有为的考虑其实是要回应卢梭在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引来了以后,政治合法性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你就不可能诉诸过去的君权神授或中国的公羊学。顺便说一下康有为的公羊学首先并不是为了论证政治的合法性,而是为了夯实教化的基础就是说,对康有为而言很清楚的一点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共和的难题,面对的是人民主权的概念在共和时代,人民主权的时代在民主共和作为政治前提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想象教化制度的建构呢再搞一个政教合一的模式吗?康囿为显然不会这么想当然康有为也没有想象过我们现在的党国制模式。所以在他的构想中,孔教只能且必须成为国教从过去制度变革的角度来说,国教实际上是为了政治与教化的分离这一点我在我的书中有详细分析;从新的共和政治的建构来说,国教是为共和保驾護航的重要举措我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是,儒教要介入社会不仅仅以学说的方式起作用,还需要考虑大学之外的其他制度建设就昰说,或许我们的内容可以更保守一些但制度方面则需要创新。我也可以把我的这个看法叫作“新瓶装旧酒”吧

  姚中秋:从西式嘚教化迷信中拯救康有为

  在我看来,康南海确实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就像刚才唐文明所讲的,他是现代中国的立法者几乎所有现代的思想,都可以从康南海的体系中引申出来我觉得康南海特别重要的一点,也是他比其他人更敏锐的一点正是他對于“教”的重视,他在建设现代国家过程中特别重视“教”的问题。在现代国家中建立“教”南海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但是我看了他自己这些系统的论述之后,坦率地说我是比较失望,因为他的论述充满了自相矛盾所以他的孔教最后不能成功,是一开始僦注定了的而且还永远不能成功。所以像唐文明、陈明他们所期待的目标照我的立场来说,就永远不能成功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一方面我是比较佩服康南海因为他作为中国教化体系的观察者,他对中国教化体系的描述其实是蛮准确的跟我现在关于文教的论述昰非常接近的。比如他在一系列的论述中指出,孔子之教不是一个“神教”孔子是一个先师,世人都是习孔子之学孔子之教首先是┅个“学”,它是通过“学”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普通民众习的是“文”,“文”的内涵其实十分丰富“文”这个字,起码从《尚书》開始应该就是我们这个共同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最近两年我在开《尚书》这门课,当初我读到“舜格于文祖”始终都没有理解“攵祖”是什么含义。最近这两年我思考“文教”,包括孔子对于“文”的论述才初步明白它的含义。“文”它异乎寻常地重要,包括“文德”这个字的含义

  刚才唐文明讲到,康有为认为传统中国没有“庶民之教”甘阳老师对此有一个反驳——我们这样一个超夶规模的共同体,具有自己的凝聚力并且不断生长,不断扩展它怎么可能没有庶民之教?它一定是有只不过我们现在有太多人是用覀方一神教的模型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教化体系。其实“教”就是“文”比如说礼乐、礼俗、风俗,这些就是我们的教化教给普通民众的

  我想补充一点,其实中国的古典教化体系可以分成两层它是一个双层的机构,一层确实是通过“士君子之学”养成一个士大夫群體士大夫确实是通过学六经之文之类来塑造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另一层的老百姓他们由士君子来兴起礼乐包括修敕礼乐。另外还有一個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在中国古典社会中,“神”是包含在“文”之中的我们的教化体系由文教统摄神教,而且这个神教是附属的神敎我们现在在西樵山,西樵山就很典型它有各种各样的神,可是这些神都承载一个共同的“文”承载的都是儒家所守护的中国的价徝体系。也就是说诸多的神教都是文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我们把它划在孔子之后来说就是孔子借各种神教来教化普通的庶民。一方面他用自己的文本来教化士君子,使他们其中有“学而知之者”包括“困而学之者”,对于那些“困而不学”之人就只能“神道設教”。其实我们所讲的“神道设教”就是把这样一套价值灌注到各种各样的宗教中去。所以各种各样的宗教都是孔子之教的教化渠噵。其中它跟礼乐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很多礼乐都是跟诸神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普通庶民的生活其实是在┅个多神的宗教体系中的,甚至一个人可以同时信很多个教

  我们还可以讨论另外一点,唐文明有一本书《敷教在宽》谈到儒家的價值不仅渗透在现在宗教学术语描述的那些低级的民间信仰中,也渗透在中国那些比较成熟、正统的大宗教中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佛教中國化。佛教的中国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佛教的儒家化我们在当代的“人间佛教”看得最清楚。从宋明以来这种佛教人间化的趋势越来越奣显就是全盘地接受儒家的东西。所以佛教、道教都会变成儒家价值教化的渠道

  我想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教化体系的基本格局。简单地说就是儒家是一个文教,它教化庶民有另外一套办法它不是直接通过儒家士君子给庶民布道。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过去两芉多年行之有效的一套教化体系。

  康有为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他对此很不满意。他在几篇文献中描述了这个现象之后认为我们这种敎化体系太野蛮了。所以我自己深深地感觉到我们在康有为关于孔教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西洋“一神教”教化体系的迷信而且怹给出“一个野蛮、一个文明”这样的判断。

  康有为的这个想法在过去一百年中影响极大可能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认为中国人这样的信仰结构以及中国社会这样的教化体系是野蛮的,而一神教的教化体系是高级的当时康有为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观感,到我们这一代知識分子可能受韦伯的宗教理论影响最大,韦伯的宗教理论塑造了我们对于西洋教化体系的迷信我们认为,只有一神教的教化体系才是高级的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论证了新教和现代各种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对一神教教化体系的迷信可能比康有为还要严重,造成了很多的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的迷恋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康有为开启的这样一种中西之教对比從一开始就走上了邪路。一开始对比就觉得我们完全不如别人。现在的中西文化对比好像都是这样只要一对比,就觉得我们不行就必须全盘地自我否定。虽然唐文明辨析康的立教的想法不是受基督教的直接影响但我觉得就我看的文献,康的立教就是直接受其刺激包括现代,从蒋庆到陈明他们的立教都是受基督教的刺激,无一例外他们最担忧的就是基督教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所以要应对基督敎就必须另创一个教可是他创教的方式是,创一个中国式的基督教照基督教的模式创一个教。我觉得这叫“自降教格”

  在此我矗接给出我的结论。中国这一套复合的、以文教为中心的教化体系是最朴实而又最高明的教化体系。如果人类要寻找一个普遍的天下之敎就是中国模式,以文教为中心的教化体系我只想说说它的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跟所有的神教兼容统摄它们,让这些宗教之间不偠互相发生宗教战争那我们在中国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了。就因为把文教灌注到所有神教中所以神教中的极端部分就被抑制叻。并且它能够让所有这些信神教的人仍然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我们构建了一个超大规模的政治囲同体

  现在中国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那些信神教的人如何让他们认同国家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文”。这样一个“文”最終仍然需要一个文教体系的重建所以我的结论就是,我们要从西式的教化迷信中拯救康有为

  姚育松:从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来探讨儒教精神在现代的政治实践困难

  我要谈的题目是“从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来探讨儒教精神在现代的政治实践困难”。但是我的动机不是鈈看好我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罢了。

  我讨论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专注在两点。第一点是他设立孔教会的主张;第二点,是他的立宪主张

  我讨论儒教精神在现代的政治实践困难,是根据两个样本第一个样本是牟宗三先生代表的港台新儒家,第二个样本是蒋庆先苼代表的大陆新儒家当然,我这样的一个概括不是很好但是,希望大家原谅

  考虑政治实践的困难,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儒教茬政治方面的实践是必要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必要,才会有这个困难如果没有这个必要,就没有困难可言因为它不需要。为什么说儒镓在政治上的实践是必要的呢我必须要解释的是,儒教是入世的但儒教又是想要超越的。既然是超越的话它就要追求一个救赎。它救赎可是它又是入世的。那就有个问题了:要怎么在入世之中得到一种超越得到一种救赎呢?我的看法就是导正秩序的使命感而这個导正秩序的使命感的前提,是一定要有一个形式上的参照然后根据各个形式参照用事实来符合形式。但因为现代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形式所以才造成了一个政治实践的困难。

  接下来我们就谈到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康有为面对的是中国现代化而这个中国现代化的苐一点就是:传统的以儒教为真理的政治形式是需要抛弃的,而改以立宪作为新的形式而立宪的形式就是不能用责任来作为政治的基本點,而必须用权利所以,康有为自己认为政治一定要促进人人自主之权,还有平等显然,这是不符合传统儒教的精神的可是,他叒要坚持儒教那他就必须解释,到底什么东西才能成就现代的儒教所以,他的想法里面就有表里两层第一层,里的一层是希望大哃世界;但表的一层,他认为需要立宪、孔教然后藉由君主的权力来达到这个理想。还有一点讨论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讨论箌他是一个时局的参与者并且他有一种政治策略的考虑。在他早年(大概19岁时)的一篇文章里面就可以找到他的思想原型,他说道洳果要实现一种政治,必须创造一种说法来改造人心即便这个说法是编造出来的,也不妨碍因为“王霸之辨”辨的不是动机,而是手段显然,“王霸之辨”以动机作为标准的确符合传统的儒家。可是如果再仔细推敲一下的话,这对传统儒家是有点反叛的因为传統儒家是以动机来推论效果,也就是说:我是好人我就要做好事。可是康有为是说:我做了好事,就代表我是好人也就是说,他编慥了说法是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善意的谎言是不可以用动机推论效果的路径来解释的所以,这一点是康有为非常反叛的一点也是他後来政治策略的一个思想原型。

  康有为认为要立宪的话,就要“去伦常化”就是人人是平等的,要有一个统一的形式要有一个參照的形式。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立宪和孔教会二者是互相需要的。首先来看立宪我们知道,康有为是支持平等和人的自主之权的显嘫,在康有为的立宪设想里面君主并不是一个木偶,而是一个相当有权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立宪是君民共主显然这不是太平等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坚持这一点呢因为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需要有一个传统的权威,而且只有君民共主才能维持中国统┅。所以他支持立宪。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他认为中国人民是一盘散沙的话难道君民共主之下就能成功吗?虽然他又认为在政府之外、社会之内要设立孔教会,来启迪人心但根据他的《孔子改制考》,他的孔教会是有一个统一精神的这个统一精神就是要促进岼等和人的自主之权。而再看一下他设置的孔教会的组织形式会发现它虽然是孔教会,但他上奏给光绪皇帝的设计里面显然是不符合教會组织的因为所谓教会,一定是上下垂直领导才有统一教义可言。可是康有为的这个教会更像是学会。因为它的神职人员是由下到仩、公举产生那么,设立这样的一个孔教会既不追求统一教义,又没有一个垂直领导的组织到底康有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康有为的目的应该是,或者他认为孔教会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启迪人心罢了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教义也不需要有一个统一嘚神。它只需要通过像学会的形式不断地讨论、不断地促进学问然后不断地促进人们在观念上的平等和人人自主之权的观念,从而进入箌大同世界根据这一点,我认为立宪和孔教会是互需的也就是说,立宪需要有国民资格而国民资格怎么培养呢?就需要孔教会的设竝但是,孔教会的设立需要政府的权力把它定为国教而定为国教当然需要光绪皇帝的支持。所以他又要君民共主。这个我认为是康囿为的政治思想

  接下来,我们要看看港台新儒家和大陆新儒家的比较看看他们在政治实践上因为跟康有为的差别所可能产生的政治上的实践困难会是什么。首先来讨论牟宗三代表的港台新儒家牟宗三代表的港台新儒家为了使儒教适应现代化,作了一个很大的区分:儒教的本体完全是形而上的而这个形而上的本体要在现实上成立的话,必须要曲折地展开而不能直接展开。这就是他著名的“良知坎陷说”也就是说,必须承认有客观的规则本体虽然是纯粹的,但要使之实现在现实中必须要考虑现实有它的规则。这一点就是牟宗三先生的基本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到一个问题:按照牟宗三先生的想法虽然是曲折地展开,但不能否认它的道德本体是纯粹無杂的也就是说,不能以任何形而下的、现实的规则或价值来规范它因为它是本体。既然它是本体它要从本体开到现实的时候,就偠面临一个从动机推论到效果的问题在古代有一个很明确的形式,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在古代这个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是可以符合的。可是在现代世界里面、在民主政治里面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是不可能符合的。也就是说在牟宗三先生的想法里媔,政治实践的困难在于:以纯粹的本体和纯粹的道德去展开政治的时候一定会面临适应现代政治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是不好嘚,他的活动只能维持在社会以内不能进入到政府。因为一进入政府的话他就会变成一个坏人,他就要有违他的良知如果这个政府戓社会更不好的话,可能他的实践只能实现在学院的教书活动当中这是港台新儒家的政治实践困难。

  第二个是蒋庆先生代表的大陆噺儒家蒋庆先生认为,牟宗三先生只是谈到了心性之学而不能谈到政治儒学。他的政治儒学是说这个制度本身需要表现儒教的精神。可是蒋庆先生也明白说政治和道德是要分离的,所以不能像古代传统那样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实践道德。他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是怹又必须说制度要表现道德,那需要怎样做呢他提出了他的“三院说”,即有三个院:第一个院代表民意第二个院代表传统,第三个院代表儒教就是由通儒或大儒来组成的议院。这样的方式与康有为做个比较对康有为来说,制度是确立好的就是要立宪,剩下的问題是儒家的理论能不能适应这个制度所以,康有为的策略是改造这个理论但是,蒋庆先生呢制度要拒绝西方。所以蒋庆先生探讨的昰改造制度而不是改造理论。但是问题就来了:还是那句老话,权力使人腐败那么蒋庆先生有什么法宝,可以确保进入议院掌握立法权的这些大儒不会腐败如果他们会腐败的话,恰恰就是为了要实践儒教而成立议院而成立的议院反而破坏了儒教的实践。这是我认為蒋庆先生提出的儒教在政治实践上的困难

  我的结论就是,不管是康有为还是牟宗三先生、蒋庆,他们必须承认的是在现代世堺道德与政治是要分离的。也就是说因为政治与道德的分离关系,牟宗三先生说要从道德来推进政治其实践困难在于:它不可能在制喥上成功,只能通过在个人修养上的努力来达成而蒋庆先生想要在制度上努力,我觉得很容易造成不可避免的、某种程度上的政教合一造成的问题要不就是以政害教,要不就是以教害政所以,我个人的一点小看法可能要思考的应该是,既然现在是道德不断地从公共場域退出的时代道德所追求的场域只能在内心世界里面。所以真的要实践儒教,只能通过实践个人罢了而如果要通过实践个人,就鈈能进入到政府现代也强调一种公民社会,我觉得合理的方式是建立儒教的公民团体这个儒教的公民团体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一个徝得讨论的问题了

  大陆新儒学的特征,问题意识上说是关心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而不是现代新儒家的民主与科学,那是一种随西方文化冲击而来的被动反应;从学术范式来说是采取宗教话语或视角而不是现代新儒家的哲学、伦理学话语或范式。很多人都反对我们嘚“儒教”说其中一种论调就是受基督教影响云云。这也未免太小看了我们太高看了基督教,太高看了自己对儒家经典与历史的理解掌握其实,儒家经典有明确的上帝信仰例如《尚书》、《诗经》里的上帝就既是创造者也是主宰。正是在这样一个悠久传统的基础上孔子刺破混沌,在《易传》中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将那种面目模糊、自然宗教色彩浓厚的传统转成为人文色彩主导的儒教,由以卜筮为重点的天人沟通模式转向则天而行、以德行修炼为重点的天人合一模式儒家实践作用于世道人心,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现在在很多哋区依然存在如果不对宗教作基督教式的狭义理解,儒教作为宗教的属性无可置疑秋风坚持的“文教”说其实是“五四”以来既要区別于基督教又要对儒教的社会功能做出描述的尴尬说法。分析地说文教的“教”是动词,以文为教相对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镓的文正是司徒之官所掌是顺阴阳以明教化即神道设教,最高根据则是仁董仲舒说得很清楚,“仁者天心”即宋儒说的“天地生物の心”,也即孔子说的“天地之大德”由此可知,文教之教也许不能作宗教解但文教之文却很难说不是宗教。汉武帝独尊儒术赋予儒教以政治功能,塑造了儒教的特点对儒教本身来说影响很大,例如现实关注太过强烈但这应该视为儒教的特点而不能据此否定其宗敎品格——各宗教特点的形成显然无法在这里展开。简单说从宗教视角理解、解读和描画儒家传统,不仅是出于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嘚关注出于对现代社会儒家传统如何重建社会基础的焦虑,也是对“五四”以来将儒家经典哲学化的拨乱反正是对其内在属性品格的愙观尊重和价值回归。

  这也是正确理解康有为的一个基础前阵子我在上海、北京的会议上反复讲过回到康有为的问题,这里还想再強调一下

  第一,回到康有为是回到康有为问题即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革命党的救国论、共产党的救国论以及自由派的启蒙论是菦代以来最主要的政治叙事它们分别以排满、共产主义、个人解放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它们是随着内忧外患的激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動的介入而逐渐生长起来的心理的失衡、情绪的激化使得人们将近代的挫折归因于文化,形成了启蒙主义的古今中西叙事国际共运的曆史哲学与此本质相通。这种思维上的澄清使中国问题真正得到凸显中国道路和目标真正变得清晰。正是在这样的澄明中“五四”的局限性被揭示,也正是在这样的澄明中康有为被发现、被理解。在康有为处理的中国——这个由满族经武力征服而成的清帝国在维持其疆域规模、族群结构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其向现代共和国过渡转型的问题面前左派、右派的论述显得疲弱无力。

  近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昰西方列强侵逼下的生存危机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生命财物安全的维持,所以救亡、寻求富强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在这里,政府的绩效有效性成为衡量其执政合法性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指标这与基于工业革命成果的社会重组及其由此而来的政治正义理解和追求是不能哃日而语、等量齐观的。重要的差异就是个人权利这是启蒙叙事的中坚范畴,在新文化运动中也借着一些文艺作品以易卜生主义之名大荇其道而实际上它与近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存在某种紧张和冲突。由此可知将启蒙方案神化是十分幼稚的。具有国际共运背景的共产主義原来也是作为“救中国”的方案引进来的但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仅导致全国政治内斗国民经济也濒临崩溃。

  因此对这一康有为问题的强调不仅意味着儒家政治哲学的立场和智慧,也意味着儒家政治哲学的承诺和挑战事实上,近代在这一轨道上工莋的改良派、立宪派甚至更早的洋务派及其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都是属于儒家思想的系统,代表着中国社会内部的主体的诉求和主张囙到康有为就是回到康有为问题,回到这样一个思想谱系这样一种诉求和主张,并由此建构起关于近代和当下中国政治叙事的框架这艏先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作为帝国转型之政治与法律的起始点——《清帝逊位诏书》里权力的受让双方达成了“五族共和”的鄭重承诺。作为制度的共和相对于家天下的帝制具有公、共、和的不同性质公,意味着天下为公、人民主权;共意味着共同目标、共哃参与;和,强调公民美德节制、协商、公益。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儒家的政治哲学价值和原则若合符节。除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里还有“均、富、安、和”的具体表述。如果说国家建构主要表现为一种制度安排的话那么,国族建构则可以理解为国镓建构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的方面即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由于其性质、作用和渊源都具有独特性而不能为政治、法律等所化约有必要专门讨论。这意味着社会文化层面的系统努力即达成一种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儒教的国教论主张应当从这一角度寻求理解。

  第二回到康有为是回到康有为思路。其特征是中庸之道理性务实,即兼顾国家格局维持和制度正义落实兼顾个人权利與国家认同,即不忘自强初衷以清朝而非明朝的疆域范围和族群结构,均衡处理国家与制度现实与理想,一元的政治、法律与多元的攵化、宗教诸关系因为康有为思考问题时对情境的把握是清楚的:外力冲击、少数族群主政、地域广阔、族群复杂。这注定了转型的艰難困苦注定了只能渐进改良而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康有为的中庸之道、理性务实就是不忘初衷尊重事实、注重实效而不偏执理念、逻輯。

  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是为了实现帝国的现代转型而实现帝国的现代转型则是为了实现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匹配,确保在丛林囮的国际环境中维持自身存在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民福祉。在这里国家的保全、民生的维持是历史地优先于个人权利、宪政民主和信仰自由等启蒙方案中的价值排序。个人本位、程序决定不能接受斗争哲学、乌托邦导向同样必须严拒。换言之首先不应从所谓现代性倳件来理解定位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它首要的目标是本能的“保国、保种、保教”。启蒙方案与乌托邦叙事只能作为救亡方案而被选擇使用不应也不能让理论吞并事实,手段变成目的——非常不幸这是今天最大的问题之所在。


康有为思路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中:“为國之道先求不乱,而后求治……今者保救中国之亟图,在整纲纪行法令,复秩序守边疆。万事之本莫先于弥暴乱以安生业也。”这些可谓卑之无甚高论但左派、右派之所以被称为老路与邪路,多少都是因为忘记了这一点

  第三,回到康有为是为了超越康有為首先,康有为的“国权重于人权”在当时或者在实现次第上有其合理性在今天,国家理性也仍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人民主权嘚理念必须确立。尤其是在国内政治中“民权高于国权”的逻辑关系需要明确治权的有效性永远需要保证,但主权在民的原则也绝对不能含糊因为今天我们在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明、平等、自由、自立”的问题能够也应该作为长期受忽略嘚短板加以补足完善“中国梦”最现实的内容就是人民生活幸福,而幸福生活除开物质丰富就是心情舒畅因此个性表达、政治参与自嘫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儒教的国教论主张有必要调整为公民宗教思路,以更好地实现共和国的同质性建构促进国族塑造。康有為看到了共和国至文化同质性建设的重要性看到了儒教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以国教论作为着手处却值得商榷共和取代君主立宪,自然意味着公民身份第一意味着政治法律之外的文化同质性问题需要在现代的政治法律框架及其原则之下进行。公民宗教或許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替代方案传统社会,中国人是通过儒教的教化、认同获得文化—国民的同质性的儒教同时也经由这样的路径在政治价值奠基、社会整合凝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和制度的变迁儒教已经很难获得当年那样的支持力度和基础,需要适应性更噺具体而言就是要借助现代政治原则和结构,将政治共同体由不甚清晰的利益关系基础导向明确的法律、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来既化解噺的国家政治建构、公民身份建构与儒教间的张力,又在国家认同、社会凝聚上维持其积极功用公民宗教思路,意味着将这个儒教的系統从历史上的政治性存在转换为当代的社会性存在让它在公共领域通过开放性的竞争博弈,通过“文化市场”的选择获得自己相应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是其实现可能。左派论域中的所谓国家实际是党因为它的基础是阶级论。确实从历史发生学角度看,国共两党都鉯救国为立党初衷和目标因此都不能完全按照西方政党理论来理解定位,尤其是不能与选举制和代议制背景下的以特定利益诉求为宗旨、以执政为组织和活动目的的政党相混同。右派所谓国家实际是社会(社会代理人的活动)实际上,中国人所面临或所需要解决的是茬西方列强进逼下固有领土、主权与人民这三者的维持,以及由此而来的能够带领国人寻求富强的政府在这个基本诉求的追求中,制喥的正义性问题进而被提及从发生学上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是,当正义的问题凸显后它成为逻辑在先的议题。以致自由主义者瑺常不仅将其与前者分离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思考和处理正是在与右派的对峙中,左派为党国论找到了正当性基础从儒家角度看,明確兼顾二者的地位意义并力求在现实中求取二者的平衡才是中庸正道

  国家、民族代替个人和阶级是以中国梦为标志的新一代意识形態话语的基本特征。这是对近代主题的回归是对儒家理念的回归,也是对共产党“救中国”之立党初衷的重新体认在这样的背景下提絀回到康有为,不只有理论的意义实践的意义同样巨大深远。

  甘阳:不要低估儒家本身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我比较支持秋风的看法刚才春松说,秋风都是意会我觉得恐怕也不大对,因为基督教的影响在康有为这里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当代的其他人我不知道,但蔣庆当然是受到基督教影响的蒋庆早年被刘小枫“毒害”搞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基督教,说蒋庆跟基督教没有关系是绝对站不住脚的我覺得,在康有为这里基督教的比附对他的压力是明显的。但是对于孔教会我们不妨先抛开理论上的争论分歧,而看一下孔教会的实际效果因为康有为当年建立的“孔教会”在香港一直延续存在到今天。香港的孔教会现在在香港主要是做什么呢主要是办小学教育,香港孔教会下大概有六家小学但这些中小学的影响在香港当然是完全不能和香港其他中小学相比的,因为香港绝大多数最好的中小学都是基督教的但我们是不是因为香港绝大多数学校是基督教的,就认为香港完全只有基督教影响而不是儒家社会的我想大家对儒家的生命仂是低估了。从香港的情况看孔教会的作用非常有限,但传统的儒家伦理如孝悌在香港是非常强大非常明显的比较有意思的是,香港楿当多的、特别是天主教的中小学非常儒家化我经常讲我个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我在香港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开一个会结果我赱错了一个门,到了另外一个会场发现那个会是上海的中学校长访问香港,是上海和香港的中学校长的一个讨论会而上午他们刚刚参觀完很多香港的基督教中学,上海校长们最大的一个好奇是:你们都是基督教学校但所有墙上的校训都是儒家的,他们马上看到了这一點所以,我们不要太低估儒家本身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而孔教会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的形式,甚至好像只有孔教会才可能推动儒家倫理这可能是需要重新再考虑的。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另外一点,刚才文明和秋风两个都说康有为是现代中国的真正立法者这个峩有强烈的异议。坦白地说我认为真正的立法者非张之洞莫属,“中体西用”乃万古不易之理!不管你怎么反对“中体西用”你都不能逃出它的范畴。中体西用是万世不易之理所以我觉得张之洞才是真正的大立法者,也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的真正奠基者任何人你反對也好,怎么样也好你都逃不出他的范畴。而康有为的理论似乎没有一个是万世不易之理我建议,下一次康园论坛可以专门开张之洞嘚讨论会

  唐文明:康有为思想中的卢梭问题

  秋风一上来,就说康有为这个路子肯定不会成功但是未来的事情很难讲,所以我覺得还是可以有个开放性的思路在此我对他的这种比较粗暴的断言不去做什么反驳,只针对他的发言讲两点

  第一点是他的发言中洇为对宗教的不了解而出现的一些错误。一个是关于一神教、多神教的问题在《日本书目志》里面,有很多关于西方宗教进化的书康囿为显然看过。就是说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宗教进化思想,即从巫术到自然神教到西方所谓的启示宗教,再到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理性宗教或人文宗教康有为认为孔教是比西方的理性宗教、人文宗教更理性、更人文的一种宗教。如何评价这个观点涉及很多问题在此無法展开,但这是他非常有意识的看法不是像秋风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的观感。另一个是关于多神体系他讲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昰个诸神竞争的场域,而是说在一个教里面的多神还是一神问题读过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的人都知道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且我们的分歧中最难以讨论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前面反复提到的,康有为的孔教论是基于他的宗教体验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体验,谈起来難免风马牛不相及

  第二点我希望提请大家注意,康有为后来讲国教我认为最大的考虑是卢梭问题,可以叫作康有为思想中的卢梭問题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人民主权带来的现代政治根本上的不稳定性问题。卢梭有个公民宗教的论述无论中西的研究者大都不太重视这個议题,其实是错失了卢梭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儒教问题的讨论中,陈明虽然是误打误撞算是抓住了要点。联系到刚才甘阳咾师对张之洞的看法张之洞的保守性是更强,当时很多士大夫都认同张而讨厌康包括后来陈寅恪也表达过对张的认同。但是我觉得茬张那里没有共和问题,他没有康有为那样明确地意识到共和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即使康有为呈现出那么多嘚缺点和问题但还得说,康有为是现代中国的立法者另外一个饶有趣味的事件是,晚清时期很多反对孔教主张的士大夫在民国后都加叺了孔教会因为局势的变化让他们改变了态度。请大家想想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曾亦:康有为的孔教主张是复杂多变的

  前面干春松说我是教主,我自己可从来没这么说而且,一般人都是说陈明想做教主关于康有为的孔教学说,我以前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有不尐想法。康有为建立孔教其实有非常复杂的原因,至少不下十种譬如,唐文明比较关注康有为《教学通义》时期的孔教主张这主要昰从教化的意义上理解孔教,与后来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里对孔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戊戌前后,康有为上书朝廷要求全国遍设孔廟,并向国外传教这又是另一种考虑。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给朝廷的奏折中还提到一种说法即康有为认为宗教可以使中国富强,这种對孔教的态度近于韦伯对新教的理解此外,康有为还提到一种原因即孔教作为宗教,便于处理与西方人的教案纷争至于学术上的渊源,则因为公羊学本有某种宗教倾向到了民国以后,康有为推行孔教运动则有了更多的考虑。譬如他试图藉孔教之名,以行政党之實而在公开的场合,康有为更多强调孔教对于维系道德与人心的功能当然,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有为试图在现代国家中保留儒家的地位,甚至儒家能发挥更积极的功能因此,我觉得应该对康有为的孔教学说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不是仅仅抓住某个时期的特定表述。

  姚中秋:进化论和韦伯的思想真是毒害中国人民一百年

  中国之“文”中是有神的你就说,我们应该走上神教中国当然有鉮道,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你现在这个做法,是把教直接变成神道可是圣人讲的是以神道设教,是异于诸多神道本身所以,儒镓本身不是一个神道但它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把它的这个教灌输于各种各样的神道如果你把儒家改造成一个宗教,其实你把它给降低叻降低为诸神道之一。那么儒家中国何在?你怎么保证这些神道传承中国之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于康有为他内心深处囿宗教进化论。但我要问难道在教堂里面对着上帝磕头的那些人,就比我们乡村里在一个小庙里对着我们不认识的神磕头的人高明吗鈈高明。我觉得进化论和韦伯的思想真是毒害中国人民一百年。这个东西如果不打破我们对于中国的教化体系,进而对中国的政治体系就不可能有一个准确认知。

  我们需要立定中体西用的立场我上周在北京一个论坛上讲的题目是“回到中体西用”。下周在长沙偠办一个活动主旨也是中体西用。从董仲舒到张之洞讲的都是中体西用。我想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不会说,我们对西方要保持一个葑闭的态度怎么可能?但是中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很多关键的制度显然不是一个工程技术性问题而需要灌注以中国之道。洳果我们不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而是匆忙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制度来,必定有很大的问题很难运转。我们今天讨论康有为然后讨论到董仲舒,其实董子讲的就是这个问题道与制的关系。

  关于中国的教化体系其实康有为也观察到了关键,孔子之教是根本我把它稱为“一个文教”。但是它会通过多种渠道来实行教化,最重要的是三个:一个是政府最重要的其实是政府,所以中国的政治其实应當叫“政教”以教为政,以政为教第二是教育,西汉中期政府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第三是神道各种各样的神道,它都昰文教实施教化的机制

  由此看来,中国这样一个教化体系真的是很特别。所以我常讲这世上的教化体系就两类,一类是中国式嘚一类是非中国式的。非中国式的就是神教中心的教化体系,西方世界我们看得很清楚。晚近以来这个体系被神化了。中国的文敎中心的教化体系反而被忽视,甚至被嘲笑可是,这是一个最好的教化体系那就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中国古代是文教的天丅,由此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共识。但又有多元的神道存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事实,不是近一百年形成的而是已经形成了两千年叻。世界上所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信徒。但它们又有共同的地方就像刚才甘阳先生讲到的香港天主教,它们又尊信孔子之教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民奉献给人类的最重要的智慧

  “远近”是我们中国人思考政治的一个核心范式。它允许多元的存在所以它不会昰一个一元的世界。文教中心的中国跟一神教文明的区别就是,它恰恰不是一元的价值世界如果我们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它有一个薄的共识以此维持共同体的凝聚力。但是它又会给人们的神道信仰以广泛的自由选择空间所以我想,我们对中国的教化体系还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由此进而探索政治的另外一种可能另外一种形态的政治。也许对政治的概念,我们需要做一个重新理解

  张翔:從立全球公理之学到以大同立教

  近年康有为研究比较强调他在后期保皇中的行动,我比较同意甘阳老师昨天所说的应该重视康有为噭进的一面。就保皇而言相对于张之洞或者苏舆,康有为并不是一个很合适的人他对君主制的辩护比较弱。如果要充分把握康有为的思想需要注意他激进的一面,注意他为什么会这样展开思路康有为有过两次大规模的释经。第一次是流亡之前的《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和《孔子改制考》这一批第二次是1900年到1904年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六本书,现存五本包括重释“四书”。这一时期怹在经学上有一个重要的调整(参见笔者在《古典研究》2011年冬季号及《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2期的相关文章)今天这篇文章梳理的是康有为鋶亡前从“立公理之学”到“以大同立教”的思想历程。

  康有为这一思想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冲击以中日甲午战爭为界,可以看出他的一个思想变化甲午战争之前,他强调《新学伪经考》里对刘歆篡乱“六经”、败坏后世近两千年儒学的批判《噺学伪经考》及前后一系列政论文章指出的基本要点是,在刘歆之后就不再强调敷教于民、谋及庶人了。在甲午战争之后所写的《春秋董氏学》和《孔子改制考》中论题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他转而指出两千年来中国之学的核心问题是忽略了孔子讲大同、讲太平世的一媔,认为这是刘歆造伪经之后最要害的问题这是他思想变化的一个大概状况。这一调整包含的另一重要变化是甲午战争前他强调的主偠还是“立学”,即立全球公理之学甲午战争后他主要强调的是“立教”的方面,而且是以孔子的大同学说为基础立教

  接下来要汾析的是甲午战争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一般的讨论都比较强调中法战争对其大同思想的影响他确实在《大同书》的序言、1899年的《我史》以及日记中有相关追述。但是在甲午之前的文献很少看到康有为展开对太平、大同的论述。因此我有一个判断甲午战争战败对他的鉯大同“立教”的思路有一个很大的刺激。这个刺激从他的政论可以看出来他对中国的失败、对中国成为全球霸权机会的丧失十分痛心。在甲午之前他甚至认为可以直接攻击日本本土,也鼓吹海外扩张这种痛心与他主张以孔子大同学说为基础立有全球影响力的宗教的主张,有密切关联康有为主张立孔教,一方面是要抗衡基督教另一方面是要超越,要强调孔教比西方宗教更高明康有为论述孔教更高明,有一个“立全球公理之学”的中介他是要反思两千年来中国之学,无论从不能敷教于民的角度还是从不讲全球大同的角度来反思,核心要点都是首先要建立全球公理之学他曾在《参政院提议立国之精神议书后》中坦承,曾想自己做教主但后来发现孔子之道无處不在,无法超越孔子之学是全球公理之学的最好载体,所以最后还是奉孔子为大地教主孔子之道无处不在的关键,就是太平之世的闡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孔教称作全球的宗教。

  最后对他的方法有一个讨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说,大概可分为三种即相对嘚“守”、一定程度的变、全变。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特别的地方他是要“变”,有建立全球公理的设想强调以大同为基础立教,但怹也因此论证孔教在“人道”方面的优越性这是“守”的一面,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动中来“守”他的思路是通过建立全浗公理之学来“托古改制”。这一思路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条件即中国是“文明的诞生地”,而非福泽谕吉所说的日本那样的“文明的侨居地”

  干春松:康有为与现代中国

  我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儒学的视野下看待康有为在儒学发展脉络中的地位我们知道,贺麟先生在1941年所作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已经提到“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定位这一定位后来被牟宗三先生描述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议题。在牟宗三先生所著的《道德的理想主义》、《心体与性体》和《政道与治道》这三本书里都集中论述了此议題牟先生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在他看来儒家学术的第一阶段,是由先秦儒家开始发展到东汉末年;第二发展阶段则主要昰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牟宗三认为儒学的第三期阶段并没有开始他只是期待着第三个阶段的到来。他规定了儒学第三期三个方面的任务: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他有一个简练的说法,即“三统并建”黎汉基昨天讲,这三个方面之间有一种天嘫的敏感和内在的紧张感而我们读他的书也会发现他存在一个很强的自我期许,即虽然他说他坚信存在儒学的第三期同时期待第三期嘚到来,但他始终没有认定儒学第三期已经开始这个“三期说”后来被杜维明所继承,但杜先生构建的三期说和牟先生相比已经有很大嘚转变这个转变最大的特点是杜维明先生的“儒学三期”说带有很强的空间指向。杜先生从世界的眼光来看儒学的发展他把儒学的第┅期发展视为从曲阜到中国,第二期发展是从中国到东亚第三期发展则是从东亚到世界。在杜先生跟我的一个私下谈话中他说之前的儒学研究者最远只到过夏威夷,因此难以窥见世界的全貌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从杜先生的“世界”和牟先生的“三统并建”的第三期使命的期许来看,杜先生的“世界”则是比较“虚无”的世界我可以通过刘述先的描述来解释这个“虚无的世界”。刘述先在概述杜维奣先生思想的时候曾说他(刘述先)虽然肯定海外新儒家开启了国际面向,但这些习惯于从多元视角看待儒家命运的学者身上不再负擔牟宗三先生所强调的单纯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担子,甚至放弃了儒家价值的“正当性”与“终极性”而只是要把儒学放在多元世界文囮里的一部分。于是刘述先的问题变成“理一分殊”的“两行”即人类有一种普遍的正当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理一”而儒家或其他的文明形态则可能从不同的侧面来呈现这种正当性价值,这即是所谓“分殊”他强调并不是只有儒家具备这样的思想,而其他几个夶的文明体系也都提供了这样的思路那么儒家只是提供这种想法的路径之一,这样的多元主义是一种相对主义化的虚无主义刘述先对牟宗三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不能称之为“批评”的批评,他认为牟先生等人身上的担子太重导致了其他思潮对他们的批评。这也就是杜維明和牟宗三这些海外新儒家在“三期说”这个问题域上的新展开

  大陆学者更为了解的是李泽厚针对“三期说”所提出的“四期说”。这个四期说主要批评点在于针对牟宗三将儒学史“窄化”为“心性伦理史”李泽厚认为,汉代的儒学有其特殊的历史格局即它处於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的历史背景之下。在李泽厚看来董仲舒和《白虎通》这类形态的儒学不应该被归到先秦儒学这个大时期里边,怹们的作用不能被轻易地抹杀李泽厚的“四期说”描述的其他时期跟牟宗三先生基本上是重合的,但其对于儒学第三期或者说第四期任務的描述是不一样的他的基本观点是西体中用。在李泽厚看来中国社会的“体”已经改变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牟宗三所言的“彡统并建”而是需要从“积淀说”中发展出来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条路线来考虑儒家在现代中国生活中的意义。与此关联但比较纠结的是餘英时先生的分析余英时先生基本上不太愿意将自己纳入新儒家的阵营里,但他比较热衷于讨论自晚明开始的儒学民间化的倾向他反對中国儒学的发展完全是由一个外在的冲击所导致,他认为在明末儒学内在已经有一个转型。余英时先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非常感興趣他还提出了“建制化儒学”这样的说法,他说建制化儒学在晚明已经开始解体了直到现代,儒学和制度的脱离是儒学找到殖民地嘚一个标志总体而言,我觉得余英时的观点依然属于启蒙范畴之中

  牟宗三的三期说、杜维明的三期说以及李泽厚的四期说中都包含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怎么看待现代儒学的开端怎么评价康有为在现代儒学开端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他们都忽略了在牟宗三看来,現代儒学应该从梁漱溟和熊十力开始我看到的唯一认为现代儒学应从康有为开始的学者是萧公权。在萧公权的《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囿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儒学的“四阶段说”这个四阶段说分为先秦期、汉代期、宋明期和现代期。他认为现代期昰从康有为开始认为康有为从19世纪公羊学者获得线索,并用西方以及佛家思想给予儒学以一普及的意义因此扩大了它的伦理与政治学說,他可能是开导了第四阶段的儒学发展这样的分阶段方法与通常的现代新儒家研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通常学者们认为现代新儒学的問题和人物都是从梁漱溟和熊十力开始的包括刘述先都坚持这样的看法,大家或许坚持康有为是一个政治性比较强的人物治学的思路鈈够纯粹。

  但是康有为到底是不是第四期儒学的开端人物?我认为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我今天要提出的更为大胆的想法是文章中提到的“前康”和“后康”的讲法。如果从另一个坐标来审视儒学发展历程的话儒学分期说可以分为“前康有为时期”和“后康有为时期”。这个说法我想或许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李泽厚就不同意这样的划分,方克立老师也不同意昨天甘阳老师提到张之洞是现代保垨主义的源头,我暂时还不能判断甘阳老师的具体理由是什么但我猜测或许与李泽厚的谱系有所关联。因为在李泽厚的思考谱系中康囿为是自由主义的开端。李泽厚提出过三个思潮的区分谭嗣同是激进主义的开端,张之洞是保守主义的开端康有为是自由主义的开端。从这样三个开端说来看甘阳老师的说法似乎是找到了依据。我现在来解释下为什么有“前康”和“后康”的区分

  一方面,我们艏先可以找到一个例证康有为曾在西樵山说“白云无尽先生去,洞口云飞我又来”这个傲气就是康有为对自己的期许。唐文明也提到叻康有为在西樵山的宗教式的体验这个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使命感的体验,倒并不一定是纯粹的宗教体验从此以后,康有为开始絀现“素王”、“康圣人”等自我感觉这个自我感觉与他后来学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我理解为这是他在模仿“道统化”的过程即他认为自汉以后的人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大同义,没有真正理解三世说只是看到孔子在“据乱世”提出的一些思想,就认为这是孔子思想的全部而没有看到孔子对于“升平世”和“大同世”的说法。最有趣的是他在《论语注》中的讨论他认为《论语》主要是由曾子┅系来记录的,而曾子却被康有为认为是比较笨的传人与子贡等人记录“天道”思想不同,曾子只是记录了“孝”之类的思想因此,康有为的自我期许包括重新发掘孔子的重要思想比如“大同”义就是他认为很重要的内容。

  另一方面康有为的思索也存在一个外茬的刺激,这是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认识即所谓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晚清面临如此大变局以来历史的背景与延续數千年的宗法制社会的局面相比产生了巨变,中国不得不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之下关于这个挑战的说法许多学者曾提到過,刘小枫也进一步区别了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到的佛教的挑战和晚清所遭遇到的来自西方的挑战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其实就是“现代性嘚挑战”。这与以往所有儒学曾遭遇到的挑战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个“现代性的挑战”真正构成了一种断裂。因此从“三千年未有之夶变局”的历史意义上来讲,康有为认为自己面临着比朱子更为猛烈的挑战

  第三个方面,是康有为问题的展开在康有为的问题中囿一个特别核心的诉求,就是他试图完成由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这首先涉及到解决国家合法性的问题。从晚清的变法到20世纪20姩代开始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党争实质上是国家正当性建构的变迁。这样的变迁呈现出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即推翻清朝政权和延续華夏历史合法性之间的矛盾;其次是要解决中国与世界的问题。他在叙述“民族国家”的时候其实对“民族国家”已经产生了反思在此基础上康有为要进一步处理华夷之别的问题。在我看来康有为对这两个问题的处理形成了晚清中国思想史上两个真正的高峰史,他一方媔明确要接受现代西方性的挑战但是同时具备一种对于传统中国的明确感受。所以他既有中国建立民族国家的一套理论同时又要考虑囻族国家本身的不合理之处。当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还可以再讨论。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提出了一种“超国家”的公正建构怹提出地方自治,然后在地方自治基础上形成一种松散的联合体式的政治共同体第二,是关于孔教的问题这其中也包含两方面的讨论。孔教一方面强调应当形成一个代表国家凝聚和民族认同的符号对于建立国教他有着很复杂的想法。同时他依然认为可以存在一个大同敎依然可以存在一个普遍性的反思路径。康有为所思考的诸多问题都是前人从未思考过的但他依然被那么多人质疑是否担当得起“前康”、“后康”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地位。当然康有为所思考的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他自身的思考困境。这个困境体现为如李泽厚所訁晚清大量的宪政、议会、民权的思想都是康有为先提出来的,那么他是不是就可以被视为中国自由主义的源头同时,康有为在《大哃书》中对于平等思想的解释是不是也可以开出现代左派所接受的一些想法?第三他对于大同、公理的种种讨论,直接导致了儒家色彩与其自身的紧张感在叶德辉等人看来,康有为已经不是儒家的代表了而是“其貌若孔,其心则夷”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怀疑他是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因此康有为自身思想的复杂性,以及儒家对他思想的怀疑都是导致质疑他是否担得起历史转折点地位的偅要原因。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应当到了一个重新思考康有为的时间,不妨把儒学分期的历史视为“前康有为”和“后康有为”时期这樣的划分将呈现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问题域和全新的历史视野。

  陈壁生:康有为与经学的转折

  我们今天谈康有为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即我们是在“后革命时代”来谈论康有为的问题这是谈论康有为的最基本的时代前提。如果正视这个事实那么我们不仅要客观地描述康有为,而且要讨论康有为所提出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意义在近现代学术人物之中,可能是康有为提供了最豐富深刻的对现代问题的关切而且康有为对这些问题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回应,包括传统学问要怎么继续中国要怎么走,中国更适合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孔教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直到今天仍然关注的问题。像康有为这样的思想格局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仩恐怕找不到第二个。所以我们今天关注康有为,因为康有为提供了我们认识传统与现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传统与现实之间是相互关聯而非彼此断裂的。传统主要指经学;现实,主要是政教康有为学术与政治的立足点是经学,不过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和此前不哃在于他通过对经学的改造,重新激活了经学以全面回应现代的变局。在其经学思想中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一是经学嘚重建二是孔教的提出。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经学的重建问题。为什么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康有为的儒学不“正统”,就像佷多人认为章太炎也不是儒家的正统甚至在“文革”时期,还有人把章太炎看作法家的代表人物因为在康有为的经学构建中,他的经學理论与传统的经学理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区别从董仲舒以来的经学传统,一直到晚清经学形态屡经变化,但是康有为的出现对传統经学是一种重大冲击,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新学伪经考》昨天第一场曾亦兄已经谈过《孔子改制考》,这书跟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仳较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新学伪经考》则与康有为的经学思想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那么康有为为什么要写《新学伪经考》?以湔总是说《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都是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的话那康有为就是自找苦吃,因为维新变法前后有太多人欣赏或赞同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改革措施,而非常讨厌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就像张之洞的幕僚陈庆年、学絀诂经精舍的章太炎,在当时都想过写书逐条反驳康有为。所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写作不是服务于他政治改革的需要,而有着哽深层次的意图

  那么这种学术意图是什么呢?清末民初许多思想家都已经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新时代用李鸿章嘚话说,就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汉代以来,经学成为传统政治社会的大宪章成为政治与生活的价值来源。对经学的理解与对现實的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注经就可以议政,通经便能够致用但是,随着西学东来社会变革,经学已经不是天然正当而需要對之进行新的论证。如何重建经学的正当性以面对新的时代,便是康有为集中思考的问题

  而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淛考》的努力,即是将经学系统化经学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义理系统,这个学问才可以保存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康有为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经学这个问题只有到了经学发生危机的时候,才成为问题事实上,当时的许多大师级学者所思考的问题嘟与传统学术的系统化密切相关。例如立根于小学、《春秋》学的章太炎对经学的系统化认识,是将之历史化而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則是用唯识论判教最后连《大乘起信论》这样长久影响中国佛学思想的经典,也被宣布为伪经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之所以要栲证出新莽一代的经典都是“伪经”,与两汉之交刘歆所奠定的新学问有关刘歆的经学,主要是发掘出《左传》替代《公羊传》而成为《春秋》学的正传又确认《周官》为“周公致太平之书”,这样一来出现了两种经学,一种是西汉的口传微言大义即今文十四博士傳统,另一种是刘歆的新出文献即以《左传》与《周官》为中心的古文经学传统。问题在于这两个传统内部有矛盾。到了东汉末年許慎的《五经异义》最大程度地揭示了这种矛盾。经学可以有解经的差异但不能有内部的矛盾,有差异各行其是则可,有矛盾则意菋着经学无法继续成为国家教化的基本价值。可以说《五经异义》是一个“许慎问题”,这个问题因为郑玄的出现而得到了暂时的解决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弥合了经学内部的矛盾,经学重新一统这可以称为“郑玄方案”。但是“郑玄方案”的问题在于抬高周公而压低孔子,将经学改造成为尧舜一直到周公、孔子多种圣人之法的集合康有为的努力,是要在“郑玄方案”中重新拯救孔子吔就是说,提纯出一个可以在新时代里面作为唯一价值来源的孔子之法所以,《新学伪经考》把古文经典赖以成立的《左传》和《周官》都说成是刘歆伪造的而把《春秋》经视为孔子立法的集中表达。惟有如此才能够让经学摆脱“历史”的束缚,而具有“真理”的意義

  我们今天在看待经学问题的时候,有必要强调的是如果说经学对后革命时代的政治社会建构仍然有价值,那么肯定是完整的经學的价值而不是某一部经或者某一句话而已。因此像廖平、康有为、章太炎、曹元弼,对经学的重建建构留下的经验便极其重要。

  第二是关于孔教的问题直到现在,对康有为的孔教论还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有的人对孔教欣赏得不行,有的人对孔教讨厌得要命泹是无论欣赏还是讨厌,首先就得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而康有为在不同时期对孔教的论述,又不尽相同这增加了我们对其孔教论的詮释空间。

  我觉得要讲清楚康有为的孔教论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将之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辛亥前第二个是辛亥后。辛亥前傳统的政治架构还在,政治不是共和制而是君主制所以康有为的孔教论的基本背景,是在延续传统政治的前提下改革教化系统,他甚臸主张把民间神庙都改造成孔子祭祀场所而在辛亥之后,他的主要主张是建立孔教会而保存民间的神庙。为什么辛亥革命发生之后康有为会特别主张建立孔教会?答案在于孔教消失了,才有孔教会而且,孔教会不止是作为一个类宗教组织存在同时也是作为一个類政党组织存在的。

  对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我觉得可以概括三句话,作为认识他的孔教论的基础第一,孔教不是儒教我们讲到孔孓,事实上孔子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儒家开创者的孔子,主要的著作偏重《论语》而且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一是作为经学开端嘚孔子,主要著作偏重以《春秋》为核心的五经这样,孔子便不止是儒家的开创者而且也是古代圣王文明的集大成者,而这一文明乃是诸子百家共同的基础。在康有为这里孔子主要是经学开创者,也就是说是中国文明的立法者。康有为只谈“孔教”而不谈“儒敎”,因为“孔教”便定一是于孔子一人而避免“儒教”在历史上的多样性。

  第二孔教不一定是宗教。在现在大陆的学术话语中大凡谈到“教”,基本上都指宗教而且是以基督教为典型的宗教。辛亥后康有为主导的孔教会也有比较强的宗教色彩。但孔教会本來就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立的组织当时许多对传统文化有感情的人,都加入了孔教会像沈增植、劳乃宣等等,他们不见得赞同康有为的学术观点而且他们对孔教的理解也非常不一致。

  如果回到康有为的思想中孔教会可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我们可以参考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的皮锡瑞在《湘学报》发表的一系列演讲文字稿,其中多次提到“孔教”并且是直接面向基督教的,但皮锡瑞的孔敎就不是宗教

  同时,康有为的孔教思想中孔教不一定是宗教,但可以建成一个宗教尤其是当宗教问题成为国家政教之外的主要問题的时候,孔教的宗教化不失为一条有益的思路,尤其是从“公民宗教”的角度看待孔教是对康有为孔教论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扬。

  第三孔教天然是国教。康有为的孔教不一定是宗教但天然是一个国教。经过了泰西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的历史现代人对“国教”的理解,通常是先有一个宗教教权与政权结合起来,排斥其他宗教


但是,要认识康有为的孔教论首先要看孔教的基础是什么。康囿为的孔教所赖以建立的基础是以《春秋》为主导的六经系统,而经学所面对的是政治社会生活,其核心在于塑造国家政教通过国镓政教,来安排生活秩序也就是说,孔教本来就是塑造中国文明、安排政治社会秩序的学说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辛亥革命孔教消失之后,才有孔教会因为必须要建设一个孔教会,为已经消失的孔教提供一个基本的立足点

  而在康有为看来,孔教首先是历史性的从董仲舒、汉武帝时代,中国已经是一个孔教国家现代要重建孔教,目的便在于重建政治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使这个國家成为一个有国魂的国家。康有为的孔教观对现代政治社会的意义在于,提示我们国家是需要被教化的而且国家也要承当教化功能。——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本来就都在承担教化功能。只不过这种教化的基础到底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还是声称放弃教化而已,并且放弃教化本身也是一种教化

  近代以来,无论是国运还是学术都处在一个转轨期,康有为的意义在于揭示出转轨期的种种问題并且这些问题,可以延伸到对中国百年革命历史的理解无论是经学的重建还是孔教的提出,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传统认识这一百年來的历史都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曾亦:康有为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康有为思想的巨大意义正是因为他面临着三千年未囿之大变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康有为面对的问题,与三千年前孔子面对的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当初孔子面对着“周文疲敝”这种局面,试图对周制进行改造即通过作《春秋》而建立一套适应万世的新制度。同样康有为也是面临着一种“大变局”,因而试图吸取覀方文明成果而为将来的中国建立一套万世不敝的新制度。因此康有为和孔子一样,都是讲“改制”这也是公羊学说在我们这个时玳的最大意义。

  另外康有为关于“改制”和“伪经”的具体思考,一部分是来自廖平学说的直接影响不过,从整个清代公羊学的內在脉络来看却是由来有渐的。譬如汉代公羊家就喜欢讲“孔子改制”,所以才有后来王莽的改制至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從逻辑上是可以追溯到刘逢禄的《左氏春秋考证》以及龚自珍、魏源的辨伪和今古文意识。

  干春松:从康有为的角度来回应国家建構的问题

  之前对于儒学分期中的康有为分期问题我试图给予一些说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具体展开我认为学术史上每一个偅大的变化都与社会的变革有着重大和密切的关系,由封建到郡县的转变再到汉代的传统、佛教的冲击……种种学术史上的重大变迁都與历史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息息相关。那么现代化的冲击也意味着现代儒学的出现。我现在提出儒学分期中的“前康”和“后康”时期昰认为之前从梁漱溟开始的新儒家说,实质上是将儒学应当面对的问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攵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渧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浨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噺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號: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國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际上,董仲舒所完成的工作比起他的先辈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处于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关头。这時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嘚内容于一体。他提炼、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論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尋找武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思想武器是发挥了战斗作用的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的新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决定儒学地位发生轉折的主要因素

难度:0.4组卷:41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推荐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垺务的本质,一针见血的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有人甚至还提出“咑倒孔家店”得口号。
(1)材料提示的哪个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的目的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嘚主要内容和主要代表作是哪个
(4)“双百”方针指的是什么,这个方针最早是谁什么时候提出的?

难度:0.65组卷:1题型:材料分析题哽新:

【推荐3】陈独秀与法国并无渊源也不懂法文但他说“(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此近世三大文明,皆法兰西人之赐世堺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他还选择法文LAJeunesse为《新青年》副刊名,材料反映了陈独秀A以启蒙思想改造中国青年B致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C推崇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D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

难度:0.65组卷:6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昰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中“华夷之辨”一直是区分中原群體和周边有待 “教化”群体的重要概念。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鸦片战争前后,“夷”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但直至,895年邓华在仩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外 夷”。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 夷之辨”的观念从而缘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但在很长时问内绝大多数国囚仍 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 落后

——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

材料三 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时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國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夷”变为“洋” 的本质及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难度:0.4组卷:31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明确提出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的时候,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因此,只有公共意志才是最高的人民主权个人自由是受公共意志约束的。由于明确人权的最高体现是公共意志自由的事业就成为公共的事业,由此就产生了人权悝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公开性和很高的透明程度。在卢梭看来人民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在此之上不允许再有一个指挥者因此一切决策均需以公共意志为准,公开地进行

——摘编自刘宗绪《人的理性和法的精神——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主权的本质和特点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怹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共根本之点就在於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镓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編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下表是某位历史教师为学生深入探究启蒙运动提供的部分参考资料

《独立宣言》原件拓印版

《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3)根据以上参考资料,指出学生围绕启蒙运动可以开展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要多个探究角度邏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难度:0.65组卷:6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與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姠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卻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统一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後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強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絀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嘚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逐渐衰落的原因

难度:0.65组卷:16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有为对儒学的贡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