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军有哪一个军几个师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集团军
我的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5集团军
简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集团军,其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的红六军。现在的建制于1985年编成,由陆军第36军、第37军、第65军、第69军合编。原代号为51056部队,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6455部队。属北京军区,军部驻地为河北省张家口市。编制& 1985年陆军第65军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辖步兵第193师,第194师,撤销步兵第195师,编入炮兵第14师、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3、第4师。原第69军步兵第207师调入该集团军。1990年,为加强首都地区的安全保卫力量,以守备第4师为基础(以及守备第3师一个团)组建武警北京市第2总队(1999年再与北京市第1总队合编为武警北京市总队)。 1992年,守备第3师撤销。1998年后,步兵第194师,第207师改编为摩步旅,坦克旅改装甲旅。2003年,第24集团军撤消后,装甲第一师、摩步第196旅转隶65军,摩步70师缩编位第70旅,原65军194旅、207旅,装甲旅撤消。现陆军第65集团军下辖:军直部队:军直通信团:军直工兵团:军直防化团:舟桥第85团机械化步兵第193师:第577团第579团装甲团炮兵团高炮团摩步第70旅机步第195旅摩步第196旅装甲第1旅炮兵第14旅高炮旅荣誉红一师——步兵第193师基层建设模范连——步兵第193师装甲团装甲步兵营第3连大功团----步兵第579团基层文化模范连-----步兵第579团三营机枪连沿革1930年1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的赤卫队(赣西工农游击第2大队)合编为红六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后陈毅代)、政治部主任毛泽覃。下辖第1、2、3旅,不久改为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李人林;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曾炳春;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刘作述。全军共2000余人。1930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整编为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牺牲后徐彦刚代)、政治委员陈毅(后蔡会文代)、参谋长周子昆。全军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刘作述。11月,三个纵队分别改为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
1932年8月,第八师撤销。12月,中央红军取消军级建制,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七、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部队成立后,作为主力参加了中央红军历次重大战役行动。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1月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并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937年12月,独立第一师整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进行分兵发展,第一支队所属部队先后脱离建制,第1支队撤销。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先后改编为冀察纵队第6旅、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4旅。1948年9 月,第4旅与由晋察冀、冀察热辽军区地方部队编成的华北野战军独立第1、第2旅合编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下辖第193、第194、第195师。此后,该部先后参加了平津、太原战役。1949年6月随第19兵团归第1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任务,参加了扶眉、陕中、兰州、宁夏等战役。1951 年2月第65军入朝作战,1953年9月第65军回国,驻防河北张家口。1958年,第195师改编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建筑53师,进军罗布泊。该军参加了1981年9月华北军事大演习。1985年9月陆军第65军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撤销步兵第195师,编入炮兵第14师、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3、第4师。原第69军步兵第207师(前身为1949年9月国民党军绥远起义部队,1952年第36军107师、第 37军110师合编为第69军107师,1969年改为第207师)调入该集团军。1989年5月集团军部队参加执行北京戒严任务。1990年,为加强首都地区的安全保卫力量,以守备第4师为基础(以及守备第3师一个团)组建武警北京市第2总队(1999年再与北京市第1总队合编为武警北京市总队)。&1992年4月,守备第3师撤销。1997年6月,步兵第193师587团3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1998年9月,步兵第207师、194师改编为摩步旅。2003年,第24集团军撤销后,装甲第1师、摩步第 196旅转隶65军,摩步70师缩编为第70旅,原65军194旅、207旅,装甲旅撤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解放军的陆军中,第65军无论是历史和战绩都不显赫,装备也一般。在六十年代末的中苏对抗时期,65军被赋予阻击由中蒙边境可能入侵的苏军地面部队,装备了大量的反坦克炮,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周遍战略态势的变化,第65军列编为简编集团军,军以下只有第193、194两个师,装备与同在一军区的第38、27集团军相比,简直也是天上地下之别。&& & & &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七七团前身---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之前身,系由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沿革下来的一部分,经逐次改编演变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新三团之三营与原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的三个营合编所组成。&& & & & & & & & &&& & & & & & & &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为团结抗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尔后即随同主力开赴华北,创建并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九月下旬至十月,独立团先后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腰战阻击战、冯家沟伏击战以及连克涞源、广灵、蔚县、浑源、阳原、易县等七城的胜利后,当地群众踊跃参军,独立团扩编为独立第一师,下辖第一、二、三团。同时该团指派部分干部和骨干分队发展地方武装。独立第一师“一参谋”(相当作战科长)肖应棠率领两个步兵排、一个侦察排和部分班排长为基础组建了来源支队。同年十一月七日,独立第一师奉命兼称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十二月间,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各军区之正规部队番号一律改称支队、大队,独立第一师第一、二、三团改称为第一支队第一、二、三大队。一九三八年三月第一支队以以第三大队(即老三团)为基础,组建了邓华支队,调往平西斋堂,后与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同时,又抽调第一、二大队的部分红军干部、骨干与涞源、灵丘、上寨等游击支队合编成新的第三大队(后又改称新三团),大队长邱蔚、政委肖峰。同年七月,原北平地下党创建的平郊游击队--“国民抗日军”,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之第五支队(兼第五军分区)与第一军分区合并。八月,原第五支队战斗部队与原新三团之三营合编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由原第五支队第一总队长纪亭榭任团长。原第二团政委袁升平任政委,原新三团的一、二营,原新三团的三营(即原涞源支队)与第五支队三营两个连编为第三团的三营。组成第三团之前身部队--新三团三营是一支有光荣历史的部队,他们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锻炼。曾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及蔚县窑子头伏击战等勇歼日寇的斗争;--第五支队前身是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时,由北平市地下党组织的一些共产党员、青年学生等组成的“国民抗日军”,他们首先乔装夺取了北平的第二监狱,并在平郊的天门沟、妙峰山等战斗中打击了日寇;改编第五支队后,又在易县二道河伏击日军歼敌三百余,尔后重返平西地区屡立战功。合编为第三团后,该团迅即展开对日伪军英勇作战,打伏击,拔据点,反扫荡,进行了殊死拚搏,并不断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该团曾参加过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歼灭战,和歼灭日军井田士官警备大队的东团堡攻坚战等主要战役战斗,取得了光辉的战绩。一九四五年十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野战第六旅第十六团。一九四六年三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十团。在解放战争中,该团曾参加赤保卫张家口、绥远、正太、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保北,进军察南、热西,转战冀东、平绥路等战役战斗,尤其在清风店战役西南合战斗中战绩显著,全团集体荣立大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第六十四团。&&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和刘道生纵队各一部组成的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华北军区第2兵团独立第1、第2旅于1948年9月合编组成的。& & & & 1949年2月,第8纵队改称第65军,隶属于第19兵团建制,邱蔚任军长,王道邦任政治委员,萧应棠任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克斌任副军长,蔡顺礼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辖第193、194、195师。& & & & 步兵第193师& & & &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3师,许诚任师长,龙道权任政治委员。该师前身是著名的红1师,抗战期间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1937年10月扩编为独立第1师。1937年11月,改为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抗战胜利后,以1分区机关大部和所属3个团组建冀察(郭天民)纵队第6旅,1946年3月晋察冀军区整编,6旅改为第2纵队第4旅。1948年11月,4旅调入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为第22旅。193师基础较老,战斗力强,为华北军区头等主力师。在解放战争中,曾参加保卫张家口、绥远、正太、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保北,进军察南、热西,转战冀东、平绥路,鏖战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共歼敌38990人。577团、579团在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中表现突出,双双荣记集体大功。3师随65军入朝参战,毙伤俘敌9000余人(其中俘虏86人),1953年10月回国。1981年参加北京军区在张家口地区组织实施震惊中外的现代战争条件下代号为 “八○二” 大演习。日以579、578团为主体组建两个302反坦克导弹方队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3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7年6月,578团3连(现师装甲团装步营3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是新时期全军著名先进连队。1998年8月体制编制调整,193师下辖步兵第577团、579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 & & 步兵第194师& & & &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4师,赵文进任师长,袁耐东任政治委员。该师前身是1944年11月组建的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第 15军分区。1948年1月,以15分区机关及所属警备第1、5团和冀东独立团为基础,组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师。1948年5月,该师调归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建制。8月,该师改称华北军区第2兵团独立第1旅。1948年11月,独1旅调入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为第23旅。194师团以上干部多为红军干部,营连以下干部都经过抗战洗礼,基层士兵都是冀东子弟兵、翻身农民,部队纯洁,进步迅速,敢于刺刀见红,580团、582团曾被荣记集体大功。该师在1948年配合东北作战的“牵牛战役”诸战斗中表现优秀,逐步锻炼成英勇善战的劲旅。后参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1951年2 月至1953年10月,194师随65军入朝参战,歼敌9482人,涌现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1981年参加北京军区在张家口地区组织实施震惊中外的现代战争条件下代号为 “八○二” 大演习。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4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8月体制编制调整,194师缩编为步兵第194 旅。2003年该旅撤消番号。& & & & 步兵第195师& & & &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5师,阮平任师长,史进前任政治委员。该师前身是1948年9月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6、40、 20团为基础合编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独立第2旅,1948年11月,独2旅调入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为第24旅。后参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195师随65军入朝参战。1953年10月回国。1960年10月该师拨归工程兵建制,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2 师。1985年全军整编,以该师为基础组建总参工程兵工兵第41旅,多次参加赴外维和工程任务。195师583团曾改为工程兵建筑52师108团,后为工兵第16团,1982年时归65军代管,1985年整编后正式改为陆军第65集团军工兵团。& & & &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95师成立于l969年10月,北京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将工程兵第4工区改编为陆军第195师,隶属陆军第65军建制。1985年全军整编时撤消番号和建制,以该师师部及部分分队、65军坦克团、守备3师坦克营合编组建陆军第65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坦克旅改称装甲旅,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陆军第65 集团军装甲旅撤消。&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七八团前身--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第二十五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五团之前身,系由原“抗日救国第十路军”经我晋察冀军区改编为游击第三支队,后又改编为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的第一、二团所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战初期,河北省的定(兴)、易(县)、涞(水)、徐(水)地区一些爱国人士和旧军队的退伍军人,自发地组织了一支“抗日救国第十路军”的武装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地下共产党员李雪炎同志带领一支游击队和张琴南同志(未暴露共产党员身分)领导的游击大队,也先后加入了这支队伍。一九三七年十月,我党派人与“十路军”取得联系,晓以大义,经过我党的帮助使这支部队坚持了抗日的道路,与日伪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一九三八年间曾一度攻入敌定兴城,此后部队发展很快,至四、五月间已发展到五千多人,但部队成分日益复杂。为进一步争取改造这支部队,晋察冀军区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将其编为冀中游击第三支队,党派王达同志与李雪炎同志一起改造这支部队的工作,并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后又陆续派进一批红军骨干和进步学生逐步充实、壮大了党的力量。一九三九年一月,游击第三支队奉命警戒易县、定兴、涞水方向,配合了军事解决阴谋叛变的原“七路军”孟阁臣部。同年二月,整编为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下辖第一、二、三团。九月,将第一、二团合编为第二十五团,支队参谋长宋学飞兼任团长,张如三任政委,建团后,该团立即调整党的组织,配备基层干部,加强政治工作,集中两个多月进行整训,使部队军政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尔后投入反扫荡、打游击等战斗。同年秋,独立支队又改编为第五支队后,再经集结整训,不断改造教育,并逐步清除掉内部投机动摇、投敌叛变分子,巩固了部队。此后通过与日伪军反复作战的锻炼和考验,战斗力日益增强,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一九四○年七月,晋察冀军区整编,撤销第五支队番号,第二十五团直属第一军分区领导。在抗日战争中该团先后参加过井儿峪阻击战,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百团大战”,夜袭乌龙沟,火烧上阵驿,座山岭反偷袭,浮图峪、小河子、南城司伏击战,骆驼岭防御战,解放广灵城,围攻塘湖,双峰反偷袭等战斗,不断取得胜利,并逐步成长为主力团队之一。一九四五年九、十月间,该团在保卫张家口之战斗中,协同兄弟部队于柴沟堡地区将企图夺占张家口之敌击退,并在兄弟部队协同下,攻占了渡口堡,取得毙伤俘敌四百余人之胜利,迫敌退回绥远。一九四五年十月,该团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野战军第六旅第十七团。整编后,即奉命参加绥远战役,在强攻隆盛庄和坝口子阻击战斗中,又连获胜利。一九四六年三月,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十一团。随后,该团在冀察军区政委刘道生率领下,到张北、康保、多伦等地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肃清了匪特,并帮助地方建立起八处村、区人民政权。三连成绩尤为突出,被张北县人民政府及当地群众赞誉为“天下第一军”。在解放战争中,该团先后参加过怀来防御、正太、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保北、进军察南、转战热西冀东、平绥路等战役战斗,屡立战功。尤其在怀来防御,奔袭于泥坑战斗中,该团领导黎光团长、刘克宽政委、王栋主任等亲自背送伤员,发扬我军官兵一致,团结战斗的光荣传统,经艰苦奋战,消灭顽抗之敌。在正定战斗中,战绩显著,全团集体立功。在清风店战斗中协同兄弟部队,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嫡系第三军的胜利。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第六十五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七九团前身--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第四十团&& & & & & & & & & & & & & & & 原平北军分区第四十团之前身,系由原陕北红军第二十八军沿革下来的一部分,经逐次改编演变发展而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为团结抗日,红二十八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O师七一六团之一部,尔后即开赴晋西北创建并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九月二十八日,第一二O师以第七一六团二营为基础组建了宋时轮支队,一九三八年五月由雁北调往平西斋堂地区与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组建的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同年十月第四纵队从冀东撤回平西整编,宋支队改编为第十二支队,下辖第三十四、三十六、骑兵大队。一九三九年一月冀热察挺进军成立,第四纵队撤销后,第十二支队及平西游击支队一部编成第九团,其三营主要由平西支队编成。一九四O年一月,钟辉琨、刘汉才率领第九团二营八连及原在昌平县沙塘沟发展的游击队员三十余人由平西挺进平北,到昌平县后七村建立了平北游击大队,辖两个中队,并立即展开游击作战,首先在十三陵七孔桥附近伏击消灭日伪军二十余人,我无一人伤亡。尔后又进行了攻占敌长陵、留宾堡伪警察署,莲花滩、柳沟等三中队。同年四月,扩编为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刘开锡,政委钟辉琨。同时,挺进军军部警卫连送平北工委书记苏梅同志进入平北,尔后奉命编为该支队第四中队,并攻克千家店、杨木栅子伪据点。同年七月,该支队在第十二团一个营的协同下,全歼了盘据要十三陵一带的高双成股匪三百余人。一九四一年二月,该支队一大队三个中队,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援和县大队的密切配合下,粉碎了日军第二混成旅团三个小队、一个炮兵中队一百九十余人及沙城、长安岭据点伪军二百余人对我阎家根据地之进犯,我以一部兵力诱敌主力“追击”,使敌后尾炮兵中队失掉步兵掩护,我集中多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围攻,激战二十分钟将敌全部歼灭,缴山炮两门,轻机枪三挺、步枪四十余支,当敌主力回援时,我已撤出战斗安全转移。此战胜利,打击了敌之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士气,获得晋察冀军区通令嘉奖。同年三月,该支队钟辉琨政委率两个中队,夜袭敌三道川驻所,击毙日本指导官山田等二人,俘伪军三十余名。同年五月,平北军分区段苏权主任指挥该支队一大队两中队,攻克崇礼县狮子沟蒙警察据点,击毙日本指导官渡边,俘伪警察署长以下三十余人,缴战马四十余匹。尔后,组建了自己支队的骑兵连。此后,该支队步、骑配合不断发动群众,杀汉奸、除恶霸、打击日寇,积极展开破敌交通通讯设施,伏击敌运输车队等游击活动,并运用巧妙的游击战术,时而化整为零,以麻雀战、地雷战,声东击西四处袭扰敌人;时而集中兵力,寻机攻敌据点或打击伏击积极消灭日伪军。经过连年奋勇作战,在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连续击破日伪军多次“围剿”和“扫荡”,予敌以重大杀伤,并开辟、巩固、扩大了以龙关(现赤城)县大海坨为中心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平北游击第一支队也在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两千多人的武装力量。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一九四二年二月在赤城县前孤山村整编为平北军分区第四十团,团长钟辉琨、政委王启刚,下辖两个大队,六个步兵连,和一个骑兵连。与此同时,挺进军以第九团三营,和原宋支队骑兵大队一个连及部分红军骨干为基础,组建了第八团,与第四十团合并,团长詹大南,政委曾威,随即挺进平北。至同年八月,撤销第八团所属之二、三连(即原第九团三营之两个连)并入该团。原第八团一连改编为军分区特务连,后又调归第四十团。同年夏秋,该团骑兵两次攻打大囫囵,缴战马一百余匹,得到发展壮大,组建了骑兵大队及骑兵第二连,仍属四十团指挥。此后,全团迅即投入反扫荡、反蚕食作战,抗击了日寇发动的大规模“扫荡”,度过严重困难时期。一九四三年,我军转入发展和发动局部反攻后,该团转战长城内外,协同兄弟部队进行攻坚拔点、围点打援、奇袭、伏击战,积极主动打击敌军,先后进行了上仓、王家楼、蔡家窑子、浩门岭、张四沟、大梁底等战斗,连续取得胜利,尤其是十一月北栅子村战斗,连续取得胜利,& & &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八○团前身---宁河县大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六年五月,第十五军分区派武宏同志带三名连排干部和十名班长到宁河县发展武装,先后建立了八个区小队。为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六月由各区小队组成宁河县大队,武宏任大队长,县委书记石青兼任政委。六月下旬,在八亩坨子驻地,突遭敌一个营的进攻,部队沉着应战,以一个班顽强阻击敌人掩护大队迅速撤离,转危为安。此后,该大队偷袭了敌北塘盐场,取得初步胜利。九月间,蓟县大队一个连,盐民支队一个连调归宁河县大队。十月初,该大队要小赵庄伏击从芦台外出抢粮之敌,毙伤敌二十余,俘敌九十余名。十一月,配合兄弟部队参加攻占宝坻县城。一九四七年二月,在宁河西塘坨村西大庙,毙伤俘敌“伙会”一百六十余人。四月,配合第五十九团攻打了塘沽新河美军弹药库和飞机场,该大队毙伤美、蒋军六十余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五月,要金钟河岸盐碱滩遭遇战中,消灭了伪宁河县长王少朋率领的伪保安队二百余人。战后,该大队扩编为五个连。十月,以宁河县大队为基础与蓟县、遵化、宝坻等县部分地方武装合编,组建为第十五军分区警备第一团,团长武宏、政委刘卓群。十月下旬,该团奉命参加香(河)武(清)战役,首先围攻河西务伪保安团,并夜袭南北蔡村之敌。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围攻武清县城,取得胜利。接着又进行了破敌交通,北孙庄伏击、亮甲店截击、孔雀店追击等战斗,累计毙伤俘敌一千五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恢复和扩大了解放区。第十五军分区根据该团两月战绩,予以通令嘉奖,并经报请冀北军区批准,给予该团集体记大功一次。该团虽历史较短,但自组建以来,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壮大力量,通过多次战斗锻炼,军政素质提高较快,机动灵活,战绩突出,很快发展成为第十五军分区的主力部队之一。一九四八年一月,该团奉命改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五师第十三团。八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一旅第一团。此间前后,该团在转战冀东、平绥路等战斗中,又取得良好战绩。同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六十七团。&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八一团前身---热南独立营&&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为坚持热南地区斗争,由青龙支队、兴隆支队和平泉县大队等组建了热南独立营。一九四七年二月,以该营为基础,扩编为热南军分区警备第二团,团长莫异明,政委郑紫明。六月,再次扩编为热南军分区独立团(大团)。扩编后,该团立即投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摧毁敌伪组织,打击还乡团等战斗。六月底,在小寺沟乘敌不备,夜袭敌新六军一个团的先头营,战斗中,一连排长张振远带领战士偷袭了敌指挥所,打乱敌指挥并勇猛杀敌,荣立特功。七月间根据形势变化,部队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频繁战斗,相机攻取敌小型据点十六座,消灭敌四百余人,摧毁敌伪政权一百五十多个,动摇了当地敌伪统治,扩大了游击区。八月,该团一营在大龙须沟,伏击了伪保安二团等部约千余人,毙伤俘敌三百余名,创造了以少胜多战例。八月二十三日,在宽城突围战中,击破敌第十三军第四师及保安团等约四个团对我宽城的包围和进攻,予敌以重大杀伤,并掩护了我热南军分区和县委等领导机关安全突围转移,使战斗转危为安。战后部队撤至碾子峪休整。该团在短短的一年中英勇作战,不断增强战斗力,很快发展成为热南军分区的主力团队之一。十一月,因合并军分区,该团奉命改编为冀东军区独立。十二月,在滦东破击战中,该团进至滦河东北的昌黎、潘官营、北戴河之间铁路沿线地区,完成了破交与箝制敌军任务,并协同友军在留守营以北的前后山,阻击了敌第九十二军二十二师,该团击退敌十余次冲锋,消灭敌二百余人,尔后在潘官营、张家庄一带配合友军围歼敌第二十二师一六八团,消灭该敌大部。该团组建以来,经多次奋勇作战锻炼,部队战斗力不断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战绩。一九四八年一月,该团编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五师,改编为第十四团;八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一旅第二团,此间前后,该团在转战冀东、平绥路等战斗中,又取得良好战绩。同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六十八团。&&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八二团前身---丰滦抗日支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冀东暴动队伍工人总队之部分骨干及丰滦县一些区小队、公安队等地方武装,于一九四三年间组建了县武工队,同年十月改编为丰滦县基干队,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一九四四年上半年,先后在柏各庄、孙塘庄、黄坨、葛代坨战斗中伏击日伪军取得胜利。同年冬初,又掩护了在南坨开会遭敌包围的县、区干部安全突围,此外,还不断进行游击袭拢活动,破敌交通,保卫我基层政权,并在斗争中逐渐壮大队伍,至同年十二月扩编为丰滦支队,支队长吴玉山。支队成立后,立即展开与日伪军频繁作战,先后进行了李家寺、牛东庄、喑牛淀、生离庄、井离庄、周里夏庄、小营、宋营庄等大小战斗一百余次,共毙伤俘敌七百余人,此战对转变路南斗争形势起了重要作用。同年八月,日寇投降后,驻唐山吉祥桥伪治安第二十五团一个团一个连拒绝缴械,该支队向负隅顽抗之敌发起攻击,并全歼该敌,我无一伤亡。九月丰滦县改为滦县,丰滦支队改称滦南支队。十月二十五日,滦南支队在塔坨镇奉命改编为冀东军区第四十八团(后改称第十三军分区警备团),初编四个连,团长刘守仁、政委李文光。十一月上旬,该团首战王店富庄,歼敌第九十二军一个多连,尔后在岩山、马鞍山、菱角山一带保卫滦南、乐亭两县民工修复被水灾冲垮之滦河大坝。二十三天中作战十三次,重创蒋匪军一个团,尤其在菱角山伏击全歼敌一个营,迫敌不敢再轻易骚扰,保证了修坝工程顺利完成。一九四六年初,丰南支队三个连归该团编为第二营;同年八月,第十三军分区警卫连调归该团编为第三营八连。八月中旬,该团奔袭围攻敌小营据点,全歼守敌七十余名。同年十二月,敌第九十二军及第九十四军四十三师等部向我昌(黎)滦(县)、乐(亭)地区大举进攻,企图围歼该团及当地人民政府。鉴于敌强我弱,该团乘夜主动转移至敌后战斗。敌扑空后,疯狂采取所谓“拉网扫荡”的恶毒方法,将两万多群众和地方干部驱赶到柏各庄西南的苇泊中,时值寒冬又降大雪,群众冻饿而死八十余人,情况十分悲惨,敌又扬言要火烧苇塘,被围群众焦急万分。该团遵照第十三军分区“要不惜一切代价解救人民”的命令,立即进行战斗动员,并采用“围魏救赵"之战法,全力以赴同时围攻敌喑牛淀、黄坨、柏各庄等重要据点,诱敌放弃被围难民,急速回援,此时,该团预先组成的营救小分队乘机深入苇泊掩护受难群众和地方干部安全撤离,当敌寻我决战时,该团已安全转移。一九四七年春,该团挥师路南,收复失地,连续攻克铁路沿线多处碉堡及大石佛庄、茨榆坨、钱家营等伪据点,在转战奔城运动战中于谷家营,双柳树村歼敌一个中队。尔后又在曹营、潘庄、刘庙、赵庄伏击叛徒张子川带领外出抢粮部队,毙伤俘敌二百八十余人。同年三月,蒋匪军及地主豪坤、还乡团等相互勾结,向我滦南地区和第十三军分区领导机关连续袭击,情况十分危急,当时该团一、三营正在乐亭作战,奉急令迅速返至滦南,全团会合后与敌展开殊死拚搏,通过油庄房等几次进攻战斗挫败了敌人,保证了指挥机关的安全。为此该团受到冀东军区首长通电表扬并给予全团集体通令嘉奖。战后,昌黎支队一个连调归该团编为第九连,健全了全团编制,兵员达二千五百余人。九月三日,该团二营在冬庄附近将敌第一六六团二营一部包围,激战四小时,全歼该敌,毙伤敌九十余名,活捉敌副营长以下四十九人,受到冀东军区嘉奖。丰南县委给予该营记功一次。十月二十一日,该团先以为三营围攻刘石各庄据点,诱使乐亭之敌来援,当敌进至高家店时遭我伏击,一百三十余人全部被歼。九、十两月,该团在昌黎、乐亭、丰南地区主动出击,连续进行了吕家庄、大冬庄、公官营、将军坨、石硫佛等二十余次战斗,连克敌多处据点,毙伤俘敌一千余人,并在刘石各庄、高家店围点打援,伏击全歼敌第九十二军一个连,沉重打击和消灭了敌之有生力量,保卫了秋收。当地群众纷纷要求给该团立功授奖,冀东军区根据该团两月战绩和当地人民的愿望,给予该团集体记大功一次。十二月,该团二营奉命扩编为第十三军分区警备第三团。昌黎翻身营调归该团编为第二营,同时接收昌黎、乐亭新兵七百余人,扩编第四、八、十二连。经短暂整顿,即开赴滦县以东地区参加破击战,此时,敌又集中两千余人进犯滦南地区,为保卫根据地,该团立即回戈向敌出击,在小集村与敌激战一天,毙伤俘敌二百二十余名。二月,该团奉命改编为冀东军区独立第七团,经短期整训后,六月在遵化以东地区平息了“盘古道”反革命暴乱事件。该团前身组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经长期作战锻炼,部队军政素质提高较快,战绩比较突出。一九四八年七月,该团编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五师,改编为第十五团。八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一旅第三团。此间前后,该团在转战冀东,平绥等战斗中又取得良好战绩。同年十一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六十九团。&&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八三团前身---北票支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六年初,蒋匪第九十三军侵入北票一线,对我热东解放区威胁很大。因此,迅速发展人民武装,打击敌伪土匪的袭扰,保卫家乡,已成为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冀察热辽军区第二十一分区党委根据形势的需要,即以原有的一个区小队为主,召集翻身农民发展成为县支队,名为新北支队。同年三月,更名为北票县支队,名为新北支队。同年三月,更名为北票县支队,队长姜祥兴,副政委林天灿。初编两个连,缺乏武器,战斗力尚弱。为使部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月底奉命载进北票县城周围活动,肃清敌地方武装与日伪残余势力,并在对敌斗争中实现“以战教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七年一月,北票县支队抽调各区小队人员编成三、四连。活动于海州,义县、北票、朝阳各沿铁路地区,积极破交打点,配合主力作战。同年十月间,于拉木营子歼敌地方武装大刀会八十余人。十一月,随着形势和发展,北票支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分区抽调三个小队与北票支队合编成二十一分区独立第一团,团长彭忠山,副政委李忠清。初编为两个营。翌年一月,由北票新兵营及朝阳回民支队,编组成第三营。&&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独立第一团于驻地东官营(北票北)获悉北票守敌有外窜模样,该团即收拢部队向北票进攻。二十九日下午,先头两个连进抵北票后,发现敌已逃窜。当即转奔海州方向,连夜兼程迅猛追击,于三十日拂晓在齐米营子、拉木营子地区追上该敌,部队从行进问立即发起攻击。此时,我独立第三师亦预伏该地,从东西两面予敌突然打击。敌遭我前后堵击,首尾无法相顾,顿时大乱,虽极力挣扎,终无法突出重围。经激战六小时,我独立第一团协同独立第三师将敌全歼。这次战斗,仅我独立第一团即歼敌三百余,俘敌百余。&&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八年三月,独立第一团于台子山阻击由海州北逃之敌,歼敌第九十三军×师一部。战后于朝阳寺地区休整,并整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四十六团。七月奉命进关,九月于遵化地区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二旅第四团。同年十一月于易县地区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十四旅第七十团。&&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八四团前身-建西支队和赤西支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胜利后,热中地区汉蒙封建势力较大。一九四六年一月,蒋匪第十三军占据平泉、凌源等地后,敌伪气焰更为嚣张。在此形势下,我地方党积极发动热中地区广大翻身农民“参军建政,保卫家乡”,大力扩充我地方武装。一九四六年三月,我热河警备团在建平地区抽出部分干部,在当地招收青年农民,编成建西支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寇投降时,我在大西牛接收了日伪武装一部,编为赤峰县大队,不久大部叛变,剩下一个连和一个排返回赤峰。经过整顿,由各区小队补充兵员,重新编成赤峰县支队。一九四六年七月,王爷府蒙族支队一个连编入赤峰县支队,不久扩编至六个连。九月下旬,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上级决定将赤峰县支队分成赤东、赤西两个支队。以原赤峰县支队的一,二连和蒙古连编成赤西支队。翌年六月,围场县支队的两个连编入赤西支队,部队得到了扩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建西、赤西两个支队成立后,积极活动于赤峰、建平、承德、隆化,围场广大地区,执行剿匪、扩军建政等任务,为开辟和巩固热中解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热中地区斗争的需要,一九四八年二月,建西、赤西两个支队在王爷府奉命合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九分区独立第二团。以建西支队为基础编成团直及第一营,赤西支队为第二营。副团长陈旺、政委王斌。三月间,又奉命改称为冀察热辽军独立第四十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八年六月初,我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四十团于平泉战斗后,奉命进至承德东北三十多里的头沟地区参加围困退守承德之敌第十三军。该团在上级统一部署下,加紧构筑工事,组织防御,阻敌突围逃跑或东援锦州。六月七日,我工事尚未完成,敌第十三军第四师与土匪团队约四个团的兵力,向我防御阵地发起进攻,企图突出市郊。当日清晨,敌先头部队逼进黄土梁子、黄家营子南侧,随后敌炮兵集中火力向该团及友邻独立第一师防御阵地猛烈轰击,继之,其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向我发起冲击。我独立第四十团正面抗击了敌人约两个团火力的突击。战斗极为激烈。激战六小时,毙伤敌三百余人,我伤亡七十余人。下午二时,我前沿部分阵地被敌突破,部队奉命转移至头沟小河以北地区占领有利地形,继续抗击敌人。敌付出了巨大代价,只进至头沟小河南岸,遭我火力所阻,无法前进。战至终日,敌伤亡惨重,仅前进了两公里,最后退回承德。&&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头沟战斗,是我地方团队抗敌正规兵团优势兵力进攻的优秀战例。这次战头,打击、消耗、疲惫了敌人突围的企图,为我军主力最后攻占承德、解放热河全境争取了时间。该团经过头沟战斗的锻炼,取得了对敌正规军作战的一些经验,为部队向正规化野战兵团的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八年九月,该团于遵化地区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二旅第五团,同年十一月,于易县地区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一团。&& & & & & & & & & & & & & & &   步兵第五八五团前身---丰润县大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战胜利后,我冀东主力部队大部分挺进东北。为了坚持斗争,我冀东党迅速组织与扩大人民武装,巩固地区,保护政权,迎击敌人的进犯。日寇投降初期,冀东党就预先组织民兵团去东北领取武器。一九四五年九月间,领得大批枪支返回冀东,即分配给各县装备民兵和县大队,我五八五团前身丰润县大队即于此时成立,初建时编成两个连。十二月间,军区为加速县大队的建设,增加骨干,派延安教导二团的十多名干部来队工作,由谢文祥任大队长,唐继周任副政委,全队的领导力量显著增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六年二月,丰润县大队从各小队中抽调部分兵员,编成第三连。同年七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为了保卫人民政权,广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丰润县在玉田、丰润地区先后招收了七百多名青年农民,组成了第四、五、六连。至此,县大队已发展到了六个连。&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七年十月,丰润县大队奉命编为冀东军区第十五分区警备第三团,团长傅克刚,副政委孙扬,政治处主任任窦奕。初编为两个营。一九四八年一月,警备第三团整编后改称为警备第二团。三月,由分区领新兵四百余名,增编了第三营。四月,警备第二团又改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十团。该团成立后,在配合地方工作,巩固人民政权,支援主力作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八年夏,我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东进至冀东、热南一带箝制傅作义部向东北战场增援。我冀东地方部队积极活动,打击与疲惫敌人,为主力出击创造战机。某日夜,我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十团发现贾家庄有敌第九十二军一个侦察连单独进行骚拢,与其主力尚距十余里,孤立无援。该团不待上级命令,经过简短动员及准备,即向贾家庄开进。经过一个小时的急行军,便将敌侦察连包围于贾家庄,遂即展开攻击。在战斗进行间,敌主力一部来援,与我担任警戒的一营接触,因敌兵力过大,一营除以全力抗击外又组织四十余名骑兵于冀侧佯动,虚张声势,使敌无法查我虚实,不敢轻进。待其查明情况后,我已争取了时间,胜利地结束了战斗,将敌侦察连一百四十余人无一漏网地全部歼灭。&&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四八年九月,我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十团即奉命集中于遵化地区,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二旅第六团。同年十一月易县地区,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二团。&& & & & & & & & & & & & & & & 第65集团军第70摩步旅简史&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陆军第74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正规部队。其前身是日诞生于河南卾豫边区的桐柏山红军游击队,并于1937年10月扩编为豫南红军独立团。&& & & & & & & & & & & & & & & 2, 1938年1月,在彭雪枫和张震的组织下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日,在安徽定远,以第4支队第8团,挺进团和第3游击纵队为基础,组成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并转战于津浦铁路以东。40年8月5支队8团,10团进入淮宝地区开辟了根据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941年2月,5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5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辖第13,14,15团。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巩固和开辟了淮宝与淮泗根据地。1941年7月,5旅西渡洪泽湖,扩大了皖东北根据地。&& & & & & & & & & & & & & & & 5, 1946年6月,5旅参加了淮南保卫战。8月参加了苏中战役后期作战。&&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1947年1月,5旅改番号为第7纵队第20师,师长殷绍礼,政委邓少东。所属3个团依次改番号为第58,59,60团。2月,20师参加了莱芜战役。5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7月,参加了南麻战役。9月,随纵队编入内线兵团,担负歼灭内线之敌,收复山东失地的任务。1948年3月以后,20师参加了打淄川,击曲阜,克邹县,占兖州的战斗。1948年11月,20师参加了淮海战役。&& & & & & & & & & & & & & & &&& & & & & & & & & 7,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20师改编为第3野战军第25军第74师,师长张怀忠,政委邓清和,各团依次改番号为第220(原老八团),221,222团。4月,参加渡江战役。5月,参加上海战役。&&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1952年9月,74师随自愿军第24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师长肖选进。1953年,取得了平康前线381东北无名高地与美3师战斗的胜利,并在夏季反击战役中表现优异。1955年10月胜利回国。&&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1957年改隶第66军,1966年编回第24军,番号改为第70师。1985年编为第24集团军第70师,1998年缩编为第70旅。2003年编为第65集团军第70摩步旅。& & & & & & & & & & & & & & & 摩步第208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军第24集团军70师208团,其前身是一九三七年十月成立的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1933年,在鄂豫皖边区确山县竹沟镇附近,有一支手持土枪、大刀、梭标,坚决与地主土豪进行斗争的农民武装。这支武装初建时只有一百多人,红军主力长征后,这支游击队同留在南方八省的其他红军游击队一样,顽强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游击队吸收了不少爱国抗日的青年学生和农民,并收编和改造了一部分地方绿林武装,使游击队人员逐步发展到四百多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三七年十月,鄂豫边区省委和游击队领导根据形势和上级决定,将红军游击队扩编为鄂豫边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团长周骏鸣,政委王国华。开始编为五个连,一个手枪队,一个少先队。后编为第一、第二两个营。一九三八年一月上句,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开始辖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后将竹沟暴动组织起来的部队为骨干,和地方党争取过来的段永样、&& & & & & & & & & & & & & & & 安建祥两股土匪队伍比较纯洁的成员组建为第三营。全团共三个营十个连,一千三百余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团长周骏鸣、政委林恺、参谋长赵启民,主任徐敬亨。成钧、李木生,朱绍清、王敬样、朱国华、祝世凤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和教导员。&& & & & & & & & & & & & & & & 随即,8团开赴皖江抗日前线,在战斗中逐步得到成长壮大。& & & & & & & & & & & & & & &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九日(春节)拂晓,日军两个大队约七、八百人,袭击八团东山口老人洼驻地。8团英勇奋战,&& & & & & & & & & 不畏强敌,全力迎战来犯之敌,激战终日,&& & & & & & & & & 打退敌军多次进攻。特别是三营在李木生营长率领下,依靠土造步枪、大刀、长矛打得英勇顽强,最后日军什出一百五十余人伤亡代价,用骡马载运尸体撤回据点。& & & & & & & & & & & & & & & 东山口战斗是八团东进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锻炼了部队,增强了干部战士战胜日寇的信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三八年五月至一九三九年春,八团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不断扩大武装。竹沟镇八团留守处输送一个补充大队,全团增至一千五百余人。同年八月,&& & & & & & & & & 团成立了教导队和重机枪连,随后又将团特务连、侦察连和通信连,合编为警卫营,团教导队扩编为教导大队,下辖三个队。一九三九年二月,以八团一营和特务连为基础,和合肥的程明远,风阳的曹慕颜两个游击大队二扩编为挺进团,将崇县的冯文华游击大队编为八团第一营。为继续东进,开辟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铁路路东抗日报据地创造条件。39年夏天,以8团为基础,组建5支队,原五支队第八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由饶守坤任团长,李木生任参谋长,李冰任政治部主任。后又由宋文任团长,肖学林任政委。该团下辖三个营,一个特务连,一个通讯连。改编后,奉命在淮南地区开展游击战。& & & & & & & & & & & & & & & 40年5月27日,&& & & & & & & & & 日伪军千余人侵占来安城,拉民夫、筑凋堡、抢修来安、滁县公路、企图继续“扫荡”我根据地。五月二十八日午夜,第八团一、二营和十团一营根据支队命令分三路夜袭来安城,并用火攻烧毁其驻地的碉堡、由于我军动作迅速,突然袭击攻进城内,猛打猛冲,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仓促应战。经过激烈巷战,&& & & & & & & & & 日伪军大部为我歼灭,有的流窜城外,有的潜入大院凭坚固守。我立即采用火攻,顿时,来安城上空火光冲天,杀声震地。鉴于已达预定计划,我军主动撤出战斗,其滁县来援之敌,在八仙桥也被我阻击部队打回,此战共毙伤日军一百余人,伪军二百余人。此即著名的火烧来安城。&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年3月,成钩旅长率十三、十四团参加淮北山子头战役。在四师师长彭雪枫统一指挥下,会同四师全部、三师一部于三月十七日夜对盘踞山子头韩顽发起进攻,经一夜激战,胜利结束战斗,十八日上午活捉韩德勤。&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4年秋,敌伪顽联合向我根据地进犯,十三团奉命参加第二次占鸡岗反顽战斗。该团担任主攻,全歼桂顽四个营,毙伤顽一千六百余人,并俘顽团长以下一千人。第二次占鸡岗战斗,是五旅第一次集中全旅部队和地方游击队进行的最大的运动战,是小型游击战向正规的运动战过渡。这次战斗,俘获多,胜利大,鼓舞了军民坚持斗气争取胜利的信心。战后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和旅首长,都先后到十三团参加庆功大会,对部队鼓舞很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胜利后,46年1月中旬,13团进入鲁南台儿庄地区。46年6月12日,南下保卫两淮,配合兄弟部队保卫了天长地区。8月初,十三团奉命由淮南地区东调苏中解放区作战,于中旬到达东台、如皋地区集结,&& & & & & & & & & &8月25日参加苏中分界、加力围歼战,配合兄弟部队歼敌三个旅。30日,&& & & & & & & & & 参加黄桥攻坚战。这就是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中的最后两仗,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嘉奖。&& & & & & & & & & & & & & & &&& & & & & & & & & 9月11日,十三团奉命北上保卫两淮(淮阴、淮安),于16日至20日参加淮阴保卫战。此战该团在淮阴城南门外构筑阵地,坚守三昼夜,给敌七十四师以有力打击。战后,五旅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十三、十四、十五团及淮南独立第五团依次改番号为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支队(内部仍然使用原各团番号)。10月20日至28日,13团参加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担任守城任务,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坚守七昼夜,敌人出动飞机二十余架,昼夜轰炸扫射,发射炮弹二千余发,十三团英勇作战,顽强固守,打退敌营、连规模冲击二十余次,井将突入之敌一个加强连全歼于城内。战斗中,13团八连连长侯德镕友,在连队遭到重大伤亡的情况下,遵照上级指示,将七连、八连余下的同志组织起来,坚守在城墙上,不管敌人的攻势多么凶猛,都毫不畏惧,经受了七天八夜的严峻考验。最后他指挥的两个连队仅剩下12位同志,其中还有5位是伤员。而侯德友本人在这次战斗中也先后三次负伤,浑身上下血迹斑斑,却仍象个铁人立在阵地上,坚持指挥,不下火线,直到战斗胜利结束,被纵队授予“铁人英雄”的光荣称号。涟水一战,共歼敌9000余人,其中74师6000多人,尤以五十七旅伤亡最大,该旅的一七一团仅剩100余人,给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一个惨重的打击,彻底打破了七十四师不可战胜的神话。& & & & & & & & & & & & & & & 涟水战斗后,第11纵队(第五旅)与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合编组成新七师,13团番号不变。& & & & & & & & & & & & & & & 12月中旬,13团随5旅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敌六十九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7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中、山东野战军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新七师改番号为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五旅番号改为第七纵队第二十师。十三团改编为二十师五十八团,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特务连,一个侦察连,一个炮兵连,一个通讯连,全团约二干四百余人。3月以后,参加莱芜、孟良崮战役、莱阳战役。6月,在20师编成内担任攻克兖州主攻任务,7月11日,进迫兖州南侧作攻城准备。12日黄昏,开始从兖州西门南侧攻城。2l日,五十八团二连突破城垣,其余各连随之突破,&& & & & & & & & & && & & & & & & & & 在突破口附近打垮敌十多次反扑,突入城内后迅速向纵深发展。战后五十八团二连荣获“兖州战斗英雄连”、5连荣获“兖州战斗模范连”称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济南大捷后,我军主力于11月上旬向南挺进与中原野战军汇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指挥下,发起淮海战役。五十八团于11月3日,由滕县南下,参加报海战役。&& & & & & & & & & & & & & & &&& & & & & & & & & 7日突破运河万年闻,歼敌二个连。星夜强渡百老河,直插陇海路。11日协同六十团攻克大秋庄,歼敌一个团,完成断敌黄伯涛兵团西逃退路的任务。12日,五十八团随同纵队担任阻击由徐州东援黄兵团之敌,在大许家东和姚家庄地区组织防御。经十六天的节节阻击,打破敌东援计划,歼敌数百人,完成阻击任务,保障了兄弟部队全歼黄伯涛兵团十余万人,取得了淮海战投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月下旬,五十八团奉命参加淮海战投第二阶段作战。12月6日,参加攻坚战,首战大王庄,歼敌18军33团两个营,直逼双堆集敌总部。在我军强大攻势下,敌全线动摇。15日晚,&& & & & & & & & & &敌总部开始向南突围。五十八团协同兄弟部队激战至午夜,全歼黄维兵团十余万人。& & & & & & & & & & & & & & & 战后,五十八团在师的编成内转至宿县地区休整,直到日淮海战役全部结束。&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和部队番号,58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4师220团(傅奎清时任该团副政委)。下辖三个步兵营和四个直属连,约二千五百余人。随后,参加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解放战争中,220团转战华东,共歼敌3.3万余人,战功卓著。& & & & & & & & & & & & & & & 1952年8月,220团随全师奉命由闽南泉州北上,参加抗美援朝,脱离二十五军建制,划归二十四军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9月24日,220团担任师的第一梯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2月进入上甘岭、平康前线,接替十五军,坚守西方山391高地平康接合部等防御阵地,当面之敌为美军第三师。部队依托坑道坚守防御,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守住了英雄阵地。1953年7月,220团参加金城战役,在攻歼注字洞南山之敌的战斗中担任主攻,协同兄弟部队歼敌5310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5年10月,220团随军师凯旋归国,到达天津以南杨柳青地区体整,参加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220团随第74师调归66军建制,69年10月30日,74师重新归属24军建制,12月25日74师改用70师番号,220团改为208团。)。& & & & & & & & & & & & & & & 日,208团光荣地参加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 & & & & & & & & & & & & & & 1985年全军精简整编,220团改为陆军第24集团军70师208团。威震华北的“红一师”传奇&源远流长,纵横万里&193师前身是著名的“红一师”,参加过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历史悠久,威名远播。日在江西永丰藤田镇,由红3军第7、9师和红22军军部及第66师合编成立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下辖红1团、红2团、红3团。长征途中,该师曾短暂撤消过番号和建制。1935年12月在陕西宜川恢复,师长陈赓,政委杨成武,下辖红1团、红13团(红7军演变)、红3团(新建)。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同年10月,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11月兼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1939年2月第1支队撤销,抗战期间,1分区最初的3个红军团先后调出,最终造成了193师为红军师,但下属却没有红军团,这是我军序列中保留至今的几个“红军师”中的特例。&1945年10月,1分区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郭天民)纵队第6旅,旅长肖应棠,政委龙道权,下辖第16、17、18团。1946年3月,6旅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第4旅,旅首长不变,下辖第10、11团,原18团调出,后将平北40团改为4旅12团。1948年11月,4旅调入新成立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番号为第22旅,旅长许诚,政委史进前。1949年1月,22旅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3师,归19兵团65军建制,师长郑三生,政委史进前,下辖第577、578、579团。同年4月,该师随军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进军大西北。1951年2月,193师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战争。&“红一师”的历史长卷,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雄壮历程。在师建制成立后,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突破四道封锁线、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巧战直罗镇、激战山城堡等著名战役战斗中,不畏强敌,打出了威名。抗战期间,首战腰站,保障了平型关大捷。黄土岭歼灭战,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举世震惊。百团大战中,救助日本孤儿,谱写人道主义赞歌。反“扫荡”中血战狼牙山,五壮士光耀千秋。解放战争中,该部历经绥远、正太、保北、青沧、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丰润、平津、太原、兰州等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歼敌38990人,华北人民赠予“威震华北”大旗。抗美援朝时期,该师参加第五次战役、涟川阻击战、开城保卫战,被誉为“英雄的开城保卫者”。&作为红军老部队和八路军王牌分区的延续,193师政治坚定,能吃大苦,能打大仗,作风勇猛,经验丰富,机动力强,是我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头等主力师。1981年9月,部分“红一师”老首长专程回部队讲传统,时任总参谋长杨得志评点该师“能攻善守、战法多样”,“既善于在平原、在白天战斗,也长于在山地、在夜间战斗”。&577团是193师乃至65军第一主力团,具有红军成分,前身是1938年3月在河北涞源以上寨、灵丘、涞源游击支队为基础,并抽调1分区机关和1、2团的部分红军干部、骨干组建的新3团(老3团被邓华带走)。1938年8月,新3团3营与晋察冀军区5支队战斗部队合编为1分区第3团。抗战期间,该团是北岳区6大主力团之一,攻守兼备、战功卓著,曾参加过黄土岭、大龙华、东团堡等主要战役战斗,表现非常英勇。解放战争中,先后沿革为冀察纵队第6旅16团、2纵4旅10团、8纵22旅64团、65军193师577团。&578团前身是抗战初期接受我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第10路赵玉昆部。1938年5月,改编为冀中军区游击第3支队。1939年7月划归1分区,改称独立支队。同年9月,该支队1、2大队合并为第25团。建团后经过大力整训和艰苦斗争的考验,进步很快。解放战争中,先后沿革为冀察纵队第6旅17团、2纵4旅11团、8纵22旅65团、65军193师578团。该团3连在解放战争期间,曾被张北人民赞誉为“天下第一军”。1997年6月,该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是新时期全军著名先进连队。&579团前身为1940年1月组成的平北游击大队。同年4月,扩编为游击第1支队。1942年2月在察哈尔龙关(现河北赤城)整编为第40团,归晋察冀军区第12分区建制。抗战期间,在平北地区坚持斗争,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该团2连曾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长城中队”称号。解放战争期间,于1946年6月调入2纵4旅为第12团,后沿革为8纵22旅66团、65军193师579团。这个团具有陕北红28军的血脉延续,作风硬朗,敢于死打硬拼,在多次重大战役战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军、师主力团。&“红一师”77年的光辉历程孕育了无数英雄战士,如“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全国战斗英雄”吕顺保、黄树英、马万新、周世森等。先后在该师工作过的我军优秀军事将领有罗炳辉、李聚奎、刘亚楼、杨得志、谭政、赖传珠、杨成武、邓华、陈正湘、邱蔚、肖应棠等,他们像一个威严的方阵、一部壮美的史诗,激荡着“红一师”响亮的历史。&清风店打出两个大功团&日,晋察冀野战军令第2纵队进逼徐水,以求围城打援。12日,扫清外围后,2纵4旅与5旅对敌形成合围。次日16时,我军发起攻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3天,守敌94军一个团据城坚守,我反复攻击未果。15日,敌94军和16军分别从固城、容城来援。当日18时,野司命4旅撤出攻城战斗,北上打援。17日,4旅进至容城兴隆庄地区,接替友军3纵9旅的防御。&几天来,敌援兵猬集一团,我不易分割,双方形成对峙。17日黄昏,我军调整部署,主力西转,待机歼敌。部队正在运动时,突知驻石家庄的敌第3军军长罗历戎率所部主力第7师及配属1个团北上保定,企图对我南北夹击。野司首长当机立断,决心调主力6个旅南下将敌预歼于望都以南地区。在兄弟部队已经纷纷起程的情况下,4旅仍在北线与敌胶着,未及脱离。18日10时,野司电令该旅迅速南下,在顶住敌16军连番猛攻后,当日19时,4旅主力将段村、北张村地区防御任务移交给独7旅,星夜飞奔南下。11团林庄阵地于19日20时才交接完毕,火速追赶。&在连续战斗8昼夜没有休息的情况下,4旅指战员十分清楚,谁走得快,谁能忍受疲劳,谁就能赢得胜利。部队边走边进行动员,干部和党员身先士卒,展开行军大竞赛,决心以最快的行军速度抓住敌人。沿途解放区的群众在每一个村头都放好开水缸,拿出在艰难度日中节省下来的窝窝头、咸菜、鸡蛋等,硬是塞进战士们手中。经过一昼夜160华里强行军,4旅于19日15时按时赶到温仁镇西南指定位置。此时,敌第3军已被我主力合围在清风店、西南合等十余个村庄内。&20日拂晓,兄弟部队4纵和2纵6旅、3纵9旅向敌发起进攻,将敌压缩至南合营、高家佐和东、西南合村狭小地区。4旅奉命又急进50余华里,于当日18时渡过唐河,以神速勇敢的动作,直扑敌第3军军部、7师师部和两个团驻守的西南合村。21日凌晨,旅长肖应棠以10团为左翼,12团为右翼,分别从村西南角和南面展开强攻。在我炮兵4个连的掩护下,10团2、3营和12团1、3营各一部首先突入村内,抢占数栋房屋,逼近敌军部。敌军长罗历戎亲自督战,殊死反扑。此时,附近高家佐的败敌向西南合溃退,堵塞在突破口。内外夹击,短兵相接,我突入部队情况十分严重,伤亡骤增。12团副团长、政治处主任和10团两名营长壮烈牺牲,12团9连连长岳忠两条腿被打断,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1连连长魏成科指挥全连与发狂的敌人浴血奋战,死死守住村头的一所院子,像钢钉一般楔进敌人心脏,粉碎了敌一个连到一个营兵力的多次反冲击,毙敌数百人,而1连打到最后仅剩20余人。旅长肖应棠深知这枚钢钉的重要性,一直守在电话机旁,一边倾听来自突破口的情况报告,一边命令炮兵集中火力和调遣后续部队支援1连。21日上午,4旅11团赶到归建,立即由12团1连据守的突破口进入战斗。&22日4时30分,我军从四面八方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最后的据点西南合发起总攻。7时,4旅主力向敌军部猛插,彻底打乱了敌人的防御体系,此时各兄弟旅亦先后突入村内,将敌分割,各个歼灭。敌军长罗历戎率数百人向东南角突围逃窜,被我截歼生俘。11时30分,战斗结束。&在清风店战役中,4旅先是围点诱援,然后北阻强敌,最后飞兵南下,直捣敌军部,对加速战役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野司政委杨成武在战役总结大会上对4旅给予高度评价,“西南合战斗,共6个旅参加,大家都有功劳。但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是4旅担任的。他们走的路特别多,又特别快,到后即加入战斗,虽然他们缴获最少,但是记功时,4旅应记第一功。”因10团和12团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均荣记集体大功,分别颁发“勇敢坚决”、“勇猛如虎”奖旗,成为我军战史上著名的大功团。12团1连也被2纵命名为“魏成科英雄连”,并记集体大功。&苦战马架山&1949年8月,解放大西北的号角已传至兰州城外。兰州是西北反动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重兵设防,易守难攻。其东南方向的马架山地势突出险要,为天然屏障。8月20日,65军令193师为军第一梯队,攻歼马架山古城岭之敌,尔后向城东关发展进攻。师长郑三生与政委史进前召集各团主官到现场勘察地形,研究部署作战任务,进行动员和准备。&马架山主阵地古城岭上有密如蛛网的铁丝网、鹿砦和蜂窝似的地雷区,钢筋水泥地堡及野战工事星罗棋布,低矮隐蔽,火力交叉,并有坚固的暗道贯通。敌利用地形进行人工削壁,并从前沿至纵深挖有三道深宽各5米的外壕,埋设尖木桩。古城岭东西两侧多系悬崖绝壁,难以攀登,山后修有汽车道直通市里。守军为马步芳的主力82军100师299团,另配属298团1个营及山炮1个营。100师是马步芳的护家血本,号称“天下第一师”,作战十分凶狠。&193师决定以579团为第一梯队,担任主攻;578团在其右翼,担任助攻;577团为第二梯队,随时准备在主攻方向加入战斗。另以军加强的炮兵和师、团属炮兵编成炮兵群,支援第一梯队战斗。攻击发起前,部队进至古城岭以南几公里处隐蔽。&8月21日6时,兰州战役打响了,攻击外围阵地的炮声震撼着沉寂的山峦,古城岭上硝烟弥漫。579团在马架山南麓卜家路口一线展开,向敌主阵地古城岭发起攻击。3营指战员迅速通过火力封锁区,先头分队进入雷区时,踏响地雷,引起周围地雷的连锁爆炸,后续分队毫不停留,继续前进,越过铁丝网冲至第一道外壕。敌趁我立足未稳,近百个马匪突然从翼侧蜂拥而出。他们光着膀子,挥舞着长刀,疯狂向我冲来,我一排手榴弹把敌人压了下去。稍停,这些亡命徒狂叫着“死了升天”,继续冲上来。3营指战员勇猛地端着刺刀迎了上去,与敌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刚把敌人第一次反扑打下去,另一群又从两翼包抄过来,这样激战到9时,我未突破敌前沿,师遂令579团暂停攻击,重新组织战斗,结果第二次攻击仍未奏效,战士们带着满身血污撤退下来。&两次攻击没有成功,且伤亡较大,部队很憋气。579团再次调整了战斗组织和火力编配,准备第三次攻击。为增加突击力量,193师决定579团1营和578团3营加入战斗。当日16时,当部队冒着密集的火力冲到第一道外壕时,一些同志又触雷牺牲,跳进外壕的同志被尖木桩扎伤。敌人又开始以一个排至一个多连的兵力连续向我反扑,新加入战斗的579团1连在黄昏前就连续击退敌十余次反冲击,壕内外堆满了敌人的尸体。部队进攻发展缓慢,伤亡较大,但士气高昂,战士们前仆后继,反复拼杀,终于夺占了敌人第一道外壕。578团3营曾一鼓作气突破敌人第二道外壕,接近到第三道外壕,但终因敌人反扑猛烈,无法立足,退回到第一道外壕。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进攻部队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第一道外壕阵地上。敌人为了保住阵地,当晚向古城岭增调了一个营的兵力。&21日的战斗,我由于轻敌,仓促发起攻击,对地形、敌情不熟,准备不足,加之炮兵支援不力,致使伤亡较重。不仅古城岭,整个兰州外围攻击均受挫。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决定部队暂时停止攻击,接受经验教训,调整部署,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发起总攻。根据彭总的指示,65军调194师580团和58-2团归193师指挥。193师决定577团接替579团主攻任务,580团为师预备队。23、24两日,部队冒雨挖掘工事,补充弹药、粮食,并组织小分队进行夜摸活动。&8月25日拂晓,兰州战役总攻开始。炮火准备一结束,577团和578团2、3营冒着敌人炽盛的火力向古城岭守敌再次发起攻击。攻击部队踏着英雄们经过浴血奋战开辟的通路,勇猛冲杀。在第二道外壕前,正面进攻的577团突然遭到敌人交叉火力的封锁和压制,前进受阻。3连3排排长赵山带领全排冲上去,连续爆破敌人的外壕,打开了突破口。9时,该团1连夺占了敌人的第二道外壕,7连3排攻占了第二道外壕的3个地堡。此时,578团也从右翼攻进了第三道外壕。战斗的迅速发展,使穷凶极恶的敌人像一群输红了眼的赌徒,在督战队的砍刀和枪口的威逼下,挥舞着大刀,从侧翼疯狂地向我冲杀过来。我占领外壕的部队,在“宁死前进一丈,决不后退一寸”的口号鼓舞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敌冲下来,我打上去,5小时内往返拉锯20余次,双方人员伤亡遍地。&为加速战斗进程,12时,193师师长郑三生令579团2、3营和578团1营加入战斗。敌虽死伤惨重,但仍不甘心,不断向我实施小群多路的反冲击,妄图夺回阵地。578团3连连续打垮敌人14次反冲击。他们忍饥耐渴,全连一壶水,一个人一天两个土豆,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没有失掉一寸阵地。579团6连与敌人竭力厮杀,枪打坏了,刺刀拼断了,就用手榴弹顽强战斗。17时,193师组织全力进行最后攻击,582团在师的左翼加入战斗。经过激战,全部攻占第三道外壕,并迅速向纵深发展。残敌向兰州市里溃逃,我跟踪追击,将红旗插上了古城岭主峰。午夜,马架山战斗胜利结束,193师共歼敌精锐主力2600余人。当日黄昏,友邻各部队先后攻占了兰州外围各阵地,守敌全线溃败。26日12时,兰州解放。&英雄的开城保卫者&开城是朝鲜的一座古都,位于三八线南侧,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后一直为我控制。日,侵朝的“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代表在开城来凤庄正式举行停战谈判,同年10月会场迁至开城东15公里处的板门店。从谈判开始,美方就毫无诚意,多次派飞机入侵开城中立区,轰炸扫射中朝代表团驻地。为保卫开城,确保谈判,粉碎美军蓄意破坏谈判、武装进犯开城的阴谋,志愿军总部调65军担任开城以南作战和守护谈判中立区的任务。&1951年8月下旬,193师两度向前线推进,逐次接替64军在华藏山、有德里、九化里区域的防务,担负板门店以东的坚守防御任务。9月敌发动秋季攻势,向板门店地区调集兵力以对谈判实施军事压力,为保卫开城和促进谈判,193师坚守阵地,奋起还击,粉碎了该师当面高浪浦之敌的多次攻击。&10月底,敌人再次拖延和谈并企图进犯开城,准备更大的军事行动。志愿军总部令65军加强对开城及临津江以西地区的防御,要求部队不轻易放弃一寸土地,并尽可能向前推进。同时令63军协同65军打击进犯之敌,40军119师随时待命。65军以部分兵力,对开城以南地区经常破坏和骚扰谈判中立区的南朝鲜军地方武装进行两次作战,将阵地前推至汉江北岸和砂川河西岸,形成西起礼成江、东至板门店长约50公里的防线。&1952年1月,193师奉命在汉江以北、礼成江以东地带构筑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阵地,随时准备执行反击任务。各部队克服环境恶劣和施工器材不足等困难,自己动手打出镐头、铁锹,群策群力战胜艰难险阻。578团1营自制自修各种工具8000余件,在6月底全师第一防御地带工程竣工时,该营在进凤山就构筑起大小70多条坑道,全长2600多米,辅以战壕、交通壕相互连接,基本上形成一个比较坚固的防御阵地。当年1O月,祖国慰问团西北分团到进风山慰问,对1营创造的奇迹赞不绝口,向其赠送了一面“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锦旗。&1953年初,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到南朝鲜巡视、密谈,停战谈判再次中断。为应对敌人新的军事进攻,193师以空前紧张的突击方式,除以大部兵力加强第一防御地带的工事构筑外,另以579团(欠一个营)加紧构筑第二防御地带。5月20日,全师奉命停止构筑工事。在驻防开城期间,193师在65军统一部署下,于开城正面一线、二线包括西海岸及松岳山、子日山、进凤山等广大地区,构筑起坚固的阵地工事。总计完成贯通坑道1000余条,战壕、交通壕、反坦克壕500公里以上,各种枪炮掩体万余个,建立起一座可大量屯集兵力、便于机动、便于独立作战和相互支援的地下钢铁长城。&在193师转入阵地坚守防御作战期间,还广泛开展阵前战术攻势和冷枪冷炮运动,大量杀伤敌之有生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战绩。&日晨,师炮兵团3连观测班发现埔村洞有10多个敌人正在活动,马上通知炮手射击,发射炮弹11发,毙敌7名。9时又发现小山洞有30多个敌人正在集合,我又是一阵轰击。房子里的敌人受惊而出,七八十个敌人拼命向村后树林逃窜。我炮手们运用梯级射和散布摆射,5分钟内发射炮弹63发,毙敌31名。10分钟后,又发6弹将5名跑来抬伤员的敌兵全部消灭。&1952年12月一天夜里,防守100高地的577团4连派出第3排,秘密潜伏到与我对峙的敌鱼龙里北山阵地侧翼约200米处,建立起伪装巧妙的掩蔽部。他们夜潜昼袭,前沿之敌常常被我突如其来的子弹击中,吓得山头上的敌人换不成岗、吃不上饭。半个月时间里,3排消灭了大量敌人,仅7班狙击小组就歼敌近百名。&在阵前出击方面,193师积极组织小分队出来活动,依托阵地,寻找战机,创造了很多经典战例。日,579团由侦察参谋王金海率领的侦察小分队夜袭桃夜洞,英勇机智,深入敌后30余华里,连打三仗,毙敌40余名,俘敌1名,我无一伤亡。1953年1月,578团侦察排在东场里西山成功伏击,歼敌32人。据统计,1953年上半年,193师各前沿阵地作战34次,歼敌1351人,俘敌25人,使正面对峙之敌陷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慌境地。&开城保卫战,历时23个月,193师先后担负高浪浦35天防御、构筑保卫开城钢铁防线、以冷枪冷炮积极歼敌等作战任务,指战员们爬冰卧雪,日夜警惕,不怕牺牲,英勇骁战,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军事行动,和兄弟部队一起被赞誉为“英雄的开城保卫者”。&继往开来“红一师”&1953年10月,193师回到祖国,驻防河北宣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先后完成了战备训练、教育学习、国防施工、营建生产、天津抗洪等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该师又参加了著名的“802”华北大演习、1984年国庆阅兵、光缆施工、张北抗震等重大行动。在1981年,579团两个连与驻地万全县旧天子大队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开创了我军群众工作军民共建的先例。1985年百万大裁军,“红一师”保留并整编为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成为守护首都北京的钢铁闸门。&建师至今,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曾亲临“红一师”视察,给指战员们以巨大鼓舞。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3次到该师传达遵义会议精神,部署作战任务,赞扬该师执行命令坚决,作风英勇顽强,为保证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立了功。“802”演习期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在张北地区观看了该师“步兵师坚固阵地防御战斗实兵演习”,有5个方队参加了演习后的阅兵式。1995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该师所属某团视察,为该师题词勉励:“发扬老红军传统,为人民再立新动。”&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红一师”历经多次调整改编,但红军的血脉,红军的传统,在该师官兵身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个师独创了“一个坚持、四种精神”的优良传统,即:坚持忠心耿耿听党指挥,敢打头阵的大渡河精神、视死如归的狼牙山精神、勇猛如虎的清风店精神、官兵友爱的吕顺保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代“红一师”官兵前赴后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他们紧紧围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打赢能力,积极完成从机械化训练向信息化训练转变,使“红一师”的优良传统,在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1999年以来,该师连续8年入选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创造空前记录。2008年,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6项表演和保障任务。国庆60周年盛典上,该师组建的步兵方队以铿锵有力的步伐,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展现了“红一师”官兵良好的精神风貌。另外在落实军事训练教学责任制、深化士官制度改革试点、组建维和工兵大队赴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参加“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军演等多项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受到了总部、军区首长的好评,为“红一师”战旗增添了新的辉煌。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军几个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