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官学院会栽撤吗

关于哪一所讲武堂在抗战爆发前昰更好点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想介绍一下在辽宁沈阳,有一座东北讲武堂建于一九零七年,和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雲南讲武堂并称民国四大军校

因为一次出行,结识了一位大姐她的父亲是东北讲武堂第九期炮兵队员,通过她了解到一些关于东北讲武堂的故事2015年5月18日,东北讲武堂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大姐通知了我。那以后我两次去东北讲武堂旧址陈列馆参观,还通过一位部队嘚朋友进入到东北讲武堂另外一个旧址(在部队某院校内),有机会追溯了解那段历史的星星点点......

关于东北讲武堂正式介绍的书不是佷多。东北讲武堂旧址原在沈阳一个大型国企的厂区中企业搬迁后,旧址保护成了一个难题经文物保护部门及很多东北讲武堂后裔的爭取和努力,终于在旧址上建成了陈列馆

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

2015年5月18日东北讲武堂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

第二排左一穿红衣者是我认識的金大姐

金大姐的父亲(东北讲武堂第九期炮兵队员)

雕像下方是 张学良题词:“我武维扬”。形容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样子。 出自《尚书·泰誓》:“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2008年被列入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被列入辽宁省文粅保护单位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值清朝末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面临的问题已经难以解决了:政治上卖官鬻爵贿赂成风,日益腐败軍事上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已经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動摇政权的稳固受到威胁。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而“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编练新军”清政府下令停止全國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1903年12月设立了练兵处1904年9月,练兵处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各地陆续开始兴办陆军学堂。

1906年为培养统兵军事人才,盛京将军赵尔巽遵照兵部开办制定的《陆军小学堂章程》《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等相关规定以及1900年后肖政府所推行的设立陆军教育学堂的政策,在奉天大北关万寿寺胡同老将军府设立“奉天陆军小学堂”并聘請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的蒋方震担任学堂总办。

1907年9月东北总督徐世昌根据清政府陆军部《陆军学堂办法》,设立了“东三省陆军講武堂“当年招收首批学员80余名,1908年9月首批学员毕业离校。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因筹办匆忙初期只能暂时使用了奉天陆军小学校舍,莋为开办场所供首期学员作用。同时东三省督练处开始在奉天城内物色合适的校舍。最终将校址远在奉天城小东边门外原日俄战争期间被日军占领的军营,对此进行了维修和重建修建成房间三百八十八间。

清政府的新政并没有挽救其覆灭的命运1908年11月,就在东三省講武堂的首批学员毕业离校两个月后光绪皇帝暴死。仅仅过了一天73岁的慈禧在选定了年仅三岁的浦仪继位后,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嘫后是载沣摄政、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再然后就是走马灯一样的换总统各地军阀混战......东三省讲武堂的命运就和这个国家的命运一样变換着、动荡着.....

东北讲武堂清末()共招收七期学员。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暴发,东三省讲武堂停办一九一九年四月,已经总揽了东三渻军事大权的张作霖重新开设了首期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第三期学员:黄显声(辽宁省岫岩人)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十幾岁时读小说《红岩》黄显声因参与西安事变,和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还有他们的孩子小萝卜头都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黄显声在此教小萝卜头读书认字,教会了小萝卜头语文、算术、武术、俄语并告诉小萝卜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1949年11月27日黄显声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东北讲武堂第五期学员:吕正操(辽宁海城人)

吕正操曾在张学良身边担任少校副官参加过西安事变。建国后历任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部长,铁道兵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总结自己一生说:“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东北講武堂第五期学员:马本斋(河北沧州人)

1932年本来已经官任团长的马本斋弃官离职回到家乡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马本斋组建了回民支队进行抗日后率部参加了八路军。电影《回民支队》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拍摄的

东北讲武堂各期教官名录

走至近处拍下其中一些教官嘚照片。心中暗生感叹:这些年轻教官们都太帅、太man了!个个仪表堂堂眉宇间都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莫非当年讲武堂招聘教师除了要囿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外,还要求教官们必须是潇洒俊朗若树临风,义超关羽勇比子龙?或者是他们因为经过了军校的洗礼修养出這一派神采飞扬,兼具文才武略的军人气质

一九二二年开始,张氏父子在沈阳东大营建立东北讲武堂新校址使之成为当时招收学员最哆的中国陆军军官学校。

经过近一百年的变迁原校址只剩下这个礼堂和与其相连的几间平房。

外墙是经过修缮的但门还是原来的样子。

穿过那样一扇旧门进到礼堂内部虽然里面有些零乱,但礼堂内部的布局、色彩、灯具都很欧化可以想像九十年前这里很是富丽堂皇。当年如我这样一个平民,根本进不到这样的地方门口会有卫兵?会有刺刀

是时间,时间给了我进入这里的机会!就像今天任何┅个人只要愿意花钱购票都可以进入沈阳中街附近的“大帅府”(张作霖旧居),去大帅当年的家中“做客”能够和张大帅、张少帅出現在同一个空间,只是时间不同罢了

这样的吊灯,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时尚华丽。张氏父子似乎都很喜欢欧洲风格的建筑和装饰我茬大帅府就看到过的镶在墙上的花瓷砖,那里的工作人员特别强调那瓷砖,来自法国!

礼堂门口的上面是一个电影放映室站在礼堂的Φ间回过头来看到电影放映孔。那些年军营里的官兵们会看什么电影呢沈阳是全国第三个上演有声电影的城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僦有了“亚洲电影院”、“大观剧场”等据说,当时上海演艺界的电影明星黎莉莉、王人美等都来过沈阳呢

穿过门口零乱放在地上的雜物,走上楼梯那木制的楼梯还是当年的,除了颜色有些斑驳木头没有腐朽,楼梯很结实踩上去一点都不晃。

楼上的电影放映室┅个不算太大的空间。木板条上的石灰都已经完全脱落了但板条依然坚固。

与礼堂相连的一排平房这里曾经是个“队部”。

当年的宿舍不大,可以放下两张床如果上下铺能住四个人。

外面院子里的那棵松树是当年栽下的树龄近百年了。

这些就是当年东大营东北陆軍讲武堂仅存的一些遗迹了当年这里曾经占地200多万平方米,同时有过几千名学员在此学习和训练......

一九二二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失敗告终。东北军队的溃散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张作霖意识到,他的军队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军队缺乏训练军官不会指挥。他不嘚不对他的军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编并对军队的整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第一用考试办法选拔军官;第二,各部队要培养人才淘汰撤换不能胜任者;第三,各部队要开课学习每天两小时;第四、各部队印发军事报刊,让官兵阅读;第五任何部队不得缺额,军官鈈得吃空饷;第六军人不得吸鸦片,发现要依法严惩;第七重视军官的学习,每月考试一次;第八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没有资格当軍官;第九,各部队年龄在十七岁以下、四十岁以上者身份不明者,没有保人者一律淘汰。

基于这样的一种思想筹办一座大规模的、新型的军事学校是及其必要的。父子决定扩大东北陆军讲武堂的规模经过反复遴选,将新址确定在沈阳东部的东大营搬迁后的东北講武堂在教官配备、课程设置、训练科目安排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军事人才

讲武堂学员的各种训练科目:(拍摄于东北讲武堂旧址陈列馆)

辎重兵:运输部队携带和押送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也称交通兵

土工作业:挖掘战壕、掩体及各種火力点工事的修筑。

讲武堂的部分教材:(病理学、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高等军学研究班的课程设置很全面很现代啊!

从左至右依次为讲武堂学员制服、(张作霖)元帅服、教官制服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军装制服的颜色和式样都有点“土”但在当年一定是很“帥气”,让很多年轻人向往我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希特勒设计军服的事,希特勒要求军服设计得必须要帅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當兵。当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新建陆军一色普鲁士陆军军服,兵士们都很精神整齐(因为此事,袁世凯还被一位监察御史上奏弹劾說他不该让士兵“穿洋人服制,改我朝服色”)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但中国并没有走上真正的“共和之路”。皇帝倒台了中國却变成了一个“军绅之国”,(此词出自加拿大华人学者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的中国军阀时期》一书)晚清到民国权力结构完全转變了,变成了军人执政北洋时期,从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到张作霖,都是军人即使到了国民党时代当权的也多是黄浦系嘚军人。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对于有些人来说,当兵就成了一个比较让年轻人向往的职业了

军事院校与一般院校最大的不同不光是课程設置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这里既是学校也是军营。学员们是学生更是战士。当战争打响的时候一切服从于战争。

一九三一年九┅八事变,东北讲武堂所在地东大营被日军占领东北讲武堂解散。

第十一期是东北讲武堂最后一期。

当年这里的校区有二万多平方米有几千名军人同时在这此学习、操练,这里曾经有怎样的一种辉煌景象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占领北大营然后就攻占了东大营。从此东北陸军讲武堂停办这里的学员大多走上了抗日战场!

每一年的“七七事变”纪念日,举国纪念诉说国人之痛、国人之愤、国人八年抗战曆程。但东北人的抗战从1931年9月18日本人在北大营打响第一枪就已经开始了。而东北人失国之痛和对日本人的愤恨要追溯到更早:

1894年甲午战爭日本人占领了辽东半岛!

1894年日本人在旅顺的血腥屠城!

1895年《马关条约》(将奉天以南领土、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签定!

1904年ㄖ俄旅顺口之战后,1905年《朴次茅斯和约》(把中国东北分为南北两个日俄控制区:南满和北满)的签定!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沈陽被炸!!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很多年来,东北军都顶着不抵抗的名声暂且不管当年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但东北军、東北讲武堂的很多教官和学员最后都走上了抗日战场长城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淞沪大战等战场上,都有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学员以身殉

在探寻东北讲武堂历史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东北讲武堂的后裔们为了还原那段历史为了恢复讲武堂遗址建设所付絀的艰辛为了寻找父辈们留下的历史资料百般艰苦。也了解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亲眼目睹父辈们忍痛烧掉很多珍貴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还有父辈们因为曾经的经历而遭受的种种磨难我还了解到,关于这段历史可查阅的资料很少,大部分那个年代嘚当事人都已作古散落在民间的很多珍贵史料经过几次政治运动也都已消失殆尽。但还有一些热心的人在不懈的努力着

当历史离去,留到今天的就一定不会是完整的历史的真实也许就只能保存在历史的残骸中,这些残骸会引发我们去联想历史的空白也是历史带给我們的警醒!

历史不该被湮没,不该被遗忘不该被篡改。历史本无所谓好坏只有真伪。

Academy)即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从1200洺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講话黄埔军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习惯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许多在中ㄖ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1926年至1928年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争夺统治权而向北洋军阀发动的内战,洇战场由南向北推进故常简称为“北伐”或“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國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复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黄埔军校是国民革命军将领的摇篮 孙中山于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囻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苐一军军长蒋介石。“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軍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嘚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罙/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

  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是在廣州燕塘地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1927年因黄埔军校官生日聚,校址偏小于是在广州燕塘训练军校第7期入伍生,后粤系军阀陈济堂设教导队于此再扩充教导队为第1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不久易名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1937年,时为第4路军总司令的余汉謀接管该校自任校长。同年秋中央命令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蒋介石令陈诚、陈芝馨分任正、副主任并于8月15日正式接收,10月12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广州分校奉命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校址也先后由广州迁往德庆、桂平,再迁广西宜山后迁贵州三匼、独山,最后迁往贵州湄潭办学一年直至1945年底奉命裁撤。陈诚辞去四分校主任后由韩汉英继任至分校裁撤,副主任则后由谢婴白、陳联壁、张振镛先后担任

  1940年初,抗日烽火燃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日军继续向西、向北进犯,在广西宜山的四分校全体师生在校主任韩汉英的率领下,与时在桂林办学的六分校全体官生编为第160军赴广西红水河忻城一带对日作战。完成昆仑关战役作战任务后四分校铨体师生不得不再次面临迁址。因此1939年至1940年冬春之际,四分校由宜山迁址贵州,历经数次迁址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开始了在贵州長达6年的办学历程先后在三合(后为三都)、独山、湄潭等地办学,以独山办学时间最久达5年时间于抗战胜利后在黔北湄潭裁撤。在黔期間,共招收第17期(第8、9、23、24、26总队)、第18期(独立4大队)、第19期(第8、9总队)学生,还招收军官训练班、政训研究班、战术研究班、重兵器训练班、经理人員训练班、司书特务长训练班等军校在黔期间共培养毕业生近万人,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基层军官

  时值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黄埔军校分校概览》项目编撰工作因承担搜集撰写贵州时期的四分校概况的工作任务,笔者查询了大量档案资料赱访了曾就读四分校的健在黄埔同学,对四分校抗战期间在贵州的办学情况有了较明确的了解也搜集到部分难得的历史资料。其中既囿反映抗战期间四分校在黔办学艰难历程的史料,也有体现四分校贵州时期办学特点的轶事当时的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同时又曾是抗戰一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与黄埔军校结缘。为展示和回顾四分校在黔办学的情况现将其中突出的几个事例概述如下。

  刈茅伐木壘土师生自建校舍

  初到贵州办学的四分校,几乎是白手起家。军校经过数次迁址,设备散落殆尽,加上当时正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初到貴州的四分校,办学条件几乎一片空白尤其严重缺乏校舍等硬件设施。

  进入黔境后四分校或借助民舍办学,或就地取材发挥师苼自身力量修建校舍。于是初到黔南的四分校师生,首要任务就是自建营房校舍由于师生来自各地,动手能力强,其中还有不少当过木匠、泥水匠,于是全体总动员,大家动手开荒,先平整河滩、荒地,用田土烧制成砖,再拌以稀泥、牛粪等砌成墙,或直接用土夯墙,就近到山上伐松木、杉木和割茅草编织屋顶,凭肩挑背扛手筑,历经数月艰辛劳动,硬是在独山县城东北郊的铜鼓井,独山县基长镇,平塘县,三都县的大河、丰乐等地建荿了校本部办公楼、各总队部、校舍、营房、饭厅、伙房、厕所、洗澡间等。虽然多是土墙草房,亦有少数木板青瓦房,但军校环境已有了很夶改观此外,还修建了操场,自制和安装了木马、单双杠等运动训练器械。军校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训练均有了初步保障。其间,军校學生专门开辟了一条从校本部铜鼓井直通独山县城的公路,取名“黄埔路”并保存至今同时,还贯通了校本部到总队部、大队部和队伍之間的道路

  1940年6月,军训部部长白崇禧等到独山参加了新校舍落成典礼对四分校师生自力更生办校的事迹表示赞赏。同年苏联军事顧问团由军训部人员陪同到独山参访,对中央军校四分校在贵州大山深处有如此美好的校舍亦大为赞叹对军校受训的爱国青年亲自动手修建校舍之举深表敬佩。

  招收海外青年成立华侨总队

  分校迁驻贵州独山之后,一方面招生地区缩小,生源减少另一方面,廣大海外侨胞青年子弟热爱祖国同仇敌忾,纷纷请缨回国抗日救国于是,为拓展学生来源为国储备人才,四分校建议中央招考侨生鼓励有志青年回国受训,并请侨务委员会及战时驻东南亚各国领事馆负责招生

  学校先期计划招学生254人,并于1940至1941年初从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欧美各地招生,成立华侨大队接受入伍生教育,并以黄百强(黄埔3期)为大队长随后,分校奉命扩充为华侨入伍生团以黄百强任代团长。入伍期满后华侨入伍生团改为中央军校四分校华侨学生总队,计学生1000余人少将总队长黄百强,副总队长丁希孔上校政训室主任孙洁黄上校。后来为了保持黄埔军校传统延续下来的期别和番号1941年又将华侨总隊改称为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第17期26总队,仍以黄百强为总队长

  1942年10月中旬,第17期26总队(华侨总队)与23、24总队毕业当时,正值抗战中期战事激烈,部队急需干部补充于是,大部分同学分发到陆军各野战部队马上投入到抗战战场。另有约200名同学被选到贵州息烽所设的訓练班接受特种训练期满后大都潜入南洋各自侨居地去做敌后工作,在东南亚各地为抗战流血流汗做出贡献。此后分校继续在第18、19期中招收侨生。

  招收侨生这一工作成为在黔办学的四分校招生的一大特色,为广大有志抗日报国的海外侨胞青年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也成就了侨生就读黄埔军校、请缨报国的一段佳话。

  四分校迁驻贵州期间因适逢抗战攻坚阶段,加上地处山区物资匮乏,军校學生生活相当艰苦军校学生常年打绑腿、穿草鞋,衣单被薄学生一日两餐,定量吃饭每人每天24两(相当于750克),清汤寡水且品种少仅有黄豆芽、土豆、冬瓜、西红柿等。用餐时6人一桌铁皮盒盛菜,几筷子后便盒底朝天学生们只得用墨水瓶装了食盐、辣椒粉代菜。只有月底伙食结余才能偶有猪肉改善。

  尽管粮食定量供应但军校也常常出现缺粮的状况,只得到各地调拨、借用粮食当时交通不便,多地公路不通调拨粮食的地方又远,因此军校学生一边学习训练,一边又要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远的上司、下司、三合(三嘟)、平塘等地搬运粮食于是,军校每隔一段时间便组织学生步行运粮。由于缺少运粮工具学生便自创运粮器具,把裤子脱下用褲腿当米袋装上粮食,将裤子两端打上结后挎在肩上便成了当时军校学生自创且实用的运粮工具。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在黔山深处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便常常出现一支肩扛黄色“裤腿米袋”行走的特别运粮队伍。这一奇特的风景常被亲历四分校生活的学生忆起,也成為抗战艰难时期四分校师生在黔生活的生动写照

  《新军日报》与“攻心剧团”

  四分校在黔办学时,曾设立特别党部综理全校党務活动(宣传、组织)及文娱活动等事宜机构下设新军日报社、励志社两个机构主持宣传和文娱、体育活动事宜。在贵州办学期间励誌社曾在1941年双十节(或其他节日)演出《魔窟》等剧。《新军日报》则由军校国文教官丘良任、林运铭、王燮君、邱梦彤、汪静之等担任編辑刊载军校教育、训练的要求和情况、宣传为国抗战的文章,还刊发学生诗歌等作品刊印后发各队学生传阅。这份军校内部刊物對于当时条件艰苦的军校学生,的确是难得的读物

  如果说《新军日报》是当时四分校师生难得的学习宣传刊物,那么第17期23总队自创嘚“攻心剧团”则成为学生艰苦学习训练之余的调节剂,并享誉校内外当时,校本部设在独山城东北郊的铜鼓井第17期23总队驻独山基長镇(独山县城南约20公里),该总队学生自发建成了“攻心剧团”剧团由各队爱好文娱活动并有一定基础的同学组成。由于总队官佐勤務人员多为广东籍因此主要有粤剧和京剧两个剧种。每逢假日庆典活动剧团就在基长镇演出,成为当地军民共乐的大喜事有时也到獨山县城演出。演出剧目有《追韩信》《徐策跑城》《四郎探母》《三岔口》《打渔杀家》《九更天》等“攻心剧团”的创建和演出活動的开展,丰富和调剂了军校学生的业余生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