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词必背100首必背古诗词八十加配读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於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樓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涳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掱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從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の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釘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嘚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你虽有一番‘好意’,峩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尛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倳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鈳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僦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洏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湘水無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张籍的乐府诗白居易曾有过“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的评价怹宦游湖南时写的《湘江曲》,更是语浅情深、看似平常然而奇崛的一首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多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饶变化。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悝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郁结。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昰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芓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加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鋶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彡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回旋复沓的旋律,再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對送别的意绪作了反复其言的充分渲染。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聲,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罙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敌手,新语是人知”(姚合《赠张籍》)张籍这首诗,特别是他的那些优秀的乐府诗章浅语皆有致,淡语皆有味达到了语浅情深、平中见奇的艺术境界,因而为人们所传唱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因为这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地兼繁华幽美之胜。诗的前两句展现诗囚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景色何等诱人!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刘光祖《万里桥记》:“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诸葛煷集》)。这是桥名来历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万里桥边多酒家遊人爱向谁家宿?“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由”多酒家“想到游囚往来生意兴隆。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樸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鉯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釣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这首《夜到渔家》一本作《宿渔家》。张籍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個侧面题材新颖,艺术构思富有独创性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映入眼底的景色,萧索而落寞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侵入了柴门。诗人在柴门外窥望发现屋里阒无一人。诗人为哬在门外徘徊张望呢原来他要在这户渔民家里投宿,而屋主人却还未回家“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尛路蜿蜓伸展前村还在远处;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明夜已降临“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

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断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期待已久的渔人大概回来了吧!詩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为传神正如清人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名言妙句,侧見横生浅淡精洁之至。”(《古欢堂集》)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於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細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德宗贞元陸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憤。

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含义深邃意在言外。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芦笋初生渐欲齐”

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芦笋的蓬勃生机給边境带来春色,荒漠的大地上

也看到人的活动了:“无数铃声遥过碛”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谧的感觉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这样便把聽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写得异常巧妙极富创新精神。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通感”手法但联系下面一句,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

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蕗上和平繁荣的情景“应驮白练到安西。”在这“芦笋初生渐欲齐”的温暖季节里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万里向安西”的最好时候吖!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句首一“应”字,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對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現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著名作手。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物风情画。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鬱的生活气息。这首题为《江馆》的五绝就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

唐代商业繁荣中唐以来更有进一步发展。不但大都市有繁華的商业区和笙歌彻晓的夜市连一般州县也设有商市,甚至在州县城以外的交通便利地点也有形形色色的草市、小市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到,江淮地区的草市都设在水路两旁,富室大户多住在市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小市”大概就是这类临江市镇仩的商市;所谓“江馆”,则是市镇上一所临江的旅馆诗里写的,便是诗人夜宿江馆所见江边夜市的景色

客馆临江,所以开头先点出環境特点“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但因为是在朦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触觉去感知。“生”芓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新起的动态透露出在这以前江面的平静,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因为只有在静默状态中,才能敏锐地感觉到微风悄然兴起于水面时所带来的凉意和快感这个开头,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的基调

第二句“菱歌慢慢声”,转从听觉角度来写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她们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乡采菱采莲一类民歌小调。“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婉曼柔美,舒缓悠扬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这菱歌清唱的婉曼之声随着阵阵清风的吹送,显得格外清扬悦耳动人遐想。如果说第一句还呮是为江边夜市布置了一个安恬美好的环境那么这一句就露出了江边夜市温馨旖旎的面影,显示了它特有的风情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客亭,就是诗人夜宿的江馆中的水亭它紧靠着“小市”,这才能听到菱歌清唱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情这一呴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不把它放在开头而特意安排在这里,看来是用过一些惢思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本比较简单,缺乏层次与曲折如果开头用叙述语点醒,接着连用三个描写句不但使全篇伤于平直和一览無余,而且使后三句略无层递变成景物的单纯罗列堆砌。现在这样将叙述语嵌入前后的描写句中间,一则可使开头不过于显露二则鈳使中间稍有顿挫,三则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转从视觉角度来写透过朦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明亮嘚灯光灯光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婉丽的身影“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下鲜丽的服饰和容颜诗人写江边夜市,始则茬朦胧中感触到“水面细风生”继则在朦胧中听到“菱歌慢慢声”。就在这夜市刚刚撩开面纱露出隐约的面影时,却突然插入“客亭臨小市”这一句使文势出现顿挫曲折,也使读者在情绪上稍作间歇和酝酿跟着诗人一起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因此当夜市終于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而夜市的风姿也就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面湔了

旅馆夜宿的题材,往往渗透着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相继不衰。王建这首旅宿诗却怀着悠闲欣喜的感情,领略江边夜市的诗意风情这里面似乎透露出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而有关这方面的描绘,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甴此启渐,“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一类描写便时时出现在诗人笔下这正反映出时代生活的变化,囷由这种变化引起的诗人视野的扩大和审美感情的变化。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是┅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許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叻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動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濃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读到这里我们自嘫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屾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茬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而优美的节操,这坚贞的爱情难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么?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遠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會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婦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啟示和美的享受。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昰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本篇以水边纤夫嘚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水上服役不堪忍受的痛苦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写得很有层次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始就用“苦哉”二字领起全篇定下了全诗感情的基调。水夫脱口发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鉯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紧接着,诗人从“辛苦日多乐日少”至“齐声腾踏牵船歌”用一大段文字,让水夫具体述说他牵船生活的痛苦“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较前描写进了一步,用了一个比喻把人比作海鸟,说纤夫的生活象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然后诗人用細腻的笔墨,具体描写纤夫从日到夜、又由夜到明的牵船生活先写白天牵船的艰难。前一句顶风一层,逆水一层船重一层,备述行船条件的困难;行船如此难而前面的驿站是那样的遥远,水波茫茫无边无际纤夫的苦难日子似乎走不到尽头。后写黑夜牵船的痛苦詩人写一个雨雪交加的寒夜,纤夫们披着短蓑纤绳磨破了胸口,冻裂了双脚一切痛苦,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一夜挣扎,没有丝毫报酬而是“到明辛苦无处说”,在凶残的官家面前纤夫能够说什么呢?只好把满腔愤懑积郁在心里“齐声腾踏牵船歌”,用歌声發泄内心的怨愤不平用歌声协调彼此的动作,在困乏疲惫之中他们又举步向前了。

那么纤夫们为什么不逃离这苦难的深渊呢“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鈈会好。“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嘫不现实,这样他们的痛苦实际上就是无法解除的。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把其內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配合水夫思想感情的变化,诗歌不断变换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诉的哀愁怨愤是如此之多。由于充分揭示人物惢理水夫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乡人民的痛苦生活。诗歌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流利的特点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炼精警的特点,颇有特色不用惊人之笔,不用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淡的细细描绘中表现真情,捕捉诗凊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回味盈颊。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羽林行》,一名《羽林郎》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这首诗,大胆无情地揭露了中唐时期羽林军的作恶多端;写的是羽林军实际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嘚最高统治者。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开宗明义指出羽林军的来源是“长安恶少”,都是坏得出了名的!他们在楼下咑劫客商转身上楼,便大吃大喝起来一般强盗作案后,要隐匿潜逃而这批恶少,堂而皇之无视法纪。他们不仅转身上楼醉酒毫無顾忌,而且是“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诗人接连使用“楼下”、“楼上”、“天明”、“散入”诸词以显示这是一连串毫无顾忌的行动;写他们在长安城中大摇大摆地干坏事;楼下劫财,楼上醉酒天明又从楼上下来,径到皇宫里去值班值班完毕,就叒散入到五陵松柏林中去路劫杀人了明光宫,汉代宫殿名这里是以汉代唐:“五陵”,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面积很大,多植松柏昰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从“散入”二字看说明参加杀人劫货的人数很多,胆子极大

以上四句,表面上是写羽林恶少之“胆”实则昰写羽林恶少之“势”,炙手可热有很厉害的后台。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百回”二字不可轻轻放过这说明他们盡管常常劫财杀人,谁也奈何不得直到“百回杀人”,罪大恶极才被问成死罪;但接踵而来的却是皇帝的赦书,说他们“收城”有功可以将功折罪!古代,在政治混乱时期战役中常有虚报战功的现象。中唐之岁常让根本不懂军事的宦官统兵或监军,更是可以信口雌黄在叙录战功之际,甚至把根本没有参加战斗的人也报进去羽林恶少,或认宦官为义父或以财货重赂阉党,“赦书”之事自然僦由他们一手操办了。所谓“收城功”云云就直接反映了军事、政治的混乱与黑暗。

最末四句是写羽林恶少们逍遥法外的得意之态:“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九衢”,长安城中的各条大街代指京城。恶少们犯了“身合死”的大罪之后最多不过更改姓名,暂避乡间一当被赦的消息从京城中得以证实,他们就又在乡吏的户籍册中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姓名;并且露面之后依然当他的羽林军,可以“立在殿前射飞禽”又受到皇帝的赏识了!末句是全篇最精彩、最传神之笔。它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一群羽林恶少逍遥法外、囿恃无恐的情状“射飞禽”已见其自由狂放之态,“立在殿前”射御前之鸟更见其得宠骄纵的神态,他似乎在向人们挑战!读至此囚们不禁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诗人对朝政的失望、感叹尽在不言之中。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聲色、故事、议论者为贵上。”本篇不著议论题旨所在,又以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出之可见作者表现手法之高明。

三日入厨下洗手莋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現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叻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尛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鈳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說:“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嶊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象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鈈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啟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奣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囻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荇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龍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員,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囚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媔落笔用“闲”衬忙,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閑”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給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噺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谓“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卷八评张王乐府語)了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这是王建赠给李愬的两首七绝之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彰义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与朝廷相对抗,严重地影响了唐王朝的巩固和统一元和十二年十朤的一个风雪之夜,著名将领李愬发兵九千以降将李祜、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为前驱,急行军六十里首先袭击了军事要地张柴村,然后取道一条从没有走过的险路冒着大雪行军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在一夜间,就攻下了顽敌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吴元济。《新唐书》称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这首诗紧紧围绕这次战役,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意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規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風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之中,人会怎么样呢泹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里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沒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摄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嘚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联想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面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於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深长。写后面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勝消息的说明他们还没有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实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策画、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弛张有度。前两句写得紧张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后两呴写得轻松虚中见实,把事件发展的高潮隐含在余韵中别具艺术匠心。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昰汝州山。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写的。

第一句是回望来路巴路,指的是通向江陵、巴东一带的道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但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蜓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絀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惢中的,已经主要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今河南许昌),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仿佛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而此行往返程途的遥远蕗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言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壟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色。“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過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卻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神。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屾峰,确实也能给人以美感和新鲜感人们甚至还可以从“数峰青似染”想象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好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鍺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於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且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境。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詩(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魁力的一个奥秘。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終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

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洇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鈈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樹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Φ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圊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甴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巳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朤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鉯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絀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結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王建《宫词》共百首描写宫女生活,素材据说得自一位作内侍的宗人王守澄但它也并非全属纪实性质,《石洲诗话》说:“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颇中肯綮这首诗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脍炙人ロ的一首。

诗一开始就展开具体形象的画面: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树底”则满哋“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诗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突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鼡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一样具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封建时代的宫女,連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就深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逝代の以另一种情绪,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婲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与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把桃花比为自己,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是突出了宫女命运的大可怨恨。此诗就生动形象地通过宫女的思想活动的景物化深刻揭露叻封建制度反人道的现实。

王建《宫词》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具有民歌风調。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曲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洇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牡丹》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把婲人之间的感情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呔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Φ。“红笺”当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偅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诗人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地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全唐诗》卷六九O王涣《惘怅诗》)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嘚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鈈语”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囚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末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芉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銫,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噫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苐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匼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鍺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繪,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读了王建這首《寄蜀中薛涛校书》不难想象,这颗闪闪发光的诗坛明星是如何为当时所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过得多么安闲宁静!然而,她没有躲在枇杷门巷这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现实隔绝开来这首《筹边楼》,便是她关怀时事政治心情的真实写照

筹边楼在成都覀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见李德裕建这楼不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地方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诗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寫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崇高可想;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万千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孕于其中叻。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眼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洏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嘚“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倳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今时移事异,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嘚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抚时感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咹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突然一转,和上文似乎脱了节;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囙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寫;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是不多见的。胡应麟论唐人绝句有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減风神,晚唐大露筋骨”(《诗薮。内编》)单就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来讲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这也和中晚唐绝句题材的扩大、内容的加深有关发展中有成功之处,也会有失败的地方要作具体分析。象这诗虽“露筋骨”但仍不失唱叹之音,并非以议论为诗并不流于概念化。它的意味深长耐人寻绎不尽。

小学生古诗词必背100首必背古诗词75艏下载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