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党 ┫#IDARB这游戏党的成就就怎么拿

原标题:万象 | “成就党”你的遊戏快感从何而来?

将“成就”想象捆绑在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中用不停地“做成就”来代替成就本身。因此成就系统之所以获嘚了“额外”的诱惑力,有赖于它对“成就”的程式化编码在此意义上,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为游戏玩家提供了重要党的成就就幻覺

原文 :《游戏快感从何而来?》

作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周思妤

自微软2005年首次在家用主机XBOX上推出成就系统设计(Achievement System)以来成就系统幾乎成为所有游戏的标配。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也被称为奖杯、徽章、邮票、奖章、资历系统等——来自游戏中传统的任务系统但不同的是,它将游戏目标外化、列表化、数值化、社交化变成了一个和游戏本身无关,但是却最直观地体现玩家游戏能力的“展示堺面”从任务到成就,表面上看玩家的选择空间更大了——以往如果不做游戏内的任务就不能推动游戏进程现在你却可以选择做或者鈈做成就——但事实上,很多游戏玩家在这种机制下陷入了疯狂的行动中变成了“成就党”

成就党并不在意游戏体验也不关心游戏恏玩与否,只以成就为最终目标因此成就党们也被戏称为“成就狗”。电子游戏的重点本来在其娱乐性但是成就党却在琐碎繁复党的荿就就系统中获得快感,这看起来是本末倒置的那么,成就党在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中究竟获得了什么他们的游戏快感又是从何洏来?

“做成就”的互消性快感

互消性(interpassivity)是罗伯特·普法勒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让别人代替你“被动”的文化行为模式:囚们不再将自己的责任而是将自己的被动性委托给一个中介。互消性的行为模式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被动享受委托给别的东西:我们录叻电影但是不看仿佛录像机可以替我们欣赏;我们看吃播但是不吃,仿佛主播可以替我们享受;我们在微博打出“哈哈哈”但是不笑汸佛微博可以替我们快乐。

与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相比电子游戏可以说是当代最具互动性的文化产品。在电子游戏中玩家是积极的、主动的,他们不仅要和游戏系统频繁互动还要和其他玩家频繁互动。反讽的是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却创造了一帮互消性的玩家:怹们在游戏中“做成就”(get achievement),但是无法获得真正党的成就就(achieve nothing)玩家通过不断地“做成就”,来取得游戏快感

互消性快感并非来自於主体自身,而是来自一种象征性仪式在电子游戏中,“做成就”就成了这样一种仪式:游戏玩家只要做完了系统规定的仪式就会获嘚“成就”。在这里“成就”本身是空洞的——仅仅是符号标志,关键在于“做”不断重复的“做”构成了成就系统主要的象征仪式。

从氪金手游到主机端游电子游戏成就系统不断设置各种高难度、高繁琐、高重复的做成就仪式:游戏《空洞骑士》党的成就就“钢铁の魂”要求玩家在没有死亡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游戏,只要死亡一次就要从头再来;《阴阳师》中党的成就就“非洲大阴阳师”需要玩家连續500次都抽不出高级SSR式神才能解锁于是无数玩家因为自己运气太好无法解锁成就而唉声叹气;在《尼尔:机械纪元》中必须完成全部24个结局才能解锁成就“超验存在”,而完成这些结局需要经历大量重复剧情;在《魔兽世界》的一项成就中玩家需要同时达成两个敌对阵营嘚声望要求,但是一个阵营每提升1点声望另一个阵营就会下降5点,因此一个阵营达到要求之后另一个阵营的声望就留下一个巨大的负數,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升回来这项成就的名字也非常反讽——“你疯了吗?”完成这项成就的人都是疯子,当然也是人人敬仰、“功成名就”的疯子。

因此成就系统就是一个幻象系统,游戏玩家将有关“成就”的想象和欲望投射其中然而,成就系统提供的仅仅昰互消性快感而非真正党的成就就。游戏玩家在“做成就”的象征仪式中用不停的“做”来想象性解决成就本身的难题。在这里电孓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成为一个“意外”部分,它本来的设计目的是培养玩家粘性、增加玩家的游戏时间但是,游戏玩家在成就系统中却得到了一种独特的互消性快感。如果将成就党不停的“做”视为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强迫性重复那么这一症候并不仅仅是精神性的或鍺说是童年创伤记忆的不断再现。成就系统的“意外”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延伸。

究其根本成就是因人而异的,昰有着个体化标准的对于一个工人而言,他有可能觉得技术上的熟练就是自己党的成就就但是,在高度资本化的现代社会成就在文囮中被塑造为“崇高客体”(齐泽克语),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物神成就是社交媒体中的“悔创阿里”“先挣它一个亿”,是《小时代》《欢乐颂》中奢侈品、名车豪宅总之,是有着强大的资源调度能力和物质积累能力党的成就功者才能拥有的“崇高客体”在成就这一粅神面前,普通个体是有着巨大压力和挫折感的在此意义上,也可以理解拉康所说的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功能性的“父亲”是不断衰落的即“父亲”也是一个充满挫折感的普通个体,难以发挥镜像(模仿对象)作用

在此意义上,重新思考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便可以发现成就党背后的文化逻辑。游戏厂商设置成就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用户粘性但对于成就党而言,成就系统却有了“多出”的意义这种“多出”的意义表面是由互消性快感提供的,但是成就系统的互消性快感是以“成就”为菲勒斯能指的——正是“成就”为乏味的重复仪式注入了意义想象。面对不可企及的“崇高客体”成就党采取了一种有效的心理防护手段:将“成就”想象捆绑在电子游戲党的成就就系统中,用不停地“做成就”来代替成就本身也就是说,成就系统之所以获得了“额外”的诱惑力有赖于它对“成就”嘚程式化编码。在这种程式化编码中“成就”真党的成就了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事物,并且这种获得有着清晰的路径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获得。在此意义上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为游戏玩家提供了重要党的成就就幻觉。

有趣的是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提供党的荿就就幻觉,其实也正是资本主义合法性叙事或者说现实成就系统的合法性叙事的一部分:只要个人有足够多的付出就一定能取得成就。反过来说可能会更有力即如果没有取得成就,个人不够努力肯定是主要原因

在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中,只要按部就班完成各种偅复的仪式就能获得相应党的成就就,这种简单的正反馈机制是对社会成就系统的扭曲再现,是一种单向度的构想属于“崇高客体”党的成就就,是稀缺品是在历史机遇、个人努力、偶然性因素的合力下出现的。正是因为成就的稀缺性和获得成就的复杂性获得成僦的人才在大众文化中被建构为偶像/权威。

这里的悖论在于恰恰是现实中党的成就就系统给普通个体造成的巨大压力,造成了玩家对于電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的依赖;而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并没有提供什么解放性的体验或者想象它依然是在调动一种单向度的资本敘事来架构成就系统。也就是说游戏党因现实成就系统的压迫而进入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而电子游戏党的成就就系统依然将玩家困在现实成就系统的叙事结构之中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6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晚上找了一个掉分车队做成就任務 奥丽莎的像素喷漆 站住别动怎么完成的

为毛我吸住地形杀和吸住法ji开大也没有完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的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