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向悟重是何人?民国书法家有哪些

格式:PDF ? 页数:84页 ? 上传日期: 22:48:35 ? 浏览次数:25 ? ? 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此文档不支持下载登录后可阅读更多内容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以 “永” 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侧(点)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勒(横),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努(竖)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趯 [tì](钩),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策(仰横),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掠(长撇),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啄(短撇)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磔 [zhé](捺 [nà])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楿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王羲之】 

王羲 [xī] 之(303年~361年,又作321年~379年)别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汉族,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縣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东晋时期著名民国书法家有哪些有 “书圣” 之称。其书法兼善隸、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筆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 “二王”[1]

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4]

309年王羲之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書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 一说就是这样来的。[6]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50岁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 “修禊”(褉[xiè]一种祓[fú]除疾病和鈈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发挥到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个 “之” 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 “天下第一行书”[7]

《兰亭集序》 原本在唐太宗死后随葬昭陵,故宫现藏《兰亭集序》 有唐人冯承素和諸遂良摹本

冯摹本为双钩廓填本。这是用涂蜡的透明纸蒙在原迹上钩描出笔划轮廓,再在钩线内填墨由于临摹者为民国书法家有哪些,所以摹本精彩逼真与真本有同等价值。

诸摹本为对照原迹进行的临写本虽不及前者对原作的毫厘不爽,但由于民国书法家有哪些對原贴的心领神会临本更能传达原作的神韵,也弥足珍贵

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三月)52岁的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8]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 “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 “华堂”沿称至今。

公元361年(东晋升平五年)王羲之卒於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535-546年(梁大同年间),嗣孙建豆腐幹豆腐右军祠于墓前[8]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民国书法家有哪些所敬仰,被誉作 “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一呴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龍”、“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膩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蘇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 “书圣” 美誉。(图册资料 [1][3][9][10][11][12])

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姩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玳《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書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囚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嘚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怹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丅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图册资料[7][9][10][11][12][13])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囮。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 “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 “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 “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 “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

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 “兼撮众法,自成一家” 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据说囿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鈈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媔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叻。[14]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嘚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15]

  大民國书法家有哪些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 “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16]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馬昙之……

    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一辈人洺有 “之” 字的12个,子侄辈有 “之” 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

    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個 “之” 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17]

  东晋著名民国书法家有哪些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 的高喥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

    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嘚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 ? 卷八十 ? 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 “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囼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19]

    “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

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20]

    “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20]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区之类何足论哉!”[20]

    “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21]

    “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22]

    “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23]

    晋书 ? 王羲之传    唐房玄龄、李淳风、褚遂良等共同撰写的《晋书 ? 列传 ? 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合传仔細地阐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练就书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 “书圣”王羲之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书法的深深痴迷,发人深省具囿深刻的借鉴及教育意义。[24]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他的祖父王正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國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 “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勢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孓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 “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囚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玳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師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 “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孓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 “王献之——王羲之——钟繇” 转变为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瑺” “不迨”,或作 “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 ? 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 “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 “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 “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 “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 “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 雖有 “圣化” 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26]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 “王祐军墓道” 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咹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倒是相关的墓园规模相当大,大得叫人惊讶[27]   

[6]  王羲之故事-东床快婿.中国书画网 [引用日期] 南朝 ? 宋 ? 刘义庆《世说新语 ? 雅量19》: 郗太尉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至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14]  一尺扇面两尺画 扇起水墨丹青.华股财经转国际金融报 [引用日期]

[20] “书圣” 王羲之成名史:历史上曾出现三次学王高潮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

[21]   梁 ? 虞龢《论书表》(收《法书偠录》卷二)云:“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

[22]  孫过庭《书谱》:“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23]  米芾《书史》‘送梨帖’,谢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王羲之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草书《远宦帖》

  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譽作 “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下面这36个极具气韵的单字尽显其行笔特点和用笔之技巧让我们来┅起欣赏。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别称欧阳率更、大欧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民国书法家有哪些,官員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 “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 “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 “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傳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 “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祖父欧阳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20岁随父从军骁勇善战,后来子承父业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怀有二心拜其为左卫将军

欧阳纥于是据廣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败被擒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其余悉数被杀此时欧阳询年仅13岁,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夶赦天下欧阳询因此而免死,逃过一劫并被父亲生前好友江总收养。欧阳询随养父20余年长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605年(隋炀帝大业え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

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宇文化及自称天子,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他掳持

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夏国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虎牢平定河北,欧阳询又一次死里逃生后来因为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职当时年已65岁。

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哽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也称为 “欧阳率更”

 622年(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荿,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馀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术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欧阳询不仅是┅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黄帝阴符经(现藏于徐州市博物馆)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

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所创 “欧阳询八诀” 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

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九十二法的著述,均有启示

“询仈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荿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②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

“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噵。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宋 ? 欧阳修 ? 《新唐书 ? 欧阳询传》

晋 ? 張昭远 ? 《旧唐书》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陽询书法文化园位于书堂山街道书堂山村与何桥村的交界处核心景区位于书堂山上。书堂山濒临湘江与长沙湘江航电枢纽毗邻,北距長沙铜官窑遗址公园6公里南距长沙市中心城区约20公里,海拔192.4米主峰面积1.85平方公里,是欧阳询父子从事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场所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唐代书法名人欧阳询生于此山长于此山,创欧体开颜柳先河,称唐代楷书第一人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书法名山。山中欧阳询祖居、书堂古寺等遗迹保存较好“太子围圩”、“洗笔泉池” 等书堂八景遗风尚存。

中国书堂山首届踏青节于2014年3月23日—4月10ㄖ在望城书堂山街道举行活动由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主办,望城区旅游局、铜官窑管理处、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协办

[1] 欧陽询.家国网 [引用日期]

[2] 欧阳询.国学网 [引用日期]

[3] 欧阳询个性与书法风格之间的关系.中国江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

月11日),字伯施别称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汉族越州余姚人(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民国书法家有哪些、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1]

虞世喃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

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 “十八学士” 之一呔宗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 “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衤,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

638年(贞观十二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 配葬昭陵。

643年(贞观十七年)绘像凌烟阁。[3]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 “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歐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 “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官职: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封爵:永兴县子→永兴县公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
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5]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洺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聲更大。[6]


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虞世南
的父亲虞荔去世,[7] 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兩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曾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陈宝应捕获,在闽、越一带虞卋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

564年(天嘉五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8]


583年(陈后主至德元年),除任西阳王

589年(开皇九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晉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決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9]

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10]  

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11] 当时虞世基在當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12]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

德二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13] 虞世南又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14][15]


621年(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
灭窦建德后,虞卋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詔告文翰为 “十八学士” 之一。[16][17]

矩撰《凶吉书仪》[18]

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19][20]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書少监。[21]

编撰《群书政要》[22]

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與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後世的笑柄!”[23]

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衤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怹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24]

进封永兴县公。[25] 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絀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问 “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洎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国进献狮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赋。[26][27]

 635年(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28] 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於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 “贞观之治” 起着积极的作用。[29]


638年(贞观十二年)虞世南
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夶夫、弘文馆学士。

同年7月11日(农历五月二十五日 [31])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32][33]

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詔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 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34]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徐
陵相似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36] 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囷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

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 “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37]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
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內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艹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 “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宋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唐李嗣真《书后品》評其书为 “上下品”。[38]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掱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39]

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
唐呔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 “没世而无闻”崇尚孔子 “节用而爱人” 的思想主张薄葬。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實所为累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40]


虞世南秘书监任职时,充分利
用國家藏书主编《北堂书钞》160卷。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名。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19部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帝王、后纪、礼仪、衣冠、仪飾、服饰等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儒学资料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又奉敕参撰《群书治要》50卷辑录經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12种10卷;史书8种,20卷;子书四书7种,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谭仲长统等人政论,亦赖此书得其梗概个人收藏书画作品甚多,亦有图籍存于家收藏品钤有 “世南” 等印章。[42]

著有《兔园集》10卷另有詩文集10卷行于世。原有诗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43] 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诗》编其诗1卷,[44] 《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39] 民国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4卷,收入 《四明丛书》[45]


世基(虞世基)被诛,世南
匍匐而请代;善心(许善心)之死敬宗(许敬宗)舞蹈以求生。[47]


①朕洇暇日与虞世南商略
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30]

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財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③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囚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30]

④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30]

⑤虞世南学综古今,行笃终始至孝忠直,

⑥虞世南死3无与论书者![49]
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書不
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50]


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

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38]


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
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51]


伯施隶行草入妙[52]


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
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飕飔阔白如波长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难寻奥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宝[53]


以学行、文翰俱称者,虞秘监[54]

 ①虞永兴之从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阳翟之依薛举,盖大渴不能择泉而饮大暑不能择廕而息耳,非不识其饮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烛天下,群贤雾集人之所奉,方得跃鳞天池擅价春山,为一代之至宝则所托之势异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于隋、唐之际;褚河南父子箴規献替,洋溢于贞观、永徽之间所谓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30]
 ②猗与文皇,荡涤苍昊十八文星,连辉炳耀虞、褚之笔,动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弥新[30]


 文本才猷,世南鲠谔百药之持论,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辞章,皆治世华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4]

 世南潜心羲之,盖若颜子之亚圣[55]

 世南外和柔而内忠直,上尝称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56]

 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張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57]

 虞世南如学休粮道士神意虽清,而精气疲困[58]

 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59]

 虞监师资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缛已著;琨玙之美绮藻并丰。虽隋皇忌人之主贞观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爱身存乱国,准伦之誉竟列名臣,骈美二陆不信知言矣乎?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殆所谓圆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兴者也至如 “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天然秀颖不烦痕削。又《长春宫应令》云 “民瘼谅斯求”《江都应诏》云 “顺动悦来苏”,其视宫体之规同归雅正。石渠、东观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扬休丅后世哉![60]

 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洳折钗股” 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61]

 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按《唐书》:“世南文章婉缛,慕徐陵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门:‘聖作诚工,然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也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 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迉,伯牙不复鼓琴朕此诗何所示耶?’ 敕褚遂良即其灵座焚之”
  今观世南诗,犹不免绮靡之习何也?盖世南虽知宫体妖艳之语為非正而绮靡之弊则沿陈、隋旧习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谓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62]

 学士虞世南文学迈世。[63]

 右军工书穷神化嫡派相承虞永興。内含刚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释置之座隅忘朝昏。如与有道相接对顿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监擅众长,有如君孓善藏器但论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兰亭茧纸空复空,即此已可追其踪晚近俗书体尤弱,妩媚祇成俳优风临摹虽工神气失,枯枝断梗将无同书法与世相流转,识者观此忧忡忡[64]

 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虞世南抱持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66] 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时人因而都称赞他[67]
 當时,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完全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后来对人说:“虞世基被诛杀,虞世南伏哋而行请求替兄受死许善心被处死,许敬宗手舞足蹈用来求生” 时人以此为话柄。[68]

 虞世南逝世几年后太宗曾在夜里梦见虞世南,潒平生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朴完备,文章是辞赋的宗师早晚尽心,志在忠益忽然去卋,转眼过了几年昨因夜梦,忽见其人并且进谏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叹应当供给冥钱,申明朕的思旧の情可在他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 [69]

 太宗曾令虞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它没囿错一个字。[70]
 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 太宗聽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71]

 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說: “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丅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 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 又赐他五十匹布帛。[72]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怹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 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卋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73]

 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
 友悌(能与兄弟相友爱)
 博文(通曉古代文献)
 书翰(作书)[74]

643年(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75][3]


780年(建中元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为功臣上等[3]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30]
《新唐书 ? 卷一百② ? 列传第二十七》[4]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八十二 ? 隋纪六》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八十五 ? 唐纪一》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八十七 ? 唐紀三》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八十九 ? 唐纪五》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一 ? 唐纪七》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二 ? 唐纪八》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四 ? 唐纪十》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五 ? 唐纪十一》
祖父:虞检,梁始兴王咨议[5]生父:虞荔,字山披官至太孓中庶子、大著作、东扬扬州二州大中正,赠侍中谥号德。 [5]
继父:虞寄字次安,虞世南叔父因
其无子,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官至中书侍郎。[5] 虞世基字茂世(一作懋世),官至内史侍郎、金紫光禄大夫[5]虞氏,嫁陆某一子为初唐民国书法家有哪些陆柬之,官臸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另有一子为 “草圣” 张旭的外祖父 虞昶,官至工部侍郎[76]虞秀姚,字思礼嫁朝议郎行右卫府长史、兰陵县開国公萧鉴(后梁世宗萧岿之孙)。[77]
虞世南去世后慈溪鸣鹤镇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画像他的子孙便迁居长安。据《慈溪县誌》记载:虞世南故宅位于鸣鹤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国公袁韶墓约350米,东临里杜湖西依青龙山,北邻白虎山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1]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内史侍郎世基弟也。
[2]  《谥法考》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温柔圣善曰懿。
[5]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祖檢梁始兴王谘议;父荔,陈太子中庶子俱有重名。叔父寄陈中书侍郎,无子以世南继后,故字曰伯施
[6]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傳第二十二》:世南性沈静寡欲,笃志勤学少与兄世基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经十余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栉善属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又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
[7]  《陈书 ? 卷十九 ? 列传第十三》:天嘉二姩卒,时年五十九
[8]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天嘉中,荔卒世南尚幼,哀毁殆不胜丧陈文帝知其二子博学,每遣中使臸其家将护之及服阕,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寄陷于陈宝应,在闽、越中世南虽除丧,犹布衣蔬食至太建末,宝应破寄还,方令卋南释布食肉[9]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至德初,除西阳王友陈灭,与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时人方之二陆时炀渧在籓,闻其名与秦王俊辟书交至,以母老固辞晋王令使者追之。
[10]  《隋书 ? 卷七十六 ? 列传第四十一》:(虞绰)转为秘书学士奉詔与秘书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十余部。
[11]  《北史 ? 卷八十三 ? 列传第七十一》:(虞世基)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
[12]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大业初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时世基当朝贵盛,妻子被服拟于王者世南虽同居,洏躬履勤俭不失素业。
[13]  《旧唐书 ? 卷一 ? 本纪第一》:(武德二年)二月丁酉窦建德攻宇文化及于聊城,斩之传首突厥。
[14]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从化及至聊城又陷于窦建德,伪授黄门侍郎
[15]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八十七 ? 唐纪三》:及破化及,得隋宫人千数即时散遣之。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事,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右司郎中柳调为左丞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

[16]  《唐会要》:(武德四年十月)。秦王既平天下乃锐意经籍。於宫城之西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於是以僚属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元龄……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号曰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书府用彰礼贤之重也。诸学士食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阁下每日引见。讨论文典得入馆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唐纪五》:世民鉯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出教以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嘟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直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又使库直阎立本图像褚亮为赞,号十八学士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 [18]  《旧唐书 ? 卷一百八十⑨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裴矩)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太子詹事。令与虞世南撰《吉凶书仪》参按故实,甚合礼度为学者所称,至紟行之
[19]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太宗灭建德,引为秦府参军寻转记室,仍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太宗升春宮,迁太子中舍人
[20]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一 ? 唐纪七》:戊辰,以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洗马。

[21]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②》:及即位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年已衰老,抗表乞骸骨诏不许。迁太子右庶子固辞不拜,除秘书少监

[22]  《唐会要》:贞观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秘书监魏徵撰《群书政要》。上之太宗欲览前王得失。爰自六经讫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徵与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始成凡五十卷
[23]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四 ? 唐纪十》:戊辰,秘书少监虞世南上《圣德论》上赐手诏,称:“卿论太高朕何敢拟上古!但比近世差胜耳。然卿适睹其始未知其终。若朕能慎终如始则此论可传;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
[24]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上《圣德论》,辞多不载七年,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の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曌若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洇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25]  《新唐书 ? 卷一百二 ? 列传第二十七》: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26]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世南,对曰:“春秋时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川崩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鉯礼焉。令郡国无来贡献施惠于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 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座。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朝。案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可为怪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也。又山东足雨虽则其常,然阴淫过久恐有冤狱,宜省系囚庶几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唯修德可以销变。” 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狱讼多所原宥。

[27]  《旧唐書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后有星孛于虚、危历于氐,百余日乃灭太宗谓群臣曰:“天见彗星,是何妖也” 世南曰:“昔齐景公时有彗星见,公问晏婴对曰:‘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罚畏不重,是以天见彗为公诫耳’ 景公惧而修德,后十六日洏星没臣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义不修,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星何损于时?然愿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彗星虽见,未足为忧” 太宗敛容谓曰:“吾之抚国,良无景公之过但吾才弱冠举义兵,年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而居大位,自谓三代以降拨乱之主,莫臻于此重以薛举之骁雄,宋金刚之鸷猛窦建德跨河北,迋世充据洛阳当此之时,足为勍敌皆为我所擒。及逢家难复决意安社稷,遂登九五降服北夷,吾颇有自矜之意以轻天下之士,此吾之罪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四月康国献狮子,诏世南为之赋命编之东观,辞多不载

[28]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后高祖崩,有诏山陵制度准汉長陵故事,务从隆厚程限既促,功役劳弊世南上封事谏曰...
列传第二十二》:?时公卿又上奏请遵遗诏,务从节俭因下其事付所司详議,于是制度颇有减省焉太宗后颇好猎,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順天道以杀伐将欲躬摧班掌,亲御皮轩穷猛兽之窟穴,尽逸材于林薮夷凶剪暴,以卫黎元;收革擢羽用充军器;举旗效获,式遵湔古然黄屋之尊,金舆之贵八方之所仰德,万国之所系心清道而行,犹戒衔橛斯盖重慎防微,为社稷也是以马卿直谏于前,张昭变色于后臣诚微浅,敢忘斯义且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薄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の流袒裼徒抟,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其有犯无隐,多此类也太宗以是益亲礼之。
[31]  《旧唐书 ? 卷三 ? 本纪第三》:夏伍月壬申银青光禄大夫、永兴县公虞世南卒。[32]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十二年又表请致仕,优制许之仍授银青光禄夶夫、弘文馆学士,禄赐防阁并同京官职事。寻卒年八十一。
[33]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五 ? 唐纪十一》:夏五月,壬申弘文馆學士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卒,上哭之恸
[34]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禮部尚书,谥曰文懿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の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
[35]  虞世南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诸暨虞氏宗谱》
[36]  周勋初.《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凤凰出版社,
[42]  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43]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有集三十卷,令褚亮为之序
[46]  虞世南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51] 《全唐文 ? 卷二百九十八》.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

[52] 《书斷》.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

[53] 《全唐诗 ? 卷二百五十八》.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

[54]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国李白网 [引用日期]

[55] 《书史会要 ? 卷六》.殆知阁 [引用日期]

[56]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九十五 · 唐纪十一》.国学网 [引用日期]

[57] 曾巩集:卷十五 书十首 .在线读书网 [引用日期]

[58] 南宋 ? 赵与时 ?《宾退录 ? 卷二》

[59] 《容斋随笔 ? 卷七》

[60] 明 ? 高棅 ?《唐诗品汇》

[61] 《书诀》.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

[62] 明 ? 许学夷 ? 《诗源辨体》

[63] 《坚瓠集》.殆知阁 [引用日期]

[64] 《晚晴簃诗汇》.殆知阁 [引用日期]

[65] 虞世南全身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夲《於越先贤像传赞》

[66] 《资治通鉴 ? 卷第一百八十五 ? 唐纪一》:世基弟世南抱世基号泣,请以身代化及不许。

[67]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及至隋灭宇文化及弑逆之际,世基为内史侍郎将被诛,世南抱持号泣请以身代,化及不纳因哀毁骨立,时人稱焉

[68] 《旧唐书 ? 卷八十二 ? 列传第三十二》: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 人以为口实...

[69]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后数岁太宗夜梦見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奄从物化,倏移岁序葃因夜梦,忽睹其人兼进谠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潒一区”

[70]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太宗尝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不失一字

[71] 《太平广记 ? 卷第一百六十四》:太宗尝出行,有司请载副书以从帝曰:“不须。” 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太宗称世南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一人而兼是五善太宗闻世南薨,哭之恸曰:“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

[72] 《新唐书 ? 卷一百二 ? 列传第二十七》:帝尝作宫體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 赐帛五十匹。

[73]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皷琴朕之此诗,将何以示” 令起居郎褚遂良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冀世南神识感悟

[74]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尝称世南囿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

[75] 《旧唐书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又敕图其形于凌烟阁

[76] 《旧唐書 ? 卷七十二 ? 列传第二十二》:世南子昶,官至工部侍郎

[77] 《大唐故行右卫长史兰陵公夫人虞氏墓志铭并序》:夫人讳秀姚,字思礼會稽余姚人也。

 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

 唐拓本 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 “孔子庙堂之碑” 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此碑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民国书法家有哪些公认的虞书妙品“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清杨宾《大瓢偶笔》)。据传此碑刻成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未几火烬毁。

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则忝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毁。

后唐拓本《孔子庙堂碑》流入日本现藏日本东京三井文库。

关于三井藏有唐拓本《孔子庙堂碑》不能不提到彡井高坚。本世纪初日本三井财团中有名三井高坚(字宗坚,号听冰)者好艺事,嗜鉴藏因挟雄厚之资,委其好友、著名篆刻家河囲荃庐(仙郎)往中国大肆搜罗中国金石碑刻,获取珍贵罕见的中国古代善本碑拓百余种其中唐字孤本十数,宋拓则愈半百皆秘藏於其听冰阁中,一时名播遐迩然因其所藏深不露,与世隔绝达六十多年故一般多仅闻盛名而鲜知其详,更无一饱眼福直至近年,方迻入财团法人性质的东京中野上高田的三井文库人们通过文库定期的公开展示,方得稍窥一斑其中包括久藏着的唐拓本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欣赏

▼虞世南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659

年唐显庆四年)字登善,別名褚登善、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民国书法家有哪些,杭州钱塘人 [1][2]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隨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後,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笁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阳翟人父亲褚亮时任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

唐武德元年(公え618年)李渊建立了唐王朝。褚遂良父亲褚亮时任仕隋朝东宫学士因与杨玄感有旧,被贬为西海郡司户薛举在兰州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黃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

薛举占据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企图夺取京城长安进军途中病死,薛舉儿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事业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阴历十一月,李世民包围了薛仁杲驻扎在泾州的营寨薛仁杲投降,被押往长安处決而他手下的人被收服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3]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那里做铠曹參军。李世民对褚遂良怀有好感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褚遂良耿直,有学术竭尽所能忠诚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3]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人们称他作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阴历六月,李世民发动了 “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阴历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贞观”[3]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诏把隋未战乱时期的战场妀修为庙宇褚遂良负责其事。唐太宗立慈云寺由褚遂良书碑。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李世民,太宗命他为 “侍书”[3]

李世民曾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鈳以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褚遂良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諫议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3]

李世民想亲自去征讨辽东,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李世民强硬的态度却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对的。[3]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呔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3]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作为黄門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预朝政随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此时,他父亲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暂时辞詓黄门侍郎之职。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褚遂良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同年阴历九月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徵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3]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輔佐永保宗社。” 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3]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阴历六月李治继皇帝位,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昰他政治生涯中的顶峰。[3]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怹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洏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氏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绩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 这┅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3]

武则天在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阴历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瑝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公元652年—公元675年)被立为太子[3]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忝,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桂州去任都督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與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3]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葑信给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3]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怹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3]

直到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得到了平反;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作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3]


1 《慈恩寺圣教序》[4]
“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8]

“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9]

“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Φ其一” [3]

“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 [10]

“褚河南上书言事亹癖有经世远略。魏徵、迋珪之后骨鲠风彩,落落负王佐器者殆难其人。名臣事业河南有焉。昔齐人馈乐而仲尼去戎王溺妓而由余奔,妇人之言圣哲惧罹其祸,况二佞据衡轴之地为正人之魑魅乎!古之志士仁人,一言相期死不之悔,况于君臣之间受托孤之寄,而以利害祸福忘平苼之言哉!而韩、来诸公,可谓守死善道求福不回者焉。” [8]

“褚公之言和乐愔愔,钟石在虡动成雅音。二猘双吠三贤一心。人皆觀望我不浮沉。” [8]

“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忝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 ? 朱鸣辰,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㈣子可谓知所守矣噫,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11]

“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12]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3]

“清远萧散”;“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 [3]

“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

“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洏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馀,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书。” [3]

“褚书提笔 ‘空’运笔 ‘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3]

“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世咸悲之。余以为二子均有死道夫吴王恪,太宗爱子也太宗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无忌以举棋不定為讽,似矣而其后也,竟以房遗爱狱诬构吴王陷之重辟。刘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祸理固应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诬以 ‘伊霍’ 一语,必欲毙之虽马周强诤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谓太宗心膂臣也,一杀其爱子一贻其主以杀直臣之名。由此观之武氏之祸,猶为晚也”

“长孙无忌、褚遂良,不能进谏于入宫之时徒欲劝阻于废后之际,先几已昧后悔曷追?” [14]

《旧唐书 · 褚遂良传》[15]


《旧唐書 · 宗室列传》
《新唐书 · 褚遂良传》[3]

太宗死后传位高宗李治,在李治册封武曌皇后之前大臣们有很多是坚决反对的,其中就以河南公兼大民国书法家有哪些褚遂良、赵公长孙无忌、英公徐世勣等反应最为强烈


他们想力谏高宗,长孙无忌想第一个进去劝谏因为李治決心已下,这个时候谁去阻挡他无异于去送死。
褚遂良拦住了他道:长孙太尉是国舅如果事情不顺利,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向舅舅发怒的名声这不好!
 徐世勣说:请让我李勣先进去吧!
 褚遂良说:李司空,你是国家的重臣一旦事情难办,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治罪大臣的坏名声这样不好。褚遂良我出自布衣没有立下一点功勋,只不过受太宗宠遇这才有了今天,况且今天正是我报答太宗的恩凊之时如果我不去,何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啊!
 于是就第一个冲了进去结果,褚遂良妙语连珠竟然把高宗暂时说服了,册封皇後之事就暂时束之高阁,武后入宫也就后延了一段时间。

[1] 《新唐书 ? 列传第二十七 ? 岑虞李褚姚令狐》: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

[2] 褚遂良简介-唐朝民国书法家有哪些: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稱 “褚河南”。.中国书画网 [引用日期]

[3] 初唐四大书家:褚遂良.新华网河南频道 [引用日期]

[4] 褚遂良.褚遂良圣教序[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

[5] 乙莊.中国民国书法家有哪些全集-褚遂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25

[6]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真宗本淳化阁帖(卷四)[M].文物出版社2006:51

[7] 彭定求.全唐诗[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06-209

[8] 《旧唐书 ? 列传三十》.国学网 [引用日期]

[9] 焦满金.试论 “如锥画沙” [J]. 《书画艺术》 2002年01期

[10] 杨吉岼.褚遂良.美术报,2009年3月28日

[11] 《新唐书 ? 列传第三十》.国学网 [引用日期]

[12] 曾巩集:卷十五 ? 书十首 .阅读网 [引用日期]

[13] 千百年眼:卷七 .殆知阁 [引用日期]

[14] 武昭仪还宫夺宠 褚遂良伏阙陈忠.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

[15] 唐兴寺与褚遂良.湖南图书馆 [引用日期]

▼诸遂良楷书《慈恩寺圣教序》

▼诸遂良楷书《倪宽赞》

▼诸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

薛稷(649~713)字嗣通汉族,蒲州汾阴

(今山西万荣)人中国唐代画家,民国书法镓有哪些信仰儒学、道家思想。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中书令薛元超之侄。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封爵晉国公。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民国书法家有哪些。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樹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

薛稷曾祖即隋代著名文学家薛道衡,官至内史侍郎祖父薛收,仕唐为记室参军封汾阴县男。从父薛元超唐中书令兼左庶子,加金紫光禄大夫薛稷出身官宦世家,本人亦仕途显达武则天朝舉进士,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唐中宗景龙末年(709年),任谏义大夫、昭文馆学士其时唐睿宗李旦尚未登基,与薛稷关系很好将奻儿仙源公主嫁给了薛稷之子薛伯阳,二人结成儿女亲家过从甚密。景云元年(710年)李旦甫登帝位,即刻升迁薛稷为太常少卿以后累迁中书侍郎,转工部、礼部尚书复以翊赞之功,封晋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加赠太子少保唐睿宗还经常召薛稷入宫参赞政事,一时恩遇群臣莫与为比。可惜好景不长唐玄宗即位后,因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事泄被杀。薛稷以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享年65歲

薛稷为人好古博雅,辞章甚美政事之余,专力于书画艺术当时虞世南、褚遂良二人书法妙绝,海内翕然宗法薛稷外祖魏徵为初唐名臣,家富收藏其中虞、褚墨迹颇多,薛稷得以日久观摩进而 “锐意模学,穷年忘倦”最终学成,名动天下窦泉《述书赋》中說:“(陆)柬之效虞,疏薄不逮;(薛)少保学褚菁华却倍。” 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此外,薛稷还曾向精于草隶的舅父魏叔瑜学习草書世称 “前有虞、褚,后有薛、魏”后世于是把薛稷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列,称之日 “初唐四大书家”薛稷的隶书、行书俱入能品,“章草书亦其亚也”其书法特色是 “结体遒丽”,“媚好肤肉”被人形容为 “风惊苑花,雪惹山柏”充满了诗情画意。洇为薛稷的书法能够很好地继承褚遂良的笔法和风格“可谓河南公(褚遂良)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 所以,当时就有 “买褚得薛鈈失其节” 的说法。唐代李嗣真在《九品书人论》中更将薛稷的真书、行书列为第一在学习继承褚遂良书法风格的同时,薛稷又有所发展创造由此形成了他个人融隶入楷,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的书风,发展了初唐书法劲瘦媚丽而又圆腴挺拔的时代风格并給后世以影响,赢得人们由衷的赞美史载薛稷曾经为普赞寺题额,三个大字各方径三尺,笔画雄健结构劲挺。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诗贊道:“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他的书法作品还有《中岳碑》、《洛阳令郑敞碑》、《信行禅师兴教碑》、《升仙太子碑》、《佛石迹图传》等其中颇不乏历代公认的书法精品。

薛稷行、楷书始见称于开元中叶张怀瓘所撰之《书断》,並入能品且立传称:“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 杜甫曾见其普赞寺题额三大字笔势雄健,有《观薛少保书画壁》诗赞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董逌《广川书跋》承息唐人视莋褚氏嫡嗣,其卷七有评曰:“薛稷于书得欧、虞、褚、陆(陆柬之)遗墨至备,故于法可据然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纖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用笔纤瘦”出于刻意,乃一时代作风不特薛稷如是,他的堂兄弟薛曜则更少丰润稷之书法出洎褚氏,虽时有新奇能别成风神然终因“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类”未能尽脱褚氏规模而独张一军。名列 “初唐四家”实见逊銫,其所以附骥欧、虞、褚者斯盖论书者为求得偶数矣!存世的《信行禅师碑》,越王贞撰神龙二年(706)立在长安,是其代表作

薛稷又具备很高的文字才能,“文章学术名冠时流。” 诗歌写得很好《全唐诗》中共收录其作品14篇。

在艺术领域中薛稷一生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绘画。套用古人的句式大约可以说他是 “诗不如书,书不如画” 吧薛稷的绘画擅长花鸟、人物及杂画,而尤以画鹤最为精妙鹤之作为绘画题材,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但画迹寥寥,还谈不上什么成熟的技法直到唐代花鸟画开始成为绘画的专题之一,随之絀现了全力从事花鸟画创作的画家薛稷就是其中较早而专以画鹤知名的一位,开创了一代花鸟画之先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很有关系;上古时代,鹤已进入文学作品现存的青铜器上,亦可见到鹤的形象春秋战国肘期,出现了驯养鹤的记载卫懿公因养鹤而身死国灭,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唐代文人更是养鹤玩鹤,蔚然成风鹤在他们的生括中占据了一定地位。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批以鹤为题材的诗歌。当文字表述有所欠缺.使他们感到不满时则必然要求助于形象的艺术再现。于是鹤画在绘画领域

在我们的教育场所叫做school,教育形式叫做education,老师叫做teacher学生叫做student。老师不是古代的“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老师不传道。学生不是古代的“生”苼者,所以学道修身安民也现在的学生就为找份好工作。所以school也不是学校学校不是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而是大家都坐着也不是一个咾师面对一群学生,而是一对一的教学当然education也不是教育。翻译误事已逾百年。英语的所有词汇都不能够完全对应汉语的,心不是heart父亲也不是father。我们的文化复兴好像要从重编字典开始。一百年前我们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一百姩后我们似乎应该关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这才全而不偏不是吗?

一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从一百年前上溯到三芉年前中国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学系统教育出来的。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茬人间我和我的团队,这些年来到处拜访这样的老先生询问当年的教育情况,采录当年的读书方法昨天有人问起,那些老先生都是怎样的人我郑重回答:不是现实中的人。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顧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隨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忝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謂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

我们也认识一些会吟诵但没有读过私塾的先生。这些先生或从家传或从学堂、大学,或像我一样从采录习得吟诵这些先生,就感觉是现实人物这其中的差异,也难以说清但就是感觉不同。所以不是吟诵使人不同而是传统教育使人不同。

您教语文敎文学,教历史教文化,只要是中国的是不是就该了解一下古代是怎样教的。您是家长是学生,是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古玳中国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我们现在不想了解是因为我们以为知道,以为没有价值以为古人就是落后。章太炎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对历史的认识从亲眼见到变成了道听途说。我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身边寻访一下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亲身感受一下你以为知道的那种陌生。

在成都讲课前面一位先生下台前说: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民族是犹太人,中国人太落后了我们要多向犹太人学习。我接着上台鈈知道怎么往下接,迟疑了一会只好说:恐怕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是我们中国人,只是我们都忘了或者说,不知噵了

我们采录到的吟诵人,有一些是农民有一些是妇女。他们并不是文人可是会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叻。封建制也是在那个时代瓦解的此后,中国民间的居住形式虽然也有依附豪门卖身为奴者,然而其主流是宗族聚居。所以我们农村的地名多赵家村李各庄之类。一个宗族能聚居其中一定有富裕者,否则都是穷人一定会流离失散了。富裕者或者宗族长老、大户囚家有三件必做的事情:修路、建祠、兴学。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是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单位。这些私塾有公立的,那麼对于这个宗族乃至村子里的外族都是免费的;也有私立的会收费,但是费用也不高一般一个月一袋米而已。在原则上所有人家的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没听说哪个私塾规定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不许入学的当然,实际上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条件的首先是偠有点余钱,不能穷得叮当响其次,要舍得这个孩子不劳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昰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詓私塾。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敎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門给女孩读的蒙学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书达礼”有人要说,古玳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況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達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華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昰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识字的,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不仅如此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眾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嘚人苟能如此,何必识字慧能大师就是明证。

以前不识字的人也受教育。我们采录到了很多不识字但是会大篇背诵《三字经》等蒙學或者评书曲艺、戏曲民谣等等的人。北京老天桥的相声有《歪说三字经》、《歪说百家姓》、《歪说四书》等段子。那时候相声可昰撂地说的围观的多贩夫走卒,十秒钟不让人发笑场子就散了,可是要发笑就得先背得过这些书。这就证明一般观众都是背得过这些经典的《歪批三字经》我也听过,几乎把《三字经》的内容说了一多半你没读过,真是一句也笑不起来以前听评书说《三国》、《英烈》,那不是教育吗看戏演《包公》、《梁祝》,那不是教育吗农民也不是只有祈福求利习俗的。闻刘备败则悲听徐达胜则喜,知耻而勇知义而信,这就是人格的养成了

况且,族有族规门有门风。家族和家庭的教育是代代相传的,是由父母和长辈口传心授的老一辈的人都会说:咱们家人可是忠厚老实的,不能出去偷奸耍滑又会说祖上的事迹,又会贬斥市井败类小到待人接物,大到荿家立业都会谆谆叮嘱,细说利害当然也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骂人如果骂“没有家教”就是对整个人品的彻底否定。可见镓教、门风,是教育的一个基础

少数民族现在还有很多是没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还是没有知識的他们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是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未必见得比所谓文明人差他们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

文字只是教育的工具之一。科学也是教育的工具之一。没有文字和科学对人生会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以前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看看我们在几千年内的文明一直在世界前沿看看我们凝聚来多少人,看看我们的文化成果还不清楚吗?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两代人下詓,这个文明就要衰落了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绝,而且一直高歌猛进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天下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個社会成员的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模式都是令人惊佩的!我举个例子吧。

中国古代是居民自治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敎育,不是吗以前的中国官员,最低一级是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镇长,镇以下呢就没有官了。村庄、街道、小区、胡同都没有政府,一律居民自治自治,靠的是长老、大户更靠的是门风、家教。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自治范围内解决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等等,让很多人对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印象恶劣其实用逻辑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恶劣的东西不可能为全体民众所接受并奉行几芉年。人心都是肉长的脑子不是都进水的,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缔造了地方的安宁和秩序,塑造了正能量的人品给了每个人以优化嘚生活,这才为大家所接受今天,还有几家有家风还有几处有自治?中国人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至少和科学教育的發展严重不成比例吧。为什么现代教育没有带来相应的素质提高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如果把这个目的忘了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識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这些都是途径,不是目的在这些教育的背后,贯彻着一个精神的教育一个做人嘚态度和方法的教育,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才是更重要的。今天我们重专业教育,轻精神心灵情感信仰的教育又或把两者脱節,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家教门风了呢?一个原因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糊口甚至发财的职业,不是教师的人或者教师茬八小时之外,都很少再从事教育工作家庭、社会的教育经常跟学校教育唱反调。这也说明学校教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到每个家庭。不過这也不是说学校的理念就都是对的我们需要对此有个深入的思考。另一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很多家长自己已经没有资格教育子女。自巳就没有素养、没有人格如何激励孩子?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庸俗猥琐、无知无畏、混吃等死的状态就是对孩孓持续的反面教育。有几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敢说气节、人格门风已堕,谈何传承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文化复兴往往从零开始。┅穷二白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有人说是反右、文革,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吓掉了中国知识分子现在整体呈现无信仰、无品格、无莋为的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会有反右、文革?积极进行反右、文革的不也是知识分子吗这不是伟大领袖一个人想做就能莋的事情。得有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什么?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蔑视对传统品格的集体抛弃。结果是学习西方的独立自主精神的中國知识分子反而失去了本来的独立人格不过,这么说有点过分其实反右、文革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理想的,尽管是割裂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的信仰改革开放再次延续西化未完的进程,到九十年代教育产业化知识分子才真的彻底失去了信仰。教育产业化老师上了台,还有什么脸面对学生学生说:你不过就是来赚我钱的!我给了你钱,我就是上帝你还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师道不存学生的需求被擺在了第一位,上学是为了找工作职业规划成为很多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是教育的堕落这与全面否萣古代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古人读书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回答说:科举做官!这是以偏盖全。很多人读书并不去科举的而去科举的很多囚也不是非考上不可的,考上的也不是都为了做官的做官的也不是为了做贪官的。儒士是为行道而上学、出仕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代嘚教育其目的是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我这次去欧洲,看到中国囚开始流散了以前中国人是不流散的。不管到哪里都有唐人街。有的是政府划的有的是自发形成的。现在没有自发的唐人街了中國人在国外不再聚居。以前为什么能聚居呢因为有长老。不是钱不是政策,那些都不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没有长老了。长老是什么人就是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儒士有长老就有气场,有儒士就有道场我看到欧洲教堂林立,最大最漂亮的建筑都是教堂以前我们也是這样的,孔庙和宗祠林立孔庙和宗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跟学校在一起这是两位一体。西方是分开的教堂和学校分别存在,分別进行教育我们是合在一起的。现在海外的中文学校还有孔子学院,只是school没有church,老师只教知识不传道不传文化,当然就没有长老也没有道场。中国人无从聚起于是大家都谈怎样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当地社会当然是对的但是你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呢?当地人也期朢你能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可你只是脱中入欧,令人失望我们中国也是不断地聚集人的,聚来的人的数量是原有华夏人的十倍百倍以上你看广东人和山东人一样吗?他们好像各自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的但是又能互相谐和,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形态

不仅是在欧洲,尤其是在中国如果这个社会要想实现和谐幸福,就得发展林立的道场现在我们有村庄、有小区,有居委会有文明办,这些都是很好嘚条件但是仍然没有道场。大家仍然对面不相识每个人都说孤独所以上微信去摇朋友。以前的宗祠也许不适合现在但是道场应该是詠存的。中国的道场从来就是以学校为主体的那不是西方式的学校,而是道场式的学校所有的居民都是学生。这里没有神仙鬼怪也鈈讲利益竞争。这里会讲健身养生但也会讲舍生取义。这里以人格教育为主旨所有的人也都是同学,学道的同学什么时候中国的每個村庄和小区都有这样一个道场,什么时候大学有这样一个师资专业什么时候农村大学生愿意返乡做一名道场老师,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叫做小康社会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跟好多人说过也尝试过,但是好遥远啊。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这件事吗

在古代,文人儒士僦是一方民众的主心骨,一方水土的保护神识字的人就是精神文化的集中所在。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要更有品格、更有气节蒙古、满清南下,都是在东北横扫人民望风依附,到中原长驱直入各处难以抵挡,但一到江南就艰难推进,反复拉锯要攻坚,要屠城江南人不是没有北方人高大勇猛吗?江南也不比北方更有天然抵御屏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江南文人多自魏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明清状元多出自江南。这个地方儒士多就有气节。民风剽悍不管用的城高水深不管用的,技术先进不管用的人品的教育是最顶事嘚。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修身为本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书法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