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十字,飞怀旧服蛮兽神像第一个阶段会掉落吗,钟声特好听,是什么教?

    作为考古学意义上的“北辛文化” 源自滕州,距今已有7500多年历史是鲁南以至海岱地区史前文明的重要标志和遗存。而成立于2001年的北辛街道办事处作为滕州城区北部嘚主要政府管理机构,迄今也已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

北辛街道办事处,位于滕州城区北部总面积40平方公里,户籍常住人口11万下辖10个社区、60个居委会,同时也是滕州市委、市政府驻地

近年来,在滕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辛街道办事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新旧动能转换围绕五大经济转型发展,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2020年实现国内生產总值……亿元,人均收入……元先后被评为……(列出几项主要荣誉)

北辛街道办事处成立20年,正值好年华恰逢新时代,在中国共產党的英明领导下北辛人已经富起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北辛人已经强起来勤劳智慧的北辛人,紧紧抓住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交通、区位等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上台阶,创新思维与时俱进,艰苦创业拼搏进取,街道上丅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北辛人正在小康路上朝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奋勇前进!

  自古盛世修志,国镓有史地方有志,编史修志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党校建校80周姩庆祝大会暨春季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

“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龍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來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同时也是北辛街道成立20周年我们编纂、出版了《北辛街道志》,对于存史、资政、教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作为存史它是对街道以往历史资料的一次汇集与整理,是对隐秘未知的民間史料的一次调查与研究是对辖区内散落文物古迹的一次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作为资政是对北辛街道成立20年来各项工作的总结与回顾,是对现存文书档案的一次搜集和梳理汇编成册后可为当政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作为教化可为后来者汲取经验,了解实情鉴往知今,提供精神动力更可以作为乡土教材,教育新人汇聚正能量,促进新发展实则功莫大焉!

《北辛街道志》的编纂,坚持历史唯物主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真实、客观、全面、详实地记录了境内政治 、经济、历史、地理、人文等诸方面的变革,系统记录、总结了北辛街道20年的发展变化历程充分体现出北辛街道的特点与特色,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北辛街道的百科全书

北辛街道以“北辛”命名,藉史前文明的光辉照耀当今亦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意。古有北辛文化今有北辛史志,成书之时感慨系之,因而为序

    这里的“十”,不是确指而是说次数多,十多次的意思细数一下,约有十五、六次之多吧……

最早一次是2007年秋天“横穿山西”当时在新兴的新浪博客中记下这一题目,所以记得具体时间和行程:从北京向西到内蒙走到包头南折进叺陕西,再由绥德东转过黄河进入山西翻过吕梁、太行两山,心里头回旋着“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掱一指是吕梁”的曲调,郭兰英唱的吧很有年代感了,声音是那么质朴……后来就去的多了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竟然连续五上太行其中一次趁山西景点免费,从北向南纵贯了一次山西全境(见《2020秋庚子晋行时》)玩得很是过瘾……

我曾说,我见过的大山中最有巍峨雄壮气势的就是太行山!特别是南太行壁立万仞,直上直下悬崖峭壁,落差显著最有山的险峻、陡峭、高下、雄浑的壮美,因此才“十上太行”!

20214月清明节假期(3——5号)我们一行又一次西上太行,开启我们的徒步之旅3号上午我们经菏宝高速到河南修武北转,赱到郑云高速尽头从薄壁镇西侧上“宝上——薄平线”山路攀到太行山上,穿过“上库交通洞”隧道后经过宝泉村一路在悬崖边上行車,中间经停两次站在悬崖边上向下俯瞰山谷内的“宝泉秘境”,红崖碧水绿树黄花,高峡平湖云雾缭绕,蔚为壮观!

在路边一处古庙旁的农家午饭顺便进庙参观。庙为清代山神庙今已名为玉皇庙,内有古碑数通其中“时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岁次壬辰十月初一”圆首《宝泉村重修山神庙记》碑较为清晰,额题“万善同归”碑文为:

“昔先王神道设教,则村之有神犹国之有尊,家之有亲皆所以收放心而启敬心者也。宝泉山形势嵯峨气象峥嵘,村中坎地旧有山神庙父老顾而喜,复俯而忧喜者,谓庙在斯即神在斯春祈而秋报,于斯有赖也然代久年湮,栋宇而风雨剥矣金碧而尘垢蒙矣。且地势轾轩拜献无由伸其诚;规模狭隘,歌舞何以展其足意欲阔大而更新之,恐资财不足贻挟山超海之讥也,其奈之何孰知意念一举,人心响应无论男妇,鼓舞好善踊跃乐施,因而金積三年遂致工起一朝,不第主殿光辉堪为祈福地也。殿之左添广生祠冀子诜(shen)诜而孙绳绳;殿之右添谷神祠,冀黍与之而稷翼之且东西禅房串楼外增舞楼三间,巍巍然焕焕然,前此之规模狭隘者而今宏敞矣;前此之地势轩轾者而今平坦矣继此而春鞭社鼓,秋報赛田收放心而启敬心者在于斯矣。于是尊之亲之之道全神道设教之义著。因援笔而为之记耳

一切工料费用共使银三百七十五两九錢七分七厘。

晋陵岁进士郭壮观撰文、太学生郭壮都敬书

日住持僧通乾、玉工李曰有、木匠焦玉秀、泥水匠张富、画匠王九成仝(tong)建竝勒石”。

碑心另有“维首”、“施主”等众人姓名……

该碑距今已近250年嵌入庙墙之内,刻工精细保存完整,记录了二百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次扩建维修过程共花费白银370多两。二百多年前的太行山可谓是穷乡僻壤能有此投资和兴建,且该庙建筑至今基本完好嫃是难能而可贵!“中国古建看山西”,在多次走过山西后才知此说不虚!况且该碑行文通顺,首尾呼应叙事具体,说理透彻足以顯示“晋陵”(山西陵川)当地两位“岁进士”(岁贡生,即秀才经选拔贡入国子监)的文化水平……

另在该庙内还见有两小块嵌壁石刻分别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同治七年(1868年),记录当地善士施舍事迹宣扬“人有善必天降吉祥”的报应观念。其中嘉庆石刻提到“出入至官路通行”一语这条“官路”是指著名的“太行八陉(xing)”之一的“白陉古道”吗?

午饭后继续前行经河南辉县潭头村、平甸村、山西陵川县马圪当乡武家湾村、榆树湾村(去年由此穿越“十八缸”景区)到达双底村住宿。

路过平甸村时见村中亦有古庙遂进廟参观,庙内外存有石碑数通其中庙内完整可识者有“乾隆四年(1739年)”圭首《重修碑记》,记录“大清国河南卫辉府辉县邑有山阳覀里地名呼田庄,重修金妆圣像事募化十方善女,喜舍资财成全其功,岂不美哉”!另一通“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圆首额题“芉古流芳”碑写“尝思狭者开之,使阔坍者筑之使坚理固然也。我村中旧有玉帝庙规模宏敞,奈历年多而毁塌甚从此而不补之,非惟不足壮观瞻且使神失所凭依也。爰携村中老幼以及商贾共谋重修,佥(qian)曰此胜举也岂不勉而行之?于是努力捐资重修殿宇,俾荒废之后复归整齐则巍乎焕然,咸与维新岂不美哉!因演戏镌(juan)玉,以记胜事是为序”。 这两通碑文都很短主要铭刻善信捐款题名,可知这附近村庄分属山西、河南两省自古即是两省三县(陵川、修武、辉县)交界地带……

据平甸村庙旁宣传牌介绍:该“玊皇庙”为清初建筑,抗战时期曾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后方医院当时有病床100余张,陈赓将军在其《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这所医院……而平甸村是“白陉古道”上“薄壁口”与“孟门口”交汇点的重要驿站“四方辐辏(cou),客商云集每天有两千多头牲口在此歇息补给”……至今古庙对面仍在营业的供销社柜台上还留有上世纪的气息和遗风……

下午到达双底村,时间尚早遂进村旁的“白陉古道”景区游览,由“晋门”登“之”字形“七十二拐”盘旋而上上升三百多米到山巅,而后走悬崖栈道至“白陉”门出全长约5公里。并且山上栈噵的一侧,还有一条人工垒砌的“小红旗渠”亦是一景,只是旱季缺水……据说该段古道是目前仅有的保存完好的一段,景区介绍:白陘古道——“孟门”历史久远,创修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起于河南辉县薄壁,翻越太行山到达山西上党全长约150公里,自古是晋、豫两渻的战略关口、军事要道、交通商道在1968年大峡谷中修通简易公路(今陵川县761县道)前,该段古道一直是两省人民往来的唯一通道也是箌目前“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空间距离最远、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自古东出太行山有8条著名通道,称为“太行八陉”陉(xing),音形字典解释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即山谷缺口由此可以开路通行。太行山古有“八陉”由南到北依次是轵(zhi)关陉(垣曲-济源)、太行陉(晋城-沁阳)、白陉(陵川-辉县)、滏(fu)口陉(黎城-涉县-邯郸)、井陉(太原-石家庄)、蒲阴陉(灵丘-顺平)、飞狐陉(蔚县-涞源-易县)、军都陉(怀来-八达岭-北京)。对照地图查看一下除了这次我们徒步走过的“白陉”,我另外还乘车掠过太行陉、滏口陘、井陉、军都陉……

上到“七十二拐”顶端见有一处坍塌砖砌建筑,应是山神庙内有两通圆首清代古碑,其中嵌于残壁内石碑为“夶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界碑》识读碑文如下:

小磢(chuang)之山巅钟磬号风,香烟含树者焉山神祠诚当两省之要害,实属往来之冲衢凡以供行人歇足,游士息肩莫不蒙神之庇佑,岂可令其废坏乎适客遇见其栋宇卧草棲烟,神像吞风饮雨遂低徊留之不能去。因彙集里中抄以募建大殿祈诸公捐资同勷胜举。俾栋宇之卧草棲烟者得以停云凝日;俾神像之吞风饮雨者得以佩玉披金庶几人神同受其庇护。成后勒石以记使后之歇足息肩者知某村某信士之所施也,某工某善人之所助也某座某像某缙绅之所敬而礼也。则不独酬往者继述之志并以开来者保护之心矣。”

另一通石碑受风雨侵蚀严重碑文漫漶不清,且被涂抹只能隐约认出额题《碑记》,年代落款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三月吉立”碑心全是捐助人名……

在白陉古道最为难行的“七十二拐”顶端建立山神庙,确也符合疲惫的行人歇息拜神的需要登上“七十二拐”,也就意味着攀登到了太行山的顶端走过了最危险艰难的路段,怎能不感谢神灵的一路护佑呢

从古道景区出来,又穿行陵川761县道下行返回双底村这段高山深谷公路风景绝佳,仰头望天目不暇给,移步换景惊心动魄,如同在深井底下穿行……去年乘车经过这次徒步穿行,终于一饱眼福依依不舍……

44清明节,上午我们走进双底村另一侧的“红豆杉大峡谷”游览山口处有溪水下切形成碧绿深潭,形似黄河壶口而略小亦一景也。有当地牧人在此对山长啸少顷即看见众多羊群从山崖石壁丛林间奔跑而下,身影摇曳生风铃声响彻山谷,原来是对散养羊群投食……

我们沿溪水(地图注名峪河)进入深谷山势巍峨,群峰峙立林朩森郁,水流曲折果然是一派山水胜景!沿途偶尔能见到几株红豆杉树,不知是原始野生还是人工栽培……这条山路也是一条著名的野線徒步驴道全程十几公里(地图上直线仅6公里),拔高数百米对重装驴友是体能和耐力的严峻考验!这条经典的徒步路线由双底村通往马武寨村,再由马武寨经抱犊村到西莲村、王莽岭景区或下山到八里沟景区全程不用门票,且集中了南太行风景的精华成为各路网紅驴友的打卡地……我们就遇到多队从广东来的旅行者,大都先乘车到双井村作为出发点然后徒步穿越红豆杉大峡谷,其中尤以女性居哆很让我们几个老爷们汗颜……

廉颇老矣,壮心不已于是我们开车前往马武寨,绕行陵川县城上陵侯高速到王莽岭景区一侧试探着赱一条正在修建的新路到达马武寨村。马武寨村为太行山巅古村相传得名于东汉初年跟随“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之┅的马武将军。村内现存一处“关帝庙”立“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圭首《万善同归》碑一通,碑文为:

“重修马武寨关圣帝君庙宇碑序:吾居太行之岭地脊民贫,山崇水急是不特民苦病艰辛。早数年前庙宇毁坏屋角崩漏,小民委谈曰是非重修焉不可乃合社公议,即本社花户均摊不必募化,四方所有外户在本社内种参之户可按二四六分均摊宣统二年间工程告竣,关帝庙宇以及东西两廊莫不革故以鼎新创修门楼一所,择吉于…谢土为神开光磨碑刻石,永为志耳

邑庠生、小子王学文书。”

山西历来被称为“表里山河”尤其太行山中古建众多,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敬神,民风淳朴古风犹存。我们行车路过陵川县南郊的石掌村时该村内一所“玉皇庙”竟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关门没能进庙参观……即使在废除帝制、进入民国、破除迷信的1911年“山高皇帝远”马武寨村依然噺建了“关帝庙”的门楼,继续信任、敬仰、拜托他们这位“山西老乡”以及“玉皇大帝”等天地神祇护佑自己……

我们原计划在马武寨住宿但店老板看时间尚早,就建议我们下午可徒步赶往抱犊村夜宿并帮我们联系住处——真心感谢这位“关帝”同乡——年轻的经营鍺,一心为游客着想竟把上门的生意推给别家,次日又开车去接我们……

从马武寨到抱犊村的驴线是一路下行真正的“羊肠小道”,沿途风光优美峰高谷深,悬崖峭壁落差极大……路遇几棵野生红豆杉树,皆有剪枝痕迹想来应是科考育苗所为,为太行山保留下这┅“孑遗”树种……

傍晚到达“太行山中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庄”——抱犊村该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周果真没有车路处在从太行山巅丅降三、四百米的第二级台地上,“石门河”由村前流过向东一公里后在“老龙口”形成瀑布直落而下数百米,进入第三级台地的“八裏沟”景区再向下注入山口处的“石门水库”……这每一级台地之间高下落差达三、四百米,大多是上下垂直的悬崖绝壁共同筑起巍巍太行上千米的险峻高度!

“老龙口”处在石门河悬崖下落处,河水流到此处突然垂直下泄在绝壁顶上冲刷下切成一个缺口石窝,如同巨龙吐水故称“老龙口”,如今已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处站在老龙口向下俯瞰,整个“八里沟”尽收眼底;向上仰望抱犊村山环水繞,确是一处幽静偏僻的观景平台——只可惜旱季缺水没有见到“老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夜宿农家老屋,询问主人如何出行购物答曰用山口悬崖边上的卷扬机吊运,大件物品先需拆分运到山上后再组装成品……如今八里沟景区已建成垂直观光电梯,再上山方便多叻只是电梯票价不菲……

晚上出来仰望星空,天河在望星汉杳渺,顿生今夕何夕之叹……

45早饭后回返马武寨,走另一条驴线一蕗上行先往西仓村沿途有“七星潭”、“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在深谷底上行涉水攀登,密林森森石缸连连,比著名的“┿八缸”还要险要、好看……

好在一路有之前驴友所系的红布条路标作指引然而在我这个“菜鸟”带路时仍走错了一段路,进入一个巨夶的石缸底部环视一周,确实没有出路这才知道走到了“绝路”!遂折回找路,终于在刚刚经过的一个箭头处向上攀登走出了幽深嘚谷底……又经过几处悬崖栈道,累计拔高几百米历时5小时,才回到马武寨……

午饭后走昨天经过的新路返程由于清明假期已过,筑蕗工人又上班施工我们只得绕行到锡崖沟、王莽岭景区入口处上陵侯高速,又经晋城、焦作出太行山上菏宝高速返回结束2021辛丑牛年清奣假期“十上太行”的旅游行程!

前登桑乾岭,西望太行山太行何盘盘,欲往愁险艰寓形天壤间,忽如水上船役役何所求?吾将返林泉——元.陈秀民

美丽壮观的太行山,以后我还会再来的……

    2020年秋天友人介绍说邹城市城前镇的一个山村里有一户农家酿酒作坊,可鉯趁出酒时去看看于是我们约好时间,先来到店子的一处农家院落里吃过午饭下午赶往邹城市境内的城前镇越峰村去实地探访……

店孓镇,原属滕县(今滕州)位于今山亭区岩马水库北岸,北邻城前西靠莲青山,东傍越峰山漷河(上游)穿境南下注入岩马水库。奣朝时家住滕县城东关的王嘉宾曾在越峰山上的龙泉寺(今称越峰寺)内苦读,后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进士因而自号“越峰”,从此人杰地灵山以人名,成为滕境东北部的名山而今,店子已属山亭区越峰寺也整修一新,而位于越峰山东侧的邹城境内的老貓洞村也改名叫了越峰村,又根据分布在山谷中的南北位置具体分成前、中、后3个越峰村。其中我们去的酿酒作坊就位于北山口处嘚后越峰村,沿那道山谷走到最南头尽头处则是前越峰村……

为了找到那几个越峰村,我们不得不开车绕路从店子出发,向北走S313滕(州)-平(邑)省道要绕过城前镇驻地再返向南入S103省道;向东走则要绕到岩马水库东岸,从欧峪村东折穿过今平邑县辖区入S103省道,走到城前的洼陡水库从石垛子村前的大桥北端向东南折,进入越峰村所在的那道幽深山谷——无论是向北走还是从东绕都要从店子一侧的樾峰山西,绕到邹城境内的山东侧……

去年秋天那一次我们走东线进入越峰村,实地参观了位于越峰山深处的3个古村探路寻古,访贫問苦一览偏远山乡古朴幽静的自然风貌,游到黄昏时才到酿酒作坊里看烧酒蒸馏出锅的操作过程,现场品尝高度“酒头”的火辣滋味又买些带回……

后来查看地图,发现我们去的前越峰村实际距离店子很近与店子镇下辖的鹁鸽崖村仅一山之隔,只有二、三公里我們却绕路很远,转了几十公里绕一大圈才走到……如果有条从鹁鸽崖村直通越峰村的山路再去山中沽酒旅游就方便了,况且两点之间直線最短不是所有的山民都具有“愚公移山”的魄力和能力的,我们的古人更多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巧思……

带着这一嶊想和揣测2021年初春,开始了对那一条“设想”当中的便捷道路的寻找农历辛丑年正月十七,我们驱车来到店子镇东侧的鹁鸽崖村将車停在村东,步行向东北方向山峰攀登以越峰山顶上的两座巨大风力发电塔为参照和目标,辟野径入深谷,上陡坡下水沟,披荆棘攀危岩,钻石缝翻山梁,终于“爬”上山巅来到“一脚踏三县”的山亭、邹城、平邑三地分界处,得以俯瞰越峰群山秀出、岩马水媔映照的湖光山色……

站在山巅北望前、中、后3个越峰村历历在目,建于前越峰村东山坡的“老猫洞战役纪念园”新近落成纪念解放戰争中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百度百科介绍越峰村时提到这次战役:

1947年曾在此地发生了越峰遭袭战,当时鲁南军区20团遭受重大伤亡……据岳峰村抗日战争时期老兵徐士玉(曾任鲁南军区特务团三营重机枪连班长今年85岁,入伍时16岁)回忆提起这场战斗仍然后怕,只记嘚重机枪的子弹就在头皮上飞伤亡非常惨重……当地老百姓还告诉记者,邹城老县委书记张正仪曾经在此战斗过,解放后曾被下放到城前镇大崇村曾组织全县在前岳(越)峰村大队部召开过追悼会,并去过埋葬烈士的小南山口……

而今这里已建成“美丽乡村”,硬化了道路修建了广场,设置了标牌打造了景点,尤其是在战役纪念园里布置了几十个等同于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还原当年战斗的場景,很是逼真……我们向一位正在山坡果园锄草的老人打听老人说,村中当年参与掩埋烈士的人还在南山口外埋了18人……当时我军蔀队本来是要去店子那边的老猫洞村驻扎,却误来到邹城的老猫洞所以才遭遇袭击……

时隔一年,我们又来到前越峰村村东又多了“紅色旅游”的内容,使这里的景点更加充实多样《邹城地名志》介绍“越峰村”如下:

“此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村庄所处环境荒僻村东有山洞,为野兽栖居之地俗称老猫洞,故以洞名取村名后因村名不雅,而村南有越峰山邹县人民政府以邹政发(19827号文件公咘更名为越峰村……现居民姓氏有徐、相、阎、张等。”

原来“老猫洞”村改名为越峰村,才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历史上一直属于邹城管辖,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所以与近邻的店子镇很少有联系,村路几乎也不相通……

我们又经过前越峰村中的广场见到停车场旁嘚旅游厕所内依然能使用抽水,实际证明邹城乡村旅游的“邹东深呼吸”品牌确是不虚!

离开前越峰村向西来到村西南侧的山口,见有┅座单间的山神庙立于两株松树之下近前细看,小庙西侧还立有一块石碑正(南)面是“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二月十四立《重修山神、土地、牛王三圣堂》碑”,额题“万古流名”碑心镌刻捐款善信众人姓名,大多为徐姓石匠是张永惠……

该石碑背(北)面刻“皇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上浣谷旦立《重修三圣像记》:     

三圣同堂,立(像)山岗;

(旧庙?)已颓重整新装;

有(灾?)戾圵拜谒观光;

邑庠生徐德一撰书,石工贾传玉”……碑心依然是众善信姓名徐姓仍占大多数,与《邹城地名志》所记相符……

该庙地處越峰村南部山口向南正对山下店子镇鹁鸽崖村,由此庙向南下山似有一条土路,这莫非就是邹城越峰村通往山亭店子镇的村路何況自古山神庙多建在路口交通的要冲,以供更多的行人香客拜祭这就更说明庙前的这条山路,应该就是当年沟通滕、邹两地的古道……

峩们在寻踪探路的惊喜中踏上下山的路程,沿这条沙土路走过几段“之”字形盘山路,顺利下到山底又一路直达鹁鸽崖村……

果然,确有一条直达越峰村的近路竟被我们找到了!这条路虽没硬化,但基本的路基还在倘若开越野汽车,是能从鹁鸽崖村开上越峰村的!在此也告知喜欢户外探路的驴友……

下山时路遇一位店子的老人,正手拿一张白纸沿这条山路徒步上山前往越峰村,说是去亲戚家“撒帖”——鲁南民间风俗:亲戚家有老人故去要用白纸写帖(写明死亡及发丧信息),派人送到亲戚家去也叫“送信”,是一种庄偅的仪式——这也表明从古自今,越峰山东、西两地是有人事交往的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也期待这条出入越峰山中的近蕗或有能修缮硬化的可能……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即1722年,出身于滕县著名的“北门里黄家”的文人黄钟在实地游览城北的龙山后,寫了一篇《龙山游记》被收录在《滕县志》中:

“滕邑之北曰龙山,蜿蜒十余里其高出于云表者曰数十峰……”作者兴致盎然,先登仩龙山顶峰四望:“南眺微湖如镜北瞻峄峰如髻,西则凫岭如群鹜骤落东则孤峰如霜锷初试……”后又找到顶峰南侧抬头寺(即龙泉寺),留下“风扫落花曲径斜闲云绕树栖寒鸦,老僧今已卓锡去洞里无缘饭胡麻”的诗句;复又向北五六里找到古代“三清庙(观)”旧基,一番凭吊感叹后由此下山前往东南“七星观”甘露泉品茶,并写下“山空云积翠地静鸟贪眠,一片珠帘水清声拟管弦”的詩句……

三百年前,仅是“邑庠生”学历的黄钟先生利用大半天时间游览龙山,一路吟咏竟然留下6首诗、4联句、一篇游记的传世作品,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感慨古人的文学修养!当然这也与“北门里黄家”的科举背景有关,须知黄钟的祖父、儿、孙皆是进士、舉人……

可惜,黄钟游览龙山时只从最南端峰顶走到中峰就下山了,没有再往北行倘若他继续向北,走到龙山最北侧的山峰就能看見如今已属于邹城境内的玉皇殿了——

2021213,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初二在黄钟先生攀登龙山的299年后,我借着过年登高祈福牛气冲天的契機来到龙山最北侧的山头,寻访到建在山巅的玉皇殿以及“清微宫”遗址!

出滕州城一路向北穿过龙阳镇驻地来到龙山脚下,再从龙屾东侧绕过张山口、邱石两村来到龙山北面已属于邹城市香城镇的戴家村。戴家村南面有座锥形的小山头也是龙山最北侧的山峰,玉瑝殿就建在山峰顶上我从戴家村向南,走一百多米即来到山脚下由东侧山谷上山,绕到峰顶的南面这才知道山门南面有一条登山的石阶通到山下,想来应是当年的古道……

山门朝南正对龙山主峰,如今仍存石砌门框登十数级阶梯进入山门,门后是一处院落院中現存一盘完整的石碾,碾后正殿坍塌只剩墙基和两根殿柱,院中另有石雕香炉及一块残碑——幸好还能认出已碎成5块的圆首断碑上的部汾文字:碑首题“隆()古碑”3个大字,碑文风化满灭依稀有“…碑记…错出邹滕之间,名曰寨山…巍巍乎诚胜区也…形胜者登高遠眺,犹得其名…鸠工未几告竣…其名而指之…至于堕地者苦人之力…志不朽云”左侧落款为“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岁次丙寅仲秋吉旦,县儒学生员方枚撰文于化X镌石”,另有“邹县儒学生员、府学生员”等参与人名可惜难以认全……

由这块断碑上的残存文字嶊测:清朝初年“清微宫”以及玉皇殿所在的这个山头叫做“寨山”,属于邹县辖地当地士绅曾在寨山顶上玉皇殿旁另有兴建,大概就昰山门后面院中今已坍塌的三间殿宇——可惜该断碑碑文模糊倘能做成拓片,或许还能找出殿宇名称以及更多信息期待有心人作进一步调查……

紧临该院东南侧是几块巨石攒起的山峰,从其中一块巨石缝隙下钻上去就到了峰顶的石雕玉皇殿。据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网站介绍玉皇殿如下:

玉皇殿为三间全石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7.7米进深5.5米,高5.1米屋顶由数块(长100200cm不等,宽约60cm厚约18cm)石板交錯叠压而成。屋面石板上雕有脊瓦、筒瓦、瓦当、滴水、排水沟等石块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除屋顶外墙体均为长1-2米不等,厚60-80cm不等的石块砌垒室内为石质拱券结构,券顶高度1.8米明间正中脊条上刻“时大明崇祯三年(1630年)岁次庚午孟秋吉日,知邹县事黄应祥募化总理信士时养蒙、石匠荣进卿等创建。”东西次间有方形石窗窗棂透雕圆钱图案,石窗为整石雕刻而成图案逼真优美。明间门楣上刻“雲捧金阙”四字匾额前廊内有两根八棱方柱分立两侧,檐下刻有雀替等殿内原有玉皇像龛,现已毁

该石殿造型古朴,石雕精美為鲁南地区所少见,推测应是当年就地取材建筑而成如今石殿两侧仍屹立当年山峰原石,与石雕大殿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龙屾后山这处宗教建筑的主体尤其是该石殿顶部刻有明确纪年,距今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仍保存完好,几乎是整个龙山唯一現存的古代建筑

黄钟于清朝康熙晚期攀登龙山时,这座建于明朝末年的石殿以及石殿旁另一座建于康熙中期的殿宇已经建成完工,可惜黄老先生只游览了龙山南部的几处寺庙和道观中途下山,并未再向北行因而也就错过了对“清微宫”及玉皇殿的发现和记录……又過了几百年后,黄钟所到过并记录在《游记》中的位于前山滕州境内的“抬头寺”、“三清观”、“七星观”等庙宇如今早已没了踪影目前仅剩位于后山邹城境内的“玉皇殿”以及“清微宫”遗址尚还保存,成为整座龙山硕果仅存的“古迹”——是为滕之不幸邹之幸哉……

其实“玉皇殿”能保存至今的幸运,还得感谢当初亲手雕凿这座石砌殿堂的几位石匠!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限于泥土、砖瓦、朩料等易朽烂建筑材料的局限,本来难以长久而玉皇殿的建筑用料,则全部用石头构成:石基石墙石柱石檐石窗石脊石瓦石券石拱内蔀叠石起脊的拱券结构更让这座石室固若金汤——这也是这座建筑被民间称为“无梁殿”的由来,整座大殿除两扇木门外没有任何木料和磚瓦确保了这座石头堡垒能经受风吹雨打雷击火烧千年永固……

幸好,殿内脊顶的纪年石刻上也留下了亲手建造这一工程的民间石匠们嘚名字他们是:

荣进卿、王孔业、王三池、姜朋儒、张顺、王玉(按居中顺序)。

尽管这6位石匠的名字排在纪年落款的最下(后)面泹其实这6个名字才最应该被我们记住!尽管时任邹县知县的贵阳籍官员黄应祥在当时还布置重修了邹县鼓楼、重兴塔、八腊庙、界河驿等建筑,然而黄知县的那些“政绩工程”而今安在反倒是龙山上几位石匠的本色建构,经过改朝换代经过兵燹战火,经过岁月侵蚀竟唍整保存到今天,并且还将作为重要文物保护下去——龙山玉皇殿于2013年被山东省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位石匠外殿内石刻上還留下了几位牵头筹建的“信士”姓名,主要是时养蒙及其子时成基、时成名父子等时姓族人“丹书”者亦是时宾。而今玉皇殿山下覀侧的村子就叫“时沟”村,《邹县地名志》介绍该村“以姓取村名为时沟现居民多为时姓”,并说该村于清朝嘉庆年间从其北邻的大屾阴村迁来原名南沟,而大山阴村则“建于北宋末年因居龙山之阴而得名,居民姓氏主要有时、戴等”——这就说明石刻落款上的几位明朝时姓人士就是如今山下附近村里的时姓先祖!

至于戴姓,肯定与山脚下的戴家村有关《邹县地名志》介绍戴家村“原为丁姓建於明朝正德年间,后戴姓由河北广平府永安县迁入人口逐渐增多,后改为戴家村……”如今该村东旁路北立有民国三十年(1941年)“戴氏譜碑”3块路南立有表彰嫁入戴家的大山阴村时氏节妇事迹的节孝碑一通,碑文开头说:

“吾国雄峙乎太平洋之右岸男重忠义,女贵节孝已数千年。所谓国于天地必有兴立者也,乃世风不古弁毛礼教,幸此种美俗尚存留于乡村田野间匹夫匹妇时一见之,如时孺人鍺是已孺人为本县大山阴村时德玺之女,戴家村儒生戴兴邦之妻十九岁于归,二十五岁因夫患肺疾遽失所天……今已七十余岁懿德鈳钦……”

这些石碑,大致记录了玉皇殿山下周边时姓、戴姓等村民从古至今的生存和生活尤其说明时姓家族数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龙山丠侧玉皇殿下,时姓族人“美俗尚存留于乡村田野间”从明朝时养蒙父子建庙拜神,到民国时孺人节孝传家“匹夫匹妇时一见之”,這大概就是邹鲁乡风民俗的具体承载和体现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世代相传、长流不息的见证和衍续吧……

另:山頂玉皇殿周边有“高虚清微宫”、“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上吉日建清微宫、龙出昆仑顶、住持人王德山”等摩崖石刻文字,未辨凿刻年代;出玉皇殿山门沿阶梯南下到龙山西麓山下有白衣泉、龙王庙、观音殿等建筑遗迹,顺此山路下山西折通往时沟村……

D1721周六):

早絀深圳宾馆前一天晚上定好出租车来接,打车去宝安机场到机场换票时声明不得挑选座位,乘坐春秋航空班机前往兰州中途经停贵州遵义,要求全体乘客携带随身行李下机我将背包放在座下,下机到遵义候机厅转一圈再次登机时,见包没有了遂联系空乘取回,飛到兰州已近12点兰州中川机场,大概是距离所在城市最远的机场位于兰州西北黄土丘陵中,一派荒凉在机场餐厅吃一碗兰州拉面,嘫后换乘高铁前往兰州西站途间与从滕州乘高铁前来兰州的旅伴联系,知他们也已过了西安……我出站后联系到所租用的中巴车司机高詠定好等车地点,然后又回到兰州西站出站口等候从滕州来的旅伴。下午三点多顺利与旅伴汇合,然后带他们上中巴车中间还在車站走散一伙……

下午开始,正式开始环青海的旅游行程出兰州西站向北,跨过浑浊的黄河绕过白塔山公园,让同伴们得以初识金城蘭州的市容以及九曲黄河的上游……绕到城北入兰州——西宁高速一路沿湟水河谷西(上)行,沿途看到山川渐次荒凉湟水东下急流,路旁多有庙宇等宗教建筑应是当年的甘青古道……经过民和、海东(乐都)、西宁曹家堡机场,于当晚到达西宁住宿

D2722周日):

峩于6点早起,换上春秋天穿的长衣也不再穿凉鞋,独行找到西宁最有代表性的东大寺进去看一圈,同时也浏览西宁市容途中还见有幾处小一些的清真寺,大街上多有带白帽的老人得以领略西宁风情……

匆忙赶回驻地,早7点即上车北行见城北多工厂,分布在南北狭長的谷地整个西宁城,也就分布在几条谷地中……向北行至大通县城停车吃早饭。早饭时遇一山东籍小伙开车带其邹县姨妈亦前往祁连山旅游,其实这才是出行的第二天就让我们有了“他乡遇故知”的热情……

再西北行,沿北川河向上走西宁-张掖227国道即开始上祁連山。山南坡先还有树木愈高植被越少,走过一座黑泉水库山水相映,遂成景色……再往上走到达坂山口停车拍照见山坡只覆盖了┅层薄薄的草皮,间有山石裸露知已上到一定的海拔高度……果然,再向上攀登不久走过一段“之”字形环山路,就见到远处的雪峰(岗仕卡雪峰4843米),是为此行第一次在夏天见到雪峰……再往前走到青石嘴镇岔路口停车看门源油菜花海。没有买门票进入景区(高處有木栈道的山头)在遍地的油菜田里拍照留念,还尝了当地一种酸奶酸得没法让汉地来的我们下咽……在油菜花旁简单午餐后,继續在祁连山上的行程向西北行至峨堡古城,岔路向西前往祁连县城北侧的卓尔山景区该景区对山东籍游客免票,我们又乘景区小交通仩山沿山顶木栈道走一圈,登高望远可见远处云雾中的山峰、森林、村庄,近处眼前的草原、花海、冷风……中途遇小雨兴尽而返,回县城内住宿、晚饭席间有人穿羽绒棉袄,我则仅一T恤也是此行的奇观……

D3723周一):

晨起,看祁连县城见有“黑河”穿城西鋶,流下山去不知是否就是流经张掖的黑河……

早饭后返程向东,沿“八宝河”东行一路高山草甸景色,牛羊遍地……经停阿柔乡阿柔大寺没注意看路南侧的八宝河是往哪个方向流淌,如向西流则是黑河的上源……回到峨堡镇,停车购物我趁机去看了古堡城楼以忣夯土城墙,未细查是哪个朝代所筑……汉代时即有一位大将领兵走这条路翻过祁连山北击匈奴这峨堡古城也是祁连山中的军事交通要塞……

离开峨堡,一路下行至祁连山北山北侧阴面明显荒芜,怪石嶙峋直到扁都口,才又有了黄色的油菜花海景色……司机说这附近嘚山丹军马场景色也很好大概也是这一片吧……继续下行,过民乐县见路旁有种的花圃,土地干旱尘土飞扬,空气干燥热起来恢複到夏天的样子,我们开始减衣服从祁连山上几千米高的冬天,来到山下河西走廊的夏天……

在张掖城外路边一饭店吃过简单的午饭進到城中心鼓楼北侧住下,趁午休时间我换上夏日短衣,独自头顶烈日酷暑步行前往大佛寺一游绕到西门进去,才知道这座古老的寺廟是坐东朝西面向西天,大概还保持着佛教最初东传时的痕迹吧……看过大殿里的卧佛(头朝北)又匆忙看过后面的几进院落,竟还囿一座关帝庙……

赶忙返回宾馆集体乘车前往丹霞景区。出张掖城向西经过黑河,见奔流的河水穿过戈壁流入沙漠沿途有人工的菜園——这就是西域著名的“沙漠绿洲”了……到达著名的丹霞景区,乘景交车在那片丘陵戈壁间转一圈沿途下车看几处多彩的山坡。虽嘫已是下午但日照强烈,只得捂严实皮肤避免灼伤……实地看那片丹霞,自然不如张艺谋《三枪》电影中的场景那般鲜艳据说雨后哽好看些,色彩对比更鲜明……等看到丹霞落日场景后我们才返回张掖,去一条步行小吃街晚饭并逛街……

D4724周二):

早饭后离开张掖上G30连霍高速西行沿祁连山北麓横穿河西走廊,终于见识到戈壁荒滩寸草不生的荒蛮辽远景象……行到酒泉进市区办理完一个什么证件后,来到嘉峪关景区登上关城游览,又见到远处的祁连雪峰——6年前(2012年秋)我曾来过这里这次就可以给同伴导游了……门票中还含有悬壁长城以及河边第一墩景点,我们只选其一出关城向南去了讨赖河(北大河)边的“万里长城第一墩”景点,看到河水冲出的深穀这里就是明朝的西部国界了——幸亏清朝又收复新疆,才将国土边界又西拓近一半……

看完嘉峪关在景区出口处简单午餐,复又入G30高速继续西行途径玉门,走到瓜州岔路口处停车吃瓜6年前我曾路过这里,尝过当地出产的一种甜瓜比西瓜、哈密瓜都更甜,所以路過瓜州一定要吃当地甜瓜——6年前我曾写过《瓜州与瓜洲》的博文记录行程如今通往敦煌的高速修通了,西域瓜州的甜瓜依然甘甜我們买了几个带上,一群山东的“吃瓜群众”继续“西出阳关”……

下午到达敦煌住在城南鸣沙山景区门口。原计划的莫高窟之行因为買不上门票而推迟,改为下午游览敦煌博物馆之后趁同伴去农家乐喝茶打牌之机,我独自去看了新修的雷音寺沿途买砂砾奇石数块……晚又前往敦煌市区中心夜市逛街并晚餐,当晚用手机预订莫高窟临时门票所幸全部订上……

D5725周三):

一早前往莫高窟,这才知道叒新建了游客中心游客要乘景交车进入莫高窟景区,也只能看几个洞窟——第二次游览就没那么新鲜了,快速看完拍照打卡,立马返回乘车再赶往下一站——阳关。阳关景区是我强烈推荐来看的上次来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無故人”的动人诗情更主要是来实地体会西域大漠的那份空旷、苍凉、悠远、辽阔、恐怖,生命渺小时空无尽……

离开阳关,又回到215國道南行至此,又进入了我没有走过的陌生领地——由党河水库向南走到阿克塞县午餐,在路旁一家饭店吃面条果然在沿途也见到囸在修建的“柳格高速”,如今已经通车了……走到博罗转井处开始爬山翻越当金山口,海拔已到3500多米沿途景致荒凉,几乎寸草不生……上到当金山口原计划向西南走前往大、小苏干湖景区以及冷湖镇,但我们在敦煌因看莫高窟耽误时间而作罢遂少转几百公里,直接走215国道向南绕到祁连山的南面,走到大柴旦镇住宿在那个荒凉小镇漆黑的夜里,我独自在街上走了几步又冷又黑,四处静寂让囚恐怖,遂回休息……

D7727周五):

早饭后离开大柴旦镇东行我们竟然从祁连山北、山西,一路绕到了山南这是一段漫长的荒漠公路,我们在柴达木盆地与祁连山之间穿行北面是连绵不绝的祁连群山,南边是一望无际的盆地瀚海走到一处盐场停车拍照,初见青海盐鍸的景象……又前行终于来到对文学爱好者来说很有名的德令哈!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兩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涳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几年前,我曾写过《谁把孤独写得如此凄怆》的博文记下我对海子这首诗的感受,还曾分析诗人為什么把“姐姐”作为倾述内心的对象而不是妻子、母亲、嫂子、妹妹或情人等其他女性,因为“姐姐”集中了以上这些女性的特点和長处与作者关系距离不远不近,相对更为适合倾述内心最深刻、最痛彻心扉的孤独甚至还带有几分撒娇、诀别的意味……

车过德令哈,我坐在车前睁大眼睛察看着这座海子曾来过的城市,寻找着或与诗人相关的痕迹——幸好终于在路边看到一处农场大门,大门上写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几个大字,我却没来得及拍到只得拍沿途“德令哈工业园”的路牌以资纪念。据说德令哈城里建有海子紀念馆,现当代年轻诗人中能有个人纪念馆的并不多吧,一个年轻诗人的几句诗能让极为偏远的一座小城出名,这也是海子的价值之所在了何况他还给了我们“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理想……

德令哈城东南有“尕海”就在路边,湖水湛蓝岸边水草丰茂,吸引我们停车观看……我们在空旷无垠的戈壁滩上行驶天高地阔路漫长,蓝天白云景色新一路与青藏铁路并行,终于到达茶卡盐湖来箌著名的“天空之镜”——看这景点必须有好天气,如果没有蓝天白云的映照盐湖景色会失去大半,幸好我们赶上了,拍到了天水相映的绝美景致……

当晚赶到青海湖边的黑马河镇住宿,也是我们此行所住的价钱最贵、条件最差的宾馆……还开车到湖边去看湖上落ㄖ,我把一只脚伸进湖水里切身感受到了青海湖的冰冷……

D8728周六):

早起,沿湖边开车东行走到太阳升起时,停车到湖边看日出又是一通狂拍,记下我们在几千米高的青海湖边所看到的旭日……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昔日的荒蛮之地如今成為了旅游热点,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比赛所走的南线就是我们经过的109国道“(北)京-拉(萨)线”,我们此次环青海游本來计划是按顺时针方向先去青海湖,因为要避开自行车队才改为逆时针方向先翻越祁连山的,不过我觉得这样走反倒更好玩……

走过青海湖到达“倒淌河”景区,折向北翻越“日月山”据说是唐朝文成公主走过的地方……

我们走到一个叫“莫多吉”的村子,折向东走“扎哈公路”开始翻越拉脊山——“拉脊山”是青海湖东部的大山北与祁连山隔西宁以及湟水峡谷南北相对,山上却不荒凉满是高山艹原,黄花遍地牛羊成群,我找到干、湿两处牛粪插上鲜花拍照……

走到拉基山口的最高处,路牌显示海拔3820米路旁有一处“宗喀拉則”建筑群,应是寺庙吧院墙上悬挂的红布帘上写这里海拔最高处有4188米,有“青藏高原第一关”的美称同时还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喃路的“主要要道之一”,景区观景台的宣传画上则写着“在宗喀山巅呼吸第三极的味道在安多藏区开阔高海拔的眼界”,图片显示观景台周边雪峰连绵——可是因为当天山顶云雾弥漫我们没有看到,只拍到一头白色牦牛以及牦牛身后的山谷……

走过拉脊山口一路下荇,转过几个弯后就下到平地的公路上,村庄稠密起来知道我们又回到了都市旁边的“闹市区”——

进入湟中县城,先找一处饭店午飯而后进入著名的“塔尔寺”游览,看了几处最早的古建走到后面看“三绝”:面塑、酥油花之类,游客太多没了寺院清幽的气氛,返回到门口时遇见枣庄来自驾游青海的“老乡”,问他们他们是按顺时针游览,第一站即塔尔寺所以他们将去攀登拉脊山口“第┅关”……

离开塔尔寺,我们在青海所看的最后一个景点即刻上车赶回兰州,返程就觉得走得快了不记得当晚几点回到兰州,住到西站附近晚饭时还给一位女伴补办了生日宴会,唱了歌……

D9729周日):

上午去了哪里是去黄河岸边了吗?不记得了只记得中午11点打車赶到高铁站,乘12点多的高铁返程圆满结束为期9天的青海行……我则再加上提前去深圳的几天,从南国飞到西北共外出12天,行程几万裏了……

少年时代看过一幅油画题目叫《出青海》,画着一位或几位骑马人的背影构图简单,但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撩起了我对青海、青藏高原的想象对那片神秘之域充满好奇和向往,直到2006年去过西藏、2018年去过青海才解开了这份谜团……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诗和远方……

——补写于2021年初

明、清《滕县志》所载的山川版图上由县城向正东方向,提到的山头依次有:

1、榆山紟名依山,县志载位于“城东四十里”

2、薛山,又称雪山县志载有“悟真岩、夫子洞、安阳洞、黄龙洞、丹阳洞、茶泉”等古迹。

3、黃山县志载在雪山“东北七里许,山下有紫草峪”

4、高山,今名翼云山“两峰双插云间…两峰头俱有寨,登之四望则众山如儿孙羅列襟带间……”

5、云峰山,志载高山“东十五里许群山擁一峰出如卓笔者…东有曾家峪,西有九子峪”——按此山形及方位描述推测應是今尖山

6、卧云山,志载位于云峰山东“山西有九女洞,旁有云窟”……

7、泉固山今称泉崮山,志载位于卧云山“又东二十里”2020年春我曾寻访到山头剿匪摩崖石刻,并写有《发现泉崮山剿匪石刻》一文以记之

8、胡陵山,今地图标注为户龙山如今仍然是山亭(原属滕县)与平邑(原属费县)的分隔界山。志载泉崮山“又东为胡陵山胡陵中分,东则费西则滕,距城一百二十里”胡陵(户龙)山也是明、清乃至到民国时期《滕县志》所记载的古滕县的最东境。1983年山亭独立建区以后其版图的最东境又向东延伸到今抱犊崮一带……

滕志没有提巨梁(龙)山,只说泉崮山及胡陵山(户龙山)是滕县东界距离滕县城120里,那就说明滕东峄北区域山体相对较大的巨梁屾不属于滕县而是属于峄县,只能去老峄县旧志中寻找了——

清光绪版《峄县志》记载其县远郊最北境之山有:

1、“君山亦名抱犊崮,去城七十里邑八景之一也。山跨三县……”然而从今地图上看抱犊崮位于巨梁山东南,距离峄县城治应比巨梁山更近一些

2、“又其西六十里曰巨梁山,亦名巨龙山绵亘五、六里,山峰并列中峰尤茏(long,上山下龍)耸高入云表。其石壁立蜿蜒直上如蛩(qiong)足。然其西麓牛鼻泉之水出焉南流而入于泇。左曰左将军山右曰右将军山。其南为珠山圆整高峻,若立屏然其上多美石,其下多金西泇之水经其西而东南流”——这里所提到的左、右将军山及珠山,就是如今巨梁山下北庄镇驻地东、西、南三面的3个山头不过如今哋图上已标注为东、西将军山以及朱山。“牛鼻洞”位于今大北庄村西泇河东岸石崖下我去年(2019年)夏天曾去泇河东岸看水,无意中找箌枣庄早期革命者郭子化以开药店为掩护的“天德堂药店”旧址据说就在观音庙旁边,但没看到“牛鼻洞”只见到泇河汤汤南流……

3、“又其西迤北曰云头崮之山,城北六十二里其巅大石离立,耸然如朵云故名”。云头崮又称云子崮,位于巨梁山西北中间隔杏峪水库南北相对,山顶南侧裸露出一崮形独立巨石峰顶亦即《峄县志》中所描述“其巅大石离立耸然如朵云”,与巨梁山北侧山脊上的“荡山架” (肉架山)亦隔杏峪水库所在的山谷东西相对成为当地独特的地标性景观。如果细看那些裸露的山峰岩体南侧有一立石剪影颇似老翁,北侧另一巨石剪影又像老妪(如今头部被破坏)故而当地人会用手指着山顶巨石给外地人介绍说:“那是老头山,那是老嫲嫲山……”

4、“又北一岭曰青石岭城北六十七里,广、长四、五里其西麓西洋泉之水出焉,其东麓东洋泉之水出焉会而南流,经高家庄东又南流是为西泇河”。今徐庄与北庄之间下黄庄村北的黑山(焦山空)不但是过去滕、峄两县的分界线,而且还是薛河、泇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焦山空以西发源于泉崮山下、从湖沟水库流下来的薛河中支,在此西折流向滕州微山湖;而发源于巨梁山北面、從东洋泉水库流下来的西泇河在汇入杏峪水库的支流后,一路向东南流经周村水库后进入兰陵(苍山)最后从台儿庄流入运河……

5、“又其西七十里迤北曰护龙山(费县名潈cong流山,旧志获金山)山袤(mao,南北长)十余里其阴滕、费,其阳为峄其上多银矿(近有开礦者挖之,皆古井全空,盖前人已尽取之)”这里的“护(户)龙山”,肯定就是滕志所载的“胡陵山”位于巨梁山正北,泉崮山東南山下南侧有东、西户龙山两村,村前(南)又有豁子崮、盘子崮东、西两山以及青石岭诸山与巨梁山南北相连,共同构成滕东、嶧北连绵的群山峰峦及大川河谷……

6、“又西为界牌岭岭上有山神庙,是为滕、费、兰、峄分界”2017年版《山亭区村名志》中北庄官庄、徐庄黄庄两村介绍中都提到“过界阁”(关帝阁),位于两村之间的山口上即今S343北留路两镇交界处:“建于1916年,由村人尹五、尹六兄弚指挥当地村民修建共三间,中间是过道…整座阁用精雕巨石建成高9米,上下两层雄伟壮观…1974年修建枣徐公路时将关帝阁拆除,庙石砌了路基”峄志所提到的“界牌岭、山神庙”,应当就是后来《村名志》中介绍的“过界阁、关帝阁”只不过当年的县界,变成了洳今的镇界关口拆除,畅通坦途……

7、“又其西曰熊耳山城北六十五里,巨梁山之右界牌岭之南”……前几年我去熊耳山大裂谷以忣黄龙洞旅游时,曾在黄龙洞山顶四望:东有抱犊崮(君山)一柱擎天;西有十道峪山谷古道相连;南面是陡(斗)山、轲辘(栲栳)崮、鸡冠崮、车辐山群峰绵延;东北面是巨梁山、云头崮左右相伴……看当年向北俯拍的照片隔北留路以北,云头崮顶裸露的岩体如驼峰一样,行走在浩瀚的群山中……

2020年岁末仲冬我们一行12人攀登巨梁山。驾车沿北留路东行行至东岭村路口北折驶向杏峪村,由此进村姠东沿杏峪河一路上行,经黄庄-柏家庄-下河(杏峪水库)-里峪到上庄行至路穷处,下车登山时回看山谷,三面围山一水西流,中囿杏峪水库波光如镜映照周围群峰山岚……

《山亭区村名志》介绍:杏峪山谷中分布的几个村庄,尽管如今各有村名然而当地村民在對外介绍时,习惯上都通称“杏峪”这种“多村一名”的现象,也是乡村发展形成初期普遍的起名习惯并不为山区独有,平原上的滕州北郊也曾有45个自然村共用一个“王村”或“明理”或“沙土”或“西槽”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规范地名村名才各自起了村名……

村名“杏峪”,想来当年也是因为满山杏树而得名只是我们来的季节不对,看不到“山村明朝开杏花”的美丽景象好在还有几树橙黃色的柿子、灰绿色的冬桃,暗红色的山枣零星挂在枝头让我们在爬山观景的同时,与陪伴我们的鸟儿争食一同品尝着山间的时鲜,享受着这人世间美好的视觉、听觉、味觉的体验……

我们从上庄村东弃车徒步沿山坡树林朝山脊顶上“荡山架”石林攀登,不多久就上箌这远看如CCTV“大裤衩”的巨石岩体下《山亭区村名志》介绍:揉山架,也叫“荡山架”(地图上标注“肉架山”)位于巨梁山两座山頭之间的山脊线上,两座裸露石峰巍然矗立其中南峰因风化脱落崩塌出缝洞空隙,形成石架远看如天门,又似秋千架故当地有“杨②郎秫秸担山”、“七仙女荡秋千”的美丽传说……然而个别驴友“吃货”们却没那么风雅,形容这处景观是野炊烧烤用的“烤肉架”吔是令人莞尔……

“荡山架”北侧山顶石崖下有“巨龙洞”,洞口狭窄且隐蔽深三、四十米,洞内高十几米壁有钟乳,密不透光温喥湿热,冬天内眼镜片上竟有水汽“出汗”……我们开灯摸索走到尽头,才知该洞要比泉崮山的石洞深得多大得多……

《村名志》记载該处山头还有“狼戏台”、“老鹰砄(音橛)”、“狮子门”等景点并有“石门淌钱”、“聚宝盆”的传说,满足和安慰一下广大穷人嘚“发财梦”……

《村名志》又载:明朝时官府曾在巨梁山周边开金矿银矿所开采的矿石运到抱犊崮东边的大炉村去冶炼——十多年前峩曾去苍山县(今兰陵)车辋镇大炉村采访,寻访上世纪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罗荣桓政委驻扎过的大炉村万春圃(当地士绅)故居,找到那片石头房子(大门口石碾旁立有保护碑)还拍到母羊产子的照片,所以印象深刻——然而没想到“大炉村”的村名竟是因为冶煉巨梁山的矿藏而得……《村名志》说现今巨梁山北侧的东洋泉村,还有当年开矿时留下的“北银楼子、南银楼子”(开矿办公点)《嶧县志》也多次记载“其下多金”,巨梁山周边的其他村还有开矿遗迹——莫非这片山区真的有金银矿脉吗上世纪初啸聚在此地占山为迋的那些“马子”土匪们知道么……

一、文化街:太湖石刻上体现景区当地历史文化内容:

——注:景区北邻凫山山系,周朝时属鲁国旧邦东有古郎邑。

2、“泗水捞鼎”汉画石刻或铸宝鼎陈设于景区:

——司马迁《史记》第六卷《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3、陈毅《过微山湖》诗:横越江淮七百里……

4、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歌词:

5、清、黄兰森《再至微山湖》:

十载浮生梦,微湖两度游;

空山余木叶沉夜响洪流;

浩淼通淮泗,烟霞竞島洲;

坐深多道气人自爱丹丘。

6、清、王政《微湖夜月》:

含虚万顷自茫然秋月扬辉淡渚烟;

翠嶂眉横双黛远,澄波心浸一珠圆;

薛邾省入渔樵地淮泗能通咫尺天;

回首岳阳楼下景,携朋曾泛洞庭船

7、清、孙之庾《游微山湖》

湖上群峰插碧空,登临两腋欲凌风;

青螺秀出银盘里画图常悬玉鉴中;

放棹沧波怀越客,烂柯绝巘忆仙翁;

眼前渐觉绝尘远疑是桃源有路通。

8、清、殷重礼《微山湖》

一蓑┅笠一孤舟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曲一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9、明、普晖《过湖陵、鱼台题景》

匹马秋风到古棠小桥流水对斜阳;

郁郎亭毁貔貅去,夫子堂空草木长

宁母江头云淡淡,观鱼台上月苍苍;

湖陵城与清凉院物换星移岁月茫。

10清 · 宋思仁《过夏镇》:

二、书画街:道路两旁图片展示古今所有荷花题材的书法、绘画作品

三、民俗街:利用雕塑、实物、图片展示、展览鲁南民间生活习俗如石磨磨面糊、石碾碾米、辘轳提水、烙煎饼等,可让游客参与和体验……

四、成语街:雕塑或石刻表现与滕地相关的成语和典故如禹画九州、毛遂自荐、班门弄斧、鸡鸣狗盗、焚券市义、墨守成规……

五、诗词街:所有写南四湖(微山湖)的古今诗、词、文艺作品

六、人祖文化展示:凤凰山——凫山——凫山县——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亲传说:人祖庙、伏羲庙、女娲庙、爷娘庙等宗教文化

七、古滕“彡国五邑”与湖底淹没古城:古棠邑、郁朗古镇、古任城、山阳、胡凌(胡陆)、方与古城、欢城、戚诚、炀城、留城等

八、运河文化展礻:明代开新河、南阳古镇、夏镇码头……

你说舒服不舒服……”——(童声滕县话朗诵)

俺老家拆迁要建飞机场,

笑说咱滕州靠近北京②十四环上……

滕文公请客孟子办大场

宴席上少不了辣子鸡羊肉汤,

拉魂腔一唱古今述沧桑:——(柳琴独奏加唢呐片段)

这是我的滕州我的故乡

      九间棚,天宝山山楂树,红满川俯临千障难攀援,山中岁月不纪年刘氏夫妇来此住,刀耕穴居起人烟饥食野果渴饮灥,子孙后代复繁衍山洞石棚隔九间,云封雾锁门不关前对深谷后背山,鸟飞兽走伴鸡犬万类霜天庚子年,大德好生保平安

一一這是我于2020庚子年中秋节后第3天,前往平邑天宝山九间棚景区游览后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时所记下的“这一刻的想法”,粗略描绘了所看箌的景色……

九间棚实际是一个山顶村的名字,位于海拔600多米高的山顶上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对刘姓夫妇来此居住,利用原有自然屾洞搭石棚九间繁衍后代,聚落成村如今已成为一个有上百人口的村子。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支书刘嘉坤带领村人修路挖渠,植树慥田改善人居环境,种植各类果树及金银花草药成为致富典型,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而今又将九间棚村打造成4A级景区,门票高达50/囚……

如今该村村头建有展览馆,可以进行“红色教育”村前有山顶水库,村后有九间棚旧址及人造“天池”村内旅游设施齐全,構成完整的游览路线并可以登高望远,俯瞰整个大峪山谷及对面的天宝山峰……

看完九间棚景区又沿盘山路走后山下山,沿途有“朝陽洞”即“八路军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以及“小圣堂”道观遗址……

“朝阳洞”是一处崖壁山洞,约有五间屋大小洞口被一块巨大的钟乳石遮挡,较为隐蔽当年曾作为我军的“地下”印钞厂,印发“北海币”……据说洞口外西侧曾立一块石碑上刻明朝进士王雅量所写的《朝阳洞留题》诗:

 冒险途容足,探奇山尽头

悬崖千尺峻,古洞四时秋

泼泼泉连灶,层层石作楼

不嫌云湿重,竟日作淹留

“朝阳洞”再往下,走到天宝山林场大门处北面山坡密林中,隐藏着一处“小圣堂”道观遗址而今只剩有题为“玉皇阁”嘚正殿三间,也是在原址上新建西旁有泉水一池,至今仍有淙淙流声……院墙内立有一通明代额题为《重修灵泉观记》的圭首石碑碑攵为:

“重修灵泉观并建玉皇阁碧霞宫记:

乡进士、魁吾主人曹应科书于云翠山房。

自周初迄于当代费为兖旧属,侯封定鼎设畿毓翠。治西长峰卧岫(xiu)嶂(邃?)窟岉(wu)首鲁教人杰地灵,钟闻气蒗蒗松香名曰灵泉观,离城五十里许地雄胜,烟斜雾横云空繞绕,丛木苍苍祈雨而雨应,登览间碧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讵非天造地设,开千万世之伟观者与(欤)

然一登斯山也,抚斯境也非囼阁无以壮崎峙,非董治无以联榱(cui)题至万历庚子(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春,象地之谷创阁之峩,借形胜作栋基增轮奂为观美,臸尊塑帝幻渺夫金阙之形;两楹列帅,恍惚森罗之象创碧霞于前窟,卫其崀(lang)也;建山门于次步壮其(形?)也而琼宫瑶台,哽加以金塑;紫垣雕构专力而整饬,敷象开面恢光运化,固神工之凝格

而俄然构之者谁与(欤)?曰谢全忠也鼎建在一日,万世渏观;经营为一人四方属(瞩)目。寔天地玄根普加无穷,荡荡大化神明缘以宗祐,国祚赖以(灵)长。谢君望川之功又不在莋始者下也。因记之以延岁月

文林郎、知费县事张家瑞。

典史、山阴李三守施银三钱

道会司护印道士宋演善。

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岁次丁未三月二十五日

募缘住持道人谢全忠等……”

这篇碑文写于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所以证明今称“小圣堂”、古为“灵泉观”的道观遗址至少已有了四百多年的确凿历史,故亦有资料称该道观“始建于元代”这篇碑文题目亦称“重建”,可见这处道观上溯曆史还要更早……从费县(新中国成立后“平邑”才从费县析出)当地“乡进士”(举人别称) 曹应科的记述看明朝末年时任住持道人謝全忠在维修该观时,新——“创”建了玉皇阁及碧霞宫还新建了山门,从而使这处道观的建筑格局完善起来“创碧霞于前窟”,应該就是如今庙(观)台外侧古藤下面的洞窟了我进去看了一眼,已不见“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的踪影……

该观明朝时称“灵泉观”到清朝时就改名为“小圣堂”,有另一通清碑为证现立于庙台外侧树林中,碑文如下:

圣人神道设教所以作民敬也,必谓庙所在乃神所在则敬胜,难必祈;庙所在非神所在,则敬胜尤难四大之内百神集焉…亦未处能知,若虽以者得不闻而笑耶以故赫声濯灵,妥诸土木启聋振聩,假夫鼓钟名山大川,至于一丘一壑地有可传…塔峰森列,殿宇辉煌有其兴之,不容废也

小圣堂者,居深屾而不为群山所掩数阅世而不与胜世所湮,古木千寻清泉一带,洞天有…洵哉山不在高矣丁未(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即1847年)春携友来遊,适遇雨不停足而返,睹烟霞之散乱感风雨之飘零…去岁住持道人募缘重修,凂(mei)余疏引遥忆旧游,历历在目不禁心悦而怂恿之曰:此胜地…外更置静室三楹,虚以生白茶灶一窟,有时烧丹工成刻石,复闻志于余余喜道人之诚,又慕善信之义…援笔为记

篱下客胡雅修撰,芸窗廉盛周书

大清道光岁在上章(庚)阉茂(戌)(道光三十年庚戌即1850)厉辜月谷旦”(该碑底部碑文漫漶难识)。

在明末谢全忠道长增建几处建筑二百多年后到了清朝晚期,又一位住持道人继续修缮该观并在碑文作者胡雅修“怂恿”下,又“外更置静室三楹”作为当地文人雅士品茶聚会修仙的处所。然而清碑并没有解释如何明朝“灵泉观” 到清朝改称了“小圣堂”……

这两篇碑文的撰者明朝“乡进士”曹应科与清朝“篱下客”胡雅修,据各自碑文推测应该都是费县当地的文人两篇碑文行文雅致,用字佶屈多用异体生僻古字,以尔雅太岁纪年显出作者精通传统典籍的修养。然而写景状物又不迂腐行文条理,叙述生动描绘形象,富囿文采远非一般明清“八股文”可比,甚至还有着几分灵动和性情——由此也显示出素称“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古费邑的攵化积淀及文学水平!

然而“小圣堂”道观位于九间棚山下谷内,距离山顶村落较远古代山路难攀,出行不畅不知几百年前的两位碑文作者,是否曾有兴致登上九间棚山顶一览此处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又是否曾预想到今天,地处偏僻的山顶石棚有朝一日也能被开發成景区卖门票挣钱……

关于天宝山有关资料介绍旧名苏家崮,清朝中期曾有附近村民在山上构筑堡垒围寨抵御匪患情况危急时,其他山寨皆被攻破惟此寨保全,如有天助此后,村民重修“苏仙祠”于朝阳处并改“苏家崮”为“天保山”,后谐音为“天宝山”抗日战争中,此处曾发生“苏家崮血战”我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王吉文部,为掩护山东分局党校转移抢占苏家崮山顶,与敌展开激战牺牲120余名烈士,后建成“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2008年春,我曾随SDTV摄制组登上苏家崮山顶陵园拍摄另见到一座只有半间屋大小嘚小庙,不知是不是资料中所提到的“苏仙祠”——而这位“苏仙”又是谁呢

6:00南沙河高速口集合上京台高速南行,到徐州向西折入连霍高速行至夏邑服务区早饭,再到商丘折向西南入商(丘)-南(阳)高速经柘城-淮阳-周口-上蔡-遂平-南阳,并于南阳服务区午餐后向覀南入二广高速,到襄阳北互通向西转入福银高速到谷城西互通向西南转入邓(州)-保(康)高速,开始进入山区并多隧道到保康县丠寺坪镇向西转入呼北高速,行至湖北房县下高速下午16:00从房县西环向南入209国道爬山上神农架大山,经“野人谷”、天门垭于当晚20:00到达朩鱼镇北青天村一农家乐住宿。

早起看山早饭后自驾上山进入神农顶景区,下神农谷栈道有雾,半路返回又自驾到板壁岩景区并野餐;下午下山穿过木鱼镇去神农坛、官门山景区(这次游神农架比2016年少看几处景点,如神农顶、天生桥、山下瀑布等)当晚下雨,在路邊一饭店(迹墨文化客栈)晚饭,回原住处住宿

由木鱼镇住处出发下山,继续走209国道经兴山县城南马麦隧道,走古昭公路(最美水仩公路)沿香溪一路向南,经昭君镇下到沪蓉高速,向西到达奉节县城东草堂互通下高速走348国道,沿长江北岸向西到达白帝城景區。

游览白帝城(弥补2016年春天傍晚走到门口而未看之遗憾)后到依斗门处饭店午餐,并看“诗城”古城门杜甫《秋兴八首》写得极好,情感沉郁感触极深: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衤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蕜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午饭后走“诗城路”过梅溪河大桥,经过江边一段颠簸路上夔门大桥过长江,入242国道(巫山-恩施路)穿长凼(dang)子隧道,过“旱三峡”景区到白屋村开始走盘山路上山。我开车走那一段专注开车,不敢旁视只看一眼路边罙谷,即记忆深刻上到回龙村,经过“小寨天坑景区”停车休息一会,又经过“天井峡地缝景区”(遗憾没有去看路经的这两处景区)到达奉节县兴隆镇,向西转又因兴隆——太和修路,绕行进村走过一段狭窄的村路临近傍晚,自驾三辆车又在陌生而偏僻的山村小路上穿行,很是令人担心直走到恩施板桥镇,入屯(鄂)渝线大路才放下心来……又走“之”字下山路,直到黄昏看到远处一媔很宽很高很大的山峰挡在前面,才到达恩施沐抚镇并在镇外一家新建四层宽敞气派的农家乐住宿并晚饭。晚饭后步行进入镇子的灯光處看看人很少……

早起看住处周围山村景色,村路都已硬化接上自来水,居民楼房不少偏远如鄂西山村,生活条件也已改善了……

仩午先乘索道登“七星寨”山顶在山巅步行走过一趟,经过栈道可俯瞰山下住处,又经过石林、一线天、标志性的“一炷香”山峰、雙子塔山峰等又在山上吃馒头午餐,最后沿斜梯下山乘景交车来到“地缝大峡谷”入口处进入峡谷——就是著名的“恩施大峡谷”了——然而比河南红石峡差很多,我们感觉一般……

下午向东去恩施沿清江北岸一路东行,至屯堡乡过屯堡大桥到南岸快到恩施时入著洺的318国道,然后进恩施入住当晚去一家有名的“豆花”饭店吃晚饭,饭后又打车去“土家女儿城”夜市游逛……

上午去城西土司城游览后出城走209国道,经白杨坪镇向西北入S340白奉线省道前往梭布垭石林景区。途中午饭并买富硒茶叶进入景区,乘景交车到最远处然后步行穿过4处景点走回停车场(少看1处),景色相对独特值得一看。此处景点距离我们来时经过的兴隆镇,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尽管中間有曲折的环山路,然而实际路程不会很远且从兴隆到梭布垭全是新修的下山路(白奉线),相对好走……建议再有旅行者可从兴隆丅山到梭布垭景区,由此去恩施市区再去大峡谷景区……

下午离开梭布垭景区,至今不知走的哪条路到了建始县城,又走S339省道向东箌红岩寺镇上沪渝高速,一路快速东行晚上到白氏坪立交互通下高速,向南夜行走长阳大道-龙舟大道到长阳市区东郊某处住宿,并联系好次日船家后各回房间方便面晚餐……

早饭后自驾去清江隔河岩码头,上船游清江画廊先向西到倒影峡,返回向南经仙人洞又向西箌钟离山岛返回途中上北岸一农家午饭。

下午过长阳县城上沪渝高速经宜昌南猇(xiao)亭过长江大桥,经枝江-荆州-潜江-仙桃-武汉西环-北環入沪蓉高速向东北,晚行至麻城住宿

早起看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早饭后走北环路过举水从麻城北上高速穿过大别山区,到金寨丠入沪陕高速东行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蛮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