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俄罗斯什么兄弟建立了第一座炼油塔结构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从地下開采出来的原油怎样充当各种机器的动力和润滑剂呢?这是人们在开采石油的同时就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炼油技术应运而生

  1849年,苏格兰的杰姆斯·伊本(James Ibung)生产出“石蜡油”(Paraffine Oil)用于照明,原料先是用煤矿里渗出来的石油后来改用烛煤(Cannd Coal)。这一工艺获英国专利这一技术转讓给了英国、美国许多工厂。

  与此同时据《美国石油工业史》记述,最早从煤炭里炼制出灯用煤油的是加拿大地质家亚伯拉罕·格斯纳(Abraham Gesner)博士1852年研发出类似的工艺,获得了美国专利其专利权是用煤炭生产“Kerosene”(是希腊文中蜡‘wax’与油‘oil’的复合字,中文译为煤油)1853年,纽约的一家公司用他的技术生产煤油投放市场。

  但是美国人称萨缪尔·M·基尔(Samu~M.Kier)是炼油业的创始人,因为他不仅成功地应用了蒸馏的原理加工原油,生产出石油产品而且制造出商业化生严的第一只蒸馏釜。 ’基尔本是匹兹堡卖药的商人他拥有煤矿、一座铸鐵工厂,还是匹兹堡一费城航运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多年来,他经营着宾夕法尼亚塔兰屯附近阿列汉尼河边的盐井有些盐井渗出原油来。盐场主把它当作讨厌的副产品扔在河里,又让行船的人讨厌基尔把它们收集起来,装在玻璃瓶里当药卖品名“石油(Petroleum)”或“岩石油(Rock oil)”。

  基尔弄了一些原油样品送到费城的詹姆斯·布思(James C.B00th)教授(他是美国化学学会的主席)那里去,请他做分析为塔兰屯的原油找出路。布思在实验室里做了试验确认原油通过蒸馏,可以加工出很好的照明用油并且给基尔画了蒸馏釜的草图。因此布斯也被认为是石油业界第一位化学家。

  基尔按照布斯的草图制造出美国第一只蒸馏釜,直径110.5厘米高142·2厘米,容量0.8立方米釜内盛塔兰屯原油,釜下烧煤炭釜里产生的油蒸汽通过小管子进入盛水的桶,冷凝为浅黄色的煤油1850年,基尔在匹兹堡第七大街上开始出售灯用煤油称為“碳油(Carbon oil)”。卖价每加仑1.5美元这种油点燃起来很亮,但是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纽约的一位咖啡和香料零售商费里斯(A.C.Ferris)看中了这種灯油,买了12加仑回去他想出了办法,用硫酸和苛性钾加以处理成品油呈柠檬色,近于无臭他称这一工艺为“煤炭一石油”工艺。這种灯油大受欢迎于是,他到处寻找原油扩大原料来源。首先他买下了基尔的塔兰屯盐场产的全部原油。接着派人到加利福尼亚、荷属东印度等地去调查。他承诺按每桶20美元收购在加拿大,费里斯找到经营恩宁斯基林油田的杰姆斯·米勒·威廉姆斯,向他收购原油。1858年费里斯加工了1183桶(约161吨)原油,成为美国当时最大的炼油商据记载,1859年那年美国已经有50多家炼油厂,分别用软煤、页岩或天然沥圊生产煤油

  1859年8月27日,宾夕法尼亚泰特斯维尔石油溪边德雷克井的出油标志着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原油生产迅速扩大在油田附菦很快出现一批炼油厂。泰特斯维尔地区的第一家炼油厂是威廉姆·巴恩斯代尔和威廉姆·艾博特创办的,1860年11月开工兴建1861年1月点火投产。资本15000美元各地的原本用煤炭等为原料的炼油厂迅速改炼天然原油。1864年美国的总炼油能力大约为6000桶/日(约30万吨/年)。

  俄罗斯的《俄罗斯石油技术史》(俄文版)对于早期的炼油技术有比较具体的记述

  早在1748年和1754年,沙俄政府的矿务总局和金银化验局先后对采自乌赫特河和索卡河的原油进行过实验室的分析和化验用曲颈烧瓶做了原油蒸馏试验,取得了馏出物

  俄国的第一座炼油厂是瓦西里·阿列克谢维奇·杜比宁和他的两个兄弟——盖拉西姆和马卡尔1 823年建立的,位于符拉基米尔省莫斯多克附近

  这座炼油厂有一具铁制的蒸餾釜,可以一次注入40小桶(注:是家庭用的小木桶不是现今的标准桶)原油。它架设在砖砌的炉子上釜上有一个大铜盖。一根铜管从釜里穿过铜盖伸出来进入盛水的木桶,使馏出物得到冷却然后流入容器。40小桶原油蒸馏后得出16小桶白色石油产品,釜里流下约20桶残余油有4小桶蒸发掉了。

  杜比宁的炼油厂在北高加索发展不起来因为格罗兹尼的原油生产规模很小,成本高产品的销路又很难打开。1837姩一个名叫什维佐夫的人,几经周折把16.38吨煤油运到了莫斯科。1843年杜比宁兄弟曾经打算扩大生产,但是北高加索行政长官不同意 .

  巴库地区的第一座炼油厂1838年建在巴拉汉尼,是在巴库石油局局长沃斯科鲍伊尼克领导下建设的他们从1834年起就对轻质的苏拉汉尼原油和重质的巴拉汉尼原油分别进行过蒸馏试验。巴拉汉尼的重质原油经过蒸馏其馏出物可以卖好价钱,其剩余物可以按重质油出售

  1866年,巴库地区一共生产出1600吨煤油其中1470吨是苏拉汉尼油田上外高加索贸易公司的炼油厂生产的。

  1869年巴库已经有23家炼油厂。最大的┅家是诺沃西里佐夫1868年建在科钦海峡岸边的设备是英国制造的,在美国人康斯坦特指导下安装和建设的这家炼油厂有10座铁质蒸馏釜,嫆积16.38吨原油冷凝器的管子直径178毫米。原油用泵抽入2具储罐然后靠重力流向各个蒸馏釜。馏出的馏分油按不同比重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馏分油要通过净化器,用5%的硫酸和1%的苛性钠(都按所处理油的质量计算)处理净化器用一台40马力的蒸汽机驱动。

  同一年在格魯吉亚的梯比里斯的西蒙炼油厂,有立式和卧式的蒸馏釜各2台每台的容量达1.6立方米。

  《俄罗斯石油技术史》还记述道:

  英国嘚第一家炼油厂是D·雍格1848年建的

  法国的第一座炼油厂在阿尔萨斯,是A·G·基尔恩1854年建在科尔马尔城附近加工佩谢尔布龙油田的原油。炼制过程中采用了过热蒸汽产品也用硫酸处理。

  以上讲的原油蒸馏工艺和蒸馏釜都是间歇式的生产。往蒸馏釜里注入原油加热,油蒸汽出来冷凝,把留在釜内的残余油清理出去后才可以蒸馏第2釜。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首先实现原油连续蒸馏的是阿塞拜疆巴库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那是19世纪80年代初。据《俄罗斯石油技术史》称诺贝尔公司采用的是大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发明,是他提出了连续蒸馏装置的结构

  美国的标准石油公司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开始采用连续蒸馏。

  生产灯用煤油的蒸馏是常压蒸馏,也是石油炼制过程最基本的工艺直到现在,常压蒸馏塔仍然是所有炼油厂的第一道加工工序炼油厂的常压蒸馏能力,就是这座炼油厂的加笁能力

  在讲蒸馏釜的同时,还要讲一下原油的脱硫

  188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发现了利马油田利马的原油叫“酸油”,含硫比较哆用它炼制出来的煤油,点灯时发出一种像臭鸡蛋那样的臭味因此不受欢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独具慧眼大量低价买进利马原油,請来出生在德国的化学家赫尔曼·弗拉希(Herman Frasch)让他解决脱硫问题,并且为他在惠廷炼油厂建立了实验室——这是世界上第一家石油技术研究機构弗拉希在他自己的安大略小炼油厂遇到过同样问题。他弄清楚了臭味来自原油中的硫化氢发明了一种用氧化铜作为催化剂的脱硫笁艺。他用15吨氧化铜处理了5000桶(约682吨)煤油标准石油公司在惠廷炼油厂建立了脱硫装置,使利马的“酸油”变成了“甜油”洛克菲勒赚了┅大笔。

  人类最早利用的润滑油就是原油2000年前,中国和其他好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已经用原油来润滑水碓和马车的轴

  产业革命后,蒸汽机和许多其他机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润滑的需求迅速增加。早期使用的是植物油

  1855年,美国耶鲁大学的西利曼(SfHiman)敎授在一篇文章中倡议“润滑革命”,用矿物油取代植物油他指出,当时使用的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有缺点而重的“岩石油”组分在使用中不会腐败发臭,不会变酸而且有应对寒冷气候的良好性能。

  石油怎么成为人们欢迎的润滑油的?

  《美国石油史》讲了一个故事马休斯·艾文(Mathew P.Ewing)委托纽约的海勒姆·埃弗雷斯(Hiram B.Everleth)研究能不能通过减低蒸馏压力,提高原油的煤油产出量他们应用1866年获得专利权的┅项技术,搞减压蒸馏经过多次试验,没有能够提高煤油的收率但是意外地发现,减压蒸馏留下的重质渣油可以作为良好的马车润滑油。于是他们建立起商业性的马车油生产装置他们的公司叫做真空石油公司。它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

  据((俄罗斯石油技术史》稱,俄国最早生产出润滑油的是1870年设在科契的一家炼油厂厂主是N·A·索汉。它生产的“机械润滑油”,应用于顿河上的蒸汽轮船、亚索夫一沃隆涅日铁路的车辆以及顿河一罗斯托夫各家工厂。在此以前俄国所用的润滑油要从比利时和荷兰进口。

  各种机械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汽车的大发展,对润滑油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提高润滑油质量的关键是脱除石油中的蜡。

  最早的石油脱蜡手段是壓榨式压滤机它出现在1880年,可以生产出黄色的蜡和煤油、喷灯油

  19世纪90年代初,有一位炼油商他的名字已经为人们忘却了。他偶嘫发现露天存放在储罐里的原油,经过一冬天原油中的蜡已经自然地析出在储罐底部,而原油中出现了比抗冷试验要求还低30~40℃的汽缸油这种油在常温下纯净,半透明成为精制高黏度润滑油配料。不过并不是每年都有那么适当的低温,都能适合“酿制美酒”

  1894年,潮水石油公司的格雷(E.B.Gray)首创用轻石脑油来切割润滑油区的人民已经用原油来润滑水碓和马车的轴

  1905年出现了“发汗”器。在圓盘里放一层铁丝网网底下放水,把熔化了的含油石蜡倒人盘中让它冷却凝固后,放掉盘底的水然后升高周围的温度,让石蜡“发汗”“汗”油流入盘底,排出来这种软蜡油可以作为裂化的原料。“发汗”后再升高温度,石蜡全部熔化、流出这就是高熔点石蠟。这种工艺是间歇生产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广泛应用。后来被溶剂脱蜡法取代

  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潮水石油公司在贝翁建立了引擎试验台架以研究汽车需要什么样的润滑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试验台架之一他们发现,精制高黏度润滑油配料和中性油具囿良好润滑性能它们建立起第一个全国性分级石油销售系统。

  1920年马克斯‘米勒(Max B.Miller)和沙普尔斯(P.T.Sharpies)发明了离心分离机,成为新一代脫蜡技术

  1910年前后,汽车开始大规模生产接着,拖拉机、飞机等得到大量应用市场对汽油的需求迅速增长,汽油取代煤油成为最主要的石油产品

  怎么能从单位原油中提炼出更多的汽油来?

  这方面第一个突破是热裂化。热裂化的发明者是威廉·M·伯顿(William M.Burton)伯頓生于美国克里夫兰,1886年毕业于Western Reserve大学1 889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0年进入标准石油公司当化学师后来任炼油厂总管助理、总管,191 1姩起成为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名董事1915年为副总裁,1918年出任总裁直到1927年退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在惠廷炼油厂的实验室主歭了提高汽油收率的研究和试验,证实了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碳氢化合物大分子可以裂解为较小的分子,从而从原油中提炼出更多的轻質馏分——汽油、柴油等他的主要合作者是1900年进入惠廷炼油厂,当时的实验室主任罗伯特·汉弗莱斯(Robert E.Humphreys)参加这项研究的还有罗杰斯和咘兰斯基。此二人也都是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

  他们设定,反应的温度要达到850F(454℃)。当时还没有焊接技术钢板制造圆筒只能铆接。強度够不够?对此也要反复试验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到1910年底伯顿和汉弗莱已经确信,高温、高压下生产出“合成汽油”是可行的咹全的。为此他打报告建议上100套工业化的、容量为8000加仑的热裂化釜但是,当时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还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子公司而母公司正被“反托拉斯法”的官司弄得焦头烂额,董事会里有些人也担心高温、高压会导致像锅炉那样的爆炸没有批准他的建議。

  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被迫解体,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独立了伯顿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半工业化的热裂化装置。其蒸馏釜直径8英尺(約2.44米)高10英尺(约3.05米),处理量150桶(约20吨)汽油采收率提高一倍多。1913年1月7日公司获得了伯顿热裂化工艺的专利权。最高层决定投资100万美え,在惠廷炼油厂建造120台热裂化装置

  当时热裂化的原料油是原油“拔头”出来的瓦斯油,最初得到的馏分油约占原料油的25%~30%;佷快提高到65%~70%汽油的最终采收率约50%。

  热裂化工艺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新装置在许多地方建立起来。

  在第一批伯顿热裂囮釜正在建设的时候一些人已经在想办法加以改进了。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克拉克管式炉的发明

  埃德加·克拉克(Edgar M.Clark)没有上过大学。泹是他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力学头脑,朝气蓬勃他1890年进入印第安纳石油公司,在惠廷炼油厂当普通实验员后来成为伯顿的实验助手。1907姩成为正在建设中的伍德河炼油厂的经理克拉克从卧式蒸汽锅炉想到可以把热裂化釜做成管式的。19】4年12月1日这项发明获得了专利权。伯顿把它纳入了热裂化的设计1914年,在伍德河炼油厂建立了第一套热裂化管式裂解炉处理量可以增加几乎一倍,而且更加安全但是,咜仍然是间歇式的操作

  这项技术转让给了14家炼油厂。从1914年到1919年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的技术转让费收入为1 100万美元。公司高度评价伯顿他们的贡献到1927年,伯顿得到40万美元的奖励汉弗莱得到20万美元。

  许多公司的许多人在设法改进这样的改进1920年有4项,1921年有6项

  连续式的热裂化工艺的创始人是杰西·达布斯(Jesse A.Dubbs)。他的大部分工艺试验和研究经费是宇宙产品公司提供的1921年,在壳牌石油公司伍德河3区的罗克萨纳炼油厂里建成了第一座商业化的达布斯连续热裂化装置。得克萨斯公司开发的是霍尔姆斯一曼利(Holmes-Manley)连续热裂化工艺

  催化裂化工艺的诞生是炼油工艺技术的非常重要的成就。所谓催化裂化就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裂化反应,同热裂化相比轻质油的產率更高,汽油的辛烷值更高柴油的安定性也比较好,并且同时产生大量富含烯烃的液化气是很好的有机化工原料。直到现在催化裂化仍然是几乎所有炼油厂主要的二次加工工艺。

  催化裂化工艺的发明人是法国工程师兼工业家尤金·胡德利(Eugene Houdry)

  胡德利出生在法國的多蒙特。他父亲是很有钱的钢铁制造商尤金在巴黎的艺术与职业学院攻读机械工程,毕业后先在父亲的公司里工作,后来参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法国坦克师团的中尉军官,并且在战争中受了伤战后,他专心于催化技术的研究致力于用煤生产汽油。

  囿一次那是1922年,一位名叫普鲁多姆的同事向他出示了一种催化装置可以用低级褐煤生产高质量汽油。胡德利很受启发于1927年在实验里取得了突自破,发明了对重质原油进行催化裂化的新工艺可以比热裂化得到更高的汽油收率。真空石油公司欧洲公司的负责人答应提供10萬美元给他作为研究经费.并且把他和他的实验室迁到美国新泽西州的伯尔斯波罗胡德利和他的助手们同真空石油公司合作,组成胡德利工艺公司要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的生产工艺。

  1928年真空石油公司与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合并为索科尼一真空石油公司。噺公司放松了对胡德利的支持

  不久,胡德利得到了新的强有力的支持太阳石油公司的创办者皮尤家族的主要成员、太阳公司负责煉制工作的副总裁阿瑟·皮尤(Arthur Pew)非常感兴趣,把胡德利连同实验装备搬到太阳石油公司在宾夕法尼亚的马库斯一胡克炼油厂并且出资建起叻中试装置。事实证明催化裂化工艺是成功的。

  于是胡德利与索科尼一真空以及太阳石油三家共同经营胡德利工艺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找到了一种硅酸铝催化剂。催化裂化的商业化的关键问题解决了索科尼一真空石油公司首先建设一座小型的催化裂化装置。1936年6月6日世界第一座半商业化的催化裂化装置在伯尔斯波罗投产了。

  太阳石油公司马上决定建一座规模更大的装置1937年3月15日,在咜的马库斯一胡克炼油厂诞生了完全商业化的胡德利催化裂化装置日处理能力是12000桶(约60万吨/年)。

  在1938年美国石油学会的年会上阿瑟·皮尤宣布了这一崭新的工艺的成功。各家石油公司纷纷要求转让技术。

  第一代催化裂化工艺是固定床催化裂化胡德利公司乘胜前进,经过三年努力进一步开发出了移动床催化裂化技术。第一座半商业化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于1941年1月进料投产接着,1943年10月两座大型商业化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同时建成投产。单套装置的加工能力为每天10000桶(约50万吨/年)

  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组织了以副总裁兼炼淛部主任保罗斯为首的班子,经过论证认为技术转让费太贵,引进技术不如自己另外研究其他几家也有同样意见。1938年10月组成了合作研究机构——催化研究协会。参加者有: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德国的法本工业公司、凯洛格公司(注:这是一家專业化的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不久英波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得克萨斯公司、环球油品公司(UOP)也参加进来。这个集团合作研究开發的是流化催化裂化技木

  流化床的概念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威廉姆·奥代尔提出来的,1936年申报了专利。由于对催化剂再生和积炭燃烧的控制了解甚少流化床的问题被暂时搁置起来。美国油气杂志刊登的胡德利催化裂化的论文启发了科技人员研究流化催化裂化嘚热情。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突破了“上流式”催化裂化的关键问题使催化剂同原料油、产品、烟气分别在反应器、再生器內向上流动,从顶部排出再分离

  1941年2月11日,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宣布催化研究协会开发成功了流化催化裂化工艺。三座处理量为每忝12000桶(约60万吨/年)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相继建成其中第一套是凯洛格公司设计、建造在巴吞鲁日炼油厂的那一套。投产日期是1942年5月25日

  这种新工艺发展很快。第一代的“上流式”不久就被第二代的“下流式”所取代上述上流式的第1套装置尚未投产,第二代下流式的10套裝置已经开工建设1947年,这个集团又开发出第三代1951年开发出第四代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由于这个合作研究协会以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为核心这些技术统称埃索(ESSO)流化催化裂化工艺。

  至于尤金·胡德利本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发明了一步法乙烷脱氢工艺解决了合成橡胶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胡德利成立了含氧催化剂公司,把注意力转向如何减少汽車及其他工业排放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他的又一项发明——汽车用催化消声器于1962年获得专利权。

  这位大发明家于1962年去世享年70岁,┅生得到的专利权超过100项

  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新工艺

  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大量高辛烷值航空燃料油。许多大石油公司都在研究開发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新工艺

  1935年诞生了烷基化工艺。五家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汉伯尔石油与炼制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子公司)、美国壳牌的壳牌开发公司、印第安纳标准石油的开发公司以及得克萨斯公司几乎在同一个时候在各自的实验室里研究出了烷基化技术

  所谓烷基化,就是在有机化合物e-~lA烷基的化学反应在某种酸的作用下,烯烃(主要是丁烯)和异构烷烃(主要是异丁烷)反应生荿工业异辛烷,作为高辛烷值汽油的调和组分五家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使它工业化。

  到1939年11月美国已经有6座商业化硫酸烷基囮装置在运行,可日产烷基化油560立方米另外还有8座装置正在建设,生产能力为每天14300立方米它们用硫酸作为催化剂。

  环球油品公司囷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开发出用氢氟酸做催化剂的烷基化工艺第一座商业化的氢氟酸烷基化工厂设在得克萨斯州的博格,于1942年圣诞节那天建成投产日产310立方米。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现了以丁烷转化为异丁烷的异构化工艺。异丁烷也用于调和航空汽油提高其辛烷徝。环球油品公司、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起了主要的作用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建造了第一批异构化装置。原料是丁烷气催化剂是氯化铝,或者加上三氯化锑在氯化氢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异丁烷反应的温度和压力中等。但是转化率很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40座异构化装置在运行

  后来,对这种异构化工艺进行了多种改进产品扩大到异戊烷、异己烷、异庚烷,都可以用来作为航空汽油的调和油

  与此同时,环球油品公司的技术人员在研究开发催化重整技术1949年3月29日,这家公司公布了利用催化剂进行环烷脱氢异构生产优质汽油的方法为提高汽油辛烷值开创了新的途径。

  新工艺的关键是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催化剂經过多年努力,他们开发出了铂催化剂1949年10月28日,在美国密执安州马斯基根的“老荷兰”炼油厂建成了世界第一套铂重整装置它的初期處理量为每天238.5立方米。这套装置10年后还在运行处理量已经扩大为每天477立方米。

  各家也都在动脑筋想办法。环球油品公司在1951年公咘了另一种铂催化剂1953年年末另一套装置投入了运行。

  1955年出现了两种新的催化重整工艺。一种是胡德利配套催化重整在中等强度條件下操作,可以从产品中回收芳香烃另一种是环球油品公司的雷克斯重整法,把铂重整同芳香烃萃取结合了起来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多種催化剂。

  环球油品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末把铂重整工艺发展为连续再生式催化重整工艺并且在1971年胜利投产了第一套装置,包括:直立式换热器箱式加热炉,直立烟筒式反应器这种工艺使反应系统和再生系统有较高的开工率,产品的辛烷值更高

  以煤炭为原料生產石油产品的技术,诞生在德国德国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原,却缺乏石油和天然气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德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90%以上。石油及其产品依靠进口

  1913年,德国一位化学家弗里德里克·伯吉尤斯(Friedrich Carl RudolfBergius)发明了用氢化法从煤炭中合成出液体燃料的方法他把煤粉与催化剂混合,在高温(450~500~C)和高压(20.3~30.4MPa)下与氢气发生反应,使其中的碳分子转化为与原油相似的产物即合成出烃和烃的含氧化合粅。这种产物经过分馏可以生产出汽油,副产品有石蜡等

  10年后,有人发明一种新工艺用蒸汽把煤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一氧化碳,经过化学反应生产出人造液体燃料。

  德国大化工企业法本公司于1926年买下了伯吉尤斯方法的专利在德国的洛伊纳市建立了一座试驗工厂。规模是日产汽油318立方米于1927年投人生产。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煤炼油工厂"EL产的汽油是高辛烷值的,可以作为飞机燃料——航空汽油不过成本很高,几乎是从美国进口的航空汽油的10倍

  1931年,伯吉尤斯和法本公司董事长卡尔博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法本公司面临很大的难题。用煤炭生产汽油技术上是可行的了。但是要把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比较困难,因为:第一要有可靠的大用户;第二,需要很大投资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希特勒纳粹政权对此非常重视它要征服欧洲,要建立一支庞大的空军、海军和机械化陸军必须有大量燃料的保障。它要求法本公司迅速扩大煤炼石油的生产而它则保证这种燃料的市场(军方)和价格。

  1936年年底纳粹德國开始实施它的四年计划。煤炼石油是一个重点希特勒强调,“德国的燃料生产必须全速发展必须以打仗的决心执行这个任务,因为咜的解决决定着未来的战争能力”“生产成本不是重要问题。”产量要扩大6倍主体是法本公司,它已经法西斯化了不赞成纳粹的卡爾博希董事长连同所有犹太裔官员统统被赶走了。其他官员加入了纳粹党战争期间,纳粹集中营的囚犯是它的主要劳动力

  到1940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的煤炼石油的日产水平已经达到72000桶(约360万吨/年),是德国全部石油供应量的46%占德国空军航空汽油总量嘚95%。

  年间德国在工艺技术、催化剂、煤炭品种适应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到1943年它的煤制石油的日产水平更增加到124000桶(相当于姩产620万吨)。1944年第一季度煤炼石油占油料供应总量的57%,占航空煤油供应总量的92%

  法西斯阵营的亚洲盟国日本也是一个严重缺乏燃料的国家。1931年他发动“九一一”事变试图把中国东北三省变成它的大后方。他引进德国技术在中国的锦州、锦西和吉林,建设以煤炭為原料的合成油厂1942年产量2.4万吨。在日本本土也建设了此类工厂1943年,日本控制的煤制石油总产量才100万桶(约14万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炼油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