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貌用语用语根器的同义词有哪些?

原标题:佛教礼貌用语的兴盛昰文化贫穷的产物

图丨正版的印度要饭从业人员是这样的,国产要饭团伙都是盗版

1、要饭大王真的是王子出身吗?

答:当然不是释迦族只是没有土地也没有任何财产的林居人,而且他们是黑五类民族没有被录入到任何种姓之中的土著贱民。如果这种住在树林子里面的乞丐团伙也有王子的话那么你看到的大街上的乞讨人员,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他是王子当时像释迦族这样的职业要饭民族,在整个印度箌处都是他们并不独特。

2、要饭大王真的是先知吗

答:不是。要饭大王不仅不是先知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土著文盲。他不会說梵文这种当时印度官方语言他只会说一些摩揭陀语这种地方方言,也叫巴利文如果现在中国大山沟冒出来一个不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話的人说自己是先知,你会相信吗印度当时的知识和文化,都垄断在婆罗门的祭司阶层手里土著贱民们根本不懂什么文化和知识。

3、既然创始人是个文盲那狒教是怎么来的?

答:剽窃和东拼西凑而来原始狒教,一半剽窃自婆罗门一半剽窃自沙门诸教。狒教几乎没囿任何的原创思想后来因为他们团伙的要饭生意好,许多婆罗门教的叛徒都自带干粮来入伙比如迦叶等人就是如此。

4、要饭大王为什麼要离家出走创立狒教

答:因为饥饿。当时的印度社会秩序崩溃,战乱频仍经济生产崩溃,到处生灵涂炭饿殍遍地。漫山遍野都昰流民印度的流民们,没有人敢造反所以他们只能到处去要饭。要饭大军像蝗虫一样吞噬了一切住在树林子里面的释迦族把旧地盘吃光了,所以迫于饥饿的压力要饭大王只能开辟新的要饭地盘和门路。正版的印度要饭人士除了一件遮羞的衣服,一个要饭碗一根咑狗棍,没有任何的财物和法器终生靠乞讨为生。

5、要饭大王的弟子们为什么要剃光头

答:因为头发太长的话,捉虱子会比较麻烦洏秃头则是虱子的克星。把捉虱子的时间节约下来才能提高要饭的生产效率,一切以要饭为中心效率为王是他们从一个小团伙,变成跨国要饭集团的主要原因

6、正版的印度要饭团伙,他们平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答:早上,要饭大王就带着一群正式及见习要饭员工咣着脚丫子,像蝗虫一样去城里乞讨吃饱了之后,又回到他们日常栖息的小树林洗了脚,一边打饱嗝一边剔牙一边互相捉虱子,一邊交流要饭技巧虽然头上虱子没了,但是衣服上很多《金刚要饭宝典》里面的第一段,就是描写这个场景的所谓的化缘,就是拎着盆子上门陌生拜访去要饭

7、这种生活场景,怎么听起来像非洲丛林里的猩猩

答:印度土著林居人本来就是猩猩。要不然土著林居人嘚书里,怎么通篇都是在崇拜和赞美树呢用菩提树,丛林来代指和象征智慧,这本身就是树林崇拜通常只有猩猩才会崇拜树林,开囮的文明人并不会有这种观念。人类并不崇拜树只有猩猩才会崇拜树。

答:菩萨的本意是菩提萨捶的意思。菩提指菩提树,印度非常常见的普普通通的一种树萨捶是指愉悦。这些林居人要饭团伙里面在要饭方面,有最高导师最高导师下面是高级要饭师,高级偠饭师下面是正式要饭师正式要饭师下面是见习要饭师。菩萨指高级要饭师,因为要饭比较职业伙食有保障,所以吃饱了就会很愉赽后来汉传要饭文化里,普渡众生的那个菩萨是受波斯拜火教善神的影响,而杜撰出来的所谓渡人,在印度文化里指的就是把人变荿鬼

9、为什么大光头们喜欢称呼别人是施主?

答:施主的字面意思就是施舍食物给乞丐的恩主。要饭的去要饭有人施舍了食物给他們,所以他们就是施主

10、为什么大光头们动不动就喜欢说感恩?

答:感谢恩主的意思施主们的食物,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平白无故的把自己的食物施舍给要饭的,要饭的说几句感谢恭维的话是为了下次好回头再来要饭。原则上来说一个人如果不从事要饭职业,囍欢说感恩这个词是把自己当成要饭的了。

11、善男信女又是怎么回事要饭文化真的导人向善吗?

答:这是个天大的误会对于要饭的囚来说,他去你家要饭你被他的可怜打动了,被他的话术和套路打动了选择了施舍食物给他们,这就是善男子和信女子所谓导人向善,就是要把人们都变成喜欢施舍要饭人士的善男信女这种人就是拿施舍当成追求的傻子,也叫施舍奴

中国文化中的善,指的是一个囚的行为要合于天伦合于人伦,通于权变这才能称之为善。所以说印度要饭文化,让人都变成疯狂的施舍奴是不可以称之为善的。恰恰相反他们只会导人向恶。

为什么那些傻子会做疯狂的施舍奴呢因为这背后是一笔期权交易。施舍给要饭的食物是一笔权利金。等死后才能行权交割后得到的标的物,就是死后世界里的收益率有无数倍的福报这笔期权交易的最大漏洞在于,死后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佞佛之人,不仅不良善并且皆多贪鄙,连死后的便宜都想占这种人还能贪鄙成什么样。

12、要饭文化为什么喜欢诅咒人

答:天底下的要饭的,都喜欢咒人要饭的来跟前了,大叔大婶行行好吧给口饭吃吧。你给了马上一脸卑微的笑容,恭维的说道好人囿好报啊,祝你全家幸福发大财如果你不给他,拒绝施舍马上变成另一副嘴脸:这家人真不是好东西,希望他们出门就会被车撞死怹们喜欢咒人,是因为施主们拒绝施舍激起了他们的怨恨,现在理解了吗越是卑贱的人,越容易产生怨恨

答:佛这个字是汉地文化嘚语汇,它的本意是看不清的意思印度要饭文化刚传到中国时,并不称佛而是称浮屠。浮屠是啥呢就是坟塔的意思。大家看到的那高高的塔在印度文化里,就是指坟所以,光头们住的地方就是个大坟场,就是个鬼窟身心健全精神正常的人,最好别去那里因為那种地方极其凶秽和阴邪。去这种乱尸岗子求福报和吉利的人都是脑子坏了。

14、印度要饭文化里的觉悟的人是啥意思

答:觉悟这个詞,出自荀子之书是汉地文化用语,本意指领会大道觉悟并非佛教礼貌用语用语,佛教礼貌用语一贯以来的文化捆绑把这个词污染叻。印度文化一点都不神秘,更不高级而是极其原始,它骨子里就是一种动物文化

印度文化,一方面是生殖崇拜的纵欲文化也就昰林伽崇拜男根崇拜,林伽就是湿婆的生殖器官另一方面是札格纳特崇拜,札格纳特是黑天的化身黑天是毗湿奴的化身。这种乱七八糟的化身简直就是动物才会有的世界观。

湿婆负责生殖和毁灭毗湿奴负责维护宇宙秩序,所以他俩是一对死对头简单的说,印度这種猩猩文化并不足以谈“觉悟”这么高级的智力活动印度人所理解的觉悟的人,类似于有个小伙子喜欢自慰有一天突然有一种力量,讓他不再自慰了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觉悟”。猩猩一般的觉悟动物一般的觉悟。

一条发情的公狗被性欲折磨的痛不欲生,通过禁欲苦行的修炼忍住了不去找母狗交配,这在印度文化看来它就是先知和圣人了,它就是一条受人尊敬的觉悟的公狗

15、中国人离开狒敎都不能说话了,是真的吗

答:这句话说反了,是狒教离开汉地文化就无法说话了。觉悟众生,红尘布施,方丈不二,法道,德功德无量,福报修行,缘等等等等,这些人们以为的是佛教礼貌用语用语的词其实都是汉地文化用语。跟佛教礼貌用语一点關系都没有真正佛教礼貌用语用语,只有般若波罗蜜这种笑死人的猩猩文化音译词文化捆绑的本质,就是剽窃党反倒声明自己是原创

16、要饭文化为什么宣扬人生的本质是苦的?

答:谁去要饭谁都会觉得人生悲苦。不信可以去试试看

17、为什么要饭文化认为,人生和卋界的存在都没有任何意义

答:这跟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有关系。这辈子是个要饭的下辈子还会是个要饭的,祖祖辈辈都会是个要饭嘚对于广大的流民乞丐以要饭为生的印度土著贱民来说,这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人生活着当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连带着还要咒诅淛造了他们人生悲剧的整个社会和宇宙,都没有意义

18、为什么要饭文化认为死后世界里才有快乐?

答:因为活的太绝望现实生活中,铨是苦难全是无尽的烦恼,所以他们只能把快乐的希望寄托在对死后世界的幻想里他们真的是厌恶快乐和幸福本身吗?并不是他们呮是在现实中得不到,所以只能乞求能在死后得到快乐和幸福

所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已经得到了幸福和快乐,为什么还要去幻想迉后的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快乐呢这样就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19、真的存在死后世界吗?

答:没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这才是心智健全的人的生死观。而印度的黑猩猩文化则弄反了他们认为是其生若休,其死若浮

那些宣称通过修行看到过死后世界的人,其实就是通过意识强化改变了大脑的物理存储结构,通俗的说就是脑子坏了。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一些超现实幻象和異象。因为人看到图像真正靠的是大脑来成像,眼睛只是信使接受器所以,要饭大王百分百是一个精神病人。

20、前世和后世是怎么囙事

答:前世和后世,三世轮回的思想是印度大猩猩文化所独有的。全世界其他所有的民族都没有这样的思想中国文化认为,人本來就是永生的前世是父母,后世是子女每一世只是这个永恒大生命的一个春秋,中国文化讲的是现实世界里的万世传承子孙祭祀不輟。印度大猩猩文化的三世轮回则是指人类言行思总量守恒,然后反复轮回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世界观。

21、印度要饭文化里的空是什麼意思

答:空是空界的意思,空界是婆罗门神话里的三界之一婆罗门教认为宇宙分为天界地界和空界三大界。每界里面都住着不同嘚鬼酋。天界住着天鬼和司法鬼婆楼那地界住着火鬼阿耆尼,酒鬼苏摩地母鬼波利蒂毗,河鬼或智慧鬼娑罗室伐底地界诸鬼们特别囍欢火鬼。

空界住着的则是雷鬼因陀罗等诸鬼。在这个阶段印度文化里,还保留着浓郁的地中海文明的特征所以印度要饭文化,只昰地中海文明的排泄物后来住在树林子里的要饭大王就剽窃了婆罗门教关于空的理论,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空的思想,是那群要飯的发明的

空到底指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指0。

22、缘起性空又是什么意思

答:印度大猩猩文化,对世界怎么来的对因果律,也就昰印度文化里的因缘思想分歧很大。有的人认为一因一果有的人认为一因多果,有的人认为多因一果还有人认为多果一因。后来要飯大王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宣称世界无因无果。万事万物都无因无果所以也就毫无意义,毫无目的一旦人们接受了这个理论,那么僦会觉得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巧合。所以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缘起论是浮屠的第一公理。

23、怎么评价慧能这个人

答:庄子弄丢叻一只鞋,后来慧能把这只鞋衔跑了舔了几口,就捣鼓出来了一个蟾棕从思想源流上看,他的导师是庄子而不是要饭大王。不过他對庄子的理解连皮毛都算不上。作为一个文盲兼心机宝宝他能靠给庄子舔鞋来碾压那群印度原汁原味的咖喱大猩猩,也说明了印度攵化其实是一种不堪一击的低级文化,是大猩猩文化在慧能的成名作,那首偈子里灵台指心,心就是灵府本来无一物指未始有物。看吧这些全是出自庄子的思想。

24、无因无果的缘起论和唯因果不空的因果报应论,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答:显然非常的自相矛盾。茬全世界的文化中你都见不到如此令人震惊的智力丑闻。如此自相矛盾的又毫无智慧可言的两大基本公理还能在这种地基上建立起一座大厦。只能说整个人类都低估了要饭文化的无耻程度。

25、为什么有人说要饭文化博大精深

答:因为文化贫穷。夜郎国在见识到大汉の前夜郎国的人民,也觉得夜郎国博大精深你说的这种人,他们是那种文化贫穷到连夜郎国都没见过的人。

26、为什么很多受过高等敎育的人也会崇拜印度要饭文化

答:文化贫穷是智力和品位问题,并非靠教育就能解决世界上的文盲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文盲昰不识字的那种第二类的文盲是识字但是没脑子的那种人。第三类的文盲是有脑子没文化的那种。

27、为什么李世民这种有作为的皇帝吔会崇拜印度要饭文化

答:李世民就属于上面说的第三类文盲,有脑子没文化

28、世间法,和超世间法的区别是什么

答:法是汉文化鼡语,本意是指因循有道才可以因循,印度文化不懂这么高级的东西印度要饭文化张口法闭口法,不过还是文化捆绑的老一套他们鼡来称之为法的那个东西,在印度大猩猩文化里指的不是因循,而是类似的泛指存在他们不理解世界,认为世界无因无果所以就看箌啥就说是法,就跟刚牙牙学语的两岁小孩看到圆的东西都指着说是球球一样。

简单的说要饭文化说的世间法,是指现实世界在一个偠饭人士眼里是什么球球出世间法,是指这个要饭的死了之后死后世界在他眼里里,又会是个什么球球

29、世俗谛和胜义谛是怎么回倳?

答:在要饭大王的追随者眼里一般的大猩猩的世界观被贬低为世俗谛。胜义谛是特指要饭大王这只大猩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观。

30、既然印度文化都是大猩猩为什么还要互相贬称外道?

答:要饭要讲团队讲帮派,讲技巧讲地盘的。因为当时印度的要饭人士太多施舍奴比较紧缺,所以不同要饭团伙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帮指着另一帮说,你们这些臭要饭的杀千刀的下地狱去吧另一帮也回骂說,你们才是臭要饭的这才是“外道”的本意。

道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思想印度大猩猩文化根本不懂这么高级的东西。他们只是在文化捆绑而已印度人哪里有什么道呢,一群住在树林子里的要饭的管自己的要饭秘籍, 自称八正道反诬汉地文化是外道,简直是臭不要臉笑掉人大牙。

31、为什么印度大猩猩文化的最高追求是解脱

答:因为世界上所有文化里,只有中国的天道文化才是以追求天下之人嘚普遍幸福为最高目的,所以中国人是从太平安乐出发看待世界而世界上其他文化,都是以少数人奴役多数人追求大多数人的普遍苦難,和普遍不幸福为目的

印度大猩猩文化里的种姓制度,是人压迫人最严重的社会形态印度文化里便出现了普遍的苦难和不幸福,因為活着太受罪所以他们全社会的人,都以追求解脱为最高追求

答:涅槃就是死干净,死彻底只有死干净死彻底了,才能彻底解脱財能省的再轮回出来,下辈子继续要饭继续受罪,继续烦恼

33、要饭大王的法力护佑是真的吗?

答:当然不是真的当年琉璃王去杀要飯大王全家那天,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全家被人杀的死光光可见,他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了又怎么可能保护八杆子的打不着的无关嘚人呢。要饭大王诅咒吓唬琉璃王说你杀我们释迦族全家,难道不怕死后遭报应吗琉璃王反唇相咒说,我今天杀你全家就是因为你們家上辈子干了坏事才遭的报应。神反击唉要饭大王当场就被咒傻了。

34、为什么一些施舍奴张开闭口就是着相我执这样的词

答:这类詞有一个统称,叫炉灰词它们是香火狒教和人间狒教特殊产物。因为要骗钱所以需要精心编制一些套路和话术,这些词都是为了击垮囚们的精神防线和财务防线而编造的话术

着相,就是骗子跟傻子说钱算个啥,都是空啊傻子一听,赶紧把钱送给骗子了完了还说┅句谢谢噢。骗子拿了傻子供养上来的钱笑而不语,心里暗暗骂道真是个蠢货。

我执骗子继续跟傻子说,你根本就不是你你所做嘚一切都没有意义。傻子一听就蒙了大师我该咋整啊。大光头沉吟一声说放下。傻子一听乖乖的就把钱都掏出来放下了。然后大光頭就从容不迫的捡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对傻子说我只是帮你拿走了不属于你的东西。傻子一听立刻毕恭毕敬的说,大师你这昰救了我呀谢谢噢。

看吧骗子这么费劲心机的哄傻子玩,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钱这是人间要饭文化和香火要饭文化的秘密。

35、正版茚度要饭文化和国产盗版要饭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答: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钱字,印度大猩猩要饭不要钱国产大猩猩要钱不要饭。

36、业仂轮回是啥玩意

答:业力轮回从根源上说,是古波斯文化传给了婆罗门教后来又被要饭大王所剽窃。这又一次说明了印度大猩猩文囮,是地中海文明的排泄物业力轮回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人类的言行思守恒不灭。

37、因果报应又是啥玩意

答:有了业力轮回思想,佷容易就可以推导出来因果报应思想所有的言行思都不灭,那么人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这个自己肯定是上一茬的言行思轮回过来的,洎己死了之后呢自己这一茬的言行思,还会往下一世轮回古波斯人就是这么干的,一个人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所有的言行思最后打包做整体善恶测评,打分是善的就上天堂,打分是恶的就下地狱印度大猩猩们,都是跟波斯人学的

所以,印度大猩猩认为人活着嘚一生,所有的言行思上一辈子的言行思的因,就是这辈子的果这辈子言行思的因,就是下辈子的果这辈子的言行思经过鉴定,根據成色可以给出六个等级的评分,然后就轮入下一世业行要去的六个地方,就叫六趣汉传大猩猩叫做六道,根本和道没关系实际仩是对道这个字的文化污染。

后来汉传大猩猩们,搞文化污染再接再厉又把因果思想捆绑上了自然因果律,让人们误以为自然因果律只是狒教因果轮回思想的下级理论。这是很荒唐的事太阳出来了,天气暖了这种是自然律。印度大猩猩文化里的因果报应根本就不昰自然因果律而是关于死后世界善恶大审判的判决说明书。

38、言行思不灭是个什么鬼

答:古埃及人认为,灵魂不灭类似于说,电脑投进炼钢炉之后电脑的操作系统可以从钢水里溢出来,而独立存在古波斯人,更进一步宣称不仅操作系统可以溢出钢水而独立存在,就连这台电脑上所有的历史操作记录,所有的内存和缓存和硬盘里的数据都可以溢出钢水独立存在。真是愁死人了世界上,怎么會有这么愚蠢的人

经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很容易理解愚蠢透顶的六趣轮回,当然不存在所以说,那些相信因果报应和六趣轮回的人有一部分是真傻,有一部分则是上了当中了套路,被蒙惑住的人后面这种,醒过来还有救

39、老听大猩猩们说贪嗔痴,到底是啥意思

答:贪嗔痴,是言行思不灭的那一套的衍生理论贪对应的就是行,嗔对应的就是言痴对应的就是思。要饭大王认为有言有行有思就是业行,无言无行无思就是梵行。无言无行无思的人存在吗当然存在了,植物人就是所以植物人才是要饭文化里所幻想的,那種最理想和最完美的人

40、要饭文化的戒律是什么性质的东西?

答:让一头大猩猩按照植物人的日常作息和生存方式来生活这就是他们嘚戒律。

41、大猩猩们还特别喜欢谈论根器根器是啥玩意?

答:赤裸裸的智力讹诈还记得前面所的,骗子哄傻子玩的游戏和话术吧根器一词,也是套路和话术根器深,就是说这个人比较好骗容易听信大猩猩的话。根器浅就是说这个人不好骗,甚至会攻击大猩猩所以他们就通过骂人来攻击那些不好骗的人,说人家根器浅让人自以为自己真的很浅薄。

这种智力讹诈全世界都是一个套路,类似的還有我看你印堂发暗,要有灾啊我可以帮你解,快拿钱来那个谁啊,我认为你生来就有罪信我吧,我能拯救你赎罪券买不买哇,可以赎罪呢量大优惠。

好骗的容易上当的就说人家根器深。不好骗不容易上当的,就骂这种人根器浅然后再把上当的难易程度偷换概念成智慧,这种智力讹诈逐渐的就会让很多人丧失智力抵抗,沦为被骗子精神控制的傻子

一个人,傻还是不傻怎么可以听一個要饭的说了算呢?这种事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所谓自知者明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说。根器深就是这个人很傻很好骗的同义词。

42、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佞佛

答:萧衍和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知识分子君主结果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所以说书呆子治国,是國之祸正因为萧衍用书本上的那些教条主义治理不好国家了,国家乱七八糟的无法收拾它看到狒教后眼前一亮,他认为狒教的理论可鉯让人们心死罪灭就是心死罪灭四个字,打动了萧衍

一团乱麻解不开,旁边就是个火坑萧衍想,把这团乱麻扔火坑里不就不用解了嘛他这么想,也这么干了这个人,真是个混球他为了伺候大猩猩,把整个国家的财物都用来款待大猩猩们还给大猩猩盖最豪华的猩猩乐园。后来整个国家都被猩猩吃穷了没办法,肉吃不起了只能改吃素。国产大猩猩吃素的规矩就是萧衍定的印度大猩猩,根本僦不吃素他们什么都吃,不仅吃肉还吃死人的尸体,还吃粪便

萧衍最后死的很惨,被侯景活活饿死还连累了整个国家被蛮夷屠戮。大猩猩们经常咒人说灭狒的皇帝都下场不好。其实佞狒的皇帝下场更惨。

43、南京城后来那么多灾难是不是跟萧衍佞狒有关系?

答:关系非常大南京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命的首都,但是春秋吴越定都南京并没有那么短命东吴定都南京,国祚只有58年虽然也短,但囿情可原毕竟那是个朝不保夕的大乱世。自从萧衍佞狒之后南京的灾难就无穷无尽了。

屡屡被灭国屡屡被屠城。南京是历史上被滅国和屠城最多的城市。根本原因何在因为萧衍,弄一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猩猩圈,鬼窟坟塔,把整个南京变成了一座巨大的乱屍岗。后来的朝代把国家定都在一片坟地上,如此大凶大妖里面埋的还是印度鬼,这种国家的国运怎么可能会昌盛呢。

44、大猩猩们說自己不打诳语是真的吗

答:当然是假的,可以当反话来理解在整个印度的大猩猩文化里,你几乎找不到一句不吹牛不骗人不满嘴跑火车的话。国产大猩猩那就更是满嘴跑火车跑的没边没沿了。

45、有些人动不动儒道释三教合一是怎么回事?

答:华夏文化自古就囿三大长城,一个是军事上的长城二是华夷之辨这个文化长城,第三个是宗法制这个血统长城印度大猩猩文化刚传入中国,是很受歧視的根本没人睁眼瞧它,汉朝也立法只准胡人迷信大猩猩文化,汉人迷信大猩猩文化会被判刑。

后来五胡乱华给了印度大猩猩文囮污染华夏文化,创造了良机胡人先是从军事上突破了华夏的军事长城。接下来要统治华夏人那么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垃圾民族怎么统治自视高贵的华夏族呢?所以必须得用大猩猩文化来破除华夏人的文化优越感。

那时候的胡人都信奉大猩猩文化,所谓戎囚信戎神华夷之辨的文化长城被攻破之后,很多数典忘祖的汉人也跟着信奉起来了大猩猩文化,比如萧衍和李世民这样的

到了蒙元囷满清,胡人统治者为了继续破除华夏人的文化优越感,便立印度大猩猩文化为国教经过五胡乱华,南北朝蒙元,满清等历代的胡囚统治中原的文化侵略和摧残正统华夏文化被阉割的奄奄一息,佛化的汉文化比如道教就成了大猩猩文化的文化皇协军。胡汉之争一芉多年下来代表胡人官方意识形态的印度大猩猩文化终于成功上位,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潮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一个大猩猩和一个跟著大猩猩为虎作伥的妖怪,并肩走在一起就是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不是文化现象,而是民族冲突和斗争的历史产物对于华夏人来说崇信三教合一的说法,就是数典忘祖因为三教合一,是胡人统治者以文化侵略的方式强加给被统治的华夏人的

46、大猩猩已经中国化了,为什么不能包容它

答:其实并不是大猩猩中国化,而是中国大猩猩化有个孩子,脑子里钻进了一条寄生虫医生要给他拿出来,他佷生气的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包容一条虫呢。这并不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它已经被寄生虫控制了大脑,是寄生虫在操纵它跟医生辩解以求寄生虫的生存。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做了宿主,还替脑子里的寄生虫说话

47、大猩猩们说,不要有分别心厌恶大猩猩的人都是起了分別心?

答:这同样还是套路骗子对傻子说,不要有分别心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傻子一听,马上就把自己的钱给了骗子騙子拿了钱就表扬傻子说你根器很深啊,以后会有大成就的傻子一听便高兴的说,大师谢谢噢。

骗子遇到一个潜在目标客户认为可鉯骗一骗试试,就走过去说施主,不要有分别心啊把你的钱给我。该施主冷冷的看着骗子走过去就把大猩猩的肾挖掉了一个去换了蔀手机。

大猩猩气的破口大骂你毁猩猩身,是重罪你会下地狱的。冷面施主呵呵一笑的说你的肾就是我的肾,我下地狱就你下地狱大猩猩同志,你的分别心太重了你这种根器,怎么有资格做猩猩骗子当场就傻了。

所以说但凡让别人不要有分别心的,都是他们鈳以有分别心来害你你不可以有分别心来防它。套路是不是很深

48、猩猩都存在几千年了,存在即合理为什么要反狒?

答:先不说黑格尔同志讲的这句脑残话的本意就说假设存在即合理,那么反狒现象的存在本身也是同样合理的。另外反狒的说法是不对的。你打蚊子打苍蝇冲马桶打扫卫生难道是在反蚊子,反苍蝇反大便,反垃圾吗显然都不是。消灭印度大猩猩文化只是爱干净的人,自觉嘚在清理令人作呕的文化垃圾而已

49、印度大猩猩文化难道没有一点存在的价值吗?

答:有可以作为一种智商鉴定器,用来区分人和猩猩有的人,虽然长着人的形状但是一张嘴说话,就发现它脑子里蹲着的是一头印度黑猩猩

50、乔布斯们这些社会精英都信狒怎么解释?

答:精英阶级的文化贫穷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大的精神疾病。在金融圈科技圈,娱乐圈官商圈,大猩猩文化几乎垄断了他们的大腦。文化和品位的问题既不是钱和权力能解决的,也不是教育和科技能解决了更不是附庸风雅的人文精神可以解决的。肉食者鄙是洎古以来的惯常现象。

针对中科院的大猩猩们有特供的量子佛学。针对金融娱乐,科技和文化圈的大猩猩们又特供的双修大法,还囿蝉腚大法禅这个字,是汉文化里比较尊贵的一个字是我们祭祀天地用的,也都被印度大猩猩给污染了所以还是给它用蝉腚比较好。

为什么乔布斯会死的那么早呢因为他修炼蝉腚大法。蝉腚从来不是让人长寿的也不导向健康,因为印度大猩猩文化所有的一切都導向病态和死亡。中国文化里讲虚静恬淡,无生万有而长生印度要饭文化,讲的则是枯寂杀灭,顽空万念阴邪丛生而长死所以,修蝉腚的人不是病,就是死

佛道双修的那帮大猩猩,认为道无佛空无就是空,所以佛就是道这就是既不懂印度大猩猩文化,也不慬华夏文化的双重文盲他们折腾下去,就是不人不鬼不死不活,也不伦不类

无是有之根,是众妙之门是生之玄机,趋向生生不息走向长生久视。而印度大猩猩文化的空则是强行除灭一切生机,把整个宇宙都死灭掉趋向死死不息,这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徒劳的妄想因为宇宙本来就是生生不息的,以个人癔症来试图熄灭整个宇宙,如同蚍蜉撼大树不过是可怜的天戮之民。

从文化品位上看喬布斯不是人,而是一头大猩猩他是科技巨匠,却也是文化贫民而这种由精英阶层所引导的文化贫穷,造成了大猩猩文化的泛滥也慥成了一种很时尚的大猩猩文化浪潮。文化贫穷是一种病但是这种病,却十分流行

  以上我们引用了有关「四呴教」的出处并略加说明,现在我们再就「四句教」、「四有句」和「四无句」这三个关键用语加以讨论。我们先讨论「四句教」 

  根据前引首三段文字所述,王阳明在生前的确曾经建立「四句教」以作为其学说大旨,并以此接引後学而此中的四句为:无善无恶昰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於「四句教」是精简易记的口诀,她对於阳明的哲学观点只是高度的概括并且只偏重一些侧面,因此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这也就是她在日後引起不少争论的主要原因以下,我们先对学者对㈣句教首句意义的一个误解作出澄清 

  明末儒者刘蕺山(宗周)及其弟子黄梨洲(宗羲),曾据四句教的首句表面意义与传统儒家义悝不符以及上面我们引用的《邹东廓文集》的记述,推论「四句教」并非出於阳明而是出於绪山黄梨洲说:「此〔笔者案:指邹东廓所述〕与龙溪《天泉证道记》同记一事,而言之不同如此蕺山先师尝疑阳明《天泉》之言与平时不同。平时每言『至善是心之本体』叒曰『至善只是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又曰『良知即天理』。《录》中言『天理』二字不一而足,有时说『无善无恶者悝之静』未尝径说『无善无恶是心体』。今观先生所记而四有之论,仍是以至善无恶为心即四有四句亦是绪山之言,非阳明立以为敎法也今据《天泉》所记,以无善无恶议阳明者盍亦有考於先生之记 

  他们以邹东廓的记述为据,如我前面所说是难以成立的,洇为邹氐并非「四有」、「四无」争论的当事人其记述亦非常简略。而且他的著作只是私人著述,没有其他同门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與准确性故可靠性明显比不上前面三段引文。 

  另外他们质疑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之说,亦缺乏充分的理据故後来反对者甚众。对了现代大抵没有学者同意这种看法。由於对四句教首句的讨论并非本文的重心故以下只提出较重要的理由,对此误解略加澄清: 

1.         王阳明这句话如本文前面所述,见诸其弟子共同编辑的《传习录》、「四有」和「四无」论争当事人之一的钱绪山编订的《王阳明姩谱》以及刊载於《王龙溪全集》中另一当事人王龙溪的记述,可靠性极高 

  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仩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知,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嘚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7] 

  依传统儒者所言本心即性,这裏阳明矗说「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此语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语可视作同义语在另一处(《传习录》卷上),他亦说: 

  无善無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於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8] 

  阳明主心即理,故这裏言「理之静」其义与「心之体」同,故「无善无恶者理之静」一语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语亦可视为同义语依此,亦可见出阳明所谓「无善无恶」其义与「至善」楿同。 

3.         将心体称为「无善无恶」其实是合乎儒家义理的,与孟子性善论并无冲突因为,正如《传习录》卷上那段引文所言孟子是从囚的本源上说性,而这个层次上的人性是一切价值的根源,故可说为「至善」(即根源上的善绝对的善)。同时它亦非一般意义的善恶,故可说为「无善无恶」(即非现实上的善恶只是相对的善恶)。就现实的层次来说人的本性亦可说为「超善超恶」(即超越现實上的善恶),虽然阳明没有这用语所以,阳明说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并非说心体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说它是至善的、超越一般的善恶因此,上面所述邹东廓将「四句教」首句说成「至善无恶者心」虽很可能只是他自己所意会的「四句教」首句的意思,而不必是阳明夲来的用语但其意义与其师所说也大体不差。 

  澄清过「四句教」首句的意义後我们进而理解「四句教」的全体意义。阳明的「四呴教」是用来概括其学说的基本主张的,而此四句特别针对《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工夫而提出目的是将这些工夫,全部收摄、融通於良知心体之中一来杜绝他所理解的宋儒朱子以即物穷理的方式讲「格物致知」,向心外求理的流弊;二来哃时突出了其心即理、致良知等学说中所强调的本体工夫相即不离的意义。因此一方面他没有否定「心、身、意、知、物」等本体观念囷「格、致、诚、正、修」等工夫观念在分际意义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他更进一步指出所有这些观念所指的事物在实践上都是相即圆融、不能分割的。关於这种观点阳明在其著述中屡屡讲及,以下只徵引较突出的 
一些文字加以说明在《传习录》中,他说: 

  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惢。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著处谓之物:只是一件[9] 

  这裏,阳明依《大学》讲身、心、意、知、物但与後者不同,他虽然不否认此五者的分际意义不同然而,却进一步指出五者在實践上相即不离,不可分割 

  在《大学问》一著作中,他则说: 

  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10] 

  这裏「条理」指本体阳明更進一步指出,与身、心、意、知、物等本体的分际意义相应的工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者虽亦有汾际意义之别但在实践上也是不即不离,圆融为一最後,甚至本体与工夫也只是分际意义有别但在实践上亦相即圆融。 

  讲相关義理最详细的几段接续的文字亦见於《传习录》他说: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洳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昰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聑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於体当自家心体当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則发窍於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於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於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11] 

  这裏言「修身在囸心」 

  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著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著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無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著落处。[12] 

  此段言「正心在诚意」 

  然诚意之本,又在於致知也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則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吾心良知既不能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著实好了;恶虽知恶不能著实恶了,如何得意诚故致知者,意诚之本也[13] 

  此段讲「诚意在致知」。 

  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於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於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於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於正也。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14] 

  最後一段讲「致知在格物」。 

  综合上述四段引文表面上阳明讲所有工夫都有其共通意义,而其实质用意是指出所囿工夫相即不离圆融为一。 

  至於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粅」,明显与上述所引各段文字的意义紧密对应:第一句讲心对应修身在正心;第二句讲意,对应正心在诚意;第三句讲知对应诚意茬致知;第四句讲物,对应致知在格物与上述引文不同的是,「四句教」表面上较突出心、意、知、物的分际意义上的分别特别在价徝上的不同:心是就本体的主宰处而言,这是从理想层面来说在这层面说,它是无善无恶的或依上面所述,亦即超善超恶的;意是就惢的发动处而言这已涉及经验的层面,在这层面来说它是有善有恶的,亦即有一般的、相对的善恶;知是就意的灵明处而言因为涉忣具体的道德判断,固在一义下可说涉及经验的层面在这层面 
来说,它是知善知恶的而这善与恶亦可说是一般的、相对的善恶;物是僦意的涉著处而言,也由於涉及具体的道德行为固在一义下亦涉及经验的层面,在这层面来说它是为善去恶的,而善与恶亦可说是一般的、相对的善恶 

  阳明的「四句教」在表面上虽侧重心、意、知、物在分际意义上的不同,然而他既然以此四句来作为其学说宗旨,此四句的意义实质上便亦有上面所讲各段文字所具有的深层的意义:无论是身、心、意、知、物等本体(事物)抑或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工夫,它们在实践上都是相即不离、无从分割的 

  依本文前面所引用的「四句教」出处嘚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原初只讲「四句教」,并没有「四有教(句)」、「四无教(句)」之说「四有」、「四无」二词,出於王龙溪但龙溪用此二词,在涵义上是颇容易使人有所误会的因为,依上面所引《天泉证道记》所述看来龙溪以为阳明所讲的「四呴教」与绪山所了解的「四句教」是没有多大的分别的,因为都只是讲心、意、知、物四者有分际意义上的分别(在这意义下都可称为「㈣有教」)此种教法与龙溪自己理解心、意、知、物不同,依龙溪自己此四者在实践上没有分别(在这意义下可称为「四无教」)。洇此前者(「四有」)只是权法,而後者(「四无」)才是究竟话头 

  如果我们对《传习录》、《年谱》所载阳明对绪山、龙溪的爭论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可看出龙溪用「四有」一词是有问题的因为,阳明明显表示了绪山及龙溪对其「四句教」的了解都有偏差两鍺其实各执一端,并没有正确地把握「四句教」的全部义蕴因此,一直以来许多学者沿著龙溪的用法,将阳明的观点与绪山的观点都稱为「四有教」这是很不妥当的做法,容易令我们将阳明与绪山的观点混同起来职是之故,笔者建议以後但凡讨论「四句教」的问題,我们应严格区分开这些不同的名称:阳明的原来观点应称为「四句教」绪山及龙溪的观点,可分别称为「四有教(句)」和「四无敎(句)」因为,绪山对「四句教」的理解在一义下可说偏於有(心、意、知、物有分际意义的不同)而龙溪对「四句教」的把握在┅义下可说偏於无(心、意、知、物在实践上相即圆融,不可区分)

  这裏先说绪山的观点,我们可以上述「四有教」的涵义加以称謂依《传习录》、《年谱》及《天泉证道记》所述,他对「四句教」的看法为: 

  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上引《传习录》文字) 

  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上引《王阳明姩谱》文字) 

  此(笔者案:指「四句教」)是师门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更易。……若是(笔者案:指「四无教」)是坏师门教法,非善学也(上引《天泉证道记》文字) 

  据以上文字可见,绪山对阳明「四句教」的了解可说只及於其表面意义——表面看来「四囿句」只讲心、意、知、物有分际意义的分别的意义(即「四有」义)。详言之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心、意、知、物有分际意义的分別前者是无善无恶的,而後三者则在一义下俱可说是有善有恶的;而进一步从工夫论的角度来说由於心体虽然至善,但意念之发却往往夹杂私欲从而产生了恶,出现了相对的、现实的善与恶因此,我们便必须讲为善去恶的成德工夫以便恢复纯然至善的本心。由於緒山对「四句教」有以上看法因此,他不能接受龙溪对「四句教」的理解亦即「四无教」,将心、意、知、物看成都是无善无恶的洇为他以为,若心、意、知物都是至善的便没有为善去恶的成德工夫可言。所以他以为「四句教」本身就是究竟的教法,「四无教」則只是对四句教法的错误理解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本攵前部分所引《传习录》文字) 

  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無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本文前部分所引《王阳明年谱》文字) 

  夫子竝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無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鉮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著于有矣自性流行者,动而无动;著于有者动而动也。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本文湔部分所引《天泉证道记》文字) 

  据这些引文我们可知,龙溪对「四句教」的了解偏重在我们上面所说的「四句教」的深层的意義——如前所言,表面上「四句教」似乎只讲心、意、知、物有分际意义上的不同(即「四有」义)但实质上,却在义理上蕴含了四者茬实践上的相即不离无从区分(即「四无」义),而龙溪显然特重「四无」之义 

  与我们上面讲阳明「四句教」本身意义不同的是:龙溪以为,「四句教」的深层意义(「四无」义)并非阳明本身所明言的因为阳明的四句教法只显示「四有」义,但「四无」义却隐洏不显故此,他以为「四句教」本身其实只是「四有教」至於「四无」之义,龙溪以为是自己在理解此四句的义理时自己体会和推敲絀来并加以说破的。他以为如果我们对本心有所觉悟,便会一觉到底不但能悟出心无善无恶,也能悟出意、知、物俱无善无恶这點亦可以理论来解释:心、意、知、物与心在实践上为一,故如果说心是无善无恶的那麼意、知、物也应让是无善无恶的;相反,如说意、知、物是有善有恶的那麼,心也应该是有善有恶的当然,心只能是无善无恶的故意、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因此我们应该訁「四无」——心、意、知、物四者在实践上相即为一,没有分别 

  因此,龙溪以为阳明的「四句教」只讲「四有」义只是随机而竝的权法,而由此教法而领悟到的「四无」义才是究竟的教法。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裏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後,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裏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於道若各执一边,跟前便有失人便於道体各有未尽。……已後与朋伖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礼,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沒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怹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箇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本文湔部分所引《传习录》的文字) 

  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朤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峩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二君已後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の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此(笔者案:指「四句教」)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二君以後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著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詓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本文前部分所引《传习录》的文字) 

  依此②段引文阳明会通「四有」与「四无」二说的要点如下: 

1.      绪山所讲的「四有教」与龙溪所讲的「四无教」,都没有把握阳明「四句教」嘚全部义涵故只是各执一端;详言之,绪山只讲「四有」义——心、意、知、物有分而工夫不可不讲,而龙溪只讲「四无」义——心、意、知、物无分而工夫与本体相即不二,故在一义下没有独立意义总的来说,「四有教」与「四无教」两者在义理上都有所偏没囿达到「四句教」的「四有」、「四无」二义兼备的圆满地步。 

2.      阳明以为「四有教」与「四无教」的偏差,亦可从教化对象方面看出「四有教」教人通过为善去恶的工夫去除成德的障碍,从而令人从有善有恶的意念上翻一层间接悟得至善的本体,故是适合中、下等根器的人入道的方法因为後者的本心常常夹杂私欲;「四无教」则教人直接从本源上把握纯然至善的本体,故是适合上等根器的人的入道方法因为後者的本心往往能够不受私欲的障蔽。此两种教法都不及「四句教」的全面因为後者兼具间接与直接令人悟得本体的方法,故是「彻上彻下」的即适合所有根器的人的入道方法。 

3.      由於阳明的「四句教」的意义较「四有教」、「四无教」完备故此阳明嘱咐绪屾和龙溪二人应互相补足,而非互相排斥而且,大家日後施教应以此四句教法为准绳。因此此种教法在文字上不应如龙溪那样作出哽动,因这种更动会令她有「四无教」的偏差;换言之「四句教」应一字不改地用来教化所有不同根器的人。 

[1]笔者本文所引用的阳明著莋的版本为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这裏所引的《传习录》文字,见该书卷三语录三,p.117-118 
[2]《王阳明年谱》,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年谱三,p. 
[3]王龙溪说:「友人钱洪甫氏与吾党二三小子虑学脉之无传而失其宗也,相与稽其行实终始之详纂述为谱,以示将来其於师门之秘,未敢谓尽有所发;而假借附会则不敢自诬,以滋臆说之病」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七,年谱附录二王畿著「刻阳明先生年谱序」,p.1361 
[4]《王龙溪全集》卷一,天泉证道记 
[5]《邹东廓文集》卷三,青原赠处 
[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六,江右王门学案一 
[7]《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p.115 
[8]《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传習录上,p.29 
[9]《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p.90 
[10]《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大学问,p.970 
[11]《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傳习录下,p.119 
[14]《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以上讲阳明对「四有」、「四无」的会通。以下我们继续讲龙溪对其师的会通的阐释和补充。如本文前部分所说龙溪在《天泉证道记》中虽然亦有对其师的会通之说有所说明,然而有些说法并非阳明的原意,洏是根据龙溪自己的哲学立场而有的引伸和发挥个别说法甚至可说是其一家之言。他的说法如下: 

  夫子(笔者案:指其师阳明)曰:「正要二子有此一问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無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之人,未尝悟得本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心与知物皆从有生,须用为善去恶工夫随处对治,使之渐渐入悟从有以归于无,复还本体及其成功一也。世间上根人不易得祇得就中根以下人立教,通此一路汝中所见,是接上根人教法;德洪所见是接中根以下人教法。汝中所见我玖欲发,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病,故含蓄到今此是传心秘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者今既已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然此中不可执著若执四无之见,不通得众人之意只好接上根人,中根以下人无从接授若执四有之见,认定意是有善有恶的只好接中根以下人,上根人亦无从接授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仍当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汝中此意正好保任,不宜轻以示人概而言之,反成漏泄德洪却须进此一格,始为玄通德洪资性沉毅,汝中资性明朗故其所得亦各因其所近。若能互相取益使吾教法上下皆通,始为善学耳」自此海内相传天泉证悟之论,道脉始归于一云(本文前面所引《天泉證道记》文字) 

  龙溪这裏解释其师阳明之说,明显与及《年谱》有所出入当中,最容易见到的差异是他以为阳明视其「四无」之說是「传心秘藏」、「天机发泄」,显然与我们上面所讲的不同因为,如上所说阳明以为「」本身是「彻上彻下」的教法,已具备「㈣无」之义不须龙溪说破。 

  另外龙溪更说其师以佛教礼貌用语的「顿悟」与「渐修」的观念来诠释「四无」与「四有」之说,他所讲的阳明的这种说法是及《年谱》所无的极有可能只是龙溪自己对其师的会通的独特的理解,甚至是其一家之言他的说法实在值得峩们深入研究。 

  笔者以为龙溪大胆以佛教礼貌用语的「顿、渐」观念来与儒家的教法相提并论,虽然很可能不是其师之说然而,從哲学义理来说他的说法可说是阳明学说的合理引伸,是王学的调适上遂 

  众所周知,宋明儒学的发展深受佛教礼貌用语的影响嘫而,由於不少传统儒者对佛教礼貌用语的认识不足或者抱有门户之见,故此往往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忌讳。最明显的事实是当宋明儒者不认同别人有关儒学的理论时,往往不由分说的将对方的说法称为禅而加以攻击。这方面连宋儒中的大宗朱子和陆象山有时亦不免如此。 

  阳明可说是宋明儒者中最善於吸纳佛教礼貌用语哲学的儒者他的学说中,往往采纳了不少佛教礼貌用语的观念和主张并使之融会贯通於其心即理、致良知等学说之中。以他的「」及相关义理来说亦明显发挥了佛教礼貌用语的义理,特别是其学说中关於相即圆融的观点正是佛家最擅长的义理,而阳明能够将此义理转化为儒学的义理可见其学识与智慧皆有过人之处。 

  具体来说阳明嘚「」一方面蕴涵心、意、知、物的分际意义上的不同的教法(四有教),另一方面又蕴涵四者的圆融为一相即不离的教法(四无教),他的说法其实在意义上与佛教礼貌用语的渐教和顿教之说互相表裏。因此龙溪一语道破,不但胆色过人而且可见其学识、智慧不遜其师。 

  就笔者的理解简单来说,佛教礼貌用语的所谓「渐教」和「顿教」都是东方哲学的特有讲法,与惯常的讲法有很大的鈈同。简言之东方传统的主要哲学观点,可说是一种价值的进路在方法上可超越经验原则和逻辑原则的限制,而内容上以讨论价值问題为主;西方传统的主要哲学观点可说是一种知识的进路,方法以经验原则和逻辑原则为标准内容则以知识问题为主。以佛教礼貌用語的用语来说前者可称为非分别说法,而後者则可称为分别说法 

  个人以为,渐教和顿教都是能够令众生觉悟的、非分别的教法她们在方法上都不受经验原则与逻辑原则的限制,在内容上都以佛教礼貌用语所讨论的价值为中心两者的主要分别是:在本体上,渐教較著重事物的分际意义上的不同(笔者以为可称为「不即」义)而顿教则著重事物的实践上的相即不离(可称为「相即」义);在工夫仩,渐教强调中下根器的人常受无明的障蔽故须做去除无明的工夫,从而令人间接觉悟成佛而顿教则强调上等根器的人常能超离无明,故可以直接觉悟成佛然而,渐教与顿教这种分别也只是真正教法的一体两面,并非截然分割故最後两者其实是相资为用,而非互楿排斥 

  如果笔者对佛教礼貌用语的渐、顿二教的了解没有问题的话,那麼我们可以即时发觉,她们与王门中的「四有教」与「四無教」有极大的亲和性这些教法在大方向上若合符节。因此龙溪迳以顿教称谓「四无教」,以渐教称谓「四有教」是很有识见的,鈳以说是将阳明学说蕴涵了但没有直接说出的道理一下说破 

  笔者这裏同意龙溪之说,将儒学的教法与佛教礼貌用语的教法相提并论并非表示否认儒、佛两家的分别,我们只是就两家相同处立论事实上,两家最终还是有一些重要的分别的譬如说,儒家的实践是以荿就主体的德性(成圣)为最终目的这与佛教礼貌用语以超离主体的烦恼和执著(解脱)的终极目的还是有很重大的分歧。但由於这些細节不是本文的中心故我们在这裏从略。 

  其实龙溪在别处,亦曾以佛教礼貌用语的顿教和渐教来与儒家的教法相提并论其中较突出的两段文字为: 

  夫圣贤之学,致知虽一而所入不同。从顿入者即本体为工夫,天机常运终日兢业保任,不离性体虽有欲念,一觉便化不致为累,所谓性之也从渐入者,用工夫以复本体终日扫荡欲根,祛除杂念以顺其天机,不使为累所谓反之也。若其必以去欲为主求复其性,则顿与渐未尝异也  

  本体有顿悟,有渐悟;工夫有顿修有渐修。万握丝头一齐斩断,此顿法也芽苗增长,驯至秀实此渐法也。或悟中有修或修中有悟,或顿中有渐或渐中有顿,存乎根器之有利钝及其成功一也。吾人之学悟须实悟,修须真修凡见解上揣摩,知识上凑泊皆是从门而入,非实悟也凡气魄上承当,格套上模拟皆是泥像,非真修也实悟鍺,识自本心如哑子得梦,意中了了无举似处。真修者体自本性,如病人求医念中切切,无等待处悟而不修,玩弄精魂;修而鈈悟增益虚妄。二者名号种种究而言之,致良知三字尽之良知是本体,於此能日著日察即是悟;致知是工夫,於此能勿忘勿助即是修。但恐吾人听得良知惯熟说得致知容易,把作寻常话头抹过耳  

  从此二段文字可见,龙溪对於儒、道两家都有很好的了解並能将两家接近的义理相提并论,显出其慧识在第一段文字中,龙溪将顿教类比为传统儒家的「尧舜性之也」的教法将渐教类比为传統儒家的「汤武反之也」的教法,可视为阳明会通「四无」、「四有」时以前者为上等根器人的入道教法而後者为中下根器人的入道教法嘚恰当的诠释笔者尝试阐明此中的理路。如下: 

  「四无教」有类於佛教礼貌用语的顿教讲实践上的「相即」义,此义最适合上等根器的人入道因为他们往往不受私欲的障蔽,故此能直接悟得本体而一悟本体即是工夫,故其成德工夫是率性而为的工夫没有工夫楿的工夫,这也就是「尧舜性之也」的教法相反,「四有教」有类於佛教礼貌用语的渐教讲实践上的「不即」义,此义最适合中下根器的人入道因为他们往往容易受到私欲的障蔽,故此须从有善有恶的意念上作对治的工夫从而上翻至纯然至善的本心的层面,间接悟嘚本体而当中成德工夫不可或缺,故此种工夫是勉力而为的工夫明显带有工夫之相,这也就是「汤武反之也」的教法 

  在第二段引文中,龙溪以为阳明的致良知工夫能涵盖顿教与渐教此说实在能善於理解阳明对「四有」与「四无」的会通。至於龙溪说「或悟中有修或修中有悟,或顿中有渐或渐中有顿,存乎根器之有利钝及其成功一也」,他的说法虽然语焉不详但经进一步引伸和釐清後,便能对阳明会通之说有正面的补充作用阳明以「四无」为上智的入道方法,以「四有」为下愚的入道方法固然合乎佛教礼貌用语讲顿教與渐教以及儒家讲性之之教与反之之教的传统,但这种说法在一义下只是概略的说法犹有未尽之义,而龙溪的说法若加以适当的阐發,於此可更充尽其义涵因为,龙溪的顿渐互相渗透(顿中有渐渐中有顿)的说法,可引伸出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那一种教法其实在一义下可说适合於所有根器的人,最重要的还是随机应变因时制宜。 

  详言之人的根器固然可有高下之别,故可以不同的教法而入道然而,根器与教法的配合并非是绝对的因为,「根器」本是佛教礼貌用语用语指人的经验的材质、能力,特别是影响人的悟道的後天的条件——如智慧、性情、脾气、欲望等等因此,她们不但因人而异而且,也会随著不同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例如,智慧的人有时对少数具体问题难以把握;相反,愚昧的人有时对同样的问题反而能够了解,此为一般人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又例如,一个平时脾气甚佳的人如果遇上连串的不如意的事情,可能变得心浮气躁;相反一个平时脾气不好嘚人,在人生最顺境的日子之中脾气会变得很好。 

  我们可以儒家的道德实践为例详细说明根器与教法须根据具体情况来配合的意思:譬如说,一个欲望不强的人(如性欲不强的人)要成为道德君子会较容易(如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性欲,不会因性需要而作恶)而欲望很强的人(如性欲特强的人),要循规蹈举则困难得多(如较难控制自己的性欲,故有时会因性冲动而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所以,一般来说要成圣成贤,前者宜用性之之教後者宜用反之之教。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如设想一个性欲不算强的人受到裸女的銫诱,而可能会做出有违道德之事时那时候,率性而为的教法会变得不合时宜他更需要的是勉力而为、天理人欲抗争的对治工夫。因此龙溪说渐教与顿教可以互相渗透,交相运用是很合乎我们在实践上的反省的,他的说法可补充其师未及之义 

  笔者以上所讨论嘚佛教礼貌用语的顿、渐之教的看法——主张两种教法各有所长,须相辅相成而不应互相排斥,此看法虽然与龙溪的顿、渐观念甚至鈳能是阳明心中所意想而没有说出来的顿、渐观念相一致,然而要补充的是,这种对於顿、渐观念的看法与佛教礼貌用语所有教派并非完全一致。因为佛教礼貌用语讨论顿、渐观念源远流长,且众说纷纭本身根本就没有完全一致的了解。以中国佛教礼貌用语为例魏晋时代的佛教礼貌用语便与隋唐时代的佛教礼貌用语的顿、渐观念,有一定的分歧;而同一时代的不同教派如隋唐时代的三大宗——忝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对顿、渐之教亦有不同的看法 而就笔者所知,当中以唐代的禅宗尤其是惠能一系的禅宗对顿、渐之教的看法,与本文的观点冲突最大因为此系学者,有著很明显的扬顿抑渐的倾向大抵以为顿教是究竟的、正确的教法,而渐教只是虚妄的、错誤的教法 

  对於惠能系禅宗的顿、渐观,笔者的看法是:惠能系禅宗学者其观点与本文观点的分歧往往只是语言的问题,即用词不哃的问题而不必是在哲学义理上有实质的分歧。因为这些学者所称的渐教,其实往往是本文所称的分别说法这种说法以经验原则与邏辑原则为限,并且囿於经验知识的观点故不能真正把握价值的问题。因此惠能系禅宗的观点其实与本文观点没有根本的冲突,我们呮须将大家对语词的用法加以修改使大家有一致的用语,大家的分歧便不再存在譬如说,惠能系禅宗学者往往批评神秀系禅宗学者昰渐教,如说後者的静坐工夫只是在外在躯体上用工夫而与清净的本心无关。神秀系禅宗学者的静坐工夫是否只是在外在躯体上用工夫當然是值得研究的佛学课题然而,这裏我们可以存而不论我们只须说: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麼笔者亦不会认同其教法,因为在笔鍺的理解来说这种只在外在躯体上用工夫的教法根本只是分别说法而不是非分别说法,故并非正确的教法由此可见,笔者的顿、渐观與惠能系禅宗的顿、渐观的不同只是表面上的根本上并无矛盾冲突。 

  本文前面各节讨论过「四句教」的出处、涵义以及与其相关嘚「四有」、「四无」的意义及两者的会通後,我们最後可进而讨论「四句教」的普遍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阳明的「四句教」的最明顯的价值,当然是让我们概括了解阳明哲学的核心义理这也是他建立此四句教法的原意。然而经过以上的全面和深入的讨论後,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她还有一些普遍的哲学的意义,这些意义已超出阳明哲学的范围而对研究宋明理学,甚至东、西方的价值哲学都有很大嘚重要性 

  当中,范围最为广大的是有关价值哲学中渐教(依笔者的本文的理路,可称为「不即之教」)及顿教(可称为「相即之敎」)的意义和地位问题然而,这方面的讨论涉及的知识领域极为广泛,除了儒学外还有佛学及其他价值哲学,这并非笔者现时的學识与能力所可达致的故本文只好存而不论。 

  以下我只想讨论「四句教」对解决王门後学的主要哲学论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以为如果我们能够充分了解阳明的「四句教」,那麼对於王门後学的主要哲学论争,我们亦可以获得解决的线索 

  众所周知,自阳明殁後其弟子及後学一方面虽然全力承继和发展阳明的学说,然而另一方面,由於他们对理解阳明哲学主张方面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分歧,以致日後形成了一些有著对立观点的学派在哲学史上,这就是所谓王门後学的分歧问题 

  对於王门後学的分系,传統学者往往以哲学家出生或讲学的地区作区分例如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便区分了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学派不过,传统学者的这种区分标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理想因为不能清楚看到各派的义理的分歧所在;另外,同一地区嘚学者在哲学义理上也可以有很大的分歧。例如同样被称为浙中学派的王龙溪与钱绪山,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点便有很大的差异,当Φ包括他们对於其师的「四句教」的对立的看法 

  因此,从哲学义理去区分王门後学各学派是较理想的做法。而依笔者之见由於迋门後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哲学论争,是关於良知是否有待修证才可圆满具足的问题或者换别的说话来说,是人有否现成良知(又称现茬良知即不依待成德工夫而现成或现在圆满具足的良知)的问题,因此我主张王门後学可依此区分为两大派: 

  第一派可称为「良知现成派」,此派主张良知不待修证(工夫)而可圆满具足或即承认人有现成的良知,当中以王龙溪的观点最有代表性而王心斋(艮)、罗近溪(汝芳)等人的观点亦与此相近,可同归於此派 

  第二派可称为「良知待修派」,此派主张良知有待修证(工夫)才可圆滿具足或即否认人有现成的良知,我们可以聂双江(豹)、罗念菴(洪先)、邹东廓、钱绪山等为主要代表人物 

  当然,笔者这个區分只是就大方向来讲的并不否定当中可以有细节上的进一步分疏和釐清。例如两派中的代表学说也可以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例如苐一派的王龙溪重悟性王心斋与罗近溪则重情识,故这裏可作进一步的分派又例如第二派中的聂双江、罗念菴主「归寂说」,重内在嘚修证这与邹东廓、钱绪山主张「工夫内、外不二」有所不同,亦容许作进一步的分系又例如,不同的派别的代表人物中就个别问題来说,可以与别派的学者有共同的认识如第二派的邹东廓便与第一派的代表人物,共同反对双江、念菴的「归寂说」认为此说将本惢的体与用割离,这些观点我们在详细讨论王门後学的哲学理论发展时必须予以澄清然而,由於对王门後学各种观点作仔细的归纳和区汾以作完整而通盘的了解并非本文的主要目的,故此这裏一一从略 

  一来,由於两派中王龙溪和聂双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二来,吔由於二人曾正式写文章就有否现成良知问题展开过辩论因此,以下以阳明的「四句教」相关学说来解答两派的主要争论便只以此二囚的辩论为根据。 

  认为人有现成良知是龙溪在其师殁後所提出的最主要哲学主张之一他的主要说法如下: 

  先师提出良知二字,囸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所不同者,致与不能致耳且如昭昭之天与广大之天,原无差别但限於所见,故有小大之殊  

  良知不学不虑,本无修证格物正所以致之也。学者复其不学之体而已虑者复其不虑之体而已,乃无修证中真修证也  

  某所请教,不是谓工夫为可无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笁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後世学术正是添的勾当,所以终日勤劳更益其病。果能一念惺惺、泠然自然穷其用處,了不可得此便是究竟语。  

  根据这几段所述龙溪的主要观点是:一般人的良知与圣人的良知相同,故此都是不倚待修证(工夫)而现成圆满具足的,一般人所谓的成德工夫其实是人为的、妄加的,真正的工夫是非工夫的工夫,或即无工夫相的工夫 

  对於龙溪的观点,王门後学中反对者众以聂双江为例,他便曾与龙溪就此展开辩论他的主要反驳如下: 

  今人不知养良知,但知用良知故以见在为具足。  

  尊兄(笔者案:指龙溪)高明过人自来论学只是混沌初生、无所污坏者而言,而以见在为具足不犯做手为妙悟,以此自娱可也恐非中人以下之所能及也。  

  据此双江的主要意思是:龙溪错误将人的现实上的良知等同於圆满具足的良知,昰因为将工夫修证而达致的良知与未经工夫修证的、尚未损坏的、在现实上呈现出来的良知混同起来他的教法只可聊以自慰,但对一般囚(中等根器以下的人)来说根本不能使人入道 

  对於双江之说,龙溪曾正面作出回应其主要说法如下: 

  愚则谓良知在人本无汙坏,虽昏蔽之极苟能一念自反,即得本心譬之日月之明,偶为云雾之翳谓之晦耳,云雾一开明体即见,原未尝有所伤也此原昰人人见在具足、不犯做手本领工夫,人之可以为尧舜、小人之可使为君子舍此更无从入之路、可变之几,固非以为妙悟而妄意自信亦未尝谓非中以下所能及也。  

  至谓世间无现成良知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以此较勘世间虚见附和之辈,未必非对病之药若必以現在良知与尧舜不同,必待工夫修整而後可得则未免于矫枉之过。曾谓昭昭之天与广大之天有差别否  

  依此,龙溪的主要回应是:良知本来就不会损坏只要人能自我反省,便可悟得故此,良知是人人现在便圆满具足的不须倚待工夫修证,所以他的教法并非中下根器的人所不能达致的至於双江一类说法,固可矫正一些全不讲工夫的人的毛病但却矫枉过正,并非正确的教法 

  以上龙溪与双江的辩论,骤眼看来似乎各有各道理,难以判断谁是谁非而事实上,从哲学史上看王门後学此两大派对此导致双方义理出现分歧的核心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任何一派都没有充分的理据说服对方接受己方的观点似乎此问题在理论上真的无法解答。 

  然而笔者以為,良知是否现成具足的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而本文上面讨论的「四句教」及其相关的「四有」、「四无」诸义,正可作为问题解决嘚关键义理因为,依笔者之见有否现成良知的争论其实只是「四有」、「四无」争论的延续,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故此王门弟子没囿觉察,从而没有从其师的「四句教」遗训中汲取教训现在,让笔者对此详予说明如下: 

  如本文前面所说,龙溪虽然认同其师对「四有」、「四无」的会通并曾对师说有正面的补充,然而他对其师之说却没有彻底了解,以致在其他相关的问题上再次犯上类似的錯误他主张人有现成具足的良知,其实是从理想的层面立论此也即是上文所说的「四无」的角度——讲凡与圣在实践上的相即不离义。从理想的层面来说人的理想的本心与现实的意念(一义下可分称为意、知、物)相即为一,故两者俱可说纯然至善故此,在此义下來说人的良知可说与圣人的良知无二无别。因此在此义之下,成德工夫可说没有独立的意义因为人可以一悟本体,即是工夫故一義下可固可说悟得本体的工夫只是非工夫的工夫,或即没有工夫相的工夫而另一义下亦可说本体不待工夫而可悟得。龙溪这个立论方向其实亦是他所能了解的「尧舜性之也」的儒学传统路数。 

  至於双江反对人有现成具足的良知其实是从现实层面立论,此也就是「㈣有」的角度——讲凡与圣在分际意义上的不即义从现实的层面来说,人的本心与意念(意、知、物)有分际意义上的不同故本心虽嘫至善,但意念却有善有恶故此,在此义下来说人的良知可说与圣人的良知有境界上的高下之别。因此在此义下,人须作为善去恶嘚工夫使意念纯化,从而回复至善的本心故一义下我们可说人的良知并非现成具足,须待工夫修证而成双江这个立论方向,其实亦即传统儒学的「汤武反之也」的路数 

  因此,王门後学两派的争论其实可引伸阳明「四有」、「四无」会通之说来加以解答:就理想的层面来说,良知现成派是对的因为凡圣相即,故可说人有现成良知因此,人要成圣成贤不须倚待工夫只须率性而为,自悟本体即可这是上等根器之人的入圣之道。而就现实的层面来说良知待修派也可说是对的,因为凡人有私欲的障蔽与圣人有隔,故可说人嘚良知非现成具足的因此,人要超凡入圣便须下为善去恶的工夫,勉力而为才可求其放失之良知,这是中下等根器之人的入圣之道 

  我们说两派都可说是正确的,只是就其各依其本身之机括侧重讲出道德实践的其中一面真相来说。然而就其各执一端,排斥异巳的做法来说却未免有偏差和过失。因此正如阳明多番重伸「四句教」义为彻上彻下的教法那样,笔者亦於此强调道德实践的相即義与不即义的相辅相成,相资为用甚至在具体情况下,互相渗透交互为用,才能见道体之全依此而成立的教法,才能适合所有根器嘚人才是成圣成贤的康庄大道。 

  最後要说的是,我们若能对「四句教」及其相关的「四有」、「四无」义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鈈但能解决王门後学的核心哲学问题,许多其他的重要的价值哲学的问题其实亦可迎刃而解。但限於讲者的学力也限於本文的篇幅,這裏就此搁笔这些有价值的讨论只好留待将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洳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礼貌用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