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退伍31年老兵有什么补贴和政策一九八二年入伍国家特种兵八五年复员退伍军人上班后下岗离婚现无房无收入有

《国家对抗战老兵政策》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国家对抗战老兵政策
国家对抗战老兵政策
范文一:2009年2月,我去陕西省千阳县采访了亲历“七七事变”的二十九军老兵,89岁的刘思远先生。  刘思远是卢沟桥事变二十九军的伤兵,他于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和百余名二十九军伤兵一起转到陕西省千阳县的泰山庙养伤。当时,泰山庙里有百十号伤兵,刘思远也躺在其中。七十二年过去了,转移陕西的百余名伤兵先后故去,只有89岁的刘思远还坚持到今天。  由于陕西《华商报》的介绍,89岁的王自治也找到我。我和北京退休警察老尹一起,采访了在抗日战争中,曾经是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军官的王自治先生。  一次从欧洲  到非洲的旅行  社会在进步,汽车、飞机也多了,但是王自治的生活状态还停留在七十年前。  我和老尹去陕西富平县留古乡汝西村采访89岁的二十九军老兵王自治,我感觉,就像是一趟“从欧洲到非洲的旅行”。  中国的城市已经和欧美很相似了,但是,中国部分农村却与最贫困的非洲相似。  王自治家距离西安77公里,是老尹的朋友开车送我们去的。  王自治家的村落前面,有堵秦朝的城墙。  王自治家的破房子不知有多少年历史了,据王老说,院前的山墙也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了。  王自治家的自来水是分时段供应的,我和老尹去时,刚好赶上送水。王自治的女儿拿来一个破盆,让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老尹和我洗洗脸。盆,是一只补了又补的破铁盆。  老尹看我光膀子拉开架势刷牙、洗脸,他笑了,露出一嘴的白牙和满脸天真。  我和老尹商量:“如果老头问,我说是从北平卢沟桥来的,你就说是《北京晚报》的。要不,一听说来个警察,再吓着老头儿。”  不过,亲历战火纷飞的王自治老人什么也没问。  看样子,这老头儿,不端着三八枪来,他都不会抬抬眼皮儿的。  王自治家的“卫生间”在后门,那是一座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能看到里面如厕的人的茅厕。厕所里有几块砖,没有坑。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王自治的三个儿子都被他培养成了大学生,其艰苦卓绝只有王自治一家知道。王自治老先生说起儿子来很自豪,尽管他也觉得儿子们的工作并不那么如意。他三个儿子中工作最好的是在内蒙古地质队,风餐露宿的,很辛苦,其余的儿子还在留古乡当乡村教师。  王自治伸出两个指头,告诉我和老尹:每月收入210元。  同去的富平县民政局的干部提醒他:是280元!  但是王自治摇了摇头,坚持说:是210元。  为国家而战——  王自治老人的抗战史  王自治老人出生于1921年7月,今年应该是88岁。但是,陕西的关中平原的人们都说虚岁,所以,王自治自己也说是89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迅速沦陷。当时,关中平原风传日寇进犯,东北军不战而退、落荒而逃。这让关东地区的汉子们很是郁闷。15岁的王自治受到亲戚的影响,决定投笔从戎,参加了二十九军。日,他刚刚参军一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逼蒋抗日的消息就传来了,这更加坚定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  王自治自述:我是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进入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当了一名学兵。后一直追随何基沣将军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先后参加了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沧州战役、大名府战役、枣宜会战等,直至参加了淮海战役的贾汪起义。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王自治当时在南苑兵营第十四营房。战争打响后,二十九军全军投入紧张的备战,学兵军训团停止了一切课程。当时的二十九军学兵军事训练团约有学兵1500人,都是参军不久的学生,都是热血青年,大都没有经过任何战争锻炼,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用在战场实不恰当。但学兵们一再请缨杀敌,宋哲元军长将学生团编入战斗序列。  7月28日,日寇侵犯南苑。南苑是平原地带,二十九军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部队没有重型武器。战斗到最激烈时,日军已经在飞机的掩护下打进东门,敌我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将士们都亮出大刀和鬼子拼杀。学兵军事训练团这些热血青年阵亡了约800人,占全团人数的一半以上,王自治有幸活了下来。由于部队仓促应战,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都被日机炸死,损失惨重。  老人说,二十九军的大片刀三尺长、七斤重,一人一把,连伙夫都有。锋利得很!  此后,王自治跟随二十九军一路征战,参加了大名府、台儿庄、随枣、枣宜等重大战役。王自治说,由于战争,他们学员兵是边打边学习的。1939年正月,部队转战到湖北当阳一带的时候,干训团第一期、第二期学员同时毕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到战区各部队任连、排长。王自治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一七九师五三七团一营的重机枪连连长的。  王自治说,“团长是过家芳,营长是刘庭勋。过家芳一直是七十七军军训团团长,后来七十七军和五十九军合编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撤销七十七军军训团时,把军训团编为五三七团的”。老人还如此清楚地记得:二十九军军训团,过去归二十九军直接管辖,二十九军改为集团军后,为了纪念“七七事变”,番号改为七十七军,学员大部分是从平津撤出时的学生。学员毕业后,充任连排军官。  王自治说:在二十九军官兵的心目中,军训团就是七十七军的黄埔军校。军训团也是何基沣将军一直亲手抓的,是他的王牌,他的根基、嫡系。  在《何基沣将军传》和何基沣的卫士温文忠的回忆录里有这样的记载:“1940年10月,何基沣率部队奉命开拔到湖北南漳、当阳一带去接替汤恩伯的防地。……何基沣率部进入湖北后主动打击日寇,先锋部队五三七团途经南漳县消家堰时,忽然遭到日军袭击,9架轰炸机轮番向弹丸之地消家堰轰炸近一个小时,过家芳团阵亡一百三十多人……被炸烂的四肢,血肉模糊地挂在墙上、树上,炸死的骡马内脏摊在地上。”  王老说:“你们看,我的右眼被侵华日军炮火炸瞎了,手指、脚面上的伤疤,就是这仗留下的。”老人说得有点激动。  关于二十九军一七九师五三七团的记载很多:“……日的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倚仗天上飞机的支持和装甲车的掩护气势汹汹,我们奋力还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终将日军击溃,但一七九师伤亡很大,特别是五三七团减员严重。该团第一营营长刘汉杰光着膀子挥舞着二十九军的大刀片,指挥部队阻击日军装甲车多次进攻。”(何基沣的卫士温文忠口述)原文地址:2009年2月,我去陕西省千阳县采访了亲历“七七事变”的二十九军老兵,89岁的刘思远先生。  刘思远是卢沟桥事变二十九军的伤兵,他于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和百余名二十九军伤兵一起转到陕西省千阳县的泰山庙养伤。当时,泰山庙里有百十号伤兵,刘思远也躺在其中。七十二年过去了,转移陕西的百余名伤兵先后故去,只有89岁的刘思远还坚持到今天。  由于陕西《华商报》的介绍,89岁的王自治也找到我。我和北京退休警察老尹一起,采访了在抗日战争中,曾经是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军官的王自治先生。  一次从欧洲  到非洲的旅行  社会在进步,汽车、飞机也多了,但是王自治的生活状态还停留在七十年前。  我和老尹去陕西富平县留古乡汝西村采访89岁的二十九军老兵王自治,我感觉,就像是一趟“从欧洲到非洲的旅行”。  中国的城市已经和欧美很相似了,但是,中国部分农村却与最贫困的非洲相似。  王自治家距离西安77公里,是老尹的朋友开车送我们去的。  王自治家的村落前面,有堵秦朝的城墙。  王自治家的破房子不知有多少年历史了,据王老说,院前的山墙也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了。  王自治家的自来水是分时段供应的,我和老尹去时,刚好赶上送水。王自治的女儿拿来一个破盆,让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老尹和我洗洗脸。盆,是一只补了又补的破铁盆。  老尹看我光膀子拉开架势刷牙、洗脸,他笑了,露出一嘴的白牙和满脸天真。  我和老尹商量:“如果老头问,我说是从北平卢沟桥来的,你就说是《北京晚报》的。要不,一听说来个警察,再吓着老头儿。”  不过,亲历战火纷飞的王自治老人什么也没问。  看样子,这老头儿,不端着三八枪来,他都不会抬抬眼皮儿的。  王自治家的“卫生间”在后门,那是一座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能看到里面如厕的人的茅厕。厕所里有几块砖,没有坑。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王自治的三个儿子都被他培养成了大学生,其艰苦卓绝只有王自治一家知道。王自治老先生说起儿子来很自豪,尽管他也觉得儿子们的工作并不那么如意。他三个儿子中工作最好的是在内蒙古地质队,风餐露宿的,很辛苦,其余的儿子还在留古乡当乡村教师。  王自治伸出两个指头,告诉我和老尹:每月收入210元。  同去的富平县民政局的干部提醒他:是280元!  但是王自治摇了摇头,坚持说:是210元。  为国家而战——  王自治老人的抗战史  王自治老人出生于1921年7月,今年应该是88岁。但是,陕西的关中平原的人们都说虚岁,所以,王自治自己也说是89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迅速沦陷。当时,关中平原风传日寇进犯,东北军不战而退、落荒而逃。这让关东地区的汉子们很是郁闷。15岁的王自治受到亲戚的影响,决定投笔从戎,参加了二十九军。日,他刚刚参军一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逼蒋抗日的消息就传来了,这更加坚定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  王自治自述:我是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进入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当了一名学兵。后一直追随何基沣将军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先后参加了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沧州战役、大名府战役、枣宜会战等,直至参加了淮海战役的贾汪起义。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王自治当时在南苑兵营第十四营房。战争打响后,二十九军全军投入紧张的备战,学兵军训团停止了一切课程。当时的二十九军学兵军事训练团约有学兵1500人,都是参军不久的学生,都是热血青年,大都没有经过任何战争锻炼,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用在战场实不恰当。但学兵们一再请缨杀敌,宋哲元军长将学生团编入战斗序列。  7月28日,日寇侵犯南苑。南苑是平原地带,二十九军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部队没有重型武器。战斗到最激烈时,日军已经在飞机的掩护下打进东门,敌我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将士们都亮出大刀和鬼子拼杀。学兵军事训练团这些热血青年阵亡了约800人,占全团人数的一半以上,王自治有幸活了下来。由于部队仓促应战,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都被日机炸死,损失惨重。  老人说,二十九军的大片刀三尺长、七斤重,一人一把,连伙夫都有。锋利得很!  此后,王自治跟随二十九军一路征战,参加了大名府、台儿庄、随枣、枣宜等重大战役。王自治说,由于战争,他们学员兵是边打边学习的。1939年正月,部队转战到湖北当阳一带的时候,干训团第一期、第二期学员同时毕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到战区各部队任连、排长。王自治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一七九师五三七团一营的重机枪连连长的。  王自治说,“团长是过家芳,营长是刘庭勋。过家芳一直是七十七军军训团团长,后来七十七军和五十九军合编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撤销七十七军军训团时,把军训团编为五三七团的”。老人还如此清楚地记得:二十九军军训团,过去归二十九军直接管辖,二十九军改为集团军后,为了纪念“七七事变”,番号改为七十七军,学员大部分是从平津撤出时的学生。学员毕业后,充任连排军官。  王自治说:在二十九军官兵的心目中,军训团就是七十七军的黄埔军校。军训团也是何基沣将军一直亲手抓的,是他的王牌,他的根基、嫡系。  在《何基沣将军传》和何基沣的卫士温文忠的回忆录里有这样的记载:“1940年10月,何基沣率部队奉命开拔到湖北南漳、当阳一带去接替汤恩伯的防地。……何基沣率部进入湖北后主动打击日寇,先锋部队五三七团途经南漳县消家堰时,忽然遭到日军袭击,9架轰炸机轮番向弹丸之地消家堰轰炸近一个小时,过家芳团阵亡一百三十多人……被炸烂的四肢,血肉模糊地挂在墙上、树上,炸死的骡马内脏摊在地上。”  王老说:“你们看,我的右眼被侵华日军炮火炸瞎了,手指、脚面上的伤疤,就是这仗留下的。”老人说得有点激动。  关于二十九军一七九师五三七团的记载很多:“……日的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倚仗天上飞机的支持和装甲车的掩护气势汹汹,我们奋力还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终将日军击溃,但一七九师伤亡很大,特别是五三七团减员严重。该团第一营营长刘汉杰光着膀子挥舞着二十九军的大刀片,指挥部队阻击日军装甲车多次进攻。”(何基沣的卫士温文忠口述)
范文二:民政部重申针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社会保障政策
近日,有媒体刊登民政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有关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民政部3日夜间发表声明,重申针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有关政策。声明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对日作战牺牲的或负伤致残以及编入到人民解放军序列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老战士,享受同等待遇,或追认为革命烈士,或评定残疾等级并给予相关抚恤,或纳入现行优抚制度给予优待补助。对于少数抗战胜利后未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回家务农或从事其他职业的,各地也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给予了相应的社会救助。声明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国民党抗战老兵与其他社会群众一样,享受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但仍有部分人员生活还比较困难。为此,民政部依托现有保障制度下发了通知,一是再次重申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二是支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通过社会捐助等适当形式,对其进行帮扶救助;三是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对他们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照顾。民政部表示,做好包括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保障工作,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民政部将继续落实好现有政策,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包括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保障水平。(记者崔静)
范文三:抗战老兵马殿策:我的“武器”就是绷带和棉布记者 汤锦瑶 通讯员 张建旺,我今生最大的荣耀是在抗日的战场上救下无数战友,最大的遗憾就是因为受伤而不得不离开战场。'今年85岁的马殿策现居住在齐河县城,72年前,年仅13岁的他在同村伙伴李俊山的带领下,参加了抗日的队伍。,我是一名卫生员,在战场上,我的‘武器’就是绷带和棉布。战斗中,战友受伤后,卫生员们会冒死将他们抬下战场,给他扎绷带止血。'马殿策回忆起当年在战场上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情形,依然激动万分。站岗放哨 10岁参加村里的儿童团,我出生在茌平县王官屯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兄妹10个,家境并不是很好。本不富裕的家里,还经常遭到日寇的扫荡,每隔三五天日本鬼子就会从潘店来我们村子抢一回粮食,如果抢不到东西,他们就会把村民的房子烧掉……'马殿策说起当年日寇的恶行,愤恨不已。1940年,年仅10岁的马殿策与小伙伴们参加了村子里的儿童团,,我们白天在课堂上学习,天黑就去村子里贴标语,站岗放哨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经常做的。'马殿策说,日军占领茌平县进村扫荡的时候,自己不到8岁,但已经懂事了。,每次鬼子和汉奸来扫荡的时候,村里的大人都像老母鸡一样,把自家的孩子护得紧紧的,孩子们只是好奇,没有那么害怕。'马殿策说,1942年,当地农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虫灾,农业基本没有收成,而伪乡、保长的横征暴敛,汉奸、鬼子的频繁扫荡,让贫苦的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直到有一天,小鬼子在一户村民家里没有抢到东西,不但把他家全部烧光,还用刺刀把全家人都杀光了。'鬼子走后,村里人含泪把遇害的村民埋葬,众人义愤填膺,并誓死杀敌不愿再做亡国奴。作为儿童团团长的马殿策和同龄的小伙伴们经常被安排在村口放哨,或者是贴标语,宣传抗日。马殿策经常背个小包袱,里面包着笔墨纸张,写几幅标语,张贴在贫苦农民的屋檐下。因为字写得漂亮,被村子里的大人们称赞,马殿策也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信心。好友带领 13岁入伍踏上抗日道路,真正带我走入抗日队伍的是我的同村好友李俊山,如果不是他,也许我还会一直在村里写写标语、站岗和放哨。'马殿策回忆道。1943年3月,刚刚满13岁的马殿策遇到了回家探亲的同村伙伴李俊山,他已经参军入伍两年了。李俊山告诉马殿策,他在冀鲁豫军区第六分区当战士,经常跟部队打游击、杀鬼子,这次部队经过王官屯,就回家来看看。马殿策听到这个只比自己大两岁的小哥哥可以手拿真枪杀鬼子,甭提有多羡慕了,自己还真没有上过战场,于是当场就决定要跟随李俊山一起去部队打鬼子。第二天天没亮,马殿策就找到李俊山,跟他一起踏上了抗日的道路。,我当年出门,没敢向父母直说。跑到村口时,我让邻居给母亲捎了话,让他们别担心,我要和俊山大哥参加战斗去。'想起自己当年的莽撞,马殿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枪林弹雨 年龄最小却从未害怕李俊山带着马殿策来到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正巧赶上卫生教导队招募战场救护人员,马殿策便在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卫生员业务学习和培训。在卫生班里,遇到了老乡李健鲁,,如何止血、如何打绑带、创伤疗法等等都是他教给我的。'马殿策在学习结束后,便被分到了冀鲁豫军区一分区第二团卫生班,,我们团政委叫王克寇,他打仗非常英勇,在潘店周围特别有名。我一听说自己是王克寇的兵,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马殿策说,在家的时候,经常听说王克寇特别会带兵打仗,而且曾经击毙过日军小队长五野次郎,并且接收和改编了土顽莫泽民的部队。,那会儿部队就数我年龄小,子弹不断在耳边、身边擦过,炸弹经常在身边爆炸,不过,战斗起来我从未感到过恐惧。'马殿策说,每次紧急集合是自己最紧张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敌人会在什么地方出现。由于所在的二团是主力团,负责与齐禹县、茌平县、阳谷县三个县的鬼子进行斗争,枪声随时会响起,马殿策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每次参加战斗时,他都会分到不同的连进行战场救护。三天战斗 拿下阳谷牛角店,我们打的是游击战,根本没有战场,当时平均3天就有一次战役。'马殿策说,,最残酷的一场仗,就是在阳谷的牛角店,王克寇政委也在那场战斗中牺牲了。'说到这里,马殿策停顿了一下,声音有些哽咽。,1944年5月,我们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消灭阳谷县牛角店据点的伪军。'马殿策说,晚上8点,他随大部队向牛角店进发了。凌晨1点多,部队悄悄地摸进了村子,,村子很大,据点安在村子中央。围墙特别高,从碉堡里面射出来的探照灯光,在据点上空晃来晃去。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马殿策说,部队的冲锋号一吹响,战斗打响。敌人防守十分严密,整整一晚,部队连续多次冲锋都没攻上去,几十名伤员等着救护,马殿策马不停蹄地穿梭火线给伤员就地包扎。马殿策回忆道,进攻的战士们被敌军火力不断杀伤,王政委见状心急如焚,便带领着几个战士向东面的敌人冲去,可是他还没有冲到街口,就被一颗子弹打穿面颊,一个踉跄跌倒在地。,看着血如泉涌不能说话的政委,战士们流下了泪。'王克寇的牺牲激起了马殿策和战友们的满腔怒火,战士们纷纷从战壕中跃出像猛虎般扑向敌人。顷刻间,敌人乱了阵脚,,那场战斗,终究还是我们胜利了,500多名日伪军,除死伤的都举手投降了。'马殿策说,此次战斗历时三天,结束后同志们就立即为王克寇举行了追悼会。攻打临清 受伤后离开战场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临清的部分日伪军仍然拒不投降,马殿策跟随临时整编的部队从茌平赶往临清。,为了清缴临清的日伪军,我方有4个团的军力近5000余人齐上阵。'马殿策回忆道,,我们首次用缴获日军的大炮攻打临清,连打三炮之后,日伪军见势不妙便往城外跑。'他说,当时自己和战士们一同追上前与日伪军发生了正面冲突,因为是平原作战,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掩护的地方,马殿策无暇顾及像风一样从耳边飞过的子弹,爬到受伤的战友身边为他们止血救护。在战斗中,马殿策身体右侧被炮弹划伤,左腿被炮弹打穿,被突击班班长张京梁救下,并送去战地医院。半年后,马殿策伤势痊愈并出院。,当时,我们部队已经改为第二野战军七纵十九旅五十五团,并且南下了。而我还未满18岁,伤好后行走还不是很利落,不得不退伍回家务农。'马殿策感慨道,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受伤后离开战场,不能与战友们继续作战。,当年,我做了一件所有中国人都愿意做的事,那就是保家卫国。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的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马殿策说。《德州晚报》日第4版
范文四:95岁国民党抗战老兵听闻被纳入社保政策喜极而泣社会万象大河报[微博]朱长振 01:52我要分享20095岁的老兵宋老夯潸然泪下□记者 朱长振 文图核心提示 | 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近日,从民政部传出的一条消息,在全国引起关注。记者将这一消息告诉多名河南籍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他们都喜极而泣。其实早在今年1月10日起,大河报就与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关爱抗战老兵”活动,连续7个版的报道,寻找到河南籍健在老兵300多名。回访老兵闻听喜讯,抗战老兵大哭7月4日下午,荥阳高村乡段坊村,大雨。95岁的抗战老兵宋老夯正睡觉,两年前他的视力完全模糊,只能靠耳朵辨别亲人。得知是记者前来看望,他执意让儿媳妇搀扶着他坐到院里的屋檐下,腰板挺直。记者凑近告诉他关于民政部传出的消息,老人潸然泪下。他哽咽道:“你们就是救星啊,你们来了就能证明我这个人了。”宋老夯的儿媳告诉记者,年初的时候,老人已经奄奄一息,“我们都感觉他快不行了。后来你们大河报报道后,有志愿者和好心人来看望,,,,俺父亲现在精神头挺足,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1938年,宋老夯参加当时国民党的部队,时任30师特种兵。1945年,不愿参加内战的他返乡当农民。由于历史原因,宋老夯和他的儿女受尽歧视。“我和我弟弟从小就被村里人歧视,经常挨打挨骂。”宋老夯的大儿子宋照俊哽咽着说,他和弟弟当年因为父亲的问题,上学和参军都受到很大影响。一锅面汤,独居老兵的午饭这样的影响也发生在和宋老夯同村,如今已101岁的姬脉乾的家庭。15岁外出讨饭的姬脉乾后来参军,跟过冯玉祥和吴佩孚的部队。后来,参加国民党40军24集团军。“我命大,日本人把我衣服两边都打满窟窿,都没把我打死。”回忆起当年战争的惨烈,姬脉乾思路清晰。后来,祖籍山东枣庄的姬脉乾留在了河南成家,当了农民。“俺爹从来不敢惹别人,说话也都是低声下气的,一不是本地人,二是国民党部队,受尽了委屈。”姬脉乾的大儿媳告诉记者。“现在国家终于承认我们了,我死了也没遗憾了。”姬脉乾说。和记者一起前往两位老兵家探访的还有另一名老兵崔德成。崔德成今年91岁,是宋老夯的表弟,目前独居在老屋。记者在他昏暗脏乱的灶房里看到,中午饭是一锅黏稠的面汤,苍蝇嗡嗡飞。他告诉记者,最近身体不太舒服,也没有炒菜,“凑合一顿是一顿”。崔德成的老伴50年前去世,他独自抚养大两个女儿,女儿嫁到外村后,崔德成便独自生活。由于和宋老夯不在一个村子,加上年龄大了很久没见面,他执意要跟着记者一起驱车去看望他的表哥宋老夯。两位老人一见面,就握紧了手。“年龄大了,见面次数一次比一次少了,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崔德成感叹。百岁生日,吸引各地志愿者7月4日晚,大河报记者致电抗战老兵金鑑,由于金鑑耳聋听不到电话,他的儿子金安现将这一好消息转达给老人,金安现告诉记者,“我父亲激动得说不出来话了”。87岁的金鑑,是为数不多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也是本报发现健在的河南籍抗战老兵中年龄最小的,而年龄最大的老兵已经104岁。同样,记者也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上个月才过了百岁生日的抗战老兵刘宗阁,老人一个劲儿说“好好好”。刘宗阁是今年年初本报报道刊发后,才获得线索并寻访到的老兵。本报决定为这些老兵免费送去全年的报纸,让发行员每天送报的同时,也能关怀一下老兵们。6月15日,是刘宗阁的百岁生日,记者前往郑州西郊的爱馨养老公寓看望他。“你看这篇好,习近平跟吴伯雄握手了。”刘宗阁一个劲儿让记者看报纸上的报道。刘宗阁16岁便去参军,是国民党十九路军六十师工兵营上等兵。1932年,他参加了著名的淞沪抗战,随后又参加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据关爱老兵网志愿者统计,目前全国仅存5名十九路军老兵,而刘宗阁是目前河南唯一一位。当天,得知大家要为自己庆生,刘宗阁很高兴,特意换上孙女为自己买的一身新衣服,并佩戴上珍藏在枕头底下的一枚老兵纪念勋章。随后,志愿者们把老人接到嵩山路一家饭店庆生。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志愿者为刘宗阁庆生,这让老人几次忍不住掉眼泪。民间行动龙越慈善,准备救助河南老兵原国民党抗战老兵被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一事,起因来自香港的人大代表王敏刚的提案。今年两会期间,这名香港代表提出提案“优抚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如今,民政部对此进行答复: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昨晚,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说:“民间的努力有了重大进展!接下来我会专程安排工作人员赶来河南,与民政部门接洽,商定河南的老兵救助计划。”孙春龙还呼吁各地党委、政府,在7月7日抗战爆发纪念日到来时,按民政部的建议,邀请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纪念并给予慰问。官方行动省民政厅优抚处相关负责人称,很关注此事昨天下午,省民政厅优抚处有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已从网上看到了民政部的答复,也很关注此事。对大河报此前的报道,他们也很关注,并向记者咨询河南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详细情况及资料。这几天,他们已安排工作人员咨询民政部如何实施及一些细则。相关阅读: 抗战老兵·长沙为幸存抗战老兵每年提供万元生活援助金 ·民政部建议各地重大节庆邀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 ·抗战老兵讲述被迫在日本做劳工经历:每天挨打 ·93岁抗战老兵蜗居公厕旁30年 曾暗杀伪市长(图) ·民政部重申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保政策 分享到:????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范文五:9月23日下午,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建川博物馆内,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我的抗战2》全国首场巡映式开幕,4位老人受邀上台。看得出,他们都很激动――一位老人,拿着话筒,久久不愿放下;另一位,因为激动,说话已不连贯。   这让崔永元感慨异常:“为何这些老人在台上都滔滔不绝,因为,我们给他们讲话的机会太少了!”事实的确如此――六十多年的岁月侵蚀,还有几人能记得这些曾经英雄的故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那一年,“十万青年十万军”   抗战进行到1942年时,正面战场兵员损伤巨大,为弥补兵源不足,改善兵源质量,国民党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正在读书的学生参军。   1943年,初中尚未毕业的苏子良,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声中参军――“到处都在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就背着家人兴冲冲地去报了名。”   那一年,廖俊义已经是空军的一名飞行员。17岁高中毕业,他考取了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却没有去上,一心抱着航空救国的梦想,考航空官校,结果,笔试通过了,体检,因为左耳听力差5个分贝,被刷了下来。   不甘心,再去考轰炸中队,还是不行;又去考其他空军学校,在被考官问到为何报考时,已经两次失利的他眼含热泪,吟诗一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还未诵完,教官就喊住我,问了我的情况,我说左耳差5个分贝,他就给我写了个条子,后来发榜,我排在第一个。”廖俊义说,一年的培训学习毕业时他才满18岁――为入空军,“多报了一岁”。   那一年,出生于1920年的叶光文已经是入伍7年的抗战老兵,经历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因为战功卓著、文化程度高,被吸纳进位于重庆铜梁的黄埔军校学习了一年,后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   那一战,打出了尊严   在现年91岁的叶光文老人回忆中,1936年那一年,他高中没毕业,只有16岁,家中独子,在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父亲的支持下,投笔从戎,加入王铭章的122师。“卢沟桥事变”爆发,使原定整训一年半的部队提前出川抗战。   作为参与山东藤县抗战唯一健在的老兵,叶光文对这场揭开台儿庄大战序幕战争的回忆是:三天三夜血战,他代理排长的全排37个弟兄,最后只剩下11人。而他们的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全师五千多人,最后只剩下二千多……   “敌我双方最近的只有二十多米,互相扔手榴弹。日军欺负我们没空军,飞机低空俯冲就用机关枪扫,炸弹都不投,远了就用重炮轰……我们一个师抵挡人家一个联队(相当于团)都吃力,他们装备精良,军纪严格,不服从命令当场枪毙……”   那一战,打出了尊严,蒋介石为王铭章及其部队题词:“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一时风光无二。   与叶光文地面作战不同,廖俊义从空军培训学校毕业之后,直接飞上天空。他第一次接到的任务是给于学忠率领的鲁苏游击司令部空投钞票和医药,接着就是轰炸日军控制的汉口机场。让他没想到的是,日军直接将中国的老百姓赶到了机场的跑道上,来阻止国军飞机的轰炸,两边站着一排荷枪实弹的宪兵。为了完成任务,廖俊义们不得不含着眼泪俯冲投下炸弹……   七十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廖俊义依然泪流满面:“实在是难啊!我们返航成都后,当晚,我们都没有吃饭……”   入伍时年仅18岁的苏子良,由于是中国驻印军工兵中的汽车兵,他直面战争残酷的机会少了许多。不过,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使他从美国人那里学会了开汽车,各种新式机械也让他大开眼界。   “打美国人我有一种负罪感”   1945年8月,中国抗战胜利。叶光文因战功卓著,从排长升为副营长。多年戎马生涯,使热爱文学的他心生倦意。1948年,借母病重之机,他离开部队,回成都开了个书摊。   南京解放前,作为汽车兵的苏子良被列为撤离人员,但在抵达广州时的最后关头,他选择了放弃前往台湾――母亲早逝,把他养大的祖母成为他最大的牵挂。他对负责撤离的军官说:“我要和亲人在一起……”   从广州回成都,走到湖南的时候,遇到了解放军,苏子良等国民政府旧军人就地起义,加入解放军。但随即召开的全民斗争大会,让他们“心里凉到底”,“是不是要这个样子斗争我们啊?”   在拿到一个解放证后,苏子良利用自己的开车技术,一边帮人开车,一边回家。1950年初回到家后,成都已经解放。没待3个月,“政府招汽车兵,说是要接一批新车,动员老兵前去”。   就这样,1950年4月,26岁的苏子良再次为国应征入伍。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次征召是为了抗美援朝。苏子良回忆,直到部队到了河北,才知道要当抗美援朝预备队。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25日,抗美援朝战争揭开序幕。第二年3月,苏子良所在的60军渡过鸭绿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和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不同,作为一名参加过二战的老兵,苏子良纠结无比――开汽车是美国人教他的,在印度乃至后来多年的美国军援,让他对美军印象很好。   “美国人把士兵性命看得重――我们开车,抛锚了,他们就让换一辆开;碰坏了,也不会被打屁股、罚禁闭;丢个枪啥的,更不会被骂;他们的俘虏回国,还可以投票选总统……”   在朝鲜的那段日子,苏子良常思考一个问题:战争真的有正义一方吗?那些曾经给予中国巨大帮助的美国人,现在成了“侵略者”,昔日的盟友成了敌人――这一方面让他感到迷惘,知恩图报的中国传统,又让他有一种负罪感。   作为军人,军令如山,纠结只能放在心底,参加过国民党军队的经历,让他处处低人一等,他只能勤勤恳恳地开车,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幸好抗美援朝这场战争,让苏子良获得了一个不褪色的护身符,在后来多年绵绵不绝的政治运动中免受批斗劳教之苦。这让他唏嘘至今。   被改变的人生   1954年,苏子良归国退役,转业到成都市运输公司第九分公司当司机。   在老人保存至今的“回乡转业建设情况登记表”中,履历一栏写道:“20岁(参加)伪远征军教二团;21岁(参加)伪驻印军工兵十团……”   基于这种国共分界的逻辑,在苏子良所在的运输公司,与他一同参加抗日的两位老战友,同是国民党旧军人,在解放后大大小小的各项运动中,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如跪板凳、戴高帽、游街。   廖俊义的情况更糟一些。   由于抗战胜利后进入了国民党情报系统,1953年,他被有关部门清算,锒铛入狱,直至1976年被特赦――“也没有说什么罪名,只有两个文件,第一个上写着绝密不给我看,第二个是服刑10年的执行书,其他什么都没有……”   由于抗美援朝,还立了三等功,苏子良免受了批斗之苦,然而想得到重用,那是万万不能。他的孩子只能子承父业,后来下岗待业。最初的那几年,孩子们都对他有意见,人到中年之后,也都慢慢理解了他――这或许就是命,谁让父亲年轻时那么热心为国参军呢!   叶光文也受到了冲击,尽管他早在1948年就从副营长的位置上退役成为一名书贩――“文革”中,他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吃尽了苦头。   几十年后,一些人鼓动老人参加黄埔同学会,他拒绝了。理由之一是,同样是黄埔军校出身,一些人成了共产党高级干部,一些人成了国民党高级干部,而为何一些人却因为这段经历,成了“历史反革命”呢?   抗战,成为了老兵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在意识形态的高压之下,没人敢去谈论和日军的浴血拼杀,更遑论政府能给予一些救济与帮助。到了后来,很多老兵的子女都不清楚自己父辈曾经参与了抗战。   然而,因战争而改变的人生已然无法复盘――“你想想看,毛泽东曾经的亲密战友刘少奇都死得那么惨,比较起来,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苏子良说,年轻的时候,总是热心为了国家,从来也没去想到后面这些结果。   在苏看来,抗战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更大一些――他的名片上印着:“中国印缅远征军老兵苏子良”,名片的背面写道:我们奋勇杀敌,击败了日本侵略者,那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荣誉!抗美援朝的那段经历,却被老人忽略了。   (摘自《老年文汇报》)B⑦
范文六:“邀请国共老兵共同参加阅兵,这是抗战老兵们的共同期盼!”92岁的原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志廉说。回忆起70多年前的浴血抗战,张志廉百感交集。1937年7月,为挽救华北危局,八路军进驻晋察冀。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年仅14岁的山西少年张志廉义愤填膺,毅然参加了八路军,融入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滚滚洪流。入伍后,张志廉在八路军总部通信营担任勤务员,后任晋察冀军区电台报务兵。“每一次收发电报、传递作战命令,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前线战友奋勇杀敌的场景。”在亲历的战斗中,张志廉最自豪的是黄土岭战斗。1939年,日军调集两万余人,对晋察冀军区进行冬季大扫荡。八路军巧妙设伏,成功歼灭日军数百人,击毙被称为“名将之花”的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日本报纸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日本鬼子非常骄狂,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八路军用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告诉他们,这是痴心妄想!”谈起日本侵略者,张志廉面容凝重,声音有些颤抖。他说,日军在中华大地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一历史不容篡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战胜利。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铭记。“国家举行这次阅兵非常必要。”张志廉说,只有经历过战争,才会倍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他期待这次阅兵能展现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以及维护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此次阅兵,首次安排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作为一名曾经的国民党抗战老兵,89岁的卢彩文老人感到非常欣慰。“我感到很荣幸,可以说是很久以前就盼望着能有这一天!”他说,将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阅兵方队是高瞻远瞩、尊重历史的决定,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宽广胸怀。1942年云南腾冲沦陷,年仅16岁的卢彩文不愿做亡国奴,报考了黄埔十九期的滇西战士干部训练团,踏上投笔从戎的道路。毕业后他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从事情报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的战役,多次出生入死,艰险备尝。“壮志竟克酬名在旂常功在华夏,英灵终不泯下为河岳上为日星”,这是腾冲国殇墓园忠烈祠中的一幅挽联。卢彩文说,40多万中国远征军将士前仆后继,经历高山峡谷,森林泥沼,渡怒水,登绝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以伤亡20多万人的代价,终于把日寇从缅北和滇西驱逐出去,这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誓死不屈的宝贵精神。近年来,国家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加大了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社会保障力度,还在全国多地修建了纪念抗战正面战场的纪念馆。今年8月,国家又向符合条件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每人发放5000元慰问金。卢彩文说,这些措施对许多老兵的心理都是莫大的安慰。“国家、老百姓、媒体没有忘记我们,我很感动。”“国共联手抗日,全民族团结一心,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阅兵仪式上,安排国共老战士共同接受检阅,这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国家统一的呼唤。” 卢彩文期待着阅兵日快点到来。“邀请国共老兵共同参加阅兵,这是抗战老兵们的共同期盼!”92岁的原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志廉说。回忆起70多年前的浴血抗战,张志廉百感交集。1937年7月,为挽救华北危局,八路军进驻晋察冀。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年仅14岁的山西少年张志廉义愤填膺,毅然参加了八路军,融入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滚滚洪流。入伍后,张志廉在八路军总部通信营担任勤务员,后任晋察冀军区电台报务兵。“每一次收发电报、传递作战命令,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前线战友奋勇杀敌的场景。”在亲历的战斗中,张志廉最自豪的是黄土岭战斗。1939年,日军调集两万余人,对晋察冀军区进行冬季大扫荡。八路军巧妙设伏,成功歼灭日军数百人,击毙被称为“名将之花”的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日本报纸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日本鬼子非常骄狂,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八路军用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告诉他们,这是痴心妄想!”谈起日本侵略者,张志廉面容凝重,声音有些颤抖。他说,日军在中华大地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一历史不容篡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战胜利。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铭记。“国家举行这次阅兵非常必要。”张志廉说,只有经历过战争,才会倍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他期待这次阅兵能展现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以及维护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此次阅兵,首次安排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作为一名曾经的国民党抗战老兵,89岁的卢彩文老人感到非常欣慰。“我感到很荣幸,可以说是很久以前就盼望着能有这一天!”他说,将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阅兵方队是高瞻远瞩、尊重历史的决定,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宽广胸怀。1942年云南腾冲沦陷,年仅16岁的卢彩文不愿做亡国奴,报考了黄埔十九期的滇西战士干部训练团,踏上投笔从戎的道路。毕业后他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从事情报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的战役,多次出生入死,艰险备尝。“壮志竟克酬名在旂常功在华夏,英灵终不泯下为河岳上为日星”,这是腾冲国殇墓园忠烈祠中的一幅挽联。卢彩文说,40多万中国远征军将士前仆后继,经历高山峡谷,森林泥沼,渡怒水,登绝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以伤亡20多万人的代价,终于把日寇从缅北和滇西驱逐出去,这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誓死不屈的宝贵精神。近年来,国家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加大了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社会保障力度,还在全国多地修建了纪念抗战正面战场的纪念馆。今年8月,国家又向符合条件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每人发放5000元慰问金。卢彩文说,这些措施对许多老兵的心理都是莫大的安慰。“国家、老百姓、媒体没有忘记我们,我很感动。”“国共联手抗日,全民族团结一心,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阅兵仪式上,安排国共老战士共同接受检阅,这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国家统一的呼唤。” 卢彩文期待着阅兵日快点到来。
范文七:为英雄立传——追寻抗日战争中湖南战场国民党老兵的英雄之路项目策划纲要(初案)策划人:何漂二0一一年七月前言当我们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幸福生活时,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曾经为今日之幸福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当我们迈步走在盛世今朝的康庄大道上,我们是否又知道承载盛世的这条路下埋着多少忠骨;什么是英雄?是为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们,是为社会进步而奔走呼号、敢为人先的先驱们,是为浩然正气而驱除邪恶、大义凛然的义士们。英雄是高举在历史永不退色的旗帜,英雄是竖立在人民心中的伟岸丰碑。难忘抗日战争,难忘民族史诗,随着岁月变迁,历史的诸多原因造成了时代许多缺憾,有一部分抗战英雄可以在新社会的光荣榜上名垂青史,但是还有许许多多被遗忘的抗战英雄,他们有的已经成了烈士,与日月同在,有的还留存在人世间。那些尚活于世的昔日英雄,他们的血泪,早已凝固在岁月斑驳的记忆,再回首,犹记英雄血泪,当人间遍开自由幸福之花,他们成了大地余魂!一、项目启动的历史背景1、历史应该不忘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贡献。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它对抗战乃至二战亚太战场的最终胜利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是不容动摇和否定的。具体作用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为沿海沿江工业、高校的内迁熹得了时间;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回首过去,烽烟犹记,在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国民政府几乎动用全部军事力量对日作战,先后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打了许多硬仗。如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简直是以“血肉之躯来填人敌人的火海。每小时死亡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由于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使日军遭到自“日俄战争以后从未有过的巨大损失”。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日军遭到自新式陆军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惨败,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民族精神,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对形成强大的、一致抗日的高潮和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战役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激于民族的义愤和强烈的爱国心,与日军顽强拼搏,涌现出众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为国捐躯者,不仅有一般士卒和下层官佐,而且有高级将领。这些众多为国牺牲的将士,以自己的鲜血洗刷了旧日的民族耻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也唤起了国际的同情和援助。总之,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本国力,延缓了日军进攻,为中国抗战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使抗战由防御进人相持直到反攻,从而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忽视这段历史是不公允的也是不负责任的2、湖南战场对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湖南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特殊而重要的。中日之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却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成为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设在湘西芷江,全国最强大的战略集团——第九战区的50万大军以湖南为根据地。因为日军中国派遣军主力在武汉地区,仍然掌握着战略主动权,湖南战区的任务极其艰巨:防备日军南下广东,东南方向兼顾江西战场,西南方向防备日军攻入贵州进军大后方,此外还要与第六战区协防日军向西沿长江航道入川。整个抗战期间,双方共计投入20万以上兵力参战的大规模会战打了二十多次,第九战区基本独立进行的达8次之多,而在湖南境内就有6次,四胜一平一负。经历战事之多,战绩之盛,为全国各省区所仅见。四大战役更是震惊中外,成为抗日战争历史上著名战役。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都是名标史册的大战役,且日军是在湘西芷江向中国投降的,因此,湖南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特殊而重要的。3、国民党抗战勇士的感人故事每一次战役都是血与泪的传奇,每一个英雄都曾经生与死的决斗,每一个勇士故事的背后又是千万个念头、矛盾、思绪、斗争、挣扎。虽然战争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不忘历史才能更加珍惜今天、拥抱未来。很多发生在当年战场鲜为人知的故事,很多在硝烟中弥散的细节,很多被历史长河冲淡的记忆,如果将这些记录整理,是那样的让人思议,是那样的让人感悟,是那样的让人折服。老兵的故事,就是时代定格在某个特殊时期的真实历史,这些故事,构成了未来人们审视真相的档案和史据。4、纪念中华民国100年纪念2012年是民国100年纪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纪念年份,我们提前启动工程,争取2012年完成基础性任务和使命,做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对死去的英雄最好的祭奠,是对存活的英雄最好的安抚。二、策划主题大地余魂·英雄史诗(“大地”象征历史和民族,“余魂”说明这些老战士是从战场的腥风血雨中存活下来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是这个民族的英雄史诗)三、策划原则1、民间性坚持民间自发的原则进行此次十分有意义的历史工程,对于未来史学家评定具有客观公正的效果,不带有任何官方意志,能确保记录历史的客观性和公众性。2、历史性历史性要求我们开展此项工程应该要有历史使命感和历史深度。3、公益性此项工程是一项公益活动,不带有盈利性色彩和商业性用途,是基于部分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家自发出资来完成的历史性公益工程。4、流传性此项工程所有的成果应该对未来负责,在未来可以做到有价值的传承,是一次档案整理和历史记录工作过程。四、策划目的与意义1、追寻历史足迹,通过抗战时期国民党目前尚存老兵口述历史,将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记录、整理、保存,作为重要的史料和档案。2、回首抗战国民党遗老的战绩,抚慰抗战国民党遗老的心灵,通过慰问、走访、记录等形式来安抚老战士、留下他们在过去战争历史现场的真相。3、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逝去的英雄。4、将资料保存,并用文化形式得以传播,使之教会后人不忘历史真相,客观评价历史。5、很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民党老兵尚存不多,他们很多都已迈入耄耋之年,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批人会越来越少,因此,这项工程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启动该工程,是抢占历史的先机。6、通过民间自发组织承担这一历史责任,是赞助者为历史做出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辛劳立功的事情。五、策划亮点1、背后的故事,战场的细节,曾经的血泪,逝去的硝烟,都已经鲜为人知,挖掘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口述历史,亲身经历,倍感亲切真实,是一类非常有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传播价值的选题。3、还原真相,再现历史,广泛吸引注意力,尤其是能够引起目前在省外、港澳台、海外的国民党遗老及其后人的关注视线,引发共鸣,投身此项目,湖南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4、以湖南为地域范围,以长沙、常德、衡阳、湘西四大战役为大背景,具有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研究出来的成果具有很大的档案保存作用。5、追寻足迹,体现过程,从足迹中整理档案,开展此项工程的过程也将一并载入史册,参与此项目工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6、挖掘一部鲜活的湖南国民党抗战史;整理一部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创作一部国民党重多遗老的血泪史诗。六、策划内容1、慰问曾经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国民党遗留老兵。2、视频、文字记录国民党老兵的口述历史。3、出版一部大型纪实报告文学作品。4、创作一部浩瀚激荡的长篇历史小说。5、制作一本人物传奇式的纪录片6、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国民党遗留老兵制作纪念勋章、选择湖南具有抗战纪念意义的地方为他们立碑、并在湖南具有抗战重大纪念意义的地方铺设一条“英雄之路”,英雄之路将这些老兵的脚印和故事留下,类似于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七、组织机构成立“为英雄立传——追寻抗日战争中湖南战场国民党老兵的英雄之路” 项目工程组织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为项目与全面工作的领导、组织与执行监管机构,负责领导项目工作的一切事物,由出资方和主要执行人员组成。秘书处组委会聘任相关具有资质的人员组成,为项目工作总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财务与资金管理、人员调配与安排、工作进度安排与协调、日常事务处理与公共关系的处理、相关部门的对接以及宣传推广工作等。联络组负责联络老兵。慰问组负责拜访老兵,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记录组负责采访报道、记录详情和写作、策划。八、工作人员配置1、配置职务秘书长:1人(主持秘书处工作)副秘书长:3人(协助秘书长分管财务、常务、人员管理工作)联络组:3人慰问组:2人记录组:7人2、人员要求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专业的工作水平、有过项目运作经验等3、人员待遇说明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决定。4、人员配置原则专业专职,工作常态化5、人员招聘办法从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社会从事文化工作等人员中选聘。九、资金来源及其管理所有的资金均为赞助和募集所得,由组委会选举的秘书处保管和支配,要求独立的账号、建立单独的账本、其会计和出纳分别由两人兼任。十、工作总体流程第一阶段1、组建团队,确定任务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2、资金到位。3、联络老兵,整理信息。第二阶段各组按照方案和计划开展慰问与记录工作第三阶段整理与创作十一、基础设备配置1、办公室一间,用于日常管理服务配套。2、摄像机2台、录音笔2支、笔记本电脑2台等记录工具。十二、影响预测1、成果成为历史永久性档案,流传久远、价值不菲。2、出资人、参与者为历史做出贡献成为未来研究者的研究对象。3、引发国内外与该历史与事迹有关人员以及全社会的关注。4、成果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范文八:70多年前,国难当头之际,他们入伍参军,抗击侵略者。抗战胜利后,他们散落在云南各处,湮没于各种宏大叙事中。如今,他们中在世的人,差不多都已经90岁以上了,回忆缠绕着难以明了的细节。他们是云南的抗战老兵。今天,有一个“老兵家书”拍摄团队正在“抢救”老兵记忆,希望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家书的形式留给他们的家人。      日,覃忠武驾驶他的“海马”来到大理宾川,在力角镇小海良村转悠,找一个路人问路,意外地发现这个路人恰好是他要找的抗战老兵冯学海的孙子。   1953年,流落在云南的国军士兵、四川渠县万寿乡冯家村人冯学海,是怎么在这个村子里落脚的故事,已经没人能够说清楚了。那个时候,哪个家庭会让一个国军老兵当上门女婿呢?没有疑问的是冯学海17岁当兵,随部队开赴贵州、云南。1942年5月日军入侵滇西,冯学海被编入滇康缅游击队,在片马地区打游击,因“打摆子”(疟疾)脱离部队。   现年94岁的冯学海也许认为这段历史已经远去,他当时并不知道,身边比比皆是的“打摆子”病情已经严重到宋子文需要亲自向蒋委员长汇报,而最高当局觉得几万粒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还是得等到紧急情况时再下拨为好。美国《时代》记者白修德(Theodore White)仔细记录了这段历史,1988年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白修德的《中国的惊雷》,书里描述了当时的境况:   “进入军队,通常就是一种死刑――死在路上,死在征兵过程中,死在野蛮的新兵训练处及长途行军中的人,要比进入军中后死的人还多。”   “受训之后还活着的壮丁到达前线军中,其境遇比被征时也好不了多少,因为中国军队是在战场上慢慢饿死的。”   “夏尽秋来的时候,士兵们在广西带着疟菌而死去,烂掉。”“受疟疾之害最深的部队,是驻在怒江山峡间的部队。”   “阻挡日军从缅甸入华的七千人部队,三星期后能够站起来的只有四千人。而治疗奎宁的药品在仓库中以备紧急时使用。”   患病的冯学海出人意料地存活下来,70多年后在自己的院子里大声喊着口令,打一套可能是长拳与猴拳结合的拳术。他后背挺得笔直,与日常生活中佝偻的身躯完全不像。他已经不介意当年患病时军队不提供药物,并最终抛弃了他。   他记得自己就是在怒江边阻止日军的部队,惠通桥被炸掉后把日军阻挡在怒江西岸,否则昆明以及大西南将危在旦夕。   老兵大多晚景凄凉,腾冲的女兵张炳芝在“文革”中甚至被公路养护段职工张奎达等人吊打。冯学海则安然无事地活在善良的小海良村里,一直活到现在。他愤愤不平的是划阶级成分时,当地人不相信他,居然到他老家去调查他的底细。“最难的是接近老兵的内心”现年94岁的冯学海1942年被编入滇康缅游击队,在片马地区打游击。   覃忠武是“老兵家书”拍摄计划的负责人。在漫长的云南山区公路中,谈到目前涌现的假老兵,覃忠武觉得不值一提。“我2005年就采访过30个老兵,大部分在云南跟缅甸。”作为一个有“老兵情结”的人,面对假老兵的子女从网上拼凑出来的低质量信息,分辨出来不是件难事。更何况这个团队里还有历史顾问段国庆。   “最难的是接近老兵的内心。”覃忠武说,“我的办法是抓住老兵的手,感受他的体温,需要的时候,我尽量去握手。”   加上摄影师邓伯超,这个团队基本上能听懂云贵川方言与海南话,但老兵衰弱听力、含糊口音与特别的口头禅,交流起来并不通畅。   握手在冯学海那里是有效的,但对清晰有效的畅通交流覃忠武并不抱太大希望。老兵思路跨越七八十年与大半个中国,回忆缠绕着难以明了的细节,不过覃忠武适应过来了,他的想法变得非常简单:“我觉得口述抗战史就不需要我们这种民间机构来凑热闹了。”老兵的年龄大多已经90岁以上,现在让在躲躲藏藏中隐埋了70多年的老兵再去回忆很多历史细节已经不现实,况且他们的讲述很多已经无法考证。   “老兵家书”称为“家书”而不是“口述史”,是想把老兵的故事留给他们的家人。摄制组的拍摄、采访、寄送DVD,一般都会改变老兵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乡下。   双机位,高清摄像机,纪录片获过奖的摄影师邓伯超,出来的片子的确要比一些电视台色彩浑浊、人物呆滞的专题片效果要好。   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埋藏的一颗种子在这个时候突然发芽了。我看到周鸿?t在招募志愿者来写老兵,我就给他发封邮件说,光写不好,还是要拍。他没有给我回复。但我就很想做这件事情,就众筹嘛。”覃忠武说。   在“腾讯公益”立项之后,经过朋友圈的转发,陌生人与熟人捐的钱各占一半,总的数目在127500元,计划拍摄36个老兵。   开始的想法是还原老兵的真实生活,“吃什么、每年发几套军装、发几双鞋、胶鞋还是布鞋还是草鞋、草鞋用什么材料编、是不是要自己动手编;为什么参军、用什么武器、发几颗子弹、回族士兵在部队里有没有自己的食堂;在部队里唱什么歌、国军的政工工作如何;国军的纪律、如何处治逃兵、如何救护伤员……”   但还原这些细节非常困难。   无论问什么,冯学海都会再次说回自己兄弟姐妹的姓名。谈到战役,他也会时不时再次提到自己的长官姓名:“我的部队叫滇康缅游击队,我的长官叫谢晋生,是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直属部队,总司令是宋希濂……”   三个多小时里,这些片段会重复五遍以上。也许,在某些无法记录的时代里,老人就是熟念这些名词熬过来的。
  最激烈的战斗?“用刺刀挑起军帽举起,就会遭到日军的扫射。”   抓壮丁、新兵训练、“打摆子”……更多的事情无法记清了,每每一个细节经过覃忠武大声核实多次后,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老人又记错了。覃忠武慢慢摇头,继续问下一个问题。给每位老兵发三百元钱现年94岁的黄泽行在1938年自愿参军,随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1942年撤退到云南。   在云南祥云县,原籍广东惠阳县的黄泽行老人已经94岁了。在他面对摄像机讲述往事的时候,老伴俞朝英慢慢递给他纸巾、巧克力和茶,当黄老回忆往事潸然泪下,老伴陪在一旁哽咽。   1938年,日军从大亚湾登陆攻占家乡后,黄老流浪到韶关,自愿参军,被编入国军第六军55师补充团3营任文书。随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1942年撤退到云南。在楚雄州当守仓库兵时被怀疑是共产党地下党员,被抓去坐牢。保释出狱后请假脱离了部队,跑到祥云做小百货生意,1949年之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受到牵连。   黄老的回忆和其他人不一样,虽然也谈到那些战役,谈部队不断的改编,谈到炸惠通桥,但没有详细和生动的细节。   黄老记得自己的家庭地址在惠阳市北门横街牌坊下,几十年来他不停写信回去,没有任何回音。等到“政策变好”,他们全家四口人“在1979年坐飞机回到惠阳”,才和家人团聚。覃忠武经过反复核对细节,发现时间应该是1997年。1979年他们家是买不起四张飞机票的。   回到家,才得知老母亲已经去世几年了。回忆至此,老泪纵横。苦难串成的记忆里,他读过私塾,会木工,卖百货……   “黄老到底是不是地下党员?”覃忠武问。   “要真是地下党就好啦!”俞朝英长叹一声。   家里有一个佛堂,老人每天上两次香。记者发现老兵家里往往有佛教印记,也许他们的人生需要一种更超脱的解释。   80后的邓伯超说:“你很难进入老兵心里。其实我把我们这种拍摄方法叫做观光式记录,一直是路过,记下来。虽然拍了,但不是他内心里面的东西。取得信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你一旦进入他的心里过程之后,当他真正把他内心的东西给你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的摄像机就像变成一把枪一样,你在掠夺别人的东西,你会觉得很残忍。”   覃忠武意识到历史以前亏欠过老兵,现在我们也许还在索取老兵的记忆,他想尽量为老兵做一点事情。摄制团队加上记者一共四人,吃饭100元左右,住宿尽量不住城里,一般住镇上或公路边,都是每间房一百元以下。“有WIFI有热水,条件非常好。”覃忠武说。除了给每位老兵发三百元钱,他还想为老兵实现一个“心愿”。   “有的老兵的心愿是国家强大,这个我帮不了多大忙。”   老兵的人生千差万别,但对墓地的关心是一样的。云南人段国庆关注老兵10年多了,在和老兵沟通的过程中熟悉老兵的词汇,比如他们口里的“老屋”指的就是墓地。   “为什么一直做这些事?一万个人问过我。其实我也说不清楚。”段国庆说。老兵走得很快,最快的,是段国庆寻访到一个老兵之后三天就听到老兵去世的消息。   “每当告别老兵的时候,感受很难说出来。就是希望下次去还能见到他。”   一个老兵的房屋垮了,刚好一个著名的老兵公益组织在募集资金,他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公益组织说钱要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我就不明白了,还能有什么比为老兵修房子更重要的事?”段国庆说。   俞朝英送摄制组出来,再三要求摄制组留下来吃饭。夜色中的祥云县步行街人流如织,老两口留给儿子的钟表铺子就在街上,生意不错。俞朝英细细诉说她和老伴的晚年,“儿子说他受了苦,现在让他享福。牛奶、核桃粉随便喝。”   七个儿女个个好,“有出息,听话。”有的在昆明任局长。惠阳来的亲戚住在别墅里,一家人坐了三桌。上世纪80年代初买下的铺子现在都值100万了。   记者问,黄泽行七十多年来,反复入狱,为什么没有想过离开他。   “他人很好的,从来没有那样的想法。”   俞家的老房子、铺子相距一百多米,应该是祥云有根有底的大家庭。七十年来俞家过得不太安稳,但现在这个大家庭重新焕发了活力。藏在墙里六十年的老照片日,中国驻印军独立兵第一团的士兵,从美国野战医院经过。   89岁人类学者杨毓骧,在昆明的书房里将新书的大样拿给我们看。他讲自己的先祖是契丹人,随蒙古大军来到云南。据相关文献记载,云南保山的契丹后裔有不少。   杨毓骧出身富裕家庭,抗战爆发时在保山中学读书。“1939年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运送物质到昆明,1941年我初三,亲眼见到远征军出征。”   日,保山青年庆祝五四运动,日机飞临保山,老百姓还以为是美国飞机,直到炸弹下来才知道是日机。日军两次轰炸造成万余人伤亡。“早上九点飞来,历历在目。三百学生的保山华侨中学被炸死一百多人。当时保山城一片焦土,尸横遍野。”   “我亲眼看到,我们远征军失利的时候,很多士兵和海外归侨,沿途被炸死炸伤,整个城市一片火海,被摧毁了。牺牲了一万多人。”   目睹惨况的杨毓骧自愿参军,成为中国驻印军总部暂汽一团一营二连的下士驾驶兵。杨毓骧以学者的严谨,缓缓讲述,细节精确得仿佛是历史巨片的解说词:
  “我与其他五百多人,在黑夜中的巫家坝等待着。我们明白自己将飞越驼峰航线,去缅甸接受盟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训练。我们的心情很激动,整个昆明城静悄悄的,锁紧的民房中也有几盏灯火。天色慢慢发白,巫家坝机场上的美军运输机很清楚了。”   500人登上10架飞机,运输机绕着昆明飞了三圈,向西飞去。经过太子雪山的时候,杨毓骧看到地上闪闪发光的飞机残片。   落地后烧掉中国服装,经过沐浴,换上英军的咔叽布军服,还领了内衣内裤、毛袜、胶鞋、毛绑腿、军帽。从那一刻起,杨毓骧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是的清一色的“盟军”了。   “老团长简立毕业于金陵大学,在美国接受过军事训练,戴眼镜,讲一口流利英语,非常文雅,非常民主。很好。”   “500人非常讲究,我们自己组织MP(military police,宪兵),维持军纪。”这支部队在去印度途中军纪严明,当时国际新闻界有报道。   驻印军仗打得非常好。号称“常胜师团”的日军18师团(这支部队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在与驻印军作战中,人员几乎被换过一遍。   在湖南衡阳驻扎时,一身英军装备的杨毓骧引起一位已投降、准备回国、名叫清水镰男的日军士兵的注意,“清水的汉语很流利,人也长得很帅。”两人攀谈起来,当他得知杨毓骧是驻印军后,肃然起敬,承认尖锐的18师团“被你们全部歼灭。远征军啊,国际上最好、最狠、最厉害的。”清水接着说了一句话:“二十年后我还会回来。”   杨毓骧当时一愣,很快就回答:“我会欢迎你们回来。”   “我们两个人讲的都是双关语,”年迈的人类学者杨毓骧说,“如果他和平地来,我就和平地欢迎;如果他来侵略,我会用老办法欢迎他。”   “我永远都记得,他的名字和他的话。”   杨毓骧双手捏着一张照片给我们看,这是他身着英军军服与战友倪寅、张嘉龙的合影。这张原先他也有,后来在特殊年代被销毁了。张嘉龙的弟弟把照片藏到老家的墙缝内,60年后才取出。张嘉龙去世后,老伴将这张珍贵的照片送给了杨毓骧,如获至宝的杨老让儿子将照片翻拍后存在资料袋里,上面仔细写下“生死战友情”几个字。“商业是最大的公益”覃忠武介绍,老兵的差异很大,有文化的往往是自愿参军,没有文化的往往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抓壮丁。他觉得20世纪初的中国,征兵状况与杜甫笔下的唐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现年89岁人类学者杨毓骧1942年自愿参军,成为中国驻印军总部暂汽一团一营二连的下士驾驶兵。   电影《抓壮丁》其实涉及的仅是部分区域的情况,在白修德的笔下,征兵有更全面的描述,“中国有征兵制,征兵的方法是最简单和最无情的。中国的征兵毫无编号、体格检查或合法免役等办法。重庆政府决定要多少人之后,就指令每省应出人数,各省再指令各县各乡,于是就开始征召。在某些区域内,征兵比较诚实点,但整个而言,办理征兵之贪污腐化,不可以言语形容……最后被抓住当兵的人,往往是最无法离家的人。一区内壮丁拉光之后,就绑走过路人,或从有组织的壮丁贩子里购买壮丁以充数。”   覃忠武最为关注的是少数民族老兵,他们中的有些人要从偏僻的大山里走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路,才能到目的地。所以他和段国庆尽量选择更多的少数民族老兵。采访过程中,他们寻访的傈僳族老兵李万春刚刚通过了认证。另一个傈僳族老兵李三宝住在云南迪庆自治州维西县,那里快接近西藏了,70多年前他参军的时候还不知道蒋介石,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云南主席是龙云。   留在云南的老兵很多是脱离部队,因为没钱,或不认识路,终生留在了这里。覃忠武回忆,广东鹤山老兵周德黎23岁被抓壮丁到云南打仗,在光复腾冲的战斗中被炮弹削掉了几个手指,受伤后养好伤就在这边脱离部队了。部队撤走后他就到处打零工,想赚笔费用回广东。走了100多公里后,人家告诉他广东还很远,他就死了这条心在这边落户。   报道发表后,“深圳的有家公司就赞助他回去,我们帮他找到了老家。60多年没联系。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就嚎啕大哭……”   “我做了这件事后,感觉自己也发生了变化。”覃忠武说。   段国庆郑重地说自己的工作不是为了传播仇恨,在他看来战争没有胜败,即使是胜利的一方,牺牲士兵家庭的苦难也不是光荣可以弥补的。   在“老兵家书”的微信公号上,覃忠武逐步更新工作进展,准备向“腾讯公益”报账。   “我们这个公益项目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要把它变成一个会赚钱的东西。别人对公益的理解是公益不赚钱。但我觉得这想法不对,哈耶克说过,商业是最大的公益。你这个东西能产生效益就说明它受社会欢迎,它有生命力。我们不会从这个项目中克扣、贪污,这个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把这个事情做好了,通过其他项目能挣到钱你就能持续发展。”   覃忠武将这个项目看做是他事业的第一步,视频录完之后看能否通过电视台播放、举办展览,扩大团队的影响,接到更多的商业视频项目,盈利后,回过头来进一步做公益。
范文九:看望抗战老兵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拜访抗战老兵重温峥嵘历史二、活动目的 1.通过慰问抗战老兵,聆听革命历史,使成员感悟抗战年代的峥嵘岁月,培养爱国主义情怀。2.增强学生会成员自身的沟通能力。3.以学生会为媒介向学校全体师生宣传爱国精神,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历史文化。4.对抗战老兵现在的生活进行了解,通过他们的经历让我学习老兵百折不挠的精神。三、活动时间日上午(尽早看望,代表对老兵的尊重)四、活动人员 1.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包括学生会,义工联,社联)2.总数控制在30人左右五、活动地点(地点不确定)六、活动主要内容1. 慰问老兵并赠送礼物(月饼以及水果),送上节日的祝福(可以自己写些看望贺卡)。2.参加人员可在手机里下载一些相关的抗战电影或者纪录片,和老兵们边看边聊。听他们讲讲过去的真人真事自己的经历,重温历史,也让自己身临其境,学习和感受。3.在谈论抗战事迹之余,也可以和老兵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拉近与老兵的距离,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让老兵深刻感受我们此次的目的。七、活动宣传 1. 在活动结束后,由宣传部写出活动的过程,感想。(发在校园网上,让更多人了解)2.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将本次活动的大概过程还有感想,意义交给广播站,让他们读出来,读给全校师生。八、活动注意点
1. 因为老兵的年纪都有些大了,身体不太硬朗。在活动中要考虑一下老兵的感受,多搀扶一下他们,多注意老兵的身体,一切为老兵着想,千万注意不能让老兵有任何摔倒,磕碰。2.在活动中,不要死板僵硬,可以边聊边切水果给老兵吃,多一些互动,调动气氛。九、活动经费校学生会实践部
范文十:1943年秋天,在中国华北某地,几名日本侵略军士兵拎着抢来的鸡正向炮楼走去。突然天空中响起炮弹下落的呼啸声,日军士兵吓得立即扔掉手中的东西就地卧倒。落地的炮弹炸伤了一人,他抱着腿哭爹喊娘地叫了起来,炸伤他的炮弹是由八路军的一门20式迫击炮发射的。   法国来的迫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残酷的壕沟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挖壕对峙让迫击炮有了用武之地。为了有效打击对面战壕里的敌人,各国都开始积极研制迫击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国发明家斯托克斯在1915年研制的81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可以分为3部分,便于携带和作战,已经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结构特点。   法国设计师布朗德在1927年对斯托克斯迫击炮进行改进,他以缓冲结构替代了原有的炮身与炮架的刚性连接,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迫击炮的性能。布朗德的设计成为著名的Mle27型迫击炮,这种性能优异的武器不仅装备法军,还出口到意大利、希腊和中国。1931年,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厂开始仿制布朗德Mle27型迫击炮,设计师将原来的81毫米口径扩大至82毫米。由于1931年正是中华民国20年,于是这种迫击炮被命名为20式迫击炮。   结构简单火力猛   20式迫击炮全长1.3米、重69千克,高低射界45度至60度,方向射界18度,可以分为3个部分:炮管、底座和脚架,其中炮管用于战斗,底座和脚架用于固定迫击炮体和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   作为一种曲射火炮,迫击炮的结构和发射原理与我们常见的榴弹炮、加农炮都不同。迫击炮是从炮口装填炮弹,炮手将炮弹从炮口放入,炮弹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并撞击炮弹底部的撞针,从而点燃炮弹尾部的药管并随之引燃附加药包,药包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形成很大的膛内压力,将炮弹推向空中。由于炮管中没有刻膛线,炮弹飞出后并不是旋转飞行的,为了保证其稳定性,炮弹底部加有尾翼结构。   20式迫击炮的重量能达69千克,这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体重,使用上需要包括指挥官、射手和副射手3人组成的战斗小组。战斗时,指挥官负责观察目标,测算距离并下达命令;射手负责瞄准和装弹;副射手负责运输弹药。当行军时,20式迫击炮可以拆分为3个部分,由迫击炮小组的3人肩扛。   20式迫击炮能够发射3.8千克的榴弹和4千克的黄磷弹,炮口初速196米/秒,射程在米之间。由于炮弹的重量较轻,士兵们能够更快地装填弹药,使每分钟的炮弹发射达到20~30发。   榴弹炮   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野战炮。   加农炮   是指炮管较长,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可直瞄射击,常用于前敌部队的攻坚战中。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也属加农炮类型。   抗战神炮杀敌多   由于当时的工业落后,迫击炮便成为中国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够大量生产的“重武器”。20式迫击炮在1935年开始正式量产,第一年的产量达到180门,炮弹约1.5万发。年,20式迫击炮的产量达到了11211门,其成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要压制武器。   由于迫击炮能够隔山打牛一般击中障碍物后面的敌人,老百姓也称其为“吊炮”。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手中的20式迫击炮和炮弹的数量都很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八路军的迫击炮射手们勤学苦练,不断提高射击精度,出现了一大批“神炮手”,在黄土岭战役中以4发炮弹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李二喜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实战过程中,八路军还将迫击炮平射使用,专门攻打日军的炮楼和堡垒等目标。据统计,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日军中有大约60%是被迫击炮杀伤的。   自研迫击炮
日出现在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05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   新中国建立之后,解放军逐渐告别了手里装备的各国生产的不同口径型号的迫击炮,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迫击炮开始装备部队。今天,解放军装备的迫击炮主要包括我们自行研制的60毫米、82毫米、100毫米、120毫米及160毫米这五大系列。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现在解放军装备的迫击炮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位于世界前列水平。   在技术飞速进步、武器不断革新的今天,迫击炮却像个“老古董”保持其诞生时的基本模样。作为最有效的近战压制兵器之一,迫击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继续活跃于各国的军队中,它们的曲射传奇远没有结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