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上文子的发现有什么重要社会地位有多重要

这件事情不怪孔子也合理合法,但是确实违背了周礼

事实上,孔子私校早期的招生情况很不理想在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平民阶层譬如颜繇、子路等等。直到后来孟孙家的南宫敬叔来投学才为学校撑起了一点面子,学生的层次也才开始提升到士一级

所以,孔子并不是天生就遵从和推崇鼓吹周礼的相反,年轻的时候他还有些藐视周礼因此,孔子正式成为儒家是在他办了私校之后也就是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了。

子在齊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第三次违背周礼是孔子结婚。按照周礼同姓不婚,也就是同姓之间不能结婚鈳是孔家是宋国移民,宋国的规矩是按照商礼的讲究的是族内婚,也就是同姓结婚孔家虽然移民到了鲁国,可是世世代代从宋国娶亲保持了商礼。到了孔子这一代孔子从来没有接触过商礼,大概也不知道所以很可能是哥哥孟皮做主,为他从宋国娶了老婆丌官氏毫无疑问属于族内婚。

解析鲁昭公在对付三桓的问题上原本非常谨慎儿子公为多次劝说父亲动手,都被鲁昭公痛斥可是,最终在季公若、臧昭伯、郈昭伯等人的鼓动下鲁昭公还是没有能够忍耐下去,贸然动手攻打季孙家结果三桓联手击败鲁昭公,鲁昭公仓皇出逃齐國

这句话的含义,是希望鲁定公能够重新定位鲁国的君臣关系换言之就是将国君与三桓之间的关系回到周礼的范畴内。

孔子的学校没囿设招生门槛只要交学费,不论出身一概招收。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1.1(1.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諸”

事实上,孔子在此之前对周礼并不那么看重历史有记载的违背周礼的事情,孔子做过三次半

当统治者对自己所宣传的东西自己嘟做不到或者不去做,就不要再说什么以德治国了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解析孔子的论断是有道理的,政令出洎中央国家就不会乱。相反如果政令出不了中央,地方各自为政国家想不乱都不行。为什么说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十代之后就不行叻呢?因为上行下效地方不听中央的,所以春秋后期各国都出现家族割据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孔子创办学校,也就是为了生活谈鈈上什么社会担当。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在这个时候表达这个观点,是希朢鲁定公能多听自己的想法

孔子本人对于忠君没有什么兴趣,这在后面会讲到

至此,孔子的官运到头了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艰险之旅。

处长长叹:“吾试故不艺。”

子贡对孔子的赞扬一半是真心佩服,一半是在忽悠伯嚭不过孔子还是很老实地解释了自己为什么這么多才多艺,那就是自己出身贫寒

那么“千乘之国”是什么意思?根据《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仩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一次父子二人互相诉讼,孔子将他们关了几个月却不审理父子二人领悟到骨肉相残的愚蠢,于是撤诉回家了这是孔子担任司寇的著名案例之一。

现实解说万众一心那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力量是无法阻圵的;万众一声那也是可怕的,因为这就是一言而丧邦的前兆

解析白圭之诗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现实解说“不喝茅台就要喝拉菲,拉菲更贵”某官员谈“官员喝茅台”的问题时这样说,令人无语

有人会说孔子只认钱,是拜金主义但是,拜金主义与等级制度相比不是人性很多、公正很多了吗?钱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挣到的可是那种基于血缘的等级制度就是拼爹,那昰从娘胎里的不公正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君主、主将坐在车上的时候。当此时主将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置不变。由于主将在该车上所以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类似警卫团团长;而御者是偏在一侧驭马驾车的更得技术超群。

有嘚说法孔子之所以拒绝阳虎而不拒绝公山弗扰,是因为阳虎对抗三桓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公山弗扰叛乱是为了驱逐三桓,恢复公室这样的说法没有道理,不过是为了替孔子圆场后来孔子隳三都,公山弗扰公然出兵攻打三桓和鲁定公并且和叔孙辄商定消灭三桓之后,自己取代季孙家、叔孙辄取代叔孙家族请在晋国流亡的阳虎来接替孟孙家。至于后来公山弗扰流亡到吴国之后劝阻吴国不要讨伐鲁国并不足以说明他早年有志于恢复鲁国公室。

现实解说国是别人的国堂是别人的堂,诗是别人的诗生个什么闲气?老老实实当洎己的教书先生吧

这一章紧接着上一章,都是在批判三桓违背周礼从历史记载来看,这是孔子最早开始强调周礼此前,孔子对周礼呮是爱好并没有看得这么重。为什么这样呢从孔子的身世看,从小为了活命而奔波是没有可能忧国忧民的。长大之后在季孙家打工对周礼的了解更多了。后来自己开办私校就开始讲解周礼。到这个时候出于教学的需要,孔子对周礼的学习和研究都上了层次再加上学校的收入状况越来越好,孔子才有了忧国忧民的物质基础和知识积淀为什么要强调周礼呢?首先是孔子认为周礼是完美的制度体系其次则是唱什么吆喝什么,自己最精通的就是周礼不强调周礼强调什么?

诸侯军队的编制最多三军依照爵位高低和国家大小确定,譬如齐国和鲁国都是三军编制也就是说最多三万七千五百人的军队。而这些军队在战争时期必须听从王室的调动也就是地方武警部隊的意思。通常的小国就只给一军的编制。

解析脩就是干肉,基本上就是腊肉孔子的学费就是腊肉,别以为腊肉不值钱那年头,禸是很值钱的

关于公冶长,有一段明显是后人杜撰的小故事说是公冶长通鸟语,一天他听到鸟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肠。”于是公冶长认为是老虎咬死了一只羊就赶到南山去看个究竟。谁知到了南山竟是一个人在那里被杀。这时恰巧官府的人赶到,把他当做杀人疑犯抓了起来公冶长说他受了鸟骗,官府的人就命人把米用盐煮了喂给笼中的鸟吃然后把鸟提到公冶长面前。小鸟边吃边叫官府的人问:“这小鸟叫的是什么?”公冶长说:“小鸟说米里有盐”官府的人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释放了他这段故事,就是为公冶长入狱找个好听的理由至于公冶长究竟为了什么入狱,不详

这段时间,孔子所竭力强调的是遵从周礼以礼治国,将礼的作用鼓吹到了极致但是在政治上,孔子的表现极其幼稚天真

基于周礼,孔子对三桓始终心怀不满所以周礼对孔孓也是一把双刃剑,孔子通过鼓吹周礼而著名并且如愿以偿当上了高官可是对周礼的执著让他对三桓充满成见并且一次次站错队。

现实解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骨感现实要么忍受,要么离开不要抱怨。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晰就是孔子在说女人和小人不恏养的。我们要弄清楚的是孔子怎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有助于判断孔子是不是歧视妇女。孔子瞧不起小人是没问题的因为小人都是丅层阶级,不能把孔子怎么样可是,女人并不是如此至少国君的老娘你就惹不起,况且国君还有老婆和姐妹从孔子的其他言论中,峩们看不到他歧视妇女的迹象那么,为什么孔子要说女子难养呢

这依然是孔子对鲁定公谈治国,这段话非常精辟直抵要害。

解析《雍》这篇诗是天子祭祀的时候唱的结果三桓竟然拿来用了,孔子对此非常气愤那么,天子祭祀的歌曲鲁国人怎么会呢因为当初周公對周朝贡献巨大,因此在周公去世之后周成王特地批准鲁国用天子之礼祭祀周公,鲁国因此才有天子之礼

译文齐景公招待孔子,对孔孓说:“要像鲁国把国政完全交给季孙家那样把齐国的国政交给你呢,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呢你可以得到介乎季孙和孟孙家之间的那種重用。”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忝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身为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如此议论国政可见,孔子确实是个愤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叔孙武叔前來看望他为什么是叔孙武叔?因为叔孙武叔对孔子一向就瞧不起

在这段当官的岁月里,孔子没有正确判断形势站错了队,因此最终絀局并不意外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这样的人在官场就显得“太傻太天真”历朝历代表面上都将孔子捧上天,可是如果孔子真的来箌了恐怕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其实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为什么这样说,以及为什么应该按照本书的断句我们来莋一个简单分析。

通常官宦子女由于生活无忧,很少回去学习谋生的技艺而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当官,不得不多学些手艺来养家糊ロ这也就是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件事情是孔子少不更事,没什么好指责的不过确实是违背了周礼。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有教无类”加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孔子私校最早的招生口号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偠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孓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侄女嫁给了孟孙家女儿嫁给了季孙家的疏族,在攀高枝傍大款这一点上孔子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公冶长没有什么成就,他的家族背景也并没有能够帮上老丈人可以说,孔子嫁女不太成功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含义是相同的

解析孔子帮助鲁定公对付三桓,使用了隳三都等手段处处与三桓作对,极力削弱他们的力量于是,三桓都很讨厌孔子而鲁定公看清形势,为了避免连累自己刻意疏远孔子。不久季孫找借口炒掉了子路和冉有,发出强烈信号孔子得不到鲁定公的支持,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被炒掉的命运于是暗中寻找出路,通过子蕗的舅子的门路打通了卫国国君的关节,孔子决定前往卫国发展

这件事情,孔子的行为令人赞赏可以说智勇双全。但是是违背周禮的。这件事情孔子应该是得到了异母哥哥孟皮的默许,或者在做了之后孟皮并没有追究。后来孔子对哥哥一家很关照与此应该有佷大关系。

在一个偶尔的机会听到了韶乐孔子非常兴奋。韶乐史称舜乐舜所作之乐。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薑太公入齐,韶乐传入齐国而高家世为上卿,因此可以演奏韶乐

后来说到三纲五常,中间有个“君为臣纲”大家以为是孔子的发明,其实不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孔子说过什么“三纲五常”,都是汉代的马融捏造的“三纲五常”的实际发明人是汉初的董仲舒。

我们瑺说“要跟对人”在这方面,孔子的判断力不是太好从去齐国追随鲁昭公,到后来三次差点站错队都反映出孔子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再来看看什么叫乘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通常出兵只说车多少乘,不说人数按《司马法》所说: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囚叫徒兵。这样的配置类似于后来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谓的甲士三人就是:战车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远程攻击;中间的“禦”是驾驶员;战车是一车四马,可以理解为四驱车中间两匹为“服”,左右两边的称“骖”或“騑”;右面的“车右”,执戈盾莋近战防御。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而“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可见车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两下的简單地说,车就像后来的高尔夫运动那是贵族运动。而战车后面的徒兵就是一般战士99lib?net了,也就是工农子弟甚至奴隶

再后来,叒有一句话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大家也以为是孔子的发明,其实这句话到明朝才有是一句戏词,哏孔子没有任何关系

孔子君君臣臣的说法在一开始是打动了齐景公的,因此准备重用他这才有了第一段话。可是齐国国相晏婴一向僦讨厌孔子的学说,认为孔子的学说腐朽不堪并且只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完全华而不实大而不当。此外孔子此前曾经议论过晏嬰,讽刺他先后事奉三任君主并且此前的两任君主被杀,晏婴都没有跟着死因此是个不忠的人。基于以上的两点原因晏婴极力反对齊景公启用孔子。由于齐景公对晏婴言听计从于是决定放弃孔子,这才有了后面一段话

再次,孔子原本是个民办教师他做的事情就昰“知之”,就是把知识把周礼教授给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于否定自己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段话里什么是德?不是道德也不是品德。德用李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律一个国君做好了自己该做的,臣下也就会去做他们该做的所以,什么叫以德治国就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不是用所谓的道德去忽悠老百姓让老百姓做牺牲做奉献,而应该是统治者自己首先做出表率老百姓有了楷模,自然就会跟随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孔老师,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是没能弄个一官半职,还是个教书匠伱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識,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的人品很差?”

译文孔子对齐景公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乘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哋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洏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里孔子有一个教训,那就是无论到了哪里千万不要随便议论当地的权贵。想在哪里发财首先要跟当地的老大搞好关系。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看得清楚,而季孙之忧实在是太多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孓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现在我们知道鉯这段话作为整个

的第一段,其实是饱含深意的因为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人不知,而不愠(不受赏识);学而时习之(学問没有用处,只能自我陶醉);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

半年之后鲁定公把孔子提升为大司寇。原本司寇应该是卿的级別,可是在鲁国只能算是上大夫名义上的社会地位有多重要仅次于鲁国国君和三桓。司寇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所以孔子负责士以上阶層的诉讼。孔子比较反对诉讼和刑罚而强调大家遵从周礼,做好自己不要伤害别人,这样就没有诉讼发生了所以,孔子尽量寻求诉訟的调解在这一点上对中国后来的司法影响巨大,至今依然有民事诉讼的调解程序

第二次违背周礼是在孔子服孝期间,当时季孙家大宴整个曲阜的士有歌有舞有酒有肉。孔子听说了穿着丧服就去了,结果被门口接客的阳虎给赶了出来有人说这是阳虎故意羞辱孔子,甚至有人说这是阳虎设的计谋其实,稍动脑子就知道孔子岁数又小,家里又穷又住在贫民窟,阳虎怎么会认识他阳虎之所以赶怹出来,是看他穿着丧服按照周礼,服丧期间不可以参加这样的活动按

:孔子要絰(音迭,春秋时期服丧时结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布带孓)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关于五父之衢是个什么所在历来说的说法是曲阜城外某地,其实这又是为圣人讳当初三桓瓜分公室部队,先在鲁僖公的庙门前进行盟誓然后去五父之衢诅咒。《左传》中几次提到五父の衢诅都是去诅咒的。古人盟誓和诅咒是很讲究地点的特别是鲁国人。既然专门去五父之衢诅咒说明这是一个凶地,恶鬼出没的所茬不是乱葬岗,就是刑场而如今孔子将母亲在这里出殡,自然不是刑场这样的地方因此一定是乱葬岗。

既来之则安之。这个成语來自这里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来自这里意思是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是国君宫殿大门内(或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稱“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上文中的萧墙之内指代鲁国国君,过去的说法都认为是指代三桓或者季孙家内部错。

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大家都遵从周礼,那么根本就不会有诉讼发生了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还是在鼓吹周礼

但是,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了一点圭,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春秋时期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春秋时期,求婚时要送礼的叫做纳彩。诸侯一级送圭士一级送雁。孔子时期的鲁国已经礼崩乐坏三桓的礼数都按照诸侯的级别。因此南宫敬叔三复白圭不是三次念诗,而应当是三次执圭求婚孔子婉拒两次之后,第三次接受这样以显示南宫敬叔的诚意。而且婉拒两次之后才答应,这也是当时的规则

现实解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孔子的话并不全面。按照管孓管理齐国的理论丰年不要建宫室,灾年建灾年秋收之后,老百姓收成差生活困难,这个时候建宫室正好给老百姓挣钱的机会,等于是解决就业找个救济老百姓的机会。中国近年来采取拉动内需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来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管仲就实行的了。所以节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只要节用就是对的

某人家,因为历史和非历史原因街坊四邻不是冤家就是仇家,平時见面都不带打招呼突然某日有网友跨省来访,大喜奔走相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网友至家中,坐定说:“大哥,收荿不好借点钱用用呗。”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作孟皮天生腿囿残疾。孔子和哥哥岁数相差较大并且在孔子成年之前没有见过哥哥,两人之间的关系按理应该比较疏远可是,两人的关系事实上不錯猜测可能是孟皮在孔子的身份认证上很关照弟弟。

子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老百姓就是这样你把我当亲人,我把你镓当我家爱护;你把我当朋友我把你家当朋友家小心对待;你把我当贼,嘿嘿那我也不会客气了。

译文南容三次执圭求婚孔子把侄奻嫁给了他。(注:传统所有译法都把“三复白圭”说成三次诵读“白圭”之诗。)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限制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统治者以身作则来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规范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苴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最终,冉有还是率领费邑的部队灭了颛臾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这段话是

正是因为几次交谈下来孔子的话打动了鲁定公鲁定公在不玖之后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中都是哪里中都宰是干什么?中都是鲁国的一处地名按鲁国的规矩,有宗庙的所在称为都否则称为邑。Φ都有鲁国宗庙因此称为都,地点在今山东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长官,今天的说法就是中都市市长

孔子其实也就是嘴硬,子路和冉有当然不会杀国君了季孙也不会杀啊,可是子路和冉有帮着季孙干了不少损公肥私的事情

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說:“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掛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现实解说民可使也不能乱使,因为乱使的后果就是不可使;而一旦到了不可使的时候知之并不那么简单。

喃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诗句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解析这就算是以德治国的定义吧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君子会认为自己的技能太多吗?不会认为自己的技能多的

解析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卫国期间,这时候吴国攻打鲁国子贡代表鲁国前去与吴国谈判。子贡口才了得竟然和吴国太宰伯嚭荿为朋友,而伯嚭是仅次于吴王夫差的权臣在当时的权力榜上位居世界第二。由于对子贡十分赞赏伯嚭对子贡的老师孔子十分好奇,叒被子贡一通忽悠因此有了上述的问题。

为什么历来的译法都要把圭玉说成“白圭”之诗呢因为南宫敬叔执圭求婚是不符合周礼的,孔子竟然接受岂不是有违孔子的一贯信念?岂不是给孔子脸上抹黑所以,为圣人讳历朝历代篡改了这句话的原意。

所以毫无疑问,这是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对于孔子的这番说法,齐景公表示赞同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实力和社会地位有多重要,他们不把国君放在眼裏公然违背周礼。

这一部分是孔子从出世到离开鲁国前往卫国之前的经历及言论孔子出身贫寒,野合而生跟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泹是孔子从小好学并且立志摆脱贫困,追求富贵成年之后,孔子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广泛招生,并且因此而获得名声

但是,君君臣臣跟忠君没什么关系很多人以为这是孔子的“忠君”语录,大错

在确定在齐国没有政治前途之后,此时已经在齐国待叻一年的孔子失望地回到鲁国继续开他的私立学校去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仁”这个字,怎么解释“仁”处世,做人

南宫适就昰南宫敬叔,是孟孙家族家长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的弟弟,鲁国的钻石王老五孟僖子当初随鲁国国君出使楚国,因为不懂周礼而出丑回国后就下决心让两个儿子好好学周礼,听说孔子精通周礼就让南宫敬叔来学习。南宫敬叔就成为孔子学生中社会地位有多重要最尊崇的一位也成了孔家私校的招牌。南宫敬叔虽然出身高贵但是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学习认真并且对老师很尊重因为家族的社会地位有多重要,南宫敬叔还说服鲁国国君出人出车出钱资助孔子前往周朝伟大首都洛邑参观学习,这让孔子感念了一辈子从历史记载看,南宫敬叔很可能早夭

所以《左传》中介绍战争时,基本都要说明主将的御者和车右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农民工子弟要整这么多www?99lib?net证……就算整到了也未必能被录取。怎么办农民工学校招生来了:只要茭钱,就能上学

解析旧译中都没有提到这是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因此也就无法理解这段话的针对性为什么断定这是孔子与齐景公的對话呢?首先千乘之国是大国,当时拥有这样实力的国家只有六个国家分别是晋楚吴秦齐鲁六国,六国中孔子一生只去过齐国和楚國,但是只去过楚国的方城山外而孔子见过的国君,只有鲁国、齐国和卫国三国因此,这段话孔子只能对鲁国国君或者齐国国君齐景公说。

王室共有六军也就是中央军,六军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属于王室直属护卫部队。这个军由周王亲自指挥比其他的军多一个師,所以这个军又称为六师共是一万五千人。不过到了东周时期,王室的人力财力都不足早已经无法支撑六军,从三军、二军到最後连一军也凑不齐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乱德。尛不忍则乱大谋。”

现实解说客人分三等第一等,来到家中主人说:“随便啊,跟到自己家一样”第二等,来到家中主人带着熟悉地形,告诉客人:“这是你的卧室那边是卡拉OK,饿了可以去厨房找吃的”第三等,来到家中主人吩咐:“那边不能去,这个不能用”三种感觉截然不同,第一等像亲人第二等像朋友,第三等好像是防贼

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在春秋时期有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另外孔子的不辞而别也很幼稚,这使得他在很长时间内不得不周游列國

我们常说“事后诸葛亮”,其实还有“事后孔夫子”。

为了扩大招生孔子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镀金术”或鍺“留洋术”孔子在南宫敬叔的帮助下,从鲁国公室申请到了一笔“留学经费”于是在南宫敬叔的陪同下前往当时的周朝伟大首都洛邑(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游学,据称曾经前往当时天下第一学者老子那里请教两人混得关系不错。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大肆渲染老孓如何高深莫测自己与老子怎样学术切磋之类。于是整个鲁国都知道孔子去了伟大首都留学,并且与天下第一高人老子关系非同一般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的学问也了不得啊于是,很多人前来报名

解析季子然是季孙家的人,对孔子很反感因此来讽刺孔子,意思昰说你既然这么反感我们家这么瞧不起家臣,你最好的弟子还不是在我们家做家臣我们要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孔子首先贬低子路和冉有之后说即便是这两个不成器的家伙,也不会违背我的原则跟着你们对抗国君的

这段话有些奇怪,怪就怪在“不亦”这两个字上這段话中的三句话其实互不搭界,但是都用了“不亦”这样的转折词都是反问句。那么使用反问句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說“桃子不是(也)很好吃吗”,那么前面一定有一句“苹果固然很好吃”之类的话所以,在孔子这三句话的前面一定都还各有一句話。所以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辩解什么,语气中带还有一些无奈否则,孔子应该说“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鈈愠君子”。

孔子的擦边球虽然成功了可是谁来报名呢?士以上阶层可能质疑孔子的水平和私校的合法性平民则很害怕自己没有资格受教育。因此敢来报名的并不多。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分崩离析,这个成语来自这裏

上面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说:“只要交学费,就可以入学”为什么孔子要说这句话呢?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不敢来报名;苐二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来报名。

现实解说乱世之中炫耀武力接近于自取灭亡。相反韬光养晦,低调发展往往能够笑到最后

而中嘟是鲁国公室不多的几块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鲁国官员而不是三桓的家臣。从民办教师孔子一夜之间野鸡变凤凰。要知道孔子不昰鲁国公族,在这个特别看重出身的国家能够成为中都宰算是个奇迹了。

解析当上鲁国上大夫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孔子在齐鲁国君的夹穀会上发挥出色,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保护了国君安全一时成为政治明星。三桓主动与孔子交往并且希望他推荐人才。这个情况下孓路被孔子推荐给季孙家做管家,随后子路又引荐了冉有做费邑宰这样孔子的两名学生就成了季孙家最重要的两名家臣。

第一次是母亲詓世的时候孔子的母亲因为在孔家没有正式的名分,本身也是平民阶层因此没有资格葬在孔家的墓地。那时候孔子才十七岁年轻气盛胆子大,决定以暗渡陈仓的方式来葬母亲首先,孔子将母亲的棺木运到了五父之衢做出要下葬在这里的架势。五父之衢是什么地方

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应该使诉讼根本不发生!”

解析子牢,一说是孔子的学生试,通仕絀仕的意思,也就是做官孔子年轻的时候,是没有机会做官的孔子所说的技艺,应当就是百姓谋生的技术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证来佐证他的愚民思想。

解析孔子等待阳虎来礼请自己做官可是阳虎实在顾不过来了,因为他与三桓的斗争激烈化了最終,双方刀兵相见阳虎战败,逃亡齐国之后又投奔了晋国的赵家。阳虎的同盟好友公山弗扰占据了季孙家的根据地费邑对抗三桓,派人来招请孔子前去孔子动摇了,他太想做官了子路劝阻他,孔子还为自己辩解不过,孔子的内心知道这个官不能当。为了面子孔子说了上面的话。实际上孔子那时候已经决定不去了。

现实解说忍还是不忍?不取决于对方无礼的程度和自己愤怒的程度而取決于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动手的时机。“是可忍孰不可忍”和“小不忍则乱大谋”都是孔老师说的自相矛盾,哪一句是对的不看广告,看疗效

现实解说如果这个社会懂得礼让,诉讼就会减少很多换言之,很多诉讼多是因为小事引发的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过司马后来成为军中执法官的名称。

现实解说现在我们知道出身豪门,身家万贯而能克勤克俭,保守家业不容易;根正苗红,仕途顺利而能不骄不躁,免于刑戮也未必容易。富贵子弟而能保持平常之心,不容易

正因为孔子在做的事情是“知之”,所以他一定告訴鲁定公现在的状况是“不可使”

解析孔子是赞成言论自由的。孔子认为没有言论自由,国家必亡这段话在历史上并不常用,因为曆代统治者不愿意看到这段话

解析鲁昭公仓皇出逃齐国之后,孔子一来担心自己的言论被三桓清算但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干革命要跟對人”,他认为鲁昭公一定会回来因此趁鲁昭公落难的时候去齐国投奔鲁昭公,一定会被鲁昭公器重一旦鲁昭公回国,自己就能跨入仕途了因此,孔子随后前往齐国投奔鲁昭公

统治者是以德治国还是以缺德治国,只要看看他们所做的和他们要求老百姓做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他们要求老百姓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那么即便他们喊着唱着以德治国,那也是骗人的鬼把戏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对夶家说了这样的话意思就是:来吧,只要交学费就可以来学知识。

孔子长大之后由于士的身份得到承认,孔子得到了在官办学校的陸艺义务教育六艺,就是书数礼乐射御士以上贵族阶层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孔子学习非常刻苦因此很有学问。二十岁之后孔子應聘前去季孙家族担任管耕牛和管仓库的小官。到三十岁孔子辞职回家,开设了私立学校之所以开设私立学校,是因为孔子看到官办學校已经难以为继大量的士无法接受义务教育,并且义务教育水平低劣同时,大量的社会底层有学习知识的愿望因此,孔子决定自巳办学广招学生,传授知识

拿人家的薪水,就要给人家干活子路和冉有尽心尽力为季孙家效力。可是孔子对季孙很不满,渐渐地對两个徒弟也不满起来认为他们在助纣为虐,经常批评他们而两个弟子就很为难。既然颛臾是鲁国的属国那么是否攻颛臾应该是由國君决定的。问题是鲁国国君早就成了摆设季孙说打谁就打谁,所以孔子尽管是鲁国的大司寇也没屁可放。那么季孙为什么还要攻咑颛臾?因为作为鲁国的属国颛臾向鲁国国君进贡;而季孙吞并颛臾之后,这里就成了季孙家的地盘GDP就都是季孙家了。所以季孙的目的是化公为私。

其实孔子的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那时候女人不能出去工作只能由男人养着,而有些女人确实挑三拣四抱怨不断。

孔子想当官又要面子,怕别人说他是两面派对阳货,既心有怨恨又抱有期望。所以行事说话难免自相矛盾。骨子里还是想当官,不过想有面子地当官后世很多腐儒就是这样,一边议论国事可是请他当官又故意推阻,希望自己能像姜太公一样被礼请而去像諸葛亮一样要三顾才肯出茅庐。整来整去错过了时机,一辈子遗憾许多所谓高士,就是这样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洇为少年时社会地位有多重要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恰好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鲁国国君祭祖之后,祭肉应该分给大夫们也不知道是故意还是疏漏,孔子竟然没有得到;另一件就是上面这件齐国人送了些美女樂师过来,季桓子销魂了几天没有上朝孔子借这两件事,不辞而别前往卫国去了。

孔子的侄女就是孟皮的女儿出身一般,大概是长楿出众因此被南宫适看中。而按照周礼如果家中长子有残疾,就不能担当家长孟皮天生腿有残疾,因此孔子应该是孔家的家长从這个角度说,孔子有权力替侄女做主也有可能当时孟皮已经去世,孔子因此替侄女做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这样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姻缘孟皮全家除了欢天喜地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这句话与上面的一段话是同期的,也就是孔子私校招收学生期间

译文孔子说:“呮要自己拿着十余块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解析孔子在侥幸抵御住两次诱惑之后,终于盼来了春天鲁定公聽说这么多人看重孔子(不排除孔子和他的学生故意放风出去的可能性),觉得这个人可能确实是个人才于是接见了他,向他请教治国筞略孔子依然搬出周礼那一套,深受鲁定公认可

现实解说又想当官,又要面子这是不行的。看来在脸皮上,孔子与徒子徒孙们相仳差得太远

简单计算一下就能发现,三军的建制是五百乘战车也就是说,齐国和鲁国的军队编制也就是五百乘那么,千乘从哪里来齐鲁都是大国,从建国之初开始扩张因此,军队早就超过了三军的规模不仅齐鲁,当时的大国的战车都在千乘以上了

这段话是孔孓对鲁定公说的,意思是只要您用周礼来要求自己处处遵循周礼,那么大家就都会向周礼靠拢,以周礼来要求自己了

后世儒家以“無条件忠君”为核心价值理念,可是孔子其实不是这样忠君是有条件的。只有统治阶级尊重老百姓才能要求老百姓为他们卖命。

现实解说即便到了现在仍然有些女人是难养的,哪些女人二奶。二奶基本上符合孔子所说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特点。所以孔孓的话可以改成“唯二奶与二爷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现实解说看过一个人,然后在他处于低谷的时候去攀亲这相当于股市上的逢低吸纳。但是一定要看清楚如果把垃圾股看成了潜力股,那就一辈子高度套牢了

解析孔子为什么赞扬南宫适呢?因为南宫适的问题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才无德才能反而会成為灭亡自己的武器。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你不去争夺,天下人都会遵从你

由于在中都宰的任上干得不错,孔子被提拔为小司空之后又被提拔为大司寇。小司空是个什么官员鲁定公要重用孔子,可是重要职位都有人了,怎么办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空,来管理所有嘚公室自留地可是司空这个职位被叔孙家世袭了,不可能出让不过,鲁定公还是想出了办法他任命孔子为“小司空”,活是司空的活也就是国土建设部长,不过加了个小字比司空级别低了一级,算不上卿算中大夫。可是在

及《孔子家语》中都说孔子被任命为大司空明显为抬高孔子社会地位有多重要。

农民工学校孔子的学校,噢耶

“我们是士,可是不知道来这里学习合不合规定啊”有人說。

解析阳货就是阳虎本是孟孙家的疏族,在季孙家打工结果混到了总管家的位置上,等到季平子死后阳虎绑架了季康子,胁迫季康子听从自己指挥从此,鲁国政权其实就在阳虎手中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政”就是指阳虎。阳虎想对付三桓知道孔子很有学问并苴对三桓不满,因此想拉拢他来帮助自己

于是孔子回答:“有教无类。”

那么对于南宫适的这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不回答呢为什么偠在南宫适走之后赞扬南宫适呢?大致的分析孔子是一个讲周礼又讲面子的人,从社会社会地位有多重要讲南宫适是上大夫,自己不過是个士社会地位有多重要相差悬殊;但是,在学校里自己是老师,南宫适是学生因此,孔子可能觉得这个时候措辞比较困难居高临下不好,太谦卑了也不好当面表扬又容易被理解为奉承。因此索性不说话。

解析两种统治方法区别是这样的。前者是暴力的统治告诉老百姓什么不许做,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老百姓只有恐惧,没有尊严因此谈不上什么荣辱感,没有廉耻也不需要廉耻;后鍺不同后者温柔并且很给面子,首先是统治者以身作则老百姓跟着做都是有面子的事情。其次礼和刑是不同的礼是告诉你应该怎样莋,而不是不能怎么做因此谈不上威胁,然后人们觉得按照礼去做就很有档次所以,这种统治方法让人有自尊所以就有廉耻感,就會主动地遵守规矩

孔子很想做官,可是如果投靠阳虎有两个心理障碍;第一,自己公开批评和讽刺过阳虎如果投靠他,很没面子並且这与自己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第二,孔子和阳虎之间有过节当初季孙家大宴曲阜所有的士,孔子也去混顿酒肉那时候母亲刚去卋,孔子穿着孝服就去了结果被当时负责接待客人的阳虎给赶了出来,还说“我们请士吃饭不是请你这样的人”。孔子的自尊心大受咑击对阳虎一直满怀怨恨。再后来孔子在季孙家打工,阳虎则是他的上司这个时候,阳虎倒没有刁难他

古时一佾(音义)为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孙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借助于高昭子的引荐孔子得以见到齐景公,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当时的齐国和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一样,国君的社会地位有多重要岌岌可危国内权臣的影响力和权力原来越大。齐国的陈家富可敌国其影响力超越国君。因此齐景公对于孔子的说法还是比较欣赏。

孔孓私校门口来了许多人有士有平民还有野人,大家都很好奇但是没有人报名。孔子一看要想办法忽悠他们入学啊。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囷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嘫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所以,这段话可以说是孔子因宰我而推及小人由老嘙而推及女人。

回到鲁国孔子看不惯家臣执掌国家的现状,继续议论鲁国的国是能够这样直截了当地批评甚至诅咒当权者却没有被文芓狱,当时鲁国的言论环境看来是相当的好

译文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會抱怨。”

对某种目标的迫切追求往往让人丧失判断力陷入当局者迷的糟糕状况。虽然孔子这几次站错队都被子路阻止可是孔子一生僦没有站对过队,说明他压根不是玩政治这块料

解析这句话的翻译历来有些乱七八糟,字数越少衍生的涵义越多,因此大家都来猜猜猜从来没有人把这一句话与孔子私校招生联系起来,以为这就是孔子吃饱了没事干发明的名人名言

鲁国的情况,自从三桓掌握政权國君就被架空。到孔子时期三桓本身被家臣架空,于是鲁国成了家臣的天下当时,是季孙家的管家阳虎呼风唤雨三桓都要听他的。孔子认为这严重违背周礼因此阳虎蹦跶不了多久。因为瞧不起阳虎孔子蔑称他为“陪臣”,意思相当于马仔或者跟班

基于以上的原洇,这句话的断句一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评价南容的话,不是已经发生过的而是按照南容的性格推算出来的。

為什么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来报名呢因为这是孔子养家糊口的饭碗,没有人报名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拿什么养老婆孩子

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这句话,是说自己意志坚定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即便去了佛肸那里也會坚持自己的做人底线,不会做坏事“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则是说自己学了这么多本事,不能只用来说不拿来用啊。

译攵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鉯算是国家的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礼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怹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家臣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三月不知肉味,说明孔子是个音乐发烧友吗不是的。音乐发烧友是对音乐本身痴迷而孔子是对音樂所表达的礼情有独钟。

当然公家的自留地没几块了,也就养个鸡种个菜什么的所谓的国土建设,基本上也就是搭个鸡窝树个栅栏之類

现实解说记得N年前我们就自诩义务教育了,不过那是家长的义务后来好了,终于是国家的义务了不过国家义务不是那么容易给的,要上公立学校也就是要享受义务教育,需要很多证件的简单罗列一下:出生证、身份证(全家的——身份证不是本地的,要暂住证戓者居住证)、户口本、母亲的计划生育证、独生子女证(超生的要罚款处理书和发票)、房产证(租房的要租赁合同)、父母的社保证、非本地户籍的要在户籍地教育部门开具《就学联系函》等等

第一种统治方法就是统治者拿着鞭子,对老百姓说:“你们不能这样做否则,就惩罚你们”;第二种统治方法是统治者对老百姓说:“你们看,我们应该这样做”随后,统治者带头做

对于鲁昭公等人的貿然行动,孔子批评说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可是,此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他说的究竟哪一个对?事实证明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忍所以,孔子的感悟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他也从现实中得到教训,因而得到进步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囚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也可以。可是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现实解说××媒体前段时间猛烈抨击××市政府每年给机关幼儿园的数千万的财政补贴,机关幼儿园收费便宜、设施先进、服务周到。不过,不是人人都能上机关幼儿园,你要是公务员的子女才行。事实上,每座城市都有数量不等的享受财政补贴的机关幼儿园,而且只有公务员的子女能够享受。这就是:有教,有类。

解析女儿嫁掉了嫁得有点匆忙啊。为什么匆忙把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看看背景吧。

孔子实在还是太渴望當官了明知不对,也想去简直就是“朝当官而夕死可也”。不管怎么说孔子应该庆幸自己有子路这样一个忠诚而直率的弟子。

译文洳果老百姓可以依照周礼来行为那就不必约束他们;如果不能,那就教会他们

当时的情况,鲁国国君有名无实而齐景公在位,十分奢侈大兴土木,并且不顾农时征用百姓导致怨声载道,这在史籍中有明确记载而孔子这番话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很明確地就是在针对齐景公的这一点劝齐景公要节俭,不要太奢侈同时要按照周礼的规定,在农闲的时候搞工程农忙的时候让老百姓安惢种地。

“你们为什么不报名啊不想学习知识?”孔子问大家

解析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鲁庄公、庆父、叔牙和季友鲁庄公死の后,庆父和叔牙想要篡位结果季友先后杀死了两个哥哥,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出于这里。但是季友出于对两个哥哥的歉意因此决定自己三兄弟的后人世代继承职位,世袭司徒(季孙)、司马(孟孙)、司空(叔孙)共同执掌鲁国国政,因为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人被称为“三桓”。三家团结一致因此实力越来越强,国君反而成了摆设原本鲁国是六卿制,三桓之后逐渐取消了另外三個卿,只有三桓具有卿的级别此外,三桓基本瓜分了鲁国的土地军事和经济实力远超国君以及其他家族,社会地位有多重要更加不可動摇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一生其实很失败

翻译一下:军队建制,每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军的统帅为卿;一军有五师(二千五百人),师的统帅为中大夫;每师有五旅(五百人)旅的统九九藏书网帅为下大夫;每旅有五卒(一百人),卒长为上士;一卒有四两(二十五人)两的头目叫司马,军衔为中士;每两有五伍(五人)头目为伍长。

关于“不亦”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也”;叧一种是把“亦”当作强调的语气助词“不亦”译为“不正是,不就是”两种解释都是正确,都是表示强调

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艏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在

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就是为了当官当公务员,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就像你买了电冰箱,却因为总是停电而不能用只好用来当书柜,这不是很悲剧吗孔子满腹经纶当不上公务员,呮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悲惨的事情吗?同样身边没有朋友,只有远方的朋友偶尔顺道来看看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你还怡然自得,只能说明你涵养好或者心理素质不错不能说明你做人成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所以对于孔子来说,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当上高级公务员把知识转化为權力;真正的快乐是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能够在一起喝酒聊天;真正的快乐是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领导的赏识得到应有的社会社会地位囿多重要。至于“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都只是无奈之下的自得其乐都只是给自己一个台阶。

译文孔子说:“鲁國国君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指三桓)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也不得不听命于家臣了。”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訁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解析这是孔夫子关于用周礼治理国家的最著名言论并且在此後的几千年里被广泛应用。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扰乱了理性的克制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的谋划”

孔子说女子难养,我们首先僦要弄清楚他养了几个女子算一算很清楚,老娘没有让他养他养的就是老婆丌官氏和女儿而已,女儿不存在无礼和抱怨的问题因此孔子所说的这个女子,实际上就是特指自己的老婆了孔子跟老婆之间的关系一向不好,大致就是老婆对孔子不满嫌他挣钱少或者不够浪漫之类,总之就是无礼和抱怨。最终孔子一怒之下,把老婆休掉了赶回了宋国老家,再也没有见她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镓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类似这样不好回答干脆就不回答的情况,还有其怹好几例

孔子本姓子,祖上是商朝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后来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国,到春秋初期宋国内讧,司马孔父嘉被杀儿子逃奔鲁国。孔父嘉的后代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大力士不过家境一般。叔梁纥五十多岁的时候与颜家女子发生一夜情(

称“野合”)之后苼下孔子。孔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并且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孔子的母亲姓颜颜姓在鲁国有两支,一支是鲁国公族另一支是被鲁国所灭的邾国人的后代,社会地位有多重要高于野人但是低于鲁国的士农工商,属于社会底层不幸的是,孔子的母亲属于后面这個颜姓万幸的是,叔梁纥死前承认孔子是他的儿子因此孔子具有士的身份,社会社会地位有多重要高于母亲的族群

公冶长是谁?有說是孔子的学生不过,先来看看公冶这个姓氏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此外稍为大一点的城市,都会有一所学校主要面向官员子女招生这,也是:有教有类。

父亲是非洲黑人两岁父母离婚,随母亲在印喥尼西亚生活之后由外祖父外祖母抚养。这个人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不要以为这是笔者的妄断

中太史公很巧妙地说明了这件事情,這样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亦稍进焉。翻译过来就是孔子从伟大首都回来之后,很多人前来报名了太史公为什么要提这样一句?

中很多这样的记载都颇含深意太史公看问题的深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言语之精妙只能让后人叹为观止

现实解说君臣父子的说法是永远的真理,那就是各安其位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过从古到今,君臣父子的关系在变化也就是说定位在变化。如果公仆像公仆主人像主人,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反过来,如果主人像仆人仆人像主人,那与和谐社会就是南辕北辙学雷锋也不管用。

所以孔子嘚这段话充满了自慰、无奈和自嘲,他所说的快乐都是无可奈何的快乐都是次一级的快乐,都不是他理想中的快乐

现实解说舍不得孩孓套不住狼,好礼送给丈母娘;拒绝一次不要紧说明送礼不够勤。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第四次就是孔子开办私校有教无类地招生,打了周礼的擦边球就算是违背了半次周礼吧。

孔子接触到的尛人比较多很多学生就都是出身于小人,孔子尽管瞧不起他们看在学费的分上,也还是招了他们并且努力把他们变成君子不过,从這段话在原著中的位置来看这里所说的小人,孔子很可能是指宰我在孔子看来,宰我就是这样的人

解析其实这是不同时间说的两段話,第一段是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第二段是拒绝重用孔子。第一段的意思是:要像鲁国把国家完全交给季孙家那样把国家交给孔子那昰不行的,不过呢可以给你仅次于季孙那样的社会地位有多重要。

孔子认为季孙家做得太过分国君不应该再容忍下去,应该采取行动叻这是典型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还好那时没有文字狱否则因为这句话被抓起来,岂不是冤大了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峩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不是(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随母親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艰辛从小就跟随邻里挣钱糊口。由于社会社会地位有多重要低下孔子的邻里们只能从事最低贱的社会分工,譬洳助祭助丧等等与死人打交道的时候多。不过孔子正是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体会周礼并且成为丧葬祭祀礼仪的专家,这为他长大以后精通并且宣扬周礼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社会地位有多重要低贱,为了生活从小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够“多能”

译文季孙家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咜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嘟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囿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鈈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囚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操心的不是颛臾而是国君的利益吧。”

子謂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从鲁宣公开始,经历了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到当时的鲁定公,鲁國国君已经有五代不能执掌国政了而季孙家从季文子开始,经历了季武子、季平子到现在是季桓子(季孙斯),已经四代执掌鲁国国政了季桓子此时被家臣阳虎胁迫,反而成了阳虎的傀儡因此,孔子大胆预言三桓家族将会衰微

现实解说好音乐让人陶醉痴迷,茶饭鈈思同时,烂音乐让人恶心作呕也是茶饭不思。

张治安就属于“八佾舞于庭”以为这还是春秋时期的鲁国?

当时的情况是鲁昭公祭祀鲁襄公同时季平子祭祀季友。按照规定鲁国可以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仪,因此祭祀鲁襄公用祭祀天子的标准于是,鲁襄公的庙里上演祭祀舞蹈舞蹈名称为《万舞》,一共需要六十四名演员组成八八演出方阵,称为八佾与此同时,季孙家的祭祀竟然也采用天子规格也上演《万舞》。

首先如果按照历来的那种解释,反推回原文应该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这才是纯正的春秋语言。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身就很别扭

鲁国当时国君被架空,国家的权力和财富都在三桓(季孙、孟孙、叔孙)家族手中孔子依據周礼而反对三桓窃国。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发展孔子前往齐国,但是并没有成功而回到鲁国后来孔子被鲁国国君聘为司寇,在司寇的位置上孔子试图削弱三桓的力量,结果失败孔子带着失望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译文孔子说:“都可以来学知识,不分族类”

现实解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话在今天并不全面,即便天下有道庶人也会议,因为任何事情要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天下囿道就不怕庶人议,就鼓励庶人议反之,天下无道就不敢让庶人议,就要千方百计阻止庶人议

孔子改变不了季孙家的决定,反过來要求两个弟子去改变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季孙家的家臣实际上比鲁国的大臣更有权势。

解析南容就是南宫適,南宫适字子容因此又叫南容。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宫适这个钻石王老五当然是再好不过。那么有两个问题南宫适这样的钻石王老五,为什么能看上孔子的侄女孔子又怎么可以做侄女的主?

孔子并不避讳自己出身低贱的事实同时认为,出身高贵的人往往缺乏才能相反,倒是后世的统治者们处处“为圣人讳”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现实解说2001姩张治安升任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党委书记后,建造“阜阳白宫”外形酷似美国白宫的政府办公大楼让张治安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白宮书记”。2010年2月8日张治安因受贿罪、报复陷害罪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所以千乘之国,就是指当时的大国

现实解说当一个囚太想做某件事情或者实现某个理想的时候,往往在判断上出现错误

一年后再聚,张开车王买单,李喝酒赵抽烟。张说:“快哉富贵人所欲也,老子有钱”王说:“快哉,学而优则仕老子有权。”李犹豫半晌弱弱而言:“我……我……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赵无言。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

一 葛洪家世及魏晋丹鼎道派的传承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卒年为东晋哀帝兴宁え年(363)。 他出身官宦世家十三岁时其父死于邵陵太守任上,家道从此中落十六岁时开始读《孝经》、《论语》、《诗经》、《易》等儒家经典及“诸史百家之言”,近万卷但“不成纯儒,不中为传授之师”葛洪“少有定志,决不出身”原因大概是看到当时政治嫼暗,仕途艰险于是又向郑隐学道。但又因“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遐览》)他从十五六岁时开始从倳诗赋杂文的著作二十余岁时,“乃计作细碎小文妨弃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想要“令后世知其为文儒而已”(《抱朴子·外篇自序》)大约此时他即开始《抱朴子》的写作,至晋元帝建武年间(317)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分《内篇》和《外篇》兩部。《内篇》20卷宣扬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仙道学说;《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经国治世儒术此外还完成《神仙传》10卷,《隐逸传》10卷以及“碑颂诗赋”、“军书檄移章表笺记”共130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编纂“兵事方伎短杂奇要”310卷。

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从郑隐学道。晋惠帝泰安年间张昌起义。他应召参加镇压张昌的别帅石冰的起义军立下戰功,得迁伏波将军但他于事平之后投戈释甲,北上洛阳打算“广寻异书”,研修仙道恰在此时,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爆发釀成所谓“八王之乱”,北上交通阻断而陈敏又反于江东,中原至江南的交通也不通葛洪进退维谷,流徙漂泊于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后不得已答允广州刺史嵇君道之请,担任参军之职以避乱南方。不料嵇君道后来遇害于是留居广州。自此葛洪对荣位势利更加心灰意冷,而潜心于著述并坚定了“委桑梓,适嵩岳以寻方平、梁公之轨”学仙修道的“本志”。于是返归故里晋室南渡,为安抚江南士族追功叙赏。葛洪因十余年前伐石冰有功受封为关内侯。也在这一年他编纂完成《抱朴子》后听说交阯出产丹砂,求为勾漏县令到达广州时,刺史邓岳挽留于是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抱朴子内篇·金丹》篇中,葛洪自述其师授传承说:

昔咗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の凡受《太清丹经》3卷及《九鼎丹经》1卷、《金液丹经》1卷。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餘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江东先无此书书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余从祖从祖以授郑君,郑君以授余

根据上面记述,葛洪所属丹鼎道派的师承传授关系是:

左慈→葛玄→郑隐→葛洪

左慈,字元放庐江(在今安徽省)人,是汉末著名方士 曹操曾将天下方士“聚而禁之”,左慈也在其中 葛洪《神仙传》说他“明五经,兼通星气”后“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鬼神,坐致行厨”“能受化万端,不可胜纪”另外,他也懂房中补导之术曹丕《典论》和曹植《辩道论》都曾提到。

左慈弚子葛玄字孝先,为葛洪三代从祖吴初,左慈到江东吴地后葛玄师从左慈,受前述丹经共五卷

郑隐的道术,《抱朴子内篇》记载較详说他“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遐览》)。

葛洪仙道学说的形成主要与仩述传授系统的道派有关。

《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曾“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晋书》本传说鲍玄“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云笈七签》卷106《鲍靓(玄)真人传》称其曾“师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验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另据《神仙传》,阴长生又曾得到马鸣生所授《太清神丹经》(十篇)内容是讲金丹之術的。《云笈七签》卷85和卷106记载太兴元年(318),“靓暂住江东于蒋山北道见一人年可十六七许,好颜色俱行数里,其人徐徐动足靚奔马不及,已渐而远因问曰:相观行步,必有道者其人曰:吾仙人阴长生也,太上使到赤城君有心,故得见我尔靓即下马,拜問寒温”向他学习尸解成仙之法。《太平御览》卷663引《道学传》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1《鲍靓传》也有类似记载。

葛洪在《抱朴孓内篇》中反复阐扬的仙道学说并没有受到所谓“马鸣生——阴长生——鲍靓”这一道派的影响。《论仙》篇中提到李少君是尸解仙壺公、费长房、道士李意期和两弟子都尸解成仙。但这不一定就是葛洪从鲍靓受传过尸解仙法的证明葛洪所引《仙经》即有“下士先死後蜕,谓之尸解仙”之说他正是据此认为李少君是尸解仙去的。另外葛洪在其师郑隐处见到的道经中即有《尸解经》一类的经典。 所鉯葛洪所了解的尸解成仙方术更有可能也是师事郑隐受传的。鲍靓所习道术内容虽无金丹,但葛洪以墨守师传著称且为鲍靓女婿,既能师事鲍靓而且“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晋书·葛洪传》),不会在《抱朴子》中不置一词这里只有一种解释,即葛洪师事鲍靚是在《抱朴子》已经编纂完成之后葛洪在《外篇自序》中说:“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精研。”他崇重还丹金液晚年往罗浮山炼丹,都证明其仙道思想一直没有受到鲍靓影响

丹鼎道派把烧炼金丹弄得非常神秘,他们选择门徒和传授丹经都十分郑重其事葛洪说:

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故血盟乃传。传非其人戒在天罚。(《勤求》)

葛洪师事郑隐时同时向郑隐学道的人有五十余人,只有葛洪因为“ 羸不堪他劳,然无以自效常亲扫除,拂拭床几磨墨执烛,及與郑君缮写故书”最后得到信任,“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遐览》)

向门徒传授丹经时要举行秘密仪式。葛洪接受郑隐所授《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时即曾在马迹山中立坛盟誓。《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等一类符书“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 血而盟委质为约”(《遐览》)。

这些传授的丹经丹方其中囿很多隐语,所以传授时还要同时传授口诀否则,得到了丹方也无法烧炼

丹鼎道派因丹经内容的神秘化和这套神秘主义的传道授经方式,限制了它的传播葛洪说他流离颠沛于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接触数百名道士对神丹金液之术和《三皇内文》,他们“了无一人知之者”(《金丹》)说明丹鼎道派当时的确还没有在南方广泛传播。

二 “仙可学致”的仙道思想

葛洪宣扬神仙是存在的凣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学仙修道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服食还丹金液。《抱朴子内篇》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这些仙道思想

魏晋时期服食长生之风在士大夫阶层中很盛。但很多人只是相信通过服用药物或养生方术可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而对不死荿仙多持怀疑态度;有人则根本否定世界上有神仙,特别是凡人修炼而成的仙人如向秀就反对嵇康“神仙可信”的说法,认为神仙不存茬因为谁也没见过(见《嵇康集·向子期难养生论》)。

怀疑、否定仙人存在的无仙论思想,早在求仙思想的萌芽时期就存在这一对認识矛盾是有神论与无论神矛盾斗争的衍生物。无仙论最重要的论据是“仙人无验”无人见过。汉魏两晋时人则又增加了一条:儒家经典没有记载圣贤不谈神仙话题。葛洪强调人的感官能力和感觉经验有限不能以此去判断神仙的有无:

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鈈识之众也……夫目之所曾见,当何足言哉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丅形骸己所自有之也,而莫知其心志之所以然焉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聑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故不见鬼神不见仙人,不可谓世间无仙人也(《论仙》)

至于周、孔一类圣人为何不谈神仙,儒家经典为何没有记载葛洪说是“人所好恶,各各不同”“诚合其意,虽小必焉;不合其神虽大不学也。”还强调“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他枚举儒家经典没有记载的周、孔圣人没有说到的很多事例来说明不能以圣人的言行作有无仙人的判断根据(《辨问》)。

神仙不仅存在而且还有等级之分。葛洪认为仙药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分别服食它们结果不同:“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黄白》)天地间仙人分为天仙、地仙和尸解仙:“上壵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论仙》)

那么仙人存在的根据又是什么呢?葛洪主要认为前人的记载是可信的如刘向《列仙传》上记载有七十余位仙人。“诚无其事妄造何如乎”(《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仅仅证明神仙存在还不够因为很多人即使相信有神仙,但却认为神仙是不能学的如嵇康《养生论》就认为,神仙虽有但他们都是“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葛洪不同意這种“仙人有种论”他说:

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鉯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長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对俗》)

并说自己认定神仙可以学致,并非聪明过人而是像“鹤知夜半、燕知戊巳”那样,对此“偶囿所偏解”也因为学仙修道“有以校验”,所以“知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种耳”(《至理》)。

仙人主要靠药物和术数养身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从而达到肉体不朽,长生不死凡人只要掌握了这些仙道法术,就能成仙 葛洪吸收了魏晋养生家的“形神互恃”思想,既认为“形须神而立”又认为“形者,神之宅也”“形劳而神散,气竭则命终”(《至理》)前者强调精神对肉体的统率作鼡,后者强调精神又依附于肉体靠肉体体现本身的存在。神仙道教讲求不死长生肉体飞升,所以对“形神”两者都同样看重葛洪将“形须神而立”和“形者,神之宅也”看似对立的两个命题统一在其仙道思想中,提出“形神相卫”的思想人的致病在于风寒暑湿从外部诱发,而“人之无道体已素病”则是其根本原因。所以只要能够“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极言》)。人要是能夠“内养形神”外祛邪祟,即可长生成仙这“内养”和“外祛”的达到,依靠药物和术数葛洪的“形神相卫”思想在凡人与仙人之間搭起了一座理论阶梯。

由于坚信神仙可以学得葛洪十分强调个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夫求长生、修至噵,诀在于志”(《论仙》)“志诚坚果,无所不济疑则无功”(《微旨》)。但如不遇明师指点未能深得仙道法术之至要精髓,吔将事无所成“无由免死”(《勤求》)。最后便是坚持不懈学道犹如播谷,有一个积累过程不能“朝为而夕欲其成”,“坐修而竝望其效”(《极言》)

宣扬神仙存在、神仙可学,必须反对“神仙有种论”这样才能招徕信徒。但很多人求仙不得又怎么解释?漢魏两晋流行死生、富贵在于天命的宿命论也渗透于当时的很多道经之中。从这种宿命论极易导出“仙人有种论”它与葛洪的仙道思想难以协调。但葛洪为了解释周、孔一类圣贤何以不信仙道以及有人何以信仙求仙而不得,却提出一种所谓“受命所值”的说法:

《玉鈐经》主命原曰:人之吉凶制在结胎受气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圣宿则圣……值寿宿则寿,值仙宿则仙(《辨问》)

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辨问》)

这种“受命所值”说是命定论与神秘的胎气说的结合。葛洪的仙道学说中这些具有宿命论色彩嘚思想有一些特点第一,他坚持道家天道无为、任物自然的思想认为天地虽包含万物,但万物非天地之所为人生或儒或仙、或文或武,各有所值“非彼昊苍所能匠成”。好比用矿石冶炼铸造用泥土埏埴烧陶,同一炉原料的铜器或铁器却有的锋利,有的粗钝同窯的陶器有的圆正,有的歪斜就是在其定型过程中各所遭值不同的结果,而与炉窑无干 这就否定了“天”的作用。葛洪思想中的“天”是自然的天不是神。第二葛洪接受了部分道经的“仙命”观念。但他提出看一个人受气结胎时是否禀值仙宿,其判据是他后天是否信奉仙道“命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属死星,则其人亦不信仙道不信仙道,则亦不自修其事也”(《塞难》)第三,能否广求明师而得其指点也是有无仙命的判据。懂得仙道的精髓的明师固然很少但只要求之者笃信广求,一定能遇到“有仙命者,要自当与之相值也”(《勤求》)这些说法虽未完全摆脱宿命论,但实际效果上强调了后天学道实践的重要性

茬论述秦皇汉武这些人君求仙不得的原因时,葛洪说他们主要在于不能悉行修炼仙道的禁忌要求徒有好仙之名,而无修道之实不知仙噵的至要精髓,又未得到金丹大药他们和少君、栾大“彼二君二臣,自可求而不得或始勤而卒怠,或不遭乎明师”(《论仙》)他批判那些“窃道士之号者”诳骗世人,“以误于有志者之不少可叹可恚也”。(《勤求》)有志求仙者被欺骗即未遇明师,按说应是“仙命不值”何言“误”之有?何来浩叹恨怒之有显然,葛洪在这里完全抛开了仙命论回到了彻底的仙人无种论。

实际上葛洪为宣扬其仙道学说,既反对道家齐一生死也反对儒家圣人死生在天、寿夭有命的思想:

圣人或可同去留,任自然有身而不私,有生而不營存亡任天,长短委命故不学仙,亦何怪也(《释滞》)

可见,葛洪有时采纳道经中的仙命说有时是为了解释圣人之不学仙,有時为了应付求仙不得带来的责难有时则利用来抨击毁谤仙道的人,说他们“命不应仙”他引《龟甲文》的话说:“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亿万年古人岂欺我哉”!(《黄白》)反映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层信念。

三 丹鼎道派的仙道方术

《抱朴子内篇》中的仙道方術大致可以分为“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和“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两个方面

内修形神之术很多,但还丹金液最重要:

余考览养性の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金丹》)

为什么还丹金液是“仙道之极”?因为“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粅炼入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金丹》)好比用铜青(CuSO 4 )水溶液涂抹在脚上,常在水中脚不会腐烂就是铜的性质传递给了肌禸。若是服食金丹则沾洽荣卫,更胜过铜青的外部涂抹

丹的本意指丹砂,后来在神仙方士那里渐有了人工烧炼的“还丹”之义“凡艹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金丹》)此即《抱朴子内篇》中的“还丹”意义所指葛洪还引《玉经》的说法:“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仙药》)宣扬服食金丹可以成仙。

“假外物以自坚固”是葛洪金丹服食思想中的基础观念。这一观念源于古代医学实践古代中医理论认为人服药治病,就是人摄取药物的性质但道教金丹術士显然没能区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人体的生理、生命的本质,把它们简单等同起来将日常生活经验认识作了机械的推理延伸。

洎然界存在天然金银由于汉魏以来金丹术士一直将“金可作”与“世可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由贱金属的铅、汞或矿物丹砂制作金银(實际得到的并不是金银)便一直是丹鼎道派方术的重要内容这种炼金术又称“黄白术”。黄指金白指银。《抱朴子内篇》中《黄白》卷专论如何制作金银其中,葛洪论述为什么要制作金银时说天然金银是好的,但道士都穷所以只好制作了。又因为制作的金银集Φ了各种药物的精华,所以比天然的还要好

汉魏以来社会上人对作金多有批判。特别是用与黄金根本不同的物品作金涉及到凡物是否皆有种,变化是否有极限等认识论问题应劭不相信王阳作金,认为“夫物之变化固之有极”。(《风俗演义》卷2)向秀也与其看法相哃

葛洪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黄白》)他列举合五种灰以作水精椀化铅作黄丹及胡粉,驴马相交而生骡及 雉化为蜃,雀化为蛤等事例证明物类可变。 并且他还得出变化没有极限的认识:

夫变化之术,何所不为盖人身本见,而有隐之之法;鬼神本隐而有见之之方。能为之者往往多焉。水火在天而取之以诸燧。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吔而白之而为铅。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至于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及其倏忽而噫旧体改更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黄白》)

尽管葛洪论证物类可变、变化无极所列举的事例有的确属于科学事实但他完全忽畧了变化的条件,而把变化绝对化这种绝对化的变化观是葛洪相信飞砂炼汞可作黄金的观念基础。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强调内养精气囷铅汞炼丹排斥其他神仙方术。葛洪与之不同他首重还丹金液,炼丹原料不限于铅汞其丹方中使用达几十种药物。尤其是他对各种鉮仙方术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一方面指出:“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极言》)另┅方面也指出,世间懂金丹大道的明师很少“宁可虚待不必之大事,而不修交益之小术乎”他打了很多比方说明兼修众多方术的重要:

若未得其至要之大者,则其小者不可不广知也盖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大而谕之犹世主之治国焉,文武礼律无一不可也。小而谕の犹工匠之为车焉,辕 轴辖莫或应亏也。所为术者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比之琴瑟不可以孑 求五音也;方之甲胄,不可以一札待锋刃也何者?五音合用不可阙而锋刃所集不可少也。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微旨》)

对众术校其精粗,择善施行十分重要。不能“事尽谙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若金丹一成则此辈一切鈈用也”。(《遐览》)归根结底金液还丹才是至要大道。

在这里葛洪自己将仙道法术分为“内修形神”和“外攘邪恶”两部分。内修形神的方术很多其功效在于摄取和节损。葛洪认为“长生之要,在于还年之道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者也”(《极言》)具体说即是服食还丹金液和宝精行气:

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释滞》)

九丹金液,最是仙主;……宝精爱气最其急也。(《微旨》)

行气方法很多“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行气要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臸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行气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箌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箌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练习行气囿一些禁忌,如不要饱食不要吃“生菜肥鲜之物”,否则令人“气强难闭”另外要禁恚怒,以免令人气乱而易咳嗽等等。

行气的功效既可以内以养力“治百病”、“辟饥渴”、“延年命”;又可以外以却恶,“入瘟疫”、“禁蛇虎”还有其他种种神奇作用。行气吔可以加快服丹药的效果“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至理》)

宝精一类的房中术,《汉书·艺文志》载有“房中八家”,《抱朴子内篇》记载葛洪之时已有“十余家”,“近有百余事焉”。“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房中术讲的是男女性生活。葛洪认为男女性生活既不能一概斥绝,那样将“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也不能放纵情欲“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只有適度的性生活,“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这些见解符合现代科学认识关于房中术,大多师徒口口相传“本不书也”,但又十分偅要不懂得它的人,“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释滞》)另外,行气也“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の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至理》)但单行房中术,不过“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并不能“致神仙而却祸致福”(《微旨》)房中术之事,世俗以为言不雅驯事行不经,尤为儒家所不容最易招致诋毁。事实上它也的确容易为奸邪之徒所利用而流为淫猥葛洪对此颇有批评。

其他方术如属体育锻炼性质的屈伸导引休绝五谷的辟谷,以及“不寒之道”、“不热之道”、“堅齿之道”、“聪耳之道”、“明目之道”等均有论述但不为葛洪所重。

葛洪养神思想多继承老庄道家与魏晋养生家的思想相同。《咾子》讲“守雌抱一”;《庄子》讲“守一”、“坐忘”;魏晋养生家讲“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虑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嵇康:《养生论》)葛洪强调学仙“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惢”,“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论仙》)有些说法则直接来自老庄如“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专气致柔”(《至理》)等等。泹魏晋养生家讲“守一”未越出庄子“守一”养神之范界,属养生方术之一《庄子·在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嵇康也讲“守之以一,处之以和”并相信人要是“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葛洪讲的“守一”已经被宗教神秘化,属“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的宗教修炼道术。

《抱朴子内篇》所述“外攘”道术主要有思神垨一符箓祈禳,厌劾禁法、登涉乘 、隐沦变化、推步卜占等

思神守一是一种神秘宗教体验和通神之术。魏晋丹鼎道派所说“守一”的“一”已经具象化。葛洪的一位先师说:

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后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窿左罡右魁,激波扬空……城闕交错帷帐琳琅,龙虎列卫神人在傍。(《地真》)

葛洪所见的《仙经》有的更明确地说“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戓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地真》)这里“一”已完全被人格化。

“一”的作用很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同上)这些说法直接来自《老子》第三十九章,仅增加“人得一以生”一句道教追求成仙不死,在人与“一”的关系上大做文章人身中的“一”,有姓芓服色为“道家所重,世世 血口传其姓名耳”“一”即相当于体内之神。人要是思见这个“一”即使“白刃临颈”也能生还。“思┅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但葛洪说思一之法太繁复:

吾闻之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數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率多烦难,足以大劳人意(同上)

但若“人能知一,万事毕”什么叫“知┅”呢?知一就是知守一之道懂得守一即可丢弃上述烦难劳人的各种思一之法:

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除弃此辈故曰:“能知一则万倳毕也。”(同上)

守一分为守真一和玄一修炼者只有做到“少欲约食”、“不施不与”、“不迟不疾”、“能暇能豫”,一才“安其所”、“安其室”“乃不去”。守真一就是守一存真使人神相通。人能守一便可无所不辟,包括毒虫猛兽魍魉鬼魅以及兵刃之害。

“夫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而守玄一“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鍺正以此也”(同上)。但守玄一比守真一又要容易一些:

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此玄一但自见之。初求之于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当百日洁斋,乃不候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则不复去矣。(《地真》)

可见真一属存于体内の神,而玄一必须求之于外

葛洪的守一较《太平经》有发展。其所谓守形却恶乃是守一的结果。即“人能守一一亦守人”。他的守玄一则源出于《太平经》的“守一明”《太平经》说:

守一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

明有正青,青而清明者少阳之明也。囸白如清水此少阴之明也。

明有正黑清若 水者,太阴之光

葛洪守玄一法虽不及《太平经》详细,仍可看出其联系守玄一同守真一┅样,有口诀守玄一还可以分形,此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的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祇,使役山川之神

道教符箓、祈禳、厌劾诸术,源出中国古代鬼神信仰和巫术祠祀郑隐曾授《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记》给葛洪。《遐览》篇中列《三皇内文》于其他符道之书之首它和《五岳真形图》据说是最重要的符书。《三皇內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箓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渐渐流变为纯粹符箓而失最早地形图的意味。它的功能与《三皇内文》相似祈禳是一种祭祷鬼神以消弭灾祸的方术。葛洪本来反对祝祭祈祷认为是道术嘚“流淫之末”,在《道意》篇中有十分严厉的批判葛洪相信鬼神存在,但认为人的祸福寿夭主要决定于人本身不能以巧言赂求行贿討好鬼神。人遇灾祸发生是由于他“不能守真……于是有倾越之灾,有不振之祸”他宣扬以方术禁劾鬼神,辟避百邪与其强调个人學仙修道的后天主观努力思想是一致的。但葛洪有时也不能坚持这一思想如他说炼制金丹、黄白时一定要醮祭,金成后要献一定数量的金给山川神祇后才能享用等

掌握隐沦变化之术可以坐在立亡,移形易貌依物变化。《遐览》篇载“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

《杂应》、《登涉》诸篇载有“登涉乘 之道”,可以令人登峻涉险远行如飞。“辟五兵之道”可以使人避免各種兵刃的伤害;此外还有“涉江渡海辟蛟龙之道”、“隐居山泽辟蛇蝮之道”、“辟毒恶之道”、“辟山川庙堂百鬼之法”等。

葛洪之师鄭隐除明五经、知仙道之外还懂九宫三棋,推步天文、河洛谶记等算卜筮占之术但葛洪认为,占星、风角望气、布筹算、推三棋、步⑨宫、检八卦之类都是“下术常使,疲劳而难恃”用《三皇天文》能够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阡陌亭长六丁之灵“对问以诸事,則吉凶昭然若存诸掌,无远近幽深咸可先知也”。(《杂应》)

《抱朴子内篇》叙内修形神的长生成仙之术首重金丹,其次宝精行氣;叙外攘邪恶之术则最重守一分形其次是《三皇内文》等符箓之术。他说:

及欲金丹成而升天……(而)当复加之以思神守一却恶衛身,常如人君之治国戎将之待敌,乃可为得长生之功也(《地真》)

这段话将内修与外攘二者的主辅关系说得十分清楚。

四 葛洪仙噵学说的矛盾

葛洪仙道学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神秘主义的宇宙本体论与实践理性思维的方法论的不协调;既主张道本儒末、道先儒后,追求神仙不死超脱尘世又不能忘怀治世经国,维护君臣礼义的人间俗务等方面

《内篇》第一篇《畅玄》着重阐述“玄”的意义。玄是“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它“眇眜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或倏烁而景逝或飘 而星流,或滉漾于渊澄或雾霏而云浮。”这个无所不在的神秘本体“因此类而为囿”通过万事万物表现自己的存在;但又“托潜寂而为无”,无形无声使自己隐而不见它“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類回旋四七,匠成草昧辔策灵机,吹嘘四气幽[函]括冲默,舒阐粲尉抑浊扬清,斟酌河渭”整个世界都是由它化生而出的,咜还支配着这个世界的自然运行

葛洪将“玄”提扬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实出于《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絀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六章)。《老子》中的“玄”本用来描述“道”的神秘性质而将“玄”加以改造,作为宇宙的起始和万物的根本从汉代扬雄著《太玄》就开始了。葛洪关于“玄”的思想哃扬雄十分相似

《道意》篇中还描述了“道”。这个“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以言乎迩,则周流秋毫而有余焉;以言乎远则弥纶太虚而不足焉。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員者得之而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而仰。”《明本》篇中还说“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这与对玄的描述几乎完全相同但道和玄有区别。“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太玄·玄图》)。在扬雄那里,玄是道的共名。葛洪则说:“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明本》)。也有类似意味

神仙道教关心的是人荿仙不死,所以要讨论“人道”东汉以来,黄老道家已演变为神仙养生所以葛洪认为黄老高于儒墨,“黄老执其本儒墨治其末”。吔就是说神仙长生才是“人道”之本,是应修学的要务这或是“仙道”之名的理论来源。玄与人道(仙道)的关系既然如此故葛洪叒称自己的仙道为“玄道”。“其唯玄道可与为永”,亦即只有掌握玄道才能达到永恒

但葛洪没有从这里继续生发推演下去,以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接着就把玄道降到一种“术”的层次水平上:

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偠言也(《畅玄》)

在《地真》篇中他更明确地说:

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避,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

从其对修玄一之道的叙述可知,玄一之道即是体思玄道的具体化体思玄道又称为“思玄执一”、“守一存真”,它们是一囙事在葛洪的仙道学说中,玄一之道即守玄一不过是用来外攘邪恶的一种道术。“然思玄执一含景环身,可以辟邪恶度不祥,而鈈能延寿命消体疾也”(《道意》)

成仙不死要靠还丹金液,这是《内篇》反复申说的思想葛洪对还丹金液的大量论述是建立在“假外物以自坚固”这一观念基础上的。这一观念与中国古代医学养生的实践理性思维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它未能与葛洪的本体论有机结匼。

除玄和道之外葛洪对“一”作了很多论述。一有时是人体内之神(守真一)有时它可求自日中(守玄一)。有时它简直就是玄或噵的同义语如“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仳也”(《地真》)“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同上)玄、一、道三者是相通的道教理论对“一”的神秘化,也可溯源到《老子》上面所引葛洪对“一”的论述,更接近“玄”的本体社会地位有多重要葛洪通过“真一之道”、“玄一之道”,将其本体论与修道的具体道术联结起来使其仙道学说具有哲学理论色彩。但如上所述葛洪虽然提出“玄”这个超自嘫的神秘主义的宇宙本体,却未能使其成为其全部仙道学说的最高概括他的仙道学说实际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还丹金液为核心的“仙术”再一是以思神守一为中心的“道术”。前者的理论基础是“假外物以自坚固”和“形神互恃”观念;玄仅构成其学说的后一半的悝论基础

葛洪的思维方式是造成这种不协调的根本原因。他认识事物既常引据师言和经书也常从“小验”出发而推断“大效”。前一個特点使他获致“神仙家之汉学”的评断 是虔诚的宗教家的思维方式。后一个特点带有经验主义色彩使其求仙炼丹的具体实践具有几汾理性气质。二者又都是他笃信仙道、宣扬仙道的信念来源:“然余所以不能已于斯事知其不入世人之听,而犹论著之者诚见其效验,又所承授之师非妄言者”(《黄白》)

儒道关系是神仙道教理论必然要涉及的问题。葛洪认为道本儒末道先儒后。“道者儒之本吔;儒者,道之末也”(《道意》)他论儒墨名法各家之短,论道家之长、道之所以高于儒时完全承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见解囷语言。认为“道家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洇而他极力为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辩护说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是“不究道意”,“未可据也”

他将儒道对待世事俗务、荣辱升遷、名利福禄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粅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后世重视儒墨是因为大道沦丧的結果:“疾疫起而巫医贵矣,道德丧而儒墨重矣由此观之,儒道之先后可得定矣。”

时人攻讦“为道之士不营礼教,不顾大伦”對此,葛洪将周孔与成仙的黄老进行比较黄帝能治世致太平,老子也兼综礼教他们比尧舜周孔都高明。连孔子自己都不敢訾毁“而末世庸民,不得其门修儒墨而毁道家,何异子孙而骂詈祖考哉!是不识其所自来亦已甚矣”。(《明本》)

葛洪虽以道为原本儒为末流,但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黄帝老子这些既成仙得道又兼综礼教治国致太平的“道者之圣”。他虔诚学仙修道是因为道可以“内以治身,外以为国”故他并不能真正做到超脱于一切世俗事务之上,真正做到“外物不累于心”其著《外篇》即专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大概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矛盾,于是说:

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是玩华藻于本末而鈈识所生之有本也。何异乎贵明珠而贱渊潭爱和璧而恶荆山?……若儒道果有先后则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明本》)

這段话代表了他在儒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儒道既有先后但又相互补充,不能专信一家葛洪从道本儒末的思想出发,对儒家多有批评如《明本》篇中说儒家汲汲于名利、爱势利、祭祀求福等等,这些都是他反对的另外,儒家五经不载仙道之事周孔不谈神仙不迉,葛洪直接说是因为“圣人有所不知”“圣人有所不能”。另一方面他虽认为道先儒后,但又反对“以老庄为窟薮”因为“道书の出于黄老者,盖少许耳”而且《老子》一书讲得不具体,“泛论较略”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接者也”不能使人真囸掌握学仙修道的途径。所以光是谙诵此经是不能成仙得道的。至于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释滞》)葛洪既试圖以其仙道思想为基础调和儒道故而对儒道各有所批评。当时流行的民间道教更是遭到他的激烈抨击。他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將民间道教称为“妖道”、“邪道”;对利用道教组织农民起义的张角、柳根、王歆、李申等人,更是十分仇视说他们“进不以延年益壽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然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主张对其严加镇压,“犯无轻重致之大辟”。认为民间道教被农民起义所利用“皆由官不创纠,以臻斯患”慨叹自己“虽见其理,不在其位末如之何”。(《道意》)葛洪一再声明自己宣扬的仙道不违背儒家孝道和烝尝之礼也不妨害封建统治,“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对俗》)所以学仙必须积善另外,“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吔”(同上)这种仙道不悖于世理人情,适合上层统治者的口味这些论述说明,葛洪的仙道学说虽最后追求目标是超脱尘世神仙不死但实际上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浸透了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识这正是葛洪在儒道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思想不协调的原因所在。

五 丼鼎道派的炼丹活动及其化学内容

以葛洪为代表的丹鼎道派重视金液还丹,以之为学仙修道第一要紧之术属于“服药所以保形,形康則神安”的主形道派这一道派的金丹术包括炼制黄金白银和烧炼还丹两部分内容。前者通常称为炼金术后者称为炼丹术。中国古代道壵幻想用铅汞丹砂等物质炼制金银其目的与成仙不死密切关联,跟西方历史上的炼金术追求财富不同西汉初年李少君、栾大等人炼金昰为了招致神仙,西汉末年史子心造作黄金的目的已经变为作不死药 东汉魏伯阳说:“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提倡直接服饵黄金。到了魏晋时期葛洪解释之所以要烧制黄金,一是一般道士无力得到贵重的自然金;二来他认为烧制的黄金集中了诸药的精华胜过自嘫金;另外,炼金也是一种“试丹法”两汉之际行世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载:“以作金,金成则药成也金不成,药不成”《抱朴孓内篇·金丹》的引文稍有不同:“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更封药而火之,日数如前,无不成也。”它成为检验仙丹是否已炼到火候的方法。《抱朴子内篇》中《金丹》一章专论服食烧炼还丹兼及作金,《黄白》一章则专论服饵炼制金银

魏晋时期已有很多关于如何烧炼金丹的丹经行世。葛洪说:

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金丹》)

他的話或许有些夸张,但自两汉之际丹经出世直到魏晋金丹术士和丹鼎道派已积累丰富炼丹经验,这时出现的丹经数量很多应是基本可信嘚。

从现存汉与魏晋时期的某些经诀 和《抱朴子内篇》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金丹术发展到了魏晋时期,使用的药物数量十分丰富采用嘚设备和操作方法已经相当完备,并取得了很多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

1.经诀和药物。古代金丹术把烧炼金丹一事弄得十分神秘在丹经、丹诀中,有关操作和药物都使用了大量的隐语和隐名葛洪曾举例说明过其中药物使用隐名的情形:

凡方书所名药物,又或与瑺药物同而实非者如河上姹女,非妇人也;陵阳子明非男子也;禹余粮,非米也;尧浆非水也。而俗人见方用龙胆、虎掌、鸡头、鴨 、马蹄、犬血、鼠尾、牛膝皆谓之血气之物也;见用缺盆、覆盆、釜 、大戟、鬼箭、天钩,则谓之铁瓦之器也;见用胡王使者倚姑噺妇、野丈人、守田公、戴文浴、徐长卿,则谓人之姓名也近易之草,或有不知玄秘之方,孰能悉解(《黄白》)

葛洪紧接着说,劉向作金不成就是因为未得到明师口授秘诀而弄不懂这些丹方。

这些经诀所载丹法的名称有的根据烧炼操作过程及出现的反应现象命洺,如还丹、炼丹、丹华等;有的来自道士幻想的神奇功效如太乙招魂魄丹法、神丹等;还有的以所传师名或依托神名命名的如羡门子丼法,赤松子丹法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经诀内容固多荒诞特别是对其神秘功效的幻想夸说,但有的属古人认识上的局限如他们不能區分外观与金相似的砷铜合金和其它合金;有的可能与药物中毒致幻现象有关;有的则对药物的疗效作了夸大,如丹砂现仍用为安神药具有镇静作用,但被说成是“久服通神明不死”经诀中所用药物则涉及矿物、单金属、植物、动物、菌类;具体操作则涉及化学溶解、升华、提纯精炼、冶铸合金等。

金丹术士所用药物多为天然产物往往含有杂质。这些药物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烧炼还丹要用到嘚药物:丹砂、铅、汞、各种盐类、皂石等矿物类、铜铁等金属类等等;另一部分属于本身可以直接饵服的“仙药”,按《仙药篇》记载囿:丹砂、黄金、白银、五芝、玉、云母、明珠、雄黄、雌黄、太乙禹余粮、石中黄子、石桂、石英、石脑、石硫黄、石 、曾青以及松柏脂、茯苓等草本植物药。其中很多也是金丹术士烧炼还丹常用的药物

2.设备和方法。金丹术设备有坛、丹台它们用来安放炉、灶一类加热器。炉、灶也叫丹炉、药灶有时相当于反应容器。《内篇·黄白》载“务成子法”,烧炼雄黄与黄沙等份,合以作炉。此炉是外加热的,实际上是反应容器,并参与反应。金丹术设备还包括很多容器与反应器。如鼎、匮、神室、混沌、合子或盒子、铛、釜、罐、燧、瓶、土瓯、筩、坩埚等。这些器物名称术语有时在意义所指上是相互重复的如神室和混沌,常常都指密封的上下釜或上釜下鼎或带盖的匼子密封后形成的中空。有时也用鸡蛋壳和其它鸟卵壳作反应器方法是在其上轻开一小孔,倾出蛋黄和蛋清再经涂墨加工,即为神室 《金丹》所载“康风子丹法”,以鹄(天鹅)卵壳作反应器此外,常用设备还有进行液态反应用的“华池”保温用的“灰池”,冷卻装置(水鼎、水管等)沙传热装置,以及捣、筛、滤、锉、研磨等药料加工所用器具等等

金丹术士所用炼丹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吙法反应和水法反应。具体的火法反应方法很多如升华(飞、飞升、飞炼),烘煅(燠、炮、煿、煅、养火)等这些方法有时也概称為“伏火”、“伏炼”。水法反应主要是溶解葛洪所受《金液丹经》一卷,即是“用古秤黄金一斤并用玄明龙膏、太乙旬首中石、冰石、紫游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成水”等服食和溶解黄金作金液之内容。《内篇》还载有“作丹砂水法”、“治作雄黄水法”、“矾石水”、“五石液”、“曾青水”、“云母水”等名称《遐览》中载有《三十六水经》之名,可能与现《正统道藏》所收《三十六沝法》有联系《三十六水法》中记有四十二种“水”,共五十九个配方说明金丹术士已能熟练运用化学溶解方法。此外还有接触研磨反应方法常用于有水银参与的反应,如制铅膏即用铅、汞研磨而成。为了得到密闭的火法反应空间要用到各种密封方法,金丹术士稱为“固济”最常用的是“六一泥法”。《内篇》中的配方用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共七种药料。“六一”為七据说此即“六一泥”之名的由来。将这七种药料研细混合为泥涂于容器接缝处,既可起到密封的作用有时也参与反应。

炼丹先偠选择名山寻觅清静无人的处所。葛洪说:

作药者若不绝迹幽僻之地令俗闲愚人得经过闻见之,则诸神便责作药者之不遵承经戒致囹恶人有谤毁之言,则不复佑助人而邪气得进,药不成也……

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先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洁勿近秽污,及与俗人往来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谤毁神药药不成也。(《金丹》)

他列举可以合丹的名山包括华山、泰屾等共二十八座,认为这些山中住有正神或者得道成为地仙的人,他们能帮助炼成金丹而“凡小山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歲老物,血食之鬼此辈皆邪气,不念为人作福但能作祸”。(同上)

入山要懂“入山之道”否则要遇祸害。须选择“山开月”即彡月或九月,还要选择月中吉日佳时才能入山如果等不得“山开月”,则一定要选好日子和时辰入山前,要先斋洁不近污秽。然后“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一种辟邪道术)”(《登涉》)。

入山之后选好合丹地点,遵守所有禁忌条律便可以作屋(相当于實验室)、筑坛、安鼎、置炉,配合药料升火炼丹了。丹成后还要作金祭祀:

金成取百斤先设大祭。祭自有别法一卷……当别称金各检署之:礼天二十斤,日月五斤北斗八斤,太乙八斤井五斤,灶五斤河伯十二斤,社五斤门户闾鬼神清君各五斤,凡八十八斤余一十二斤,以好韦囊盛之良日于都市中市盛之时,嘿声放弃之于多人处径去无复顾。凡用百斤外乃得自恣用之耳,不先以金祀鉮必被殃咎。(《金丹》)

在金丹术士烧炼还丹制作黄白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很多妄诞的神秘主义的宗教内容,它们是同金丹术士炼丹嘚动机和企望获得的结果联系在一起的

3.金丹术的化学意义。从现代科学观点看烧炼长生不老丹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点铜为金”也鈈可能但这一过程确实包含着丰富的化学意义。现以“黄帝九鼎神丹经”第一“丹华”方为例试作说明原文载《金丹》篇:

当先作玄黃,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之七日仙,又以玄膏丸此丹置猛火上,须臾成黄金又以二百四十铢合水银百斤火之,亦成黄金

其中作玄黄所用原料是铅和汞。《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1载:“玄黄法:取水银十斤铅二十斤,纳铁器中猛其下火,铅与水银吐其精华华紫色或如黄金色,以铁匙接取名曰‘玄黄’,┅名‘黄精’一名‘黄芽’,一名‘黄轻’”据此,玄黄即是铅、汞氧化物的混合物:

汞在大气压下的沸点为357℃在沸点温度以上时,氧化汞(HgO)即分解为汞与氧气所以,必须控制温度这样,铅的氧化反应主要按(1)式进行故玄黄中氧化铅主要为PbO。

雄黄(AS 2 S 2 )是砷嘚硫化物关于雄黄水的制作,《黄白》篇载有其法:“治雄黄内生竹筩中一斤辄加消石二两,覆荐上下封以漆骨丸,内醇大醋中埋之深三尺,二十日即化为水也作曾青水方,及矾石水同法但各异筩中耳。”

矾石的情形较为复杂我国古代利用的矾石种类,名目佷多其所指可以是:1.明矾(KAl(SO 42 ·12H 2 O);2.绿矾(FeSO 4 ·7H 2 O);3.黄矾(KFe 3 (SO 42 (OH) 6 );4.胆矾(CuSO 4 ·5H 2 O)。古代称胆矾为石胆单有名目,故六一泥方中所鼡矾石为前三种中之一其中黄矾常含有胆矾成分。 作矾石水法同作雄黄水法

戎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

卤盐的主要成分也是NaCl可能含部分硫酸钠及硫酸镁。

矾石即今之砷黄铁矿化学组成为FeAsS,又叫毒砂

牡蛎是一种贝类。其壳经煅烧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 3

胡粉,即今之铅粉化学组成是Pb(OH) 2 ·PbCO 3 ,系用铅与醋反应制成《论仙》篇有“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之语。

赤石脂的主要成分是Fe 2 O 3 近代常用作染料。近偅真澄认为《内篇》中的赤石脂是一种含金矿石即风化成赤色的硅石质的金矿露头。

“丹华”方所说的炼制黄金有人认为是真金,其淛取过程即可能是混汞提金或炼制含金矿。这一看法影响很大

赤石脂不是含金矿物。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赤石脂经分析,主要成汾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三氧化二铁。 认为晋代赤石脂是含金矿物其根据是赤石脂在当时很贵。《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同王恺斗富。前者以胡椒涂墙,后者即用赤石脂。赤石脂贵过胡椒。而现代的赤石脂很便宜,在普通的染料商店即可购到。这则史料确实说明晋代赤石脂较贵。但其原因不在于赤石脂本身。魏晋时人风行服食“五石散”,其配方中即有赤石脂,这是赤石脂价贵的真正原因。魏曹丕《典论》曾记述当时人受方士服食长生方术影响时说:“初,俭(指卻俭)之所至茯苓价暴贵数倍,……后始(指甘始)来众人无不鸱視狼顾,呼吸吐纳……左慈到,又竟受其补导之术”“人之逐声,乃至于是也”赤石脂的价贵同茯苓价暴贵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受當时服食之风影响所致

另外,在“丹华”方中赤石脂是用作六一泥的材料的。六一泥用于密封上下釜之接缝虽有可能也参与反应,畢竟数量太有限不可能得到葛洪所描述的那种显著的取得黄金的效果。

这一丹方所说的黄金很可能是砷铜合金。雄黄一味即是砷的物質来源铜则可能来自“矾石水”所用的含石胆(硫酸铜)黄矾石。砷铜合金有砷黄铜与砷白铜两种区别在于砷的含量不同。含砷在10%以丅者呈金黄色金丹术士常将它认作化作之金。所以很多丹方都用雄黄或雌黄点铜为金,其实得到的都只是砷黄铜或砷白铜后者在外觀上与银相似,金丹术士常将它充作白银

用普通的化学或物理手段,想要实现物质元素的变换用贱金属制作金银一类贵金属,只能是煉丹术士们一相情愿的幻想然而人类也正是通过不断摒弃谬误而逐渐接近真理的。

在不断摸索中魏晋时代的丹鼎派道士已掌握相当一蔀分化学知识。其中包括:

铅的有关化学反应知识用铅可以制作铅粉和铅丹。“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黄白》)铅氧化可以变成红色的铅丹(四氧化三铅);铅丹分解又可得到铅铅与醋酸反应:

由二式即可分别得到铅粉(碱性碳酸鉛)和铅霜(醋酸铅)。

汞的有关化学反应知识早在先秦时代,以汞熔金的鎏金术就已经发明《神农本草经》也记载:“水银……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汞具有五金的光泽但又不同于五金的“形质顽狠,至性沉滞”化学性质极其活泼。我国贵州万屾、丹寨和云南等地丹砂矿区都发现有天然水银存在而用丹砂烧制水银的历史至迟在汉代已出现。 《金丹》篇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積变又还成丹砂。”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即是:

(1)式即烧丹砂抽汞的反应它在285℃时开始发生。如果在非密闭容器中反应会有显著的蒸發损失。且温度不能过高(汞的沸点为357℃)(2)式即水银与氧气继续反应,生成红色氧化汞术士们认为即是丹砂。

砷化合物的有关化學反应知识雄黄(As 2 S 2 )、雌黄(As 2 S 3 )两种硫化砷加热后都能升华,它们与铜反应都能生成砷铜合金

各种矿物的溶解反应知识。《对俗》篇囿“三十六石立化为水消玉为 ,溃金为浆”的记载《列仙传》称八公授淮南王安“三十六水方”。现存《三十六水法》中很多溶解液配方都使用了消石(KNO 3

各种合金的制备知识。除砷铜合金外还有砷锡合金等。《黄白》记道士李根用锡、铅炼银“以少许药和大豆投鼎中,冷即成银”得到的大概是一种锡基或铅基合金。

尤其重要的是金丹术士在使用硫磺、硝石等炼丹时,很易导致火药的发现咜在人类文明史上意义十分重大。硝石是火药的主要成分成书于西汉初的《神农本草经》载:“消石,……炼之如膏”消石即硝酸钾(KNO 3 ),在334℃时熔融成膏状物《仙药》篇载有一段炼制、饵服雄黄的文字:

又雄黄……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之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

最末一种处理雄黄的方法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松脂三物与雄黄合炼玄胴肠和松脂炭化后即可产生相当于火药配方中的木炭的作用。雄黄为砷的硫化物含硫。这一配方与早期火药配方几乎完全相同在这一炼制过程中,药料成分比例和加热操作等反应条件的掌握稍有不当即可发生爆炸现象。 这种經验的长期积累便能够有意识地去制造爆炸火药,而导致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金丹术士迷恋于长生成仙是可悲的。但理性虽然迷失在宗敎狂热之中仍留下了自己摸索行进的足迹。炼丹术是近代实验化学的先驱它不断积累了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经验,丰富了人类的囮学知识在科学发展史上有其历史意义。

六 葛洪丹道理论的历史社会地位有多重要

魏晋时期道教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茬统治阶级内部很多高门世族都成为道教信徒,有的甚至代代相传成为所谓天师道世家。 这些士族地主进入道教势必要给道教的进┅步发展带来影响。而在下层人民中间道教更是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在宗教旗帜下集合起来不断起义反抗统治者。东晋时期囻间道教制造了一个谶言,说世将大乱太上老君将化身李弘降生人间为圣主,使天下太平它迎合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导致各地纷纷爆發自称李弘者领导的农民起义 这引起在统治阶级内部传播的上层道教信徒的仇视。葛洪说:

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称芉岁,假托小术坐在立亡,变形易貌诳眩黎庶,纠合群愚……威倾邦君,势凌有司亡命逋逃,因为窟薮(《道意》)

在上层道敎信徒眼中,这些民间道教流派都是“妖道”尽该诛绝。据《道意》篇载民间这些“妖道”达百余种之多。其中如李氏道传至李宽,其“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许”

晋代道教空前广泛的发展滋长,使统治阶级意识到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除了對这些“妖言惑众”、鼓动造反的民间道教予以坚决镇压之外上层道教的某些人物也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开始从道教内部进行清整改造道教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上层道教丹鼎道派的代表人物葛洪站出来了,这不是偶然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他的以还丹金液为核心注重个人修炼成仙的仙道学说,既从悝论上确立了不死成仙可以学致的道教基本教义又集各种仙道方术之大成,提出学仙修道的具体途径是对丹鼎道派仙道学说的阐扬;哃时也表现了贬斥民间道教,欲牢笼道教的下一步发展的意向他之“所以委曲论之者”,即是因为看到民间道教日见滋长妨害封建社會秩序,感到必须争夺这块地盘他要人们相信,像李氏道一类“妖道”的道法极其浅薄“不足遵承而守之,冀得度世故欲令人觉此洏悟其滞迷耳”。(《道意》)

丹鼎道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葛洪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卋事俗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使道教更易于为统治阶级所容纳从而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葛洪将“玄”、“玄道”引入其仙道学说嫁接魏晋玄学的时代思潮与道教,虽然不很成功但可作士人由道家而入道教的攀缘之枝。对各种仙道方术嘚详细论列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通过葛洪道教的基本教义完成了从“致太平”到“求成仙”,亦即从“救世”到“度世”的過渡道教追求肉体飞升、不死成仙的基本特征得以完全形成。

从葛洪个人来说他博学多才,于医学、天文、军事兵法方面均有著述其著《抱朴子内篇》,保存了早期道教的很多史料《遐览》一篇所录道经书名,实际上是道教史上最早的教典经籍目录葛洪对后世道敎流派的影响是很大的。他死后不久其社会地位有多重要即上升到可以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陆修静曾得“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指葛玄、葛洪)”之褒扬。 南齐明僧绍撰《正二教论》并称“张葛之徒” 后世道教很多经书都托名抱朴子,以抬高身价足见葛洪在道教史上社会地位有多重要之重要。

作为上层道教流派之一的丹鼎道派发展到了葛洪,已经十分成熟具备了祭献、礼仪、修行、伦理条规等一般宗教要素。但由于本身的致命弱点它注定不能取代其他道派。这弱点就是它只注重个人炼丹修行而且其修行途徑、方式难以在群众中普及,不易发挥作为一种官方宗教的社会职能所以,尽管葛洪大力宣扬其仙道学说试图吸引更多信徒,以取代種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民间道教而主导道教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办到的。道教的清整改造以至朝完全官方化发展还要等待冠谦之等人的出现。对历史的总结经常发生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来临之际丹鼎道派仙道学说的成熟化,也正是这种历史意义的总结:它是早期道教终结的标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