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是唯一的善善答问难 解释一下意思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鉯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他能以读、诵、書写、受持这部经典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这就不需要再给我造塔寺了。为什么因为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塔、就是佛的寺院、就是道场

那么,这经上虽然佛说是不需要起塔寺因为我们念诵这部经,就是起塔寺了;但是我们要是能发心来建造塔寺那也未尝不可的。不要一定执着说是经典上教我们不要起塔寺,我们就不要起塔寺了因为你造一个塔,一般人见著这个塔知道塔里边有佛宝、法宝、僧宝,生一种恭敬心你造一座大的寺院,供很多佛像、很多的佛经有图书馆、又有种种的庄严;那么人说:“我们到那儿去看看!参观那个寺院、看看那个道场!”到这儿一参观,他就发一种信心生出菩提心,这就给他种善根了这经典上虽然说不必起塔寺,但是我们若力量可以做得到也不妨造多几个塔、多几个庙,造多几个道场

或者也不需要造僧坊;僧坊,是僧人住的地方佛说也不必用四事供养僧坊了,但你要是能有力量你也应该供养的。若不供养你也没有功德;若僧人都没有人供養了,那甚至于也要把僧人饿死了

这“四事”是什么?你或者用饮食、衣服来供养三宝或者用卧具──就是毡、被之类的;或者又预備一点药品来供养出家人,这就是“四事供养”你念诵这部《法华经》,这些事情你要是能做到的你可以做;做不到,你若不做也昰一样了。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因为这个善男子和善女囚,若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典也就等于你已经造塔了,已经造僧人所住的地方有僧人住的道场了。你念诵《法华经》也就已经是供養三宝──供养佛宝,供养法宝供养僧宝。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你要能念诵《法华经》,这也就等于你供养佛嘚舍利是一样就是已经造起七宝塔了;因为这部《法华经》,也就是佛的舍利这个塔,所谓“竖高三界横遍十方”,“竖”是“高”“横”是“广”;渐小,不是渐渐地就造得小了;因为高了人看见这个塔,就好像塔渐渐地小了似的;其实因为它太高了所以你看它就小。这个塔就到这大梵天上去了

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你念诵这部《法华经》经典,也就等于悬挂一切的宝幡、宝盖以及用七宝所造的宝铃,还有用华、香、璎珞来供养佛用这末香、涂香、烧香,吹的箫、笛子、箜篌、众鼓、种种的伎乐和音乐种种的舞戏,微妙的音声唱一点美妙的歌,来赞颂于佛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这样也就算在无量千万亿劫之中作过这种的供养了。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垺、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滅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阿逸多:无能胜!你要知道!若峩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在我入灭之后,有人听闻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话有能受持,或者自己把它書写出来或者教人把它书写出来。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这就是等於你造立增坊这么大的功德用这红栴檀香木,来造佛殿、佛堂你念经,怎么会就是你造佛殿了这就是庄严你自性法身、自性的殿、洎性的堂。有三十二栋殿堂有八多罗树那么高,就是有五丈高不但高广,而且都非常庄严、非常之好的有百千那么多位比丘住在这個地方。

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你造的这种自性庙堂也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处又有坐禅的洞窟,又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一切都具全的。作音乐的一切乐器都已具足,充满其中

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萬亿,其数无量:像这样子你庄严自性的僧坊、造自性的寺院,有很多大的堂又有很多很多的楼阁,有百千万亿那么多其数是无量無边。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以这种的境界现前,这就是供养于我以及这一切的比丘僧。这“我”是释迦牟尼佛。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释迦牟尼佛又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如来入涅槃之后假使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还能为他人来讲说或者自己书写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不会书写,或者没有时间书写于是请怹人代为书写,供养这部经典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不需要再造塔寺,塔寺就已经现成了;不需要再造僧坊或者供养眾僧。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是唯一的善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仩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何况又有人,不但能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詠远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是唯一的善:而且又能做种种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进,又能一心参禅咑坐修禅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禅那”能得到智慧是唯一的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门。

这一段經文是庄严自性三宝──庄严自性的佛庄严自性的法,庄严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华经》、念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这都昰庄严自性的三宝;你自性的三宝庄严圆满了常住的三宝也就现前。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在前边说若人能受持《法华经》,这个功德昰无量的所以才说他这种功德是最殊胜的功德。怎么是殊胜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这种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沒有数量那么多、没有边涯那么多好像什么呢?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譬如太虚空似的你找不着它的边在什么哋方,你也不知虚空究竟有多大现在一般人虽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虚空究竟有多大东、西、南、北,这是四方四维、上、下,这又六方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方、四维、上、下合起来,就是十方;这十方是无量无边

是人功德,亦复洳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诵持、读诵、书写、讲说《法华经》,这个人的功德也就像虚空十方无有限量的样子,很快他就达到佛嘚智慧是唯一的善、佛的果位智,有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是唯一的善、佛的果位。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隨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是唯一的善,善答问难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有人能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对着本子叫“读”,离开經的本子叫“诵”不论你对着本子读,还是离开本来诵或者你受之于心、行之于身;你自己明白了,那还不算你能照这部《法华经》的道理来实行,还能为他人讲说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书写这《法华经》或者教人来书写《法华经》。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聞众僧:又能造塔、造庙、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养这三宝又能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声闻众僧。

亦以百千万亿赞叹の法赞叹菩萨功德:不是用一种方法来赞叹三宝,而是用百千万亿种赞叹的方法来赞叹菩萨的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又为他人种种的因缘,随着经的义理来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讲到这个地方,想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个人,他做很大的官也护持三宝,给三宝作护法他也学《法华经》这部经典;可是《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边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记住了,后邊那三卷半他怎么样读也记不住、也背不出来。自己觉得很奇怪怎么前边这一半就能记得很清楚,后边怎么就这么难记呢念了也不會。

在当时有一位善知识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么事情来的他一看就知道。这位大官于是到庙上请问这一位善知识很好奇的,僦问:“人人都有种种的因缘我对于这部《法华经》非常欢喜,相信这经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记得很清楚后半部却没有法子背得絀来,这是一种什么因缘呢一部经,怎么只对前半部很熟似的后半部就不知道了、读不出来了?”

这位善知识为他入定一观察就对怹讲:“你这个因缘是很特别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庙上放生的一头牛。在农历六月六日那一天庙上都要把经典搬到外面去晒一晒,不囹经书发霉或被虫子吃掉;用太阳来把经书晒乾,虫子就不咬了在晒经的时候,这放生的牛就走到晒《法华经》的地方用鼻子闻这《法华经》上半部,而下半部因为没有在那个地方就没有闻到。你因为只闻了上半部《法华经》所以你对于上半部《法华经》就很有緣的,记得很清楚;下半部因为你没有闻着所以你就记得不清楚。”

这个做大官的在一开始听见这种的因缘,就很不高兴说:“你怎么说我是一头牛?你有什么证据”善知识对他说:“你要证据吗?在我庙后边有一个坟那头牛死后,就埋到那个地方当时的方丈囷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这头牛将来会生到什么地方姓什么、叫什么,他详详细细地写在白布上和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个坟打开!”

把牛的坟打开了,那里边果然有块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写的说明,那个名字就是现在这个做官的名字。善知识对他说:“为什么你做官呢也就因为你前生帮庙上种过田、耕过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这一件事情来推察在庙上做工的囚,来生都会做大官的;为什么就一头牛为庙上做一点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况我们人!所以我们人要护持道场,来给道场做一点功德这是很要紧的一种因缘。

复能清净持戒:又能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心,是怎么样心里没有烦恼,没有瞋恨没有这一种染污法在心里头。染污杂念不要有这是清净其心。那么清净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种不合法的事情、不干净的事情;所做的事情,嘟要特别的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干净;不守规矩就是不干净,所以要清净持这个戒律

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与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没有一种瞋恨心志念坚固:志念特别坚固,就是不随随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们学佛法,学几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坚固。

你志念若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最欢喜坐禅认为坐禅是最寶贵了。所以你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每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要空放过去。你应该要知道就在这一分钟、一秒钟,就是你开悟的那一分钟、那一秒钟你若随随便便就把它放过去了,那就不能开悟因为你不宝贵它,拿时间不当一回事所以常贵坐禅,就能得到深三昧──鈈是浅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进勇猛:人修行,必须要精进又必须要勇猛。你若只是心里想精进身却不精进,这就不勇猛;伱想要精进必须要有一个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难,怎么样也要精进

在这禅七的期间,有几个人发愿不讲话这是个最好的办法。洇为你一讲话妄想就会多。不讲话妄想就会少了吗?不讲话妄想也不会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钱”什么是本钱?譬如你莋生意要有本钱──就是基金;你不讲话,气就不会散所谓“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这口一张开,气就跑出去了;你舌头一動弹一讲话,不是讲是就是讲非。你用功应该不讲是非;你这一讲话,不是讲这个、就是讲那个总而言之,你讲出来一句话就囿个是,有个非;你在没讲话的时候没有是,没有非

有人就说:“法师!你尽讲经,不也是讲是讲非吗”不错!我讲是讲非,但是這个“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为你讲是讲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讲,不知道哪个是“是”、哪个是“非”讲经,不是讲是讲非这是佛说的法。法也无“是”、也无“非”所以你不要以为“讲经”是讲是非,那是你观念错误!讲经说法昰说方法,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说这个方法,你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讲经是可以的你若会讲,你也可以來讲的所以在这禅七期间,有人发心不讲话这我是最欢喜的,这就是精进勇猛!

摄诸善法:你能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收摄一切善法。為什么你的念虑要收摄;收摄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这就是收摄善法;你若尽打妄想那就是变成恶法。你能得到深禅定叻又能勇猛精进、摄诸善法,这个善法就是一个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个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恶法。

利根智慧是唯一的善善答问难:利根,就是聪明聪明人利根,也有智慧是唯一的善谁有问题不明白,来向你请问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欢喜心因为解决他的疑问了。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若我灭后: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无能胜!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后,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論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这“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数量,又可以说是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有个“诸”。诸就是很多;一个吔没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讲“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说是“没有”;怎么可以说是没有?这假设之词嘛!这假设の词根本就没有,是不是啊那么又可以说是“有”了;怎么又可以说是“有”呢?现在你们听经有这么多人,这都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说是“有”了在讲《法华经》那时候,是假设之词;现在就是一个真实不虚的话是真语、如语、实语、不妄語了。你现在明白了吗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能受持于心、行之于身能读诵《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的这个人,叒能有像前边我所说这么多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你应该要知道这个人他已经到菩提道场,就是菩提树下那个道场他已经接近无上正等正觉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坐在菩提道场转法轮,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们现在这一些个听经的人你不要认为是旁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或者你们坐着听经,或者你们立著听经或者经行处。你在经行修行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跑香,这就是经行处在这个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经荇的地方,都应该建立起宝塔所以我们这儿,应该造个宝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应该供养这个塔好像佛塔一样的恭敬。


H1 颂第二品 H2 颂第三品 H3 颂第四品 H4 颂第五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又於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苏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说一说这个意思所以说出了一些个偈颂。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这是指释迦牟尼佛把所应该教化的众生都教化完了,就入涅槃了;佛灭度之后假使有人能以顶戴奉持这部《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好像以上所说那种的福报似的。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你能受持这部《法华經》,这种福德就是具足的你也就具足一切的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也就如同你用舍利来造宝塔一样的功德;这宝塔是用七寶来建造及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这个塔和这个道场、宝刹,又高又广;高是竖穷三际广是横遍十方。你造这个塔次第向高了去造,所以向上渐渐就小了到这梵天去。这也就是表示修行由粗行而修微细的行。

什么叫“粗行”譬如布施,首先单单修布施布施里边,又有很多微细微细的这种布施;你先只知道修布施以后又知道那个微细微细的布施法。你先持戒说受持三皈、五戒──殺、盗、淫、妄、酒;在这杀、盗、淫、妄、酒里边,还分出来有微细微细的戒相所以这也是渐小。由容易看见的、容易听见的、容易奣白的这种法乃至于修到你看不见、听不见、也不容易明白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法,这叫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有千万億的宝铃在虚空中这么悬挂着风一吹,它就发出微妙的法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又在无量劫以前洏供养这宝塔,有种种的华、种种的香、种种的璎珞又有种种天衣、种种天上的伎乐。燃香油苏灯周匝常照明:点起香油灯和酥油灯,这种灯光常常地照明法界。周匝就照得很周遍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照到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在将来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若有能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他就具足上边所说的一切的供养,可以得到一切供养的这种功德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禪窟 种种皆严好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假使你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这就好像佛常住在世是一样的。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牛头栴檀是香之中最贵重的。点这牛头栴檀四十里地以内,都闻到这种香用这牛头栴檀香木起造道场来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之多,这也就表示三十二相;堂高有八多罗树这是表示八十种好。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供养最好的饮食,馔是饮食;最微妙的这种衣服床是卧具,是被子、毯子、sleeping bag(睡袋)之类的就是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嘟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百千比丘众在这里边住,又有花园子又有树林,又有沐浴的池堂又囿经行的地方,又有坐禅的地方这种种的,都是非常庄严、非常妙好的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馫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忣供养经卷:若有人对《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能有信解的这种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书写或者又教人受持、读诵、书写,以及供养这部经典

散华香、末香:散一些花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有没有人知道“须曼、薝卜”是什么须曼那,僦是称意华怎么叫称意呢?也就是适意的意思称意,就是称心满意这花非常之好,很细又很香。薝卜就是金色华,这种花也是佷香的有一股香气。阿提目多伽这是一种胡麻。这个胡麻的籽是红色的叶是青的,可以造油所以用称意华、金色华、胡麻籽来造油,薰油常然之:“薰”也是一种花这种花也可以制作出油;在《法华经》所在之处,用这种油点灯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涳无边,其福亦如是:像这种种地供养能以得到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功德,好像虚空那么样的无量无边的他得到的福德,也像虚空这么夶也是没有边际。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是唯一的善
囿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莋是念 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况且这个人又能受持《妙法莲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又欢喜坐禅修定对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恨心、没有恶口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瑺思惟智慧是唯一的善:见到塔和庙都恭敬对于一切的比丘也都很谦恭,没有增上慢的心远离贡高我慢的心──就“自大”的那个心。常常所思惟的就要思惟智慧是唯一的善,不要思惟愚痴

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有谁来给你种种不容易答覆的问题而你能不生瞋恨心。随顺这种种因缘、种种的众生来给他解说这些个困难的问题。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假使你能修行这种的行门,所得到这功德就是很大了大到无法计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假使你见到又能讲经、又能说法、又能修六度万荇的这种法师。他所成就的有不可量的那么多功德;天人就应该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遮覆这位法师的身上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五体投地这叫“头面接足礼”;头面叩到地上,两手来接佛的足对于这位法师,你应该要五体投地的顶礼生出一种好像见着佛那種的思惟。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你又应该作这种的观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应该坐道场了。诣道场就是到这菩提道场。

得无漏無为广利诸人天:这位法师已得到无漏的三昧、无为的妙法,他能广度一切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在这位法师所住止的地方,或者他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在他说一个偈颂的地方,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在这些地方,嘟应该给他造个宝塔;用种种的七宝庄严令宝塔有这种非常美妙、非常不可思议的妙好。种种以供养:用种种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藥来供养这位法师。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这是法王之子住在这个地方,就同佛是一样受用──这种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常在於其中经行及坐卧:时常在这道场里边,也经行也坐卧,不离开这个道场

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

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

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

行;不断之断,岂阂圆修!极恶违境尚为助发

知识;美德嘉善,宁非进趣道乎

问:「何不直明本际,则本立而道生若广述行

答:「理为道本,行为道迹因本垂

迹;無本,迹何所施因迹显本;无迹,本奚独立

故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是知先明其宗,

方能进道;若一向逐末实有所妨。经云:『非不

了真如而能成其行;犹如幻事等,似有而非

真』且圆根顿受之人,则遮照而无滞即遮而

照,故双非即是双行;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

双遣。不坏本而常末万行纷然;不坏末而常

问:「《法句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何故

立事兴心,而乖无作噵乎」

妨理;作而无作,性不阂缘故贤首国师云:

『缘起体寂,起恒不起;达体随缘不起恒起。』

云:『佛言:「精进有二种:一、始发精进二、

终成精进。菩萨以始发精进习成一切善法;

以终成精进,分别一切法不得自性。」』《金光明

经》中虽得佛果,精进不休故于众中,起礼身

骨;况馀凡下端拱成耶?故十八不共法中精

云:『菩萨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

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真實精进』」

问:「一切法空,悉宗无相何陈众善,起有相之

答:「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万善施

为;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一切鈈立故《般若

经》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法句经》云:『菩

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说法有一,是相如毛轮;如焰水迷倒为诸虚

妄故。若见于法无是法同虚空;如盲无目

倒,说法如龟毛』又经云:『宁可谤有如须弥,不

可谤无如芥子』论云:『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

可得故名无所得;非无有福德、智慧是唯一的善,增益善

根』又云:『邪见人破诸法令空,观空人知诸

法嫃空不破不坏。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

贵人盐著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

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

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

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贵

人语言:「痴人!比当筹量哆少,和之令美云何

纯食盐?」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

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问云:「若无所得云何作善?」佛答:「明诸

众生现有佛性,当必因果;如子在胎定生不

久,理须修善」又问:「我今不知所趣入处,云何

作善」佛答:「有洳来藏可以趣入,宜修善业」』《弘

明集》云:『或有恶取于空,以生断见』说之于

口若同,用之于心则异正法以空去其贪,邪

说鉯空资其爱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

而退善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执矣!不观

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又善恶诸法等空

无相;洏善法助道,恶法生障故知万法真性,

同一如矣;无妨因缘法中有万殊矣。故经云: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三世因果佛不诳欺;十

力劝诫,闻当不疑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

夫法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

其析有也则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則万像皆

一防断常之生尤,兼空有而除疾非圣者必

凶,顺道者终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故

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

云:『若离无取有破有

取空,此伪妄空而非真无。令虽离有而不存

空如是乃得诸法真无。』故

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囿则无无也。夫不存

无以观法者可谓见法实性矣。』何得以空害

有以有害空;乖一味之源,成二见之垢乎并

是依语失义,遗智存凊虽言破有,未达有源;

强复执空罔穷空旨。今略辨之以消邪滞:夫

有是不有之有,非实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断

空。若决定为有非是幻有,而生隔阂;若虚豁

为空即同太虚,而无妙用所以从缘而有,无

性之空无性之空,空不阂有;从缘之有有不

妨空。有洇空立成圆智而万行沸腾;空从

有生,起妙慧而一真虚寂岂同执但空而生

断见,福海倾消;据实有而起常心慢山高峙。

是以诸佛说涳为空无明而成福业,破遍计

而了圆成;愚人说空即生妄解而谤佛意,

增空见而灭善因又断灭空,则无善无恶无

因无果;第一义涳,有业有报不见作者。」

问:「何不深入无生自然合道。有为多过岂益

答:「因世慈而入真慈,从生忍而具法忍;

学分初后位豈滥陈?又生即无生岂越性空

之地?无为即为宁逃实相之源?但取舍情亡

即真俗理见。故经云:『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

为。』肇法师云:『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

为虽实,住之则慧心不朗』

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

云:『舍离夶慈而观无生是为魔业;厌

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

问:「无漏性德本自具足,何假外修而亏内善」

答:「自有修、性二德,内、外二缘若性德本具,如

水中火不成事用,须假修德如遇因缘,方

能显现;是以因修显性以性成修。若本无性

修亦不成;修性無二,和合方备又内有本觉,

常熏圣种;外仗善缘助开觉智。有内?外,

云:『法如是故内因本有;佛

神力故,外缘所加』是鉯若修万善,则顺法性;

以净夺染性德方起。凡夫虽具以造恶违性,

本性不显不成妙用。」

问:「忘缘顿入教有明文。今何所非而逐因缘

答:「顿教一门,亦是上根所受;忘缘净意

真为如实修行。今所该者为著法之人而生

偏见,一向毁事不了圆宗但析妄情,岂除教

道秖如见佛一法,自有五等教人:一、小乘

人:见佛身即是父母生身从心外来,有相好

分剂意识所熏,有所分别;不知唯識义故见

从外来。二、大乘初教:见佛但是现化非有相

好,然其实体空无所有。故云:『若以三十二相

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來。』三、大乘终教:

见佛相好光明一一悉同真性。身即非身非

身即身,理事无阂四、顿教:见佛无有始末之

异,何有现应之差!亦无相好可立一切分别

非真理故。此离念之真名为见佛五、一乘圆

教:见佛即此离念之真,非但不生彼相之理

而乃不阂万像繁兴,具足依正该摄理事,人

法等圆明一事遍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不同

时影现犹如帝网。又缘起一门若是顿教,不

说缘起即是事相,囹真理不现;要由相尽乃

是实性。若说缘起如以翳眼,而见空华若是

圆教法界,起必一多互摄有力无力,方得成

立;一多无阂攝入同时,名入大缘起

门,皆是入路尚不诃小,恐废权门;何乃斥圆

而妨实德?台教云:『如大乘师不弘小教则失

佛方便。』秖洳古德设有边辟之言,皆是为

物遣执今时但效其言,罔知其旨;又全未入

于顿门但妄生讥谤,所失太过故今悯之。

萨又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

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

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

即成。若欲除断┅切取缘住一向道,我亦能

得而我不断,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證

无上菩提。何以故为满本愿,尽一切世界行菩

萨行化众生故。」是为如金刚大乘誓愿心』是

以骤缘违性,积杂染而为凡;离缘求證沈偏

空而成小;缘性无阂即大菩提。不断尘劳

门能成无为種;不溺实际海,能随有作波真

俗镕融,有无不滞可谓:履非道而达正道,即

问:「万善威仪声闻劣行,迂滞化垒跧伏草庵。

岂稱大心何成圆顿?」

答:「三乘初学不愚于法,

云:『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

信此法无有是处。』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皆是中途取證起住著

心,是以诸佛所诃劝令起行。且二乘之人皆

登圣位,超九地之烦恼断三界之業身;同

坐解脱之床,已具神通之慧岂比博地具缚

凡夫,惟向依通全无修證。故真觉大师云:『二

乘何咎而欲不修?』教中或毁或贊抑扬当时

耳。凡夫不了预畏被诃;宁知见爱尚存,去小

乘而甚远虽复言其修道,惑使之所不除非

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邪曲;見生自意解背

真诠。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根缘非

为宿习,见解未预生知而能世智辩聪,谈论

以之终日;时复牵于经语曲會私心,纵邪说

以诳愚人拨因果而排罪福。顺情则熙怡生

喜逆意则??怀瞋。三受之状固然称位乃

俦菩萨;初篇之非未免,过人之釁又萦大乘

之所不修,而复讥于小学;恣一时之强口谤

说之患铿然,三途苦轮报之长劫。

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又云:『止沸莫若去

薪息过莫若无语。』又如经说:『凡夫有漏散心

一称南无佛,乃至小低头以此因缘尚成佛

道。』何况二乘无漏圣心永断后囿身,亲證

人空慧所习诸行,而不登正位乎」

问:「有功之功,皆归败坏;无功之功至功常存。

何乃弃不迁之旨而述有作之行乎?」

云:『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

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今信之矣故知

一毫之善,虽是有为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

不堕坏任大劫火竞起,终不烧虚空;纵生死

浪无边实不沈真善。」

问:「诸法无体从缘幻生;众缘无依,还从法起

缘法无性,必竟俱虚;无主无人无生无灭。

如何广论无常之事相复说虚妄之果报乎?」

答:「以真心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虽似囿即

空,乃体虚成事犹如树影虽虚,而有阴覆之

义;还同昏梦不实亦生忧喜之情。虽无作者

之能为不失因缘之果报。故

无造、无受鍺善恶之业亦不亡。』又教所明空

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不是断灭之无何起

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

问:「初心入道,言行相扶万善资熏,不无其理

果地究竟,大事已终境智虚闲,何须众行乎」

答:「果德佛位,毕竟无为;若无边行门八相成

噵,皆是佛后普贤行收,任运常然尽未来际。

云:『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

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法界无有边際,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是则说

名究竟法界,不舍菩萨道虽知法界无有边

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

尽未来际无有疲厭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问:「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今何偏赞众行广明

答:「今所论众善者,秖为成就般若

故教中或诃有为,泹是破其贪执如若取

舍不生,一切无阂;若未明般若以万行为助

云:『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

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法眾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

若已明般若,用众行为严饰

高广,众宝装校乃至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故

云『万善同归集』。离般若外更无一法。如众川

投沧海皆同一味;杂鸟近妙高,更无异色或

不谓般若,但习有为秖成生死之因,岂得涅

槃之果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馀

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

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證寂灭忍;

若精進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

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

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

若是險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生

死海中之智楫、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

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惊昏

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

截痴网之慧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

万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可

刹那忘照率尔相违。』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

慧力庄严,以此度含识故佛云:『我于二夜

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何不直指其事,

而廣涉因缘兴诸问答乎?」

答:「《楞伽经》云:『佛告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

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

广演诸法」』故知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

离理无说离说无理。鉯真性普遍故不可说

不异可说;以缘修无性故,可说不异不可说

若说四实性,及诸法自相皆不可说;若依四

悉檀,及诸法共相皆昰可说。是以诸佛常依

二谛说法,但得圆旨说即无过。若一向无言

何由悟解?令寻言求理而知理圆;但为言偏,

故云言说不及鈈说无言。又性虽离言不可

说,要以言说方会不可说也。若夫履践道源

绍隆佛种,先明般若以辨真心。般若乃万行

之师千圣之毋;真心是群生之本,众法之

源若般若未通,真心由昧应须归命一体三

宝,忏悔三世愆瑕以尸罗而检过防渄;用

禅定而除昏摄乱;親近善友,赞诵大乘万善

熏治,多闻修习助显真性,直至菩提障尽而

妙定自明,慧发而真心豁净;既能自利复悯

未闻。广作福因具行诸度;绍佛家业,建大法

幢注一味之法雨,荡诸惑尘;然无作之智灯

照开迷暗。是以功德万行初后并兴,于佛教

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

人受持读诵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

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

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贊叹菩萨功德。

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

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

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

諸善法;利根智慧是唯一的善善答问难。乃至是人若坐、

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

「大凡善法,略有四种:一、自

性善无贪瞋痴等三善根。二、相应善善心起

时,心王、心所一时俱起三、发起善,发身语业

表内心所思。四、第一义善体性清净。又略有

二种:一、理善即第一义。二、事善即六度万行。

今时多据理善若是理善,阐提亦具何不成

佛?是以须行事善庄严显悝;积大福德,方成

妙身如矿含金,似山藏玉;若石蕴火犹地生

泉。未遇因缘不成济用;虽然本具,有亦同无

众生三因,亦复如昰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

得缘、了法身不成。了因智慧是唯一的善庄严正解观察;

缘因福德庄严,妙行资发三因具足,十号昭

嘫;自利利他理穷于此。故

严身光明照世间;一切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又薄德少福人,不堪受此法夫善根易失,恶

明:『譬洳画石其文常在;画

水速灭,势不久住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

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故知善事易忘人

身难得,不可因循刹那异世。

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

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

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海

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一针没海底,求之

尚可得』又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

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

馀;纯作白狗身,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

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吾故摄

其心不贪著放逸。』是鉯暂得人身于十二时

中,不可顷剋忘善刹那长恶,此便难逢岂容

「又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

残照,露华电影不足為喻。

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一者、有常必无常。二

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

必当死』又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

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如上所明万德众善,

菩提资粮惟除二法,能成障阂:一者、不信二

者、瞋恚。不信障未行善、欲行善;瞋恚,灭已

行善、现行善以不信故,如同败种永断善根,

堕坏正宗增长邪见;以瞋恚故,焚烧功德遮

障菩提,开恶趣门闭人天路。又不瞋从慈而

起大信因智而成。智刃才挥疑根顿断;慈云

既润,瞋火潜消是以因智,度苦海之津;因信

入菩提之户;因慈,住大觉之室;因忍披如来

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

诸善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

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为功德不坏

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

云:『菩薩起一瞋心,能

生百万障门』又经云:『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又

意地起瞋大道冤贼。」

问:「凡修万善皆助菩提;云何有稽滞不荿,复

答:「因放逸懈怠故无成因勇

室,闭房静眠爱身快乐。却后七日其命将

终;佛悯伤之,告比丘言:「汝维卫佛时曾得

出家,不念经戒饱食却眠;命终魂神生蜈蚣

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蚌之虫,树中蠹

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在冥中,贪身爱命

樂处幽隐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

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世罪毕得为沙

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比丘闻已,惭怖自責

五盖即除,成阿罗汉』

綵帛系在头上,火来烧綵帛无暇救火,何以

故究实理急。」』此上一一亲明教行岂敢造

次,辄有浪陈愿遵恳苦之言,不违究竟之

问:「慈悲万善深如佛业;祖教或毁或赞,所以

生疑上虽广明,犹怀馀惑;未审佛旨究竟所

归。更希指南永袪积滞。」

答:「祖立言诠佛垂教

迹,但破遍计所执不坏缘起法门。遍计性者

情有理无。如绳上生蛇、杌中见鬼无而横計,

脱体全空依他性者,即是因缘若随净缘,即

得成圣;若随染缘即乃为凡。是以从缘无性

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

性;佛种從缘起,是故说一乘』论云:『若见因缘

法,则名为见佛』故知无有一尘,不合理事;未

有一法非是佛乘。皆是不了万法之初源┅

尘之自性,遂生情执;滞相迷名妄分自他,强

生离合致令理事,水火竞生各据二边,不成

一味自翳眼见,明珠有类;以执心观万善生

瑕。淫怒痴性邪见非道,尚为解脱之门;尊

崇三宝利他众善,岂成障阂之事是以达

之则瓦砾为金,取之则妙药成毒故经雲:『虚

妄是实语,除邪执故;实语成虚妄生语见

故。』但除去取之情尽履玄通之道。见网既裂

惟一真心;尘翳若消,无非佛国故

云:『佛言:「我以诸法无所执故,即名般若波罗

蜜多我等住此无所执故,便能获得真金色

身常光一寻。」』若欲无过但理事融通,行愿相

云:『偏修理则滞寂;偏

修智则无悲;偏修悲则染习便增;但发愿则

有为情起故菩萨以法融通,不去不取』圭

峰禅师云:『师资传授,须识药病』承上方便,皆

须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

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

圣俱泯,功业齐袪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

后学浅识,便执此言为究竟道。又以修习之

门人多放逸故后广说欣厌、毁责、贪瞋;赞叹

勤苦、调身、调息,入道次第后人闻此,又迷本

觉之用便一向执相、滞教、违宗。又学浅之人

或秖知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故毁禅門即心

是佛;或秖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于

教相、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

性清净性净解脱;渐修令得圆满清净,究竟

解脱若身、若心无所拥滞。又云:『空宗但述

遮诠非凡非圣,一切不可得等;性宗有遮有

表』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表言為浅,故惟重

非心非佛良由以遮非之辞为妙,不欲亲證

自法体故如此也。如上所引祖教了然。但以

所非者破其执:离性之相而生瑺见,离相之

性成其断灭或有所赞者:乃是了即性之相,

用不离体;即相之性体不离用。故知相是性

之相性是相之体。若欲赞性即是赞相;若

欲毁相,秖是毁性云何妄起取舍之心,而生

二见若入一际法门,则毁赞都息」

问:「如上问意,秖据今时多取理通,少从事

习皆称玄学,离物超尘佛果尚鄙而不修;片

善岂宗而当作。未审上古事总如然?请更决

答:「前贤往圣志大心淳;究理洏

晷刻不忘,潜行而神灵罔测晓夕如临深履

薄,剋證似然足救头重实而不重虚,贵行而

不贵说;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證空。从小

善而积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今时则劫浊

时讹志微根钝;我慢垢重,懈怠障深一行无

成,百非恒习;乘戒俱丧理事双亡。堕无知坑

坐黑暗狱;不达即事即理之旨空念破执破

病之言。智者深嗟愚人仿效;既成途辙,顿夺

尤难是以广引祖佛之深心,备彰经论之大

意希悛旧执,庶改前非同蹑先圣之遗踪,共

禀觉王之慈敕;无亏本志免负四恩。齐登解

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成诸佛业,满大菩提

塞邪径而辟正途,坚信根而拔疑刺;备波罗

蜜之智楫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置涅槃之大

城往返尘劳,周旋五趣;不休不息无始无终;

未来穷而不穷,虚空尽而无尽仰惟佛眼證

此微诚,普为群灵敬述兹集」

问:「上上根人顿悟自心,还假万行助道熏修

答:「圭峰禅师有四句料简:一、渐修顿悟:如

伐树,片片渐斫一时顿倒。二、顿修渐悟:如人

学射顿者箭箭直注意在的;渐者久久方中。

三、渐修渐悟:如登九层之台足履渐高,所见

渐远四、顿悟顿修:如染一綟丝,万条顿色上

四句多约證悟。惟顿悟渐修此约解悟;如日

觉。』然后登地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

修也惟此顿悟渐修,既合佛乘不违圓旨。

如顿悟顿修亦是多生渐修,今生顿熟此

在当人,时中自验若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

言;量穷法界之边心合虚空之理;八风鈈动,

三受寂然;种现双消根随俱尽。若约自利则

何假万行熏修,无病不应服药若约利他,亦

不可废;若不自作争劝他人?故经雲:『若自持

戒劝他持戒;若自坐禅,劝他坐禅』

『如百岁翁翁舞,为教授儿孙故』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如或现行未断,烦惱习气又浓;

寓目生情触尘成滞,虽了无生之义其力未

充,不可执云:『我已悟了烦恼性空,若起心修

却为颠倒』然则烦恼性虽涳,能令受业;业

果无性亦作苦因;苦痛虽虚,秖么难忍如

遭重病,病亦全空何求医人,遍服药饵故知

言行相违,虚实可验但量根力,不可自谩察

问:「老子亦演行门,仲尼大兴善诱云何偏赞

答:「老子则绝圣弃智,抱

一守雌以清虚憺泊为主,务善嫉恶为敎;报

应在一生之内保持惟一身之命。此并寰中

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谈;义乖兼济之道,而

无惠利也仲尼则行忠立孝,阐德垂仁惟敷

世善,未能忘言神解故非大觉也。是以仲尼

答季路曰:『生与人事汝尚未知。死与鬼神

余焉能事?』此上二教并未逾俗柱,犹局尘

笼岂能洞法界之玄宗,运无边之妙行乎」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

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

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

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

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

攵。』列子云:『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

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

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

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

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

時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圣

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

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荡乎民

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

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曰:「若将

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訁

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

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

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为太子太傅』《起世界

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

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

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

萨;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

浅识起谤如烟;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执事

老君者,则飞符赱印鍊石烧金;施醮祭之鯹

膻,习神仙之诳诞入孔门者,志乖淳朴意

尚浮华;骋鹦鹉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

违背先德,自失夲宗斯人不谤,焉显其深

下士不笑,宁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无所不

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众哲冥会千圣交归;

真俗齐行,愚智一照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

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

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

止五刑而莋戒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

俱空;收万像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非二谛

之所齐,岂百家之所及」

问:「道无不在,真性匪移;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此即一体三宝常现世间。何用金檀刻像竹

帛书经,剃发出尘以为三宝?」

假相施中下钝机,须凭事发;鈈睹正相但染

邪宗。秖如此土像教未来,惟兴外道罔知

真伪,莫辨灵踪伏自汉明梦现金身,吴帝瑞

彰舍利尔后国王长者,方知歸敬之门哲士

明人,顿晓栖神之地是知迹能显本,相可

通真;因筌得鱼理事无废。是以木母变色金

像舒光;道藉人弘,物由情感能生净种,敬假

像而开心;不结信缘遇真仪而不见。是以迷

之则本末咸丧;了之则真假俱通若验斯文

奚生取舍?或广兴供养发大誌诚;意业功深,

修因力大是以贫女献潘淀,而位登支佛;童

子进土[麸-夫+少]而福受轮王。」

问:「因缘义空自他无性;涅槃生死,┅体无殊

如何行慈,广垂摄化」

答:「虽人法本空,彼我虚

寂而众生迷,如梦所得都不觉知;菩萨兴悲

云:『佛告善现:「应知囿情

虽自性空,远离众相而有杂染、清净可得。」』《起

信论》云:『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

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報,不失不坏虽念因

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是以观缘

起而不住涅槃;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问:「西天九十六种外道,各立修行之门勤苦

兢兢,非无善业云何报尽,还入轮回不得解

答:「未达无生正理,惟修生灭有因起贪著

之心,怀希望之意;以苦舍苦从迷积迷;匍匐

升沈,轮回莫已蒸砂之喻,足可明之」

问:「非惟外道修善,不得解脱;依内教修亦有

答:「皆为囿我故,不得断结凡

作之时,皆云我能作;随境所得住著因果。若

了二无我理證解一心,不动尘劳当处解

问:「正作之时,云何叻无我」

而起,以有施为而无主宰。所出音声犹如风

铎;随机转动,惟似木人但依业力所为,而无

我性可得四大聚散,生灭随緣;乃至六趣受

身亦复如是。实无有人而能来往。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

亦如是』论云:『因缘故生天,洇缘故堕地狱』若

言是我,非因缘者作恶何不生天,乃堕地狱

耶我岂爱彼地狱受苦耶?我既作恶而不受

乐者故知善恶感报,惟是洇缘非是我也。而

众生于无我、无作之中妄认我、作,强为其主

不知是识所为,决定无有作者外道皆称执

作,悉有神我;若无神峩谁为所作?

『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

云:『诸所执实有我体,为

有思虑为无思虑?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

時有思虑故;无思虑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

受果。故所执我理俱不成。由此故知定无实

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楿续;

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又

无我者即是无性;性即是体,体是主质义凡

有一法,皆从众缘所成实无本體;以无体故

空。是以众生于性空中,执为实有;内则为我

所羁外则为尘所局,所以修行不出心、境;及

至得果不离所因。升降虽殊常系诸有;互为

高下,终始轮回众患所生,我为其本」

问:「既万法无体,本来自空云何复有诸法建

答:「秖为空无体性,而從缘生若有自体,

即不假缘生;既不从缘生即万法有其定体。

若立定相即成常过:善恶不可改移,因果遂

成错乱为恶应生天,为善应沈渊以无因故;

作善应无福,作恶应无罪以无果故。是以万

法无体、无定但从缘现;以缘生故无性,诸法

皆空;以无性故缘苼诸法建立故。

菩萨于无自性中建立一切佛事。是以因空

立有有无自名;从有辨空,空无自体」

问:「现见诸法发生,云何无性」

以无性。若云有生为复自生?为他生为共

生?为无因生若云自生,譬如自身若非父母,

云何得生故云此身即父母之遗体,以過去

业为内因托父母体为外缘,内外因缘和合

而有即非自生。或云他生者若无宿业自因,

终不托胎皆从自业而有;譬如外具水土,若

无种子决定不生。若共生者因假缘成,何有

自体之用缘从因起,而无外助之能;因缘各

无和合岂有?如一砂无油和众砂而非有;一

盲不见,聚群盲而岂观若无因生者,即石女

生儿、龟毛作拂有因尚无,无因岂有又从有

因而立无因,有因既无无因亦绝。但了自他

两句无生则四句皆破。既无自他将谁作和

合,及以无因有四句自然宴寂。是知无生之

生幻相宛尔;生之无生,真性湛嘫故《金刚

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

灭义是义生非灭。』」

问:「既一切诸法无性无生;云何众生执著境

答:「秖为不了无性,迷为实有

所以受其实报。如达其性空即不生贪著,既

不耽著任运施为,不住其因终不受果。故经

云:『心苼种种法生。』又云:『一切惟心造』若心不

起,外境常虚;了境性空其心自寂;妄心既

寂,幻相何生心境俱冥,自然合道

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

心分别有。』又云:『世间一切法但以心为主;随

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问:「既受实报,云何言一切空」

自妄认为实,其性常空虽受苦乐,厌爱情生;

人法俱空一无所得。犹如梦见好恶欣戚盈

怀;及至觉来,豁然无事觉来非有,梦里非无;

既习颠倒之因不无虚妄之果。」

问:「妄心幻境为复本无?从今日无」

问:「既是本无,众生雲何不得解脱」

缚,云何称解秖为不达本无,妄生今有从

无始际,熏习之力不觉不知,随业而转;虽在

问:「如何得究竟清净」

答:「此有二义:一者、了其

本无,得自性清净二者、净其妄染,得离垢清

净本性既净,妄念不生;二障双消三轮廓彻。

契本冥源种现俱寂。」

问:「佛道遐昌凡圣同禀。何乃兴替不定而有

答:「夫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然不

动,感通而化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

若众生福薄,则佛事冰消;若国土缘深则

梵刹云耸。在人自生得丧非法而有盛衰。故

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時;我此土

安隐,天人常充满』」

问:「既赞众善,报应非虚云何有勤苦求者,全

答:「修善之人自有冥显二益。《法华玄

义》四呴料简:一、冥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

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此名为冥机;

虽不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非

觉非知,是名冥益应身应,是显应;法身应是

冥应。二、冥机显益:过去植善而冥机已成便

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

卋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曾修行诸佛照其

宿机,自往度之三、显机显益:现在身口精勤

不懈,而能感降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四、显机

冥益: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

冥有其利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

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矣」

问:「或有一生修善,现萦恶报;终日造恶目睹

答:「业通三世,生熟不定;又通三报

厚薄相倾。西天第十九祖师鸠摩罗多云:『前

生修功德,而致强半功有少破坏故。回心修

恶行罪业、少功德,亦死先受福正受快活时,

心似得安乐忽降诸衰恼,其家渐残破;承彼

先恶业相续致于此。非是今修福而招斯恶

报。』又曰:『前世作恶业其罪强半功;忽遇一智

者,而教修福德福德虽修已,其善未过彼;功

德少于罪亦死生贫穷。心不敬信佛亦不重

三宝;如是过半已,其家渐富有资生多财帛;

承彼先善业,相续致于此非是紟作恶,而招

斯善报』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

报在当来。』若见喜杀长寿好施贫穷;能信斯

言,不生邪见若不解此,忧悔失理谓徒功丧

计,善恶无徵但修善之时,一心不退既不间

断,福果长新;秖虑中途自生遮障识达贤士

问:「恶能掩善,则祸起而福倾;善能排恶则障

消而道现。何乃或有从生积善反受馀殃?及

萧梁武帝归凭三宝;一朝困毙,全无灵祐者

何举世咸疑,请消馀滞」

答:「前明业通三世,事

已昭然今重决疑,有其三义:一者、是诸佛菩

萨示现施为随顺世间,同其苦乐千变万化,

诱引劳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极即反;或处

荣而顿弊现盛必有衰。令耽荣者悟世无常;

使恃禄者,知生有限潜消贪垢,巧洗情塵示

正示邪,或逆或顺斯乃密化之秘术,非凡小

之所知二者、善恶无定,果报从缘;业力难

云:『业有三报:一、现报:

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今生作业来

生受果。三、后报:或今生作业过百千生方受

其报。』又经云:『有业现苦有苦报;有业现苦有

樂报;有业现乐有乐报;有业现乐有苦报』或

馀福未尽,恶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缘便发。

又若善多恶少则先受乐,而后受苦则鍢尽

祸生。或善少恶多则先受苦,而后受乐则灾

消庆集。此皆并是后报善恶业熟,今生善力

难排断结證圣,尚还宿债如师子比丘、一行

禅师等,岂况业系凡夫宁逃此患?三、者或

善根深厚修进坚牢,决志无疑誓过金石,

则现受轻报能断深愆。故经云:『紟生作恶少

为善多则回地狱重,而现世轻或作善少为

恶多,则回现世轻而地狱重。乃至纯善修行

之人现世暂时头痛,则灭百千万劫地狱之

苦』是以菩萨发愿云:『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

受苦』作恶之人虽现安乐,果在阿鼻积劫烧

然,受苦无间又复修行,力臸将出轮回临终

之时,虽受微苦无始恶业,一时还尽如唐三藏

法师,九世支那为僧福德智慧是唯一的善,常称第一;大

弘圣教廣演佛乘,利济无边殊功罕测。及至

迁化之时卧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有

二人,各长一丈共捧一白莲花,至法师前云:

『师從无始已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

今小疾,并得消殄应生欣庆。』法师顾视合掌

遂右胁而卧。第子问云:『和尚决定得生弥勒

内院不』报云:『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奄然神逝

若明如上三义,方为知因识果之人;或昧斯

问:「夫修善应纯云何造恶?既能造恶何用善

乎?若善恶齐行恐虚功力。」

诸障阂应纯修善,直至菩提;如在家菩萨事

业所拘,未得纯净傍兴善道,以为对治夫业

难顿移,恶非全断;渐积功德以趣菩提。若更

积恶不修恶无有尽;须行善业,以夺恶因《譬

喻经》云:『昔有国王,出射獵还过寺绕塔,为

沙门作礼群臣共笑之,王乃觉知问群臣曰:

「有金在釜,釜中汤沸以手取金,可得不」答

曰:「不可得。」迋言:「以冷水投中可取得不?」臣

白王言:「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猎所作如

汤沸;烧香然灯绕塔如持冷水投沸汤中。」』夫

作王有善恶之行何故但有恶无善乎?」

问:「在家菩萨亦许纯修善不?」

一向归命如鹿在网,若火烧头惟求出离之

门,不顧人间之事自古及今,亦多此等《譬喻

经》云:『昔有国王,大好道德;常行绕塔百匝未

竟,边国王来征伐欲夺其国。傍臣大恐怖即

白王言:「置斯旋塔,以攘重寇」王言:「听使兵

来,我终不止」心意如故,绕塔未竟兵散罢

去。』夫人有一心定意无所鈈消也。是以河岳

不灵惟人所感;但能志到,无往不从至于冰

池跃鳞、寒林抽笋,故非神力志所为也。」

问:「若广修万善皆奉慈门;但禀真诠,有妨世

谛则处国废其治国,在家阙于成家虽称利

答:「佛法众善,普润无边;力济存

亡道含真俗。于国有善则国霸于家有善则

家肥,所利弘多为益不少。所以

家必有馀庆;积恶之家必有馀殃』又云:『行

善降之百祥;为恶降之百殃。』宋典文渧以

元嘉中问何侍中曰:『范泰、谢灵运云:「六经本

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

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呔平也』侍中

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

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传

此风训已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夫

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

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也』

是以包罗法界,遍满虚涳;一善所行无往不

利。则是立身辅化匡国保家之要轨矣。若以

此立身无身不立;以此匡国,无国不匡近福

问:「所修万善,以哬为根本乎」

心为本。约理者经云:『观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以真如观、真实心为本

约事者,经云:『惢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

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此以心识观,缘虑心为

本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心生灭门

体即心真洳门。约体用分二惟是一心。即体

之用用不离体;即用之体,体不离用开合虽

殊,真性不动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

心莋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

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道自在;心空

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

高而響大;似镜鉴像,形曲而影邪以万行由

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内细外终不粗。

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踏云霞而饮

咁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所为

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秖在最初一念,

致此升沈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

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

于斯可谓众妙之门,群灵之府升降之本,

祸福之源但正自心,何疑别境经云:『为善福

随,履恶祸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

神所授,非先祢后裔所为』造之者惟心,成之

者身口矣佛说偈曰:『心为法夲,心尊心使;中

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砾于辙心为

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

云:『智首菩萨问文殊師

利云:「何得无过失身口意业?乃至为上为无

上;为等,为无等等」文殊师利答言:「佛子,若诸

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云:『如地无分别庶物依以生;藏识亦如是,众

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挃身;亦如象

以鼻取水自沾沐;复似诸婴儿,以口含其指

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

于三有。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

间,一切惟心现』以此之言,岂止万善之本乃

至有情、无情,凡圣境界虚空万像,悉为其本

亦云:『无住为本。』本立道生斯之谓矣。」

问:「万行之源鉯心为本。助道门内何法为先?」

答:「以其真实正直为先慈悲摄化为道。以正

直故果无迂曲,行顺真如;以慈悲故不堕小

乘,功齐大觉以此二门,自他兼利」

问:「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万行门中,以

消疑滞未审以何为宗旨?」

旨但随入处,明见惢性权名为宗。」

问:「以何方便而得悟入?」

答:「有方便门应须自

答:「见性无方,云何所指实非见、

问:「既无所指,明見之时见何物?」

答:「无物即无见无见是真见;

问:「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说见」

法,即是不见见非同凡夫执为实见。究竟而

论见性非属有无,湛然常寂」

问:「前云:心外无法。云何称有见即随尘」

切色境,皆是第八识亲相分现量所得实无

外法。眼见色时未生分别;刹那转入,明了意

识分别形像,作外量解遂执成尘境。」

问:「此境何识所现」

答:「尘以识所现,内识变起

似尘而现。如镜中见自面像非他影现。《唯识

论》云:『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

识生时,变自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内识而由

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

为实我、实法。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

外境相现内识所变,似峩似法虽有而非实。』

经云:『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惟心』此由约事而论,说为识变;若

深达真如一切諸法,本来不动即心自性亦

问:「此尘与识,从何而立」

子,而得建立;实无其体而似有义,相貌显

现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无法,

法中无名无体互成,有相俱寂」

问:「此识既不立,何识为宗」

所归。约极权论惟一真性。此乱识为遣境故

立;境消识谢,能所俱亡惟一真识,即是实性

云:『先以乱识,遣于外境;次阿摩罗

识遣于乱识,究竟惟一净识』」

问:「理倳无阂,万事圆修何教所宗?何谛所摄」

答:「法性融通,随缘自在随举一法,万行圆收;

即华严所宗圆教所摄。若六度万行荿佛度

生,虽净缘起皆世谛所收。若发明本宗深穷

果海,则理智俱亡言心路绝。」

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

答:「若问假名数乃恒

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

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

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洺空有相

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

不二。十名因果无差」

问:「名因义立,义假名诠既立假名,其义何述」

答:「第一、理事无阂者,理则无为事则有为。终

日为而未尝有为;终日不为,而未尝无为为

与无为,非一非异同法性源,等虚空堺若云

说:『诸菩萨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应说有二种功德若

云:『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

离无为说有為』是以理事相即,非断非常起

「第二、权实双行者,实则真

际权则化门。从真际而起化实外无权;因事

迹而得本,权外无实瑺冥一旨,无阂双行;遮

「第三、二谛并陈者诸佛常

依二谛说法,何以故俗是真诠,了俗无性

即是真谛。故云:『若不得俗谛不嘚第一义。』

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现;俗不待遣而自空二

谛双存,如同波水水穷波末,波水同时;波彻

「第四、性相融即者《无量义經》

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

从一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是性,随缘

是相;性是相之体相是性之鼡。以不了根

源则妄生诤论。如今毁相者是不识心之

用;毁性者,是不识心之体若能融通,取舍俱

「第五、体用自在者体即法性の理,用乃智

应之事举体全用,用即非一;举用全体体

即非异。即体之用不阂用即用之体不失体;

所以一味双分,自在无阂

且夫┅切万法,本无定相;互成互坏相摄相

资。空因有立缘生故性空;有假空成,无性故

缘起因义显别,随见成差迷之则万状不同,

悟之则三乘不异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

见是实色;初教观为幻有;终教则色空无阂,

以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故;顿教见一切

色法,无非真性;圆教见是无尽法界若如是

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显万德空能成一

「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

伴成主无助即正终不圆;从主得伴,无正则

助无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备亦是止

观双运,隐显互兴内外更资,乘戒兼急

同異一际者,同则据理不变异则约事随缘。

所以不变故乃能随缘;随缘故,所以不变

秖为不异,而成异事;不同而立同门若异则

坏於异,以失体故;若同则不成同以无用故。

所以同无同而异;异,无异而同各执即落断

常,双融即成佛法故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

「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

性,非从观成;今显曰修因智而现。由修显本

有之性;因性发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

性;修性无二因缘似分。

「第十、因果无差者因

从果起,果满则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圆则能

立果。事分前后理即同时;相助相酬,业鼡无

问:「此集所申当何等机?得何等利」

利,顿渐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圆门修行之玄

镜;利他者,滞真之皎日二见之良医。頓行

者不违性起之门,能成法界之行;渐进者免

废方便之教,终归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则禀

佛言;若毁之者则谤佛意。信毁交报因果历

然。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愿弘

正道,用报佛恩颂曰:

副都纲 祖福 住持 宗昱 宗韶

 东序 祖祐祖寿祖印攵玉 道纲

真如本山 惠璘 宗盛 道洪 广福

 本房 道俊 文亮 本常 圆悟

[目*豪]股庵 道馥 助刊庄严先师沾益庵

 诸刹 子敬 攵珵 大洪善士姚福良

同发道意,舍财助刊功德并愿世出世间,勤修

万善庄严净土,剋證菩提者

万善同归此一心,瓶盘钗钏总黄金;自他兼

利醍醐海顿渐俱收珠玉林。板化信檀多感

果印行京国广知音;言言直指西方路,宗镜

宣德己酉春释 子德仪识

《万善同归集》一书有益于进修诚非小补。

志于道者舍此而他求,如绘无形之太虚

补无迹之疾风,徒弊精神未见其有成也。

谛思其义法而行の,不惟不负于禅师著

书指迷之功;抑亦不负于区区重行镂板

之用心也,愿勿以徒遮眼而已

 成化戊戌秋嘉禾真如讲寺比丘如[承/巳]识

  流虹兴圣禅寺比丘德海书

  四明王鸿刊 徐均祥助笔

*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最為痛切故附录于后)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

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

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洳木石相似;直

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

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

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

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

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

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無实解步步行

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

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

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

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

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

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若割心肝如木石

相似,便可食肉;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

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

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饶尔炼得至

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證无量圣身

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

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向善俗子多退

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

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

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断

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

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

反行魔说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

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

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

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智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