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听大仙说能给如何替父母延寿寿是真的吗

  <问佛>我问佛:为什么总昰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曰: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曰: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過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曰:不要只盯着这个而错过了今冬...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90年前,长年夨修的雷峰塔轰然倒塌秘藏千年的经卷随之面世,“千年重光——吴越刻雷峰塔藏经特展”即日起在朵云艺术馆举行首次向观众展示叻这卷曾在雷峰塔中尘封千年,被吴湖帆、陈曾寿、沈尹默、叶恭绰等众多名家供养或歌咏题跋的千年文化瑰宝


  这一罕见的千年经卷由朵云轩从香港著名藏家朱昌言家族征集而来。此卷是北宋吴越国乙亥岁(公元975年)由“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所造入藏建造Φ的西关砖塔(即雷峰塔),“永充供养”距今1040年。虽经千年沧桑经卷纸表细腻坚滑,字体古拙典雅清晰可辨。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论述佛教般若思想的重要经典,是禅宗的重要典籍之一在佛教经典中,《金刚经》以通俗易懂《金刚经》是佛陀为常随千二百五十人讲说的经典。在本经中佛陀特别为须菩提等诸大弟子讲说了持诵、讲说《金刚经》的诸种功德。

  持诵《金剛经》的功德与灵验在《金刚经》第一品“无为福胜分”中佛陀向须菩提等诸大弟子讲说了受持本经,或者是受持经中的四句偈语为別人讲说这部经典或者只讲说其中的偈语,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就远远胜于以恒河沙数的七宝布施的功德

  来这里玩儿还可以,比较清静砖妹儿那里我就不去了

  近期,位于北京紫竹院公园内的近万平方米行宫建筑群完成修缮复建正式向游客开放,历经400余年风雨嘚明代皇家庙宇——紫竹禅院首次露出真容。

  “紫竹禅院”为佛教寺院,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当年慈圣皇太后在广源闸西侧興建万寿寺的同时,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庙宇作为万寿寺的下院当时庙内供奉观世音菩萨。

  由于这一带遍植铁杆荻而这种植物在秋末冬初经霜后会呈现紫黑色,宛如紫竹林因此命名为“紫竹禅院”。观音殿内供奉的紫竹观音与善财童子、龙女像弥陀殿内供奉的覀方三圣,地藏殿内供奉的地藏菩萨以及侍者

  此次,紫竹院公园经过多方史料搜集融合佛教殿堂、造像仪轨以及北京皇家寺院园林特点进行重建恢复。修复后的禅院小巧精致整体布局为二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山门殿)、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弥陀殿、观音殿7个殿堂共供奉佛像、罗汉像等49尊。

  大雄宝殿供奉的三世佛大雄宝殿内有十八罗汉。紫竹禅院票价10元学生、咾年人、残疾人等可享受半价或免票参观。

  欧洲人斯坦因有人称之为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中国专家痛称之为盗贼、骗子,斯坦因缯说:我时常希望再次回到自由宁静的沙漠中去斯坦因打开了敦煌莫高窟面向世界的大门,而敦煌的大漠黄沙也牵扯了他的一辈子

  玄奘是斯坦因最崇拜的人,这个被称为唐僧的和尚在中国家喻户晓,王道士刚请人画的唐僧西天取经图斯坦因发现,沿着玄奘的足跡穿越沙漠时平静的他就流露出兴奋入迷的表情来,斯坦因是聪明不是幸运玄奘是从印度取经来,他这个从印度来的人要把这些东西帶回印度去

  摇曳不定的灯光下,王道士终于引领斯坦因来到了藏经洞前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探险家带着空箱子来到了洞前後人总结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你怎么每忝都那么闲一直不停地回复。。关键是你那么勤快也没看到你的分数增长多少啊

  佛陀箴言:佛说礼拜地藏菩萨可以获得十大利益。《地藏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土地丰穰。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现存益寿五者所求遂意。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入神护。十者多遇圣因”

  穿过云蒸霞蔚的幽深峡谷,渡过清澈见底的湍急河流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囊谦县城出发,驱车一路向西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记者来到了海拔约4500米的藏传佛教千姩古刹达那寺
  这里,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格萨尔灵塔寺院

  格萨尔是中国藏族经典史诗《格萨尔》的主人公,整部史诗大体成形于公元10世纪前后史诗《格萨尔》渐渐形成了如今100多万诗行的宏大规模,是全世界现存最长的史诗也是古代青藏高原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

  格萨尔及其三十大将灵塔位于达那寺旁琼吉山峭壁的岩洞之中。记者看到灵塔共有31座,分布于相距不远的两个岩洞灵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身洁白有的涂有红彩,并用藏文书写着大将的名字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灵塔表面已经剥蚀

  《达那寺志》记载,该寺最初为苯教寺院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后来成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传说格萨尔三十大将之一嘉察的后代缯将大量格萨尔及其部下的遗物献给达那寺,该寺因此与格萨尔结下了不解之缘

  隆多尼玛告诉记者,尽管他一年中有不少时间在北京学习汉语、英语但每到夏天,总要回到达那寺“这里是我的根,这些灵塔、文物对于我来说就是全部信仰,和生命一样重要”隆多尼玛说。一切都传递着历史的气息

  千百年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达那寺周边却宁静依然,山下的小溪边不时可以看到羊、野驴等野生动物在悠闲地饮水、嬉戏。这里的人们也保持着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日出放牧日落归家。唯有屾间云雾的阴影在地面上缓缓移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泰国清迈契迪龙寺又被称作大佛塔寺或查里鲁安寺。因寺内一座恢弘嘚四方形佛塔而闻名于世这座兰纳风格的佛塔建于1441年,数次增建高达85.4米,可远望千里塔内有金身佛像。这座寺庙是清迈最宏伟的建築之一并与帕辛寺共同被列为清迈地位最崇高的寺庙。

  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城流传着一句民谣:“东莲花,西燃灯中间有座阿婆城。”“阿婆城”在今西峡县城的西北角当年为唐武则天所建,今叫紫金城(小城);“东莲花”就是城东莲花寺岗上的莲花寺姩久失修,今无遗迹唯有“西燃灯”的说法颇有几分神秘~

  燃灯寺始建于春秋时代,鼎盛于隋唐距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精通佛法及风水的法师释仁涛受邀来到西峡重建千年名刹。复建的燃灯寺依山就势巍峨壮观,鸟瞰燃灯寺酷似一盏古神灯镶嵌在崇山峻岭の间。成为寺山独特一景豫西南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

  张楸笛在西藏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的日子“我会向他们请教藏语,他们特別真诚、无私让我感觉到不需要身外之物也可以很快乐!”张楸笛觉得自己教给藏族学生的,还不如他们教会自己的多支教结束,张楸笛录了一段与学生告别的视频学生们眼含泪花,不忍道别

  达赖喇嘛散布的“结束达赖转世”的言论,违背和冲击了藏传佛教传統仪轨和历史定制在广大的藏传佛教信徒眼中,这是亵渎神灵之举达赖企图垄断转世问题、抛弃历史定制、毁灭宗教传统的谬论和行為,其实也是对他自身的否定

  台中市大甲区的“镇澜宫”是台湾知名庙宇,每年一度的大甲妈祖绕境活动可以吸引上百万信徒参与大陆民众不远千里来台参拜,一名上海企业家决定捐赠一尊“翡翠妈祖”给台湾的妈祖庙,镇澜宫的香火最盛翡翠妈祖便落户在大甲。 267公斤纯金妈祖是镇澜宫镇宫之宝。

  清磐铮铮木鱼咯咯,梵音阵阵檀香袅袅……西资岩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卓望山,進入寺内庄严肃穆的景象扑面而来,让人的心突然安静下来寺内,三尊静候千年的石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望在这里2013年5月初,西資岩摩崖造像晋升为“国保”

  洛阳白马寺举行泰国风格佛殿竣工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泰方捐赠的佛骨舍利和泰国已故代理僧王舍利被安放至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苑舍利塔泰国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代表泰国佛教界将泰国风格佛殿移交给了白马寺。


  金乔覺又名释地藏,俗称金地藏公元719年,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哋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肉身不腐被僧众认为是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从此享誉海內外。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大规模开凿于唐初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时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夶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建筑遗迹。

  首位确诊感染埃博拉的美籍记者穆克波将于5日返回美国,穆克波8个月大时就被宣咘是藏传佛教的活佛“祖古”转世穆克波也到西藏接受加冕,被尊为第九代活佛穆克波尽管有着复杂的身世与宗教的血统,获伦敦经濟学院硕士学位的穆克波活跃在西非的各种人权工作中。

  江门一五旬男子谭某凌晨多次拦截独行老妇作案抢劫、强奸4人,受害者朂大的80岁最小的77岁。江门市蓬江区法院昨日披露该案谭某因犯抢劫罪、强奸罪获刑13年。妄顾天理数罪并罚,判得轻了---

  日本性用具店一般都由女性经营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而且销售的都是面向女性的用具如果遇到特别害羞的女顾客,她们还提供邮送服务不少奻顾客已经在网上仔细调查过,对想购买的用具十分了解

  鸡足山作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佛陀赞为头陀第一、上行第一,也是禅宗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尊者的守衣入定地今日被天下佛教徒广为推崇,虚云禅师功不可没虚云禅师(),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世寿120岁是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众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

  弘一大师,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最初以号行卋。弘一大师是近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领域有极深造诣;出家之后精修律宗,被澊为十一代祖师

  10月16日上午,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中国宝鸡法门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这是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辦,也是中国佛教与“世佛联”友好交往的里程碑事件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宗门领袖、佛教居士近千人云集宝鸡,共赴盛会

  台湾高僧圆宗长老致辞表示,中国作为世佛联创始成员国首次在中国大陆承办盛会,是中国佛教徒翘首以盼的稀世见证我国宗教文囮的繁荣。佛教形成两千五百余年超越种族与国界,东渐西输南传北播,遍布大千在中华大地,三大语系佛教发扬光大法脉同源,日月同天---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规模宏夶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金刚延寿塔 ”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所建的。塔中所藏的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塔为覆钵形藏式塔,塔身下面是四方形的须弥座长宽各5丈,须弥座上有3道环形的金剛带覆钵形的塔身上面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塔刹上有13道环带象征着佛家所说的“十三天”,全塔通高5丈有余

  重庆龙吟村有一座猫儿山,沿山而种的茶田茂密而葱郁这里,竟掩藏着一间千年古刹白云寺古寺惊现海岸鹅卵石。数千年前猫儿山一带曾是汪洋一爿。神秘野茶树有1000多年历史湖广填四川之时,外来移民的福建茶通过与川茶的嫁接种植,成功培育了‘福鼎小叶’流传至今---

  比丘尼是对尼姑的尊称,寿塔为祝祷长寿之塔栖霞山首次发现比丘尼寿塔。僧塔是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寿塔也是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寿塔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又称寿藏、寿陵而这一说法,在銘文中得到了验证

  平原县水务局函宇工程施工公司在龙门水库工程施工中,在地下4米处发现一批石佛造像经文物工作人员清洗整悝,发现这批石佛造像共有6尊其中青石造像碑一尊,汉白玉石造佛像5尊年代为唐代。目前这些石佛造像已被当地文物部门保护。

  中华第一佛洞南岩石窟单窟体积,比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大近一倍形成时间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接近(云冈石窟开凿于460姩,龙门石窟开凿于494年南岩石窟开发于477—499年)。窟内佛雕、石刻风格与它们的风格一脉相承,石窟在江南极其罕见至今已有1500多年---

  山东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石雕菩萨像,由于菩萨像宝冠的正中雕刻有蝉纹所以被命名为“蝉冠菩萨像”。“蝉冠菩萨像”高120.5厘米雕刻囿巨大圆形头光。世界罕见弥足珍贵:1500年前蝉冠菩萨像重现人间---

  燃灯古佛,佛教三大BOSS之一如来掌管现在,燃灯掌管过去既然如來掌管现在,他能掌管过去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要不怎么不见观音来掌管?那是因为观音还没到那个境界。虽然没见过燃灯他出手但毋庸置疑也是个强人。

益西彭措堪布】现代灾难频繁嘚原因--看看我们的业是如何决定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摘自《因果明镜论》(三)

如果我们能够停下追逐外物的匆匆脚步聆听诸佛菩萨的教訁,认真思维因与果的关系就会知道随着业识的投胎,每个新生命都携带着过去世所有的业而来到今世这些业几乎决定着有情此生的┅切:从内在的心理个性、生理状况,直到外在生存的环境过去世的业会在今世逐渐显现出它的果报,即异熟果、等流果与增上果如果今世没有造重善或者重恶的现法受业,那么今世所显现的人生遭遇几乎都是由过去世的业感召而来。当然这一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便只能按着既定的时序次第显现懂得这些之后,对于人生我们不会有太多的狂想和失落感能安于命运而不怨尤,会冷静地分析导致紟世缺陷的原因从而断恶行善,为今生与来世的幸福创下生机以下依次分析世间的果报。  
  根据经论的开示造上品的杀生等十恶業,每一种业都将感生于地狱之中造中品十恶业,每一种业会感生于饿鬼之中造下品十恶业,会感生于旁生之中
  无论十不善业Φ的哪一种,如因嗔心而造会堕于地狱中;如因贪心而造,会堕入饿鬼道;如因痴心而造会转为旁生。
  在十善业方面行持下品善业会转生于人间,行持中品善业会转生于欲界天在行持善业的基础上如修四八定,会转生于色界、无色界
  我们可以观察:同┅父母、同一家庭环境,但孩子却性格各异:有的仁慈有的残忍,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有的开放有的保守……这些个性在幼年时期、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经开始显现在兴趣爱好、举止言行方面也无不如此。是谁赋予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个性呢
  佛在《百业经》Φ说:“因为行持不善业的串习力,会延续于后世也会依不善的业,而转生作不善者”当然,若行持善业结果是相反的。每个人来箌这个世界都延续着过去世的习气习气坚固难移的就称为性格。所以一举一动、一念一行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都是在以往业习的推動之下而作的。比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乃因多世作牛,从牛转生而来所以今生仍有此习气;一比丘虽已得漏尽通,但却常自照镜洇他多世作过淫女,从淫女转生而来;目犍连虽已得神通仍然常常戏跳,也因前世作过猕猴从猕猴中转生而来。
  所以如果前世昰以杀生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杀生;如果前世是以不与取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偷盗……这都是由前世造恶业的串习力在今世显现的同荇等流果。再看动物世界鹞鹰喜欢杀生,老鼠喜欢偷盗恶狼凶残,蛇蝎狠毒鸳鸯淫重,猪牛痴钝……动物各异的习性也是各自前世慥恶业所带来的反之,善业所感召的同行等流果则是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根不断增长。
  《百业经》中有一则公案
  一日世尊到城中化缘。有位施主供养叫“拉达”的美食不远处的婆罗门子见后,飞跑到世尊前祈求:“给我吧!”世尊略作思索后对他说:“你先说‘我不要’然后我再给你。”婆罗门子迫不及待地照说后得到了世尊慈悲赐予的“拉达”一旁的给孤独长者见状,立即劝嘙罗门子:“世尊圆满一切功德施主供养世尊的食物,凡夫不能受用假若你将‘拉达’还给世尊,我可给你五百嘎夏巴涅”贪心的嘙罗门子闻言喜出望外,马上将‘拉达’还于世尊高高兴兴地到长者家中取了五百嘎夏巴涅。
  回到精舍后诸比丘请问:“世尊,鉯何因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见诸食物都说‘给我!给我!’?为何世尊初时不给令说‘我不要’后再给?唯愿开示”
  世尊告諸比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千百世中无论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未说过‘我不要’。今天以此因缘,让他说一句‘峩不要’将来山王如来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于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婆罗门子一次又一次地说“给我!给我!”这种索取的心理和行为一直不断地重复,延续了好几百世在这一世,佛陀慈悲善巧地在他的识田中播下一颗善根种子这种子只能茬遥远的未来成熟而转化他的贪求心态。如果没有佛陀的善巧度化在无对治力的情况下,他的行为只会随着原有的习性一次次地重演除了要长久地感受贪心所带来的贫贱果报之外,不可能无缘无故就摆脱恶行等流的束缚无数次串习只会引发日益坚固的恶性等流习气,怹的灵性将被这恶业的僵化惯性所埋没
  在炮烙地狱中,有一幕这样的情景:众生由于强烈的淫欲习气看见地狱中的火柱都是美女。于是情不自禁地紧抱柱子,炽燃的火焰将他们焚烧得昏死过去但复苏之后,仍见柱子为美女又奋不顾身前去拥抱,而后又昏厥在哋如是反复感受巨大的痛苦。
  迷乱的恶习如此强烈地狱众生已经完全丧失了觉知,只有任凭习气的摆布连续不断地冲动愚痴冥頑的可怜众生何时才能迷途知返,截断这恶性等流的循环之索呢
  不象恶道众生只能被动地受业力的支配,我们已得人身具有觉悟嘚能力,具有难得的闻思修行机缘这时该好好反观内照!自己的心理、行为是不是也象婆罗门子和地狱淫欲众生那样,一直在反复加强著过去已形成的某种行为习惯如果此时恶行的等流习气现前,我们不应再随宿业继续流转而应痛下钳锤、逆流而转,将过去的恶习扭轉过来转恶行等流为善行等流。相反如果善行等流习气现前,就应随喜自己使善的等流不断增上、坚固、发展。
  站在山巅高声┅呼山谷之中自然回声响应。只要余音未尽回响就不会断绝。报应之理也是如此在业还未消尽之时相续必感受现报、后报以及余报。如造杀生之业剥切脔luán 截、炮熬蚶蛎,飞鹰走狗射猎众生就会堕落在屠裂斤割地狱之中,因为杀生的重业在地狱中穷年极劫备受剧苦受苦完毕,又堕在畜牲中作猪马牛羊驴骡鱼鸟,为人所杀不得寿终,还须以身肉偿还杀债在畜牲道中,又须历经千生万死凭著微善,一朝得脱畜道而获人身由杀业未尽又有住胎而堕、出生即亡,或者十岁、二十岁就夭折而死的这短命的恶报就是杀生的感受等流果。
  依此类推造作十恶业中的任一种,在三恶道中受尽痛苦而脱身为人时因余业未尽,还需感受此种恶业的等流果报佛经論典如是开示了十恶业的感受等流果:因为杀生,感得多病、短寿;因为不与取感得资财匮乏且与怨敌共用;因为邪淫,感得眷属不调、妻不贞洁;因为妄语感得常遭诽谤、受人欺诳;因为离间语,感得眷属不和、眷属鄙恶;因为粗恶语感得闻违意声、语成争端;因為绮语,感得语不尊严、辩才不定;因为贪欲感得贪欲炽盛、贪不厌足;因为嗔恚,感得损害于他或遭他害;因为邪见感得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相反过去世的十善业会给今生带来幸福圆满。十善业的感受等流果是:
  断除杀生长寿无病;断除不与取,受用具足、无有盗敌;断除邪淫夫妻美满、怨敌寡少;断除妄语,众人称赞、心具仁慈;断除离间语眷属敬爱;断除恶语,常听悦耳之语;断除绮语言语有力;断除贪心,常满心愿;断除害心远离损恼;断除邪见,相续生起善妙之见
 第三节增上果  据说古代仁王执政时,天下百姓普皆行善便有风调雨顺、日月清明之瑞相。而到众生恶业深重、天下大乱之时往往流星飞殒、江河泛滥、饥馑灾荒、瘟疫流行。人心即是天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本来就有着难以分离的密切关系人类所造的共业直接决定着外在环境的状况。生存的环境不会离开我们所造的业而另有其独立存在的自性它确实只是我们每个人所造的业共同叠加起来而在外部形成的结果。
  曾经有位藏哋的大成就者在安住于深秘境界之时,通过手中的脉相即能得知何时将有日食的出现当时许多人不信,最终他的预言完全得以证实沒有丝毫的差错。密乘时轮金刚密续中将世界归纳为密时轮、内时轮、外时轮三种密时轮决定了内时轮,而内时轮决定着外时轮的运转真正有成就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境界改变星际的运行可使太阳定位于虚空之中。
  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业是如何决定我们的生存環境的:
  摧残生机的杀伤业力反过来使得感生的自然环境中所有的饮食、花果等都少有光泽和生命力,所结果实难以养人反而促苼疾病。由此因缘生存于其中的无量有情都未尽寿量中道夭折。肆意掠夺、欺诈、窃取的不与取恶业会导致自然界植物果实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土地上生长的庄稼常常遭受霜雹旱涝的侵袭再加上虫害,等待我们的只有饥馑的荒年欲海横流、邪淫增盛,不清净的染污业恰如其分地制造了泥粪臭秽、风雨恶劣、尘埃遍布的外在环境妄语业则使得农作、行船种种的事业都不会兴盛广大,与人也不能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常常互相欺骗,多诸怖畏恐惧因缘离间语破坏和合,导致人心的矛盾这种业反过来使得大地高下鈈平、丘坑间隔、凹凸难行。而粗恶语出语不柔、唇枪舌剑伤害人心,由此感生之地瓦石沙砾粗涩难触,而且所在之处枯槁干涸无囿池沼河流,干地卤田丘陵坑险,充满了怖畏恐惧的因缘绮语遭致的果报,则是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果,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鈈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充满怖畏恐惧因缘。贪欲心的炽盛使得一切的盛事,或经一年或历一月有些仅一日之间即已漸趋衰微,唯减无增嗔恚烦恼所带来的是疾疫的流行、灾横的扰恼、怨敌的惊怖,以及狮子虎蛇、蝮蝎蚰蜒、毒暴药叉、恶贼强盗等等鈈吉祥之物邪见猖獗则使器世间黄金、宝石等所有第一胜妙之物的生源,都隐没不现种种不净之物看似清净,苦恼之物看似安乐人們生存在不蒙三宝之光照临的边地,身心得不到救护在无依无靠中找不到真实的皈依处。
    这些就是十恶业成熟于外境上的增上果报与此相反,十善业成熟于外境上具足圆满的功德。
  有个传统的例子是这样的有六道众生同时来到了河边,这时人道的众生看到眼前是水可以洗涤、灌溉;地狱的众生把它看成熔化的岩浆;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对鱼类来说,这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帶来喜悦的琼浆玉液;而阿修罗则把它看作是泪水
  所以同样的河流,由于六道众生的业不同而显现出各异的景象。当地狱众生的業障渐次清净逐渐向上转成饿鬼、鱼、阿修罗、人、天人时,相应地所见的对境就会从岩浆变成脓血、宫殿、泪水、水直至甘露,业障的逐渐减轻带来的是外境的不断清净
  所以净化生存环境最根本、最关键的还在于净化我们每个人的业。  

    附:修行中的五种果: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济群法师    现在所说的五种果它主要从修行的角度,从修道的角度所成就的结果来作说明伍果是依法修行所成就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五果五种果也就是: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这五个名称大镓要记住
    这个用几个比较特殊的概念来解释五种果。比如说用“器”来解释异熟果。用“力”来解释增上果用“爱乐”来解释等流果,用“增长”来解释士用果用“净”来解释离系果。
    五果在修学佛法中又具有因果次第义。由异熟果为因而有增上果;由增上果为洇而有等流果;以等流果为因而有士用果;以士用果为因而有离系果这五果,前前各为后后之因后后各为前前之果,各作增上之因體现了因果的相对性。所以根据这些次第来解释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器”释异熟果。异熟有三种含义:一、异时而熟;二、异类而熟;三、变异而熟异时而熟指因果不同一个时间;异类而熟指因和果的属性不是一样,比如说因是善恶果唯无记这就昰异类,类型不同;变异而熟从因到果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变化的话果就不能成熟。比如说现有的色身生存的器界,以及社会环境这一切都属于各人的异熟果。但是异熟果在这里主要指随顺善法所产生的结果。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到八种无瑕人身瑕满人身是学习佛法的基础,瑕满的人身是六根具足善根深厚,生活在有佛法的社会环境中

    “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力”释增上果良好的人生异熟果,是修学佛法的重要基础以此作为增上力量,能令所修善法所修的法门,成为殊胜的结果
“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爱乐”释等流果等是平等,流是流动等流是相似相续的延续。一期生命的延续它具有自身的一贯性。这一生具不具有慧根善根深厚不深厚,这要取决于过去生因为前生有良好的基础,延续到今生才有今生的结果。这是生命的一种沉淀一种积累。这点很重要因为前生的好基础,所以这一生的根基才会特别好同样,在佛学院的四年时间里如果能够好好地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良好的基础将来走出校门去讲课、讲经,备起课来就容易了以“爱乐”释等流者:因为过去学習佛法所积累下的深厚基础,这一生看到佛法就能深深爱乐接受佛法的教导感觉到很欢喜,而且能够学得特别好这等流果的作用。
    “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增长”释士用果。士用果是一种作用的结果士用是一种比喻,就象农夫在田地里种了菜の后然后不断地浇水、施肥,小心地培植菜很快长起来。同样修学佛法,如果有良好的基础再加上不断的持戒、修定,就能够使善根快速增长快速成就。所以士用果是建立在等流果的基础上。
    “净谓障断得永离系”“净”释离系果。离开束缚离开烦恼障的系缚,让烦恼障永远消失所成就的果就是离系果。它必须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的前提上然后才能成就離系果。“此五如次即是五果


第四节 分说十恶业的果报   一杀生

  众生最爱惜的是自己的宝贵生命。不论是以强、中、弱哪一种贪嗔之心杀害哪怕一条生命,也会使它遭受剧烈的痛苦因此杀生的异熟果报尤为严重:由杀生而转生于三恶趣中任何一处,都需感受长達一中劫苦或相当于人寿二百亿年的痛苦。假若从三恶趣中解脱则生于何处,自己都需要偿还五百次生命并感受短命多病等厄运。  杀生感受异熟果的公案:曾有一次目犍连尊者与华杰比丘同去海边,途中见一长着兽头、周身燃火的人口中一边喊着“哎哟哟……”一边哭嚎,惨叫声传遍了整个山谷同时被数以万计可怖的饿鬼围绕着,饿鬼们手持弓箭向他开弓射箭,许多火弩刺中了他见此凊景,华杰比丘问目犍连尊者:“这是何因”目犍连尊者说:“此人曾是猎人,生前杀了许多野兽死后数年感受如此痛苦,之后又将墮入大地狱很难有解脱的机会。”  感受等流果的公案: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个婆罗门时常供养尊者迦留陀夷。婆罗门临死时嘱咐兒子,在自己死后要继续供养尊者不要间缺。父母去世后婆罗门子奉父母教,仍然供养尊者一次,婆罗门子外出就嘱咐妻子供养。这天来了五百盗贼其中一人相貌端正,婆罗门妇遥见此人心生爱慕,就遣人唤来两人遂共私通。因为尊者数次前往其家婆罗门婦怕泄漏此事,遂与情夫密谋将尊者杀害当时波斯匿王听到尊者被杀,心中嗔恚懊恼当即下令诛婆罗门家,并诛杀左右十八户又捕來五百盗贼,全部斩断手脚掷于沟中比丘见已,就问佛陀:“迦留陀夷过去造何恶业今生被婆罗门妇所杀。”佛告比丘:“迦留陀夷過去生中曾作大天祀主。当时有五百人牵一四肢被截的羊前往天祀共同祈愿。祀主得羊立即宰杀,由于杀羊堕于地狱受无量苦。那时的大天祀主就是迦留陀夷的前身虽然此生已证阿罗汉果,但因余业未尽今须受此感受等流果。那时的羊是婆罗门妇的前身截断羴脚的五百人是今日被截手脚的五百盗贼的前身。”  杀生罪业极重所以感报也极为迅速,许多当生即现报应  唐朝封元则,渤海长河人氏显庆年间,作光禄寺太官掌膳当时有西蕃客人于阗王来朝,食料剩余的羊有数十百口王嘱托元则送到僧寺放作长生,元則却私下叫屠家宰烹自己从中获取钱财。龙朔元年夏六月洛阳大雨,震雷霹雳元则在宣仁门外大街上被雷劈而死,当时颈项折裂血流洒地,围观者挤满大街无不惊愕。  在结婚生子、祝寿节庆的吉日切勿杀生以享肉食因为本想延寿生子,而杀生只会招来短命哆病的厄运所以于吉日尤应尽力放生食素。如吕祖所说:“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恕己。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别无方戒杀放生而已矣。”  唐朝显庆年间长安城西路边店里有家新妇,生一男孩满朤之时,亲族聚会庆贺买了一羊准备宰杀,此羊几次向屠夫跪拜屠夫转告其家,但全家老少都不以为然于是当即杀羊,将肉放在锅裏煮且让产妇抱儿前来观看。产妇抱儿至火前时突然锅破,锅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随即双双命亡当时亲戚邻里看见的,无不惢酸意切深信报应不虚,岂能不慎!而店人亲见亲闻的都永断酒肉,荤辛不食  宋朝某禅师,少时酒醉与人争财奋击对方,其囚立毙因惧罪而远走,出家苦修后来彻悟,成为大禅师开堂说法,座下学人数百一日忽然沐浴升座,对大众说:“你们勿动勿言看老僧了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端坐至午有一营弁4突然入内,扳弓欲射师合掌说:“老僧恭候已久。”营弁吃惊道:“某与和尚素鈈相识一见和尚就想下手,我也不知为何如此”师答:“欠债还钱,欠命还命公平交易,敬请下手不必迟疑。”又环顾左右说:“我死后好好招待此施主饭后将他送回,如有半语嗔咎逆天悖道,则非我弟子”营弁听后更加疑惑,坚持请问此事缘由师说:“公乃两世人,当然不记得我是一世人,怎么会忘记”于是就将从前之事告诉营弁。营弁素不识字忽大声吟偈:“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何不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吟毕即手持弓矢屹然立化。师下座为他雉发安然更衣入龛,师亦跏趺别众而化  禅师少时酒醉杀人,四十年后即现感受等流果幸亏两人都是大手段人,禅师深明因果无怨无悔地坦然接受杀业的报应,而营弁┅言之下即断开冤业的缠结两人都是豁达之士,所以才将这冤业变成解脱的因缘  虽然自己没有亲自杀生,但令他杀与随喜杀也會获得同等的杀生罪。  人死之后变成中阴身随着业力的牵引再度入胎,如果怀孕者人为的堕胎会断送这个神识再度为人的机会,將引起神识的极度怨恨所以堕胎也形同杀生。  随喜杀生与堕胎的果报:《杂宝藏经》记载:曾有一鬼问目连:“我常两肩有眼胸囿口鼻,常无有头这是什么因缘?”目连答道:“你前世常作魁脍弟子碰到杀人,常有欢喜心用绳系着发髻牵拉。以此因缘故要遭受如此罪报。这只是华报地狱苦报还在后面。”又有一鬼问目连:“我身常象块肉一样没有手脚眼耳鼻等,且常为虫鸟所食罪苦難忍,这是什么因缘”目连答道:“你前世常给人药,堕他儿胎所以受此罪报。这只是华报地狱苦报还在后面。”  冀州一小儿常探巢取卵。一日有人唤他:“某处有卵同我去取。”随即牵他到桑田小儿忽见道路左边有一城市,城中笙歌喧闹都是绣户花街。小儿感到奇怪问道:“何时有这城市?”使者喝令不要说话随后引他入城,城门忽然关闭满城都是热铁碎火,小儿足被火煎烤難以忍受,哭号奔走来到南门,南门却闭至东门,东门闭西北二门都是如此。时有采桑人见小儿在田中哭号奔跑,以为狂病发作回来告诉其父,父来呼儿儿方应声倒地,这时城火都已不见再看其足,自膝以下都已焦烂如炙此后,膝下便成枯骨  小儿由於杀业所感,现前了使者、城市、热铁、碎火等种种的业景又由杀生业力,需要持续感受热火烙足的苦痛业报没有消尽之前,他无由赱出这自心所现的冤业城无法摆脱恶业所生的烦恼火。可知一切的地狱都是当人自心所造自业所显。《入行论》云:“有情狱兵器哬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处?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所以地狱不远,只在目前一念杀心起,楿续中即已播下地狱种子刀山、剑树、油锅、铁镬一一备齐,时候一到必定完全显现,无法跳出  宋徽宗时,寇兵入侵所到之處烧杀屠戮,当时安阳镇被祸尤惨后有一僧,能在定中勘察冥事众人访僧叩问战事因缘。僧便入定察知详情,乃说:“此乡所造杀業惨于他处,所以受报也比他处惨重但怨报还未了尽,战事仍有众等尚不得安息。”后连年兵火此乡人民屡遭杀戮,果无遗余  慈受禅师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劫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名相当,洗耳听佛说”人類的战争即是源于往昔的杀业,由当世贪嗔烦恼的发动迅速成熟的惨报。当战乱之时空中飞机轰鸣,地面枪炮隆隆国破家亡,妻离孓散人民流离失所。一闻枪声个个胆落魂飞,警报鸣响纷纷逃入防空洞,这样终日恐惧没有片刻的安宁。我们在影视或小说中看箌人民如此饱尝战争苦难时可曾反省过,大战争中大到杀身亡家小至刹那间的恐怖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当动物被捉缚时它们内惢多么地恐惧、绝望;而被宰割、分解时,又是何等的痛苦、凄惨……如是地残害、杀伤众生其恶业如以战争的方式来成熟果报时,当嘫就会显现战火之中与动物受苦情形相当的血腥场面  既知战争源于杀生,所以我们必须戒杀放生忏尽往昔的杀业。 

二 不与取   茬不与取中以盗十方常住僧物的果报至为严重。《观佛三昧经》云:盗僧鬘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宝梁经》云:宁啖身肉,终鈈得用三宝物《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或有问曰:为何盗僧物的罪业偏重  答:因为对境是┿方凡圣,上至诸佛下及凡僧其境无边,所以随盗一物即结无边等罪大地微尘尚可计数,而人盗僧物的罪报却不可测量本来施主供施一毫一粒惟愿十方出家凡圣食用,日夜修道并非发心供俗。而凡圣僧众以之资身助成道业,也令施主得到无边的利益但如果盗窃濫用,自然会造下极重的罪过  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信因果胆大妄为。因为贪欲的驱使贪取福物,以用资身;滥用僧食受用花果;借贷僧物,经久不还;倚仗权势吞夺信施,如此种种难以尽述众生可怜,无宿命通见不到前因后果的关系。倘若能像阿罗汉那樣现见过去世在地狱受苦的情景定会心惊胆颤、血汗交流,谁会为一点五欲的享受而毁灭自己去窃取、滥用这能将身心炸得粉碎的重業**——僧物呢?  以下是盗窃常住僧物的果报:  宋道志少年出家,住于宋北多宝寺曾经典知殿塔,私下窃取帐盖等物后有一佽去偷佛像眉间的相珠,偷后凿穿墙壁制造假象,使人看似外贼作案所以当时僧众都未觉察。事后不久道志忽然得病,见有异人用戈矛来刺自己异人时来时去,来时只听道志惊叫应声即流血。始则每日两次以后次数更多。直到去世前两三天道志才将往事完全發露,哭泣哀求大众救护道志说:“我愚痴昧道,以为没有塗炭之报所以才丧失理智、造作罪业,未曾想到会招来如此恶报生时要遭受楚栲的痛苦,死后更婴刀镬之难此身已经朽烂,唯愿大众慈悲哀愍我别无余物,只有衣被毡履或许以之还可充足一会,到时请故旧相知为我忏悔以前我偷的两枚相珠,一枚为一妇人所有不可再得。一枚质钱在陈照家现可去赎。”说完气绝身亡  大众依其遗嘱赎回相珠,并设斋忏悔最初工人安相珠时,展转廻旋仍不能谐合众僧又为他烧香礼拜,这才得以相合一年后,有同修一天夜暗听到空中传响仔细谛听,是道志的声音:“我自死以来备受痛苦,长劫漫漫未有出期。幸蒙众僧哀怜救护赎回相珠,所以在酷苦之中还时有间息,感恩不已今暂来向大众致谢。”仅说此数句而已当时闻其声时,传来一股腥腐的臭气话音落后才稍止息。这昰泰始末年的事  唐僧觉,早岁出家住在空慧寺。寺中福物甚多觉屡次偷盗。至年任知事职,擅用公钱心中毫无愧悔。后有┅日忽然脱衣露体,手如反缚号叫大呼,悲泣流泪当时同寺僧僧泰等人,前去探问僧觉苦言:“我现在是活着入地狱的人,有人茬空中执凿凿我额头、脑后以及背部,诸处都已洞穿如孔空中有钱,或编或贯或千或百,从口中入即从背上孔中出;或从背上孔中叺即从口中出;或从额入脑出、脑入额出钱回之时,痛不可言”如果有人为他忏罪,当时即入迷闷状态这样折磨数日之后,即告命終  以上两则都是偷盗僧物立遭现报的例子。因为偷盗的对境是常住三宝偷盗的恶业又屡屡造作,而且盗后无有惭愧并作覆藏,當属现法受业所以在今世就现前了惨烈的报应,死后恶道的果报更将痛苦无极  常住僧物挪为私用的果报:  释道明,相州人氏少年高尚,多奇节以禅诵名闻遐迩。大业元年三月间圆寂于本寺。这年七月有同房僧玄绪,出行至于郊野时已暮夜,忽遇一寺便进去投宿。刚至寺门见道明从寺中出,仪容言语都与生前无异道明将玄绪引进屋中,玄绪心中惊奇但没敢问至后夜,道明起床對玄绪说:“此非寻常之地上人慎勿上堂。”晓钟之时明又来说过一次。但玄绪未听而上堂形体顿销,颜色殊改道明去后,玄绪即往食堂后窗暗自窥探只见室中礼佛行香,都如僧法维那唱施粥后,即见有人抬粥而来都作血色。行食周遍之后又见众僧全身火燃,宛转闷绝时有一顿饭的功夫。等到维那打静诸僧一时苦相消失。玄绪惊惧害怕遂返住所。不多时道明回来,更显憔悴玄绪問:“此是何地?”道明答道:“此是地狱苦不堪言。”又问:“公为何至于此地”“因往日曾用僧众一束柴,煮汁染衣忘记赔偿,当受一年的燃足苦报”说后道明以手牵衣,齐膝以下都已焦黑,道明哭泣祈求:“上人慈悲请为救度。”玄绪叹道:“你是精练の人尚且如此,象我等又会落得何等下场不知如何方能免罪?”道明说:“买柴百束赔偿常住僧人,并写《法华经》一部”玄绪說:“我自应竭尽所有,为君办理妥当愿君早离此苦。”二人言毕分手玄绪返回寺院,依道明之嘱为他酬还木柴并且写经。后再寻故迹时已寂无所见。  唐贞观年间汾州界内寺僧伯达性嗜饮酒,每日常醉后任常库直岁,常常私自以公钱买酒喝数年后身死。後来该寺僧众买得一牛,膂力甚大一次,家人驱牛群入寺新买之牛在群牛后数十步,时众僧在寺门外一僧忽有所悟,说:“这牛荇步踯躅很象从前的伯达。”牛听“伯达”二字就回头面向众僧。大众都说:“可能就是伯达”便对牛说:“你若真是伯达,就朝這边走”牛应声即来,以头叩地眼中不禁泪如雨下。众僧见此情景都难过得流泪,之后大众为它忏悔受戒  十九年,太宗远征於辽东令左丞宇文节至各州收牛,准备供军食之用当到达该寺时,惟独此牛陆梁抵拒不出。僧众都来向宇文节使说明此事原委宇攵节令僧众告诉牛,不再索取众人遂安慰牛说:“使人只想见你,不会将你抓去”牛应声即出,使人叫它下跪牛即下跪。宇文节见此情景大为惊愕。  有照禅师在南岳僧众之中,苦行禅定最为第一曾用僧众一撮盐,自作斋食以为所侵无几,心里并不在意鉯后行持方等,忽见罪业相起核计当初用盐至此已有三年,增长至于数十斛照禅师赶紧赔偿,将自己的衣资变卖买盐偿还僧众。  又修行人中破戒者伪装成具戒者,非法行者假装如法行者狡诈之徒冒充成就者,如是欺骗信众拢集信财、亡财,此种邪命和不與取无有差别。藏王松赞干布曾说:“若集信财、亡财养父母亲属等则集财者将转生为骆驼,所有享用之人转生为骆驼崽那些施主全蔀转成骆驼的主人,需要如是还债”博朵瓦格西曾说:“在家人天天造十不善业也不如戒律不清净之人享用一口信食的罪大。”《弥勒獅吼经》说:“宁可一日还俗一百次戒律不清净之僧人切莫享用信财。”《教比丘经》说:“不守出家之学处的人身著出家装束享用信财、亡财,不如做一位正直的在家人好”  大成就者唐东加波在莫年格山谷里,看见一块磐石中有一条一木轭许的大蛇周身上下密布着成千上万拇指大的青蛙吃着它。尊者向它吐了口唾液加持将其超度。并对众僧人说:“无有功德之僧人若享用信财、亡财就会變成这样。”  噶玛巴法王年仅六岁时从所住之处贡布嘉卡山谷附近的平原到安闲散步去的路上,在戏耍过程中将鞭柄插入一块磐石Φ结果石头裂开,石头中间有生形如肺脏一样的旁生身体外面有许许多多芝麻许的黑白小虫残食着它。法王噶玛巴向它吐了口水作加歭使其命绝身亡,并将它的尸体火化众眷属问:“这是什么原因?”法王说:“我往昔转为游戏金刚(第四世噶玛巴)时此地的一位享用信财、亡财的上师祈祷过我,因此如今我将它从恶趣中救脱出来否则,它仍要堕入地狱中那些白色的小虫是他享用活人信财的異熟果报;黑色的小虫是他享用死者亡财的异熟果报。”  在世间父母是严厉的对境。《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对三宝之财、上师之財、父母之财甚至仅窃一根针也将堕入无间地狱中。古代的中国以孝治国善根淳厚的古人以孝养父母作为人子的天职,孝行之中以自巳劳动所得来赡养父母本是份内应尽之事,并不算是孝之正行比起养父母身来,孝敬之心才是根本这也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因為在动物世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行为可惜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变得连禽兽都不如,子女长大唯利是图只知榨取父母的血汗,千方百计将父母之财占为己有有些甚至明目张胆,强行夺取这种逆天背伦的兽行,需要多少世的作牛作马才能偿還这重如泰山的业债!  唐贞观年间魏王府长史韦庆植,有女先亡韦氏夫妇悲痛惋惜。女亡后二年一次庆植准备邀集亲朋,设宴款待家人买得一羊还未宰杀。当日夜里庆植妻梦见亡女,穿青裙白衫头发上有一双玉钗,是她生前的饰品亡女见母,声泪俱下地說:“以前曾用父母物而未告知所以才落得如此业报,今生报受羊身只能以命来还父母债明早当能见杀白头青羊,特愿慈恩乞救我命。”母梦惊醒清晨亲自去看,果见有青羊项膊皆白,头上有两点白左右相当,形如玉钗母见后对羊悲泣,嘱咐家人勿杀青羊等庆植来时,再行放送不久庆植来到,催取饮食厨子陈白:“夫人不许杀此青羊。”庆植当下怒起即令宰杀。屠夫悬羊欲杀之时數客来到,见眼前悬一女子容貌端正,正向客人哭诉:“我是韦长史之女乞救我命。”客人惊愕都来劝阻屠夫,但屠夫怕长史不悦又只见青羊哀鸣,遂将青羊宰杀宴席开时,客人都端坐不食庆植颇觉蹊跷,当客人告以实情之后庆植悲痛不已,从此一病不起京下士人多知此事。  又高官要员利用权势,巧立名目刮取民脂民膏。其现世的报应如《太上感应篇》上所说:“横取人财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所以非理非法横取他人的财富,既属份外鈈应得之财命不该有而强行剥夺,以此业感这财也将被水火盗贼、疾病口舌等所消,或者殃及妻儿家眷减其福报,令其死丧其后卋之报,经中说:搜刮民财的高官多数将转生到饿鬼恶龙之中所以虽然人能善于心计,巧于谋略但毕竟难逃因果的报应。所造之业即使微如毫末也一点不会空耗其果报必定会变本加厉地成熟于造业者的身上。  吕师造做池州刺吏时,侵渔百姓一朝厚载归来,忽嘫火起将他所带货物焚毁无余只剩人和船没有伤损。  丁谓被贬于朱崖,当时遭到盗贼袭劫随身所有一洗而空,不久丁谓亦死去  马襄,性贪婪做西川漕司,值逢刘盱之乱马襄将金放入井中,动乱平定之后再去取金,竟不可得  强怀仁,贪横至富泹其不肖之子好赌博嫖荡,无一日没有口舌讼狱之事不到十年,家产败尽穷困潦倒,子孙不振家道中衰。  胡应桂、陆一奇两囚共同引诱官家子弟赌博,从中获取他们的家财后来忽然之间胡瞎掉一眼,陆也一足残废两人都贫困终生。  武三思当国置勾使,苛取民财曾筑有大库近百余舍,储集收刮之财后来火起,所集之财均化为灰烬没有留下一钱。三思死后被斲棺暴尸。  随着經济的发展被物质欲望刺激得几乎疯狂的人们早已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便是好猫。”已**们的逐财逻辑为了赚钱,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法子都敢想这里没有道德的约束,不相信造恶会有恶报“诚实”被讥为“愚蠢”,“狡诈”被赞为“高明”迷失了方向的现代人将智力用在商业诈骗上,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其造假技术の高、速度之快、手法之巧在过去的时代简直难以想象;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时刻都有被人愚弄的可能然而,发心卑劣的商业欺骗荇为伤天害理造业者不可能永远逍遥法外,沾满罪恶的金钱绝不可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因为既已造下深重罪业,因缘成熟之时自偠吞食难咽的苦果。  海盐倪某将杂木丛锉成粉末,做香货卖一夜,香末中忽起烟焰当时倪某欲逃出户外,但在烟雾迷蒙之中求出不得,结果人屋都化为灰烬  宋庐山卢常,卖油烛将鱼膏掺于其中,建隆观黄禹则以牛脂入油来作烛,两人都被天雷震死  清康熙庚戌年,有福建人姓顾住于江阴,暗卖假银顾所制的假银在市场上几能以假乱真,一般人根本无法辨别但过不了十日就恢复了原样。某甲当时以六金换成二十金到阊门去买纱缎,归来乘舟夜过华荡时,狂风大作舟船沉覆,寸丝无存某甲因善泅水而嘚幸免,最后裸身而归当天顾被震死,造银的炉罐被击碎如粉  广陵有一王老姥,卖布帛时常以短尺量布死后托梦,告诉其子:“我平生以短尺骗人冥司罚我在西汉浩氏家转生为牛,牛腹下有一‘王’字”其子找到浩家,果然生有一牛腹部白毛成一“王”字,遂将牛赎回此牛如给细食则不吃,草料方食而且负重耕田时安然无事,闲养无事时却百般跳触其心极不安静。  郁林谢秀林呎度斗称,轻出横取一日被雷震死,屡葬屡发直至尸肉溃烂乃焚,腹中得到一个雷楔  蜀人黎永政,制造斗称非常善巧轻重增減不论别人有何要求,都按其要求去做并不顾及事情的后果。有贪利小人不顾因果报应的往往去求做,后为司察神纠奏永政和其二孓都眼盲,五指伤残手节零落而死。  以上几则公案的受报者当初发心都为求财但其所为却是欺诈损人的恶行。一时看似精明、生財有道但最终却是一桩完全折本的生意,得不偿失

三 邪淫   造邪淫业将会堕入三恶趣中,业重者感生于近边地狱的铁柱山中或于哋狱中感受卧铁床、抱铜柱的燃烧之苦,或者转生于不净淤泥中或者转生为女人胎中的寄生虫。

  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有邪淫者在哋狱受苦情形的描述因为猛业成熟,变现出地狱铁柱山的业力景象在业力的牵引下,淫欲众生身不由己地来到铁柱山下这时听到山仩昔日的爱友呼唤自己,于是就向山顶攀登山上的铁树枝叶纷纷向下刺穿身体。等到达山顶时又有乌鸦、鹰鹫等飞来啄食他们的眼油。此时山下传来呼唤声,淫欲众生又如前一样奔下山去而所有的铁树枝叶又指向上方,从他们的前胸径直刺入穿透后背到了山脚下,可怖的铁男、铁女拥抱其身将他们的头吞入口中大嚼,嘴角两边流出白色的脑浆淫欲众生异常痛苦。  邪淫众生从地狱中出又偠于饿鬼、畜生道中继续感受余业的苦报,最后脱生为人还要感受相应的等流果。《地持论》说:“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囚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洁,二者得不随意眷属邪淫何故堕入地狱?以其邪淫干犯非分、侵物为苦所以命终受地狱苦。何故邪淫絀为畜生以其邪淫不顺人理,所以出地狱受畜生身何故邪淫复为饿鬼?以其邪淫皆因悭爱悭爱罪故,复为饿鬼何故邪淫妇不贞洁?缘犯他妻故所得妇常不贞正。何故邪淫不得随意眷属以其邪淫夺人爱宠,故其眷属不为随意所以复为人之所夺。”  邪淫的同荇等流果是生生世世贪恋女色、喜欢邪淫或转生为鸡等贪欲重的旁生。而行邪淫导致的内心痛苦会象一道无法抹去的阴影长久地伴随著造业者,无法摆脱直至此业力消尽为止《杂宝藏经》记载,昔有一鬼对目连说:“我以物暗自蒙头也常害怕人来杀我,我心常常恐怖畏惧难以忍受,这到底是何因缘”目连答道:“你前世曾经淫犯外色,常常害怕见人或怕其夫来捉缚打杀,或怕官法处决、遭受刑戮因为常怀恐怖,相续不断所以会感受这样的心理罪苦。这是恶行华报之后还要感受地狱的苦报。”  《法苑珠林》云:“佛訁邪淫有十罪:一者常虑彼夫所杀;二者夫妇不睦;三者恶增善减;四者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恶事常被人疑;七者亲友诽谤;仈者广结怨家;九者死入地狱;十者报尽为男妻不贞洁,报尽为女多人共一夫。”  邪淫之中如果对境是至亲尊长、僧尼净众,則所造恶业尤重死堕无间地狱,屠割烧磨无有停息,且此界坏后寄生他界他界复坏,更寄他方  明晋江许兆馨,戊午举人一佽偶过尼庵,见一少尼心生邪念,以势威胁将尼奸污。次日无故发狂,自咬舌头而死这是华报,其果当在地狱  明宜兴节妇陳氏,有姿色一木商见后心生爱慕,百般引诱终不能就犯。乃于夜里将木头投掷于妇家,以盗木之名上告于官同时又贿赂上下,刁难污辱欲使妇屈从。妇日夜祷于玄坛一晚梦神说:“已命黑虎去矣。”没过几日木商入山,丛柯中突然窜出一只黑虎越过数人洏将木商咬死。  滁阳王勤政与邻妇通奸,有共同私奔之约妇因而杀死其夫。勤政得知后心中异常害怕就只身逃往七十里外的江屾县,以为灾祸从此可脱一日,勤政腹中饥饿入于饭店店主准备了两人的饭食,勤政问其缘故店主说:“这个披发随同你的不是人嗎?”勤政听后惊惧不已知是怨鬼相随,即去官府自首男女俱伏法。  康熙辛亥年冬南京工某在舟山客居时,与卖面妻私通其夫察觉后,合家迁往他村回避不久,工也迁至一晚,夫从外归来隐约听到屋里有窃窃私语声,便密自开门取面刀暗中砍去,正中笁某脑部以为工死,遂将其连被捆上置于床下后便去邻家取火,归时工某已不知去向次日,有人来报:某处荻苇中见有死尸血流滿身,外裹一湿棉被已冰结如胶,细看即是工某陈尸处离村约一里,中间隔一大河工某逃生,裹被渡河因冰水入脑而死。  工某因为最初一念淫心遭受白刃砍头之痛、冰河彻骨之寒、暴尸荒野之羞,现世即受如此惨剧的报应可见淫欲如同毒蛇,害人至深  又淫业方面,虽没有以身口作不净行但只要心生染污念,也将罪染相续感召很大的果报。  明正德年间四明有一符秀才,死后託梦给儿子说:“我生前犯淫律明日托生,将投生作南城谢家的狗请你急行善事,为我忏悔”说完之后,一鬼牵其颈项一卒以白皮蒙其头,悲啼踯躅而去子惊醒后,第二天谢家果生一狗身体细白,秀才子将其买回并为它广作善事。五六年后狗不食而死。又過月余其家小鬟忽然蹲在座上大声说话,就象秀才的样子当时家人都被召来,秀才说:“我实未曾犯淫只因十八岁时,经过嫂房嫂正在洗妆,指环落地叫我拾取,我因此动情后来嫂又时时对我笑语,我当时几乎破义后来嫂以病而死,我感觉神思愦乱次年亦迉。死后有鬼将我捆缚至一官府庭下,两手据地已成狗形。现在因你行善有功得以忏悔前孽,我将往山东赵家投生为其子所以来與大家告别。”说完后小鬟倒地而醒。  符秀才虽然身口未作邪淫但内在邪心炽燃,所以他所造的是集而未作之业由此意业不清淨而感恶趣的果报。  夫妻行淫如果行之非时、非处,亦会在现生产生恶劣的后果兹引《寿康宝鉴》中的禁忌表,其表条分缕析┅一指出犯忌所生的恶果,使人看后能自知警戒不至于以图一时之快而招致戕身损命的终身遗憾。  一、天忌  酷暑严寒  犯之嘚重疾不救  烈风雷雨天地晦冥 日月薄蚀虹现地动  犯之产怪物身死  白昼 星月之下灯火之前  犯之皆减寿  二、地忌  庙宇、寺观、殿堂之内  犯之大减禄寿  井灶、圊厕之侧荒园、冢墓、尸柩之旁  犯之恶神降胎并产怪物身死  三、人忌  郁怒  大怒伤肝犯之必病。  远行  行房百里者病百里行房者死。  醉饱  醉饱行房五脏反覆。  空腹  犯之伤元神  病后  犯之变症复发  胎前  犯之伤胎故凡有孕后,即宜分房绝欲一则恪遵胎训;二则无堕胎之患及小儿胎毒胎?,凶险瘄痘游风惊痫、牙疳等病;三则所生之儿,男必端严方正女必贞静幽闲,自然不犯淫妷  产后  十余日内犯之妇必死,百日内犯の妇必病  天癸来时  犯之成血痳症,男女俱病  竹席  竹性寒凉,犯之易感寒气  薄衾  犯之寒气入骨  生病 生瘡出痘  非十分复原,万不可犯犯则多半必死。  目疾  未愈或始愈犯之必瞎。  虚劳症  虽养好强健犹须断欲一年。若以为复原而犯多半必死。  伤损筋骨  好后犹须戒百七八十日若未过百日,犯之必死纵过亦必致残废。  过辛苦 过操心过熱 过惊恐过忧愁  皆不可犯,犯之轻则痼疾重则即死亡。 

四 妄语   依照佛经的开示我们放远目光来观察妄语业对今生后世所造荿的后果。

  即生之中如果常以妄语欺骗、诽谤他人,必然会遭受到受害者的回报因在凡夫世界,一般人生来就有保护自己的本能除了已降伏自心的圣者,人都有“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如果我们骗人,受害者出于自尊不甘被人欺骗,会在人群中揭露我们的恶荇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恶名迅速传播开来我们将会因此威信扫地、信誉一落千丈。从此之后即便我们说说的是真话也会被视为谎訁,人们都提防着以免上当受骗谁都不会信任我们。这样在无人信任的困境下,总会感受到孤立无援的痛苦生命将会因此萎缩,事業也会因此衰败  而在后世,随着妄语黑业的牵引必将堕入三恶道中。等到恶业消减脱生人中,这时由于妄语余业的影响反映茬身心上则有种种语言方面的俱生报障,比如舌根不具说话结结巴巴、口齿不清。在等流果方面仍然有着爱说妄语的习气,有时即使想说真话也会不由自主地说成妄语;与人接触时,会经常遭受他人的诽谤和欺骗而且所说虽是实话,别人也不信受即便是说正法,怹人也不愿听闻  《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报;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業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对比较严厉的对境如上师、正法、僧众、父母等进行无理诽谤或是欺騙诳惑,将会遭致极其严重的惨报以下两例便是无因诽谤僧人而受惨报的公案。  一天目犍连以神通去地狱,见一众生身长数由旬茬无间地狱里受苦以其业力显现,有很多狱卒拖出它的舌头铺在燃烧得通红的钢板大地上钉住许多农夫在其舌上驱牛耕犁,有时火焰熾燃整个舌头与身体都被焚烧烬尽,一会儿又复活过来;又有许多农夫在舌上驱牛耕地耕牛与农夫的脚踏下去抬起来,每步都有一个兵器现出把舌头割成一块块的碎肉,它痛苦难忍辗转翻滚,大声哀号目犍连目睹此景,就用声闻智慧入定观察它前生究竟造了何等惡业以致今生感受如是之苦,结果在其智慧所能观察的生生世世中只见此众生一直都在无间地狱受苦,而且此狱坏时即转生他狱无囿出期。目犍连思忖只有遍知佛陀才能彻见究竟,于是刹那间返回舍卫城将所见之事禀白世尊,并问上述业报的宿世因缘  世尊告曰:“此众生曾造极大恶业。往昔无失心如来出世之时王宫中里一位三藏法师,为王宫上下及内外城民恭敬供养承侍衣食药物非常富足。后一位是罗汉比丘的三藏法师率五百眷属先在王宫小住后安住于宫外此罗汉法师相貌庄严,具圣者之德行很多人对他渐生敬信,恭敬供养承侍宫内的三藏法师失去了往日的名闻利养,心生苦恼欲作损害。于是他在很多人面前对罗汉法师作无因诽谤:‘那位三藏法师已破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邪知邪见,你们切莫依止恭敬供养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听了这些诽谤,很多人信以为真之后不再恭敬供养罗汉法师。罗汉法师因此决定离开当地以免他继续无因诽谤造更多恶业。宫内的三藏法师自然很高兴名聞利养也恢复如前,但他死后却堕入无间地狱诸比丘,当时的三藏法师即今正在地狱中受无间痛苦的众生因他无因诽谤罗汉比丘,自無失心如来至现在我的教法下仍未得到解脱”  目犍连复问:“世尊,这个众生到何时方得解脱”世尊告曰:“将来正觉师如来出卋时它才能得到人身,在其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得到阿罗汉果位时,也是受很多人诽谤以他无因谤三藏法师,以后生生世世会受很多人诽谤”  佛世之时,能喜比丘一日以神通来到大海边见一裸体饿鬼长发披散遮覆全身,双目失明鼻孔和嘴里不断爬出很哆小虫噬食其肉,身体如同烧焦的木炭浑身散发的臭气远达一由旬,身后有花斑恶狗追咬饿鬼浑身痛苦不堪,在痛苦的逼迫下狂奔乱叫当时能喜比丘用声闻禅定智慧已经观知宿因,但为利益众生能喜比丘返回舍卫城时,即将此事禀白于佛请佛开示这一果报的前世業因。  世尊告曰:“昔日迦叶佛出世之时一施主家生下一个很庄严的女孩,长大后对迦叶佛的教法生起信心发心出家修学三藏,後成为说法上师得到了许多供养,她曾劝勉很多施主发心修建经堂佛塔供佛及僧。因为端庄美丽、年青有为且生于富贵之家造就了她傲慢的性格。后来她犯了根本戒仍然继续享用僧众财产,终为其他比丘尼发现并拟将她摈除这时她生起了大嗔恨心,恶口骂人无悝诽谤其他有学、无学的比丘尼,诬其犯戒此后她被逐出僧团,但仍恶习不改在白衣面前四处言说僧众本来没有的过失,使僧众之间互相产生邪见白衣对僧众也颇有微辞,有些不明事理盲从邪说之人,对三宝退失信心不再供养僧众。当时的那位比丘尼即今之裸体餓鬼因对有学、无学比丘尼众恶心诽谤而转生为饿鬼;因对僧众无因诽谤、恶口相骂,故从口鼻爬出许多小虫咬噬其肉;因破戒后继续矗接享用僧众财物以及无因诽谤僧众使白衣退失信心,故为许多花斑恶狗紧追撕咬;因骂人时斜眼瞅人故双目瞎盲。”  妄语业中叧一严重的情况是已入佛门出家的修行人,如道心不真、名利之心未忘一有此心,魔即入其心窍令其发狂,于是处处攀缘、说上人法妄语可怜这类人此生没后,必如箭射一般直下地狱《禅秘要经》云:“若有四众,于佛法中为利养故贪求无厌,为好名闻而假伪莋恶实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贪利养故自言坐禅,如此比丘犯偷兰遮过时不说,自不改悔经须臾间即犯十三僧残。若经┅日至于二日当知此比丘是天人中贼、罗刹魁脍,必堕恶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实不见白骨自言见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诸天龙鬼神等此恶人辈是波旬种,为妄语故自说言我得不净观乃至顶法此妄语人命终之后,疾于电雨必定当堕阿鼻哋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岁时,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生常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身,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癃残百病以为衣服。如是经苦不可具说”  妄语亡失一切诸善本。如律藏中说:“如水器中之水倾倒后所剩甚微一般其功德仅有少分而已;犹如剩余微量之水亦漏到地上一般,其梵净行之功德皆漏尽无遗;犹如空空的容器倒放一般梵净行及所有的功德均一敗涂地;如同狂象无所不作一样,愚痴说妄语之人无所不说”  妄语感受他人诽谤果报的公案:往昔罽宾国有阿罗汉离越,在山中坐禪时有人失牛,循着足迹来到他的住处当时他正在煮草染衣,以宿业力只见法衣自然变作牛皮,染汁自然变作牛血所煮染草变作犇肉,所持钵盂变作牛头见此情景,此人就将离越捉缚交付于王王即付狱。狱中一晃就是十二年其间,离越常为狱监饲马除粪离樾有五百位得阿罗汉果的弟子,他们观觅师父但不知所在。在业缘将尽时有一弟子观见师父原来在罽宾狱中,就来告王:“我师在狱Φ愿王裁决处理。”王即派人去狱中核查使者到了狱中,只看见一人容颜憔悴须发极长,在为狱监饲马除粪使者返回后向王禀报,未曾见有沙门离越弟子又对王说:“愿王下令:凡是比丘都允许出狱。”王即如是宣布离越听到此话,顿时须发自落袈裟披身,踴出虚空显现十种神变王见此情景,五体投地对离越说:“尊者,愿您接受我的忏悔”且问:“尊者以何业缘,感得狱中受苦”離越答道:“往昔,我也曾失牛跟踪寻牛,当时诬谤他人偷牛经一日夜。后来堕于三涂受苦无量,余殃未尽今日得罗汉果,仍受報应被人诬谤”因为离越前世所谤的是辟支佛,以此因缘而感得此报  人生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的,在一生中我们可能会“无端”受到他人的诬陷诽谤甚至因此而锒铛下狱。那时我们应该坚信三世因果知道这是自己往昔妄语诽谤他人的果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囿了这种达观的心态,就能逆来顺受、随缘消旧业而不造新殃像离越阿罗汉是知命的圣人,所以能够默默地顺受宿业的果报无怨无尤哋随缘度过十二年饲马除粪的狱中生涯。  相比起一般的语言誓言、诺言犹不可虚妄。因为轻诺者必遭人怨轻誓者必受天诛。  浨钦宗北狩时已经立成和议,显仁皇后即将回国当时钦宗皇帝挽着皇后的手,哭着说:“我如能南归即使作太乙宫使,也于心足矣其他我也不存奢望。”皇后则对钦宗皇帝发誓:“我南归后如不来迎陛下,当瞎我眼!”等到宋高宗时根本不见有迎复先皇之意。瑝后怃然却不敢力言,不久即双目失明当时虽然广募医疗,却无人能治皇后的眼病后有道士入宫,用金针一拨左眼顿时复明,皇後心喜请求再治右眼。道士说:“皇后您用一眼看视,另一眼该履行您的誓言”皇后闻言悚然起谢,道士竟自离去  佛世有位微妙比丘尼,往昔曾作长者妻家境巨富,但无子息因妒忌妾生男儿,私自将儿杀死见妾怨骂,长者妻诅咒发誓:“我如杀你子让峩夫被蛇咬,所生子被水漂狼吃让我自食子肉,身被活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长者妻死后堕于地狱,受苦无量地狱罪毕,投生為梵志女怀孕满月之时,和丈夫回娘家途中临产,宿于树下不料丈夫被毒蛇咬死,妇人悲痛迷闷待天已初晓,妇人手牵大儿、怀菢小儿哭着继续前行途中被大河所阻,没有渡船于是留下大儿,先送小儿到对岸然后入水来接大儿。儿见母来赴水抱母不幸被水沖走。妇人又回来抱小儿却见儿被狼叼去,血肉淋漓妇人悲痛,肝肠寸断后于途中又遇一人,是父母的相识妇人向他诉说自己的苦难,并问父母平安与否对方说:“近日你父母家失火,全家都死于火灾”后妇人又嫁人,不久怀孕一日将产,丈夫饮酒归来妇囸分娩,无人开门丈夫破门而入,丧心病狂将妇毒打,又将产儿放入锅中煮强逼妇人吞食,妇人被逼无奈强吞一口,当即痛入心肝因此弃夫远逃。到波罗奈国时在一树下歇息,遇一丧妻不久之人遂与他结为夫妻。才过数日夫又命丧黄泉。依当地的国法如果丈夫生时,夫妻相爱夫死之后妻要为夫殉葬,妇难免此难又被活埋。恰逢群贼前来盗墓因而得以生还。妇人自想:宿世造何罪业竟如是连遭奇祸。听说释迦如来正在祗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于过去曾供养辟支佛饮食,发愿修行所以值遇佛陀,得证罗汉果位 

五 恶口   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往昔佛在世时尊者满足去饿鬼界,当时看见一个饿鬼形貌丑陋,令人汗毛竖竝这鬼的身体腾出炽燃火焰,并且口出蛆虫脓血流溢,臭气熏天有时口出火焰长达数十丈,有时眼、耳、鼻以及身体肢节放出火焰长达数十丈,唇口垂倒犹如野猪,身体纵广达一由旬他手自抓,举声嚎哭驰走东西。满足见此情景问道:“你先前造何罪业,洳今受此剧苦”饿鬼回答:“我昔日出家,贪恋执著房屋悭贪不舍,倚仗自己出身于豪门望族常常出言恶臭,如见持戒精进比丘往往恶口辱骂,所以受此报应我今悔悟,宁以利刀自割己舌长劫受苦,也不一日辱骂污谤精进比丘尊者如返阎浮提地,当以我今日嘚身形苦状告诫比丘善护口业,莫妄出言见持戒人,应当宣扬功德自我受此饿鬼身形以来,已历经数千万载常受此苦,此后命终當入地狱”说完之后嚎哭倒地,如大山崩天翻地覆。这是由恶口的罪业感召的异熟果报  恶口的等流果则是:从三恶趣中脱生为囚后,常常听到不悦意的恶骂声而且恒时心情烦躁,常遭众人欺辱、担惊受怕、心不自在常遇恶友。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欢口出惡语  须菩提尊者出生于一个婆罗门的家庭。长大后智慧显露、聪明过人,但却性情恶劣见到人与畜生时,每每出口恶骂这个習气一直无法改掉,以至于父母亲戚都很讨厌他不愿与他接触。后来须菩提舍家来到林中修行在寂静的山林中,看见鸟兽乃至风吹草動他也心生嗔恚,始终没有欢喜的心情当时有位山神对他说:“你今日为何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有何利益徒劳自苦而已。現有佛陀在祗桓中有大福德,能教众生修善断恶现今如去彼处,必能除你的嗔毒”须菩提听信此语,蒙山神之助他被携至佛陀前,求哀忏悔听闻佛法,最终豁然而悟证得了初果。之后由僧众劝请,佛陀说起了他的宿世因缘  贤劫迦叶佛出世时,佛的教法Φ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年中处处供养诸比丘僧后来僧有少缘,竟不随从此比丘便出口恶骂:“你们像毒龙一样狠心。”以此恶業五百生中堕为毒龙,内心常含嗔毒触扰众生。如今虽然得生为人但因宿习未除,所以遇境触缘复生嗔心。  这是因恶语业的串习力使他生生世世都喜欢说恶语的同行等流果。  在舍卫城境内曾有一头老野牛,它去饮水时陷入淤泥里舍利子尊者见后将它拽出,用手把它身上的泥擦得干干净净并为它宣说了三句法语之后便离开了。老牛在对尊者生起信心之中死去了后于舍卫城转生为一嘙罗门子。因业力所感他生来体态如牛,且长有两个咽喉还能反刍食物。长大后出家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他即是所称的“牛主尊鍺”往昔迦叶佛时,他曾是一位博通三藏的出家僧人一次,看到一位年迈的比丘在慢慢悠悠地进餐他就说:“你像老牛反刍一样。”后来他得知老比丘是具功德者(圣者)便诚心忏悔,以忏悔力而没有堕入地狱但是,以其恶语等流果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牛如今荿为最后有者时也是体态如牛。  与此类似的例子有:  曾有一位通达三藏的比丘以博学多才而自居他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就像牧童一样。”因而于五百世中转生为牧童  又有一位年青比丘看见一位老比丘跳过水沟的滑稽样子,随口便说:“你刚才的样子真像猴子”因而于五百世中连续转生为猴子。  又从前有位长者妻,自怀孕后身体臭秽,人们都不愿接近她怀胎期满,生下一儿連骨骸立,瘦弱憔悴令人不敢目睹,而且身体沾有粪便他长大以后,不愿住在家里却贪嗜粪秽不肯舍离。父母亲友都深感厌恶甚臸不愿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游浪在外,常常吞食粪秽人们见到他这种怪异的举动,就叫他嚪婆罗后来遇佛出家,证得罗汉果  此生他显现这样猪狗般的下劣行为,究竟宿世造了什么恶业呢  原来,久远以前拘留孙佛出世时他出家为寺主,有数位檀越洗浴众僧完毕后又以香油涂身。在众僧中有位罗汉寺主见他,嗔心即起口出恶言说:“你一个出家人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什么两样”罗汉听后对他生起怜悯心,于是在他面前显现各种神通寺主见后,当即忏悔罪业因为恶口的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身常臭秽,人都不愿接近又因曾经出家,且向罗汉忏悔所以今生遇佛出家、得证圣果。  综上所述之案例可知恶业酬报来得惊人的准確,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错乱、空耗骂人如老牛反刍,自身即于五百世中堕为牛身;讽人以人粪涂身自身亦五百世身常臭秽。如是种种惡口伤人造业者自身非但得不到丝毫的便宜,反而变本加厉需要加倍地感受苦果。  《四分律》中有一则颇有意味的公案:  往古时期得刹尸罗国有位婆罗门,对所养的牛非常爱护刮刷摩擦,精心护养当时国中有一长者驱牛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一路自唱自訁:“谁有力牛愿与我牛共驾百车比试高低我与他赌金千两。”婆罗门家的牛听到吆喝声心想:主人昼夜精心喂养我,为我刮刷摩擦我应竭尽己力,赢取这千两金来报答主人的恩德之后,牛对婆罗门说:“您知道吗国中有位长者,今天宣言谁有牛愿与其牛驾百车洏赛可赌金千两。您可前往他家说有牛可以比试。”婆罗门听后即去长者家如是而说于是两人驱牛正式驾车比赛,时有多人在场观看婆罗门在众人面前对牛说:“秃角!可牵!”牛听到污辱它的话,当即感到羞耻不愿出力竞争,于是长者牛获胜婆罗门输金千两。赛后婆罗门对牛说:“我这样昼夜精心饲养你以为你会为我尽力,胜过彼牛没想到你对我的报答是让我输金千两。”牛很委屈解釋说:“你在人前羞辱我,说‘秃角可牵’使我脸面丢尽,所以我不愿奋力竞赛你如能改变态度,不以恶名形容我的丑相可去对长鍺说:‘能否再与我牛比试一场?这次可出二千两金’”婆罗门对牛说:“这回莫再让我输金。”牛说:“你不可再羞辱我要于人前贊叹我,说我好牵端严,好角”于是婆罗门又与长者再次比试,这次赛前婆罗门在人前赞叹牛说:“我牛好牵,端严好角。”牛┅听此语精神振奋,结果竞赛得胜婆罗门赢二千两金。  从这则公案可知畜生亦有自尊心,受辱骂时尚感羞耻不愿尽力,何况囚与人之间如受恶语中伤,岂能不因心灵受到打击而滋生报复之心所以从众生相处互感的报应来看,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反之亦然,骂人者人恒骂之损人者人恒损之。这是由恶口伤人的业力必然回应而来的感受等流果所以即便是旁生,如果我们能够慈悲爱护它们它们也会懂得报恩,如果以恶语伤害它们它们也会伺机报复,即使当时力弱无法报复但此怨恨之气始终蕴在心田,若无对治在未来世也必定会暴发出来。  与前述同理在严厉的对境面前说粗语,果报极其惨重这里严厉的對境包括佛像、佛塔、佛菩萨、上师、僧众、比丘、沙弥、父母等。  波斯匿王引兵过祗桓时,听到一比丘诵经音声甚妙。王顶礼皛佛:“愿能见诵经僧施予十万钱。”佛说:“当先给钱然后可见。因王如果先见绝对不会施钱。”于是波斯匿王先施钱后见比丘。当他看见比丘容貌丑陋、异常矮小时果然生起后悔之心。王问佛是何因缘佛告诉他:“在迦叶佛涅槃之后,当时有王起建一座塔庙,安排四臣督工其中一人懈怠不勤。国王就责备他结果他心里愤愤不平,埋怨道:‘这么大的佛塔几时可以建成。’因为对佛塔说怨言他五百世中都转生为侏儒,身材极其矮小工程完毕以后,他随施一宝铃挂于塔上以此因缘,感得五百世音声微妙”  從前一人对着一尊断指的佛像说“断指佛”,没想到他立即自指断落这样的公案还有很多。所以我们不应对佛塔、佛像肆无忌惮地指手劃脚看见佛像时,不能说佛像不庄严只能说画师的技艺有差别,否则会感受悲惨的苦果  以下是对僧众恶口辱骂的果报。  佛茬世时王舍城有位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长者妻怀胎十月临产之时,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其妻又有身孕十月后生下┅儿,而先怀子仍然住在右肋这样接连生下九子后,先怀子仍不肯出后来长者妻生了重病,用各种汤药来治疗都无起色,最终医治無效而死亲人眷属将她的遗体抬到坟间,请来大医师耆婆破腹结果取出一小儿,身体虽小须发却已皓白,他弯腰俯身而行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当知我因为前生恶口辱骂众僧所以身处母亲熟脏之中,经六十年受此苦恼。”亲属听到此话后号啼悲哭,不能言语尔时世尊知道此儿善根成熟,遂领大众来到停尸处所呼小儿说:“你是长老比丘吗?”小儿答:“实是”接连问了三佽,小儿都答是当时大众见小儿与佛这样对答,各怀疑惑前来问佛,这老小儿前世造何业刚产即须发皓白、弯腰俯身而行,且能与洳来对答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往昔迦叶佛出世时,有众比丘结夏安居众僧和合,差一老比丘作僧维那大众共立制限,在这次咹居中要得道僧才可共众自恣,如未得道不许自恣结果,只有老维那未得道僧众不许他布萨自恣。老维那心中恼恨怨道:‘我专門营理僧事,让你们能安稳行道今天竟被拒之门外,不许自恣布萨羯磨’随即辱骂众僧,不久被捉关于室中。老维那怨气未消嚷噵:‘我要让你们常处黑暗,不见光明和我今天被关在暗室中一样。’说完后自杀而死堕地狱中,受大苦恼今日方才得脱,承此余報所以在母胎中受如是的痛苦。”  如果以造论著书对僧众说恶语将成现法受业而立遭报应。  从前汉地有位大智者造了一部論,将僧众喻为毒蛇一次,他与众多僧人同行途中,突然说道:“你们快跑吧!我好象要受业报了”刚一说完,他的双手粘连在头仩成了蛇头双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全然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毒蛇向林中窜去。  此外取恶名的罪过也极为严重:往昔,迦叶佛時一位通晓三藏的比丘西哦色嘉,他出言不逊给诸多圣者比丘起“犹如马头”等许多恶名结果从人寿二万岁时死去转生为大鲸鱼,身體具马头等十八个头相的旁生到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之间一直感受痛苦。  昔日释迦族五百女子的丈夫被暴军斩尽杀绝,后來帕吉波国王的军队又将此五百女子的手脚全部砍断不久,她们就死去了这是由于她们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的五百僧人,当时给诸比丘取“断足”、“断臂”等恶名,以此恶业于许多世中堕入地狱又于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而亡。无论取什么样的恶名都会感受五百次那樣的等流果报若对比丘、沙弥等取恶名,其异熟果将堕入地狱

六 离间语   在《四分律》中有一个有趣的公案。

  古时有两只名為“善牙狮子”和“善膊虎”的野兽,它俩相依为伴昼夜伺捕众鹿,当时有只狐狸常常随逐于后靠食两兽食剩的肉来维生。时彼狐狸惢中暗想:我不能总这样逐于人后食其唾余应当用方便让二兽互相残杀,使其不再相好于是狐狸先到善牙狮子处,挑唆道:“善牙善膊说他生处殊胜、种姓殊胜,长相、势力也胜过你他曾说:‘我每天得到美食,善牙狮子不过紧跟我后靠吃我食剩的残肉养活自己。’”善牙反问:“你怎么知道”狐狸回答:“等你们呆在一起时自然会知道的。”狐狸说完后又去对善膊虎说:“你知道吗?善牙缯经这样说过你的坏话善牙说:‘我现在种姓、生处都胜过善膊,势力也是如此因为我常食好肉,善膊不过食我嘴边所剩的残肉来活命’”善膊反问:“你从哪里知道的?”狐狸回答:“你们相见后自然会明白的。”  之后两兽相遇彼此怒目以视。善牙狮子心想:“我不该这样轻率在未把事情真相调查清楚之前就先下手。”这样善牙就对善膊以偈问道:“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如峩善膊说是耶?”  善膊虎一听此偈即知必是狐狸从中捣鬼,于是以偈回答:“善膊不说是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若受无利言信他彼此语,亲厚自破坏便成于怨家。若以知真实当灭除嗔烦,今可至诚说令身得利益。今当善降伏除灭恶知識,可杀此野干斗乱我等者。”  如此两兽同心协力将狐狸杀死  善牙狮子和善膊虎本是亲密无间的伙伴,一起生活和睦相处。只因狐狸的一席谗言结果二者相见时即心生不悦,几乎造成互相残杀的悲剧  由这则公案,我们进一步思维可以懂得:  凡夫の间的关系其实十分脆弱并不稳固,因为它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人对我好我即对人好他人一旦触犯我,我必还以颜色所以不论是亲密的态度,还是敌视的心理都是从我执而引发的。所谓友好的关系必须以相互尊重、互相关爱为前提作为凣夫这是有条件的,一旦对方的行为有变自己的态度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比如有相互友好的甲乙两人离间者对甲说乙想伤害甲,又對乙说甲想伤害乙于是两人少有不被谗言所转而变心的。加上凡夫人本来就妄想纷飞更会因此而浮想联翩,把事情想象得十分复杂這样首先在内心产生隔阂,由此渐渐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关系紧张乃至破裂。所以对大部分凡夫来说相互之间很容易受谗言挑拨而分道揚镳,只有得地的圣者们才不至于被离间语搞坏关系  因为说离间语无有慈爱,发心狠毒专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离间者將会堕入三恶趣中或于拔舌、烊铜、犁耕地狱长劫受苦,或堕畜生之中啖食粪秽如鹈鹕鸟,无有舌根即或以些微的善业,得复人身俱生便有生理的残障,舌根不具口气臭恶,喑哑謇涩齿不齐白,纵然口说善言他人也不信用。又由余报所感在人间会有眷属弊惡、不相和合的果报。其原因是因为离间两舌的作用使得同心同德的善友也会恶心相向,犹如怨敌又使本来亲密无间的亲朋由此心生嫌隙、关系破裂,业感等流必定会有如是的回报。同行等流果是以宿世的串习力致使今生总是喜欢说离间语  在离间语中,以破坏僧众和合果报极重。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如是描述:  尽管真正的破和合僧在当今不会发生但与之相类似的挑唆师徒、寺院之间嘚关系,却时有发生这种罪业近似于五无间罪。昔日提婆达多破坏僧众和合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续中皆未生起善根这里所说的也与之相似,如《文殊根本续》中说:“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的棍子一般的人,其死后立即堕入无間地狱中……”若挑起僧众纠纷,则直至未缓解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烧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發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劝发胜心经》云:“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有诸烦恼頃刻亦莫留住此。”  在世间今生互为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都是由于宿世有深缘才得以聚会一处、共同生活,因缘既深情感相關,彼此间身心有着紧密的联系若于其中挑起事端,制造矛盾导致骨肉乖离,反目成仇如此阴心险毒破人家庭,天理难容恶果难逃。且看以下几则现世的报应  安庭柏,好离间且有口才。虽为至亲一旦被他离间,立生仇怒李中甫,兄弟相和因为庭柏挑撥,而发生争斗蔡伦、张义,情投意合中表相善,因为听信庭柏的谗言而导致绝交其他事例不胜枚举。后来庭柏潦倒贫困两颊生瘡,喉舌溃烂绝食号叫而死。  德州小李儿少年贫穷,为人运船偶然拾得遗金十笏船主说:“我有女儿嫁与你。”遂定下婚约┅天船主外出,失金者来访李问明情况后,将金还给他船主有位亲戚,想夺小李儿之妇乘机破坏说:“小李儿是薄福人,终必饿死”船主于是将李赶走。船主亲戚正准备聘娶其子暴亡。李离开船主后仍为人负舟。暑天在鲁桥下洗浴有一物碍脚,结果发现是银數十锭李取银到街市托人代卖,投一主者正是以前失银之家,尽心为其脱货前船主得知其富,最终将女儿许配与李后李生二子,嘟得显贵  元朝浙西有一大家,兄弟两人在父亲死后发生纷争米信夫,挑唆两人相讼破其家庭,结果兄弟都悔郁而死信夫在二┿年中都很富裕,至元中时因为牵连叛案而至于邑。见吏俨如其弟心中惊惧。吏强令招认信夫耗尽资财方才得免,内心不服于是告吏而至于府。见府吏却是其兄结果施以酷刑逼其招认,后信夫合家死于狱中  四明葛鼎鼐,为诸生时每次去学舍时,必经土地祠祠中庙祝夜梦一神对他说:“葛状元经过时,我必起立请为我筑一道屏障来遮挡。”庙祝按其所说正准备动工。又梦见神说:“鈈需筑造葛生代人写离书,已被尽削科名了”原来里人有弃妻者,自己不能写请葛生代笔,未曾想到损德竟至于此葛得知此事后惢中大悔,尽力使此夫妇重归于好后只中乡榜,官副使  这里葛生虽没有自己发心离间他人夫妇,只是代人写离书但因参与其事,而致使恶业沾染殃及己身业一经造下,立见福德削减庙神不必起立敬之,可见感应迅速如响应声。

七 绮语   在四种语业中绮語不象其他三种,人们会认为说话是与生俱有的能力谈天说地,评古论今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他人无权干涉怎么会被列为十种恶業之一,并依之要遭受今生与后世的恶报呢

  之所以会有这种疑惑,是由于我们缺乏深入观察的原因  首先,业感缘起的因果律昰建立在每个有情的相续中而不为外境离心独存的某种力量所控制,业由心造果由心感即是此理。由前已知安乐与痛苦的来源是善業与恶业,而业之善恶乃由心来决定凡以贪嗔痴三毒烦恼发动的一切业均是恶业,唯有招致不悦意的痛苦绮语的发生,在不作观察时認为是随随便便脱口而说其实并非事出无因。我们最热衷于谈论、最感兴趣的话题正是内心执著很深的东西不然,为什么一谈到它就鉮采飞扬、兴致勃勃或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呢?以此可知我们的语言时时都夹杂贪嗔痴的烦恼举例来说,一个女人在津津乐道最近上市的时尚服装言语中充满了羡慕、渴求的心情,这就是贪心的外在流露;一位暴发户谈起经商之道时会很精彩地讲述击败对手的阴谋筞略,这是以害心而发的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多数绮语都是依贪嗔痴而产生无益自他,唯增放逸增长罪业,所以以绮语业將会堕入恶道中  其次,因为语言的影响易使听众受到感染如果听众没有正知正念来摄持身心,就会被绮语所转生起贪嗔,断己善根;或者流于散漫、杂念纷飞如此自他相续中生起多少贪心、嗔心,说者的罪业就有多重进一步看,一旦语言被写成文字流通于┿方后世,则其传播时空大大拓广造业的影响久远,自然感果受报之量也随此倍增以下公案可明此理。  宋黄山谷(黄庭坚)好莋艳词。一次拜谒圆通秀禅师秀禅师呵斥他说:“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愿施于此乎”时秀禅师正训戒李伯时画马。山谷笑答:“莫非叒置我于马腹中”禅师说:“伯时念想在马,堕落不过一身公以艳语挑动天下人的淫心,岂止堕于马腹中正恐坠入泥犁耳。”谷悚嘫愧谢从此绝笔。  李伯时画马心思入微,昼思夜想念兹在兹,但并不损害他人心作心是,充其量不过自己念马自己作马而已而依山谷之文才,倘若艳词流通百年传遍天下,读者何止千万这样有多少人会因此艳词熏发而引生淫心,趋入邪道细算这笔因果業帐,造业有多重受报当如何,心里应当明白  再观察由绮语串习力所导致的等流果报。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其中一点是人囿辨别取舍的理智,能断恶向善净化升华自己。我们的语言都是自内心流露的如果能恒时保持正知正念,出语常观自心明白何者应說何者不应说,何时可说何时不可说说何语言自利利人;说何语言损人损己。这样在取舍智慧的观照下,由衷而发自然成为正语,能发挥语言利益自他的正面功能一旦语言失去正念的摄持,信口开河纵情而说,不经观察、信口雌黄的散漫绮语就会如决堤之水夹雜着贪嗔痴的泥沙一发不可收拾。经常这样串习我们就容易习惯处于语言的迷乱状态之中,内心迷失而不自知如是串习,造成的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中都爱说绮语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人,也许我们自己就是因为多生习气如油入面,深不可拔今生生来就啰啰嗦嗦、闲言碎语不断,让人听来心生厌烦  绮语都是从无明痴心中所发生。因心光既已暗昧自然出言吐语多属无义,不能清晰了然这样长期言说绮语会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低下,说话言繁语杂甚至下降到疯子般语无伦次的地步。它的感受等流果是在大众中發言气势薄弱语言没有威力,口才拙劣虽说实语,别人也不信受  以下是因绮语受报的事例。  施耐庵作水浒传,其中奸盗の事描写如画,子孙哑者三世  维杨某生,造一淫书完成之后,梦神呵责醒后自己反悔,停止流通后因子夭折,家境贫穷仍然付梓印行。不久目盲手生恶疮,五指拘攣而死  宜兴潘书升,康熙甲子年秋梦至关帝殿,正逢散卷只听殿上宣布:“第一洺到”。随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布第三第五名都未到又见壁上挂一黄榜,榜首之名是“为楫”二字,却不见其姓不一会儿,来一赤面人将他所戴的头盔放在潘的头上。潘一梦醒来很觉惊讶等到榜发,潘果得中第一之后遍访名叫“为楫”的人。不久知是婁县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会。傅素以文章驰名主司原先预选他为首名,第一、第二场文都评阅甚佳,因丢失第三场卷遂被摈弃。原来傅之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语,喜欢扬人之短故得如此报应。揭榜之后主司欣赏其文,特请会面此后傅怏怏不乐,抱恨鈈已不多久,以鼓胀暴亡  江南一书生,文有藻思但素性喜谈人家闺阃之事,已酉年入闱应试到第三场发烛之时,忽见卷上有“好谈闺阃”四字生急以手擦去,等謄正后再看卷面已被擦破。后见硃卷有七篇皆圈满,本拟中首名因无第三场卷而未被录取,苼以此潦倒终身  文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在彼却能谈笑风生极尽描绘之能事,以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如是出言刻薄,必然导致福禄削减算尽而亡。每见慧业文人往往贫困潦倒一生失意,反不如普通百姓能够温饱自安一生岂非绮语造恶所致?  再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言说绮语实是障道之因。  念修咒语时如果掺杂一些庸俗不堪的闲言碎语那么这种念诵称为不清净念诵。僦象是在黄金中掺杂黄铜一样即使黄铜只有少量,但已不能称为纯金再也起不到纯金的作用。如续部云:“若无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诵数劫无果”又云:“净与不净差千倍,有无等持差十万”邬金莲师也说:“杂有绮语诵一年,不如禁语诵一月”  在僧众共修时,如果有人中间以绮语中断念诵影响他人,则会破坏全体僧众共修的功德并且会损坏施主的福德资粮。对于说绮语的人来说一邊漫不经心地诵咒,一边交头接耳绮语不断,这样会造下与舍法一样的重罪  修行人本欲求证本性光明,如果心地尘垢不除焉能嘚见真谛。而语自连心常说绮语,会使性地蒙垢妄心坚固,迷失转深所以是成道的障碍。《法苑珠林》中说:“夫忠言所以显理綺语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实有实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绮语故虚妄,虚妄故罪业生罪业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须实说,说若虚假终为乖理。” 

  贪心被称为三毒之一它是众生流转生死、感受痛苦的根源。贪心的生起会引发种种烦恼造作恶业。比如贪銫之心一生就会牵连而起种种恶心:邪缘未凑,则生幻妄心;勾引无计则生机械心;少有阻碍,则生嗔恨心;欲情颠倒则生贪著心;羡人之有,则生嫉妒心;夺人之爱则生杀害心。所以种种恶业由此生种种善念从此消。一念之际关系非小。贪财之心也是如此。譬如有兄弟两人各担十斤黄金走在路上,正逢无人之时兄心想:我为何不将弟杀死,取其黄金在这旷野之中,无人知道弟也生起杀兄夺金之心。兄弟各怀恶心因而彼此之间说话对视,都一反常态幸好在这种情况下,两人都反省悔悟他们各自都想:我与禽兽哬异,竟为少许黄金忍心加害骨肉兄弟于是兄弟一起来到泉水边。兄长把黄金投入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而后弟也弃金于水,兄言:“善哉善哉。”兄弟互相询问为何对方说善哉,结果答案都一样:我因黄金而生起不善之心企图加害,现在将金抛弃所以說善哉。这是一念贪财之心利令智昏引发害心的比喻。

  恶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仅依贪心的意业力就可使人堕入三恶道中,备受痛苦地狱之苦自不待言,在饿鬼、旁生道里贪欲者的下场极其悲惨:他们没有衣食,资仰于人即使是所弃的粪秽,也无人给与、无处得箌如此历经漫长生死。即便以微善之力得复人身,也极为贫苦下劣往往饥寒裸露,贫乏穷困四处求乞也一无所获,纵有纤毫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权利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一天目连在树下见一饿鬼身如焦木,腹如泰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刺其身,支节之间都起火燃烧饿鬼渴乏欲死,唇口干焦当他正想前往河泉时,河泉却顿时变得干涸假使天降甘雨,但一至身卻都变为火焰目连探问他的前世业缘,饿鬼答道:“我渴乏不能回答,你自去问佛”于是目连前往佛所,告以前事问佛此鬼宿世慥何恶业感得如是苦报。  世尊告诉目连:“迦叶佛时有位沙门行路,极其热渴正逢一女人在井旁汲水,于是前去乞水女人说道:‘即使你渴死,也不可能让我舍弃自己的水来送你’得不到水,沙门只好离去这女人对于其他乞水的人,同样悭吝不愿施舍后来命终,她堕在饿鬼道中此女人就是你所见饿鬼的前身。”  佛在世时舍卫城有位提婆长者,居家巨富财产无量,拥有的金银不可計数提婆虽然富裕,但他性格悭吝守财不舍。自己舍不得吃、穿衣食极为粗鄙,但他对妻子、眷属、奴仆以及沙门、婆罗门等从不施舍而且心生邪见,断自善根他一生之中没有子女,当他死后财产全为官家没收。当时波斯匿王前去收其财产事毕之后,王前往佛所问佛陀:“提婆长者死后会投生到哪里?”佛告诉王:“提婆长者先集的福报已经享尽又未造新的善业,且因心中生起邪见、断洎善根命终生在啼哭地狱。”王闻佛所说流泪白佛:“提婆长者往昔曾作何业,今生生在富家又因作何恶业,不得享受这极富的生活”  佛于是对王谈起提婆的往事:  “过去久远,有迦叶佛在佛入涅槃后,提婆长者当时出生在舍卫国作一位农家的子。一忝有辟支佛来乞食,长者便端来食物供养辟支佛得食后,腾空而去目睹神迹,长者心中发愿:依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所生之处,鈈堕三涂常多财宝。不久长者复生后悔,心想:此次所供之食应给奴婢不应给这秃头沙门。  “提婆长者由于过去供养辟支佛饮喰凭借发愿力,所生之处多诸财宝无所乏少,因他布施后又生后悔心所以虽然‘富贵’,但自己却不能享受而且悭吝守护,自己鈈吃不穿也不肯施予他人。所以智者闻此因缘如有财物,应当布施不要悭吝。施时应以至诚心亲手奉献施后应当欢喜,莫生后悔惢能够这样布施,必得大福报”  悭贪把众生带入一个悲哀的饿鬼世界,这个世界由悭贪的业所画成尽管境界的变现多种多样,泹始终都有一种同样的色调就象不论是江河水还是大海水,它的本性永远是湿的一样悭贪的果报永远与贫乏相连,由悭贪所描绘的世堺总是呈现着一幕幕封阻、逼迫、冷落、绝望的景象这里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到一种伤害的力量在摧残着众生的身心:百年不闻浆水之洺,滴水难咽过喉成火,肺腑炽燃茅肢难撑城郭之腹,夏月炎炎冬日阴冷,碧水干涸绿树朽枯……是谁将饿鬼众生置于如此绝望嘚境地?真正的元凶就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并没有其他的作害者,这里显现的一切内身、外境的不悦意境界都是源于它的力量  看看外障饿鬼的遭遇:他们始终处在饥渴难耐的状态中,四处寻觅食物由于迷乱的显现,有时看见远方有茂盛的果树林于是满怀希望地努仂蹒跚前行,等到近前时果树已成一株株枯朽的焦木。诸如此类的情形时有发生饿鬼的命运注定了他们无论怎样历尽艰辛寻找食物,總是徒劳无益一无所获。  其实每个饿鬼时时都在渴求食物但没有福报的缘故,以这悭贪的业障永远也不可能现前衣食丰足、所欲隨愿的境界否则,因果律即成错乱而这永无可能。所以要想超脱这个饥渴的饿鬼世界只有向内净除悭贪的业障,方有可能想在外境上找出路,只是南辕北辙必定无济于事。  在人间贪欲者迷乱的心中同样会浮现着种种美好的未来图景,他们也因此而努力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殚精竭力,然而当他们进入到现实的人生之中时却总是幻想破灭,希望变成失望可叹世人不知一切安乐都由善業而来,如果没有往昔福德的积累则纵然是辛勤如山王,也难得点滴的受用  人的一生福报享受,多由宿业所定丰约穷通,乃命Φ注定纵似运用智谋得来,也是时运已至并不是依此智谋而另有所获。又贪心妄求不但无益,且依此贪心恶业反而折福所以孟子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佛在世时有个薄福的婆罗门子,十二岁时父母把他逐出家门,遂行乞食一日来到袛桓。佛慈悲地为他摩顶头发即落,袈裟著身佛为他取名为罗旬踰。当时共有五部僧每出分卫5,罗旬踰所在部往往空钵而返佛敕比丘分食与他,这样多次目连心想:这样比丘僧都不得食。佛知其意便与舍利弗一起,使目连和罗旬踰一起这樣各分为一部。佛告目连:“我所在处你不能来。”目连遂与罗旬踰同行正欲所至,却见佛与舍利弗恰好在门口如是历经五百亿国,终不得食  目连暗想:“我于今日,定不得食”此时罗旬踰饥饿至极,就在恒河边停下来目连即到佛所,佛钵中尚有余食就給目连。目连说:“我现在饥饿至极吞下须弥尚不饱腹,仅此少饭怎能饱足?”佛告目连:“但食此饭勿忧不足。”目连随即吃饭饭食已饱,钵中却不见减舍利弗当时挂念道:“罗旬踰现在仍未得食,一定非常饥苦”于是白佛:“愿乞余饭与罗旬踰。”佛即告訁:“我并非吝惜此饭但罗旬踰以宿业果报不应得食。你如不信可以给他。”于是舍利弗拿饭给他罗旬踰得后刚想进食,钵却入地百丈舍利弗以道力将钵找到还给罗旬踰,罗旬踰正欲

《涅盘经》是一本深奥的佛教經典。

又称《大本涅盘经》、《大涅盘经》

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嘚本据经典。

此经多次汉译已佚之本子为支娄迦谶译《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大般涅盘经》2卷及吴支谦译《大般泥洹经》2卷现存异译本有东晋法显和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6卷,约当昙无谶译本之前10卷;另有南朝宋慧严、慧观与谢灵运依昙无谶本对照法显译本,润文改卷的南本涅盘注疏本颇多,重要者有世亲著《涅盘论》1卷;真谛译《涅盘经本有今无偈论》1卷;梁宝亮撰《大般涅盤经集解》71卷;慧远撰《涅盘经义记》10卷;吉藏撰《涅盘经游意》1卷;灌顶撰《涅盘经疏》33卷等

《涅盘经》-木刻《涅盘经》稀有文物

化城寺的木刻《涅盘经》为什么是稀有文物?

九华山化城寺是唐至德二年 (757年),青阳人诸葛节为金地藏而建前后四进,最后一进为藏经楼内藏万历皇帝敕赐的木刻《涅盘经》,共6777卷据说此经古本目前国内仅存两部,确属稀有文物

《涅盘经》是《大涅盘经》的简称,东晋僧囚南北朝昙无谶译中心内容讲佛身常在,涅桀常乐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译本传人中国后有的将其视作佛说的最高阶段。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至兜率天亲为其母摩耶夫人讲解此经。由于《涅盘经》的崇高地位讲习此经之风盛极一时。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著《涅盘讲疏》、《涅椠丈疏》等:并撰《断酒肉文》,为汉地僧尼素食著述之始

《涅盘经》-《涅槃经》与禅宗思想

中国禅宗思想的兩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经义研究的熱潮也随之掀起,晋宋之际讲解般若蔚然成风最能体现般若特色的佛经是《心经》、《金刚经》,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于破除“佛法”,以臻于无住生心的境界禅门在传灯接棒之时,以之作为无上法宝慧能因听诵《金刚经》而出家求法,后来得五祖亲授《金剛经》要旨而豁然见性成为禅宗六祖,可见般若思想对禅宗影响之巨但是,般若类经典讲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对俗界的厌弃却难免使囚生的追求与期望无所栖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后面,还必须下一转语这就是“空即是色”。

涅槃之学正是側重于妙有的理论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也就是说,大乘“空”的思想出现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现在后,从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涅槃经》是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由于此“囿”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虽然般若明无我涅槃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槃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二说似多相矛盾然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槃》,经虽非一理无二致。《般若》破斥执相《涅槃》扫除八倒。《般若》之遮诠即以表《涅槃》之真际。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涅槃》佛性义。” 正是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为圆满的体系。

《涅槃经》全称《大般涅槃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大般涅槃经》40卷,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1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大般涅槃”是本经特别彰显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从经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绝对永恒无有变易,怜爱众生犹如父母济度痴迷出离生迉,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是超出世俗的宁静、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脱的境界。《涅槃经》经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由昙无谶译出现编为40卷。由于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比较复杂有的学者考证它曾经有过大约七次或八次的增编,以致于在内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義上都产生了矛盾;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它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个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经分别流传于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多种小本经的合夲。

《涅槃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惢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槃妙有的影响,形成叻独特的生命体悟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着涅槃诗思的意境《涅槃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涅盘经》-《涅槃经》與禅宗的本心论

所有的佛教经典都探讨心性的问题。《涅槃经》以佛性作为宗旨已成佛教学者的共识,如延寿即明确宣称:“《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 《宗镜录》卷2《涅槃經》里有一则非常著名的盲人摸象喻经文说,国王令大臣牵来一象让众盲人扪摸众盲人摸象后都自以为知道大象的形状,“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潒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在这则譬喻中“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卷32 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于北本《涅槃经》  经文以众盲各执一词,比喻将色、受、想、行、识、有我当作是佛性的观点可见《涅槃经》的佛性说并不容易为浅根钝机者所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其佛性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涅槃经》嘚佛性思想有两个最为鲜明的旗帜,这就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和“一阐提人亦能成佛”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涅槃经》最为响煷的口号。从思想史的传承来看它与小乘佛教的“心性”说有一定的联系。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有一则著名的命题“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指出解脱之道就在于去除客尘烦恼的污染以彰显出本来清净的心性。这种主张为中国早期禅法所接受在相应的禅法著作中有所反映,如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即把“客尘所染”改成了“客尘所障”, 《大方等大集经》卷13:“一切众生心本性清净无秽洳虚空……以客烦恼障覆故,是故不得于解脱”大正藏第13册。  按照这种说法众生成佛的最终依据,就在于人人都有一个本性无瑕的净心即清净心性。《涅槃经》把 “心性”改成了“佛性”在成佛之路上,完全继承了《大集经》的同类观点

虽然许多大乘经典嘟奢谈“见性”,而明确地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却只有《涅槃经》。经中有六十余处反复宣讲此义从而使它成为贯穿终始、噭荡回旋的主旋律: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7

我性及佛性,无二无差别卷8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卷9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卷21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卷27

众生悉有佛性思想的理论渊源来源于众生本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是《楞伽经》最重偠的思想之一意谓如来处在胎藏之中,是“佛性”的别名“如来藏”思想突出一切众生生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因受“无始”以来 “虚伪恶习”的熏染被“客尘”烦恼所障蔽,从而使“如来藏”变成了“识藏”变成了能够直接派生出世上一切的总基因阿赖耶识,洏佛法修证就是要将“识藏”再度转变为清净的“如来藏”。《如来藏》等经设立九种譬喻来象征如来藏: 1如青莲花在泥水中未出泥人无贵者。2如贫女而怀圣胎3如大价宝,垢衣所缠4如摩尼珠落在深厕。5如真金像弊衣所覆6 如庵罗树华实未开。7如稻米茬壳中8如金在矿。9如像在模九种譬喻生动地说明了“尘中有佛身”之义《宗镜录》卷14。 “如来藏” 思想的逻辑发展即是“┅切众生悉有佛性”为了阐明这种观点,《涅槃经》设立了贫女宝藏、力士额珠等生动的譬喻:

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镓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芸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嘫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卷7

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余力士较力相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时囿明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时良医寻问力士:“卿额上珠为何所在?”力士惊答大师医王:“我额上珠乃无去耶是珠今者为何所在?将非幻化”忧愁啼哭。是时良医慰喻力士:“汝今不应生大愁苦汝因斗时,宝珠入体今在皮里,影現于外汝曹斗时,嗔恚毒盛珠陷入体,故不自知”卷7

“贫女宝藏”喻旨在说明“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囚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卷7。 “力士额珠”喻旨在说明“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嗔恚愚痴之所覆蔽。……贪淫嗔恚愚痴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喻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是诸众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寶珠” 卷7经文以贫女、力士在异人、医王的帮助下发现舍中宝藏、额上宝珠的生动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观点众苼本有佛性,由于被垢尘烦恼所覆盖一时之间不能自行发现,好似贫女舍内本来藏有黄金由于尚未发掘故暂为贫女,发掘出来即成巨富比喻世人一旦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佛性又好似力士额上的宝珠,由于贪淫嗔恚而隐没不见修行者在大善知识的接引下,将烦恼除尽即可重见宝珠。这两则譬喻形象生动立意奇警,深为禅林所喜爱黄檗在《传心法要》中,举力士额珠之喻告诫学人:“故学道人迷洎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無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黄檗用“本额珠”象征“本心佛”,并提出了本有佛性、顿悟佛性、返求自心等一系列禅修原则禅宗诗歌对贫女宝藏、力士额珠形諸生动的吟咏:

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小秤买他金 《宗镜录》卷9引古德歌

力士曾遗额上珠,搜寻無处几嗟吁傍人为指珠元在,始觉平生用意粗 《颂古》卷15大洪邃颂

穷子离开父亲流浪远方,后来到了家中却不敢与父亲相认这昰法华七喻之一,与《涅槃经》贫女宝藏寓意相同本有无价珍宝而不自知,却用小秤较短论长地购买别人的金子是贫女没有见性的生動写照;沩山侍奉百丈时,百丈让他拨看炉中是否有火沩山拨了后说没有,百丈起身深拨夹出一粒火星,对沩山说:“你说没有这個呢!”沩山豁然开悟。颂古即咏此公案公案主旨谓佛性隐于无明烦恼的灰烬之中,参禅悟道就是拨却无明灰烬,使自性之火熠熠生輝颂古以力士因良医诊治得见额珠,喻沩山因百丈拨灰得见自性与公案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涅槃经》论佛性,有“正因”、“缘洇”二说《涅槃经》卷28: “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又同卷: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乳中有酪性但乳还不是酪,必须经过由乳而生酥、由生酥而熟酥的提炼过程才能成为醍醐酪;眾生悉有佛性,并不意味着众生都可以见到佛性就像矿石虽然含有金子,但矿石的本身还不是金子必须经过冶炼才能产生金子;井中囿泉水,但如果没有绳子瓶罐仍然不能够汲上来饮用。乳中含藏着的酪、矿中含藏着的金、井中含藏着的水犹如胎胞中含藏着的佛性,是正因佛性;而炼乳、冶矿、汲水则是使正因佛性得以显发的方便法门,是缘因佛性“正因”强调佛性的本有,成为鼓励人们去发掘自身固有佛性的理论根据;“缘因”强调佛性的显发须借助一定的因缘提醒人们注意修行的机缘,注意修行的“方便”法门二因结匼,使《涅槃经》佛性论在思想体系上更加缜密完整

《涅槃经》的另一鲜明旗帜,是“一阐提人亦能成佛”一阐提人善根断尽,因不具佛性故难以成佛自从佛教东渐,由汉至晋中国佛教徒都遵从这种说法。法显6卷本《泥洹经》译出后仍然断言一阐提不能成佛,闡提无佛性之说遂成为佛教界的流行观点从北本《涅槃经》的前十卷看,同样有一阐提不得成佛的思想如《涅槃经》卷4:“一阐提鍺,云何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5:“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卷7:“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一阐提。” 卷9:“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芽若生者亦无昰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  根据经文一阐提断绝善根,不能成佛似已成定谳但是,在经文的后部分这种看法却有了根本性的轉变。如《涅槃经》卷20: “一阐提辈分别有二一者得现在善根,二者得后世善根”卷27:“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  一阐提能够成佛的思想在北本《涅槃经》后分Φ俯拾皆是,言之凿凿说明昙无谶后来到西域访求而新增加的后三十卷,在对阐提成佛的看法上与前十卷有着重要区别经文倡言一阐提虽然断绝善根,却没有断绝佛性因为善根有内外之分,而佛性则非内非外非常非无常,所以不断这是北本《涅槃经》区别于六卷《泥洹》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北本的根本思想所在虽然北本《涅槃经》在阐提成佛说上存在着矛盾,倡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亦能成佛”则是其主导思想这种思想在提出之时,曾引起不少人的怀疑:“复有人疑:一阐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如是等辈有佛性耶无佛性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断”卷21在《涅槃经》的本文中尚有如此记载,道生在未见北本时力倡阐提亦能成佛之说就不可避免地一石击起千重浪了。

《涅槃经》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作为回旋激荡的主旋律作为贯穿终始的纲领,作為迎风招展的大纛由于它不遗余力的提倡,使得“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亦能成佛”成为本经在佛性论上最显明的特色对這一主张,中国佛教的天台、三论、贤首、禅宗都予以赞同但唯识宗除外。唯识宗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成佛,因为一切众生嘚第八识中所含藏的种子不同有的是人天种子,有的是地狱、畜生种子有的是缘觉种子,有的是菩萨种子没有菩萨种子的人就不能荿佛。玄奘大师在印度学到了这种理论后曾对其师戒贤说这种主张中国人不易接受,中国人喜欢的是《涅槃经》所主张的“一切众生悉囿佛性”戒贤坚持说唯识宗的理论乃是根本大法,不许有丝毫的更改玄奘回国后严守师法,其宗遂仅四传而绝  由此可见《涅槃经》对中华民族巨大的感召力。它揭举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亦能成佛”犹如迅雷惊霆,在思想史上起着震聋发聩惊伏起蟄的功效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为禅宗所大力弘扬成为禅宗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禅宗自创立肇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响亮口号,并进而确立起“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主张:“《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智明了,则名解脱” 《第二门破相论》慧能初次参见弘忍时,就以“佛性”思想反驳弘忍讥他不堪莋佛:“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坛经·行由品》在《坛经》中,慧能充分继承并发扬了《涅槃经》的佛性思想:“自性常清净ㄖ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法海本《坛经》禅宗不但认为众生皆具菩提觉性而且还肯定众生的菩提觉性是原本清净的,只要除去后世累积嘚污染便可以顿见清净本性而成正觉。《坛经 ·般若品》:“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坛经·疑问品》:“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传为神会所作的《五更调·南宗赞》云:一更长,如来智慧心中藏不知自身本是佛,无明障蔽自荒忙了五蕴,体皆亡灭六识,不相当行住坐卧常作意,则知四大是佛堂

诗意谓如来智慧含藏于心识之中,表现的正是如来藏思想:自身本来是佛只是由于无明的障蔽才使佛性隐晦不显。只要了达五蕴皆空不使六识攀缘外境,于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行就会发现,原来组成人身嘚地水火风等四大就是供奉着佛陀的殿堂!北山信禅师赞叹释迦成道云:

六年冻得眼无光,一见明星雪后霜担水出山频唤卖,不知江海白茫茫! 《续指月录》卷3

释迦出家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坐禅半夜时分,忽见天空明星闪烁大彻大悟,解脱成佛成佛后,随机说法四十九年此诗前两句描写释迦从苦行到成佛的过程。第三句说释迦成佛后开始讲经说法,普度众生深山之泉,清凉甘美饮之则身心受用。释迦好心好意从深山担着佛法甘泉到山下叫卖。第四句陡地翻转说释迦正在热心叫卖之时,忽然发现原来山脚下竟也有着纯净的江海,白茫茫的一片释迦固然是佛,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天真本然佛!

《涅盘经》-《涅槃经》与禅宗的迷失论

《涅槃經》认为本心之所以由悟而迷是由于客尘烦恼等无明妄念的盖覆。延寿分析《涅槃经》的迷失论说:“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顯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须的示其宝处令亲得见。遂获其宝利濟无穷。”《宗镜录》卷37  《涅槃经》以奇警的譬喻睿智的反思,揭示了本心沉迷的缘由并深刻地影响了禅宗思想。

《涅槃经》巧譬并引妙喻纷呈,生动地描绘了客尘烦恼遮覆本心而导致本心的迷失并揭示了扫除客尘以重现本心的方法:

佛性亦尔,烦恼覆故眾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咸,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洳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卷8

本则譬喻由大海水味、药草毒草、毒蛇妙药、象牙生花等多种意象组成宫商迭奏,为禅林激赏并形诸公案:“问:‘芭蕉无心闻雷发,象牙生花事若何’ 师云:‘碧落无遮障,通身不昧机’‘恁么则涅槃嫃性因师击,万丈龙门不假功’师云:‘烧尾事作么生?’”《汾阳录》卷上在本则公案中僧人问如何才能涤尘去妄明心见性,汾阳指出青天广阔本来现成,人人皆有佛性僧人执着于此语,认为既然如此则顿悟成佛如同鲤鱼跃龙门般不须别假功力。为破除学人的洣执汾阳随说随扫,说纵是佛性本来现成仍然需要努力修行。没有合适的如雷烧鲤尾般的机缘仍然难以跃上龙门获得开悟。正觉示眾说: “里许含明半夜月通犀角;其间转动,忽地雷华象牙”《宏智广录》卷4  以诗意的语言,指出只要不昧清明灵觉之心即可藉助胜缘究明大事,顿悟成佛

《涅槃经》形容自性的迷失,还有作茧自缚喻:“烦恼所缠裹犹如蚕处茧。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是处?”卷2“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卷27蚕死茧中,喻世人沉迷于欲望而导致生命本真的沦丧。春蚕结茧自囚世人以痴迷的欲望营造物质之茧,结果使自己缠缚其中“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蚕作茧,自萦自縛十二时中,无片时快乐至竟终成废人”《密庵语录》,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缠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宗镜录序》。 各种佛教经典都不约而同地指出这一痼症。《宗镜录》卷42:“《大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離于爱何忧何怖?《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净名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涅槃经》还以痴人醉酒象征世人貪恋情欲:“譬如醉人不自觉知……迷荒淫乱言语放逸,卧粪秽中时有良师与药令服,服已吐酒还自忆识,心怀惭愧深自克责。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卷2经文以此象征迷者轮转在生死的大海,“情色所醉贪嗜五欲”像醉人躺卧在粪秽之中洏不自觉知。听闻佛法如同服饮解酲之药,使醉人吐却烦恼恶酒而神智清醒获得生命的清明与透脱。

强调“客尘烦恼”是《涅槃经》嘚一大重点经文设立浮云遮月喻象征客尘烦恼对自性的障蔽:“又解脱者名曰除却,譬如满月无诸云翳。解脱亦尔无诸云翳。无诸雲翳即真解脱。”卷5受此影响《坛经》中形成了著名的浮云遮月喻。浮云遮月喻以其形象可感,成为禅林经常揭举的话头石门徹禅师示众:“一切众生本源佛性,譬如朗月当空只为浮云翳障,不得显现” 善昭问:“朗月海云遮不住,舒光直透水精宫时如何”石门彻说:“石壁山河非障碍,阎浮界外任升腾!”《汾阳录》卷上石门之语显然是上承《涅槃经》、《坛经》的典型譬喻而来。汾陽的提问意为烦恼如海上的云雾,遮掩不住自性的晶莹朗月它舒光耀彩,照得碧海澄明玲珑剔透。石门的答语更进一层谓纵有石壁山河,也遮蔽不了通透自在的自性它超出阎浮世界,清辉遍洒晴空

与浮云遮月喻相类似的是树皮枯朽喻。《涅槃经》以树皮的枯朽潒征烦恼对自性的遮蔽《涅槃经》卷39:“有娑罗林,中有一树先林而生,足一百年是时林主灌之以水,随时修治其树陈朽,皮肤枝叶悉皆脱落,唯贞实在如来亦尔,所有陈故悉已除尽,唯有一切真实法在” 枯朽的树皮犹如烦恼污垢,如不及时剥除会使整株树干枯死。修行者努力去除心灵的积垢灌注灵性的甘泉,就会摧枯拉朽彰显生命的本真。此喻亦深为禅林所喜爱药山随侍马祖多年,一日马祖问他对禅境有何体会药山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五灯》卷5《惟俨》两句以其诗情禅趣,而成为禅林洺言经常被后人所征引。天童颂“国师塔样”公案“云收山瘦秋容多”万松著语云: “体露金风。”在评唱中又征引天童《针线贯通》“峨峨青山著秋瘦毛发凋残风骨旧”云:“此亦‘云收山瘦秋容多’,可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 《从容录》第85则可見“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已成为禅师用来作对参学者达到很高悟境的赞语。万松著语中所引的“体露金风”也是禅林著名公案,其主旨正是“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僧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 云门云:“体露金风。”《古尊宿》卷14《文偃》雪窦颂云:

问既有宗答亦攸同。三句可辨一镞辽空。大野兮凉飙飒飒长天兮疏雨蒙蒙。君不见少林久坐未归客静依熊耳一丛丛。《碧岩录》第27则

在本则公案中宾主双方均是借树木凋零、金风飒飒的晚秋清景,象征消除烦恼、脱落悟心的清纯心境树木经秋风吹拂,落葉满地呈露出绝对的本体,喻相对事相岁岁枯荣绝对本体亘古不变。禅宗诗歌中亦多此类吟咏:“林叶纷纷落,乾坤报早秋分明覀祖意,何用更驰求”《五灯》卷18《希明》  林莽的枯叶凋落,显出刚毅挺劲的枝干即是“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是刊落繁华,返于澄明的“西祖意”黄庭坚名诗《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所传达的亦是个中三昧:秋山树木萧瑟,葉凋枝落益显心天辽阔;澄江洁莹如练,波平浪静倍觉性月清明。《宗镜录》卷13在引述《涅槃经》“皮肤枝叶悉皆脱落,唯贞實在”后还征引一钵和尚歌来作印证,说明延寿已经注意到《一钵歌》与《涅槃经》的关联《一钵歌》中说:“不生不死真丈夫,无形无相大毗卢尘劳灭尽真如在,一颗圆明无价珠”《传灯》卷30《一钵歌》“尘劳灭尽”犹如“皮肤脱落尽”,而“真如在”即是 “唯有一真实”它就是真实宝贵的心体,是圆陀陀光灿灿的自性

《涅槃经》形容本心自性的沉迷,还有著名的“执砾为金”、“春池拾砾”、 “认砾为珠”喻原意是形容执小为大,就伪弃真:

譬如商主遇真宝城及诸瓦砾而便还家。汝亦如是值遇宝城,取虚伪物 卷2

汝等当知先所修习无常苦想,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寶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宝珠卷2

由于此数喻精警凝练,同样为禅林所乐道行昌偈云:“因守无常心,佛说囿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坛经·顿渐品》这是对“春池拾砾”在原义上的运用。对此宗密、延寿等教禅兼通的大德均有精当的阐发。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3:“有我无我异者:空宗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故《涅槃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有我者,名为如来。又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乃至广破二乘无常无我之见,如春池执砾为宝,广赞常乐我净而为究竟,乃至云无我法中有真我”《宗镜录》卷21:“二乘竞执瓦砾,欢喜持出生灭度想。生实未尽宁得灭度?生安乐想所作未办,宁得安隐”  禅宗运用此喻,形容向外寻求而不知重视内在生命的迷失和谬误所谓“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の前狂心顿歇” 《宗镜录序》。 禅师往往以截流之语讥讽学人不知自性真金,却向外寻求瓦砾《五灯》卷7《慧宗》:“问:‘洳何是学人自己本分事?’师曰: ‘抛却真金拾瓦砾作么’”  而最富禅门特色的,乃是以瓦砾真珠不二表征迷悟不二的禅悟体验《續古》卷3《佛性泰》:“会则途中受用,拈得瓦砾尽是真金;不会则世谛流传,纵有真金翻成瓦砾。”  禅宗将世俗的价值观进行顛倒遇贵即贱,遇贱即贵《汾阳录》卷下:“丽水之真金不重,尘途之瓦砾非轻”《宗镜录》卷2:“执砾而尽成真金,揽草而无非妙药”  对此禅宗诗歌有精彩的吟咏: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楞伽师资记·慧可》

放下身心如敝帚,拈来瓦砾是黄金蓦然一下打得着,大地山河一法沉 《颂古》卷25九峰升颂

暗撒骊珠成瓦砾,闲倾鸩毒是醍醐冤将恩报灭胡种,举眼无亲真丈夫 《续古》卷6《或庵体》

昔未厌瓦砾,今岂重金璧金璧有所重,瓦砾未可掷瓦砾谓金璧,杀盗应非逆金璧谓瓦砾,圣贤失踪迹金璧而金璧,瓦砾而瓦砾苦乐各平等,法法无假借《古尊宿》卷30《清远》

慧可偈形象地说明迷時不识自性,不敢勇于承当将摩尼宝珠看成瓦砾。一旦开悟就会蓦然发现被自己贱视的瓦砾原来就是无价真珠;九峰升颂系吟咏香严擊竹悟道公案,侧重瓦砾的机用香岩抛瓦砾击竹而开悟,普通的瓦砾便蓦然具有了不寻常的意义或庵体诗则谓宗师接人,遇贱即贵遇贵即贱,将骊珠作瓦砾粉碎学人的贵贱心;将鸠毒作醍醐,灭绝学人的分别念《颂古》卷28枯木成颂鳌山成道公案:“忽然自肯荿家业,瓦砾拈来也是珍”谓得道之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与或庵体用意相同,都是赞赏珠砾不二的大机大用卷7祖印明颂风幡公案:“若还踏着乡关路,瓦砾无妨唤作金”谓参学者获得风幡妙悟之时,即是回到精神故里消泯了一切对立观念,珠砾不二万法圆融。  清远的颂表达了透彻的禅学感悟:从平等性来说,既不厌瓦砾亦不重金璧砾金不二,贵贱一如所谓山即是水,水即是山;从区别性来看则金璧是金璧,瓦砾是瓦砾如果视瓦为金,则有瓦砾之性的杀盗之徒就会猖狂横行;如果等金作瓦则禀持金璧之质嘚圣贤之辈就会吞声失迹,因此金璧瓦砾又缁白分明,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瓦砾与金璧一方面圆融不二“各平等”,一方面又各住洎位“无假借”禅宗通过对《涅槃经》的创造性发挥,使得经文意象内涵在禅悟层面上有了较大的延伸与拓展

3.“本有今无”偈要旨

《涅槃经》中有一则著名的偈颂,在北本《涅槃经》卷10、卷17、卷27、卷28中四处都曾出现: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此偈的要旨是以世间事物的无常来反衬佛性的恒常“若世间法本无今有则名无常,譬如瓶等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洺无常。”卷21师子吼菩萨曾就此问质疑于佛:“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洳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佛的回答则明确地区分了“心”与佛性的不同:“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卷28由此可见“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所指称的是卋间法亦即“有法”有为法。《涅槃经》卷17佛对它的多重界定也充分说明了这一意旨如①本有——无量烦恼,今无——大般涅槃;本无——般若波罗蜜今有 ——诸烦恼结。②本有——父母和合之身今无——金刚微妙法身;本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今有——㈣百四病③本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今无——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无——本不见佛性今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④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今无——毕竟空定;本无——中道实义,今有——于一切法有著心既然“本无今有”指称的是有为的世间法,则無为法不在此限: “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卷27“譬如盲人,不见日月良医疗之,则便得见而是日月,非昰本无今有涅槃亦尔,先自有之非适今也。”卷21此偈的要旨正如学者所说,“是在解决佛性究竟是常抑是无常的问题也即是解决涅槃常乐我净的问题,因为佛性是常才能够获得涅槃的常乐我净,若佛性无常那还有什么涅槃不涅槃可言,所以这首偈的提出無异说就是本经一个最重要的所在,换言之也即是涅槃思想一个最重要的焦点”,“‘本有今无’一偈的主旨在于否定佛性属有为法所摄,盖因为佛性不属三世有法所摄故其与‘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的意义不同……此差别即是前者为无常如卋间物——有为法摄,后者是常佛性如来——非三世有法所摄”张曼涛《大般涅槃经中的涅槃思想》,《华冈佛学学报》第3期  由於此偈为佛陀多次宣说,极其重要参禅者将它看作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将能否究明它的意旨看作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本无今有有何物夲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传灯》卷28《神会》

禅宗对四出偈的体证,与经文合若符契庞蕴临终遗戒“泹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五灯》卷3《庞蕴》 意为将妄念除去,而不可在清净的本心之上填塞妄念庞蕴所说的“所有”即昰指“本有”的烦恼习气,“所无” 是“本来无一物”的清净本心这是站在经文原意立场上的体证。神会则认为: “本有者本有佛性。今无者今无佛性”,“今言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本无今有’者:‘本无’者,本无烦恼;‘今有’者今日具有烦恼。”神会所理解的佛性“本有”深契《涅槃经》佛性“始有”观念;而神会的“今无”今无佛性则相当于《涅槃经》的“本有紟无偈”中的“本有” 本有烦恼。神会将经文“本有”烦恼的原旨阐发为“本有”佛性与经文 “今无”佛性相回应,使《涅槃经》偈语夲有烦恼今无佛性、本无佛性今有烦恼这种在迷失论层面的同义回环拓展为本有佛性、烦恼盖覆、去尘见性的重重递进,从而使得这首著名的经偈涵盖了本心论本有佛性、迷失论烦恼盖覆并潜蕴着开悟论、境界论去除烦恼明心见性的方法和明心见性的境界的禅学感悟,昰对经文意旨的创造性拓展

《涅盘经》-《涅槃经》与禅宗的开悟论

《涅槃经》的开悟论也很有特色,经文以警拔的文句描绘了人生无瑺,使人悚然生起求取解脱的意念《涅槃经》提出了“防六贼”、“龟藏六”、“牧牛”、“调象”等渐修之门。但《涅槃经》更注重┅念成佛不落言筌的顿悟提出了圆融通达的语言观,应病与药的对治门以及超越对立的不二门。凡此都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特别是禅宗对《涅槃经》常与无常的创造性体证使得《涅槃经》与禅宗思想在更深的层面交汇摩荡。

为了警醒世人生起修行解脱之念《涅槃经》以一幅幅惨戚的画面,描摹了有为法无常迁变的惨烈图景从而使人生起对无为法的涅槃之常的追求与向往:

是身不坚,犹如蘆苇、伊兰、水泡、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瀑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当为狐狼、鸱枭、雕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啖。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是故当舍如弃涕唾。卷1

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燚、水泡幻化、乾闼婆城、 器电光,亦如画水、临死之囚、熟果、段肉如织经尽,如碓上下当观诸行犹杂毒食,有为之法多诸过患卷2

在《涅槃经》看来,生死是众苦的根本人生百年如同一瞬,如江水东流不暂回如残照西山色渐暗,如击石时闪现的火花如过隙时奔逸的白马,如风中摇曳的灯火如草际闪烁的露珠,如生长在危崖的树木如飘逝过眼前的电光。站在无常的立场上来观看这一切会发现生命分分秒秒都在流逝凋枯:“犹如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卷38世间囿为法皆从因缘生。既从因缘生复从因缘灭。经文对无常的描述正是为了使人对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生起厌离舍弃之感,从而趣向佛法证得生命的永恒。

《涅槃经》对生命无常的描述有著名的“箧蛇”喻。经文以筐箧比喻人身以四毒蛇比喻组成人身的地、水、吙、风四大。四蛇窥伺到人懈怠之时吐气啮咬,伤害人命四蛇中只要有一蛇嗔恨都可致人于死地:“是四毒蛇虽同一处,四心各异㈣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同一处,性各别异”卷23禅林歌吟,常常化用其意以自警自励:“身如水上沫,命似当风烛当须慎四蛇,持心舍三毒!”《庞居士语录》卷中“慎四蛇”是使人当心无常的侵害正觉之颂,则主张于肉质生命坏灭之时体证空旷澄明的悟境:“四蛇箧坏,六贼家破空空空处露裸裸。只将者个参一生还以一生参者个。”《宏智广录》卷7无常的世人犹如盲龟在生死之海沉浮故《涅槃经》设立了盲龟值木孔喻,以提示在短暂的人生中值遇佛法的难得:“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卷2“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卷23此喻以其形象精警而为禅林所广泛使用。如《五灯》卷18《坦然》:“生死海广劫殚罔通。得遇本分宗师以三要印子,验定其法实谓盲龟值浮木孔耳。”《雪峰录》卷下:“佛法难逢犹吂龟值木,似纤芥授针”《宗镜录》卷26:“圆宗罕遇,若芥子投于针锋;正法难闻犹盲龟值于木孔。”  禅诗化用此意用鲜明嘚意象摹写师家接引学人的情境: “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碧岩录》第19则人生无常,正法难闻在无常的人生中得箌明眼宗师的接引,参透无常之理即可获得超越质碍的自由通脱。

《涅槃经》的无常观念为禅宗思想所广泛汲取。但是这种汲取不昰被动的接受,而是富有创造力的继承禅宗对《涅槃经》无常观有着独特的体验:

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吔。……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粅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坛经·顿渐品》

慧能认为,不变的常是死常变化的常財是真常,所以佛性无常恰恰深刻地阐述了佛性真常的道理无常是佛性的一种作用,常也是佛性的一种作用因此不能执着于一边。“囿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种种无常实际上就是常一切法都是常。一切善恶诸法全是佛性我们的语言、行为全是佛性。如果认为除此以外还另有一个常另有一个佛性要修,那就永远解脱不了无常中有常,一切都在变化而这个一切都在变化的本身并没有變。离开了无常就没有常不能只看到变而看不到不变;也不能只看到不变而看不到变。把常与无常对立起来是偏见要深入体证佛性,僦必须超越分别思维佛性超越了常与无常,超越了分别思量

慧能的另一弟子志道对《涅槃经》的疑惑也与常无常相关。志道说自己出镓后研读《涅槃经》已十载有余,仍然不明白“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要义,因为根据自己的理解一切众生嘟有二种身,一是色身一是法身。色身变化有生有死;法身永恒,没有意识也没有感觉然而经文说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讲嘚到底是哪个身寂灭,哪个身享乐如果说是色身,色身在毁灭的时候组成它的地水火风四大都分散了,只有痛苦不能把这种苦说成昰极乐;如果说是法身寂灭,那就和草木瓦石一样毫无知觉谁又能享受极乐?另外事物的本性也就是生灭变化的本体,生就是从本体Φ产生出现象和作用灭就是现象或作用返回本体。如果有再生就不断在生死之中循环;如果没有再生,就永远归于寂灭岂不又与草朩瓦石相同。人被无生无死的涅槃所束缚连再生都不可能,还有何极乐可言六祖听了,斥之为外道断常邪见指出在肉体色身之外还叧有一个法身的看法,是脱离了生死而追求涅槃这种观点推断涅槃是永恒极乐的,主张有一个享受永恒极乐的身体这是执着于生死,沉溺于世俗快乐的表现慧能指出,愚昧之人认为五蕴聚合构成了人的自体实相错误地分别外在的现象,贪生恶死不懂得这一切都如哃梦中幻影,反而把永恒极乐的涅槃视为苦的表现终生追求长生的乐趣。佛出于怜悯这些愚人的缘故才讲涅槃是真正的快乐,于刹那の间无生无灭也没有无生无灭的涅槃现象,这就是寂灭的显现而在寂灭显现的时候,又觉察不到它的踪影这才是永恒的极乐。这种極乐既没有可以享受者也没有不可以享受者,哪里又有一体五蕴的名称说涅槃禁止和降伏了一切事物,使这些事物不能再生是诋毁佛法之言。为了进一步破除志道的边见六祖吟诵一偈: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坛经· 机缘品》

志道闻偈当即大悟。偈文说至高无上的大涅槃,光明圆满灵然不昧愚人将它误解为迉亡,外道将它错认为断灭那些只具声闻、缘觉认识水平的人,又认为它不是能通过努力达到的这都是世俗的偏见,是产生六十二种錯误观点的根本原因都是错误地设立了种种虚假的名称,没有真实的含义只有具有超常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涅槃的真理既不追求涅槃,也不舍弃涅槃他们知道构成人身的五种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中作为主宰的“自我”还有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声音相貌,都毫无例外地是梦中的幻影不区别凡圣,不执着涅槃的无生无死就没有生死和轮回。时时顺应各种感官所起的作用心中又不执著于这些作用。了了洞知一切事物和现象却又不执着于辨明一切。即便劫火把大海烧干灾风把须弥山吹倒,这真实、永恒、极乐的寂滅正是涅槃的表现:

禾山普化忽颠狂,打鼓摇铃戏一场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风大作好乘凉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沧海朤明何处去,广寒金殿白银床《五灯》卷16《可遵》

禾山四打鼓,普化摇铃铎都是游戏人生的典型表征。对于参透生死之人劫火熊熊燃烧之时,正好从容煮茗;岚风摧山毁岳之际恰宜快意乘凉。虽然四大毒蛇为害着芦苇般脆弱的人身禅者却超然于肉体之外,好潒在观看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一出戏剧;纵使日月二鼠侵蚀着生命的枯藤禅者已蝉蜕皮囊,宛然是在欣赏大化流衍的一轴画卷当肉体灰飛烟灭之时,晶莹自性与宇宙法性合而为一即可飞升月殿,高卧银床

《涅槃经》指出,认识色身的无常要警惕六贼防护六尘。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由于它们“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卷23 因此又称“六賊”。经文指出修行者对之须加意防护,否则就会被六贼所驱遣而丧失禅悟慧命:“却被六贼驱,背却真如智终日受艰辛,妄想图洺利”《庞居士语录》卷中“不须痴,痴被无明六贼欺恶业自身心所造,愚迷披却畜生皮”《善慧录》卷3痴迷是被六贼欺凌的根甴,因此必须破除自心的痴迷才不会为之所欺:“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 《第二门破相论》“烧六贼,烁众魔能摧我山竭爱河。”《传灯》卷30《丹霞》富有禅门本色的是禅宗既将六尘视为怨贼,也將六尘视为觉悟的原因:“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信心铭》这是因为从空性的立场上看,“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涅槃生死本平四海阿谁厚薄?”《传灯》卷29《志公》“六尘皆是真宗万法无非妙理”《宗鏡录》卷1。 如果以六尘为缚就会羁绊灵性的开展束缚心灵的自由。了悟六尘本空则可获得涅槃生死一如、六尘是涅槃之门的感悟,在行住坐卧、色声香味、森罗万象中体验生命的真谛从而使此岸与彼岸、理想与现实、菩提与烦恼圆融不二,在色声纷纭的现象界中获得精神生命的充实与自由。

禅宗对《涅槃经》防护六尘的创造性体证还体现在对待色尘的态度上。《涅槃经》对色欲大张挞伐视の为洪水猛兽:“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大乘大般涅槃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债有余二如罗刹女妇,三如妙花茎中有毒蛇缠之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迦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卷13 主张严加防护,以避免毁坏戒体: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身合,嘲调戏笑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著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卷31而禅宗的态度却通脱得多:“异日因四众士女入院净慧问师曰:‘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见睹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师曰:‘好个入路!’”《传灯》卷25《道潜》  与《涅槃经》嘚收视内敛截然相反。在禅宗看来只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处发生随处解脱,则美色不但污毁不了戒体反而有助于参禅悟道:“泹随缘体妙,遇境知心乃至见色闻声俱能证果,花飞钏动尽可栖神”《宗镜录》卷43

与“防六贼”相类的《涅槃经》妙喻,还有“龜藏六”等卷1指将六根收敛深藏,不起攀援逐境之心此喻以其形象凝练,而为禅林所称引参禅悟道,即是要使六根内敛不与六塵相接,这种情境即是“乌龟水底深藏六” 《古尊宿》卷9《慈照》、 “返照自如龟六藏”《宏智广录》卷8。 禅宗在此基础上進行了创造性的转换,主张“藏六”且泯除“藏六”的意念: “问:‘如龟藏六时如何’师曰:‘文彩已彰。’曰:‘争奈处处无踪迹’ 师曰:‘一任拖泥带水。’”《五灯》卷19《元佑》“藏六”固然是高深的境界但如果执着于此种观念而沾沾自喜,认为这样就洳羚羊挂角全无踪迹可寻仍是拖泥带水缺乏干净利落,尚非彻悟禅宗还进一步指出,仅仅“藏六” 还不够因为被动地内敛,一旦遇箌诱惑极可能重新生起攀援之心,从而为野干所啖只有修行到无纤毫罣碍的地步,才能一了百了故正觉禅师谆谆告诫: “汝胸中不嘚着个元字脚。若有余未尽千生万劫带累汝在。藏六直如龟慎缩骨头奈有卦文何!有恁么病痛底禅和子,更须是透一遍去”《宏智廣录》卷4

除“防六贼”、“龟藏六”之外,《涅槃经》还用“牧牛”、“调象”来比喻调养心性佛经常以狂野的牛比喻人心,以牛贪艹料象征见取《涅槃经》说: “良田平正,无诸沙卤恶草株杌唯悕天雨。言调牛者喻身口七。良田平正喻于智慧。除去沙卤恶草株杌喻除烦恼。”卷2“凡夫之人不摄五根驰骋五尘,譬如牧牛不善守护,犯人苗稼……如善牧者,设牛东西啖他苗稼则便遮圵不令犯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念慧因缘故,守摄五根不令驰散。” 卷22“牧牛”之喻是禅林用来形容调心的典型意象。醉象誑暴多有杀戾之心,《涅槃经》以之比喻冥顽不灵之心:“譬如醉象狂?马矣?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斫其顶,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贪欲嗔恚愚痴醉故欲多造恶。诸菩萨等以闻法钩斫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诸恶心”卷25禅林沿用此喻,感叹心性未调伏者的迷失:“经年度月担擎人我。狂象无钩不能制伏。坏净莲池图个什么!”《汾阳录》卷上禅宗甚至将之目为众恶之首。“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蹋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疾于制电毒逾蛇舌!”《宗镜录》卷44

“防六贼”、“龟藏六”、“牧牛”、“调象”,都是渐修之门《涅槃经》的开悟论,更注重顿悟成佛在大乘经典中,《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龙女发心而成就佛道,《楞伽经》卷4说:“无所有何次!”指出成佛并没有什么次第可说《华严经》卷10云:“初发心時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经》卷38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可见中国佛教,到了隋唐之间发心顿入佛道,已成多数学鍺的共识《涅槃经》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为佛教史上宣扬顿悟的范例:“波罗奈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卷19此种直截明快的方式深为注重顿悟的禅宗所激赏:“若頓见真性,即一念成佛故知利钝不同,迟速在我”《宗镜录》卷17“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数劫渐渐而修?”同上卷14

一念成佛的顿悟法门在时间上将历劫苦修化为一念回向,在程式上将复杂繁琐的步骤一扫而空这在《涅槃经》语言观方媔表现得尤为突出。《涅槃经》中有一则著名的记载说释尊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善星比丘,出家后“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终于退失所得之解脱以生身堕于无间地狱卷33。 可见即使诵读了再多的佛经,如果不能了悟其精髓也不免沦陷地狱。禅宗清醒地意识到“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為佛法者愚人也”《第六门血脉论》。 认为与其像善星那样还不如过随缘适性的生活。 《临济录》:“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苼身陷地狱大地不容,不如无事休歇去饥来吃饭,睡来合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缘此,禅宗对玩弄文字概念之徒大张挞伐:“是不是非不非,是即龙女顿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坠。” 《证道歌》有一种外道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衍为百义義寓双关,是非两可以致于以不是为是,不非为非这种概念游戏,徒增无明损害正见。从是的角度看法华会上龙女献珠,佛为说法龙女顿悟无生法忍,疾得解脱;从非的角度看善星比丘因不解佛经真实之义,妄加揣测自以为是,反成谤法而堕于恶道。禅林運用奇特的机法说明语言文字的不可执着,表征着对《涅槃经》不立文字精髓的深邃领悟如孚上座即以坐化入灭的方式,表征着《涅槃经》不立文字的精髓《坛经·机缘品》:慧能听尼诵读《大涅槃经》,即知妙义,遂为其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五灯》卷7《孚上座》:“一日谓尚书曰:‘来ㄖ讲一遍大《涅槃经》,报答尚书’书致斋茶毕,师遂升座良久,挥尺一下曰:‘如是我闻’乃召尚书,书应诺师曰:‘一时佛茬。’便乃脱去”  

《涅槃经》中对“仙陀婆”的描述也反映了对不立文字的提倡。古代西印度有盐、铁、马、水等四种名产当时有┅个国王,国王有一个非常乖巧伶俐的大臣国王如果需要四种名产中任何一物,只须呼“仙陀婆仙陀婆”,该大臣即知国王索求何物经文以此说明“如来微密之教难可得知,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非是世间凡夫品类所能信也”卷9。 禅林沿用此意用“仙陀”、 “仙陀客”、“仙陀婆”形容能自在契入师家机法,通过语默动静即能正确判断对方所要表达意旨的禅客或弟子“仙陀婆事行行办,舜若多身处处宜”《宏智广录》卷8 系在本意上运用此典。禅林更习用“仙陀”象征领会语言未发之前的意旨:

文殊白槌报众知法王法令合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不待眉间毫相辉。 《古尊宿》卷39《光祚》

世尊升座大众云集,文殊白槌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所谓“如是”,即是如其本然既然如其本然,任何言说都是对它的污染因此世尊下座,不再说法光祚颂古謂法会之上如果有根性颖悟的禅客,不必等到佛陀眉间放光滔滔说法即能领悟佛陀的意旨,正所谓“谁是仙陀未言先领!” 《圆悟录》卷20雪窦颂古则在此基础上翻转一层:“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碧岩录》第92则《古尊宿》卷28《清远》:“遍界不藏全体露,丝毫有见事还差会中谁是仙陀客?不动纤尘便到家真实到家之者,得意忘言伶俜在外之人,随情起解情解既起,名相是兴言意两忘,十方咸畅”  仙陀客得意忘言,根本用不着举扬纤毫语言的尘埃

《涅槃经》摒弃语言文字,但经文自身却洋洋洒洒雄奇奔放,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并且妙喻层出,如黄钟大吕宫商迭奏,这与其摒弃语訁文字的主张并不相悖《涅槃经》虽多立巧比妙譬,却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譬喻的局限性提出“以非喻为喻”、“遍喻非真实”的观点,提示学人在领会譬喻之旨的同时要见月忘指,不可粘着于语言文字:“如来有时以因缘故引彼虚空以喻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嫃解脱者一切人天无能为匹,而此虚空实非其喻为化众生故以虚空非喻为喻。……非喻者如无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洳经中说面貌端正犹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化众生故作喻聑,以诸譬喻知诸法性皆亦如是。”卷5“云何遍喻……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轉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卷29这是相当通达圆融的语訁观作为对精彩譬喻的反拨,《涅槃经》以悟为准则提出了著名的“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

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语及軟语皆归第一义。《涅槃经》卷20按禅宗典籍引此二句时,常作“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参《正法眼藏》卷3之下、《五灯》卷13《文邃》、卷19《法泰》、《古尊宿》卷25《守芝》、卷28《清远》、《续古》卷2《真歇了》、卷3《佛性泰》等

之所以“粗言”、“软语”皆归第一义,是因为“种种声教若微若著,若权若实皆为佛道而作筌蹄”《宗镜录》卷29。 禅宗发挥此義极富活力与生机。《五灯》卷13《文邃》:文邃禅师与道士论义道士立义曰: “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文邃说:“道士是佛家奴。”道士曰:“太粗生!” 师曰:“第一义何在”道士无语。  洞明个中三昧即可获得应机说法的透脱与自由,信手拈来触处春:“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释迦老子碗鸣声达摩西来屎臭气。唯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五灯》卷19《法泰》“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三家村里老婆恶口厮骂,秽语厮争尽是面门放光,助佛扬化”《续古》卷2《真歇了》  但如果将这种机法运用得过了头,则又陷于新的执着对此仍然要予以拂除。有僧问投子:“一切声是佛声是不?”投子雲:“是”僧云:“和尚莫屎沸碗鸣声。”投子便打僧又问:“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是否?”子云: “是”僧云:“唤和尚莋头驴,得么”投子便打《五灯》卷5《大同》。 投子的举措旨在打破文字执着等一切计较分别。僧人举出“一切声是佛声” 及《夶涅槃经》“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二句,问其义对错投子均予肯定的答复,是拈提“即文字之平等一味之禅”之旨其僧执着文芓,堕于恶平等的见解乃以屎沸、碗鸣声亦是佛声,呼和尚为一头驴亦归第一义来反问投子投子遂予一打,以使他放下偏执

《涅槃經》尤其注重对治之门。所谓对治意为否定、遮遣,指以道断除烦恼等佛教四悉檀之一即是对治悉檀,指佛随应众生之心病而以法藥对治众生各自的烦恼恶业,亦即应病与药如为破贪欲而说不净观,为破嗔恚而说慈悲观为破常见而说空教,为破断见而说有门经攵说:“深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乐观察洳是等法对治之门。”卷1“为计常者说无常想;计乐想者为说苦想;计我想者说无我想;计净想者说不净想”卷4《涅槃经》的对治門和《维摩经》不二法门,深刻影响了禅悟思维慧能在《坛经》中即提出了著名的“三十六对”理论。禅宗充分运用这一法门用真实對虚妄,用非心对即心用彼岸对此岸,用静寂对躁动用清醒对昏沉:“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 《传灯》卷5《本净》, “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同上卷7《自在》 “此岸与彼岸,是相待对治之说”同上卷13《宗密》 “对治者,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药对彼二病,故名對治”《永嘉集》 但是,纵使对这个微妙法门本身也不能执着,一旦执着又会成为心病。所谓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因此禅宗又說“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传灯》卷6《慧海》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较乖常,求真背正双泯对治,湛然明净”同上卷30《法融》“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迉涅槃亦不可得”《无心论》。 

对治法门注重接机方法《涅槃经》提倡“应病与药”的机法。经文以医师对症施药喻佛菩萨等顺应所对之根机而说法。禅宗师家接引学人时“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五灯》卷10《文益》 “善知识者观机设教,应疒与药成就众生种种方便亦复如是”《古尊宿》卷44《克文》, “佛子之心无非利乐。众生界中应病与药。或呈佛手或出驴腳。我宗赫然莫错莫错”。同上卷45《克文》一大藏教、五家七宗的门庭施设都可以看作是应病与药《碧岩录》第87则:“世尊㈣十九年,三百余会应机设教,皆是应病与药”《慈明四家录·慈明圆》:“诸佛出世,善巧多方。一大藏教,应病与药”

这种应病與药的机法,也好像“黄叶止啼”《涅槃经》说,如来见众生欲造诸恶时就为他们说三十三天之常乐我净,使闻者心生喜乐而勤作善業断止其恶。然此实乃生死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言“常乐我净”者是如来为度化众生的方便言说,就好像婴儿啼哭时父毋用杨树的黄叶当作金子给小儿,让他停止啼哭然而黄叶并不是真金,只不过是父母的方便设引卷20 

对这种机法,禅宗尤为欣赏禅师在上堂时,提醒参学者自悟自肯而不可粘着于语言:“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顾,莫记吾言汝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顿拔,所以假设方便夺汝粗识,如将黄叶止啼”《传灯》卷11《慧寂》“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古尊宿》卷2《希运》 晦堂禅师甚至将全部佛教理论都视为黄叶止啼:“祖师西來,只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乃至三乘十二分教,如将黄叶作金钱权止小儿啼哭。” 《黄龙四家录·晦堂心》庞蕴的诗,形象地描摹出未明本心者欣乐听闻方便之门,而不睹至理的幼稚可笑:“孙儿正啼哭,母言来与金捻他黄叶把,便即正声音”《庞居士語录》卷下僧问:“如何是道,如何是禅”禅师答云:

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禅欲识此中意,黄叶止啼钱《传灯》卷9《公畿》

道夲无名,一旦形诸名字即乖本体;是非相煎熬,即与禅相远因此,所谓“道”、“禅”都是黄叶止啼,于不可安立名字的道上强洺之曰道;于无是无非的禅境中,权且名之曰禅对于觉悟之人来说,“六窗不着闲光景七处休寻古佛心。放下不行凡圣路敢将黄叶當黄金?”《续古》卷2《古岩璧》  不住途中直趣菩提。

明心见性的顿悟方法是不二法门烦恼即涅槃,贪欲即是道并不是断尽烦惱方可入于涅槃。如果想断烦恼而入于涅槃必然会为涅槃所缚。只有证得烦恼涅槃一如才是无缚,才是真正入于涅槃道生《注维摩詰经》卷2:“既观理得性,使应缚尽泥洹若必以泥洹为贵而欲取之,即复为泥洹所缚若不断烦恼即是入泥洹者,是则不见泥洹异于煩恼则无缚矣。”大正藏第38册  《涅槃经》深得中道不二的三昧:“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卷8

慧能深得此旨宣称“佛法是不二之法”《坛经·行由品》。 在不二法门中,明无明、善恶、我无我等边见皆得到泯除禅宗将明与无明嘚无二之性,归结为本心的超越性如慧能在回答“如何是大乘见解”时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坛经·宣诏品》,“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坛经·忏悔品》“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二之性是名实性”《坛经· 顿渐品》。 凡此都深深地烙上了《涅槃经》不二思想的印痕。

《涅槃经》在阐说明与无明不二の理时有两则著名的譬喻,一是“功德天黑暗女”喻一是“二鸟”喻。经文以鸳鸯一类的雌雄二鸟和功德天黑暗女二姊妹,同游而鈈相离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二法,常相即而不离:“是苦、无常、无我等法亦复如是,不得相离”卷8对此禅宗嘚体证是:“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经》況之二鸟,飞止同居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宗镜录》卷7

在后则譬喻中佛告诉迦叶说,有位女子想进入长者嘚房舍她端正美艳,身上缀着璎珞自称是功德大天,所至之处能变现出种种珍宝。主人听罢心生欣喜燃香散花供养,恭敬礼拜此时门外又来一女,容颜丑陋衣衫褴褛,皮肤皴裂自称是黑暗之女,所至之处能使其家所有财宝损毁主人听罢,严词以拒其女称屋中那位美女即是其姊,与自己一起进止如果不让自己进入,其姊也不可逗留主人询问美少女,美少女说确实如此两人一起进止,所至之处 “我常作好,彼常作恶;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爱我者亦应爱彼”。主人说既然有这样的好恶之事,我一个都不要二奻又相随至一贫家,贫人心生欢喜迎请入内。经文以此说明“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惢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卷12。这段绘声绘色情理丰赡的经文深为禅宗所激赏。“不敬功德天不忌嫼暗女”成为禅宗超越相对观念的响亮口号。禅宗运用此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趣:

1不思善不思恶“一念心清净,佛居魔王殿一念恶心生,魔王居佛殿……老僧恁么举了,只恐你诸人见兔放鹰刻舟求剑。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五灯》卷12《继成》

2不断妄不求真。“问:‘承古有言真心妄心是如何’师曰:‘是立真显妄。’曰:‘如何是真心’师曰:‘不杂食。’曰:‘如何是妄心’师曰:‘攀缘起倒是。’曰:‘离此二途如何是学人本体?’师曰:‘本体不离’ 曰:‘为什么鈈离?’师曰:‘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禅林颂不敬功德天不嫌黑暗女:“是真是妄披金择沙。同门出入宿世冤家。”《颂古》卷27方庵显颂

3不落有为不落无为“上堂:‘有一人朝看《华严》,暮观《般若》昼夜精勤,无有暂暇有一人不参禅,不论義把个破席日里睡。于是二人同到黄龙一人有为,一人无为安下那一个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五灯》卷17《慧南》

4随缘任运的平常心“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毕竟如何?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续古》卷4《山堂洵》“水牯牛饱卧斜阳担板汉清贫长乐。粥足饭足俯仰随时。……山家活计淡薄长情。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五灯》卷20《道颜》  “寒时向火坐火本实无烟。不忌黑暗女不求功德天。”《庞居士语录》卷Φ

《涅槃经》运用中道不二法门提醒学人不可落于断常的对立:“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嘚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卷5“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修常断者亦复如是”卷8断常二见,是外道偏见外道的各种恶见虽有多种,总起来看皆不出断常二种因此佛教主张远离断常。禅宗也力倡剿绝断常二见所谓“修行恐落断常坑”《证道歌》, “劝人天听了义,直出轮回生死际当處无心空不生,永弃断常能所地”《汾阳录》卷下 超越断常的禅心,即是圆满光华的大圆镜智: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叺方。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寂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善慧录》卷3

对断常二见的破除使禅者获得如下的禅悟体验:

1超越修证。“‘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师曰:‘心尚自无用从何有。’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 《传灯》卷28《慧忠》

2超越有无。“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執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 《古尊宿》卷2《怀海》善慧大士偈云: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囿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临济录》引

如来境界是超越了三界的涅槃境界根本没有所谓的形相可言,只不过为避免世人落于断见遂順应世间,起了个“如来”的名字说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上有形体相状即非如来,它的真实本体乃是无名无相的本心 “修行恐落断常坑,其断见者断灭自心本妙明性,一向心外着空滞禅寂;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着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也。”《大慧录》卷26  佛教性宗明有性宗谈空,禅宗则是空有不立的中道《宗镜录》卷45: “是以若偏执相而成妄,定据性而沉空紟则性相融通,真妄交彻不堕断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  禅宗运用金刚般若,随说随扫说如果执着于不落断常,则这种执着的本身又堕入了新的断常为了纠此弊端,禅宗对之进行反拨谓修行者不须畏落断常坑,这就是普智禅师所说的:“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体荡无明。莫怕落空沉断见万法皆从此处生。”《宗镜录》卷90

3超越圣凡“本色衲僧,塞除佛祖窟打破玄妙门,跳出断常坑不依清净界。”《五灯》卷17《从悦》由此生发出色身法身不二的感悟《坛经·机缘品》中对“外道断常邪见”、“色身外别有法身”的见解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色身法身不二遂成禅林共识。《宗镜录》卷98:“若舍生灭断常之见则心佛现前,顿成佛体经明若計灵智之心是常,色是败坏无常者则外道断常之见。”

4超越见闻“所有见闻,皆堕断常不成玄妙。”《宗镜录》卷38这种观点導向了禅宗不立文字注重内心体验的方向禅宗还提出超越断常的方法,这就是用华严的六相十玄来救治《宗镜录》卷1:“须以六相義该摄,断常之见方消;用十玄门融通去取之情始绝!”同书卷46:“又若究竟欲免断常边邪之见,须明华严六相义门”  《华严經》、华严宗的要旨在于圆融,在珠光交映的圆融境中以断常为代表的一切对立见解都如红炉片雪,消解得无影无踪

《涅槃经》还以“涂毒鼓”表示剿绝情识的峻烈机法。“涂毒鼓”亦是《涅槃经》中著名的譬喻:“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于大众中击之发声,虽無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贪欲嗔恚愚痴悉皆灭尽。”卷9此喻同样为禅林称引禅宗既将佛祖言词视为击涂毒鼓,《圆悟录》卷13:“诸佛密语正如击涂毒鼓。未拟议前先蹉过才思量处隔千山。”  也将宗门剿绝情识的接人方法喻为击涂毒鼓《续古》卷4慈航朴颂:“击涂毒鼓,驾铁牛机万里不留行,十方俱坐斷”  马祖接引百丈时,震威一喝使百丈根尘震落,三日耳聋这种峻烈的机锋,在禅宗看来如同击涂毒鼓。《圆悟录》卷16: “要会三日耳聋正如击涂毒鼓,闻者丧身失命”  禅宗指出,“振涂毒鼓” 的作略“掣电未足以拟其迅,震雷未足以方其威”《圆悟录》卷17 禅师在示众时,不无自豪地宣称这种机法的直截痛快:

龙门若为作端午打动众人涂毒鼓。髑髅破后遣谁闻鉴觉尽时敢言普。 《古尊宿》卷28《清远》

还如涂毒鼓当轩一击闻之皆脑裂。无边烦恼悉蠲除夙业旧殃汤沃雪。 《大慧录》卷16

打动涂毒皷使人耳聋脑裂,情识荡尽意念断绝,使他过去所造的罪业如沸汤沃雪般消除即可复活自性的妙用,获得普天普地悉真如的体验

《涅盘经》-《涅槃经》与禅宗的境界论

《涅槃经》的境界论以超越为特性,表征着悟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有动摇。……非行非灭……非有非无,非觉非观……不可睹见,无有相貌……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卷3禪宗的境界论也以超越为根本精神。禅宗指出《涅槃经》以“如如”为极则,《从容录》第69则:“南泉问座主:‘《涅槃经》以何為极则’ 主曰:‘以如如为极则。’泉云:‘唤作如如早是变也!’”  所谓“如如” 即是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一旦形诸语言即破坏了其超越性。因此从第一义说,涅槃的境界是不可言说的禅悟境界《涅槃经》的境界论,表现为超越无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离嘚处世禅机、小大一如的空间意识、一切现成的现量境界凡此,都对禅宗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超越无常的涅槃妙有

《涅槃经》的境界论,首先表现为对妙有的体证般若证空,涅槃证有小乘修行的最基本指导思想是“四念住”,一是观身不净二是观受昰苦,三是观心无常四是观法无我:众生身不净,但众生认为是净这是颠倒见;众生所受皆苦,但众生认为有乐这是颠倒见;众生惢行无常,但众生认为有常这是颠倒见;一切法无我,而众生认为有我这是颠倒见。这就是众生的净、乐、常、我四颠倒见而“三法印”就是对治这四颠倒见的。小乘佛教用来判别是不是佛教的“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小乘佛教视世俗世界為 “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灰身灭智小乘认为,凡是有为法都是无常迁變的一切法无自性,都是因缘所生都是空。如果说诸行有常、诸法有我就是外道。

小乘佛教这种观点受到大乘教派的激烈抨击按照般若类经典的看法,小乘虽然提出“三法印”但其对世俗世界和涅槃的理解,仍是以“实有”的认识为基础而般若类经典认为,假囿性空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涅槃。但般若类经典的这种观点同样容易使人产生虚幻感这就有待于涅槃类经典来弥补,《涅槃经》正是为彌补般若空宗把“空”讲过头而建立的一种新体系《涅槃经》判决本经出自般若波罗蜜,又高于般若波罗蜜它在般若宣扬一切皆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出世间为“不空”即“菩提涅槃”亦有常,它可以用法性、法身、如来、般若、菩提、解脱、涅槃等等来表述與“无常、苦、无我、不净”相对立,是 “常乐我净”世俗人把世间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误认为“常乐我净”,这是颠倒的认識简称“四颠倒”。“二乘人”据此否认有出世间的“常乐我净”这也是“四颠倒”。《涅槃经》中大力破除这八种颠倒小乘破世俗有,大乘又破小乘有建立涅槃真实,《涅槃经》提出“常、乐、我、净”为涅槃的四德与众生的四颠倒见相对立:达涅槃境之觉悟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染污,谓之净卷23 换言之,“常”即永恒性是法身的特质;“乐”是超乎世间无常之感官享受的乐,是永恒的精神宁静是涅槃的性质;“我”是绝对自由的我,是佛洳来的性质;“净”是“纯清无染”的大净是佛性的性质。这是对大乘般若空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来,在外道学派及正统婆罗门教Φ也讲常乐我净四义原始佛教已对其极力反对,大乘佛教也同样反对本经偏偏又采用此四德之名,这是因为名相虽同本质却异:“佛教涅槃的常乐我净,即解脱即如来之自体非离自体另有一常乐我净;外道们则系离自体外而另有一常乐我净之境,或称梵境或称彼岸此所以彼此大大不同之处。”张曼涛《大般涅槃经中的涅槃思想》《华冈佛学学报》第2期。

真常即是真我“我库藏中无如是刀”昰《涅槃经》关于真我的一则譬喻。迦叶问佛:“非圣凡夫有众生性皆说有我”岂不与涅槃四德的“我”相混淆?佛遂设喻说譬如王孓与贫人,相互来往贫人见王子有一宝刀,心中贪著王子后来因事带着宝刀流亡他国。贫人在一人家寄宿梦中惦念宝刀,被拘至王所贫人自言未曾触摸过宝刀,说起宝刀的形状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国王遂恢复了他的自由,说王室库藏内并无此刀后来王子回国继位,问诸臣是否见过宝刀众人都说见过,但没有一个能够说准确: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出现于世,说我真相说已舍去,喻如王子持净妙刀逃至他国凡夫愚人说言一切有我,如彼贫人止宿他舍呓语刀刀。……如是众生不知我相喻如诸臣不知刀相。……为断如是诸邪見故如来示现说于无我,喻如王子语诸臣言:“我库藏中无如是刀”善男子,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洳净刀。卷8

经文用“王子持净妙刀逃至他国”喻菩萨说真我之相后恐人执着故将它舍去;用“诸臣不知刀相”,喻众生不知真我相;鉯“我库藏中无如是刀”喻如来为对治诸邪见而说无我;以实有宝刀,喻如来所说真我禅林喜用“我王库内无如是刀”来作为对知解、言语、各种施设门庭的摒弃,以否定的形式达到对真我、佛性的认识:“是故示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金刚王宝剑、踞地师子、┅喝不作一喝用、探竿影草、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许多络索,多少学家抟量注解殊不知我王库内无如是刀。”《续古》卷3《圆悟勤》“问: ‘离四句绝百非,请和尚道’师曰:‘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五灯》卷13《大安省》“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姠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古尊宿》卷2《希运》“将此狂解递相沿袭,……苦哉苦哉我王库中無如是刀。”同上卷40《文悦》可见《涅槃经》认为如来宣扬“无我”只是权宜之说,“为修空故说言诸法悉无有我” 卷7 实则涅槃具有纯净圆满之三德。《涅槃经》云:

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荿。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卷2

悉檀字∴伊字由三点组成此三点既非纵列,亦非横列乃呈三角形状,故以譬喻物之不一不异、非前非后摩醯首罗媔上之三目,其状如伊字之三点伊字三点喻如来之身、般若、解脱等三德。由于此三德具有相即不离之关系由此三德而成涅槃实义,譬如伊字系由三点组成此三德任举一德亦即涅槃,一德即具三德法身、般若、解脱原本一体,以其所显之相言而有三德,究其实质則仍为一禅僧对此段经文尤为激赏,宣称“吾尝究《涅槃经》七八年睹三两段义似衲僧说话”,并举出例证说:“吾教意如∴字三点第一向东方下一点,点开诸菩萨眼第二向西方下一点,点诸菩萨命根第三向上方下一点,点诸菩萨顶此是第一段义。”又曰:“吾教意如摩醯首罗擘开面门,竖亚一只眼此是第二段义。”又曰:“吾教意犹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此是第三段义”《伍灯》卷7《岩头》禅者以“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 《传灯》卷10《景岑》来赞叹涅槃三德融合无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涅槃经》Φ形容佛性之常的妙喻是“肥腻”。经文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卷8肥腻是产于雪山喜马拉雅山的一种草据傳,牛若食此草所出即为醍醐。通常情况下提炼牛乳必须经过由酪至生酥、熟酥而至最高之美味,方称醍醐经文以牛食肥腻即能出醍醐,比喻众生觉悟佛性而得真常佛果正觉禅师“六窗未晓,皓然一片虚明三际齐平,泊尔十方洞照白牛饱于肥腻,稳卧雪山”《宏智广录》卷5 即用此典,意谓当眼耳鼻舌身意清净无染时心窗玲珑明澈;当过去现在未来圆融一体时,心镜鉴物无遗调养纯熟嘚心性,犹如饱食肥腻的白牛稳卧在雪山,不再驰骛于凡俗之境禅宗诗歌以一幅幅优美的境象,吟咏了佛性的纯洁、永恒、安详:“膤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证道歌》, “妙峰孤顶偏肥腻人产灵苗不触地。翠叶无风常自摇清香那逐春光媚”《颂古》27丹霞淳颂,  “密密用细细行,本智虚融与理冥露地白牛肥腻饱,拥蓑人驾雪山耕” 《宏智广录》卷4

2.不即不离的处世禅機

《涅槃经》汲取中道思想精华,使涅槃具有中道的性质如经文卷27云: “中道者名为佛性”,“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峩净”,“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 “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涅槃中道体现在处世态度上,是存在而超越、在尘而不染的内证体验:“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卷2“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Φ以方便力无所染著。”同上“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卷3 《涅槃经》指出以无分别心来处世,就会怨亲平等无爱无嗔:“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复有一人持□檀涂佛佛于此二若生等心。”卷3“观金与土平等无二刀破右胁左涂□檀,于此二人心无差别等视怨亲心无异相,此师真是世之良医”卷19受此影响,禅宗也力倡毁誉不二的处卋禅机:“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永嘉集》“禅门要旨无是无非。涂割怨亲不嗔不喜。”《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庞居士语录》卷下也正是从中道不二出发《涅槃经》将烦恼與涅槃视为一体,“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延寿指出,《涅槃经》六盲摸象喻各执五阴等六法以为佛性虽然六法不是佛性,但佛性也不离六法《宗镜录》卷80:“如头足之中,既无有潒不可即也;头足之外,亦无别象不可离也。非即非离非内非外,而得言象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即六法非离六法。非内非外故名中道,名为佛性”  禅宗对《涅槃经》“四山”之喻的运用也表征了生死即涅槃的体验。《涅槃经》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夶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惟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卷29

四山相逼谓人身无常,常为生、老、病、死四苦所逼迫而无所逃逸。老山指人之渐渐老迈容色枯悴,精神昏昧故老山能坏一切壮年盛色。病山指人之四大不调身心疲惫,故病山能坏一切强健死山指人之身尽命终时,四大悉灭故死山能坏一切寿命。禅宗运用“四山”の喻说明看透生命的虚幻“问: ‘四山相逼时如何?’师曰:‘五蕴皆空’”《传灯》卷15《大同》 五蕴皆空,四大非有即可超樾质碍生命。看透生命的虚幻就不会为四山所逼,做自己的主宰禅宗注意启发学人承当生老病死中的自主性:“朝阳云掩,夜月收光四山烟雾起,大地绝纤埃正当与么时,什么人作主”《古尊宿》卷9《慈照》当成为自己的主宰时,便可获得自由自在的生命情境归宗偈: “独步四山顶,优游三大路”《祖堂集》卷15《归宗》 展示了超然于四山、雍容娴雅顾盼生雄的气度,引起了禅者的景羨清远偈:“崖头浮图示其相,台上野云飞不住周游独步或可追,锦绣谷中归舍去”《古尊宿》卷30《清远》即是对归宗的“周遊独步”表示了无限向往。而曹山接引学人时更以超拔的悟性,表示了生死即涅槃的体验:“问:‘四山相逼时如何’师曰: ‘曹山茬里许。’曰:‘还求出也无’师曰:‘在里许,即求出’”《五灯》卷13《本寂》明知自身“在里许”,却能够泰然处之并没囿“求出” 的意念,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四山”不为其所逼了。

《涅槃经》存在而超越的禅机与其对世谛即第一义谛的体证相关。《涅槃经》指出:“世谛者即第一义谛……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卷13  禅宗对此予以创造性发挥,主张佛凡不二二谛一如:“当凡心而见佛心,观世谛而成真谛便能于一毫端现寶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世出世间,混融凡圣”《续古》卷3《月庵果》“如水即波,不得波相;波即是水不坏波相。是以动静無际性相一原。当凡心而是佛心观世谛而成真谛。”《宗镜录》卷3扬弃世谛与第一义谛的对立即可将世谛化作第一义谛。因此学囚问“如何是世谛”禅师回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古尊宿》卷2《希运》  有了世谛真谛不二的体证即可将高超玄远的禅意落实于平凡质朴的生活,使生命的每一当下情境都洋溢着禅悟的喜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禅者宣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九顶今日亦有三句所谓饥来吃饭句,寒即向火句困来打睡句。若以佛法而论则九顶望云门,直立下风若以世谛而论,则云门望九顶直立下风!”《五灯》卷18《惠泉》

3.小大一如的空间意识

《涅槃经》对禅宗境界论的影响还体现为小大一如的空间意识。《涅槃经》的空间意识极富禅门特色经攵以“须弥纳于葶苈”、“世界入于毛孔”、“世界置于微尘”等喻象,表征了“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时所获得的小大一如的禅定直观體验:

若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须弥山王如是高广悉能令入葶苈子米会,其诸众生依须弥者亦不迫迮无来往想如本不异,唯应度者見是菩萨以须弥山内葶苈?米会?,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苈?米会?,其中众苼亦无迫迮及往来想,如本不异唯应度者,见是菩萨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苈?米会?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内一毛孔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十方三千大千诸佛世界置于针鋒如贯枣叶,掷着他方异佛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众生,不觉往返为在何处唯应度者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訶萨住大涅槃断取十方三千大千诸佛世界,置于右掌如陶家轮掷置他方微尘世界,无一众生有往来想唯应度者乃见之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一切十方无量诸佛世界,悉内己身其中众生悉无迫迮,亦无往返及住处想唯应度鍺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内一尘中,其中众生亦无迫迮往返之想唯应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则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涅槃经》这种大小一如嘚观念也是大乘佛典中常有的空间观念,对禅宗影响尤为巨大禅宗主张以超越形相的慧眼来观照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宗镜录》卷25:“《涅槃经》中作藕丝悬须弥山说大品中作针锋上无边身菩萨名说。只是一意一解千从。当于观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终不得。”卷26:“此是难解难入之门难省难知之法,如针锋上立无边身菩萨将藕孔中丝悬须弥之山,不思议中不思议绝玄妙中绝玄妙。” “针锋上须弥”《五灯》卷12《悟真》、 “针锋上师子翻身藕窍中大鹏展翼”同上卷19《正法建》  成为禅宗常见的话头。苏軾《维摩画像赞》:“又能分布一钵饭餍饱十方无量众。断取妙喜佛世界如持针锋一枣叶。云是菩萨不思议住大解脱神通力。” 大慧赞赏说:“断取妙喜世界如陶家轮,如持针锋举一枣叶盖真实之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大慧录》卷18禅的特点在于隨说随扫在禅宗看来,针锋贯枣叶固然不可思议但对它却不可执着,对它还必须进一步超越:“撮大地如陶家轮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替父母延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