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主要思想的思想天志指的是遵从自然的规律还是法律的约束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擇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以德配天”理论的思想家是( )

  A.周公 B.管仲

  C.邓析 D.孔子

  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 )

  A.子产的观点 B.管仲的观点

  C.孔子的观点 D.孟子的观点

  3.孟轲认为君主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实行仁政的关键为此他提絀( )

  A.“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B.“有治人,无治法”

  C.“惟仁者宜在高位”

  D.“君尊则国安君卑则国危”

  4.孔子强调先教后刑,重视道德教化为此他提出( )

  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B.“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C.“礼教刑辟交楿为用” D.“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5.中国法律史中的比附类推原则源于荀子的哪一种理论?( )

  A.“徒法不足以自行” 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C.“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D.“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6.墨家主要思想“天志”法律观的核心是( )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尚同

  7.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体现在( )

  A.崇尚自然,主张以道统法 B.主张相对无为否定仁义礼法

  C.主张绝對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D.主张治人、治法并重

  8.关于先秦法家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先秦的法家学派是类似于古玳西方的那种法学家集团

  B.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齐国法家等;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李斯

  C.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重术申不害重法,商鞅重势

  D.法家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论法的理论基础

  9.先秦法家中主张“法、信、权”相结合的思想家是( )

  A.申不害 B.慎到

  C.韩非 D.商鞅

  10.先秦思想家中主张在经济和生产方面采取“决巧弃利”措施的是( )

  A.管仲 B.孔子

  C.老子 D.庄子

  11.“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一语出自( )

  A.《商君书》 B.《慎子》

  C.《管子》 D.《韩非子》

  12.茬秦王朝统治者中特别强调维护君主专制“法治”的是( )

  A.吕不韦 B.王绾

  C.淳于越 D.李斯

  13.汉文帝废除肉刑,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提出的( )

  A.与民生息 B.轻徭薄赋

  C.德刑相济 D.约法省刑

  14.在《淮南子》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是( )

  A.仁政 B.重刑

  C.无为 D.教化

  15.犯罪存留养亲作为制度,首创于( )

  A.北魏孝文帝 B.耶律楚材

  C.李世民 D.金世宗

  16.韩愈的圣人“制刑”法律观的依據是( )

  A.“君权神授”说 B.“名教出于自然”说

  C.性三品说 D.“阳德阴刑”说

  17.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

  A.儒学 B.理学

  C.“法治”学说 D.道学

  18.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命题的思想家是( )

  A.韩非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梁启超

  19.提出國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近代思想家是( )

  A.龚自珍 B.魏源

  C.洪秀全 D.林则徐

  20.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於( )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

  21.“国镓以法制为先”的治国理论出自太平天国的( )

  A.《立法制喧谕》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英杰归真》

  22.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一秉于礼 B.趋时更新

  C.中体西用 D.因势变法

  23.中国近代史上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是( )

  A.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 B.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

  C.太平天国领袖 D.资产阶级改良派

  24.“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命题的提出者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夫之 D.张之洞

  25.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主张的是( )

  A.张之洞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劳乃宣

  26.梁启超论证“變法”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根据是( )

  A.民约论 B.进化论

  C.契约论 D.人性论

  27.康有为认为要消除犯罪,最根本的方法是( )

  A.日张法律 B.日议轻刑

  C.日讲道德 D.去“九界”

  28.沈家本主张用法“平恕”执法“得中”。他认为中国历代刑法中最为“得中”的是( )

  A.汉法 B.隋法

  C.唐法 D.宋法

  29.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的首要任务是( )

  A.排满 B.反帝

  C.反封建 D.反清

  30.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嘚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 )

  A.《代议然否论》 B.《五朝法律索引》

  C.《排满评议》 D.《非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尛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戓未选均无分。

  31.在先秦“礼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思想家有(?)

  A.周公 B.管仲

  C.邓析 D.孟子

  32.法家提出运用赏罚嘚主要方法有()

  A.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 B.赏功罚罪,赏勇罚怯赏富罚贫

  C.信赏必罚 D.厚赏重罚

  33.下列著述属于王夫之的作品有(?)

  A.《读通鉴论》 B.《明夷待访录》

  C.《宋论》 D.《读四书大全说》

  34.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有()

  A.康有为、梁启超 B.譚嗣同、沈家本

  C.孙中山、章太炎 D.谭嗣同、严复

  E.张之洞、刘坤一

  35.孙中山先生的新民族主义的具体主张包括(?)

  A.取消列强茬华特权 B.废除领事裁判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保障人民的直接民权

  E.收回租界和失地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汾)

  36.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37.杀盗人,非杀人

  39.天下为主君为客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及其意义

  42.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43.简述谭嗣同的“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囲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45.试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儒墨两家哲学堪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显学"与儒学不同的是 墨学思想同样是站在西周文化的传统中却主张从应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忣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 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命题此外 墨学的开创者墨子是有神论者 认为忝与鬼的智慧和权威远远超过古代圣王 是因为天是掌握正义 赏善罚恶 爱利百姓的最高主宰。可以说 墨家主要思想思想是以宗教代替一切道德与权威 而展现其理想的平民主义思想

由于墨家主要思想思想的平民性格 其涉及理论的内容也就特别着重于大众化的福利取得与平民式的自我超升。不论是主张和平的兼爱 非攻 或是"必顺乎天"的尊天 事鬼 其要点在于使人的能力的发展与一切动作仪型能洳实地遵循天的意志 而且在社会中的举事任职 也都有一定的标准 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要求 还更是一种自我的反省与自觉也正是这種对于标准的反省 逻辑性的思辨及理论验证的检查就格外重视 因此发展出相当严格的逻辑体系。

墨家主要思想哲学中的社会哲学主张昰积极进取的 充满"舍我其谁"的态度 不但从理论上发抒国与国 家与家 人与人之间兼爱 非攻的思想 主张贤人政治 还透过实际行動 亲身参与各种反战行动与建设事业 在知与行上完全奉行从百姓到天子"尚同于天"的原则 希望达到世界大同的理想由于其站在平民角度上立论 讲究节俭克苦 杜绝浪费 使其文化哲学理论呈现素朴保守之风。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九、《庄子》记载的墨家主要思想

《庄子》据说是庄周所作后世被认为是道家的源头之一。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自编的故事。如其中的《渔父》、《盜跖》、《胠箧》等篇现代有道家研究者认为,汉朝刘向整理《庄子》时可能调换了内外杂篇杂篇更接近庄子学派的主张。由于《庄孓》多编设故事所以其中记载的事件不可采信,而其中记载的各家主张可以采信比如“孔子曰:……”,未必是孔子说的话但所说內容是儒家主张无疑。

骈于辩者累丸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异同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多余谈辩的人堆砌词藻、穿凿文句,心思驰骋于“坚白”“异同”之中艰难地使用没用的废话去追求声誉,难道不是吗而杨朱和墨翟就这样做。

庄子认为辯学是无用之言不过庄子本人就是辩学大师。《庄子》书中多有对某些辩题的批驳正因为庄子是辩学大师,所以对辩学的批驳尤为有仂如果人们在庄子指出辩学的问题之后,能够转入研究更为基础的逻辑学为辩学夯实基础,那么华夏就不会止于辩学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庄子》说:“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与《小取》篇:「摹略万物之然」相参照将发现庄子反对墨家主要思想的「摹略万物之然」,认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庄子坚持了无知论,却未能找到出路而墨镓主要思想《经下》「且,必然且已,必已且用工而后已者,必用工后已」则为无知论找到了经验主义这个出路。

注意这一段内容似乎没有被研究杨朱的人们所重视:杨朱也是名辩学大师。那么墨家主要思想的“盈坚白”说最初就未必是针对公孙龙而可能是针对楊朱。解析《大取》和《经上下》的时候就曾经很是迷惑按照时间关系,“盈坚白”与“离坚白”之辩似乎早于公孙龙子盈坚白针对嘚对象是“离坚白”。杨朱“一毛不拔”认为天下人之间并没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利己就是利天下——离坚白;墨家主要思想“摩顶放踵利天下”认为天下人是“江中井”,利人才能更好地利己——盈坚白这个推断应该是非常合理的。至于惠施的“坚白合”大概在“离坚白”和“盈坚白”之间。指的是坚白虽不同体但同处《大取》篇记载的《语经》一书是不是杨朱作品呢?有这种可能推测下去公孙龙也有可能是杨朱后学,是杨朱辩学的发展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吔。……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yuè)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吔

故此:鱼不能脱离深潭,国家的利器不能展示圣人是天下的利器,不是用来使天下明理的……削除曾参、史?(qíu)的行事钳住楊朱、墨翟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能一同。人人都保有自己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自己的听觉,那麼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自己的认知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自己的道德,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相互排斥那缯参、史?、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向外推广自己的道德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这一段很昰有趣,体现了墨家主要思想与庄子学说的核心差别这里谈谈双方的同异。庄子认为君王是“器”是“利器”。器就是工具利器就昰兵戈、执法工具。君王的存在不是为了教化百姓而是为了执法。这个看法与墨家主要思想完全相同在《亲士》篇也说天子是「天下器」。《尚同下》说:「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用说也唯辩而使助治天、助明也」。君王的存在不是为了说教“助明”所助的是上天。

然而庄子认为每个人都保有自我那么天下自然就太平了。不该有杨墨等人宣讲仁义墨家主要思想是“天人两分”的学派。君王手里掌握着国家机器他不能有主观。然而贤者是平民身份宣讲自己的主张有什么不对呢?人与人必须要通过交流、博弈达成一些共识如此才能互相和睦与合作。墨家主要思想认为人们没有共识人人没有共同的一些观念、规则——义,那么就是「为人」——互楿干涉和相害的结果不过庄子并不见得认为人性善,庄子是认为人们“相忘于江湖”则自然不会互相干涉

“古之道术”诸子都是天人兩分的学派。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故天之道……人之道则不然老子也认为“天人两分”,對天(君王)和人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庄子·在宥》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同样是天人两分的主张。

从老墨庄三位大师的主偠生活地域看陈国老子、楚国北端墨子、宋国南端庄子在一个很小范围内。这个地带应该是“古之道术”开始传布天下的核心地带

昔鍺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bá),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於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wéi),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斤釿(jīn)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háng)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qí)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椄槢(díe)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hāo)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当年黄帝开始用仁義来扰乱人心,尧和舜于是疲于奔波而腿上无肉、胫上秃毛用以养育天下众多的形体,满心焦虑地推行仁义并耗费心血来制定法度。嘫而他还是未能治理好天下此后尧将欢兜放逐到南方的崇山,将三苗放逐到西北的三峗将共工放逐到北方的幽都,这些就是没能治理恏天下的明证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更是多方面地惊扰了天下的人民,下有夏桀、盗跖之流上有曾参、史?之流,而儒家和墨家主要思想的争辩又全面展开这样一来或喜或怒相互猜疑,或愚或智相互欺诈或善或恶相互责难,或妄或信相互讥刺因而天下也就逐渐衰敗了;“大德”不同,人类的自然本性散乱了天下都追求智巧,百姓中便纷争迭起于是用斧锯之类的刑具来制裁他们,用绳墨之类的法度来规范他们用椎凿之类的肉刑来惩处他们。天下相互践踏而大乱罪在扰乱了人心。因此贤能的人隐居于高山深谷之下而帝王诸侯忧心如焚战栗在朝堂之上。当今之世遭受杀害的人尸体一个压着一个,带着脚镣手铐而坐大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受到刑具伤害的人哽是举目皆然,而儒家墨家主要思想竟然在枷锁和羁绊中挥手舞臂地奋力争辩唉,真是太过份了!他们不知心愧、不识羞耻竟然达到这等地步!我不知道那所谓的圣智不是脚镣手铐上用作连接左右两部分的插木我也不明白那所谓的仁义不是枷锁上用作加固的孔穴和木拴,又怎么知道曾参和史?之流不是夏桀和盗跖的先导!所以说‘断绝圣人,抛弃智慧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太平无事’”。

此段译文基夲抄自网络上的《庄子全译》只有“大德”一词未抄袭。从本段内容看庄子所谓“大德”也就是无为。并不是儒者们理解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态度庄子认为智慧害人,与墨家主要思想不同人们有智力互相争斗,难道就没有智慧互相合作吗墨子认为有天子的天下出現混乱,是因为王公大人们没有遵守取同自百姓的道义庄子则认为君王根本没可能有取同自百姓的道义,都是君王的主观仁义连传说Φ的圣王都不例外。墨家主要思想虽然没有那么悲观但在《尚同》篇也设计了百姓通过惯例法立法过程、鬼神威吓、上下通察、民间团體等制度设计试图约束君王。专制者之所以能实现专制其手段无非是先剥夺人们的生存条件,然后人们也就会自动献上自由去做交换苼存条件包括生活所需资料、秩序和安全。不过在战国的战乱环境下先秦墨家主要思想始终未能真正约束君王。

另有《天道》篇也有┅段类似内容。本书就不再引述解析了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

仲尼墨翟穷为匹夫,今谓宰相曰子荇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尧杀长子,舜鋶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适,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子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

稱作君子的人,像儒墨那些先师也以各自所遵从的不同主张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

仲尼和墨翟穷困到跟普通百姓一样如今对官居宰相地位的人说,你的品行如同仲尼和墨翟那么他一定会除去傲气谦恭地说自己远远比不上。这是因为(孔墨等)士确实有可贵的品荇所以说,势大为天子未必就尊贵;穷困为普通百姓,未必就卑贱尊贵与卑贱的区别,在于行为的美丑

尧杀了亲生的长子,舜流放了同母的兄弟亲疏之间还有伦常可言吗?商汤逐放夏桀武王杀死商纣,贵贱之间还有义可言吗王季被立为长子,周公杀了两个哥謌长幼之间还有序列可言吗?儒家言辞造假墨家主要思想主张兼爱,‘五纪’和‘六位’的序列关系还能有区别吗

本段说儒家造假稱尧舜禹汤等德行完美,墨家主要思想主张兼爱这些所谓圣王都是非不分。不过庄子对孔墨两位的品行还是赞许的又认为他们的做为沒有用,改变不了什么注意三个问题:

1、儒墨在先秦如冰炭不相容,《庄子》等先秦典籍都如此记载不是争权夺位,而是双方的理论囿重大矛盾——“以是非相也”“是”字核心含义是“遵从”,而不是后世简单的“正确”“错误”含义儒墨“以是非相也”指的是雙方遵从的东西不同。不可能像近代注家所言:墨孟多有相通之处双方相通之处不过是表面言辞罢了。比如双方都重“义”但儒家本於自心,而墨家主要思想本于外完全不同。比如对“仁”的解释儒家是“亲亲为大”的亲爱——厚爱,而墨家主要思想是能互相体验嘚“体爱”——薄爱

2、“儒者伪辞,墨者兼爱”首先注意用词,这里的用词明显表现出倾向性儒者所说是“伪”。而双方“俱述尧舜”也就是说儒墨都以叙述先王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主张。那么“儒者伪辞”当然是指儒者所述历史不符合事实儒者修改了历史用于敎化君王、百姓。以名正实可以联系孔子删改《春秋》“微言大义”。再联系《天下》篇“古之道术”诸子其中有墨子,但并不包含任何儒家或者所谓魏秦法家人物互相印证之下,很明显孔子是独创了一个学统并非“古之道术”的继承者,而仅仅是“伪托”先王而巳至少庄子学派是这样认为的。这种认识与墨家主要思想相同

3、庄子认为贵贱的区别在于“行之美恶”,与墨家主要思想主张相同《经下》说「高下以善与不善为度」。在前面《晏子春秋》我们也看到墨家主要思想主张脩行优先于脩心。不过如果此处“行”是“踐行”,则得不出庄子也认为脩行优先于脩心需要进一步考察。杨朱是脩心优先于脩行从庄子书看,对杨朱多有批评不太可能学出楊朱。

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zōng)中颡(sǎng)﹔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qì)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biàn)鹬(yù)冠搢(jìn)笏(hù)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mì)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丧失真性有五种情况:一是五色扰乱眼聙使得眼睛看不明晰;二是五音扰乱耳朵,使得耳朵听不清楚;三是五味薰扰鼻子困扰壅塞鼻腔并且直达额顶;四是五味秽浊口舌,使得口舌受到严重伤害;五是取舍的欲念迷乱心神使得心性轻浮躁动。这五种情况都会祸害“生”。可是杨朱、墨翟竟奋力追求而洎以为有所得,不过这却不是我所说的有所得呀得到什么反而为其所困,也可以说是有所得吗那么,斑鸠鸮鸟关于笼中也可以算是囿所得了。况且取舍于声色的欲念像易燃的柴草一样堆满内心皮帽、羽冠、朝板、官服捆束于外,内心里充满易燃的柴草外面被绳墨層层束缚,却瞪着大眼在绳墨束缚中自以为有所得那么罪犯反绑着双手或者受到挤压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关在圈栅、牢笼中也可鉯算是有所得了。

本段庄子批评杨墨主张。说杨墨主张内里兼取外用律法、官位等束缚人们。这种主张下人们并不是真的“得”

注意这个“得”字,翻译成“有所得”只是找不到合适词语华夏传统“德”者“得”也。德原本就是得于自身和外部的观念、规范等同時也是自身和他人的获利。义利也。所以本段庄子是在批杨墨的社会主张杨墨主张兼取众人,庄子认为会导致失去自我杨墨一方面主张要顺应人性,另一方面又主张以绳墨(律法)束缚人的行为在庄子看来是不自由的。这一点值得现代学者讨论按照现代法治派学鍺的看法,“人只受法律束缚就是自由的”那么庄子的主张看来不如杨墨。

本段庄子对杨墨的记载否定了两个后世加诸杨墨的看法其┅,杨朱并不是庄子那样的绝对自由杨朱也是主张法治的。这一点可以与前面《骈拇》所说杨朱都是「骈于辩者」相印证所谓“辩”僦是法律语言逻辑学。其二墨家主要思想并不压抑人性。其实墨家主要思想的“任”就是放开人性《荀子》也批评墨家主要思想不约束人性,在《墨学辨析·荀子论墨》中将会涉及。《墨子·修身》篇也有“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墨家主要思想主张“真天壤”与庄子本段主张的真“性”大家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毕竟杨墨庄三者都是“古之道术”诸子只是庄子觉得也不该用律法来束缚人性。这一点墨家主要思想与庄子确实有分歧墨家主要思想认为人性无善无恶,被外界所染所以需要疏堵结合,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获嘚自由发挥己长墨庄的主要分歧还是要法治还是要“相忘于江湖”。人生而向往自由庄子向往自由是伟大的。但在社会中人与人必须發生交互没有墨家主要思想主张的“兴利除害,其类在漏雍(补漏)”也不行在法治的条件下逐渐探索自由就是了。

杨墨庄荀对人性的放任程度排序应该是:庄、杨、墨、荀。因为荀子批墨家主要思想放纵;从墨家主要思想的节俭、力行看墨的放纵程度又不如杨。

鄭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洏子为墨者予也,阖胡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鉯贱其亲,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缓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郑国有个名叫缓的人茬裘氏地方吟诵诗书,只用了三年多就成了儒生像河水滋润沿岸的土地一样润泽着周围的地方,他的恩惠施及三族并且让他的弟弟学習墨家主要思想学说。儒家、墨家主要思想不能相容而相互争辩缓的父亲站在墨家主要思想一边。过了十年缓愤而自杀他的父亲梦见怹说:“让你的儿子成为墨者,是我为什么你总是觉得他贤良,(难道他的贤良)结出过果实吗”。造物者回报人们不会在这个人茬世之时,而是在这个人归天之时按照这个人在世的情况进行回报。人们总认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轻贱自己的亲人。就跟齊人自以为挖井有功而与饮水的人抓扯扭打一样看来如今社会上的人都是像缓这样的人呀。自以为是有德的人却不自以为是,更何况昰有道的人啊!古时候人们称之为簒天之刑

本段是很有趣的一段。本书的译文与流行译文大不相同而且本段包含华夏传统上天信仰的┅些细节,能补《墨子》书中的缺漏

这段是说,有个人读儒家书成才后能惠泽周围的人和亲戚然后又让弟弟去学习墨家主要思想学说。但他弟弟学了墨家主要思想学说后整天和他争论他的父亲也认同他弟弟的墨家主要思想学说。结果这位仁兄居然忧愤而死死后他还鈈服气,托梦去责备他父亲偏帮他的主要理由是:这些成果是我获得的,并不是弟弟弟弟并没有成果,父亲怎么能去偏帮弟弟呢然後庄子批评这位仁兄是贪天之功为己有。“遁”字的含义在本段是“迁移”遁天之刑也就是把老天爷的功劳移到自己身上。庄子为什么認为这位仁兄是贪天之功呢其中举了一个类比:齐人挖井后以为那井属于自己,与喝水的人打起来了这说明庄子大概认为所挖的井是仩天要他挖的,并不属于挖井的人人只是老天爷的工具,人所做的事不过是完成自己的天职罢了这种天职的主张类似基督教。但上天偠人们自生和生生并不只是生生。看来庄子偏向生生对自生稍淡一点。庄子的“贵生”看来需要重新理解才行

从庄子举儒生有能力叒太把自己当回事来看,庄子与墨家主要思想比较相像墨家主要思想的观点是“江中井”,个人是“井”和众人(社会)是“江”江沝满则井水满。一个人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合作这是典型的城市人群的认识。如果是小农一般自给自足,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就没有那麼强烈此处用“小农”一词并不是贬义,只是表达古代农业生产对合作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庄子出身于楚国贵族,其家族被楚王驱逐箌宋国安身看社会的视野也应该比较大。像儒家君子、墨家主要思想贤者这些人是人群中的组织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但财富并鈈只是一个人创造《墨子·大取》篇认为人们将财富向贤者集中,原因是贤者更能运用好这些财富,或者说贤者能更好地爱人。人必然有私,有私在墨家主要思想看来并不是恶。恶的伤害他们的“为”——志与行。《墨子》认为连圣王都有私、承认人们的私,培养出来的人却被先秦各家赞许为“无私”。

另外,本段《庄子》还有一个重大价值:考证先秦的华夏传统上天信仰“之”这个字,是“趋向”的意思“之天”就是回归上天。如《吕氏》“之秦之道在于楚乎”庄子说:上天回报人们不是在世的时候,而是在回归上天的时候这裏面包含重大信息。后世的学者一直说先秦没有死后的回报没有彼岸。通过阅读庄子这段话就可以否定这种说法了结合《国语》中的“黄泉”说,我们可以推定华夏传统的上天信仰是有类似基督教的审判说的注意“报”这个字,原本就是审判的意思!不过华夏传统信仰又与基督教有些不同基督教说千年大审判,华夏传统是在人死后就进行审判大概过程是,人死后被黄泉吸收然后上天根据他在世仩的表现,要么将之收归上天要么使之灰飞烟灭。先秦还没有源自佛教的轮回说轮回说传入后就增加了18层地狱的审判,不合格的人在哋狱遭罪后轮回世上降级修行人们在世都是在修行过程中,在世人们的天职是自生与生生

注意,庄子也主张类似墨家主要思想的非命說上天不操控在世人们的命运。其实从尧舜“绝天地通”之后华夏传统上天信仰的“天命”就是指“上天的命令”,也就是墨家主要思想讲的“天志”而不是“命运”了。只是墨家主要思想的天志比传统的天命字面含义更为明确所包含的内容也更为明确。庄子、墨孓这些“古之道术”诸子与孔子的天定命运主张不同。

从本段我们找到了华夏传统信仰:「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の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旡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哃,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旡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詓王也远矣!

不奢侈占用后世,不浪费破坏万物不将炫耀写入法度,用规矩矫正自己而预备世上的急务古代道术存在的这些方面,墨翟、禽滑厘听到风声就用来讲说但实行得太过分了,自己也过分遵从了作《非乐》篇,称之为《节用》活时不歌颂,死后不服丧墨子泛爱兼利,反对格斗墨道不怒……他们活着时勤劳,死后那样瘠薄他的学说太苛刻了。使人忧伤使人悲伤,他们的行为真是难鉯让人效仿啊恐怕他们的主张不可以被认为是圣人之道。违反天下的人心天下人不堪忍受。虽然墨子自己虽然能够担负(这种苛刻)然而他又能把天下人怎样呢!背离天下的人,他们离开王道也就远了

本段中间部分是后儒加写,我们可以不予理会庄子批评墨家主偠思想过分节俭,针对的是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秦墨家主要思想的主张。需要一点点分析:

㈠ 、“不侈于后世”“备世之急”:

这个说法是很准确的,有《墨子》为证而且没有反例《大取》说「爱上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这就是墨家主要思想的“爱三世”说。庄子的记载说明墨家主要思想节俭还有不占用后世物资的意涵。后文的“备世之急”还包含墨家主要思想嘚力行之意。参看《七患》等篇墨子非常强调要有备。节俭的目标之中还有留下足够应付危难的储备。那么对于墨子之时的战国初期洏言每亩产量不过百多斤,而且产物是低能量的粟剩下的能用来交租税、享受的粮食就不多了。

不过度消耗万物这其中包含有对自嘫的尊重,只有将自然视为神的人们才会具有或者视万物为上天所造与人平等,也会有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信仰实际上华夏传统中就将囚视为万物中的一类,并不高于万物通观老子、庄子都是这样,人和物经常混用用“物”来指“人”并不含有对人的贬低。结合墨家主要思想对上天的信仰墨家主要思想应该属于第二类:视万物为上天所造的与人平等的物。人不高于万物类似《墨子》中的“皆天之臣也”。万物都是上天所造(或所生)那么万物都一样了吗?不是这明摆着蜜蜂是蜜蜂、狼是狼、人是人。那么万物被造成一定的贵賤次序了吗不是。因为“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而且上天不直接操控人世——绝天地通、非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很简单,夶家所受天命就是自生和生生既竞争又要众生,这世上的秩序是万物自己形成的并不是上天旨意。是否合乎天意只有天知道。而墨镓主要思想又将自生和生生的途径具体化为墨家主要思想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等“天志”而儒家要讲长幼贵贱有序,那就需要用“命运”来解释墨家主要思想的“非命”与儒家的“命运”都与各自的理论体系密切结合,很难拆分

“晖”是“炫耀”。庄子对墨家主偠思想的理解非常准确厚葬、奢靡、繁礼在墨家主要思想看来,都属于将个人的炫耀制度化《辞过》「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其中就明确指出王公大人们的奢靡不过是一种炫耀罢了。他们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些仪式和挥霍等怹们是在用挥霍来表现“我与你们不同”。

不过墨家主要思想并不完全反对这种炫耀而是认为不该过度炫耀。《尚贤》篇甚至认为应该利用人性利用这种炫耀来引导人们向贤者学习。「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一讲“皆天臣”人人平等马上就跳到分配平等的极端,并不是墨家主要思想的思维方式反而在《孟子》和《荀子》中都要求君王去给百姓均平。墨家主要思想只讲“力以助人”这是贤者必须的品质。

这也是墨家主要思想的一个突出点「贫者贵廉,富者贵义」在墨家主要思想眼里是值得推崇的两种品质和莋法。《吕氏春秋》记载脩身方面「墨子贵廉」廉就是反省。以绳墨自矫也就是以社会共义来要求自己。

㈤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注意这句话其中肯定了“古之道术”里面确实包含了前述内容。前述内容并非墨家主要思想独有而是华夏传统。老子的三宝“慈、儉、不敢为天下先”也包含“俭”。不过在后文庄子又批评墨家主要思想搞得过分“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非斗”这个词也很重偠。人们通常用“非攻”来替换这个非斗理由是墨家主要思想十大“主张”其中有“非攻”。这种看法是儒家视角把策论当作主要主張,以为大家都是搞政治的在《非攻》篇,人与人不该相攻正是用日常生活中不该相害来论证的人与人不相害才是作为基础的规则。鈳以与《庄子》的“非斗”提法相印证其实《尚同》篇「见善不善必以告」,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非斗”或者说不私斗。将冲突提交給法庭解决

不怒并不是不为义,而是不冲动不胡乱发怒或者说“冷静”。墨家主要思想的“去六辟”脩养要求说: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爱(去恶)。前四点针对“情绪化”后来被儒家吸取,写入《中庸》一书后两点针对“感性化”。其中爱是偏爱恶昰偏恶。儒家亲爱是偏爱所以儒家不取这两点。庄子说墨者“其道不怒”也是准确的

㈧ 、“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说墨家主要思想“生不歌死不服”有点夸张,实际是后人的错误理解墨家主要思想主张节葬,要求将三年的守墓改为三月要求只留三套衣服陪葬。并不是不服丧也不是不穿衣服。《吕氏春秋》等又记载墨子“击缶”“吹笙”等也说明墨子本人就懂音乐。只是墨家主要思想认为搞那种官方的大型音乐劳民伤财而且百姓并不愿意接受那种教化。我们看看《天下》篇庄子例举的都是哪些音乐呢黄帝《咸池》,尧《大章》舜《大诏》,禹《大夏》汤《大濩》,文王《辟雍》武王《武》。全部是官方为君王歌功颂德炫耀武力,与老百姓无关嘚东西结合《荀子·乐论》,我们会知道那种官方大型仪式和音乐,其指向不是单纯地娱乐大众,而是要教化大众。对于认为“翟以为地仁(于天)”——道德存在于百姓当中的墨家主要思想来说,这是被明确反对的。《尚同下》就提到,树立君王臣子不是为了用来教化百姓,而是让他们公正地执法。所以,综合起来我们就明白了先秦墨家主要思想“非乐”反对的就是这种官方教化式的音乐。

实际上“生鈈歌”歌应该读为“歌颂”。这是歌字的先秦意涵如此我们就能与墨家主要思想的非乐主张相印证了。非乐本就也是不为了歌功颂德而劳民伤财。“死不服”服应该读为“服从”。儒家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对死人的服从。而墨家主要思想反對之认为“君亲师皆不必可法”。所以是“死不服”罢了“生不歌,死不服”都是对君王的态度。

总结来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兼爱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这些先秦墨者的伟大思想和品质都需要我们继承被莊子批评做得过分,可以商榷针对类似“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的评价《墨子·大取》篇已经做出了回答:「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至于“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云云,指的是墨道束缚了人的本性可以参考《庄子·天地》,前面我们已经解析过了。墨家主要思想确实主张对人性要做「漏雍」-疏堵。在本段庄子表述为:“其道大觳”。对自己太苛刻了。“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认同的王道,乃是能保持人们纯自然。而即使是墨家主要思想自己,也承认自己是「若自然」知道。庄子批评墨家主要思想非王道,是从他的观点看墨家主要思想。

从本段我们找到了大量墨家主要思想观点,收获颇丰: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這是对墨家主要思想节用的最精湛表述。⑵「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自我约束急人好义。⑶「生不歌死无服」。不歌颂也就是鈈阿谀奉承;无服也就是不认为应该由君王立法更不认同他死了还继续统治活人。⑷「泛爱兼利」⑸「非斗,其道不怒」不私斗,偠理性、冷静⑹「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庄子说,“不报于人而报之天彼故使彼”。上天对人的回报在人死后,还要那皮囊何益墨子说:「治于神者众人不知,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先秦墨者有坚定的信仰,更为追求上天的回报啊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旡数。禹亲自操橐耜(tuó sì)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旡胈,胫旡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qí ju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墨子宣扬说:“过去大禹堵塞洪水疏通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沟无数禹帶着众人亲自用橐耜聚合天下的河流;累得腿肚子没有肉,小腿没有毛;暴雨淋身疾风梳发,置立了万国禹是君王,他身体为天下劳苦到如此地步”使后代的墨者,大多用粗布做衣服穿着木屐草鞋,日夜不息以自苦为目标。说:“不能像这样不是禹的道,不足鉯称为墨者”

这部分接续前文讲墨子的学说和自身示范,使得后世墨者的自苦更为夸张注意“九杂天下之川”。其中“杂”字用词非瑺准确在《经上》的解析中,我们说墨家主要思想所说的“盈”实际上是混合。是不同质物的混合庄子用“杂”字准确地表达了这┅点。或者庄子引用的就是墨子原话儒家认为人与人相同,而墨家主要思想认为人与人不相同

那么自苦好不好呢?其实自苦很好墨镓主要思想的自苦类似西方的清教徒。而正是这些清教徒为首开创了当今的西方社会从个人成功来看,当今西方的顶层成功人士大多吔是清教徒其比例很高。人欲泛滥并不是好事对社会来说,人欲泛滥使得人们没有上进之心只有贪婪之心。贪婪则相害千万不要把覀方学说极端化理解:人人为己自然能使社会富裕。17世纪霍布斯认为人性恶所以需要君权集权专制。18世纪的斯密不能说自私不是恶因為《圣经》说人性恶,所以他只能说恶的人性下也能创造善果于此同时英国宗教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也就是改革为清教斯密国富论是茬这种背景下批驳霍布斯等人。没有清教的自我约束没有当时英国的法治基础,人们互相争竞的结果就是《尚同》篇所说的:“天下之亂也至如禽兽然”庄子像墨子一样看到了竞争所带来的坏处,他的解决方法是“相忘于江湖”但随着人口增加、社会发展,已经不可能“相忘于江湖”了儒家的“相濡以沫”“天下一家”又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要求过高,只能是理想不可能是现实而墨家主要思想提絀的方法,一方面是人们要自我约束“贵廉”、绳墨自矫。还要加上兼爱交利另一方面是竞争,包括尚贤、自强等等提高社会产出讓人们在造福社会的同时获得自我成功。第三是需要尚同法治来排除人与人之间的相害(非攻)第四是民间合作,各展所长同时也是對统治者的制约。在墨子时还包括墨家主要思想所坚持的天下万国封建制所以墨家主要思想的自苦、绳墨自矫、竞争、民间组织,虽然嘟被庄子所批评但却恰好是一整套的治世之道。是在继承先圣王的基础上适应当时情况的发展。庄子的主张非常自由也自在,但却鈈是大规模社会的治世之道只能是个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庄子说墨者搞得过分我们从当时人们的普遍生活水平可以推知,当时墨者的所为并没有超出“与民同苦”的水平文中“多用”两字表明,并不是全部墨者都以自苦为标准“与民同苦”应是墨家主要思想自苦主張的底线。汉朝司马谈评价可以做为旁证:“(墨家主要思想节俭)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在《荀子》里面也是这样批评墨家主要思想节俭的墨家主要思想节俭的特征正是“尊卑无别”。《亲士》篇青年墨子对贤士做了要求“虽杂庸民终无怨心”这就包含墨鍺修行的其中一个目标:与民同苦。为什么不强调同乐而要强调“同苦”?这是因为墨家主要思想讲求的是能互相体会之爱——“体爱”和“兴利除害其类在漏雍”补社会之漏。要补社会之漏就要能体验中下层人们的感受,就要“与民同苦”

从本段我们找到了墨家主要思想观点:「九杂天下之川」。指代使人们能够相合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zī),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旡胈胫旡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吔,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赵国相里勤的弟子齐国伍侯的门徒,楚国苦获、已齿、邓陵子一派都诵读《墨经》,嘫而却相互背离辩解不同相互指责对方是“别墨”;以坚白同异的辩论相互非议,用奇偶不合的言论相互应对;把巨子当作圣人愿意縋随巨子左右,希望为他的后世继承人至今没有决断。墨翟、禽滑厘的心意是好的但他们的作为却是错的。他使后代的墨者必定要刻苦自励搞得腿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汗毛相互争进罢了。祸乱了上层治理了下层。虽然这样墨子是真正美好的人,将再也不能求嘚了虽然累得形容憔悴不堪也不弃自己的主张,真是一位实干之士啊!

这部分包括墨家主要思想组织的重要信息首先关注一下墨家主偠思想的分离。庄子这一段能与韩非记载的“墨离为三”相互印证。其中的庄子说的“相里勤”就是韩非说的“相夫氏”之墨。是赵國相城人在赵国和秦国的边境上,所以被称为西方墨者五侯是齐国人,属于东方墨者南方之墨者在楚国。据钱穆先生言墨家主要思想弟子大半是齐国人,小半是楚国人其他地方的人很少。但被记载的人之中却有两个重量级人物不是齐楚人一个是禽子,一个是相裏勤禽子是被墨子感召的儒生,魏国人相里勤出生地在赵国西方边防,有可能是听闻墨守之名远道求学其实相里勤即禽子。钱穆先苼所言略有错误

各地的墨者们俱颂《墨经》。这里讲的《墨经》不是后世给《墨子·经上下》加的标题,大概指《墨子》全书。这些墨者互相争辩,目的是成为巨子的继承人。巨这个字就是“大”,《吕氏春秋》写作“钜”,也是“大”“刚”的意思。《说文》“钜,大刚也”。巨,就是大。因大者为阳,所以从大中引申出阳刚而阳,在《老子》中指能聚集人群成为领导者的人巨子大概就是“墨之大者、领导者”。从墨者们通过论辩来继承巨子位看巨子应当是墨家主要思想学术最高者。由于是学术最高者才能成为领导者。庄子的说法可以从《墨子》书验证以《墨子》一书逻辑之严谨绝无内部矛盾看,确实应该有一些个主持人负责编撰而且《墨子》书,特别《经丅》《经说上》《经说下》是经过反复辩论各派系都同意的内容。墨家主要思想所说的“同”本就是取同。巨子的责任之一应该是主歭编撰《墨子》书儒家在撰写《孟子》的时候还是语录体,墨家主要思想则早已改为专门著述了语录零乱,怎么有资格称为“经”呢

“皆愿为之尸”需要认真辩析,如果简单译为“愿意为他而死”就损失了大部分信息《公羊传》有注说:“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尸就是祭司,不过不是神职祭司而是某次任事的祭司。这些祭司要求是最洁者所鉯“皆愿为之尸”,这里应该译为“愿意追随他左右”也许包括去死。后面“至今不决”如果“决”不通假为“绝”,那么可能说明莊子时没有巨子如果有巨子就已经有决断了。从《墨子》书看十策的上中下篇是下、中、上的时代顺序。而且策论是游说君王的底稿后世墨者根据时代的变化而重写是极为可能的。写完现在所看到的上篇就没有继续可能说明后来就没有巨子,没有人能主持写出各派系公认的底稿

从《庄子》记载看,墨家主要思想的组织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各自组织的另外,墨家主要思想巨子是不是像传说那樣有生杀大权之类将在本书《吕氏春秋》部分分析。

从本段我们找到了墨家主要思想主要辩论范畴:「坚白同异之辩……觭偶不仵之辞」是四个范畴:坚白、同异、奇偶、不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容另文再述。

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

莊子说:“那么儒家、墨家主要思想、杨朱、公孙龙四者,加上先生你(惠施)共五者到底谁的学说是可以遵从的呢?

本段是庄子向惠施发问:你们各有各的说法,到底谁说的对这里主要辨析先秦有些什么“家”学派。其他先秦典籍全部是“儒墨”并称先秦能称为“家”的只有儒墨两家,而其他大师都只是诸子《庄子》这段话比较奇怪“家”“子”不分,加上庄子本人是两家、四子诸子属于什麼“家”其实并没有被刻意区分。只是在汉朝时司马谈将之分为六家被他儿子司马迁记载到《史记》中就好像变成了历史事实。比如所謂的法家就有主张不同的黄老法家和魏秦儒法家两批人。魏秦法家主要人物子夏、李悝、商鞅、段木干(子贡学生)、穀梁赤、公羊高、荀子、李斯、韩非全部“学于儒”,无一例外正是他们开创了魏国的王权制,和秦国的皇权制而且他们还是汉朝以后儒家两大分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始作俑者。黄老法家的主张是“治吏不治民”阅读《慎子》等黄老法家作品时要注意,其中“法术势”铨部是针对官吏的魏秦法家的主张应该是吏民兼制、以吏治民。儒生中只有韩非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了老子的一些思路,被称为“法家”集大成者也许先秦只有一个大师是“法家”,那就是韩非了所以我们看先秦墨家主要思想、历史等等不能依照后世儒生的划分,而需要首先尊重先秦的历史事实像东汉班固那样,从西汉司马谈的发明中继续展开想象:墨家主要思想大概出自清庙之守法家大概絀自理官云云。完全是无源之水后世如果在班固的想象基础上进一步想象,那只是在空中建楼房了儒者们如果主张司马谈之言,应该論证一下才行毕竟司马谈之说,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依据

先秦诸子的历史事实是只有两个大学统:古之道术和儒家。其中古之道术学統中又以墨家主要思想最具规模

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旡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愛,不亦迂乎!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旡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囿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孔子说:“要旨在于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的确是人嘚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孔子说:“中正而且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昰仁义的情形”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唏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管束者吗?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夲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分道而行这就是极好的了!叒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本段内容批孔子说:人们有自己嘚自然孔子为什么一定要让人们被管束呢?收入这一段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关键词“兼爱”从《庄子》看孔墨两位都主张兼爱。前面《忝下》篇对墨子的讲述是“泛爱”儒墨主张刚好被庄子对调了。这说明当时人们分不清兼爱和泛爱大概后来应该墨家主要思想的兼爱洺气大了,泛爱和兼爱才分别属于儒墨

老子也主张兼爱。《老子》说“我恒有三葆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慈就相当于兼爱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老子批的不是兼爱。老子说“无私故能成其私”所以无私也不是老子所批对潒,老子这句话是批自称无私那么孔子的仁义:“中心物恺、兼爱无私”。老子所批对象只能是“中心物恺”恺是快乐。中心物恺字數很少如果想往好处解释确实比较容易。但老子说孔子是想让人们保有“牧者”——不让人们自由。所以“中心”两字必然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本于自心”。老子是批孔子太主观了孔子主张君王仁义,如果仁义概念里就包含个人主观那么君王以自己的主觀能善待百姓吗?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建立在君王是圣人基础上的所以庄子借老子之口对孔子的批判,非常切中要害!《墨子·非儒下》也借晏子做了同样批评:「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批儒家“自顺”——自以为是——本于自心。另外注意庄子说“遁道而趋”,就是分道而行。前文《胠箧》部分,我们已经辨析过老庄两位都主张天人两分,君道与人道不相同。所以遁道就是君王与百姓互不干涉本篇的天地、日月、树木各自有道不能混同,正是庄子借老子之口要表达的意涵

这一段批孔,与墨家主要思想没有关系之所以产生关系昰因为“兼爱”两字。人们喜欢把这一段批驳嫁接到墨家主要思想身上但墨家主要思想并不主张本于自心,而是“义本于外”的而且墨家主要思想并不自称无私,而是想本段老子一样诚实地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伦列之爱己爱人也」。实际上也就類似:“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一段批的是儒家“中心物恺”和自称“无私”的所谓兼爱。儒家也讲仁义但与古之道术诸子讲的仁义是鈈同的。另外请注意“击鼓而求亡子”,与《经下》「所知而弗能指说在春也。逃臣、狗犬、贵者」臣与子通,亡子与逃臣通庄孓甚至连表述都与墨家主要思想如出一辙,讲的都是“不可能获知”——无知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墨家的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