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措施禁止单位职工上班炒股票玩游戏这种现管理学称为什么蝴蝶效应管理学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11人评价)
&&|&&8次下载&&|&&总82页&&|
历史上最齐的管理效应大全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30积分
相关分类推荐
0人评价8页
0人评价8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18页
0人评价3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30积分管理学中的各种效应 【范文十篇】
管理学中的各种效应
范文一: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美人效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正是挖掘潜在消费和增加客人满意程度,增强餐厅的竞争优势,从而留住客人。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9.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既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
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圣多马效应
“疑惑的多马”一词起源于关于圣多马的圣经故事。当基督复活后出现在使徒面前时,多马曾对他的存在表示强烈的怀疑,直到他触摸到基督身上被钉的十字架伤口,才相信基督真的复活了。“圣多马效应”是指那种强烈渴望通过靠近、触摸和拍照,来证实某人或某物存在的心理。在追星族身上,“圣多马效应”以偷偷摸摸接近名人或暴力袭击名人的方式体现出来。那种想象中的与名人的亲密关系,在追星族心中转化成了一种接触名人、占有她他们传家宝或废弃物的强烈愿望。这种由“圣多马效应”引发的渴望,最终会导致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从而将追星族和名人都推向危险的境地。
天花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即高限效应,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下:老师为了测试一下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出了一份卷子,如果这份卷子过于简单,结果是学生普遍取得了高分。从而无法从分数中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这种现象就叫“天花板效应”。
“天花板”用作测验中的最高得分或完成某项作业的限度。天花板效应用来指①在测验中,当受测验者到理论上的上限时所获得分数的实际限度。
②在行为研究中,表示受试在表现中已使用最大能力。
③在药理学中,指能产生所期望效果的药物的最大剂量。
洼地效应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资金也会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作“洼地效应”。例如,一些跨国公司跑到中国办公司,就是因为我国的人力成本低,是相对的“洼地”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15.财富效应是指物价水平和利率的变化对总支出的影响。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来的,在研究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的可能途径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货币财富上,并指出在价格下降时,这种财富的实际价值会增加;因此货币财富的持有者会通过支出过多的货币,来减少他们增加的实际货币余额,从而提高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水平。这种价格诱致的财富效应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已被各种类型的货币财富所证实。
自然界中的杠杆效应是指人们通过利用杠杆,可以用较小的力量移动较重的物体的现象。例如亚里士多德所收得如果在太空中给他一个支点,它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有三种形式,即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复合杠杆。
“杠杆效应”是期货交易的原始机制,即保证金制度。“杠杆效应”使投资者可交易金额被放大的同时,也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加大了很多倍。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或者具体地说是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私人投资下降,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抑制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
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米什金,1998,P544)。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正性的、良好的印象,希望继续交往,增进关系;负性的、不好的印象,则拒绝继续交往,使关系了结。你若问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欢“。
首因效应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体验。
对朋友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占优势,掩盖着对该人的一贯了解。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又一偏见,它对人际关系,特别是友谊生涯,产生的影响极其微妙,轻者闹一番别扭,彼此不愉快,重者还能酿成悲剧,断送友谊。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乘数效应是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
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
管理中是不是也存在乘数效应呢?以及如何发挥乘数效应呢?
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不是具有乘数效应呢?而这乘数效应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我们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比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
管理者当然也希望使管理能达到乘数效应。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乘数效应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的。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的。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如果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相应的比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的。只有做好相应的这些措施效果才可能发挥的。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莫扎特效应
所谓“莫扎特效应”是这样的:当你听一曲莫扎特之后,你的大脑活力将会增强,思维更敏捷,运动更有效,它甚至可缓解癫痫病人等患神经障碍的病人的病情。6年前,研究者证明,在IQ测试中,听莫扎特的受试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心理学家西格曾经是“莫扎特效应”怀疑论者,他用不同的空间推理能力测试来反驳“莫扎特效应”的存在。在测试中,受测试者要看着两个位置不同的E,其中一个字母被旋转成倾斜的位置与另一个相比较,倾斜角度越大,就越难在极短的时间里判断字母的同异。根据受试者的判断时间长短(毫秒)来测试空间推理能力,“莫扎特”组的测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这些测试中,为了保证一致性,都采用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当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难道别的音乐家的作品不能用作测试?
最新研究成果解答了这些疑问。伊利诺斯大学医疗中心的神经生物学家胡格与音乐学教授进行了仔细分析。他们设定了一个标准,计算音乐的音量10秒钟或更长的时间里的起落频率。在这项测试中,流行乐和其他音乐得分最低,而莫扎特作品的得分要高出两三倍。胡格预言,20至30秒的重复频率对大脑影响最为明显,因为中枢神经的许多功能也是以30秒左右的频率运行的,在音乐分析中很巧合地发现,莫扎特的音乐韵律差不多每30秒达到高峰。
日本量子力学科学家江本胜通过测试,发现中国古典音乐要胜过莫扎特的,只是尚未流行于世界。比如水的结晶试验,即是水处在古典音乐环境中能结出极其美丽的图案,而在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往往结出食分难看的图案.
范文二:心理学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赫洛克效应——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良好的教育激励环境何以形成?
评价导向:准备一把好“尺子”
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和促进过程中,教师应当构建公平、公正、合理、和谐的评价指标。教师设定的学生评价指标在基于信度、效度、标准化等指标的固有要求之外,还应着力突出多元化、一体化、潜力化几个特性。
多元化。教师应摆脱“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切实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不能片面关注学生的智力、学业情况,还要对学生的情商、心理素质、人格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各种素质进行全面的关注与评价。中国的素质教育口号历来喊得多,做得少。但是从中国乃至世界的整个教育形势来看,素质教育终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
范文三:关于心理学中的几个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越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与自己婚外恋的情人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又会觉得情人也不过如此,妻子或许还好一些。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
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
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
“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范文四: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2阿伦森效应
  3暗示效应
  4安泰效应
  5暗示效应
  6安慰剂效应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8巴霖效应
  9半途效应
  10贝尔效应
  11贝尔纳效应
  12贝勃规律
  13比马龙效应
  14彼得原理
  15边际效应
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17波纹效应
  18布里丹毛驴效应
  19不值得定律
  20财富效应
  21蔡格尼克效应
22长尾效应
  23超限效应
  24拆屋效应
  25超限效应
  26成败效应
  27重叠效应
  28刺猬法则
  29从众效应
  30淬火效应
  31达维多定律
  32搭便车效应
  33答布效应
  34德西效应
  35得寸进尺效应
  36等待效应
  37第一印象效应
  38定势效应
  39定型效应
  40多看效应
  41多米诺骨牌效应
  42范畴效应
  43凡勃伦效应
  44非零和效应
  45飞去来器效应
  46改宗效应
  47共生效应
  48古烈治效应
  49 关系场效应
  50光环效应
  51过度理由效应
  53海潮效应
  54海格力斯效应
  55赫洛克效应
  56黑暗效应
  57华盛顿合作规律
  58蝴蝶效应
  59环境效应
  60霍布森选择效应
  61霍桑效应
  62棘轮效应
  63缄默效应
  64奖惩效应
  65结伴效应
  66进门坎效应
  68近因效应
  69金鱼缸法则
  70竞争优势效应
  71酒?污水效应
  72角色效应
  73刻板效应
  74空白效应
  75 库里肖夫效应
  76冷热水效应
  77连带效应
  78链状效应
  79临近效应
  80零和游戏原理
  81留面子效应
  82流言的心理效应
  83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84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
  85蚂蚁效应
  86马太效应
  87毛毛虫效应
  88美女效应
  89门槛效应
  90免疫效应
  91名片效应
  92名人效应
  93莫扎特效应
  94墨菲定律
  95摩西奶奶效应
  96木桶法则
  97南风效应
  98鲶鱼效应
  99鸟笼效应
  100牛鞭效应
  101拍球效应
  102旁观者效应
  103泡菜效应
  104培哥效应
  105配套效应
  106 皮格马利翁效应
  107破窗效应
  108瀑布心理效应
  109齐加尼克效应
  110期望效应
  111青蛙效应
  112情绪效应
  113权威效应
  114热手效应
  115热炉法则
  116人耳的遮蔽效应
  117人际吸引律
  118人际邻近律
  119人际相似律
0人际互补律
  121人际相悦律
  122人际互动效应
  123软化效应
  124锐化效应
  125社会惰化效应
  126狮羊效应
  127食盐效应
  128视网膜效应
  129收入效应
  130手表效应
  131首因效应
  132睡眠效应
  133顺序效应
  134Stroop效应
  135苏东坡效应
  136态度效应
  137替代效应
  138停滞效应
  139通感效应
  140投射效应
  141同体效应
  142洼地效应
  143瓦拉赫效应
  144翁格玛丽效应
  145武器效应
  146系列位置效应
  147心理定势
  148心理摆效应
  149猩猩实验
  150迟延满足效应
  151羊群效应
  152易感效应
  153异性效应
  154优势效应
  155邮票效应
  156月曜效应
  157乐队花车效应
  158约翰逊效应
  159 酝酿效应
  160晕轮效应
  161增减效应
  162植物心理学和巴克斯特效应
  163自己人效应
  164紫格尼克效应
  165自我参照效应
  166自我选择效应
范文五: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一、U行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1. 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出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等。首先被试者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自由记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会议成绩最差。
2. 平时表现
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
3.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1)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2)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3)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应就会下降。(4)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1. 研究表明:如果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后,甲组学生不久后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2. 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3. 科学地运用遗忘规律
及时复习,学习之后要立即复习,并且以后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改变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加班加点复习的坏习惯。
三、迈好眼前的一小步——高原现象
1. 常常有高考生问个不休: 在开始复习阶段,我感到学习效率高,收效大,进步也快,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却觉得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原来记得的概念、定理,在头脑中也不再清晰。有时一点都学不下去,直走神,一点办法都没有。从而使得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原现象”。
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同样的停滞不前的经历呢?研究表明:词汇量的多少明显影响到我们阅读能力的高低。但是当掌握的词汇量达到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高原现象,平均滞留时间为8个月左右;达到时,出现第二次高原现象,平均滞留时间为12个月左右;当词汇量达到了时,第三次高原现象出现了,平均滞留约18个月。
2. 正确对待高原现象(1)在学习方法方面,学习开始阶段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2)在个人意志方面,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很多。这时就需要坚持,保持强劲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克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3)在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固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牢靠的知识基础。(4)高
原现象并非是极限,并非是不能再进步的代名词。学习是一个过程,经历从开始阶段、迅速提高阶段、高原期以及再次提高阶段的循环往复。突破了高原现象,往往会收到创造性成果。
四、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
1. 现象:有的学生平时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一到大考,成绩就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
呢?——詹森效应。
2. 如何让学生避免詹森效应(1)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许多考试焦虑、紧张的学
生经常对自己或别人说:“我在重要考试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在重要考试中失败,我就会很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加他们考好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避免詹森效应平时就应矫正自己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的习惯。(2)加强整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平时小考针对的是部分知识,大考往往着眼于前后知识乃至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3)家长保持平常心。
范文六:管理学中的各大效应
马太效应 :
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
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森林效应: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
森林效应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是在集体中通过与人交往、与人竞争而成长的,集体的要求、活动、与论评价和成员素质等都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不良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不健康的人。
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
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
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
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亨利效应∶Henry effect
心理学上把因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正面效果,称之为“亨利效应”。亨利效应同样相当于被试身上的期望效应。
多年前,有一位叫亨利的美国青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好,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很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30岁生日的那一天,他站在河边徘徊,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时,他的一位好友跑过来告诉他:“一份杂志里将,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有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半信半疑,但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后,开始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此后,亨利不再为贫穷、矮小、乡土口音等特征自卑,凭着“我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积极面对生活。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后经查证,亨利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已不重要了。在“我是拿破仑孙子”这个美丽的谎言中,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心理学把这种因接收虚假信息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正面效果,称之为“亨利效应”。
鸟笼效应: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同样“鸟笼效应”也被称为“空花瓶效应”,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的男朋友送了她一束花,她很高兴,特意让妈妈从从家里带来一只水晶花瓶,结果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她的男朋友就必须隔几天就送花给她。当然这是此效应的一种甜蜜的体现。
螃蟹效应:
秋天是吃螃蟹的好季节,大家把螃蟹放到水池里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单个螃蟹的本事是很大的,它能够轻易从不高的水池边爬出来,但是如果把几只或者一堆螃蟹放到一起,这时候螃蟹们开始在边上叠罗汉,总有一个在底下,一个爬得比较高,这时候最底下一个就不干了,它从下面拼命爬出来,并且开始拽上面的螃蟹的腿,一堆螃蟹你拽我,我拽你,结果谁都爬不高。从螃蟹效应里可以总结出一种你拉我后腿、我拉你后腿的文化:螃蟹文化。这是和我们倡导的共同发展、团队精神相背离的。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懒蚂蚁效应:懒于杂物,才能勤于动脑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
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毛毛虫效应 :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在自然界中许多比毛毛虫更高级的生物身上,这一效应也发挥着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鲦鱼。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科学家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它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刺猬法则:
所谓“刺猬法则”是说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作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要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的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的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得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犬獒效应:
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犬獒效应: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同在,竞争是它的最显著特征。竞争是一种刺激,一种激励,也意味着新的选择和新的机遇。竞争出生产力,竞争出战斗力。只有主动迎接竞争的挑战,我们才能成为强者。
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
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随时关注下属的各种行为,一旦出现违反公司规范的事情,要及时纠正,否则,听之任之的话就会使其他下属认为此种不规范行为并不违反公司规定,必定会纷纷效仿,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范文七:心理学中的其他效应(名称):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2阿伦森效应 3暗示效应4安泰效应5暗示效应6安慰剂效应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8巴霖效应9半途效应10贝尔效应11贝尔纳效应12贝勃规律13比马龙效应14彼得原理15边际效应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17波纹效应 18布里丹毛驴效应19不值得定律20财富效应21蔡格尼克效应22长尾效应23超限效应24拆屋效应25超限效应26成败效应27重叠效应28刺猬法则29从众效应 30淬火效应31达维多定律32搭便车效应33答布效应34德西效应35得寸进尺效应36等待效应37第一印象效应38定势效应39定型效应40多看效应41多米诺骨牌效应42范畴效应43凡勃伦效应44非零和效应45飞去来器效应46改宗效应47共生效应48古烈治效应49 关系场效应50光环效应51过度理由效应53海潮效应 54海格力斯效应55赫洛克效应56黑暗效应57华盛顿合作规律58蝴蝶效应59环境效应60霍布森选择效应61霍桑效应62棘轮效应63缄默效应64奖惩效应65结伴效应66进门坎效应68近因效应69金鱼缸法则70竞争优势效应71酒o污水效72角色效应73刻板效应74空白效应75 库里肖夫效应76冷热水效应77连带效78链状效应79临近效应80零和游戏原理81留面子效应82流言的心理效应83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84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85蚂蚁效应86马太效应87毛毛虫效应88美女效应89门槛效应90免疫效应91名片效应92名人效应93莫扎特效应94墨菲定律95摩西奶奶效应96木桶法则97南风效应98鲶鱼效应99鸟笼效应100牛鞭效101拍球效应102旁观者效应103泡菜效应104培哥效应105配套效应106 皮格马利翁效应107破窗效应108瀑布心理效应109齐加尼克效应110期望效应111青蛙效应112情绪效应113权威效应114热手效应115热炉法则116人耳的遮蔽效应 117人际吸引律118人际邻近律119人际相似律120人际互补律121人际相悦律
122人际互动效应123软化效应124锐化效应125社会惰化效应126狮羊效应127食盐效应128视网膜效应129收入效应130手表效应131首因效应132睡眠效应133顺序效应134Stroop效应135苏东坡效应136态度效应137替代效应138停滞效应139通感效应140投射效应141同体效应142洼地效应143瓦拉赫效应
144翁格玛丽效应145武器效应146系列位置效应147心理定势148心理摆效应
149猩猩实验150迟延满足效应151羊群效应152易感效应153异性效应
154优势效应155邮票效应156月曜效应157乐队花车效应158约翰逊效应159 酝酿效应160晕轮效应161增减效应162植物心理学和巴克斯特效应163自己人效应164紫格尼克效应165自我参照效应166自我选择效应
范文八: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李新娥 原彦飞(华北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介绍了班都拉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学习动机理论,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功能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使该理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教学过程;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致使个体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对激活和强化人的学习行为、保证人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培养与激发的规律,心理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学习动机理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简介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班都拉最早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也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班都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就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班都拉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动机进而控制和调节人的学习行为。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强化的期待。传统观点的期待只是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即结果期待,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待之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即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预测。也就是说当个体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进步来自进取心。——塞内加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
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行为中的表现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来说,成绩就是一种结果因素,学生对成绩的预测就是一种结果期待。每个学生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当学生认识到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的好成绩,那他就很可能认真听课。但这并不够,此时他还没有获得自我效能感,虽然他很可能认真听课,但他未必真正去认真听课,他只有不仅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即获得自我效能感)时,他才会真正认真听课。在以往开展的学生科技立项工作中,我们发现“自我效能感”效应的表现也比较突出。大多数学生对立项、参加科学研究都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都认为参加这一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科技意识,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已获得了结果期待。但事实上,每年真正立项并完成所立项目的学生不及上述人数的10%,这是为什么呢?经调查发现,“有立项想法”而“没有实际行动”的原因大部分是“我完成不了那个项目”,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还没有获得“立项”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即使他很希望利用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但他最终还是没有申请立项。
四、“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主要具有四项功能:第一,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如前所述,只有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并且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这一学习活动会逐渐延续下去,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那么他的学习行为可能就会中断。第二,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否面对困难并勇于去克服它,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因素,只有当他坚信自己有能力独立或在别人帮助下克服困难,他才会实施解决困难的措施。如果他缺乏解决困难的自我效能感,即使解决困难时他有极大的诱感,他也不会付诸行动。第三,影响新学习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如果学生对某一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强烈,且最终会取得成功,那么这一学习行为及其成功结果将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以后这一学习行为将会更频繁地出现并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进一步强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第四,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情绪,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增强学习成功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五、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一,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学生某一学习行为的首次出现引起的满意成绩,会增强下次同一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某一学习
行为多次带来的不明显效果或失败结果会不断降低学生同一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直至学生对这一学习行为完全丧失“自我效能感”。第二,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依据维纳的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归因可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好、难度较低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个人努力不够),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第三,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待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当学生观察到其他与自己条件基本一致的同学在某一学习行为中容易获得成功时,他会获得相应的自我效能感;相反,若别人很难成功或屡屡失败,他的自我效能感则不能增强,甚至还会降低。第四,言语劝说。学生某一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常常因为同学或教师的言语劝说而增强或减弱,有说服力的语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是不巩固的。
六、教学中要自觉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
由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过程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好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强调学习成绩、学习结果的重要性,以刺激学生认真努力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暗示或提醒、强调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以不断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时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第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恰当的成绩目标,尤其要避免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感到即使十分努力也难以获得成功,就不利于激发其自我效能感。第三,在学生的学期或学年考试结束后,帮助学生对考试成绩进行正确分析,并且可以有倾向性地进行归因分析。对于成绩优异者,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题目难度,强调其个人努力等方面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以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淡化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争取下一次的成功。第四,教师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经常用同班同学、同等条件同学的成功范例激励学生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第五,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具体困难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困难的本质特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调动其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样经过反复实践,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会不断被强化,学生才会不断向更高难度的问题挑战,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七、结束语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意志重要性的见解是独到的,有值得借鉴之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课程特点,采取借鉴和扬弃的态度,将这一理论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对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索是粗浅的,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
[1] 班都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范文九: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自身的教学实际中,自我效能感也发挥着巨大地作用。良好地使用自我效能感理论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一、认识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特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被看成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力原因。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对这些新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以班杜拉维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四种类型的经验。(1)以往的成功经验,为个体提供判断和构成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信息;(2)模仿或替代,榜样的成就、行为给观察者展示了达到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为观察者提供了比较与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同时也为其传递了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3)言语或社会劝说,是个体对自己已有的能力产生积极的信念,使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压抑和限制能力的发挥,也不能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4)生理与情绪的状态,在组织情境中减少压力源以及改善物理被认为是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感受一下它在实践层面的应用。
二、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层面的影响
在教师层面,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
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其成就。Gibson 等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关注比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要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将较多的时间消耗在教学之外。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不易受个别学生捣乱的影响,因而较能自如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很容易受到干扰,花过多的时间来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对困难的处理显得呆板,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Ashton 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一般回避安排他们认为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教学活动。他们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参考资料。Woolfolk & Hoy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比低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控制中更易采取民主的态度,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我国学者李晔等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的教学表现及效果更好。另外,台湾学者孙志麟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班级管理取向有关。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和自主取向的动机信念;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则具有监控取向的控制意识和控制取向的动机信念。可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
教学实践层面,我们也能发现高效能教师认为和学生一起活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认为自己对学生学习有正向作用 而低效能教师对教学感到挫折和沮丧。对学生行为和成就的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期望学生进步,而且往往能发现学生达成其期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师预期学生失败,且对教学努力有负面影响,以及不良行为。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促进自己的发展,积极正面的影响学生。
三、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层面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自我效能感的强弱能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表现的比较突出。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较高, 而且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业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
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学业成就;另外,自我效能感在成功归因和学业成就也可起到中介的作用。在考试焦虑和考试成绩之间也是中介作用。
另外,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个体关于成就情境、成就活动、成就活动目标、成功的意义和成功标准认知的信念强烈。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定向和反馈寻求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定向是通过影响自我效能影响着反馈寻求行为的努力和数量。另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一般学习定向、学业学习定向和学业证实定向成正相关,与学业回避定向是负相关,影响个体目标的设定。
我们还能常常发现,班级中一些优秀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能有效的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强,越易采用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
当然,这些群体中,一些学生能够为自己学习活动设置明确目标,自觉地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执行性控制过程创建学习计划,并有效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高效完成活动任务的学习者。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个体的记忆。研究证实:自我效能感越高,被试对FOK的判断等级也越高,准确性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还证明了当自我效能感高时,高成就动机的被试比低成就动机的被试选择的FOK判断等级高,其对FOK判断准确性亦高。
由此,在教育教学中,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满怀信心学习,进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选择,决定了对该行为的坚持程度和努力程度,同时还影响了在处理事务时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那么他就越有可能获得他所期望的目标。通过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就能发现自己效能感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不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学习效果带来较好的影响,提高行为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使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更为有效。
我们不难发现,自我效能感无论是在对于人的发展上、在对于人行为的有效性上,还是在对于人接受教育的有效性上,其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大,我们要在实践层面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范文十:磁阻效应
霍尔效应是电磁效应的一种,这一现象是美国物理学家霍尔(A.H.Hall,)于1879年在研究金属的导电机制时发现的。当电流垂直于外磁场通过导体时,在导体的垂直于磁场和电流方向的两个端面之间会出现电势差,这一现象就是霍尔效应。这个电势差也被称为霍尔电势差。霍尔效应应使用左手定则判断。
磁冻结效应
磁冻结效应是磁场的变化如同磁感线粘附在流体质元上,随流体一起运动,如同磁感线被“冻结”在了导电流体中一样。在磁流体力学的磁感应方程中:
如果磁雷诺数
,或者流体的电导率
,则磁感应方程退化为冻结方程:
磁冻结效应同时也意味着在理想导电流体中,在某一初始时刻位于磁感线上的流体质元,此后也一直位于这条磁感线上。
对于宇宙中的天体,往往具有很大的尺度,容易满足磁雷诺数远远大于1的条件,因此经常表现出磁冻结效应。
磁感应方程[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磁感应方程是描述磁场与导电的流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磁场随时间变化的方程,是磁流体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方程。 在磁流体动力学中,等离子体可以看作是良导体,由于存在洛伦兹力,欧姆定律的数学形式为:
代入麦克斯韦方程组
,可以得到磁感应方程:
其中,与流体力学
中的粘滞系数具有相同的量纲,叫做磁粘滞系数
或者磁扩散系数。
磁扩散效应
磁扩散效应是由于电阻引起的感应电流的衰减,磁场从强度大的区域向强度小的区域发生扩散的效应,本质是电磁感应。在磁流体力学的磁感应方程中:
如果磁雷诺数,则磁感应方程退化为扩散方程的形式
磁场渗透所需要的特征时间为:
称为趋肤时间。该式表明,流体的电导率越大,磁场扩散得越慢。对于理想导体,
,没有磁扩散效应。
磁流体力学[编辑]
磁流体力学(英文:Magnetohydrodynamics (MHD)或magnetofluiddynamics、hydromagnetics)是研究等离子体和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其基本思想是在运动的导电流体中,磁场能够感应出电流。磁流体力学将等离子体作为连续介质处理,要求其特征尺度远远大于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特征时间远远大于粒子的平均碰撞时间,不需考虑单个粒子的运动。由于磁流体力学只关心流体元的平均效果,因此是一种近似描述的方法,能够解释等离子体中的大多数现象,广泛应用于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更精确的描述方法是考虑粒子速度分布函数的动理学理论。磁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是流体力学中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电动力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磁流体力学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汉尼斯·阿尔文创立的,阿尔文因此获得197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 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o 1.1 电磁场方程 o 1.2 流体力学方程 o 1.3 状态方程
o 1.4 理想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2 二流体模型 3 磁张力与磁压力 4 磁扩散与磁冻结
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编辑]
磁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组有16个标量方程,包含16个未知标量,因此是完备的。结合边界条件可以求解这个方程组。
电磁场方程[编辑]
在磁流体力学中,等离子体可以看作是良导体,电磁场变化的特征时间远远大于粒子碰撞的时间,电磁场可以认为是准静态的,因此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位移电流项可以忽略,写为:
由于存在洛伦兹力,欧姆定律的数学形式为:
流体力学方程[编辑]
等离子体是流体,满足流体的连续性方程:
流体的运动方程
的右边应加上电磁力项
常常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运动方程为:
,而重力与电磁力相比是小量,
能量方程的右边应加上因电磁场引起的焦耳热此能量方程为:
,重力所做的功可以忽略不计。因
状态方程[编辑]
流体的状态方程形式为:
对于绝热过程,有
理想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编辑]
对于无粘(
)、绝热(
)、理想导电(
离子体,即理想导电流体,磁流体力学方程可以简化为:
称为理想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二流体模型[编辑]
实际情况中等离子体往往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成分组成的流体,描述它们的方程组特别复杂,求解十分困难。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高度电离的等离子体是由电子流体和离子流体两种成分组成的,等离子体的二流体模型或者双流体模型研究它们各自的动力学方程,并且考虑它们之间的耦合。在电子和离子每种组分里,达到平衡时的麦克斯韦速度分布所需要的时间远远小于电子和离子之间发生热交换的特征时间,因此在这种近似下,电子和离子可以认为是各自独立运动的,二者之间的碰撞导致了等离子体电阻。
磁张力与磁压力[编辑]
将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代入洛伦兹力
上式右边第一项反映了大小为
沿着磁感线方向的磁张力,
第二项反映了大小为
,各向同性的磁压力,其
效果是压缩等离子体。
因此,作用于某流体质元的磁力等效于磁张力与磁压力的和。
磁扩散与磁冻结[编辑]
在磁流体力学中,等离子体可以看作是良导体,磁感应方程为:
其中,叫做磁粘滞系数或者
磁扩散系数。如果磁雷诺数
,则磁感应方
程退化为扩散方程的形式
此时等离子体会表现出磁扩散效应,磁场从强度大的区域向强度小的区域发生扩散。 如果磁雷诺数
体的电导率
,则磁感应
方程退化为冻结方程:
此时等离子体会表现出磁冻结效应,磁感线如同粘附在流体质元上,随流体一起运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学之八大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