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主

第270期 | 李雅轩: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第270期 | 李雅轩: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热门标签:&
第270期 | 李雅轩: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来源: 由用户
编辑:王亮
【导读】太极拳是“圆象”,是立体的。从任何―方,都可以走弧形,运转自由的。如果只在―个高度下练拳,不可忽高忽低,则必然把腰胯的运动轨迹限制在平面内,有违拳理。一趟拳是在不断上起与下沉中练完的。  我们身上有很多关节,这本是为了便于活动才天赋的。常人都能正确地运用它们,但只有武术家才将它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拳种之多,成百上千,实质上也不过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的运动方法而已。关节以灵活为贵,越是灵活,对我们的作用越大。  奇怪的是,对手上的关节可以充分的“自由”活动,唯恐它们不够灵活,想尽一切办法去训练,增加它们的灵活性;而对脚上的关节,却人为地加以限制,唯恐它们能“自由”活动!  在太极拳著作中,很多人都主张一趟拳架,只能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就使得脚上六个大关节,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以致于不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这样练法,容易增长腿脚的硬力,但一定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发劲时只会后脚向前蹬,是做作出来的,因而动作速度不够快,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练的,而且还以某些著作,作为这样练的理论根据。真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病。说穿了,这就正是很多人练了很多年还不会发劲或者发劲的效果很不好的原因。  主张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人,大约是认为:只有如此,重心才不至上浮,有利于气沉丹田,根基稳定;或者还认为,这是学功夫的人,在得到功夫以前,应该先吃的苦,是培养耐力,等等。须知气沉丹田,是自然的,不是死死压住;而根基的稳定,是灵活的稳定,是全身松了,重心自然下沉的稳定,不是死死压住的稳定。如果以压求沉、求稳,就只能使下肢丧失弹性。这样的思想方法未免主观,认识理解也失之肤浅。关节以灵活为用。脚上之所以要生几个关节,正是为了要给我们带来灵活方便,不知是多少万年进化的成果,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值得骄傲的地方。哪有故意限制它们的灵活性,只准压死作横向运动而不准上下有弹性活动的道理?无奈很多人都不爱动脑筋,习惯于人云亦云,还认为这是“祖传秘方”。如果真是祖传,也应认识到祖先和我们一样,也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倒是我们现在应该给后辈尽量少留下一些错误的“祖传秘方”。  拳谱是大家公认的练拳的准绳,是前辈名家经验的总结。我们学不好拳,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拳谱上的理论,或者误解了某些理论。至于一趟拳要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一条规则,拳谱上找不到根据。如果真是重要,早写进拳谱去了。既然拳谱上没有,就不知是哪一位主观先生将哪一家的拳法,硬塞进太极拳中来了。这一条“规则”很富有迷人的特性,因为表面上看来,它貌似“严格”,道理也很“充分”,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偏爱,才成了不成文的“拳法”。  太极拳是“圆象”,是立体的。从任何―方,都可以走弧形,运转自由的。如果只在―个高度下练拳,不可忽高忽低,则必然把腰胯的运动轨迹,限制在平面内。这岂不是自己画地为牢么?这样就既违背了太极拳的圆象,有悖于拳理,也违背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的原则。  拳谱上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如果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连上下伸缩的余地都没有,弹性丧失殆尽,还怎么可能轻灵呢?太极拳以虚无(空无所有)、变化无穷为最高的境界,岂可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动自由?何况还有人观察到,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有不少人都导致了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是违反了自然松柔的恶果!  人,应该灵活;拳,更应该灵活。但都只有靠关节灵活才能实现,哪有关节不灵活而拳还能灵活的呢!独怪现在有的拳师,还将这一条拳谱上并无依据的“拳法”,当成看家本领,甚至做出不肯轻易传人的样子,弄得神秘而且玄乎哉。其实也不过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拳谱,学拳不动脑筋,只会人云亦云罢了。  按雅轩老师传杨式太极拳,练拳架有上起下沉。初练时,起沉的弧度还很大,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总之,一趟拳都在不断上起与下沉中练完,每一式,前半上起(吸气),后半下沉(呼气)。而且身体的下沉,是由内气下沉丹田而引使它自然下沉的。在下沉时开裆(也称圆裆),劲沉脚底,脚与地面接触紧密,即劲与地相通。这样练出来的功夫,轻松自然,发劲时,腿、脚的弹性很强,既快且猛,干净利落,威力比前者大得多,对方也更不易招架,有“发劲人不知”之妙,被击者有惊恐万状、如坠悬崖之感。  前者的后脚向前蹬,是横力,是做作出来的,远离了自然之道。后者的下沉发劲,是直力产生的弹力,或称反坐力,只要思想上一动念,即可在下沉中完成了发劲的动作,快极了,也自然极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这才是太极拳发劲的真谛。  再以搂膝拗步为例,大多数人都是后脚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因为按我们的常识和主观想法,都会认为,只有后脚向前蹬,才会形成弓箭步。这是横力。但是,太极拳不是常识,要丢掉“习惯势力”,学会在自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下沉是直力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  先前有人告诉我,弓步的形成,是向前蹬中有沉劲,有时又说是沉劲中有蹬劲,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究竟,我问了好几次:究竟是以蹬为主呢?或是以沉为主?他一时说以蹬为主,蹬中有沉;一时又说以沉为主,沉中有蹬,前后矛盾,等于不说。我才知道,他和我一样不明白。  这才写信去问雅轩老师,他来信说:“你问的什么蹬中沉、沉中蹬,弄不清楚,干脆到成都来吧。”我到了他家里,一边比划搂膝拗步,一边发问:“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主?”他慈祥地笑着说:“原来这个你还没有懂呀?难怪你不长功夫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做了一个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吗!”然后他又反复地做了两次示范动作给我看,这才终于弄明白了。  从学拳至今,已过去了13年,原来这13年,只练了两只手,腰胯和脚上的太极拳,还没有开始呢!最后他肯定地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法。  这一生中,向师友请教的问题,可以说多如牛毛,可唯独对于这一问,我最为满意,因为问出了一条“新的拳法”来。这正是不少人长期以来自以为是,其实似是而非而又执迷不悟的地方。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该认真思考太极拳的运行规律。至今还在凭常识和主观练拳的人,该转向了。  雅轩老师只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为提高太极拳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既是他的创见,也是他的改革,比那些成天在缩短套路上用心的人,在认识上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计了。我为老师简朴的语言作注,为他宣扬真理,也是为遭到禁锢已久的脚上的关节,呼吁解放,还它们自由!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太极疗订阅号公众号:taijiliaody &
更多精彩 >>>[转载]1独上高楼”----杨氏太极拳传人李雅轩2、李雅轩的女儿李敏弟谈太极拳的练
&&&&&&&&&&
“独上高楼”
&&&&&&&&&&&&&
年。家贫,未进过公办学校,只读过几年私塾。李师家乡武风盛行,从小即受尚武精神的影响,性格酷好武术,每遇逢场庙会,不计道路远近,总是不辞辛苦地赶去观看武术,回来后就爱手舞足蹈,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家乡当时有位练少拳的武师陈殿福,很有名气,李师父亲见李师好武,就带他到陈老师那里去学少林拳。陈老师见李师天资聪慧,性格刚强,欣然收他为徒。李师勤学苦练,数年之后,功夫很有长进。一日逢篇庙会,遇恶少十数人,欺辱一做小买卖的老人中,李师生性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出面干涉,众恶少欺李师孤身一人,围而攻之,李师大怒,奋拳还未当者跌出丈外,其余头破血流,狼狈而去。从此,李师武技已闻于乡里。
&&&&&&&&&&&&&&&
1914岁。从这一年起,李师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专攻太极拳的道路。
你天份极高,领悟能力颇高,我这点本事确实不能给你当老师,我的老师广平杨澄甫,家学渊源,海内独步,我现在介绍你到老师那里去重新学习,成全你的志向,你将来也就不可限量。"李闻言大喜,第二天收拾行李,带上傅海田的介绍函,上北京,正式拜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为师。从此,李师以毕身精力致力于太极拳技艺的研究终于成为一代太极拳名师。&&&&&&&&&&&&
1914雅轩练拳,就好象着魔一样。"杨师称赞说:"雅轩学拳的天才你们众人不及,其刻苦耐劳,好学钻研的精神,你们也是有不及他。"
1929年。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李师赶南京就任社长之职,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同上校(旧官制,享受上校级军官待遇)设计员,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期间,很多武术高手慕杨师太极之名,来找杨师试手,都由李师出面对付。李师武德高尚,从不轻易伤人,比试时点到即止,即使如此,败者虽未受伤,但仍然感到李师出手虽然看起来很松软,但却使其惊心动魄,心惊胆战。
1937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了,同年阴历11月间,日寇飞机轰炸南京。李师离开南京,经徐州,郑州到汉口,武昌,直到1938年夏天,武汉危急,李师又经沙市,宜昌到重庆。同年秋天,来到成都,从此李师定居四川。自李师入川以后,四川的武术才增加了太极拳这一拳种。李师以其精纯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使太极拳在四川生根,发展,广为流传,幷在四川武林中,使太极拳占有重要地位。
我采访过数十位国内外各派太极拳的传人、名家,对太极拳的历史和现状有些了解。我知道四川省成都市过去有一位杨澄甫的弟子叫李雅轩,在四川传播太极拳,为四川的太极拳发展贡献很大。他已经去世,我一直想采访他的后人和传人。1998年底,藉到四川开会之际,在太极拳朋友的引见下,采访了李雅轩的女儿李敏弟。
李雅轩先师传授的太极步法--陈龙骧
我年轻的时候常随先师表演太极推手、大捋及抹角行步、散手以及武当太极对剑、三才对剑。当时我二十多岁,由于也算刻苦,身手还算矫健,步伐也还轻快。先师当时已是七十多岁,但对起剑来,推起手来,仍然身手矫健异常,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尤其脚下之轻灵,可谓龙行虎步,衣袂飘飘,翩若惊鸿,脚下快而无声。而我等虽勉强跟随,两腿虽也快速跟进,但不免触地咚咚作响,处处受制,与先师轻妙绝伦,完全是两回事。
先师传拳时除强调大松大软外,首重脚下太极步法的练习。一般人练太极拳也讲步如猫行,但由于传授者腰胯以下未真正彻底松开,行步时未顶起头来,塌下胯去,所以走起步来,迈不出大步,而且脚跟后滑,并美其名曰“弓步时后脚跟可以向后调整”,为他的这种出步找借口,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全不知太极拳之步其根在脚,脚跟一动,劲力全消的道理。如若勉强跨大步,势必猫腰撅屁股,出脚沉重如秤砣触地,咚然有声。故练出之拳架,姿势不优美,更说不上雄伟之气势。先师所传之拳架,要求步幅宽大而迈步又轻灵沉稳,确需下一番苦功夫。
先师所传太极步法练习有两种:一种为慢步练法,要求迈步时要有虚无之气势,要顶起头,拔起背。他说:“太极拳步法之情形,如出右脚时,必先收全身之重量徐徐移于左脚,然后徐徐提起右脚。在提右脚时,如脚腿从水里泥里抽出来的情形。右脚这样子提起来,而后虚虚落地,慢慢踏实,其落地踏实用劲的情形,如将脚腿徐徐插在地下去;提左脚的情况与提右脚时的情况同。按照这样子的练法,日子久了,脚步才来得柔弹而稳固有力,身体才能经得起冲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在身势与步法动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龙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气。这就是说,身心内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气通。否则,就不是练太极拳的意思了。”这是第一种慢步练习的要领。
第二种练法为行步快步练习。这是在第一种练法有基础后的必不可少的练习法。两腿要异常轻灵,要如像绳儿吊着一样的松沉,落步轻,发步快,所谓步随身换,忽隐忽现,进退神速,灵妙异常。太极行步运动起来,可谓来去如穿棱,忽隐忽现,矫若游龙。脚下只见步伐移动,而来去无声。这种步法练好以后,运用于推手散手,可谓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发挥很大的威力。
先师练散手时,多以手挥琵琶为开手势,右腿微屈,左脚尖虚虚点地,伺敌之动向相机而动,虚虚实实,变化多端。他曾与牟祖绶打散手,以右手虚晃其面,伊以手来接,先师忽以太极快步法左脚向左横跨两步,以披身右踢脚之腿法击中对方左胁,而力透右胁,疼痛多日始愈。
先师在世时说:“步法腿法在太极拳中至关重要。”并说:“现在很多太极拳师不重视练腿,腿踢不高,步迈不大,老态龙钟,举步蹒跚,只可讲讲拳,友谊推推手,如遇实战则不行,此非太极拳本身之过,乃不知练太极拳手眼身法步之过也,学者不可不慎。”我想,要想在太极拳方面学成些功夫,先师所传的太极步法不可不学,不可不练,否则,名不符实也。
注:黑体和红字为编者所标。
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六五年四月一日悟)
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这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入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那就练不好拳了。(六五年四月五日悟)
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如崔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说明他不是高手。李某某是崔的老师,这说明李崔皆不是好手也。
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六五年八月九日悟)
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
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是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可以作到的。
每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蹋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
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是柔劲,还要有弹力。
杨师打拳,推手练功的一切神气动态细微的味道,要平时多多的想想,多多的悟会,功夫就会大大进步。(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内心不使外露锋芒,又要以灵机灌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这才是好的练法。(六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在掉下来一样,沈甸甸重砣砣地一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在练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舒舒畅畅的去用功,如长江大河之水滔滔的不绝之势。如不如此,练不出好身法来,此道理要好好想想。
最上乘的练法,是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不能死死的练筋骨肌肉为主也。
如发劲不入内,这是未放松的关系。如在对手时拳不管用,这是动作无变化的关系。
在练功时,要时常想当年老先生是如何一个练拳的神气,今多久不想这些事,所以练拳不进步。
&&&&杨师练拳时,其全身及两臂是如何松沉的样子,要时常多想想。他是如何的又稳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动的样子,要时常多想。
在老先生与人推手时,对方感觉不寻常的恐惧,时时有惊心动魄之感,这是如何一回事?要时常想想。如此功夫久了,就会有大进步的。(六五年五月十八日晚)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太极拳也要有些基本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柔的力量,而不是僵的硬力。有了基本上的力量,再有柔软,再有松沉,再有灵巧,再有轻妙,这才够完全。如是脚下浮漂的,那就练不出实用的功夫来。
&&&&有了基本上的力量,然后注意练灵感,一步一步的把灵感充实起来,然后在推手时才能作到蝇虫不落、寸草不粘的地步。
太极拳的功夫,还不能死死的在沉劲上下功夫,因为有沉劲,只可用于友谊的推手沾粘,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粘、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
练柔是初步的功夫,然这种初步的功夫的练法很要紧,因为柔是练筋骨上的力量的,这是根本上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然后才能练大松大软,以达到轻灵虚无等上层的功夫。
如是再深进一步的练法,是找紧要,不宜在大伸大展找了,因为紧凑才能含蓄,才有收藏,才长内劲。松是紧凑的松,不是以放大、放长、放伸、放远叫松,切记。
每练功一定要把劲沉在丹田,如能丹田沉下劲去,人的气度一切就要改变,如沉不下去,那一切的神态气度都是浮的,所以练功须练到气沉丹田这一步。
无论如何说,练拳的功夫是在松软沉重、舒适大方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练法上下功夫才行。
练功夫必须刻刻留意在腰隙,也要刻刻留心是在用意不用力,如到了最上乘的功夫,是要纯以神行。
练功以松沉软弹为对,每练时要细细的思悟这个味道。
  李某某的练法,我认为沉着有余而软弹不够,他是柔而不灵的功夫。以这种功夫练出来的手,只可对付初步或中乘的功夫人,而不能对付高手上乘功夫的人。因为上乘功夫的人,其动作是用神,用神的动作才来的快,才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灵机的动作,是用神意修练出来的,如只是用气用柔,就练不出轻快灵机的功夫来。
(二十七)在练功时,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匀舒适了,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觉无比,清醒无比。如此天天用功,把这种灵感清醒充实起来,以后在推手打手之中,这种灵感就会发挥极好极妙的作用。
(二十八)当然老论上所说的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至理名言,不过要参加上每练功细细的体会掌心指肚之间的这种松泡泡、胀鼓鼓的灵感味道,其功夫的进步当更迅速些。
  以上这些道理,是要静下心来练功,才体会得到。如粗心浮气的着手,是体会不到的
(二十九)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要稳静在静极默笃之后,才能体会到很多的道理。如粗心浮气,多动妄动,那就错了。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
  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练快练、多动妄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
练拳要空空的摸。空空的摸,才容易捉着拳意,万不可在手法上去找。盖太极拳是个虚无的,是灵通的,是个玄妙的,须空空的去找,不可以手法去找也。其妙处全在虚无,如用实质手法去找,必致愈找离太极拳愈远也。有形的功夫不是高手,无形无踪的功夫才是上乘。(六四年六月四日星期四悟)
虚灵顶劲往上担,松沉稳固座下盘。脚下沉稳,是以气沉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思想中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整个的一身体在宇宙之间。
  总之,是气意要往下沉,神意要往上顶,一身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不能太敞太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
杨澄甫先师每练拳推手时是个什么样子,要时常想想进步才快。每练时,稳静方面是如何,沉着方面是如何,丢松方面是如何,是如何的沈甸甸的,是如何软弹弹的,掌心是如何的松泡泡的,指肚方面是如何的鼓胀的,是如何神意顾到全身,是如何的灵机含藏……杨师在推手时,其气势是如何虚无的,如何巧妙的,如何有灵机的……在找劲方面,他虽是轻轻的一摸,我就感觉抵抗不行,不抵抗不行,使大劲不行,使小劲不行,动不行,不动也不行,如这点奥妙究竟是如何有的?我平时要多用脑筋思悟思悟。在攻击人时,令人不能躲掉,其冷快绝伦处,人如放电样崩出,令人惊心动魄,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要时常想想。
修练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作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已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胆的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是对还是不对。
每练功,意念要想到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
立志要把太极拳练好,不能以现在的成就为满足,一定要练出神妙的粘粘手法来。如只是一般的功夫,那就称不起什么专家。要有一与对方接触就使其跑不了,在几跟几随之中,内劲一鼓,则透进彼身,使其外面不见什么情形,而内里已熟烂矣。要想达到如此境界的就必须天天思想老师当先练功的情形。
太极拳稳静松软着练功,可以练成五种功夫。
1.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练到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2.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水。
3.松着劲练拳,可以使脚下松沈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
4.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
5.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如真的沉下心气练功夫,其身势就特殊的庄严伟大,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正大的神气,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此所以自古以来,练武的人士多有忠直侠义之风也。假如说功夫到了上乘是讲究轻灵虚妙,如沉着劲稳重去练功,这不是矛盾吗?不,因为轻灵虚妙的功夫,是稳重沉着的功夫中出来的自然轻灵虚妙,而不是初练时就找轻灵虚妙的。如是沉着稳重的功夫尚未练到成功就找轻灵,那就成了浮漂而不是真正的轻灵了。
老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是说在不发劲时是百无所有,也就是极柔软也,在发劲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这就是所向无敌,极其坚刚也。
练太极拳的功夫,如能每早晚静坐一下以养虚灵,是最好的。在练功时,一定要摒除杂念,松腰坐胯,沉气顶头,塌肩垂肘,动以腰带领,这虽是初步的规矩,然无论功夫进步到如何阶段,也是要刻刻注意的。
太极拳修练歌:心要清,慧要澄。良知良能藏胸中,身心悟觉如明镜,体察事物有智明。神清骨爽无限美,修身致用妙无比。人不知其中乐,道在有为无为中。
每练功,一手一势要作到好处,要作到优美,这样子就进步快,如偷工减料的练法,是自欺欺人也。如能练到优美,别人看见也感觉一身舒适,精神愉快可爱,否则看的人也感觉不舒服,感觉讨厌。
初学时,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否则必致周身不安,甚至胸部痛,气受拘束,久之面黄肌瘦。
  在初学时,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呼吸配上了动作是一个甚么情形呢?在姿势的放大开展伸长时,是呼出气的时候,在姿势的收回缩小时,是气吸入的时候。
  说沉气,不是用压制的办法,将气压到丹田去,而是将身势放松,使气自然而然的自己落下去到丹田的。不但如此,就算是精神意思也要安定于丹田,盖腹部全身的发力源动处,所有各种的发动全赖于腹部的气的鼓荡,如腹部丹田的源动力不鼓动,身上便无力量发出也。然而注意是注意,又不可以拘束,否则,一身动作不灵。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沈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沈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沈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沈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沈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沈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沈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沈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沈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沈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沈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沈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沈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沈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沈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沈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沈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沈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沈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沈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
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六五年四月一日悟)
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
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
,那就练不好拳了。 (六五年四月五日)
  (五) 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
如崔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证明他不是高手,李某某是崔的老师,这证明李崔皆不是好手也。
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
(六五年八月九日悟)
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o
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可以作到的。
每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蹋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
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是柔劲,还要有弹力。
  (十一) 杨师打拳,推手练功的一切神气动态细微的味道,要平时多多的想想,多多的悟会,功夫就会大大进步。
(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十二)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内心不使外露锋芒,又要以灵机灌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这才是好的练法o
(六六年七月二十六 日)
  (十三) 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在掉下来一样沈甸甸重砣砣的一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
  在练时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舒舒畅畅的去用功,如长江大河之水滔滔的不绝之势,如不如此
,练不出好身法来,此道理要好好想想。
  (十四) 最上乘的练法,是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不能死死的 练筋骨肌肉为主也o
  (十五)
如发劲不入内,这是未放松的关系。如在对手时拳不管用,这是动作无变化的关系。
  (十六) 在练功时,要时常想当先老先生是如何一个练拳的神气,今多久不想这些事,所以练拳不进步。
  杨师练拳时,其全身及两臂是如何松沈的样子
,要时常多想想。他是如何的又稳又静又松又沈,又软又弹,又灵动的样子,要时常多想o
  (十七) 在老先生与人推手时,对方感觉寻 常恐惧,时时有惊心动魄之感
,这是如何一回事,要时常想想,如此功夫久了,就会大进步的。(六五年五月十八日晚)
  (十八)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沈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十九)
太极拳也要有些基本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柔的力量,而不是僵的硬力。有了基本上的力量,再有柔软,再有松沈,再有灵巧再有轻妙,这才够完全,如是脚下浮漂的,那就练不出实用的功夫来。
  有了基本上的力量,然后注意练灵感,一步一步的把灵感充实起来
,然后在推手时才能作到蝇虫不落,寸草不粘的地步。
  (二十)
太极拳的功夫,还不能死死的在沈劲上下功夫,因为有沈劲,只可是用于友谊的推手沾粘,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粘,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
  (二十一)练柔是初步的功夫,然这种初步的功夫的练法很要紧,因为柔是练筋骨上的力量的,这是根本上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然后才能练大松大软,以达到轻灵虚无等上层的功夫。
  (二十二)
如是再深进一步的练法,是找紧要,不宜在大伸大展找了,因为紧凑才能含蓄,才有收藏,才长内劲。松是紧凑的松,不是以放大、放长、放伸、放远叫松,切记。
  (二十三)每练功一定要把劲沈在丹田,如能丹田沈下劲去,人的气度一切就要改变,如沈不下去,那一切的神态气度都是浮的,所以练功须练到气沈丹田这一步。
  (二十四)无论如何说,练拳的功夫是在松软沉重,舒适大方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练法上下功夫才行。
  (二十五) 练功夫必须刻刻留意在腰隙,也要刻刻留心是在用意不用力,如到了最上乘的功夫,是要纯以神行。 [tr]
[td][size=-1]   
  (二十六) 练功以松沈软弹为对,每练时要细细的思悟这个味道。
  李某某的练法,我认为沉着有余而软弹不够
,他是柔而不灵的功夫。以这种功夫练出来的手,只可对付初步或中乘的功夫人,而不是以对付高手上乘功夫的人,因为上乘功夫的人,其动作是用神,用神的动作才来的快,才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灵机的动作,是用神意修练出来的,如只是用气用柔,就练不出轻快灵机的功夫来。
  (二十七)在练功时,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匀舒适了
,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觉无比,清醒无比。如此天天用功,把这种灵感清醒充实起来,以后在推手打手之中,它这种灵感就会发挥极好极妙的作用。
  (二十八)当然老论上所说的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至理名言 ,不过要参加上每练功细细的体会掌心指肚之间的这种松泡泡
,胀鼓鼓的灵感味道,其功夫的进步当更迅速些。
  以上这些道理 ,是要静下心来练功,才体会得到,如粗心浮气的着手是体会不到的。
  (二十九)练太极拳其最重要的
,是要稳静在静极默笃之后,才能体会到很多的道理,如粗心浮气,多动妄动,那就错了,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
  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
?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练,快练多动妄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
  (三十) 练拳要空空的摸。空空的摸,才容易捉着拳意,万不可在手法上去找,盖太极拳是个虚无的,是灵通的,是个玄妙的,须空空的去找
,不可以手法去找也。其妙处全在虚无 ,如用实质手法去找,必致愈找离太极拳愈远也。有形的功夫不是高手,无形无踪的功夫才是上乘。
(1964年6 月 4日星期四悟 )
  (三十一)虚灵顶劲往上担
,松沈稳固座下盘,脚下沈稳,是以气沈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思想中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整个的一身体在宇宙之间。
    总之
,是气意要往下沈,神意要往上顶,一身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不能太敞大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
  (三十二)杨澄甫先师每练拳推手时是个什么样子,要时常想想进步才快 ,每练时,稳静方面是如何,沉着方面是如何,丢松方面是如何
,是如何的沈甸甸的,是如何软弹弹的,掌心是如何的松泡泡的,指肚方面是如何的鼓胀的
,是如何神意顾到全身,是如何的灵机含藏,杨师在推手时,其气势是如何虚无的,如何巧妙的,如何有灵机的。在找劲方面,他虽是轻轻的一摸,我就感觉抵抗不行,不抵抗不行,使大劲不行,使小劲不行,动不行,不动也不行,如这点奥妙究竟是如何有的,我平时要多用脑筋思悟思悟,在攻击人时,令人不能躲掉,其冷快绝伦处,人如放电样崩出,令人惊心动魄,以上这种精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要时常想想。修练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作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已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瞻的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是对还是不对。每练功意念要想到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o
  ( 三十五 ) 立志要把太极拳练好 ,
不能以现在的成就为满足,一定要练出神妙的粘粘手法来,如只是一般的功夫,那就称不起什么专家。要有一与对方接触就使其跑不了 ,
在几跟几随之中 , 内劲一鼓 ,
则透进彼身,使其外面不见什么情形,而内里已熟烂矣。要想达到如此境界的就必须天天思想老师当先练功的情形。
(三十六)太极拳稳静松软着练功,可以练成五种功夫。
  1. 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练到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2.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
  3.松着劲练拳,可以使脚下松沈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
  4. 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
  5.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三十七)如真的沈下心气练功夫
,其身势就特殊的庄严伟大,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正大的神气,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此所以自古以来,练武的人士多有忠直侠义之风也。假如说功夫到了上乘是讲究轻灵虚妙,如沉着劲稳重去练功,这不是矛盾吗
?不,因为轻灵虚妙的功夫,是稳重沉着的功夫,中出来的自然轻灵虚妙,而不是初练时就找轻灵虚妙的。如是沉着稳重的功夫尚未练到成功就找轻灵,那就成了浮漂而不是真正的轻灵了。
  (三十八)老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是说在不发劲时是百无所有,也就是极柔软也,在发劲时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这就是所向无敌,极其坚刚也。
  (三十九)练太极拳的功夫,如能每早晚静坐一下以养虚灵,是最好的,在练功时,一定要摒除杂念
,松腰坐胯,沈气顶头,塌肩垂肘,动以腰带领,这虽是初步的规矩,然无论功夫进步到如何阶段,也是要刻刻注意的。
  (四十) 太极拳修练歌:心要清 慧要澄 良知良能藏胸中
身心悟觉如明镜体察事物有智明神清骨爽无限美修身致用妙无世人不知其中乐道在有为无为中。
  (四十一)每练功,一手一势要作到好处,要作到优美,这样子就进步快,如偷工减料的练法,是自欺欺人也。如能练到优美,别人看见也感觉一身舒适
,精神愉快可爱,否则看的人也感觉不舒服,感觉讨厌。
  (四十二)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否则必致周身不安,甚至胸部痛,气受拘束,久之面黄肌瘦。
  在初学时,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呼吸配上了动作是一个甚多情形呢 ?在姿势的放大开展伸长时,是呼出气的时候,在姿势的收回缩小时,是气吸入的时候。
  说沉气,不是用压制的办法,将气压到丹田去,而是将身势放松,使气自然而然的自己落下去到丹田的。不但如此,就算是精神意思也要安定于丹田,盖腹部全身的发力源动处
,所有各种的发动全赖于腹部的气的鼓荡,如腹部丹田的源动力不鼓动,身上便无力量发出也。然而注意是注意,又不可以拘束,否则,一身动作不灵。
,将精神放在丹田,又要由丹田发布于全身各部,不过以丹田为主。:
(转贴)作者:
我们身上有很多关节,这本是为了便于活动才天赋的。常人都能正确地运用它们,但只有武术家才将它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拳种之多,成百上千,实质上也不过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的运动方法而已。
  关节以灵活为贵,越是灵活,对我们的作用越大。
  奇怪的是,对手上的关节可以充分的“自由”活动,唯恐它们不够灵活,想尽一切办法去训练,增加它们的灵活性;而对脚上的关节,却人为地加以限制,唯恐它们能“自由”活动!
  在太极拳著作中,很多人都主张一趟拳架,只能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就使得脚上六个大关节,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以致于不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这样练法,容易增长腿脚的硬力,但一定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发劲时只会后脚向前蹬,是做作出来的,因而动作速度不够快,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练的,而且还以某些著作,作为这样练的理论根据。真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病。说穿了,这就正是很多人练了很多年还不会发劲或者发劲的效果很不好的原因。
  主张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人,大约是认为:只有如此,重心才不至上浮,有利于气沉丹田,根基稳定;或者还认为,这是学功夫的人,在得到功夫以前,应该先吃的苦,是培养耐力,等等。须知气沉丹田,是自然的,不是死死压住;而根基的稳定,是灵活的稳定,是全身松了,重心自然下沉的稳定,不是死死压住的稳定,如果以压求沉、求稳,就只能使下肢丧失弹性。这样的思想方法未免主观,认识理解也失之肤浅。关节以灵活为用。脚上之所以要生几个关节,正是为了要给我们带来灵活方便,不知是多少万年进化的成果,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值得骄傲的地方。哪有故意限制它们的灵活性,只准压死作横向运动而不准上下有弹性活动的道理?无奈很多人都不爱动脑筋,习惯于人云亦云,还认为这是“祖传秘方”。如果真是祖传,也应认识到祖先和我们一样,也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倒是我们现在应该给后辈尽量少留下一些错误的“祖传秘方”。
  拳谱是大家公认的练拳的准绳.是前辈名家经验的总结。我们学不好拳,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拳谱上的理论,或者误解了某些理论。至于一趟拳要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一条规则,拳谱上找不到根据。如果真是重要,早写进拳谱去了。既然拳谱上没有,就不知是哪一位主观先生将哪一家的拳法,硬塞进太极拳中来了。这一条“规则”很富有迷人的特性,因为表面上看来,它貌似“严格”,道理也很“充分”,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偏爱,才成了不成文的“拳法”。
  太极拳是“圆象”,是立体的。从任何—方,都可以走弧形,运转自由的。如果只在—个高度下练拳,不可忽高忽低,则必然把腰胯的运动轨迹,限制在平面内。这岂不是自己画地为牢么?这样就既违背了太极拳的圆象,有悖于拳理,也违背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的原则。
  拳谱上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如果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连上下伸缩的余地都没有,弹性丧失殆尽,还怎么可能轻灵呢?太极拳以虚无(空无所有)、变化无穷为最高的境界,岂可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动自由?何况还有人观察到,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有不少人都导致了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是违反了自然松柔的恶果!
  人,应该灵活;拳,更应该灵活。但都只有靠关节灵活才能实现,哪有关节不灵活而拳还能灵活的呢!
  独怪现在有的拳师,还将这一条拳谱上并无依据的“拳法”,当成看家本领,甚至做出不肯轻易传人的样子,弄得神秘而且玄乎哉。其实也不过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拳谱,学拳不动脑筋,只会人云亦云罢了。
  按雅轩老师传杨式太极拳,练拳架有上起下沉。初练时,起沉的弧度还很大,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总之,一趟拳都在不断上起与下沉中练完,每一式,前半上起(吸气),后半下沉(呼气)。而且身体的下沉,是由内气下沉丹田而引使它自然下沉的。在下沉时开裆(也称圆裆),劲沉脚底,脚与地面接触紧密,即劲与地相通。这样练出来的功夫,轻松自然,发劲时,腿、脚的弹性很强,既快且猛,干净利落,威力比前者大得多,对方也更不易招架,有“发劲人不知”之妙,被击者有惊恐万状、如坠悬崖之感。
  前者的后脚向前蹬,是横力,是做作出来的,远离了自然之道。后者的下沉发劲,是直力产生的弹力,或称反坐力,只要思想上一动念,即可在下沉中完成了发劲的动作,快极了,也自然极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这才是太极拳发劲的真谛。
  再以搂膝拗步为例,大多数人都是后脚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因为按我们的常识和主观想法,都会认为,只有后脚向前蹬,才会形成弓箭步。这是横力。但是,太极拳不是常识,要丢掉“习惯势力”,学会在自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下沉是直力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
  先前有人告诉我,弓步的形成,是向前蹬中有沉劲,有时又说是沉劲中有蹬劲,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究竟,我问了好几次:究竟是以蹬为主呢?或是以沉为主?他一时说以蹬为主,蹬中有沉;一时又说以沉为主,沉中有蹬,前后矛盾,等于不说。我才知道,他和我一样不明白。
  这才写信去问雅轩老师,他来信说:“你问的什么蹬中沉、沉中蹬,弄不清楚,干脆到成都来吧。”
  我到了他家里,一边比划搂膝拗步,一边发问:“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主”他慈祥地笑着说:“原来这个你还没有懂呀?难怪你不长功夫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做了一个个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吗!”然后他又反复地做了两次示范动作给我看,这才终于弄明白了。
  从学拳至今,已过去了13年,原来这13年,只练了两只手,腰胯和脚上的太极拳,还没有开始呢!
  最后他肯定地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法。
  这一生中,向师友请教的问题,可以说多如牛毛,可唯独对于这一问,我最为满意,因为问出了一条“新的拳法”来。这正是不少人长期以来自以为是,其实似是而非而又执迷不悟的地方。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该认真思考太极拳的运行规律。至今还在凭常识和主观练拳的人,该转向了。
  雅轩老师只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为提高太极拳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既是他的创见,也是他的改革,比那些成天在缩短套路上用心的人,在认识上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计了。
  我为老师简朴的语言作注,为他宣扬真理,也是为遭到禁锢已久的脚上的关节,呼吁解放,还它们自由!
我们身上有很多关节,这本是为了便于活动才天赋的。常人都能正确地运用它们,但只有武术家才将它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拳种之多,成百上千,实质上也不过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的运动方法而已。
  关节以灵活为贵,越是灵活,对我们的作用越大。
  奇怪的是,对手上的关节可以充分的“自由”活动,唯恐它们不够灵活,想尽一切办法去训练,增加它们的灵活性;而对脚上的关节,却人为地加以限制,唯恐它们能“自由”活动!
  在太极拳著作中,很多人都主张一趟拳架,只能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就使得脚上六个大关节,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以致于不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这样练法,容易增长腿脚的硬力,但一定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发劲时只会后脚向前蹬,是做作出来的,因而动作速度不够快,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练的,而且还以某些著作,作为这样练的理论根据。真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病。说穿了,这就正是很多人练了很多年还不会发劲或者发劲的效果很不好的原因。
  主张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人,大约是认为:只有如此,重心才不至上浮,有利于气沉丹田,根基稳定;或者还认为,这是学功夫的人,在得到功夫以前,应该先吃的苦,是培养耐力,等等。须知气沉丹田,是自然的,不是死死压住;而根基的稳定,是灵活的稳定,是全身松了,重心自然下沉的稳定,不是死死压住的稳定,如果以压求沉、求稳,就只能使下肢丧失弹性。这样的思想方法未免主观,认识理解也失之肤浅。关节以灵活为用。脚上之所以要生几个关节,正是为了要给我们带来灵活方便,不知是多少万年进化的成果,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值得骄傲的地方。哪有故意限制它们的灵活性,只准压死作横向运动而不准上下有弹性活动的道理?无奈很多人都不爱动脑筋,习惯于人云亦云,还认为这是“祖传秘方”。如果真是祖传,也应认识到祖先和我们一样,也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倒是我们现在应该给后辈尽量少留下一些错误的“祖传秘方”。
  拳谱是大家公认的练拳的准绳.是前辈名家经验的总结。我们学不好拳,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拳谱上的理论,或者误解了某些理论。至于一趟拳要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一条规则,拳谱上找不到根据。如果真是重要,早写进拳谱去了。既然拳谱上没有,就不知是哪一位主观先生将哪一家的拳法,硬塞进太极拳中来了。这一条“规则”很富有迷人的特性,因为表面上看来,它貌似“严格”,道理也很“充分”,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偏爱,才成了不成文的“拳法”。
  太极拳是“圆象”,是立体的。从任何—方,都可以走弧形,运转自由的。如果只在—个高度下练拳,不可忽高忽低,则必然把腰胯的运动轨迹,限制在平面内。这岂不是自己画地为牢么?这样就既违背了太极拳的圆象,有悖于拳理,也违背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的原则。
  拳谱上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如果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连上下伸缩的余地都没有,弹性丧失殆尽,还怎么可能轻灵呢?太极拳以虚无(空无所有)、变化无穷为最高的境界,岂可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动自由?何况还有人观察到,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有不少人都导致了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是违反了自然松柔的恶果!
  人,应该灵活;拳,更应该灵活。但都只有靠关节灵活才能实现,哪有关节不灵活而拳还能灵活的呢!
  独怪现在有的拳师,还将这一条拳谱上并无依据的“拳法”,当成看家本领,甚至做出不肯轻易传人的样子,弄得神秘而且玄乎哉。其实也不过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拳谱,学拳不动脑筋,只会人云亦云罢了。
  按雅轩老师传杨式太极拳,练拳架有上起下沉。初练时,起沉的弧度还很大,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总之,一趟拳都在不断上起与下沉中练完,每一式,前半上起(吸气),后半下沉(呼气)。而且身体的下沉,是由内气下沉丹田而引使它自然下沉的。在下沉时开裆(也称圆裆),劲沉脚底,脚与地面接触紧密,即劲与地相通。这样练出来的功夫,轻松自然,发劲时,腿、脚的弹性很强,既快且猛,干净利落,威力比前者大得多,对方也更不易招架,有“发劲人不知”之妙,被击者有惊恐万状、如坠悬崖之感。
  前者的后脚向前蹬,是横力,是做作出来的,远离了自然之道。后者的下沉发劲,是直力产生的弹力,或称反坐力,只要思想上一动念,即可在下沉中完成了发劲的动作,快极了,也自然极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这才是太极拳发劲的真谛。
  再以搂膝拗步为例,大多数人都是后脚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因为按我们的常识和主观想法,都会认为,只有后脚向前蹬,才会形成弓箭步。这是横力。但是,太极拳不是常识,要丢掉“习惯势力”,学会在自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下沉是直力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
  先前有人告诉我,弓步的形成,是向前蹬中有沉劲,有时又说是沉劲中有蹬劲,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究竟,我问了好几次:究竟是以蹬为主呢?或是以沉为主?他一时说以蹬为主,蹬中有沉;一时又说以沉为主,沉中有蹬,前后矛盾,等于不说。我才知道,他和我一样不明白。
  这才写信去问雅轩老师,他来信说:“你问的什么蹬中沉、沉中蹬,弄不清楚,干脆到成都来吧。”
  我到了他家里,一边比划搂膝拗步,一边发问:“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主”他慈祥地笑着说:“原来这个你还没有懂呀?难怪你不长功夫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做了一个个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吗!”然后他又反复地做了两次示范动作给我看,这才终于弄明白了。
  从学拳至今,已过去了13年,原来这13年,只练了两只手,腰胯和脚上的太极拳,还没有开始呢!
  最后他肯定地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法。
  这一生中,向师友请教的问题,可以说多如牛毛,可唯独对于这一问,我最为满意,因为问出了一条“新的拳法”来。这正是不少人长期以来自以为是,其实似是而非而又执迷不悟的地方。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该认真思考太极拳的运行规律。至今还在凭常识和主观练拳的人,该转向了。
  雅轩老师只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为提高太极拳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既是他的创见,也是他的改革,比那些成天在缩短套路上用心的人,在认识上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计了。
  我为老师简朴的语言作注,为他宣扬真理,也是为遭到禁锢已久的脚上的关节,呼吁解放,还它们自由!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究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