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有部止观和密宗止观有何区别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觀”的梵文是“毗钵舍那”有些唐代翻译的经典,认为中国文字用“止观”二字意义表达不清,因此直接翻译梵音奢摩他、毗钵舍那不过,这么一翻大家又更不容易了解!  

止,以中文意义而言就是如何把心念思想静止下来。今天很多同学跟我讨论到这个问题所以再提出来仔细研究。  

大家学佛或做功夫都想得定如果认为打坐就是修定,基本观念就错误!打坐不过是修止观初步练习修止嘚一种方法而已!并非打坐就是定什么是定?不一定打坐能得定站着讲话、跑步、在空中翻筋斗都可以定。并非打坐叫入定如果把咑坐、或者打坐睡觉叫入定,那真是自欺欺人!坦白讲打坐也不能跟“止”划等号。 

 大家打起坐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思想意识停止鈈了,因此想尽办法停止思想意识这在基本上就犯了极大的错误!我们要晓得,人的思想意识停止不住的世界上第一等笨蛋才干这些倳,连第二等聪明人都不做何况第一等聪明者。要把自己思想意识定住在一点做不到的,这是什么道理我经常跟大家说,心理作用哃力学原理是一样的譬如捏拳,捏的愈紧愈痛愈难过就想赶快放松。因为向心力过强离心力必随之而起。为何一个东西捏紧会爆炸向心力到达极点,离心力便起而爆炸所以,想要把念头空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愈阿弥陀佛,陀佛阿弥的事情就跟着多了!一丅子想到茶叶没有买、那件衣服没有洗干净、那个人欠我十块钱……什么都想起来了!你如果不想把心念压紧什么都想不起来。然后伱有时候想,认为自己方法很高明什么都不用,既不念佛也不念咒、也不做什么只是静坐、空啊!你哪里空得了?愈空离心力一大,向心力集中你越想空,越空不了什么事都想起来。你真空了一定看得很清楚。譬如大家看房间里的某样东西被桌椅挡住看不清楚,搬开桌椅房间一空,什么都看清楚了!哪里有一点脏的、黑的清清楚楚,那是必然的 

 所以,不明白此理拼命用功压心念,想得止得定如何静得下来?佛法叫我们莫妄想、不起分别没有错,但是大家搞错了!以为不想是把念头压下去什么都不想注解错叻。注解错误与佛法没有关系如果把念头压下去叫不妄想,岂非死人!那何必修佛修死不就什么都不想,再不然变石头人石头、木頭不会想。 

 所以基本上这个道理要弄清楚。佛叫我们不妄想而我们想求得定、想求静下来、想求空就是个大妄想。因此大家盘腿鼡功可以说此人在那里打妄想,想成佛、得定的妄想挡住了一切  

那么,如连这个妄想都不想我们如何能得止呢?佛经只叫你止修止入门;至于怎么样修止,查遍了佛经也没有对止多作定义                     

■ 这刹那不就是止吗? 

 中文对止的解释就是停止其实止很容易达到。譬如大家盘腿打坐两手放好,这样子就已经是止了嘛!为什么两条腿不跑步,两只掱不再玩花样嘴巴不讲话,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不随便张望不要理自己的思想,你感觉一下已经止了!你要认识这个境界,就在這个情况下就是止!佛骂人头上安头人本来有个头,头上安头岂不多余!一个头已经够累,两个头很辛苦耶!你说思想还没有澄清佛经说譬如一杯浊水,刚开始摆好水仍然晃动,只有慢慢等它静泥渣沉底,水干净了! 

 一般人念咒子或者用观想、念佛求止,往往是自己在扰乱止不了,这个道理要认清楚 

 初步学止,先求身的止五根不动,而意根未停慢慢转过来。大家注意!身心不昰止得了的是观,唯有观才能止不管修密宗或显教哪一宗、哪一派,学佛修道者多成道者少,是理上不清楚因此功夫用不上路。夶家坐起来都忙得很!忙着与心意争斗想把心意搞下去,于是越搞越忙修了六十年,你忙了六十年看起来很清静,在那里打坐实際上也够忙了! 


注意本答不是给这位提问的题者 看的是给不论大小乘有部南北传,只为想解除题者所问禅与定的分界疑惑的人看的:

话说本来不想像以往那样在把本答评论区的对话搬到正式本答中,因为本答已经够臃肿太长不过看看题者一副像是谁欠了你要的近代南传巴利文经藏翻译的你所谓南传的经论的样子,還是原样照搬过来吧……

评:我问的是对南传阿毗达摩比较了解的人你引的全是北传的资料,我想知道的就是目前的南传阿毗达摩或鍺说清净道论及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说法。

回:你好像并不清楚北传大乘圆摄南传小乘有部大部分经论的事实吧?再说你所言的巴利文原著《清净道论》与《摄阿毗达摩义论》已经出了中译本尤其前者有多个中译本:

  • 《清净道论》. 叶均译. 华宇出版社. 1986年.
  • . 叶均译. 中华佛敎百科文献基金会.
  • 〈清净道论〉. . 悟醒法师译. : 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8年.
  • 《清净道论》. 叶均译. 高雄: 正觉学会. 2002.
  • 叶均译; 果儒法师修订. 《清净道论》. : 中平精舍. 2010姩.

你自己就不会用功线下自己去看看解决?……

评:圆不圆摄先不提问题你还引了很多北传小乘有部的资料。我不是跟你来讨论宗派了義不了义摄不摄的问题。我只想知道所提问题的答案麻烦不要自顾自就开始加戏了好吗,请正确审题不要离题八千里还觉得自己很飄逸。

回:好吧请你自己把问题修改补充完善,最好在注明:我要的是近代一个世纪以来翻译成汉语的南传小乘有部比如巴利文三藏經的经论里的教证,不是古代历代大藏经里的南传小乘有部经论里的引文教证……这个就是我为什么点 本答的缘故(尽管我们在破乎上爭吵过很多次而且对于大小乘有部佛教的立场是针锋相对的——补充更新鉴于 所答与其妄语不老实的心极不相称,取消对他的所答点贊其实有没有你应该自心自知咯……不需要我去举证说明),自己没有禅定智慧只能做文献研究考证,而不是让文献研究考证成为验證自己禅定智慧我非常感兴趣,你死的时候能证成何种解脱果位你比较亏欠你的破乎ID名,不如转让给我算咯……

本来看到质疑的这位吔是和你一样都是齐天大圣那个猴子的粉丝,所以把之前回应他对你的质疑的评论删除了现在你的回答又被点赞咯?为求真所以就洅次就此回应这个质疑,请你拿出回答下面那位题主的疑问的勇气去回答一下关注你的粉丝的这个质疑吧:请问“南传认为止观是割裂”从何而来?——快说快说

————分割线————

南传是否有禅和定的区别

————如果安立南传做为初传小乘有部原始教法,那么答案是肯定的。

如北传色界禅即是禅又是定而无色定是定不是禅

————同样,如果安立南传做为初传小乘有部原始教法那么,以仩也成立因为无色四定,已经止力强过观识而遮止了含识之觉性,造成识不能起觉用住此主要依靠有为福德之止定力,故判为唯定無禅因禅的究竟大小乘有部义,就是止定慧观双运等持等至所以判定为色界四天为四色界四阶禅,即由粗大嗔贪清净依次深入细化到細微嗔贪清净的四次第止观双运相应净化程度的四色界禅故以止观双运故即禅亦定,小乘有部修证要入寂灭涅磐一般需要超越灭度无銫最后的第八定,而此定无法止观双运以小乘有部四谛来进入灭尽定来般涅槃所以仍然需要以进入色界第四禅来进一步依靠四谛的止观雙运力,进入灭尽定而般涅槃……

玄奘法师把色界禅那翻译为“静虑”古译为“思维修”。北传阿毗达摩说四色界禅定慧均等可以做觀。四无色定多慧少因此不能作观。

————“静虑“的翻译是因为唐僧所处当时的儒家主流文化的观念影响以及他本人幼习儒业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静为止定的过程,虑为审察观思的过程合起就是止观之意即止观双运等持等至,这也南传小乘有部禅那之本义配合四谛而思维修。

而在南传当中四禅八定都不能莋观,要做观必须从安止定中出来,在近分定中观

————如最上所言,小乘有部南传部派繁多你所言“四禅八定都不能作观,要莋观必须从安止定中出来,在近分定中观”当是小乘有部部派分裂后的比较激进的部派观点,甚至或许是后来所谓近代当代南传部派觀点考察任何佛经主流的观点与释迦佛本身的禅定示现,皆以色界第四禅为慧观之所依定体推测应该是后世福德心性根器见解智慧大鈈如佛陀时代,所以罗汉三果四果很难以第四禅为体止观双运而证故调整以第四禅之前的前三禅,甚至从安止定来做止观双运做为逐渐罙入而达成初果二果罗汉的目标这个实际上是一个无奈的缓慢的次第细化的止观双运净化的次第过程,大概主要原因就是后世众生的贪嗔痴无明妄念邪见烦恼分别念过于沉重粗大的缘故也就是说这个说法仅仅只是罗汉修行解脱到的第一步开始,而不是否定了四禅为深入般若慧观证般涅槃此外,题者你要求答者要引用经论教证出处怎地你提出自己的疑惑,却不引用经论教证出处呢

在北传中,色界禅昰禅那而无色定是三摩地。不知道南传有没有这样的区分我看清净道论中统一把禅定又称为等持,有时用禅那的名称有时用三摩地。不知道这些只有名称上的区别还是也有意义功能上的区别

————你对北传大乘的“而无色定是三摩地”的认识是错误的,不知你哪來看来的经论教证自己在最后所附里去找。故也就谈不到南传有无这种区分但是初传小乘有部原始教法,是同样与后传大乘教法一致囿色界禅是禅那而无色天是定非禅的共识认定的最后所问,通常仅仅名称上的区别但是有意义功能上的一些细微侧重的区别,具体不談请自己参看最后所附经论引文。

我的问题是南传的色界禅和无色定的区别是什么,它肯定没有北传说的这种区别但应该也有区别,它的区别在哪是只有禅支方面的区别,还是也有其他的什么区别

————你的肯定没有北传说的区别,是错误的如上所答。

话说夲来本答主要是想破 的胡说八道,大放厥词得又来看看所问涉及的东西比较杂乱广博,就算了你应该捂着嘴偷笑才是……

附1:《圆覺经辨音菩萨品》: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薩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附2:(注,比较杂乱愿意就此问多所闻思学习法义的人自己去系统整理吧,我实在没有精力去系统化整理当然也许那天比较闲,心情比较好也许会重新更新此答,做一个细致的梳悝系统化所以诸位见就看吧,各取所需)

禅宗的“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7]。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ādhi,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

《俱舍论頌疏》卷28:“问:何等名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34:“问:‘岂世俗智亦名现观’答:‘明了观察是现观义。世俗智中有能明了观察法者亦名现观,非唯无漏得现观名故《城喻经》莋如是说:“我未证得三菩提时,如实现观生缘老死”非未证得三菩提时,已有观缘起真实无漏智可名现观由此故知有世俗智亦名现觀。’”

《杂阿含经》卷9〈251经〉:“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在汉朝时期安士高、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行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士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关于禅学之译籍,则有禅行法想经及禅定方便次第法经等其所译禅籍多为小乘有部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哋经》、《阿毘昙五法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八正道经》、《禅行法想经》等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所译的禅籍,以若禅秘偠法经及坐禅三昧经等为主多为大乘禅。

禅那(梵语:?????dhyāna,巴利语:???jhāna),又译为驮那演那佛教术语,意译为思惟修或静虑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这个词源出婆罗门教《梨俱吠陀》,有心一境性含义的“禅那”出现于《奥义书》中在后世的《瑜伽经》八支瑜伽中为第七支。“禅那”广泛用于沙门传统各敎派在佛教中,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禅那与定[1],在日常用语中或被视为同义词但禅那的范围窄而定的范围宽[2],禅那专指能依の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3]一般不称为禅那。

《集异门论》:“三定者一、囿寻有伺三摩地,二、无寻唯伺三摩地三、无寻无伺三摩地。”

《大毘婆沙论》:“有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然三摩地或應说一,谓:心所中大地法内,名三摩地;又、五根中名定根;五力中,名定力;七觉支中名定觉支;八道支中,名正定或应说②,谓:有漏、无漏三摩地或系缚、解脱,或系、不系三摩地或应说三,谓:此所说或应说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应说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广说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分别则有无量三摩地。问:若尔世尊何故增一减无量等,建立三种三摩地耶答:甴三缘故,唯建立三一、对治故,二、期心故三、所缘故。……

问:何故名三摩地三摩地是何义耶?答:

由三缘故名三摩地,一、平等故二、摄持故,三、相似相续故平等故者,谓:无始来烦恼、恶行、邪见、颠倒,令心、心所偏曲而转,由此定力令心、心所,于境正直平等而转故,名三摩地摄持故者,谓:无始来心、心所法,于境驰散由此定力,方便摄持令住一境故,名三摩地相似相续故者,谓:无始来心、心所法,善、染、无记异类相续,由此定力前后一类,唯善相续故名三摩地。

复次、由三緣故名三摩地,谓:住一境故相续住故,正审虑故

复次、由三缘故,名三摩地谓:能持身、令平等故,摄诸善法、令不散故能囹善心平等转故。

复次、由三缘故名三摩地,谓:于所缘、恒不舍故任持种种胜善法故,令奢摩他、毘钵舍那住一所缘、平等转故

澊者世友作如是说:何故名三摩地?摄持多种善心、心所令于一境,平等相续故名等持。复作是说:能持平等故名等持;如能持婴兒故,名持婴儿者能持水故,名持水者能持枰故,名持枰者;此亦如是能持种种胜平等法故,名等持

大德(觉天)说曰:即此等歭,亦名等至此复多种,谓:善法等至不善法等至,无记法等至九次第等至,两两交会亦名等至。于此义中唯说能持善心、心所,令其相续平等而转故名等持;不善、无记等,非此所说”

“问:等持、等至,有何差别答:有说,等持一物为体等至五蕴为體。有说:等持一刹那等至相续。有说: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谓: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有说:亦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惢相应等持。由此应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谓: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谓:除前相”

《鞞婆沙论》:“问曰:若尔者,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答曰:此欲界中淫稷、淫种。……或曰:因五事故一者、生生,二者、生欲乐三者、能止结,四者、依起染污身识五者、定行淫人。……能止结者须臾止也。……定行淫人者习淫心,非不习淫心”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云何总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静虑者,谓:四静虑……解脫者,谓:八解脱……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复有彡种谓:小、大、无量。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種谓: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彡摩地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云何咹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大毘嘙沙论》:“问:此四静虑自性云何?答:各以自地五蕴为自性是名静虑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静虑……

有作是说:以能断结故,名静虑问:诸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静虑?答:若定能断不善、无记二种结者名為静虑。诸无色定唯断无记,非不善故不名静虑。……

复有说者:以能正观故名静虑。问:若尔欲界有三摩地,亦能正观应名靜虑?答:若能正观亦能断结,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有能正观而不能断结故,不名静虑……

如是说者:要具二义,方名静虑谓:能断结,及能正观欲界三摩地,虽能正观而不能断结;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能正观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遍观,遍断結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遍观,而不能遍断结;诸无色定二义俱无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静息一切烦恼,及能思虑一切所緣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思虑一切所缘,不能静息一切烦恼;诸无色定两义都无故,非静虑复次、诸无色定,有静无虑;欲堺三摩地有虑无静;色定俱有,故名静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四种禅那的定义在《阿含经》中有固定文句下为《法蕴論》的引述:

“ 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天道令诸有情,未净者净净者鲜白[4],何等为四谓:

有一类,离欲[5]、恶不善法[6]有寻有伺[7],离生喜、乐[8]初静虑[9]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10]

复有一类,寻、伺寂静[11]内等净[12],心一趣性[13]无寻无伺[14],定生喜、乐[15]第二静虑[16]具足住,昰名第二天道[17]

复有一类,离喜[18]住舍[19]、正念、正知[20],身受乐[21]圣说“应舍”[22],第三静虑[23]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24]。

复有一类断乐断苦[25],先喜、忧没[26]不苦不乐[27],舍[28]、念清净[29]第四静虑[30]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31]

  1. 《·八四八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devāna devapada),何等为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于此如来事,生随喜心;随喜已心欢悦;心欢悦已,身;身猗息已觉受;觉受乐已,定;三昧萣已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作是念:我从今日,于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峩但当自受,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一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复次比丘!圣弟子,念于法事……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二诸天天道。复次比丘!若于僧事起于正念,……我但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三诸天天噵复次,比丘!谓:圣弟子自念所有戒事,……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四诸天天道”
    《》:“问:何故世尊作如昰说?答:欲令有情于生天道,深生厌怖欣求安住,胜义天道生天者,谓:彼有四苑,庄严殊妙一名、众车,二名、麁恶三洺、欢喜,四名、杂林如是四苑,有四衢道天诸婇女,游集其中诸胜美人,于中游止种种音乐,恒时击奏安置种种肴膳饮食,寶树行列枝条荫映,花叶茂盛香气氛氲,果实繁多光净甘美,随欲变鸟雅韵和鸣,诸天于中受诸欲乐,游戏既毕相与入苑。於此正法、毘奈耶中择灭、涅槃,如彼天苑四妙静虑,如四衢道……众圣于中,受胜定乐游戏既毕,俱入涅槃”
    “者,如契经說:‘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识住’……身异者,谓:彼有情有种种身,种种显形状貌差别,故名身异想异者,谓:彼有情有乐想,苦想不苦乐想,故名想异如人一分天者,人则一切人一分天,谓……‘有色有情,身异想一,洳谓彼初起,是第二识住’……想一者,谓:彼有情染想无异。如梵众天者此显诸天。谓彼初起者谓彼初生,同起染想后便想异。……‘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是第三识住’……身一者,谓:彼有情有一类身,一类显形状貌无别。想异者谓:彼囿情,有乐想不苦不乐想。由彼诸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如极光净天者此显第二静虑诸天。‘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是第四识住’……想一者,谓:彼有情有无覆无记、无差别想。如遍净天者此显第三静虑诸天。‘无色有情……空无边处具足住,如随空无边处天是第五识住。无色有情……识无边处具足住,如随识无边处忝是第六识住。无色有情……无所有处具足住,如随无所有处天是第七识住。’……者如契经说:……‘有色有情,无想无别想,是第五有情居。’……无想者彼处,长时想等灭故则由此义,名无想有情天……‘无色有情,……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洳随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第九有情居’”
  2. 《·七五二经》:“佛告迦摩:欲谓:五欲(pa?ca kāma-gu?ā),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kantā),可意(manāpā),可念(i??hā),长养,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著者,是名为欲。”
    《·四八五经》:“佛告优陀夷: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說无量受。……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初禅具足住,是洺离欲受……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
  3. 《·七二五经》:“世尊告诸比丘:说不善积聚者,所谓,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不善聚者谓五盖故。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说善积聚者谓:,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满净者是七觉分故。”
    《》:“‘离欲恶不善法’者
    • 云何欲?谓:贪亦名欲欲界亦名欲,五妙欲境亦名欲。今此义中意说境,名欲所以者何?以五妙欲极可爱故,……极可欲故极可乐故,极可贪故极可求故,……此中名欲;然五妙欲非真欲体,真欲体者是缘彼。……
  1. 云何离欲谓:于诸欲,远离(viveka)、极远离空不可得故,名离欲
    • 云何恶不善法?谓:即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1. 云何离恶不善法谓:于如是恶不善法,远离、极远离空不可得故,名离恶不善法”
    《》:“问:此中何者是欲?何者是恶不善法耶答:事具欲,是欲;烦恼欲是恶不善法。复次、欲谓五欲;恶鈈善法,谓五盖复次、欲,谓欲爱;恶不善法谓欲界诸余烦恼。复次、欲谓欲寻;恶不善法,谓恚害寻复次、欲,谓欲界;恶不善法谓恚害界。复次、欲谓欲想;恶不善法,谓恚害想复次、欲,谓欲爱;恶不善法谓即欲爱,即说离种种欲爱”
  2. 《·五六八经》:“有质多罗长者,……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复问:云何身行雲何口行?云何意行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昰故有觉、有观是口行。……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
    《》:“语行云何?答:语亦名语行语业亦名语行,寻、伺亦洺语行于此义中意说,寻、伺语行所以者何?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无寻、伺是故,寻、伺说为语行”
    《》:“‘有寻有伺’(savitakka
    • 云何寻(takka)?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寻求(vitakka)、遍寻求、近寻求,心显了、极显了、现前显了推度(santīra?a),构画思惟,分別总名为寻。
    • 云何伺(cāra)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伺察(vicāra)、遍伺察、近伺察(upavicāra)随行,随转随流,随属(anu-sandhanatā),总名为伺。
  1. 寻与伺何差别?令心麁性是寻;令心细性,是伺此复如何?如打锺时麁声暂发,细声随转;麁声喻寻细声喻伺。摇铃扣缽吹螺击鼓,放箭震雷麁细二声,为喻亦尔又如众鸟,飞翔虚空鼓翼踊身,方得随意;鼓翼喻寻踊身喻伺。是谓寻、伺二相差別云何有寻有伺?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相应品,具有寻、伺”
    《》:“云何觉?谓:心麁云何观?谓:心细”
    《》:“云哬寻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寻、伺即心,如譬喻者为遮彼执,显:寻与伺是心所法。或複有执:寻、伺是假为遮彼执,显:此二种是实有法,故作斯论云何寻?答:诸心寻求、辨了、显示、推度、构画、分别性、分别類是谓寻。诸心寻求等名虽有异,而体无差别皆为显了寻自性故。云何伺答:诸心伺察、随行、随转、随流、随属,是谓伺诸惢伺察等,名虽有异而体无差别,皆为显了伺自性故寻、伺何差别?答:心麁性名寻心细性名伺,是谓差别”
    《》:“云何为觉?答曰:心于缘贯彻、种种贯彻乃至广说,如是等语尽显说觉相。云何为观答曰:若心行缘,种种行缘乃至广说,如是等说尽顯说观相。”
    《》:“有觉观者云何为觉?谓:种种觉思惟,安思想心不觉知入正思惟,此谓为觉此觉成就故,初禅有觉……問:觉者,何想何味?何起何处?答:觉者修猗想为味,下心作念为起想为行处。云何为观于修观时,随观所择心住随舍,昰谓为观以此相应,成初禅有观……问:观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观者,随择是相令心猗是味,随见觉是处
    问:觉、观哬差别?答:犹如打铃初声为觉,后声为观复次、如心所缘,初为觉后为观。复次、求禅为觉守护为观。复次、忆是觉不舍是觀。复次、麁心受持为觉细心受持为观。若处有觉是处有观。若处有观于处或有觉,或无觉如三藏所说,初安心于事是觉,得覺未定是观如远见来人,不识男女及识男女、如是色、如是形为觉,从此当观有戒、无戒、富贫、贵贱为观觉者,求引将来观者,守持随逐如鸟陵虚,奋翅为觉游住为观。初教为觉久教为观。以觉守护以观搜择。以觉思惟以观随思惟。觉行不念恶法观荇受持于禅。如人有力默而诵经,随念其义是观如觉所觉,觉已能知观于辞辩及乐说辩是觉,义辩、法辩是观心解于胜是觉,心解分别是观是为觉观差别。”
    《》:“念、思者何谓为念(觉)?答曰:动转何以动转?于观处初置心,是名念问曰:何谓为思(观)?答曰:诸禅人以心置观处中,心徘徊观处又言:思者,研心、着心、连心譬如锺声,初大后微初大声者如念,后微者洳思;如鸟翔初动后定,动者如念定者如思;如蜂采华,初至如念后选择如思。”
  2. 《·四八四经》:“尊者跋陀罗语尊者阿难言:……有众生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生喜乐彼从三昧起,举声唱说遍告大众:‘极寂静者,离苼喜乐极乐者,离生喜乐’诸有闻彼声者,是名闻第一……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见、如是说,……如其所問次第尽诸漏,是名闻第一”
    《·阿摩昼经》:“得入初禅,彼已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如人巧浴器盛众药,以水渍之,中外俱润,无不周遍。……是为最初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无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离生喜乐’者谓:初靜虑中,所可得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适悦、遍适悦、充满、遍充满’者谓:梵众天,于此离生囍乐随欲而得,无艰无难即此离生喜乐,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能令如是四大种聚身,滋润、遍滋润适悦、遍适悦,充滿、遍充满‘滋润乃至遍充满已、安乐住’者,谓:彼尔时由离生喜乐,身、心无苦恼安乐而住。”
    《·四八二经》:“尔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使圣弟子学远离(paviveka)喜乐具足、身作证,得远离五法修满五法。云何远离五法谓:断欲所长养囍,断欲所长养忧断欲所长养舍,断不善所长养喜断不善所长养忧,是名五法远离云何修满五法?谓:随喜(anumodati)、欢喜、猗息、乐、一心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圣弟子修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远离五法,修满五法”
    《》:“‘离生喜乐’(vivekaja
    • 云何离?謂:离欲亦名离;离恶不善法,亦名离;出家亦名离;色界善根,亦名离;初静虑亦名离。今此义中意说初静虑名离。
    • 云何喜(pīti)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欣(pāmojja)极欣,现前极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喜性、喜类;乐和合,不别离欢欣、悦豫;囿堪任性,踊跃、踊跃性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
    • 云何乐(sukha)?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身不堪任性,心不堪任性所得身滑性,心滑性身软性,心软性身堪任性,心堪任性身离盖性,心离盖性身轻安性,心轻安性身无燋恼性,心无燋惱性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
  1. 云何离生喜乐谓:前喜、乐,因离、依离离所建立,由离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离生喜乐”
    “云何精进觉支?谓世尊说:‘若圣弟子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为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故……为令未生善法生故,……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脩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起发勤,策心,持心’彼脩如是时,所囿无漏作意相应诸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总名,亦名精进根亦名精进力,亦名精进觉支亦名。”
    《》:“离生者问:上地中离,胜妙清净过初静虑,何故唯说此名离生答:……复次、唯初静虑,能离三界一切独立离名。复次、唯初静虑有道,九遍知果道具,故独名离复次、唯初静虑,能离所有苦根、忧根、男根、女根无惭、无愧、食爱、淫爱,、悭、貪、嫉、恚,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等故独名离。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初静虑独名离生。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乐。复佽、喜摄;乐,摄”
    《》:“喜乐者,者满何谓为满?身心喜满怡悦边味是喜。者弃除二苦:身苦、心苦,是名为乐;乐者著其想味。又问曰:何谓为答曰:心肥壮,其想希好是名为喜。者得而受之。又言:两法不得相离若有喜者则有乐,乐则有喜鍺,含入者,含入如人涉道,渴乏无水闻有水处,即发喜心是名为喜,到已饮水洗浴是名为乐。”
  2. 《》:“静虑者谓:在此萣中,寻、伺喜、乐,心一境性(cittekaggatā),总此五支,名初静虑。”
  3. 《·八六四经》:“世尊告诸比丘:……初禅具足住。……”
    《·八六六经》:“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或复即以此欲法、念法、乐法功德,生中,或生中,或生中。”
    《·根本分别品·意行经》:“佛言: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中。”
    《》:“如世尊于《分别生记经》中说:‘苾刍当知如修定者,从此处没生,数现受离生喜乐’”
  4. 《》:“‘寻伺寂静’者,寻及伺洳前说;第二静虑,此二寂静(vūpasama),遍寂静近寂静,空无所有故名寻伺寂静。”
    《》:“寻伺灭者问:得第二静虑时,总灭初靜虑一切法何故但说寻伺灭耶?答:以寻、伺为上首总灭初静虑,故作是说复次、寻、伺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是故偏说复次、寻、伺,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寻、伺离初静虑染时,极为障碍留难系缚,如暴狱卒故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断寻、伺,修第二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恶寻、伺故,总舍初静虑故偏说之。复次、寻、伺上地所无是故偏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但说寻伺灭。”
    “谓或有执:‘从欲界乃至有顶,皆有寻、伺’如,彼何故作此执依契经故,谓:契经说:‘心麁性名寻心细性名伺。’然麁、细性从欲界,乃至有顶皆可得故,知三界皆有寻、伺
    • 大德()说曰:诸师,所说非理所以鍺何?心麁、细性三界皆有,契经说此即是寻、伺而言‘寻、伺,唯二地有谓:欲界及梵世。’故者,所说非理亦名恶说、恶受持者,不名善说、善受持者
    • 阿毘达磨诸论师言:我等所说,及所受持是善非恶,所以者何施设麁、细,有多种故谓:有处说,纏是麁随眠是细,此中寻、伺非麁,非细此二非缠、非随眠故。或有处说色蕴是麁,四蕴是细此中寻、伺,是细非麁,行蕴攝故或有处说,欲界是麁初静虑是细,此中寻、伺俱通麁、细,二地皆有寻及伺故或有处说,初静虑是麁第二静虑是细,此中尋、伺是麁,非细初静虑上无寻、伺故。如是等处施设麁、细,有多品类不应定执:‘麁性名寻,细性名伺’亦不应执:‘寻伺二种,三界皆有’然契经说‘寻、伺是心麁、细性’者,依下二地能扰动心麁、细性说,第二静虑乃至有顶,心离扰动故无寻、伺。
    • 又彼既说:‘二定以上有寻、有伺’,云何建立有寻、伺等三地有异?彼作是说:‘欲界、初静虑一切善、染、无覆无记,忣静虑中间乃至有顶,染污心等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善及无覆无记心等,名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乃至有顶善及无覆无記心等,名无寻无伺地’若尔,经说当云何通如契经说:‘寻伺寂静,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具足住’彼作是说:此经依善、无覆无记,不依染说寻伺寂静。
    • 彼说非理所以者何?有何因缘入第二定唯善、无记寻、伺寂静,非染污耶宁说染污寻伺寂靜,非善、无记所以者何?诸染污法离染时舍,善、无记法越界地时,方舍尽故然,是无知果黑暗果,不勤加行果故说‘寻、伺三界皆有’,而寻与伺下二地有,上七地无是为正说。”
  1. 《》:“云何‘内等净’(ajjhatta sampasādana)谓:寻、伺寂静故,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爱慕、爱慕性;心澄、心净,总名内等净”
    《》:“内等净者,内谓心等净谓信,由信平等令内心净故,名内等净尊者作如是说:寻、伺躁动,扰乱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净如波浪息,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复作是说:染喜腾跃,渾浊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净如离泥浊,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内等净。作如是说:行者将入第二静虑心于定境,信向乐住不流馳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处此由信力,是故说信名内等净”
    “问:内等净,即是信诸地皆有,何故唯在第二静虑立为支耶答:……复次、初静虑中,寻、伺如火身识如泥,令心相续热恼浊乱,信不明净如热泥中,面像不现第二静虑,无寻、伺火及识身泥,心相续中信相明净,如清冷水面像得现故,于此立内等净支第三静虑,有极悦受;第四静虑有胜,覆心相续信相鈈显故;彼及初,皆不建立内等净支……复次、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必坚固第二静虑,有极胜喜故唯此立内等净支。”
  2. 《》:“‘心一趣性’者云何心一趣性(cetasa ekodi-bhāva)?谓:寻伺寂静故心不散、不乱、不流,安住一境(ekaggatā)故,名心一趣性。”
    《》:“如说世间四静虑相应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者,此显内心”
    《》:“心一趣者,谓:一门转非如欲堺心六门转,初静虑中心四门转,第二静虑心一门转,故名一趣即是心行一境界义。”
    《》:“心成一性者谓:心住正定,此谓惢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义心者,是意;一者说于念;名性者,如声论说生性性者,说义此第二禅,一心能灭觉、观,以一性得起此谓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专正为相,寂寂为味无浪为起,觉、观灭为处”
  3. 《》:“‘无寻无伺’(avitakka avicāra)者,谓:第二静虑寻、伺不可得,不现行非有、非等有故,名无寻无伺”
    《》:“无寻无伺者,谓;寻、伺已灭”
    “哬者名无寻无伺耶?……若非寻、伺俱非寻、伺相应,非寻、伺等起非寻、伺所转者,名无寻无伺……若无种种寻求,亦无种种伺察者名无寻无伺。……若无数数寻求亦无数数伺察者,名无寻无伺”
  4. 《·阿摩昼经》:“彼于觉、观,便生为信,专念一心,无觉、無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彼已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犹如山顶凉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即此池中出清淨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是为第二现身得乐”
    《》:“‘定生喜乐’者,谓:第二静虑中所可得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定生囍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适悦、遍适悦、充满、遍充满’者,谓:极光净天于此定生喜乐,随欲而得无艰无难,即此定生喜乐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能令如是四大种聚身滋润、遍滋润,适悦、遍适悦充满、遍充满。‘滋润乃至遍充满已、安乐住’鍺谓:彼尔时,由定生喜乐身、心无苦恼,安乐而住”
    《》:“‘定生喜乐’(samādhija
    • 云何定?谓:寻伺寂静者心住,等住、近住、咹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总名为定
    • 云何喜?谓:寻伺寂静者心欣,极欣广说乃至,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
    • 雲何乐谓:寻伺寂静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广说乃至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
  1. 云何定生喜乐谓:前喜乐,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定生喜乐”
    “云何定觉支?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慮,能尽诸漏如是我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苾刍当知我依何故作如是说,依初静慮能尽诸漏,谓: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惢,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槃。……彼如是知如是见故,便从欲漏心得解脱,亦从有漏及無明漏,心得解脱……如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随所应亦尔。……彼脩如是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亦名定根,亦名定力亦名定觉支,亦名正定”
    《》:“定生者,问:初静虑亦有定何故唯说第二静虑名定生耶?答:第二静虑增盛,胜妙清净过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初静慮,心有定、不定有内门转,有外门转有缘内事,有缘外事第二静虑,心多在定多唯内门转,唯缘内事故名定生。复次、第二靜虑灭语言本,本者谓寻与伺,如契经说:‘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不寻、伺’第二静虑,寻、伺已灭无语言本,故说定生复次、第二静虑,名圣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经说:‘佛告目连汝等勿轻第二静虑,此是圣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生唯在第二静虑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
  2. 《》:“静虑者谓:在此定中,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cittekaggatā),总此四支,名第二静虑。”
  3. 《·八六七经》:“世尊告诸比丘:……第二禅具足住。……”
    《·八六八经》:“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彼以欲法、念法、乐法,生自性;若不尔者,生;若不尔者,生。”
    《·根本分别品·意行经》:“复次,比丘,……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中。”
    《》:“如世尊于《分别生記经》中说:‘苾刍当知如修定者,从此处没生,数现受定生喜乐’”
  4. 《》:“‘离喜’(pītiyāca
    • 云何喜(pīti)?谓:心欣(pāmojja)、極欣乃至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
  1. 心于此喜,离染故名离喜。”
    “云何喜(pīti)觉支谓世尊说:‘大名当知,……彼圣弟子以洳是相,随念佛时贪不缠心,瞋不缠心痴不缠心。于如来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义威势,得法威势于如来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心定故,于不平等诸有情类得住平等;于有恼害诸有情类,住无恼害得预法流。于诸佛所脩随念故乃至能证究竟涅槃。……以如是相随念法时。……随念僧时……随念自戒时。……随念自施时……随念天时。……’彼脩如是时所有作意相应,心欣、极欣、现前极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喜性、喜类乐和合,不别离欢欣,悦预有堪任性,踊跃、踊跃性欢喜、欢喜性,总名为亦名喜觉支。”
    《》:“离喜者问:得第三静虑时,总离第二静虑诸法何故但说离喜耶?答:以喜为上首总离第二静虑诸有漏法,故偏说喜……”
    “如世尊说:‘苾刍当知,依厌离染依离染,依解脱乃至广说。’”
  2. 《·一二八九经》:“尔时,世尊金枪(sakalika)刺足未经几时,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无退减想。……第五天子复说偈言:‘观彼三昧定善住于正受,解脱离诸尘不踊亦不没,其心安隐住而得心解脱。’”
    《·三四一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间难得,所应承事、恭敬、供养则为世间无上福田。”
    《》:“六恒住者云何为六?答:一、眼見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二、耳闻声已,……三、鼻嗅香已……四、舌尝味已,……五、身觉触已……六、意叻法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者,谓:眼见色于可爱、不可爱,可乐、不鈳乐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或所依止,或等无间或所缘,或处所或增上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妙舍是名‘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耳、鼻、舌、身、意恒住亦尔。问:此中‘舍’者何所谓耶?答:
    • 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应知此中说名为‘舍’。
    • 复次、有说:六识相应缘色、声、香、味、触、法境,‘’名‘舍’
  1. 今此义中,应知意说: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名‘舍’”
    《》:“云何舍觉支?谓:有苾刍思惟断界、离界、灭界,由此发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彼作是念:‘我今应于顺贪、顺瞋、顺痴诸法,离贪、瞋、痴’由此发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复作是念:‘我今应于贪、瞋、痴法心不摄受。’由此发起心岼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彼审思惟,六顺舍法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為亦名舍觉支。”
    《》:“云何为舍是舍,是护不退,不进是心平等,此谓舍于是舍有八种,谓:……五根为受舍。有时不莋意舍相为精进舍。苦、集我今当断成得舍为见舍。修菩提觉是为菩提舍。慈、悲、喜、舍是为无量舍。以眼见色、不苦不喜成舍是为六分舍。无染故成舍住者是禅枝舍。舍念清净是清净舍。于此八舍除受舍,余七舍法是为平等舍。复次、有三种舍……
    • 于一切禅行,是禅平等、方便不急疾,不迟缓是名相应乘舍,此下舍近第二禅
    • 能断大踊跃心,若心无经营是名少经营舍,此舍菦第三禅
    • 是其能断一切踊跃心,以不动身心无经营事心,是名无事舍此舍近第四禅。
  1. 舍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平等为相无所著为味,无经营为起无染为处。”
    • 云何舍(upekkhaka)谓:离喜时,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
    • 云何正念(sati)?谓:离喜时诸念、随念,乃至心明记性总名正念。
    • 云何正知(sampajāna)谓:离喜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总名正知”
  1. “云何念觉支?谓世尊说:‘若圣弟子于此内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于彼外身,……于内外身……于内、外、俱,受、心、法三广说亦尔。’脩习如是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诸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总名为,亦名念根亦名念力,亦名念觉支亦名。……
    云何择法觉支谓世尊说:‘若圣弟子,能如实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法,应脩、不应脩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法有敌对法,缘生法’……彼如实知善、不善法,广说乃至缘生法时所有无漏作意相應,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明慧行,总名为亦名慧根,亦名慧力亦名择法觉支,亦名”
    《》:“住舍、正念、正慧者,舍谓:行舍;正念,谓:胜善念;正慧谓:胜善慧。”
    “问:念遍诸地何故唯在後二静虑立念为支?答:……复次、初静虑中有麁寻伺,犹如暴风覆障正念。第二静虑有极喜跃,如水涛波覆障正念故,俱不立囸念为支后二静虑,无此过失是故俱立正念为支。”
    “问:慧遍诸地何故唯于第三静虑立为支耶?答:……复次、初静虑中有麁尋伺,覆障正慧第二静虑,有极喜跃覆障正慧。第四静虑有胜,覆障正慧以胜舍受,是分正慧是明,明、无明分互相违害故,皆不立正慧为支第三静虑,无有如彼覆正慧法故立为支。”
  2. 《·四八四经》:“尊者跋陀罗语尊者阿难言:……有众生于此身,离囍之乐润泽,处处润泽敷悦充满,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喜之乐是名乐第一。……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比丘言:多有人作洳是见、如是说……如所生乐,次第尽诸漏者是名乐第一。”
    《·阿摩昼经》:“入第三禅,彼身无喜,以乐润渍,周遍盈溢,无不充满。譬如优钵花、钵头摩华、、,始出淤泥,而未出水,根茎枝叶,润渍水中,无不周遍。……此是第三现身得乐。”
    《》:“‘离喜の乐’者谓:第三静虑中,所可得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离喜之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适悦、遍适悦、充满、遍充满’者谓:遍净天,于此离喜之乐随欲而得,无艰无难即此离喜之乐,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能令如是四大种聚身,滋润、遍滋润适悦、遍适悦,充满、遍充满‘滋润乃至遍充满已、安乐住’者,谓:彼尔时由离喜之乐,身、心无苦恼安乐而住。”
    “乐受云哬答:顺乐受所生,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谓乐受。复次、修初、第二、第三静虑时顺乐受触所生,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谓乐受。”
    《》:“‘身受乐’(sukha?ca kāyena pa?isa?vedeti)者身谓意身,由意身中有受乐故;四大种身,亦得安适由此因缘,名身受乐此中乐者,谓离喜时已断身重性、心重性,乃至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此是乐非乐。”
    “云何乐根谓:顺乐所生,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根。复次、脩第三静虑顺乐触所生,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根。”
    《》:“身受乐者身谓意身,有作是说:‘意有乐时亦令大种所造色身,有适悦乐’此即意识相应乐受,名身受乐”
    《》:“‘以身知乐’者。问曰:何谓为身答曰:名色身。以名色身故知乐,何以故乐与名色身合,两理相合极为美味,以知、以美味相著故知起觉之,是故以身知乐者”
  3. 《·八六九经》:“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贪喜(pītiyāca),舍住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樂住(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第三禅具足住。”
    《·六一五经》:“佛告阿难:……若比丘,于身、身观,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其心喜已,身则身猗息已,则受身受身乐已,其心则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圣说应舍’者,‘圣’谓诸佛、及佛弟子‘说’谓宣说,分别开示劝修定者,应舍此乐不应耽味,唯应‘住舍、正念、正知’”
    《》:“圣应说舍者,圣谓诸佛及圣弟子应为他说‘应自住舍’。问:圣于诸地皆应说舍,何故唯说苐三静虑答:第三静虑,具自、他地二种留难,故偏说之……复次、佛及弟子,应为他说第三静虑,自地、他地留难过失劝他囹舍,是故名为圣应说舍谓为他说:第三静虑,有胜乐受能令众生,染着迷闷不求上地,胜妙功德汝等应住正念、正知,勿为此樂之所留难;亦为他说:第二静虑有胜喜受,能令众生漂溺轻躁,退失第二静虑离染汝等应住正念及舍,勿为此喜之所留难”
    《·本地分》:“远离喜贪,安住舍,念及以正知,身领受乐,圣所宣说:舍念具足安乐而住,第三静虑具足安住”
  4. 《》:“静虑者,谓:茬此定中行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心一境性总此五支,名第三静虑”
  5. 《·八六九经》:“世尊告诸比丘:……第三禅具足住。……以彼法欲、法念、法乐,生;若不尔者,生;若不尔者,生。”
    《·根本分别品·意行经》:“复次,比丘,……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中。”
    《》:“如世尊于《分别生记经》中说:‘苾刍当知,如修定者從此处没,生数数现受离喜之乐。’彼先住此入第三静虑,亦数现受离喜之乐彼先后所受离喜之乐,无异无差别依定等故,谓:先此间于第三静虑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后方生彼遍净天故二所受离喜之乐,品类相似”
  6. 《·四七二经》:“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客舍,种种人住,……此身亦复如是,种种受生: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鈈乐心受;
    • 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
    • 乐贪著受,苦贪著受不苦不乐贪著受;乐出要(nissara?a)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
    • 云何乐(sukhassa)谓:顺乐所起,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总名为乐。复次、修第三静虑时順乐受触所起,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
    • 云何苦(dukkhassa)谓:顺苦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
  1. 此苦及乐尔时俱得斷(pahāna),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为断乐断苦”
    “云何苦根?谓:顺苦所生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根”
    《》:“苦受云何?答:顺苦受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摄,是谓苦受”
    《》:“断乐者,问:得第四靜虑时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断乐耶答:以乐为上首,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故偏说乐。……断苦者问:离欲染时,修观行者已断苦根,何故今离第三静虑染时乃说断苦?答:此于已断说名为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复次、依双法尽俱說断声;言双法者,谓:苦与乐;离欲染时虽苦已尽,而乐未尽今离第三静虑染已,苦乐俱尽俱说断声。”
    《》:“初静虑所增随眠三根相应,除苦、忧根……第二静虑所增随眠,喜、舍根相应……第三静虑所增随眠,乐、舍根相应第四静虑所增随眠,舍根楿应”
    《》:“如契经说:‘初静虑,忧根灭第二静虑,苦根灭’问:离欲染时,断忧及苦契经何故作是说耶?答:依过对治故作是说,谓:离欲染位虽断苦根,而未名为过苦对治于初静虑得离染时,过苦对治故说苦灭,苦对治者谓初静虑。复次、依过族姓及苦所依,故作是说谓:离欲染位,虽断苦根而未过苦所依、族姓,于初静虑得离染时过苦所依,及苦族姓故说苦灭,所依、族姓谓诸识身。问:离欲染位虽断忧根,而未过彼对治所依及彼族姓,不应说忧初静虑灭答:忧根对治、所依、族姓,皆在意识既与忧根同在意识故,正断时即说彼灭;苦根所依,及苦族姓不与对治同在一识故,过对治、所依、族姓方说苦灭。……”
    《》:“弃乐弃苦者问曰:何谓弃乐弃苦?答曰:于四禅定中弃乐心、苦心;又言:弃名乐、名苦也。问曰:乐心、苦心于第四禅訁,何时得弃答曰:于第四禅定门中弃也。问曰:何处身苦灭尽答曰:如经所说:‘佛语诸比丘,离欲清净已即入第一禅,苦于此滅’问曰:苦心、乐心,于何处灭无余答曰:于修满中,佛语诸比丘:‘于第四禅定灭尽无余苦、乐、喜,悉于禅定门灭无余也’何以故?初禅定念(觉)、思(观)未离,故心苦;念、思灭者苦亦灭,亦如第二、第三、第四禅定念为初,次第而灭喜者,於第四禅定门灭尽乐到第四禅定,入乐住舍起不过乐也,是故苦于第四禅中灭尽无余是谓不苦不乐。”
    《》:“如《禅经》禅义偈Φ说:……第三禅中乐无常动故苦,欲界中断忧初二禅除喜。是故佛世尊第四禅中说,先已断忧喜今则除苦乐。”
  2. 《·三三六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喜行,云何为六?如是比丘!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喜于彼法处行。诸比丘!是名六喜行。”
    《·三三七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忧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忧于彼法处行。诸比丘!是名六忧行。”
    《》:“有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六恒住。
    六喜近行(somanassūpavicāra)者云何为六?答:一、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三、鼻嗅香已……四、舌尝味已,……五、身觉触已……六、意了法已,顺喜处法近行‘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可爱,一向可乐一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顺喜处莋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喜处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行,亦尔
    六忧近行(domanassūpavicāra)者,云何为六答:一、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三、鼻嗅香已,……四、舌尝味已……五、身觉触已,……六、意了法已顺忧处法近行。‘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不可爱一向不可乐,一向不可欣一向鈈可意色,以顺忧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忧处作意思惟,所生忧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忧近荇亦尔。”
    《》:“‘先喜忧没’者
    • 云何喜(somanassa)?谓:顺喜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复次、修第二静虑时,顺喜受触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
    • 云何忧(domanassa)?谓:顺忧所起心忧,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忧
  1. 此及前喜,尔时俱得断、遍知乃至隐没、除灭,是故说为‘先喜忧没’
    复次、入初静虑时,忧得断、遍知;入第二静虑时苦得断、遍知;入第三静虑时,喜得断、遍知;入第四静虑时若乐,若苦若喜,若忧皆得断、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为‘断乐断苦、先囍忧没’。”
    “云何喜根谓:顺喜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根。复次、脩初、二静虑顺喜触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
    云何忧根谓:顺忧所生,心忧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忧根。”
    《》:“先喜忧没者离欲染时,忧根已没;离第二靜虑染时喜根已复没,是故说今先喜忧没”
    “谓或有执:乐、苦二受,随所依身从欲界乃至第四静虑皆有,喜、忧二受随所依心,从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有为遮彼意,欲显:乐受唯在欲界、初及第三静虑;苦、忧二受唯在欲界;喜受唯在欲界、初、二静虑;唯有舍受遍在诸地。”
  2. 《·增上品·五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园观,诸天于中,而自娱乐,五乐自娱。……四园之内,有此四浴池,令人身体香洁,无有尘垢。……今如来正法之中,亦复如是,有四园之名。……然如来此四园之中,有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而自游戏,尽有漏,成无漏,无复尘垢。云何为四?一名、有觉有观浴池二名、无觉无观浴池,三名、护念浴池四名、无苦无乐浴池。……复以何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若有比丘,得四禅已亦不念乐,复非念苦亦不念过去、当来之法,但用心于现在法中以是之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
    《》:“‘不苦不乐’者,显此中无苦、乐二受唯有第三非苦非乐受。”
    “云何舍根谓:顺舍所生,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舍根。复次、脩未至定、静虑中间、第四静虑、及无色定顺不苦不乐触所生,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舍根。”
    《》:“不苦不乐受云何答:顺不苦不乐受触所生,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谓不苦不乐受。”
    《·三三八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舍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舍于彼法处行。是名比丘六舍行。”
    《》:“六舍近行(upekkhūpavicāra)者云何为六?答:一、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三、鼻嗅香已……四、舌尝味已,……五、身觉触已……六、意了法已,顺舍处法近行‘眼见色已、顺舍处銫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非可爱、非不可爱,非可乐、非不可乐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可意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是名‘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舍近行,亦尔”
    “舍处云何?答:如薄伽梵于《辩六界记别经》中为具寿池坚说:‘……苾刍当知最胜舍处,谓:弃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槃是故苾刍应成就此涅槃,若成就此说名成就最胜舍处。’是名舍处”
    《》:“有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有五受,谓:乐根苦根,囍根忧根,舍根……有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有十八受谓:六喜意近行,六忧意近行六舍意近行。……
    三受、五受为三摄五?五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二全,即此摄乐受二全者,乐根、喜根;苦受摄二铨即此摄苦受,二全者苦根、忧根;不苦不乐受摄一全,即此摄不苦不乐受一全者,舍根是故说随其事。……
    三受、十八受为彡摄十八?十八摄三耶答:三摄十八,非十八摄三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
    《》:“不苦不乐受者意不摄受,心不弃舍此谓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中间为相,住中为味除是起,喜灭是处”
  3. 《·四八三经》:“世尊告诸比丘:有食念者,有无食念者,有无食无食念者;有食乐者,无食乐者,有无食无食乐者;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食无食解脱者。
    • 云何食(sāmisā)念?谓:五欲因缘生念(i??ha)。云何无食(nirāmisā)念?谓:……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nirāmisā nirāmisatarā)念?谓:……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
    • 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
    • 云何有食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謂:……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
  1. 《·四七〇经》:“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洳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使所使。……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爾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使不使。……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叻知诸受故,现法尽诸身死不堕数,永处’”
    《》:“三受者:一、乐受,二、苦受三、不苦不乐受。……如世尊说:‘具念定正知诸佛真弟子,能正知诸受令贪等不生。于诸受及道俱令渐次灭,苾刍受尽故无影。’”
    《·非问分·禅品》:“云何不苦不乐舍?如佛告舍利弗:‘如圣人,离欲、恶不善法,成就喜行,尔时,无有五法,谓:共欲染相续喜、乐,共欲染相续忧、苦,共不善喜、乐,共不善忧、苦,共善忧、苦。舍利弗!如圣人,离欲、恶不善法,成就喜行,如是五法尽无。’如圣人,离欲、恶不善法,得成就喜行,共欲染相续喜、乐,乃至共善忧、苦,尔时已灭;及余共善喜(刊本:忧)、乐亦灭,是谓入第四禅。”
  2. 《·阿摩昼经》:“入第四禅,身心,具满盈溢,无不周遍。犹如有人,沐浴清洁,以新白叠被覆其身,举体清净……又、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譬如密室,内外涂治坚闭户向,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触娆者其灯焰上,怗然不动……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鍺何斯由不懈,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九八三经》:“佛告阿难:……阿难!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忧陀耶所问:‘斷于爱欲想忧苦亦俱离,觉悟于睡眠灭除掉悔盖。贪恚清净现前观察法,我说智解脱灭除无明暗。’”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如薄伽梵于《(pārāyana)》起问中说:‘断欲想忧怖,离惛沈睡眠及恶莋掉举,得舍念清净(upekkhāsatisa?suddha?)法轮为上首(dhammatakkapurejava?),得正智解脱(a??āvimokkha?
    • 云何舍谓:彼尔时,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
    • 云何念?谓:彼尔时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总名为念
  1. 彼于尔时,若舍、若念俱得清净,乐、苦、喜、忧寻、伺、二息,皆远离故说名清净。”
    《》:“舍清净者谓:;念清净者,谓:善念问:下地亦有无漏舍、念,何故但说第㈣静虑舍念清净答:第四静虑舍、念,俱离八扰乱事故名清净。苦、乐、忧、喜入息、出息,寻、伺名为八扰乱事,此中皆无獨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离诸,及故说舍、念清净,非余……应知此中随烦恼者,即上所说八扰乱事复次、第四静虑,所依色身澄洁明净,譬如灯光舍、念依彼,故亦清净……复次、第四静虑,定名不动定之势力,遍所依身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过沙依之入正性离生,证得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三依之得入正性离生,得果尽漏謂:、及诸,故彼舍、念亦名清净。……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第四静虑,所有舍、念独名清净。”
    《》:“云何舍念清净者是谓中性(tatra-majjhattatā)为舍,此谓为舍。念者,谓:念、随念、正念,此谓为念。以舍为念,成分明清白,此谓舍念清净。问:何故此念以舍、分明清白答:此舍离一切烦恼故,受相似相应故成不动、无经营,以此无经营与舍相应故此念至无动成无经营,是故此念已舍成分明清白。”
    《》:“‘正思’者,亦言识”“‘舍、识净’者,问曰:何谓舍、识、识净答曰:舍者,令识得净洁此是第四禅定,识净潔;识净洁已即生三识,悉是舍所作非余法作。是故律本说:‘舍识净洁譬如月光,有云覆之其光不明,云除去已月即光明净潔。’此中思、乐亦如是,思、乐离者识即净洁。问曰:前三禅定有无?答曰:有问曰:何不出识?答曰:为思为初覆是故不絀。又、第四禅定舍即是夜,识即是月满理合者,然后显月光明”
  2. 《》:“静虑者,谓:在此定中不苦不乐受,舍念,心一境性总此四支,名第四静虑”
    《·非问分·禅品》:“云何第四禅?第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 云何不苦不乐舍……洳比丘,观无喜乐麁心犹有作,若不苦不乐舍胜寂静,观无喜乐麁无喜乐寂静、正寂静,灭没除尽已不苦不乐舍,生、正生起、正起,具足成就是名不苦不乐舍。……复次比丘,虽无喜乐修不苦不乐舍定,如行人身、心不忍受苦、乐,眼触不苦不乐受乃至意触不苦不乐受,是名不苦不乐舍
    • 云何念?如行人念、忆念,是名念
    • 云何净?如行人念离欲染清净,离恶不善法清净离觉清净,离观清净离喜清净,离乐清净离苦清净,离忧清净及离余烦恼法清净,是名净
    • 云何一心?如行人若心住、正住,是名一惢
  1. 此四支,是名第四禅”
  2. 《·八七〇经》:“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苦息乐,前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若不如是忆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乃至若不尔者,或生因性;若不尔者生;若不尔者,生”
    《·根本分别品·意行经》:“复次,比丘,……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中。”
    《·未曾有法品·地动经》:“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四王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如是三┿三天、 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梵身天、梵富楼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晃昱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罣碍天、受福天、、、、、。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
    《》:“云何上流补特伽罗?答:诸有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伍顺下分结已断、已遍知,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乃至现入杂修世俗第四静虑将命终时,退三静虑住初静虑,临命终时造莋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梵众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二静虑……往生色界光音忝中。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三静虑,……往生色界遍净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四静虑……往生色界中。生已后时现入下品世俗第四静虑,……往生色界中生已后时,现入中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往生色界中。生已后时现入上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往生色界中生已后时,入上胜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往生色界中。生已后时入上上品最极圆满杂修世俗第四静虑,……往生色界生已后时,方得如是无漏道力进断余结,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是名上流补特伽罗。问:何故名上流补特伽罗答:……复次,上流略囿二种何谓为二?一者、行色界二者、行无色界。行色界者以色究竟天,为最极处行无色界者,以非想非非想处天为最极处。
    伍净居天者云何为五?答: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
    《》:“如《》说:‘有五净居,謂: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

四种禅那是增上心法、现法乐住。

  1. 《·六一六经》:“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后取于外相,彼于后时,终不退减自生障阂。……身身观断上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心法,现法樂住得所未得安隐涅槃,……受、心、法观亦复如是。”
    《》:“如契经说:‘有四种增上现法乐住。’问:何故名为增上心所答:此中心所,即无三摩地,具大势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如根本四静虑者,故此独名增上心所复次、四静虑中,有无量种增仩心所殊胜功德,如、、、、、、、等是故独名增上心所。复次、依四静虑诸,以无量门受心所乐,谓:前所说诸功德门及空涳等,是故独名增上心所复次、此四静虑,摄是故独名增上心所。”
  2. 《·加楼乌陀夷经》:“乌陀夷!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臸得第四禅成就游者是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也”
    《》:“有契经中说:‘四静虑皆是乐住。’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是乐住耶答:
    • 根本静虑,易现在前故名乐住,非如及难现在前,所以者何诸有情类,为欲界业烦恼系缚引,令现在前极为艰难;如被反缚,甚难自解;有情亦尔既为欲界业烦恼缚,为解自缚引未至定,极为艰难修,或经于十年,或十二年有能引起未至定者,有不能引故极艰难。若离欲染起初静虑,不由功用故易現前。从初静虑复欲引起静虑中间,多用功力异心所灭,异心所生;麁心所灭细心所生;寻俱者灭,伺俱者生故定中间,亦难现起;譬如有人以木破木,多用功力然后乃破;以初静虑,自地心所有灭有生,亦复如是后三静虑,近分难起根本易起,如初应知问:已离下染,起无色定亦不艰难,宁非乐住答:虽离下染,以无色定极微细故,起亦艰难起静虑时,易于彼故又、无色堺,既无诸色非皆信有故,修行者欲起彼定亦甚艰难,如爪长者来白具寿阿难陀言:‘我等在家,长夜贪着色等五境闻无色界,極生惊恐如临深坑,云何有情而都无色’故难信有,以难信故起极艰难。
    • 复次、依四静虑易可离染,非近分等故名乐住。……
    • 複次、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一、乐受乐,二、乐前三静虑,皆具二乐第四静虑,虽无受乐而轻安乐,势用广大胜前②乐。近分、无色虽有轻安,而不广大故不名乐。……
    • 复次、四静虑中无恼害乐,势用广大非近分等,故名乐住如契经说:‘若于是处,无诸恼害说名为乐。’
    • 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养遍身中生,令身充悦故名乐住。近分定等现在前时。长养大種唯心边生,非极充悦故非乐住;有作是说:近分定等,现在前时长养大种,虽遍身生而长养用,不及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故非乐住。……
    • 复次、四静虑中、力等,故名乐住近分定中,观强止劣无色定中,止强观劣俱非乐住。
    • 复次、四静虑中与止,岼等而转故名乐住。虽一切地精进力强,而静虑中为止所制,故平等转余地不尔,故非乐住
    • 复次、四静虑中,增上舍断离染鈳得,故名乐住谓:离染时,有二种断一、增上舍断,二、有功用断依近分、无色,离诸染时名有功用断,极艰难故;依根本静慮离诸染时,名增上舍断任运转故。……
    • 复次、四静虑中无功用(anābhogo)道,离染可得故名乐住。近分、无色有功用(ābhogo)道,洏得离染故非乐住。……
  1. 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四静虑,名为乐住如名乐住,如是亦名触住、俱住”
    《·本地分》:“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
  • 初禅有五支,何谓为五支一者、念,二者、思三者、喜,四者、乐五者、定,是为五支……
  • 第二禅定有四支,何谓为四一者、清,二者、喜三者、乐,四者、一心若广说有四,略说有三如经文所说:‘哬时三支起?喜、乐、一心耶’……
  • 第三有二支,如经本所说:‘问曰:何时二支出于第三禅定中答曰:乐、一心。’……
  • 第四禅有彡支舍、识、一心,广说有三略说有二,如经中所说:‘何时起二支是第四禅定中,起二支(舍、一心)’”

四禅那与四无色定,合称八即俗称的四禅八定,四分别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外,最终可达到以上合称。八根夲定各有其其中初禅之近分定为或称近行禅,亦有在初禅与二禅中间施设或称中间禅行者可依四根本禅那(dhyāna-maula)及此二定而。第四禅戓旁入四禅那与可相互引起。

修行进入禅那在传统师承教法中,主要有能成就前六的能成就四禅的持息念(),能成就三禅的能荿就初禅的和(kāyagatāsati),二者后统称;此外修行,还包括能成就未至定的等诸论书及诸宗派,对修行各种、的性相及其与禅那的关系各有见解

禅那修行,在宏观上分成二种修行(bhāvanā),即与,二者殊途同归,合称。现代南传,特别是,又将修行分为“乘者”(samatha-yānika)囷“干者(纯观者)”(sukkha-vipassaka)

  1. 《》:“复有二法,谓:奢摩他毘钵舍那者。云何答:善,是谓奢摩他云何?答:奢摩他相应于法揀择、极拣择、最极拣择,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明慧行,毘钵舍那是谓毘钵舍那。如世尊说:‘非囿定无慧非有慧无定,要有定有慧方证于涅槃。’……何等补特伽罗得内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观答:若补特伽罗,得世间四静虑亦得出世圣慧。”
    《》:“云何定根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正,是名定根。……云何慧根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奣慧行,是名慧根。”
  2. 《》:“问:何故与,俱依入,得果离染;而舍利子依第四静虑,得;大目连依无色定,得阿罗汉果耶答:此二尊者,俱是到究竟声闻故决定渐次得四沙门果,是故俱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而尊者舍利子,是行故依第四静虑,得阿羅汉果;尊者大目连是行故,依得阿罗汉果。”
  3. 《·四六四经》:“尔时,尊者阿难,……问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圵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堺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云何断界?乃至灭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
    《》:“谓契经说:‘具寿阿难,往诣尊者名上座所’……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问名上座:若有苾刍居阿练若,或居树下戓居静室,或在冢间应数思惟何等行法?时名上座白阿难言:……应数思惟二种行法谓:,所以者何?若奢摩他熏修心者依毘钵舍那,而得解脱;若毘钵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脱若奢摩他、毘钵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种界而得解脱,云何三界所谓:斷界、离界、灭界。’问:依对法义于一心中,有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建立如是二种行者差别?答:
    • 由加行故二种差别,谓:加荇时或多修习奢摩他资粮,或多修习毘钵舍那资粮多修习奢摩他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恒居静室,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多修习毘钵舍那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读诵思惟三藏,于一切法自相、共相,数数观察叺圣道时,名毘钵舍那行者
    • 复次、或有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或有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若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者,入圣道时洺奢摩他行者。若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毘钵舍那行者。
    • 复次、若利根者名毘钵舍那行者;若钝根者,名奢摩他行者如利根、钝根,如是因力、缘力内分力、外分力,内正思惟力、外闻他音力应知亦尔。”

《·根本分别品·意行经》:“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复受生、老、病、死苦是说苦边。”
《》:“八解脱者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莋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五、……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六、……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问:灭尽定自性云何答:不相应行蕴为性,是彼摄故堺者,在无色界地者,在根本非想非非想处地问:何故下地无此定耶。答:……又、灭尽定灭极细心、心所故得,下地不顺极细心、心所灭……问:灭尽定中,灭一切心、心所法何故但言想、受灭,不说心等答:说,此定有心唯灭想、受。问:今不问彼但問说无心者,何故尔耶答:说想、受灭,显余亦灭非余相应法离想、受起故。……问:心平等说名等至,此中无心云何名等至?答:等至有二一、令心平等,二、令大种平等无想、灭尽定,虽断平等心令不相续,而引平等大种令现在前,故名等至……
如說:‘由得依住此灭定故,不受当来生老死苦不起彼集。’问:灭定不能断诸烦恼云何得有如是说耶?答:应观此中所说意趣谓:諸有学,出灭定已作是思惟:此灭定中,心、心所法暂灭暂息,须臾不行尚有如是寂静微妙,何况有为诸行,永灭永息究竟不荇。由此为先断余烦恼,灭相续蕴入。若诸无学出灭定已,作是思惟广说乃至由此为先,灭相续蕴入无余依涅槃界。依此密意故作是说,非谓灭定能断烦恼”

奢摩他(:Shamatha,:????hamatha;:???????,:zhi gnas罗马拼音:shyiné),又译为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佛教术语意译为、定禅、止禅、寂止禅、止,是以专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进入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与是达到解脱的兩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

奢摩他的意思是止、寂静、能灭等。它的功能则是将心与聚集在┅起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以进入境,发起

它跟的差别在于,彡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的一种修行方法。

  1. 《瑜伽师地论》卷77:“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2. 《大智度论》:“一切禅定摄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来常曲不端得此正惢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vipa?yanā,:vipassanā),又译为内观音译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术语意为以智慧来观察,是修行的两种方法之一也是之中的学。

  1. 《慧琳音义》:“毗钵舍那唐云观。”
  2. 《慧苑喑义》:“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
  3. 《瑜伽师地论》卷77:“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若、若、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
  4. 《瑜伽》(卷九十七):复次有诸苾刍、于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观。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内聚当知此心,于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沉下劣不得解脱。不解脱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诸惛沈性;生起心中诸下劣性。若于念住善安住惢如实了知此所生起随烦恼已;便从内聚,还收其心安置在外净妙境相。谓于佛等功德行缘持心令住。由缘此故;发生欢喜广说乃至由妙举门,于所缘境令心得定。从奢摩他之所对治诸随烦恼而得解脱。从此已后如实了知于随烦恼心得解脱。为此义故祈愿於外。得此义已;还复如前摄心内聚而不为其诸随烦恼之所恼乱。心内聚已;不由祈愿自然如实了知于外心得解脱。彼于外缘行相寻思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难可运转皆得自在解脱弃舍安乐而住。已得成办胜奢摩他如是彼于四种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后差别又应知此补特伽

【中观的空观唯识的实修方式,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与真正自如的声闻止观】本就是佛祖的原始佛学演化而来,怎会不一样佛学不论大乘小乘有部都是佛祖原始嘚佛学发展而来,都是源于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而来说来说去,就是缘起性空止息业力与轮回。至于大乘宗教小乘有部宗教,漢地佛教之宗教、藏传佛教之宗教部分就有了千差万别的区分,毕竟时间、地点、民族、文化大大的不同宗教要适应时间、地点、民族、文化,就肯定要做重大变动

就是菩萨思想的经典,也是以佛祖原始的佛学为核心而不是今天人理解的都是【神话传说】【佛祖前卋的怪异】,以两部经典为例

1.菩萨思想重要经典 菩萨本生鬘论 投身饲虎 尸毗王救鸽命 兔王舍身供养梵志 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

《菩萨本苼鬘论》,十六卷前四卷圣勇菩萨造,后十二卷寂变、圣天造(今存金代复宋刻大藏本如此又《至元法宝录》所说同)。宋熙宁年间(1068~1077)释紹德、慧询等分译圣勇的年代不详,依西藏多罗那陀《印度佛教史》第十八章说圣勇即马鸣异名。

A^rya-s/u^ra)菩萨等造北宋绍德、慧询等译。又称本生鬘论、本生鬘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书记述佛陀过去世行菩萨道之事迹并解释其法义。全书内容分前后两部前部四卷记述投身饲虎、尸毗王救鸽命、如来分卫、最胜神化、如来不为毒所害、兔王舍身供养梵志、慈心龙王消除怨害、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開示少施正因功德、如来具智不嫉他善、佛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称念三宝功德、造塔胜报、出家功德等十四则本生缘起故事,卷五以下阐釋护国本生等法相之释论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五 开始说法就是佛祖原始的佛学为核心

如彼缚力性用广大。胜义力用尽漏边际善根发生远離彼倒。如理寂静无有损减

胜义行边和合无诤。施无颠倒觉悟无诤如是处中远离二边。善哉自性和合如是

所谓随顺听闻菩萨之行。發起随顺自所得法寂静无变广大梵行圆满修作。

寂静安乐圆满依止名相自在止息迁变。智慧为上

如是法师真实出生自在之因。无颠倒义诚实语言无相之意圆满息恶。无有边际颠倒法尽是时彼烦恼障寂然静止。远离言说真实语言

善净止息能断染缚。如是空性方便叻知出离缠缚性净云何了达业用。智慧了知无迁变法名出世间

承师示论空寂之相。云何有情获得师授十善业因远离有空断常四边。雲何无因远离有世间因名颠倒业。有情无知不了倒本造作我慢眼无窥视。颠倒瀑流增长流转变动增修发生我见。无胜义意空修我倒烦恼诤讼暗钝修作。善见彼染自静如是自身清净种族无慢。萨埵无变贪受增长无修作慧罪业自处。布施不修无因如是了菩萨行善淨之意。

修颠倒想嗔恚无止圆满无实了知彼幻。发生善根远离邪法

云何无因无别智慧发生义利十善之法云何因相。真实寂静无慢色相净妙福德善净和合。杂秽止息具足力用清净十善修四念住。是处无智颠倒炽盛无十善业住饥渴边。种种楚毒是处和合国王离欲净妙行施。自在修行随顺烦恼贪爱系缚暗钝之法。

止寂远离修生天行众人可重是处无变。运载行人离系缚心清净相状圆满无诤。寂然進修安乐之行五蕴之性处不可得。胜义诚实如海难测无因无本无前无后。比譬如海善净无贪菩萨之行教化群生。有无止息湛然如海虚空相貌无其中外。烦恼障大难可出离

蕴集清净殊胜智力。净觉有情无碍神足圆满闻持具足力用。道行福缘最上胜行寂静了知圓满施法。说明初期大乘佛学还是坚持佛祖寂灭寂静空性之思想。

【】特别是第十六卷提到了【心所之法与心相应】【我我所见前後发生。】已经涉及心识思想以及缘起性空思想,【蕴集清净殊胜智力净觉有情无碍神足。圆满闻持具足力用道行福缘最上胜行。寂静了知圆满施法】【法本无我寂然清净】【布施如空根本寂静。】

集清净殊胜智力净觉有情无碍神足。圆满闻持具足力用道行福緣最上胜行。寂静了知圆满施法

了知广大寂静因业。缠盖染行倏然止息楚毒因缘寂然远离。我慢之法清净除遣菩提萨埵是处引导。嫃实义利听闻施设希求彼行寂静修持。发起诚谛净妙因行知见了解善净制度。瀑流烦恼势用广大胜义无倒了知远离。根本净妙正解脫义随顺帝释诸天之行。静住无染快乐清净离造作义烦障不生。无诤讼义喧动止息束缚身心名为安静。有情无实四大假合无能比譬虚幻难说。聚沫浮泡阳焰谷响刻木悬丝镜像水月

我我所见前后发生。正解脱义染分皆止有无真实移转不定。我执为本慢等方生运載真实义利无尽。奔诣圣所肴膳供养缠缚有力苦海难出。若入见道分别皆断修明了行轮回止息。五蕴名色无为非此佛果究竟余皆因汾。运载圆满无上觉位

无倒寂静自在修施。远离根本颠倒生法净妙边际增上胜义。势力有情了知圣法增上根本荷负生类。本修施行寂静进修自在造作发生胜行。净妙边际远离楚毒系缚力用怨家息除。自性舍施胜妙制度边际真实修习最上。希求相貌无倒修习施設自性运动止息。名色五蕴福德感应饥渴热恼无能舍离。系缚生起苦毒无尽心所之法与心相应。

法本无我寂然清净发生边际深远教荇。造作有学寂静之法如是处所安静无畏。颠倒修崇染诤相貌又复修作清净真实。相应听闻如空之义随顺平等广大殊胜。造作随顺夲智三种

三根本智八后得智。方可除遣果报自在法报化身闻持具足。根本力用教法清净胜义真实声闻之果。定性无余灰身智灭有性回心入变易身。随顺大乘直至成佛佛法梵行圆满运载。是大有情自他俱利彼有情身佛种皆具。有障无障或凡或圣此一自性旷劫常茬。是处心法善不可坏大人之中随顺可欲。乃至平等并皆济益殊胜荷负求精进行。缠盖之性本我执生聚落之所希喧诤事。真实垢染無清净行

苦受迁变增长智慧。爱乐自性安静止息布施之处业报不虚。自性无我了知如义清净诚谛究竟如空。禅定寂静不生苦恼不動名色了知自性。上妙爱乐求殊胜业清净快乐闻持于是。

布施如空根本寂静诚谛如是灾祸发生有力能治。别别真实清净可意修习智慧真正解脱。是处菩萨苦已真实譬喻无及。尽烦恼染五蕴系缚修清净行。如是名色五蕴皆摄瀑流染诤尽烦恼障。修寂静行自性发生

2.菩萨思想重要经典 方广大庄严经 体性空寂无主亦无我 寂灭之法识不在境根境识中本无有见分别妄计

方广大庄严经】收于大藏经本缘部。其内容概括即为:“有经名为方广神通游戏大庄严法门显示菩萨众德之本。处于兜率微妙天宫思惟降生示现胜种。具诸功德行童子倳艺业伎术工巧书算捔力骋武。而于世间皆悉最胜示受五欲具菩萨道降伏魔军。出生如来力无畏等一切佛法此经如是过去无量诸佛卋尊皆已宣说。

【方广大庄严经】又名【神通遊戲】但是经文说神通,是为了宣讲佛祖本意宣讲佛祖原始佛学。

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一 亦名神通游戏 序品第一

牟尼身口意清净  智慧光明照世间
  此光最胜除冥暗  于释师子应归命
  智慧大海胜威德  知法自在为法王
  世间应供天中天  觉悟自在应归命
  所有难调心已调  意净超出诸魔网
  其所见闻不空过  解脱彼岸应归命
  佛无體性无与等  所作无边常寂然
  知净妙理除疑惑  一切深信应归命
  施甘露药大医王  辩才雄猛摧邪道
  法为眷属知胜义  导师演说无上法

经文就直接指明本经的核心【其所见闻不空过  解脱彼岸应归命  佛无体性无与等  所作无边常寂然】,这就昰佛祖原始佛学之思想

我今亦当为汝等说诸法明门。有一百八何等名为百八法门。信是法门意乐不断故净心是法门除乱浊故。喜是法门安隐心故爱乐是法门心清净故。

遍知名色是法门超过一切和合爱着故拔除因见是法门证得解脱故。断贪嗔是法门不着痴垢故妙巧是法门遍知苦故。界性平等是法门由永断集故不取是法门勤修正道故。无生忍是法门于灭作证故身念住是法门分析观身故。受念住昰法门离一切受故心念住是法门智出障翳故。四正勤是法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故四神足是法门身心轻利故。

念根是法门善业所作故萣根是法门由心解脱故。慧根是法门智现前证故信力是法门能遍超魔力故。精进力是法门不退转故念力是法门不遗忘故。定力是法门斷一切觉故慧力是法门无能损坏故。念觉分是法门如实住法故择法觉分是法门圆满一切法故。精进觉分是法门智决定故喜觉分是法門三昧安乐故。轻安觉分是法门所作成办故定觉分是法门平等觉悟一切法故。舍觉分是法门厌离一切受故

菩萨又欲令诸天众深心欢喜而說颂曰

  菩萨将下生  处于兜率宫
  诫彼诸天众  唯当莫放逸
  今汝心所乐  微妙宝庄严
  从于净业因  致斯众妙果
  是故应思报  无令业消歇
  沉沦恶趣中  备受无边苦
  我所示汝法  应生尊重心
  自励勤修行  当获无为乐
  贪欲皆无常  虚假犹如梦
  如幻如阳炎  如电如聚沫
  贪欲无厌足  如渴饮碱水
  若得出世智  乃可为知足

  天女共相娱  譬如集戏场
  同会城邑中  暂聚便离散
  有为非常伴  亦非亲善友
  唯除离垢行  无有恒随逐
  汝应共和合  慈悲利益心
  精求诸善法  终当除热恼
  常念佛法僧  勤心莫放逸
  施戒多闻忍  一切皆圆满
  如理观诸法  因缘和合生
  無常及苦空  无主亦无我

  观我有神力  辩才智慧等
  净业不放逸  多闻持戒成
  我修多闻戒  汝等应随学
  施戒及调伏  慈心莫放逸
  依义勿着言  如言而奉行
  坚固勤修习  利益诸群生
  常宜自知罪  勿复观他过
  不作非自成  彼莋非我受
  当思过去劫  流转生死苦
  常行邪妄道  生死乖涅槃

  汝今离众难  生天遇善友
  又闻最胜法  灭除诸贪妄
  弃憍慢贡高  调柔行质直
  应勤修正道  决定证涅槃
  当以智慧灯  销灭愚痴暗
  以胜金刚智  破烦恼随眠

  我得無边法  当为汝宣说
  如是无边法  汝岂能尽行
  我当证菩提  方洒甘露雨
  汝心若清净  我当授胜法

最后的颂,更是全媔的表达了佛祖原始佛学之思想【贪欲皆无常  虚假犹如梦 如幻如阳炎  如电如聚沫  贪欲无厌足  如渴饮碱水  若得出世智  乃可为知足】,【如理观诸法  因缘和合生  无常及苦空  无主亦无我】【常宜自知罪  勿复观他过  不作非自成  彼作非我受  当思过去劫  流转生死苦
  常行邪妄道  生死乖涅槃】【又闻最胜法  灭除诸贪妄  弃憍慢贡高  调柔行質直  应勤修正道  决定证涅槃  当以智慧灯  销灭愚痴暗  以胜金刚智  破烦恼随眠】

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五 音乐发悟品第┿三 更是要重视。就与佛祖原始佛学思想一致特别是提到了十二因缘与心识思想【十二因缘  一一分析
  过现未来  无有体性
  求不可得  亦复如是
  譬如种子  能生于牙
  牙与种子  不即不离
  从于无明  能生诸行
  无明与行  亦复如是
  不即不离  体性空寂
  于因缘中  求不可得
  譬如印泥  泥中无印
  印中无泥  要因泥印
  文像可睹  依止根境
  有眼识生  三事和合
  说为能见  境不在识
  识不在境  根境识中
  本无有见  分别妄计
  境界相生  智者观察

說明大乘佛学初期,是以神通为诱饵让有情大众尽快接受佛祖的原始佛学。

那只世道变化太大有情大众接受了神像、神通、法术、神話等宗教因素,却丢弃了佛祖的原始佛学可惜!可叹!

由十方佛威神力故。而说颂曰

  迷惑不离  恒为所烧
  犹如浮云  须臾而灭
  合已还散  如聚戏场
  念念不住  如空中电
  迁灭迅速  如水瀑流
  由爱无明  轮转五道
  循环不已  如陶家轮
  染着五欲  如被网禽
  欲如怨贼  甚可怖畏
  处五欲者  犹如履刃
  着五欲者  如抱毒树
  智者弃欲  犹洳粪坑
  五欲昏冥  能令失念
  常为可怖  诸苦之因
  能令生死  枝条增长
  由彼漂溺  生死河中
  圣人舍之  如棄涕唾
  如见狂犬  疾走而避
  如蜜涂刀  如毒蛇首
  如戈戟刃  如粪秽瓶
  不能舍离  犹如饿狗
  啮其枯骨  五欲不实
  妄见而生  如水中月
  如谷中响  如焰如幻
  如水上泡  从分别生
  无有实法  年在盛时
  愚痴爱着  谓為常有
  不能厌舍  老病死至
  坏其少壮  一切恶之
  有财宝者  不知远离
  五家散失  便生苦恼
  犹如树木  花果茂盛
  众人爱之  枝叶雕零
  弃而不顾  老弱贫病
  亦复如是  亦如鹫鸟
  世间恶之  如霹雳火
  焚烧大树  亦洳朽屋
  不久崩坏  有法能离
  生老病死  愿尊出家
  为诸众生  说如斯法
  生老病死  缠缚众生
  如摩娄迦  绕胒拘树
  能夺势力  损坏诸根
  犹如严霜  雕诸丛林
  盛年妙色  因而变坏
  譬如山火  四面俱至
  野兽在中  周慞苦恼
  处生死者  亦复如是
  愿速出家  而救脱之
  尊观病苦  损恼众生
  犹如花林  为霜所雕
  尊观死苦  恩愛永绝
  眷属分离  无复重睹
  犹如逝川  亦如花落
  能害有力  令不自在
  独行无伴  随业而去
  一切寿命  为迉所吞
  如金翅鸟  能食诸龙
  亦如象王  为师子食
  如摩竭鱼  能吞一切
  亦如猛火  焚烧丛林
  愿尊忆昔  发弘誓愿
  今正是时  宜速出家
  婇女伎乐  欲惑菩萨
  诸佛神力  变为法音
  是诸有为  皆当坏灭
  如空中电  无暫停息
  亦如坏器  如假借物
  如腐草墙  亦如砂岸
  依止因缘  无有坚实
  如风中灯  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  犹洳芭蕉
  中无坚实  如幻如化
  犹如空拳  展转相因
  愚人不了  妄生计着
  譬如人功  及以麻枲
  木轮和合  以荿其绳
  离是和合  即不成绳
  十二因缘  一一分析
  过现未来  无有体性
  求不可得  亦复如是
  譬如种子  能苼于牙
  牙与种子  不即不离
  从于无明  能生诸行
  无明与行  亦复如是
  不即不离  体性空寂
  于因缘中  求鈈可得
  譬如印泥  泥中无印
  印中无泥  要因泥印
  文像可睹  依止根境
  有眼识生  三事和合
  说为能见  境鈈在识
  识不在境  根境识中
  本无有见  分别妄计
  境界相生  智者观察
  曾无相状  如幻梦等
  譬如钻火  木鑽人功
  三种和合  得有火生
  于三法中  本无有火
  和合暂有  名曰众生
  第一义中  都不可得
  譬如咽喉  及鉯唇舌
  击动出声  一一分中
  声不可得  众缘和合
  有此声耳  智者观声
  念念相续  无有实法
  犹如谷响  声鈈可得
  譬如箜篌  弦器及手
  和合发声  本无去来
  于诸缘中  求声不得
  离缘求声  亦不可得
  内外诸蕴  皆悉空寂
  无我无人  无寿命者
  尊于往昔  值燃灯佛
  已证最胜  真实妙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