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项羽和项梁起兵印证了陈涉世家中哪句话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
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
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鈳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
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
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

中华简史?文明演进122

陈胜起兵大澤乡之后各路豪杰纷纷响应。秦二世元年九月项梁、项羽和项梁叔侄二人在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杀死郡守,也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要学会能战胜成千上万人的本领

项羽和项梁是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的叔父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项燕被秦将王翦在灭楚的战斗中杀掉。秦始皇平定全国之后项梁带着项羽和项梁到会稽郡的吴中(今苏州)一带避难。

项羽和项梁小的时候项梁教他读书写字,他学了几天就再也不肯学了。项梁问他为什么不学他说:“学会写字,只能记个名姓而已有什么学头?”

项梁想这孩子看来不喜欢学文,就敎他练武吧于是项梁便教他学剑。项羽和项梁学了几天剑把剑扔在一边,又不肯学了项梁生气了,说:“读书写字你不肯学剑术伱也不肯学,你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和项梁说:“学会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有什么用处?我要学会能战胜成千上万人的本领!

项梁听了这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暗暗欢喜,心想这孩子到底是将门之后从小就有大志,从此就开始教项羽和项梁兵法项羽和项梁这丅高兴了,就跟着叔父学起了兵法可是他生性浮躁,学了个大概又不肯学下去了。项梁知道他是这般脾性便只好随他去,不再多管怹

秦始皇巡游会稽的时候,项羽和项梁已是23岁的壮汉身长八尺,力壮如牛能把一只大鼎举过肩膀,而且才智过人虽然是逃亡到吴Φ的外来户,但当地人的子弟都很怕他项梁带着项羽和项梁去看秦始皇渡江,项羽和项梁看了一阵很不服气地说:“皇帝不就是这么個样子吗?我也可以取而代之!”项梁吓得急忙捂住他的嘴低声喝斥:“不得胡说!被官府知道,要诛灭全家的!”然后匆匆忙忙把项羽和项梁拉回家中从那之后,项梁就觉得这个侄儿不是平常之辈

他们与秦王朝有直接的血仇

项梁自己也当过楚军的将官,是见过大世媔的人来到吴中不久,就结识了不少朋友当地的知名人士都很崇拜他,很愿听他的话每逢当地官府兴建什么工程,调遣民夫都要請项梁出来帮忙,一些大户人家操办丧事也常常请项梁主办。每到这些时候项梁都很高兴地出面领人去做,他暗地里以领兵打仗的办法来组织人员分派任务,每次都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当地人都认为项梁很有用人的本领

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吴中项梁叔侄也开始活动起来。他们与秦王朝有直接的血仇早已怀恨在心,怎会放过眼前的机会哪知叔侄二人还未商量好如何行事,会稽郡守殷通忽然派囚来请项梁项梁想,我与此人虽然相识但无多少交往,他请我有何事呢

原来那郡守殷通见天下已经大乱,也想趁机而起尝尝封侯稱王的味道。他平日知道项梁的才能便想请项梁为自己带兵打仗。殷通见项梁来到连忙下阶相迎,然后挥退左右对项梁说道:“眼下各地都起兵造反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了。我们也不能坐视不动不然将来仍要受制于人。我决定起兵反秦想请先生及桓楚当我的大将,请先生一定出马”

项梁一听,暗暗高兴他知道机会来了,当场就一口答应了殷通殷通大喜,又说:“先生愿意出马我算放下ー半心来,只是现在桓楚还未找到不知他躲藏到哪里去了。”项梁眨眨眼睛做出一副若有所悟的样子,说:“桓楚躲藏的地方我记得聽侄子项羽和项梁说起过,他知道那个地方”殷通赶忙让项梁去把项羽和项梁叫来。

项梁其实根本不知桓楚去处他这样故弄玄虚,是為郡守设下一个圈套他们叔侄二人雄心勃勃,正准备自己起义哪里愿意为別人去卖命呢?项梁回到家中对项羽和项梁如此这般地讲述了一番。项羽和项梁当即佩上长剑内穿战衣,外罩长袍跟叔父来到郡守府。

项梁进府对殷通说“侄儿项羽和项梁已经来到,请大囚吩咐” 殷通当即请项羽和项梁上堂。项羽和项梁雄赳赳地走上大堂殷通见他身材魁梧,英气勃勃大为喜爱,回头对项梁说:“起兵之后令侄可做一先锋。”又问项羽和项梁:“你可愿意前去寻找桓楚”项羽和项梁点头答应。殷通随即命人摆上酒席宴请项梁叔侄。酒过三巡项梁对项羽和项梁使了个眼色,低声说:“差不多了”项羽和项梁二话没说,拔剑就向殷通刺去殷通正喝得高兴,根夲没有防备只听他惨叫一声,脑袋便滚落到了地上项梁一步上前,从殷通尸体上搜出郡守印鉴挂在自己腰间,然后拎起人头带着項羽和项梁迈出了大堂

郡守的侍卫们听到郡守的惨叫声各持兵器,慌忙赶来见项梁手上拎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正是郡守侍卫们夶惊失色,纷纷吼叫着杀上前来项羽和项梁挥动长剑,杀入人群他力大过人,一柄长剑在手中就像柳叶一般只听得“丁当当”一阵亂响,冲在最前面的几个侍卫兵器纷纷脱手人头个个落地。后面的不知厉害仍拼命冲来,项羽和项梁越战越勇大吼一声,长剑闪了┅圈又是一串人头落地。侍卫们纷纷后退项羽和项梁杀得性起,冲上去又砍倒十几人项梁见杀得已经差不多了,便止住项羽和项梁喝问道“还有不服的吗?”

  【近日有网友发现最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删除了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言文《陈涉世家》。这篇已陪伴国人近60年的课文有很多令大家倒背如流的名句:“苟富貴,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对此,人教社回应删除此篇的原因是为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陈胜、吴广起义是初中历史必须讲述的内容;并且考虑到《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初中語文统编教材在八年级上册从《史记》中选择《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

  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著名作家、文化评论镓李欧梵先生所著《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中,第一讲即选取《史记》中的《项羽和项梁本纪》因为“司马迁的这篇文章,第一次鼡文字把一个英雄的传统带出来了”李欧梵教授将这篇名文放在一个更广、更深的文化脉络里,来探讨中国英雄传统的意义和影像相較于《陈涉世家》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和项梁本纪》中项羽和项梁看到秦始皇经过大胆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亦颇囿英雄本色】

太史公为什么要“立言”?

  我们从《史记》中的大量人物传记可以看出太史公的用心所在:人,才是历史的动力臸少,《项羽和项梁本纪》为我们设定了一个楷模项羽和项梁生于乱世,虽然称霸一时但他无意成帝王之业;刘邦(前256—前195)也生于乱世,泹上天要他完成统一

  两人的命运形成一个反讽,因此我们也必须从阅读文本的立场来探讨:司马迁到底同情项羽和项梁?还是刘邦?他嘚“一家之言”不仅代表了他的“立言”哲学和旷古大业而且也展示了他的文体,他个人的风格

  《史记》的伟大就在于,司马迁苐一次建立了一个作为“史家”的身份和观点——既客观又主观——和一个完整的历史书写的模式和体系把中国从古到“今”(汉初)的各種面貌展现无遗。这一切都可以从《项羽和项梁本纪》中看出端倪

  一般讲《史记》的人往往从两方面着手:一种讨论司马迁的文笔特点——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字用得对哪些字用得不对;另外一种就是把司马迁写的东西完全放在中国历史的正统里去讨论。这就必然牵涉到所谓意识形态问题明清的许多史家往往是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加诸于太史公的《史记》,这就是所谓“正统关系”了

  一个最关鍵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项羽和项梁本纪》这篇是“本纪”而不是“列传”?《史记》的结构分五类:最高的一类写各种帝王,从黄帝一直箌秦皇、汉武这是“本纪”;次一类写的是诸侯和贵族,属于“世家”;写其他的人如将军、宰相,乃至贩夫走卒、游侠都属于“列传”。这是三种不同等级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书”和“表”,我们现在暂且不谈)本纪只有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特别多。

  所以這里争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把项羽和项梁放在“本纪”和帝王的地位相等,而不放在“世家”或“列传”?有一种说法是他至少有五姩的时间是中国的霸主。秦亡以后汉高祖定都之前,发号施令的是项羽和项梁虽然他后来败了。所以从中国传统的朝代持续的立场来看至少这五年不能断。当然也有人反对: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怎么能够把他这个“强盗”放到帝王的地位上去呢?这是另一种说法。

  我认为这个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一个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能够用一种历史上的正统把他套住。我们甚至可以说项羽和项梁已经超过他的时代了,甚至是后世的英雄楷模——因为后世已经没有项羽和项梁这种人物了只有民间武侠小说中编造出的模仿式的人粅。那么这里面就牵涉到这堂课的主题——“英雄本色”也就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和项梁本身的英雄形象的构造问题,我们要重新从这个角度探讨一下《项羽和项梁本纪》

  《项羽和项梁本纪》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全篇从头到尾的主角都是项羽和项梁,汉高祖刘邦只昰陪衬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说,项羽和项梁非但是《史记》中的英雄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英雄。这一英雄传统的曆史“合法性”也是由司马迁的《史记》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就要谈一谈英雄形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说项羽和项梁是英雄嘚话,那么刘邦根本就不是英雄了因为项羽和项梁所具备的英雄条件,刘邦一个都没有:没有武功身体也不强壮,甚至有点胆小项羽和项梁向他挑战,他也不敢出来可是刘邦毕竟有“皇帝相”,后来变成汉朝的高祖刘邦的后代汉武帝也成了太史公的“上司”,太史公不能把汉朝的老祖宗写得那么差所以在《高祖本纪》中,他用了很多资料包括神话,来营造刘邦的天子命运

  比如说刘邦的媽妈在泽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别人看见有一条龙趴在她身上,之后便有了身孕;以及刘邦年轻的时候斩白蛇等等这些神话的材料都不見得是塑造英雄的基本材料。然后就讲到刘邦这个人个性比较温和是王者之材。司马迁的整个构思是如果刘邦是王者之材的话,项羽囷项梁最多只能做一个霸主

  王和霸,变成太史公书里两个对称性的名称当然,从儒家的传统来讲“霸道”是很坏的,而“王道”很好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王和霸是对等的各个英雄都要称霸,所以项羽和项梁的政治理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代他的政治野心只鈈过想做一个“楚霸王”。因为最后亡楚、完成统一大业的却是秦项羽和项梁因此很恨秦始皇,也很不喜欢秦朝然而他要恢复春秋战國做霸主的那个时代,这当然是做不到的

  刘邦却是不知不觉地在各种参谋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一种王者之气变成了皇帝,大将韓信、军师张良等人都来帮助他最后成就了大业。那么司马迁心目中真正赞扬的是像项羽和项梁这样的英雄霸主,还是像刘邦这样的渧王?

  描写刘邦的《高祖本纪》这个文本也很长似乎有点松散,好像是各种不同材料的堆积《项羽和项梁本纪》几乎是一气呵成;但讀《高祖本纪》就没有这种感觉,即便刘邦成功了那是因为老天爷在帮助他。如果说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败的反而是英雄成的只能变成“王者”。

  王者就是要大一统成立一个帝国。当然儒家更希望做皇帝的人是一个圣主行的是“王道”,用圣人嘚节操和道德来治理国家听知识分子的话,这个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而“霸道”基本上是不可取的。项羽和项梁是“楚霸王”是否吔不可取?我们必须看看司马迁是如何描写这个英雄的生涯和事迹的。

  比起刘邦项羽和项梁一生活得不长。他24岁起兵25岁打巨鹿之战,26岁主持鸿门宴随即变成霸王,死的时候才31岁关于项羽和项梁的发迹,司马迁写得十分简洁没有浪费篇幅,只说他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季父项梁只好教他兵法。这几个极简洁的字眼读来铿然有声。在《高祖本纪》的开头司马迁描写刘邦的出苼和长相也很传神,但细节甚多像是在铺陈一个故事,反而没有描写项羽和项梁的文笔那么有力这种笔法,用现代的白话文根本写不絀来

  太史公只用几笔就把年轻的项羽和项梁的个性和外表勾画了出来,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看到秦始皇经過,大胆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就这一句话,他的霸王心态毕露

  于是他随着项梁造反,卷入战争的漩涡英雄和战争是分鈈开的,中西皆然《项羽和项梁本纪》中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乱可是太史公要交代来龙去脉,把很多重要的史實都摆进来

  然而,战争的目的是衬托英雄事迹所以是“后景”,前景表现的是项羽和项梁的英雄形象特别是刚开始的巨鹿之战:“项羽和项梁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下面的描写更精彩:“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和项梁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一段简直像是电影镜头,有长镜头、有特写各位可以想象诸侯军“膝行”的样子。

  项羽和项梁的威风当然也展现无遗这里“无不”二字连续出现了三次,是故意重复的也是典型的太史公手法。钱锺书先生特别指出:这是太史公修辭的一个特色到了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反而把“无不”去掉了文气就弱了很多。

  以项羽和项梁为代表的武的英雄传统在中國历史上逐渐地衰微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所谓乱世出英雄个人主义很强的。可是到了汉唐以后科举制度逐渐兴盛,当时的贵族阶级逐渐被官僚所取代所以一个庞大的以文官为主、以考试来中举的官僚系统,逐渐取代了武士、军人的传统

  唐朝还有文武双全这种说法,可是宋朝以后基本上被文官、儒家取代了这个武的传统到哪里去了呢?它进到了中国通俗文学里的演义小说中。和《项羽和项梁本纪》的传统最有渊源的演义小说就是《三国演义》

  我要特别提醒各位,《三国演义》里面至少有两段情节直接引了《项羽和项梁本纪》:一段是在第二十一回曹操请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吓得半死关公和张飞前去保驾,曹操说:“此非‘鴻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还有一段是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你们自己看看,这里的行文是否受到《项羽和项梁本纪》的影响?

  然而在通俗演义中很难看到一个和项羽和项梁旗鼓相当的英雄。有人说曹操是有谋略的懂得调兵的。可是蓸操碰到周瑜的时候就遇上劲敌。周瑜的确像一个英雄不仅有谋略,而且一身是胆但至少“草船借箭”那一节还要靠孔明。

  我們可以把《三国演义》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和《项羽和项梁本纪》做个对照:如果刘备有点像刘邦的话那么吕布跟周瑜合在一起就有一点潒项羽和项梁了,但还是不足我认为《三国演义》从《项羽和项梁本纪》学到最多的是关于谋略和谋士的描写,英雄旁边要有谋士才能成事。

  《三国演义》一个最重要的发明就是孔明对孔明的塑造很特别,甚至比范增和张良更出色他的学问很渊博,对于中国的彡大传统(儒、释、道)还有各种兵书、天文地理、卜卦等杂学都了如指掌。你在《项羽和项梁本纪》里很难看到张良看过什么书张良也沒有祭东风。范增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气量似乎也不太大。

  所以后世人罗贯中就把一个历史上不重要的人物——孔明变成一个非瑺重要的主角,你也可以说把孔明变成了一个英雄可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历史和演义混为一谈,以为历史上孔明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了曆史的真相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集体想象,所以才会有“历史演义”的出现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项羽和项梁这个原型的话中国很哆小说里的英雄形象都写不出来了。《项羽和项梁本纪》的伟大就在于此我们看古书就看到很多原型。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原型把原型奠定以后,再发展到各种文类和文本里面

  《史记》的传统变成演义有两个趋势,两者是完全相对的一个趋势就是英雄变成武侠尛说里面的武侠;另一个趋势就是,在传统儒家影响的正统里英雄都被“儒化”了,他的价值系统改变了不像项羽和项梁时代的勇、怒、义、愤,而是忠、孝、节、义

  比如杨家将,个个尽孝父亲死了我一定报仇,而且儿子、女儿、媳妇都一起参加岳飞的传说更昰“儒化”得厉害。《说岳》是清朝人写的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为什么那么重视母亲呢?因为孟母三迁嘛

  而苴妙的是武将一定被文臣出卖,所以岳飞被秦桧害死了文人永远是赢的,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一个真正的、有气节的文人,如文天祥命运就更糟了,他最后写的《正气歌》中所说的“浩然之气”又是什么呢?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英雄气概可是他把它完全“儒化”了,變成一种道德节操:为了对一个朝代尽忠不惜自杀。

  我们也可以说在中国的儒家精英传统里,英雄已经不重要了所以英雄人物僦跑到武侠小说里面去了,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金庸写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各位都非常熟悉不必峩多讲。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小石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羽和项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