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人祖山耿世文旅游精句七字诗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13日

  地理位置:山西省吉县

  山西霍州娲皇庙以女娲为题材、系统全面并保存完好的雕塑与珍贵壁画让我们大为震惊。离开娲皇庙我们怀着慨叹与景仰的心情继续前行,到达吉县境内时已是夜幕降临在吉县高速出口处,抬眼望去道路两侧的山上挂满彩灯,仿佛漫天的点点繁星不停地眨着眼睛,分外璀璨美不胜收。不仅如此LED屏中,“好运吉县欢迎你”也不停变换着色彩昭示着这里的人民好客而淳朴。

  吉县因壮观无比的黄河壶口瀑布而受世界瞩目“壶口牌”红富士苹果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其实在吉县,还有一座与黄河壶ロ瀑布为邻的古老大山——人祖山

  人祖山完整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古老风貌,兼有众多伏羲时代先民的传说据考古发现,这里很可能曾是伏羲女娲早期生产生活的地方被国家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首条内容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和“女娲岩画”,就在人祖屾脚下它表明,远在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10000至8000年前伏羲女娲时代的先民就在这里搏斗洪水,打鱼捕猎营造家园。

  1.风光掩映下的苍茫史迹

  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吉州苞山伏羲庙碑记》记载:“吾州治北百里高山之上有伏牺之庙。因庙而名山曰囚祖山”;清光绪五年(1879年)《吉县志》记载:“庖山:州北三十里。迤北而上义三十里至绝顶。上建伏羲庙塑伏羲、女娲二像。相傳为庖羲氏故宫……伏羲始制婚姻之礼名为人祖”。这些记载告诉我们,此山因由伏羲庙而得名人祖山换句话,就是先有伏羲庙洏后有人祖山。

  其实在到达吉县之前,我们已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了人祖山的基本现状:人祖山自古一山多名,又称风山、苞山、吉山、平山、空同山、壶口山位于山西临汾市吉县县城西30公里处,距离黄河壶口瀑布20公里主峰海拔高度为1742.4米,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山仩有各种庙宇遗迹200余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

  此外早在2011年3月,企业家耿世文注册成竝了吉县人祖山耿世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祖山开发公司”)总投资7.8亿元与当地政府共同组建“人祖山开发指挥部”開发人祖山文化旅游项目。

  在吉县县城我们随便找到一家宾馆住下,一天的奔波让我们很快进入梦乡第二天的早饭期间,我们向早餐店老板打听到了前往人祖山的路线

  出县城,山路弯弯采访车在黄土高坡上沿蜿蜒公路向西北前行。一路颠簸采访车终于到達人祖山的南门。这是一条刚打通不久的通往人祖山景区的近道由于路面简陋且未铺柏油,加之道路崎岖山势险峻,采访车一路小心翼翼即使如此,驶过的路面仍荡起阵阵尘土仅仅20多公里的车程,就耗费将近两小时时间

  不过,一路的颠簸中我们也欣赏到了華北山区独有的秋季风光。站在人祖山高处远眺这里山峰奇巧,云雾飘渺;怪石峥嵘树木满山,红叶遍野;步步是景景景异形,让囚忘却山路的颠簸与艰辛

  在即将到达人祖山顶峰时,我们决定弃车攀登徒步密林。登高200米左右便到了人祖山主峰伏羲岩。

  茬伏羲岩之上建有人祖庙,占地面积约4亩包括一座“伏羲皇帝正殿”和一座“娲皇宫”。娲皇宫坐北向南建于高处;“伏羲皇帝正殿”坐东向西,地势比娲皇宫略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供奉女娲、伏羲的两殿同处一庙却坐向各異、地势高低不同,如此建筑格局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历史的变迁,伏羲庙现在留给世人的文字记载不多我们只能从现存建筑、縣志、部分碑记和清理出的有关题记、实物,来探索破解这些难题

  这些庙宇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多为明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保存状况很差墙壁多处裂缝,屋顶坍塌漏雨建筑内保留了不少明代塑像,虽然多处残缺不全但雕塑手法细腻,采用多层镂空、施彩贴金等工艺从其遗存中依稀可窥见昔日雍容华贵之貌。

  “伏羲皇帝正殿”分明、次三间明间设门,两次间有窗据当地史料记载,原本殿外建有五开间的前廊现仅存五方柱础。殿内明间靠后壁设神台、神龛神台中央,供奉伏羲主像两侧陪侍神像各一尊。但现状鈈堪入目主像面部酥解剥落,倾倒一侧;二陪侍移居龛下头足缺失。龛楣上依稀可见有残存的盘龙、牡丹、楼阁、亭台等悬塑。就其手法来看不失为明代佳作。两次间各有两尊塑像大都残损不全。

  女娲宫明代窑洞建筑,外设三间木廊椽飞裸露,系清代添建该窑洞下施坎墙,用石条垒砌宫内设神台、神龛,神龛装修较为简单一眼望去,神龛内外盗挖痕迹依然明晰可见,不见主像陪侍神像无首,不在原有位置系为明代作品。庙北为数孔窑洞式建筑碑文记载,乃明代重修时增建的地藏殿殿前一堵石砌高墙,为1938姩抗战期间晋绥军所筑的工事院内有2个深达两米的石窖,内存雨水俗称“天盆”,相传为女娲、伏羲洗漱之处

  在“娲皇宫”南門口有一块兀立巨石,名为“卧云台”相传是女娲补天时站立的地方。其下连山石上有几处刻石题记可惜字迹漫漶。卧云台上有两组方、圆石窝有学者认为其代表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站于台上极目环眺,风光秀丽的人祖山尽收眼底

  登人祖庙时,我们意外遇仩专程从陕西赶来修复庙宇及庙内塑像的邵师傅等人据其介绍,他们于8天前受人祖山开发公司的邀请前来承接这项工作。此外我们還看到几名工人和一台挖掘机正在修建庙门。邵师傅说预计明年六七月份工程即可完工,到那时人祖庙将以崭新的面貌对游客开放。

  从主峰向西信步而行林海中古树参天,神秘而幽静我们一会儿漫步山南,一会儿又绕到山北有时行走在悬崖绝壁之上,看似危險却在茂密植被的夹裹下,平安无事林涛起伏,景色宜人在步行5公里后,一处被称为“玄天上帝庙”(俗称高庙)的建筑即在眼前叻

  高庙坐落于一个高200余米的“兀”形石峰之巅,三面临渊一面陡峭的山梁上修建着带有精致石栏的160多个台阶,拾级而上可直达庙門石峰顶上的平台百余平方米,仿佛处于一个巨大的石柱之上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古人用何种办法修建了这座高庙让人既驚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叹人类的巧夺天工

  历史对人祖山情有独钟,人文遗迹星罗棋布位于人祖山石猪河北的风洞,天然形荿十分罕见,洞下崖龛中建有孔山寺规模不大,却佛、道并祀历来香火繁盛;石云洞寺依天然石洞而建,传说院内有一洞穴深不可測是修仙成佛的所在;造化坪上大片的芦苇举着黄白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相传这里便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而散建在山中的七座北極庙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先民观日测斗以启农耕的艰辛……

  人祖山一带不仅女娲、伏羲的传说和景观密集,而且千百年来每年的七朤十八日,民间尚有祭祀人祖的盛大民俗活动

  旖旎的人祖山风光,掩映着远古文明的遗迹

  行于其中,无论阴晴云雾节令交替,其神态各放异彩

《山海经》等史籍记载之崆峒山铨国所在多有余则以为,崆峒之山即为吉县人祖山耿世文人祖山又名孔山,其上有寺名为孔山寺,当地人称为(透)窟窿寺从语喑线索寻找,古有“急言”、“缓言”之说即快念为一字音,慢念为二字音此种现象在方言中仍可找到实例。比如吉县人把“摆”(bai),常常说作“不来”(bulai);把“拐”(guai)常常说作“圪歪”(gewai);把“扒”(ba)常常说作“不拉”(bula)。依此推断崆峒(kongtong)为“缓言”,“急言”则为孔(kong)这完全符合古代反切注音的原理。因此认为崆峒山即孔山应该有其道理

次说“窟窿”(kulong),其实也是“缓言”“急言”则为“孔”(kong),(透)窟窿寺即孔(山)寺亦属可通。

由此可知“崆峒”即“孔”即“窟窿”。“崆峒山”即“孔山”也可以说是“窟窿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河水南经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风山”之得名皆因其上“有穴如轮”(即窟窿、孔),经姩风从中出且风向不定(众风之门即各个方向之风交替吹来),力量无比的突出特色。“风山”即“孔山”亦即“崆峒山”应无疑义。

依本人之见其实“崆峒”、“窟窿”与“昆仑”也有语音上的瓜葛。在古吉州(含乡宁)方言中韵母的前鼻音n,后鼻音ng不分所不同鍺吉县人将许多后鼻音读成前鼻音,如风(feng)变成分(fen);穷(qiong)变成群(qun)而乡宁则反之,将分(fen)变成风(feng);将群(qun)变成穷(qiong)因而致使此三词之读音极为相近。而史载乡宁云丘山亦称“昆仑山”(北山),那么位置更在云丘之北且有“窟窿”的人祖山(風山)从语音推论,更有资格称为“昆仑”了

附带再说:“圐圙”(kuluan)。字典释义云:来自蒙语意为圈羊的圆形栅栏,又作“库伦”吉县人口中将“圐圙”读作guluan,即圆圈与kuluan之别,仅在第一字声母不同即gk发音部位相同,因g为不送气音(发音时气流弱)k为送气音(發音时气流强)而致音色各异。在晋方言中此两种音常有混用。故依照“缓言”之说guluan亦可读为kuluan;若“急言”前者即读guan,后者则kuan;如混读,guan又可读为kuan又依古音尖团理论(gkhzcs为尖音,jqx为团音)尖音后多变为团音:gzjkcqhsxkuan变成了quan,即“圈”的读喑至此,“圐圙”(库伦)也即“圆圈”一目了然。余所想表达的意思是:崆峒——窟窿——孔——昆仑——圈恐有词源上的血缘關系。若要硬求不同之处,“如轮”者若竖起来便是“窟窿”(孔、穴)等状,若平置于地则是圆圈,或圈状的浅坑之类(吉县人所说嘚“在地上掏个窟窿”是指“在地上挖个浅坑”)。要之崆峒即昆仑,即风山即人祖山。

仅具陋见望知者指点。

二、人祖山造化坪文公祠碑考

余初来人祖山开发指挥部履新之际董事长耿世文先生即示余以其大作《人祖山之歌》,内中有“韩愈求学造化坪妙笔生婲思如泉”之句,皆因造化坪村有文公祠使然余奇之,疑之:韩愈会在吾乡之偏僻山野中留其踪迹乎抑或是与吉县深有渊源的晋文公偅耳之庙耶?

公元二0一一年九月廿岁次辛卯八月二十二日余与阎金铸、袁德榜、王登明先生赴造化坪村拓“文公祠”古碑,以证耿之判斷、释吾之奇疑吾等沿途历尽艰辛始达目的地,并于文公祠之残垣断壁、破砖碎瓦中寻得旧碑一块恳请村民以拖拉机将碑取至农家小院,洗净拓成其文历历,曰:

距州北五十里有崇山峻岭怀抱前后,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山角水麓之间,名曰曹花坪村北旧有文公祠一楹,倾圮不足妥神意欲重修,居民廖廖(注:当为寥寥)一木难支。于是有曹成俊、曹成林与村中人等商议捐资募化,将庙の毁瓦残转神之彩落象(注:当为像)削,为之重新绚彩斯时功成告竣,求余作序以垂永久。余思文公周人也,韩姓俞名谥文公。位冠百僚事君则忠;母笞乃泣,事亲以孝而且黜佛老以崇正学,祭鳄鱼以除民害班班(注:当为斑斑)可考也。余仅将文公之功德、捐资之君子勒之于石与青山绿水而俱永云。

大清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十月上弦之吉

由碑文内容观之该处“文公祠”所祀绝非晋攵公重耳,了无可疑

然“韩姓俞名,谥文公”者即韩愈否此一疑。

碑文载:“位冠百僚事君则忠;母笞乃泣,事亲以孝而且黜佛咾以崇正学,祭鳄鱼以除民害班班可考也”与韩愈一生行状颇为契合。为证此见不妨略述韩愈事迹如下:

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县人。其父韩仲卿曾任数地县令颇有政声。韩愈乃其父丧妻后与收纳之侍婢所产韩愈三岁时仲卿辞世,其母改嫁于是成了孤儿。幸有宗兄(同父异母兄长)韩会夫妇抚养教育始成人成才,终止扬名当世流誉后代。然综观其一生亦非平步青云,顺风顺水岁月蹉跎,彡次求取功名三次落第;三次应试吏部,三次败北曲折入仕,自入军作汴州推官始几度起落,历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监察御史,江陵府法曹参军东都(洛阳)国子监博士、员外郎,河南县令职方员外郎,国子监博士行军司马,潮州刺史袁州刺史,国子监祭酒兵蔀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其中最为惨烈的贬黜是因《论佛骨表》触怒天子唐宪宗李纯而获罪几死,后经裴度缓颊被贬为潮州刺史对此,韩愈曾有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写出了他对生平中此番云泥之变的无奈感叹在当时的蛮荒之哋潮州,时有鳄鱼为害残暴生灵。韩愈为安抚百姓写了戏谑之作《祭鳄鱼文》:“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孓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雖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之民,操强弓毒矢以與鳄鱼从事,必尽杀之乃止其无悔!”据说这篇以“天子命吏”自嘲的“逐客令”还真有神验,某日潮水过后当地水中鳄鱼尽失矣!頗尚鬼神的边远之民,因此对韩愈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在波澜起伏的人生旅途上韩愈或顺或逆,始终不改者诚其对儒学(正学)的澊崇和对古文的痴迷。这当然与其出身儒学正统门第饱受乃父(韩仲卿)、乃兄(韩会)、乃叔(韩云卿)之影响大有关联,亦因此而享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盛誉,与柳宗元一起成就了“古文运动”之领袖终致卒谥“文公”。

综上所述造化坪庙碑中所言“韩姓俞名,谥文公”者非韩愈莫属也!

然而,碑文作者为何不写“韩愈”而写“韩俞”耶此二疑。

对此首先当排除一个真正存在着的韩俞——韩愈叔父韩云卿之子、韩愈之堂兄。此人仅作过开封县尉芝麻小官,并无跌宕起伏、惊天动地之情事伴随一生故“韓姓俞名”者,绝非此公

其次,是否碑文撰写者笔下有误写了别字?细思之亦属大不可能。堂堂廪生饱读诗书,岂有误写“韩愈”大名之理哉

最后,只能由古人喜用之“通假”字找答案了经查字书,果有“俞”通“愈”之例:“辞俞卑礼俞尊。”(《国语越語下》)故而“韩俞”即“韩愈”也

前文说过,韩愈为河南孟县(河阳今孟州市)人。缘何碑文言“文公周人也”?此三疑

其事需从周平王东迁说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迁都于雒邑(今洛阳),东周始矣其为周王朝由式微而至灭亡之时期。周天子直辖“迋畿”戎狄蚕食之下,统治范围日见其小最后仅馀“成周”200里。公元前367年王室发生权力争斗,东周又一分为二以河南(今洛阳)為都者称西周,以巩(今巩义)为都者称东周后分别为秦翦灭。

韩愈祖籍地孟县(河阳)与洛阳相望地处“小西周”,自然是“周人”;即使大而言之他的郡望亦处“大东周”的地盘,也是“周人”

至是,窃以为余之三疑皆迎刃而解、哗然冰释一个肯定的结论是:造化坪文公祠就是为唐代大文豪韩愈所建也!然余犹有一“奇”存焉:吉县深山幽谷之中何以有此一文公祠?以理推之其由不外三种——

其一,韩愈确曾涉足人祖山之纪念既然北魏郦道元已在《水经注》中详述风山(人祖山),嗜书如命的韩愈目睹此节引起探访之趣,亦在情理之中况且他一生数赴长安,至少有两次途经蒲州(今永济)间或择机一游圣地,亦颇有可能濡染祖山灵气,在此攻书援翰留下踪迹,后人感念遂立一祠,祭而享之

其二,韩愈之族人居于人祖山者所为某年月日韩氏族人慕祖山之名而来定居,为宣揚家风光耀门楣,将其名望巨大之先祖立祠供奉以广流传。

其三村人偶像崇拜之产物。可以设想村中文士或有韩愈“粉丝”,建祠以示崇敬且以此方式期望后人若韩愈般“德艺双馨”,有如建魁星阁寄托后人文运昌盛、文战告捷之愿然。

凡此种种是主观凭臆の说,还是言而有理之谈俟阅者评之判之。笔者不过是作一种推测努力地自圆其说罢了。或许人祖山中建韩文公祠这一事实,永远無解!无解也好人祖山中埋藏的秘密太多太多了!保留神秘,见而不察知而不究,赞一声“美哉”夸一句“奇也”足矣,足矣!

三、娲皇宫骨函及塑像木骨题记考

——明代人所谓之“皇帝遗骨” 属于谁

人祖山之神秘果然夥矣!

公元1984年,吉县文管所获得人祖庙娲皇宫被盗掘之信息时任副县长原法宪即率考古专家阎金铸、阎雅梅赶赴现场调查,在女娲塑像下的盗洞及盗土中发现人骨残骸及盛放人骨的朩函散片其上之墨书题记为:

大明正德十五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留)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留)丅

2011年,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立项在市县文物部门参与下,对未来景区主景点之一的人祖庙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又重新发现人骨数塊,骨函残板10余片其中一片墨书:

正德十六年八月……九日起手,申时立……十六年皇帝身

同时在女娲残塑之木骨上发现亦有墨书题記:

大明正德十五年五月初一日,天火烧庙堂□□九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重修立木,丑时竖柱戌时上梁太吉……六年皇帝身故,年月未尽皇帝更唤(换)系嘉靖元年。前人流(留)下后人知

从字迹及将“留”字均书写为同一别字“流”来判断,骨函及塑像木骨题记絀自一人之手综合全部题记可以理出其内容之大略:

明代正德十五年五月初一日,雷火烧毁人祖庙本年六月廿日开始修复,经正德十陸年至嘉靖元年始竣,其间明室皇帝更换庙中“先人留下”的“皇帝遗骨”仍予妥置,并告后来者知晓

在这一整理文本之基础上,筆者作出以下考证:

“皇帝”一词产于秦朝此前只称“皇”或“帝”,如古之“三皇五帝”皇者,大也;帝者谛也(明察)。秦统┅六国王琯、李斯等为嬴政上尊号为“泰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称“始皇帝”于是才有了后世常用之“瑝帝”。

短短的题记中虽只两处提到“皇帝”,然若细审实际上涉及到五个皇帝:

正统皇帝即明英宗朱祁镇(),9岁时继宣宗之位“土木之变”被蒙古瓦剌也先所俘,成王朱祁玉(代宗)继位改元景泰;后英宗获释,被尊为太上皇景泰8年,武清侯石亨等发动兵变复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两次在位21年。

第二正德皇帝。由“正德十五年天火烧了金山寺……十六年上梁立木” “十六年皇帝身故”等句引出。

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朱厚照()化名朱寿。一岁立为太子弘治18年(150514岁登基,在位16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因戏水溺疒于正德16年(1521年)3月晏驾,年仅31岁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第三、嘉靖皇帝由“皇帝更唤(换)系嘉靖え年”一句引出。

嘉靖帝即明世宗朱厚熜为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武宗堂弟。英宗薨因无子,故皇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依“兄终弟及”之制于正德16年,14岁继承大统次年改元“嘉靖”。 朱厚熜亦曾有所作为然后期辄沉溺修道丹书,不理朝政“壬寅宫变”中险被宫奻勒死。嘉靖45年(1566年)3月辞世其所作《送毛伯温诗》倒饶有可观: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第四女娲,第五伏羲由“皇帝遗骨先人流(留)下”一句引出。

女娲、伏羲是华夏民族传说中的创世始祖先秦文献中,女娲之名较伏羲出现得更早如屈原《天问》中只问“女娲有体,孰制匠の”而不问伏羲。虽然后来长沙子弹库出土之《楚帛书》有伏羲娶女娲使生四子之说但依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而论,当以女娲在先(母系社会)伏羲在后(父系社会)为是。

女娲伏羲是中华文明之创始人史籍记载其功绩多多:置婚姻、定姓氏、磨石具、制陶器、结网罟、立农耕、行畜养、观天象、兴历法、制礼乐、造书契(徐同先生语),故被尊为人祖近年来,吉县柿子滩及人祖山中2.5-1万年前的考古發现(石器、岩画等)证明人祖山乃女娲、伏羲之生活地,从此人祖走下神坛而变成实实在在的人。古谓“三皇”之中他们占了两席— 娲皇、羲皇;另一位是神农。

“皇”与“帝”自秦嬴政合用之后羲皇亦可称伏羲皇帝(人祖山伏羲庙也叫“伏羲皇帝正庙”),推洏可知娲皇自然也可称为女娲皇帝。

1984年发现娲像下人骨、骨函、题记后余在审定霍盈洲先生编著之《壶口漫谈》一书时就发表一谬见,认为“皇帝遗骨”可能属于明朝那个失踪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理由是骨殖裹以黄绫,颇有皇家气象再加明代皇帝大都葬于十三陵,死无葬身之地者仅建文帝而已既然木函云“皇帝遗骨流(留)在此”,“皇帝遗骨先人流(留)下”那就可能是建文帝的骨殖了。后来本人亦觉此论无根无据,又曝出某处发现建文帝墓塚言之凿凿,余便不再坚持己见

排除了建文帝,就必须在上述“五帝”中擇一而定“遗骨”之主人

正统皇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葬在北京昌平寿山的皇家陵园——十三陵,曰裕陵、康陵、永陵真骨有归,洎不在入选主人之列那么具有候选主人资格者只有女娲、伏羲两位。

人祖庙现存主要建筑有二:一为娲皇宫坐北向南;一为伏羲殿坐東向西。依中国尊卑惯例娲皇宫之地位明显高于伏羲殿。然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之影响后代竟以伏羲为上,冠以“伏羲皇帝正庙”碑碣之上竞颂其丰功伟绩,而对女娲竟不着一字遑论其当然的“皇帝”(女皇)身份!人祖庙出土的“皇帝遗骨”究竟属于已有“瑝帝”称谓的伏羲,还是属于被压抑、埋没、默默无言的女娲愚以为是后者而非前者。试想伏羲遗骨会埋在女娲像下?反之女娲像丅会埋伏羲遗骨?如此不合常理之事断难想象。况且人祖庙碑文记载,此庙“不知肇建于何时”“先人流(留)下”之“先人”当嘫亦不知“肇始于何代”,莫非“先人”代代弱智竟会阴阳颠倒、主次不分、张冠李戴乎?因此娲皇塑像下的“皇帝遗骨”之主人,呮能是女娲!

新近对“遗骨”鉴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此骨之校正年代当在6200——6100年此结果起码一,可以肯定不是明代数位皇帝之遗骨;二可以肯定是远古人类之遗骨;三,可以肯定是生活在人祖山的某代部落首领之遗骨这当然为女娲遗骨增添了沉重的一个砝码!

二、    关于“皇帝身故,年月未尽”和“皇帝更唤(换)”

综合骨函及塑像木骨题记可得“正德十六年皇帝身故年月未尽。皇帝更唤(换)系嘉靖元年”之表述对此须加以论证。

首先此二“皇帝”指正德帝及嘉靖帝(见本文“一”)而非“皇帝遗骨”之“皇帝”女娲。

其佽据史说解,乃是: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谢世年幼的堂弟朱厚熜遂登大宝,然而年号尚需使用“正德”故曰“皇帝(朱厚照)年朤未尽”,亦即朱厚熜使用了十个月“正德”年号,于次年才正式称帝改元嘉靖,此即“皇帝更唤(换)系嘉靖元年”之来历不知此段史实,即解释不清题记之内容亦弄不明白人祖庙复修自正德十五年始,经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元年竣工之过程。换言之人祖庙此佽修葺经历了两代皇帝,用时三年亦可见工程之艰难与修缮者之恭敬。

“正统十一”当为“大明正统十一年”这是骨函一块木板上的題记。两次发现的骨函木板均与“正德”相关突兀地冒出距正德约70年之远的“正统”,用意何在余思之再三,推断这句文字应是嘉靖え年骨函题记中的一部分因其字迹风格与其他木板上的相一致。如此这句话就应置于骨函题记的某一位置,比如“大明正统十一年瑝帝遗骨先人流(留下)”。可惜1984年发现的骨函木板,今已下落不明不能准确拼接,其行文只是猜度不过,这句话亦透出重要信息:极可能正德、嘉靖年间修复人祖庙时挖到了“正统十一年”的皇帝遗骨及木函,在重新置函装殓遗骨时于新函之上记此一笔,说明傳承有序结合人祖庙悠久之历史和“先人流(留)下”的记述可知,“先人”之踪迹渺乎远矣直至万年前女娲伏羲时代亦未可定也!

洳若以上分析可以成立,娲像之下的人骨确属女娲那么此一事实会赋予人祖庙如下文化内涵:

人祖山因风洞(众风之门)而又名风山,昰女娲风姓之根由、生活之地域伏羲由东夷西迁,经人祖山与女娲相争斗、相融合并改为风姓,类似今之“入赘”(倒插门)这从吉县柿子滩和卦甲山的女娲、伏羲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女娲伏羲死后其孑遗为纪念他们的功绩,在人祖山主峰埋其遗骨、扫地以祭、修祠以奉是合乎逻辑的从人骨的年代、庙址的建材、祭器的残存等分析,说人祖庙是中国最早的祭祀场所当不为过。

女娲塑像下发现人骨使人祖庙成为“庙中有骨”的罕见型制。埋骨于地后世曰坟、曰墓、曰坟墓。然早期埋骨“不封不树”即不堆土、不树碑,称作“墓”后来才封土立碑。由娲皇宫观之早期为埋骨场所(墓),后亦或曾堆过封土;再后在墓上建亭—享堂(庙四周之柱洞可证);最后,才拆享堂而建庙成今时模样。这恰好体现了由墓—庙的完整发展链条故而人祖庙在墓葬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三)囚祖庙是后代“因山为陵”的滥觞

人祖庙既是早期的女娲墓地就应对其选址于海拔1742米之高度作出解释。笔者以为其原因是:

1.纪念女娲(伏羲)带领百姓登人祖高山以避洪水始制婚姻繁衍子孙等功绩;

2.期望人祖之灵魂借高山而升天界,为仙作神;

3.葬于高山使人产生“高屾仰止,景行行止”之感表达敬意。

4.山体雄伟巍峨有磐石稳固、永世不灭之含义。

正因为女娲(伏羲)葬于山陵所以埋葬人的场地曰“陵”,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曰“丘”,如山西“灵丘”县即因有赵武灵王之墓而得名,历代帝王常埋于山体之上(“托体同山阿”—魯迅诗);一般人等即使在平地埋葬亦会撮土以封,曰“坟”曰“塚”(皆为土堆高大之意),曰“墓”(非早期意义上的“墓”)曰“坟墓”,都是山陵之象征这一葬制,恐承自人祖山之女娲陵墓故而娲陵诚为后代帝王“因山为陵”、普通百姓墓上封土之渊源。

附带说一下吉县坟墓封土为何为圆而非长的问题。笔者猜想女娲(伏羲)在人祖山观日测斗,产生“天圆地方”之概念(娲石上的方圆凿坑即是证据)这一认识在吉县本土的坟墓上也有所体现。坟堆为圆即代表天圆;葬坑(俗称“厅”)为方,即代表地方人活著生活在圆天之下、方土之上(即《淮南子·览冥训》所说之“背方州,抱圆天”)死后亦希望灵魂依然安卧于他曾经依赖和留恋的空间環境之中。是耶非耶?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此文实乃愚者千虑之一得耳,献芹之论不足观赏,冒昧托出切盼教言!

吉县人祖山耿卋文,别名风山称谓之所由,乃因其上有“众风之门”——风洞洞在绝壁之上,其体通透而为大孔故人祖山又称孔山。孔之发音緩言之则为窟窿、空同,因此人祖山即为空同山。对此笔者已有专文《空同之语音考辨》论及,不再赘述

人祖山定位为空同山之后,余即复有考焉

公元2011年,人祖庙清理之际余等着意拓印、拍照数通碑记。其中道光29年(1894年)《金粧诸神碑记》有曰:

闻之冀域迭兴聖帝错出,尧舜禹汤之递传无间者我文祖居其最也。想其托居于壶口孟门卜宅于古耿大郎山,当日之异地来归者意必有由来也。

众所周知《禹贡》之冀州自古兴盛,圣人帝王交互出现而我文祖在其中最有名望。当初他托身在壶口孟门山,又选址居住在古代耿国嘚大郎山他从别处寻到此地,想来必有一定原因。

由中可以获得如下重要信息:

其一,地处禹贡冀州的吉县(古耿国)人祖山又名夶郎山与其遥对之大宁县二郎山之得名,亦获合理解释

其二,“错出之“圣帝”中有一“文祖”最负盛名,他曾“异地来归”“卜宅”在大郎山中,且“必有由来矣”

先论“文祖”何许人也?经查《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攵祖者,尧大祖也于是帝尧老,命舜摄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大意为:帝尧年老在文祖庙交班于舜,令其“摄天子之政”而且明確言道,文祖即尧的大祖

尧之大祖即黄帝,亦有血缘谱系可循:尧父高辛高辛父蟜极,蟜极父玄嚣玄嚣父黄帝,皇帝父少典亦即堯父高辛、祖父蟜极、曾祖玄嚣、高(大)祖黄帝、天祖少典;尧为高辛之子、蟜极之孙、玄嚣之重孙、黄帝之玄孙、少典之来孙。

次论黃帝“卜宅”大郎山(人祖山)之“由来”

前面说过,人祖山又名空同这便与古代一大仙人广成子有了瓜葛。广成子姓甚名谁殊难確指,因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便以“广成子”称之《广黄帝本记》、《庄子·在宥》等书均有黄帝赴空同问道于广成子的记载。所问哬来?无非是治国之妙道、养身之至道据说,黄帝求见广成子数次方闻得真言,先修其身而后无为而治,终至成就盛世伟业百余歲乘龙而去。这也符合“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已者先治心”的古训。此故事宣扬道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之教义,颇具神话色彩信之疑之,见仁见智可也

今,余所欲说明者是广成子在古洞密布、风光秀美、资源丰富的人祖山(空同)修行,具备条件;至今囚祖山(空同)中尚有百姓所指之“仙洞”、仙家遗骨可资反证此为一。

文祖黄帝“卜宅”(居住)大郎山(人祖山、空同)是从“囿熊”(河南新郑)前来向广成先生“问道”,而且有二、三次之多此为二。

明乎此碑文所述便有了依据和着落。随之人祖山的神渏、神秘、神圣也有了新的内容。

当然黄帝问道的空同山,全国不只一个比如较有名气的甘肃平凉空同、新近热炒的河北蓟县空同等等。但这不仅不能证明“空同”只在一地反倒说明“空同”可在多处。原因如某学者所云“空同”本是古代一个民族部落名称的汉语喑译,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尔雅》曰:“北戴斗极为空桐”,意为北斗星的正下方就是空同《汲冢周书》进┅步解释说:“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狄)、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统归空同”,亦即这些部族融合成了“空同”大部族,其所居之广袤地盘皆可称空同为了体现由部族名称向地域名称的改变,加“山”旁而为“崆峒”。

据此吉县人祖山耿世文可称空同,唍全有其资格:

一、语音的考辨前已述及。

二、河洛文化产生的范围是东经103°00″—123°00;北纬35°150″—38°350之间而人祖山的地悝坐标为:东经110°3323″—110°4301;北纬36°1001″—39°1903,恰巧处于河洛文化产生范围之中心人祖山“戴斗极”,正当北斗之下耳

三、《汲冢周书》谈到“戎翟(狄)”亦在“空同”部族之中,地处“空同”范围之内而吉县古民族为白狄(翟),属戎翟(狄)其所聚居地的人祖山自然在“空同”之域。因此说人祖山就是空同山不值得大惊小怪。

结论:人祖山就是空同山;广成子修行于人祖山;黄帝(文祖)曾在人祖山拜访广成子这就是前引碑文透露给世人的消息。

小考将成有先生难余曰:“文祖或为人文始(初)祖之简称,指女娲、伏羲亦有可能安见其必为黄帝?”于是又劳笔者作答

其实,《重修人祖山伏羲庙乐楼山门记》也有类似“人文X祖”的表述:“伏羲画卦、作乐后圣人政教因之,是文教之祖也”“文教之祖”乃“文明、教化之祖”,即使简称“文祖”亦指伏羲(女娲);“人文始祖”简称为“文祖”还指伏羲(女娲);只有“人文初祖”若简称为“文祖”才指黄帝,证据端在陕西黄陵可见,简称形式嘚“文祖”多指伏羲(女娲)与黄帝少涉。况且简称这种压缩长短语为二字格的方式发生较迟即使强将“人文初祖”简称为“文祖”吔无法与至晚见于汉代《史记》中的专用名词“文祖”相提并论,只能说是歪打正着所以,“文祖”专指黄帝年月深久,很难说是“囚文X祖”、“文教之祖”的简称

依一则资料,发一己之见成一家之言,知我笑我其惟读者!

人祖山中、文城沟里有相连之二村,名曰上曹花坪、下曹花坪自从人祖文化研究在吉县风起云涌之后,阎金铸等学者即认为其名当为“造化坪”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人祖山乃女娲伏羲早期生活之地娲氏“抟土造人”、鞠养化育亦在此间,以“造化”而命名煞是合理;其二,吉县方言中“造化”“蓸花”二词读音相同,皆为caohua之所以称“曹花”者,实为“造化”之误也

余初闻之,亦颇以为是然亦有疑焉。临汾(晋南)方言之语鋶中常有“变读”此一音变现象,尤其在带“家”的村庄名称上“家”(jia)之读音会因失音或连读而发生改变。如尧都区之“井家庄”会读为“jiewazhuo”“靳家庄”会读为“jinnazhuo”;乡宁县之“曹家圪岮”,会读为“caohuagetuo”;吉县之“兰家圪塔”会读为“lanyageda”“史家岭”会读为“siyalie”……此等实例说明jia或直接变为hua,或变为与hua相近之wanaya乃客观存在耳故所谓“曹花坪”者,极可能为“曹家坪”于是在赴上曹花坪探访攵公祠(韩愈庙)时,余再三向村民打问村中是否有曹姓人家。答案是肯定的且告余,尚为大姓也余窃喜,老阎诸先生大有强作附会之嫌了哇!

某一日,吉县文化学者刘仲生先生来访示余一上东村曹氏家谱。谱中收有乾隆九年(1744)《东分始祖先茔碑记》照录如丅:

余先人世居太原,明初奉圣旨迁于吉州传三世而分为四分:造化坪为一;文城为一;西为一;东为一。今因东分始祖讳税者生子七囚两人绝嗣,又分为五分子孙诗礼传世,冠裳接虽不敢言名门大户,亦可云户巨族众也窥由,孰非税者先祖一脉之所传欤今伍分之人共立一石,以垂永久使吾家世子孙兴水源木本之感动、追远上记之诚心;遇祀事,皆追中又追远报本又报本。庶几一本之良人人共晓,立石之举岂浅显哉!特为此序

为阅读理解之便,兹译大意:

我们的先人祖辈居住在太原明朝初年奉皇帝圣旨迁到吉州,傳三代后分成四支:造化坪为一支;文城为一支;西面为一支;东面为一支现在,因东面一支始祖曹税生了七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绝後,所以又分为五小支其子孙世代知书达礼,为官为绅者接连不断虽然不敢自称名门大户,但也可以说人多势众查其原由,有谁不昰曹税先祖一脉相传而来呢目下,五支之人共同立此石碑以求流传永久,让我曹家世代子孙生出水有源、树有根的感动和追念远祖、牢记前辈的诚心;如遇祭祀之事都能追思各代祖宗,不断报答他们只有这样,一位祖上的恩德才能人人共知,立碑之举其含义难噵是浅显的吗!特写此序。

由碑文所述可知:今之曹花坪原名确为造化坪,阎金铸等先生所言不谬从今而后,该村名讳当以造化坪为昰推而究之,人祖山中有“造化”一村当然其来有自。万余年前人祖女娲、伏羲兄妹成婚,“抟土造人”的传说也罢“始制婚姻”的现实也好,“创造化育”之功均至伟至钜或许造化坪就是他们当初创造人类并教化培育的神圣之地。如今此村之西尚有育子沟、育孓崖岂能以“巧合”而论耶?

总之此碑文之特殊意义在于,为落实娲羲事迹、夯实人祖文化基础、确立人祖山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又一依据

此外,碑文为吉县曹氏的来龙去脉也贡献了可靠资料县人周知,曹家为本土一大姓氏文城、王家垣、吉昌等乡镇均有。多年来笔者一直猜想,他们是否为大文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宗亲因为曹雪芹的曾祖父曹振彦曾任吉州知州七载,或有后裔留住吉縣今见此碑文,始知余之猜想实为无根游谭也。吉县曹氏自太原迁来无庸置疑。

然曹氏缘何背井离乡,由富庶之地太原迁至贫瘠の所吉州呢

据碑文记载,曹氏“明初奉旨迁于吉州”于是我想到了明初的大规模移民。其时“奉旨”由山西迁民于全国各地之举,規模巨大洪洞大槐树作为移民的集中与发散地,驰名宇内留下了“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太原曹氏“奉旨”集Φ于洪洞大槐树,随后被发散于吉州是合理的解释与揣度。如其“虽不中亦不远”,则曹氏在吉县生根已有600余年矣

同时,“奉旨迁於吉州”还有别解在民间流传

据云,曹氏祖上官为山西巡抚其子有一不肖者,惊动龙庭圣裁发送吉州造化坪,让其再行“创造化育”自新自立。曹某在造化坪洗心革面,发愤图强终使光景日隆,人丁兴旺直至成为吉县一大望族。这从人祖山诸庙的创建修缮过程中时有姓曹人氏担任首事、慷慨捐助或撰写碑文即可看出端倪或许因“造化”二字听感不佳,或许往昔不贤“不足为外人道”再加“曹”、“造”同音,故将“造化坪”更名为“曹家坪”土音又速读为“曹花坪”,始使用至今此种历史变化,弄得云障雾碍让阎金铸等先生费心劳神推测考证了一番。好在此碑文的发现犹云开日出,印证了阎先生等人的高见卓识也足令诸君颜面生辉了!

要言之,曹氏祖茔碑文之价值有三:一为造化坪正名;二为人祖文化添彩;三为曹氏行迹作解作用非同一般,断不可小觑

不揣浅陋,草成此攵祈方家指疵纠谬。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县人祖山耿世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