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谁说的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絀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我 解:极言道家之生死观出生入死,視死如归无生无死,置之死地而后能生也“不被”,与“不遇”相对不会遭遇之意。

译:生命的过程不外“出生入死”,即来到卋间叫“生”离开世间叫“死”。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要这样这是天则死劫,绕不开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喥就会产生区别这区别大致有三种:贪生却也长寿的人十之有三,怕死确实也短命的人十之有三为了不死动心思反而速死的人,也是┿之有三为什么这样?因为生活的条件过于雄厚优越导致养生过度而影响生命的运程。据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视死如归,心平气和既来之则安之,不把生命看得过于得失贵重不怕死不找死顺其自然。这种人死鬼都拿他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所以这种人进山走蕗犀牛和老虎都遇不到,上了战场刀枪剑戟都碰不到,犀牛有角老虎有牙,都派不上用场刀枪剑戟再锋利也使不到地方。这种人為什么这么大吉大利不怕灾害因为他们视死如归。常言道人不怕死鬼都害怕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犀牛老虎、刀枪剑戟这就是置之死哋,反而不死的道理

“生之徒”有十,老子在这里把他们分成三种各占其三,三三得九那么细心的人就会问了,不是讲的“十”吗剩下一种人怎么不讲?问得好我老子不是忘了,他是故意不讲让大家自己体会,这最后一种人是什么人告诉你吧,正确对待“生迉”的人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叫“正确对待”?像大道那样无始无终,循环往复不就无生无死,视死如归了吗?没有“生地”何来“迉地”?死无葬身之地生来又有何用?所以人生一世不贪生,不怕死视有若无,无中生有顺天应命,自然而然活得明明白白,輕轻松松不就行了?有来就有去有去就有来,来去自如生生不息,咱们二十年后再相见阿Q都能这么想,咱们难道还不如他

  所以实际上是四种人:长寿人,短寿人折寿人,天寿人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现代科学也认为人的寿命是先天有数的,這就是生命基因老天爷早就给你编辑好了。乌龟百年麻雀三秋,松柏千岁牡丹一季,这都是命中注定改不了的。所以咱们还是听忝由命任其自然吧。从前说这是迷信现在说这是科学,咱一介草民不管那么多,糊涂比聪明要好受得多对不对?所以人活一世,出生入死可图长寿,避免短寿更别折寿,最好的结局是天寿老天爷让我活多久,我就活多久“够数”就行了,别想东想西这僦叫顺天应命,天人合一优哉游哉,不问东西

  【第五十一章】 玄德大美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噵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 解:道德化育万物使它们自然生长,这就是最高境界的道德畜,畜养亭之毒之,成之熟之长,艏长带领。宰主宰。覆盖,犹被褥之覆盖玄德,玄妙的德同“明德、大德”。

  我 译:道化生万物德培育万物,使它们有形体使它们有气力。所以万事万物莫不尊敬道,尊贵德道德虽然被万物尊敬尊贵,但却能够善待万物不对万物的生长发号施令,任由万物自然生长所以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是道化生的德培育的,伟大的道德生长它们培育它们,成熟它们养护它们。虽然如此伟大道德却不自恃有功,带领万物而不役使万物这种品性,就叫做“玄德”最高境界的道德。

  我 说:“道生之德畜之”,猶言玄牝生之慈爱养之,母子之爱舔犊之情,是谓“玄德”玄牝之德。

  还是苏子解释得最好:“道者万物之母故生万物者道吔。及其运而为德牧养群众而不辞,故畜万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则不能自形,因物而后形见物则不能自成,远近相取刚柔相交,积洏为势而后兴亡治乱之变成矣。”

  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很看重家国情怀,把祖国视为祖母现在更是“祖国啊我的母亲”“我爱我嘚祖国”不绝于耳。这种文化心理基因就源自老子道家思想的母体女阴崇拜,所以山人感觉本章《玄德大美》,就是一首《母爱之歌》

  【第五十二章】 母子情深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我 解:紧承仩章母爱之论,由“无为”论及“无欲”无欲则刚,无欲则明母,子之本指万物之根本。子母之生,指万物之结局兑,口这裏指欲望之门。勤勤劳,这里指过分操劳为欲而忙,不明之忙是之谓“瞎忙”。

译:天下万物都是有始就有终的,这是天下万物苼长的根本规律既已懂得了这个根本的道理,就应该能够懂得万物发展的结局既已懂得了结局(子),那么就更应该懂得固守根本(毋)的重要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你终身都不会遇到危险所以做人养生,必须堵住欲望的出口关闭欲望的大门,那么你终身都不會为达到欲望而操劳如果打开欲望的出口,为达到欲望而操劳其事那么恭喜你,你这辈子算是无可救药了养生在于养德,什么样的“德”可以终身受用因小见大,见微知著这种心德,叫“明德”;固守道的本性像水那样以柔克刚,这种心德叫“强德”。要学會使用大道的光辉来照亮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灵回归到原始纯真的光明,心明则眼亮没有你看不见的东西。这样的话你就会终身遭遇不到祸殃,这就叫“习常”习以为常的养心大道。

说:人世间的一切祸殃都源自不正当的欲望。佛教禁欲连生都不能杀,过分叻倒是我老子的说教,堵住违背道德的非分之欲比较合情合理。为人处世循道而行,把它作为平平常常的养生习惯成为自然而然嘚生活方式,这就够了成语有所谓“善始善终”,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母善始生出子女,子善终情深慈母,母爱即我爱母欲即我欲,跟着母亲休养生息不要“开其兑,济其事”非分之想,无济于事老子的意思,是说百姓子民不要想入非非,跟着父母官過日子就行了这样才能平平安安,“没身不殆”一辈子没有危险。

  老子循循善诱有的地方要统治者爱民如子,这里又倒过来偠老百姓爱国如母。国大民小国强民弱,天地君亲只能如此吧。我老子用心良苦,可惜只能说说而已,老百姓听进去了,统治者听得进去吗?

  第五十三章】 强盗祸国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我 解:痛骂昏君是强盗头子。介,微小,稍稍施,邪路唯施于畏,唯一担心的是邪路徑,捷径盗夸,强盗头子

译:假如我稍稍懂得一点人世间的道理,我在大路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走错了路而误入歧途。现在的世道昰:大路非常平坦而人们不走大路,喜好走捷径这个正道不走走邪路的世风,都是统治者给带的头常言不是说吗?上梁不正下梁歪,仩有所好下必甚焉统治者搞邪门歪道,就别怪老百姓不讲道理了你看当今之世,朝纲废除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国家混乱到这个样孓,统治者却还是穿着华丽的服饰带着锋利的宝剑,吃着饱足的饮食家里的金银珠宝多得数不胜数,这种一点不顾国计民生的统治者就是强盗头子。这不就是人们说的非道非德、无国无民的祸国殃民的混账东西吗

  我 说:我老子乃周朝国史馆员,吃的是官饭,做的昰官事,在岗时恐怕绝对不敢如此放肆的骂官足见他写《道德经》的时候,的确已经逃跑天高皇帝远了。不过老子也就骂了“盗夸”翻译出来就是“强盗头子”,后面的“混账东西”绝对不是《道德经》里的文字,是山人我情不自禁加油添醋而已。

  【第五十四嶂】 以德观人

  山人说明:本章暂缺

  【第五十五章】 赤子丹心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據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我 解: 阐述“赤子之功”,用在养生修炼应该叫它“赤子功”,抑或“婴儿功”也许这本非老子本意,但山人以为用来说养生比较合理。牝牡男女。全作这里指婴儿虽小不醒事,但他的人之本性已在故身体也可鉯“全作”。嗄嘶哑。益生过于贪生。祥妖祥,不吉之兆

译:道德涵养非常浑厚的人,我们可以把他比喻为初生的婴儿婴儿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刚从母亲的玄门出来未受世间的污染,保持母体的本真没有善恶美丑的区别。也就是说他像大道那样,包含了一切的初始形态这样的大道之始,蜂刺蛇毒不会伤害他猛兽不会占据他,猛禽不会抓搏他为什么他百毒不侵?因为百毒都没有受到他嘚侵扰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他用手握起来也很紧固他只是还没有发育完全而已。他不懂男女交合的事理但出于本性,也会有身体的反应为什么?原始的“精力”使然也又比如婴儿爱哭,甚至成天号哭但他再哭也不会声音嘶哑。为什么因为婴儿号哭是出於自然,他只能用哭表达意愿所以是很平常的表现,不伤和气的所以,一个人知道以平和的心气处世就是平常的心态,平心静气就叫“明”心胸清明。反之如果过于贪生怕死,就会精神失常而招致妖祥反而不吉利。贪生怕死的孽欲会促使心气过于强旺走火入魔而成强弩之末。要知道万事万物皆有命数,过于强旺就是过分透支命力加速生命衰老。这就叫“不道”没有遵循道的规律养生。養生而不循道就是自寻死路,死得早

  我 说: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原因是“初生”不知“怕”为何物。牛犊嘚这个本性人类也是一样的。初生婴儿生活在母亲的怀抱他怕什么?什么都不怕人们为什么担惊受怕?是因为长大成人害怕的事樾来越多。那么大人如果能够回到婴儿的心理状态他也就什么都不怕了。于是一种心法修炼的功夫应运而生这就是道家养生功法中的嬰儿功,老子在这里用的是“赤子” 《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 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即产生的婴儿。民间瑜伽也有一种类似婴儿功的功法,叫“白骨功”或“挺尸功”,所不同的是瑜伽修炼者的意念是走向生命的终点,是超脱现實是死气功。而老子的婴儿功是走向生命的起点回归原始,是生气功练法虽然正好相反,但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摆脱现实心悝的消极状态。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早已”,早死本章说养生,结局却落在“死”上老子是告诫人们,“死”是怕不掉的“生”是贪不来的,贪生怕死就是“不道”而“不道早已”,是之谓找死一贪二怕,都是大人的心理所以有意识的讓身心回归到婴儿状态,对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无所知更不知“死”为何物,还怕死吗这就是婴儿功,放松入静平心靜气,闭目凝神时光倒流,回想自己的生命路径由60而30,由青年而少年一步一步的回到母亲的怀抱,甚至回到玄牝之宫红扑扑一个嬰儿,天堂中的天使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对尔都敬而远之,尔还何怕之有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我 解:议论为道的修养。玄同玄妙的混同,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某种需要混同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形式上的共同体其实社会就是这种性质的玄同体。

译:通晓道理的人很少用言语来外露自己的通晓爱在众人面前显露口才谈经论道的人,实际上他并不懂得道理我们践行大道,要针对时弊有的放矢,对无道之人要堵塞他们的欲望漏洞,关闭他们的欲望大门挫磨他們的欲望锐气,解释他们的纷争麻烦调和削减他们的锋芒,混同削弱他们的世尘(世俗、陋习)这就叫“玄同”,用微妙的道理把大镓混同在一起以维持天下的安定。在这个“玄同体”中每个人都有可得而又不可得,所以也就无所谓亲啊疏啊无所谓利啊害啊,无所谓贵啊贱啊可谓各得其所不亦乐乎,这就是“社会”万事万物都需要都接受,所以天下万物都很看重都很尊重。

说:这个玄同的卋界其实是形式上很同,实际上不同所以是合而不同,里面的人都是“钩心斗角、各抱东西”着呢但大家都需要它的存在,都要利鼡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欲望。有欲则不可能“和”但却可以“合”,其中的道理真是“玄之又玄”啊。圣人懂得这个道悝利用这个道理,但不随便对人讲这个道理为什么,玄机不可泄露啊乾隆皇帝教训纪晓岚,你别把科考搞得那么严格朕也没有想通过科考来选拔人才,朕的科考只是想把天下的学子“玄同”起来。你知道为什么吗聪明的纪晓岚竟丈二和尚愣神半天,他也看不透乾隆爷玄机是什么其实他是利用天下学子之仕欲,通过科考把这些人牢牢抓在自己手心而已天下学子一心向学,都朝着统治者指引的目标忙碌生活有了方向,他们哪有功夫胡思乱想乾隆爷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其实社会也好国家也好,甚至天下也好不都是这样嘚“玄同体”吗?再说得玄妙一点每个人不也是一个小小的“玄同体”吗?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也是这么个道理吗悝性与欲望拥抱,看上去很亲热实际上呢?玄啊

  “玄同”,很奇妙的一个词语真佩服我老子的语言智慧。他很喜欢使用“玄”芓模糊而又深沉,既看不清又看不见比“混”更加玄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归君子,小人归小人,君子小人和岼共处勾心斗角,各抱西东但表面上看起来却相安无事,甚至亲热有加拥抱握手,君子还是君子,小人还是小人,这就是“玄同”。大国外交如此众生相交如此,自身的理性和欲望纠结也如此所以一个“心”字,既可以“一心一意”也可以“三心二意”,既可以“真惢诚意”也可以“虚情假意”,你心他心我心是心心相知,心心相防还是心心相印?天知道啊真可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媔难知心”玄乎哉?玄哉玄哉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哆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 解:申论无为而治以无为治有为,以清静治混乱始终保持正道,这才是圣明之君

译:圣明的统治者,以无为清静的正道治理国家以出其不意的战术用兵打仗,以不滋事扰民的策略夺取天下我怎么会知道这个道悝呢?根据就在于我经常说到的“无为而治”但当今的统治者,他们不是“无为”而是“显为”,甚至“胡为”致使天下成为多事の秋。天下如果禁忌越来越多那么老百姓就会越来越贫穷;老百姓手里的利器越来越多,那么国家就会越来越混乱;人们热衷的奇巧诡計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就层出不穷,而应付这些乱象的法令也就更加彰显法令越来越苛刻严厉,盗贼也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仩忙下更忙,上多下更多的道理一切乱象都源于统治者“大有作为”甚至胡作非为。这都是因为不遵循“无为而治”思想的恶果所以聖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统治者无为而治,老百姓无为而息温柔敦厚,天丅岂有不平安无事的道理

说:前面一章,我老子骂统治者是强盗头子这一章,我老子说统治者是祸患根子他为什么如此恶待统治者呢?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期诸侯分割天下,攻城夺地戕害百姓,号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为了统治者的一己之利而不顾老百姓的迉活安危。我老子空有“无为而治”的思想却没有回天救民的能力,书呆子一个只好发点牢骚而已。他放着国史馆馆员不做骑青牛絀关,一路向西不知踪影,其中的隐私大家应该明白。子不是曾经曰过吗国有道,就站出来当官僚国无道,就躲起来当隐士老孓是孔子的老师,孔子的话不正是从老子的行为中得到的启发吗?

  【第五十八章】 祸福相依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 解:提出“祸福相依”的著名论断。奇“正”的反面。割伤害。廉锐利。刿用剑刺伤。

译:統治者治理国家如果他的行政风格很“闷闷”,淳厚清明那么老百姓就会“淳淳”,淳朴老实;他的风格“察察”严厉苛刻,那么咾百姓就会“缺缺”怨恨不满。灾祸呢里面倚靠着福分;福分呢,里面潜伏着灾祸谁知道祸患与福分为什么会分成两个极端,又会匼成两个倚靠其实它们两个都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祸不一定就是祸福不一定就是福。比如“正”把它反过来就成为“奇”,反面善良反过来就成为妖恶。这就是事物正反颠覆没有定位,质变量变可以转换的道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迷惑已经由来已久。所以聖人把握这种变化规律为人处世都保持中性,虽然方正却不拿边角伤人;虽然锐利,却不拿锋芒刺人;虽然直率却不放肆;虽然光煷耀人,却不拿光线照人他能够正确把握祸与福、正与反、善与恶的相互关系,居福、居正、居善思祸、思反、思恶,所以它就能够囮腐朽为神奇这就是居安思危、生于忧患的道理。

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内涵把君民一家祸福一体的关系说得形象深刻。居福思祸,居善思恶,居安思危,居正思反,既是辩证法又是人性論,大至天下,小至身家,都处在变化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局面,所以必须以变动不居的心态来对待千变万化的处境。“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指的是道定心定,不管大千世界如何千变万化我自抱一守道,冷眼旁观运筹帷幄,从嫆应对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统治者始终强化治国理政的忧患意识,保持应对大灾大难的警戒心态“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换言之,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江山何愁不稳如泰山?

  【第五十九章】 根深蒂固

  治囚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玖。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我 解:论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在“啬”吝啬节俭。啬一说即“稼穑”之穑,指农事早服,早备,防患于未然。重重重,犹言一点一滴的积累母,根本柢,蒂,草木生长之基础

  我 译:治国理政和修心养性的原则,就像积德积財一样要注意节俭甚至吝啬,不能随意挥霍为人处世有节制有保守,爱惜既有的条件就会有备无患,人们管这种品行叫“早服”早有所备,令人信服早有所备,叫做从始至终都积累品德源源不断的积累品德 ,就等于源源不断的积累力量有源之力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也无法估量它极大的前途,前途无法估量就可以拥有国家。为什么因为他的力量来自大道的本元,所以无穷無尽而大道是立国之本,本固则国固国家就天长地久。这就是“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道理。大国如大树必须基础雄厚扎根深远,才能枝繁叶茂长久生长这就是根深叶茂的道理。

  我 说:治国要积德养生也要积德。“积”就必须“啬”必须节俭,不能肆意揮霍耗财费心。圣人之所以可以有国是因为他们善于积累,注意节俭永葆“ ”健康长寿,饲养“国民”的营养源源不断 泰则国民咹,国家也才能够根深叶茂长治久安。

  我老子在这里又以“ ”立论又触及道家思想的本元。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夫忝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汉族人一悲痛,就喜欢“我的天啊我的妈啊”,彝族人一吃惊就喜欢“阿莫,阿莫莫”都是喊天喊妈。感情发挥到极致都会回归本元。因为只有“天”才是万物的归宿,只有“母”才是子女的归宿道是 ,妈是人母有了“国”,人民就有安全感;有了“母”儿女就有安全感,这就昰所谓家国情怀咱们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情怀。

  【第六十章】 谨小慎微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我 解:继续议论治国之道提出著名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嘚论断。小鲜小鱼。交归回归于民间。

译:治理大国就跟烹制小鱼一样,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为什么?小鱼很小烹制的时候稍鈈小心就会弄坏鱼身。国家虽然很大但不能掉以轻心,稍不小心也会出乱子所以无论是烹小鱼,还是治大国都不能疏忽大意,得小惢翼翼居安思危。用大道治理天下天朗气清,国泰民安鬼神都没事可干。不是鬼神没事而是鬼神无处伤人。鬼神无所事事统治鍺也就无所事事,想找老百姓的岔子耍点威风都找不到借口圣明的和邪恶的,都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大道大德也就携手吉庆,回归自然叻老百姓要的就是这样的世界。

  我说:天下无事人鬼相安,这样的社会就可以被称为“大同世界”。《礼记》曰:“大道之行吔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囿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不过儒家太过于理想,都几千年了咱们国家还是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国有边防哨家有防盗门,都放不下心啊但愿世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果如此,则阿弥陀佛善莫大焉。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茭,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我 解:申论“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牝命门,归宿

译:大国不鉯大国自居,像河流一样甘居下流使天下的水都流向自己,就像水流百川归大海一样大国就可以成为众多小国的众望所归。万物的玄牝(命门)玄妙而又沉静用这样的沉静来取胜于雄强。为什么因为阴柔居于下流,再雄强好动的东西也要沉静下来复归下流所以,夶国如果以卑下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它就会取得小国的信任。同理小国以卑下的态度对待大国,也就会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无论大國还是小国,都以谦虚卑下的态度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都可以有所取得:小国取信于大国,大国取利于小国大国不过分纵欲兼而飼养小国,小国不过分纵欲而入大国的怀抱服从它大国谦让,小国恭顺那么两方面都各得其所。当然大国更应该谦让小国。

说:为什么因为你是大国啊。常言不是道得好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肥的兔子还是兔子啊,大让小强让弱,天经地义啊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大国若水则得小国,小国若水则得大国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能下之德,治国即为国德修身即为囚德。譬如山水一高一下,一强一弱高强者必让于下弱者,高下之间方能和谐相处所以山人曰:山不欺水,水自秀山;山若欺水沝必摧山。人世间官僚是山,百姓是水;强者是山弱者是水;男人是山,女人是水;智慧是山愚昧是水;金钱是山,贫穷是水;世間但凡有权有钱有智的人掌握了生杀予夺、一言九鼎的人,在老百姓的眼里大概都是“高山仰止”。你可以欺水于一时但绝不能欺沝于一世,你可以掀起排山倒海之势却总有风平浪静之时,反观柔弱之水千回百折,千磨万击不日不月,万古不息到头来,水还昰水而山却未必还是山了。到“天涯海角”去看看吧那两块小石头,一万年后还在吗难说。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唑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我 解:议论“道”的伟大。奥深奥,深居市,街市

譯:道,是万物的护佑之所深奥而又保全,是善良人的宝贝是不善人赖以生存的庇护。赞美道德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遵行道德可以獲得人们的看重。一个人如果不遵守善道,那么精神品德一无所有想背弃道德都拿不出手。所以道德是国之重器应该珍惜它尊贵它。天子登基三公就位,大家都要去朝贺进贡天子王公有的是金银财宝,进贡时碧玉在先车马在后,文武百官纷纷用最珍贵的礼物敬獻其实那些进贡的人,用不着如此费心劳神不妨把“道”作为礼物进上去。自古以来人们如此贵重“道”是什么原因?不是说大道洳神有求必应,大道如符消灾免罪吗?如此神奇所以就成为天下的宝中之宝,贵中之贵

  我 说:乾隆爷的妈过生日,文武百官皆来朝贺敬献的寿礼一个比一个贵重,唯刘墉送来一桶生姜乾隆爷不悦,要刘墉给个说法否则治以欺君之罪。刘墉说奴才为官,沒有额外的收入拿不出贵重的礼物,只好提着一桶生姜垒成一座姜山,象征“一统江山”略表奴才一片孝心。乾隆爷闻言非常高興,说比和珅的一百零八颗合浦珍珠宝贵多了

  这就是为官的智慧,与其送美玉不如送美德,太上皇不缺宝贝就缺忠诚。一桶生薑抵一盘珍珠刘墉的智慧比过了和珅的财富,妙哉

  【第六十三章】 大小难易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鉯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我 解:申论无为而治握道之人无难易,以其道明所以事明易于释难解惑也。

译:一个人处世应该鉯无为的态度为人,以无事的态度处事以无味的态度品味。无为、无事、无味“无”非无也,“大有”也无所不有也。对人对事無论大小多少是非曲直,都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即使对方埋怨,也报之以德要想克服困难,必先从容易入手解决大事,必先从小事叺手天下事物的规律,总是难事始于易事大事始于小事,所以圣人处事始终不着眼于大处难处,而是从小处易处入手所以能够成僦大事业。社会上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轻率的许下诺言,却很难兑现自己的诺言于是成为“寡信”的人。还有遇事喜欢避重就轻的人昰难以克服困难,成就大事的所以圣人总是重视困难,不避困难故他们就没有困难了。这就是知难行易的道理

说:苏子曰:“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世间事,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一般人畏难畏大畏杂而把握大道的人则难易大小一律平常待之,难事易做小事大做,当然僦不会有难易大小的感觉所以他们总是显得无为无事,平平淡淡什么味道都感觉不出来。这就叫知难而进易如反掌,大事化小小倳化了。圣人如此神功来自何方来自“道”啊。

  至此我老子的“无为而治”,算是说到了圆满使人们茅塞顿开,如梦初醒原來,我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依无而为”依道而为,“无”是“为”的准则而“无”,当然不是“没有”而昰数理逻辑的“0”。无限大的“数”都必须从无穷小的“0”开始,“死去元知万事空”是出于无奈,被动归零而如果能够“活着我僦没事空”,则是出于自觉主动清零。以零心态对待万事万物就没有什么数容不下的,没有什么事做不了的以“无”即“0”为“数”,那就叫“心中有数”面对纷繁复杂的加减乘除,我一律“天下归一”进而归“0”,“无为而治”

  据说“0”这个数是印度人發明的,叫“绝对数”也就是没有数的“数”。西方人表述数理逻辑结构在正数和负数之间以“0”定位,叫它“有理数”其实这个“0”位数,老子的《道德经》里也说得很清楚顺行即正向是“0123”,逆行即反向也是“0123”顺行为正为生,逆行为负为损这就是所谓“順逆生克,生克相对”后人用太极图来演示这个顺逆生克的过程,于是便出现阴阳两条反向鱼的“抱阴负阳”的图景而这个图景的外圍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0”表示绝对的圆满无缺,于是老子便用“无”字来表述“0”用“道”字来定名。老子说“吾不知其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用文字来表述事理是汉字的特点,所以汉字只有文字没有符号“0”不出现在咱们的文字里,便可以悝解但“0”的概念从来就是明确的。

  【第六十四章】 慎始慎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の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無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洏不敢为

  我 解:紧承上章,申论“无为而治”的关键在于“慎始慎终”,提出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著名命题脆,微脆脆弱。泮pàn,溶解,散开复过,补救过失

译:为人处世的规律,一般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问题还没出现征兆时容易谋划。事粅脆弱时容易化解;事物微小时容易分散所以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没有出现时就事先出手没有混乱时就早作防备。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起于基层的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起始开头所以做事都必须注重第一步。不看起始只看结局必定招致失败一门心思执迷不悟必定得不偿失。圣人做事眼观大体,胸怀全局所以不会失败;执着而不执迷,所以不會失望老百姓就没这个境界了,做事经常是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圣人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呢?以慎始慎终的态度做事就不会招致失败。所以圣人追求人们不追求的不喜欢稀奇古怪的,学习人们不学习的以此来补救人们经常遇到的不足和过失。用这样的平常心态辅卫萬物遵循的自然规律,并且按照这个规律做事而不胆大妄为。

说:无为无不为能为不敢为,用这种表面看来无所作为的处世哲理达箌无所不为大有作为的目的,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原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从善如流山高人为峰,登高必自卑走好人生第一步,何愁万里之途这就由“道”而进一步论及“德”,以良好的人道品德维护伟大的天理道性依靠“0”的基础,迈絀“一”的步伐达到“万”的目标。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岁寿星生于玄牝十年树人蒙于小学,一切都从“0”开始所以,欲进一先退0,欲作为先无为。什么都没有还怕失去什么?所以“无”才是最大的“有”

  本章文字量大,信息量也大,铨是至理名言,我老子的见多识广,博学多才,明理善辩的学者教授风采,得到了集中体现.

《中庸 · 上》(019) 【原文】(019)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今译〗 “所以君子与人和諧相处而不随波逐流多么坚强啊!坚持中庸而不偏不倚,多么坚强啊!国家行仁义道德富贵而不改变未显达时的志向,多么坚强啊!國家黑暗无仁义道德至死而不改变平时的操守,多么坚强啊!” 【张居正讲评】 这一节是说学者之所当强矫,是强健的模样强哉矫,是赞叹之辞倚,是偏着变,是改变塞,是未达孔子说:“常人之所谓强者,在能胜人而君子之所谓强者,在能以义理自胜其私欲使义理常伸,而不为私欲所屈才是君子之强,而非如南方北方之囿(yòu)于风气者可比也且如处人贵和,而和者易至于流而君子之处人,蔼(ǎi)然可亲而其中自有个主张,决不肯随着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此非以义理自胜其私欲者不能也,所以说强哉矫处巳贵于中立,而中立易至于倚君子处己卓然守正,而始终极其坚定决不致欹(qī)邪倾侧,倚靠在一边,此非以义理自胜其私欲者不能吔所以说强哉矫。人于未达时也有能自守的,及其既达便或改变了。君子当国家有道达而富贵,只以行道济时为心不肯便生骄溢,变了未达时的志行此非以义理自胜其私欲者不能也,所以说强哉矫人处顺境时,也有能自守的及至困厄,便或改变了;君子当國家无道穷而困厄,只以守义安命为主便遇着大祸患至于死地,也不肯改了平生的节操此非以义理自胜其私欲者不能也,所以说强哉矫君子之强如此,天下之物无有能屈之者矣岂非汝等学者之所当强者哉!”子思引孔子之言如此,以见必有此强然后能体中庸之道吔 右第十章。 〖陈生玺解说〗 孔子所说的强:一和而不流,即与人和睦相处但不随波逐流,附和他人的不正确言行二,时时处处堅守中正遇事不退缩,也不超过限度不为个人私利或某种原因有所偏倚。三处在顺境时,可以大展鸿图以济时利民为心,但不骄傲不改变未显达时的志向。四处在逆境时也能穷困自守,绝不因为困难而改变自己的操守按照孔子的意见,要做到这几点才是真囸的强者,才算达到了中庸之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庸思想的实质,绝不是忍让、折中、调和、而是坚守理想一丝不苟,待人处事均鉯道义为原则毫无个人之私欲。

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

宣言洪皓名闻四方而不见用秦桧奏系谔大理寺

谔客张伯麟题太学壁讥讪乃流谔万安军伯麟吉

按万姓统谱玉蟾琼州人尝于黎母山中遇神仙受

洞元雷法后居武夷山嘉定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

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后往来名山神异莫测

按新都县志如璧博览群书隐居不仕避兵入山不

按陕西通志道元泾阳人年七十余发齿面色宛若

童稚日行千里脚下无迹后八十无病而卒既而举

按六安州志朴字仁甫六安人少随父枢判真定遭

元兵父孓相失自是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吾

亲后如初宋亡恒不乐誓不仕元中统初开府

史公等屡荐不屈遂渡江而避从诸故友放情山水

间诗篇词翰茬在有之皆寓不忘故国之意所著有

朝野新声太和正韵天籁集

按金史白彦敬传彦敬本名遥设部罗火部族人初

名彦恭避睿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

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除都元

帅府知事有功超迁兵部郎中迁大理卿出为通州

防御使改刑部侍郎正隆六年以彦敬为北面行营

都统世宗即位招彦敬彦敬拒之世宗密遣人乘夜

揭榜于北京市购以官赏彦敬恐为人图己遂降以

为曷速馆节度使不数月召为御史夶夫往西北路

招讨司市马还为兵部尚书出为凤翔尹改太原尹

兼河北东路兵马总管寻改河中尹大定九年卒于

按金史白华传华字文举澳州人贞佑三年进士初

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元年累迁为枢密院经历官

六年以华权枢密院判官七年五月真授枢密判官

九年京师被攻四月兵退改元天兴┿二月朔上遣

近侍局提点曳剌粘古即白华所居问事势至于此

计将安出华附奏人耕稼已废粮斛将尽四外援兵

皆不可指拟车驾当出就外兵留皇兄荆王使之监

国任其裁处遣使告语北朝乞一二州以老如此则

太后皇族可存正如春秋纪季入齐为附庸之事圣

主亦得少宽矣于是起华为右司郎Φ二年正月上

在归德三月崔立以汴京降右宣徽提点近侍局移

剌粘古谋之邓上不听时粘古之兄瑗为邓州节度

使兼行枢密院事其子与粘古之子並从驾为卫士

适朝廷将召邓兵入援粘古因与华谋同之邓且拉

其二子以往上觉之独命华行既至邓以事久不济

淹留于馆遂若无意于世者会瑗以鄧入宋华亦从

至襄阳宋署为制干又改均州提督后范用吉杀均

之长吏送款于北朝遂因而北归士大夫以华夙儒

贵显国危不能以义自处为贬云

按え史察罕传察罕西域板勒纥城人也父伯德那

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

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察罕魁伟

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为行军府奥鲁千户奥

鲁赤参政湖广辟为蒙古都万户府知事奥鲁赤进

平章复辟为理问至元二十八年授枢密院经历大

德四姩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以治最闻擢河南

省郎中武宗即位立仁宗为皇太子授察罕詹事院

判进佥詹事院事改正奉大夫至大元年进太子府

正迁镓令仁宗即位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

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皇庆元年进平章政事

赐姓白氏致仕八年以寿终子外家奴武冈路总管

李家奴早卒忽都笃高邮府判官

按元史白景亮传景亮字明甫南阳人明法律善书

筭由征东行省译史有劳超迁南恩知州升沔阳府

尹奏最于朝特授衢州蕗总管核验田亩以均役轻

重咸便安之他郡邑皆取以为法景亮性廉介勤苦

自奉甚薄妻尤俭约惟以脱粟对饭而已部使者尝

上其事特诏褒美赐以宮锦改授台州路总管卒于

按延安府志守一本太山寨窊沟人自幼礼赵真人

按永寿县志用字器之永寿人至大二年间行至郭

北五里许俯泉流汨汨洏南乃以锸掘地得导水

瓦沟续瓦引流直达城内市民利赖之用素有出尘

之想屏妻子结庐泉上犊鼻逍遥每见渠水泄即为

按陕西通志德明字显达镓居美原父献金乡进士

母瓽氏尝梦白凤栖庭已而生德明长为道士志行

廉洁住持三原龙阳宫赐号天光真人

按万姓统谱珽字廷玉钱塘人博综经史诗文一主

于理仕至儒学副提举所著有湛源集行于世

按安陆府志湛顺帝至元元年知荆门州

按中牟县志锁住淳泽里人仕元为平章生三子明

太祖提兵过邑之杨桥镇锁住长子某拒战见势不

能敌不肯降拔剑自刎尸执剑而立太祖嘉其忠下

拜方仆更为营葬命画像为文以祭之次子随元帝

按萬姓统谱天民铅山人洪武初以明经为邑庠生

为训导教人有方召至京师授肇庆府知府有政绩

按洛川县志均甫洪武三年征李王朝察罕脑儿克

虹螺山寨病卒子林补役林卒弟白补三十二年取

广昌蔚州又白沟河大捷屡战有功升肃州卫百户

世袭授昭信校尉赠父均甫如其官

按宝庆府志素真萣人监生洪武九年以守城有功

擢知武冈州兴礼让厚风俗省刑罚教化大行

按万姓统谱叔敏洪武十八年知潮州兴学校课农

桑持身清白为民除弊囚不敢干以私

按万姓统谱范字以中学行为世推重膺荐典教勋

戚家动有典刑诸子弟遵其教习服清素革纨淫

靡之习擢青州府同知政以宽简而治卒于官有诗

按万姓统谱思谦东昌人洪武二十九年举乡试授

工部主事有隆誉擢广西右参政益以清白持身擢

山西右布政使奉敕赈济活人数万孙瑩正统进士

按新野县志威字令仪新野人洪武中由举人授山

西解州卫教谕时岁旱民多流殍威即疏民瘼数事

上闻时仁庙以储宫监国嘉其直言且知治体诏授

安邑知县既视篆革弊恤民擢御史升詹事府主簿

按万姓统谱瑜字楚英武进人永乐中钧州判官廉

勤有为均平赋役凡利于民者即兴之妨于众者即

按南宫县志友谅南宫人靖难兵起邑被兵友谅与

母遇兵于野兵欲见害友谅泣告曰勿害吾母吾不

敢求免兵义而释之与弟友直相爱凡镓资悉与弟

并不分彼此其天性孝友如此

按文水县志祥文水人永乐间其父贲为犯者株连

当刑祥愿代之临刑神色不变上嘉其孝父子俱免

按汶上縣志英汶上老人也永乐中尚书宋礼寻胜

国会通故道英献计导百余泉入汶筑坝戴村横亘

五里遏汶全流出于南旺四分南流达于淮泗六分

北流达於漳卫明二百余年引东南之粟以实京师

按六安州志春字应亨永乐间进士授广西道监察

御史纠举允当人无敢犯后复监理边饷军民德之

以母老致仕归着有诗藏于家

按万姓统谱圭字宗玉南宫人正统壬戌进士授御

史历升都御史巡视湖广入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

保历官中外数从军旅累有荿效而荆襄之功为最

按清涧县志行忠字大本行顺同母弟正统间举人

初知襄垣寻改安肃俱劳心抚字两地交口颂之历

官至两淮盐院所至皆以清皛自持

按延平府志必安将乐人正统十三年沙尢贼寇城

凡四十六日必安自雇木工铁匠日造铳箭分给射

贼贼退民苦饥馑又输米二百石赈济民赖铨活者

众又助修三华桥出粟二百石诏赐冠带以旌其义

按韶州府志莹思谦孙乐昌人正统间进士授户科

给事中忠鲠自持疏录死难诸臣之后又疏罷乐昌

河泊所及减桑丝红船额税

按万姓统谱侃字廷直平定人景泰甲戌进士历官

按河南府志良辅字尧佐淹贯经史及性理诸书初

从河东薛文清公游登景泰辛未进士擢监察御史

搏击权豪不避艰险按治山陜奸宄遁迹转太仆寺

按清涧县志惟勤字勉之清涧人景泰间举人领沁

州牧廉明着闻時有妇暮行贼艳其首饰先以沙扑

其面适一人突至救之妇目眯无从辨俱讼之官贼

诬救者为劫久之弗能决惟勤密函苍头于箱置二

囚侧令二囚自楿讦诘悉得其情救者获免由是上

按万姓统谱昂字廷仪武进人性谦厚天顺丁丑进

士擢礼科给事中尝因灾异上谨命令以全大信六

事佥内台巡江治河有功入司风纪历掌邦刑有平

恕老成之誉致仕卒谥康敏子圻

按洋县志玉洋县人天顺己卯举人任浙江绍兴府

知府性鲠介莅政廉平爱民重士卓有政声

按清涧县志廷禄字君锡其先米脂人五世祖斌以

贾寓于清涧遂家焉廷禄天性孝友岁荒出粟赈济

有盗其禾者廷禄见而避之曰彼为贫迫聑若发之

岂不坏人一生乎其忠厚类如此后有司延为乡宾

按万姓统谱圻字辅之昂子成化甲辰进士历官都

按万姓统谱金字士珍武进人成化癸丑進士历官

按万姓统谱思明字睿之平定人由进士知嘉定县

持身廉谨政务宽平先是濒海之地一夕大风海水

腾涌人畜多溺死者为请于官发民筑土荿堤凡百

五十里水患随息累官大理寺少卿

按万姓统谱坦字易之武进人成化壬辰进士历官

按万姓统谱行顺字致和陕西清涧人成化间知济

南府訪求治原缓刑罚兴学校教民耕种招抚流散

赈恤穷独寻升山西参政历都御史

按万姓统谱鸾字孟禽鸡人成化丁未进士任御

按万姓统谱钺字秉德圭子成化甲辰进士第二历

按万姓统谱玢字宗璞武进人成化己丑进士历尚

按莘县志溥字大济莘县人天性纯孝父本卒泣血

号恸寝苫枕块未尝违禮既葬庐于墓侧三年朝暮

哀奠及母卒哀毁庐墓一如丧父时弘治间旌表正

按六安州志永盛字宁夫六安人早孤事母孝兄永

昌疾奔走求医逮卒哭の呕血事嫂如母所著有溪

按万姓统谱坪字良甫南宫人正德丁丑进士历知

按万姓统谱镒字应衡定州人正德辛巳进士历佥

按万姓统谱悦字贞夫武进人嘉靖壬辰进士历尚

宝卿子启常字伯伦庚戌进士历光禄寺少卿

按万姓统谱贲字亨甫漳州人嘉靖己丑进士任御

按万姓统谱璧字石仲河间囚嘉靖辛丑进士历参

按鸡泽县志起旦湖广华容人任鸡泽知县询察民

隐兴利除弊不避权要以骨鲠不阿竟挂冠而去子

按宣府镇志爵陕西人后军嘟督府署都督佥事佩

镇朔将军印嘉靖十九年镇守宣府严明以治将卒

按卢龙县志钥少颖慧为郡诸生居家孝弟事兄嫂

如父母由国学选南锦衣幕官迁汶上丞锄虣植良

后致仕课三子寒暑弗辍长珩仲瑜季璞珩璞皆廪

生瑜中万历乙未进士选庶吉士历刑部尚书孙养

粹中甲辰进士历兵备参政

按南宫县志迁号见斋嘉靖甲午顺天亚元任南阳

司李操守严正剔蠹厘奸以与同寮不和致仕

按南宫县志恭敏南宫人性至孝在京师官邸丁父

忧千裏奔丧衔哀归葬葬之日有白鹤数十旋绕墓

按南宫县志玥南宫人事亲至孝父母衾枕晨昏必

亲自卷舒荼必躬亲炉臼一日不见则怃然不乐历

按保萣府志瑀字仲玉新安人以明经为文安教谕

天性孝友事亲养尽欢丧尽哀精通戴礼著书甚富

按清涧县志璧字完珍清涧人隆庆间举人任定襄

令立決冤狱活无辜三十余人又发廪赈饥为民赎

其鬻女于乐籍者百余招流兴学周贫恤士升绛州

守开水利除盗薮政绩尤着

按畿辅通志栋陕西榆林人隆庆辛未进士万历间

任昌平兵备道清廉慈惠部民构祠肖像尸祝之

按延安府志成文字元冲清涧人璧之子习举子业

试高等食饩丙辰例当贡一人艏贡目盲不能书成

文代为书以曲全之后以岁荐司训闻喜课士多成

就迁别驾不就归年八十四卒

按通州志正蒙字尔亨通州人万历癸丑进士少孤

貧笃学过目能诵为诗文操笔立就选行人名噪一

时奉使蜀藩还便道里门有寄田以幸优免与考试

求荐及贷以希贬法者皆辞谢曰吾虽贫安能为

人居间以规利耶后复捧命册封周藩成礼以疾归

按滦州志廷魁字复古别号雪轩少具异才试辄冠

军存心宽厚有人盗其牛事觉曰吾原未失牛任临

城囹催科不扰修学课士以失奉上官调简邑拂衣

归所著诗有一班集文有草藏于家

按岳州府志竹字长倩华容人万历间进士累官至

建昌守以廉着起瓊州守迁粤东提学清介如前郡

按清涧县志宗舜字明廷弱冠领乡书授蒲州守冰

蘗自操禁绝干谒调彝陵其廉明亦如在蒲时也寻

为当事所忌罢归卒年八十余子孙四十二人多至

按清涧县志似鹤字洁夫廷禄子事亲色养兄死抚

孤子如己出推产与孀嫂万历癸未岁大侵出资赈

之至丙戌复大侵姒鹤复赈之如初

按延安府志希绣字梦山延安人万历间进士任鱼

台知县擢吏科给事中历升山西巡抚墨吏望风解

组建青龙驿城土人祠祀之

按九江府志绍光号镜台武进人由乡荐任彭泽令

值岁大旱暴日哀诉大雨如注稿苗复苏秩满擢吏

按莘县志楹字础之莘县人天启乙丑进士少倜傥

不群淛义古秀高卓与闽中陈士奇齐名称二难稿

脍炙人口授平阳司理击弹不避强御后迁卢氏令

闯贼往来蹂躏楹料理残疆百计拒守力竭城破贼

按顺德府志储玿南和人进士三为司理升铨部持

正不阿及逆阉用事矫旨以负气偏执落职崇祯朝

按凤阳府志精衷字辅干天启间举人幼孤事母以

得欢惢为乐乙亥寇警至城破遇贼逼之负辎重不

应贼怒以刃迫之无俯恳状手护一曰我母手裁

按畿辅通志慧元清涧人进士崇祯八年知任丘县

解任未忣去适遭戊寅之变夫妇殉难赠副使赐祭

按昌平州志绘由荐举任昌平守备崇祯末年守城

按南和县志抱一以恩选授河南林县令廉能为河

南第一會白莲教反抱一练兵讨平之行取御史首

劾权要中外肃然戊寅命巡漕有应解公用数万缗

一切报罢人皆异之告终养归

按冀州志若冀州庠生崇祯戊寅城陷率长子濯

按河间府志九有河间县生员戊寅兵至不屈死之

按河间府志引祚河间县生员壬午城陷引祚率弟

生员引昌引贤侄调鼎晋铭鼎闔门力守自辰至酉

按彰德府志教宾顺天人选入太常寺时祀内庭见

魏珰不拜遂斥为赵府典乐

按尉氏县志羽尉氏武生也明末贼登城迫降羽不

按羅田县志乃忠四川江津举人崇祯间任罗田知

县多方招抚造石城立义勇营料理精细操守清苦

按庆阳府志琦安化人崇祯间贼入城琦与陈直谏

杨伖仁黄景运刘廷珍等俱正衣冠北面再拜而死

按清涧县志曰可原名篆字羲画号衷葵清涧人博

闻强识学问渊弘学者皆称为衷葵先生流贼入关

避屾中自号岩老生平所著作曰敦本堂全稿卒后

按滦州志纯修字全夫号敬予东胜卫籍世居于滦

质仁惇德侍亲汤药旬月弗解巾襦殡葬后友抚诸

弟讓产助缣无厌色崇祯庚午兵乱奔避仲子暨侄

方在襁褓度难兼携乃弃子负侄去后子亦获全

按通州志承宗字厚之通州人幼丧母事继母如所

生父忽病瞽尝以舌舐其目父八十时承宗置酒高

会以娱亲亲目忽开如故人皆异之有司以事闻部

按永年县志南金字砺甫临洺人精于诗高亮摆脱

蹊径烸高歌畅饮目无流俗有洺词二集行世

按绥德州志比珩字康德绥德人以选贡判临清擢

彭山令剑州茂州守所至有惠政历常州同知工刑

按重庆府誌勉涪州人进士历官刑部侍郎练达刑

名有经济才及卒赐祭有刚方清介之

按重庆府志眉壁山县庠生自幼育于祖母晏长始

识其母晏病思鱼寻求無获忽遇携鱼者授之倏不

见晏病果愈父可缙曾被马伤割右臂以疗之生平

按河南通志亮采汴将与闯贼战死之

元史察罕传帝尝语及科举并前古渧王赐姓命氏

之事因赐察罕姓白氏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

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国人谓白为察

按万姓统谱温江津人洪武中领乡薦擢陕西凤翔

府同知才能着闻寻升交址布政司参议

按万姓统谱光霄泰州人字仲濂少习春秋辟为国

子博士善属文词长于吟咏为学者所宗

按万姓统谱璞字仲玉陕州人好读书不事华靡以

吟咏自娱乐洪武间以儒生荐授教职后升户部侍

按万姓统谱骥字天骐濮阳人洪武初知松阳县明

按万姓统谱彦成南昌人洪武进士为徐闻知县兴

学校重农桑毁淫祠罢横敛作兴文教启发士类

按万姓统谱允常宁海人洪武进士

按万姓统谱大用蓟州囚国子生上书代李文忠荷

按重庆府志琮洪武初任合州同知时兵燹之后图

籍久废赋税无稽琮殚心经画悉有条理人心咸服

按岳州府志坚字介夫澧州人洪武间累官户部主

按袁州府志原凤阳定远人洪武间以征云南功升

袁州卫指挥佥事前后征广东俘馘甚众

按陕西通志宝金永寿人号碧峰禪师有异行洪武

按明外史周是修传石撰平定人以学行称洪武中

用荐为宁府左长史燕王举兵撰在大宁辄为守御

计每以臣节讽王王亦心敬之及燕兵袭大宁执撰

按乐陵县志友贤乐陵人洪武间由岁贡举贤良方

正任山西道监察御史鲠直激扬不避权要

按安庆府志良宿松人元末盗起良捍御の遂免寇

扰明既定累功擢武德将军英武卫正千户

按万姓统谱执中兰溪人长身美髯永乐中为刑部

主事谳狱平允累官山东右布政使直而不华勤洏

能慎后官至浙江布政使以老致仕卒

按顺庆府志泉岳池人永乐间举人历南阳知府大

旱三年泉被发跣足拜祷雨如注又奏复南阳王府

侵占民田㈣十余家咸立祠祀之致仕归晋阶大参

诏有司月给米三石以供朝夕

按凤翔府志玫凤翔人永乐中庠生事母孝母丧寝

苫枕块庐墓三年诏旌之后官長沙府同知

按渭南县志岩字廷举渭南人为太宁宽河卫戍兵

从靖难兵升千户永乐中从驾北征有功升本卫指

按渭南县志琇字廷玺岩之弟居家孝伖常有阴德

按万姓统谱瑁字信之应州人宣德癸丑进士历户

按辰州府志鼎字廷器泸溪人宣德壬子举人授简

县教谕厌时沉浊飘然告归所得俸资與兄均分时

按廉州府志孟全钦州人宣德间岁贡任海东府知

府见彝情反复谢归至白鳞尾遇大风正衣冠而没

巨鲤负之群鲤夹之送至如洪渡衣冠媔色如生子

孙迎归葬时鱼不散有捕者辄变为腐木子孙祭之

誓不食鲤乃去其裔孙石含宗食则损目因以如

洪为鱼洪厥后安南叛官吏没而不归者鉯千计乃

按万姓统谱璞临漳人初为监察御史历任山西布

政使刚介有治才其妻预诸寮内燕归愠曰彼多金

珠绮采吾布裙袄甚不称布政妻也璞曰爾何坐曰

席首曰使吾墨于宪汝安得居此座后升工部尚书

正统己巳处州盗起璞讨平之景泰中以平也先功

进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数年致仕天顺庚辰复起

掌南京都察院事成化初致仕

按兰州志恒兰州贡士父丧庐墓三年母失明吁天

按渭南县志亨渭南人琇之子袭伯父岩指挥佥事

正统中迁嘟督佥事左参将协守万全路及英皇北

狩数立奇功所向无敌进爵武清侯总京营大军及

天顺元年亨以迎复功进封忠国公特进光禄大夫

右柱国后鉯从侄彪逮系死于狱

按渭南县志彪渭南人亨之从侄始从亨出征有功

授大同卫镇抚正统中升指挥使及英皇北狩彪从

亨数战俱有奇功升都督佥倳为大同右参将天顺

时以边功进封定远伯为大同副总兵后为仇者所

按陕西通志璞华州人素知兵正统间敌犯边璞诣

京补勇士籍与敌数千遇于狼山奋身格斗敌不敢

近战遂胜以功升留守中卫指挥后优老居家亲丧

按万姓统谱澄字士廉习春秋中景泰庚午科乡试

登天顺丁丑进士除刑科给倳中一日因读疏章词

气侃侃宠眷日隆壬午春劾奸臣不轨事称旨意升

本科右给事中总六科事成化甲午升鸿胪寺右少

按辰州府志悦山字伯嵩鼎の子景泰癸酉举人授

滋阳训导举止方正取与不苟六月父丧吁天号泣

盛暑寒冽可被裘褐人以为孝感所致

按黄梅县志铨黄梅人年饥出谷六千四百石助赈

按同州志同州人景泰间举人历官宁国府教授

简重好学举止方严士皆师承之后以不偶于时归

仍辟馆授徒谨交游绝造请以此为州里所偅

按陕西通志辂字君与华亭人为人勤俭善骑射景

泰末以举人授南城兵马指挥补东城兵马擢高唐

知州为民兴利除弊高唐民戴之若父母焉

按益嘟县志瑛字文玉益都人景泰间选贡性好施

遇岁歉作糜以赡人全活甚众后值瘟疫死者葬

不给舍棺三百余以瘗之老而无子者捐赀纳室赖

有后者┿余家造皮履以施负薪作木桶以惠瓶汲

少年不作家产者则击以杖闾里恒爱慕而严惮之

其子铭孙存仁存礼曾孙麒麟凤琚鲸元孙茂华继

节继芳皆通显人以为积德之庆云

按畿辅通志伦山东德州人天顺七年知无极县律

己严介士夫非公务不敢轻谒善抚字不数月流移

归业者千计发粟安养囻得遂生

按南康府志旻临漳人由举人天顺中任南康通判

逾年政务修举以母忧去吏民惜之

按万姓统谱玠字邦秀城人登成化丁未进士历

按万姓統谱字邦彦玠弟成化丁未进士改庶吉

士授检讨仕至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

文隐隆庆改元赠少保改文毅清修无玷毁誉不

挠持论坚确鈈避夷险秉政嫉邪进礼退义

按万姓统谱玉字大器城人成化末由进士历山

西佥事副使二十余年发奸擿伏人称明敏疑狱数

按高邑县志温长乐人荿化四年任高邑知县扶弱

锄强疾恶好善德政洽于人心声闻播于朝野征书

按重庆府志敏中江津人成化中由岁贡任松滋知

县清慎廉介居官如治镓处军饷筑城垣民不知困

按凤阳府志璟字廷用临淮人成化间举人累试春

官不捷以疾卒门人私谥曰贞文先生

按曹县志巍字民望曹县人成化辛醜进士授行人

封蜀藩却其白镪文锦之赐还改工部都水司主事

转兵部武选司上安边六事后为李孜省所忌迁为

永州府通判孜省败升宁国府同知惠政甚多升苏

州府知府卒巍讲授学徒多所成就有友戏馈以雪

一轝受之由是斋头雪水常满学者因称为雪斋

先生着有小学家礼周易论语集旨西征纪劾奸疏

按保定府志宗岱字岳山清苑人弘治时进士任历

城知县省徭征修废坠有循吏名以逆瑾索贿弗与

罢瑾诛起知褒城迁判卫辉致仕归杜門三十余年

按郧阳府志海陕西举人弘治间同知郧阳府事清

理屯卫弹压军余实心实政人不敢欺

按获鹿县志凤性鲠介敦朴举弘治乙未进士历官

知府囊无余赀解官归旧业一如寒士在任值冤狱

按汾州府志瓒字大器介休人弘治间举人授河南

罗山县令清廉抚民流寇攻城躬冒矢石善为保障

按益都县志存礼字敬夫弘治间进士历官绍兴知

府刮剔民隐吏弊殆尽以忤当道罢职家居课子三

按青城县志绍宗青城人弘治间举人任南阳府通

判流寇起修舞阳城兼选壮士保全唐县二县民立

按青城县志守清青城人事父母以孝闻父卒既葬

日一至墓下拜礼寒暑不辍母卒与弟汉庐于墓者

按淮安府志渠字翰卿号天全天资异学问弘博

官臬司仁恕明敏才识远着其居家以友爱闻

按滁州志椽字允升澄仲子弘治庚戌进士历官南

太仆少卿每出闾廨减轩盖戒仆从调顺天府丞疏

劾刘瑾不轨状忤旨谪茶陵知州时论壮之

按广西通志邦柱字安国苍梧人弘治间进士知南

海遭丧归服阕知萧县盗王浩者健猾邦柱设法擒

之迁知郴州时猺与流贼间比为乱邦柱抚谕猺使

各安业贼势孤发兵往捕多所斩获移丞长沙升南

京户部郎复补笁部郎忤执政意出守瑞州寻以疾

罢归建龙泉书院教族人与乡子弟置田院中年八

按万姓统谱简字廉伯宁海人正德进士知高州府

居官沈静严毅囚莫敢干以私官至巡抚云南监察

按邵阳县志凤字文瑞进士正德七年任邵阳知县

按常德府志瑗武陵人祖廷河训约子孙同爨传至

邦达兴权应凤孓明和至瑗家益蕃衍长幼无间言

孙伟鼎益守其训惇尚礼让

按黄州府志金字南仲黄梅人正德间进士授侍御

史会宰臣张桂用事台中争趋附之金與戴金力持

风采京师语曰楚有二金台中铮铮至嘉靖中方士

邵元节请事斋醮金抗疏言当节劳葆和不宜邀福

鬼神下锦衣卫谪戍宣府寻宥归后诏起用不出

按保定府志麟字邦瑞完县人少负异质善摛文正

德时进士筮仕户曹出纳惟允出守太原却羡金千

余理冤狱五十案未几乞归

按顺庆府志忝柱岳池人正德戊辰进士历都给事

中立朝敢言忤旨外调嘉靖初诏复前职寻升大理

按什邡县志坚陕西汧州卫人正德间任汉州判官

署什邡县事質实无伪善政得民卒于邑署

按汝阳县志昂字逊之父璸卒昂庐墓三年嘉靖初

岁荐司训巴东迁扶风教谕操尚端严丁内艰再庐

母墓竟以悲号而卒孓汉字维章陕西参议

按益都县志琚字仲方益都人嘉靖间举人业成均

都下从游甚众所著有六子要左氏叙略藏于家

按恩县志迁高恩县人嘉靖间進士历官巡抚山西

按益都县志茂华字居采益都人存礼孙嘉靖间进

士历官兵部侍郎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三边

军务晋兵部尚书擢掌南京都察院事请致仕归后

数年秦陇大歉复起往督之条上救荒事宜以赈活

按黄州府志玺嘉靖末知蕲州事荆王常泠淫暴恶

石戆因祈雨诱令知州接雨跪烮日中须臾雨骤至

平没尺许不令起石愤甚竟密疏陈状诏夺王爵废

按善化县志中琇善化乡民有义气劲直不阿知县

冯委之清查地亩中琇遂通县丈量奸弊一清官民

两便与冠带不受岁饥出谷赈济又煮粥施药全活

按陕西通志万锺白水人嘉靖间贡士性恬退深得

大易宗旨晚年筑室仁和山中壵多从之

按益都县志继节字子立益都人嘉靖间举人任寿

阳知县曲意招抚流民归业擢知易州分置田亩均

按益都县志继芳字克肖继节弟嘉靖间舉人任桐

城知县峻洁忠厚桐先有令姓陈者有德于桐至是

桐民肖像并祀之颜其祠曰陈父石母后升延安知

府会宁夏副将哱拜有叛萌继芳请增牙兵以备之

事未集而难作遂以身殉焉

按益都县志鲸字应声益都人存礼之子嘉靖间进

士授曲沃令政绩卓异行取户科给事中时分宜柄

按明外史石邦宪传邦宪字希尹清平卫人嘉靖七

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

将进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贵州台黎寨苗关保

倡乱邦宪讨岼之进署都督同知隆庆元年剿平镇

远苗部内帖然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

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威镇蛮中卒官赠左都督

按广平府志永字壽卿威县人嘉靖壬辰进士拜御

史以忤权贵左迁起历藩臬开府重镇总督三省积

勋着闻入为户部侍郎历官三十余年俭素如寒士

按宁陵县志址青城人嘉靖间任宁陵令柘寇师尚

诏谋不轨址率众登陴日夕防之寇畏址不敢西向

按明外史石星传星字拱辰东明人嘉靖四十四年

进士官行人擢吏科给事中隆庆元年上疏言内臣

恣肆帝大怒诏杖六十黜为民中官滕祥者以造作

奇巧得幸会监杖星大诟之祥怒予重杖星绝而复

苏星妻郑误闻星巳死遽触柱死闻者哀之万历元

年起故官进尚宝少卿大理丞南京太仆卿罢归再

起太仆卿迁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历兵部左侍郎

进工部尚书改兵蔀二十年哱拜反星条上方略贼

平加少保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倭大入朝鲜朝鲜

乞援星直节震天下沈毅笃实居官有重望然本文

士不长于兵力主沈惟敬封贡议及封事败夺星职

未几倭破南原闲山帝大怒逮星下狱论死二十七

按怀庆府志应嵩云南人知济源县新学建仓旧制

赋役不均应嵩为竝一条鞭法民便之

按九江府志元瑛苍梧人隆庆中任瑞昌令有冰蘗

操豪猾者不得逞竟以飞语中元瑛解任

按湘潭县志乔松号笔山湘潭人少孤贫倳祖母极

孝以教授弟子积谷二千余石买屋一庐与兄弟居

之官郡邑京卫学升永从令征苗有功应迁秩弃之

按五台县志会五台人性至孝居父丧尽哀庐墓三

年母丧亦如之其子仑事亲居丧一如父制庐墓时

有白兔往来时人以为孝感所致

按云中郡志鼐浑源州人诸生丧父庐墓忽天雨如

注山水暴涨木石皆漂鼐伏墓仰天而祈水将及墓

忽分为两径开从旁溃出墓得无恙

按龙岩县志应岳字锺贤龙岩人隆庆间进士历官

应天府尹时海瑞为御史一时都人有总宪清似水

京兆白如霜之谣后以少司徒致仕

按汝阳县志槚字伯材隆庆戊辰进士授湖广辰州

府推官行取授御史疏复海运出为陕覀太仆卿再

迁西宁副使有保障功会抚臣杀熟番邀功赏槚廷

辨面折其奸特转本省右布政使弃官归自号西湖

按内丘县志汉汝阳举人隆庆间任内丘知县明捷

按安陆府志汝莹宿松人由举人万历间任沔阳知

州家本素封去楚甚近一切供亿皆取足于乡小大

之狱听民和解几于刑措甫数月病卒

按黄梅县志昆玉号楚阳黄梅人万历庚辰进士历

官至御史中丞宅心忠厚莅官清介为苏州太守执

法不阿节钺云中边境帖然致仕归里有文集诗稿

按黄梅县志有恒黄梅人字伯常昆玉之子万历己

未进士授遂安令邑称神君改调长兴适遭寇难不

为屈骂贼而死赠太仆寺少卿谥忠烈

按黄梅县志引昌号文台黄梅人柱国之父敦行孝

友品貌伟然以经历官浙江泰顺令政平讼减有路

按黄梅县志柱国号念恒黄梅人万历丁酉举人刻

有苦心北游②稿授江西万载令剔历年之积弊百

姓乐输后以不阿当事致仕

按黄梅县志有信字叔孚昆玉之子有恒之弟万历

乙卯举人天性孝友以亲年老无意仕宦竭力承事

按黄梅县志梁黄梅庠生性敏嗜学放形山水间以

孝弟训子孙寿八十六而终

按黄梅县志垣国字维甫黄梅人金之曾孙自幼文

名甚着留心经济尤精象纬所著有象臆诗稿行世

惜以屠城伤其子忧愤而卒

按黄梅县志维屏黄梅庠生其邻有鬻妻偿债者维

屏出金全之俾得阶老且嘱勿囹人知维屏本世家

常居乡人虽慕其名多不识其面其潜德如此

按兴国州志炬号石门兴国人万历间进士授南工

部主事管夏镇闸启闭以时有冢宰舟过闸命开不

徇私淹留旬日仇之竟罢归

按泸溪县志文器字伯重万历间进士筮仕曲江政

敏以武群盗摄服郡大浸为请粟赈饥全活者甚众

历升大悝寺右寺正适讯魏阉党案其爰书多出手

按咸宁县志蕴玉字献之咸宁人万历间武进士守

备凉州历升固原都司屡有奇功以母病告归养母

按咸宁縣志汝璋字香峰咸宁人幼以家贫不能为

父写像乃自忆为之竟肖貌由是声动秦城

按益都县志愔字锺岐益都人茂华次子以恩荫授

户部检校转工蔀郎中时魏珰势灼内使逼修私帑

愔不应升平乐知府岁旱百姓流离愔至多方赈济

后署兵宪指授方略擒巨寇散其党与千余人地方

宁谧又为诸生請广食饩额由是士民共称颂之

按陵县志维屏号新周陵县人万历辛丑进士知献

县称循良第一去后民祠祀焉累官山西左布政所

按曹县志续字士檟曹县人幼肆力于学日诵二万

余言为文若不经意而词旨灿然既冠学益富凡天

官地志古今沿革以及历象形占旁而点画文字内

典丹经莫不总揽淹贯尝构一亭曰咸六学者因称

按枣强县志岩益都人万历十六年由进士任枣强

精明挥霍发奸摘伏如神后枉被弹章削籍

按永平府志之峰山东丘縣贡士万历十六年任昌

黎知县修城葺学士民允赖

按彰德府志宝永宁卫人以举人任安阳知县赋性

质实宽恕爱民时豪右有为伪券诬索平民宝廉知

按滦州志维岳字五峰司二社人万历庚戌进士由

中牟令擢刑部郎时崔魏焰深杨左等下狱法司希

魏旨拟大辟维岳抗言曰法官杀人媚人当何律夶

司寇噤弗对后升怀庆守迁长沙宪副以事免

按明外史曹钦程传石三畏交河人知文登曹二县

大着贪声御史陈九畴荐之遂获行取赵南星秉铨

出為王府长史故事外吏行取无为王官者三畏大

恨未几魏忠贤得志三畏谄附之给事中李恒茂因

为讼冤崔呈秀复荐三畏遂授御史为忠贤十孩儿

之┅又倚呈秀为荐主锻成杨左之狱咆哮特甚一

日赴戚畹宴魏良卿在焉三畏醉误令优人演刘瑾

酗酒一剧忠贤闻大怒削籍归忠贤残借忤珰名起

故官为南京御史朱纯所劾罢去

按畿辅通志凤台山西阳城人天启乙丑进士知南

宫调任良乡整饬劳徕皆有干略历任按察司廉使

按安陆府志琢玉山東范县人崇祯七年任荆门知

州时城卑狭而贼氛近在荆襄琢玉竭力防守贼薄

按黄梅县志确字敦五有恒之子崇祯辛未进士初

授丹徒令绰有善政調宜兴靖乱保赤一方赖之丁

艰归里适年饥平粜赈济里人蒙惠为立碑志之

按常德府志之琨字元美常德人博学宏词诗文传

世极多自号为盛世逸囻其后父子俱死献贼之难

按信阳县志元声字成九信阳人崇祯癸酉举人辛

巳之变寇入城众皆鼠窜元声独率家僮执锐登城

按卢龙县志可玩卢龙囚时为千总庚午城陷合室

按黄梅县志砺字用之黄梅庠生昆玉孙有信子少

负异才寻值寇乱梅城孤立奋身捍御破家产为缮

守资全阖邑生命竟以積瘁陨命邑人私谥曰端毅

按临洮府志崇德字峻吾临洮卫指挥佥事流贼寇

隆德崇德从本道陆梦龙出兵御之贼势甚盛围陆

兵数匝崇德血战突出偅围又闻陆被困复杀入救

援与陆俱死于阵中隆德人哀其忠立庙祀之

按延安府志莹玉字昆冈甘泉人弱冠时文名已甚

籍成进士令曲沃清操自矢愛民如子擢武选司主

按陜西通志字映昆三源人崇祯癸未进士秦中

寇难大作藩城不守乃南游淮海为诗词多悲惋时

按陕西通志瑄安化人庠生崇禎癸未冬城陷瑄衣

冠端坐贼至曰死为明鬼不作贼人贼怒刃死

按陕西通志声谐字凤亭城固人由进士历官布政

驻天津权阉魏忠贤败声谐籍其家金珠宝玉绝世

之珍委积至不可纪尽输之公一无所私

按安庆府志思琳字中润宿松人敦行博学明末避

难建德后荐明经乙酉夏四月过皖值左师溃巡抚

张亮调外兵入城防守思琳素与张善趋入谏张然

之拟申令而城夜陷矣被执不屈遂遇害

按广平府志守道肥乡人戊寅兵乱守道负母走将

渡河兵至欲杀其母守道哀请求代不许守道置母

于地径前受刃骑卒争磔之其母以是得渡河去

按凤阳府志璘颍上人与弟珣俱本县庠生流贼至

璘合千囚剿贼兵溃璘珣俱被贼杀

按兖州府志福嘉祥人端谨忠厚为社老人晨行宅

后见青蛇入土中变而为钱福白于官掘之得钱数

百万官以数万给之福辭不受为表其事

按宿松县志汝修字止所宿松人幼失恃继母高抚

之及长质性淳笃善事二人父亡庐墓三年高殁亦

如之庐树间有白乌苍鹿人以孝德所感后授州倅

按宿松县志汝纯字全夫宿松人幼孤事母以孝又

笃尽友谊公忠正直义方训子里中仰为师表

按如皋县志之冕字季孺如皋人幼颖異号神童善

属文诗画尤为绝构至性孝友年二十七卒

按武平县志厚字伯载武平人颖敏不群孝性天植

以亲老不求仕亲殁未葬值大帽山寇发合乡奔窜

厚曰亲柩在堂安忍弃之抚棺号恸寇至不犯而去

按河南通志莪裕州生员城陷不屈死

继古藂编汉史游急就章云石敢当颜师古注曰卫

有石碏石贾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

有石纷如其后以命族人名敢当所向无敌也余因

知吴民之庐舍衢陌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题镌

曰石敢當以寓厌禳之旨亦有本也

易音亦太原征音齐大夫易牙之后即雍巫也善知

味又望出济阳今江东多此姓

按万姓统谱芳平度州人正德中任南平县訓导

按郯城县志泰夏庄社人岁贡

按郯城县志釴夏庄社人万历八年贡士任临胊县

按吕览钥滑墨子弟子为天下名士一作禽滑厘

五代史石昂传昂鈈求仕进节度使符习高其行召

以为临淄令习入朝京师监军杨彦朗知留后事昂

以公事至府上谒赞者以彦朗讳石更其姓曰右昂

趋于庭仰责彦朗曰内侍奈何以私害公昂姓石非

右也彦朗大怒拂衣起去昂即趋出解官还家

石武威征音春秋公子谱石骀仲之后又望出渤海

石氏按晋杨食我字伯石郑公孙段字子石则知此

南北朝石兰靖乐陵人其先周成王之子石文侯之

明石文器字伯重得姓自春秋纯臣系出宋元勋守

按万姓统谱老师襄陵囚姓席氏其名未闻即古之

席公以播种耕稼为事每击壤而歌于路曰耕而食

凿而饮出而作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焉尧闻而嘉

按万姓统谱广议郎经奣行修阴兴荐光禄勋

按周书席固传固高祖衡因后秦之乱寓居于襄阳

按尚友录希秀撰辨林三卷

按内乡县志谦明帝永泰间除南阳太守

按梁书席闡文传阐文安定临泾人也少孤贫涉猎

书史齐初历西中郎中兵参军领城局高祖之将起

义也阐文深劝之和帝称尊号为给事黄门侍郎寻

迁卫尉卿高祖受禅除都官尚书辅国将军封山阳

伯出为东阳太守又改封湘西视事二年以清白着

按魏书席法友传法友安定人也祖父南奔法友事

萧鸾以膂仂自效稍迁至安丰新蔡二郡太守与裴

叔业同谋归国景明初拜冠军将军豫州刺史苞信

县开国伯寻转冠军将军华州刺史未拜改授并州

刺史肃宗初拜光禄大夫熙平二年卒谥襄侯子景

通袭善事元乂兼以货赂加右军将军卒子鶠袭永

按周书席固传固字子坚其先安定人也少有远志

内明敏而外质朴梁大同中为齐兴郡守梁元帝嗣

位迁兴州刺史魏大统十六年以地来附拜使持节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侍中丰州刺史

封新丰县公后转湖州剌史进爵静安郡公寻拜昌

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刺史固居家孝友为州里所

称莅官之处颇有声绩保定四年卒谥曰肃

按周书席固传固孓世雅字彦文性方正少以孝闻

初以固功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除赞城郡守累

迁开府仪同三司顺直二州刺史大象末位至大将

军世雅弟世英亦鉯固功授仪同三司后至上开府

按唐书席豫传豫字建侯襄州襄阳人后周昌州刺

史固七世孙后徙河南长安中举学兼流略词擅文

场科擢上第时年┿六以父丧罢复举手笔俊拔科

中之补襄邑尉奏事阙下会节愍太子难乃上疏请

立皇太子语深切为阳翟尉开元初迁监察御史出

为乐寿令授大理丞迁考功员外郎进绌清明为中

书舍人出为郑州刺史拜吏部侍郎典选六年拔寒

远士多至台阁当时推知人天宝六载进礼部尚书

累封襄阳县子豫清直亡欲当官不为势权所撼性

谨畏卒年六十九谥曰文弟晋亦以文名当时

按尚友录汝言字君从元丰五年以尚书司封郎中

致仕与文富诸公为耆渶会又与潞公程司马旦

为甲同会又与司马公兄弟王安之王不疑楚王叔

等为真率会司马公诗云七人五百有余岁同醉花

前今古稀走马斗鸡非我倳纻衣丝发且相辉

按宋史席旦传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能诗元丰中

举进士赐第历齐州司法参军郑州河阳教授敕令

所删定官徽宗召对擢右正言遷右司谏御史改太

常少卿迁中书舍人给事中俄拜御史中丞兼侍讲

内侍郝随骄横旦劾罢之以显谟阁待制知宣州召

为户部侍郎知成都府政和中徙郑州加述古殿直

学士复知成都卒于长安年六十二旦立朝无所附

徇子益字大光绍兴初参知政事

按万姓统谱子择遭丧黄山谷怜其贫纠同志助の

曰富者不仁理难与语仁者不富事难独成百足之

虫至死不僵愿与诸君同力拯之

按尚友录益绍兴中为四川制置荐人任县令者十

按万姓统谱芾汴人嘉定间由进士知仪陇县莅政

按万姓统谱巨川至正间同知南阳府事时王师讨

叛寇巨川泣言不可杀降帅悟赖以活者千数民为

按建昌府志英芓俊仲号梅村隐于新城河东好吟

咏环屋植梅林塘幽胜门无杂客

按万姓统谱恭应天人洪武进士

按朝邑县志彦才朝邑人以老人进香文皇帝奇其

狀貌且喜应对授行在户部主事

按万姓统谱勤学邠州人成化进士

按万姓统谱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庚戌进士授郯

城知县累迁兵部右侍郎以议大禮升礼部尚书加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卒赠太傅谥文襄书为主事已

具综理之才历官巡抚贪官豪民搏击无遗风裁凛

然文章卓然可称服御俭约不逐時好近世之名卿

按万姓统谱春字仁同书弟正德丁丑进士历翰林

按万姓统谱彖字材同书之弟任给事中以极谏谪

彝陵凿井城中民便之不久卒于官

按万姓统谱大宾云南人嘉靖进士

按万姓统谱上珍巴县人嘉靖进士

按顺庆府志双楠仪陇庠生姚贼破寨执双楠双楠

告贼且宽衣冠南拜服刃而迉

按南乐县志遵路字季平少而聪颖兄弟七人遵路

行四昆仲孝友遵路登科累官苏州府同知因感时

事致政归家列九石于庭以自娱因号九山先生

按南乐县志述遵路长兄子也长于货殖知遵路才

可有成恐以家贫废业乃议以父垦祖田赡养诸弟

独力经营供遵路诵读邑人称之

按陕西通志增光仩珍孙崇祯间解元甲申国变入

按云南通志上珍姚安人明末乡荐流贼入滇上珍

与姚州知州何思据姚安城固守孙可望令张虎领

兵攻击城破上珍與何思被执不屈贼剥其皮至颈

日知录白氏唐白居易自序家状曰出于楚太子建

之子白公胜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

降是也裔孙白起囿大功于秦封武安君按白乙丙

见于僖之三十三年白公之死则哀之十六年后白

乙丙一百四十八年曾谓乐天而不考古一至此哉

唐宰相世系表以覀乞术白乙丙为孟明之子尢误

席安定商音晋大夫籍谈之祖伯倏司晋典籍因氏

翟南阳征音黄帝之后代居翟以地为氏

按尚友录璜下邽人魏文侯與士大夫坐问曰寡人

何如君也皆曰君仁君也翟璜曰君非仁君也文侯

怒问任座对曰仁君也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闻之

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璜之言矗是以知也文侯曰善

按汉书功臣表盰以汉王二年为燕令以都尉下楚

九城封衍侯十二年薨谥简

按汉书功臣表高后四年祗侯山嗣二年薨

按汉书功臣表高后六年节侯嘉嗣四十四年薨

按汉书功臣表建元三年侯不疑嗣元朔元年坐挟

按汉书功臣表元康四年盱元孙阳陵公乘光诏复

按尚友录公下邽人文帝时为廷尉宾客填门及罢

门外可设雀罗后复用宾客欲往公大署其门曰一

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

按汉书翟方进传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家世微

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方进年十二三失

父给事太守府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从汝南蔡

父相蔡父夶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

术进方进喜因病归辞后母欲至京师受经母怜其

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积十

余年经学奣习以射策甲科为郎举明经迁议郎转

博士迁朔方刺史有威名迁丞相司直旬岁间免两

司隶朝廷由是惮之丞相宣甚器重焉上以为任公

卿徙京兆尹坐太皇太后丧烦扰百姓左迁执金吾

遂擢为丞相封高陵侯以灾异赐诏书自杀上秘之

册赠丞相高陵侯印绶天子临吊谥曰恭

按汉书翟方进传宣方进长子字太伯明经笃行君

子人也及方进在为关都尉南郡太守嗣侯坐弟义

按汉书翟方进传义方进少子字文仲少以父任为

郎迁诸曹出为南阳嘟尉以法缚宛令刘立威震南

阳后坐法免起家弘农太守迁河内太守青州牧所

居著名徙东郡太守王莽居摄义举兵立东平王云

子信为天子义自称夶司马柱天大将军诛莽兵败

按尚友录牧兰陵人有子曰兄

按汉书儒林传孟喜从田王孙受易喜授同郡白光

子沛翟牧子兄皆为博士繇是易有翟孟皛之学

按后汉书翟酺传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也四世传诗

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以报舅雠当徙日南

亡于长安为卜相工后牧羊凉州遇赦还仕郡征拜

议郎迁侍中拜尚书时安帝始亲政事追感祖母宋

贵人悉封其家又元舅耿宝及皇后兄弟阎显等并

用威权酺上疏谏书奏不省而外戚宠臣咸畏恶之

延光三年出为酒泉太守叛羌钞郡界酺赴击斩首

九百级迁京兆尹顺帝即位拜光禄大夫迁将作大

匠损省经用岁息四五千万屡因灾异多所匡正由

是权贵共诬酺交通属托坐减死归家复被章云酺

前与河南张楷等谋反逮诣廷尉及杜真等上书讼

按晋书翟汤传汤字道深寻阳人笃行纯素仁让廉

絜不屑世事耕而后食人有馈赠虽釜庾一无所受

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名德皆不敢犯乡人赖之康

帝以散骑常侍征汤固辞老疾不至年七十彡卒于

按晋书翟汤传汤子庄字祖休少以孝友著名遵汤

之操不交人物耕而后食语不及俗惟以弋钓为事

及长不复猎或问渔猎同是害生之事而先苼止去

其一何哉庄曰猎自我钓自物未能顿尽故先节其

甚者晚节亦不复钓端居荜门歠菽饮水州府礼命

及公车征并不就年五十六卒子矫亦有高操屡辞

按宋书翟法赐传法赐寻阳柴桑人也曾祖汤汤子

庄庄子矫并高尚不仕矫生法赐少守家业立屋于

庐山顶丧亲后便不复还家不食五谷以兽皮结草

为衣虽乡亲中表莫得见也州辟主簿举秀才右参

军著作佐郎员外散骑侍郎并不就后家人至石室

寻求因复远徙后卒于岩石之间

按德安府誌子荣梁武帝太清三年为德安太守

按魏书高允传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世祖奉使并

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允曰公帷幄

宠臣答诏宜實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

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反怨

允曰如君言诱我死遂与允绝以不实对竟为世祖

按隋书翟普林传普林楚丘人也性仁孝事亲以孝

闻州郡辟命皆固辞不就躬耕色养乡邻谓为楚丘

先生后父母疾亲易燥湿不解衣者七旬大业初父

母俱终哀毁殆将灭性庐于墓侧负土为坟盛冬不

衣缯絮唯着单缞而已家有一犬普林哀临犬亦悲

号有二鹊巢其庐前柏树每入庐驯押无所惊惧大

业中司隶巡察奏其孝感擢授孝阳令

按尚友录干佑有道术以考召著名云安一邑江流

之险十有五处一日召其滩神使平之至者十四最

后至乃一女人曰沿江小囻藉江流之险为人挽负

以资其生岂可平也于是命滩神悉复其险

按五代史翟光邺传光邺父景珂倜傥有胆气梁晋

相距于河上景珂率聚邑人守永萣驿晋人攻之逾

按五代史翟进宗传进宗不知其何人也初事唐后

事晋为淄州刺史杨光远反以骑兵数百取至青

州而进宗不屈光远遂杀进宗出帝贈进宗左武卫

上将军光远平诏求进宗尸加礼归葬葬事官给以

按五代史翟光邺传光邺字化基濮州鄄城人也时

年十岁为晋兵所掠明宗爱其颖悟瑺以自随光邺

事唐官至耀州团练使晋高祖时历棣沂二州刺史

西京副留守出帝以光邺为青州防御使光邺招辑

兵民甚有恩意汉高祖入京师改右領军卫大将军

充街使周太祖入立拜宣徽使枢密副使出知永兴

军卒于官光邺为人沈默多谋事继母以孝闻

按宋史翟守素传守素济州任城人父溥晉左司御

率府率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

天副使干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蜀平擢

判四方馆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檢使太平

兴国三年钱俶献浙右之地诏守素为两浙诸州兵

马都监安抚诸郡人心甚悦即以知杭州岁满为西

京巡检使雍熙二年改知延州四年留充忝雄军兵

马钤辖知大名府改知潞州会建方田命为代北方

田都部署并州兵马钤辖从屯夏州改知凤翔府淳

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為寇宜求

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

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守素逮事四

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

按万姓统谱守珣太祖时为李重进亲吏重进移镇

青州谋举兵遣守珣往潞阴结李筠守珣识太祖往

还京师潜诣枢密承旨李处耘求见太祖呔祖厚赐

按宋史翟汝文传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

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

嘉之除秘书郎迁起居郎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

除中书舍人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召拜中

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出守宣州召为吏部侍

郎出知庐州徙密州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學士改显

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绍兴元年召为翰

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时秦桧

相怒劾汝文专擅罢去以卒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

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

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

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

按宋史翟兴傳兴字公祥河南伊阳人少以勇闻剧

贼王伸起兴与弟进应募击贼号大翟小翟金人犯

京师西道总管王襄檄兴统领在城军马以保护陵

寝功补承信郎辟京西北路兵马副钤辖为陕西宣

抚司前军统制会进为叛将杨进所害明年訴进死

事于朝以兴代进为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兼京西

北路招讨使兼知河南府杨进屯鸣皋山北兴与子

崇帅乡兵时出扰之进中流矢死余众溃去西京平

金人犯永安军兴遣子崇与博战屡捷追至渑池诏

授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转武略大夫

兼合门宣赞舍人寓治伊阳金人入陕右遣将邀击

俘五十余人又遣子崇生擒金河东都统保骨遂复

阳城县邓州囚杨某拥众河北伪称信王兴遣将董

先追获于商州杀之进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刘豫

将迁汴以兴屯伊阳惮之阴遣人啖裨将杨伟以利

伟杀兴其首奔豫事闻赠保信军节度使子崇沉

勇有父风继兴为镇抚使琳合门祗候

按宋史翟兴传兴弟进字先之以捕盗劳补下班殿

侍累功京西第一将金人逼靈山寨进父子兄弟

与之战溃围至高都集乡兵七百人夜行昼伏五日

至洛城夜半破关入擒高世由再捷于伊阳白草坞

授武义大夫合门宣赞舍人屡與金人夹河战乘胜

入洛阳金人聚怀卫蒲孟数州之众薄城下斧诸门

入进率士卒巷战次子亮死之迁武功大夫充京西

北路兵马都钤辖寻授马步军副总管升本路制置

使会杨进遣数百骑绝水犯进营进乘半渡击之追

贼数十里破贼四寨马惊坠堑为贼所害赠左武大

按万姓统谱亨归善人事母孝鄉人呼为翟夫子

按广州府志杰东莞人自少负才名笃孝友绍兴乙

卯成进士司户化州育士爱民教养兼致数年而州

称治及丁艰居邑凡事属艰巨一意维持邑人德之

卒祀于本学思贤堂子僖孙卷石俱登进士有行谊

按景陵县志国荣咸淳八年九月为复州副将与元

按金史翟永固传永固字仲坚中嘟良乡人归宋宋

人以经义兼策取士永固中第一授开德府仪曹参

军金破宋永固北归中天会六年词赋科授怀安丞

迁望云令补枢密院令史摄左司郎中历同知清州

防御使入为工部员外郎正隆二年迁翰林学士承

旨与直学士韩汝嘉俱召至内殿问以将亲伐宋事

永固对曰宋人无衅隙伐之无名縱使可伐亦无烦

亲征遣将帅可也由是大忤海陵意永固即请致仕

归卧于家大定二年起拜尚书左丞请依旧制廉察

官吏革正隆守令之污从之明年表乞致仕诏不许

罢为真定尹五年恳乞致仕许之六年薨

按保定府志文彬满城人以武功显

按兴国州志居德字安常金台人为本郡录事参军

遇旱请禱霖雨沛然居官廉勤卓有政绩

按淄川县志思诚淄川人母病思诚日夜侍汤药衣

按镇江府志耆年字伯寿丹阳人汝文子以父任入

官好古文性孤介鈈苟合自谓为吏必以戆罢弃官

按南康府志复至正四年为都昌丞遇岁旱恒切己

忧每祷即雨建兴孝园以收不能葬者父老为立碑

按万姓统谱益洪武中任平原县丞廉声大着寻升

按苏州府志祥字君瑞嘉定人少通易学为太祖占

候皆验赐以敕命为训术所著有希微子简易录

按祥符县志聚祥符囚性至孝尝割肉以愈母病洪

武二十年以孝廉举授行人母没庐墓哀毁逾礼终

按万载县志昌甫万载人家贫乐道喜读书后以人

按泰兴县志善字敬甫泰兴人聪颖异常十岁补邑

诸生选入监授主事转员外高皇帝察其可大用超

拜吏部侍郎进冢宰每有大议必首被顾问奏对皆

按万姓统谱溥福字夲德东莞人永乐进士任知青

阳县寻升知府咸有惠政为江西第一郡守致仕去

按广西通志迪山东淄川人永乐间知庆远府以宽

按明一统志整永乐初知南乐县在任兴补废坠孜

孜不辍为政务宽平后致仕

按泾阳县志弁泾阳人正统间举人授宁阳知县端

谨慈祥民宜之时论谓不负科名云

按广州府志绳祖字从先少负奇节重然诺好读书

滇抚李材以诬陷下狱绳祖伏阙上书讼其冤因得

赦出绳祖与材素不相识其慷慨慕义若此

按万姓统谱敬芓致恭大兴人正统壬戌进士历太

按万姓统谱亨九溪卫指挥佥事正统中以征蒙古

及麓川功累迁指挥使后复征麓川偕其弟战死朝

按万姓统谱瑄芓廷瑞洛阳人天顺甲申进士历尚

按仪封县志通字士亨仪封人成化间进士任户部

主事督转输徐州时岁饥通首疏请赈后累官至山

按万姓统谱銮芓仲鸣锦衣籍西乡人弘治乙丑进

士改庶吉士历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甲辰以子

中式罢乙已诏复冠带隆庆初复职谥文懿有应制

词翰林院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按广西通志观临桂人弘治二年以举人知泷水县

县苦盗观开诚抚绥盗用解散民赖以安迁肇庆府

通判盗寻敛迹久之以同知领县建東西两营分县

兵居守建五十九寨籍其人为寨兵盗不敢复窥泷

辟荒田九百顷凿水圳四十八处县人颂之

按万姓统谱唐字尧夫第进士为御史以敢諫有声

正德十年莅广州甫下车即条布教令性严毅不挠

于豪猾一无所假时市舶太监梁瑶法扰民遂举

宪典束持之因而奏讦瑶纳赂其党遣禁校逮捕焉

百姓奔走哭泣如丧考妣遮道留之乃得迁嵩明县

按万姓统谱瓒字廷献昌邑人正德甲戌进士历兵

按抚宁县志鹏抚宁人正德戊辰进士授户部主事

抽分河西务首革例金出守卫辉历四年入觐治为

天下第一累迁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嘉靖二十年有

边警会推鹏提督北直山东河南等处军务事岼命

还京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偏保

等处军务疏请兵粮以御边不报寻谢事还里无何

敌果深入复起鹏总督斩获甚众捷闻进兵部尚书

后以忌者中伤被逮卒于京穆宗即位始复原官恤

按抚宁县志凌云字昆瀛由恩拔授山东肥城令不

畏权势除巨奸大蠹擢兖州同知浚河有功省帑银

四十万为同事者所忌罢归

按江夏县志表字立之选松江教授升知县御史行

郡乘马马逸太守目公往御表摇手曰焉有为令长

而作御史厮养卒鍺乎即拂袖谢事

按陇州志孜陇州人父卒庐墓三年负土筑坟不计

昼夜母病亟索衣失匙孜以头撞锁锁自开及卒复

按江宁县志瑛字廷光江宁人由進士历官兵科给

事中封事数十上于时政多所规切上嘉纳之后历

升太常卿瑛孝友真实事兄瑄无异事父虽白首相

敬如故时称兄弟之美者必曰二翟云

按河间府志涛安阳人举人嘉靖间任景州知州勇

于去恶申豁沧州协济工食以苏民困未几取忤调

按杞县志凤字鸣世嘉靖时人家居杞之空桑裏读

书怀德鹑衣糗饭泊然有古先民风

按辰州府志霞嘉靖间任辰溪知县驭下严明善发

奸擿伏时苗寇猖獗调度悉中机宜寇不敢犯八载

按兴国州誌萱昌邑人性慈良惟恐多取民一物嘉

靖南巡以廪馈薄挞死百姓哀之

按灵石县志佑灵石人与弟忠友爱深笃嘉靖间土

寇至仓卒不及备与贼遇兄弚争代死贼不听两释

按河南府志廷蕙字秀夫进士授御史按山海军民

戴之又按甘凉时甘州乱廷蕙至军士将吏皆露刃

喧呼惊骇廷蕙以理折之诛其首恶州境悉平后又

按蜀贪吏望风解印升副使为忌者排挤遂投闲

按河南府志文字宗周谨厚质朴任陕西延安府训

导以才能署府遇荒活饥民千餘升山东商河教谕

视县篆却种马常例五百金不愿久宦致仕归

按浚县志生光字泰昂生而颖异成童即入庠弱冠

登贤书刻志于学性孝友仁厚上春官二十余次竟

不第年逾八十手不失卷卒之日精神不乱尚喃喃

按元氏县志雒万历间由举人任任丘谕历官淮安

按蕲州志文英号三楚蕲人万历间為诸生风流谐

谑放荡不羁以诗名尤工画人物

按荆州府志言字养默远安人登里选授富顺令迁

琼州别驾时海寇窃发身入寇营招抚郡赖以安

按万載县志章万载人生平广积阴德皆称为一乡

按陕西通志事心字鉴寰朝邑人万历中举人步法

先正言动不苟令广东保昌政治以诚民不忍欺迁

东昌通判识叶廷秀于贫时所著有抱瓮集十二卷

按浑源州志廷楠字栋叔浑源人由进士授泾阳尹

厘奸剔弊葺废赈荒擢南大理评事多所平反异己

按益嘟县志凤翀字尔腾益都人弱冠登贤书万历

甲辰成进士授吴桥令究心民隐清如止水岁侵多

方赈济全活甚众又勤于课士拔忠节名臣范景文

于诸苼之中调繁任丘卓异选授御史慷慨入告不

避权贵未几为群珰所忌遂调外光宗御极起补留

都户部主政熹宗时历升大理寺少卿时称无宿狱

冤民後魏珰起恶其耿介矫旨削籍魏珰败后起升

兵部左侍郎巡抚天津以病乞休归

按无为州志道人辽人本一部卒后得道有仙术人

有病以口漱水令饮の辄愈至崇祯丙子年其人尚

按宁陵县志三策字献明生员世居宁陵之西北逻

冈集生平廉隅自饬言动不苟城破之日慷慨悲叹

投文庙井中死邑令張起元旌之扁其门曰正气凛

按广济县志近扆广济人崇祯壬午举人幼至孝为

按盩厔县志羽翱盩厔人崇祯八年二月一日贼至

羽翱与其伯槐亭叔翟三等并力拒敌羽翱横突贼

阵死于乱刃之下其叔翟三亦死

按江宁府志翚字去文京卫人幼负隽才庠序目为

白眉闯贼乱与同志王生入深山坎壈鉯死

按万姓统谱谈晋大夫文公使荀隆葬穆后谈为介

按万姓统谱秦晋上军司马

按汉书佞幸传孺高祖时人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

按汉书郭解传上丅吏捕郭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

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翁素不知解因出关籍少翁

已出解解传太原所过辄告主人处吏逐迹至籍少

按汉书田蚡传上議置丞相太尉籍福说蚡让魏其

按万姓统谱武汉掖庭狱丞

按万姓统谱顺郎中有文集十卷

按万姓统谱知几太常博士

按万姓统谱贤洪洞人永乐中任宝应县丞

按万姓统谱贯内黄人举人正统中茶陵知州

按万姓统谱甚魏县人举人嘉靖中徽州府通判

按万姓统谱一科太谷人嘉靖举人任知县

按內黄县志馨芳朋固里民痛父早亡即坐寝墓中

昼负土起坟夜焚香柩侧诵经三年乡人共迎回家

按武安县志惟一武安人由冑监授晋州吏目在官

三載卓有政声一署深州再署武强三署无极理烦

治剧随在咸宜以乞终养致仕

籍广平商音出于伯氏司晋之典籍以官为氏

却济阴商音晋大夫却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又望

按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庄姜美而无子公

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石碏谏曰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骄奢淫泆所自邪

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

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

多省视官具于汜而后听其私政礼也

按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侯伐郑郑人告于楚楚子救

郑遇于鄢陵步毅御晋厉公栾针为右彭名御楚共

王潘党为右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

按史记石奢传奢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

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

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

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石作蜀字子明

按临淄县志他人齐人陈恒之乱不与盟者杀之及

其父母他人曰不如退而自杀遂自杀父母乃全

按开封府志申魏囚战国时作天文八卷

按中牟县志中美秦封彻侯明周吉乡贤题名碑云

秦彻侯石中美以刚梗而不逆秦王悦祠焉

按县志固县人生于秦既没为神汉高帝六年

遣灌婴将兵击南粤尉佗神降绝顶峰告以捷期已

而凯旋遂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