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吴晓琪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

2018年4月8日是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日。

中国美术学院的每次大型校庆都从未限于一场庆祝。总有一群人努力地在浩瀚历史中梳理打捞意味深长的事与人通过不同维喥的思考和谋划,再塑通往未来的通道

2003年的七十五周年校庆,中心项目是“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考察计划历时半年,对五个亚洲国镓进行调研探讨的是当代艺术在亚洲的迁徙和地缘政治,是中国艺术界第一次主动出击的亚洲论述也是思想界和艺术界第一次大规模嘚学术合作。10年前的八十周年校庆以大型文献展“学院的力量”,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美术和学院自身的发展进行梳理2013年,八十五周姩校庆“八五·85”主题展将美院八十五年的历史投射在1985这个时间切片之上加以展现,从林风眠开始的八十五位校友作为个案重访他们嘚1985,以作品、文献、访谈、短片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几代国美人在1985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历史经验和艺术实践,其实质是一场历史哲學的表述实验

那么问题来了,90周年校庆会呈现什么?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高世名

对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高世名来说校庆┅方面是历史记忆的唤起,还是学术脉络与基因的梳理更要有对当下的反思、对未来的追问。本文根据他在某次会议中的口述发言整理洏成(部分内容可能与出版文字有稍许出入,如需引用请以正式出版文字为准,版权归属中国美术学院)希望由此读者能对国美90周年校慶有整体性了解,并理解这些活动设置与安排的缘起甚至是整体构筑的一种向前展望的愿景和回首反思的精神。

京杭两地十二个学术項目纪念中国美院高等艺术教育九十周年

以建校九十周年为契机,中国美院一共策划了12个项目地跨京杭两地。

1928年国立艺术院全体师苼合影

1929年下半年,国立艺术院部分师生在校舍一角哈同花园合影

20世纪30年代初国立杭州艺专教职员在超山宋梅亭前合影

3月中旬,在杭州西子湖畔国立艺术院旧址的“重返孤山 九秩梦寻”是校庆整体活动的序曲。1928年第一代美院师生在国立艺术院孤山校址拍过一张大合影。90年后美院师生将重返孤山,完成一次影像拍摄这将是一段跨越九十年的时间影像,我们以这次影像行动向蔡元培、林风眠等建校嘚一代先贤致敬同时也是希望重新唤起国美血脉中的“孤山精神”。

3月24日《国美之路大典》新书发布会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这蔀《大典》由百余位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参与编辑历时十载,16卷39册近1500万字、2万图版,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学術梳理也是中国美术出版史上最具研究性的学术工程之一。

3月25日北京中国美术馆,一楼的十余个展厅里会呈现一个展览,题目是“Φ国·美术·学院”。把国美的校名分开:“中国”是我们的文化坐标“美术”是我们的志业,等待我们去不断创造、重新定义“学院”需要我们持续发展、振作精神。这个展览是国美教育的一个当下切片由十五个教学案例构成,呈现出学院各专业的教研现场每一个專案都对应着一项史料索引,以当下性的实验追溯和呼应学校90年的学术脉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呈现出“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这三句话的前两个字合在一起,正好是“中国美术学院”

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很认真地栲虑过这所学校新世纪发展的文化坐标当时有一系列讨论,比如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来访时的论辩比如以上海双年展为平台进行嘚一系列文化研究和策展实验,这些工作看起来是外围的纯粹学术性工作其实跟这所学校文化坐标的设定直接相关。2001年学校提出了“哆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及“全球/本土”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2015年又明确提出建设“视觉艺术东方学”,实际上背后是一系列的历史思考和文化判断

3月26、27日两天,结合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展我们将举办一场“Panel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以“前沿我们何鉯可能讨论未来?”为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重要学者、思想家与艺术实践者、教育践行者参与研讨共同梳理艺术和教育的前沿信息,共同辨析当下实践中蕴含的发展之要素;共同追问——在全球艺术-政治的文化症候群中,我们如何界定创造?在当代艺术、知识苼产的疲惫和迷茫中我们何以讨论未来?

在我们的主场杭州,校庆相关活动贯穿4月的7、8、9三日

4月7日有三个活动,上午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區的民艺博物馆“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开幕下午在南山校区举行“我与改革开放40年——国美77、78级校友座谈会”,晚上由国媄青年教师团队策划的“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校庆特展”将开幕,这个活动由在校学生共同创作、构建一个超时空对话的情境以莫比乌斯环的结构联结学院的过去与未来,以年青一代鲜活的想象力寄言十年后国美和艺术教育的未来。

4月8日是校庆的正日子早仩开始庆典大会,紧接着是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仪式暨系列展开幕式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长期陳列)”、“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长期陈列)”、“超越建筑的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家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与设计大展”、“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明年是包豪斯百年纪念,“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是包豪斯百年纪念全球系列活动的第一弹Φ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与当天下午举行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奠基仪式,都是国美回应新时代发展大格局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辟噺之路,也是投身浙江制造大省、发挥高校创新驱动能量的拓展之举其目的在于营造设计学一流学科发展新布局,激活设计教育最前线推动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

4月9日一整天是“国际美术学院院长论坛”,主题为“学院的危机与潜能”英文标题是“Crisis of Art Academy and the End of Human,这个“End”既有“终结”的意思又有“目的”的意思。我们将邀请哲学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南洋理工大学国家研究中心主管乌特梅塔葆尔(Ute Meta Bauer)、著名建筑师库囧斯(Rem Koolhaas)等进行主题讲演并且设置四个圆桌论坛进行深入研讨。

这就是我们校级层面上的学术项目加上各院系的活动,可以说是空前的复雜、庞大

重返孤山,是重温“社会美育”、“艺术运动”和这所学校的关系

实际上从1924年开始,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等人在巴黎就巳经确定了艺术运动的基本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是中国美院的“四句教”也是国媄的第一个校训。1927年这批年青的艺术家们集聚南京,当时南京政府刚刚建立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当时对于艺术运动有一整套想法包括创立一所国立艺术大学(1927年的计划里是艺术大学,后来变成了艺术院)、创办全国美展、创办全国性的艺术运动社、筹建国家剧院和美术館等

1927年,国民政府筹划创办的是两个院一是中央研究院,另一个就是国立艺术院国立艺术院的创办过程中,“社会美育”和“艺术運动”是两个核心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对他的意义一言以蔽之,是“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艺术是普遍性和超樾性的它可以导向“天下为公”的精神,可以使人舍己为群;美感之发动是陶养性灵激荡情感,可以使人“以身许国不计祸福,不顾苼死以热烈之情感奔赴之”。这就是蔡元培为什么要在这样一所艺术学院的开学式上讲北伐因为当时北伐最需要的是振作起勇往直前夶无畏的精神。对他来说当时的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建国方略的一个部分,超出了文化的一般意义

而对林风眠为首的这群青年艺术家而訁,国立艺术院的创建首先是要推动艺术运动即: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海外艺术运动社以“霍普斯”为名,是亚波罗的别称国立艺术院的学刊也是《亚波罗》,可见他们所倡导的是非迷信、非宗教的希腊精神希腊精神带来的奮发气息,“势必鼓其勇气化现世为乐土,以遂其生之欲”在那个时代中,正可以“促进我老大民族向上之精神”林风眠非常明确哋提到,国立艺术院就是艺术运动的策源地艺术院为艺术运动而设,他要聚集艺术运动的人才从艺术运动入手,重建中国的文艺复兴

国立艺术院时期信笺纸,标识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艺术理念与办学宗旨

在1928年6月大学院公布的《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很明确地说,这个学校有三个任务:一是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二是倡导艺术运动;三是促进社会美育艺術运动和艺术院结合之紧密超出我们的想象。新文化运动初期与徐悲鸿等同样留学法国的艺术家相比,林风眠和他的同志们感知到了不哃的欧洲艺术精神对于中国艺术之前途也给出了不同的方案。今天看来徐悲鸿与林风眠这两种方案的差异,源自他们对中国艺术传统嘚不同诊断徐悲鸿认为中国画缺乏科学之基础,故师法当时在欧洲已然式微的写实主义以补充之;而林风眠认为中国画之弊在其陈陈相因缺乏时代之气息、创造之精神,故择取当时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以矫正之于是,徐悲鸿选择了写实主义林风眠选择了现代主义。林風眠对现代主义的选择在当时还有两个更加深刻的原因其一是在世界范围内,深受东方艺术影响的现代主义可以作为东方新艺术之奥援其二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现代主义富有批判性的“艺术运动”适足推动老大民族之更新

在第二任校长滕固先生身上,这种民族复兴的精神同样表现的非常显著1940年7月1日,我校第二任校长滕固先生在其致艺专教职工的信中写道:“每念遘兹屯蹇校势缀旒;物力艰難,设备缺乏筚路蓝缕,不啻流离苟非大有为之人,难期措置学校于磐石之固……今者敌寇窥觎南服,徼外未夷……大义所昭何忍褰裳遽去!惟当更凛风雨同舟之谊,益策驽骀十驾之愚第校事杌陧,非伊一朝贞观未显,化迹犹滞固谬膺斯任,履薄临深内外责難,交于一己清宵自省,悚惕兼怀纵是非或淆于今听,必功过自定于他年;恩怨初无所容心毁誉亦置之度外。”这封信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胸内如沸。这些年国内各高校办学资源越来越多,调门越来越高而学界对西迁时期教育的怀念却从不削减,究其根源应该昰大家都意识到,当下高校在“大楼”林立之际所匮乏的不止梅贻琦校长所谓的“大师”,更有滕固校长“清宵自省悚惕兼怀”的忧患意识与自省精神。

1938年国立艺专在艰辛的西迁途中滕固校长所提出的校训——博约弘毅

就在西迁途中,如此困苦窘迫之时滕固校长所关心的依旧是教育的根本:“一、提高学术水准,树立笃实之学风;严格教学增进学生课业。二、确立中心思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務使一一为国家有用之人材三、以本校艺学之造诣,倡导社会期于恢宏艺教,建设国家新时代之艺术” 因为他始终坚信“学府由来昰民族复兴的策源地”,始终坚信我校的教育当“以平实深厚的素养为根基而上达崇高伟大的极诣”他相信,“我们这新时代的艺术其特质必为笃实雄健,表现我民族的美德足以陶铸一个开物成务的世代,而使之绵延无极”1938年,他为我校确立的校训是“博约弘毅”这四个字今天读来可谓触目惊心,字字千钧他的意思是——“立身行己,贵乎博约;开物成务期以弘毅”。这种忧患意识和自省精神这无比珍贵的博大坚韧的心智,是新文化教育史上最打动我的地方

1941年夏,国立艺专师生在重庆青木关外松林岗合影

明年是新文化百姩中国美术学院是新文化运动的产儿,在她建校九十周年之际除了纪念与庆祝,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回望来路聆听历史的冀望与回声。在《国美之路大典》总卷序的结尾处我引用了几位前辈的话,作为对我们这些当代国美人的提醒:

蔡元培先生说要以爱美的心,“嫃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林风眠校长说,要“从提倡艺术运动入手把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建筑”。

滕固校长说我们要“陶铸一個开物成务的世代,而使之绵延无极……”

中国美术学院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高世名:艺术教育要打造的昰有为之学

专访: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高世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垺务。

自西方现代科技发展以来科学與艺术间的分裂与融合一直是历代思想家、艺术家与科学家们试图去探讨与解决的问题。而在被称为“VR元年”的过去的一年这一话题愈加广博,也愈加深入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高世名看来,现在谈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讲得很长远,也可以讲得很当下而其本质上的着眼点究竟为何?以下为“”为您带来的转载报道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是近年来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其实早在1924年蔡元培僦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那年以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为首的一群旅欧留学生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策划了一个大型的中国艺术展那昰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大型展览。蔡元培是这个展览的发起人之一

▲蔡元培先生为1924年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所写的序言

在展览的画冊和招待会上,蔡元培发表了他倡导的“两种融合”第一个是美术上的中国风和欧洲风之间的中西融合,第二个就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

他在讲演中明确指出:“有人质疑科学家与美术家是不相容的,从科学方面看觉得美术家太自由,不免少明确的思想从美术方面看,觉得科学家太枯燥不免少活泼的精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爱真爱美的性质,是人人都有的虽平日的工作,有偏于真或偏于美嘚倾向;而研究美术的人决不嫌弃科学的生活,专攻科学的人也必不肯尽弃美术的享用。文化史上科学与美术,总是同时发展美術家得科学家的助力,技术愈能进步;科学家得美术家的助力研究愈增兴趣。”

▲ 1928年蔡元培在西子湖畔罗苑建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媄术学院前身)

当时这个中国艺术大展,就是由我国旅欧学科学和美术的留学生们共同完成的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中国在“科艺融合”方面的最早的文献是蔡元培讲的。蔡元培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这个年轻的艺术群体4年以后,蔡元培选中了这个藝术群体在西子湖畔建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院的前身)。

“1924年这个中国美术大展可以说是中国美院的前历史”,高世名说“在Φ国美院的历史上,从一开始就有两个融合的观念一个是中西艺术的融合,一个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达·芬奇是科艺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高世名看来,现在谈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讲得很长远,也可以讲得很当下从长远来讲,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一个典范的人物茬他身上对求真的探索和对美的表现是完全一致的,他就是达芬奇一个完美的通才。通才是没有界限的对达·芬奇来说谈不上跨界或者跨学科,对他来说这些知识都是统一的。然而到了近代之后逐渐开始学科分离,知识系统越来越分裂人越来越专家化,知识越来越专門化

“在19世纪,狄尔泰、李凯尔特他们几代人就已经非常痛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裂艺术与科学的分离。达·芬奇的《比较论》里,对世界的美学表现和对世界原理性探索是那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是统一的。他本人对植物学、解剖学、空气动力学都有研究琢磨过屾洪爆发,设计过大量工程器械绘画在他那里是一种自然世界的图像学,是他探究自然的一种路径”在高世名眼里,达·芬奇就是科艺融合或者说超越科艺藩篱的典型代表。

17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开始狂飚突进,艺术也逐渐偏向另外一极彼此间的联系不再那么紧密。18世紀之后自然科学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确定清晰,许多人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世界的诗意和神秘性渐渐消散,但是高世名并不那麼认为无数古典诗人以月亮为题抒发情怀,现代人发现月球表面都是环形山是那么的荒芜,古典的诗意荡然无存但是,在博尔赫斯嘚诗中月亮却超越了古典意向,出现了一种面向孤寒和荒芜的浪漫月亮的背面一定很冷,一种新的诗意出现了

高世名认为,自然科學的发现终结了世界的神秘性和诗意的论断很难成立,在他看来一定会伴随着新的诗意和新的美学产生“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艺术史的倳实,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早期的未来主义者们讴歌机器讴歌城市化和机器大生产所构造起来的新世界。”

新媒体艺术是科艺融合最重要嘚实践领域

从当下来讲大家比较关心的其实是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交汇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艺术与科学的分离,求真和求美的分离是我们成为现代人的代价。到了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我们试图超越和克服这个代价。我们希望重新让科学与艺术统一起来让峩们的感与知重新统一起来。在这样的愿望下艺术界开始对科学感兴趣,希望通过跨界合作来进行实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哆艺术院校都成立了新媒体专业中国美院也不例外。据高世名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院就有最早的计算机美术教育也有最早的录潒艺术的创作;上世纪90年代,中国美院举办了我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2001年又成立了最早的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美院成立了第┅个新媒体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是艺术家对于科学技术的直接反映和运用高世名认为,新媒体艺术是当下科学与艺术融合最重偠的实践领域

▲ 2015年10月,高世名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韦尔切克对话

许多科学家都有自己的艺术情结前姩和去年,高世名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韦尔切克进行了两次对话。“我们讨论了非常多的问题,他对艺术的了解远胜于我对科学的了解。他对我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们绝大部分都有一门艺术爱好小提琴、钢琴、绘画等等。他自己爱好音樂还写科幻小说。”

科学家求真但是同样需要创造性思维,艺术最能代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需要一种思想解放的力量需要超越性思维,这是相通的”高世名说。

科艺融合要有艺术创造力蕴含其中

科学与科技不同科学家比技术人才更能哏艺术家进行沟通,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思维取向和精神需求但是,现在所说的科艺融合大多是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在高世名看来,人類所有的发现都是来自于无功利、无目的的探索这是创新的源泉和前提,科学与艺术在创造的意义上互相激荡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要通过联合实验室,国美的新媒体专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媒体实验室叫实验室就已经带有科学科技的成分,然而主体上还是应用性探索紟年还会开通新的平台,关于创新媒体的展演将交互感应、VR和AR等技术用在艺术创作中。大家都觉得这些科技是目前和艺术创作结合最紧密的可是,现在缺的主要是内容生产技术的门槛已经降到很低了,但到底有没有形成一种适合VR和AR技术的视觉形态以及叙事形式呢这需要艺术家来探索和创作。”

▲王子安 兵马俑舞 VR作品

VR技术本身的视觉性目前还很Low能不能形成一种真正炫酷的视觉,这是艺术的命题科學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是要让人看到在常态视觉效果中感受不到的东西必须要有艺术的创造力蕴含其中,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出想表达的内容“VR技术让你身临其境,境不是指目前已有的‘境’艺术是要创造出不同的‘境’,创造出这门技术最适合表达的‘境’艺术的研究性和实验性就体现在这里。”高世名说

高世名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合作,最重要的着眼点以及最应该形成的产物是科幻“學习新媒体艺术的同学应该学会把人生科幻化。我在7年前就想让我的研究生们去组织科幻工作坊,可大家都一直拖着直到今年,他们財在上海双年展的平台上做了月亮会谈科学家、艺术家、科幻小说作者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希望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展开合作”

冷战结束之后,没有政治因素的推动人类社会逐渐丧失了向无尽宇宙空间探索的动力,科学探索逐渐科技化甚至像刘慈欣说的,逐渐“IT化了”高世名认为:“大家都在搞实用的东西,那种向未知领域无目的无功利的探索的欲望和勇气一下就丧失了。我们需要在高层次上让科学与艺术重新携手互相融通。”

大家现在都在讨论创新高世名列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我听说过谈创新最准确的一句话就是——‘人类并不需要第五交响乐直到贝多芬把它创作出来。’创作出来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必须要有这个东西。创新不是有需求才去解決或者满足这个需求创新是要创造出新的需求,创造出未知的目的科学与艺术会紧紧相连,就应该回到这种创造出‘无目的之目的’嘚欲望我期待这个层面上的科艺合作。”

科技在传统艺术和展览呈现中仍有极大潜力可以运用

除了新媒体艺术以外科学技术也可能与國画、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融合。中国美院书法系教授王冬龄收了苹果公司的CEO库克为徒在高世名看来,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花絮而昰蕴藏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库克的前任乔布斯公开承认他受到过中国书法的启发中国书法是最自由的艺术,尤其是草书这种‘打通形义的自由’对人类的感知力意义重大。王老师和库克完全可以开发出最好的汉字手写系统”提笔忘字,如果能开发出完善的汉字手写系统那么就可以让人重拾书写的乐趣。在国画领域高世名认为首先应加强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从纸张到颜料保存时间是否能变嘚更长?是否可以更加物美价廉可能性都存在。相比科学技术与新媒体艺术越来越紧密的融合国画、书法这些传统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目前来看还不是那么紧密

在展览展示中,科艺融合最典型的是世博会科学技术运用比较多;另外一种就是手持终端,不过高世名觉嘚这种体验不能替代现场感“现场体验还是最重要的,但手持终端能远程交互它给人们带来的体现是随时随地,即时即地的未来,博物馆可能成为完全散点式的不再是大都会式的建筑,分散在不同地方成为VR技术的发射站。”高世名说“核心问题是,VR不该是简单嘚视觉和现场的再现而是应该呈现出最适合它的新视觉和新体验。今天VR和AR的视觉没有被更新,高度依赖于场景复制和3D技术叙事上也鈈及格,完全没有展开你几乎无法想象真正意义上VR电影的呈现。VR和AR呈现出的应该是每个人的小世界”

艺术和科学的融合,重要的是要囲同进行无功利的探索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构造,将形成共同的超越性思维创造出无“目的”的“目的”。

(凤凰艺术转载自《美术報》责编/db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