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歼 20的总设计师杨伟伟是院士吗

【青年说】美国人最忌惮的一位中国人竟然是他?
【青年说】美国人最忌惮的一位中国人竟然是他?
  5月26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华园讲坛”第13讲在五山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 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老先生做客华园,作了题为《此生无悔--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历程》的报告。  学校机关部处管理干部、青年教师学生代表6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报告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余其俊主持。  报告会上, 今年已九十高龄的黄旭华老先生以奋斗、求实、献身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情怀,与师生们回顾了当年参与中国首艘核潜艇的研发工作经历。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  克服艰辛自力更生造出中国核潜艇  1958年,时任中央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 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    中国094型战略核潜艇  “ 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当接到命令要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说到。  黄旭华:“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 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没有知识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但是国外的信息真假难辨,“所以我们都要带上三副‘镜子',先用’放大镜‘找线索,有了线索就用’显微镜‘仔细看,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就用照妖镜来甄别。”黄老先生打趣道。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用了8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  亲自下水成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人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 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在动员大会上他说: “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  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但是妻子会同意他的决定吗?“ 你是总设计师,你必须下去,必须对这一百多名官兵的生命负责!”夫人李世英的话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最后的测试工作。  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  恪守机密三十年未进家门  1957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 没想到这一来就“人间蒸发”了30年。    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从1958年至1987年近30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家里人包括母亲都颇有怨言。  直到1987年, 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高龄的母亲还是从内文中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黄旭华说到动情处,不禁激动哽咽。  与学校国防生交流   中国核潜艇  黄旭华院士慷慨激昂的报告鼓舞了现场师生,获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会后,国防生上台与黄院士交流。黄旭华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勉励学校国防生:国防事业艰巨,要做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希望国防生们学好知识、锻炼体魄,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船舶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评“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链接:老外最忌惮的八位中国人  中国军工的顶梁柱共和国成立65年来有那么一批人是要永载史册的,他们的付出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和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两弹元勋一样,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有一批这样的科学巨匠为我们的军工事业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是:  第一,第四代重型战斗机歼20总设计师:杨伟  杨伟是我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兼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第四代重型战斗机歼20总设计师:杨伟  现已升任中航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主持歼20设计工作。  杨伟同志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他22岁研究生毕业,34岁晋升为青年研究员。    中国歼20  十七年来,他怀着航空报国的强烈愿望,勇于创新,在航空高科技研究和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工程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第二,辽宁号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  朱英富是中国著名舰艇设计及造船专家,中国海军国防中多种现代化舰艇的总设计师,包括新近下水引起世界关注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1996年,担任新一代两型驱逐舰052C型驱逐舰总设计师。代表舰艇有:“武汉”号导弹驱逐舰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这款舰艇先后参加过中俄联合军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访问欧洲四国,首批赴索马里海域执行国际护航任务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今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自主研制国产化的编队区域防空型驱逐舰的国家。    辽宁号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  1990年,担任F25T型护卫舰工程总设计师,该型号出口泰国。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新型护卫舰主要出口国之一。    辽宁号航母  第三,神舟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戚发轫,中国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戚发轫自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的40年间,不仅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1992年,他走马上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用于载人发射的“神舟”号飞船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与世界先进的飞船相比,“神舟”号载人飞船有着诸多的中国特色。  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即“三舱一段”。飞船总长8.86米,总重779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戚发轫说,“神舟”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留轨利用能力和返回舱可用空间大等特点。    神舟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国外的载人飞船如原苏联的“东方”号飞船是单人单舱飞船,美国的“水星”号飞船是单人双舱飞船,航天员只能半躺在座椅上,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按电钮、拉手柄等操作动作。“神舟”飞船越过了单人飞船、双人飞船阶段,直接采用多舱组成,飞船内空间较大,航天员既可以非常舒服地在舱内工作,又可以离开座椅,通过舱门进入轨道舱内,进行各种科学试验活动。  戚发轫介绍说,国外现有的飞船执行完任务后,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则变成太空垃圾。“神舟”飞船具有留轨的能力,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飞船轨道舱上的太阳翼提供的电能,可供飞船在太空中工作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试验任务,完成对天体和地面的观测任务,就像一颗科技卫星一样。  原苏联、美国的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前,都进行了数次搭载猴子、狗或猩猩等动物的试验,用以检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为什么中国的无人飞船试验,不让动物先上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戚发轫谈了三个理由:一是动物的生理系统和人的有区别,测量的数据未必可靠;二是猴子等动物上了飞船,不会安分地坐在坐位上,容易闯祸;三是中国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可利用模拟人体的代谢装置做试验,提供人在太空中飞行的各种数据。另外,由于国外已有载人航天的经验,表明人在太空中进行飞行是可行的。  戚发轫说,中国的载人飞船还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可实现人货合运,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神舟”三号飞船就已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行能力。  第四,东风31洲际导弹总设计师:刘宝镛  刘宝镛,导弹总体设计专家。1936年1月生于天津。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飞行力学和弹道导弹总体设计工作。曾参加中国第一代液体近程导弹及中国第一代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  曾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总设计师,大胆采用新技术,组织攻克了13项重大关键技术;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    东风31洲际导弹总设计师:刘宝镛  东风-31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北约代号CSS-9)由中航集团公司、第二炮兵部队和其它科研单位联合研制,总设计师为航天一院刘宝镛院士。    东风系列 弹道导弹  该导弹前身是东风23导弹计划,1978年立项,项目编号203号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打击前苏联欧洲地区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用来代替射程5000公里的东风-4型液体中程导弹。  1984年因为新技术的注入而换项831工程。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铸造技术一直是研制固体洲际导弹的瓶颈难题,经过中国军工科技人员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铸造技术,于1988年设计定型,1989年生产出第一枚原型弹,命名为东风31。  第五,第四代中型战斗机歼31总设计师:孙聪  孙聪,长期奋战在战斗机设计和试制一线,先后担任了歼15舰载机、歼31战机等多种型号总设计师。  林左鸣直面回应“神秘选手歼31”敏感质疑!  面对这位“神秘选手”的发动机,有很多人都会很好奇,甚至是质疑!我们究竟能不能靠自己制造出可以和别国争夺战争制空权的飞机?面对这样的质疑,中航工业董事长左鸣也给出了他的想法,他说对飞机的总设计师非常的信任,充分的信任,而且设计这架飞机的时候总设计师就考虑到对手了!上天的时候一定能把它干掉,这是肯定的。    第四代中型战斗机歼31总设计师:孙聪  歼31研发就是为了PK F35?  面对中航工业董事长左鸣的信任,歼31的总设计师孙聪有多大的把握呢?面对主持人陈伟鸿提出的问题,他回答,其实评价一架飞机的战斗力,牵扯到诸多因素,有人的因素,有情报体系的因素,也有飞机本身性能的因素等等。如果要评价一架飞机它有多少个坐标系轴,就是可以说有30几个指标来衡量。在设计一架飞机的时候,都讲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容易,反正别人有的我们要有,但是有所不为就难了,这种情况就是要进行取舍,努力把这架飞机的特点突出出来。    歼31战机  孙聪表示,在研制这架飞机的时候,其实潜在对手就是致胜F35。但是我们做下来,可能会有方方面面的,有的可能比它好一点,有的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现在抛开那些因素都不谈,只谈我们飞机的平台。应该说从换音速机动能力,从超数据的探测等等,我们有优势的地方,也有详尽的地方,应该说基本满足了对我们下达的任务要求。  第六,99坦克三期大改型号总设计师:毛明  祝榆生设计的99式主战坦克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军的重要主战装备,而在去年的“和平使命2014”上合组织联合军事演习中,解放军第38集团军动用了传闻已久的99式三期改主战坦克。在当时的新闻视频中,多台99三期改坦克组成冲击队形,在ZBD-86式步兵战车伴随下进行突击。这也是99式三期改主战坦克列装部队使用后首次在媒体上进行展示。    99坦克三期大改型号总设计师:毛明  同99式坦克相比,99三期大改坦克虽然在负重轮和部分外形上继续沿用了被99式主战坦克证明成熟可靠且优异的部分设计、部件,但底盘与炮塔已经进行了重新的彻底设计,对内部设备也进行了具有换代性质的升级与更新,动力组更是使用了数十年的最好成果。99三期大改坦克也使我军实现了由机械化坦克向信息化坦克的转型,其综合性能达到美国M1A2SEP等当今世界先进坦克的水平。严格来说,99三期大改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全新的坦克,99二期改也无法升级到99三期大改。    中国99式主战坦克  这款性能堪称世界顶级的坦克的总设计师是现年52岁的毛明。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的他曾经担任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过我国很多坦克装甲车辆的定型与研制工作,很多都已装备部队。  在“十一五”规划开始后不久,毛明就被任命为99三期大改坦克的总设计师,他的任务是主持坦克的系统总体设计,并确定人-机任务分配和总体技术方案。在从事研发与管理工作20多年中,毛明累计立功2次,共获得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2项,兵器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兵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拥有实用新型国家专利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着1部,培养研究生18名。经过20余年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实践,毛明已经成长为我国兵器行业科研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第七,武直10总设计师:吴希明  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十总设计师吴希明前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珠海航展上武直十并未展现出全部能力,随着飞行员的进一步训练适应,武直十将会做出比现在更好、更多的飞行动作。  记者:武直十的亮相十分“惊艳”,作为总设计师,你对它的首秀评价如何?  吴希明:直升机基本倒过来飞行,过去这是很多国外飞机能做到,而国产机做不到的。武直十第一次参加航展,就都做出来了,是一个很大进步。其实根据武直十的性能,还有更多、更好的动作能做出来,这需要训练时间,我相信随着武直十的使用,会有新的飞行表演动作出现。    武直10总设计师:吴希明  记者:武直十经常被人拿来与美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相比较,在你眼里它们谁更厉害一点?  吴希明:(笑)这个问题我不会直接回答。我能说的是,武直十的设计,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肯定会考虑到飞机作战对象是什么样的,并根据作战需求对飞机性能提出要求,好在我们最终做出的东西,其各项能力满足了用户要求。    武直10武装直升机  记者:那么与世界上现役武装直升机相比,武直十处于怎样的水平?  吴希明:我可以自信地说,武直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在役武装直升机之一。要注意的是,武直十是在包括发动机在内、百分之百自主研发、国产化的直升机,这点也是我比较自豪的。在坚持全国产化的情况下,武直十把中国武装直升机的整个行业水平提升了15年左右,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平。  记者:这么说还是有一定差距,请问差距在哪里?  吴希明:客观来讲,武直十和世界最先进武装直升机还有10多年的差距,因为直升机是制造国所有工业成就的综合体现,从航空航天、电子到基础材料,任何一个方面有短板,都会表现为飞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国内部分科技发展毕竟和世界最前沿有距离,武直十也许有些方面是国际先进,但整个产品水平仍有差距。而这次的成果之一,就是把发动机这块过去的短板进行了极大的提升。  第八,094战略核潜艇总设计师:张金麟  张金麟总师是个大忙人,而且不是哪几天忙,是天天、年年,数年如一日一直忙…………  自1996年卸下七一九所所长重任之后,年届60的张金麟,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又挑起了更重的担子。  某产品研制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项目上马以来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艰难曲折的。作为总师,张金麟身上承载着信任的同时,也面对许多压力。10年来,张总师几乎随时面临着重大决策。每一个影响进度的大问题出现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张总师,都等着他“拍板”。在大“关”、大“坎”面前,张金麟总师总是一马当先,先稳定军心,再寻觅对策。10年来,为保证产品性能满足要求,向党和国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张总师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北京、上海、成都、哈尔滨,张总师在不同的城市奔波,他的行李总是随身带的,因为随时要准备着出发。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方收集信息,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094战略核潜艇总设计师:张金麟  在采访中,几乎每个人在提到张总师时,都会用到“权威”这个词。“在遇到棘手的新问题时,如果见不到张总师,我们就感觉像缺了主心骨”,同事们说。张总师的“权威”,不在于他获得过各种高级别的奖励,也不在于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而在于他总能在重大问题面前果断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复杂的问题梳理清楚,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跟张总师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虚心的人,非常尊重其他负责同志的技术决策,并能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支持他们的工作。张总师喜欢较真,特别是在排查故障时,他会盯着大家追根溯源,他自己戏称之为考古法。    094战略核潜艇  除了虚心,张总师还很细心。他自己细,也要求身边的人细。因为稍有疏忽,就可能错过一个发现问题的良机,也可能为整个研制工作留下隐患。  张总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敏捷的思维,睿智的眼光,指挥若定的大家风范。实际上,作为工程总师,当产品研制方案久议不决时,当设备质量查不出病因时,当工程进度受到影响时,他比谁都急,只是作为决策者,作为大家的“主心骨”,他的压力不轻与人言。  张总师的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伴长期患玻为便于照顾老伴,他经常带着老伴出差。忙完手头的事,他还要张罗老伴的饮食起居。  作为总师,张金麟常与人言的是产品的未来发展。只要有一点点空能够坐下来,他就会搜集资料,了解国外产品发展的最新动态;他还见缝插针地挤时间撰写了多篇论文,探讨产品的发展方向,指导产品的预研工作。  殚精竭虑不言悔。对张总师来说,选择了这一崇高的事业,也就是选择了奉献,虽穷此一生,也无怨无悔。(来源:环球军事网)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用户名/邮箱/手机号
请输入密码
下次自动登录
为啥杨伟还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不服啊!!!
导读:歼十电传工程师,歼十S总设计师,枭龙、J20总设计师,为啥还不是工程院院士!
歼十电传工程师,歼十S总设计师,枭龙、J20总设计师,为啥还不是工程院院士!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9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揭秘:歼20运20歼15三位总师同出自一个宿舍
头发有些凌乱,白发显而易见,这个黢黑的陕西汉子看起来有几分像老农,“微信”中他给自己取的网名就叫“耕夫”。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54岁男人,主持设计了“运-20”、“新飞豹”等多型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他就是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唐长红。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他。
一口关中口音的唐长红说话语速颇慢,往往沉吟半天再开腔,35年的航空工业实践,养成了他沉稳的气质。飞机多少会带有设计者的个人色彩,他设计的“新飞豹”等型飞机在部队赢得了“皮实”、“高可靠性”的评价。唐长红这个人也很皮实,他说:“经得起折磨,这是我们做装备的人必须做到的。”
这个关中娃有很长一段青春留在了农村,白天修路、打土坯,晚上挑灯看书,朦朦胧胧地憧憬着“要干造原子弹的事”。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命运由此改变。回首过去,他说,那个年代锤炼了我克服困难的意志。
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跳槽,对于您这样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干到老的,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唐长红:大城市、小城市,各有各的好,得看你感兴趣的工作在哪儿。比如我所在的阎良,城虽小,却航空工业密集。说心里话,30多年里,面对诱惑,我有很多次离开的冲动。比如下海潮时,“造飞机不如去养鸡”。可当真要选择时,我有很多舍不得:舍不得航空,舍不得所学;我甚至有一种恐惧,恐惧自己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的高度,是不是在新环境下还能达得到。我曾看到我同学发的一段微博,他说,他虽然没在航空业坚持下来,但看到留下来的我成了班里的代表,他为我骄傲。他说得对,贵在坚持。
记者:您当初为何选择西工大飞机系?
唐长红:那是阴差阳错,我是被调剂到这专业的。我当时更希望做画家或大夫。
那时候老师对我们期望非常高,巴不得你明天出去就能担当重任。我的导师是刘千刚教授,他当时都快60了,可每晚都两三点才睡。毕业后,他还继续给我很多教导。我到单位以后并没有做本专业,而是被分配到颤振专业组,他鼓励我,如果我在工作以外花3年学习,完全可以再学门专业。
记者:从不那么熟悉的领域起步,您会觉得吃力吗?
唐长红:有学必用是不可能的。先得服从,更重要的是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记者:去北京航空学院读研,符合您的人生规划吗?
唐长红:确切地说,那时是稀里糊涂的,谈不上规划,我走过来都是前辈拉扯过来的。
我当时并没觉得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是枝枝节节把我逼到这条路上了。同理,我也没想着高学历有助于后来当官。但所领导后来告诉我,人是要承担责任的。我的理解是,只要你有能力,就该出那份力气。
记者:硕士毕业时您正好30岁。三十而立,您当时有什么体会?
唐长红:我很不情愿离开学校,因为我在北航最大的体会就是,要从事飞机设计,有很多我压根儿不懂的需要学,你不免会感到一种无知甚至无能。我相信很多设计师和我一样,等到要解决问题时,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刘千刚老师期望我每年读一本专著,直到我有了小孩以后,他还会检查我是否读书。当选院士后,我受邀回母校,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向老师汇报,我每年起码读一本专著,几十年来从没间断。”我常觉得,如果今天没懂点东西,就算白过了,所以哪怕睡前读一小时书,也算没落后。学无止境,不管是哪方面的学问,都会对工作有所教益。要把事做得更“美”,而不是更“对”——对是基本,美是一种更高要求。
记者:您40岁出头就被任命为“新飞豹”的总设计师,成为当时业内最年轻的总师。
唐长红:人生会有很多很难把握的机遇,但是没有很难把握的自己。那时,很多人对我寄予期望,这让我压力很大,我只想着,要不辱使命。
记者:和您这代人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牺牲与奉献,您觉得当今年轻人能做到这些吗?
唐长红:我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从小父母很偏爱我,但只要有责任感,就能做到。我的学生有很多80后,我觉得他们比我聪明得多,他们的开放思维让我都觉得羞愧。在我们团队,没有年轻、年老之分,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能干重要角色。有经验不见得不犯错误,所以我敢于用年轻人。80后好强、不服输,给他们责任,他们一定能做成。
记者:现在学工科的大学生毕业后常常逃离科研,您怎么看待这种择业观?
唐长红:人们追求待遇,这无可非议。但我跟我学生说,人一生起码应该做“一件半”事:第一件事,把手头工作做好;还有半件,为长远发展做铺垫。追求待遇,不是罪过;纯粹追求待遇而荒废了自己长久能力的积累,这是一种遗憾。
记者:很多80后航天人选择航天事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来航天越发受到国人关注。您如何看待年轻人这种选择观?
唐长红:对一个人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是理想。论生存,一个月得赚3000,还是得赚5000?论理想,是造飞机厉害还是造火箭厉害?人各有志。但在生存和理想中间,还有很多虚荣。这无可非议,有可能虚荣也能促使你进步。
一直以来,航空工业都在疲惫应付着国家安全,中国航空工业更像是空军的航空。我们不是航空强国,但随着航空工业向国家战略性产业的转变,需要有更强的人才。做大家都关注的尖端领域,会更有满足感,但越是做这样的事,越得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记者:您所在的西工大宿舍,一个宿舍出了3个总师——歼20总师、运20总师、歼15副总师。再聚会时,同学间会说到当初的理想吗?
唐长红:在型号研制过程中,我经常请他们来帮忙。他们有时会提出很尖刻、甚至刻薄的意见,但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国家。
我们班34个同学,每5年一聚,一直坚持到现在,相互之间很少谈论生活,大部分谈的还是技术发展。到这岁数了,生活琐事还是羞于谈起,从不攀比。当然,相互调侃也是有的,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但很少纠缠于此,更重要的是相互激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歼20总设计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