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帕加姆公司伽姆游戏公司

&>&&>&西方文化总论
西方文化总论 投稿:万涻涼
西方文化总论——课外复习1, 西方文化分为那几大文化圈?在地域上都是怎样分布的? 2, 西方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化如何演化为现在的大西方文化体系?1、+2拉丁文化圈,又称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罗马文化圈、欧美文化圈等,其地理范围主要包括欧…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 气候变暖势必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边界. 据考证, 大气污染和酸雨使大面积森林被毁. 联…
大气压强提高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存在大气压的是( )A.潜水员潜入水下越深,所受水的压强越大 B.盖在杯口的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出C.水从高处流下,形成瀑布 D.在三峡大坝旁修建…
西方文化总论——课外复习
1, 西方文化分为那几大文化圈?在地域上都是怎样分布的? 2, 西方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化如何演化为现在的大西方文化体系?
拉丁文化圈,又称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罗马文化圈、欧美文化圈等,其地理范围主要包括欧洲大部分地区、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南美洲由于自近代以来被西方殖民时间较长,其文化多被欧洲殖民者所同化,有时也被看作拉丁文化圈的一部分。拉丁文化圈的主要特征为:民众多信奉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拉丁字母使用广泛,文化上多继承古罗马、古希腊文化。
拉丁文化圈常用来指代源自欧洲而分布至世界各地由白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地区、文化,此意义下的“欧美”常指科技、流行文化、军事力量等等的世界先进水平。
拉丁字母主要源于伊特鲁里亚字母。根据Hammarstr?m (在 Jensen 521),
B、D、O和X这四个字母应该源自传入南意大利的希腊字母。
没有争议的是这些字母主要源自伊特鲁里亚文化。字母“C”的读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F”字源自? (digamma),在原来的伊特鲁里亚字母及拉丁字母被用来表示/w/音,而“FH”才是本来用作表示/f/音的字母。后来罗马人简化了“FH”成为“F”,而这个字母从此就用来表示/f/音。
半元音/w/与/u/、/u:/及/j/,与元音/i/、/i:/都采用同一个字母来表示,分别为“V”及“I”。
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0个,并没有“G”,“Y”,“Z”。原来的拉丁字母并没有“U”字,但有一个半元音字母“V”;也没有“W”,因为“V”字的本来工作就是今日英语“W”的功用;他们亦没有“J”字,因为“I”本身可以当作半元音来用。直到11世纪才从“I”中分化出“J”,从“U”分化出“V”,又从“V”分化出“W”。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个主要分支,是耶稣直接传承下来的。虽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称是“公教会”,但是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因其将不使用上帝、神等词汇称呼他们信仰的神,而仅使用天主一词)却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词[1]。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亿,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西方文化是西欧、北美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它起源、发展、成熟于欧洲,20 世纪扩展到南北美洲、澳洲等广大地区并影响了全世界,是一种扩张性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由14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6 世纪的宗教改革、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 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18 世纪末19 世纪的工业社会,使西方文化日趋完善成熟。20 世纪50~60 年代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1]
总体来看,西方文化从其根源分析到其发展过程,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1]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
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鹜。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1]
以新版《剑桥古代史》(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以下简称CAH)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研究地中海地域文化的著作和论文相继问世,其中既有断代史、国别史的研究,也有经济、宗教、语言和人物等专门史的考察。这些论著不仅引证大量新史料,新的考古发掘文物,将史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导入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关于古代地中海的综合性研究。本文拟在对地中海世界的有关近期研究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并阐明“地中海文化圈”概念,论述“文化圈”概念对于研究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研究晚期希腊哲学及历史地评估“欧洲”与“西方文化”的意义。
3, 地中海在地理上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怎样认识和理解地中海在西方文化形成和演化过程
中的地位?
一、地中海世界研究综述
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多学科会聚的“古代地中海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翌年9月在纽约召开了以地中海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及特邀论文提供者来自世界各地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语源文字学及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等学科的学者。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W.V.Harvis主编的会议论集(含三篇特邀论文),取名《反思地中海》(Rethinking the Mediterranean)。编者在序言和他本人的论文中说,20世纪后半叶发表过许多发生在地中海域的国别史、专题史的论著,但是,“就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仅是开始。截至2000年,无人发表过一部关于地中海的古代史(ancient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而不是在地中海的历史(history in the Mediterranean),换言之,还无人写过一部以地中海和地中海沿岸为研究主题的著作”;“作为知识架构的地中海如何使用?如何研究地中海?……这些问题至今还困扰着我们。”① 作为一个统一体(unity)的地中海世界能否成立?如果成立它是指文化上的同一还是指人类学的大范畴而言?抑或指存在一门“地中海生态学(”Mediterranean Ecology)。多数人主张“文化上的统一性”。若如此,那么像希伯来文化、埃及文化、希腊文化之间有同构性吗?地中海域包括哪些地区和国家?地中海历史的下限在哪里?中世纪之前?中世纪为止?抑或包括近现代?如果下限为中世纪,那么就有一个地中海同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关系问题;如果下限为近现代,那么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意义远大于文化上的意义。多数学者认为应把(至少是可以把)地中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那么这种考察或研究及其成果,作为知识架构,是命名为“地中海学说”(Mediterraneanism,地中海理论),还是“地中海语境”(Mediterranean Context),地中海范式(Mediterranean Paradigm)或者就是个“地中海容器(”Mediterranean Reception),什么都可以往里装。② 近些年,关于地中海的研究备受重视,出现了一批研究所、杂志、论著和网站。其中,有的以研究当代地中海为主,如伦敦大学“地中海研究会”对后冷战时期地中海域问题的研究;由不列颠国际研究协会(BISA)于2005年建立的国际地中海研究小组(The BISA Working Group on International Mediterranean)主要研究当代欧洲政治与中东;重点研究古代并兼顾现代的有加拿大安大略省“京斯敦考古学与地中海研究协会”(The Kingston Association for Archaeology and Mediterranean Studies),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中海研究所(Canadian Institute for Mediterranean Studies)、美国肯萨斯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合办的“地中海研究协会(”Mediterranean Studies Association)重点研究近古至文艺复兴时期西部地中海文化;专门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者,除了上述哥伦比亚大学之外,还有宾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古地中海研究系(The Department of Classics and Ancient Mediterranean Studies),加拿大的“古代东部地中海研究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与美国密执根大学合办的《地中海考古学》(Journal of Mediterranean Archaeology)。分设在德国和美国纽约的期刊服务公司,为客户重印创刊以来全部或部分各类期刊,其中英语类中东和地中海研究的首选刊物有114种,遗憾的是古代地中海仅7种。
综上所述,国际学术界对地中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多数研究机构和刊物虽然古今并重,但更侧重与地中海相关的当代经济、政治与军事。特别是期刊,大都关注当代的中东、近东与北非。对古代地中海的研究,以考古学为主,大都是研究发生在地中海域的地区史、专门史。中国也许是由于地缘政治或其他原因,迄今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古今地中海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任一方面的机构、刊物或论著。
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海外学者有的擅长实证考察和个案分析,涉及跨学科、跨文化领域,有的重视新的理论的创造与应用,但是由于蔑视或忽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甚至也蔑视黑格尔的历史观,也由于19世纪中叶以来反形而上学及实证思潮的影响,因而许多学者不承认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重视从整体上历史地考察对象的过程。马克思晚年根据当时很有限的资料,就写下了今天仍颇有启迪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恩格斯根据格罗特(Grote)的希腊史,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就对希腊与雅典的经济、政治制
度的演化发表独到的见解。时至今日,资料条件已经相当完备,以至于新版《剑桥古代史》扩充了一倍达14卷19册,但是学术界的整体理论思维能力却未能获得同步的发展。中国必须改变地中海域史前史、古代史研究的极端落后的状况,培养一批懂得古代各种语言,掌握完备的考古发掘资料,掌握跨文化、跨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及迄今有关社会历史领域的理论思维成果,建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地中海学”。
我认为,尽管地中海世界在今天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在欧洲中世纪也有相当的地位,但是构成古今地中海重要区分界限的是文化。从公元前五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在地中海域逐步形成同长江—黄河文化圈、印度河—恒河文化圈相呼应的环地中海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中心首先是在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埃及,尔后西移雅典,再至罗马。经过希腊化和罗马帝国近八百年的地中海域文化间的交融和碰撞,最终形成了地中海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范围同地中海地质地理条件是大体一致的,东起泛米索不达米亚(Pan-Mesopotamia)和尼罗河,西达现今的法国部分和西班牙,南邻北非沿岸,北抵阿尔卑斯山脉南麓。随着阿拉伯人的西进和伊斯兰运动的兴起,以及476年西罗马灭亡和法兰克王朝的建立,阿尔卑斯失去了地缘政治的界限,地中海文化圈被继起的阿拉伯文化圈以及基督教为意识形态的欧洲文化(或“西方文化”)所取代。因此,布罗代尔说的“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其他学者说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地中海,“中世纪的地中海”,“近代地中海”,“后冷战时代的地中海”等在文化上早已属于另一个范畴。当代的地中海世界不存在统一的文化圈,备受世人重视的是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地位。
这一见解的核心是上述含义的“地中海文化圈”,我们的论证围绕地中海文化圈形成而展开。
二、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
“地中海文化圈”这个概念,能否为学术界所接受,取决于立论的事实依据和理论证明。我们综合利用发生学、类型学、语源学、生态文化学、古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说明从公元前五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历史上的确形成地中海文化圈。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不做具体的论证。
地中海处于亚非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接合部。新版《剑桥古代史》第1卷上册第2章的作者K.W.Butzer介绍了西亚—环地中海的形成过程,认为是:Miocene(第三纪中新世)、Pliocene(上新世)、Quzterary(第四纪)时代形成的,前后不过3000万年左右。作者说“用当代生态学的历史方法,深入研究地中海盆地和西亚,严格地说仅仅是开始。”(p.95)法国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Fermond Braudel)说:“古老的地中海比现在要大得多,第三纪激烈而频繁的褶皱运动使地中海的面积大幅萎缩。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巴尔干、扎格罗斯山、高加索等所有这些山脉都是从地中海里冒出来的”。③ 所以,从地质地理学角度看,以阿尔卑斯山和扎格罗斯山、高加索、伊朗高原为界,将西亚两河流域及阿尔卑斯山以南看作环地中海构成部分是可以成立的。
在地中海地域,最早形成可居住条件,并率先进入文明时代的是后人称之为“西亚”的两河流
域,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希腊人称之为Mesopotamia(中译米索不达米亚)。它是公元前2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间,后冰河期,亚美尼亚山脉、安那托利亚(Anatolia)、高加索、 伊朗高原的冰雪融化形成的。考古资料显示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9千年左右,在两河流域的沿扎格罗斯山和伊朗高原脚下,就有分散的一批定居点。根据发掘资料,公元前六千纪以降,这一地区已有相当清晰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线索。1930年在米索不达米亚的各国考古学者,根据古陶瓷的类型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提出迄今仍在使用的古米索不达米亚的分期框架,分别命名为Ubaid时期(5000 B.C.—4000 B.C.)、Uruk 时期(4000 B.C.—3100 B.C.,又分为早、中、晚三期)、Jemdet Nasr时期(3100
B.C.—2900 B.C.)、Early Dynastic时期(2900 B.C.—2350 B.C.,分三个时期)、Akkadian时期(2350 B.C.—2100 B.C.)、UrⅢ时期(2100 B.C.—)。④
从公元前两千纪开始,先后崛起几个交叉统治西亚的帝国,主要是巴比伦、赫梯、亚述,同时还出现一些某个时候、某个地区相当强大的王国,如吕底亚(Lydia)、米地亚(media)、腓尼基。公元前两千纪埃及进入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同西亚强国互相争夺。在各部、各国、各地区争霸中,这一地区几易其主,文化和语言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加速了东地中海文化的融会。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欧、北美学者运用新的学科理论和方法,组织多学科的队伍或从事新的考古发掘,或整理和解读已发掘的史料,论述东地中海地区文化间的关系。例如,二次大战后美国芝加哥大学Robert Braidwood组织了包括考古学者和自然科学家的多学科队伍研究米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经济组织、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60年代人类学学者关注米索不达米亚地区文化进化(cultural evolution)的研究,特别是关注城乡社会组织的研究。文化进化研究同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都采用了“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ions)的方法。他们将米索不达米亚当作一个案例,同别的地区相比较。Henry.T.Wright和 Gregoly Johnson研究米索不达米亚这一地区早期国家的进化,他们将管理学和信息理论中的概念运用于经济政治组织的研究。Robert Adams将文化生态学与政治组织的分析相互结合研究都市社会。⑤
美国密执根大学人类学与近东史教授Norman Yoffee 在《上古国家之神话:早期城市、国家与文明进化说》(Myths of the Archaic State:Evolution of the Earliest Cities,States,and Civiliz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中挑战19世纪及20世纪中叶的进化论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分层、社群分化的社会源自未分化的社会,大的人口稠密的城市源自小居民点和村落,阶级社会起于血缘关系结构的共同体。N.Yoffee不否认这种进化观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米索不达米亚上古时代最早的城市国家形成之考古资料表明,社会群体的规模和分工,起于生存。由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生态条件,往往在一个可居住地域,未经传统观念所说的“进化”,就聚集相当规模的,众多人口的居住地(城市)(参看该书第43页表3.1“正文提到的最早国家的面积和人口表”),他们不是从血缘关系进化而来,而是为了共同的生存和文化上的认同,聚集在一个“共同符号”之下。“这种共同的意识,超越政治上独立的国家”(第44页)。作者援引《跨文化视野下的城邦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City-States:Cross Cultural Approches)及《30个城邦文化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irty City-State Cultures)这两部年编的论文集证明:上古埃及的社会组织是“尼罗河谷生态学方面同一环境造成的”(第47页)。“米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国家是多种族的群体,
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尼人(Amorite)、 喀西特人(Kassite)、胡里安人(Hurrians)及许多其它名称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名称同语言的关系重于同种族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说,是因为都生活在米索不达米亚诸城邦中。”(第49页)这是促进两河流域和埃及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因。
多种族的群体为生存混居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谷,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融会。
东部地中海地区早期历史上起主要作用的是两个语系:其一是Hamita- Semite(or Afro-Asian),中文名称哈米特—塞姆语(闪语)或者亚非语;其二是印欧语系或者叫Indo-Hittite(印度赫梯语系)。印欧语包括European(欧语),主要是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和Eurasian(亚欧混合语),主要是斯拉夫语、梵文、波斯语。亚非语包括五个分支:闪语、古埃及语、北非土语(Berber)、古希底语(Gushitic)、查德语(Chadic)、豪撒语(Hausa,苏丹一带黑人语言)。两大语系中,主要是亚非语。其中以闪语为主。
闪语按地区、民族、语言标准综合分析,可以分为:
1.东北部闪语,包括阿卡德语、巴比伦语。
2.西北部闪语,其中主要是两支:
其一是Cananitic(伽南语),包括《旧经》希伯来语,还有腓尼基语。
其二是Aramaic (阿拉米语)及古叙利亚语和亚那尼亚语(Anamaean)。
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在近三千年的历史演化中,两大语系以及两大语系内的各种分支之间都有互相吸收、互相影响的痕迹。同属亚非语的古埃及语同闪语有亲缘关系。印欧语系在西亚也经历了一个融汇的过程。前后形成三个共同的语根(词根):分别为Nasi-(Hittite),Lu(w)i-(统称luwian),Pala—(迄今不明的小亚一支土语)。⑥
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的融汇说明东部地中海之家正在形成。然而语言的融汇依赖说话人的交往,而人的交往的广度在古代主要依赖于马匹和河流。马匹与河流对古代社会和生态文化起重大作用。谁先学会利用奔马,谁就率先成为游牧民族,入主农业文化区。谁先学会利用河流与海湾,谁就拥有海上通道的制控权。考古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两河流域的居民早就学会将羊皮袋缝在一起,上涂沥青用作航行工具,少则十多张,多则一百多张。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的圆柱印章就绘有简单的船舶。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罗河上就有纸莎草船,尔后又有木船。埃及人当时就懂得渡海到现今的黎巴嫩采伐优质木料造船。公元前两千纪中王国和新王国强盛时代,埃及一直与亚述、叙利亚争夺海上通道,曾一度控制了今日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一带。希腊在地中海的出场,先是西亚人从海上移居克里特岛,尔后靠马背从高加索南下两支雅利安人。前期克里特文明和沿海的史前文化是西亚移民和土著居民佩拉司吉人创造的。出土文物、线形文字A属于西亚的语系,自今还无法读解。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亚该亚人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建立了以迈锡尼地区为主的迈锡尼文明,
这才是真正的希腊人的创造。第一代希腊人即亚该亚人,在公元前两千纪初(约公元前1800年前后)进入克里特半岛。二次大战后由文特里斯(Ventris)读解线形文字B,证明是希腊人的文字。由亚该亚人发动的特洛伊战争前后共10年,约公元前1183年以特洛伊被毁而告终。⑦ 但是,希腊并没有因此而崛起,原因是另一支雅利安种族的多立斯人,从高加索山区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将亚该亚人赶到海边和丘陵地阿堤卡。希腊进入三百多年的所谓“黑暗时期”。我参加撰稿的《希腊哲学史》第1卷绪论,沿用西方学者的说法,认为是游牧民族多立斯人破坏了发达的迈锡尼文明。现在,我们有根据补充和修正传统的说法。迈锡尼的物质文化产品多被破坏。但是非物质文化还是由亚该亚人传承了下来。线形文字B、民间神话传说,都是后来希腊文化的重要资源。 迈锡尼文化从总体上说是中断了,其原因不仅是外力的摧残。迈锡尼文明自身的脆弱是经不起挫折的内在根据。多立斯人进入希腊后之所以出现三百多年的“黑暗”,根本原因是游牧和农业不像在广阔富饶的西亚,在希腊半岛根本没有施展的可能。他们都分立而居,多年不变。因而在古代生态对文化起关键作用的条件下,这里不可能生长出辉煌的农业生态型文化。
出路还是海上。退居海边和阿堤卡的亚该亚人,利用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小岛同对岸小亚细亚人交往。生态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取决于人类生产和认识的发展。亚该亚人、多立斯人都不屑顾及阿堤卡,直奔伯罗奔尼撒,因为当时无人识宝。阿堤卡满山遍野长满葡萄和橄榄。那里的泥土是天然的制陶的上乘质料。多立斯人看作障碍骏马疾驰的奇形怪石,原来是远比两河流域黏土优异的花岗岩。仅当亚该亚人从事海上贸易,从西亚学得知识与技艺之后,雅典所在的阿堤卡才成为又一个“伊甸园”。于是西亚的酒神成了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小亚细亚榨油机在阿堤卡遍地开花。用阿堤卡的优质土烧制的各种陶器盛满橄榄油、葡萄酒运往地中海沿岸。源自西亚的建筑和雕塑技术,如今可以大展宏图。难怪亚里士多德谈到质料与形式时,总喜欢举雕刻和建筑为例。阿堤卡还有纯度最高的储藏量多而又易于开采的银矿。雅典的银币后来成了各国各地爱不释手的世界货币。这样,以开放型工商经济为基础的亚该亚人和以分散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多立斯人,在城邦制上找到了契合点。于是从公元前9世纪末,希腊人走出了“黑暗时代”,进入城邦制与对外殖民的时代。西亚和埃及从城邦走向中央集权的帝国。相反,在地中海北岸,也就是后来称为欧洲的地域,形成了同地中海东部文化相关但又有鲜明特色的城邦制民主制文明。当然制度文明仅仅是文化的一个层面,一个方面。希腊人以城邦为荣,但并不以民主制为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相当一批哲学家和城邦治理者把民主政制看作三种“缺失”(Previation)政体之一。希腊文化、希腊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政制背后的德性伦理和政治理念,以及深层次的希腊人的身心追求和价值观念。他们既崇尚体育,又追求智慧;既创造了公元前776年开始,4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又创造了学科形态的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有那陶冶情操的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宴会诗、颂歌以及雕刻与建筑。这才是希腊文化的特色和精华,也是它源自西亚和埃及又高出“老师”的地方。
在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方面,希腊人还有两个特殊贡献。其一是通过殖民龘运动,将发达的东部地中海文化和希腊文化推向西部,越过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直至今日法国的马赛。⑧ 其二,通过希腊化运动,促成地中海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率领43000步兵和5500骑兵出征西亚,公元前333年控制了幼发拉底河一带,公元前332年征服了埃及,公元前331年至公元前330年征服了波斯,公元前329年春跨越印度Kush到达Bactria。这样地中海文化圈一直往东扩展到印度河界,同印度河—恒河文化圈相接。亚历山大推行的“希腊化”,在这广阔地区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但是,文化的传播不像经济掠夺
和政治控制。文化上落后的民族靠军事力量统治先进文化地区之后,反倒为被占领者所同化(如中国的北魏、清王朝,灭亡罗马的哥特人)。文化上先进的民族当它占领同样发达地区之后,往往形成文化上的反哺现象。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次文化上的反哺过程。特别是此时正好是希腊城邦制衰落,传统的以城邦为生活中心的价值观念遭到挑战,希腊人的精神天空面临危机的时候。同“希腊化”始作俑者的主观愿望相反,文化的反哺超过了希腊文化的对外影响。这点很重要,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不是单向运动,将西亚、埃及文明通过腓尼基和希腊的殖民龘运动推向西部。同时还通过“希腊化”所开拓的双向流通,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超脱地区局限和原有文化的民族局限,走向文化的融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希伯来文化。犹太教仅局限于犹太人。耶稣及其门徒突破传统犹太人的局限,自称是全世界的“光”和“盐”,意在撒向全世界,这正是在地中海文化交融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才有后来的使徒保罗和犹太哲学家斐洛,才有以希腊文为载体的新约和教父哲学。这已经不是巴勒斯坦地域的现象,而是地中海的宗教文化现象。
“希腊化”还为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世界,最终形成地中海文化圈扫清了障碍。罗马的起源,自古有三种说法:一为希腊人所建城邦,二为Etruscan人所建城邦,三是由特洛伊的艾尼阿(Aeneas)和拉丁姆平原的罗慕洛(Romulus )这两位神祠血统的英雄相结合而建。公元前3世纪后,罗马接受第三种说法:“罗马人决定成为特洛伊人,他们知道这样会获得其它拉丁村落的支持。”⑨ 罗马诗人维吉尔适合罗马人的口味,写了Aeneas史诗。说是特洛伊陷落后,英雄Aeneas率领残部逃亡到拉丁姆平原,同当地拉丁语族人相融合,成为后来罗马人的祖先。双方就名称、服饰、语言等等发生了争执,代表特洛伊一方的Juno女神同意停止同丘比特的争论,“拉丁人不改变他们的名称成为特洛伊人,也不改变自己的服饰和语言”。“他们的国家就叫Latium(拉丁姆)”。⑩ 这个神话故事正好说明西亚和罗马的关系。
罗马人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4—205、201—197、171—168年),控制了希腊和马其顿。通过叙利亚战争(公元前192—188年)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它的劲敌是腓尼基人在现今突尼斯境内建立的迦太基,其势力发展到现今的西班牙。罗马人称之为“布匿”。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218—201、149—146年)才为罗马所灭。从此,地中海世界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
然而,大一统的帝国不一定有统一的文化。罗马帝国之所以能促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它从建城经共和时代至帝国时代,一向善于调和和折中。这个民族以调和拉丁姆平原的各支印欧语族起家,之后融合上古时代进入意大利的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经过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伊特拉斯坎人,发生了对希腊文化的认同与敬重,以至于达到全盘吸收的地步。它每征服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就将象征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神灵请进罗马的“万神庙”。这是古今许多征服者无法比拟的。被征服者屈服于征服者的威力,同时文化与民族精神犹存。源自东部的方术和宗教都可以向罗马本土传播。基督教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传向罗马本土。罗马人完成了从容忍到融合的转变,最后于392年竟然把基督教定为国教。 由于地中海域历史上形成的地域文化(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等)日益超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在跨地区与跨文化的交流中日趋灵活和可塑;由于后起的希腊与罗马在文化上的开放与宽容,所以同一生态背景的地中海域,形成了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质素可以互相吸纳的地中海文化圈。这就是本文“反思地中海”而形成的基本结论。
三、地中海文化圈论断的学术意义
将环地中海看作一个文化圈,对我们研究这个地区的历史、哲学、宗教乃至当代欧亚非政治、经济都有新的启示。这里仅择二例论之。
(一)历史地评估欧洲与西方文化
由于当代西方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作祟,人们往往误以为自古就有个“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以及“远东、中东、近东”概念,以为欧洲自古就有独特地位。其实,如本文开首所说,首先进入人类文明的地区是西亚环地中海地区。公元前九千纪之前,阿尔卑斯山北还处于冰河期后期。欧洲主要人种雅利安人最早的生活区是高加索。后来向四周扩散,成了哥特人、斯拉夫人的祖先,两次南下和东进才有西亚的印欧语人,希腊的亚该亚人、多立斯人,以及印度河恒河地区的印欧语人。“Europe”(欧洲)的名称可能起于希腊神话。腓尼基国王的女儿Europa被宙斯劫走,藏于克里特岛。为了躲避腓尼基国王的追查,又转移至希腊中部。希腊人认为,希腊本土以东、爱琴海对面为Anatolia,即太阳升起的地方。以西为Europe,即太阳西落藏Europa地方。罗马人创造了另一神话,Europa被化身为白色公牛的朱庇特骗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Titian以此为题创作了油画“抢夺Europa”。中世纪法兰克王朝末,查里曼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他的发迹是在阿尔卑斯山北的现今的奥地利,他将所征服的这片大地也命名为Europe。所以用“欧洲”指称乌拉尔、高加索以西,地中海以北、大西洋东岸这一大块地方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11) 且不论其词源,就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而言,直至罗马帝国时期,外高卢及阿尔卑斯山以北大都处在部落制后期。2004年出版的Ancient Europe:8000B.C.to A.D.1000,两大卷共1143页,副标题颇有意思:“Encyclopedia of the Barbarian World”(未开化人世界百科全书)。编者在导言中说:“我们关于,,未开化人世界"(或译,,野蛮人世界")的界定覆盖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1000年,共9000年。这个起点和终点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慎重选定的。起点以欧洲冰河期的终结和近代气候条件的形成为标志。终点以基督教在北欧、东欧的传播,以及许多欧洲近代国家的确立为依据。在这9000年中,欧洲社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2) 该书卷首分东南欧、东欧、中欧、南欧、西北欧、西南欧六个地区,用图表标识从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八个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不难看出,当时的欧洲是相当落后的,难怪编者称之为“barbarian world”。10世纪至11世纪,法兰克王朝一分为三,奠定了德、法、意三国的基础,基督教确立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游离于庄园经济之外的近代城市开始出现,欧洲开始走向中世纪的鼎盛时期。15世纪大航海时代和大西洋沿岸城市兴起之后,经济政治中心转到英国、荷兰、法国和后起的德国,这样以新型经济关系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或者说欧洲文化才取代了历史上的地中海文化圈。以大航海时代为背景的欧洲中心观念形成之后,近东、中东、远东观念取代了希腊罗马以至十字军东征时的“东方”观念。“亚洲”才被分为西亚、中亚、东亚、南亚、东南亚,爱琴海东岸及安那托利亚地区才被称为“小亚”。当代人著书立说,往往用现代的概念指称古代的这些地域,读者误以为古代的希腊、罗马就代表欧洲;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将地中海变为自己的“内海”,就象征欧洲对亚非的强势地位。这就有悖历史了。“地中海文化圈”的观念,有利于现代人打破欧洲中心论观念,将“亚非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接合部“环地中海”如实地定位为一个连接亚非欧三界的文化圈。同时,对于突破当今中外出版的世界文明史的框架,站在当今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将全球文化的演进当作一个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考察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结古今文化间关系,提出我们自己的处理当今世界文化间关系的文化发展战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走出希腊语境的晚期希腊哲学
1981年起,我与北京大学时代的老师汪子嵩和师兄一起撰写四卷本《希腊哲学史》,已出版了前3卷260万多字。第4卷研究希腊化至罗马时期八百多年的哲学,如果仍像前3卷以希腊本土为背景,许多现象就无法解释,许多文献的解读也将走样。如若放在地中海文化圈来考察,发生在晚期希腊和罗马的许多哲学事件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中心不是希腊本土,而是小亚细亚的帕伽马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帕伽马不仅是各种势力争霸的战略据点,而且是小亚三大都市之一。那里受巴比伦和亚述的影响,首先建立了超乎学派之外的图书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逝世,之后帕伽马仍然是文化重镇。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后,他的学派其实是东移小亚。亚里士多德弟子塞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es)于公元前288年逝世前,传说他将自己和老师的著作委任学派图书馆负责人奈琉斯(Neleus)带回他在小亚的故乡斯凯帕西斯(Scepsis),在那里藏了一百多年。
亚历山大里亚是以雅典为范型建立的城邦,有类似雅典的公民大会、法庭、议事会和法律。然而今非昔比,毕竟这里不是雅典,也不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殖民时代。没有公民权的人数,主要是犹太人、埃及人远远超过拥有公民权的希腊人。他们,如犹太人,都按自己的传统建立自己的会堂,这里成了各种文化传统的交汇处。托勒密一世(Ptolemy I,马其顿将军,亚历山大幼年朋友)削弱了城邦的政治含义,却突出了其文化地位,在亚历山大里亚建立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不仅藏书量最大,种类最多,而且提供各地学者平等的阅览条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晚期希腊各大派哲学都同亚历山大里亚结下不解之缘。斯多亚学派以“世界公民”、“宇宙理性”、“普纽玛(宇宙火)”取代传统的城邦伦理和城邦政治观念;伊壁鸠鲁、路克莱修将占星术、占卜、星相学作为批判对象,也都有地中海文化的背景。公元前后世纪之交的犹太哲学家斐洛在亚历山大里亚创造了喻意释经法,将希伯来文经典与希腊哲学相比附,认为柏拉图的创世论与旧约《创世纪》是一致的,从而开启了两希文化融合之路。所有这些都是在地中海文化圈语境下进行的。
之后的几百年内,有三个文化现象也要用地中海语境来解释。
(1)亚历山大里亚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约150—211/216年,请勿与Clement of Rome,Clement of Flavius相混淆)和稍后的奥利金(Origen,184/185—254/255年)两位希腊文化背景的学者皈依基督教,创立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推进了希腊教父、拉丁教父利用希腊哲学制定基督教义的历史。亚历山大里亚成了犹太教、基督教、摩尼教及埃及本土宗教的聚散地。
(2)出身于埃及Lycopolis(另一说法是罗马),却又以希腊哲学为旨趣的普洛提诺(Plotinos,207—269/270年),28岁时赴亚历山大里亚,拜那里的萨卡斯(Ammonius Saccas)为师,从学11年,40岁时移居罗马,创立新柏拉图主义,本人叙而不作,弟子波菲利(Porphyry)整理成Enneads(六组文章,每组9篇,后人称之为《九章集》),后继人杨布里丘(Iamblichus)于300年赴西亚,建立以传播老师学说为宗旨的叙利亚学派,另一后继人艾修斯(Aetius)于330年建立了同一性质的帕伽马学派。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克洛(Proclus)的弟子于5世纪返回亚历山大里亚重建自己的学派。这一学派很有影响,他们维护希腊的哲学传统,文中不用一句基督教的语言,但是他们奉行的“太一”(大写的One,唯一神)依靠“神智”(nous,mind),按理念范型创造世界,却与基督教的创世论不谋而合。出生于北非迦太基的拉丁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年)加以改造,就成了统治中世纪几百年的正统教义。
(3)亚里士多德及其学派在希腊本土的影响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在阿拉伯世界得到发扬光大,其著作被译为阿拉伯文、叙利亚文。9世纪到11 世纪伊本·鲁世德,伊本·锡那将亚氏主要著作加以诠释出版。之后经由西班牙回传欧洲,被译为希腊文、拉丁文,成了托马斯·阿奎那改革基督教哲学的思想资源。他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论灵魂》、《论天》、《物理学》等11部著作的诠释和解读,恢复并提升了希腊哲学的地位。
这三大哲学现象加上希腊文化中心外移帕伽马和亚历山大里亚的事实足以说明,这些都是地中海文化圈的现象,而不是希腊本土的现象。(13) 事实上,地中海文化圈形成之后,不仅希腊哲学,而且东方方术、星相学、占卜学,埃及宗教与神话,犹太以《旧约》为代表的宗教观念,以及波斯祆教、摩尼教及广泛流行的诺斯底派等等,都逐渐成为地中海的文化现象,而不再是本地区、本国、本民族的精神产品。不同信仰和主张的人物穿梭来往,吸收不同质素文化的成果,丰富自己的见解,同时传授自己的学说或宗教。尽管各有不同的学说或信仰,但是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基督教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传向希腊罗马和北非的。如果我们用地中海文化圈的观念去解释希腊化至罗马帝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思潮、派别、信仰在这个广阔地带互相碰撞,为什么晚期希腊哲学各大派别都以如何求得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解脱为宗旨。为什么希腊人甚至苏格拉底弟子色诺芬都愿意充当波斯小居鲁士的雇佣兵,外邦人(如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普洛提诺),被释放的奴隶(如晚期斯多亚派代表人之一——)也可以成为希腊哲学的传承人或革新者,答案只有一个:希腊哲学和希腊社会的演变是其内在的根据,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是其外在的条件。
地中海自古就是个奇妙的大海。古人无法想像它的大小与形状,闪族人称它为“很阔的海”,希腊人称它为“浩瀚大海”。罗马人称为“我们的海”,对其大小和形状有所领悟,于是才有拉丁语的“terra”(大地),medeo(之中,中间)的复合词mediterraneus,后期拉丁才成为专有名词mediterraneum mare,英译Mediterranean Sea,中译为“大地中之海”即“地中海”。(14) 世人似乎都很熟悉,却又很陌生。人们似乎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却又觉得无法历史地整体地描述它。谁都不敢夸口若干年就能拿下这个前沿性理论问题,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
4, 怎样从语言、宗教和民族来界定和认识西方文化?
通常认为的“西方”,语言上是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凯尔特语族、斯拉夫语族、波罗地语族和希腊语族;宗教主要为基督教三大派系: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也可算上欧美犹太人的犹太教;民族主要是说印欧语的高加索人种诸民族,主要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拉丁人等。
居民主体符合上述三者的地区和民族,应当算作“西方”,其文化也就是“西方文化”。但也有些例外,比如以色列犹太人是闪米特人种,以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宗教是犹太教;但由于犹太民族长期流落欧洲,其文化除保留了一定本民族特色外,基本上是“西方”的。许多前西方殖民地也留下了深刻的“西方”烙印。另外,从广义上讲,凡是从“西方”发源的文化特征,比如圣诞节、欧式建筑风格、服装等,传播到非西方地区的,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以区别于该地区本土的文化特征。
5, 冰山模式和内嵌模式是两个重要的文化模式,简要介绍其内容和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 ,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6, 世界上有那三大宗教?简要描述其地域分布和世界主要文化圈对应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阿拉
7, 西方大学文化有哪些重要特征?结合牛津和剑桥大学或你所知道的其他西方大学简要说明并讨论
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于意大利,从此,大学犹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国相继生根。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到,与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中国大学在这里孕育出一个雏形。然而,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丧失了这一次绝好机会。直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中国第一所大学才姗姗来迟。
西方大学诞生于中世纪黑暗的背景之下,经历了文艺复兴及运动的洗礼,而大学则诞生于内忧外患之际,经历了抗战及“文革”等的冲击。诞生背景、成长环境及历史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大学在文化的形成上的巨大差异。比较中西方大学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的领会大学文化的精髓,取长补短,加速中国大学前进的步伐。
大学文化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极广,而将中西方大学文化进行比较更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因此,要在这篇只有2000多字的文章中将中西方的大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地比较是不可能的,本文仅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简要说明,以期从这几个方面折射出部分中西方大学文化的差异。
一.大学校园文化。这里所说的“校园”,是指狭义的学校所在的这么一块土地。中西方大学在校园文化上的差异是最显而易见的。中国大学的校园都是由一圈围墙或栅栏围起来的,出入口也会有保安限制人员的随意进出。而西方的大学基本上是没有围墙的,即便有,其大门也是永远向外敞开的。世界闻名的牛津、剑桥等大学更是有机地融入到了当地的小镇中,完全没有了校园的界限,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城。表面看来,中西方大学这种校园文化的差异管理理念的不同形成的,其实不然,深入探究起来,这其实是中西方大学不同办学理念的一个缩影。西方的大学教育立足于“平民教育”,因此,西方大学自然要融入到社会中其文化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而中国的大学则强调“精英教育”,因此,一道围墙便将大学与其周围的社会分隔开。中西方大学这种理念的不同是导致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大学思想文化。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大学是一个传播较深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在于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大学已成为各种不同的思想诞生、发展、传播的一个自由空间,为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碰撞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好比一所教堂,而大学生活就是接受各种思想的洗礼的过程。思想自由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已成为西方大
学的共识。无论何种理论、学说、主义,只要是合理的,在西方大学中都会有其一席之地。西方大学之所以屡屡出现诺贝尔奖得主,自由的思想是一个重要前提。中国大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贵族纨绔子弟极为满清政府服务的各种人才。中国大学初期的思想是沉闷的。直到蔡元培在北大划时代地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口号,中国大学才开始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蓬勃展开。这一时期的大学为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之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下中国的大学思想近乎枯萎。对北大伤筋动骨的院系调整使中国失去了在大学思想上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后,大学思想一度复活,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学说潮水般涌入中国。大学作为思想文化的先锋率先将其吸收。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大学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最终没有实质性进展。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狭隘国家主义大行其道。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大学已失去了其精髓。对此如没有改进,中国大学很难有长足发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不过是空谈。
三.大学学习文化。学习是学生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学习都是大学的首要内容。尽管在中西方,上课、自习是相似的蔚然成风,然而,透过表面现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学习文化的巨大不同。西方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的学习,因此,西方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比较高。而在中国大学里,虽然学生也忙忙碌碌,但更多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作业。考试是中国大学学习的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很多学生已沦为考试的奴隶:平时上课不去听,考试之前搞一下突击,只要考试能通过,考试之后还能记住多少已不重要。中国大学的这种学习文化培养出来的不是会学习的学生,而是会考试的学生。这也难怪中国大学颁发的所谓“学位证书”在国外得不到承认。中国大学学习文化的进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大学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展示大学课余生活的一扇窗口西方大学社团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由于西方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西方大学社团经常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就。比如西方大学的天文爱好者发现小行星的为数甚多,而中国仅清华、北大的天文爱好者曾获此殊荣。中国大学社团建立的基础也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但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渗入社团使很多社团逐渐有些变质。中国一些学校以是否加入社团作为评定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社团干部在评优评奖、入党等事情上有往往一些优势。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变相要求学生加入社团。学生在不情愿的加入某个社团后,或者对加入的社团毫不关心,或者只是想着如何能成为社团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社团的发展举步维艰。另外,相比西方,中国大学社团的自主性极差。耶鲁大学著名的“骷髅会”,其内幕只有少数成员知道,而中国大学还要受制于一些所谓“社团联合会”的不是社团的社团,社团的一举一动都要向其汇报。结社及社团活动的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五.大学。概括地说,西方的大学宿舍文化是一种学习的文化,而宿舍文化则是一种娱乐文化。西方大学宿舍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很多学校的宿舍区内专门设置教室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中国的宿舍内,打牌、玩游戏兴致盎然,每逢周末更是甚至彻夜不眠。电脑已走入中西方大学的很多宿舍。比尔
以上是中西方大学文化的五个侧面。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中国大学相对于西方大学仍有很大的差距。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教师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大学的崛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大学的明天会更好
牛津大学有历史、有世界声誉。尽管由于国家和资源的优势相对衰落,牛津和剑桥高居于世界大学之冠的日子早已不再。但它仍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仍然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英国甚至全世界教育界,言必称牛津;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为理想。
19世纪以前的英国,仅有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而剑桥大学也是13世纪初由牛津的部分师生创办的。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读于牛津,其中包括:13世纪的著名学者马杰培根,14世纪曾任贝利奥尔学院院长,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译本《圣经》的组织者、开英国宗教改革先声的约翰威克利夫,16世纪的文学家沃尔特雷利和约翰多恩,18世纪发起宗教复兴运动,创立卫理公会的约翰韦斯利和查尔斯韦斯利,文学翻译家塞缪尔约翰逊,19世纪的儿童文学家查尔斯道奇森等。在英国历史上40个首相中,就有29个是牛津毕业生,包括当代英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哈马德-威尔逊、爱德华-希思、玛格丽特-撒彻尔,还有现在的首相汤尼-布莱尔。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中还有一位欧洲国家的总统、一位挪威国王、5位美国参议员,澳大利亚内阁1/3的成员。现代文学家格林、奥登等人也毕业于牛津。近代科学闻人如写时间简史的史蒂芬-霍金和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安德鲁-怀尔斯就都是在牛津读学士后在剑桥做博士的。牛津大学毕业生中还有21位获诺贝尔奖。
目前,牛津共有29个学院,它们和学校的关系就象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每一所学院都由Head of House和几个Fellows管理,他们都是各种学术领域的专家,其中大多数在学校都有职位。6个准学院(称为“永久性私人学堂”-Permanent Private Halls、为各宗教教派所办),至今还保留着它们的宗教特许状。此外还有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在35个学院中,众灵学院目前没有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各学院规模不等,但都在500人以下,学生、教师(院士)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
除学院外,牛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尤其是后者)主要由学部来组织,学部不是大学内的自治单位,它们都是跨学院的机构,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学院,不过各学部的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是牛津大学内某一学院的一员。牛津现有16个学部:人类学和地理学学部,生物科学学部,临床医学学部,英语和文学学部,法学学部,经典、哲学和古代历史学部,数学学部,中世纪和现代语言学部,现代历史学部,音乐学部,东方学学部,物理科学学部,生理科学学部,心理学学部,社会学学部,神学学部,文科学部下一般不再分系,理科学部下又分成30多个系,有的学部还设一些中心和研究所。此外,有的研究所(如教育研究所,招收有研究生)不隶属于上述各学部,而直属于大学。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师队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它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前茅。近些年来,牛津不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仅在基础科学而且在应用科学研究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生物医学领域,自从弗雷明在伦敦发现青霉素后,本世纪40年代牛津的科学家弗罗里和蔡恩就将它投入临床应用,结果3人共享诺贝尔奖。今天用得最广的抗生素1955年为牛津的爱德华·阿布拉罕发现。牛津也致力于将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临床,将核磁共振原理应用于医疗诊断,在发现人体的免疫瓜系统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于临床问题方面,牛津亦起领导作用。该校在爱滋病毒、移植手术和遗传病研究等方面也很有潜力。1987年,斯奎波父子公司赠予该校药学系2,000万英镑,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在环境科学领域,牛津的研究涉及森林史、气候变化、遥感、土地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家畜管理、污染、腐蚀、沙漠侵犯等众多课题。
牛津的固体物理、高磁学、激光研究、基本粒子研究和大气物理学等均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物理系的克拉伦登实验室在世界核研究领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基础研究还导向重要的工业开发,包括建立了如牛津仪器公司和牛津激光公司之类的企业。
仅在化学系,牛津目前就拥有4位诺贝尔奖得主。该校在蛋白质、新型无机材料合成、分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问世,并在化工、医药、微电子工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牛津在地球内部动力学、陆界变形研究、低温处理和古生物学等领域也很有成就。牛津数学研究所在许多数学分支学科中居于世界前列,计算机科学研究在国内外亦有一定地位。牛津被国际上公认为英国的经济学中心。不仅金融、管理学科专家、而且法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也参加到经济学研究中来。1987年,进入工商界的牛津毕业生已超过在其他行业就业的人数。
牛津的发展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亦很活跃进, 还被誉为研究当代中国最活跃的中心之一。
牛津大学有许多杰出的神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它的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力量都相当强。
牛津的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仅次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书600
牛津出版社举世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语词典》,享誉全球。
对青年学生来说,进牛津读书,应该说是佼佼者的机会,是既痛苦又诱惑无限的事情,是光荣之路。然而,对英国社会来说,光荣之外另有深意。牛津、剑桥是通向最高权力的重要而又充满希望的途径。他们每年为英国培养出一批知识权贵,其中的一些人将登上权力的高峰。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这种诱惑的分量。1979年那一届议会,339名保守党议员中,有94名来自牛津、75名来自剑桥。这些校友们又组成俱乐部、校友会,互相提携,同甘共苦,而且,由父一辈到子一辈,形成一个关系网,试想想,这该是一种什么局面?
1963年,英国《金融时报》社长、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罗宾斯提出了《罗宾斯报告》。指责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和所带来的默守成规、保守难变的严重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深以为然,在48小时内就批准了这份报告。政府决定创办更多的大学以冲淡牛津、剑桥的影响。很快,8所大学就开工了。但是人们惊诧地发现,8所大学几乎和牛津、剑桥没有什么两样,校舍的建筑风格,校园的气派和格局,仿佛从牛津、剑桥描过来的,更有意思的是,这8所大学,都分别由一位来自牛津或剑桥的副校长担任校长。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 其重要性是1167年英国牛津大学在此成立。牛津确定与牛有关。传说古代牛群涉水而过,因而取名牛津(Oxford)。牛津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重点,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讲学。
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他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12世纪末,牛津被称为“师生大学”。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校长。1213年,该校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
正是在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常赊欠债务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
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剑桥大学的创办也是13世纪初。最大的一次冲突,几百名学生被乱箭射死。这件事的结果是国王出面镇压,并判市民赔偿牛津大学500年费用。
构成牛津大学的学院有许多在13及16世纪之间创立,基督教会学院是1525年渥西枢机主教创建,作为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汤姆方园里的塔楼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建造,为本市最大型塔楼。1648年汤姆大钟挂上时,学院共有101名学生,因此在晚上9:05分(牛津的时间比格林威治慢5分钟)大钟敲101下,提醒学生注意宵禁(1963年起不再实施)。
默顿学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1264年)。其他有:新学院(1379年)、皇后学院(1695年)等。每所学院均有其辉煌的历史、神话般的建筑遗迹,可以描画出各种有趣的史实。
17世纪内战期间许多战役在牛津附近开打,此地曾为受学生支持的查理一世的总司令部。当保皇党员被迫逃离牛津时,克伦维尔自封为大学的校长。
8, 在全球化时代,学习西方文化有哪些重要意义?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丰富我国文化
2、民族在文化共享和文化交流中进步
3、明白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保持我国特有文化的独立性,利于国民产生民族自豪感
4、防止西方对我国实行“”
西方文化总论——课外复习1, 西方文化分为那几大文化圈?在地域上都是怎样分布的? 2, 西方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化如何演化为现在的大西方文化体系?1、+2拉丁文化圈,又称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罗马文化圈、欧美文化圈等,其地理范围主要包括欧…
西方文化总论——课外复习1, 西方文化分为那几大文化圈?在地域上都是怎样分布的? 2, 西方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化如何演化为现在的大西方文化体系?1、+2拉丁文化圈,又称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罗马文化圈、欧美文化圈等,其地理范围主要包括欧…
西方文化总论——课外复习1, 西方文化分为那几大文化圈?在地域上都是怎样分布的? 2, 西方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化如何演化为现在的大西方文化体系?1、+2拉丁文化圈,又称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罗马文化圈、欧美文化圈等,其地理范围主要包括欧…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帕加姆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