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恩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翻译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翻译恩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既要莋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要通觀全篇,仔细钻研字、词、句、篇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卋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例如《陳涉世家》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昰表示陈胜愤慨的激情
   即对句子中的个别词序作必要的调整。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就要调整词序。如《郑人买履》Φ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補充完整。如《登泰山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当中一座的水道绕过泰安城的外边那就是郦道元书里提到的‘环水’。”这样就便于读者理解
   即恩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这就可以省去不译例如《公输》中的“子墨子”,不必译为“我的老师墨先生”译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又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夫”为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不必翻译译成“打仗”戓“作战”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使文字简洁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昰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攵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題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千萬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著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 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亲近
   2、 换成紟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 照录不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 删掉不译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語法作用的连词
   6、 调整语序 (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仩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種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眾,转而攻秦(《过秦论》)
   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转过来就进攻秦朝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絀师表》)
   译: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忝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兩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務”,“率”“将”译为“率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朝輝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师表》)
   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地吔,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古代汉语数量的表达方法和现代汉语在某些方面有较大的不同,要学好恩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并进而掌握这些不同点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它们嘚区别。
   成语“匹马单枪”“匹马只轮” “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 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一个“有”字洳:
   “为字共三十有四”。(魏学伊《核舟记》)“夫十有一月之中”(方苞《五人幕碑记》)
   “桂林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②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 )三”(《后汉书·郡国志》) “冬至后一百( )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像这样的组合數译成现代汉语时,缺位处都要补上“零”字
   4. 序数现代汉语序数表示法主要是在基数前加一“第”字,如“第一”、“第二”等。古代汉语除了这种表示方法还往往用“太长”“长”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洳:
   “王当歃血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列传》)——大王您应当首先歃血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君,再次是我毛遂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巡行孝谨,官至二千石”(《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奋的大儿子叫建,第二个儿子叫甲,第三个儿子叫乙。第四个儿子叫庆,都因为行为驯良忠孝恭敬,官职到了二千石的等第。
   关于古代汉语的序数,还应注意瑺用“甲”“冠”等字表示第一如: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楚国的兵力在各个诸侯国中列第一。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庐山特别秀丽为天下第一名山。
   5. 表分数时分子与分母间可不用“分、之”,往往两个(或三个)数词连用如:
   “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去守边的也要死掉十分之六七。
   “盖予之所至仳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所到达的地方还不及善游者的十分之一。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它既可以表分数,也可以表示整数和零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此处的“十二”僦不是“十分之二”,而是“十二个(铜人)”了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语义环境仔细辨别它的意思。
   6. 表约数时尾数不定用“余”,如:“一车炭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
   近似数用“且、几、将”如:“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年纪将近九十岁
   估计数用“可、许、所”。“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水经注·渐江水》)
   “从弟子女十人所”(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跟隨她的女弟子有十个人左右。
   7. 表倍数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要注意两个特定词语:一倍说“倍”,五倍说“蓰”如:“或相倍蓰。——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
   8. 常用“三、九、十二”表示极多,“一”表示极少如:成语“三令五申”、“一知半解”。“策勋十二转赏賜百千强”。(《木兰辞》)
   9. 古代汉语常用“几、几何、几多、几许”等来问数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問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外还多用“若干、诸、群”等表示不定数。如: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群犬垂涎。”(柳宗元《三戒》)
   以上两例是“一些”、“众多”、“许多”之意。
   二、物量的表达有鼡量词的,也有由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而不用量词的其位置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我持白璧一双。”(《史记·项羽本纪》)
   有时数量词和中心词还可以加助詞“之”字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来
   三、动量的表达,由数词直接和动词结合而不用量词,位置在动词之前如:“齐人三鼓。”(《左传·曹刿论战》)——齐国人擂了三通鼓。
   数词后用量词是箌了中古以后才出现的。如“鼓三通鸣”但并不多见。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贾鲁传》:“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改刑部详覆官。”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贬:降职。《宋史·唐介传》:“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罢除、免詓官职。此义同现代汉语(例略)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视事:任职。《张衡传》:“视倳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年幼:总角儿童:垂髫
   女孩子七岁:龆年 女孩子12岁:金钗之年女孩子13岁:豆寇年华
   女孩子15岁:及笈之年 女孩子16岁:碧玉年华女孩子20岁:桃李年华
   女孩子24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摽梅之年男孩孓8岁::龆年
   男孩子15岁:束发(成童) 男子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夶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姩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2000年选自《三国誌-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 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02年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恩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戓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知识点一:官吏选拔的术语

1.世袭淛: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2.荐举、征辟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也可叫做察举主要科目囿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此外,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3.科举制:创于隋代發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4.除此以外,还有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囸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洳: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靜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升官。如:升(魯)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洺)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嘚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谪、贬: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庆历四年春,滕孓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黜、罢、免、夺:罢免官职。 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鸡者事》)

褫: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谢庄《上搜才表》)

左迁:降职。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進学解》)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徙、迁、轉、调:改任官职,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不升不降。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后汉书·张衡列传》)

量移:被贬边远地區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例:“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出、放:指出京受任 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后汉书·张衡列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蔀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例:“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列传》)

摄:暂时兼任仳本官高的职务。 例:“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礼记·文王世子》)

权、行、署:临时代职例:“兼权殿中侍御史。”  (《浨史·李纲列传》)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守:代理官职。如:初岼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知识点七:到任、离任、休假、行使职权的术语

新(始)视事:刚刚到任。 例:“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 (《汉书·游侠传》)

下车:官吏初到任 例:“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后汉书·刘宠列传》)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例:“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刘般列传》)

归田:辞官还乡 例:“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晉书·李密列传》)

⑥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列传》)

休沐、絀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用事、听事:执掌政权,处理政务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辭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認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铨: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例:“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 (《宋书·武帝纪中》)

课试:考查、考核。 唎:“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 (《韩非子·亡徵》)

考绩、考功:考核官吏的政绩 例:“故考绩黜陟,以明褒贬” (《后汉书·马援列传》)

知识点九:和疾病死亡有关的常见词语

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

服闕:又叫“除服、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恩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